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近义词语用法

近义词语用法

时间:2023-05-31 09:11: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近义词语用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词语辨析模式 混淆特点 针对性

二语学习者受母语、目的语、教材、工具书等因素影响,在汉语词汇学习过程中,易将词义相同(近)的词语混用;对词形、读音相似,甚至词义相远的词语学习者也很容易混淆,故面向汉语学习者的易混淆词辨析相对于本体的同(近)义词辨析,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以往涉及词语辨析的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在辨析视角上凸显了一定的外向性,但更多地沿用本体的同(近)义词辨析模式,使辨析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一、《教与学》“比较”栏特色

(一)词对凸显外向性

《教与学》在辨析词对的收录上凸显出从本体同(近)义词向基于汉语中介语视角的易混淆词转变,即凸显了外向性特点。通过分析《教与学》所收词对,笔者发现其中不乏有一些非同(近)义关系的词对,且为数不少,其中包括:同素单双音节词,如“声调-声”;音近(同)词,如“切实-确实”;语义相远的词,如“出来-进来”;还有一些汉语母语者习而不察的词,如“盲人-瞎子”等等。笔者将737①组词对与面向汉语母语者的《新华同义词词典》(以下简称《同义词》)和二语学习者的《商务馆学汉语近义词词典》②(以下简称《近义词》)中所收词对作了横向对比,《教与学》与其有完全对应或部分对应词对两种情况,见表1:

表1:《教与学》与《同义词》《近义词》所收词对对应分布

词典 总词列 完全对应 部分对应 对应 对应词对占《教与学》比重(%) 对应词对占本词典比重(%) 完全对应实例 部分对应实例 《教与学》

相应词典

《同义词》 1310 117 99 216 29.3 16.5 节约-节省 特别-特殊

特别-特殊-特异

《近义词》 421 78 70 148 20.1 35.2 时候-时间 马上-立刻-立即

马上-立刻

《教与学》“比较”栏中29.3%的词对仅与《同义词》的16.5%对应,而20.1%的词对与《近义词》对应的比例达到35.2%,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其所辨词语的外向性。

(二)收录“跨词层”“跨词类”词对

《教与学》“比较”栏真正从对外汉语教与学的实际出发,收录了一些“跨词层”和“跨词类”词语,突破了本体同(近)义词必须相同范畴的主流观念。笔者对737组词语进行穷尽性统计,发现在构组上,“比较”栏中737组词语不仅涉及语素与语素、词(组)与词(组),即“同词层”构组,如“父-夫”“巴不得-恨不得”等;也涉及词与非词成分(语素、词组)构组,即“跨词层”构组,如“是否-是不是”“逼-迫”等。具体分布如表2:

表2:进制“同词层”“跨词层”构组词层分布

分类 “同词层”构组 “跨词层”构组

关系 语素-语素 词-词 词组-词组 语素-词 词-词组

个数 2 704 1 5 25

总计 707 30

比重(%) 95.93 4.07

《教与学》“比较”栏的“跨词层”“跨词类”构组,做到了“要从外国人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同时,704组词-词“同词层”构组的词对在词性上,也不局限于同词类,兼有不同词类词语构组,即“同词类”构组和“跨词类”构组并存,如:“白白-白”。具体分布如表3:

表3:“同词类”“跨词类”构组词类分布

分类

分布 同词类构组 跨词类构组

词类 连-副 形-动 形-副 代-副 数量-名 代-名 代-形 动-副 数-副 名-副 介-副 介-连 名-形 名-助 动-名 名-量

个数 662 3 4 10 1 1 2 1 4 2 4 1 1 2 1 4 1

总计 662 42

比重(%) 94.03 5.97

尽管737组词语在“跨词层”“跨词类”构组分布上并不显著,但突破了本体同(近)义词相同范畴构组的藩篱,启发我们外向型学习词典在词语辨析上应针对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辨析。

(三)辨析重用法且凸显同中之异

张博(2005)指出,“面向本族语者的汉语同义词词典在词义辨析上用力较多,而用法的辨析则相对薄弱,这种辨析取向不太适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词语使用和语言生成,因此,积极型对外汉语词典要特别加强同义词和近义词用法的辨析”。“比较”栏中辨析内容主要从语义、用法和语用三个层面进行了描述,但更加偏重用法对比,对715组词语用法进行了对比,笔者粗略统计了每组词语在三个层面的具体分布情况,如表4:

表4:“比较”栏词对辨析层面的分布

层面分布 语义 用法 语用

异 同

个数 387 708 505 135

比重(%) 52.5 96.1 68.5 18.3

在“比较”栏中,由于词语辨析紧承相应词条之后,编者对词对的释义多承前省略。而在用法呈现上着墨最多,且对715组中96.1%的词对都作了不同点的描述,即在辨析策略上凸显“同中之异”,如“机会-时机”组:

比较:机会、时机:二者都指难得的好条件,有时可互换,如“这么好的机会(/时机)千万别错过”“好好儿利用这个机会(/时机)。说“机会”时,强调不容易得到,要充分利用,如“机会难得”“偶然的机会”“有机会”“乘……机会”。“时机”更强调好条件的出现和消失,有很强的时间性,常说“时机(不)成熟”“不失时机”“等待时机”“掌握时机”;不说“机会”。

呈现语法搭配异同时,强调组合规律的说明,以“认识-认得”为例:

……“认识”后面可加动量词“一下”,可以重叠为“ABAB”式……“认识”前面可有“正确、全面、真正”等状语,后面可带“到、得”等补语,表否定时可用“没”……

诸如此类的规律总结能有效地辨别词语在具体用法上的不同,有助于学习者把握规律用法。对一些在语用上有差别的词对,该栏也做了辨析,如“外祖父-姥爷-外公”,词对指出“姥爷”是北方话,“外公”是南方话,并且二者是口语,“外祖父”为书面语。这些注重用法的辨析,有利于学习者正确句子的生成。

二、词语辨析模式

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词语辨析模式不同于以往本体同(近)义词辨析模式,具有极大的特殊性。《教与学》“比较”栏在所辨析词对的收录和辨析细则上提供了诸多可鉴之处。张博(2008)指出“真正基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词语混淆现实进行的词语辨析还十分欠缺。”我们尝试在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前提下,分析学习者词语偏误,探究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的词语辨析模式。文章将其分为“跨层/类”和“同层/类”词语两大类进行分析。

(一)“跨层/类”词语辨析模式

“跨层/类”词语辨析首先应当定性,即交代词语所跨的具体词类和词层,对于“跨层”词语的辨析当以辨析词对的用法为主、辅以语义区分,而“跨类”的词语应参考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的远近和导致词语偏误原因等因素来确定辨析的重点。辨析模式呈现如表5:

表5:“跨层/类”词语辨析模式

步骤分类 定性 辨析参项 辨析重点

语义特点 致误因素

①跨类 具体词类 相近 目的语 用法为主、语义为辅

相远 母语、教材、工具书等 语义为主、用法为辅

②跨层 具体词层 目的语、母语 用法为主、语义为辅

如“朋友”和“陪伴”是母语背景为印尼语的汉语学习者容易混淆的一对词语,出现“阿里朋友我们”等这样的词语偏误。其中“朋友”表示“彼此有交情的人”是名词,“陪伴”表示“随同做伴”是动词,二者在语义上关系不大。在汉语中二者很容易区分,我们从学习者母语分析二者混淆的原因③,发现“朋友”对应印尼语名词“teman”、“陪伴”对应动词“menemani”,“teman”是“menemani”的词根,印尼语名词“teman”添加前后缀“me-i”,可使词性由名词转变为动词,学生受母语的影响,以为“朋友”也可作为动词使用,从而出现了汉语“朋友”和“陪伴”的误用。外向型汉语学习者词典针对这类词对,应首先明确词语的词性,然后分析词义的远近和可能导致混淆的原因,从而确定辨析的重点和方向。

(二)“同层/类”词语辨析模式

“同层/类”词语辨析与“跨层/类”词语辨析一样,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学习者的词语偏误,分析所要辨析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并考虑致误因素,最后确定辨析重点。同范畴词语辨析模式如表6:

表6:“同层/类”词语辨析模式

步骤分类 辨析参项 辨析重点

语义特点 致误主导因素

③同类 相近 目的语 用法为主、语义为辅

相远 母语、教材、工具书等 语义为主、用法为辅

④同层 词语层 同类 见上③同类

跨类 见上①跨类

词组层 相近 目的语 用法为主、语义为辅

相远 母语、教材、工具书等 语义为主、用法为辅

以上我们总结了“跨层/类”和“同层/类”词语辨析模式。张志毅、张庆云(1994:230)指出辨析易“罗列烦琐,不得要领;浮于表面,不深入;说解粗疏,缺乏缜密。在共同意义范围内的细微差别,往往被忽略”。刘缙(1997)指出“辨析时应突出重点,切忌全面铺开,眉毛胡子一把抓”。张博(2008)指出“要找准混淆点,以义项或某种搭配关系为单位进行辨析,尽量少涉及其他义位或词语的其他组合关系。”我们借鉴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把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要辨析的词语分为“跨层/类”和“同层/类”两类,认为锁定词语的混淆特点是有针对地进行词语辨析的关键所在。

三、辨析模式示范

下面以“见-见面”为例,示范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词语辨析模式:

通过对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及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目标词进行筛选共统计出49条混淆误例。分析发现:“见”和“见面”属于双向混淆,其中当用“见”误用为“见面”的误例有45条,是混淆的主流;而且细加甄别所有误例,二者的混淆点聚焦于用法上,“见面”是离合词,学习者将其视为可带宾语的动词,出现了如下偏误:

(1)我的父亲一旦来美国的时候,在很长时间不能会去韩国,只有祖父母来美国,父亲才能见面他们。

(2)晚上我见面朋友。

(3)过了几天,我们在电梯前边又见面了,从此以后,我没有见面过她,我们这样陌生了。

(4)孩子一般出生后见面的第一个人就是他的父母。

(5)我想尽早见面你们。

(6)我想尽早跟你们见。

偏误显示“见-见面”的混淆点在用法上,即“见”后可以跟宾语,“见面”则不能带宾语,偏误例(1)、(2)、(5)将二者混淆;“见”可以带结果或趋向补语,而“见面”不能,偏误例(3)、(4)将二者相混;“见面”有固定搭配“和/跟……见面”,而“见”无,学习者不知道对此固定结构就很容易产生诸如例(6)的错误。所以辨析“见-见面”应将其用法的区别置于首位,使辨析直接对准学习者的错误,增强辨析的针对性。而语义、语用的不同可附于其后简略说明。辨析如下:

“见”后面可加宾语也可以不加,不加宾语时一般多出现在口语性较强的有限的句子中,如“明天见”“改天见”“一会见”,或者出现在“不见不散”“百闻不如一见”等固定短语当中。而“见面”后面则一定不能加宾语,“见面”常常出现在“跟……见面”“与……见面”以及“和……见面”的格式中,“见”则不能出现在这个格式中。表7以直观的方式将“见-见面”的组配关系呈现出来:

表7:“见-见面”的组配关系

易混淆词 ~朋友/~同学/~父母 ~一~ 明天~/一会儿~ 下班~/回家~ 和/跟/与朋友……~

见 √ √ √ √ ×

见面 × × × × √

四、结语

《教与学》的“比较”栏对笔者启发很大,对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词语辨析具有重大借鉴意义。本文强调了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学习者词语偏误对辨析的重要性,但目前从学习者的词汇偏误出发进行词语辨析的工具书尚属空白。文章最后所呈现的词语辨析模式,比较粗略,进一步细化辨析参项中致误原因,如义位误推、义域误推(张博,2011)、学习者母语因素如汉字词等,会使辨析更有针对性、使词语辨析模式更加完善。这需要扎实的二语功底或与母语者合作,也需要进行实证方面的研究,笔者水平有限,对此都尚未涉及,有待做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得到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经费支持,特此致谢。)

附 注:

①《教与学》引言中为740余组,据笔者统计,有“二-两”“两-

二”两组重复,算一组,共737组。

②张志毅,张庆云《新华同义词词典》(中型本),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5.

