时间:2023-05-31 09:11: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阶思维课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阶思维培养视角下的布鲁姆式英语课堂教学思想,是为了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能自己了解学习目标、控制学习过程、做好学习评价,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高阶思维水平的一种教学方法[1]。
一、布鲁姆式教学概述
布鲁姆式教学理论,又可称为掌握学习理论,这套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前制订一个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核心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师在课堂中要控制课堂教学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优化教学过程、动态评测学习结果。
二、高阶思维培养视角下布鲁姆式教学
高阶思维能力,是指应用较高的认知水平来认知事物的一种能力,它的认知目标为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的方式来看待事物。如果要应用高阶思维培养视角来开展布鲁姆式教学,就要应用布鲁姆式教学的原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布鲁姆式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现状
当前我国的英语教学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存在外部因素调动单元化、内部因素调动缺失化的问题。比如部分教师在应用布鲁姆式教学时,会制定一个统一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会应用灌输化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英语知识,当学生不愿意达成学习目标时,他们就不能通过学习过程培养高阶思维水平。
四、布鲁姆式英语课堂教学设计难点
布鲁姆式英语课堂教学的难点在于调动学习者、教师、社会资源(含网络资源)来共同营造一个学习环境。然后应用提出学习目标、促进学习过程完成、做好多元评估这三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优化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使教学目标可以全面达成,是设计的难点。
五、布鲁姆式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提出
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呈现英语的知识。比如学生可以把第三人称的文本转换为第一人称的解说词、可以把它转化为多人英语交际对话等。学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以任务为目标进行学习。当学生进入了学习情境,了解这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然后在掌握这段英语视频中的文本内容后,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
(二)学习模式实施
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探讨的方式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规划、完成任务分配。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发现合作学习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拟订合作学习的规则、应用规则来维持学习的秩序。
(三)教学形态把握
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规划、完成学习内容。比如教师可鼓励C层次的学生完成文本的词汇、语法、句型学习;鼓励B层次的学生分析写作体裁的特点、分析文本的框架、完成读写训练;鼓励A层次的学生找到有趣的学习任务。低层次的学生可以向高层次的学生请教、高层次的学生可以向低层次的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共同分享学习的喜悦。
(四)知识结构形成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资料、工具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e累英语知识,结合学习的成果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思维水平。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多媒体软件整理文本字幕,作为学习材料;应用WORD软件记录和保存文本;应用思维导图软件来学习文本中的词汇;应用发散思维来拓展词汇学习的覆盖面积,为完成任务做好准备。
(五)学习关系建立
关键词:高阶思维能力;信息技术;作品创作;成才;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58;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7-0056-02
我国课程改革目标部分明确提出:“新课程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一要求,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师范学生的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为学生的成才打好基础。高阶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了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适应时展的关键能力。
一、前言
数字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技术承担了大量的记忆性和检索性工作,减轻了人类低阶知识与能力的负荷。未来的专业人才,需要做的不是记住信息,而是要学会运用、重组信息并作出决策。这就需要学习者有深层次的理解复杂概念的能力,以及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新知识的能力,这些都需要人们具有高阶思维能力。
在教学目标分类中,高阶思维能力表现为较高认识水平的层次和能力,如分析、综合、评价、创造。与高阶思维能力相对的是低阶思维能力,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较低水平的能力,如记忆力、浅表层次的理解力、近迁移的应用能力等。
二、当前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大多数仍停留在低阶思维的层次上,没有有效地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1)信息技术一线教师没有从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高度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学生只是简单地收集和整理资料,很多时间在反复操作练习,而没有自己深入思考,这其实是低阶思维课堂。(2)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的高阶学习问题,只有简单的学习活动和任务。表面上学习气氛活跃,实质上学生不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不知道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问题。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1. 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具有高阶思维特点
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应当与具体的学科课程和教学行为整合起来。在高阶思维课堂教学上,学科教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教师设计的问题和任务,需要让学生投入到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过程中去,学生要通过比较、归纳、评判、概括、创造等过程才能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仅靠回忆所学知识并不能达到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设计这样的问题和任务,就能够使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2. 信息技术课堂需要学生的高阶学习
高阶学习是一种需要学生运用高阶思维的学习活动。教育者认识到,要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教师在改变自我教学的同时,也要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设法让学习者投入到分析、比较、对比、归纳、概括、问题求解、调研、实验和创造等系列学习活动中去,而不仅仅限于要求学生回忆事实性信息。而现在提倡的小组合作、讨论、案例、角色扮演、项目研究、模拟性决策学习活动等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四、以作品创作类教学为例,分析如何设计问题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教师设计的教学问题,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最有效手段。信息技术课堂气氛的调动和学生思维的触发,常常是通过教师的精彩问题设计而引发的。具有开放性、挑战性、没有现成答案的这类问题,常常是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的好问题。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一般分为四类:事实类、操作类、技术思想类、作品创作类。事实类,是指回答“是什么”这样问题的学习内容;操作类,是指技术的使用;技术思想类,是指信息技术学科特有的一些思想;作品创作类,主要是学生利用所学的软件进行作品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要经历信息处理的全过程(选择工具、采集信息、加工信息、整理信息、作品等)。作品创作类教学往往以活动形式开展,学生参与性强、师生、生生交流的机会多,故非常适合于用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下面,以信息技术教学中作品创作类教学为例,分析如何通过设计“问题”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作品创作类教学大致分为导入(作品欣赏)、确定主题、制订规划、寻找素材、制作作品、交流评价作品六个环节。
1. 导入(欣赏作品)
教师提供3~5幅作品供学生欣赏、评价,这些作品应具有一定反差或有某些不同特点。同时,为了避免学生的评价没有针对性或评价过于简单,教师需要设置一些特别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作品,从不同角度来对作品进行评价。如哪个作品好,“好”体现在哪方面?哪个作品差,“差”在哪些方面?所选内容是否恰当、丰富有效地表达主题?内容是否有逻辑性错误?(科学性)主题是否新颖?(创新性)作品的颜色搭配、文字大小、声音视频与主题是否相符?(艺术性)作品所使用的多媒体是否恰当,使用了哪些媒体来表现主题?(技术性)通过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评价能力。
2. 确定主题
本环节,教师需要将学生分为10小组,每小组5人。教师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主题。如在学习WORD制作贺卡时,教师给出多个主题(生日卡、礼物卡、问候卡、结婚卡、节日卡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自己的主题。学生在选择主题的过程中,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层次性、启发性的问题。如我们最终确定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主题?通过哪些方面的内容来表达主题?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应该是怎样的?需要哪些素材?素材的类型是什么?学生根据这些问题,一步步主动思考。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能力。
3. 制订规划
这个环节需要对学生进行任务分工,思考每个人负责什么样的任务,为什么,多长时间完成比较合适。通过分析成员的特点,评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 寻找素材
学生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寻找素材?自己利用什么工具来制作素材?素材的可信度和效度有多少?找到的素材能否正确地反映主题?这个环节主要培养学习者的分析、评价能力。
5. 创作作品
学生根据规划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自主制作作品,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6. 交流评价作品
教师可以课前设计好作品评价表。比如,“贺卡评价表”的语言文字要求:无错别字,用词准确,表达流畅;技术运用要求:合理运用所学方法制作和修饰(背景、剪贴画、图片、自选图形、艺术字、文本框);表达效果要求:主题突出,画面美观,有感染力。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作品,可以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评价能力。当然,也可以由教师提出一系列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制作或完善评价表,并能够用详细的语句描述各级别的评价标准。如通过前面的学习以及对同学们作品的观察,你认为一个优秀的作品有哪些特征?还可以从另外哪些角度来评价作品?把评价的要求描述得更详细具体些。通过评价表的制作,让学生感知评价一个作品的认识过程,促使学生修改自己的作品,其语言能力、文字组织能力、评价能力会得到升华。
五、结束语
高阶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了时代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任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教师设计的问题和任务,要让学生投入到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过程中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钟志贤.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设计假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4(12).
