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11: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类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建筑类专业计划招生80名(文、理科),其中北京市限招15名,建筑类专业按文化课相对成绩排名录取。
文科:①北京市:文化课相对成绩录至96.226分。②其他省市:文化课相对成绩录至95.370分。
理科:①北京市:文化课相对成绩录至97.810分。②其他省市:文化课相对成绩录至98.828分。
相对成绩= 考生文化课成绩总分÷考生所在省市本科(非艺术类文/理)一批线×100
关键词:建筑业 建筑设备类专业 人才需求分析 对策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GJZ20130213B)
立项时间: 2013年
1我国建筑业发展现状
(1)城镇化进程对建筑业的影响
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速率逐年提高(见图1)。欧美日韩等国家的历史经验显示,城市化率突破50%以后,建筑业占GDP的比重通常会持续上升,并持续到城市化率达到或超过60%,而建筑业占GDP的历史峰值平均为8.73%,韩国的历史高点更达到11.2%[1]。在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的《投资蓝皮书:中国投资发展报告(2013)》认为,2012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52.6%左右,达到世界平均水平,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70%,城镇化已经成为决定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设备工程也迎来机遇,建筑设备工程也迅速向多功能、高技术的方向发展,其技术进步的速度相对于建筑业全行业的速度更快。
(2)我国建筑业人才的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统计,我国近三年(2011-2103年)建筑企业、建筑业总产值以及从业人员逐年递增(如图2),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建筑企业有79528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59312.95亿元,建筑企业从业人员4499.31万人,居各行业之首。
图1 1978-2012年中城镇化率变化情况图(%) 图2 2011-2013年建筑业状况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对建筑技术人才提出了急迫的需求。根据教育部、住建部组织进行的行业资源调查报告,建筑技术人才短缺突出表现在建筑施工(含市政工程施工)、建筑装饰、建筑设备和建筑智能化这四个专业领域。
建筑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和管理两类人员数量上严重不足,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两类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9%,远低于各行业 18%的平均水平[2]。其中建筑设备专业领域从业人员在建筑业中所占比例约为11%,技术与管理人员占该从业人员总数的12.5%。今后10年,其从业人员要达到500万,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的比例需要为30%,高、中等职业教育每年还需培养6万人左右[3]。
2建筑设备类人才社会需求状况
为了全面了解社会对建筑设备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及评价,通过对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建筑企业以及人才网上对人才需求数据进行统计。
(1)招聘网站人才需求情况
网站1:经验要求:不限经验36%,0-2年28%,3-5年23%,6-7年6%,8-10年4%。
学历要求:大专40%,本科23%,中专6%,高中4%,不限学历26%。
网站2:经验要求:不限经验1.6%,1年以下1.1%,1-3年24.5%,3-5年39.4%,5-10年29.9%,10年以上3.5%。学历要求:大专57.1%,本科40.8%,硕士以上0.8%,中专以下1.3%。
(2)被调研建筑企业人才需求情况
从企业目前各专业领域技术人员数量可以看出,建筑工程专业人员较多,建筑设备专业、装饰工程、工程造价技术人员基本相同。从学历结构看,以中专学历人数为主,大专学历人数次之,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比例也不低。从年龄结构看,30~50 岁所占比例较大,30 岁以下人员次之,50 岁以上人员比例较低[4]。
(3)高校建筑设备类专业情况
高校建筑设备类专业是针对普通本科院校中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和高职高专院校中的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
①2014年,全国本科院校为921所,全国本科院校开设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学校为318所。在校生约为45000,毕业生12000人左右。其就业率在工学类共203个本科专业中,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就业排名第35位,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3.4%。
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通过对07~09届228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毕业生调查,其去向如图3。近40%是升学或出国,35%左右进入安装或施工企业,10%左右进入设计院或咨询公司,其他15% [5]。
②截止2013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为1288所,2013年开设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的院校为81所。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含相近专业)在校生人数 48531,毕业生16000人左右,其中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每年毕业生为3000~35000人。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为2013年高职高专就业排名第37位,毕业半年后就业率95.9 %。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对07~09级958名该专业毕业生做了跟踪调查,可以看出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的建筑企业的施工岗位。其就业去向如图4,主要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供热单位、设计单位等。
图3 2007-2009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 图4 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图
3调研分析与对策
(1)调研分析
关键词:优化内容;改革方法;寓学于乐
中图分类号:TQ;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053-03
在当今科技高度发展、学科交叉进一步加强的时代,化学已经渗透到建筑、信息、材料、能源、机电、生命、环保等学科领域。大学化学是高校建筑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它在化学基本理论与工程具体实践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大学化学课程对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用化学的观点分析、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实际中的化学问题,对把学生培养成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围绕专业需求,安排教学内容
大学化学是建筑类专业学生大学期间唯一一门化学类课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教师在讲授大学化学时,经常会犯“讲得过多”和“讲得过少”两类错误[1]。所谓“讲得过多”是指教师系统地介绍现代化学的所有内容,力图追求化学理论知识的完善;而“讲得过少”则是指教师只罗列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和案例,基本不阐述化学的基础原理和规律。实践证明,“讲得过多”和“讲得过少”都不利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利于建筑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要针对建筑类专业的实际需要[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强化、增加。删减、回避过细的化学计算和复杂的化学公式;强化水化学、胶体化学、材料化学等建筑领域中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运用化学理论、观点和方法审视环境、能源、材料等社会热点论题;增加化学学习与专业应用之间的联系以及化学在工程实践应用中新成果。如华中科技大学针对建筑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在电化学原理部分的教学中,增加了阳极氧化和电解抛光知识。从电化学的角度出发,介绍了阳极氧化和电解抛光原理以及电解液的选用,分析和讨论这两种工艺的应用及其优缺点,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与专业实际息息相关,与工程技术紧密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二、改革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学习理念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教育的关键,而创新源于兴趣、起于自主、发于尝试。传统“教师中心论”的教学模式,教师处于完全的主导地位,在课堂上只向学生灌输知识,而不注意把握学生的心理,这与创新格格不入。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学习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理论讲授要精心设计,遵循学生认知思路,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化学基本原理中大量公式的教学,应当是在教师引导下训练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抽象逻辑思维活动。教师要设计一系列问题,并留出学生积极思考的时间,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主动得出结论。如在讲授化学热力学中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时,教师可以设计下列的教学程序。
首先,在压力为标准态和温度为298.15 K时,判断标准是ΔrGθm(298.15 K),它可以由参与反应的各个物质的ΔfGθm(298.15 K)而计算出来,这一点学生都清楚。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若压力仍是标准态,但温度不是298.15 K,该怎么办?”并提示ΔrHθm(T)和ΔrSθm(T)与温度无关,提醒学生可以用吉—亥公式求解。然后,进一步发问:“若压力不是标准态,温度也不是298.15 K,该怎么办?”此时提示学生利用热力学等温方程式中的ΔrGm与ΔrGθm的关系,将非标准状态化为标准状态,从而求解。
通过学生和教师间的这种互动、提问、设疑、解答,学生在自觉、主动、多层次的参与过程中不但学会了复杂的化学反应原理,而且也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二)应用部分要勇于放手,让学生走向讲台
教育的关键是使学生具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化学应用部分的目的正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原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课后自学和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和教师换位,由学生讲解该部分内容,对专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金属腐蚀的防护与利用上升到化学原理加以分析,论述自己的观点。学生为了讲解清楚课堂内容必须认真预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他们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无形中提高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三)改革考试方法,以课程论文、实验设计代替闭卷考试
学生学学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化学家,而是具备基本的化学素养的化学思维,能以化学的眼光、角度、世界观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中遇到的化学问题。若通过做习题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管是开卷或闭卷的考核形式都没有意义。相反,布置课程论文,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对一些典型案例抽象化,建立理论模型,再用课堂上所用的原理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要求学生运用化学基本原理,结合专业特点,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行构思、自拟方案,完成一个综合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两种方式表面上不直接考察学生理论知识,实际上考察他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更深层次的要求[4]。
实践证明,布置论文或综合实验设计的考核方式行之有效,很多学生写出了较高质量的论文,大学化学实验设计也深受学生欢迎,真正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摘要:“材料科学基础”是本科院校材料类专业较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之间的桥梁。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本文根据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材料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对“材料科学基础”大平台教学进行了探讨,坚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意理论体系的贯通融合、与专业课的衔接等原则,对材料类专业“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重组。
关键词: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19-0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自然科学之间更加相互渗透、融合和交叉。陈旧的基础课教学内容和体系与新的科学前沿理论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格局进行调整和重组,建立综合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材料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教育部1998年正式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作为引导性专业提出,体现了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相互交叉与相互渗透综合的发展趋势,也符合社会所需复合型人才成长的要求。“材料科学基础”是该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担负着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作用,也是研究生入学的必考课程。该课程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培养和整体知识结构的构建具有奠基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改革与优化整合。
