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下雪心情感言

下雪心情感言

时间:2023-05-31 09:11:23

下雪心情感言

第1篇

关键词:中班;幼儿语言活动;兴趣;提高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168-02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句话被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熟悉。它可以使幼儿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感觉,感受或需要,让成人或同伴了解自己,或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在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这一时期3~4岁的幼儿发音机制已开始定形。也就是说3~4岁的幼儿是学习发音和口语表达的最关键时期。通过观察,发现本班幼儿语言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不够,词汇量不够丰富;有的幼儿不习惯讲普通话,不能用规范的普通话来回答问题。如何针对以上特点,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根据中班幼儿语言特点,我们选择了课题《增强中班儿歌教育活动的有效性的行动研究》,从中探讨中班语言教育活动有效性的方法、途径。下面笔者从《雪花》来讲诉。

设计意图:

《雪花》是中班教材上的一首儿歌,富有童趣,贴近幼儿生活。一年四季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能见到自然界中最美丽的雪景。喜爱洁白的雪花是幼儿的天性。由于中班幼儿对雪花的知识了解不多,而且有很强的求知欲。渴望了解雪花的特征,作为教师必须抓住这一自然景观,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因此我设计了这节以冬天为主题的语言活动《雪花》。通过亲身体会充分感知雪的特征,体验雪的乐趣的基础上教幼儿去品味这首儿歌。感受儿歌的优美意境,体验“我”在雪中尽情嬉戏的愉快情绪。

教育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儿歌的优美意境,体验在雪中尽情嬉戏的愉快情绪。

2.知识目标:学会有感情地朗诵儿歌,培养幼儿对儿歌的兴趣。懂得雪遇热融化的自然知识。学习词汇:接住。

3.发展目标:培养幼儿对文学语言的爱好。

教学重点:以感受为主,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培养对语言美的感受。

教学难点:朗读时注意数、点的发音及询问、疑问的语气。

教学准备:

1.有条件亲自带幼儿实地感受下雪的景色。

2.根据儿歌内容制作的配乐动画课件。

3.雪花若干朵,窗纱一块。正方形折纸半成品每人一份。(课前已剪好打开即可)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随音乐做滑冰动作进入活动场地。每年的冬天,雪花都要来到小朋友中间,我们不仅可以滑冰,还可以玩堆雪人、打雪仗的游戏。你们喜欢下雪吗?好,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数三下睁开。教师边让纸剪雪花慢慢地飘下来边问:是谁从天空飘下来?快用手心接住数数有几个花瓣?

2.(播放无声课件)让我们一起看大屏幕。仔细看这个大班小朋友她在干什么?“哦,对啦,小雪花从天空中飘落下来,小朋友多么高兴啊,她伸出小手接住,看着白白的、亮亮的花瓣数了起来,一、二、三、四、五、六,咦,刚数完,雪花就不见了。它上哪儿去了呢?现在老师教你们学一首新的儿歌,名字叫《雪花》。”

(二)基本部分

学习儿歌《雪花》:

1.(播放有声课件)完整地让幼儿边看画面边听配乐朗诵的儿歌,帮助幼儿初步了解儿歌的内容。

2.教师表演儿歌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儿歌内容。

3.借助课件幼儿在理解的基础轻声跟读。

画面一:雪花,雪花,你有几个小花瓣?

画面二:我用手心接住你,让我数数看,一二三四五六,画面三:咦?刚数完,雪花怎么不见了?只留下一个圆圆的小水点。

体验儿歌《雪花》:

1.幼儿手拿一片纸剪雪花,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感受儿歌的优美意境,回味“我”在雪中尽情嬉戏的愉快情绪。注意采用询问、疑问等语气有感情地朗读。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培养对语言美的感受。

2.(播放无声课件)请幼儿给画面配音。录下来并播放给大家听,让幼儿体会成功的喜悦。

迁移儿歌《雪花》:

小朋友学会了这首儿歌,能告诉老师你现在的心情吗?读给家人听来分享我们的快乐好吗?小朋友学得真棒!老师每人发个奖品快打开看看是什么?教师边发(幼儿课前已剪好的雪花打开即可)边唱歌曲《雪花》。

(三)结束部分

1.讲评:小朋友真能干。老师提个建议:快过新年了,我们把剪的雪花送给小班的弟弟妹妹,让雪花飞到他们窗户上好吗?

2.随音乐做滑冰动作出活动场地。

(四)延伸活动

1.回教室欣赏艺术字“雪花”并了解剪纸技法。

2.学歌曲《雪花》。

从古至今,儿歌就是幼儿最早接触的文学作品。因其语言浅显易懂、通俗明快,韵律优美成为幼儿最易接受、最喜欢的文学样式。儿歌作为幼儿园语言艺术教育的一种,不仅承担着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的重任,同时也推进了幼儿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它还是推进孩子终身发展的新载体。因而,如何利用儿歌作为教学手段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就成了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本文所探讨的儿歌教育,不仅是从文学、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而且更侧重于对儿歌内容的开发来兼顾儿歌的教育功能,以儿歌为教育的载体对幼儿园的课程进行整合,促进幼儿的多元智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激发兴趣;体会意境;创设情景

优美流畅的音乐旋律,蕴含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教学的好帮手。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教师在课堂充分运用的教学资源。它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感情的艺术,以其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旋律恰如其分地在语文课间涌动,能使学生产生一种高尚的、灵魂升华的情感。因此音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优美的旋律可以陶冶情操,激励情感。在教学实践中,适当地引音乐入语文课堂,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运用音乐导入新课,能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乘着音乐的翅膀自由翱翔在课堂上。比如在教学《草原》,导入新课时,在课堂上播放一曲悠扬的带草原风味的歌碟。顿时,音乐旋律在教室里舒缓地流淌,轻轻地流进学生的心田,使他们在享受音乐带给他们奇妙视听效果的同时,一幅幅富有草原风光的画面随之展现在学生眼前:蓝天、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奔驰的骏马、放牧的牛羊……如诗如画的意境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他们一下子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在黑板上板书出醒目的课题——《草原》。

在教学中,教者正是恰当地借助音乐这一媒介物,引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得到生动形象的感觉和真切的情感体验,很快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轻松和谐间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优美的旋律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二、配乐朗读,体会语言意境

在教学《第一场雪》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语言文字所表现的意境美,可选用一首旋律优美的钢琴曲《雪花飞舞》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和着优美的旋律轻声朗读。在朗读和诱思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感受雪花漫天飞舞的情感交融。在音乐的浸润下,老师和学生一同陶醉,仿佛眼前出现了一副银装素裹的雪景图:在漫天雪地里,一群孩子正在尽情的欢呼,尽情的玩耍,他们堆雪人,打雪仗那欢乐的叫喊声都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下来。是音乐唤起了孩子们童年的欢乐,他们在音乐的感染下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