作为一名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师,回顾自己实践微视频教学的过程和对翻转课堂的研究,到目前为止,我经历了被动接受、实践尝试和反思改进三个阶段,在实践中磨练,在反思中提升。
第一个阶段,是为了做微视频而做微视频,纯属被动接受。
大概是三年前,根据上级和学校的要求,我做了不少微视频,其中有三个还算满意分别是《2.5倍数特征》《图形的旋转》《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些视频的长度基本上都在5分钟左右,每节课上课前,我都会将本堂课的重难点整理出来,课堂上重点讲解,实现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的覆盖,误以为这种掺杂了“微视频”的“颠倒式教学”就是所谓的“翻转课堂”。
后来,我慢慢地认识到,课前学生观看微视频,仅仅是知道和理解教学内容,无法取代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探究、交流与碰撞、互动与分享、预设与生成等环节,而这些正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谓的最精彩、最有价值的部分。我发现,这样的提前讲授式的微视频,属于信息的单向传递,很容易绑架学生的思维,难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
第二个阶段,是为了上课需要微视频而做微视频,属于主动出手。
在为青岛市的一个手机服务平台“爱青岛”准备公开课《重叠问题》的时候,我受他人启发,尝试在课程最后的回顾环节使用微视频。这个微视频很“微”,只有一分钟的时间。课后,我问过学生,“你们看了这段微视频以后,觉得它对巩固知识有用吗?”学生都表示很喜欢,也很有用,不仅能立即回顾这节课学到的知识点,还知道了在学习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在这学期学校组织的课堂大比武中,我讲“排列问题”时,也是按照需要,准备了一个微视频,时间不长,效果还是不错的。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课后的梳理环节使用微视频,只是微视频应用的一部分,其更广泛应用和深刻的价值,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发掘。
第三个阶段,是在理性思考之后反思――微视频教学应该“翻转”什么。
我们讲“翻转课堂”,其主题就是改变了教与学的顺序。以前是先教后学,现在是先学后教。其实更重要、更深层次的是应该改变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甚至是教育教学质量观。具体来说,就是从重视低阶思维的培养转向低阶思维和高阶思维并重的培养;从低密度思维的教学模式转变为高密度思维的教学模式;从注重知识传授的“一维教学”,转变为统筹知识与过程、方法与情意的“多维教学”。同时,我们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小学数学微视频的开发、制作与使用,其视角还只是落在知识讲解层面,尚且没有拓宽到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技能操作等方面。最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的微视频教学并不能取代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探究、交流与碰撞、互动与分享、预设与生成等最具有价值的部分。
当前对微视频教学的理解,一般都是比较适合没有什么思维含量的低阶思维的培养,难以满足高阶思维的培养需要。我一直认为,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应该贯穿课程的始终,包括课前的情境设置、课堂对重难点的突破过程和课后对知识体系的构建。特别是在课堂上,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还是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生生和师生的交流互动,实现思维的碰撞,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微视频应该放在什么环节使用,是学生自主探究之前还是之后,理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目前我国许多学校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依旧停留在低阶能力、低阶学习和低阶思维的层次上,说教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使许多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许多课堂教师预设很好,生成不足,严重忽视学生思维的培养。
著名教育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中将以认知为主导的学习目标分成六类,即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其中知识、理解、应用为低阶思维,分析、综合、评价为高阶思维。
其实课堂是思维场,思维培养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课堂精彩是学生的精彩而不是教师的精彩,课堂活跃不是行为活跃而是思维的活跃。课堂蕴藏着学生无限的思维张力,教师如果抓住了思维最佳讲授区、最佳讲授级和最佳讲授期,学会了等待,能够静待花开,学生思维的创造热情和能力很快就会激发出来。教育重要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学生的许多错误不是知识上的缺陷造成的,而是思维的障碍。现代社会需要资优人材,未来属于拥有与众不同思维的人。
二、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实施策略
(一)运用高阶思维的行为动词作参照检测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这些行为动词主要有:分析、讨论、评价、识别、分类、预测、选择、评估、比较、鉴定、组成、证明、结论、假设、建构、管理、概括、创设、评定、推断、联系、汇报、计划、支持、设计、系统化、图解、写作、辨别、阐释等。
(二)七种思维训练策略
1.抽象、概括思维能力的训练
抽象概括思维的出发点是引发现象或问题的知识原点即概念、原理或性质。《哲学与生活》教材中涉及的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许多概念、原理都是非常抽象的,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思维特点,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采取事例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的内涵,进而再从更高的层面去评价创造知识。在高三二轮复习中,对学生概括思维能力要求更加凸显,复习中要在弄清各个知识点、理清知识脉络和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关注时政热点,建立现实生活与知识网络的联系,掌握根据问题的要求搜索相关知识的方法,养成多角度、跨模块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要求对各模块进行系统化、网络化,也即是常说的“把书读薄”,让学生高屋建瓴地把握各模块的知识脉络。二轮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教师的引领水平能明显看出来,你的整合能力决定学生建构水平。这个阶段无论在对教材的处理还是习题选择都要创新提高,概括性、综合性要加强。如果考点和习题没有突破创新,中上等的学生特别是尖子生,会自满,没有了兴趣,成绩不但不上反而会走下坡路。
2. 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
分析比较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习思想政治学科至关重要。平时教学中教师应经常将易混淆的概念有意识地提出来让学生展开思索,加以分析,使学生掌握概念的精髓,这样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正确可靠。比如:《经济生活》教材中涉及的价格与价值、公有制与国有经济、供给与需求、债券与股票、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效率与公平等知识,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果没有一定的比较、分析能力很难区分开来。再如做选择题的坚持“八排除”法, (1)排误法:即排除内容本身全部错误或部分错误的题肢。(2)排异法:即排除内容本身虽然正确,但与题干规定性不相吻合的题肢。(3)排重法:即排除与题干变相重复的题肢。(4)排倒法:即排除与题干因果关系颠倒的题肢。(5)排混法:即排除正误混杂的题肢。(6)排间法:即排除与题干为间接联系的题肢。(7)排不完全法:即排除与题干要求不完全一致的题肢。(8)排正法:即反向选择题应该排除与题干正向联系的题肢。掌握了这些技巧,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就会事半功倍。