一、教学内容优化的动因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拓宽专业口径、按专业大类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及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颁发的新专业目录中提出的引导性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部分高校材料类的专业设置不再分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金属材料,而是按照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进行重新设置,“材料科学基础”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作为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其材料类专业是按二级学科进行课程设置,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方向)三个材料类专业,各成体系。其中关于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从各专业课程的安排上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方向)专业开设“无机材料科学基础”,其重点是无机材料的结构、组成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内容相近;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未单独开设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材料科学基础中大部分相关的理论分散在专业基础课程“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中,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制备科学而关于高温烧结、扩散、固相反应和相变过程及晶体结构和缺陷理论则涉及的较少。然而,社会需要的人才正向着复合型人才发展,材料也正在向着功能型和复合型发展,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对材料类人才的要求,培养人才应具有大材料专业的理论基础,故必须对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和整合,同时考虑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的特色,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材料科学基础”一级学科平台课程体系。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原则
围绕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构建具有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材料科学基础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其重点是“厚基础、宽口径”,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强化实验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用能力;加强相关课程的综合,一起考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以及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方向)三个专业的相近课程,根据无机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化学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对其重新定位,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同时坚持先进性原则,突出高、新、精、实的特点,紧跟学科发展前沿。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
1.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材料科学的核心内容是对结构的认识以及结构对性能的影响。性能是由结构决定的,而外界条件则控制着结构的形成,因此,研究过程是理解结构的重要环节。搭建一个合理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知识平台,达到突出共性教学的目的,根据制定的本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及培养方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①相图及其应用部分。包括一元、二元、三元相图及其应用等内容。主要从热力学方面介绍物相的形成及转变的条件和规律,为材料设计和制备过程中工艺条件的确定奠定科学基础。②材料动力学部分。包括扩散、固态反应、相变及烧结等内容。该部分涉及的是高温下材料的动力学过程,是材料在生产、加工及使用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物理化学理论基础,该部分四个过程的控制对材料的结构形成及材料性能的控制起着决定性作用。③材料的结构与性质部分。包括结晶学基础、晶体结构和晶体结构缺陷、非晶态结构与性质及固体的表面与界面,全面介绍材料的内部结构及与性能的关系。我们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注意了如下几点: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意理论体系的贯通融合、与专业课的衔接、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充分体现宽基础,打破三大材料的原有界限,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角度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从各种材料的共性规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基本原理出发,同时兼顾不同材料的个性特征,从理论范畴和科学体系层面上进行整合贯通。从固体物质的内部与表面,微观与宏观,静态与动态过程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述固体材料质点的空间排列规律,晶态、结构缺陷和非晶态结构,固体的表面与界面,以及相平衡、扩散、相变、固相反应及烧结等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材料的结构,了解材料结构、组成与性能间关系的基本规律,为今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打下扎实的宽专业口径的理论知识基础。另外教学内容突出高、新、精、实的特点,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开阔学生视野。如在讲金刚石和石墨的晶体结构后补充讲解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结构;在“烧结内容学习中,简单讲述微波烧结、热等静压烧结等新型烧结工艺等。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前沿研究成果,增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材料专业的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相关领域当前的科研发展动态,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能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动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问题及对策
一、导言
面对知识经济、科技创新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全面提升,尤其是对于应用性较强的建筑类专业,学生必须依靠科学的实训锻炼才能获得专业的技能素质,因此,更应该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外实践的零距离。近年来,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各高职院校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随着国家教育的大发展,尤其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显得尤为必要,而且其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的地位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校企合作共建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有助于建筑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对接实施,有助于解决建筑类专业学生动手能力不足,处理实际问题能力较差,适应企业工作时间较长,需要二次培训等弊端。因此,各高职院校都在下大力气,组织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建设建筑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但在建设和使用过程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训教师缺乏,指导水平不高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不只是实训场地、设备设施等硬件的建设,“双师型” 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尤为重要。高职教育是以高技能型应用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尤其是建筑类专业,因此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相对缺乏。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是从高校直接招聘毕业生,但新毕业大学生由于实践经历不足、缺乏职业教育经验,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对学生技能培养的需求。对于已有的一些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由于数量有限,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而且大部分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等原因不能够深入企业实践,知识构成和操作技能不能得到及时更新,与企业实际脱节,在指导实践教学时显得实践经验不足、方法不当或者精力不够、疲于应付,对于设计的实训项目仅是纸上练兵、脱离实际,缺乏岗位、内容等的针对性,缺乏实用性、创新性等。此外,由于受到企业工作实际、学校经费有限等因素的制约,难以聘请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水平人才承担实训教学,这也影响到了实训效果。
2.企业积极性不高,互动不足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及运行中,存在企业积极性不高,校企互动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大部分企业只注重近期生产效益,而不愿意承担学生实训费用,认为在本企业建立了实训基地,校方不能够为企业提供什么帮助,相反需要承担学校实训任务,会影响企业生产、企业效益;另一方面,学校安排大量学生在企业中参加实训,尤其是项目现场,由于学生的非职业性、缺乏安全意识,害怕承担安全事故而带来的责任。因此,大多数校外实训基地都是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拓展就业渠道、促进学校的发展而主动找企业建立的,很少有企业主动找到学校合作。这样建立起来的实训基地缺乏有效运行的动力,往往流于形式,很难达到实训的目的。
3.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灵活性
高职建筑类专业除了课程体系中有许多专业课需要实训,在三年的培养过程中,还安排有认知实训、生产实训、协岗定岗实训、毕业顶岗实训等,对校外实训基地的需求量很大,而且实训时需要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每次需要实训的学生数量较多。因此,对于许多实训任务,往往存在学校需要实训时,企业没有适合的项目;而且,由于建筑及其生产的特点,往往能够一次容纳的实训学生数量有限。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制订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校外实训基地能够有效运行。
4.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研究不足
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由于政府在政策、教育制度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形成了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校企合作理念得到了学校、行业企业的共识,校企深度融合,对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都较
成熟,形成了多种建筑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而国内对建筑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研究少而且不够深入。比如在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时,采用什么样的合作形式;在基地运行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在已建立的基地中,存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管理人员不懂专业,对土建专业缺乏深入了解,基地建设缺乏系统性、规划性等问题。
三、对策及建议
1.加强实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指导水平
实训教师队伍建设是实训基地建设的核心,也是实训基地建设成败的关键。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情况,分阶段、逐步形成一支合格的“双师型” 实训教师队伍。首先加大教师引进力度,满足数量上的需要,然后采用经济杠杆、职称评定等激励政策使教师积极投身生产科研一线,提升服务能力,进而推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基地实训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一是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技能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有关技能等级证书。由于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不足,不可能大批量选送教师到企业锻炼,因此可以采用定期轮训的方式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也可以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情况下采取企业兼职、自主创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自身实践技能水平。二是从实训基地所在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基地实训教师。三是学校制定优惠政策,从社会上聘任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经过教师执业培训合格后,作为学校的专、兼职实训教师。
2.加强内涵建设,创造校企合作条件,实现互惠双赢
高职院校要加强内涵建设,创造校企合作条件,实现互惠双赢,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对企业的技术服务能力,提升校外实训基地的服务能力,实现学校、企业双赢。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师资、实验设备等资源,利用自身的理论和技术优势,积极为企业开展订单培养、产品研发、技术培训等服务,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为融实训、培训、生产、服务等为一体的实训场地,使其既是教学场地也是生产场地,实现基地价值最大化,让企业认识到所建实训基地不仅仅是为了学校学生实训,更是企业生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二是通过为实训学生购买实训保险、加强安全教育,避免或降低企业因实训安全事故所承担的责任,减少企业的后顾之忧。三是根据企业人才需求,采用订单培养方式,为企业量身定做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学生基地实训,满足企业获得廉价劳动力需求;逐步建立资源共享、成本分摊的共享运行机制,实现校企合作双赢局面。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灵活的实训教学形式
对于学生实训人数相对集中、时间相对固定、实训基地容纳数量有限等问题,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灵活的实训教学形式。采用小规模平时分散实训的办法,变集中实训为分散实训,以保证有足够的岗位供学生校外实训。
4.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研究与实践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研究与实践,健全制度,完善机制,确保实训基地稳定运行。一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一般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派人员组成,统筹校外实训基地的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二是健全管理制度。例如制定完善《实训学生管理规定》、《实训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等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出台校外实训基地特殊津贴、职称评定倾斜等鼓励性政策。三是完善机制。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绩效考核制度、实训基地经营制度等机制建设。此外,校外实训基地还需要采用多样化的合作组织形式,以便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可以充分调动企业的合作积极性。
总之,通过校企合作共建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研究与实践,对于带动职业院校加大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尽快培养一批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使职业教育真正实现“就业导向”,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任旭东.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河学刊,2012(07).