学生借助音乐旋律将课文内容读透,所以感受也颇深。学生在钢琴曲的伴奏下真真正正地读出了《第一场雪》的雪中与雪后的美。正是借助音乐的无穷魅力,教者在教学《第一场雪》当中,满怀激情,着力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运用恰当的方法,努力使抽象的语言形象化,让形象的语言活起来,尽力缩短学生与课文时、空距离。教者通过在悠扬的乐声中师范读,生诵读,配画面有感情地读等形式教学,让学生对“瑞雪”已经有了形象的认识,也受到了“喜悦”的感染。教者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内容所包含着的雪大、雪美、人欢的景象,从而使一副活灵活现的雪景图呈现在学生面前,再进一步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喜悦的心情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喜悦心情就有奠定了感性的真实基础了。

三、创设美好的音乐情景

第3篇

一、分层朗读法

很多初中语文教师都共同的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三学生唱读古诗的情况比初一时相对较多,他们只重视能背诵与可以默写就不考虑是否读得有无感情,有些学生竟然越来越不愿开口读书,朗读水平每况愈下。早读更是声若蚊蝇,课堂上齐读尚能有声,但全体表情木然,字字停顿,拖腔唱读。个别朗读时不是结结巴巴就是索然无味。无奈之下,老师只好下达早读任务,但一段时间下来,劳累不说,收效也不大。那就自由朗读吧,这时又会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在赶做其他作业、交谈、翻看书本,甚至发呆。究其原因教师指导的层面主要是让学生“出声”,很少关注对文本的反复体味。

二、妙点揣摩法

妙点揣摩是品位高雅的阅读欣赏活动,是快乐有趣的阅读欣赏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恰切生动形象的,给人强烈美感、有感染力、生动启迪的好语言、好笔法、好画面、好形式等等内容,予以研读、品味、探求、欣赏。

妙点揣摩,是一种审美的阅读,是一种作品欣赏式的阅读,它既可以运用于文学作品,也可以运用于一般社科文章;可以着眼于整篇文章,也可以直接就文章的某一部分进行品读欣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整个诗篇写边塞雪景,寄寓别情。“雪”为全诗纽带,“情”为全诗灵魂。咏雪中蕴涵着送人,送人中着意咏雪。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诗中四个“雪”字,各得其所,各有深意,精妙之至。第一个“雪”字写送别时的雪景,以雪抒怀,表现诗人难舍之情。第二个“雪”字写饯别时的雪景,以雪稠寄意,突出主人心情的郁闷。第三个“雪”写送客归京时的雪景,以雪封作铺垫,倾吐诗人对战友艰难旅程的关切和隐忧。第四个“雪”字写征人远去留下的马蹄雪痕迹,以雪路漫漫为喻,寄寓诗人绵绵愁思和恋乡怀友的复杂情感。

三、话题探究法

设置话题,既是一种教学策略,又是一种教学设计手法。它有效地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在教《林黛玉进贾府》时,探究林黛玉这个人物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林黛玉的身世。(2)林黛玉与贾府中的主要人物。(3)林黛玉进贾府所走过的路线。(4)王熙凤给林黛玉的印象是怎样的?(5)贾宝玉给林黛玉的印象是怎样的?(6)你喜欢找个林黛玉呢,还是王熙凤,或者是薛宝钗做老婆呢?

在教《智取生辰纲》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话题:(1)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为什么选择黄泥冈?(2)课文为什么反复写到天气炎热?(3)“百十斤的重担”,为什么要挑着走?(4)除天气炎热外,杨志的失败还有什么外部原因呢?(5)晁盖等人是如何吃酒的?(6)“烧酒”有什么作用?(7)“夺酒”是否合情合理。

设置话题是最具有引发作用和整合作用的教学方法。而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设计则更是有利于整体阅读、深化理解;简化过程、优化活动;多角思考、引动探究。

四、拓展迁移法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文中,文言文可谓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入选初中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名家之作。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既能感受、领悟中华文化的智慧与精髓,又能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始终认为拓展迁移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助于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小结完这首诗叙说的是一个故事,一个表现穷困和痛苦的故事,一个表现穷困诗人的高尚情怀的故事后,我让学生按照以下的话题创编故事进一步探究诗人有血有肉的形象。

1. 在卷草破屋的狂风面前,他是一个无可奈何心情愁苦的人。

2. 在公然抱茅的顽童面前,他是一个万般无助内心痛苦的人。

3. 在床头无干的漏屋面前,他是一个寒湿交迫心中悲苦的人。

第4篇

凡是从事教育的人,通常认为,小学语文是最难的教育课程。难就难在教育目标的多维性和整合性,教学内容的个博性和复杂性,施教方法的灵活性和无穷性,学生学习的动态性和难测性。然而,特别是语文是充满魅力、空间无限、呼唤创造、施展才智的最佳课程。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发展与提升、超越与完善、构建与创新的广阔平台。而小学语文课堂又是一座百花园,任由教师们采撷教学中的朵朵花瓣,棵棵小草……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重要性及其途径有些粗浅的体会。我认为:语感作为一种心理体验,是对语文及其蕴涵意义的一种直觉 感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表现。那么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进行语感的培养,引导他们的感悟、体验语言的兴趣,有效地进行语感训练呢?教学实践证明:应重在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在乐趣中、在游戏中、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体会和感悟语言的魅力与情趣,从而形成语感,使语感真正成为心灵与文本对话的桥梁。

一、情境是培养语感的氛围舞台

我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的过程中,曾出现以下情景:上课伊始,我让学生朗读第一句:“下雪啦!下雪啦!”没想到学生读得平平淡淡,很不理想。我灵机一动,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用多媒体播放出美丽的动感雪景图,并绘声绘色地说:“早晨,当你推开窗户,看到这么美丽的雪景,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如一石击起的千般波纹,学生们睁大了眼睛,看着这白雪皑皑、晶莹纯洁的银色世界,听到教师的这番启发,顿时小手如林地举起。有的说:“这是一个多么美丽 洁白的世界,看到它我的心情会非常的好。” 有的说;“如果我能在这白茫茫的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该多好呀!”有的说:“太奇妙了!我会喊:爸爸妈妈快来看呀,外面的世界多美呀!”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经完全进入到了这银色世界的氛围之中。我急忙因势利导说:“你们这么喜欢美丽的雪景,能不能试着读一读,读出惊奇、兴奋的心情,读出雪景的美丽来呢?”“我来,我来!”学生们顿时情绪高涨,经过反复尝试,声情并茂地朗读出:“下雪啦!下雪啦!”学生这时的语气及语感和开始时的已经是天壤之别了,声音之中充满惊喜、赞美之情。在这样的情境、情感和实践中,学生的语感在悄然形成。

二、情趣是培养语感的动力因素

在学习“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这段课文时,我先试探着让一名学生读一读,没想到他读得高低不同,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我心中一喜,忙追问:“为什么你要读得有高有低,富有变化呢?”学生回答:“因为他们画的画不一样,我想用不同的声调读出不同的画。”我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语感训练的好时机,就相机启发说;“这位同学真棒!知道可以用不同的声调和语气表现不同的内容。我们要向他学习!那我们就研究一下究竟该用怎样的语气和声调来读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好吗?”学生经过一番练习之后,仍然有些同学掌握得不恰当,我当机一动,故作神秘地说:“我想请他们帮小鸡画枫叶,行吗?”学生们急不可耐地高喊:“不行,因为他们的脚不一样,所以画的画不同”。我说:“那你们体会一下,该用什么语气读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呢?”学生们纷纷用自己不同的朗读表达出了自己不同的体会和感受。全身心地投入,富有韵律的朗读,赋予了课堂生命的活力,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这样反复的诵读吟诵中,学生自然会体会到如何说话如何通读,也自然能体会到如何掌握良好的语感。