3、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思路,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思维的灵活性,要求学生在遇到难题时,能多角度思考,善于发散思维,又善于集中思维,一旦发现按某一常规思路不能快速达到目的时,就要立即调整思维角度,以期加快思维过程。近几年的政治高考试题突出特点是活字当头,稳中有变。主观题针对材料提取信息、阐释观点、提出合理化建议成为主要考查点。例如2013年全国课标卷38题“假设你是M省人大代表,请结合材料二向政府部门提出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的政策建议”。2013年全国课标卷39题“除互联网展示和吸引海外游客实地参观以外,请就如何增强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另提两条建议”。如果学生思维仅局限于教材知识,进行理论堆砌,没有针对问题答题,没有对该问题的时代背景的广泛了解,得分是很少的。
4、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师在教学中有时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从事物的相反功能去探索、质疑, 不仅加深了知识的理解, 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 也有利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 甚至会发现一个令人惊奇的新天地。这些问题可以促使学生从逆向思维角度找出反例,例如:在必修教材中涉及的生产与消费、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文化与政治经济、民主与等许多辩证关系的原理,理解好它们的关系,不仅需要正向思维,而且需要逆向思维。在涉及各种图表题、曲线题也是需要逆向思维的。有一类客观题就是需要反向做出选择,例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些题正向选择较难,采用逆向思维,把无关或错误知识去掉,剩下的选项即使不理解也肯定是对的。
5、联想思维能力的训练
但现实中,教师在教学时缺乏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简单化、重复性实用技能训练使得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我对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进行了改革。
细分筛选,着重培养典型高阶思维
我们所说的高阶思维,是与布鲁姆认识目标分类中的“分析、评价和创造”相对应的。考虑到高阶思维是一个复杂的领域,笼统地去谈,会使其难以在教学中落地。因此,我们将高阶思维进一步细化,并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将其具体化为比较能力、抽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三种典型的高阶思维能力。
比较是一种基本的思维能力,主要是确定并揭示某个项目相同点或不同点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比较能力。事实上,比较几乎无时不在。拥有了比较能力,学生就能够以不同视角去看待事物,获得深刻的见解并改变观点。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能让学生仅仅获取信息,还要对获取来的信息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获得对信息的深度理解。
面对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学生应该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即抽象能力。特别是,通过抽象,我们能从具体的信息中识别出不太明显的一般模式,然后利用这个模式来发现原本看似不同的信息块之间的相同之处。因为抽象的过程是一种比字面解释更深入的分析过程,所以运用抽象,可以提高我们对信息的理解水平。同时,抽象过程中的化简对于重构事务处理的流程,利用自动化的高效率大大提高生产、生活和学习的效率至关重要。
在今天,谁的抽象能力强,谁就可以表现出创造性。所以,我们不妨将抽象看作高中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关键,设法贯穿到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具备“抽象”的意识和能力,为发展其数字化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更多关注的是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训练,却没有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不难发现,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
经历过程,深度理解高阶思维
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不能够简单地通过讲授和概念解释,更多地是应该让学生在经历的过程之中习得。通过经历高阶思维过程,学生会体验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特殊性、有效性,掌握高阶思维的基本思想与方法。经历过程,也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着重强调的内容。教学中,可以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将学生引入其中,指导学生以高阶思维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工作任务(即待解决的问题),形成具体的工作流程。
例如,在信息技术发展史教学中,我们需要让学生对不同的信息技术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分析。教师如果只是对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语言描述,学生难以得出信息技术不同发展阶段有何不同的结论。所以,教师一定要创设让学生参与比较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找出异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发明与应用的信息技术”“提高人类信息能力上的意义”“发生年代”三个方面进行比较(见表1)。这样,学生既掌握了信息技术发展史知识,还经历了比较的过程,提升了比较能力。
学以致用,应用中内化高阶思维
高阶思维培养不能浅尝辄止,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学以致用就是把高阶思维的学习和实际的应用联合起来,由浅入深,逐步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这要求学生真正理解高阶思维的含义(包括使用的方法、注意的事项),然后按照理论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应用高阶思维,再应用高阶思维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逐步加深自己对高阶思维的理解与实践应用。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由现实世界中相对应的事物或情境所决定的,当知识脱离了现实情境时,就会变得没有活力。反观我们现实课堂中的学习活动,往往只包含从情境中抽取出来的抽象知识,没有给学生实践体会的机会与环境。学生虽然学习了新的概念和原理,却没有实际使用的真实体验。学生所建构的知识体系与概念,无法用来解决真实问题,是不巩固的,是难以继续发展的。
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之中去内化高阶思维能力,比如采用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等。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开展方案设计、新知学习、实践探索,这是具有创新特质的学习活动。实施过程中,各种能力的综合也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时,教师要创设适合学生认知特征的活动情境,引导他们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项目实践,形成作品。
例如,程序设计教学中会涉及算法,而算法是培养学生抽象能力的有效途径。程序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带有一般性的计算问题。比如,公司有 1000 人,打印了 1000 张有序号的表格发出去让大家填写。如果收回来后次序乱了,怎么能快速整理好?很简单,把小于 500 的放左边,大于 500 的放右边,先分开两叠。然后再把左右两叠对半分。一直到每一叠都只剩下 10~20 张的时候,稍微排一下序就好了。最后全部按顺序叠在一起即可。这种做法抽象出来,就类似经典的快速排序算法。
