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

时间:2023-05-31 09:11: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俗世奇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俗世奇人读后感

徐娜娜

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都是俗事奇人;小说里的人,不奇传不成,一奇就演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却全是真人真事。

俗事奇人这本书里面讲了各种神通广大的人物,有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比如说有着火眼金睛的蓝眼本领高超的刷子李,还有力大无穷的张大力,还有还有那就是天底下最厉害的牙医华大夫。

可是令我印象最深的却是有着酒瘾的酒婆,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有时候诚实也不是完全对的,要不然为什么酒店老板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的挺美,可一但认真起来却全毁了。还有还有只会认牙不会认人的华大夫,华大夫为人很善良,作风很正派,做事很规矩,可是也有缺点,便是记性差就是记不住人,见过就忘,忘得干干净净。我给你讲一件华大夫记性差的事。你昨天刚去他的诊所瞧虫子牙;今天在街头碰上,一大打招呼,他就不认得你了,你说恼不恼?要说他眼神差,他从不带镜子,可为什么记性这么差?也是也是费猜。

俗事奇人这本薄薄的书中竟然记载了这么多的奇人,我相信在凡事中肯定还有更多的俗事奇人没有去发现。

第2篇

闻所未闻 稀松平常 天衣无缝 平平整整 横冲直撞 大名鼎鼎

好段: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

有人说这蘸浆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好赛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的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拿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笑傲江湖忘红尘,一曲琴音远天涯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程。

一步一回头,两望热泪流他人长得赛条江鲫,骨细如鱼刺,肉嫩如鱼肚,不是赚钱发财的长相,倒是舞文弄墨的材料。

知府笑道:“还不是平日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想必贺大人总喝好茶,它把茶名全记住了!”

真假不放在一起比一比,根本分不出真假──这才是人家造假画的本事,也是最高超的本事!

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故此,泥人张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看,全然没有把海张五当个人物。

这些话天庆馆里的人全都听见了。人们等着瞧艺高胆大的泥人张怎么“回报”海张五。一个泥团儿砍过去?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张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第3篇

《俗世奇人》的作者是当代作家冯骥才, 全书由多个短篇小说构成, 每篇文章都十分精短,半文半白,文中讲的故事,多以清末民初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文章都讲了一个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人物素材的收集多为天津的民间传说。

读完这本书,也许是我理解得还不够透彻, 没有其他人读后感中写的“与作者达到心灵的共鸣”. 我觉得我读这本书时更像在天津某个小茶馆里听着一个穿灰袍的大爷说书。 也没有传说 中“似与作者促膝长谈”,而是像听个神采奕奕的老头在说一些传奇的人,一些传奇的事。

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俗世奇人》中讲了各种各样、形形的人,他们都 凭着自己超群而独特的手艺和本领在天津卫这个大商铺存活了下来。在这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 《好嘴杨巴》——在津门卫, 出了两位卖茶汤的高手杨七杨八。 他俩有一次被派去给李大人做点心。李大人误把茶汤内的碎芝麻当成了脏土,非常生气。杨巴知道此时告诉李大人, 会让他难堪, 不告诉李大人, 李大人更会丢脸, 就在杨巴进退两难时, 他灵机一动,于是一边叩头,一边说:“李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李大人不爱吃碎芝麻。大人不记小人过,我今后一定痛改前非!”李大人这才明白,为了奖励杨巴为他保留住了面子,就赏了杨巴银子一百两。从这篇文章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一句话说的人笑,一句话说 的人跳的道理。说话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说话既是最容易的事,也是最难的事。最容易,因为三岁的小孩也会说话;最难,因为最擅长辞令的外交家也有说错话的时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都离不开说话,要想熟练掌握这门说话的艺术,还需要我们不间断的努力学习。

《俗世奇人》中的奇人并不是样样精通,但他们却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受人尊敬,当今社会也是一样,我们不可能成为面面俱到的全才,但必须得有一门精通!我们不可能成为每个领域的佼佼者,但是我们可以坚定地站在一个立场上,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如同我们做教育事业,是专注于搞教学还是抓管理,选择其一,努力奋斗往往会比二者一起做更容易见效果。人活着,就像冯老先生书中的人物一样,没有必要样样精通,精通一门即可。

把这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胜过你把一万件事做得平凡。一切人都晓得世界第一顶峰是珠穆朗玛峰,但世界第二顶峰是哪一座又有几人晓得?每个人的留意力都很有限,但只需你是同一类型的人或物中最共同的,就能够被记住。产品没有上下贵贱之分,关键在于你的产品在同范畴中处于怎样的一个程度。做到极致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第4篇