赵新,李英《商务馆学汉语近义词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新华同义词词典》和《商务馆学汉语近义词词典》在收词数量上相当,具有可比性。

③在“朋友”和“陪伴”混淆原因分析上,得到印度尼西亚玛拉拿

达大学萧频老师对本文的帮助,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施光亨,王绍新.汉语教与学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刘缙.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漫谈[J].语言文字应用,1997,(1).

[3]张博.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同(近)义词”处理模式分析及建议

[A].郑定欧.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8.

[4]张博.外向型易混淆词辨析词典的编纂原则与体例设想[J].汉语

学习,2008,(1).

[5]张博.二语学习中母语词义误推的类型与特点[J].语言教学与研

究,2011,(3).

第2篇

关键词:动词 嫌 嫌弃 偏误分析 差异

一、工具书对“嫌”和“嫌弃”的释义和用法说明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对动词“嫌”的注释有三个义项:1.嫌疑;2.嫌怨;3.厌恶、不满意(本文讨论的是“嫌”的第三个义项)。对动词“嫌弃”的注释只有一个义项:厌恶而不愿接近。《现代汉语八百词》把“嫌”作为一个条目,注释为:不喜欢、不满意。对外汉语教师和留学生常用的参考工具书《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对“嫌”和“嫌弃”的词义注释照搬了《现代汉语词典》,在用法解释中说明:“嫌”表示因(事物的)某种不足和缺点而不喜欢甚至厌恶,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嫌弃”的对象只能是人,表示不喜欢某人而疏远他。

按照上述词典和工具书的解释,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这两个词以后,仍然会出现一些偏误。以下是几种典型的偏误:

(1)*听力教室太大,冬天很冷,同学们都嫌它。

(2)*他很会说话,可是我嫌他个子很高。

(3)*她嫌吃香菜。

(4)*我不喜欢说话,同学们都嫌弃我。

我们通过对语料库的搜索发现,“嫌弃”的对象并不仅限于人,也可用于事物。比如:

(5)李铁答道:“首长不嫌弃我们连的猪肉炖粉条,是我们连的光荣。”

(6)这些糖是学生家长过节时送给我的,您如不嫌弃可以都拿走。

(7)那种历尽坎坷仍然真实、仍然活跃着的一颗颗追求理想、挚爱而绝不嫌弃生活的心感动了我。

可见,现有的工具书并没有能充分说明“嫌”和“嫌弃”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异同。问题就在于这些工具书都没有站在汉语学习者的立场突出“嫌”和“嫌弃”的差异,也没有说明多数情况下怎样使用这两个词。

二、“嫌”和“嫌弃”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现代汉语语料库(CCL)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动词“嫌”和“嫌弃”在句法结构(如是否需要带宾语、对宾语的要求以及句法功能等)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基于这种差异,我们又深入探讨了“嫌”和“嫌弃”在语义和语用上的差别。

(一)句法结构差异

1.是否需要带宾语

《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嫌”后面可带名词宾语、形容词或动词宾语以及兼语(我们认为用“小句宾语”更合适[1])。我们通过对语料的查询也发现,在115例使用“嫌”的语料中,有35例带形容词宾语,80例是小句宾语。还没有发现不带宾语的例句。但是“嫌弃”是可以不带宾语的,比如:

(8)这地方不太平安,最好不要在街上过夜。我看三位要是不嫌弃的话,不妨到寒舍去对付一夜。

(9)病人感动地说:“我耳朵很臭,连家人都躲得远远的,姜教授却不嫌弃。”

2.对宾语的要求

2.1“嫌”及其宾语

(一)“嫌”带小句宾语。在我们搜集的语料中,带小句宾语的共有80例,占69.6%。也就是说,“嫌”的宾语绝大部分是小句。例如:

(10)她不是嫌这个太木讷,就是嫌那个太轻浮,横竖看不上,统统拒之门外。

(11)我不愿尽家庭义务,不愿下厨房,嫌炒菜油腻腻的。

(二)“嫌”带形容词宾语。语料中带形容词宾语的共有35例,占20.4%。

(12)贫困家庭数量增加,这些自强母亲以坚强的生命力作为支撑,不嫌卑微、不畏辛苦,操持好一家人的生活,她们是最值得敬佩的人。

(13)即便如此,国防部副部长保罗・沃尔福威茨还嫌少,声称要向国会索取更多拨款。

(14)成人嫌麻烦,图省事,以至事事包办代替是培养不出儿童的独立性的。

(三)“嫌”带名词宾语。《现代汉语八百词》明确指出,“嫌”可带名词宾语,并指出名词宾语仅限于指人,指物要用“不喜欢”。比如:

(15)你嫌我,我就走。

(16)谁嫌过他呢?全是他多心。

这样一来,我们再看例(1),“嫌”的对象是“听力教室”,因此应改为:“同学们不喜欢听力教室”或者“同学们嫌听力教室冷”。

在我们搜集的语料中,还没有发现“嫌”带名词宾语的例子。

2.2“嫌弃”及其宾语

(一)“嫌弃”带名词宾语。我们搜集的290条语料中,“嫌弃”带名词宾语的语料数为178例,约为60%。

(17)就让我寻个老实的温柔的头脑简单的女孩吧.她永远不会嫌弃我,她永远崇拜我。

(18)做婆婆时一定怨儿媳妇,做媳妇时却嫌弃婆婆。

(19)我会始终如一奉养母亲,即使我一辈子解决不了婚姻问题,我也不会嫌弃母亲。

(20)就业指导专家也呼吁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不要嫌弃一线的技术工作,因为一旦学有所成,薪酬将比一般“白领”高得多。

(二)“嫌弃”带小句宾语。语料中带小句宾语的语料数为24例,约为10%。

(21)这位来自城市的新兵,没有嫌弃当警卫员工作辛苦,更没有闹情绪,耍调皮。

(22)她们都嫌弃我是一个孤儿,家里没钱没势。

(23)我的美人每天傍晚陪我到城区的公园里去散步,丝毫不嫌弃我衣着寒伧。

(三)“嫌弃”不带宾语。语料数为88例,约为30%。

(24)她到乡下看表姐,每次都带很多礼物,从未有一丝嫌弃。

(25)婆婆身体不适,她忙前忙后;有时老人大小便失禁,仓木拉从不嫌弃,洗净弄脏的,换上干净的。

(26)上个月一天晚上,儿子儿媳不在家,老人突然犯病,李大夫不嫌弃,为她治病清污。

(27)胡志珍常说,当教师的要爱每一个学生,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不能嫌弃。

从以上分析中可看出,“嫌”和“嫌弃”所带的宾语有很大差异,“嫌”的宾语一般是小句或形容词;而“嫌弃”的宾语多是名词,或者不带宾语,小句作“嫌弃”宾语的比例也较少。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多数情况下,“嫌”只能带谓词性宾语,不可带体词性宾语,属于谓宾动词;而“嫌弃”既可带体词性宾语,也可带谓词性宾语,属于体谓宾动词[2]。

在对学生偏误语料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例(2)“我嫌他个子很高”,这类用“很”的偏误占有较大比例。对此,我们考察发现:“嫌”和“嫌弃”在语义上都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它们都要求其后的语言成分有较强的主观性,有时会有一个主观标记共现。而“很”侧重于客观,表达一种客观评价(齐沪扬,2005),因此一般不用在“嫌”或“嫌弃”的后面。用在“嫌”或“嫌弃”后面的多是主观色彩较强的“太”。如:

(28)有一年幼儿园要买一架电子琴,袁厂长非常支持,但他嫌当地的价太高。

(29)田山生疑:是不是嫌礼太薄?

3.句法功能

“嫌”主要用作句子的谓语,“嫌弃”除了作谓语以外,还可用作定语、状语。如:

(30)他们不得不经常搬迁,以躲避邻居嫌弃的眼光和刻薄的话语。

(31)对于这门职业箫没有嫌弃之心,她有思想准备。

(32)她把那件从日本买回来的桃红色晚装穿在身上,于镜前照了一下,就嫌弃地扔到床上去。

(二)语义表达差异

1.语义重心不同

“嫌”和“嫌弃”都有“由于外界条件而引起主观心理上的不满意或不喜欢”的意思,但仔细考察,两者的语义重心有所不同。“嫌”强调的是对宾语部分所指出的缺陷不足或令人嫌恶之处的不满或厌恶,而“嫌弃”不仅有这种不满和厌恶,还隐含有由于不满和厌恶进一步想抛弃的意思。如果说“嫌”的宾语是为了说明主语不满意的原因,那“嫌弃”则已经包含了主语由于不满而准备采取的态度或措施,即“弃”。试比较:

a.丈夫嫌妻子没文化。

b.丈夫嫌弃妻子没文化。

a.句丈夫只是对妻子没文化不满,带有“看不上、瞧不起”的意思,而b句则隐含有由于妻子没文化,丈夫厌恶甚至想抛弃的意思。

因此,我们再看例(4),只是因为“我不喜欢说话”,“同学们都嫌弃我”,这里用“嫌弃”语义过重,可以改为“同学们都嫌我闷”。

2.与宾语的语义关系

“嫌”的宾语所表达的语义内容总是表现为消极的时间或情状,它或许是客观的事实或现象,或许是主观的感觉或评价,而其中必含有触发“嫌”这一心理行为的“点”。作为这一触发点的宾语与“嫌”的语义关系表现为因果关系,我们将这类宾语称之为原因宾语。一般来说,“嫌”在表示对人或事物的不满时必须指明原因。而“嫌弃”呢,它可以只带对象宾语而不必说明原因。比如:

a.丈夫嫌妻子没文化。

b.丈夫嫌弃妻子没文化。

c.丈夫嫌妻子。

d.丈夫嫌弃妻子。

现在,我们再看例(3)“我嫌吃香菜”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说明“嫌”的原因,应改为“我嫌香菜味道不好,所以不喜欢吃”。

(三)语用特征差异

1.语用要求

用“嫌”的句子多为非自足句,一般不能单独使用,需要有一定的上下文与之呼应。在交际中,如果没有一定的语境,说话人只说一个“嫌”字句,会让人觉得话没有说完。比如上例a“丈夫嫌妻子没文化”,若有一个后续句“因此,不愿带她去正式场合”,这样意思就比较完整。而“嫌弃”呢,既有对原因的说明,也隐含着某种处置结果,因此是可以自足的。如上例b。

2.语体差异

一般来说,“嫌”和“嫌弃”多用于口语,但在对语料的考察中我们发现,“嫌”前面还可以受“稍”、“略”、“尚”等词语的修饰,这种句子用于书面语,具有较强的主观评价色彩。如:

(33)这部回忆录是口述后整理的,所以稍嫌零乱,但却保存了一种亲切感。

(34)就其整个的著作来说,这本三十万字的书,虽不免略嫌单薄,但所收文章的确是他一生学术研究的精华。

(35)虽然他的文字那时尚嫌幼稚,但其文学天资已经显露出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

三、结语

汉语词汇中存在着大量的类似“嫌”和“嫌弃”这样的近义词。绝大多数近义词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异”大于“同”。对于其中的“异”,有必要进行深入地辨析。“意义有联系的词语,特别是那些有共同语素、相同词性的词,留学生非常容易用错,应作为近义词辨析的对象”(刘缙,1997)。

在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教材,对近义词的处理基本上都是“以词释词”的方式,这种方式不能突出近义词“异”的一面。而带给留学生的影响就是:认为近义词没什么区别,遣词造句时随意替换、类推,因而导致多种偏误的产生。赵金铭(2005)指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任务不仅是要交给学习者识词的能力,而且还要交给他们辩词的能力。”只有把词义、用法辨析清楚,学生才会正确地选用词语。以“嫌”和“嫌弃”为例,在教学中我们讲清楚以下几点区别:(1)语义上,两者都表示不喜欢、不满意,但“嫌弃”还有“抛弃、不要”的意思;(2)“嫌”的后面多带小句宾语或形容词宾语,“嫌弃”一般带名词宾语或不带宾语;(3)“嫌”字句一般不单独使用,它需要一定的上下文与之呼应。这几点讲清楚了,偏误的出现也就可以避免了。

(本文为安徽省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项目编号为2010SQRW023。)

注释:

[1]苏英霞:《“嫌”字句说略》,语文研究,1998年版,第3期。

[2]宋玉柱:《关于体宾动词和谓宾动词》,世界汉语教学,1991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范开泰,沈敏.“眼看”与“马上”的语义表达功能辨析――兼谈对外汉语近义虚词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5).