[2] 傅永强,吴文山.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10(02).
[3] 李俊霞、周士锋.高职教育校外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建筑专业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立5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济区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广西北部湾地区将继续建设公路、铁路、港口等交通设施项目,建设石化、钢铁、能源等临海工业项目,年均投资将近100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0年,北部湾经济区将会形成2万亿至2.5万亿元左右的投资规模,包括产业项目950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4000亿元,城市建设投资约4400亿元,城市人口增加带来的房地产投资约3000亿元。广西凭着绝好的地理和环境优势,又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无疑给广西建筑市场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必将拉动交通、能源、经济、房地产、城市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上升,而这些都为广西的建筑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快速发展的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饥渴”问题尤为凸显。尤其是在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后,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步伐,加快建设沿海9大产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更是对各类人才提出了巨大需求。据调查,广西建筑专业人才存在着“少、弱、旧、差”等问题,建筑行业作为经济区发展的基础行业,探讨建筑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筑类专业人才创新意识的启蒙
建筑行业是为人类创造生存环境,集科学与艺术为一身的综合性产业,无论是从人文意义上的建筑学,还是科技意义上的建筑学,其本质都是创新。因而,建筑类专业人才区别于一般的人才资源,创新素质是其核心特征。
1.激发创新欲望。在结束应试教育方式进入大学学习的当代大学生中,对创新的认识较弱,对学校倡导的树立以创新为核心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缺乏深刻的认识。更有部分大学生习惯于顺其自然,依葫芦画瓢成为他们学习与生活的主要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好奇欲与创造欲,以增强创新意识。
对于建筑类专业学生,要重视专业认识教育。尤其是对部分大学生懵懂选择的建筑类专业而言,他们不了解本专业的特色及就业方向,对专业内涵更是知之甚少。而目前的专业认识教育,通常是以时间简短的入学教育及一些专业基础课等形式来呈现,缺乏直观的感受,效果可想而知。
要从专业认识教育入手,通过专业基础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大学生介绍专业概况、专业知识的应用范围及部分相关工作领域的要求等,以此引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向他们介绍各种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如实验室开放项目、创新训练计划等,使得他们对创新意识有具体的认识,变被动为主动,引导他们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增强创造欲。
2.明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急需专业技能人才。建筑类专业人才也不例外。目前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生产与建设第一线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即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的人才。如广西唯一的公办建筑类高等职业院校――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建设行业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懂理论、会操作、善管理的高技能人才”。同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建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应更为准确、具体。建筑类专业人才,可根据需要定位为培养以建筑员中某一员为核心的职业岗位群的操作类、管理类人才,具体又包含了三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基础知识学习、岗位综合素质培养及操作技能培养与拓展。这类人才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应是本行业的中坚力量。
3.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具有自我生长功能、自我完善功能、知识迁移功能和创造的。建筑类专业需以“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为指导思想探索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改善现有课程内容老化、课程直接缺乏衔接、理论课与实践课脱离等实际问题,建立多向立体网络系统的课程结构。包括建筑学科专业体系的综合概括以及学生认知及思维形式与知识体系的统合,在专业知识的储备上,应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金字塔;在实践能力培养上,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二、建筑类专业人才创新思维的诱导
1.弱化思维定势。先前形成的知识、经验、习惯,会使人们形成认知的固定倾向,从而影响后来的分析、判断,形成思维定势,即思维总摆脱不了已有“框框”的束缚,表现出消极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要任务就是打破思维定势。
建筑类专业学生主要受到权威思维和从众思维的影响,极其不利于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以身作则弱化思维定势,及时更新知识,转化教学思路,以增强刺激;以题组的形式开展教学,不设定完成路线,让学生的思路得到充分的发挥;选择有针对性的错例进行剖析,以此深化概念性知识;课程总结必须准确全面,避免以偏概全。同时,在教学中还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方能使学生消极的思维定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克服,并在这种消除和克服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
2.创造无畏环境。长期以来,学校为学生设计了完整的专业学习体系。体系中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有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等。这样的一个学习体系,虽然给予学生思维一定的开发,但学生依然处于相当严重的束缚之中。在传统教学上,讲究师道尊严。然而,这种尊重往往伴随着以丧失学生的主动性、质疑能力等为代价。在教学中,教与学的本质是教师为中心,学生基本上市在老师勾画的框架中进行。如此一来,看似合乎科学的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却是非常有限的。
要培养建筑类专业人才的创新思维,更需要创造无畏的环境。无畏的教育和学习环境,是在思想观念、教育理念、技术力量以及资源条件等方面精心营造的开放的环境。同样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应当倾听其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教师不能只是传道者,不应是绝对的权威,不能处处以自己为中心;学生不能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不能封闭在自己的专业中,不能只是知识学习的旁观者,更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践行“服务学习”理念。
3.探索“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上述关于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北部湾经济区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应将“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在此基础上,探索“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是要构建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结合职业教育院校的特点和优势,明确创新性建筑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构建以“平台+模块+课群”为主要形式的课程体系,按专业设置平台、按目标设置模块、按需求设置课程,使得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其次是探索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应为教学方式之一,更应拓展实验实习实训环节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传统提倡的多媒体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都仅为课堂教学的技术手段,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应以创新实验项目、科学研究项目等技术平台,探索创新思维教育的有效手段。
三、建筑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铸造
1.加强基础能力培养。学生从小到大一直接受的是中国式的教育,都是在高考指挥棒下单调的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造成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动手能力欠缺。一些学生明显存在“高分低能”现象,只注重书本,不注重实践。而建筑类专业学生最重视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教堂中心”的传统教学局面,真正进入工地,参与小到选材、大到设计图纸等实践工作,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走向建筑施工企业、深入施工现场第一线,亲身体会和感受到真实的施工壮观场面和整个建筑施工过程的全貌,并提前了解和熟悉将来毕业所要从事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熟悉行业特性、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加强建筑类专业学生基础实践能力培养,才能使其在丰富的建筑基础实践能力上拓展其创新能力。
2.鼓励学生主持或参与建筑类科研项目。建筑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基础实践能力之外,还可以让学生真正主持或参与建筑类科研项目,强化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在增强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可以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使学生在科研选题、课题申报、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和结题总结等各个环节中得到导师的指导,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可以在校外实训基地上参与学校与建筑企业进行的产学研究,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应用实践中获得收益的成功体验,这样的情绪体验会加强其自身的创新能力。
3.改变“被动实践”教学环节。在现今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实践的对象、方法、过程等关键要素都是由实践指导教师制定的,学生几乎都是被动的参与实践,根据教师制定的路线去完成实践任务,我们称为“被动的实践”。而“主动的实践”,是相对于“被动的实践”的而言的,它是一种由实践指导教师创设真实情景之后,由学生自主实践,对象、过程、程序等均有学生自行设定,最后反馈结果的一种自主性的教学环节。主动实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路乃至创新的潜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建筑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
1.提高现有教师素质。建筑类专业教师队伍不仅要有精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业务能力,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实际指导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需要有一桶水”。建筑类专业迅猛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就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和实践,这不仅是教师自身成长需求,同时也是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需要落实的基础性工作。学校可以通过将合适的教师送到企业挂职锻炼,承担科研项目和设计任务,参与技术研讨、施工方案拟定和施工过程,以多种形式和手段加快教师业务、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2.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讲学。现今,建筑类专业的发展参差不齐,要提升学校自身教师队伍素质,还可以邀请或引进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到学校讲学,把国内外最新的建筑理念和实践经验带进学校,给予教师思想一定的冲击,让其有机会与国内外权威近距离交流,激发其要求进步的热情和创新意识,促使其快速成长,才能带动学生成长,加快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建筑类专业人才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在教学模式、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以促进建筑类专业人才在理论知识、应用技能等方面更合乎北部湾经济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 朱仲丹.浅析建筑创新人才的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9).