就在学生沉浸在小动物们美妙的图画之中时,我话锋一转,问道:“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学生高喊:“它躲在洞里睡着了。”我故意问道:“它是在偷懒吧?”学生立即反驳:“不是,它是在冬眠,春天到来的时候,就会醒来。”机会来了,我提示:“那我们可要悄悄地读,千万不要把青蛙吵醒了。”于是我先轻声引读:“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学生情不自禁地边低声诵读,边辅以动作:“它在洞里睡着了。”可爱的小动物是孩子们生活中的朋友,动物们的生活也给予了儿童美好的想像,引发和启动他们纯真的情感与文体对话,使景与物、情与思、趣与乐相互交融。所以,情趣与情境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动力因素,也是培养语感的氛围与舞台,再一次让孩子们在情境中体验到了读书的快乐,语言表达的奇妙。语感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我以为培养学生语感不应是一种刻意的形为,而应该是一种贯穿于自己全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及在其指导下的自觉的教学行为。巧妙的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诱发语感,在情趣中强化语感,在充满意趣的生活场景中升华语感。

第5篇

——题记

时光终是无言,转瞬又走过了一个冬天。岁月如一指流沙缓缓地在指尖流淌,那些悄无声息的过往隐逸在记忆的扉页,风窃窃私语的呢喃青紫的芳香,款款而来的雪花舞动着春的萌动与希望,缱绻的情思在朵朵纯白的雪羽里飞扬。寻梦一墨幽香,吟唱一曲深情,我依着季风,轻轻地踏着白雪而来,只为与梦中的你相遇。

片片洁白,摇曳着春的美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雪花以优雅、柔美的舞姿飘逸着清雅与高洁,一如身着素衣的姑娘踩着婉约步履轻盈而飞,在春的琴弦上舞动着属于自己的清纯与曼妙,编织着的缠缠绵绵,清静淡然的脉脉流淌着,渐瘦的身姿依然无悔着这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

低眉间,掬雪捧月,为你的相知相惜,我明媚如花,手中的岁月也变得轻柔如画。风起时,折一枚梅花,写下昨日的轻语。把那个芬芳的约定,藏进岁月的深处,心香瓣瓣,留下瞬间的感动。过往的绚丽与璀璨,都已绣在心底,柔柔的,暖暖的,在雪月花时的日子里深藏,明媚……

静坐在幽静的小院,听风的低吟,看雪花曼舞,悄悄落在我温热的手心,想你的温语,多么渴望见到梦中的你,风夹着雪花迎面而来,蓦然,我的眼睛就溢出了泪。在不好不坏的日子里,独守着属于自己的清寂,看小园雪绽梨花,听春风轻语呢喃,任思绪如絮,心事飞花。

时间太瘦,指缝太宽,流年似水,或许,生命的滋味,就在这一盏茶味里,或浓或淡,或甘或涩,需要用心去品尝。青梅煮酒,吟风诵月,温一壶烟尘沧桑,论一阕云水潇湘,多想沐一抹斜阳,弹一曲雅韵,偎依在敞亮的窗前,听风舞雪,看云卷云舒,让花开的声音伴着温润的心绪,此起彼伏在每一个无语的相守的日子里,等待一段梨花似雪的相逢。

繁华是一种热烈,荒芜是一种静默。薄凉也好,寂寥也罢,我只想安守一方静谧,让心回归属于自己的芳草地,很累的时候,我会想着你给的温情,看不见身影,浓情了思念,只有静默久远的想起,心才会那么深刻的忧伤,苦着疼着也暖着。你的晴天,是我的温暖,情到深处人孤独,爱到深处是寂寞。纵使相见,仍是思念。有缘何须相见,灵犀相伴便好。如水的日子,轻握一份懂得,在静默、安恬中感受一份惺惺相惜的慰藉,那便是一种最好的心境。

红尘百丈,心只为一人守侯,原来,一些喜欢会悄悄隐匿,但不会消失,就如你,一直静静的在我心底,无论我冷遇,折磨,或者温暖,你始终都在那里,不离不弃;原来,心恋一片光影,悸动一个温情的眼神,说,或者不说,暖就在那里,澄明,舒心……

素年,那些被流水滤过的时光,终是在泪水与守望中,悄然成人间最美的绝尘爱恋,不变的心寂,循着最初的暖意,且行且吟,安守在有你的日子里,我低吟浅唱,独自婉转。没有永远的韶华,只有永远的心念。隔山隔水隔不开心的挂牵,风卷云涌驱不散切切的情致。心里的感觉,是只能意会不可言说的懂得。

世上的风景万千,而心中的风景独幽。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三两枝。能够留存的,便是刻下了深深的心痕,是涂抹了喜欢的颜色。那一处旖旎的柔软,当记忆的风吹来时,便漾出无边的心澜,念也悄悄,思也无言。暖暖的守候是今生最美的永恒,那淡淡想念跨过矜持惆怅的边缘,在心头暗暗滋长蔓延,最后成为心头永远不会放下的惦念,成为时光里无语的相随。想你,胸口会疼,那种感觉会让氤氲的眼眸流出泪;想你,看着天空自由飞翔的鸟儿,竟也无语凝噎。让牵挂织成相思的羽纱,让牵绊临摹成画,拴住一世的情,握着今生的暖。

白落梅说;有时候,伫立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心底会涌出莫名的感动。觉得人的一生多么不易,我们应该为这些鲜活的生命而感到温暖,为凡间弥漫的烟火感到幸福。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美

诗词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他们的佳词美诗就像天空中的明星,璀璨夺目。“学生读一点诗词,背一点诗词,不仅能开阔视野,更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体会感悟古诗的语言美,古诗的韵律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是我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指导诵读,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古诗教学中,采取大声朗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教学《绝句》时,老师提炼讲解内容,简化教学头绪,控制教师在课内的活动总量,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读成诵。使学生在读诗的同时,感悟诗的韵律美。

二、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意象美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颇具匠心,以画家的眼光、作画的方法,准确地表现了景物间的存在对应关系:大与小,虚与实,背景与中心,构成了一幅为后人叫绝的雪景画面――寒江钓雪。引导学生把《江雪》的语言描述成画面,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这首高度凝练的诗歌语言变成生动具体的形象,使简练的语言成为联想和想象的依据,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歌语言形象化、意象具体化。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字眼,引导学生口述画面: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中,没有一个“雪”字,但写出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境界,具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韵味。“千山”、“万径”极平常的用语措辞,既扣住了永州多山的自然地理特征,又把漫天的雪景写得无限开阔,远远超出了视力所及,给人以无涯的想象。“鸟飞绝”、“人踪灭”启发读者去想象雪之大。后两句是画面的中心,因潇水在严冬不结冰,才有了披蓑戴笠的渔翁垂钓寒江的这幅画面。孤独的渔翁与大雪背景形成对照,因为有渔翁,雪的背景被反衬得更加辽阔、深远。因为有漫天雪景的映衬,渔翁也越发显得生动而有内涵。