[2]刘缙.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漫谈[J].语言文字应用,1997,(1).

[3]齐沪扬.对外汉语教学语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张丹.动词“烦”和“嫌”及其相关句式[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6,(3).

第3篇

相比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字词数量不断增加、意义不断扩大、用法不断增多,许多字词甚至已经失去古代的意义,具有了更多新的意义。学者对个别典型的字词分别进行了意义、功能和用法上的研究与论述。

前人已经从不同方面对“不”字进行了研究,但多是关于“不”字单用,以及组词和特殊句式的研究,其中对单用的意义研究最多,而很少有人研究由“不”字组成的词在句子中的使用。本文通过对“不”字单用及组词等用法的概括,论述由“不”组成的副词在句子中的使用,并对相关的词与其近义词进行辨析。

一、“不”字的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不”字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一般作副词,起否定作用。“不”字常常单用,也可与其他语素或词组合成更高一级的语言单位使用。

(一)“不”字的单用

“不”在自述语境中只有陈述语气,在对话语境中既有陈述语气,还有祈使语气,同时具有否定性、修正性、阻止性三种作用。

“不”在自述语境中只有陈述语气。例如:我四号到的四川大学,哦,不,是五号。

“不”在对话语境中可作祈使语气,也可作陈述语气。例如: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他不知道吧?――不,他知道。|再坐一会儿吧。――不了,我还有事呢。(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二)“不”与动词、形容词、副词共同构成词或词组使用

“不”用在动词、形容词及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与其他词或语素组成一个词或词组。这些词多带有否定性质。例如:

不比不如不变不便不及不曾不成不但不单

不要不是不仅不光不止不定不独不妨不论

不在乎不得已了不得不得了不见得不至于不服气

……

(三)“不”在特殊结构中的使用

“不”的A不A(A为动词或形容词)、爱A不A、不管A不A、什么A不A的以及不A不B等特殊结构中的使用。

1.A不A

例如:去不去?|走不走?|是不是?|见不见?|想不想?……

这里A是单音节。当A有两个及以上音节时,往往只重复第一个音节。这种结构常见于问答,问话者希望答话者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常出现在正反疑问句中。例如:你是不是四川大学的学生?

2.不A不B

例如:不说不笑|不吃不喝|不声不响|不言不语|不男不女|不多不少|不前不后|不死不活

这里的A、B有的是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单音节动词或文言词,有的是意思相对的单音形容词、方位词或文言词。(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而这些词与“不”一起构成了汉语中的四字成语结构。

(四)“不”组成的词在复句中的使用

“不”组成的词也常用在复句中,多用于偏正复句中作连词,如“不管”“不论”等。常用于条件复句中,成无条件复句,偏句排除一切条件,正句表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不以偏句的条件变化为依据。例如:不管生活多艰难,我们也得坚持下去。|不论贫穷与富贵,我们都不能忘了父母。

“不是”常用于转折复句,例如:他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前面的分句说出一个意思,后面的分句则说出与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

“不但”“不仅”常用于并列复句表递进关系。例如:他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在体育方面获得过许多奖项。|他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在体育方面获得过许多奖项。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不”在复句中使用时,“不”所在的复句具有否定功能和排除性。

二、由“不”字的性质对其近义词辨析(以部分典型近义词组为例)

在现代汉语中,因为词义的变化,一些词语具有一些共同的义素,一些词义上区分特征很小的事物或概念,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就造成了现代汉语中的近义词或同义词现象。下面通过对“不”字的组成词及其近义词进行辨析,一方面区分其细小的差别,另一方面证明“不”字在使用时的否定功能和排除性。

(一)“不管”“不论”“无论”

三个词的相同点:都是连词,用于复句中的上一分句,任指各种条件,虽条件不同,结果不变。下一分句常有“都,总,会,就,也”等与之呼应。表示结果不变,常通用。例如:

不管雨下多大,我都要去上学。|他无论做什么事,都非常认真。|不论困难有多大,我也要克服它。

但是,这三个词在意义和使用上有细微的差别,主要是语体色彩的不同。“不管”常用于口语。“不论”在口语体、书面体都常用。“无论”用语书面语体较多,可以同“如何、何、是否、与否”等文言词一起使用,常与“如何”组成“无论如何”格式。例如:无论如何,你都要去一趟王老师办公室。

(二)“不免”“难免”“未免”

《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三个词的解释分别是:难免:不容易避免,避免不了。

不免:免不了,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导致并非理想的结果。未免:免不了,是古代汉语遗留的用法。

在意义和用法上,“不免”侧重免不了。后面一般跟肯定形式。例如:我的语文成绩不好,难免写错字。

“难免”指不容易避免,后面可以跟肯定,也可以跟否定形式,意思不变。例如:人生难免不犯错,正因为犯了错才知道改正。

“不免”“难免”常常强调的是客观上的不容易避免。而“未免”同一些词搭配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某种过分情况不以为然,表示主观上的委婉否定与批评,含有不赞成的意思。它常与“太”“过分”“过于”“不大”“不够”等字词连用。例如:你的顾虑未免也太多了些。|老王这样做未免也太过分了。

(三)“不如”“不比”“不及”的辨析

“不如”用于比较,用来比较的前一对象总是比后一对象差。例如:今年不如往年。今年一定比往年的收成或者收入低。“不如”后边可以不带宾语,如“连猪狗都不如”,而“不比”不能这样用,后边一定有宾语。

“不及”在词汇意义上与“不如”差不多。但是,“不及”只用来比较不同的人或事物,因此只能前后都是名词。例如:你的努力还不及他的三分之一。而“不如”除用于比较人或事物外,还可以比较动作的利弊得失,因此除名词外,前后可以是动词或小句。例如:下雪啦!与其在家里隔窗欣赏,不如去外面堆个雪人,打场雪仗!

通过这三组近义词的辨析,可以看出,由“不”字组成的词在复句中,一般具有否定性和排除性,否定或排除“不”所在的分句,从而肯定另一分句。在偏正复句中,“不”一般用于偏句前表示否定或排除。

三、小结

第4篇

2、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定语、状语;形容突发事件

示例:

其在前曰:真为素昧平生,~,难怪妾之得罪。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

出处:

1、《易·离》:“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2、其在前曰:真为素昧平生,突如其来,难怪妾之得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

如 【rú 】:依照顺从,像,相似,同什么一样,假若,假设。

3、成语辨析

【近义词】:出乎意料、从天而降

【反义词】:不出所料

4、突如其来造句:

1、她为了躲避这突如其来的大雨,唐突地敲开了一家农户的门。

2、她实在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

3、突如其来的喜事让他手足无措。

4、突如其来的噩耗使他陷入极大的悲痛之中。

第5篇

[关键词]语义韵 词汇练习 初级汉语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027-02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而词汇教学离不开词汇练习的辅助,多样化地进行词汇练习是各阶段巩固词汇习得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初级阶段,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词汇学习活动和词汇习得效果。因此,教材和教师应精心设计灵活有效的词汇练习题。

P.National认为词汇学习可归纳为三个活动:学习词的形式、词的意义、词的使用。[3]Scott Thombury认为掌握词语不仅要掌握词的字典意义,还应掌握它的搭配及蕴涵意义。[2]这就需要通过有效的词汇练习来习得。综观目前对词汇练习题的研究现状发现:1.教材方面,大多数汉语教材都偏重于练习词的形式和词的意义,而在词的使用方面的练习设计得较少,多以选词填空为主,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分工不明确。2.阶段方面,初级汉语对词汇的练习设计不够重视,过于强调复现性练习,理解性和运用性练习较少,[2]导致练习过程机械和生硬,习得效果不佳。3.技能方面,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缺少相应的词汇巩固练习,词语搭配和语用能力薄弱,学生的交际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语义韵

语义韵表示超越词界的联想色彩。Sinclair(1987)认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能相互感染,关键词总是习惯性地吸收某些搭配词,当这些搭配词具有某一类相似的语义特征时,这个词也传染了这种特性,语境中便弥漫了一种较强的语义氛围,即语义韵(semantic prosody)。[4]Stubbs(1996)将语义韵分为积极语义韵(positive prosody)、消极语义韵(negative prosody)、中性语义韵(neutral prosody)或错综语义韵。语义韵研究通常有三种方法:基于数据的方法、数据驱动的方法、基于数据和数据驱动结合的方法。[5]

近几年,词语的语义韵研究开始应用于英语学习和练习。同样,语义韵也可以应用到汉语词汇的学习和练习中来,通过分析语料的搭配、语境、类联接,归纳词语的语义韵,以区分近义词,准确把握词语的用法。本文以有点儿和一点儿为例,试图在初级阶段的汉语学习中应用语义韵来设计词汇练习题,以更精确地区分有点儿和一点儿。

二、“有点儿”和“一点儿”的语义韵比较

“有点儿”和“一点儿”都是“a little”之意,大部分留学生难以区分二者。笔者在教《汉语教程》第一册下第十九课的“有点儿”和“一点儿”的语法点之前,让初级汉语E8班的20个留学生做书上关于“有点儿”和“一点儿”的练习题。全对的有3位,他们区分两词的方法是:依据书本上的阐释,“一点儿”是右接形容词,而“有点儿”则是左接。“有点儿”多用于表达不如意的事情,“一点儿”则可以表达如意的或者不如意的。没全对的学生认为“有点儿”后既可接积极形容词也可接消极形容词,可见深层的语用把握不到位。对此,笔者加入语义韵元素来设计语义韵练习题如下:(以英语为媒介语)

(一)“有点儿”的语义韵练习设计

问题1:有点儿is used to express something is undesirable or dissatisfying,同学们看这个对吗?这个书包有点儿便宜。(不对)

请看以下来自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CCL)里的语料:

1.老师有点儿不高兴;2.我觉得汉语有点儿难;3.我们的学校有点儿小;4.这件羽绒服有点儿贵;5.那个女孩儿有点儿胖;6.这份工作有点儿累。

问题2:“有点儿”右边的形容词有什么特点?(都是不好、不如意、消极的形容词,如贵、难等。)这表明“有点儿”右搭配词通常是消极语义韵词。

问题3:“有点儿”左边的名词有什么特点?(都是客观的名词或代词,如爸爸、学校、汉语等)表明言者的评价都是针对客观事物而言的,无语义韵体现。

问题4:does有点儿add negative or positive adjective words?(negative, unpleasant or dissatisfying words)通过例句引导学生分析“有点儿”右侧搭配的形容词具有较强的消极语义特征,“有点儿”也沾染上了消极语义韵,使语境呈消极语义韵氛围,因此“有点儿”是消极语义韵词。

问题5:为了进一步巩固“有点儿”的习得效果,教师可以设计出含消极语义氛围的例子及生活语境,引导学生说出包含“有点儿”的句子,体会其搭配和语义韵。如:

1.六点回家的时候,地铁上的人____。2.上课时有些学生聊天,教室____不安静。3.食堂没有空调,夏天会____?4.老师的这件衣服穿了4年,现在____?5.爸爸工作____。

(二)“一点儿”的语义韵练习设计

问题1:这句话对吗:这件衣服一点儿贵,那件便宜一点儿。(不对)请看CCL中的例子:

1.这个书包太大了,给我一个小点儿的吧。2.老板,便宜一点儿怎么样?3.这件衣服颜色有点儿深,我要浅一点儿的。4.这双鞋大了一点儿,有没有小一点儿的?5.这个箱子旧一点儿,那个新一点儿。6.考试太难了,可以容易一点儿吗?