【关键词】建筑专业 校企合作 切入点
引言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探索出来的一条新路,它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基本的合作模式有两种:校中厂和厂中校。做得比较好的有医学专业、电子专业及财会专业。建筑施工技术是一项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技术,该项技术在屋子内是教不会、学不成的,它需要在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条件下,通过一到两个建设项目的锤炼,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院校与相关企业应该共同担负起培养国家事业继承人的艰巨任务。就建筑专业而言,建筑类院校应把重点放在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方面,为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建筑类企业应重点做好专项专业技能的培养。做好校企合作,建筑类院校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识读建筑施工图
建筑施工图是建设项目建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技术文件资料。它是业界的通用语言,是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信息传递的载体。建筑师们通过绘制施工图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和设计要求;建造师则按图施工,将宏伟蓝图变成现实;造价师则根据施工图进行工程的计量与计价,以求达到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工程成本、降低投资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建筑工程竣工后,施工企业根据工程施工图纸及设计变更文件,必须绘制竣工图纸并交给业主,作为后期使用与维修、改建、鉴定的重要依据,业主不得任意改变建筑的使用功能。当业主与施工单位因工程质量产生争议时,施工图又是技术仲裁或法律裁决的重要依据。因此,识读施工图是建筑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素质,是建筑类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第一基本专业技能,是建筑类专业学生迈进建筑行业的敲门砖,是开启未来事业之门的金钥匙。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提高学生识读建筑施工图的前提条件。围绕该项技能我们设置的课程有《建筑材料》《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CAD》以及《地基与基础》等主干课程。学生读图技能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非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分三个阶段来完成这项教学任务:第一学年主要完成建筑施工图的识读;第二学年重点完成结构施工图的识读;在学生顶岗实习前,集中进行读图实训。集中训练是学生消化吸收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它既能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同时学生的读图技能在集训过程中发生质的飞跃,可以说是突飞猛进,成效很快,为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差,空间想象力不足,读图很吃力。我们的教师采用很直观的教学方法教学生怎样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手把手地教如何快速识图。为了让学生能尽快掌握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识读技巧,我们编制了三套具有典型意义的施工图,从“看实例,学识图”这个实用的角度,来帮助学生学习并尽快掌握这方面的知识。第一套图是五层砖混结构的公寓楼,第二套图是五层框架实验楼,第三套是高层剪力墙结构住宅楼。公寓楼和实验楼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建筑物,在读图过程中,他们可以看着实物对照着图纸去学习,遇见问题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或请教老师。对照实物识读建筑施工图是最直截了当的学习方法,值得提倡、借鉴。同时对三套图中每一张图纸的不同的识读内容,都进行了导读讲解,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识图的基本技能。
正确的读图方法是提高识图能力的关键。—套完整的建筑工程图是按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设备施工图的顺序进行编排装订的,读图通常也按基本顺序进行。即先阅读建施图再看结施图最后识读设备施工图。无论是哪一种施工图,读图时首先看施工总说明。施工总说明介绍了设计依据、设计条件,并对图纸中表达不清楚的内容进行补充说明,详细阅读施工总说明将有助于你从全局的角度去把控建筑物的构造做法。读图应坚持“先粗后细,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先粗略地将一套施工图翻阅几遍,做到对整个工程概况有一个初步了解,然后再按照基础、主体结构、装修的先后顺序认真、仔细看图,掌握工程细部做法及全部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讲,在读图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看不懂的地方,这时不要急躁,应暂时将问题放一放,继续读后面的内容。为什么呢?因为图纸之间是前后呼应的关系,在识读了后面的相关内容后,前面遗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读图的难点是结构施工图,如基础施工图、框架配筋图、剪力墙配筋图。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购买了一部分国家建筑标准图集,如11G101-1等,并且对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的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进行了详解。通过教师与学生合作将常见的构造做法制作成模型,使学生在“教、学、做”过程中掌握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为了检验学生的读图能力,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图纸纠错环节。图纸纠错等同于实际工作中的图纸会审,其目的是使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找出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减少图纸的差错,提高图纸质量,进而提高读图技能。如平面图中有没有剖切符号,平、立、剖面图之间的投影关系是否正确;楼梯图中上下箭头标注对不对;详图中的材料符号画得对不对;卫生间、阳台以及走廊等处的标高正确与否等等。
2.房屋测量放线
测量放线就是根据图纸上的建筑物形状及实际尺寸按照1︰1的比例测设到地面上的过程。它是建筑工程很重要的一项技术工作,贯穿于施工过程的始终。从建筑物定位开始,一直到工程竣工都离不开测量放线,准确、周密的测量工作是一个工程建设项目顺利按图施工的前提,同时也给后期施工质量提供技术保障。可以这样说:没有测量,施工将寸步难行,施工质量也无从谈起。
通过市场调查,测量员的待遇还可以,并且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就测量放线而言,该项技能比较单一,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可操作性强,因此,我们十分重视测量放线实训项目开展。在中央财政支持下,于2012年8月完成了测量实训馆的建设。现有DS3微倾式水准仪20台、自动安平水准仪20;DJ6型光学经纬仪23台、电子经纬仪10台、平板仪10套、全站仪10台、GPS定位系统5套、红外测距仪10台等。我们计划新增一批精密仪器(DS1),以提高测量工作的精度,同时考虑拓展业务范围。
针对测量放线,在第二学期我们开设有《建筑工程测量与实训指导》课程,配备一名理论课指导教师,3名实训课指导教师,由他们共同完成测量放线的实训指导教学任务。共分三个项目:基本测量与测设、典型工作任务及建筑施工测量。基本测量与测设以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相结合,重点学习水准、角度、距离测量测设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重点编排了土方工程及基础施工测量、主体结构施工测量、装饰与设备安装施工测量等子目实训任务。校内实训的重点是基本测量与测设、典型工作任务两个版块,建筑施工测量则安排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完成。
教学计划编排的内容很实用,非常适合学生学习。但教学效果怎样?我认为一靠教师的导学,二靠学生的配合。因此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激励他们主动地去学习。在这一环节,重点是各种仪器的操作方法学习与训练,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讲,他们爱动手,不喜欢动脑,教师应抓住学生的优点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经纬仪操作方法时,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学,先读使用说明书,然后再结合仪器练习。比一比,谁学得快,并且让优秀学生示范、指导,起模范带头作用,教学效果很好。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辅导教师也不要给予回答,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查阅相关的资料,或上网百度一下来学习相关的知识。当寻找到正确答案时,他们会产生一种自豪感、成就感,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七个典型任务我们采用的是集中教学,安排4周时间,室外作业,3~6人为一小组。教师先示范,然后学生试着学做,并根据技术资料的内容完成操作训练任务,要求组内成员每人完成整套操作至少一次。在长达一个月的集中教学过程中,我们认真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培养学生们的法制观念;鼓励他们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使学生们的意志品格得到锤炼,责任心增强;树立起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团队理念,懂得了如何去处理与“同事”、与“队长”之间的关系,为将来到企业顶岗实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3. 建筑工程工程量计量与计价
