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11: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自我认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自我认识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48-03
1 引言
由于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剧增,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近几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颇为严峻。而且由于自己的认知不正确,盲目自信或是悲观绝望,没有正确的职业规划,使得本就紧张的就业环境雪上加霜。本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如何让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学习、生活安排,为以后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是我们每个大学生以及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2 调查情况
2.1调查研究的对象
陕西理工学院2008级,2009级,2010级,2011级本科生。
2.2调查研究的手段
本调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调查目的设计了《大学大学生自我认知调查问卷》,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00份。回收361份,回收率90.25%,其中有效问卷349份。样本覆盖全校14个学院,48个专业,分布均匀,样本容量、样本代表性都能满足统计分析要求.问卷由三十个问题组成,这些问题大体可分为四个部分:自我认知,个人规划,就业取向和社会环境。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1自我认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3.1.1自我认识是生涯规划的起点
什么是职业规划?什么是自我?二者之间有何联系?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行之有效的职业奋斗目标。[1]生涯发展三要素为知己、知彼及抉择与行动,知己列为首位。只有对这些有关自我的内涵精准地察实后.才可能对知彼——了解社会、明白就业市场供需状况等产生意愿。而个人也才能在知己、知彼的综合考虑上,表现出有效的抉择和行动。大学生应将自我认识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认知,扬长避短,树立信心,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3.1.2自我认识有利于大学生角色的转换
所谓转换角色,主要是指由象牙塔里的大学生走进社会成为社会人,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要想正确地选择职业,就必须适时地转换角色。所以正确地认识和评估自己对于即将进入职场的大学生无疑具有有利的作用。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也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地迈出人生这关键的一步。
3.1.3自我认识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职业期望
所谓职业期望,是指个体对某种职业的渴求和向往。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每一个人都设计并希望能获得一份能更多、更好地满足自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职业。但是必须看到,这种期望变为现实可能,要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一个人的择业目标能否实现,除了个人素质、专业、社会需求、机遇等条件外,则主要决定于自己对择业期望值高低的选择。所以,科学地认识自己,根据自身条件结合社会需求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之后,采取“分步达标”和自我调整的办法,不断调整择业的期望值,使其达到最佳。
可见大学生的正确自我认知对于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规划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本调查的问卷可以明显看出:40%的学生对自己的现状比较满意,他们希望能够去A区工作,追求较好的物质生活和地位;35%的学生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他们对未来盲目悲观失望;还有15%的学生对自己的现状非常满意。如表1所示:
这说明还有不少学生不能够正确的认识评价自己,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至关重要。
3.2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内容和途径
自我不仅是一个人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总和.而且是个人了解自己扮演这些角色的一种能力,是我们察识多面自我的核心。[2]自我探索是根据职业发展理论,使用标准化的职业测评和非正式评估工具对自我的职业兴趣、价值观、人格、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量化评价和分析,以便深入全面地认识自我。主要内容有:性格探索、兴趣探索、能力探索和价值观探索。
3.2.1性格
性格,指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特质,性格与职业的最佳匹配使得我们成为更有效的工作者,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事业。可以通过MBTI理论和测评等方法的学习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并思考其对职业的影响。此外,还可以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等途径来进一步认识自我。
3.2.2兴趣
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加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说过:“兴趣比天分重要”。实践证明:在影响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众多主观因素中,兴趣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某个职业感兴趣,就会对该职业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态度,并积极思考、探索和追求。兴趣是职业生涯选择的重要依据,大学生应主动去发现、了解、挖掘自己的职业兴趣,这样在大学阶段就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和在职业选择中的主观倾向,从而避免职业选择中的盲目行为,在纷繁的职业机会中找寻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我真正想做什么?我为什么要去做?我现在正在做些什么?我为什么这样做?”管理大师彼得 •杜拉克提出的这一连串问题也正是面临工作选择的社会新鲜人应该深思的课题。不知该选择什么工作?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工作?唯有彻底了解个人的人格特质、能力、工作价
值观与工作适性等,才能理清生涯选择的迷思,展开工作生涯的第一页。
你真正想做什么?
人的性格分成六类:
1.调查型:喜欢观察、调查、分析、评估及解决问题。
2.艺术型:具有艺术气质与创新能力,喜欢创造,不受拘束。
3.社会型:喜欢与人一起工作,善于取悦和协助别人以及言辞表达。
4.企业家型:喜欢与人一起工作,但所担任的是影响、说服、领导、管理等角色。
5.传统型:喜欢处理资料,具有文书或数字能力,能够接受上级指示从事细节工作。
6.实际型:具有运动或机械天分,喜欢操作实际物品,乐于户外工作。
一般人具备的性格可能是上述其一或二者以上的混合体。那么当你明白性格类型后,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便可以选择一些倾向你性格的工作。
另一项影响个人生涯选择的因素是工作价值观,经过归纳有11种:
1.物质报酬:每个人都需要基本的收入以维生,但重视物质报酬的人在达到最低标准后,依然愿意继续投入,赚取更高的收入,以获得个人想要的东西。
2.名望:通常是跟随职业、职位而来,因个人从事某种职业而容易获得别人尊敬。
3.权力:拥有控制、教导、指引或影响他人的能力。
4.安定性:指工作权、经济收入、心理需要或社交关系的不变性。
5.自主性:个人能依自己的意愿及方式工作,不受别人的控制、监督。
6.专精:是特定领域中的专家,成为他人的顾问或咨询者。
7.亲和:重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是非正式组织中的核心人物。
8.多样性:希望在工作时,有机会接触不同的人、地、问题和活动。
9.创意:在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中工作,并能运用创造力改变现有的程序、产品和做事方法。
10.休闲:希望工作时间缩短、假期增长,工作不致影响休闲生活。
11.追寻意义: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某件事及这件事对他人的贡献及影响。
一旦明白自己的工作价值观,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就可以尽量避开那些与自己价值观不符或完全不相近的职业。
性格比能力重要
在确定个人所抱持的工作价值观及追求的工作目标之后,可以此作为追求更美好、充实人生的动力与踏脚石。从事适性的工作,通常能让人发挥己长,且较乐意投入工作,对工作有高度的承诺,因此更能胜任工作,获得更大的快乐和成就。日本讲谈社经营总合研究所所长伊藤友八郎拥有多年研究职业适性的背景,他指出,适职=能力 ×性格,性格比能力重要。如果性格与工作不合,再好的能力也无法发挥。一般职业按性质区分为两大类:
一是贝壳型:如会计、秘书、操作员、事务员等工作,工作性质属于事务性、劳务性,重视细节,琐碎、刻板、繁杂。从事这类工作的人特质多为个性保守、被动、注重细节、我行我素、对人际沟通较不关心等。
二是孔雀型:如行销、公关、业务、广告、门市、柜台工作等,工作性质属于开放的、多变的、主动的、工时长、奖惩分明、薪水视工作能力调整、靠口才吃饭。从事这类工作的人特质为重视外表及形象、口才佳、善于说服人、性格开放积极、运作及协调能力佳。
环境适性也很重要
新鲜人就业除考虑个人性格与职业特性的配合度外,别忘了解工作环境的文化与特性。如:传统型组织是由最高主管作集权式管理,部属只有听命行事,所以拥有传统性格的人较能胜任组织内工作。有的组织由中阶主管掌权,形成各个独立的事业部或利润中心、责任中心。有的组织授权予基层单位,有些组织重视部门间相互沟通、协调,由幕僚人员决定组织内的大事。在专业的机构内,工程师、技术人员扮演决策的角色,以其专业知识引导组织的走向。
自我认知题主要分为三类:即对求职者自身的认知、对所求职务的认知、以及自身与所求职务的匹配程度。下面为详细讲一讲对求职者自身的认知,也就是对自我的认知。
对自我的认知主要包括对考生自身的经历,自我评价,求职的动机,职业的规划等等。
一方面,对考生自身的自我评价,即让考生做的自我介绍。考官可以自我介绍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自身正确评价的能力,甚至是对性格的考查。
另一方面,求职的动机也是自我认知题的主要考查形式。有时直接考查,有时间接考查。求职动机的目的就是看考生是否真正热爱本职工作,是否具备优良的医德,能否正确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和压力。
自我介绍类问题作答方法
自我介绍在医疗卫生系统的面试当中出现较频繁,并且问法直接、简单,考生在回答时,可以在立足于报考岗位的基础上,灵活选择表述方式,重在保证作答清晰,内容多方面即可。考生可采用直接介绍与间接介绍两种表述思路:
一、直接介绍
直接介绍主要包括你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等情况,具体如下:
学习经历是对考生医学专业背景(护理、临床、药学、预防医学等)的介绍,告诉考官自己在专业上的优势,重点介绍一下自己的学习经历,专攻的学科,拿到的成绩与专业资格证书,以及在校期间参与的各项实践,获取的荣誉证书。这些信息的展示,让考官了解考生的医学专业水平。
有工作经验的考生简单总结过去几年的工作经历,以及从工作中获取的工作经验,让考官知道自己具备丰富的临床治疗或者护理经验;如果是应届考生的话,可以介绍一下自己曾经在医疗卫生机构实习或者实践的经历,告诉考官这些工作或者实习经历,自己具备了扎实的临床经验,可以胜任所报考的岗位。
