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长江沉沦

长江沉沦

时间:2023-05-31 09:11: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长江沉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长江沉沦

第1篇

悠悠赤壁。

滚滚长江水流不尽如血的哀伤。

千年古战场,似乎在与我的身世一同沉沦。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早已绝尘于历史的长河里。最终留在这里的,只剩乱岗衰草,碎石残戟。

江风孤吹。

月,出于东山。往日似乎多情的月光,此时却孤傲的冷漠,我的心不禁发凉。

还记得,两年前,同样是在这样的晚上。大宴宾客,饭酒赋诗,觥筹交错,更重要是,那时的月光柔和而安详。这一切,都如梦一般在我脑海里闪现。

礼部尚书,多么显赫的职位。我不希望它给我带来什么名誉与利益,只求造福于百姓,尽忠于君王。我苏轼虽不是才高八斗,满腹经伦,却也自信有经纬济世之才。当我庆幸于找到用武之地时,一封谕旨,却将这我编织的美梦击的粉碎。

乌台诗案,几句反映民间疾苦的诗文,便成了我下罪遭贬的把柄。我所充满希望的朝廷,竟是如此昏庸糊涂,我所想象的仕途,竟是如此不堪一击。

风,依旧在吹。

第2篇

“玉洱银沧之间,自然风光绮丽多姿,苍山如屏,洱海如镜,蝴蝶泉深幽。”人亦云古城之典雅,皆知闻名于世的楼兰,而其,与楼兰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理,一座令我魂牵梦萦的城池,至今,我依旧无法忘怀那隔绝尘世的幽宁。踏步于微微湿润的青石上,路旁是繁闹的古铺,沿石而迎的是排排冬日依旧勃勃的绿柳,还有座座不时出现的拱桥,而并肩走的,则是不相识却谋和的游人。宁静,沉沦于城市的人们总是排斥生活中的硝烟和汽笛不厌其烦的轰鸣,总是希望能寻找到一个洗净心灵的圣地,而对于宁静,我们是多么的向往,来到这里,我第一次觉得满足,因为这如诗入画的地方,令我陶醉……

清一色的矮楼沿着巷子左右交错着,伴随着晨露的点缀,微微在瓦片上垂下几滴,落于掌间。古铺中热卖的红伞,此时是如此的抢手,也许人人都想体验一回:“拾得红伞比佳人,回眸一笑比黛琪”的感觉吧!灰白的城墙围绕着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垂落的白流苏与这小桥流水般的境界相映颇有几番韵味,白族,亦如那流苏一般的圣洁,如水的双眸下是悠久的历史与古朴的文化。

踏在落花下,穿在条条街巷间,聆听悠风掠过耳畔,仿佛被那返璞归真的幽雅醉倒,如初出闺房的少女。眼下是飘着微雨的古城,别有的韵味使我需别离时添了一抹忧愁,不知何时再能来到此地,不比桂林山水壮丽,不比长江黄河雄伟,确亦是一颗清宁的养心之地。来到大理时,天气还不算温暖,砖石上的寒气依旧有如刺穿了皮肤。

大理只是一个古城,它不能代表什么,但就是这一个古城,足以让寻静的人们找到归途,足以让迷失方向的人们,找回自我。手松了伞,张开双臂,我拥抱着雨滴,四周是繁华的街市,是和蔼的老百姓以及像我这般栖息着的人,环绕着……

“清风绿树映红光,古城炊烟别离人”别了古城,出了大理,那特别又平凡的静,更是令我留恋。

在大理,喧闹也是一种宁静……

第3篇

宜宾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川滇黔三省交接,人称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古称“义宾”,盖因民族众多,取“慕义来宾”之义。这里风光秀美,山川奇绝。金沙江和岷江在此汇流成滚滚东去的长江,为宜宾赢得了“万里长江第一城”的美称。

三江给宜宾带来了千里沃壤,加上湿润的气候条件,特别易于作物生长,人们在五谷丰登、岁有余粮之时,便取谷酿酒。好山出好水,好水酿好酒,则成千年佳酿。“一枝独秀蜀山水,千种佳酿总宜宾”。这个城市浸润在浓郁的酒香中已逾3000年。如今蜚声海内外的“五粮液”就是产于此地,宜宾也成为名副其实的酒都。

长江之水,在我们的脑海中素来奔腾咆哮、日夜奔流、不舍昼夜,而在宜宾两江合流处的水东门,青山巍巍,江面若镜,三江犹如三条碧绿的锦带,蜿蜒于群山之间,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出奇的安详宁静,在这里,她还是个婴儿,默默地见证着自己万里征途中的第一步。

宜宾,有山、有水,山为水立,水为山生。我喜欢有山、有水的地方。宜宾之美,美在山与水的和谐,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她是一种暗合,一种承接。两者失其一,都会因为失去应有的光泽和神韵而枯萎。

好山好水好风光,又有名酒佳酿,自然就少不了名人雅士。史载,先后有杜甫、苏轼、苏辙、黄庭坚、陆游等来此居停,留下了许多瑰丽的诗篇,其中尤以黄庭坚留下的诸如“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而昭著于世。相传公元1098年,黄庭坚获罪遭朝廷贬,就常到宜宾天柱山游乐,留连于此的秀山丽水与佳酿,久之,便仿王羲之兰亭故事,在怪石峡中凿石造势,引泉水以通,又在石上刻“曲水流殇”四个遒劲大字,邀约宜宾名士一同到此流杯赋诗。风雅之名,千古传唱。

在宜宾,最惬意的事情还当属与几位好友相聚于岷江和金沙江合流为中华民族伟大母亲河之一的长江源头船上,边饮醇香五粮美酒,边观赏灯火斑斓映照下的山光水色。在匆忙的岁月里,能够觅得些许时间坐在江边,尤其是在三江汇流之地小憩一下,真是人生难得的幸福。对面是十几年的朋友,曾经性情暴烈时像一匹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狂奔的烈马,如今却安静得如同一个纯净的婴儿,何况我们血液里还流着浓烈的五粮香醇的美酒,这真的很有趣。

徜徉在宜宾街头,满目皆是漂亮小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没有了烈日寒风的交相加逼,也没有了酷暑海浪的肆意催颓,有的只是习风扑面,鲜花明人,更有粮丰物茂的水土滋养。我似乎对川妹子的普遍美丽找到了答案。如缎子般的皮肤滋润圆滑富有弹性,眸子明亮清澈如水洗过的浸润,这样的皮肤,这样的眼神是绝大多数女人们梦寐以求的。

宜宾,怎么也难掩我心中对你的偎依和亲近,漫步在长江源头,看碧水长空,望青山浮云,身边婀娜少女轻盈飘过,留下一缕缕馨香,耳边回想起周华健惆怅的歌声“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一丝怅然若失的心情由心底涌起……

温馨Tips

交通:宜宾现已与全国各大城市通航;与重庆、成都之间有直达列车;也可自驾车从成都出发,经成渝高速、内江―宜宾高速到宜宾,单程约350公里;市内的南岸汽车站每天都有巴士到各大景点。