基本建设项目从可行性研究到竣工交付使用,都要求有工程造价专业人员全程参与工程的概算、预算、工程进度款的拨付以及工程竣工结算与决算等各项工作。随着建设工程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造价咨询、项目管理等相关市场的不断扩大,社会各行业如房地产公司、工程安装企业、建设施工企业、咨询公司等相关行业对造价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使得工程造价人员变得相当抢手。该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极大,就业范围广,就业机会多。我们是搞职业教育的,应适应社会的需求,为我们的祖国培养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通过对建筑市场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复合型技术人才备受青睐。这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努力把我们的学生造就成“精一门,通两门,懂三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在第四学期开设了《建筑工程工程量计量与计价》,它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针对造价员的岗位能力要求,我们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为导向,结合我国目前定额计价与工程量清单计价并存的现状,确立了以工程量清单计价为主题的教学内容。并确定了三个技能项目:建筑工程工程量计量、建筑工程计价及建筑工程工程量计量与计价软件操作技能。建筑工程工程量计量专业技能要求学生掌握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有关建筑清单项目的工程量计量规则,根据施工图能进行清单工程量计算,并掌握工程量清单的编制方法和步骤。建筑工程计价技能项目要求学生能根据地区《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结合当时当地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市场价格信息,计算定额项目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单价;能根据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清单项目所包含的定额项目,结合企业的管理费率、利润率标准确定清单项目的综合单价﹙组价﹚;能根据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计价规定,结合地区《建筑工程费用定额》、国家的政策法规、招标文件和合同要求,计算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规费及税金,确定单位工程造价。随着发展,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软件应用越来越普及。在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在掌握了建筑工程工程量计量与计价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熟练操作一种计量与计价软件。
实验实训条件是在校期间进行技能训练的关键。为开展建筑工程工程量计量与计价实训项目,我院与北京广联达软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投入60余万元创建了建筑工程造价实训室和招投标实训室。工程造价实训室建筑面积约120m2,能容纳60名学生。我们采用集中指导和课余时间分散练习相结合的实训方式进行教学。软件操作安排60学时,其中教师指导20学时,练习40学时。课余时间分散练习主要利用晚上和星期天,并且安排有2名辅导老师跟踪指导。
为检验教学效果,在学生完成作业后,要求学生按照《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要求将自己的作业装订成册,形成造价文件,并以此为前提条件,在招投标实训室现场组织模拟建筑工程的招投标过程。通过评标分析“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差错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方法,使学生真正体验招标与投标过程,在感受中去收获学习成果、收获自信。理解工程量清单是招标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标书是由招标单位负责拟定的;明白投标报价是有学问的,是有技巧的,仍需继续努力。
结束语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我认为学院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摆正自己的位置,弄清楚自己能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什么事情能做好,把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做好就行了。以上三点是我站在学生就业的角度提出来的,也是通过对建筑专业教学的可行性研究总结出来的。对于校企合作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希望与同行交流切磋,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我虚心接受。
【参考文献】
文章摘要:会议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人教处处长何志方主持.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袁洪志院长致欢迎词.四个调研组组长分别谈了对全国土建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调研情况.会后,全体专家参观了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技术馆,并就制定土建类专业实训基地建…… 12月22日,在美丽的云龙湖畔,来自全国建筑类高职院校的专家齐聚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办的全国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校内实训状况调研总结会.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副司长赵琦、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杜学伦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人教处处长何志方主持.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袁洪志院长致欢迎词.
四个调研组组长分别谈了对全国土建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调研情况.会后,全体专家参观了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技术馆,并就制定土建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学校和企业、政府各自的职责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关键词:建筑类专业;软件模拟教学法;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24-01
软件模拟教学法即老师利用电脑及专业软件对课程内容完成仿真模拟、引导学生进入到模拟情境当中,之后经由对现场事实的分析、研究和总结来获取专业知识的教学形式。一般情况下,软件模拟教学可分为现场模拟、媒介、事实、学生及老师等几个要素构成。这种特殊的教学方式拥有直观性、有效性、激发性等特征,因此当前在很多国内高校的课程教学中都得到了大范围的使用。
一、软件模拟教学法在高校建筑类专业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国内不少高校为提升教学水平、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陆续推行了一系列有效性极强的教学方式,像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软件模拟教学法在很早以前就在某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中得到运用,但当时范围并没有非常广泛。而现在,比如图示教学法、理论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等各种教学形式均在高校建筑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获得了有效应用。举例说明,图示教学法相对来讲是一种十分直观的方式,但是依旧停留在二维教学的阶段;理论教学即对书本理论的提炼及高度总结;对比教学仅仅停留在总结、概括书本理论的程度,并没有真正将知识串联起来,形成鲜明的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
相比之下,软件模拟教学具有高效性和高仿真性的特质,其能够令学生感受真实的现场,便于组织教学,既省时又省力,具有明显的教学效果。同时,这是一种将取得很好的教学成果为根本目的的教学手段,借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实践前沿,防止了实践性不足带来的一系列教学问题。另外,软件模拟教学因具有极强的直观性和易操作性,可以令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入理解学习内容。以上均是目前高校的课程教学中需要加强的,如今的建筑类专业中很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都可以选取软件模拟教学这种方式,像“建筑构造及制图”、“建筑施工技术”等。
二、软件模拟教学法的特征分析
1、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每种教学手段均有其自身的特点,而软件模拟教学法的最主要特征就是直观性、体验性,突破了现场教学法的场地局限性,也有效建立了学生对现场的感性认识。借助专业软件对教学内容的真实模拟,将学生引入一个更加真实的三维现场中,仿佛亲身看到多种不同的建筑物、施工器械等,这样一来便进一步完善了课程教学中的不足,加强了学生的认识活动结构。比如说,在“建筑制图及建筑构造”这一章节的讲解过程中,可利用软件模拟法。
2、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真实感更强的三维模拟现场能够强烈刺激学生的感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学生们的想象力,令学生仿佛置身于其中,外界环境的激发加上学习氛围的和谐完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真实的场景模拟和实例解析,让学生发挥主动性,更好地将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分析并解决问题。
3、增强教学质量,提高效率
如今,在不少高校建筑类专业的课程教学当中,往往会选取图示教学法进行教学。也就是在黑板上绘制相应的图例,但是像这种二维的平面图不够形象直观,便使得一部分实践能力较差的学生无法接受和理解。而软件模拟教学恰恰改变了这种局面,突破了场地局限性的束缚,增强了直观性、实践性,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软件模拟教学法的展开环节及注意事宜
1、软件模拟教学法的有关环节
通常情况下,我们将这一教学方式的实施分为三个部分,即课前准备阶段、课中实施阶段及课后总结阶段。
首先,是课前准备环节。为了更好地保障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前的准备工作显得尤为关键。在高校建筑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应用中需要注意一下内容:时间上的提前准备。由于软件模拟教学法需要准备的知识内容更多一些,不仅包括平时的教材解读、拟写教案、制作课件等,也包括专业软件效果模拟、模拟现场的预演等环节。此外,在某些细节上也需要更加注意。大部分情况下,成败由细节决定,课程教学中的很多细节均不容忽视,需要教师全面、综合地考虑,做足准备。
其次,课堂教学环节。要想在这一阶段保障较高的教学质量,知识的精讲、突出重难点、专业技能的培养十分关键。而这一点对于软件模拟教学法来说同样适用,教师需要依照课程的重难点进行演示讲解,同时突出学和用的引导。
此外,课后分析与总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令学生对所讲授的知识形成深刻的第一印象,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软件模拟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与想象力。
2、软件模拟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首先,软件的建设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因专业软件自身拥有易操作、系统性、专业性等特征,而高效建筑类专业课程大部分也具有类似特点,所以对专业教师的要求较为严格。教师除了具备非常强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外,还必须拥有一定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
其次,硬件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专业软件的选取,由于模拟教学的效果同所选择软件密不可分,因此必须严谨、认真地对待这一环节。再者,要想更好地保证软件相关功能的发挥,就应当及时做好准备及维护工作。
综上,在当前高校建筑类专业的课程教学中,要想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大力推进软件模拟教学法的应用,为创设更加真实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启贤.现场教学法在冶金技术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J].福建高教研究,2009(4)