家庭背景包括父母亲友的职业、考生的生活经历,旨在让考官看到考生报考医学岗位的原因和信念。例如考生可以说明自己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父母的职业精神对自己的求职动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者考生可以举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正是这个事件让自己萌生了做一名医生的信念,并一直在为之努力着。
性格特点介绍时,尽量要选取那些与医疗卫生岗位相匹配、特别是可以作为优势的方面。比如考生报考的是护理岗位,那么可以说自己是一个耐心、细心、有爱心、有责任心且吃苦耐劳的人;如果是报考临床医生的话,可以说自己责任心强、头脑冷静、性格果敢且应急能力强。假如报考的是基层医疗岗,那么要强调出自己的服务意识跟奉献精神。
二、间接介绍:
除了直接向考官介绍考生各方面信息之外,也可以从侧面间接地向考官展现自己对岗位的认识、丰富的临床经验、良好的医德医风以及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这些侧面包括一些特殊的经历、热爱的书籍、崇敬的医学名人等,向考官阐释这些人、书、过往经历,展示考生具备的良好的医学素养。此外,间接介绍还可以对当前医疗卫生行业的现状进行简单描述,让考官看到考生深刻的职业理解与岗位认知。
求职动机类问题作答方法
考生在回答求职动机时,一方面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目标与职业定位有清晰地认识。另一方面,要对医疗卫生行业有深刻的了解,尽量从个人、家庭、社会这三个方面展开,并能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个人层面
职业定位:职业定位往往是受到客观现实与个人理想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中客观现实可以是自己的专业背景、性格特点、家庭影响、兴趣爱好等多个因素。个人理想,则很大程度上基于自身的价值观念与成就动机。综合而言,就是考生在客观现实的影响下,拥有终身为患者服务的精神与信念。
价值取向:一个人的价值观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因此一个人的过往经历,某一句话或者某一件事都对其人格的塑造起一定作用。无论是自己的价值观受到哪种形式的影响,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二、家庭层面
家庭情况:例如户口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照顾父母等都可以对自己择业产生影响,我们称之为现实性需求。这种需求带有一些束缚倾向,因此在回答时应当注意口吻,要表达出这份工作为我提供的方便,允许我在家庭和事业间找到平衡,而不是受现实生活所迫不得不选择这份工作。
父母期待: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父母意愿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子女的人生航向。延伸到面试当中,父母的意愿或者父母的期待都会成为考生进行职业定位的影响因素,考生在展示自己的求职动机时可以客观、真实的进行适当展示。
三、社会层面
社会价值:这一块可以作为考生阐述求职动机的较高层次展开,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作为医务工作者,在继承和发扬医疗行业职业精神的基础之上,应该把成为一名上医去医未病之病,提升全民生活质量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同时,也应该始终把促进整个医疗行业的不断发展作为自己的终身目标。
关键词 自我认知与成长 小组工作 参与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articipatory Group Model Research of "Self-awareness and Growth" Course
ZHU Kai
(Department of Social Work,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4)
Abstract The course of "self-awareness and growth" uses participatory group model, the promotion of individual and group participation,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self-understanding, understanding of professional and spiritual growth, and also made some thinkings.
Key words self-awareness and growth; team work; participatory
社会工作是科学助人的专业,作为助人者首先也要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整合自己。在社会工作服务中,除了专业的理念、知识和助人技巧,社会工作者的心理能量及人格影响力也是一种潜在的宝贵资源。如何去挖掘这种资源,提升助人者的生命质量?“自我认知与成长”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们答案。
1 课程方法及理念
1.1 参与式教学
参与是一种理念,强调的是所有有关人员对相关事情的介入;参与也是一种过程,在过程中所有有关人员的自尊、自信和自主性都应该得到提高(陈向明,2003)。运用在教学上,参与式方法提倡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坚信课程所学的知识和达成的效果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是一种主体性、发展性、民主性、差异性和创造性教育(《自我认识与成长》课程组,2009)。
1.2 小组工作
小组的概念来自于社会工作三大直接方法之一的小组工作。Toseland & Rivas(2005)将小组工作定义为由目标直接的活动组成以满足小组成员的社会情感需求或是完成特定任务的方法。依小组的性质和目的划分,本课程的参与式小组属于成长小组的范畴,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动,及有效的小组经验,发展组员的潜能、意识及情感,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获得成长(刘梦,2003;Toseland & Rivas, 2005)。
1.3 课程理念
(1)师生地位平等、权利分享,协商合作,都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课程活动中,共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2)充分运用个人资源和小组资源。在课程中,个人的资源包括个人的特长、优势、人际关系、支持网络等,小组的资源包括小组所处情境、组员、小组功能、小组结构等。(3)主体性生命教育。“自我认识与成长”课程是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教育中的权利得到分享,在参与中得到快乐,生命的价值得以体验。
2 课程模式建构
本模式提倡在支持性情境下,个体和小组的全程参与。从个体层面看,是教师和每一位学生在课程不同阶段中的认知和情感的卷入,通过主题学习交流、互动分享提升自我认识的水平;从小组层面看,是课程教师和学生的总体投入状况,包括小组结构、小组互动、小组凝聚力、小组形成与发展等,从而增强小组的吸引力和组员对小组的认同,实现小组的共同成长。参与式方法不仅关注个人的成长,也关注小组的成长。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小组内成员的交流。在小组活动中,个体的参与既能够影响其他组员的发展,也能影响整个小组和整个课堂的发展。
2.1 个体参与
2.1.1 课程前参与
在社会工作新生入学后,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督导社工学长(由社会工作专业高年级同学担任,目的是协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参与式观察等途径评估学生需求。
2.1.2 课程中参与
该课程旨在通过形式丰富的互动体验活动,提升对自我的认知,同时增强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感。本课程拟定了五大主题,包括“我与价值观”、“我与自已”、“我与他人”、“我与理想”和“ 我与社会工作”,教师与学生一同参与到各个主题的活动分享之中。其中,“我与价值观”和“我与社会工作”部分是带有专业导入的色彩,“我与自已”、“我与他人”、“我与理想”则是为了进一步的加深自我认识,从而引出社会工作与自我认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具体的内容与形式会依据学生需求及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1.3 课程后参与
课程后的参与主要指在课程末期及课程结束后一段时间,教师与学生一起评估课程效果。在课程末期,通过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课程历程,分享感受与收获,结合组后问卷、课程整体出席率、观察等进行评估。
2.2 小组参与
2.2.1 小组结构
小组结构包括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内部结构是指组员、工作者、目标、协议、活动等,外部结构是指小组的规模、时间和空间等。本课程的参与式小组是由5组7-8人社会工作专业新生组成的封闭式成长小组。在小组初期签订契约,小组活动形式多样。每周在团体工作室开展一次活动。
2.2.2 小组互动
小组互动是指在课程中组员透过沟通和不同形态的接触而产生的交往方式(陈宝剑,2004)。本课程的参与式小组倡导的是交错型沟通和轮状型沟通结合的方式,每一位组员与其他组员之间可以有充分的交流,同时也确保内容的正确性。对于提升小组的互动性,教师有时候需要从个体层面和小组层面着手,打破不良的互动模式,使小组有健康的发展。
2.2.3 小组凝聚力
小组凝聚力代表小组对组员的吸引力,以小组活动为中介。小组的凝聚力越高,组员的参与程度就越高。当小组的凝聚力达到一定水平时,组员会感觉对小组负起责任,共同向自我认识与成长的目标迈进。
2.3 支持性情境
支持性情境是参与式小组开展的前提。教师作为工作者,要营造尊重、平等、温暖、乐观、包容的支持性情境。当小组进程出现混乱时,工作者在给予组员空间的前提下协助组员面对混乱,寻找解决办法;当小组冲突发生时,工作者灵活应对,鼓励组员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确定干预策略。同时,工作者也需要为小组的开展提供舒适的场地,确保有充足的时间,让组员和小组做好准备全情投入课程之中。
3 课程反思
3.1 对整体课堂的把握与对个别学生的关注
参与式小组的模式注重学生个体独特性的培养与优势的挖掘,但是课程载体也会对个体的参与权利产生影响。由于参加课程的学生较多,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的进度不同,但为了对课堂整体的进度有较好的把握,有时候会“牺牲”个别小组或个别组员的发言机会,在每节课快要结束时再给予提问和分享的机会。
3.2 对小组主题的把握与对学生需求的回应
本模式强调全体学生与教师的充分参与,但在课程主题设定上很难平衡所有学生的需求。有的学生在课程评估中反映出希望课程涉及学习方法的适应,也有些学生希望多做些学涯和职业规划方面的活动,使自己不再迷茫等。由于课时有限,也担心主题过多会影响课程的深度,一些要求并不能在本课程中得以实施,只能通过一些后续的课程或小组得以补充。
3.3 对教师自身的机会与挑战
本课程对教师而言,也是自我认识与成长的过程,并且机会与挑战并存。机会是指参与式小组模式改变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指引者的传统角色,而以协助者、协调者和分享者的身份出现,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也让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分享中重新审视自我,思考社会工作的本质。此外,课程的实践可以从侧面提升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实务能力。在分享环节,教师首先要自我披露,因此需要教师在课程前正视并梳理自身未处理的情绪和未完成的事件。最后,由于自我认知与成长本身是难以测量的概念,因此给课程的科学评估增加了难度。
本文为浙江师范大学第四期青年教改课题“你我同行――参与式小组模式在‘自我认知与成长’课程中的应用”成果,项目编号JGQN2011072
参考文献
[1] Ronald W. Toseland & Robert F. Rivas(2005):An Introduction to Group Work Practice (Fifth edition). Boston: Pearson Education.
