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11: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励志教育文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B-
0066-01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时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在这一阶段基本形成。因此,做好青少年尤其是初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对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不仅仅是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更应该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励志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笔者结合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励志教育。
一、利用课文作者的成长成就进行励志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选入的课文作者不乏伟人和大家。既有古代圣贤、诗人、文学家,又有现当代著名的作家,如孔子、杜甫、蒲松龄、王安石、杜牧、朱自清、冰心等;既有国内的政治家、伟人、革命家,又有国外的思想家、科学家、作家,如、、、弗兰西斯・培根、富兰克林、莫泊桑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发挥才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推进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这些伟人、大家的成长史与奋斗历程,就是绝佳的励志教育素材。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对作者生平的介绍就是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比如在我国享有崇高地位的孔子,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非常穷困。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病逝,此后,由于家人不喜欢孔子母子,母亲被迫带着他四处流浪,最后定居曲阜,过着清贫的生活。从小颠沛流离的孔子,以刻苦勤奋成就了他的博学。又如《过零丁洋》的作者文天祥,他是南宋大臣,同时又是文学家、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他忠心报国,壮烈英名流传后世,也是爱国教育与励志教育的一个极好教材。
二、利用课文中的故事进行励志教育
很多语文课文中讲述的故事、呈现的哲语、塑造的人物形象等,本身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也能起到极好的励志教育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文,挖掘课文的德育价值,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励志教育。
如在《愚公移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困难与挫折总是相伴而行,面对挫折和困难,有的人选择逃避和放弃,而课文中的愚公,在困难面前敢于挑战、不畏艰苦,其坚忍不拔的勇气、坚持不懈的精神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教师可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只要不怕挫折,永不言弃,就一定能够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险阻,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又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品德与励志教育的好材料。
三、利用课文教学中开展的教学活动进行励志教育
关键词:励志;教育;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5-0186-03
当前,高校大学生家困生群体中出现的理想信念缺失、道德水平滑坡、自强精神减弱等现象以及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暴露出的重经济资助轻励志教育、励志教育内容与实际相脱节、励志教育方法单一等问题客观上需要着力加强励志教育工作。开展励志教育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励志教育理论研究,也有助于指导励志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励志教育得到自我价值实现。
一、关于励志
《辞海》对于励志的解释是:“奋发志气,把精力集中在某方面”。《现代汉语词典》中“励”有“劝勉”之意,“志”有“志向、志愿”之意。实际上,“励志”在汉语词汇中由来已久,《旧唐书》中“渤耻其家污,坚苦不仕;励志于文学,不从科举,隐于嵩山,以读书业文为事”的“励志”意为奋志,集中心思去实现远大目标。《曾胡治兵语录》(蔡锷 (民国) )也收录了的语录,“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励志咬牙,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忝然自馁也。”《新元史》中“泰定二年卒,年七十六。秉仁励志读书,老而益笃,工书,古隶尤长。”意为以读书为追求,实现目标激励和意志砥砺的结合。
与汉语相对,励的英文词义为encourage,志可以意译为will;aspiration;idea。《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对encourage的释义根据动词后宾语是人与物有所区分,当其后是人时意为give support, confidence or hope to sb(鼓励或支持某人),当其后是物时意为help sth to develop;stimulate(帮助某事物发展;激励;促进)。
现代教育中,励志越来越多地与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起来,许多学者围绕励志与教育进行了理论探索与建构。谢灵运在《述祖德诗》中最早提出了励志的概念,称“惠物辞所赏,励志故绝人”。马奇柯在《如何对青年进行励志教育》中对古代的励志进行了研究,他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推崇励志,并把是否有远大志向视为能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传统的尚志理论是我国社会精神动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二、关于励志教育
励志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范畴,其立足点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核心就是激励,采用外部激励法等手段与方法激发和唤醒人的内动力,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弘扬人的主体地位,以使主体通过教育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形成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为实现自身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一)励志教育的由来
现在所讲的励志教育虽然与古代所提倡的励志在内涵上不尽相同,但其精神实质没有改变。三峡大学况荣研究了中国有史以来的励志教育,他指出“在中国历史上,孔子和孟子可以说是励志教育的始祖”,到南宋时,书院教育蔚然成风,那时的励志教育把内涵界定为“为人修己以敬的道德意识,为学一志于道的求索精神,为事一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励志教育发展到当下后则意为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
(二)励志教育的界定
我国对励志教育的系统研究始于21世纪伊始,许多学者对其定义进行了探讨。但是从总体上来讲,相关的研究还比较分散,还处在成长阶段,尚未形成理论化、系统化的独立学科体系,成熟的研究方法、独立的研究内容和规范的学科体制还有所欠缺。具体而言,对励志教育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西华师范大学马静等认为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唤起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大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的成功品质,激发大学生潜能的教育。励志教育是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思想性和崇高性;二是坚定性和超越性;三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四是主体性与示范性。
三峡大学况荣从两个维度阐述了励志教育,从学业上讲,励志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竞争氛围,励志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生活意义上讲,励志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激励学生为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努力奋斗。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周彩虹指出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远大志向,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努力践行理想追求的教育。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张志勇认为励志教育是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科学、系统的教育,唤起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自主意识,提升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的成功品质,激发大学生潜能的教育。
此外,彭月英、李茂平、赵博、刘晨光、寻金锭、石婧、王卫霞、张朝阳、王广元、王中对等也对励志教育的内涵进行了阐释。
三、关于励志教育理论基础的研究
(一)心理学相关理论的整合
励志教育理论是关于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以及如何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励志教育理论研究是德育教育的需要,回答了以什么为基础或者根据什么才能砥砺受教育者意志,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的问题,在心理学中激励理论、成功学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等奠定了励志教育理论的基础,现将这些理论按照研究内容侧重点的不同,进行陈述。
1.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 Seligman)认为积极的品质可以激发人类本身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积极的力量,从而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积极心理学明确提出了三个研究主题:一是积极情绪体验;二是积极人格特质研究;三是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励志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积极的教育或外部手段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理与积极向上的心态,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能够使励志教育的开展更科学、更系统,同时而励志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2.成功心理学理论