社会经济的进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加之建筑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终身教育”这一概念在建筑行业的继续教育中变得十分重要。这不仅要求建筑业专业技术在职人员要具备最前端的知识技能,而且更要求他们具备强烈的学习意愿,从而保持旺盛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如何提高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机制的灵活性,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最大限度地提供便利,增强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学习的自觉性和效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关键词]
建筑业;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机制;灵活性
一、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概念、意义及发展趋势
继续教育的概念源自于一个多世纪前,开始主要是指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的再教育,后来逐步延伸扩展为“完成基础教育以后的成人所进行的教育”。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是指对在建筑类专业技术岗位上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的,具有一定学历和职称的,以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促进建筑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证。
二、影响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决策因素
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需付出精力和财力,也是自我消费的一种形式。因此,我们可以引入恩格尔消费者决策模式(下称“恩格尔模式”)来探寻影响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决策因素。
(一)什么是恩格尔模式
恩格尔模式是目前为止消费者行为研究中较为完整、清晰的理论,此模式是由恩格尔、科特拉和克莱布威尔三人在1968年提出的,于1984年修正而成的理论。恩格尔模式共分为四个部分,即中枢控制系统,信息加工过程,决策过程和环境因素。恩格尔模式的研究认为,在有形、无形等因素的作用下,外界信息被输入中枢控制系统,通过个人经验评价标准、态度等过程的过滤加工,形成信息处理程序,对外部探索进行评估,进而形成决策方案。整个决策、研究、评估、选择过程中,同样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最后产生购买过程,并对购买的产品进行消费体验,得出是否满意的论断,再通过反馈进入中枢控制系统,形成信息与经验,从而影响未来的购买行为。
(二)影响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因素的类别
1.心理因素:参加继续教育的态度、动机等;2.个体因素:年龄、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等;3.环境因素:如社会价值观、经济状况等。按照恩格尔模式的观点,从消费者个体行为的角度来看,可以把这些行为分成两个研究范畴:一是解释性质的,主要研究受外在变量影响之后的建筑类在职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个人态度等所产生的决策因素,借助多变量统计方法找出各因素对继续教育行为的影响程度。二是反应性质的,如人口变量、情境结构等因素,这些因素由刺激和反应联系起来。
(三)影响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因素
1.能力因素:如现有经验、工作能力、学历背景等;2.家庭因素:如生活压力、家庭经济条件、居住地点、亲人朋友的态度等;3.上级领导的态度:如支持与不支持的态度,单位考核、管理方式等;4.心理因素:如求知欲望、适应继续教育的能力等;5.单位规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受单位规定的影响大小;6.单位期望:继续教育是否符合单位需要,是否有利于集体的发展;7.社会舆论:社会舆论对于参加继续教育的看法和观念;8.工作因素:如工作时间、地点、性质等是否与继续教育冲突等。根据进一步调查,影响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决策因素按影响力大小排序如下:1.单位规定;2.工作因素;3.家庭因素;4.上级领导的态度;5.心理因素;6.单位期望;7.能力因素;8.社会舆论。
三、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提高继续教育机制灵活性的必要性分析
(一)工作与继续教育学习的矛盾不易解决
许多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在单位中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加之家庭负担重,难以抽出时间参加集中学习,而目前建筑类继续教育又大都是传统的集中授课的方式,形式老套、僵化,造成学员学习积极性差,常常处在应付或被动学习的状态。
(二)功利心较强,重视程度不够
有些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认为,评职称、加薪升职等功利性目标是参加继续教育的唯一目的,认为继续教育学习中的很多内容与实际工作没有联系,因此不能以正确和积极的态度对待继续教育。
(三)继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单一,缺乏吸引力
现阶段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大多采用“一个老师,一块黑板,一本书”的传统形式,无法满足建筑科技日益发展变化的时代对继续教育的要求。另外,继续教育学习内容的实效性、针对性不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因素导致继续教育效果不理想。
四、提高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机制灵活性的对策、建议
要转变以往对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功利性认识,转变不适应时代要求、不适合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的继续教育模式,建设灵活多样的,形式新颖的继续教育机制。
(一)提高对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大资金投入
积极筹建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发展基金,坚持继续教育经费由国家投入、单位出资和个人负担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抓好建筑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落实建筑类专业技术人才出国深造、定期进修等政策,完善在职进修、国际合作、交流挂职、岗位实践等多途径的继续教育制度。
(二)建立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和选拔制度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搞好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保证。建设一支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队伍是基本的发展趋势。通过聘任来自建设工程一线的优秀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担任继续教育的教师,加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按照以兼职为主,专、兼职结合的方针,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满足工程实践及建筑科技发展革新的需要,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和灵活性。
(三)建立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教学评估机制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保证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更好地为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素质服务。通过评估还可以发现僵化和薄弱环节,寻求教育教学规律,从而使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四)严格实行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并进行考核验证
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登记制度是加强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知识更新,提升其专业技术水平的有力措施。同时,也是了解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状况,对他们进行科学管理的必要手段和措施。为此,要坚持、完善和严格开展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登记、考核和管理,并将继续教育登记作为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业务考核、升职加薪、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推动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终身化发展。
(五)创新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模式,探索开展继续教育的新途径
1.改革传统的集中面授方式,学习、借鉴、运用和丰富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如,采用合作研究、情景模拟、学术技术交流、案例教学等形式,开展“集中+分散”的,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活动。
2.研究、开发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数据管理软件,全面实现信息化。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发展远程教育,向广大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提供建筑行业主要专业和相关专业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扩大他们获取专业知识和信息的途径,为广大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进行“终身教育”提供便捷、高效的学习条件。
(六)结合实际,探索建筑类专业技术在职人员的CEB继续教育模式
CEB是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的缩写,其含义可概括为“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EB继续教育模式以满足社会和产业界对继续教育对象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和评价标准,按照企业的实际要求开发课程并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职业能力由易到难安排教育教学计划。CEB继续教育模式摒弃了传统继续教育模式以学历文凭为目标,并将系统知识灌输给学员的弊端,按照企业需求、学员的实际技术水平和能力进行个性化教学,能够满足时代对建筑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我国建筑业要培养出具有复合型知识体系和技能的技术人才,完全可以借鉴并灵活实施CBE继续教育模式。
作者:张超 单位: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明辉.人的全面发展与终身教育[J].教育探索,2012(1).