于何处增长
公司要想维持健康且盈利的增长,必须对市场中尚未满足的客户需求保持敏感并为之提供解决方案。例如,麦当劳就发现了平价快捷早餐这个市场。它对自己独特的食品采购、菜品开发和厨房管理能力进行重新部署来满足这个新市场,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新收益源。麦当劳在没有刻意增加餐厅数量的情况下发现了增长机遇(虽然餐厅数量也一直在增加),这得益于他们对自身的清晰认识:他们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延伸并利用了他们独特的能力和创造价值的方式。然而,大多数企业缺乏这种水平的自我认知。
了解市场,意味着能识别出现有服务/产品和顾客需求间的差异;了解自己,则意味着理解自身价值创造方式和差异化能力在哪些方面能够以及在哪些方面不能为填补这些市场空隙创造优势。例如,在某些需要适应性供应链支持的机会面前,如果你缺乏所需能力且没有努力去创造,那么对这种机会的追求将适得其反。由此可见,对增长机遇的把握与对企业自身的认知密不可分。
怎样收购
大多数收购都只会让企业变得更大,而不是更好。如果你收购的公司不能使你在最擅长的领域获益,也不能使你更贴近市场,这个收购就得不偿失。表现不佳的收购一直存在,正是因为很多公司还没有明确收购的目的。
理想的收购应使收购方与被收购方双向增值。例如,宝洁公司收购吉列公司是看中了吉列公司在男士用品创新、制造和营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而宝洁公司也希望能够将自己在女性产品方面的独特能力融入吉列公司,从而实现双赢。不得不说,目前很多收购都还达不到双向价值增值的目标,所以结果多不尽人意。
和实现健康增长一样,公司必须认清自己才能明确怎样实现成功收购。在公司花费数百万美元对被收购企业的财务、负债、产品、成本和运营进行尽职调查的同时,也应该特别去注意和了解被收购企业的价值创造方式和能力是否匹配,甚或加强自身企业的相应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双向的价值增长。
怎样构建业务组合
在界定与塑造公司业务时,通常会考虑组合中每个业务单元的价值是否与公司所需相匹配,并通过衡量增长能力、盈利能力和市场领导力来取舍业务。但遗憾的是,即使是完全遵循了这些公认惯例的公司,还是会时常出现损失惨重的投资组合。
虽然做比说更难,但解决方案非常简单明确:无论投资组合中的单一业务是强是弱,最健康的投资组合都应该只包含那些最得益于企业能力的业务。比如美国制造商丹纳赫公司(Danaher Corporation),其业务范畴很广,但是公司的绝大部分利润来自于公司的一套独特的企业能力,例如其目标部署能力和精益六西格玛技能。公司的业务组合和差异化能力匹配得越好,公司才越有可能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
怎样构建你的业务组合?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公司先对自身有一个客观的了解。具体来说就是,公司怎样创造价值和在哪些领域具有竞争优势。公司的投资组合应该是具有高度一致性的,而且组合内的每个业务都应既能受益于又能帮助于公司独特的能力和价值创造方式。如果每个业务自身都有很好的属性,公司就能持续获得成功。
另一方面,应该剥离或者停止那些本身属性不佳或不能从公司优势获益的生意。IBM非常明智地在2005年将PC业务卖给联想,就是因为他的独特能力和价值创造方式不再集中于生产及商品的采购和销售。
如何去处理那些不具有高度一致性但又不至于剥离的业务是最难的。一致性强的、表现好的公司领导们往往都选择剥离或避免那些虽然有很好自身属性却与公司擅长领域不匹配的业务。例如,通用电气公司明智地剥离了盈利能力非常强的媒体娱乐公司NBC环球,因其对通用公司在工程产品设计、营销和融资的专业领域并没有太多附加价值。但同样的,企业也应该去尝试修正而不是直接剥离那些自身表现欠佳却和公司优势紧密结合的业务,而那些较弱的属性并不能瞒过潜在客户,所以公司理应学会如何为这些业务增值。
论文关键词;意义疗法 自我认知 自我意识
维克多·E·弗兰克尔是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教授。他是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被称为“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的意义治疗的创始人。由于弗兰克尔有医学背景,因此他关注神经官能症的性质和治疗。他把神经官能症分为几种形式,并把由心理原因产生的神经官能症归结为患者不能从他的存在中找到意义和责任感。
自我认知是对自我的洞察和理解。当个体通过意义疗法找到生命意义的同时,也是自我认知达到一个全新境界的时候。因此,想要解释意义疗法和自我认知,就需要说明这二者之间存在的共通点。
一、意义疗法与自我认知的关系
弗兰克尔发现,许多神经官能症患者并不是由神经生物学的原因导致症状出现的,真正的致病原因是由于这些人没有找到他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他总结了大量的心理临床工作经验,并结合自己曾在纳粹集中营里的经历提出了意义疗法,也就是以意义为中心的心理疗法。这是和精神分析方法、人本主义方法、行为主义方法还有其他心理学方法等同的心理疗法。
认知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是人基本的心理过程。而自我认知是其中的一种形式,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即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等,也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疗法是心理治疗师为了矫正求助者的各类心理与行为问题而采用的符合心理学原理的治疗方法。心理疗法是否有效,除了治疗师的个人因素以外,被治疗者的积极配合,对自身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客观清醒认识也将起到关键作用。总之,对于心理求助者而言,心理疗法是客观的,而自我的认知心理活动是主观的。
如果说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那么也应该包含对自我生命价值的洞察和理解。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自我认知都要上升到这个层面。意义疗法的最终目的是让个体找到生命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帮助个体发展自我认知。只是个体在不断追寻生命意义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构建自我意识,找到生命的意义也就意味着自我认知得到发展。因此,意义疗法是帮助个体发展自我意识的途径之一。
综上可知,意义疗法是否有效,个体的自我认知不可或缺,一旦个体找到生命意义,其自我认知必将得到发展。
二、通过意义疗法发展自我认知
弗兰克尔认为要寻求生命的意义,就必须找到确立意义的良好作用。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大部分行为都会受到潜意识的影响;潜意识是被性本能控制的,个体的许多动机都是处在动物本能的状态下。而弗兰克尔却认为这只是人的潜意识需要贬低了人的纯真,人真正渴望的是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这才是生命的初级动机,而不是本能驱力[1]。如果停留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里,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是难以得到发展的,只有把潜意识的东西放到意识层面上,才有可能谈论发展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因此,弗兰克尔从一开始就强调,人很清楚 “能够为了他的理想和价值观而活甚至作出牺牲”。发展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必须清楚行为背后的意义。
弗兰克尔指出,人们在追寻生命意义时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必将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这些挫折会影响人们的行动与决心,如果不能按照最初的设想去实现目标,很有可能导致各种神经症的出现。这时就需要意义疗法帮助人们克服这些困难,帮助患者发现这些挫折背后所隐藏的意义,重心是关注现实存在。这又回到了自我认知的层面,不仅需要对自身的认知,也需要对自身所处的周围环境的认知。关注现实存在也就是关注现实中的我及我所处的环境。关注也就意味要面对和承受,不是只有美好的才能接受,人们更多时候必须面对困境。人在经历难以忍受的情境时,“就是人们已经实现的与还应当努力争取实现的成就之间的紧张,或者是人们已经成为与将要成为之间的差距。”弗兰克尔认为,为了寻求生命意义而不得不人为制造的一些紧张是有必要的。这些紧张增加焦虑,从而促使人们更加努力地去寻求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弗兰克尔说过:“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此,重要的不是一般性的生命意义,而是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生活的特定意义。”个体在作为独立的人存在时,其不受外界影响的独立意识才是最重要的。个体要明白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自己成为负责任的人才能对生活作出反应。当个体明白了自身的责任时,也是他自我意识得到发展的时候。
尽管每个人的生命意义不同,但都有应当承担的责任——实现其生命的潜在意义。为此弗兰克尔提出三种途径来发现生命的意义:(1)通过成功地完成某项工作或事情,来证明个体的生命意义;(2)对某些人或物产生的体验和感受;(3)对生命不得不承载的苦难的理解和态度。对于第一点,很多人都很容易做到。生活中一些点滴小事的完成,都能使个体感受到不同程度的成就感。例如,可以从种了一盆美丽的花或是饲养了一只可爱的宠物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第二点,弗兰克尔把对物的体验和感受提炼为“真、善、美”,例如享受一次精神盛宴而体验到生命的价值;把对人的体验和感受认为是“爱”,爱是一种力量,通过去爱或者接受爱,发现自身存在的潜在力量,使潜能变为现实。第三点,就是经历苦难。因为承载了生命中不得不承载的苦难,个体将悲剧变成了极大的成功,把一个人的困境变成人类的成就,从而最大程度地证明了个体独一无二的潜力。
这三种具体途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第一种途径很容易做到。当个体完成了第一步时,他承担着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并且能够从他完成的力所能及的事件中找到自我价值,这种承担责任、寻找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如果个体不能觉察自己及自己所处的环境,是无法明了肩上的责任及自我的生命价值的。第二种方法建立在第一步基础之上,由此个体才能够明白自己的能力如何,能够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爱,能够接受什么样的爱。很多人认为“爱”谁不会,这是人的本能。但是弗兰克尔提出的爱和本能的爱是有区别的。这里的爱需要个体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同时,也了解他人。只有了解自己,才能了解自己可以付出什么样的爱;只有了解他人,才能了解自己付出什么样的爱是对方能够接受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了解对方付出的爱自己该如何接受。如果爱是错位的,是不可能找出自身的潜在力量的。然后因为有了爱,个体去爱想爱的和该爱的人,也得到了自己希望得到的爱。由此个体有了力量,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苦难,都充满了勇气。当个体在苦难中审视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时,他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意义。弗兰克尔认为不要把苦难仅仅看成是苦难,只有那些真正经历了苦难的人才更有可能发现生命的意义。因此,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态度看待自己以及周围的环境很关键。
这三个阶梯式的步骤对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不断发展时,才能一步步了解生命的意义。弗洛伊德曾说过,精神分析是给有一定智力的人准备的。在这里,意义疗法是给对自我认知有要求的人准备的。