成功心理学最初于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美国,它的研究对象为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研究内容为指导人们运用健康心态、积极行为而获取成功,研究目的旨在分析影响成功的心理成因及成功的心理要素和人生的具体事件以及陈宫的言语行动之间的联系。詹启生认为成功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就是揭示成功过程的心理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成功心理学的创始人唐纳德・克里夫顿指出,成功心理学是帮助人们实现个体最佳效能的一门科学。苏启文(2012:1-2)认为成功心理学旨在揭示个体或社会成功的各种因素,他还认为判定成功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有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优势。而励志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充分挖掘其自身的优势,积极地开发与利用,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正是遵循了人们的心理特征,探索个体成功的因素。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
1.激励教育
20世纪90年代,激励教育成为学术界讨论的一门学科。张克杰基于天津市红桥区的激励教育改革实践指出,激励教育是教师采取激励这一方法和手段,从外部给予学生以适度的正刺激,使他们自觉地将教育要求内化为行动的过程。他认为激励教育就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的基础上,在遵循个体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统一的规律性的前提下,充分创造适合个体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其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励志教育与激励教育的这一目标是一致的,励志教育过程中也需要激励这一教育手段,激励教育过程也少不了励志教育的教育方法。
2.成功学教育
成功学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帮助受教育者实现人生目标,获得成功的一门学科。成功学教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已日趋成熟,研究者们系统地研究了成功的方法、路径和规律,并借以富有哲理性的成功学教育理念和成功学经典案例激励受教育者达成成功愿望。李鸣认为成功学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广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将成功学教育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教育理念的一次有益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学教育也称之为励志教育。成功学教育的过程中采用的经典理念、经典案例等教育方法和过程都具有较强的励志性,从这个层面来说,励志教育与成功学教育具有统一性,二者都是要使受教育者激发潜能、激励自我并获取成功。
(三)学说中的有关励志的思想
作为励志教育的哲学基础,发展观、普遍联系的观点等为励志教育指点了方向。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有两个主张:一是自然界本身的变化是自然界本身内部矛盾的发展;二是社会的变化是社会自身矛盾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是其中最为根本的因素。意识的发展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变化和发展的自觉反映,意识的变化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是一个原有观念不断更新并形成新的更符合实际的观念的过程。励志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通过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引起量变,随着矛盾的增减,量变的升级,受教育者的思想由旧质态向新质态飞跃,自主实现思想的根本转化,这就是在把握了事物的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质量互变的应用。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哲学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事物与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相互关系。
励志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通过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引起量变,随着矛盾的增减,量变的升级,受教育者的思想由旧质态向新质态飞跃,自主实现思想的根本转化,这就是在把握了事物的发展特点基础上对质量互变的应用。
(四)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是教学系统的两大要素,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建立在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的成长成才转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才能从根本上促使学生的身心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逐步现代化,通过主体性教育,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的内在需求,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活动把学生培养为自觉认知与实践的社会主体。这一理论批判了传统教育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弊端,强调了受教育者本身自主精神与自我发展意识的重要性,使受教育者自主地进行自我建构与完善,进而发展成为更加全面自由的人。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励志教育等手段进行外在激励,不断使其转化为内在动力,使学生在主动了解世界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积极进取的学习要求和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四、已有研究的成就及启示
前人的研究对励志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国内已有的研究不但开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新领域,而且在励志教育的理论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形式提供了新的视域和启示。
(一)励志教育的研究开创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励志教育的提出,融合了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引入到了教育学的研究中,教育过程中的励志方法逐步实现科学化、系统化,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教育学理论研究新领域。另外,励志教育的提出有利于改进师生之间的传统关系,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极大的体现。
(二)励志由方法上升到了理论,成为德育教育研究关注的课题
励志教育的提出,使励志不再单单是一种教育方法,实现了向理论、体系的转变。励志教育在目前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尤其是贫困生教育。已有的研究改变了励志仅仅作为一个口号、一种手段的情况。
(三)相关学科的理论为励志教育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国内外的心理学、管理学领域,许多学者对励志进行了专门研究,并且已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励志教育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不仅有利于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拓宽教育研究领域,开辟全新的视角,更重要的是使励志教育研究更趋科学化、系统化,为更进一步研究励志教育提供了开阔的思维空间。
五、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虽然励志教育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研究仍然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系统性也有所欠缺,有必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模式探索。
(一)研究历史不明确
纵观已有的励志教育研究,研究者对相关的基本概念衍生、理论的发展等问题表述不明晰,如励志教育理论的源起,励志教育的理论基础等少有研究者进行说明。
(二)研究领域狭窄
对励志教育的研究几乎局限于教育本身,没有更多地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且缺乏实际可实施的案例支持。
(三)研究深度不够
目前国内对励志教育的研究一种是心理学、管理学已有相关理论的套用,教育学科的原创性理论建构很少;另一种是单纯的应用于实践,探讨理论的内容匮乏,导致研究多是经验的累加。另外,我们还缺少对励志教育方法、途径的深入剖析,对励志教育的实施条件、可能性边界和负面影响还少有论及。
(四)研究缺乏创新性、系统性不足
已有的研究多以命题式的思考为主,对励志教育的研究只集中于某个有限的命题,内容都比较相近,得出的新结论、新成果较少,而且研究的观点都比较散乱,没有一个清晰地逻辑概念体系,缺少对教育的超越性的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王贞志,马奇柯.如何对青年进行励志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06(8).
[2]赵博.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0(6).
[3]周彩虹,刘岩松.高校经济困难生励志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4]王卫霞.关于大学生励志教育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4).
[5]张朝阳.浅论大学生励志教育[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
[6]刘晨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研究――以南昌大学共青学院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11(11).
[7]王广元.高职院校大学生励志教育现状研究[J].理论观察,2013(5).
[8]寻金锭,欧锴,李海珠.高校学生社团励志教育实践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7).
[9]王中对,潘玉驹,谢志远.温州人精神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2(35).
[10]张志勇,于淼.励志教育对高校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11]詹启生.成功心理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12]苏启文.成功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3]李鸣.成功学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益路径――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2013(11).
[14][晋]刘.《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一,http:///kcms/Detail/frame/GxdbSectton.aspx?BH=1422353
[15]蔡锷.《曾胡治兵语录》卷五・勇毅[EB/OL].http://k
/kcms/Detail/frame/GxdbSectton.aspx?BH=342093).
[16]柯劭.新元史卷二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五[EB/OL].http:///kcms/Detail/frame/GxdbSectton.spx?B
H=268997.
[17]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增补本)[M]. 李北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74.