再如,教师在讲授网络信息搜索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制订一个旅游计划,将传统的网络技术融入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之中。这既让学生使用了技术,又让学生掌握了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将学生4人一组,按旅游目的地组成一个个旅游团,为其制定旅游计划,并利用网络搜集信息,确定旅游线路。组内4位学生做好分工,利用网络搜集汇总信息,并将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填表(见表2),最后通过演示文稿展示小组旅游计划。
面对未来社会的竞争,学生必须要超越传统的简单记忆、背诵能力,需要拥有更多创新和创造能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摒弃技术至上的观念,努力变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经历高阶思维的学习体验过程中,掌握高阶思维的一般性模式与方法,提升自身的高阶思维。因为只有融入了高阶思维培养的信息技术课程,才是具有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课程。
参考文献
许憬.基于高阶思维的信息技术学习[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
黎加厚.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3(9).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教学变革 高阶思维能力 有效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11-02
1.引言
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改变了教学方式。毫无疑问,基于Internet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育,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不仅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而且必将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使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产生重大的质的飞跃,也使21世纪的教育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全新的景象。
2.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变革
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每一个人,改变社会,改变一切。
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内容、学习的工具,而且也可能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学习方式,变革教育模式。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 使数字化的知识编码成为可能。数字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使教材由单一的纸质文本走向纸质、电子和网络的大容量、便携式、可视化的多元立体的优质资源,我们不仅可以使知识表征多元化,而且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知识的呈现更具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
2.1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观念变革
网络时代教学产生的新理念“超教学”(Hyper learning and Hyper teaching) , 其基本内涵包括:非线性教学理念、资源型教学理念、超时空教学理念、交互性教学理念、自主性教学理念、合作性教学理念和探究性教学理念等。
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使我们看到,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对学生的怀疑到对学生有信心;由原来课堂的控制者、主宰者,到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由知识的拥有者、灌输者,到人生的引导者、激励者。教师正在建立一种以爱心、信心、决心、恒心、耐心、智慧、理解、尊重、平等、和谐为核心的教育观。
2.2 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角色变革
教育的主旨是追求卓越,获得人类文明积累下来的经验成果,使人灵慧,变得优秀,以应对外部世界各种难题,最终过一种有意义有尊严的幸福优质生活。
教育的理想在于,它是对真理的执著追求。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教育应当培育对真理的热爱、对创造的永恒追求的科学精神,注重培育一种蕴含热爱生命、敬畏自然的人文情怀。
今天,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使学生角色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到科学的主动探索者。我们运用新的技术,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能够努力实现“全体全面”的目标: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关注并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 使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能够在学习过程当中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实现参与的可能性、积极性、主动性,从中体验学习过程的快乐和趣味,从而认识自我、认识人生、认识自然、认识世界、认识未来。我们要相信,学生有足够的潜力和智慧参与到丰富的学习活动中。
2.3 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学习方式变革的内涵、 策略和途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着力关注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形式,从学习主体的行为或组织活动来分,主要有: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从学习工具或组织方式来分,主要有:数字化学习(Electronic Learning)、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等。
现代信息技术是学习者学习方式变革的前提和基础,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条件:利用信息技术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协商交流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1)用适应性教学系统支持个性化学习;(2)用思维导图支持知识的可视化;(3)用娱教技术支持情境学习;(4)用博客技术支持知识管理与在线交流;(5)用教学分析工具支持课堂教学分析与教师反思;(6)用移动工具支持非正式学习。
3. 信息技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高阶思维能力(High Order Thinking Skills,HOTS )又称高级思维。高阶思维能力是运用高层次认知解决复杂问题或完成纷繁任务的主观条件或心理特征。高阶思维能力包括决策规划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分析探究能力、算法设计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当前高阶思维教学研究的新视角, 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核心。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及其所构成的新型学习模式,能有效地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定位于促进高阶思维, 也正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教学模式开发的价值与前景所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高阶思维, 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技术应用观。
信息技术对高阶思维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1)运用 Blog 进行自主学习,促进高阶思维;(2)运用 Wiki 实现头脑风暴,培养创造性思维;(3)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发射性思考等。