【关键词】 儿童;抽动秽语综合症;认知功能;自我意识
【摘要】 目的 探讨抽动秽语综合症患者认知功能与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 方法 随机抽取50例抽动秽语综合症患儿为研究组,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为评定工具进行调查,并与30名正常健康儿童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研究组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及全量表智商均显著低于正常儿童(P
【关键词】 儿童;抽动秽语综合症;认知功能;自我意识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selfconcept in children with Tourette syndrome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cognitive function and selfconcept in children with Tourette syndrome(TS). Methods A selfmade common environment questionnaire,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WISCChinese reversion) and PiersHarris Children Selfawareness Scale(PHCSS) were applied to 50 children with TS(research group) and 30 normal controls(control group). 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 verbal IQ ,performance IQ and full scale IQ of the research group all were markedly lower(P
【Keywords】 Children;Tourette syndrome;cognitive function;selfconcept
抽动秽语综合症(Tourette Syndrome,TS)是在儿童期起病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其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明了,患者往往存在多种共病情况,如注意多动缺陷障碍(ADHD)、强迫障碍(OCD)、行为问题等。儿童自我意识是与人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自身的认识和调节能力,包括认识、情绪、意志三种具体表现形式。为了解抽动秽语综合症患者自我意识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以期为TS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作者对50例TS患者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儿童门诊随机抽取50例抽动秽语综合症患者作为研究组,均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IV)TS的诊断标准,全部经过患儿和监护人的知情同意,无其它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严重躯体疾患,可以完成韦氏智力测试。抽取某小学与研究组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儿童30名为对照组,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1.2 方法
采用龚耀先修订的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1]为调查工具,评定受试儿童的智商,由经过正规培训的专业人员严格按照测验手册实施和记分。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2]由80个条目,6个分量表组成,分别为行为、智力与学校、躯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量表为正性记分,各分量表及总分高者表明儿童自我评价好,适用于8~16a儿童,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统计方法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和相关分析,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儿童智力水平比较,见表1。表1 TS儿童和正常儿童智力水平比较(略)
由表1可知:研究组儿童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及全量表智商(FIQ)均显著低于正常儿童,两组间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
从智力结构来看,研究组儿童VIQ和PIQ分离现象者18例(36.0%),明显高于对照组(5例,16.67%)(χ2=17.92,P
2.2 两组儿童的PHCSS评定比较,见表2。表2 TS儿童和正常儿童PHCSS评分比较(略)
由表2可知:研究组儿童PHCSS各分量表分与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
2.3 自我意识和智力各分量表相关分析,见表3。表3 自我意识和智力水平的相关分析(略)注:*P<0.05
由表3可知:TS儿童自我意识和智力分量表得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TS儿童PHCSS的智力和学校情况的评价、幸福满足感与其VIQ、PIQ、FIQ均呈正相关,PHCSS中焦虑因子分与理解、算术、VIQ、FIQ呈负相关。
3 讨论
TS患儿常伴有学习困难和社会功能损害,是家庭和社会都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一般认为影响儿童学习成绩的因素并非单一因素,智力水平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且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除此之外,还与家庭环境、学习兴趣、情绪状态等有一定关系。以往不少文献报道TS患者的智力水平多在正常范围或者边缘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TS患儿的智力水平虽然在正常范围之内,但和正常儿童比较状态较差。说明TS儿童的学习困难有智力方面的因素。从TS的发病机制来看,TS的脑损害主要涉及前额叶和纹状体区域,前额叶是和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的区域[3],加上TS患者存在多巴胺(DA)功能的紊乱,DA的失调也可以影响注意、执行功能等认知能力[4],从中我们不难理解TS患者和学习困难共病的情况。
以Kunfman提出VIQ与PIQ之差绝对值≥12分为VIQ和PIQ分离的标准,本研究显示VIQ和PIQ分离现象在TS儿童中较普遍(36.0%),明显多于正常儿童。提示智力结构不平衡也是TS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反映了TS儿童言语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不平衡,多数表现为言语信息加工能力明显落后于非言语加工能力,中根晃[5]认为这种情况与儿童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均衡有关。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概念,是个体对于自身心身状况和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受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而学业成绩对于儿童在学校和家庭里取得社会认可、建立自尊和发展正常自我意识有着重要影响。Corrine E等[6]认为TS儿童在自我概念、自我知觉和自我有效感方面有明显的消极倾向。本研究结果显示,TS儿童的PHCSS各量表分和总分均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组,说明TS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儿童。这些儿童往往把自己各个方面看得较差,缺乏自信,不但容易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情绪障碍,而且其自我意识水平和认知功能可能也存在相互影响,儿童对自我智力和学校情况的评价、幸福满足感和其VIQ、PIQ、FIQ均呈正相关,PHCSS中焦虑因子分和理解、算术、VIQ、FIQ呈负相关,表明TS儿童的认知功能也是影响儿童自我意识的重要因素[6],同样自我意识的发展对认知功能可能也有潜在影响。不难理解一个自我意识水平低的儿童学习上的不出众和不优异的原因。
对于TS儿童的治疗和干预,应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其影响原因,重视智力开发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其智力结构特点制订相应的干预对策,同时还应多支持鼓励,宽容理解,加强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培养,使得他们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有一个良好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龚耀先.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M].长沙:湖南医科大学,1990:1
[2]苏林雁.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M].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2000:306~310
[3]Singer HS. Current issues in Tourette syndrome[J].Mov Disord,2000,15:1051
[4]Channon S, Pratt P, Robertson MM.Executive function, memory, and learning in Tourette's syndrome[J].Neuropsychology,2003,17(2):247
[5]中根晃.学习障碍[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2,34:348
【关键词】 患者;认知;心理健康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self-cognition and self-evaluation of patients on mental health status.Method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65 patients admitted to hospital(64 valid questionnaires)with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Results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patients was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norm.The more stable the emotion self-assessment was and the more active the coping style was,the more higher the level of mental health of patients was.Conclusion Health care workers or psychologists can help patients improve the ability to regulate mood,learn positive response style and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 level.