一、混沌篇
1998年,我园第一次在全体教师面前,提出了“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办园宗旨。
2001年,开始倡导“为了孩子、为了未来、追求卓越、奉献社会”的办园理念。
现在想来,当时的宗旨也好,理念也罢,都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大众化、口号化、形式化”,没有深入思考到幼儿园发展、师生发展的深层次上。二是办学思想没有建立在全园认可(文化层面)、全园参与(智慧投入)、全园成就(共同荣誉感)、全园分享(凝聚力)的基础上,只是个人绞尽脑汁、闭门造车。
二、模糊篇
找到了问题所在,我开始用理性的态度去分析、思考办学思想。2011年,我通过走访、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认真梳理和提炼,结合自己的思考将我园办学思想定位为:教师自主、创新;幼儿快乐、自信;幼儿园、教师、幼儿、家长共同和谐发展。
在确定上述办园思想时,我们考虑到以“为幼儿终生发展奠基”为根本,遵循“终生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融入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大教育观。我们认为:只有教师、幼儿、家长共同和谐发展了,幼儿园前行也就成了必然。
三、苏醒篇
两年后,我们对办园思想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发现了新问题:一是没有厘清办园思想与办园理念的关系,没有分清办学思想是指导性的,办学理念是观念性的,将二者混为一谈;二是个性特色不强;三是语言不够凝练。
我们在实践中感觉到,办学思想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幼儿园自身主客观条件与社会发展大背景的和谐统一;2.具有与众不同的、鲜明的幼儿园文化特质的发展目标;3.不只是关注幼儿在园三年的发展水平,而要思考儿童的终身发展。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认真研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拜读有关国学经典,从中找寻幼儿园管理的支点。
在学习内化和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对办园思想重新进行定位:励志育人、和谐树人。励志即励志育德、励志启智、励志培能、励志健体。和谐既指幼儿整体全面发展的和谐,也指幼儿、教师、家长、幼儿园同发展的和谐。
依据一:办园思想应思考国家的方针政策
在思考和确定发展定位时,我们首先考虑国际国内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与时代要求。如,国家新近颁布施行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倡导教育家办学。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它提示我们:作为园长,不管有没有达到教育家的水平,都应有教育家的情怀,能够秉承教育家的理想与高度的责任意识。
新近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拥有的共同理念:以儿童为本、终身教育、家园共育、科学教育。这与《规划纲要》在第三章中指出的:“学前教育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相一致。这些是成为我们办园思想确定的重要依据。
依据二:办园思想源于大教育思想
一是和谐文化。“以和为贵”、“以亲为荣”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思想灵魂与政治精髓。
二是励志育人。华夏之内,古有《论语》,其“匹夫不可夺志”的意志价值论,“立志、笃信、有恒”的意志过程论。近有陶行知,他主张:知识教育、感情教育、意志教育三者并重,即知情意合一,在三者统一的教育中,使学生的人格获得完备的发展。
我园办园思想中的“和谐”、“励志”都源于古今大教育家的思想情怀。
依据三:办园思想应立足于幼儿园实际
一所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应立足于本园实际,与幼儿园的办学历史与文化积淀相结合,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抓住幼儿园的本质特点与精神内核,提出富有本园特色的办园理念。我园是闻名全国的、唯一的“红旗民兵团”所在地,角斜红旗民兵团有着优良的光荣传统,潜在着诸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团史陈列馆资源、红色景点资源及民兵帮贫济困,不怕苦、不怕累、有大爱的精神,这些资源中丰富的内涵,渗透的红旗精神,能陶冶幼儿情操,促进幼儿社会性认知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幼儿遇事不怕困难、坚强、有恒心等良好的励志品质。
近年来,我园开展的省市县课题研究也都与农村环境教育、红旗精神传承、亲子交往有关,这些地域资源和精神文化要素在我们的办园思想中得以体现。
四、愿景篇
办园愿景:让每一个孩子享受校园生活的快乐;让每一位教师享受教育工作的幸福;让每一个家庭享受家园共育的和谐。
课程愿景:在“传承”上求发展,在“特色”上著文章,依托社区资源和课题研究,逐步构建“合理、适宜、自主、创新”的课程。“让每一个教师自主发展”,“让每一个幼儿健康成长”,致力打造园本课程品牌。
“合理”旨在合理的课程管理下实施课程。课程的内容既来之于幼儿的生活,又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并通过教师对班级情况适时筛选、调整和补充,形成一个动态的过程,体现师生共建。
“适宜”首先指课程应充分考虑幼儿园传承的农村环境教育特色,同时应考虑到幼儿园所处的红旗民兵团的地域环境,有效挖掘和利用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其次指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满足每一位幼儿的特点和需要,即体现共性又针对个性;再次指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水平和专长激励挑战,张扬个性,促使教师之间优势互补,发挥所长,各显其能。
“自主”指课程的实施是一个自主发展的过程。一方面表现在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可以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自主安排基础课程内容,自主选择运动特色课程内容;另一方面表现在幼儿在一日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需要,提供多层次、多选择的活动材料,创设宽松、愉悦的活动环境,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发展。
“创新”课程应以幼儿园原有的农村环境教育课程为基础,赋予新的内涵,营造“开放、挑战、合作”的励志文化氛围,同时在课程不断园本化的过程中,整合社区资源,逐步创建社会、家长、幼儿园共同教育平台,促进课程园本化的形成。
对于孩子,父母首要应该关心的是孩子做人的教育,离开了做人的教育,一味灌输孩子功利的成才观,会扭曲孩子的人格以至人生。
六一儿童节你带孩子去哪里玩?是旅游景区、游乐场,还是书城、博物馆?据报道,有一群这样的家长,竟然参团或自驾车带着孩子去参观一套卖400多万元的豪华高档度假别墅,以此来激发孩子的“成功”欲望,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是要其努力学习,从小要有奋斗理念与财富意识,长大后才能“成功”,才有能力购买豪华别墅与名车。
不知这是房产商的炒作,还是家长确有此意。如果房产商以此来宣传新楼盘,这一“创意”或许在其看来是抓住了“炒作点”,可却是无底线炒作,把参观别墅的家长置于功利育子的困境;而如果是这些家长确有如此教育孩子的意图,则暴露出家庭教育严重功利化的价值导向,这不利于鼓励孩子成长,而很可能灌输功利的读书观,为孩子的人格健全、身心健康成长埋下隐患。
近年来,我国社会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存在日益功利的趋向,这是值得警惕的。在教育方面,上大学独木桥,变为上名校独木桥,很多家长把学生考上名校才视为读书成功。与考上名校对应,很多家长期待的不是孩子过一个活出自我精彩的人生,而是期待孩子升官发财。
有理想和能力做一名杰出的政治家或企业家,这没有错。问题在于,不能把这作为所有学生追逐的唯一目标,把这作为评价成长、成功的标杆,也会堵死很多学生的成长道路。必须承认的现实是,更多的学生,会是普通劳动者,他们能做到自食其力,靠合法的劳动养活自己和家人,就是成功。我国教育部门曾反复告诉学生要以普通劳动者心态对待就业,可现实中从小到大的功利式教育,已让学生放不下身段。
功利的读书观,还会制造大家意想不到的读书无用论――有的父母和孩子在发现“读书不行”后,便放弃读书,觉得还不如早点打工挣钱。已有家长算过“经济账”:如果不读大学,将省下至少10万元学费生活费,同时赚上10万元,一省一赚,就是20万元,用20万元去创业,就会走在其他大学毕业生之前。如意算盘打得不错。可是,缺乏能力和素质准备,创业那么容易吗?有的孩子尚没有读完初中就辍学打工,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已没有靠读书发财的希望,另一方面,被一些鸡汤式的创业励志故事蛊惑,梦想快速发财、致富。可是,最终不但没有取得成功,反而成为混迹社会的问题学生。
与此相关联的是,片面的“成功学”在当前甚嚣尘上。本来,我国大中小学十分缺乏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育学生有规划的意识,培养自主规划、自主管理的能力,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并制订方案去实施,为此,教育部门要求各学校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是,在操作中,却变为“成功学”励志教育。在中学,以考上名校励志,还有的编造假的哈佛校训来为学生“励志”。在大学,以“一夜成为富豪”励志――传销、洗脑式教育,在学生中很盛行,也让一些学生深受其害,有的学生轻信快速致富,被骗进非法传销组织,还有的参加灰色技能培训。甚至包括刚兴起的创业教育,也多给学生讲宏大的创业梦想,却根本不落地,让学生踏踏实实做好创业的准备。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案例,对于未成年学生,尤其是幼儿,同样必须进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功利的“成功学”价值观,其实是一剂毒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有害。对于孩子,父母首要应该关心的是孩子做人的教育,离开了做人的教育,一味灌输孩子功利的成才观,会扭曲孩子的人格以至人生。