问题2:“一点儿”左边的形容词有什么特点?(可以是如意的,也可以是不如意的,是中性语义韵或错综语义韵。)

问题3:再看“一点儿”左边的名词有什么特点?(都是中性名词,如衣服、箱子等。)因此左边名词无语义韵体现。

问题4:does一点儿add negative,positive or neutral adjective words?(neutral words)通过分析“一点儿”的左右搭配词,发现既可是积极形容词也可是消极形容词,呈错综的语义韵。笔者用Sketch Engine证实了“一点儿”无明显的语义韵倾向,学生由此得出“一点儿”呈中性语义韵。

问题5:“有点儿”“一点儿”与形容词搭配的位置一样吗?(不一样,“有点儿”右接形容词,“一点儿”则是左接,且常伴随一个相比较的分句。)为进一步鲜明地区分二者,巩固学生对两词的理解和使用,教师可提供紧贴生活的例句,利用语义韵的不同来设置比较词汇的练习如:

1.这条裤子( )肥,有没有瘦( )的?2.苹果( )贵,可以便宜( )吗?3.这双鞋( )大,我想看看小( )

的。4.这本汉语书( )难,那本容易( )。5.这辆车( )旧,那辆新( )。

通过引入语义韵来设计“有点儿”“一点儿”的比较练习,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归纳例句的特点,让学生自主发现、探讨二者的差异,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点儿”和“一点儿”的语法甚至语用差异,恰当使用二者。Sinclair发现英语中有很多词如cause等具有语义韵。汉语中同样也有一些词具有语义韵,如洋溢、摆脱等。目前汉语的语义韵研究日渐深入,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语义韵进行引导探究式教学,设计区分近义词、完型填空的词汇练习,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词语的典型搭配和使用语境,精确区分近义词,提高语言学习能力自主语用能力。

三、结束语

本文利用语料库丰富的语料和词语搭配信息,引入语义韵设计教学和练习来区分“有点儿”和“一点儿”,得出“有点儿”呈消极语义韵,“一点儿”呈中性语义韵,考试结果表明学生习得效果较好。因此,教师可根据各阶段学生水平设计有关语义韵的词汇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分析和归纳词语的语义韵,以区分近义词并准确使用词语。编者可在教材中加入语义韵元素设计出有效的词汇练习题,初级阶段多提供自然语境引导学生使用词语,中高级阶段可在词义辨析和完型填空练习中引入语义韵,引导学生熟悉词语的典型搭配和语用习惯。

【参考文献】

[1]陈海员.语义韵研究在词汇练习设计中的应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

[2]Thombury.scott.Teach Vocabulary[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3]National I.S.P.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卫乃兴.词语学要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5]卫乃兴.语义韵研究的一般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2(7).

第6篇

关键词: 法律英语 专门用途英语 法律术语

法律英语(Legal Language or Language of the Law),是一种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ESP),与科技英语、医用英语、商务英语、金融英语一样,都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美国权威法律语言学家大卫・麦林克夫David Mellinkoff)教授在其著作《法律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the Law,1963)中把法律英语定义为“在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里,律师在一般的司法活动中通常所使用的语言”。事实上,法律英语是以英语共同体为基础,在立法和司法等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具有法律专业特点的语言。它是人们根据社会文化环境和交际目的、交际对象等语用因素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一种语言功能变体。法律英语的形成与西方国家的法律体系、法律制度、法律渊源等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英语,法律英语区别于普通英语,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特征。

法律词语是构成法律语言的基本单位,其运用在法律事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律语言特点主要体现于其用词的特点。法律英语中的词汇一般都是比较正式的书面语,中间甚至杂有很多古体词,而且为使表达准确,常常使用专业的法律用语,并且大量并列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以消除歧义。

一、语体正式化

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种,法律英语通常都使用正式性的词汇,既正式又庄重,绝对不允许使用方言和俚语。如,law enforcement officer,policeman,cop和 fuzz 都可以表示“警察”这一概念,然而,就其正式程 度 而 言 ,law enforcement officer居其首位,policeman居其次,cop属于非正式词汇,虽然被广泛使用,却是非礼貌的用语,fuzz则属于俚语,具有较强的侮辱性。此外,法律英语中会使用正式而非日常使用较多的词汇,例如:After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under a contract are terminated(“正式”没使用 “end”一词),the parties shall follow the principle (“ 原则 ” 没使用“rule”一词)of honesty and trustworthiness and the appropriate trading practice to perform the obligations of notification(“通知”没使用“notice”一词),assistance(“协助”没使用“help”一词)and confidentiality.同时,在法律英语中,绝不能使用口语,如by virtue of,ensue,in effect等。

二、旧体词和外来语的广泛使用

旧体词和外来词汇是法律词汇专业性的一个体现和标志。法律英语词汇的主要来源是靠古体词。古词语在现代英语中早已经不再适用了,而且有消亡的趋势,但在法律英语中古体词却仍旧很普遍。这些古体词有一部分是由here/there/where和介词合成的。这样久而久之就成了专业术语。常见的一些旧体词有hereby(由此,以此,特此),herein(其中,在此处),hereof(至此,由此),hereto(至此,关于这个),therefore(因此),thereon(关于那,在其上),whereby(靠那个),whereof(关于那个)等。具体使用如下面的例句所示: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A sales contract is a contract whereby the sellers transfer the ownership of an object to the buyer and the buy-er pays the price for it.

法律英语词汇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法语和拉丁语。在“诺曼底人的蒸发”时期,拉丁语和法语都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英语只是下等人所使用的语言,因此在当时的法律法规中无疑会使用大量的所谓的官方语言。即使是现代,在英国,拉丁语仍然被视为个人深造的基础,法语则被认为是西欧上层社会所使用的语言,具有高贵的气质和身份的象征。例如,来自法语的法律语言有:estoppel(禁止发言),feesimple(不限制具有一定身份的人才能继承的土地),attentat(谋杀,谋害),de facto marriage(事实婚姻),fait accompli(既成事实)等。大量的法律英语术语直接来源于中古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丁语。如今,现代法律词汇中仍保留着相当多的拉丁文词汇,而且有不少拉丁词汇已经被收为英语词汇。如:adhoc(专门地),inre(关于),perse(自身),prorata(按比例),mediator(调停者),declaration(申诉),sinedie(无期限的),infinitum(永久的),interalia(特别是)等。因此可以说,法律文体最引人瞩目的特点应该是它以各种形式保留了在其他文体中早已经废弃不用的东西,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保守原则。因此,法律英语的这种大量保留古词、旧词和使用温情十分正式的词等的特点都是该原则的具体体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律师和起草者们都遵循了“不要轻易改动已经使用、并证明行之有效的格式”的原则。

三、法律术语专业化

1.源于普通词汇的法律术语

“法律语言由日常用语和具有特定法律意义的词组成。日常用语中具有特定法律意义的词非常罕见,也用得很少,如过失、非法侵害等。”很多日常生活中的英语词汇,我们并不陌生,可是这些普通词汇一旦被用于法律法规当中,就具有了法律范畴中独特的意义,意思和其原义大相径庭,这也就是法律词汇的“专业性”。例如battery一般意义是电池,法律含义是伤害攻击。Immunity一般含义是免疫力,法律意义为豁免权。Vacation一般意义为假期,法律意义为休庭期。还有很多英语词汇,其一般意义和法律意义已大相径庭,初学者切忌望文生义。

2.专业法律术语

任何学科都有其专业词汇,法律英语也不例外。法律英语中的专业词汇使得其语言表达更加准确,所指事物更为具体明晰,也让法律工作者之间拥有更加轻松自在的交流与沟通。习惯上,我们通常将法律术语根据其用法分为两类:一类是不能被随意引申的、专用于法律范畴的法律术语(legal term of art)。此类专用的法律术语在数量上较少,且一般拥有比较特定的、确切的含义及适用范围,因而不能被其他词汇取代。另一类法律术语虽然可以兼用于其他语体,但它们在法律英语中同样具有确切且肯定的词意。因此,同legal terms of art一样,它们也不能被其他词取代,也不能随意引申。如agency一词,在法律英语中,它表示“Relation in which one person acts for or represents another by latter’s authority,either in the relationship of principal and agent,master and servant,or employer or independent contractor.”()在民法中,一提到,人们就会想到人(agent)、被人(principal)和相对人(the concerned person),联想到是一种行为人依据其权以被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法律效果直接归属于被人的法律行为,进而联想到其他法律概念,如指定、法定、委托等。但是,在日常英语当中,它仅仅表示“经办,”或“处”的意思。很明显,其所指的意思是不同的。此类词汇还有很多,篇幅所限,此处不再一一罗列。

四、近义词的重复使用

法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法律术语的严谨和呆板。法律文件签约双方或者是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总是被要求谨慎小心,思辨清晰。可是有些汉语词语本性上比较笼统,表意模糊,因此翻译时应突破汉语中重知觉、重表象的思维模式,寻求词语的确切含义。这一特点在法律条文中表现尤为突出,这也体现了汉语重“意合”和英语重“形合”的语言特点。例如:职工(staff and workers),规章(rules and regulations),条款(terms and conditions),无效(null and void),children and issue(子孙),last will and testament(遗嘱),terms andconditions(情况)等,此种结构一部分可能已经成了习惯用语,广为人接受,其他只是出于表达意思精确,避免语义晦涩而用。除此之外,在句子中也倾向于重复词语。如:行政法律规范载体的行政法的渊源分为基本渊源和其他渊源两个方面。The origins of administrative law,as the carrier of administrative law,can be divided into two aspects:basic origins and other origins.又如:行政行为大致可以包括行政立法、行政处理、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行政司法等行为及行政相关行为。Administrative acts include administrative legislation,administrative handling,administrative coercion,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administrative juries dictions well as acts related to administration.这种同一个词的重复,同义词或近义词重现的现象表明法律英语对词义正确,语境确凿的刻意追求,从而形成了法律英语用词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它们的使用通常能使法律文件的内容更全面,也更有弹性。

然而,在近义词或同义词的重复这个问题上,学术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这本身就是一个未解的难题,反对和赞成的人都互不相让,各执一词。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有些近义词或同义词的重复完全是源自于传统的表达。如,cease and desist难道就一定比单独使用cease或desist当中的一个词更好吗?笔者认为就不一定。这里的同义词的重复完全是源于传统表达的缘故。然而,当今的趋势是在照顾传统的同时,更注重实用,也就是说,在重复这些近义词或同义词的时候,更要考虑不仅仅是传统和习惯,而是其使用的效果和理由。