4. 信息技术支持有效学习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效的学习工具。
有效学习具有:学习建构性、知识积累性、自我调节性、目标定向性、过程情境性和教学协作性等特征。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有效的信息输入、有效的知识建构、有效的知识巩固和有效的知识运用。信息技术对有效学习的促进作用主要有:(1)培养学生基于丰富学习资源背景下的学习方法;(2)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3)信息技术给学生带来了新的交流平台;(4)新技术给学习带来崭新的体验。
5. 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迫使教师加强自主学习,坚持终身学习,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教师应迅速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些学得会的、用得上的、能减轻负担的、提升教师劳动创造性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技术技能,主要包括:Baidu――信息检索技术;Igooi/epip/mypip ――知识管理技术;Power Point――表达展示技术;Webquest ――探究教学技术;Rubric――教学评价技术;Concept Map――思维汇聚技术;Weblog――实践反思技术;Moodle ――网络教学技术。
教育科研是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供课题源泉、工具支持和方法指导。综合利用各种现代教学媒体,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师查找、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与水平,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学习教育科学理论,使用信息技术,从事教育实践,进行教学反思,改变教育行为,促进学生学习,适应时代变化,获得自身的专业发展。
6.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制高点和突破口,它在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优势。由此,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主编.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初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培训有效性的界定
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1)完成项 目培训层级传递的完整性,即国家骨干教师、省级主讲教师、学科教师三级培训的完成情况,达到既定的培训人数指标。(2)提升受训一线教师的信息素养,进而促进我 国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3)影响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表现在教师接受培训后,思想观念、教学方式、教学科研能力、利用信息化资源改善教学等方面。
增强培训有效性的建议
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为教师培训、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要延续这股活力,笔者认为应该在培训过程中采取如下策略以增强培训的有效性。
1.坚持平等开放的培训方式,为学员创设真实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
培训者在培训过程中首先要放低心态,充分做好参训学员的学习特征分析,处理好学员自主学习与教师主讲之间的关系,给学员充分交流、探索、讨论、自学 、反思和展示的空间,使每个学员都能在培训者的指导下对课程有全面的体验和理解。培训者可以引导学员进行诤友式的反馈,鼓励应用 3-2-l的交流模式;可以在进行教学法讨论的时候,让更多的教师学员进行实践反思,分享教学经验。
2.帮助学员深刻理解项目式教学法,并引导其灵活运用
让学员掌握项目式教学法是该项目的核心目标之一。对于大多数学员来说这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因此,比较容易激发学员的参与热情。要掌握项目式教学法的技巧和策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1)在完成大项目的整个过程中,培训者要运用恰当的技巧让所有小组成员参与到项目的计划、操作 检查排演与分享环节当中来。例如,集体推选小组长 、培训者参与到合作不是很好的小组、给予进度慢的小组以时间和规则提醒等。(2)重视计划环节的审核工作。培训者一定要就每个小组的计划给予明确具体的审核意见,并在全体学员面前进行审核公示。(3)充分利用倒计时程序提醒学员安排好项目的完成时间。(4)鼓励所有小组到教师机前进行排演。(5)让每个小组明确分享规则,强调该环节是大家共同分享成果的时刻,注意观察值得借鉴的地方。同时,要鼓励学员从欣赏的角度提出反馈建议。(6)在大项目活动体验完成后,主讲教师要注意总结开展项目式教学的技巧、教师角色及恰当的策略,促进项目式教学更好地开展 。
3.创设氛围,充分运用角色扮演、换位思考等教学策略
让教师当一次学生是帮助教师体验“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的最佳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掌握教学策略。笔者认为,角色扮演的方法是帮助学员掌握新技能、接受新方法的有效途径。例如,教材中让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们为什么可能会喜欢以自己为中心的学习方法这样的问题和策略能有助于教师态度、观念和方法的转变。
4.严格要求学员遵循作品创作流程,帮助他们体验其中的益处
无论是基础课程还是成功技能课程都贯穿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培训者要鼓励学员按照制定计划一动手操作一认真检查一交流分享的规范流程进行作品创作,并帮助他们体验这样做的好处。例如在制定计划环节,引入“痛苦曲线”的实例,引发学员认同;在动手操作环节,及时指出没有进行动手操作所错过的技能训练和方法;认真检查环节一定要给学员足够的时间去完善,不流于形式;交流分享环节要鼓励学员多进行技术交流,从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按照作品创作的规范流程来做不仅可以帮助学员习得不同的技能和方法,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
5.重视故事教学法、小组合作、头脑风暴等有效教学方法的运用
培养学员的高阶思维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它可以促进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发展。在教师培训过程中,笔者发现学员虽然都是成年人,但是高阶思维能力并不活跃,表现在讨论问题时无话可说、不能对话题给予准确定位、讨论总结观点比较局限。笔者认为,在骨干教师高级研修中的“故事教学法”是促进高阶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此外,小组合作、头脑风暴等都是帮助拓展学员高阶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因此,重视这些方法的运用是保证教师能力形成的关键。笔者建议基础课程培训中要加大高阶思维活动的内容,加强该方面的强化训练。
6.给学员提供自治的空间
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是 2 l世纪教师必备的关键技能之一。培训课程给学员提供 了很多自治的机会。例如,模块总结、家庭作业的结对分享、自主阅读、规划行动计划等。笔者在培训成功技能课程的过程中,与学员们讨论成功技能课程教学法的环节时,运用了说悄悄话的方法,给学员 5分钟左右的时间就书中的教学方法悄悄评说这个教学方法怎么样,对于你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有怎样的借鉴作用……这样,不仅激发了学员对于该教学方法的兴趣 ,而且有助于促进教师开展教学应用。实践证明,这个小环节对于促进教师尝试应用新教学方法有很明显的作用 。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高阶思维”训练和教学.,才能更好地使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被打开,就会茅塞顿开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本人以高阶思维为视角,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为例,初步探究摸索出了一套能够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有效教学模式.即“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动手创造―适时评价.”