天气:阴晴居多,四季皆宜旅行。但春秋季节气温变化迅速,此时前来要带好必要的衣物;6-9月间时有暴雨出现,在暴雨相对集中、降雨区域较广的情况下会造成溪河涨水冲塌路基,可能会有山体滑坡造成路面堵塞,建议避开此季节。

第4篇

你曾拥有过梦想并为此而努力,你曾以为身处朝廷的自己,前途一片光明。可最后,满怀志向的你却仕途不顺,你的执着在荒废的朝廷面前不过儿戏。终于,你发现你不该执着于这样的梦想;终于,你带着自傲与不屑畅快的出走。

面对挫折,你又怎么想?该叹该悲?该恼该恨?该笑该狂?不!面对这样的结果你不曾后悔,即使失败,你仍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你不会因挫折而沉沦堕落。兴许,你想到了寄情于山水间了吧!寻幽豪饮,探访自然,绚丽的山山水水才是你广阔的舞台。

大千世界,你书行天下,写出了“峨眉山月”的凄凉,“平姜江水”的壮阔,写出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宏伟。那万古之痛,亦随着山水之间的尘嚣而灰飞烟灭,剩下的,只是数不尽的斗志豪情。

只是,弹指间,回首后,繁华一瞬,执着何用?

你因执着而把自己赋予山水,你因执着而诗出自己的豪情浪漫,从此,不再“抽刀断水,举杯消愁,”你发现,这是你想要的执着。执着何用?为的,是一生无悔。

青莲居士,数载宦海沉浮,痛哉苦哉!诗仙太白,一生浪漫豪情,幸矣乐矣!

选择出走的你,漂泊四方,居无定所,如何耐得常人耐不住的寂寞?

且看你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哪怕你孤家寡人,也不惧孤独,皎洁的明月和忠实的影子是你永远的伴侣。独自一人,你便以自己为中心,“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你可以歌出自己的豪情,舞出自己的浪漫,让这豪情,充斥在天地间;让这浪漫,散乱在红尘中。

你仍有世间的大好河山为伴,看你品“峨眉山月半轮秋,映入平姜江水流”的诗意;思“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壮阔;看“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美景;读“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悠然。为此,你并不孤独。

第5篇

烟撩姽鸢

怎一的潋洁

怒洒满听凝寒

雨拂嫽槿

何一的粼曳

争荡几许绮写

朦胧紫檀

雨儿默染弦怡

悄然一季

你我相聚

抒云写意

霜打繙妴柳蛮

涩一梦

纵那风儿肆雪

恒心不灭

缃兰微凋,为谁泼墨?

曦揽郁

蓦然而聚

赏这雨季青春

正文:

春风初扰,吹皱哪厮青水?直可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衣带渐宽终不悔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何处我归?只道是:学海无涯,苦乐兼坐舟。

岁月走的真快,任我怎样挽留,都抓不住那双手。这季斑驳青春,纯粹的好不完整!在这逝去的姽婳面前,你我显得那样渺小。口口声声地说“光阴易逝”四字有多俗不可耐终于敌不过它,眺望远方的云霞,也只换来芭蕉点愁?

一次一次的失败,一回一回的沉沦。振作,气馁,循环往复。不知是上演了多少出无稽的折子戏。只需深深认识,反省。我说,棋败犹姽,雪融益洁,傲骨如此,怎言堪败?搏覆昔煌,除君其谁?此刻用了心,他日必不悔恨。纵然衣带渐宽,也值得一搏。

长风破浪会有时

人生如戏。拥有过,必定会失去。什么“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今日的你我,唯有立足现在,展望未来。那些个过去,好与不好,提及又有何用?倘若有人,任何一刻都可作为人生的起点。孔尚任诗云:“当年粉黛,何处笙箫?”我只道它是,旧时绝媚,无故其耀,此日堪重,炫什么当时。

长江后浪推前浪,只要此刻奋发,亦未为不可。长风破浪终有一日,心情飘、意志坚,飘走浮躁,只留一副沉稳从容的表情,贫他个粼浪层层!

仰天大笑出门去

此刻,我们是学生,只是学生。大好的青春,谈什么“云水依依,帆影渺渺”?班何门弄何斧,一番无聊、俗极的文字,有何人用处?劳费了精力,再好也不过五六十分,何苦把时间都用在这些上?

怡情?养性?终不是时候,更何况整日里无所事事、光阴虚度?青春这短促光阴,如此逼人。为什么还要浪费这些个分秒?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谁甘于只做蓬蒿人?敢问,天为谁春?自家有合理称意的解答。至于这结果,道要这本人去慢慢领悟付出了。这青春,该怎个赏法、怎个拼法?只言,任何人都可想:天为我春,定不相负。甚好。

第6篇

关键词:汉中;民俗;汉水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一、汉水流域概况

汉水流域地处我国中部,介于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之间,靠近秦岭――淮河这条最重要的自然分界线。这种特殊的区位优势决定了汉水流域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明显地具有南北过渡、东西交汇的人文地理特征。

(一)汉水流域是联系中国南北与东西的纽带

汉水流域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地处黄河、长江两大水系之间,北倚巍峨苍翠的秦岭,南屏连绵不断的巴山。自古以来,汉水河谷就是连接东西的要道。其所流经的汉中、襄阳、南阳,又是是连接我国西部和中部、南方和北方的通道。历史上在它们周围有我国几个著名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在西北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东北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洛平原,东南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的江汉平原,西南形成了以成都为中心的成都平原。

(二)汉水流域是中国南北文化交汇和转换的轴心

介于黄河和长江之间的汉水文化,既有北方文化的刚健、厚重,又有南方文化的浪漫、清新。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便是产生于黄河流域的《诗经》和发轫于长江流域的《楚辞》。前者具有现实主义特征,擅长状物传情,具有一种朴素之美;而后者更具浪漫主义色彩,富于想象变化,具有一种华丽之美。但非常有意义的是,《诗经》和《楚辞》所描写的地域文化恰好在汉水流域重合。

屈原的后继者宋玉在他的文章中曾描绘到:“ 东家之子,……腰如束素,齿若篇见,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而《诗经》曰:“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可以看出“东家之子”和“汉有游女”都是在追求漂亮美好的女子,而前者直抒胸臆,后者含蓄比兴。它们所描绘的是同一题材具有浪漫情怀的诗歌,但却存在明显的差异。由此可见,《诗经》与《楚辞》有关汉水流域文化的篇章,呈现出了不同的地域色彩,然而又在汉水流域发生了美妙的碰撞。

总之,中国古代文化就是以夏民族为核心所创造的中原文化,和以楚民族为核心所创造的汉江、长江流域的文化汇合而成的。楚文化的浪漫绮丽色彩与中原文化朴实的理性之光,交融汇合成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

二、汉中地区概况

汉中历史悠久,是汉家的发祥地。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汉中郡,为秦36郡之一,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自然环境对汉中人民的生产生活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汉中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因终年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充沛,温和湿润。虽整体地貌属于丘陵,但其间有平原,也有山地,河流湖泊遍布其中,被誉为“西北小江南”。汉中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充足的水资源为农业灌溉提供了优良的条件,使得这里的人民可以安居乐业,加上秦岭巴山作为天然屏障,使得这里的地理环境又相对封闭,所以造成汉中人民自古以来勤劳、朴实、知足常乐而又内向、保守的性格特征,这也正是作为早期道教的“五斗米道”孕育于此的原因。