首先,杨巴不是小人是奇人。他的奇就奇在那张嘴上。说他“好嘴”,一点不为过。

从说话的难度看。且看文中“李中堂正要尝尝这津门名品,手指尖将碰碗边,目光一落碗中,眉头忽地一皱,面上顿起阴云,猛然甩头”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碎瓷乱飞,茶汤泼了一地,还冒着热气儿。”“忽地”、“顿起”、“猛然”都是瞬发型的,表示事发突然、时间紧迫。“猛然”还能突出摔碗的速度与力道。从“碎瓷乱飞”、“泼了一地”即可知李中堂用力之大,生气程度之深。从“在场众官员吓懵了”一句,即侧面反映出李中堂那不可遏制的怒火,可见情势之危急。要在如此紧张的氛围中快速反映,想出应对之策,难度可是非同一般。

从说话的艺术看。在这千钧一发之计,杨巴迅速做出了反映。且看他说的一席话“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计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先是告饶,然后巧妙地解释了脏东西实为压碎的芝麻粒,以自己不知道掩饰了中堂大人的不知道,孤陋寡闻,给中堂大人留足了面子。同时“今后一定痛改前非”的认错态度好,极其诚恳。“大人不计小人过”一句抬高了李中堂。并且说话时还配以丰富的肢体语言“脑袋撞地,‘咚咚咚’叩得山响”,“一阵响头”,增强了认错的诚意与效果。且这些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反应过来的,情势危急,但他脑子只是“一转两转三转”,就想出来了。他杨巴不是思维敏捷之人吗?而且直到李中堂消了怒气,在场的人竟然都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有杨李二人心知肚明,这不也从侧面反映出杨巴的聪颖机智吗?

从说话的效果看。不但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得到赏银百两,从此杨巴在天津城就声名大震,使得真正的手艺人杨七渐渐埋没,无人知晓,连“杨家茶汤”都更名为“杨巴茶汤”。

从这三点分析,难道杨巴的嘴还不够好吗?他不是奇人一个吗?

其次,从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来看,本就不是单纯只艺人。而《好嘴杨巴》中的事件,更能反映当时的世态。李鸿章到天津,地方府县道台是费尽心思用心琢磨,既要保证好吃,又要保证无风险。从山珍海味到地方小吃,兼顾粗细、软硬、质地、口味,琢磨多日才确定推荐“杨家茶汤”,可见心思细腻,煞费苦心。这些不正反映了当时那种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世态吗?小人物面对官员毕恭毕敬,故事的结尾看似圆满,巧于辞令的杨巴威名大振,而真正有绝活的杨七却渐渐埋没,对此,杨巴没有同情之意,反而毫不内疚,说自己成名靠的是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未喝茶汤,言下之意并没有杨七的功劳。即使同为底层小人物,也不是同病相怜。这反映的不也是众生相吗?虽然在《泥人张》一文中作者说“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 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可现实生活中,手艺人的生存状况却并不是那么传奇理想化,相反却是极其艰难,一言不慎就可能招来祸端。明明是上好的茶汤,黏软香甜、好吃无险,本想借进献茶汤的机会多得点赏银,提升杨家茶汤的名气,谁料却因为李鸿章不知,误以为食物不洁而险遭杀身之祸。从这里可以说,《好嘴杨巴》比《泥人张》更进一步揭示了手艺人生存现实的无奈,反映了当时的世态世况,从主题上讲反映的内容也更深刻一些。

再回归到语文学习,让学生通过学习杨巴的故事,了解语言表达的重要性,提高把话说好的意识,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说话,知道话要说到点子上,这不正是我们口语交际活动训练的重点吗?

最后,从课文的衔接上看,《刷子李》一文在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已被选作自读课文,换成《好嘴杨巴》更能避免重复学习。

至此,笔者对《好嘴杨巴》的不消失殆尽,剩下的只是对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同情,对他们生活技艺的敬意,以及对教材编者的佩服。只能赞一句“《好嘴杨巴》换得好”!