目前,我国不少年轻父母渴望孩子成才,但他们并不懂教育方法,因此,针对不少家庭存在的极为功利的教育观,一方面,要改革我国的教育和人才评价体系,用多元教育和人才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多元发展、多元成才,不是盯着唯一的成才路,也不是把挣钱发财作为唯一的成功标准;另一方面,要发挥学校和社区的作用,对父母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引导父母正确开展对孩子的家庭教育,给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莫文隋”;志愿者;励志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088-02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是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如何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及价值目标是大学教育永恒的主题。为了能更好、更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我们应该在传统教育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新的教育载体。本文以南通大学为例,探讨“莫文隋”志愿精神在大学生励志教育中的功能和价值。
一、南通大学“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
1995年3月,南通工学院(现合并入南通大学)两名特困生收到第一笔署名“莫文隋”的汇款资助,此后每隔一段时间就收到“莫文隋”的汇款,直至两名贫困生毕业。此事经校本报等新闻媒体报道,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催生涌现了一大批“莫文隋”。热心助人,不图回报,做了好事莫留名的“莫文隋”现象逐步演变成一个庞大的群体――江海志愿者,成为新时期南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南通大学“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于2005年,同时制定了《南通大学的“莫文隋”青年志愿服务行动评优表彰办法》等一系列规定,成立了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志愿从事社会公益与社会保障事业。南通大学“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立足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全体团员青年学生当中的思想引领作用,同时围绕高校“育人”核心,打造了志愿服务实践锻造精神与本领的多个平台,构建了集思想引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于一体的立体格局。多年来,协会以弘扬“雷锋”精神、“莫文隋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理念为宗旨,立足校园,辐射社会,现拥有上万名注册会员,下辖23个学院分会和义务诊疗小分队、环保宣传小分队等多支专业服务队。协会全体会员在爱心助教、助残、敬老、环境保护、法律援助、与崇川区“十街百居”结对共建、服务南通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多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服务江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
二、“莫文隋”志愿精神在大学生励志教育中的功能及价值体现
通常人们将励志教育定义为:应用教育激励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培养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励志教育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信念教育、道德教育。那怎样才叫做成人成才呢?我认为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要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当代大学生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受益者,也应该是“科教兴国”的实践者和完成者,并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同时,实现个人的成才梦想。在这个过程当中,当代青年大学生不应以个体存在,更多的要体现他们的社会性。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机构,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住在这座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有效途径之一。
1.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社会性的需要。人具有社会性,人是社会的人,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孤立存在。参加志愿服务是人的社会性得以体现的需要,尤其是现在大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缺少与他人的沟通,从而或多或少影响了人的社会功能。调查显示,独生子女(尤其是在校期间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及较少参加活动的独生子女),在工作中与人合作的能力较差,缺少服务意识。一般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一切的思想行动受到环境与教育、影响和潜移默化的制约,因此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将决定我们的部分思想行为。“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大家庭,协会每年围绕“3.5学雷锋日”、“12.5国际志愿者日”开展集中志愿服务月活动,围绕植树节、地球日等节日开展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同时还组织各学院协会以“十街百居”结对共建活动为平台,定期安排志愿者到社区挂职,定期组织开展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切实服务地方。此外,协会还组织志愿者服务江苏省十六运、第九届亚洲艺术节、亚洲击剑锦标赛、中国南通港口经济洽谈会、世界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国际友城交流大会等大型活动50余项。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通过策划、组织、参与活动,用自己的力量成长,充分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
2.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需要。个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人的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的一种肯定,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可以结交很多朋友,能够学以致用,因为亲戚、朋友、同学中有参与,消磨空闲时间,学校、老师的要求等。而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帮助有需要的人,同时让自己觉得更加快乐,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也就是说,帮助了他人从而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得到了自我满足,得到了别人的肯定,从而实现了自我价值。志愿服务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友善精神,使得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达到了统一。
3.“莫文隋”志愿者为大学生励志教育提供了先进典型。先进典型是通过典型人物和事例教育学生,使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并提高思想觉悟。先进典型具有示范价值和激励价值,是新形式下学生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2009年,南通大学“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被授予“南通市31次文明新风典型”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光明日报》等媒体多次对其事迹进行关注和报导。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协会注重把学生志愿者思想引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工作糅合起来,在活动中弘扬“雷锋”精神、“莫文隋精神”和“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理念,在社会上树立“讲文明、树新风”的新风尚。同时结合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志愿者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提供了有效平台。“莫文隋”志愿者协会有着深厚的底蕴,有着较完善的体制与规章,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莫文隋”志愿者。协会走出了两名奥运赛会志愿者,300余名志愿服务西部、苏北、绵竹计划志愿者,千余人次的志愿者获得全国、江苏省和南通市各级表彰。曾经的“莫文隋”成员中有的在省市级新闻媒体从事宣传工作,有的被选调为公务员,有的成了单位的业务骨干。走出南通大学校园的他们,体现了高素质、强能力,在各组织、单位受到诸多好评,成为了永远的“莫文隋”。他们的事迹为在校的其他大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也为学校的学生励志教育提供了先进典型。
4.“莫文隋”志愿精神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的物质和精神食粮。目前在南通大学,贫困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20%。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时时处处感受到学校给予的关心和帮助。以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为例,多年来受“莫文隋”资助的贫困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国家公务员、村官以及毕业后成为单位业务骨干的就有300多名。南通大学前党委书记王德明说:“‘莫文隋’带给贫困学生的不仅仅是钱和物的资助,更多的是可贵精神和品格塑造的帮助。‘莫文隋精神’已经成为塑造新时代南通大学校园精神的重要支柱。”“莫文隋”帮助高校贫困学生解决生活问题,从外在形态上看是生存的需要,而在贫困生身上的内在反应却是如此强烈。一方面“莫文隋”教育被支助者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而不必去寻找具体帮助的人。另一方面,“莫文隋精神”又感召其他学生,千方百计尽自己的可能,从各个侧面去帮助贫困生。因此,有的学生帮助贫困生去完成勤工俭学岗位的工作,有的学生帮助贫困生解决家庭生活中的难题……学生们在“莫文隋精神”鼓舞下,培育的是一种人格的力量,接受的是一种人格的教育。这应该是“莫文隋精神”教育意义的本质。“莫文隋”帮助的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个体,而是将来能为祖国建设出力的学生。在输血与造血上,造血比输血更重要。“莫文隋精神”在受教育者身上的延续,会产生巨大的动力,这种潜动力将促使他们更好地投身于社会、投身于报效祖国的行列中。