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但是不能随意改变自然规律。所以汉中人民在受到优越的自然环境荫庇的同时,时而也会遭受它无情的侵袭。比如旱灾、水灾、蝗灾、虫灾等。从《汉中地方方志》和各地方县志来看,各地都受到过不同程度的灾害。在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古代,人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显得无能为力,但为了保证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人们只能借助巫术,他们认为这样可以驱走妖魔的残害;借助神灵,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得到上天的庇佑。人们认为,要想生存,就得“靠天吃饭”,因而对“老天爷”的顶礼膜拜就成了精神上的唯一寄托。逢年过节必得要进行大型的祭天活动。

三、从汉中巫鬼之风解读汉水流域人民的鬼神信仰

汉中人民普遍认为,凡是家里面有一些邪祟作怪的,可以从一些草木或者日常所见的东西中看出来。而且从其所处的位置可以看见邪祟的所在。一般情况下,是比如像失魂或者邪祟附身而致的病征。一般的小问题是在那个地方丢了魂,引本主到那个地方,焚烧黄纸,一边呼其名字,一边向神祈祷。家人在很长时间之内没有康复,知道这是邪祟附身,于是在家中堂屋上面设立一个四通的屏风,前面摆设一个案子,上面供奉着用竹子扎起来以土坯为基础的上面用红笔写着先祖或者神仙名讳官号的字。案子前面摆上纸扎的黄穗子,设立三盅酒,用公鸡血涂在各处。使用道教先生的符水,符上各写着七十二位神o的名讳,以供召唤差遣之用。招山神就在山下少,库神就在仓库前烧。人将死的时候,焚大香看其效果。烧得快就表示可以还魂,反之则不可。家中有邪祟,可以用汤禊的方法验证。用筷子树立在一碗清水中,松手不倒的就表示其存在。

四、从宗教意识看汉水流域人民的“道家”生活理念

对于汉水人民来说,他们意识到人生存于大自然中,大自然长育万物借以养育人类。人与自然不可分地紧紧结合在一起。在他们的人生哲学里“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无为不仅是宇宙万物、人类社会而且是生命个体不能违背的根本原则。纯任自然,赞美、崇尚自然,力求人与自然合一等就成为汉水人的人生理想和生存目的。道家这种“无为”、“出世”的态度,对汉水人民的人生观影响颇大。人们可以通过自然环境的优越性过着自给自足的安逸生活,不与外界相争,安于现状,不让自己沉沦于物质世界的繁华。

老子立足于辩证法之上的贵柔学说,“曲则全”、“柔弱胜刚强”、以柔克刚的斗争策略原则深深植根于汉水文化之中,使之呈现出一种宏大的超越精神。“汉水文化哺育了大批‘爱好自由’,‘以柔弱胜刚强’,敢于藐视、批判、摇撼封建腐朽政权的斗士。”[1](P45)“处弱怀柔于汉中的刘邦得以暴秦击败项羽,并采取“无为而治”“修养生息”的政策以兴汉室,就是深得这一事物相互转化的辩证法之要旨。

因此从以上的事例中可以看出汉水文化呈现出以下的几个特点。其一,汉水文化内容丰富,大量的继承并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特别是民间的风俗文化;其二,作为楚文化的承载地之一,汉中在坚持传承自己独有的文化内容的基础上,也同其他地方的文化交流融合,吸收改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汉水文化保留了大量的上古以及中古时期的文化形态,特别是道教形成以后的精神形式,在此更是较为完整的保留下来。众所周知,道教的形成是以吸收道家思想和民间的神仙方术等内容作为其基础的。然而从历史中来看,方术以及神仙思想一般是分布于南方的,而北方不及南方丰富,且在范围上也是不及的。因此,可以认为汉水文化直接继承荆楚文化并且对后世产生直接的影响,就是道教的文化内容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文化现象等等。

第7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无疑是《水浒》中写林冲写的最为出彩的一段。而他的出色又有人物活动的背景景物――风雪的一份功劳。

在林冲被派去看管草料场的时候,书中写道,“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而他挑着花枪去打酒时,“那雪下得紧”了,最后草料场手刃仇人时“那雪下得更猛”。除了不断的渲染情节得紧张气氛,风雪更是林冲这个人物活动的大背景,也是伴随着人物活动的主要景物。

雪历来就是文人喜欢摹写的东西,在一些雅士笔下,雪是美丽宁静的象征。更有人说雪占有“四美”――天公剪水,宇宙飘花,品之有四美焉:落地无声,静也;沾衣不染,洁也;高下平铺,均也;洞窗辉映,明也。当然,在温暖的房间以审美的心态去品味风雪,它诚然有美丽静谧的一面,而以柔弱的柳絮来比拟大雪的,大概也只有那心思纤微、生长江南的闺中佳丽呗。可当你身处旷野,去切身感受那北方的,更接近于撒盐的大雪时,你或许就会明白,刚厉和凄冷的它才是那严酷冬天的真正代表。试读一下这些诗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在这原生态的雪中,纤巧早早让位于粗犷,柔美也被宏大所代替。

远在北地沧州的林冲遇到的就是这样塞空迷远近的雪罢。

而这时不只有雪,更有风,与雪相伴的,只有那吹得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的刚劲朔风。“钟陵风雪夜将深,坐对寒江独苦吟。”(韦庄《钟陵夜阑作》)风雪正是天然的结合。此时的雪割舍了自己的柔情与优雅,风显露更多的则是刚冷的一面。

人上人一朝沦为阶下囚,被迫离家刺颊发配,更身处在这枫雪下,凄惨境遇中的林冲是孤独无助的,也是让人同情怜悯的。但林冲毕竟是英雄。英雄不需要怜悯,而这漫天风雪最终也只做了他表演的舞台,成了他展现英雄气概的一个衬托。

当风雪将天地都笼罩的时候,处在其间的人当然是极其渺小的,大的风雪小的个体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风雪中,万物蛰伏,连天地都似乎要静止,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的活动就显得格外突出。

仇人是欲将他置之死地而后快,风雪则是他行动的束缚,从这个角度来看二者就具有一致性。因而我认为这时风雪作用于他身上就是压力的一种外在物化。而面对风雪这种极大的外在压力,渺小个体的人的抗争在强烈的对比之下就显得难能可贵。

面对风雪,人的抗争,如战、如笑、如狂歌、如胜利、如“欲将轻骑逐”、如“临风弹楚剑,为子奏燕歌”。则让人感到豪迈悲壮。这是主体生命在收到阻碍后进而爆发更对生命能量,冲破阻碍后让人感到英雄气概。相反,面对阻碍面对风雪,主体不抗争,顺从妥协以致沉沦,则使人感到悲哀、伤感和凄凉。这又具体表现如独行、如无语、如分离、如“雪落桂花稀,啼鸟如弹归”。如“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钓翁在漫天的风雪中是孤独的,他完全掩盖在凄寒孤寂中,独钓算不得是一种抗争,只是一种对风雪的顺从和妥协。在他身上读者品味出的只能是萧瑟和无奈。“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风雪夜投宿的行人也是被迫和寂寞的,他的“归”是面对风雪肆虐时的退缩和躲避。他们在主观上都缺少那种积极地、主动地敢于直面困境、敢于抗争的气概。临风冒雪,人物的行为所产生的气概被放大,肃杀的飞雪实则对个体行为的动作和随之产生的效应做了一个夸张的反映。