第5篇

史传有史记,而我班班上史传有众生记,记录着我们班同学一个个俗世奇人也。

首先是树不要皮,人不要脸天下无敌的付勾啦!(ps:这只是一个绰号,肯定不会是名字的。)付勾一开始自称付哥,可我们哪会称他为付哥呢?于是,大家为了表示对这位大哥的尊重,给他取了这么一个霸气的名字。

他有一技,特厉害。就是能跟老师打得火热,并且每次惹老师生气都能化险为夷。他的这招就叫做四面玲珑。他处事圆滑,对大家都是笑嘻嘻,即使同学们动他几下,他也依旧笑嘻嘻的对待我们。也难怪这家伙能够拥有这么多的好朋友。

而且,他还擅长搞笑,每一次上课,因为有他的存在,让每一节课都充满着活力和激情。让学习变的像游戏一般快乐自在。

这就是他,付勾是也。

第6篇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向我诉说了天津码头许许多多有本领的手艺人,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身怀绝技的手艺人,我外婆家旁边就有一位手艺人。听外婆说,她以前靠“挑纸花”养家湖口,但至今这位老婆婆仍在“挑纸花”。

有一次,我来到老婆婆家,我发现老婆婆正准备将线穿进那细细的针孔中去,我原以为她会在多次尝试后才能将线穿进针孔,没想到她一下子就将线穿进针孔,让我自叹不如,之后,只见她拿出一张全新的“纸花”,先按照纸上的花纹图把纸上所有“花朵”用较粗的线“钉”上轮廓,在“钉”轮廓时,我发现老婆婆动作娴熟,虽然是一针一针的“钉”上去,但针脚距离十分的匀称,看起来像用线画上去的一样,真不明白虽然是一针一针的“钉”上去,但针脚距离十分的匀称,看起来像用线画上去的一样,真不明白她在花朵的圆弯处是怎么做出这种逼真的效果的,大概用了20多分钟,整张“纸花”的“轮廓”就“钉”好了,接下去就要“挑花”了,老婆婆跟我讲“挑花”很讲究,也很重要,不同的花形要挑不同类型的花的样式,比如说它们有“网眼”、“透针”、“平针”等很多类型,老婆婆又跟我讲:现在她要挑类型中比较简单的“平针”,只见她把刚才的粗线换成了另一种较细的线,先把纸花对折,再把左手的中指穿到纸下,大拇指和食指放在纸的一边,无名指和小指则放在纸的另一边,右手拿起针线,开始“挑花”了:她把针线连到要求“挑”的“花朵”上,用右手把针线“穿”过去,然后用左手 的食指和大拇指把这根已穿过的线拉一下,拉的同时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一定要把这张纸花夹紧以起到固定作用,这样就算挑完一针了,连续反复这样的动作,一会儿功夫,一朵小花的形状就出来了,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老婆婆这么大的年纪,竟然动作还是那么的麻利、协调,技术是那么的精湛,真是位“老艺人”。

老婆婆那精湛的手艺让我所折服,她让我明白了,所谓的奇人,都是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的平常的人,他们过着平常的生活,却有着不平凡的技艺,这值得我去思考。

第7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在教学重视“轻负高质”的今天,对教师的专业水平的发展有着更大的挑战。“高质”顾名思义,在质量上的提高,尤其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上。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提问将关系到学生的思维水平,有效的提问,能帮助学生开启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低质、简单的提问便是无效,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影响学生的思维水平。尤其是农村的学生,社会阅历与理论修养都不丰厚,又缺乏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懒于思考,完全依赖于教师的给予,获取现成的知识。对于他们而言,教师课堂的提问就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时常穿插一些有启发性的探索性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更好地实现“轻负高质”的教学状态。

纵观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不乏一些优秀的例子,然后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好好思索的:我们的课堂成功吗?我们的提问有效吗?我们的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吗?尤其是农村语文教师,更需要思考。

一、农村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现在的农村学生,有智慧,够聪明,从来不在学习上表现。在学习上,更多的是无所谓,不思考或怠于思考,即使少部分学生有些许体验与感悟,也往往是凭借自己直觉,无法从理论上加以阐释,无法用言辞加以表达,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因为学生不爱思考,教师的提问到最后都是不了了之,久而久之,教师也就不再过多的提问,更多的是自问自答,按照自己预先的教案,顺利的上完课。与此同时,教师的自问自答,同样也导致课堂的沉默,连先前的一些爱回答的学生也沉默了,课堂死气沉沉,有的只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学生都机械的摘抄笔记。这是其一。其二,教师提问过于随意、简单。教师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提问,上课时常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任何的预先设计,提问过于随意,同时这些随意的问题对学生没有任何的理解帮助,只会养成学生也随意回答,不经任何思考,教师随意提问,学生随意回答,教师不满意学生的回答,渐渐更倾向于随意提问,形成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不利于课堂的“高质”。同时教师的提问过于简单,“对不对”“是不是”等性的问题,经常在课堂中出现。