三、“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工作中取得很大的成绩,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志愿服务以活动为导向,项目缺少创新性。每年“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都会举办大量的活动,但是活动多集中在学校固定的志愿服务点,以及以各种纪念日为主题的活动较多,项目缺乏创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志愿者协会每学期给各分会规定的必须任务太多,而学生的主要任务又是学习,有限的业余时间加上太多的“规定动作”,束缚了志愿团体的创新活力。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尽量少规定主题,让志愿者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力,做出更多具有创新性的项目。
2.学生参与率较低。虽然在校注册的“莫文隋”志愿者有上万名学生,但是服务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们则多为协会的主要成员,学生总体参与率较低。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利用各种媒介,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让“莫文隋精神”影响到在校的每一个学生,最终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在“莫文隋精神”的激励下,励志成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122-02
一、加强校园文化育人的必要性
在对当代大学教育弊病的反思中,有的学者很深刻地反省高等教育存在的“五重五轻”现象,即“重理工而轻人文、重专业而轻基础、重书本而轻实践、重共性而轻个性、重功利而轻素质”[1]。此外,还有两种现象在目前较为突出。一是国家为了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加大了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和资助面,部分学生却滋生了“等、靠、要”的思想和“不诚信”的行为;二是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低俗、媚俗、庸俗”的“三俗”之风在大学生中存在一定市场。
二、大学校园文化育人的内容
1.感恩奉献教育
通过文化教育引导全校学生深入思考感恩奉献的精神内涵,努力践行感恩思想,充分享受奉献快乐,深刻感悟生活真谛,增强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对祖国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感恩奉献转化为感谢亲人、感谢同学、感谢老师、回报学校、回报社会、回报祖国的自觉行动,让“感恩奉献”的价值观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并为校园文化注入崭新的内涵。在“感恩奉献”文化的熏陶下,要引导毕业生积极参加“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志愿者服务项目,把“感恩奉献”的精神品质带到了更加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带到服务西部、服务基层、报效祖国的人生发展中。
2.励志进取教育
要让励志进取成为大学生前进的精神动力。自强创新是一个民族精神发展的灵魂,也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和保障。在我校的一次颁奖会上,一位同学说道:“贫穷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你失去斗志和毅力,失去面对生活的勇气……”在加强文化育人的气氛下,众多大学生在人生的舞台上努力学习,积极实践,全面锻炼,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面对逆境自强不息、顽强进取的力量在无形中感染着身边的人,激励着全校学子刻苦学习,奋发向上,不断进步。
3.逆境奋斗教育
“逆境成才,顽强拼搏”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不畏清寒、迎难而上、拼搏进取、勇于“逆境成才”的精神风貌应该广泛地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得以展现,并激励学子们发奋图强,不断进步。已经逆境成才的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足迹照亮着众多学生的成才道路,把矢志成才的精神品质辐射到全校同学当中,用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召全体学生奋斗成长。
4.“三风”教育
“三风”教育是指校风、教风和学风的教育。三风教育不仅是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校风是师生共享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校风具有无形的感染力,对全校师生有激励的作用。校风是学校风貌的反映,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它既体现一个学校领导班子的办学风格,也体现着学校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风格,是学校综合教育理念的实践表现。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和风格,是教师品质、文化、理论和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体现。它包括教师的教学之风、学术之风、治学之风及育人之风。
学风是指学生群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动机、态度和方法等行为习惯的总称。它包括学生的乐学风、勤学之风、探索之风和自主学习之风。
三、大学校园文化育人的策略
1.弘扬传承“大学精神”,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在我国高校办学历程中,多数高校形成了富有本校特点的“大学精神”,如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大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一大批知名教学科研人才在学校党建、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成为高校宝贵的育人资源和可贵的精神财富。
在大学生刚进校时,学校可以适时举行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学精神”报告会,利用网络、电视、广播、宣传栏等宣传媒介对名师们“博学、慎思、笃行”的科学精神,对大师们取得各类科学技术发明的事迹进行宣传;举办名师讲坛、教授论坛,激励大学生们探索与求知,用大师们的生平事迹和治学风范去引导大学生们做人做事;在全校范围开展“大学精神”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2.大力开展感恩励志教育,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人
中国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孕育了令每个中国人为之自豪的先进文化,如自强、爱国、感恩、诚信的文化烙印已深深融入了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对大学生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应该坚持举办全校性“感恩?励志?成才”报告会,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通过报告会,以优秀学子不畏清寒、顽强拼搏、懂得感恩、关爱他人的事迹给广大同学带来心灵的洗礼;开展“爱国、奋斗、感恩、诚信”有奖征文活动,征集个人精品“微博铭言”评选,举行助学贷款学生诚信教育报告会,组织获得过国家和社会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感恩社会志愿服务。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成功地营造“感恩?励志?成才”的文化氛围,并辐射到全校师生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内涵。
3.全面突显榜样的力量,用鲜活的典型教育人
大学生中的“明星”应该是具有广博知识和创造性思维、具有科学方法和高尚价值取向的专兼结合的创新型人才,我们应该注重从学校内发掘并树立榜样,用鲜活的典型教育人。我校近几年进行了大学生“自强之星”、“科创之星”、“公益之星”评选:“自强之星”——学生中学业优秀,积极主动克服困难,自立自强,在学习、素质拓展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同学;“科创之星”——学业优良,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学术竞赛和科研创新实践,在学术科技创新中做出了突出成绩的同学;“公益之星”——学业优良,在参与公益事业、关心帮助他人方面有突出表现并有典型事迹的同学。编印大学生明星风采录,通过宣传报道,用他们的先进典型事迹引导全校同学自立自强,积极投身于科学创新和公益事业。
4.倾力打造实践锻炼平台,用丰富的实践锻炼人
社会实践是一个人全面成长,了解国情、民情的有效途径。学校应该在教学、科研、应用各个环节为大学生参加实践提供条件,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大学生教学计划,引导大学生参加科研服务、社会调查、公益服务等各项实践,始终坚持“增长知识”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多渠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并实施社会实践基地化、项目化、团队化建设,使广大同学在实践锻炼中砥砺品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了才干,使参加实践锻炼的同学身心得到协调发展,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5.全力实现心理成长目标,用阳光的心灵温暖人