正是这风雪为他情绪的宣泄提供了一个绝好的舞台,也正是在这个舞台上,他那几乎被磨平的英雄气终于得到了完全的释放,而这个含辱负重又英勇孤独的林冲也深深地留在了读者心中。

作者单位:甘肃省定西市漳县职业中学

第8篇

提起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人们自然会想到“豪放”二字,但仅从“豪放”风格出发,研究这一杰作,只道出其然,而未道出其所以然,未免难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其应有的艺术价值。这首词为世人公认为杰作,是因其熔真情美、景观美、气质美、音韵美于一炉,可谓集美之大成,它是苏轼“文理自然就是美的”美学思想一个结晶。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的艺术魅力,主要源于这首词所透发的真情美。此词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年七月(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写的,当时,苏轼的思想状况是矛盾的:一方面,由于政治压力,精神痛苦,不得不借游山玩水、谈禅参佛排遣内心郁积,借以掩饰自己的感情;另一方面,他的理想幻想常常闪现,经世壮志仍未消失,并因此形成旷达不羁、雄放慷慨的性格特点。应该说,这是苏轼当时的真实感受与心境,这首词正是这种处境与心境的艺术写照。吟诵这首词,我们仿佛看到他屹立赤壁(实为赤壁矶)战场,感情的波涛如滚滚东去的江水不可遏止。由眼前之景想到茫茫历史长河中的英雄人物,并对他们进行热情的歌咏,加之对自己壮志未酬、华发早生的主观矛盾的揭示,非常自然地流露出怀古的情怀。这里,既有江流如斯,英雄千古、物是人非的感叹,又有英雄虽逝,江山依旧、勋绩昭彰、彪炳后人的赞誉之情;既有对如画江山的热爱之情,又有对光耀史册的英雄的崇敬之心。词人用饱蘸浓情之笔,描绘出赤壁的壮丽及在此造就历代风流人物的形象后,感情的波澜再也无法抑制。他想到了周瑜年少建功,比之自己暮年无为,壮志难酬,感慨万端,情不自禁地直抒胸臆:“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至此,词人报国壮志无法实现、功名毫无成就,志不能伸、愿不能偿,把内心郁积的苦与痛推向了炙热点,十分真切而自然地向我们掏出了自己一颗充满矛盾与痛苦的心,使人们感受到肺腑般的情真美。或激奋、或惆怅、或自疚、或感叹,我们的心与苏轼的心一起跳动。作者以写三国赤壁之战,而酣抒自己的情、自己的志、自己的爱、自己的慕、自己的忧、自己的喜。确乎自然真实,具有无可置疑的真实性。这种情的真实性在于,词人不仅颂赞了周郎,更要紧的是,于赞颂之中,于反衬之中,闪现出自己的事业心与爱国情怀。与其说这首词是以“铜钹铁板”般的气势、雄放不羁的风格使我们倾倒的话,倒不如说是一种真情美的艺术感染力令读者崇尚不已,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更符合艺术美的规律。

《念奴娇·赤壁怀古》之所以具有超乎寻常的美的魅力,还在于它具有真实自然、富于典型特征的景观美。艺术美是以具体形象的真实为基础的,苏轼在这首词中,用自然化的眼光、真实而富有变化的笔触、绚丽协调的色彩,绘制了一幅雄壮阔大的江山图,把赤壁景观美多侧面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人读后,如同身临其境,产生艺术的意象和意境的美的感受。苏轼敏锐地抓住赤壁景观中“山”和“浪”这些最能体现美的本质特征的自然景物,“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形”,建造了赤壁江山自然风貌的美的景观。词人一着笔就描绘了赤壁主要的胜景佳处:一是长江;二是浪涛;三是乱石;四是江岸;五是浪花。这些景物在作者的笔下,被描绘得穷形尽相。其主张“随物赋形”就是美。作者在《与可飞白赞》中明白地说:“美哉多乎,其尽万物之态也。”基于这种思想,他认为,形式决定于客观存在的事物;艺术不仅要写出事物的常形与变形,即不仅仅要写出事物的形象,还要写出事物的神情、气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开首写长江,不仅写出了长江滚滚东去的态势,而且“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九个字,写出长江气吞万象的气势,给人以突兀峥嵘、震惊耳目的感觉。“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出威武雄壮的历史战场的方位,时间、地点、人物三个不同性质的方位名词,组成一幅历史风云画卷,将“赤壁之战”的图景呈现于读者面前,并赋予赤壁景物以深邃的令人敬慕的内涵。“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十三个字,先写“山石”,写得陡峭峥嵘,险峻奇特;次写“江涛”,写得性格粗犷,气势澎湃;三写“浪花”,用“千堆雪”状写了水石相撞所出现的奇丽景象。可谓字字珠玑,穷形尽相。词人又将各自为佳的景物,巧妙地运用动词,将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一幅壮丽多姿的赤壁江山图。作者用一个“淘”字,一个“道”字,将黄州赤壁置于历史风云之下;用一个“穿”字将赤壁与天相连;用一个“拍”字、一个“卷”字将长江与赤壁、惊涛与玑石融为一体,把江、山、水、石有机地、颇有韵致地交织在一起,既有常形美,又有变形美;既有静态美,又有动态美,巧夺天工地建造了一座历史悠久、风韵独特自然的千古胜迹的美的景观,具有“天成”“自得”“超然”的艺术美。《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所具有的景观美,是其一大特色,也是其具有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的艺术魅力,还与它具有浩烈雄放的气质美分不开。大诗人陆游曾在《跋东坡贴》中,用四句话概述了东坡先生的一生:“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这是很有见地的。坡很崇尚英伟豪杰之气、烈丈夫之风。他不愿为世俗营营的思虑所缚,凡有不能自已,不得不吐的议论,宁愿一吐为快,就是触怒于人,甚至犯大难亦不顾。在《思党记》中,他曾说:“嗟夫,余天下之无思虑者也。遇事则发,不暇思也。未发而思则未至,已发而思则无及,以此终身,不知所思,言发于心而冲余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这段话讲得直爽、痛快、铿锵、有力。可以说这是他自身具有气质美的写照。

东坡这种美的气质,凝于笔端,奔泻于纸,很自然地形成了他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这首词所具备的“英伟豪杰”之气、“烈丈夫之风”的气质美,我认为可以从“力”“势”“韵”“概”四个方面领略到。《念奴娇·赤壁怀古》具有横扫千军之力。词的起兴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上口便使人感到有一种冲刷力,“淘尽”二字充分显示出这种力度。接下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作者用“穿空”一词和“卷起千堆雪”这一短语,显示出词所具有的强大的内蕴力;在词的下片,描写赤壁鏊兵的雄壮历史画卷时,用“羽扇纶巾,谈笑间”与“樯橹灰飞烟灭”进行反衬和对比。于反衬和对比中又显示出一种“横扫千军之力”。这首词具有突兀峭拔之势,这种“势”不独表现在笔势纵放上,更主要的是表现在词的美的建造方面。苏轼曾说:“大凡为文,当气象峥嵘……”说的就是这么一个意思。词的上片主要写景“浪”“乱”“石”“惊涛”其势突兀峭拔、宏大横逸,实令人为之叫绝。应该说这是此词所具有的气质美的内涵。