三、诗画对照,再现古诗意境美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如《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根据诗意绘制一幅活动的幻灯片。画面上:亭台楼激,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翁嘻嘻地持着胡须,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散谷粒。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看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拔掌前行,欢快的引颈高歌。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荷花飘香。

四、斟词酌句,感悟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通过幻灯片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

总之,古诗以美为载体,以美为内容,以美为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教学时,只有通过深层次的不断挖掘,学生才能领略到作者构思写作之巧,平常词句中隐含的深意,感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素养、发展形象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元勋.小学古诗意境教学浅探.教育艺术在线,2008(11)。

第7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杜甫居成都草堂时写的。这首诗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主要从审美的角度来谈谈我的看法。

情景相生,优美与壮美兼具,喜悦与忧郁并存。“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愉悦的氛围。上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艇斋诗话》引韩子苍云:“古人用颜色字,亦须配得相当方用。‘翠’上方见得‘黄’,‘青’上方见得‘白’,此说有理”。“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旬则以白鹭的灵动之势写自然的生气:淡蓝色的晴空下,一行白鹭振动翅膀,翩翩起舞。一个“上”字,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的意味。诗句有声有色,色彩鲜明而不杂乱,声音圆润而不嘈杂;静中有动,静而有张力,动而不失轻盈幽雅,这正是一种优美的境界。那么,这种优美的境界,能给我们传达出诗人内心什么样的情愫呢?大自然生机勃发,诗人心有所动,又怎能不颔首微笑,发出愉悦的轻呼呢?

可是不要以为诗人的心情就此定格,且看后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这里,诗人的视角进一步转换:从窗口望去,西岭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近在眼前。一个“含”字,表明诗人是凭窗远眺,望见的是否真的“西岭”?也许这并不重要。一说这是写诗人看到窗棂上早春的残雪,联想到西岭上终年难化的积雪。再看门外江上,停泊着行程万里、从东吴归来的航船。一个“泊”字,写出船此刻停留未开。“东吴”,是指船由东吴来,还是到东吴去呢?这也许并不重要。有论者说,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蜀中与东吴之间的商船已可通行,也有说东吴是泛指江南一带。在这里,引起我注意的是两个词语:“千秋雪”和“万里船”。“千秋雪”极言积雪之厚,时间之久,千年的积雪,要何时才能融化?“万里船”极言行程之遥远,空间之无限,要想到达心中想望之地,又谈何容易!如果说前面两句诗中,黄鹂、翠柳、白鹭、晴空这一组意象给人的是优美的感受,那么后两句中“千秋雪”“万里船”的意象带给我们的则是崇高感。崇高,审美范畴的一种,又称壮美。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同其他审美范畴相比较,崇高与悲剧性相近,都伴有巨大的情感跌宕。上文的“千秋雪”和“万里船”就其本身(作为审美对象)而言,从数量上和空间上具有强大的威力;就审美经验而言,他们带给主体一种“坚冰难化”的痛苦或“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沉重。那么,与前两句相比,这两句里,我们体会到的还只是愉悦和轻松吗?李渔《窥词管见》说:“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旬句是情、字字关情者。”在《绝句》(其三)中,诗人着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早春图,先写黄鹂、翠柳,声色纷呈,相映成趣;次写白鹭、青天,飘逸出尘。然后诗人移步换景,用蒙太奇的手法,先让西岭雪山的千年积雪冲击我们的视觉,震撼我们的心灵,再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停靠在浣花溪边的那艘船,让我们去询问它来自哪里,又将去向何方?或者会想起三国时那位奉命出使东吴的费某说过的一句话:“万里之路,始于此桥。”诗人全篇并未有一个字的抒情或议论,但我们分明可以觉出他情思的变化,或惊喜,或微笑,或拈须,或徘徊,或沉吟,或泪下。

这种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传统,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其实在杜甫的其他作品里也有这样的手法,如《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两旬的景是美好的春景,可是后两句的情又是伤感的怀乡之情。杜甫诗歌的抒情方式是多样的,正如梁启超所说,杜甫是一个“情圣”,他可以直抒胸臆,如《望岳》,也可以即景抒情,如《登高》,还可以寓情于景,如《绝句》组诗。在《江南逢李龟年》中,诗人用“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写往日的盛会,转而用“又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来写今日的相逢。全篇没有直用“喜怒哀乐”之词,而用“寻常”、“几度”,“又”几个字,寥寥数语,写尽无限的感慨,而“落花”之“好”,正反衬了落魄之人的失意与沧桑。这正是“老年识尽愁滋味,欲语还休,而今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境界啊。

回头再看这首诗,诗人前两句的清新之美,正是为了反衬后两句的忧郁之深,而且前后互为映衬,正是诗人在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后,朋友正在举荐自己时,在希望与失望,在济世救民的理想与生活困窘的现实的矛盾中徘徊纠结的心理的真实反映。

(作者单位 重庆市万州区红兵完小)

第8篇

关键词:川端康成;文学美;《雪国》

一、川端康成文学特性分析

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被评委赞誉为具有敏锐感觉并且能够将叙事技能运用到极其高潮的文学家,他的观察能力是在作家中算顶级的了。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能够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细微观察,将这种景物的细致的其文学作品不仅体现了东方的美,也无时无刻展现出了西方的美。川端康成在其一生的发展中,在不断的继承日本古典文学风格的基础上,通过对西方现代派作家写作手法的借鉴和运用,使得其文学作品更加独具特色,让人耐人寻味。川端康成无疑是日本文坛中踊跃而出的佼佼者,在日本的文坛中具有独树一帜的地位,他也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的核心人物之一。川端康城的文学作品从方方面面体现出了自己的独特性格,其别具一格的写作特征和其一生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川端康成的一生可以说是在路上,经常旅行是其的生活风格。由于环境和时代的影响,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使得他的心情经常处于苦闷和忧郁之中,这一特点也导致了他的文学底色大多体现出了无尽的伤感和悲哀。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早期和晚期有着不同的文体素材,早期大多数作品是以写生活在下层的女性的纯洁和她们不幸的生活遭遇为主体的,后来,在其文学作品中也融入了变态心理学的格调,写作手法浑然天成,别具一格。川端康成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将自己对美的追求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在一生中不断的追求着美,在将自然美、女性美、纯真美以及爱情美等一系列美都展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流连忘返,沉侵其中。

二、《雪国》内容介绍

《雪国》是川端康成的唯美主义代表作之一,也是作家川端康成的最高代表作之一。在《雪国》这一文学作品中,作家川端康成通过对人物感情色彩与自然风景的完美结合,无时无刻体现出了作品中的虚实结合之美。在这一文学作品中通过对叶子的描写同时也体现出了洁净之美,但是更甚的是将作者的独特悲哀风格也以美的形式体现的淋漓精致,接近极致,使人不断的感慨的同时也惆怅不已。