如《孔乙己》这课中,孔乙己第二次出场时“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教师提问:将这句话改成“他从破衣袋里拿出四文大钱”,哪一句更好?很显然,同学都知道肯定是书中原句好,这个问题就是无谓的问题。当然这类问题课堂气氛是活跃的,可无需思考的问题会造成学生更加的不爱思考。又比如曾在一堂公开课中,上课教师讲了“是不是”“对不对”近30遍,太过随意。

二、有效提问和无效提问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需要教师提高有效的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注重学生的课堂生成,而不是一味地按照自己预先的教案进行,全然不顾学生的反应。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提问?“有效的提问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提问。”一切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要围绕新课标与教材,就学生现状水平提问。

无效提问是有效提问的反面教材,是时下农村教学中的最大障碍,没有遵循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甚至于阻碍学生的思维启发。教师应该珍惜课堂的40分钟,因为学生学习的关键在课堂,课后只是辅助作用。

面对学生语文素养日渐下降,学生越发不爱思考的今天,是不是该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我们的课堂呢?所以,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提问有效是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

1.有效的提问指向性要清晰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提问,要清楚明白,提这样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比如语文教师在上新课时总会涉及到作者,在介绍作者的时候,经常这样问:“你了解作者的什么?”因为“什么”的范围太大,指向性不明,学生无从回答,如果换成,“你了解作者的生平、籍贯、作品等方面的知识吗?”指向性清晰了,学生就叽里呱啦的讲开了。同时提问的语言要简洁明了,学生一听就明白的,不可过于繁琐。

2.有效的提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教师要结合农村孩子的实际与思维规律,设计适合他们的问题。《乡愁》教学中,学生就很难理解诗人长期离乡背井的那种感情,教师切不可直接提问诗人的感情,可换个角度:当我们离家一段时间时,想家的心情是怎样的?诗人离开家乡几十年,跟我们离家几天的心情有什么不同呢?如此一换,学生就更能明白诗人的感情了。

3.有效的提问要全面

提问要全面,即要面向所有同学,不能只针对优生提问,或者是让一些会回答的学生回答。每个教师都有自己中意的优秀的学生,我们不能一味将机会给这些学生,更应该鼓励那些不常在课堂发言的学生,让平常沉默的学生渐渐愿意开口、喜欢发言,激励其学习的兴趣。曾做过一个调查,班级里四分之三的学生都愿意或希望被提问,只是害怕、自卑而不能主动回答问题,教师的点名是帮助这类学生喜欢回答,愿意回答的好途径。

4. 有效的提问要有层次性

一方面是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从识记、理解、应用,要有一定的顺序。课文的开端,应该选用一些相对简单的识记性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完课文后回答,一开始的简单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如果一开始就提问较难的问题,会打击到学生的自信,在下面的课堂中就不会再回答了。在识记的基础上再提问些理解性问题,帮助学习理解课文,最后再是应用性问题。问题从易到难,层层进入,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与延伸。《孔乙己》教学,在讨论这篇课文的社会悲剧时,问题设置:1、孔乙己在酒馆的时候,大家是怎么样的?2、孔乙己不在酒馆的时候,大家生活有变化吗?3、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造成的?通过三个问题有层次的呈现,学生就能得出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另一方面是提问的层次性。教师应该清楚,提的问题是易是难,然后再决定请哪个学生来回答。相对较难的问题可以选择优生来回答,较简单的就把机会留给那些中等生或其他较差的学生。如上述《孔乙己》的问题中,问题1和问题2可以留给基础一般的学生,问题3就需要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又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为何被称为变色龙?”这样简单的问题就可以让平时懒于学习的学生回答,让他在课堂回答中增加自信。“作者通过奥楚蔑洛夫的行为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就需要基础较好的学生了。

5. 有效的提问要有适当的候答时间,不可突然发问,不给时间

教师提问要给予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的思考,切记不可一味追求课堂的完整性与时间,在学生未充分思考的情况下,自行给出答案。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课堂提问要有等待时间,让学生在给予的等待时间中思考、联想、概括,形成自己的答案。像一些简单的或选择性的问题,无需给时间,即时回答即可,当然有难度的问题就需要一定时间。如一位教师在上公开课《俗世奇人》“文章题目是《俗世奇人》,泥人张奇在哪里?”如此简单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即时回答,教师在分析本课语言时提出问题:“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中的“戳”字写出了什么?这问题就相对较难,需要给学生一些时间,慢慢思考。

一般候答时间可以有即时,30秒,1分钟,2分钟,或者更长,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自行选择。

6. 有效的提问也需要追问

巧妙地追问,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也使教师更好明白学生的回答,避免课堂中出现学生答非所问的尴尬境地。如上述提到的《俗世奇人》中,教师提问:“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中的“戳”字写出了什么?学生回答:“体现了动作之重。”这时上课教师就追问:“泥人张这动作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自然而然就答出:“表达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对海张五的不屑。”