【Key words】 Patient;Self-cognition;Mental health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想、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恰当的认识自我,实事求是的评价自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的重要条件[1]。本文通过患者对自我认知的主观评价,考察自我认知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以期为医护人员或心理学工作者提供一个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本次调查对象均为确诊的慢性肾脏病患者,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住院治疗患者65名。回收有效问卷64份,有效率为98.46%。调查对象最大年龄67岁,最小年龄16岁,平均年龄(34.45±13.87)岁;其中男31名,女33名。
1.2方法测量工具采用自编患者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编患者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居住地、家庭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程度以及对性格、情绪稳定性、应对方式、内外控特质的自我评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2],是国内外广泛应用的心理健康评定量表。该量表由90个问题组成,对每个问题采用1~5五级评分。量表进一步分出9个症状因子和一个附加因子。根据总均分和各因子分高低分析心理健康水平。
1.3资料的整理与统计分析方法用SPSS 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方法为描述性统计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
2结果
2.1调查对象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常模的比较(表1)由表1可见,总均分、躯体化、人际敏感和妄想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总均分和躯体化因子分高于全国常模,人际敏感因子分和妄想因子分低于全国常模。
2.2调查对象的自我认知评价状况(表2)由表2可见,患者认为自己属于内向或外向性格的约各占一半。37.5%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情绪通常表现得较为平静。在得知病情之后,超过一半的患者采取的是积极的应对方式,绝大多数患者确信自己有能力改善身体状况。
2.3调查对象自我认知评价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表3)患者的情绪稳定性、应对方式与SCL-90总均分,分别在0.05、0.01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即情绪越稳定、应对方式越积极,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患者的性格、内外控特质与SCL-90总均分相关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全国常模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这与吕敏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躯体化因子分高于全国常模,说明患者存在更多的躯体不适,这可能与患者所患疾病的伴随症状有关,人际敏感因子分低于全国常模,这并不是说他们对人际关系淡漠,而是说明他们更能体验到他人的关心,住院期间社会和家人给予患者必要的支持,将有利于促进他们的身心康复。妄想因子分低于全国常模,这说明患者在住院期间思维更为理性,这可能是因为本次调查对象为慢性肾脏病患者,需长期服药,病情迁延不愈,患者会因生病事件而引发一些理性的思考(如生命的意义等)。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分析,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全国常模,主要是由于疾病导致的躯体不适引起的。
3.2患者的自我认知评价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1],任何人都具有外向或内向的特征,但其中一种可能占优势,外向者注重外部世界,情感外露,果断独立,好交际,轻率。内向者自省,谨慎,疑虑,交往面窄。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患者的性格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就是说,面对生病事件,性格无好坏之分,不存在哪种性格的人更容易接受和适应的问题。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情绪越稳定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越好。情绪不稳定的人对挫折或问题会有很强的反应,并且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恢复过来,他们更容易生气和抑郁[4]。令人欣慰的是情绪调节的能力是可以发展和提高的,患者可以通过学习情绪调节的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人们面临可觉察的威胁时处理焦虑的努力称为应对策略,可以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种基本方式,而且积极的应对方式总是优于消极的应对方式[5]。本次调查结果也表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好于消极应对的患者。医护人员或心理学工作者可以帮助患者掌握积极的应对策略,促进疾病的康复。
根据洛特的控制点理论,内控的人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善身体状况,而外控的人则认为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内外控特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分析无显著性差异,这与国外有关研究结果不一致。Benassi等研究发现,内控者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外控者[6],这可能与本次调查对象数量少有关。但是有研究表明内外控特质可能会对健康行为的塑造起到一定作用,内控者更注意饮食、锻炼、积极配合治疗[7],因此应鼓励患者发展内控型特质。
综上所述,患者的自我认知评价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有情绪稳定性和应对方式,医护人员或心理学工作者可以通过帮助患者提高情绪调节的能力,学习积极的应对方式,以及发展内控型特质,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42-449.
[2]吴文源.症状自评量表[M]//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64-67.
[3]吕敏,戴光明,郑键,等.综合医院住院病人心理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5):439-441.
[4]Jess F.人格理论[M].李茹,等,译.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48-349.
[5]Burger JM.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等,译.6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98-102.
[6]Benassi VA,Sweeney PD,Dufour CL.Is there a relationshipbetween Locus of control orientation and depression?[J].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98,97(3):357-367.
关键词 远程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元认知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7-0062-06
一、研究概述
远程教育的特点是教与学在时空上相对分离,是通过网络与多媒体方式进行系统教学的教育形式。师生的时空分离状态使学习者在学习时间、地点的选择上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同时远程学习环境也为学习者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大量的信息资源。但是,学习者仅依靠远程学习所具有的各种优势还无法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学习者的自我计划、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元认知能力以及远程学习自我效能感等都会对远程学习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元认知概念始于认知心理学家Flavell对元记忆的研究。他指出,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识,其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调控组成[1]。元认知知识是认知主体对认知过程相对稳定的认识,其包括对自己或他人作为认知主体的知识、对认知对象和任务的知识以及对认知策略的知识;元认知体验是认知主体在认知活动中所意识到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元认知调控指主体不断进行的自我监测、调节和评价活动。
在个体的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的三个构成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发挥影响[2]。元认知知识是基础,其可以引起个体在认知活动过程中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也可以帮助个体有效监控自己的认知行为;元认知体验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元认知体验既可以促进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的调控也可以反过来对元认知知识进行补充和强化,并能改善认知主体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调控是核心,元认知调控不仅能促进认知主体的元认知体验,还可以使认知主体在进行元认知调控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元认知知识。综上所述,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调控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个体认知结构中的元认知,三者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元认知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提出,指个体在执行某一具体行为前对自己能够在何种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所具有的信念、判断和感受[3]。目前,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越来越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心,学习自我效能感已成为学业成绩的良好“预测器”。Bandura认为,自我效能感比单独的技能更能准确预测学生的智力成绩[4]。关于自我效能感能预测学业成就的最有力证据来自Multon等人的研究,研究者对1977~1988年间发表的36篇有关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报告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为: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38,即有14%的学业成绩变异可以被自我效能感解释[5]。远程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学习者对远程学习的预期和信念。即学习者对自己能否有效借助远程教育手段,克服远程学习中师生之间的时空和情境距离障碍,完成远程学习任务的评价。
元认知和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远程学习者学业成绩的两个重要因素,但这两个因素究竟是如何影响学业成绩的,以往权威研究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远程教育以学习者的学习认知活动为重心,更重视学习者如何学习。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而教师并不能完全控制学习者。在这种情境下更应重视学习者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本研究以远程学习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学习中元认知、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互关系,以及元认知与自我效能感这两个变量共同影响学业成绩的路径和教学启示。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从山东省某高校网络教育学院随机选取266名入学一年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20名,女生146名。
(二)研究工具
1.学习元认知量表
测量远程学习者元认知的量表主要参考了Schraw和Dennison(1994)编制的《元认知意识问卷》[6],同时运用访谈和半开放式问卷收集题目,然后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所有题项都是由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确定。最终确定了三个测量维度:元认知知识(8个题项),元认知体验(6个题项),元认知调控(9个题项)。各维度及其子维度见表1。
表1 元认知测量的三个维度及其子维度
问卷的Cronbach alpha系数为0.862,这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问卷均采用李克特五级计分,1=这个句子完全或几乎完全不符合我的情况,2=这个句子通常不符合我的情况,3=这个句子有时符合我的情况,4=这个句子通常符合我的情况,5=这个句子完全或几乎完全符合我的情况。问卷中有一些反向问题,在计算时反向计分。
2.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
本研究从班杜拉(Bandura A.)的三元交互作用论(个体、行为和环境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7] 出发,参考Pintrich & De Groot的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中相关维度[8],并结合国内学者边玉芳提出的“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原则”[9],编制了远程学习者自我效能感问卷。问卷共有12个题项,从个体具有的“能力感”、“努力感”、个体对环境的“环境感”以及个体对行为的“控制感”这四个方面对远程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进行调查。问卷的Cronbach alpha系数为0.871,说明整个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问卷均采用李克特五级计分,计分规则与元认知量表相同。问卷中有一些反向问题,在计算时反向计分。