因此,苏轼(大江东去)词,之所以具有不寻常的艺术魅力,不唯是“豪放”,而是真情美、景观美、气质美和音韵美融为一体的结晶。

[ 学法指导]

苏轼的词,不论内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主要从两个方面去感受。其一,感受其豪放大气的特点;其二,仔细揣摩词中的两种映衬手法: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

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这些景物描写,声势浩大,雄伟壮观,是以往的词作中从未出现的。宋朝初期及前朝的词作,在景物描写上多呈现纤细清丽的特点,比如“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破阵子·春景》)等。用词来表现壮丽景色,是本词让人感到豪放大气的主要原因。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这种情感,与之前不外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多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格调不高的南唐五代词有很大区别,与婉约派这类修辞婉转、表现细腻,在取材上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情,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表现情绪的词作也有很大的区别。世称苏轼词为豪放派,在阅读时,可从情感、遣词、意境、内容等多方面去感受其豪放的特点。

本词重点使用映衬手法,仔细体味词所蕴含的古今风流人物相衬、眼前景与古时景映衬、周瑜与“我”相映衬,从而更好地理解苏轼所说“人间(生)如梦”的内涵。其中的慨叹既有对自我的感叹,也有对天地间延伸出来对所有风流人物、不得志人物的慨叹,不可不知。

第9篇

没曾料想,联想“要做一家伟大公司”的战略目标,引来了“恶评如潮”。

网络上,反对声比比皆是,有的还十分尖刻:“还是效仿一下比尔-盖茨吧,以技术为主的企业却做房地产,联想离完蛋不远了”“支持联想的多元化扩张,今年计划生产锅碗瓢盆明年搞一些绿色农副产品,后年再生产化肥农药。烟摊、地摊也在规划之中”等等。

笔者以为,一些网友在看待联想时存有很大的误解:一是技术类企业就不能多元化发展?二是多元化之路必定是死路一条?环视世界,技术类企业成功走向多元化的典例并不鲜见。不过,本文的目的,不是解答这些误解,而是想为联想迈向“伟大的公司”加把油。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但毋须讳言,大而不强是成千上万个中国企业的通病,而能够称得上是世界“伟大的公司”者,则似乎来见。

何以见得?“伟大的公司”可以有很多条件,例如以创新为己任,经营管理出色,社会责任意识强烈,管理团队卓尔不凡,如此等等。但窃以为,还有以下一条是万万不能欠缺的:它必须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搏风击浪的民营企业。环顾中国500强企业,名列前茅的大公司都为“国”字头,它们靠垄断或政策所赐,攫取资源或暴利,无论如何也不够“伟大”。

联想控股是中国科技型企业成长的一面旗帜。但联想控股过去也是一家国有控股公司。9月8日,联想控股宣布正式引入民营企业,中国泛海成为其第三大股东。具有非官方背景的第二大和第三大股东联合所占股份已高达64%。联想控股成为一家由民营资本主导的公司,它终于有机会站在了迈向“伟大的公司”的起跑线上。

现在,联想迈向“伟大的公司”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者,在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中,弱者将因经受不住冲击而沉沦,强者必将危中取机,应时崛起。金融海啸令发达国家企业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大批精英人才下岗,优质资产缩水,这给联想一类实力较强的我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技术和人才引进提供了绝佳机会。联想应能在这一轮难得的产业结构大调整中一展拳脚,实施多元化发展构想。

地利者,联想经过近年来的运筹帷幄,以联想投资和弘毅投资为主力军的多元化投资棋局已经浮出水面。联想将自己未来的投资方向定在了清洁能源及环保、新材料、高科技、金融服务以及与内需相关的行业这5大领域,希望从中发掘出第二家“联想”集团。

人和者,柳传志重披战袍,再任联想集团董事长,其为联想集团设计的管理三要素: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成为他们再出发的定盘指针。不仅妥善解决了联想集团班子问题(撤换CEO阿梅里奥),也引进了大批精英(如空降海归、投资高手吴亦兵)。

柳传志不久前说:“我们对瑞典银瑞达集团(Investor㈣、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和李嘉诚的发展方式进行了研究。我们的方式将与李嘉诚有些类似。”

李嘉诚是什么发展模式呢?一言以蔽之,即通过并购进行多元化扩张。李嘉诚凭借塑料制品起家,逐步将业务成功地拓展到房地产、港口、能源和电信等54个市场,成为经商巨子。

柳传志还表示,联想的战略也将与李嘉诚类似。联想控股的目标是将手中的100亿元投资于技术、房地产和基金管理以外的领域。联想控股会尝试将旗下的各个部门单独分拆上市,为母公司提供支持。在柳传志的心目中,联想能够成长为像通用电气、长江实业那样伟大的公司,他们也做投资,但更在兢兢业业地做实业,同时在多个行业中占据世界一流的位置。

第10篇

关键词: 旅游文学作品 情感 景物 情景相生

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文学历数千年发展,成就斐然。中国古代旅游文学在创作中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旅游文学作品是叙述生活的艺术,是人生哲理的艺术反映,一般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社会风云、生活智慧的闪光。作品的情感、脉络,作为作品的内在结构线索潜藏在作品之中,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原本散漫零乱的意象,把它们联结,聚合成和谐的整体,而此时的景往往就是情的载体或标志。“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寄托情感于景物之中,融合景物于情感之里。但情感没有固定不变的位置,而是因感触景物而生情寄兴。

一、旅游文学的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

(一)旅游文学的概念

关于旅游文学概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尚未有统一意见,但归结起来大体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划分:狭义旅游文学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文学,范围比较狭窄,专指在徜徉自然或市井乡里的旅游过程之中或之后用文字模山范水抒发性灵的文学作品;广义旅游文学是宽泛意义上的旅游文学,范围比较宽,凡记述描写部落迁徙、士卒征戍、游子离家、帝王巡游、贵族狩猎、官宦归隐、士大夫贬谪、士子游学、艺人游艺、学者游历考察、僧侣拜谒传经、商贾异地经商等旅行和旅游过程中所见所闻及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都归于旅游文学。它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而不断丰富、发展。体裁既包括传统的游记、散文、诗词曲赋、楹联、题刻、小说、科考纪实、小品等,又包括新技术背景下的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不单指旅游者在参与旅游活动期间的文学创作,内容涉及对锦绣山水、名胜古迹、田园村居、园林寺院、风物民俗等的描述,还包括特定主体(可以是非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涉及的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感知与评价,或者对他人旅游活动及相关旅游文学的感知分析记录等。

本文采用的是广义的旅游文学概念,原因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文学是在魏晋以后才出现的,而中国古代旅游文学最初就产生在广义旅游文学概念所包含的旅行和旅游之中,这和中国古代文学最初就产生于先民的劳作之中同出一理。