7. 有效的提问也需要有效的评价

当学生回答出了问题,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评价,如果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的积极的评价,会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更加喜欢回答。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评价,哪怕说一句:“好”。当学生得出正确答案,诚恳得赞一句:“好”,当学生的回答有失偏隅时,先肯定其一部分,更进行导向性评价。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基地,是教师工作的战场,教师要使出浑身解数,让学生喜欢听你的课,喜欢学习,而有效的课堂提问便是其中一种法宝。只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运用课堂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要他们思考,引导他们喜欢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而有效的课堂便是农村教学成绩上升的重要因素。

农村成绩每况愈下,迫切需要农村教师审视自己的课堂,将重心回到课堂,同心协力,致力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学生需要高效的课堂,开启思维的发展,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成绩,教师需要高效的课堂,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提升自身的素养。

高效的课堂呼吁:告别无效,提倡有效,农村语文教学的春天,渐渐来临。

参考文献:

[1] 王雪梅.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策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第8篇

1、我对李恺玥同学的学习成绩佩服得五体投地,我真该向她学习啊!

2、黄秋琳的一手好字真美,简直与书法家没区别,让大家佩服的五体投地,羡慕不已呀。

3、我们班上一位同学的书法棒的让人无话可说,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4、我参加了一个英语走进社区活动,真的对主持人的口语佩服的五体投地,看来我要好好加把劲了。

5、他的写作技巧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每次造句都获第一名。

6、冯骥才先生写的《俗世奇人》中的钓鱼能手大回,他那精湛的钓鱼技术令大家佩服得五体投地。

7、诸葛亮尽避在危险的时候,都不慌不忙总是能化险为夷,让旁边的大臣佩服的五体投地。

8、左虎抄写作业的速度,让宇龙佩服的五体投地。

9、我在写硬笔的时候,妈妈看了韩老师写的字,并命夸赞说:“真是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呀!”

10、刷子李的技术高超,刷子举起来的时候,不但没有滴在身上,还像没有蘸浆一样,令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11、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终于让孟获五体投地,归顺了诸葛亮。

12、今天妈妈炒了一道菜叫做糖醋排排骨,我尝了后,真是太美味,令我五体投地。

13、我对班上的《才女李》佩服的五体投地,()因为她的作文太太太牛了。

14、泥人张﹑刷子李、快手刘的绝活真妙啊!我把他们独一无二的绝活佩服得五体投地,太厉害了。

15、我们班黄秋琳的字不管谁见了都会佩服的五体投地,写得太美了。

16、有道难题,大家都答不出来,可是小军却说自己能回答出来,大家都半信半疑,只见一瞬间他就说了出来,让大家佩服的五体投地。

17、球迷们对这位球星的球技佩服的五体投地。

18、爷爷每天都坚持练功,武功十分的好,所以,我对爷爷的武功五体投地。

19、我对妈妈的厨艺佩服的五体投地,要不我怎么身强力壮的呢?

20、妈妈的菜,炒的这么好,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21、他做的课件是那么的漂亮,内容是那么的精彩!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22、我看了爸爸写的字实在是太美了,爸爸说:“写字不但是自己的脸面,而且还可以静心不会烦躁。”爸爸说的与做的都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23、爷爷炒的菜特别可口,就像大师做的一样,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24、刘翔的跑步速度真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25、听到平时不爱言语的她如此语重心长的娓娓道来,同学们都对他五体投地。

26、班上的《快嘴丘》是一个背书高手,看几遍就能滚瓜烂熟,我真佩服的五体投地。

27、我们班上有一个小书法家,她无论是钢笔字还是毛笔字,写的都是一流的好,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28、六一节,她亲手制作了一个特别精致的小娃娃送给妹妹,真可爱呀!妹妹高兴极了,说:“姐姐你真棒,手艺令人五体投地呀!”

29、我看了<水浒传>里武松之打虎是那样的棒,其精本领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30、听到老师正振振有词地发表演讲,所有人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第9篇

华大夫人善、正派、规矩,可有个毛病,便是记性差,记不住人,见过就忘,忘得干干净净。您昨天刚去他的诊所瞧虫牙,今儿在街头碰上,一打招呼,他不认得您了,您恼不恼?要说他眼神差,他从不戴镜子,可为嘛记性这么差?也是费猜!(开头两段均以“费猜”一词作结,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很自然地引出下文。写人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本文一、二两段分别介绍了华大夫的治牙医术高、记性特别差的特点。)

后来,华大夫出了一件事,把这两个费猜的问题全解开了。

一天下晌,巡捕房来了两位便衣侦探,进门就问,今儿上午有没有一个黑脸汉子到诊所来。长相是络腮胡子,肿眼泡儿,挨着右嘴角一颗大黑痣。华大夫摇摇头说:“记不得了。”

侦探问:“您一上午看几号?”