3.学业成绩指标
学业成绩指个体在学业领域所具有的知识、技能或取得的成绩水平。研究者通常用总平均成绩(Grade Point Averages, GPA)来测量学业成就。本研究以学生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各科平均成绩(GPA)作为学业成绩的指标。
(三)研究程序
向266名被试发放元认知及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56份。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影响学习者学业成绩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在前人研究以及回归分析的基础上,用AMOS6.0对远程学习者元认知、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成绩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三、结果与分析
(一)远程学习者元认知的现状
从表2可以看出,超过半数以上学习者对自己在远程学习中所具备的知识还不够了解,对策略使用的知识也不清楚;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体验不够丰富;尚不能制定符合自己学习情况的学习目标;不能在学习过程中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超过七成远程学习者没有评价自己学习的习惯。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远程学习者对其自身学习情况、学习任务及学习策略的认识不够全面,元认知体验不够丰富,元认知调控特别是评价策略的使用还很不完善,整体表现为元认知能力有待提高。
(二)远程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的现状
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倾向,能顺利完成学业;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倾向性就相对弱,不能顺利完成学业。从表3可以看出,近六成的学生能力感差,不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合理评价;近六成的学生环境感差,不能有效利用学习环境;超过六成的学生不能合理控制自己的学习认知行为。这说明有相当部分的学生自我效能感还不高,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没有信心,不能很好地利用学习环境,也不能在学习中合理控制自己的行为。
表3 远程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现状
注:对有关题项按维度进行了合并处理,以便更清晰体现各维度的差异。
(三)元认知、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程度
1.元认知、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关系
相关分析表明,元认知体验与学业成绩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自我效能感、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调控均与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元认知调控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度最高,达到0.613。元认知三个组成部分相关度也都比较高,这也印证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即元认知三个组成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共同发挥影响作用。
表4 元认知、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矩阵
注:*p
2.元认知和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路径
相关分析只能说明变量间是否显著相关,但不能揭示变量间的影响路径。为理清元认知与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将学业成绩作为因变量,把元认知调控、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与自我效能感作为预测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元认知调控、自我效能感与元认知知识对学业成绩构成显著回归效应,见表5。
表5 元认知调控、自我效能感、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对学业成绩的逐步回归参数值
表5显示,当4个预测变量进入回归方程预测学业成绩时,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有3个,分别是元认知调控、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知识。方程的决定系数为0.567,可以解释学业成绩的56.7%。
由于元认知体验对学业成绩无直接影响,本研究检验元认知三变量是否通过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起影响作用。将元认知三变量作为预测变量,以自我效能感为因变量,运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表6显示,元认知三变量中只有元认知体验进入回归方程,元认知体验对自我效能感具有直接影响,影响系数为0.266。
综合表4相关分析结果及表5和表6标准化回归分析结果,可建立以下预设路径模型,见图2。
表6 元认知调控、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对自我效能感的逐步回归参数值
图2 远程学习者元认知、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
路径影响预设模型
运用AMOS 6.0对预设模型的拟合度进行检验,得到的模型拟合程度检验指标如下:x2/df卡方自由度比值为1.78,小于2,表明模型的适配度较佳;其他拟合度指标有GFI(Goodness-of-fit index)、NFI(Normed fit index)、CFI(Comparative fit index)和RMSEA(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它们的数据值在0~1之间。一般认为,如果RMSEA在0.08以下(越小越好),GFI、NFI和CFI在0.9以上(越大越好)。各项拟合指数值如表7所示。
表7 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和指数
由表7可以看出,此模型是一个拟合度较好的模型。由于之前做过以学业成就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对各变量的交互作用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故能一次性生成较为理想的结构模型。结构模型的具体路径系数见图3。模型表明,元认知调控、元认知知识和自我效能感可预测学业成绩,元认知调控对学业成绩的预测性最高(β=0.456);其次是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预测值(β=0.322);元认知知识也对学业成绩有影响作用(β=0.211)。元认知体验不直接影响学业成绩,但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281,因此对学业成绩的间接影响系数为0.281×0.322=0.090。同时,元认知的三个维度: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与元认知调控都显著相关。
图3 远程学习者元认知、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
结构方程模型
四、研究结果对远程教育的启示
研究表明,远程学习者的元认知三变量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对学业成绩产生影响;元认知调控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最大;元认知体验虽然与学业成绩不显著相关,但好的元认知体验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元认知体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系数为0.281),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对远程学习者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影响系数为0.322)。但从对远程学习者元认知和自我效能感现状的调查可以看出,远程学习者的元认知及自我效能现状还很不令人满意,这些研究成果对远程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课程设计编排上具有如下启示。
(一)远程教育课程设计要体现元认知知识的重要性
在远程教育环境中,教师一般无法面对面地向学习者讲授元认知知识,所以要求远程课程的设计和编排要有针对性地突出元认知知识。从远程学习者元认知知识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学习者不知道自己具有何种知识也不知如何运用学习策略。因此,远程课程在设计上首先应配以考查学习者主体特征的各种测验,如一般能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认知风格测验等,让学习者通过测验来对自身认知特点有较明确的认识。也可以利用专栏向学习者介绍元认知的训练方法,如自我提问法、相互提问法,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由学习者自己掌握和实施。同时,还要介绍常用的学习策略,使学习者知道各种策略的特点、使用方法以及适用范围。
(二)远程教育教师应设法创造情景,提升学习者的元认知体验,激发其自我效能感
从远程学习者元认知、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结构模型可以看出,元认知体验通过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业成绩,影响系数为0.09,而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直接影响系数为0.322。这足以看出元认知体验与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重要性。在远程学习中,远程学习者对学习过程有更大的自,元认知体验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控制学习过程,能帮助学习者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认知活动的变化,不断对认知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元认知活动创设情景,有意识地让学生体验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有效性,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提升学习者学习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同时,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对学习者的任务选择有重要影响,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选择难度较高的目标,而自我效能感较低者则倾向于选择难度低、相对简单的任务。在设计远程课程时,可以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把学习任务分解成一个难易梯度序列。简单问题要侧重于培养远程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为学习者解决更高一级难度的问题作好铺垫。
(三)远程教育课程设计应努力促进学习者元认知调控能力的提高
从远程学习者元认知现状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远程学习者在目标设定,学习过程的调节,特别是在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元认知调控对远程学习者学业成绩的影响最大,路径系数是0.456。这就要求远程教育课程要精心设计,以加强远程学习者的自我调控意识,促进其元认知调控能力的发展。比如,课程可设置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模块,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模块可以用来记录远程学习者自己的学习认知过程、学习效果、学习心得、读书笔记、学习资料、学习成绩等内容。学习者可以针对学习中的不足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逐步学会自主调控学习。学习者也可以用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完成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1]Flavell J.H. 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A New Area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Inquiry[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1: 70.
[2]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213.
[3]Bandura A. Self 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77, 84:191-204.
[4]Elias Steven M.& Loomis Ross J. Using an Academic Self-efficacy Scale to Address University Major Persistence[J].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2000,41:450-454.
[5]Multon K. D., Brown S. D., Lent R. W. Relation of Self-efficacy Beliefs to Academic Outcomes: A Meta-analytical Investigation[J]. Journal of Counselling Psychology, 1991, 38:30-38.
[6]Schraw G.. Dennison. Assessing Metacognitive Awareness[J].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4,(19) : 460-475.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不断推进,大学生村官队伍不断扩大。但是对于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建设中产生的实际作用