《雪国》这一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并不是很复杂,故事的开始是以一个离都市很远的偏远的小山村为背景和依托,通过不同的命运诠释了生活在这儿的两位女性的生活和遭遇,以一位东京的舞蹈艺术家在这个小山村里与驹子和叶子之间的感情纠葛为导火线。这位艺术家是一位无所事事,偶尔品评艺术作品的以遗产为生,坐吃山空的浪子;驹子是这里的有名的艺妓,是这位艺术家在雪国的温泉旅馆中邂逅的一位超凡脱俗的美女,驹子虽为艺妓但是她不仅单纯,而且长相清秀美丽,后来男主人公两次与这位美女艺妓在雪国相会;叶子是这位艺术家第二次到雪国认识的,当时叶子正在陪患了肺结核的驹子师傅的儿子去看病,恰好和去雪国和驹子会面的这位艺术家同车,而且就坐在对面,这位艺术家在欣赏外面雪景的时候,无意间通过窗户外面的倒影看见了坐在对面的魅力十足、美丽可人的叶子,从此被叶子深深的吸引。在这位艺术家和叶子相识之后,这三人之间就产生了微妙的感情纠葛,这部作品最终以叶子的意外离世而结束。《雪国》这一文学作品的整体格调是比较唯美的,但是在唯美的格局中,也注定了其以悲惨收场的结局。通过对《雪国》这一文学作品的描写,体现出了作家川端康成的写作风格,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的对细微的景物观察的描写,对美好的事物的描绘,一串串都连接成了北国雪光的最美景象,让人向往。

三、《雪国》文学美的赏析

(一)主题格调美

爱情和死亡一直都是文学作品中《雪国》在唯美文学作品格调的基础上,也展现出了颓废的基调。《雪国》这一文学作品中通过唯美的写作不断的将人物的感情夹杂在其中,由于川端康成的风格比较颓废和忧伤,所以能从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整体的忧伤的格调。在川端康城的文学作品中,大多数都描写了爱情,但是他的写作风格决定了其的爱情主题也与传统的大有不同。川端康成的关于爱情的文学主题不写爱情的甜美和爱情中的欢乐以及缠绵,更多的是以悲伤结尾的有生离死别的哀愁的悲剧。在《雪国》中通过描绘这位艺术家和驹子、叶子三人之间就产生了微妙的感情纠葛,这部作品最终以叶子的意外离世而结束,一切都是那么平平淡淡地发生和结束,给人留下无穷的韵味。死亡的主题也给文学作品添加了神秘的意境,由于作家川端康成幼年是亲眼目睹的死亡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体现出了死亡的气死。《雪国》中叶子的死,作为故事的结局,更加表现出了一种绝美的佳境,真正使死亡成为一种绝美的佳境。在《雪国》中,将爱情、纯真、女性美以及死亡等这些够融合在了这一作品中,充分的体现了美。

(二)语言独具一格的美

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具有独特的美,能够让读者有中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感觉到好像是在唯美的真实佳境中,在《雪国》中,到处都能体现出美妙的特色,使人在这样美妙的世界中难以离开,也舍不得离开这样美的境界。川端康成对自己的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都有很高的要求和极为严厉的态度。有人对川端康成的了解过程中,听说他是一个讲一部分内容完成之后不断反思、修改的人,修改之后往往会留下很少的一部分,然后继续写,再反复推敲。

川端康成的文学风格的语言比较接近口头的描述,但是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丝毫没有啰嗦的感觉。他的语言描写简单明了,而且准确可读性强。能够将景物以细致的描写表现的淋漓精致。他描写景色和人物的话语都是比较 清新脱俗的,而且能够从其语言中感受到其对生活的美的感受。

(三)虚实结合,具有神话色彩的美

驹子这一人物像我国神话传说中的织女、蚕女等人物,具有神话传说的色彩,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对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并且能够使整个作品能够将幻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完美的构造了一种虚虚实实、实实虚虚的美妙意境。川端康成在《雪国》这一文学作品中,就法国“意识流”的风格和写作手法体现的淋漓尽致,通过将现实和幻想的结合,无论在写男主人公与叶子初识时的镜像还是写叶子最后落下的情景,都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体现出了主人公的恍惚和朦胧美,体现出了无与伦比的似梦非梦的美感。在《雪国》这一文学作品中不乏虚实结合的写作,作家通过对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出了文学作品中的没,也体现出了凄凉和悲伤。

(四)自然色彩美

在《雪国》这一文学作品中,无论是对自然风景的描写,还是对人物特征的描写,都表现出了川端康成无与伦比的写作水平,对人物的描写细微,对景色的描述超脱现实。作家在作品中细腻的将自然美与人物美进行了超脱现实的完美结合,将这一绝无仅有的世间之美从不同的角度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雪国》这一文学作品中,作家川端康成将人物置于景色之中,并且能够通过语言将人物与美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在《雪国》中作家先后运用了四季的自然美,不仅反映了日本的古典传统美,而且更加衬托出意境美。这四种美丽的颜色分别衬托除了四种不同的意境。分别是不仅纯洁而且好像流动着的白色;貌似热情并且伴随着舞动的红色,看似细腻反而丰富交织在一起的黑色、黄色和绿色,这几种颜色,无论是单纯的白,还是热情的红,都被作家川端康成赋予了独特美的意境。并且作者将每个人物的不同情绪和这些丰富的颜色进行了相互的变换,使得颜色在完美反映主题的基础上,生动而流畅。作家川端康成将整篇小说描绘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不仅反映了主人公在感情纠葛中的内心情绪,而且反映了在雪国中凄美的爱情故事。

川端康成对日本的自然景物具有独特的感受和情感,在《雪国》这一文学作品中通过对北方雪海冰上的壮丽景观的描绘,用微妙的笔风在作品中抒发了自己对景物的喜爱以及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了对景物的描写中,对景物的描写过程中,无论从线条、色彩还是全景,都具有独特的情调,给景物赋予了丰富的感情色彩。

(五)悲凉与忧伤的美

在平常人眼中,悲凉与忧伤就是凄凉,与美根本都毫无牵连,但是看似与美毫无瓜葛的悲凉与忧伤,在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中,却被赋予了美的色彩。由于在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中,能够通过将美丽的景物的描写与死亡或忧伤联系起来,用美景来衬托悲凉与忧伤,反而表现除了美的元素。《雪国》中,通过景物的描写以及叶子落下时的画面来衬托叶子的死,使得貌似根本与美无缘的事物,体现出了美。在川端康成的描写中,常常把悲伤和美紧密联系起来,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纯洁高尚的过程中,也给每位主人公赋予了孤独、忧伤和失意的悲凉情调,使得作品中的人物美从外而内,甚至到消亡。

《雪国》中通过死亡以及悲凉等体现出了主题的美,他将悲伤的观念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近乎完美,足以证明美是作家必生追求的境界。悲与美在文学作品中是相辅相成的。

(六)永恒的女性美

在日本的文化里,女性就是民族文化的母体,在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中,也体现除了对女性美的描述,女性美在川端康成的审美中是他的作品一直追求的美,在《雪国》这一文学作品中,体现了驹子像雪一样纯净的美,也表现了叶子的青春朝气。在作品中对驹子的青春美的描写是通过其对生命充满了热情和对生活的无限向往;但是对叶子的美的表现比较抽象,并且朦胧,也体现出了叶子空灵的美对男主人公的影响,对她空灵的美的与众不同的描写,对她的凄惨命运做了铺垫。