五、法律语言的准确性与模糊性

法律英语词汇的精确性是指“语义与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现象)完全相符,正确、准确、精密,准确地反映事物(现象)的主要特点和一般特点”。可见,准确性始终是法律语言的生命与灵魂。有时候,因为一词之差就可能导致官司的发生,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当中屡见不鲜。法律英语中要求用词准确,但并不排斥其对模糊语言的使用。因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法律作为一门社会学科,本身并非一门很精确的学科,所以其语言多多少少会带有一定的模糊性,而这种模糊的语言也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普通法的灵活性。有时候,我们甚至可以说适当地使用模糊性语言反而是确保法律语言准确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法律英语当中,追求表达的准确与其对模糊性语言的使用并不矛盾,相反,这正是为了把意思表达得更充分、更完整,为执法留下足够空间。含义模糊的词汇或表达方式出现在法律英语中,目的是让意思表达更充分而“故意”使用的,这和意思含混、让人费解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法律英语(书面英语)作为英语国家中法律的重要载体,它是由词汇、语句和语篇构成的。通过对正式性、法律术语、大量借用外来词汇、模糊语言与准确语言并用及近义词或同义词重复等五个方面法律英语的词汇特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与其他文体相比,在词义、词源及其使用方面,法律英语的词汇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正确理解了这些词汇,才能全面地掌握好法律。此外,法律英语除了在词汇上具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外,在其句子结构上还有大量地使用长句、复句的特点。在我们仅对法律英语在词汇方面的一些特点进行探讨,以期帮助我们在正确、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发达国家,尤其是和普通法有着紧密联系的国际关系法律法规与惯例的基础上,促进、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在各个层面上的合作与交流,从而更好地实现法律法规的移植,进一步加快我国的法治化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季益广.法律英语文体特点及英译技巧[J].中国科技翻译,1999(4).

[2]孙万彪.英汉法律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7.

[3]王士如.法律基础双语教程.天津[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91.

[4]徐瑶松.法律类语的语言特点[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5).

[5]张新民、高泠.从法律英语词汇特点看法律文献汉译英[J].上海翻译,2005.

第7篇

——谈“作、做”

“作派”不同于“做派”。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注,“作派”指人的派头、气派或故意做出来的姿态、架势;“做派”指戏曲演员表演中的动作和表情。在实际语用中因为人们不了解“作”和“做”的区别,常常犯张冠李戴的错误,该用“作派”时用了“做派”,该用“做派”的用了“作派”,如下例:

①某些官员在对待公众时“大老爷”式的傲慢做派。(《京华时报》2007.03.20)

②著名泌尿外科专家李汉忠极力反对这种“霸王”做派。(《人民日报》2007.03.21)

③作派潇洒大方,台步飘逸舒展、自由奔放的艺术表演风格。(《中国秦腔俱乐部》)

④演戏时身架优美矫健,作派潇洒利索。(《新浪博客》)

例①②应该写作“作派”,例③④应该写作“做派”。“作”与“做”都指制造、劳作,是同音义近字,它们用法上的区别是:抽象意义的词语、书面语色彩较重的词语,特别是成语里,多用“作”,如作罢、作对、作废、作怪、作战、作风、振作、写作、协作、自作自受、作威作福、精耕细作等;制造具体的东西、从事具体的活动,口语色彩重一点的,一般用“做”,如做活、做饭、做作、做衣服、做贼心虚、做做动员等。

不“振”不动

——谈“振”与“震”

“振”与“震”都有摇动义,都能同“动”组合成词。从这个意义上讲,“振”和“震”是义近字,“振动”和“振动”是近义词。它们的区别是:“振”只用于物理学上的往复运动;“震”则多指由于客观原因引起的颤动。然而这种区别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例如下面这些出现在《人民日报》上的话,就没有顾及“振”与“震”的这种区别。

①手机要关机或设置在振动、静音状态。(2007.05.24)

②使用电动刮杠及振动器时千万要小心。(2007.05.20)

③破解了武汉长江大桥的振动问题。(2007.05.16)

④防止因施工振动给邻近建筑物带来影响。(2006.11.28)

⑤引起进入预热器的物料突沸并发生剧烈振动。(2006.11.25)

这些句子中的“振动”均应改作“震动”。

“振”,《说文》这样解释:“举救也。从手辰声。一曰奋也。”故本义为救拔、挽救,或为振奋。后引申出多项意义:①摇动、挥动,如:振翅、振臂高呼。②奋起、奋发,如军心大振、精神为之一振。③振动,如:共振、振幅。

第8篇

关键词 词汇识别,汉语,搭配,近义,词序。

分类号 B842

1 引言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单位,每种语言的词汇都极为丰富,每一个词又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用法。然而。面对数量庞大的语言材料,母语者却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准确的理解和产出。这不禁使我们发问――人类大脑究竟是运用怎样精密的机制来完成这一系列复杂加工的?词汇知识又是如何存储于人脑中的?需要承认的是,母语者极快的词汇加工速度使得人们对词汇知识存储和加工的研究存在很大难度。然而由于诸多因素均会影响词汇的加工,因此,对影响因素的考察不仅其本身有重要价值,还可以作为我们深入探究词汇的记忆方式和加工机制的有效途径。本文将从语境因素对词汇识别的影响这一视角切入展开研究。

语境因素对词汇加工的影响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对该因素的考察主要在词汇关系层面和句子层面两个方向上展开。相较而言,后者的研究成果更多(任桂琴,韩玉昌,于泽,2008;任桂琴,韩玉昌,刘颖,2012),然而,词汇关系层面对词汇识别的影响是更为基础的,很多看似由句子层面带来的影响其本质仍涉及到词汇关系层面的问题。因此,本文就将围绕词汇关系层面――即以某种关系相互联系的词对对词汇识别的作用展开探讨。在这一问题上,广为探讨的理论模型为扩散激活模型。该理论认为,人脑记忆中存在扩散激活,对某一词的激活会促进临近词的激活。Meyer和Schvaneveldt(1971)首次运用词汇判断任务为扩散激活模型提供了证据。研究发现,若所呈现的两词有联想关系,则被试做出肯定判断的反应速度更快。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及后续的一系列研究均是在词义的联想关系这一层面上展开的,然而部分研究却对这一关系提出质疑,指出被试之所以对语义上具联想关系的词对在判断任务中有更好的表现,是因为这两个词语在语言使用中频繁共现,从而导致二者有较强的词汇联结,而并非是因为其意义有交叠(Trevor,2008)。也就是说,共现关系可能是语境影响词汇识别的更本质的因素。在语言使用中,搭配关系即是一种典型的共现关系。Kjellmer(1987)指出,在各种语境中。搭配是在话语中大量出现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成分。基于此,本研究将围绕搭配关系展开研究。

对于词语间的搭配关系,Firth(1957)首先提出“搭配”的概念,并将其界定为词与词共现的特征,指出搭配关系是词与词间的组合关系,且体现了一种相互预期。Mitchell(1975)则将词类、句法、意义等因素纳入到了对搭配关系的考量中。Sinclair(1991)提出了语言使用的“惯用原则”,即语言使用者拥有大量的搭配词组作为其语言使用的备选材料。基于以上学者的观点。本文将高频搭配界定为符合句法结构和语义关系的、且在语料库中呈现高共现率的词对。对于语言中的搭配关系,已有相关研究多集中在计算机识别研究、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或基于语言本体的研究(王霞,2005;程月,2007;Kennedy,2003,2005;辛平,方菊,2012;丁继亮。2012)等几个方面,然而其却不能揭示母语者对搭配信息的认知方式。本研究将从心理语言学视角切入,对搭配信息是否影响母语者的词汇识别进行考察。

Hoey(2005)从认知视角指出,如果单个词的启动效应的发生与另一词发生联系,则建立了搭配关系。Ellis,Frev和Jalkanen(2009)采用词汇判断任务,在被试的上下视野同时呈现互为高频搭配关系或非搭配关系的词对。研究发现,词汇识别对高频搭配敏感。Ellis等由此认为,词汇识别加工受语言使用定搭配经验的影响,因此高频搭配比低频搭配更易识别。与之相似的是,Durrant和Doherty(2010)运用启动任务发现了高频词汇搭配的启动效应,证实了语言使用中的搭配关系对词汇识别的作用。然而,前人对搭配信息在心理语言学视角上的考察均是在英语中展开的,对于词汇识别对搭配信息的敏感是否具有跨语言一致性却鲜有关注。本文将对汉语的搭配关系进行研究,考察其是否影响汉语母语者的词汇识别。

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Ellis。Frey和Jalka-nen(2009)发现,若两词仅在语义上相匹配,却并未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呈高频搭配,那么词汇识别并不能得到促进。Ellis等由此推测,流畅的词汇识别只与记忆特定的词汇搭配密切相关,而在这一加工层面上并无自上而下的语义作用对其产生影响。

本研究将围绕这一问题继续进行考察。在本研究中,对搭配信息的考察除高频搭配(如:采取-措施)和控制组(即无关非搭配,如:开设-措施)外,还引入另一水平,即与高频搭配中的动词互为同义/近义关系的词语与原搭配中的宾语组成的词对(如:采用一措施)。这一关系在下文中将用“近义非搭配”来指代。

对近义非搭配的考察有重要意义。首先,其能对母语者在词汇识别的过程中对高频搭配的敏感程度和特异性程度有深入认识。与高频搭配在语义关系上形成高度干扰的近义非搭配在词汇识别中的作用究竟更接近于高频搭配还是无关非搭配?若更接近于无关非搭配,则表明母语者对高频搭配的敏感程度高,特异性强,加工中不易受到干扰。第二,对近义非搭配的考察能对搭配关系对词汇识别的影响中是否有语义作用的参与提供证据。若有语义作用的参与,那么与无关非搭配相比。对近义非搭配的识别应得到一定程度的促进,因为同义/近义词间语义上的扩散激活会使近义非搭配词对之间的联结强于非搭配词对之间的联结。若没有语义参与,那么近义非搭配则应与无关非搭配一致,不对词汇识别产生促进作用,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的研究假设支持后者。

此外,由于搭配是由词与词组合而成的。那么在搭配词对中,哪个词在前、哪个词在后,即组成搭配的词语的顺序,同样也是搭配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Koriat,1981)在对语义上具联想关系的词对的考察中,发现语义启动效应的发生可能是双向的(如词对lamp-Hght当lamp作为启动词先于目标词light呈现时,被试对light能够更快地识别;而当light在前时,light也能启动lamp),然而这种情况何时发生却并未得到确定,且启动程度上也有可能存在差异(McNamara,2004)。那么,对于语义上具联想关系的词对来说,这种可能存在的双向启动效应意味着其在心理词典中呈现怎样的存储模式?而对于本研究中所关注的搭配,互为搭配关系的词对之间又是否有类似的双向效应?对这一问题的考察不仅能够让我们对搭配内部词语顺序的作用有深入认识――即在搭配对词汇识别的影响中,词序是否发挥作用;更能为我们深入探究组成搭配的词语在母语者心理词典中的存储模式提供重要依据――当搭配以逆序形式呈现时,若词汇识别不能得到促进,我们则推测,词汇搭配可能是以整体为单位进行储存和提取的,因而当形式上发生改变时,原搭配不能得到有效提取。而若词汇识别在逆序呈现时能得到部分的促进。那么我们则倾向于认为,组成搭配的两词在心理词典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分方向的联结。