(二)旅游文学内容体系

旅游文学从题材分类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诗歌、楹联类。

包括以客观的自然景观中的山水为描写对象的山水田园诗,以室外景物或旅游展览为对象的景物诗,由自然景物、送别旅行等引起的咏怀送别及旅行诗,以及传统形式的诗、词、歌、赋、曲、楹联、韵文,等等[1]。

2.散文类。

包括各类游记、速写、小品、杂文、解说词等随笔、旅游日记,以及基于旅游活动的书信、报告、录音记录、科考报告,等等。

3.题刻类。

包括名人题字(词)及摩崖石刻、碑刻(纪念碑、诗词碑、墓碑、标示碑)等。

4.传说故事类。

包括风物传说、民俗、节庆故事、名胜典故及重大纪念性事件、名人掌故等。

(三)旅游文学特征与功能分析

1.地域性。

首先,山川景物自然风光具有地域性,北国风光不同于南国烟云,如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所写:“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反映的是诗人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夏出使河西节度府至凉州时的见闻。又如唐诗人岑参写的边塞诗句:“平沙莽莽黄入天”,“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描写了我国西北沙漠飞沙走石的情状。

其次,各地的民俗风情不同。比如川牌。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四川纸牌。在西南地区十分流行,特别在四川境内更是家喻户晓,人人能玩。川牌的历史比扑克久得多。据民间传说是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至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

2.时代变迁性。

旅游文学记录某个时代的文化特征,是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经济变迁、生态资源等综合情况的资料及证据,反映出发展的走向及脉络,具有时代背景下的历史价值,随时代变迁形成特定的文化传承影响力,对当前旅游地形象及宣传产生一定影响。如林升的《题临安邸》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3.艺术审美性。

旅游文学不同于单纯的导游材料和旅游手册,许多作品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语言洗练流畅、生动活泼、富有文采,状物栩栩传神,记事真切感人,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等诗句将动静有度的形象美,对比鲜明的色彩美,以及音律美、嗅觉美、触觉美、人性美等集于一体,做到情景契合或达到景、情、理水融,让人产生余音绕梁之美感,也容易使旅游者产生意欲亲临体会的情绪价值。

4.知识性。

旅游文学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具有相当的史料价值或很高的科学价值,对地理历史掌故、风土人情、民族风俗、博物特产等知识及了解人类探索自然,研究科学起着传导的作用。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志在考水文、地质、植物及其形成,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清代学者钱谦益赞其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其中关于我国西南石灰岩地区地貌的纪录,更是世界科学史最早出现关于岩溶地貌研究的宝贵文献。

二、旅游文学作品的情景相生

古人在描写景物时,都注入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作品的情感、脉络,都会作为作品的内在结构线索潜藏在作品之中,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原本散漫零乱的意象,把它们联结、聚合成和谐的整体,而此时的景往往就是情的载体或标志。自古至今,文人骚客在舞文弄墨之时,大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但情景交融,也非融而无法、汇而无度,造成文章思想、内容的乱杂。比较此类作品,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情景的关系――情随景生,情随景迁。

(一)情随景生

作者原本对外界物境并无自觉的情思意念,仅于社会生活活动中随机遭遇某种物境而偶然因境生情,触发所想、所思、所悟,进而升华到情境混融的境界。正如王昌龄的《闺怨》,描绘艳妆登上自家阁楼,原本即无额外的情感思绪,只为闲来随意观赏陌上春色,未料春色无意人生情,远处杨柳的新绿蓦然触动内心深处隐含的情愫,令其不觉因境而联想起和夫婿的长别,辜负了青春,辜负了韶华,悔不当初让夫婿远戍边关觅取功名,从而强烈地抒发了人生患得患失极其复杂的思想情感。又如李商隐的《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诗人心绪不佳,傍晚时分驱车登上古原欲排遣不快。日暮伴随着心境的落寞,特显出诗人当时的情怀是何等的阴晦和无奈。未料登上古原之端,偶遇灿烂夕阳,光辉无限,天地之间蓦然气象万千。尽管时近黄昏,却令诗人不禁心旷神怡,情怀开阔,因而焕然一新,触动感发,赞叹不已。同时联想到光阴难留,不免又为之惋惜和珍惜。诗歌于字面上比较容易理解,但在境界上确实耐人寻味。

乐游原也称乐游苑,从汉宣帝修建到晚唐已经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地坪平坦开阔如原,故别称为古原,乃长安东南方的一处高地庙宇,登之可以俯瞰全城景物,是当地望远开怀的好地方。诗人在其他诗歌中有所流露,曾经多次登过古原。本来故地重游,应无特别的悬念,唯独此次于失意而不可适从之际,偶遇美景当空,由景感发,心光闪现,令心境交融而得以高度升华。诗人其时临高怀远,沐浴着光辉夕阳,场景如此壮观而震撼人心,因此而抒情,原本是相当自然的心态。但诗人在此更巧妙地运用了一个转折句,令此壮观的场景不失时机地即兴辉映到情愫之中,而这种情愫适时适地的抒发和浩瀚的光辉夕照共鸣起来更于瞬间迸发出非常强烈的艺术渲染的能量,使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因而得到了无限的提高。当然,许多学者认为诗人在诗中的意境是悲观的,甚至有“迟暮之感,沉沦之痛”的评价。此说是否正确暂且不论,但至少可以肯定作者对“夕阳无限好”是持乐观积极的态度的,与李商隐另一首诗中“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两句的诗意相得益彰,境界上也相类似。即使存在许多的惋惜,但在境界上也不能掩盖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追求,对光阴无比珍惜的真实意念。

我们再看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是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正值青年,他怀着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出四川至湖北宜都荆门山时所作。诗人自长江上游乘船远行,出三峡驶向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这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行至荆门山,展现在诗人面前的是平原旷野,荆门山已经渐渐退到了身后。波涛汹涌的长江冲下山峦,流入广阔的原野。长江流过荆门山以后,河道弯曲,水面稍稍平静一些。晚上,一轮明月倒映在清澈的水中,月影好像一面从天上飞下来的玉镜;白天,江面上云蒸霞蔚,呈现出海市蜃楼的美景。诗人欣赏到如此的美景,不由得想起离别多日,已在万里之外的故乡。于是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吟出了“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深情诗句。诗的首联叙事,交代出游的目的,颔联和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全诗触景生情,情由景生,写景抒情,水到渠成。诗人在长江上乘船出游,眼前的景离不开水。诗人也一再写水:写长江的水奔腾而去,写明月倒映水中,写江面上的云霞和水汽仿佛海市蜃楼一般美丽。写水已经做足了功夫,最后抒情也是由水而发:我仍然爱着故乡的水,千万里一直伴随着我。说故乡水,实际上是含蓄地表达思乡之情。景和情完全融合在“水”中,浑然天成。