华大夫回答:“半天只看六号。”

侦探说:“这就奇了!总共一上午才六个人,怎么会记不住?再说这人的长相,就是在大街上扫一眼,保管也会记一年。明白告诉你吧,这人上个月在估衣街持枪抢了一家首饰店,是通缉的要犯,您不说,难道跟他有瓜葛?”

华大夫平时没脾气,一听这话登时火起,“啪!”一拍桌子,拔牙的钳子在桌面上蹦得老高。他说:“我华家三代行医,治病救人,从不做违背良心的事。记不得就是记不得!我也明白地告诉你们,那祸害人的家伙要给我瞧见,甭你们来找我,我找你们去!”

两位侦探见牙医动怒,龇着白牙,露着牙花,不像装假。他们迟疑片刻,扭身走了。

天冷了的一天,华大夫真的急急忙忙跑到巡捕房来。跑得太急,大褂都裂了。他说那抢首饰店的家伙正在开封道上的“一壶春”酒楼喝酒呢!巡捕闻知马上赶去,居然把这黑脸巨匪捉拿归案了。

侦探说:“华大夫,您怎么认出他来的?”

华大夫说:“当时我也在‘一壶春’吃饭,看见这家伙正跟人喝酒。我先认出他嘴角那颗黑痣,这长相是你们告诉我的,可我还不敢断定就是他,天下不会只有一个嘴角长痣的,万万不能弄错!但等到他咧嘴一笑,露出那颗虎牙,这牙我给他看过,记得,没错!我便赶紧报信来了!”

侦探说:“我还是不明白,怎么一看牙就认出来了呢?”

华大夫哈哈大笑,说:“我是治牙的呀,我不认识人,可认识牙呀!”

侦探听罢,惊奇不已。(华大夫是一位医术极高的牙科医生,把全部心思都使在牙上,只记牙不记人。小小说的主体部分以华大夫经历的一件事,为读者解开了两个费猜的问题。)

这事传出去,人们对他那费猜的事就全明白啦。他记不住人,不是毛病,因为他不记人,只记牙;治牙的,把全部心思都使在牙上,医术还能不高?(小说用反问句结尾,既强调了华大夫医术精湛的原因,又含蓄地告诫读者要“专心致志”“干一行专一行”。)

第10篇

教育事业发展到了今天,语文教学绝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们认识几个生字、词,学生能做的就放手让他们去完成吧,他们使用工具书的能力还是有的。当然这是基础,没有这些基础,我们的课本拓展也无从着手了。而拓展也不是信马由缰,脱离训练内容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文本中的知识点是基础,拓展是在基础上的提升。

语文课本的工具性与每个单元所蕴含其间的人文性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认识、重视、展开。课本是一个比较权威的学习工具,但是我们却不能将它神化,将课本看视为绝对真理的教学思想,这必将在不同程度上捆绑着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力。因为他们会觉得除了书上的,这个世界就没有其他的东西了。比如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些历来备受争议的名句,谁能给学生一个独一无二的说法呢?

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执教者,应当多鼓励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说出个人的真感受和个性化见解,营造一个具有开放性和时代性的能同时容纳不同观点的讨论与交流的平台。先不要管别人怎么说,只要能阐述出自己的观点就好,然后教师从他们的言谈中去其糟粕用其精华,加以引导提炼。从而既能培养他们敢说、敢想的开创力,又能让他们对所讨论的问题有全面认知,提升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能力。

能否准确而深刻地认识并运用课本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一特性,事关我们的教学成功度的高低。课本就像是雕刻艺人手里的工具一样,不少人的手中都有这个东西,有人一事无成,有人却能雕刻出价值连城的宝贝来。课本的人文性,注定了语文教学除了要夯实学生们的语文基础知识素养外,它最大的目标是要我们用它培养出具有人性良知的下一代来。比如在《我的母亲》一文的教学中,不妨让学生们反思自己这些年来让父母伤心的事有哪些:在《故宫博物院》《俗世奇人》《安寨腰鼓》等类似的篇目里,不妨让他们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进一步指导他们写一个实施方案。也许他们不一定写得很好,但是这至少是让他们经历了。