综上,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汉语中,高频搭配是否能促进母语者的词汇识别?近义非搭配在词汇识别中的作用更接近于高频搭配还是无关非搭配?词序因素是否影响搭配中的词汇识别?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实验的被试为北京语言大学学生33名,所有被试均为汉语母语者,其中男性16名,女性17名,(矫正)视力正常。

2.2 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3×2的被试内设计,两个自变量分别为搭配因素和词序因素,其中搭配因素分为高频搭配、近义非搭配、无关非搭配三个水平,词序因素分为正序和逆序两个水平。因变量为被试完成词汇判断任务的反应时和错误率。

2.3 实验材料

本研究将实验材料限定为汉语动宾搭配,以对搭配类型本身可能带来的影响做出控制。实验材料分为三组。第一组为高频搭配词对,如:采取-措施、干涉-内政、改善-条件、坚持-原则、增强-意识、表示-感谢等,该组动宾高频搭配的选择标准是:(1)运用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以两词间隔字符不超过五个字的范围作为检索标准,所选词对在这一标准内均有较高的共现率,共现的语料数目平均为2170条。(2)以笔者本人的母语语感作为参考,排除一些在语料库中两词有较高共现率,却在语义上并不形成典型搭配的情况,如:“提高-群众”等。第二组为近义非搭配,即所呈现词对中的动词与语言使用中真实存在的动宾高频搭配中的动词为同义/近义关系(同义/近义关系的确定以《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汉语近义词词典》为依据),如:采用-措施、干扰-内政、改进-条件、保持-原则、增长-意识、表现-感谢等。这组词对在语义关系上与高频搭配有很高的相似度,但在客观的语言使用中(由于语义上的细微差别、语义韵的差异、或是语用习惯)却呈现为非搭配(两词在语料库中的共现率为高频搭配的2%以下)。第三组为无关非搭配,即所呈现词对中的动词与语言使用中真实存在的动宾高频搭配中的动词语义无关,且与对应宾语不构成其它动宾搭配,两词在语料库中的共现率为高频搭配的2%以下。在此基础上。每一组词对均有正序呈现和逆序呈现两种方式。

本研究对实验材料中词语的笔画数和词频进行了控制,三组实验材料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排除了这两个因素对实验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全部实验材料包含28对高频搭配、30对近义非搭配、30对无关非搭配,三组材料基本匹配,保持宾语一致,仅动词不同。

本研究采用被试内设计,每一名被试均需在6种条件下完成任务。对于每一名被试来说,包含相同材料的词对只呈现一次。此外,实验材料中配以与正确反应试次等量的错误反应词对,每组错误反应词对中有且仅有一词为假词。

2.4 实验过程

本实验沿用Ellis,Frey和Jalkanen(2009)的方法,采用词汇判断任务,让被试对同时呈现的词对进行判断。实验用E-prime软件进行编写,被试在PC上逐一完成实验。在每一个试次中,首先给被试呈现一1000ms的注视点,随即在被试的左右视野同时呈现一组词对,要求被试在保证正确的条件下尽可能快地对所呈现的两个词语是否均是词做出按键反应。判断完成后,将呈现2500ms的空屏,以尽可能地减弱前一试次对后一试次的干扰,随后进行下一试次。所有试次随机呈现。在实验正式开始之前有指导语和练习(练习部分包含14个试次)。

需要说明的是,为考察词序效应,本研究对Ellis,Frey和Jalkanen(2009)的实验范式做了部分改动,将词对在上下视野呈现的形式改为了在左右视野呈现,词对之间有4个字符的距离,并将注视点置于左视野,以引导被试按照与正常阅读习惯相一致的顺序从左至右完成识别。

3 结果

以判断任务的正确率达85%为标准进行筛查,剔除3名正确率低于该标准的被试,剩余30名有效被试:对于每名被试,将与其平均反应时相差3个标准差以上的极端数据用其平均反应时替代。

30名被试在6种条件下完成词汇判断任务的平均反应时和错误率见表1。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搭配的主效应显著,F(2,58)=24.05,p=0.000;词序的主效应达边缘显著,F(1,29)=3.875,p=0.059;且搭配和词序两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达边缘显著,F(2,58)=2.678,p=0.077。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对搭配因素的检验结果显示,在正序情况下,搭配效应显著,F(2,58)=23.58,p=0.000,说明汉语母语者对搭配信息敏感。然而在正序的高频搭配、近义非搭配和无关非搭配三个水平上,究竟哪些水平之间的差异真正存在?围绕研究设计。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有两个:(1)高频搭配和非搭配之间是否有差异;(2)在非搭配中,近义非搭配与无关非搭配之间是否有差异。对这组正交对比的检验结果显示,以正序形式呈现的搭配关系和非搭配关系之间差异显著,F(1,29)=36.49,p=0.000,说明高频搭配能够显著促进汉语母语者的词汇识别:而以正序形式呈现的近义非搭配与无关非搭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汉语母语者对近义非搭配的识别并不由于其与高频搭配在语义关系上的高度相近而发生促进。以上结果见图1。

在逆序情况下,对搭配因素进行简单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搭配作用亦显著,F(2,58)=6.08,p=0.004,说明当搭配信息以逆序形式呈现时,汉语母语者对其也表现出敏感。进一步的正交对比显示。以逆序呈现的高频搭配和非搭配之间差异显著,F(1,29)=9.71,p=0.004,说明以逆序形式呈现的高频搭配亦能促进汉语母语者的词汇识别:而以逆序形式呈现的近义非搭配与无关非搭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汉语母语者对以逆序形式呈现的近义非搭配的识别同样并不因其与高频搭配在语义关系上的高度相近而发生促进。以上结果见图2。

从以上结果中看到,无论高频搭配以正序还是逆序形式呈现,均对汉语母语者的词汇识别产生促进作用。那么,汉语母语者是否对搭配中词语的顺序敏感?对词序的简单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在高频搭配中,词序效应显著,F(1,29)=6.91,p=0.014,说明汉语母语者对以正序形式呈现的高频搭配的词汇识别要好逆序:而在近义非搭配和无关非搭配中,词序效应均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见图3。

4 讨论

本研究在汉语词汇识别中发现了搭配信息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为Ellis,Frey和Jalkanen(2009)与Durrant和Doherty(2010)的研究结果提供了跨语言一致性证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关注与高频搭配形成高度语义干扰的近义非搭配,发现了汉语母语者在词汇识别中对高频搭配的敏感度高、特异性强,因此,对近义非搭配的反应与对无关非搭配的反应一致,并没有对词汇识别产生促进。此外,本研究还探讨了搭配呈现的词序对词汇识别的影响――对以上问题的考察均为揭示人类对词汇搭配信息的记忆和加工方式提供了有力依据。

由实验结果看到,高频搭配更容易被识别,也就是说,语言使用经验能很大程度上影响汉语的词汇识别一语言识别系统对语言使用中高频共现词语进行统计和计算,从而实现对其的优先加工。值得进一步讨论的是,这种基于统计的搭配共现率信息,是如何在心理词典进行存储,又是如可实现对其的加工的?我们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尝试回答这一问题:(1)互为搭配的词对究竟是以语块的形式进行整体储存的。还是仍以单个词语为单位进行储存,同时在其间建立了一定程度的联结?(2)搭配信息对词汇识别的影响究竟是否有语义作用的参与?

对于问题(1)。联结主义普遍认为,心理词典的意义层面由很多意义单元构成,两个词语的共有意义单元越多,其在词汇系统中的存储距离就越近:而两个词语在一起出现的频率越高,两词之间建立的联结也就越强。由此可见,联结主义强调词语间的联结,而前提则是其仍以单个词语为单位进行储存。然而,部分学者则持语块存储的观点。Bolinger(1976)认为,搭配是一种预制语块,在学习中被整体记忆或提取。Dabrowska(2004)也指出,对于语言中重复性高的成分,人们会将其作为预制语块进行整体储存,以减轻语言信息处理的压力,提高语言加工效率。易维和鹿士义(2013)的研究也表明,语块也是心理词典的单位,具有心理现实性,是整体存储加工的。

那么,搭配信息究竟是以语块的形式进行整体储存,还是在心理词典中建立了词语之间的联结呢?对于这一问题,我们要以人类信息加工的高效性原则作为讨论的基础。需要明确的是,对于特定词语来说,能与其形成搭配的词语极为丰富,如:汉语中一个动词可能与多个宾语形成搭配,同时,一个宾语也可能与不同的动词形成搭配,如果这些搭配信息均以语块的形式逐个进行存储,显然会使记忆量过大,同时也不利于信息的加工和提取。因此,我们更倾向于认为,搭配信息以单个词语为单位进行储存,同时在词对间建立了复杂交错的联结。那么,其联结方式是怎样的呢?本研究发现,当词对以逆序形式呈现时,搭配信息对词汇识别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提示我们。互为搭配关系的词对之间的联结可能是双向的。同时,本研究还发现,被试对高频动宾搭配的正序呈现要比对逆序呈现有更快的识别,说明不同方向间联结的强度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可能正来自于语言使用中不同形式的搭配的共现率的差异――对于汉语来说,部分动宾搭配可以变换结构,以逆序形式进行表达(如:条件的改善、经验的积累),只是在语言使用中这一形式的搭配与更为基础的动宾搭配相比频率较低。那么,搭配词对之间联结关系的建立究竟是否完全基于语言使用中的共现频率呢?若是,我们则可预测,如果某种搭配的逆序形式在语言中使用中出现的频率极低。那么其在心理词典中将只有单向联结。对于这一预测,仍有待后续研究的验证。当然。存储方式也可能并不绝对――对于共现频率极高的搭配来说,以语块的形式进行整体储存的可能性更大,以实现更高效的加工;而对于其它大部分词对来说,词语间根据不同的共现频率而建立不同程度的、区分方向的联结则可能是更普遍的模式。

对于问题(2),本研究发现,被试并不会因为同义/近义词在语义层面上的高度一致而在对近义非搭配词对的判断中发生促进效应,而是表现出与对无关非搭配一致的反应。这一结果支持了Ellis,Frey和Jalkanen(2009)的观点,即在前词汇加工阶段,词汇识别对搭配信息的敏感并不受语义作用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搭配信息的存储模式。依照联结主义的观点,互为近义词的词对由于其享有较多的意义单元而在词汇系统中形成临近关系,也就是说,近义词之间所建立的联结是以语义作为桥梁的,扩散激活效应的发生也正是基于此。然而,尽管互为搭配关系的词语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存在语义上的联系,但句法组合上的制约以及语用习惯上的限制使得搭配词对间的语义关系相对间接,因此,人脑对搭配信息的存储不选择语义作为词汇间联结的桥梁,而是在词汇层面建立更直接的联结,这一存储模式使得基于词语共现频率的联结无需语义的参与即能在词汇识别中发挥作用。

第9篇

【关键词】关联理论;日汉同形词;翻译

1.引言

近年来,语用学的发展很快,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语用学的研究。其中最有影响的要数斯珀伯和威尔逊在80年代中期提出的关联理论,他们把交际视为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①。通过其理论可把翻译过程看作是作者通过原作进行明示,译者接受作者的明示并对原作进行推理,假设语境,从而寻找最佳关联,对译文读者做出明示,译文读者再通过对译文语境推理,假设,获得尽可能同原文读者同样的信息。

据相关人士统计,在《汉语水平等纲标准和等级大纲》中的甲乙丙三级5258个单词中,同形词达2991个,占总数的57%左右②。可见,日语中日汉同形词的比例还是相当大的。这些词在其含义及用法上和汉语有许多共通之处,给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带来了不少方便,然而中日两国毕竟是不同的,两国不论在语言还是在文化方面都存在许多差异,受母语影响的我们常常会望文生义,导致误用的发生。因此, 在我们的学习中, 需要加强对日汉同形词的理解辨析。