[2]张欣.湖北省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关键词:高职;石产业;专业设置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199-03
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行业、面向职业岗位的教育,其人才培养是从专业设置开始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招生人数是否与行业、产业的人才需求相适应,将直接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云南石产业在资源、区位、市场、品牌和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条件,在云南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人才的培养与市场及行业的需求差距较大,主要原因之一是培养石产业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数量少,石产业类专业设置存在诸多问题。
石产业即“三石”产业:包括珠宝玉石产业、观赏石产业、建筑材料石产业。
珠宝玉石、观赏石、建筑材料石都是选用天然石为原料,通过个性化的设计并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经加工而形成的能够满足人们不同需求的产品。
一、石产业现状、发展趋势及对人才的需求
石产业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同时对人才的需求在质和量上有了新和要求和需求。
1.我国石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珠宝玉石开采、饰用历史悠久,玉文化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珠宝产业呈现出了明显的规模化、国际化等现代产业特征,形成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规模化批量生产与传统手工单件生产共存的发展局面。目前,生产加工企业突破2万家,从业人员达170多万,已形成19个特色产地,年销售额2000多亿,出口创汇近100亿美元;赏石热潮的升温,使观赏石成为投资收藏的首选,观赏石产业成为新兴产业,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中国是世界石材生产和消费大国,石材年生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并基本保持年均20%的增长率。
2.云南省石产业发展现状
云南珠宝产业市场繁荣,品牌优势明显。云南玉文化底蕴深厚,“玉出云南”的市场口碑效应蜚声海内外,涌现了昆百大珠宝、七彩云南、地矿珠宝等一批名牌企业。由于历史文化的认同,广东加工的翡翠玉器60%以上要回流到云南市场销售。2009年,云南珠宝企业已达10000余家,从业人员50余万,年销售珠宝玉石达184亿元。
云南观赏石市场发展迅速,观赏石展示展销活动日趋活跃,已形成一批有云南特色的观赏石展示展销中心,目前云南全省观赏石会馆、商店已达3000多家,观赏石从业人员10余万人,年销售额10亿元;云南观赏石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约有400余个品种。
云南石材加工应用历史悠久,石材市场前景广阔,石材产业发展处于振兴阶段。云南石材资源丰富,主要石材中的大理石、花岗岩、砂岩矿产储量位居全国前三位;石材资源类别覆盖了全球已发现的所有品种,其中大理石、火山石、木纹石等为云南的特色品种。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全省有各类石材企业1000多家,年出口创汇突破300万美元。
3.石产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与云南乃至国内石产业市场蓬勃发展所不相适应的是,从原料及成品鉴别、产品设计制作,到成品销售、品牌推广、品质分级、价值评估、石材改性、石材养护等环节的石产业专业人才全面匮乏,而对其需求有增无减,其中又以对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和(或)较高技术水平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为甚。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是,除满足人们对珠宝首饰的佩戴欣赏需求外,在公用民用建筑建设、标志性建筑装饰、高档酒店装饰、公用景观场所规划设计、殡葬墓碑设计等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的建筑石材、装饰石材及观赏石材需求,在这种需求的催生下,石产业已成为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人才需求巨大。社会、行业、市场需求对石产业专业人才从数量、质量上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而目前专业院校石产业类专业设置存在一定问题,制约了石产业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使石产业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与需求出现了断层,因此,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石产业类专业设置是社会、行业、市场需求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石产业的发展,繁荣了市场,创造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是,产业的发展却与人才培养极不相称,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石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首先要建立石产业专业人才教育体系,解决高职石产业专业设置问题。随着石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规范化,技能性和应用型人才,特别是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过硬的实践技能的人才将更加稀缺,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高职石产业类专业设置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企业技术的提高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产业发展的水平和层次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人才是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是产业、企业、市场竞争的焦点和关键,拥有人才就拥有了产业的未来。
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石产业类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研究高职石产业专业设置,首先要解决目前高职石产业类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合理设置专业、开发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培养产业需要的、合格的,企业能用、好用、愿用的人才。通过对产业、市场和部分学院相关专业设置的了解和分析,认为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现有专业数量少。难以涵盖石产业各行业领域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珠宝玉石类专业数量相对多,且基本涵盖珠宝玉石鉴定检测、设计加工、营销行业领域。如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的宝玉石鉴定与营销专业、首饰设计与工艺专业、雕刻艺术与工艺(玉石雕刻方向)专业。但是,观赏石、建筑石材相关专业却几乎空白,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2010年申报批准招生“石材开发与应用”专业,为全国同类院校中开设的唯一一个石材类专业,但难以涵盖产业行业相关领域。
专业数量少,专业人才培养跟不上石产业的发展,人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因此,各院校要根据实际,增设石产业类相关专业,并使之能基本涵盖石产业各行业领域,满足社会需求。
2.现有专业名称不规范。导致专业培养目标的偏差
在高职(含本科)三石产业的专业设置中,观赏石和石材类专业几近空白,现主要就珠宝类专业名称规范问题进行探讨。
在现有的各高职院校开设的珠宝专业中,专业名称各不相同,这些专业都是为珠宝行业鉴定检测、设计加工、营销相关行业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也就是说,这些不同名称的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是相同和相近的,不同的是各个学校的专业对培养的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有所侧重而已。但是,有些学校为了招揽学生,不在专业内涵上下工夫,而只是在专业名
称上做文章。专业名称的混乱,使专业界限不清,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使专业人才培养规格难以得到保证,学生专业核心能力无法凸现,从而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偏差。因此要规范专业名称、规范专业内涵,各个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侧重专业核心能力的提炼。
3.现有专业无法适应石产业的发展。不能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石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从数量、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中,开设石产业类专业的院校较少,尤其是观赏石和石材类专业是空白,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差距较大,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其原因主要是现有石产业类专业太少,而有的专业与产业、行业、岗位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要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增设石产业类开采、加工、设计、工艺、美术、鉴定等相关专业,并扩大招生规模,培养行业领域急需专业人才,解决目前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矛盾。
三、高等职业教育石产业类专业设置依据和原则
通过调整和科学的设置专业,使石产业类专业逐渐与石产业发展相适应,使产业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相协调。在石产业类专业设置中,为避免和防止以上问题的出现,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石产业类专业设置依据
培养行业、企业有用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的责任和义务,高职专业的设置必须紧跟市场、紧跟行业。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掌握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职业岗位设置和职业能力的特点,以此确定开设的专业。
石产业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无论是用于建筑装饰的石材,还是装点生活的珠宝首饰或观赏石都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日益成为老百姓的消费热点和收藏重点。中国作为一个有着近13亿人口的超级市场,对石产业的发展而言,无疑展现出诱人的内部市场前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为我国石产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外部市场空间。
专业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专业人才的不足将制约产业的发展。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专业人才缺口较大。
技能型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责任和义务。高职院校肩负着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服务行业和企业的责任,其主要职责和功能就是培养社会、行业企业需要的、能用的、好用的技能型人才。针对目前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各相关高职院校应通过合理的专业设置,重点进行专业建设,加大对石产业人才培养的力度,以满足石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2.石产业类专业设置原则
在专业设置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市场需求原则。培养什么人才?人才培养规格如何确定?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市场说了算。因此,专业设置应根据市场需求确定。设置什么专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核心能力的确定,必须通过大量的行业、市场调查和分析,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备就业竞争能力,才能承担相应岗位的工作,才能被企业所接纳和认可,学校才可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专业名称规范原则。专业名称不规范,会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的偏差,各校专业特色和专业核心能力难以凸现。
独立渗透原则。现有的一些专业中,由于专业界限不清,导致学生在择业时出现这样的问题:这类岗位好像也可以,那类岗位好像也适合;用人单位很难界定其专业是否与所要招聘岗位对口;培养目标不明确或大而全,培养的学生什么都知道一点,但在实际工作中又什么都不会。个人认为,这是专业设置中独立渗透原则没有把握好和人才培养目标模糊的原因造成的。由于相近专业就业岗位是可以相互延伸的,但专业核心能力是不可替代的。因此,专业设置中,一定要考虑所设置的专业既要有独立性(即一要有明确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二要有切合专业实际的其他相似专业不可替代的专业核心能力),又要有渗透性(即在一定程度上渗透相关专业,以保证就业岗位的延伸)。
可持续发展原则。专业的设置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首先,专业设置要解决行业目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更要着眼于行业未来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其次,设置专业涉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着眼于长远的发展,并考虑专业的外延。
四、高等职业教育石产业类专业体系构架
石产业类专业体系的构建和设置是优化石产业类相关专业及高职教育结构的核心内容,紧贴市场,面向区域经济,在挖掘专业内涵的同时,努力拓宽专业的外延范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各学校实际及发展,科学合理地构建和设置专业,构建高职石产业类专业体系,调整和改造专业的服务方向,拓宽专业口径,努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通过对珠宝市场、行业调查和分析,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石产业类专业体系分为四类专业:珠宝玉石类专业、观赏石类专业、建筑石材类专业、珠宝玉石观赏石建筑石材(简称三石)综合专业。
珠宝玉石类专业涵盖的专业类:
鉴定检测方向专业
设计加工类专业
物流及管理类专业
连锁经营管理类专业
质量管理体系及认证类专业
珠宝首饰评估、管理类专业
观赏石类专业涵盖的专业类:
园林观赏石工程技术类专业
观赏石鉴别类专业
观赏石开发与制作类专业
观赏石评估、管理类专业
建筑石材类专业涵盖的专业类:
石材开发与应用类专业
建筑装饰材料及检测类专业
建筑材料工程技术类专业
建筑材料磨料模具制造类专业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类专业
建筑材料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类专业
建筑材料应用化工技术类专业
三石综合专业涵盖的专业类:
石产品包装技术与设计类专业
石产品设备管理类专业
石产品设备仪器检测技术及运用类专业
石产业企业管理类专业
石产品广告与会展类专业
石资源勘查类专业
【关键词】中职学校;建筑专业;应用型人才;数学教学
一、前言
中职学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学校,其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来说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现阶段大部分中职学校都是以就业为目标和导向来进行相关课程的设置和安排的,在课程的设置方面比较强调实用性,从而帮助学生真正通过中职阶段的学习实现就业.