>> 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问卷的编制 对大学生村官角色认知冲突的研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自我认知与择业的浅析 自我认知与成长小组在大学生成长中的运用 大学生身体自我认知及健康行为管理的调查与分析 虚拟与现实:大学生电子阅读情感倾向的认知差异 浅析大学生村官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困惑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大学生村官自我价值的实现 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建议 试论大学生创新力的自我培养 试论高校培养大学生“村官”的对策 试论大学生村官能力培养的路径 大学生“村官”自我角色定位研究 试论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自我调适 大学生村官政策:愿景与现实 自我认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具体运用 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认知及对择业的影响分析 女大学生社会支持、元认知策略和自我效能的关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自我认知教育 论当代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06).
[2]曹大友,孙博.大学生“村官”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8, (12) .
[3]王丽欣,朱哲.对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反思[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05) .
[4]张星星,南国良,刘剑莉. 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分析—— 北京市平谷区马坊镇个案分析[A].中国农村建筑与环境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
[5]周晓琳.村官的感悟[J].新湘评论,2012,(21).
作者简介:
沈书培,男,江苏常州人,江苏大学文法学院经济法专业学生; 崔苗苗,女,河北涿州人,江苏大学文法学院经济法专业学生。
关键词: 元认知 自我监控策略 英语自主阅读能力 培养途径
一、引言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阅读一直是教学重点,因为阅读在外语语言基本技能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这一问题长期以来是研究者和老师探究的难点。而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课着重在老师的教上。阅读课上不是老师讲题、学生做题,就是老师对阅读文章中的词汇语法短语及句子进行详细讲解。这种只强调结果及老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忽略了学生的策略运用和阅读方法,这样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不利影响。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帮助他们摆脱过分依赖老师的习惯。自我监控研究是近几年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课题之一,它是在元认知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而自我监控策略是最基本的元认知策略之一,学生在阅读时运用自我监控策略可以使他们在英语阅读活动中监控、反馈、调节和修正阅读过程和阅读理解,而自我监控的过程是学生对照制订的阅读计划,及时总结,克服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增强阅读的效果,不断反思阅读过程中出现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增强自我意识,调整阅读技巧的过程。因此自我监控策略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二、自我监控策略的相关研究
自我监控策略是最基本的元认知策略之一,而自我监控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学家Snyder在1972年首先提出的,在他看来自我监控是人在自我表现方面的心理结构,是个体被具有社会适应性的情景线索所引导而产生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Naiman(1978)和Krashen(1980)同样把自我监控作为一种心理词汇。Akande(1997)则认为自我监控是一种个体对自己行为的系统观察和记录。根据心理学家Zimmerman(1994)来看,他认为自我监控就是一种学习结构,而这种学习结构则是由动机、环境、方法和结果这四个因素构成。
不管元认知策略被研究者划分为多少种,自我监控策略一直被认作最重要的元认知策略。在二语习得领域,根据学生控制对学习反馈的主动性,自我监控也可被称为自我纠正、自我更正或自我修正。Rubin(1987)首先把元认知作为一种策略运用于学习者在交际语言中的找错及观察听者怎样去获得和接受信息的过程。Charles(1990)则第一个把自我监控策略运用于写作当中,他把自我监控策略定义为一种技巧,即学习者在把作文交与老师之前将作文的一些注释和存在的问题标注在文章旁边的技巧。Harris’s(1997)把自我监控策略当成自主学习的一部分,它可以让学习者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以达到学习所需。Cresswell(2000)也将自我监控策略运用于写作,是学习者在写作中将问题和注释标注在页面空白处以便让老师给予答复和帮助的过程。Oxford(1990)则把自我监控策略定义为语言习得和生成中找错和纠错的行为。O’Malley & Chamot(2001)将自我监控策略划分为语言学习过程中对输入和输出的检查、验证及纠正。Coleman & Webber(2002)认为自我监控策略适用于学生的公共课和专业课,它是学生记录数据以达到目标行为的过程。
总的来说,自我监控策略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正确认识分析的监控,更好地发挥其主动性和主体性。
三、自我监控策略在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阅读作为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阅读活动和阅读策略向来是无数国内外研究项目的焦点议题。众所周知,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活动,所以一些非语言因素,比如阅读心理、阅读策略、背景知识、阅读习惯等也会对阅读过程造成影响。人们在阅读时需要思维积极参与的智力活动,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自我监控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以往的研究中,Rubman(2000)等对192名小学生的研究发现,运用故事情节串联板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监控水平,从而提高阅读成绩。王彤炎(2000)在研究中指出,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过多注意阅读材料本身内容的误区,认为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重在方法指导,提出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自我监控阅读教学程序。谢强(2000)指出自我监控意识和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阅读理解的质量效果,教师应自觉向学生传授自我监控知识,以身示范使学生能感知到自我监控在阅读理解中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采用提问回答、角色互换等方法,强化学生的自我监控意识。
根据自我监控策略和阅读策略的定义,二者可以相互作用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阅读策略可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模式,因此阅读者在阅读时通过这两个模式的相互作用,运用已知的背景知识来完成阅读。而自我监控可以使个体在阅读时对阅读过程进行评估和调整,即对正在进行的阅读理解的判断和对阅读时遇到的问题采取补救措施和解决办法。要培养学习者的自主阅读能力就必须让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和信心,以及摆脱对英语老师的依赖,从而进行自觉阅读独立阅读。自主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阅读者主动探讨从而融入阅读材料之中,并对阅读过程和结果不断地控制调整和反思,而自我监控策略正是帮助阅读者运用这一过程,保证自主阅读的开展,加强自主阅读能力。因此,自我监控策略对学习者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
四、学生如何用自我监控策略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由于元认知自我监控策略是使个体在认知的过程中适当地调整计划,运用合适的方法策略并不断地评价其学习过程以达到预期目标,它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监控。吴兰花(2004)将自我监控在学习中的运用分为(1)对学习活动前计划性和准备性的自我监控;(2)对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意识性、方法性和执行性的自我监控;(3)对学习活动后的反馈性、补救性和总结性的自我监控。因此下面将根据这三类来探讨学生如何用自我监控策略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1.对阅读前的自我监控
英语阅读者的自我监控在阅读前主要体现在计划性和准备性两方面上,也就是阅读者自身或者在老师的指导下设置阅读的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相关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阅读任务并对阅读任务做好计划安排。学生在进行计划和准备时需根据自身素质结合相关的学习任务,比如学生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和阅读动机,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应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兴趣来选择,并选择合理恰当的阅读技巧和策略以提高阅读效率达到理解的目的。另外,阅读前所提出的相关问题可以引导阅读者在阅读时监控阅读过程,将问题带入阅读当中,为进一步的阅读过程做好铺垫和心理准备,从而使他们有信心、有兴趣地阅读下去,达到对材料更深一层理解的目的。因此,阅读者对阅读前计划性和准备性的自我监控不仅可以使他们增加对阅读的信心提高了阅读效率,而且使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从而自觉、自发、自主地进行阅读活动。
2.对阅读过程中自我监控
英语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自我监控主要是指对意识性、方法性和执行性的自我监控。他们在阅读时运用自我监控可以对阅读过程的注意力加以跟踪、对阅读材料进行自我提问并监视自己的阅读速度和时间。这些监控策略的运用可以使阅读者在阅读注意方面和阅读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产生警觉,以便遇到时可以及时找出来加以纠正。同时使阅读者清楚哪些地方难于理解或者不能理解以便于自动改正,也可以使他们意识到阅读之前所选择的阅读策略是否在此行得通或有效,如不行就要选择其他阅读策略。另外,阅读者可以利用自我提问的方式在阅读进行过程中加以停顿来反思自己是否已经理解前面已读内容并判断之前的预测是否正确;辨别判断材料所给出的重要线索,利用对前后文词义的猜测等手段完成阅读要求。当阅读者一发现不理解的部分时就退回去重新阅读困难的片段;在遇到不熟悉或者难于理解的部分时放慢速度;阅读考试时先做简单的题目忽略并跳过难题等。因此在阅读过程中的自我监控可以使阅读者监控阅读文章的整体脉络梳理、题目的理解情况,调控自己的理解思路和理解结果。这样既培养了阅读者的对原文把握的意识、对原文整体性的意识,提高了阅读者的审题能力、总结能力、提炼能力和表达能力,又使阅读者意识到了阅读的主旨是在于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技巧及写作内容,并不断反思和总结阅读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矫正阅读过程,补救理解上的不足,清楚阅读思路,调动已有的认知水平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形成较好的语感,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加强阅读效果,增强他们的阅读自信心,提高阅读兴趣,进而学会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觉地运用自我监控进行自主阅读。
3.对阅读后的自我监控
对阅读活动后的反馈性,补救性和总结性的自我监控可以使阅读者清楚地了解自己是否完成了既定的阅读目标,对阅读活动的结果进行检查反馈,对出现的错误进行补救和纠正,以便他们在以后的阅读中可以通过利用调整阅读策略,总结此次阅读的优点和不足和此次阅读中存在的需要改进的弱点,考虑是否对以后的阅读采取一些改进措施来达到阅读效果。阅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后的自我监控来进行自我评价,总结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是否有效。因此,阅读后的自我监控可以帮助阅读者有效地调控自己阅读过程,使他们从被动接受信息的阅读者转变成为主体的主动和积极的参与者,从而消除了阅读者的心理障碍,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使他们成为真正的自主阅读者,进而提高他们阅读能力,从阅读中扩大知识面。
五、结语
通过以上对学生英语阅读中元认知自我监控策略的探讨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自我监控策略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自我监控在阅读中可以使学生摆脱对老师和其他外部因素的依赖,自发地、自觉地、独立地对阅读前进行准备和计划,对阅读过程中进行调节和控制,以及对阅读后进行反馈总结和补救,使阅读活动成为一个习惯、自主、自觉的过程。因此,英语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和需要对元认知自我监控策略的有效合理的运用可以使他们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自主阅读模式,进而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Cresswell,A.Self-monitoring in student writing:Developing learner responsibility.ELT.2000.
[2]Harris,M.Self-assessment of language learning in formal settings.ELT Journal,1997,(51/1):12-20.