(二)情随景迁

情随景迁简言之是指作者的情感以景物为中心线索,产生变化,不同之景产生不同之情,甚至同一景的不同特点、不同角度也能让人的情感发生变化。《岳阳楼记》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指的是迁客骚人登楼时因所见洞庭湖景色阴晴变化而产生的悲喜不同的感情。这种感情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迁客骚人容易从所见景物变化联想到自身境遇的变化。这就是常说的“情随景迁”。如《水经注・江水》一段,先以“自三峡七百里中”点明地点和范围,接用二十六字概写巍峨绵亘、隔江对峙的三峡总貌,重点在山。然后分用三小节描写夏季、冬春和秋季的景色,刻意写水,既能纵览乾坤从大处落墨,又能别具只眼而洞察幽微,缓急相间,动静相生,笔依物转,情随景迁,于寥寥一百五十余字中,历历如绘地再现了三峡(主要是巫峡)的险峻奇秀。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怪”、“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再如《鼎湖山听泉》就是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来结构全文的。七星岩之游“走得匆匆,看得蒙蒙”,作者想这次来鼎湖山也未必会有太多的收获,因而表现出来的心态有些怅然、失望;过了寒翠桥,泠泠淙淙的泉水声扑面而来,没见泉水,先闻泉声,作者的心境亦随之改变,“顿生雀跃之心”。转下去,见泉思女。由泉水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想到了常常绕膝下的爱女,表现了作者对泉的爱意萌生。青山幽泉,置身其中,如入清澈之境。此时的作者,个人的情感已抛在一边,整个身心已完全融入景中,有一种了无杂尘、物我两忘的轻快之感;亭前仰观和殿前漫步几段文字,虽直接写泉的地方不多,但绝非闲笔。它一方面是在蓄势,在为感情有升华做铺垫。另一方面也是给作品赋予时代意义,作者要听得是带有时代色彩的泉声;作者真正听得山泉声音精妙的是入夜时分的听泉。深夜听泉,别有滋味,作者听得是如痴如醉。听之中,生感,生悟,生愿,听泉的过程无形中也就成了自我心灵的净化过程。

作者在写景之中能注意显示自己感情嬗变的历程,情随景迁,由景生情,由情而悟。

总之,“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人墨客正是在纵情山水之余,将自我融入其中,才能最贴切地感受景物,才能写出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情景交融的佳作。

参考文献:

第11篇

韩愈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唐宋家”之一。主张辟佛兴儒,是唐代儒学及文风复古运动的倡导者,“文起八代之衰”,其“文以明道”的主张影响巨大。他提倡三代两汉散文,用散文代替骈文,在文学形式上力主创新,对后世散文的影响尤其深远。

韩愈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文以明道”是他一贯的文学主张。古今对韩愈的褒贬皆在其“道”。关于“道”,韩愈有较多的言论。“道”是韩愈面对中唐的社会现实和士人的生活状态的洞察后的一种理性描述。赋予“道”一种形式,一种“永恒的超验的形式”。蕴涵着最具阐释性的功能。在理性的模式中凝聚着情感和体验。

“道”,本义是道路。“道,蹈也;路,露也,言人所践蹈而露之也。”后来,“道”发生了变化,引申为抽象的哲学概念。由“道”的指向性和目的性,而引申为治国方略,如“王道”。道家之“道”是世界本源,儒家之“道”是日用伦理。

韩愈的“道”则有多重内涵。一是原始义与引申义并用。“夫沿河而下,苟不止,虽有迟疾,必至于海。如不得其道,虽疾不止,终莫幸而至焉。故学者必慎其所道,道于杨墨老庄之学……故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送王秀才序》)这里的几个“道”既有本义“道路”,又有引申义“方法”。二是指原则、方法、道理、道义、风尚、风气等。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此“道”为道术。再如“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争臣论》)其中的“道”则为道德准则。三是指具有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看法和哲理性思考的体现,是其自然观、历史观、天命论、人性论等方面思想的概括和表述。如“天道乱,而日月星辰不得其行;地道乱,而草木山川不得其平;人道乱,而夷狄禽兽不得其情。”(《原人》)此中的“道”则为社会自然规律。四是指对人事的主张、观点和看法等,是对所持有的价值观念的具体表述。如“然观古人得其时,行其道,则无所谓书。”(《重答张籍书》)此中的“道”则为思想、观点、主张等。五是指儒家的道统。是指儒家的政治理念和伦理道德观念。这集中体现在韩愈的《原道》一文中,“仁义之谓道”和“自尧舜至孔孟历代相传的儒家道统”。我们常说的“孔孟之道”亦为此意也。

韩愈明确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韩愈一再说自己“修其辞以明其道”(《争臣论》),“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然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答李秀才书》),其主要目的,除了致力于建立儒家道统外,便是用“道”来充实文的内容,使文成为参预现实政治的强有力的舆论工具。由此可见,出于一定的政治目的,韩愈走向了以文明道、反对不切实际的文体文风的路途。他将文体文风的改革作为其政治实践的组成部分,赋予文以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现实品格,去其浮靡空洞而返归质实真切,创作了大量包含政治激情、具有强烈针对性和感召力的古文杰作。

韩愈虽然规定了“明道”是为文的目的,“为文”只是明道手段,但其古文理论的精华却在于对“文”的论述,也就是说,他论“道”只关系到写什么,而论“文”则重在解决怎么写,怎样才能写好。相比之下,后者无疑凝聚了他更多的心力。他在文学观念上否定了六朝的“文笔”之分,把散文引入了杂文学的发展路途;但在创作实践中却颇为重视辞采、语言和技巧,突破了一切文体的界限和陈规旧制,把大部分应用文写成了艺术性很强的文学散文。从辞采来说,韩愈既反对“绣绘雕琢”、“ 类乎俳优者之词”的骈文末流,又在自己的文章中尽量吸收骈文的优长,用不少整齐有力的四字句夹杂于散体文句之间,造成长短错落、音调铿锵的声情效果,从语言来看,韩愈既力倡“去陈言”,又强调“文从字顺”(《南阳樊昭述墓志铭》)和体备、词足,“体不备不可以为成人,辞不足不可以为成文。”(《答尉迟生书》),其雕琢词语、匠心密运的程度丝毫不亚于骈文作家。他的散文语言准确、生动、凝练、独创,时而运用或长或短的连琐句造成一气直下的浑灏气势,时而兼收前人语言和时下词语,熔铸成精警独到、别具一格的新词,如“蝇营狗苟”、“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崭然见头角”、“ 弱肉强食”、“ 痛定思痛”等等,都是前人笔下所无的创造性成果。

韩愈还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读韩愈的散文,会感到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情感浪潮,会感到令人心悸魄动的鲜活灵魂和生命力。韩文如长江大河,澎湃流转,作者横绝奔放的气魄借其滔滔雄辩而溢诸行墨之间。更重要的是,韩愈在应用文中感怀言志,以感激怨怼奇怪之辞,发其穷苦愁思不平之声,既变“笔”为“文”,又使“文”具备了源于现实的情感力度。有一气贯注的精神气脉和情感力量,展现出了异常鲜明的个性特征。尤其是韩愈的一些议论性的短文,带着充沛的感情,写得真挚动人。如《送孟东野序》为孟郊鸣不平,激动地发泄着对时代与社会埋没人才现象的一腔怨气;《送董邵南序》则借安慰因“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而只好去燕赵谋事的董邵南,抒发对才士沉沦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在韩愈的散文中,悼念其侄韩老成的《祭十二郎文》尤其具有浓厚的抒彩。哀吊之文前人多用骈体或四言韵文写作,在整齐的格式中求得一种庄肃之感。而此文全无格式、套语,而且不像韩愈其他文章那样讲究结构。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自身之未老而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之辛酸悲恸;中间一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甘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哀切动人。