一、让化学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知识的动力,是点燃智慧的火花.当学生对某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他就会不知疲倦,越学越精.但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兴趣的产生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激发.之前在学氧化碳的性质时,我每组发一大瓶雪碧,打开瓶盖的瞬间,我们看到大量气泡冒出,证明气体的溶解性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取少量雪碧于试管,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证明雪碧中含有酸性物质.同学们猜肯定是碳酸,于是他们将变红的液体于酒精灯外焰加热,结果红色没有变成紫色,后来同学们自己查阅资料得出:雪碧中除不稳定的碳酸外,还有其他比较稳定的酸.有了之前的雪碧实验,学生对二氧化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对二氧化碳怎么制取的,有了一定的好奇心.在上新课的前一天,我给他们分好小组,每组成员回去准备好以下材料:一根一次性筷子、几小块废旧的大理石或石灰石(用榔头敲碎)、一小瓶白醋,厨房中的苏打粉等.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也没有什么危险性,这远比让他们做一张试卷来得有趣,他们会很积极地完成任务.教师在教学时注意要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到新的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且又服务于生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二、把握已有经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等的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基础.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出问题: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适合于用双氧水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取氧气吗?为什么?能改吗?怎样改?让学生在巩固旧知的基础上分析、推理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选择理想药品; 确定合适的实验装置; 验满和验证气体.这样不仅达到轻松突破难点的学习效果,而且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实验桌上的药品有石灰石(或大理石)、苏打粉(碳酸钠)、稀盐酸、稀硫酸、白醋等.我指导学生从反应速率,生成的气体是否易于收集等方面考虑,通过比较,选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其中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速度太快,不利于收集;白醋和石灰石(或大理石)也能生成二氧化碳,但速度较慢,也不利于收集;稀硫酸和石灰石(或大理石)反应不能持续进行.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记录,更直观地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的理想药品(廉价易得,操作简便,气体纯净,速度适中).初步认识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理想药品的选择依据,加强同伴间的合作、交流与表达,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三、为学生创造动手机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化学课堂教学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现成的观点和结论,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观察分析、归纳、动手实验”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主动参与、主动发现与探索、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更注重的是方法和技能而不是具体的某个知识点,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回顾复习、对比和分析,得出发生装置的选择该考虑的因素为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的选择该考虑的因素为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及密度(与空气相比).学生早已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物为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状态分别为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为不需加热.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及密度(与空气相比)在之前学习物理性质时已知晓.实验桌上给学生提供的仪器有大试管、锥形瓶、分液漏斗、铁架台、酒精灯、水槽、小木条(一次性筷子)、集气瓶、带导管的橡皮塞等.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请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然后向同伴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出自己设计的装置如何制取二氧化碳,用自己设计的装置制取、验证、验满二氧化碳.随后小组之间通过交流、表达、对比,选出最佳的制取装置.让学生从探究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向同伴展示自己的作品,可以培养学生自我表达、自查自纠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四、适时激励性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素质教育;创新模式;策略
引言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尽管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但是各国的经济和科技竞争依然十分强烈。而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伟大愿望需要依赖于国民基本教育中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已经成為我国经济产业转型、开拓海外市场的强劲助力。而在增强全面基本知识水平的同时,我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授课模式也有了新的要求。在素质教育理念下,高中语文的授课方式也需要一定的发展和创新,从而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一、高阶段国文教学的重要性
高阶段国文主要是指高中及大学语文教学阶段,而多数大学并没有将语文课程纳入必修课程,因此高阶段国文教育的主要定义是高中语文教学。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一定的是非观念、辨证能力,能够较深入地学习更多文学作品,在思想境界提升方面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另外,国文是我国传统文化课程,其教材所收录的文学作品主要是数千年来中国文坛上的璀璨之作,也包括一部分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都能够在授课过程中向学生传播一定的东方古典美学和西方审美价值,在高中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高阶段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体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高中生已经拥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在考试过程中已经能运用初中所学知识进行答题,而语文学科的分值难以在短时间内提高,提高主要依赖于长期的文化素养知识水平,因此高中学生对此学科的重视程度不高,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国文是一门讲述我国语言文化的学科,其形成时间漫长,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也十分丰富,而在时展过程中,语言结构存在一定的古今差异性,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化时有畏难情绪的产生,无法充分体会到发展过程。另外,语言文化学习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无法靠短时间突击获得较大的水平提升,多数语言文化教师只是在师范类大学获得授课学位和资格后,进入学校教授学生,而自身的文化素养水平并不高,无法适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高中语文教学创新措施
(一)提高教师基本素质,融入互联网教学内容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需要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而在内容中展现新时代学生所需具备的品质与能力。而在时展过程中,课程内容已经从简单的课本教材扩充到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总量丰富,涉及各学科,而且更新速度快,音频资料、视频资料等都能在课内播放,从而提升课堂效率。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物种起源》绪论时,由于教师层是语文专业的师范学生,因此在讲解生物类文章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在备课时,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搜索更多的《物种起源》知识,从而在课堂上更好地解答学生的问题。老师问学生:“同学们对于《物种起源》的了解有多少?又对于达尔文、进化论有多少认识呢?”从而调动课堂气氛,再播放网络上下载的达尔文和《物种起源》的基本介绍小视屏,加深学生的认知,从而促进学生的素质水平提高。
(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创新课堂主导模式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充分融入课堂中,而不是哪一个群体作为主导,从而全面地把控课堂。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都是采取“填鸭式”授课模式,十分不利于学生能动性的发展。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创新课堂主导模式。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的《阿房宫赋》时,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对于秦朝的认识有哪些?”学生回答之后,再进一步介绍秦朝。然后发出讨论主题:秦朝的灭亡和阿房宫有什么联系?杜牧在写此篇文章所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并派出代表发言,发表每个小组的观点,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改变课堂主导模式。
(三)营造新型课堂学习气氛,展示创新特色
创新精神是时展必不可少的品质,对个人和国家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时代更应该培养创新精神,从而适合时代的发展。语文教学模式可以不断创新,而学生在此环境下的学习气氛营造也很重要,开放、自由、轻松的学术研究气氛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出个人创新能力,展示能力特色。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必修三《鸿门宴》时,教师在上课之前先提出小组研究性自主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把《鸿门宴》中的人物梳理清楚,然后小组内成员担任不同角色,然后排练出一部情景剧,展示人物性格和特点。课内表演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另外,小组之间互相评价优缺点,能够营造新型课堂气氛,展示课程创新特色。
一、语文组围绕课改所做的工作
1、对课改前两个阶段存在问题研讨分析
为了扎实做好课改工作,使课改真正得到提高推广,我们语文组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前两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认真分析,意见逐步取得一致:课堂教学只有改革,才能有出路。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问题是正常的,不改革,课堂教学也会存在很多问题。有问题是好事,它可以促进我们思考,问题的解决,又可以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所以,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
2、认真抓好集体备课