[3]Oxford,R.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M].New York: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90.
[4]O’Malley,J.M.& Chamot,A.V.Learning Strategi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5]董奇,周勇.论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
摘要:为了解卫生职业学校学生药物认知及自我用药行为,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用药与自我用药行为专业指导提供依据。用问卷调查法调查某卫生职业学校1-4 年级学生药物认知及自我用药行为。卫生职业学校学生在药物认知方面存在着用药知识来源较局限、对经常使用某些药品会产生耐药性的认识不够、对应用某些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的认识不足、多种因素影响着安全用药与自我用药行为等问题;在自我用药行为方面存在着用药期间经常忘记服药、患病后到医院就诊用药人数比例偏少、部分学生滥用抗生素、大部分学生只能部分理解药品说明书、对自己所买药物的适应症和不良反应仅是一般了解、自我用药治疗后的效果并不理想等问题。目前卫生职业学生对药物认知及自我用药行为总体尚可,但也存在一定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引导学生形成安全用药意识,养成规范的用药行为。
关键词 :卫生职业学校;学生;药物认知;自我用药行为;调查
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竞争,公众媒体对药品广告的大量传播,加上公众对药物知识的缺乏,使我国仍然处在药品安全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①,频发的药品事件使药品安全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和公共安全问题。卫生职业学校学生既是药物的直接应用者,也是安全用药、规范用药的宣传者、执行者,他们对药物的认知能力以及正确的用药行为习惯都将对患者、对社会公众的用药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为全面了解卫生职业学校学生药物认知及自我用药行为现状,笔者在2014 年10 月组织有关人员开展了专题调查,以探寻提高学生安全用药知识、规范用药行为的方法,为强化药品安全监管提供参考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五年制高职护理、康复治疗技术、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眼视光技术及卫生信息管理专业1-4年级学生,共53个班级(每班随机调查10人)530名,女生520名,男生10名;总体健康状况良好。
2.调查方式
由调查人员将调查问卷直接发送给调查对象,并讲解调查目的、意义、答卷要求,1周后收回。发放调查问卷530份,收回530 份,回收率100.0%,有效问卷529份,有效率99.8%。
3.调查内容
①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性别、专业、年级、健康状况);②安全用药知识;③自我用药行为。
二、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安全用药知识的了解
⑴用药知识来源。A.电视及报刊广告74人(13.8%);B.父母及家人275(52.0%);C.朋友或同学9人(1.7%);D.教科书或科普书籍124人(23.4%);E.其他48人(9.1%)。从电视及报刊广告了解用药知识来源与许钧报导的某校大学生的72.85%要偏低②;从父母及家人了解用药知识来源高于李新文报导的太原地区居民的37.47%③。
⑵了解药品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之分。A.认为有471人(89.0%);B.认为无15人(2.8%);C.不知道43人(8.1%),说明大部分学生了解药品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之分。
⑶了解经常使用某些药品(如抗生素)会产生耐药性。A.认为会262人(49.5%);B.认为不会156人(29.5%);C.不清楚111人(21.0%),显示学生对经常使用某些药品会产生耐药性的认识不足。
⑷购买药品时注意生产日期及保质期。A.会454 人(85.8%);B.不会75 人(14.2%),说明大部分学生具有注意药品生产日期及保质期的意识。
⑸认为药品注射效果比口服安全有效。A. 是82 人(15.5% );B. 不是53 人(10.0%);C.不一定333 人(85.8%);D.不清楚61人(85.8%),说明大部分学生不迷信给药途径一定是注射效果好的说法。
⑹认为药品价格越贵疗效越好。A.是31 人(5.9%);B.不是155 人(29.3%);C.不一定343人(64.8%),说明大部分学生不迷信药品价格越贵疗效越好的说法。
⑺应用某些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A.知道419 人(79.2%);B.不知道110 人(20.8%),提示有近1/5的学生对应用某些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的认识不足。
⑻选用药品的途径。A.医院178 人(33.6%);B.药店316 人(59.7%);C.家中自备35人(6.6%),显示学生选用药品主要是医院和药店的途径。
⑼有些药物合用有禁忌。A.知道407人(76.9%);B.不知道62人(11.7%);C.不清楚60人(11.3%),说明仍有部分学生未认识到药物合用有禁忌的结果。
⑽影响安全用药与自我用药行为的因素。A.学校的作息时间197人(37.2%);B.个人的服药习惯(常忘记服药)267 人(50.5%);C.受他人影响(家人、朋友、媒体等)65人(12.3%),说明有许多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安全用药与自我用药行为,其中个人的服药习惯约占1/2。
⑾对开展安全用药与自我用药行为专业指导形式的建议。A.在教学中增加安全用药与自我用药行为的内容309 人(58.4% );B. 课后开设专题讲座71 人(13.4% );C. 开展专题知识竞赛66 人(12.5% );D. 校园橱窗开设专栏49 人(9.3%);E.学校网站开设专栏34人(6.4%),提示要通过多形式提高学生的安全用药与自我用药行为指导,尤其是在教学中增加安全用药与自我用药行为的内容。
2.学生的自我用药行为
⑴用药期间有忘记服药情况。A.从未88人(16.6%);B.经常121人(22.9%);C.偶尔320人(60.5%),显示虽大部分学生在用药期间仅偶尔有忘记服药,但仍有超过1/5的学生会经常忘记服药。
⑵患病后用药选择。A.到医院就诊257人(48.6%);B.自行买药155人(29.3%);C.忍受,等身体自行恢复117 人(22.1%),提示患病后到医院就诊选择用药不足1/2,比例偏少。
⑶疾病症状改变(好转/加重)后随时改变药品用量。A.停用96人(18.1%);B.减量或增量288 人(54.4%);C.不变145 人(27.4%),显示疾病症状改变后随时改变药品用量的占1/2左右。
⑷选择自行买药治疗的原因。A.所患病情较轻367人(69.4%);B.患过类似的疾病130人(24.6%);C.省钱8人(1.5%);D.购药方便17人(3.5%),E.其他7人(1.3%),显示学生患病时选择自行买药的原因位居前3的分别是所患病情较轻、患过类似疾病、购药方便,与范媛媛报导的河南省某高校大学生自我药疗行为中选择自行买药治疗的原因相符,但由于所患病情较轻选择买药治疗的原因比例明显高于范媛媛的报导(43.3%)4。
⑸患病后选择治疗药物的依据。A.医生处方278人(52.6%);B.药店营业员的建议149人(28.2%);C.根据自己的经验42人(7.9% );D. 家人朋友的建议60 人(11.4%),显示学生患病后选择治疗药物仍以医生处方为多,占1/2以上。
⑹患病后用药剂量的选择。A.遵医嘱243 人(45.9%);B.参照药品说明书266人(50.3%);C.家人或朋友的建议17 人(3.2%);D.随意增加3人(0.6%),说明大部分学生能遵医嘱或参照药品说明书选择用药量。
⑺自行服用抗生素。A.用过55 人(10.4%);B.没用过383 人(72.4%);C.不清楚91人(17.2%),说明大部分学生做到不随意服用抗生素,但仍有部分学生滥用。
⑻用药期间发生过敏反应后处理。A.立即停药,换其他同类药40人(7.6%);B.立即停药,到医院就诊481 人(90.9%);C.继续服用8人(1.5%),说明大部分学生处理正确。
⑼用药时是否会注意药品有无说明书。A.经常注意343人(64.8%);B.有时注意171人(32.3%);C.从不注意15人(2.8%),说明大部分学生在用药时会注意药品说明书。
⑽对药品说明书的理解程度。A 完全理解83 人(15.7%);B.部分理解434 人(82.0%);C.完全不理解12人(2.3%),提示大部分学生只能部分理解药品说明书。
⑾自我用药治疗时所用的药品主要是。A.感冒类药473人(89.4%);B.抗溃疡药13人(2.5%);C.止痛药19人(3.6%);D.抗消化不良药6 人(1.1%);E.镇咳药8 人(1.5%);F.其他10人(1.9%),提示大部分学生的自我用药治疗主要限于感冒之类的常见病。
⑿自我用药治疗的频率。A.经常121人(22.9%);B.偶尔394 人(74.5%);C.从不14 人(2.6%),提示尚有超过1/5 的学生会经常选择自我用药治疗。
⒀购买药品的途径主要来自。A.社会药房(连锁或者个体)353人(66.7%);B.医院162 人(30.6% );C. 网上商城3 人(0.6%);D.就近诊所10人(1.9%);E.其他1人(0.2%),说明大部分学生购买药品的途径正常,选择了社会药房和医院。
⒁对自己所买药物的适应症和不良反应的了解程度。A. 很了解85 人(16.1%);B.一般了解409 人(77.3%);C.不了解35人(6.6%),提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所买药物的适应症和不良反应仅是一般了解。
⒂送服药品的主要方式。A.热开水147 人(27.8%);B.温开水或凉开水362 人(68.4%);C.茶水、牛奶、饮料8人(1.5%);D.干吞9人(1.7%);E.其他3人(0.6%),说明有近70%的学生能选择正确的送服药品方式,与范媛媛报导的河南省某高校大学生相一致。
⒃停药时间。A.自觉病情好转373人(70.5%);B.药物吃完38 人(7.2%);C.按疗程服药59人(11.2%);D.听医生或药师的指导53人(10.0%);E.其他6人(1.1%),说明大部分学生在自觉病情好转时就停药,略高于范媛媛报导的河南省某高校大学生的61.2%④。
⒄自我用药治疗后的效果。A.完全缓解187 人(35.3%);B.部分缓解330 人(62.4%);C.无效9 人(1.7%);D.加重3 人(0.6%),提示自我用药治疗后的效果并不理想,完全缓解的约为1/3,接近2/3的学生仅是部分缓解。
三、讨论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武器,合理使用可以达到预期目标,治愈疾病,但使用不当,既达不到治疗效果,还将有损健康。通过对卫生职业学校学生药物认知及自我用药行为调查,发现学生对安全用药知识的了解及自我用药行为存在一定偏差,必须加以正确引导。
1.卫生职业学校学生对药物认知和自我用药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生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药物认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用药知识来源较局限,对经常使用某些药品(如抗生素)会产生耐药性的认识不够,对应用某些药物会引起过敏反应的认识不足,多种因素影响着安全用药与自我用药行为;自我用药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用药期间有超过1/5的学生会经常忘记服药,患病后到医院就诊选择用药人数比例偏少,部分学生滥用抗生素,大部分学生只能部分理解药品说明书、对自己所买药物的适应症和不良反应仅是一般了解,自我用药治疗后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其一,主要是学生年龄偏小(相当于高中生年龄),看电视及报刊广告的时间较少,独立生活和自制能力较差,社会阅历浅,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其二,学生性别以女生为主,对父母及家人的依赖性强、用药时听从父母的意见较多。
2.提高卫生职业学校学生对药物认知程度和规范自我用药行为的举措
由于卫生职业学校学生对药物的认知能力和用药行为习惯将对患者和社会公众的用药行为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应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形式开展安全用药与自我用药行为专业指导,以提高对安全用药、规范用药的认识,使之在今后工作中能更好地执行、宣传安全用药知识、规范用药行为。①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将合理用药的意识贯穿于文化基础、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的课程教育中,只要涉及合理用药的内容,老师就应提醒学生注意,强调合理用药、正确用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合理用药知识,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合理用药行为。②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常用药物的临床应用》《药物的合理应用》等选修课程;在课余时间开设《药物与健康》《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配伍用药与安全用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法规及指导原则》等讲座,提高学生对药物的认知和规范自我用药行为。③开展有针对性的校园活动。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创立安全用药学生社团,开展以安全用药为主题的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如“安全用药知识演讲”“珍爱生命合理用药征文比赛”等;利用学校宣传栏张贴安全用药报纸、宣传资料,利用网站安全用药科普内容。让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增长安全用药知识。④组织社会实践。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药学和护理等专业学生到医院开展社会实践,了解医院的实际用药情况,增加合理用药的感性认识。
由于非处方药具有购买方便、易于储存且相对安全、疗效确切的优点,目前我国民众使用率正在逐年上升,已成为自我保健的方式之一,但非处方也具有药品的双重性,除了治疗作用外,将不可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卫生职业学校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药物认知和自我用药行为尚存在许多问题,加上今后工作岗位的特殊性,需要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引导学生形成安全用药习惯,养成规范的用药行为,进而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指导社会民众正确合理用药。
引文注释
①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风险尚处于高发期[EB/OL].http://sina.com.cn,2007-05-18.
②许钧.某校大学生用药知识和自我药疗行为态度调查[J].天津药学,2010,22(2):44-45.
③李新文.太原地区居民自我药疗认知度及行为调查[J].中国药房,2008,19(19):1518-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