课本的开放性与时代性是应时代的大气候而生的。它要求我们用全球性的视野和地球村的大视角去思考问题。所以创造性和主动性是新课程理念下应有的勃勃生机。利用课本给我们提供的这个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平台,让他们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理解课本的基础之上,阐述他们心中的语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当今世界有怎样的联系和影响?如何看待的这个历史事实?作为一个学生,你怎么样看待时下的就业问题?……

人文性的缺失或不足,会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迷糊的病态。

在张贴着的那些学生的考试分数里,我们的语文课堂中人文性的缺失或不足让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打了折扣。特别是古文教学中,不少是翻译一遍就完事的。其实现在的学生有的是工具书,他们把古文译成白话文是不成问题的,我们执教者为什么还老是要费力不讨好呢?要是你译出来的不如他们工具书上的,他们还要给你提出质疑。可见学之死沉,思之凝固,实是让人担忧。要不然,《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还不能引发学生们的深思和畅所欲言?《石壕吏》中的一怒一苦学生们可能也是有话要说的;《出师表》一文中给我们呈现的诸葛亮是愚忠还智慧的执著?《岳阳楼记》里的大爱天下值得吗?……

笔者认为,在新理念下的教学,执教者最关键的还是要先找准了着力点(突破口、价值取向)再发力也不迟,否则,付之东流,无效而终,我们的学生将如何立足于只宠幸有实干精神、有实际工作能力、有创造能力的德才兼备的时代弄潮儿的现代社会?

咱们语文教学担负着陶怡学生情操的重大职责,而这方面的经典篇目在我们的教材中就有不少。如学了《木兰诗》后,让学生们在两性的异同方面来个大对比,从中打破只让男人做官做府、只让女人洗衣做饭带孩子的落套;在《杨修之死》、《皇帝的新装》等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寻因就果的过程中,让他们在为人与处世方面有所反思、有所见解,并能进一步形成个人的处世原则。

在课堂上,执教者要充分掌握并运用好课本里蕴含着的人文性元素,点燃学生们心里头的大爱之光芒,让我们在和谐的光照里前行。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国家新近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系统地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尤为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和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入手,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求知的先导。那么语文教学中创设怎样的情境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呢?

一、创设愉悦情境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中学生需要的是温馨、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传授知识外,更应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真正让学生体验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轻松氛围。

例如,在教学《旅鼠之谜》这篇科学小品文时,教师首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你听说过北极旅鼠吗?这种生活在北极草原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你们想帮他们解开这个谜吗?”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学生在愉悦轻松积极的心境中翻开了课本,实现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的情感转变。

二、创设多媒体情境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目标的确定,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积极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这样,既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课堂效率。

例如,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报告文学时,教师首先利用大屏幕播放罗布泊在遥远的过去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而后又播放今日的罗布泊已变成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画面,从而很自然地引入文章主题的思考:“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阅读兴趣,课文主题迎刃而解。

三、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引发学生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产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形,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

例如,教学牛汉的散文《我的第一本书》时,教师可设置这样几个问题:“你读的第一本书是怎样的?”“课文牛汉先生的第一本书指什么?”“他的第一本书有怎样的不同寻常的经历?”“这本书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情感?”通过这几个问题,让学生产生了阅读兴趣的,学生在快速默读中理解了文章内容,把握了文章主旨,充分体验到了参与的快乐。

四、创设竞争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心理需要――希望自己是成功者、胜利者。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竞争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激情,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如在关于“月”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可设置“看谁搜集的关于‘月’的诗句最多”这一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搜集活动过程中,活动结束后将其设计成一个关于“月”的诗词展览,并在班级举行展览。再如在“古诗苑漫步”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让学生以“古诗中的……”为题,把查阅到的相关古诗辑录到一起,编成专题诗集,并为自己编辑的诗集起新颖别致的名字,编好后,在学校展览,选出优胜者,从而让学生产生成功的快乐。

五、创设表演情境

语文教学中表演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升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将内容贴近生活、生动有趣的课文学完之后,将其编成课本剧或小品,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课外拓展的兴趣。

第12篇

王十二的故事多着呢,这儿只说两段。一段在租界小白楼,一段在老城西马路。先说租界这一段。

这天王十二在开封道上走,忽听有人尖叫。一瞧,一个在道边套烟筒的铁匠两手捂着左半边脸,疼得大喊大叫。王十二急步走过去问他,出了啥事,这铁匠说:“铁渣子崩进眼睛里了,我要瞎了!”王十二说:“别拿手揉,愈揉扎得愈深,你手拿开,睁开眼叫我瞧瞧。”铁匠松开手,勉强睁开眼,一小块黑黑的铁渣子扎在眼球上,冒泪又流血。