针对于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的现实情况,开展“自信心、自强心、自尊心、感恩之心、关爱之心”的“五心”培育活动,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重点关注那些存在心理问题学生。采用专题讲座、团体辅导、个别咨询等行之有效的办法,进行有针对性帮助,可编排心理情景剧,加强心理交流,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克服自卑自闭心理,使他们顺利完成大学生活。通过一系列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得以减少,人格日臻健全,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6.注重“人才培养”与“文化培育”的结合,加强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很难想象一个缺乏人文素养的大学毕业生会是合格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只有加强“人才培养”与“文化培育”的结合,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在“人才培养”与“文化培育”的结合中,应重点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注重目标培养,确立“增长知识与道德水平”、“发挥个性与创新”、“增进身心健康”、“推动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确立奋斗方向。第二,注重文化氛围形成,凝练提取出适合于本校特色的大学精神,营造感恩、励志、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树立大学生励志成才的精神支柱。如四川农业大学的“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第三,注重“三风”建设,将全体大学生向学术文化、科学文化、高雅文化方面引导,避免“三俗”文化的影响。第四,注重社会需要。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最终是要到社会中去接受检验的,我们培养的大学生最终必须是能经受社会选择的大学生,同时,必须是能引领社会风尚的文明使者。
参考文献:
唐俊文章中他说:“成功需要具备下列素质:一是转化,学会将自己所学的东西转化到现实之中;二是机遇,要不断争取机遇;三是勤奋,要有持久的勤奋精神;四是激情,激情不是冲动,而是一种执着和对待工作的态度。”他的种种反映都是你所做到了的吗?种种反映你听了之后有没有什么启发呢?他说的,在学校,在家,我们无时无刻受到教育者的提醒。但是时间过长了,你会觉得这种提醒,已经烦厌,所以心态应该调整好。
创新,不能忽视理念。说起创新,不但要新颖,而且还需要新奇。这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啊!我们现在还小,不需要像那一些科学家一样发明什么电灯、电脑等等。我们现在需要的不是要一个能创新,能发明的一个脑袋。我们现在要的是一个清醒的大脑来面临升学考试。
现在真是我们励志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良好的态度。现的态度在就已经的决定了你的成绩,你的未来了。我们就应该从小就励志,从小就有远大的梦想。现在我们的性格就好比是电脑的软件成分和系统,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它包含了正直、向上、乐观、宽容、友善等所有良好的素质。
同学们你们最大的敌人其实不是另外的人,而是你自己。做到从小励志,做一个有用处的人。
[关键词]宁波高校 贫困生 发展支持 社团
[中图分类号] G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082-02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力度,设立了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其中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是高校比较重视的资助方式。2006年至2011年,我国资助学生人数从1530万人次增长至4170万人次,增长近2倍;资助金额从162亿元增长至501亿元,增长2倍多,极大改善了高校贫困生经济困难状况。当下贫困生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了有效满足,但是他们的心理、思想、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发展问题却日益凸显。
一、宁波高校贫困生教育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宁波各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要靠审核相关材料来判断学生是否为“贫困生”。宁波高校为贫困生织就了“奖、勤、补、贷、免”资助体系,设立的奖学金包括本专科生奖学金、研究生奖学金、国家级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等四种类型。
目前,宁波高校对贫困生教育工作开展得相对迟缓,极少开展针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教育方式也是比较单调。对贫困学生的发展支持主要是以经济救助为主,教育为辅。高校针对贫困生开展的教育也是采用普通的教育方式,效果低下,缺乏行之有效的、以人为本的精神。调查发现,不少高校在贫困生支持教育甚至在贫困生救助工作中缺失,只是单纯地采取物质支持,很难做到将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关注贫困学生精神需求、思想、心理、能力、素质等个人发展问题。高校成立的学生社团极少涉及贫困生教育与管理,没有为贫困学生发展提供发挥的舞台,对贫困学生的个人发展缺乏有效的方法。
二、社团组织模式对贫困生发展支持与管理可行性
(一)消除贫困学生的无助感和孤独感
有研究表明,因家庭经济困难所引发的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情绪情感问题以及行为问题等是非常常见的。家庭经济困难致使贫困生在应对大学生活时,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困惑和困扰。贫困生不仅在情绪情感方面感到更多的孤独,而且在社会交往中也存在孤立状态。高校学生社团可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扩展活动空间,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可度及被他人认可度;通过参与特色社团,形成多层次多方位协调发展的良好机制,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良性地成长成才,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同时实现贫困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二)有利于贫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鼓励贫困生加入社团组织,参与社团活动获取自信,不断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贫困学生受不同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影响,其个体心理素质不高,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他们很少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班级集体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因为如此,贫困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没有得到锻炼。所以,贫困学生可以通过加入社团、参与社团管理、参与社团活动等多种途径,充分锻炼自我,在参与活动中不断增强自信,提高沟通、交际、组织、实践等综合能力。
(三)构建学校与贫困生的桥梁,提高助学帮困工作效率
社团是以自立自强、服务他人、回报社会为宗旨建立起来的学生组织。目前,宁波高校内都存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教育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管理单一,使贫困生的教育、管理处于被动局面,缺少互动与沟通。各个高校采用的贫困生的教育支持只是采用讲座、宣传等说教式,其内容也只是介绍国家对贫困生的经济救助政策。再加上贫困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加造成沟通不畅,形成自闭现象。社团的建立方便了学校与贫困生们的沟通,他们的想法可以通过这些社团集中反映给学校,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更加优化,同时更有针对性。
(四)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的机构,是孕育新思想、新知识、新科技的重要园地,高校贫困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将潜移默化地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能力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培养健康心理,锻炼坚韧的品格,引发他们的归属感、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促进校园的和谐与稳定,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保证。
三、宁波高校开展贫困生社团组织模式的探索
(一)系统构建与分析――基于社团组织模式的宁波高校贫困学生发展支持与管理体系
应为贫困学生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心灵的家园和展示自我的舞台,将国家对贫困生的经济帮扶政策与他们的能力提升、心理满足相结合,重视学生心理需求,改变一贯采用经济资助的方式,通过参与社团活动、组织社团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我。在社团中,共同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凝聚起来,围绕共同关注的领域,一起投入主题活动,比如专业知识的讲座、专业竞赛、学术沙龙等,使被动的知识学习成为主动,渗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社团也正因其实践性特点较好地促进了贫困学生知识、专业甚至特长的发展和提升,使不同学生的思想、视野、能力等在社团活动中得到交流、扩大与升华。
能力不足是影响贫困学生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贫困学生就业处于不利地位的最大问题,加强和实施能力救助成为国内外各类助学基金关注的重点。参与社团,贫困学生彼此可以互相沟通交融、互相渗透,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教育活动,促进贫困生之间、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的交流,彼此之间排除经济困难的阴影,互相倾诉遇到的困难,使学生的心理诉求得到极大满足。
(二)应用案例的经验总结