川端康成见多了死亡,从小缺少母爱,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体现出了对无私母性的向往,在《雪国》中,通过对叶子和驹子的描写,从她们的身上展现除了无私的母性美。并且在他的作品中也体现了女性对爱的执着最求的美。通过对《雪国》描写,展现出了女性的心灵美,驹子和叶子诠释了女性全部的美,无论从外表、心灵都体现出了无私的女性美,将她们的纯洁、青春、执着、善良、美丽等一切美尽收眼底。

四、结语

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中,无论从主题、语言、自然、悲伤甚至是写作手法都被赋予了美的色彩。在《雪国》中,首先是在主题的选择中,无论是爱情和死亡,都是唯美的文学作品中永恒的话题,在这一典型的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给人以回味无穷的力量;在语言的描写中,给人以通俗易懂的感觉,但是一点也感受不到啰嗦的感觉;在自然景物的描写过程中,通过对细致入微的景物细节的描写,体现出了自然景物的美;在这部作品的描写中通过虚实的写作手法,将读者引入真实与虚幻的美之间,不断交错,让人舍不得离开;在这一作品中也体现出了女性的美,通过对美景细致的描写,衬托出了驹子和叶子的纯洁、善良、执着、美丽的特征,在她们的身上体现出了所有女性的美,令人神往,但是在叶子美的描写过程中,也为她悲凉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在川端康成的笔下,悲伤都被赋予了美的色彩。在《雪国》中,无时无刻体现着作家川端康成的细微的观察能力以及超凡的艺术素养,整个作品都洋溢着美的气息。通过对川端康成的《雪国》的阅读,能够在一片美丽的景象中,感受他的文学作品的美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陈春香.论《雪国》的中国文化底蕴[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

[2]曾春燕.从《雪国》看川端康成的悲观主义[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3]张志学,温晓靖.浅析《雪国》的文化恋母情结[J].名作欣赏,2011(03)

[4]王阳.川端康成《雪国》的双重叙事声音[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2)

[5]廖真辉.生命如花——解读《雪国》的女性美[J].名作欣赏,2011(18)

[6]汪保忠.论《雪国》物哀之美[J].名作欣赏,2011(20)

[7]杨璐.生之徒劳爱之悲美——《雪国》的象征世界与“空无&rd quo;主题[J].名作欣赏,2011(30)

[8]毛执剑,丁秀莹.浅析《雪国》与川端康成的虚无思想[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8)

[9]杨璐.《雪国》原型批评视野下的循环结构阐释[J].名作欣赏,2011(36)

第9篇

青春这两个字,在雪小禅的随笔里很时尚,很净洁,很柔韧,很透亮,很盈满,很气色,很较劲,很毒性,很变数,很脆响,很物欲,也很诡秘,写家没点颠覆的意识,没点各色的功夫,还真不好拿捏呢,难怪雪小禅感慨:“青春,没有来得及厌倦,一下子,刷,过去了”。

写过《无爱不欢》、《烟花乱》、《刺青》等大部头言情小说的雪小禅,已有了大陆琼瑶的誉赞,除了长短小说,她的随笔散文集,也是一本接一本地往读者眼前送啊,该算是一个把玩青春的顶尖高手了!

雪小禅对叙述青春,一直着迷,感觉在她心中,以及文字里,那些晃动的青春人物,时时像一头小兽,无理地来,无由地去,任性冲撞,啃咬抓挠,留下一道道孤凉痕迹。雪小禅承受着并感激着,因为这痕迹经湿润,经抚摸,经晾晒,经筛编,最终收缩成一颗颗怀念青春的结。这些结薄凉,缠绕,迷乱,温情,悬挂在她命运的桅杆上。

其实,对于青春各种滋味的捕获,雪小禅靠的不是咀嚼,而是怀旧。

在《我为了我》这本随笔集里,雪小禅把言语青春的视角,置放在了怀旧点上,利用怀旧赋予文本的空间,把昨天前天,乃至今天的青春冷热,损伤磨擦,适度挑开一段距离,用沉淀的怀旧心境,作为叙述的基调,容静止的动态,把飘飞的固定,按住一道可以对接心情的时光的影子,让她叙述中的青春感伤,不再过分飘摆摇移,让读者尽快流出泪水,浸泡她青春里讲诉的妖色,痛感,细柔,迷惑,别情,以及汇合那一杯至今等人来饮的红酒,等人抚慰的那一个午后,无力抵达彼岸的某个诺言!

雪小禅的青春结,已经在告诉人们,青春短暂,青春易折,值得怀旧。青春是一个人生命中,不可复制的一段玄妙时光;青春的血腥而热,青春的泪涩而甜;青春的阴谋与期待,无论成败,都如歌如画;青春是一个生命过程中的一道轰响的闪电!

青春一旦划过人们的肉体,就难免让一颗颗为成熟而劳累的心去怀旧。

怀旧青春,对一个青春不再的生命来说,无疑是对自我的深度解读,也是对自我的精心触摸,更是对自我的再度给予。雪小禅懂得在怀旧的青春中,怎样抹去人生的一些疲乏,怎样添增命运的一份暖色。

在雪小禅的《我为了我》里,怀旧的另一层含意,也许还是一条让她走进自我青春私密的小路,幽雅,景致,缠绕,放心,路途中她把一个远的我与一个近的自己;把一件模糊的往事与一个清晰的画面叠加交出,并会入木三分地告诉你:“有毒的东西总是让人迷恋”;“男人的孤独,是剑的孤独,是石的孤独,硬,而且,凉”。

怀旧的心态,性情的感悟,冒险的倾吐,都给了雪小禅超强的审视青春的能力,以及层层剥离青春的耐心,直至骨感!

第10篇

一、序语

师:同学们知道“惜墨如金”这个成语吗?“惜墨如金”是写作的一种境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湖心亭看雪》就只有短短的159个字,下面就让我们凭借这159个字,穿越到380年前,去追踪张岱的西湖之行。(板书:湖心亭看雪。)

二、析题

师:从文章的题目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生:地点、事件。

师:具体哪些事件,在什么地点?

生:看雪、湖心亭。

师:说到湖心亭,同学们请看这组图片(出示湖心亭的组图)。

生: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后于岛上建亭,取名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景色最好的地方!

师:既然这里是观赏西湖景色最好的地方,相信今天咱们一定不虚此行。请同学们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

三、解读

师:字词障碍排除了,哪位同学愿意朗读一遍课文?(生主动读文,教师适时指导鼓励。)老师这里有个假设,想不想听听?假设你拥有一份去英国的护照,并且有人为你打点好了一切,你最发愁的是什么?

生:英语讲得不好。

师:现在我们已经穿越到明末清初年间,不懂文言文,和古人进行书信沟通恐怕也要有障碍吧?所以咱们现在应该做什么?(生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师:请同学们小组内研讨翻译课文,紧跟张岱的脚步。(分组指导个别问题,共性问题共同解答。生分组交流,并合作展示。)请同学们从这159个字中快速搜索一下,哪个词最能概括张岱的形象?