二、建筑专业中职数学教学现状概述
1.数学教材与建筑专业联系不够紧密
现阶段大部分中职学校建筑专业所采用的数学教材仍旧跟普通高中差不多,是以理论说明、讲解为主的内容,与建筑专业学生学习背景、学习需求联系都不够紧密,并且缺少相关应用实例.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数学课程学习时容易产生数学学习“无用论”,教师也往往忽略将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背景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对于建筑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
2.数学课程安排合理性有待提高
现阶段中职学校数学课程安排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这种不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课程内容先后顺序安排不够合理,第二是数学课时的安排不够合理.尽管近年来专家们编写教材的难度降低了一些,对传统内容进行了精选,在知识的实践和应用方面进行了增补,尽可能考虑了各大类专业的通用性要求.然而由于中职专业门类的多样化,各专业对数学知识需求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在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往往在课程安排时都忽略了学生专业背景的需要,而按部就班地进行,导致了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在衔接上存在一定的矛盾.
3.数学教师对于学生专业课程了解程度有限
大部分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师对于自己授课班级的专业课程开设情况的了解程度都十分有限.通常数学教师就是依据中职数学教学大纲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课程的安排、准备、讲解,并未认识到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因此无法及时有效地将数学知识与专业课程背景知识进行穿插讲解,从而使得数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课所需知识产生脱节,学生对于数学课程学习热情不高.
三、数学教学对于建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建筑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也正在朝着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变.对于从事建筑事业的企业而言,对于未来建筑从业者能力要求更加全面和综合,尤其是建筑类应用型人才更是备受青睐.作为培养建筑类应用型人才的中职学校,如何提升建筑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综合能力、职业技能是恒久不变的主体.而要保证建筑类学生对于专业课程有效吸收和掌握,数学课程的学习成为一个基础.
四、如何在中职建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升数学教学成效
1.提升数学教师相关专业背景知识
由于中职学校教育仍旧会以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因此中职建筑学校的数学教师应当重视自身在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建筑测量、建筑力学、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等相关专业背景知识方面的积累.如果数学教师在相关专业背景知识方面缺乏了解就会使得数学课程的内容十分淡薄,不利于建筑类专业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无法真正地实现通过数学课程辅助专业课程的作用.学校可以加强数学教师与建筑类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帮助彼此理解双方所学的知识、背景,互帮互助,最终实现数学课程助力专业课程学习的目的.
2.明确数学教学目标是服务于建筑专业课程
中职学校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内容方面的安排时,首先应当明确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目标是需要服务于专业课程的.例如“锐角三角函数”虽然是初中数学知识,但是它却与建筑专业中的建筑力学、建筑测量等多门基础专业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我们的中职生数学基础薄弱,在初中的时候对该知识不能很好地掌握,如果不增加课时进行巩固与复习,不但影响到专业课程的学习,还影响到后续“任意角三角函数”章节的学习.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应当以符合建筑专业课程所需为主,重点讲解与专业课程联系紧密的内容、实用性内容、工具性内容,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并且联系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此外在进行教学目标设定时,教师还应当考虑到中职学校建筑专业学生的基础、学习特点、学习需求等方面,针对建筑类学生的基本情况对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做适当的调整和增删,有目的地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如在建筑专业多门课程学习中,学生需要大量使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的,因此在数学课程对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培养中应设定“能熟练使用科学型计算器进行运算”为教学目标,而不仅仅是教学大纲要求的“能正确使用”.
3.教学案例分析为主、理论推导为辅
为了进一步符合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特点,真正做到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中职阶段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考虑到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对一些基本的要求要精讲多练,严格要求同学熟记公式,学会应用;对于不符合学生特点或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应当予以改进,同时要注意在中职数学教学中不能过分强调系统性和严密性.因此中职阶段的数学教学,应当以案例分析为主来进行相关数学概念的讲解,并且结合建筑类专业背景来进行讲解,相关数学理论推导过程能省则省.大部分的学生在对于概念的理解上都是存在较大困难的.数学教师必须在做到了解建筑类专业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案例来进行数学概念的普及,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也使得学生学会如何通过数学知识来分析专业课中遇到的问题.在案例分析方面,最好能从建筑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教学内容中选择相应的案例来进行分析和学生练习.例如,结合“基础、实用、够用”原则的运用,在与建筑专业课程联系紧密的“任意角三角函数”和“立体几何”这两章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设计大量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应用性案例和练习,例如楼梯板钢筋计算、建筑物的方向和高度、建筑物的表面积、基坑土方出土量的计算、楼梯混凝土工程量的计算等方面,而对理论部分则进行删减,从而改变了过往中职数学课堂以传授单一的知识为主,缺少与专业相结合的应用性内容的教学现状,使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在未来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性,认识到数学知识与专业课学习和运用的关系是不容忽视的.
4.通过实地教学和建模比赛提高教学成效
在建筑类专业学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带领学生离开传统的课室到专业实训场地进行实地教学.例如案例“楼梯板钢筋计算”的学习,让学生通过施工现场观察,结合楼梯板钢筋构造图,学会计算楼梯楼板钢筋总长度和楼梯楼板各条支座负筋的长度.实地教学可以让学生知道该数学知识学了有什么用,用在哪里,怎么用,通过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觉性,让学生从生活、未来工作环境中体会和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成效.此外还可以进行小组数学建模比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用数学、做数学,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进一步改进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
5.创新数学教学成绩考核方式
由于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学生都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因此在对于数学课程学生成绩考核方面,应当考虑到这一影响因素,不能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的核心,而是以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应用程度为核心.因此数学教师在进行学生成绩考核时,需要创新考核方式,除了常规专门的数学考试外,还可以结合当学期与数学比较紧密的专业课程一起进行考核.例如第一学期数学课程中的“立体几何”和“任意角三角函数”知识与本学期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建筑力学这两门专业课程有密切联系,则本学期的数学期末成绩可以按如图所示比例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不但从中可以体现到学生对综合数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程度,也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学习的意义.
五、总结
中职阶段的数学教学,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数学知识和理论模块,另一方面也是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的.在培养建筑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数学课程是不可或缺的,其对于建筑类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必须的,并且能帮助学生未来进一步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蒋正梅.中职建筑专业数学教学的一些思考[J].科技信息中等职业教育,2011(11):46-54.
[2]王琨.高职建筑专业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