王十二抬起头往两边一瞧,这条街全是各样的洋货店,王十二喜好洋人新鲜的玩意儿,常来逛。他忽然目光一闪,也是灵光一闪,只听他朝着铁匠大声说:“两手别去碰眼睛,我马上给你弄出来!”扭身就朝一家洋杂货店跑去。

王十二进了那家洋货店的店门,伸出右手就把挂在墙上的一样东西摘下来,顺手将左手拿着的出诊用的绿绸包往柜台上一撂,说:“我拿这包做押,借你这玩意儿用用,用完马上还你!”话没说完,人已夺门而出。

王十二跑回铁匠跟前说:“把眼睁大!”铁匠使劲一睁眼,王十二也没碰他,只听叮的一声,这声音极轻微也极清楚,跟着听王十二说:“出来了,没事了。你眨眨眼,还疼不疼?”铁匠眨眨眼,居然一点儿不疼了。再瞧,王十二捏着一块又小又尖的铁渣子举到他面前,就是刚在他眼里那块要命的东西!不等他谢,王十二已经转身回到洋货店,跟着再转身出来,胳肢窝夹着那个绿绸包朝着街东头走了。铁匠朝他喊:“您用嘛法给我治好的?我得给您磕头呵!”王十二头也没回,只举起手摇了摇。

铁匠纳闷,到洋货店里打听。铁匠看墙上挂着这东西像块马蹄铁,再看,上边没钉子眼儿,不是马蹄铁。铁匠愈瞧愈不明白,问店员道:“洋人就使它治眼?”

店员说:“还没有听说它能治眼!这是个能吸铁的物件,洋人叫吸铁石。”

原来王十二使它把铁匠眼里的铁渣子吸下来的。

可是,刚刚那会儿,王十二怎么忽然想起来用它来了?神不神?神医吧。再一段更神。

这段事在老城西那边,也在街上。

那天一辆运菜马车的马突然惊了,横冲直撞在街上狂奔,马夫吆喝拉缰都弄不住,街两边的人吓得往两边跑。马奔到街口,迎面过来一位红脸大汉,敞着怀,露出滚圆锃亮的肚皮,一排黑胸毛,赛一条大蜈蚣趴在当胸。有人朝他喊:“快躲开,马惊了!”

谁料这大汉大叫:“有种往你爷爷胸口上撞!”看样子这汉子喝高了。

马夫急得在车上喊:“要死人啦!”

跟着,一声巨响,像撞倒一面墙,把大汉撞飞出去,硬摔在街边的墙上,好像紧紧趴在墙上边。马车接着往前奔去,大汉却趴在墙上下不来了,他两手用力撑墙,人一动不动,难道叫嘛东西把他钉在墙上了?

人们上去一瞧,原来肋叉子撞断,断了的肋条穿皮而出,正巧砖缝,撞劲太大,插得太深,拔不出来。大汉疼得大喊大叫。

一个人大声嚷着:“你再使劲拔,肋叉子掰断了,人就完了啊。”

谁也没碰到过这事,谁也没法儿。

这时,就听不远处有人叫一声:“别动,我来。”

只见王十二先往左边,两步到一个剃头摊前,把手里那出诊用的小绿绸包往剃头匠手里一塞,说:“先押给你。”顺手从剃头摊的架子上摘下一块白毛巾,又在旁边烧热水的铜盆里一浸一捞,便径直往大汉这边跑来。他手脚麻利,这几下都没耽误工夫。

王十二跑到大汉身前,左手从后边搂大汉的腰,右手把滚烫的湿毛巾往大汉脸上一捂,连鼻子带嘴紧紧捂住,大汉给憋得大叫,使劲挣,王十二死死搂着捂着,就是不肯放手。只见大汉憋得红头涨脸,身子里边的气没法从鼻子和嘴巴出来,胸膛就鼓起来,愈鼓愈大,大得吓人,只听“砰”的一声,钉在墙缝里的肋叉子自己退了出来。王十二手一松,大汉的劲也松了,浑身一软,坐在地上,出了一声:“老子活了。”

王十二说:“赶紧送他瞧大夫去接骨头吧。”转身去把白毛巾还给剃头匠,取回自己绿绸包走了。

在场的人全看得目瞪口呆。只一位老人看出门道,他说:“王十二爷这法儿,是用这汉子身上的劲把肋条从墙缝里抽出来的。外人的劲是拗着自己的,自己的劲都是顺着自己的。”这老人寻思一下又说:“可是除去他,谁还能想出这法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