由上可见,从韩愈的散文中我们不难看出,韩愈既重视“文以明道”,又重视“不平则鸣”,既不完全保守,又能注意其功能。把明道与抒情做到了很好的融合。

第12篇

一锅酸菜糊辣汤面,在寒冷的冬夜,盛上一碗黏糊糊的酸菜糊汤面,浇上适量的辣椒水,在碗里搅拌均匀后,吃上一碗,保准让你大汗淋漓。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美食味道随笔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美食味道随笔一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四团农贸市场里,有一家王记酸菜糊辣汤面馆,在朋友的推荐下,点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酸菜糊辣汤面,再加点辣椒水,吃起来酸辣可口,酣畅淋漓。

可以用来制作酸菜的蔬菜有很多,以前人们总是用一些红薯叶、芝麻叶和萝卜秧、油菜叶等农作物的茎叶作为酸菜的原料,将洗净的茎叶放入冷水锅里,烧至水开后,将蔬菜翻动,待锅内蔬菜全部熟透后,将热水和菜一起捞出,放入冷水盆中。为防止青菜在水中漂起来,须在青菜上面压上一个大青石,这样酸菜不会因接触空气而变质。过几天,揭开盖子,青菜变成了褐色,一股浓重的酸浆味扑面而来,酸菜就做成了。

酸菜糊辣汤面的做法也很简单:先将酸菜切碎,在油锅里小炒片刻,然后烧开水,待水烧开后,撒入少量的糊汤(玉米糁),待玉米糁煮成糊状后,再放入适量的面条,将炒过的酸菜倒入锅里,最后放入适量的食盐等调料。待面条熟后,一锅香喷喷的酸菜糊汤面就做成了,酸菜的味道就弥漫开来。需要说明的是,玉米糁在锅内煮的时间越久,做出来的糊汤面越香,这样的酸菜糊汤面吃起来黏糊糊的,香喷喷的,既有糊汤的香味,又有面条的柔韧,还有酸菜的味道。在我的家乡,人们给酸菜糊辣汤面取了一个十分贴切而文雅的名字,叫“鲤鱼穿沙”,那一根根面条不就像一条条小鱼穿梭在金黄色的沙滩上吗?

吃酸菜糊辣汤面离不开辣椒水,所谓的辣椒水就是将辣子、大蒜、葱和姜片捣碎成糊状,加入少许水,滴入几滴小磨香油,再放入盐、香菜等,搅拌而成。有了这辣椒水,酸菜糊汤面更有味道。

酸菜糊辣汤面是一年四季都可以吃的家常便饭,尤其在冬天,家乡的人们都会用酸菜糊汤面驱寒。

我小的时候,每天晚上家家户户都会不约而同地做一锅酸菜糊辣汤面,在寒冷的冬夜,盛上一碗黏糊糊的酸菜糊汤面,浇上适量的辣椒水,在碗里搅拌均匀后,吃上一碗,保准让你大汗淋漓,浑身暖烘烘的,寒意全无。酸菜糊辣汤面还有醒酒、暖胃的功效,如果你不慎喝高了,来一碗酸菜糊辣汤面,马上就会感到神清气爽,醉意全无。

据说酸菜糊辣汤面,原本是农村用来充饥度日的家常便饭,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酸菜糊辣汤面也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饭桌上不可或缺的招牌饭,成为无数外地食客津津乐道的美食,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惊喜和欣慰。

美食味道随笔二

酒是粮食的神祇,粮食是酒的圣经。独一无二的赤水河,携着粮食的魂魄,从滇之镇雄西南场坝豆戛寨起程,穿山越岭,攀岩过崖,漫过两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直奔长江。茅台古镇,汲取一截流经七千万年前的紫砂页岩、砾岩和砂质等优品好水,加入九月特级红樱子高粱和五月沐浴纯净山谷阳光的麦子,酿酱香好酒。摊开手心,滴一粒酒,合搓闻香。酒之神启,命里特有的厚道。酱香贵重,众生福祉。将相王朝可以寂灭,酿酒的民间却不曾沉沦。始终演绎着醉与醒的生活剧场。月照金樽,唯酒能歌。唯酒,能让天下百姓皆欢: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二)

端午踩麯,重阳下沙。碎裂的火焰,闪烁《齐民要术》的蕴义。一仓仓颗粒饱满的红糯高粱,焚身为酶;一堆堆精挑细选的麦子,化魂为麯。然后进入禅定的陶瓮。两次下料,九次蒸煮,八次加麯,七次取酒。一年出甑,三年陈贮,然后再蓄存一个春秋冬夏。与几十年的老酒一起,将一部圆润柔和的酱香,勾兑抟生。酒酿之贵,是三千年持续之酿,将大量钙镁等微量元素,集于一滴。而多轮次的调和、经典搭配,能让一斛美酒,酸碱适度,味觉平衡。不在意修辞堆砌得来的慷慨,只在乎玉液出甄萃取的吝啬。辞与赋,琴与瑟,合鸣之后,春暖花开。古法传承,栩栩飞天。黔地之北,天地一盏硕大的空杯,袅袅留香。

(三)

相传远古大禹时代,赤水河畔的土著濮人,善手工酿酒。《遵义府志》载:枸酱,酒之始也。山水育养的红樱子高粱,放弃了生根、发芽、抽穗,进入净洁的炉膛。慈水举灯,普照通透的兑变。一滴酒,展开了它独有的纯粹。大地最聚灵气的精华,在以生命宗教为主体的荡漾里,以一丝涟漪,为饮者的心灵之窖,生成一种幽雅细腻,一种丰满醇厚。一杯酒里,旋转的日月,没有尽头。但是,无论狂尽,还是慢饮,都要遵循天人合一,都要践行没有掺杂那些腐蠹滥狂、偏私狭隘的君子之风。酱香自然,杯樽纯净。这是酒的法则,更是人的生存法则;是自然天道,亦是普世王道。而初心与正觉的互证,也将提纯生态之尊与农事稼穑之美。山水勤勉,苍黎辛劳。黔之生民,以智慧和热忱,蒸烤出了一部举世难以抵达且深奥的生命哲学。

(四)

不伤肝,不伤胃,舒筯化淤,怯病除疾,抗瘟消灾。凡物与珍品,低洼与顶峰,不可言说的辨证。赤水河清,可以鞠饮、烹菜、煮饭。可以酿酒。赤水河浑,可以钓鲤、捉鲫、捕鲢。可以浇灌垅亩。可以一苇航之。可以载舟,但从不覆舟。因此要始终相信:上天赐给人间的,必有其秘密且慎行的法则。而只有安然若素,内心长出果实而非射出刀剑的人,才有至福。大德隐灵,浑沌中脱颖而出的稀奇天物,百年千年的祖宗之法宝,赤水河荣幸拥有。我俯仰河流,聆听风水洗心。盼望这个冬天,能与你一起,抱紧一团火,饮了这杯。卑微朴实的心灵,将获救赎。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