为了更好地对贫困生实施教育,浙江万里学院成立贫困学生社团实体组织――浙江万里学院鸿志社,开展贫困生教育,让贫困生参与管理与组织。其开展的品牌活动有励志访谈录、学子讲坛。作为励志万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励志访谈录主要采取访谈的形式,结合视频文件,对主人公的事件和经历进行简述,主人公的事迹形象化,更易被大家了解,更加能够打动人心,更好地达到教育激励的目的。通过贫困生社团发掘学生身边的榜样,让大家得到那平凡中的感动,体会那永不言弃的精神,激励众多的千千学子在这充满诱惑的生活中树立正确的目标,养成良好的习惯,走出“忙、盲、茫”的生活状态;同时,让贫困学生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懂得如何去面对挫折。鸿志社团第四期励志访谈录的主人公――吴全忠,通过发掘和申报,他的感人事迹得到了社会媒体广泛的关注和集团的关注,他的孝心感动众人,吸引了社会9家媒体争先报道,他还获得了宁波市“励志标兵”等多种荣誉。
在贫困学生社团活动中深入挖掘思想教育因素,开展一系列励志教育、自强教育及社团实践,能培养学生的爱心意识、感恩意识,强化思想意识的渗透,解决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能力培养、心理健康等问题。我们在总结贫困生群体发展支持的社团组织经验, 分析存在问题, 探索新时期宁波高校贫困生发展支持管理体系时,也为贫困生群体搭建了沟通桥梁, 构建发展平台, 共建和谐社团与和谐校园。
四、结语
本文立足贫困生发展支持问题,改变以往采取的经济资助形式研究,以社团组织模式为新的视角,系统研究怎样通过贫困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社团管理,促进贫困学生全面发展,怎样通过贫困生参与社团工作实践,将贫困学生的发展支持逐渐替代物质救助,探索贫困生教育的新途径、新思想,满足贫困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通过社团组织模式开展各种贫困生实践教育,可以帮助贫困生在组织活动中找到自我价值,加强自我认同感,消除封闭心理,走向自强自立,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探索对贫困学生发展支持与管理的新模式。
[ 参 考 文 献 ]
[1] 高洁,付静.创新高校贫困生教育方式探析―以社团模式开创贫困生教育新途径[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2):110-111.
[2] 陈志丹.高校贫困生非经济资助体系的构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4):34-27.
[3] 马雯,詹萍.高校贫困生提高全面素质的新尝试[J].教育长廊,2009,(11):61-162.
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
我们的明天需要青年人接着奋斗下去。
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
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
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
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关键词:必要性 德育教育 途径
一、 前言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职学校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了探索。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德育对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样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 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1.中职学校学生源素质普遍不高
普通高中的扩招,使得中职生源素质大大滑坡。进入职业中学学习的学生,一部分是带着一颗中考失利的心情,怀着一种无奈失落的感觉来到学校的;一部分是被数家长以管教“留守孩子”为目的,让其子女长点身体,而送进学校的。部分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身上还沾染了许多不良现象,如打架、通宵上网、抽烟等。
2.中职学校学生对学习英语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由于职业学校教学的特殊性,一部分学生认为英语不重要,只要学好专业可就能干好工作,对学不学好英语持无所谓的态度。
学校是实施德育的重要场所,在学校的教育里,除了思想政治老师和班主任平常教育外,德育教育也能在英语教学中体现。新编中职英语教材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内容包括旅游、环保、酒店服务饮食文化、成功与失败中外文化习俗等学生关心的热门话题,
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努力挖掘这些隐含的德育因素,抓住教学过程中的契机,以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文明礼仪、诚信教育等方面的德育教育,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思想上得到良好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观,是中职学校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 中职英语教学德育渗透的基本内容
针对中职学生的素质特征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1.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基本礼仪
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要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要的是交会他们做人的道理。例如:在学习Unit 5 Would you like to order? 时,指导学生了解西方就餐的一些文化礼仪,教育学生做一个文明高雅的人。 在学习Unit 6 Can I speak to Wang Yang? 时,教学生能懂得打电话的基本礼仪。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教师应从学习的每个环节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在上课时,先让学生把不认识的单词、词组或句子找出来,让学生自己将这些难点板书在黑板上,再要求全班同学一起思考,逐一解决,最后由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订正。这样带着问题教学可提高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性。对做得好的同学加分或给与口头表扬,学生倍感成就感。
3.适当渗透励志教育
上课前在黑板上写一句英文的励志格言,选择一些简易的励志文章或人物创业成功的文章带着学生阅读,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
四、中职英语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途径
1.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使之成为学生用以仿效和认识的榜样。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仪表,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激情和精神面貌都可以在无形中给学生一种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我们要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阵地,以言传身教的形式,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
2.注重渗透德育的例句
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是英语教师凭借英语教材,发挥教师个人优良品德的影响,对学生进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课堂中,教师可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在进行词汇、句型、语法教学时,紧密结合所学语言项目,精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句,可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学到pain这个词语时,可以用例句No pains, no gains.(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在讲解“take care of”时,举例:We must take good care of our lives.(我们必须珍爱我们的生命。)这样的例句既帮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能让学生提高思想意识,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3. 巧用渗透德育的警句及谚语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经常引用一些名言、警句及谚语等来进行人生观教育,有时往往恰当的一句话,会影响学生甚至会让他们终生受用。
如: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是成功之母。)
Never say die. (永不言败。)这些名言警句可以让学生有直面困难的勇气,遇到挫折和失意的时候,能满怀信心,战胜困难。使他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有远大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A man becomes learned by asking questions.(不耻下问才能有学问。) An hour in the morning is worth two in the evening.(一日之计在于晨。)这些警句可以让学生更明确劳逸结合的重要性,并且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学习。
4.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寓德育教育于英语教学中