生:痴。(板书“痴”。)

师:同学们用心甚专,一下子就找到了。哪些地方又能表现出他的“痴”呢?

生:大雪三日……独往湖心亭看雪。

师:很好,如果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就更好了。(生试读。)张岱冷不冷?

生:冷。

师:何以见得?

生:拥毳衣炉火。

师:相当于我们拿着电热煲,还得穿着貂皮。(生笑,气氛活跃。)这样的天气,独自一人到底都看到了什么呢?(生自由读景物描写的内容。)古人不是讲究“惜墨如金”吗?怎么他这里却连用了三个“与”岂不唆?

生:三个“与”不唆,把“天、山、云”融为一体了。

生:天地那么大,景物那么小。

生:作者自己也好渺小。

师:说得好。在这样大的宇宙空间内,作者和世间万物是如此渺小,更见宇宙之浩瀚,天地之苍茫!达到了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板书“天人合一”。生大声朗读第一段,读出作者的感情。齐背写景句子。)

师:老师这里有一段文字,是把这段景物描写进行了改写,同学们想不想看看?

生:不只想看还想听。

师:(有感情地朗读改写的文字)雾气凝成的冰花在白雪的辉映下弥漫着白气,蔚蓝的天,浓厚的云,浑然一体,远处高耸入云的山峰似乎穿上了一件白色的防寒服,近处是还没有舍得结冰的水,从上而下全是白茫茫一片。湖上隐约可见的影子,那是长堤在白雪的覆盖下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披着厚厚的雪翘起亭尖,我轻快地划着游船,陶醉在这个雪与水相伴的西湖中,这晶莹的西湖,多姿而又多情!(生热情地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能不能对比一下老师的这段景物描写和文中张岱的这段有什么不同。

生:老师写景的情绪比较好,心情愉悦。

生:老师的景物描写修辞多,描写得细致。

生:老师的这段描写让我想起了一首词《天净沙・秋思》。

师:同学们的话给我很大的启发,此处的景物描写和我们学过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景物描写同样都是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作白描。

生:张岱写作的时候怎么看不出他游玩的喜悦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同学们先自己来总结一下。(此处出示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生:他肩负着亡国之痛饱含故国之思。

生:原来“同是天涯沦落人”。

师:是啊,“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才有与金陵人的畅饮,不留电话,不留QQ,没有任何联系方式,既率性又忧郁的离去。

生:看来张岱一开始去湖心亭,也是心情忧郁,所以才独往排解内心地忧郁。

师:恭喜同学们,你们领悟到了。

生:朗读《江雪》一诗,体会两个“独”字,分析张岱和柳宗元的心境是否相同呢?(生讨论、汇报、交流、教师巡视与生沟通。)

师:人生的路上有太多的风雪、坎坷……无论时间无论地点,让我们记住只要你心中的太阳永不落,就一定能驱逐心头的寒冷!

第11篇

一、大体把握诗意

“大体把握诗意”,必须对古诗文所描绘的生活景象有所了解。例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由于唐代离现在已一千多年,为了减缓坡度,学习本课之前,我向学生提出了预习要求:要是对古诗字、词的识记和理解,更要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图像、请教别人等多种渠道,了解“安史之乱”给当时的老百姓带来的痛苦。

教学伊始,我先板书“安史之乱”,再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所了解的“安史之乱”,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安史之乱’给当时的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他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他突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将自已的心情浓缩到这首只有56字的诗中。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欣赏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样的导入,学生易于形成阅读的期待。

师:同学们已经初步通读了这道诗,“涕泪”“妻子”这两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昨天查了词典,“涕泪”解释为鼻涕和眼泪。

生:不对,我爸爸说在古代就是指眼泪。

我表扬了第一个学生勤于使用工具书,又肯定了第二个学生的答案。接着,我引导学生:“猜一猜,‘妻子’在古代和现代又分别是什么意思呢?”通过讨论,学生知道了妻子的古今义,古代指妻子和子女,现代指男子的配偶。在充分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来说说古诗大意。

在上面这一教学过程中,有预习资料的交流,有思维的碰撞,有自学方法的指导,有学生之间的合作,达到了“大体把握诗意”这一学习要求。

二、想象古诗文描述的情境

1.诗画结合景再现。例如执教《江雪》一诗,上课伊始,教师出示几幅图片,让学生猜猜这是哪几首诗描写的画面,画面清晰、简约,学生饶有兴趣,很快就猜出了答案。

接着,让学生自由读读古诗,思考: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如果黑板就是一块大画布的话,你最想在上面画什么?学生边读边想象眼前出现的画面。随后,请学生根据想象绘画。

(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了一片江水,渔翁正坐在船上垂钓)

师:你为什么只画了一条小船,一位渔翁呢?

生:我从“孤舟”“独钓”中明白的。

(一学生画出了许多的山和山路)

师:你为什么画了许多的山、许多的路呢?

生:我从“千山”“万径”中明白的。

师:画面基本完成了,可好像还缺少点什么?

生:缺少雪。(教师随手画上几笔)

师:够了吗?

生:不够。

师:为什么呢?雪很大吗?你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我从“寒”字看出天气很冷,所以雪很大。

生:我从“绝”看出了雪很大。因为雪太大,鸟儿们都飞走了。

生:我从“灭”看出了雪很大。人们都不敢到山上来了,就算来过,脚印也很快被大雪盖住了。所以雪太大了。(教师在山上和路上画满了雪)

师:你能将眼前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吗?

生:一座座大山上落满了雪,鸟儿们因为怕冷都飞走了,一只也看不到。山路上也全是雪,一个人也没有。一只小船漂在江面上,一位老渔翁坐在船上正在钓鱼呢!

简洁、清晰的教学步骤——读读诗文,想想画面,说说理由。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之美。

2.音乐渲染情渐浓。在课堂上适当采用音乐,既能给学生带来美感,使之心驰神往,又能为再现意境创设氛围,为情感交流架设起一座桥梁。声情并茂的古诗朗诵,配以格调一致的乐曲加以渲染,则能很好地再现意境,且能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例如在学习古诗《枫桥夜泊》时,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了一段深沉的古筝曲,曲调伴着江水涌动的声音引人深思,特别是那哀怨愁苦的曲调更是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这时我启发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从而让学生看到诗中的画,悟到诗中的情,再把想象到的画面写下来。

学生通过深沉的古筝曲感受到了诗人落榜之后那种孤寂惆怅的心情。教师若用音乐来诠释古诗词,学生将会对古诗有更新的认识,他们在音乐的陪伴之下会张开想象的翅膀,扩大思维的空间,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了难以名状的音乐美、词句美、意境美,丰富了情感,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为进一步体会古诗的词句奠定了基础。

3.创造表演意境生。课堂上创造性的即兴表演能促使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同时更能深刻领悟意境。例如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人物之间的对话是全诗的中心画面,是持续进行的活动。怎样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让画面活起来呢?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演一演,以表演激趣,让他们感受其中的意境。

教师启发:高高的青山上云雾缭绕,浓浓的雾霭中走出一个人,这就是——诗人贾岛。山上,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伸向天边。贾岛要去拜访一名隐士,可怎么也找不到。突然,他眼前一亮,在一棵高大的松树下,有一位童子正在专心致志地看着一本书,心想:也许这个儿童就是隐士的童子吧。贾岛看到的情景,你看到了吗?请你演一演诗中的贾岛和童子,贾岛可能会怎么想,怎么说,童子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学生先完成这样的一道填空题:

松下问童子:______?