做好集体备课是课改成功的前提。上学期,我们的集体备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形式主义,这学期,我们实行学科组长负责制,备课内容细节式(即针对学生展示问题的设计,展示环节的处理等进行研讨),课堂展示同构式(即平行班级展示内容要基本一致,展示内容要和教案基本一致),教学反思研讨式(可以不记录,当然记录更好,必须随时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样,基本上解决了集体备课中的形式主义,集体备课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3、抓好公开课教学
公开课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器。语文组的公开课教学实行双线并进式:按年级顺序编排的公开课教学序列是一条线;随机拍门听课(由几位没有课的教师组成听课组听课)又是一条线。这样就有效的防止了公开课搞课改、常规课还原现象的发生。在评课中,本着激励、提高的原则,既要找出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要指出教师在本堂课中取得的成绩,以激发教师课改的能动性。
二、语文组在“课堂教学改革推广提高阶段”取得的成绩
1、教师的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经过本期课改,教师由原来对新课堂的不适应到现在驾驭课堂得心应手,教学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新课堂中,教师讲的很少,但是备课任务却更重了,对教材的研读更深入了。以前只是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学生,而现在的课堂,不确定因素增多,对教师的知识积累、课堂应变、教学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习、研究已成为语文组的基本氛围。在我校对外展示的公开课中,语文组教师是最主要的生力军。截止到现在,语文组教师在对外交流中,已有32人次承担公开课教学任务。其中,在联片教研中,刘学成、李保义、郑丙林、许成中、程有坤、廉殿军六位教师的公开课,受到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县教研室葛维春主任听了李保义的公开课后褒奖:“胡总语文,教学长城”。
2、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大幅提升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质量好起来”是我们教学改革初衷。检验一种教学改革是否成功,当然要看学生的变化。通过本期教学,学生参与课堂展示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展示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语文能力得到有效锻炼。课堂展示,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浓郁的竞争氛围,学生为了不输于别人,投入的时间、精力更多,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都得到强化。学生的积累进一步丰厚,搜集信息的范围更广、渠道更多,语言表达更准确、精炼、流利,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别人的展示中,受到了启发,学会了思考。
三、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对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关系处理得不够好
语文教学中,展示的学生多,展示面广,学生得到的信息多。可是由于展示的内容多,很多问题便不能够深入研讨,教学停留在浅层次上,不利于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如何正确把握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的关系,是语文组下一个课改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新工科,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课,大学计算机;新一轮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空间技术等新技术驱动产业、业态进行变革,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2017年以来教育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以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奏响了人才培养主旋律,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愈发显著,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区域社会和行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旨[1]。2018年以来教育部提出高校应加强“金课”建设,“金课”成为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国家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重要抓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了“金课”的评价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并提出要大力建设五大类型“金课”建设[2]。“金课”建设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大学计算机作为通识必修课之一,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计算机基础应用技能的掌握、计算机科学思维与职业素养的养成三方面进行培养,在互联网+背景下各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信息化适应的基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天水师范学院例,结合新工科建设背景对大学计算机课程参照“两性一度”金课标准进行建设与研究。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方面体现课程“高阶性”;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方面,加强课程“创新性”;从教学评价方面,提升课程“挑战度”[3]。
1通过学生学习产出确定课程目标,精准定位课程
“金课”的建设首先应对照课程的高阶性确定课程目标。课程的高阶性要求设计具有适当深度的课程,要求课堂学习具有强调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注重对信息的应用整合、关注知识的重构与实践、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四个基本特征[4]。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主旨,通过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学习产出制定课程目标,大学计算机课程在确定课程目标时,充分考量学校各专业对课程在知识、技能、素养的需求,课程目标按理工科和文科需求进行划分。课程总体课程目标为掌握计算机基础和算法与程序设计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和算法与程序设计技能,形成计算思维、互联网思维和社会主义思政素养。理科加强算法与程序设计和数学建模的有机结合,以通过计算机的建模高效准确运算实现并分析专业问题;工科加强以迭代为核心的计算思维与算法与程序设计、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以解决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学科专业有机融合适应新工科的学习产出问题;文科加强与专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提升和互联网思维的培养。在遵循课程总体目标指导下,课程充分考虑学习层次和专业定位与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需求,做到同一专业针对卓越班和普通班、师范班和非师班两套具体目标,如卓越班加强理论深度、课外拓展和信息检索等方面的要求,师范班加强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工具、信息化教学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做到课程目标与专业目标的精准对接。
2结合社会专业需求确定课程内容,创新优化课程
“金课”建设要结合社会专业需求充实完善课程内容,大学计算机课程在保证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充分融合新知识与基础知识,实现课程知识储备的实时更新;充分衔接社会专业需求与计算机应用技能,实现课程技能的按需应用;充分融合服务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思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服务社会主义的根本;充分整合课程内容与学生职业素质发展需要,实现课程素质目标。“金课”的课程内容不仅要设计合理,更要组织有效。大学计算机课程对课程内容主要以教学案例为线进行组织,实现课程内容的条理与连贯,创新优化课程,教学案例的设计应充分进行知识与素养的整合、技能与素养的整合。好的教学“案例”可以将知识点连接为知识面,形成知识体系,将案例知识认知通过实验设计验证实现实践认知,并通过课程思政案例扩充到情感认知,加强知识体系的实践应用和社会主义思政教育。课程案例包括知识案例、技术案例、实践案例和课程思政案例,更多是将三类案例进行综合,如指定某主题,首先要求学生通过信息检索或爬取进行各类信息的收集,其次要求学生通过相关软件进行编辑、统计汇总或编程计算进行信息的分析,最后要其学生通相关软件或工具生成结果分析报告,并说明每项结果计算或分析的知识原理和过程,最后产生综合社会、技术、情怀的评价,如此通过一个具体案例综合了知识点分析、解决方案设计、实践验证、归纳分析、工具使用和价值评价,实现了对知识、技能、素养的融合。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确定教学方法,高效实施课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灵活多样的现代教育技术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保障。大学计算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大学计算机课程“金课”建设采用的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高效实施课堂。线上教学依托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超星学习通、虚拟实验平台等线上教育学习平台和钉钉、腾讯会议等交互应用软件,进行以现有线上优质教学资源为主和符合本校学情的课程资源的结合,线上优质资源作为主要知识体系学习,自建课程资源主要是对知识体系的补充、实践实验的强化和课程思政的讨论等文档上传平台或通过交互应用软件进行线上直播,便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后回看复习以及完成实验和线上学习数据的统计。线下教学主要依托课堂和基于移动端的线下辅助工具,进行课堂授课讲解、答疑互动、实验实践指导,并借助慕课堂、蓝墨云等移动辅助工具进行课堂检测、全员互动讨论等教学环节和课堂学习数据的统计。
4参照科学评价体系确定考核方案,明晰考核规范
科学的课程考核方案是判断课程建设效果的有效工具,同时科学的有效的考核结果可以反向促使课程建设有的放矢的建设。以学生为核心的考核是对学生课程学习掌握程度的评价,以教师为核心的考核是对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态度是否促进教学效果的评价,以课程为核心的考核是对课程目标与内容定位是否满足课程立德树人要求的评价。科学合理有效的考核方案是“金课”建设的检验标准,“金课”建设与实施也应参考科学评价体系确定考核方案,明晰考核规范。大学计算机“金课”建设实“三位一体”的考核方案,即同时对学生、教师、课程进行考核。学生考核将体现线上线下学习动态的讨论、问题回答等过程评价与体现知识技能综合应用的期末考试、设计等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考核将体现教学能力的课堂组织、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教学内容组织、课程案例设计等过程性评价与体现教学效果的学生平均成绩、实验设计、课外调研等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程考核将体现素养培养的思维、思政等过程性评价和体现课程建设成果的项目、竞赛等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5结束语
“金课”的目的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计算机课程的“金课”建设与实践,探索“金课”在提升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产出质量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分专业分层次的精准定位课程目标、融合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课程内容、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注重数据分析的教学评价四方面进行“金课”的建设与实践,探索“金课”建设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参考文献:
[1]董琴,张秋,王慧敏.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调查分析[J].计算机教育.2012(05):13-16.