2.日汉同形词的定义

沈宇澄编在《现代日语词汇学》将同形词定义为:在中日两种语言中均使用的、相互之间存在借用关系的、以两个字的汉字为主的有同样字型的汉字词汇(将日语中使用的繁体字也包括在内)③。

3.中日同形词分类

目前关于汉日同形词的研究,大体上把其分为同形同义、同形异义、同形近义这三类。但从语用学角度来说,同形同义词是不存在的,即便是其在语义上完全相同,在语境上也会有不同,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辨析。

3.1同形同义

是指同一同形词在汉日语中词义完全相同。其中《现代日语词汇学》指出同形同义词在大多数的文脉下直接对换, 但是有些词对换了轻则让读者觉得不自然,重则让读者对原文产生错误的理解。这是因为汉日同形词的词语搭配或语用语境是有所不同的。

例(1):左右と後ろの三人で尾行すれば、犯人にまかれる可能性は少ないだろう。

译文:三人分别从左、右、后三方跟踪的话,嫌犯逃脱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了吧。

例句(1)中,日汉同形词「犯人在两种语言中都表示“罪犯”的意思,但很显然,根据此处作者的明示,推理出的语境是警察正在追捕嫌犯,此时还不能给其定罪为犯人。因此,此处译为“嫌犯”,更能使人物关系一目了然,不会误导译文读者。

3.2同形异义

是指同一同形词在汉语中表达的意思和在日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这类词对初学者而言比较难,需要明确它们的意思并都记下来。

例:(2)眼下の大地は、渡す限り死者と者におおわれていた。

译文:眼前的大地,所见之处皆是死伤者。

“眼下”在汉语中的词义是:目前,现时。「眼下在日语中的词义是:下にえる方;目の下(例4)。可见,眼下这个同形词在汉日语种意思是不同的,翻译时需要对加深对原文的学习,理解,避免望文生义现象。

3.3同形近义

这类词汇字形相同,词义也相近,但在汉日各自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在保留相同意义的基础上又有了各自不同的派生意义,有些词义范围扩大,而有些词义范围缩小,在翻译中这是同形词中的难中之难,重中之重。

a.汉语词义涵盖了日语词义

例:(3)学でし合う、自分中心的な言しかしない人もいる。

译文:在班级讨论中,有些人只以自己为说话中心。

汉语中“学级”的词义是年级或班级的旧称。而日语中「学的词义是:授位として、童・生徒を一定の人数にまとめたもの;クラス;(例3)。可见,“学级”一词的汉语词义比日语词义广,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根据原文语境,选择与作者明示最为贴切的汉语意思,使译文读者付出最小的努力就能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语境效果。

b.日语词义涵盖了汉语词义

以汉语中“感觉”一词为例,其汉语的词义是接触事物所产生的知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觉得,认为。而日语中「感的词义是:する心的象、・・触・味・嗅など;物事を感じとらえること;また、その具合。由此可知,“感觉”一词在日语中除了汉语所包含的“知觉;感觉,认为”的意思外,还有更为广阔的意思。翻译这类词时,需要我们根据作者的明示,推测出合理的语境,再根据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构成做出合理的明示,使译文读者能够推理出和原文读者尽可能相同的语境,获得足够的语境信息。

例:(4)〈感がい〉犬は、においにする感がいので、鼻で人をかぎ分けます。

译文:狗的嗅觉十分敏锐,能通过鼻子闻味识人。

根据原文语境,这里的「感是用来指动物的嗅觉的,因此此处译为“嗅觉”更易于中国读者理解。

(5)〈感がなくなる〉冷たい谷川の水で、野菜を洗ったら、しびれて手の感がなくなった。

译文:我在冰冷的溪水中洗菜,手都已经冻的没知觉了。

根据作者明示得知这里的语境是说“由于溪水冰冷,手都被冻麻了”,因此此处的「感译为“知觉”更为贴切。

c.有重合的部分,又有各自独立的词义项

例(6)〈雅な世界〉御所をし、しばし廷文学の雅な世界にぶ心地がいたしました。

译文:我参观御所时,仿佛感觉自己畅游在宫廷文学的雅致世界中。

(7)言辞闲雅,无村言俚语。(汉语词典)

(8)〈雅なたたずまい〉そこは、都心の踏から隔てられた、雅なたたずまいの日本庭になっていた。

译文:那是一座幽静的日本庭院,远离市中心的喧嚣。

“闲雅”一词在汉语中的意思是:形容举止情趣娴静文雅;指文辞或言辞优雅。日语中的词义是:しとやかで雅やかなこと;静で雅致のあること。可见二者都有举止情趣娴静文雅之意,不同的是汉语中闲雅还有指文辞或言辞优雅之意,日语中还可用来指风景,住宅清幽,高雅(例8)。我们在翻译中要理解它们相重合的意思,更有注意它们各自独立的词义项,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以免误译。

4.小结

由此,可以看出,在汉日语之间,还存在不少意义完全不同和意义有同有异的汉日同形词,在现实的学习中,对于中日双方的学习者来说,同形类义词和同形异义词却往往是最容易用错的。我们作为翻译研究者,更要夯实基础,掌握好日汉同形词的翻译,活用语用学的关联理论,来解决翻译中面临的问题,尤其是难度较大的同形近义词的翻译,这样才能不失专业水准。

注释:

①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②刘富华.HSK词汇大纲中汉日同形词的比较研究与对日本学生的汉语词汇教学[J].汉语学习,1998(6).

③沈宇澄.现代日语词汇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参考文献】

[1]文中例句皆出自《中日句型辞典》

[2]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3]刘富华.HSK词汇大纲中汉日同形词的比较研究与对日本学生的汉语词汇教学[J].汉语学习,1998(6).

第10篇

一、WordPilot简介

WordPilot软件是Langsoft Online公司推出的基于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的优秀软件产品,其主要目的在于服务于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根据梁茂成教授对该软件的研究总结,WordPilot具有良好的语言教学辅助功能,主要概括如下:

1.强大的词汇检索功能。在WordPilot主界面上的常用工具中,有一个功能强大的检索功能,这也是现代语料库技术的核心部分。使用者只需要在检索框中输入需要检索的词或短语,点击Search按钮,语料文本中所有包含该词或短语的语境便会即刻出现在右边的窗口中,并且列成排序清单,十分便于使用者了解词汇或短语的使用频率、使用方法和常见搭配形式。用户只要点击右边清单中的任一项,语料文本里对应的语境中有关该词或短语的使用情况便可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WordPilot还配备了模糊检索功能,以便使用者对记忆模糊的词汇或短语,以及相同词汇的不同屈折形态、派生形态和复合形态同时进行检索。WordPilot还配备了检索中模糊度等级的可调节功能。模糊检索也可以通过在检索框中输入通配符进行,这样可以更加方便使用者。

WordPilot 还附带了一个词库,其中,列出了英语中的常用词汇和短语。使用者只需要点击界面左侧下方的Word Bank选项卡,再点击Word Bank中的相应词汇或短语,即:可很方便地达到检索的目的。使用者还可以通过WordPilot的查看菜单的频率统计和搭配统计功能对被检索词汇及其各种变化形态或短语的出现频率进行统计,以便发现语料库中蕴藏的语言规律。

2.有益于语言研究和学习的附属功能。WordPilot具有多种实用的附属功能。WordPilot内嵌了TTS文本转语音系统,这样,使用者在对任何词汇或短语进行搜索时,便可听到所选部分的地道的美式英语发音。

WordPilot还带有一个十分有用的Microsoft Word模板文件。在WordPilot安装完成之后,用户打开Microsoft Word文字处理系统,会发现屏幕上方的常用工具按钮中增加了Examples和Speak两个按钮。用户在使用Microsoft Word时,如果发现不熟悉的词,或者需要了解某词的典型用法,只要用鼠标选中该词,点击Examples按钮,WordPilot即刻便被激活,并把库中含有该词的语境全部展现在用户面前。

3.为WordPilot创建语料库。首先,把搜集好的语料转换成纯文本文件,然后,在WordPilot所在文件夹的libraries子文件夹中创建另一子文件夹,将已经得到的纯文本格式文件保存于其中。运行WordPilot,选择File菜单的New选项,会出现“新建”对话框,此时选择text library选项。然后,选择Edit菜单的Add text file(s)选项,系统会再次弹出对话框,在对话框中打开刚刚存放于libraries文件夹下新建的文件夹中的纯文本文件,此时对话框会自动关闭。

二、WordPilot应用于语料库教学的理论基础

大型语料库在语言教学大纲的制定、语言教材的编写和语言测试等方面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这些语料库因为过于庞大,价格昂贵,往往可及性较低,在实际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中使用较为不便,而WordPilot作为一种开放式系统,在如何把语料库用于语言教学课堂方面作出了很有益的、卓有成效的尝试和弥补。就其实质而言,用WordPilot来辅助语言教学就是利用现代语料库技术,特别是通过检索的方法来辅助语言教学活动。把检索方法用于语言教学中至少有两方面的优势:第一,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融入更多的语言真实性,也使学生不再依赖教师的主观感悟和直觉,因而学到的语言知识更为切合实际,反映语言使用的真实情况,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第二,把学习变成研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一种自我探索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一点十分符合我们提倡的研究式教育。从外语教学的角度看,笔者认为,WordPilot最大价值在于其语料的可选性、使用的便捷性、软件使用的互动性和软件的词汇测试功能,以及其能够直观地展示语言单位的使用频率、常见搭配等有关信息。有人认为,通过语料库学习语言,学生会感到自己在进行一种探索、发现和归纳。可以说,有了WordPilot,语言学习者会自主地探索语言规律,而这种自主性正是语言学习成功的必备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语料库语言是语言使用更为真实的写照,使学生对语言使用有更为准确的理解。与此相反,传统的语言教学中教学要点的确定,依靠的是语言教学者对语言的自我感悟,这种感悟有时与语言学习者的实际需要背道而驰。语料库的频率统计清楚而有力地告诉人们本族语言的使用者常常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外语学习者最需要学会什么,以及外语教学中应该在哪些语言现象和词汇上加大时间的投资。

三、基于WordPilot建成的语料库在词汇学习的应用

1.KWIC索引。语料库语言学主要的技术手段是词语索引。词语索引也应是数据驱动学习的常用手段形式。最常见的索引形式为KWIC,即:“语境中的关键词”。索引行指关键词及其语境的共现。键入关键词,软件自动检索语料库,为每一个搜索到的关键词提供所在行固定数量的语境词,并以该关键词为中心在屏幕上显示出来。以关键词为中心左右显示的词数构成该关键词的“跨距”。“跨距”中的词语构成关键词的语境。该语境是连续的文本,可以围绕关键词,从关键词所在行、段落乃至语篇扩展显示。检索可广泛应用于英语词汇、语法和语篇的学习。

2.词汇搭配。在英语课堂上,传统的词汇搭配教学方式一般是教师凭自己的学习经验及对词汇的掌握或者从某个词典中查到词汇的搭配,教给学生词汇的搭配规律,大多数的学生惯于将课文以及课文中的词汇及其义项独立,割裂开来,对于一个词的认识往往是片面且支离破碎的。语料库的出现,使教师不用自己先教学生词的搭配,也不用自己去创造例句(这往往会造成不真实或不准确),而是借助索引软件在语料库中寻找以该语言为母语的人使用该词的搭配的例句,找出所讲词汇的最常用的搭配,这样得到的例句生动、说服力强,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探索的能力,把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挖掘发现。语料库索引提供词汇搭配的频率信息和用法,平时靠教师语言直觉无法确定的问题可迎刃而解。以这种方法习得的词汇,其真实性和可靠性都要超过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词汇教学。