______:言师采药去。

______?只在此山中。

______?云深不知处。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完成了填空,表演的学生也就知道所要进行的对话内容了。

在学生表演结束后,教师接着问:“诗人贾岛和童子还会有哪些对话呢?童子的师父回来后,童子又是怎么将贾岛来访的事情告诉师父的呢?展开我们的想象,试着再说几句话,可以先写一写,然后同桌交流。”学生进行第二次表演,无论是内容还是效果都比第一次表演生动了许多。

三、体会作品的情感

1.感受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作品的情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的情操、情绪、情调都是通过诗词表现出来的。我们如果能引导学生关注诗中描述的景物,可以更好地体会诗人隐藏于诗中的个人情感。如教学《江雪》一诗时,在学生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诗人主要描写了冬天的哪些景物?从中又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从“千山”“万径”“鸟飞绝”“人踪灭”“孤舟”这些词语中体会到诗人柳宗元在作品中表现了倔强的态度、宁静超脱的心境和孤傲狷介的个性。

第12篇

听雪!莫名奇妙。雪花的一生,从来都是默无声息的。她悄然而至,又默默无闻地离去;默默地融化并渗入大地,毫无声息地滋润万物,孕育生机。雪花能有什么声音?我怀着一种好奇和异样的心情,跟老师去听雪。

踏着积雪,来到操场边。昔日热闹喧嚣的操场,眼前成了一个平坦坦、软绵绵的白色大毯子,静悄悄的;操场四周的马尾松树上,长满了扎着绿色松针的毛茸茸的小白球,一只只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往日铁面无私的蓝板铁圈上面镶上了一道漂亮的银环,现在看来变得那样友善。老师问我们听到了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听到脚踩雪时咯吱咯吱的声音”。“屏住呼吸只听到自己心脏的跳动”,“除了麻雀叫,一片寂静”……我和同学们一样,什么异样的声音也没听见。

老师领我们来到广阔的田野里,高高的山坡上,让我们仔细看,用心听。

放眼望去,漫天飞舞的雪花,犹如满月的银辉洒满大地,遍地银装素裹,满山冰清玉洁。好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同学们陶醉在这静谧洁白的景色中,我的心也被这片圣洁占据了。我扒开厚厚的雪,听听冬麦是否在酣睡,再看看路边的小草还会不会呼吸。只听老师高声吟诵起来,那声音,如纷纷扬扬的雪,悄悄滋润我的心田:“冬雪似初春的扬花柳絮,飘扬飞舞,搅动着整个天空,似能听得到花絮联袂起舞的细响,听得到众多花神相视而笑的妙音。宇宙被翻滚的银色所霸占,大地被沉静的白光所覆盖。”这是刘家科先生写雪的散文,老师领我们学过,今天,我才真正听懂了文章的含义,感悟出雪花平凡中的伟大。此时,我好象听到了轻盈温柔的雪花呼啸翻滚的声音,感受到了雪花排山倒海的气势,也领悟了老师此时此刻的心情。老师一生默默无闻地教书育人,好像这无声无息的雪花一样,无怨无悔奉献自己,带给大地一片生机!

雪停了,太阳出来了,在空中打着转儿的雪花,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白蝴蝶,纷纷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阳光照耀下的雪地,显得格外圣洁迷人。同学们身上像披了银色的纱,老师更像一个身背礼物的圣诞老人。老师告诉我们:写雪,要用全身的器官去看、去听、去触摸、去感悟。将视觉用听觉来写,更能衬托出雪的静谧、雪的品质……

雪在融化。我听到雪花在与大地窃窃私语,在与阳光窃窃私语;我听到了雪花融化、滋润大地的声音,听到了大地万物酣睡的声音,还听到了春姑娘编织春天的急促的脚步声。

在我心里,永远有一片洁白的雪地,和那被雪光与阳光映照着的慈祥的脸庞;在我记忆的深处,永远铭刻着一种声音,那是老师呕心沥血铸造人类灵魂的心声;她像滋润万物的雪一样默无声息,却能穿越时空,震撼宇宙。

主题点评

古往今来,以各种形式写雪的文章很多,通常写雪的如漫天飘落、雪花飞舞等。但以“听”雪为题写雪的还着实不多,很有新意。它能深刻地揭示出主题思想。文章以“听”为线索,用抒情散文的笔调,描写出雪的洁白无瑕和默默无闻。文中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将老师比喻成象雪一样,独出心裁地抒发了自己对老师的真情实感,讴歌了老师呕心沥血铸造人类灵魂的奉献精神,犹如毫无声息奉献一生的雪花一样,从而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老师的无限崇敬之情。特别是文章由爱雪、咏雪,最后到听雪,揭示了老师默默无闻地教书育人,其实也是撒播着希望的种子这一主题,告诉人们严寒过后,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就要到来。

选材点评

本文的老师带领学生观察雪景写作文为线索展开全文,从初一到初三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雪,感知雪,同学们在田野里仔细看雪,用心听雪,从中悟到静谧的雪所具有的高贵品质,进而由听雪到聆听到老师呕心沥血铸造人类灵魂的心声。这种选材立足一堂课外教学,作者使用通感拟题,新颖独特,引人入胜。

布局点评

开头部分交待事情起因。如初一时,老师带我们看雪、拍雪人、打雪仗来品味童趣;初二时老师又教学生们赏雪、咏雪从而懂得洁白的雪象征了什么;初三后,老师变了花样,领我们去听雪。从而听雪的画卷向人们展示开来。

中间部分讲述了怎样“听”雪,“听”到了什么。如开始时不明白雪花能有什么声音,心里只是好奇。渐渐地听到了“咯吱咯吱”的声音,心脏的跳动以及麻雀叫声,后来在老师循循善诱的启发中,老师吟诵名篇散文后,同学们似乎“听雪”的内容多了起来。如“雪花呼啸翻滚的声音”,“雪花与大地窃窃私语”,“滋润大地的声音”“听到了春姑娘编织春天的急促的脚步声”。从而进一步“听”到了如雪花精神默默奉献的老师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的人格魅力和伟岸精神。

结尾部分进一步点明题旨,照应开头,使主题思想得到升华,将老师的品格深一层展示出来,如“她像滋润万物的雪一样默无声息,却能穿越时空、震憾宇宙”。

语言点评

本文语言流畅,感情真挚,中间部分引用散文名篇使学生们“听”雪的灵感得到启迪,又加上拟人手法使文章意境深远。如“听到了大地万物酣睡的声音,还听到了春姑娘编织春天的急促的脚步声。”结尾处的语言运用也使文章意味深长,使主题升华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