[2]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3]刘慧,王成武,蔡江东.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探索[J].大学教育,2020(7):73-55.
摘 要:阅读是学习者获得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表达形式,拓宽总体知识面。所以,教师在学生充足的阅读输入基础上,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结构和句子进行以真实内容为目的的写作。读和写要有益结合,在写作中巩固和检验阅读成果,在写作中运用阅读中所学。要体现阅读材料所渗透出来的文章结构,提高学生语言鉴赏力,并且学会分析并实际运用到新的语境中,切实提高其英语表达能力。所以教学时间应侧重输出写作环节。
关键词:高中英语 读写结合课 教学设计
写作作为一个重要的输出环节在语言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写作是综合性较强的语言运用形式, 它与其他技能在语言学习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 写作教学具有重要地位。然而, 当前的写作教学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王蔷(2000)指出,写作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提供帮助,引导学生完成写作过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应主要采用过程性写作教学法训练学生的写作。它包括写前阶段,写作阶段和写后修改编辑阶段,而且每个阶段都为学生提供模板,铺设梯子,搭建脚手架。在此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助手,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帮助指导其更正错误,帮助其完成写作的各阶段任务。课堂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彼此交流, 提出反馈或修改意见,学生不断进行写作,修改和再写作。在应用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学生从没有想法到有想法,从不会构思到会构思,从不会修改到会修改。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读写结合课是极其有益的尝试,是比较有效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教师要清楚读写结合课的定位和设计思路:阅读是学习者获得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表达形式,拓宽总体知识面。所以,教师在学生充足的阅读输入基础上,鼓励他们利用所学结构和句子进行以真实内容为目的的写作。
读写结合课教学设计的指导依据:一是教学设计ABCD原则:A=audience; B=behaviour; C=condition; D=degree ;即学生在什么条件下通过什么活动和行为达成什么样的习得程度。二是理论基础:Harmer在How to Teach English这本书中提出英语学习的模式,即engage参与—study学习—activate 运用,强调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学习和运用。另外Jane Willis提出的语言学习4个条件包括学习动机、语言输入、使用机会、教学条件(包括教师的指导等),也强调了语言学习者的参与、输入与输出和教师的指导的作用。此外,高中英语新课标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和交流学习,发展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在读写结合课上要以学生为中心,布置有效的任务,创设有效的读写课堂。
以笔者对新课标人教版选修八第一单元读写结合课为例。本课以George到San Francisco三天的旅行游记为载体,学生要读懂三篇有着共同文章结构的日记,学会欣赏日记的写作技巧和遣词,在足够量的语言输入基础上实现写作输出。本课在本单元教学中处于总结、运用阶段,价值很高,非常重要。它是在通过阅读、听说等课型学习,全面了解了美国加州的多元文化之后,进一步了解加州旧金山的多元文化并实现写作输出的重要一课,是用来检验师生教与学情况的较好的、可操作性强的一个工具。高二学生学到选修八,已经能较好地掌握略读、查读、掌握大意的技巧和策略,在阅读方面应主要发展和培养阅读高阶微技能,如对篇章结构的把握、作品的欣赏等。这是因为高阶思维能力有利于创新、问题求解、决策、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等能力的培养。写作方面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写作的全部过程,强调写作过程而不是写作结果,注重在写作过程中学习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写作策略的运用。
读与写是本堂课的重点。所有学生通过阅读本篇文章,提升掌握语篇结构的技能,学会欣赏作品等高阶微技能。多数学生学会构思、拟写提纲、按步骤借助阅读材料中的词汇和句式写简单句,并模仿文中语篇结构完成写作任务, 并学会同伴相互校对、修改、提出改进意见和借鉴他人经验。
掌握文章的结构和准确的输出是最大的难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如下:
(1)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用jigsaw reading 拼图式阅读方法,用图表设置阅读任务,不仅降低阅读的难度,同时增加信息输入量。(2) 文章的框架结构勾勒出来,找到其中精彩词句,有利于在写作输出环节使用。这些在学生讲义和板书设计中都有体现。将阅读的输入与写作的输出有机结合。(3) 过程性写作中创设相对真实的写作语境,给出适当的提示,降低写作的难度,利于学生参与,尽可能多地创设有效英语读写课堂。在写作环节运用过程性写作,这种写作方法把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中心,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了解自己的写作过程。
英语写作课的一个难点在于构思和写提纲。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练习并学习各种句子的表达法,并为完成下面的写作任务做好材料和语言的准备。提醒学生从三个方面构思既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又为下面的写作列出提纲。一是写作前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有效的写作指导,让学生熟悉必要的语言表达形式和语篇结构。学生的语言输入是为更好地为语言输出打基础。Krashen(1984)在他的“输入假设” (Input Hypothesis)中指出,语言的习得有赖于足够量的“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学生在习作前通过更多的与话题相关的听、说、读多样化活动,加大信息量的输入,也只有在足够量的输入前提下,学生最后才能以写的方式进行有效的信息输出。
英语写作课的另一个难点在于连接词的使用,保证写作的连贯性。学生通过分析范文,学会评价作文的内容是否符合写作要求;通过学习范文,学会使用不同功能的连接词,使写作内容之间自然连贯,符合逻辑;通过造句,练习连接词的正确用法,为之后的写作做好语言准备。教师在设计本课写作教学时,为他们提供平台,铺设梯子,给出提示,帮助他们学会运用恰当的连接词,使得行文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