3.类联接。类联接是词语搭配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语法范畴间的结合。“类联接不是与词语搭配平行的抽象,而是高一级的抽象”。类联接是词语搭配发生于其中的语法结构和框架。

4.比较同义词和近义词。语料库索引可对同义词群和近义词群提供丰富的用法和语境,使学生能够比较和掌握同义词之间细微的语义语用差异。一个好的语言学生并不是直接由他所记忆的词汇的数量来衡量,而是由他措辞的技巧来决定的。在语料库这样的真实的有意义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可根据自己已有的语言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在文体、语境、关联意义、概念意义及搭配等各个方面的细微差别,准确使用词汇。

5.纠正用词失误、语言错误。学生在词汇应用中经常出现难以避免的错误,尤其是在写作过程中,发现错误后,教师如果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有的学生会因为习惯性的错误或教师没有足够的说服力而一错再错。这种情况下,如果利用语料库索引软件对使用错误的词项进行索引,使学生通过对正确使用的词汇的索引行的观察分析,对错误进行自我纠正。这样的学习,不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使学生对易出错词汇的掌握更加准确,记忆更加深刻。

6.编制练习材料。教师除了提供真实语料,协助学生观察语料发现规则和使用特征,还可设计各种互动式练习,制作“数据驱动”学习课件,使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掌握地道的英语。如:教师可以对词语索引行进行在屏编辑,遮蔽搜索词,把索引行直接制作成填空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语境填词。如果有难度,再提供更多的索引行或实时提示。这样能使词语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发现和探索的过程。

四、结语

语料库对语言教学和研究的重要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具体到英语词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领域,它也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对语料库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与应用,我们会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它,在更大范围内利用它服务于科学的语言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使词汇教学以及其它众多的研究和实践领域获得更大的回报。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2008FYY010)。]

参考文献:

[1]Kennedy, G. 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 and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0.

[2]冯志伟:《应语言学综论》,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第11篇

关键词: 语料库 外语教学

一、引言

语料库(corpus)是指所收集的一套语言材料,这种材料是某种语言中自然出现的,既可是书面的,也可是口头的。许多语言学家都把这种材料作为研究语言的素材。大批资料详实充分的语料库的建成极大地促进了基于语料的语言研究的开展,语料库语言学的全面复兴,逐渐成为语言学领域的一支新军。

二、语料库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1.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词汇学习是外语教学的基础,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向学习者讲解和分析目的语词汇的语法知识、搭配知识、语用知识等,例证说明是最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常规教学环境下,教师的例词和例句通常来自于语法教材、参考书和辞典,这就使得例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大打折扣,而且脱离了词的实际用法和使用价值,真的让词汇学习变成了“单”词学习。然而,在基于语料库的数据驱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中,教师可以借助语料库中真实的语料数据,提供准确客观的语言信息,与学习者共同分析语料数据,关注语言现象,发现语言规律,解决语言问题,最终使学习者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获取目的语词汇的知识。

大型语料库所提供的词语搭配在帮助辨析同义词或近义词方面能发挥出辨析词典不能替代的作用。例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第二单元中有“preserve”与“conserve”两个同义词。如果缺少实例,教师会发现单纯讲解两个同义词之间的区别不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语料库帮助教师简化了复杂的解释过程,使抽象的辨析讲解变为直观的对比: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个词在与名词搭配上的倾向。“preserve”常表示保护、维持某事物,使其不产生变化;而“conserve”常表示保护、保存或节约资源、珍稀物种等。当然,语料库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可对比的、直观的语言材料,通过使用这些语料库,学生对语言材料的观察和判断能力也会大大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作用

在传统的语法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依靠教师系统地讲解句型和操练句型来传授语法知识;而在基于语料库的数据驱动学习的课堂中,教师引导学习者在接触大量真实的、有意义的语料过程中发现语言形式的显著特征和使用规律,帮助学习者自主性地进行语法学习。

国外语言学家如Jan Svartvik,Michanel Lewis,F.R.Palmer等都认为英语中只有两种时态(tense),即现在时和过去时,没有将来时。将来时大多是由will,shall,be going to等表示的,而且will和be going to表示将来时通常带将来时间状语。大多数语法书也认为现在进行时和一般现在时表示将来时间时常和时间状语连用。为此Mindt以英语会话语料库和含有12个当代戏剧的语料库为依据,对上述说法进行了研究比较。

4种结构带将来时间状语的出现频率

从Mindt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在两个语料库内出现频率比will和be going to要低,而带时间状语的百分比要高,说明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表将来的含义不是固有的,而真正表将来含义还是will和be going to,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必带时间状语。Mindt的这一研究进一步说明了Jan Svartvik等人的观点是正确的,为我们对英语动词时态的教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

语料库在口语研究方面的影响至少有两个方面:第一,它提供了不同身份、不同场合的口头用语;第二,它提供的是真实话语而不是人工条件下所产生的材料,这样就保证了语料库所提供的语言现象是真实生活中存在的,保证了语言研究的客观性。

例如,通过检索语料库对语言的使用和语言交流进行研究,能发现英语国家的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的用词、表达方式、习惯用法等的一些规律。尽管有的词语和用法在我们的词典和语法书都有记载和描写,但与英语为母语的人相比,学生的英语口语中某些词语的使用频率过高。以think为例,几乎70%的句子都用了“I think”,并且多数是放在句子的开始部分。根据何安平的统计,“I think”在COLT和ICE2GB(90年代英语成人口语语料库)中出现的万分率分别为11和34。此外,根据Biber等人的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p367)一书提供的统计,think在不同语域中每百万词使用情况为:对话类和小说类2000多次,新闻类500多次,学术类300多次,即在对话类口语中“think”的万分率为20。而在我们建立的学生英语口语语料库中“I think”的万分率为69,远远高出英语为母语的本族人。

如果对语料库的语篇材料进行语用方面的分析和统计,就会发现哪些词语和表达形式是现代英美民族现实生活中不用或少用的,从而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缩短我们英语教学内容与英美民族实际运用语言之间的距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结束语

把语料库资源引入课堂教学,让数据驱动学习成为外语课堂教学有力的辅助手段,能够鼓励学习者运用语境从语料信息和数据中发现语言规律,能够充分发挥基于语料库的数据驱动学习的探索性和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还提供了新的方法以弥补我国外语教师语用知识和语言直觉的欠缺以及教学材料真实性的欠缺等问题。虽然目前基于语料库的数据驱动学习在大学外语教学中还未被广泛地使用和接纳,但是笔者相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臻完善为这一新的理念和方法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McEnery,Tony,Andrew Wilson. Corpus Linguistics [M].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6.

[2]Karin Aijmer and Bengt Altenberg. English Corpus Linguistics. 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91.

[3]Holliday,M. M. A. K. Corpus Studies and Probabilistic Grammar. in Karin Aijmer and Bengt Altenberg. (eds.)1991.

[4]Svartvik,J. Corpus Linguistics Come of Age. in Svartvik,J. (eds.) Directions in Corpus Linguistics;Proceedings of Nobel Symposium 82,Stockholm,4-8 August1991,Berlin:Mouton deGruyter.1992.

[5]陈建生.关于语料库语言学[J].国外语言学,1997,(1):1-11.

[6]谢应光.语料库语言学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6).

[7]冯跃进,孙明渝.论语料库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研究,1999,(6).

第12篇

现行的新疆中小学汉语教材都把词语教学作为重点,把每课需要掌握的词汇提取集中起来,并根据学习方法进行分类,对重点词语作了释义。

一、汉语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汉语教学中,汉语课教师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民族教师,很多教师缺乏严肃认真的钻研精神,对词语一知半解,词语授课不准确。2.孤立的教学词语,没有结合实际和语境教学,学生理解和记忆脱节,影响词语教学的效果。3.过度使用母语直译词语,造成词语解释不准确,而且削弱了学生探究汉语词语的欲望。4.不重视词语的反复运用,学生边学边忘。5.缺乏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

二、汉语教师首先要有严谨的教学态度,注重自身汉语修养,重视课前词语备课

俗话说:“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汉语教师,特别是民族教师要不断地加强汉语的学习,丰富自己的汉语知识,积累更多的汉语词汇,汉语教学才会游刃有余。汉语词语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有些词语在不同的句子和语境中表达的意思也各不相同。比如“骄傲”就有贬义和褒义之分,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中的“骄傲”是贬义词,是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的意思;但在句子“我们都以是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中的“骄傲”就是褒义词,是自豪的意思。所以汉语教师在备课这一环节尤其要重视把握词语准确性。充分利用工具书、网络,查阅相关的资料等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只有一个严谨的、钻研的、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才能准确的进行授课。

三、联系生活实际、结合上下文、词语对比等理解方式,在语境中学习词语

(一)联系生活,让词语学习更贴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已经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我们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唤起他们的亲身体验,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这样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更加贴切,对词语的含义就更加明白。在初中汉语二年级课文《海洋与生命》中,“副食品”一词,就可以举例区分生活中的主食和副食品。让学生既学会词语,又掌握了生活的知识。

(二)结合上下文,让词语理解更合理。“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一些词语在出现时,前文、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意,在词语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猜”词语的意思。不仅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辨别词义,也是学生理解句子,领会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如:学习初二汉语课文《高尚的施舍》一词语“体面”。联系课文中的句子:“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非凡,跟电视上的大老板一模一样。”教师可以让学生读后一句,根据文中对人物外貌描写,可以悟出“体面”的意思。

(三)近反义词对比,让词语学习更深刻准确。在词语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过的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来学习新词语。这样新旧知识相结合,既有温故知新的学习效果,又能通过对比辨别词语间的意思差别和用法。如:初二课文《说“勤”》在教学课题中“勤”字时,就让学生说出“勤”的反义,并让学生说说“勤”与“懒”的词语意思。这对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课文中“懦夫”、“教导”等词语都可以运用反义和近义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

所以学习词语不能脱离一定的语言环境,要把字词学习与课文、实际等语言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运用字词的条件和语境,才能使学生在词语学习中加深理解,学会运用。

四、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学习词语兴趣着手,尽量用多的使用汉语教学交流

在双语教学中,很多教师使用母语翻译法教学。当然,用母语教学,省略了完成思维过程的对译转换,直接接受信息,一步完成思维过程,教师易教,学生易学易懂。母语在双语教学中有它的优势,但在现实中相当一部分教师过度使用民语,使双语课变成翻译课。这样会造成学生过度依赖民语,影响了学生的汉语听力和汉语学习积极性,削弱了学生探究汉语词语的欲望;有些词语用民语解释不准确,也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差误。特别是那些有相同语素、相同词性的词,民族学生非常容易用错。所以,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汉语水平实际情况,尽量使用汉语。

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教师就要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下功夫。

(一)利用多媒体、图片和实物演示,让词语学习更直观。在词语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比较抽象的词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操作和看图片等形式直观的让学生理解词语。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

(二)融入表演和游戏,让词语学习更生动。“ 孩子是天生的表演家”他们想象力丰富,思想活跃。我们想让词语学习不枯燥,就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活”起来。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词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词语复习中,可以选一些词语进行“你来比划我来猜”的游戏方式。一个学生根据出示的词语,用汉语表述或用肢体语言表演,让另一个学生猜。这个游戏既活跃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

五、重视词语积累运用,重复记忆,巩固词语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