关键词:高校资助;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G46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8-0085-02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普遍扩大,贫困学生的人数也随之上升。据中国扶贫基金2013年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全国高校中,贫困生约280万,占在校生总数的23%左右,特困生的比例在5%左右。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近几年党和政府都非常关心贫困生工作,相继出台了贫困生资助的相关政策。目前,我国高校中受资助的学生群体人数是较大的,各高校基本形成了以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费减免、勤工助学等为组成部分的资助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贫困生认定缺乏科学的认定方法和标准,认定机制还不健全,资助内容和管理模式还不完善,重物质扶贫轻精神扶贫等。
大学是培养创造性高素质人才的学府,是引领社会人文思想前沿的阵地,也是带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其中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中的特殊群体,对其实施必要而有效的救助,加强校园资助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学校的稳定和发展,而且更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资助贫困生的目的就是要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成才,资助只是一种手段和形式,而育人才是真正的目的,怎样使这一庞大的受助群体得到真正而有效的教育,是我们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因此,我们应把“显性助学”与“隐性育人”相结合,隐性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隐蔽性、易接受性,它可以避免由于直接的德育而可能带来的学生逆反心理。
因而,我们要加强校园资助文化的建设,升华助学目标,开创校园资助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和突破点。
一、建设“感恩”校园文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目前,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高校对贫困生思想教育中的感恩教育还不够深入,或没有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成效。感恩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只有做到两者相结合,才能真正地深入人心,才能真正地推进感恩教育。据调查,许多高校的感恩教育只存在理论上,而缺少活动的支撑,使感恩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我们应营造感恩的校园文化氛围。
感恩是一种宁静而谦逊的情绪,它能平静我们内心上下翻腾着的尚未满足的无休止的渴望。可见,外在的环境对内在的情绪有着积极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和校园网等宣传媒介的舆论作用。如利用校广播播放有关感恩的诗歌、歌曲、故事等;可在宿舍显眼处张贴感恩格言;利用特殊的节目,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在校园内悬挂以“感恩”为主题的标语。还可以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感恩系列演讲,感恩征文比赛,给父母或帮助过他们的人写感恩信等。当贫困生能反思那些给予他们幸福和快乐的人时,感恩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就会在成长中学会感恩,从而健康、快乐的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爱,充满正能量,从而激发他们的感恩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自觉地给他人以帮助,给社会以回报,在回报、奉献中体验帮与被帮的幸福,这样我们的教育目标就达到了。
二、以人为本,“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加强诚信教育
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贫困生的认定,各学校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根据学生的贫困证明,即采用学生生源地开出的贫困证明作为学校认定贫困生的依据,依此给予相应的资助。而有些学生看到别人只要有贫困证明就可以受到资助,于是产生了“嫉妒心理”,加上有些生源地的民政部门碍于情面或嫌麻烦,对申请贫困证明的学生不核实情况就全部予以通过,因此他们干脆也让自己摇身一变成为了“贫困生”。这导致真正的贫困生失去享受的机会或减少享受的金额,直接影响资助工作的公平性与有效性。
针对“假贫困现象”又该如何控制?作为学校的思想政治辅导员,我认为应该积极地营造校园诚信资助文化建设,引导学生积极树立“诚信为荣,以虚假为耻”的校园氛围,大力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充分利用课堂和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和教育,如在思想教育课上或主题班会上,可以开展有关“诚信”的演讲和表演;通过各种有关诚信的图展,开辟关于诚信的宣传栏等,让学生耳濡目染,体会诚信的重要性;还可通过班委、学工部组织开展“牵手诚信,共创未来”的征文比赛、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诚信的思想意识。
2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
俗语“人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信过于义”等都说明了诚信无论在生活、学习还是事业上的重要作用。大学生也不例外,我们在大一新生一入学时就应该建立诚信个人档案,其档案内容应包括个人家庭基本情况、诚信承诺书、诚信记录等。尤其是诚信记录可以及时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情况,从中也可反映该学生的诚信度。诚信记录包括学习、生活、经济等。学习上主要记录其作业有无抄袭,考试有无作弊,毕业论文有无抄袭等。生活上主要记录有无不正常消费行为、有无偷窃行为等。经济上主要记录该学生受资助的情况,家庭属于哪种贫困等。信用档案视实际情况可随就业推荐表一起提供给用人单位。
三、加强励志文化建设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入学前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他们认为考上大学是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但由于经济的原因使他们只选取那些学费低的学校和专业。大多数贫困生内心非常孤独,他们更加渴望关爱、支持和鼓励,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做好贫困生“心理脱贫”工作,做到帮困与育人相结合,加强“励志”方面的教育。
各高校可以根据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逐步建立完善的资助新体系,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确“资助是途径,育人是目的”的教育理念。开展每年一届的“十佳自强之星”评选活动,并开展“优秀贫困生”事迹报告会及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为他们提供锻炼机会和平台,使他们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等品格。
辅导员是学生离得最近的基层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及时关注“特殊学生”的情况: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励志经验交谈,播放励志电影、观看感动中国的人物等加强对贫困生的励志教育,增强他们的自信力,增强抗挫能力;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挫折和困难,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格,树立人定胜天、世上无难事、人穷志不穷的观念和信念。
四、提倡勤俭节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通过调查大学生消费问题时发现,部分大学生尤其是贫困生中存在过度消费的现象。他们中常见的消费心理有:求名心理、求好心理、求新心理、爱美心理等,消费片面追求名牌、高档,是一种非理性的消费,也不符合勤俭节约的精神,这些消费心理都会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据某个大学生讲,在不久前过去的一个月里,花费已超过了06万元。这个大学生的消费显然是不合理的,远远超过了正常的生活消费。这与我们提倡的勤俭节约,做理性的消费者,坚持正确消费原则的理论相背离。所以,这样的消费是不值得提倡的。
一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民族精神,并且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从现实国情的角度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面临人口、资源的压力,因此勤俭节约将是一个永远被倡导的精神;三是从个人成长的角度看,能够勤俭节约,才能克服困难,成就事业。
针对以上问题和现象,高校政工干部可开设相关选修课,对学生勤俭节约方面的德育渗透到相关课程中,如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消费观引导时可开设“消费常识”“消费经济学”等消费观教育的讲座或课程,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方式和技能等,以免贫困生产生畸形消费观或消费观念超前。
提出了“八荣八耻”,号召全党全国都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一条为“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 与“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是相一致的。做到健康文明消费,需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即用正确的消费观指导自己的生活消费,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五、加强寝室文化建设
学生宿舍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学生宿舍不仅是学生学习、生活和休息的第二场所,还是学生课堂的延续,是他们之间交流、流露真情和思想最真实、最彻底的地方;他们待在宿舍的时间要比待在课堂的时间长。从一定心理角度来说,家庭困难的学生更需要班级同学在宿舍里的关心和支持。在高校贫困学生工作中,学生宿舍可以作为隐性教育的新的载体,可以说宿舍的活动远比课堂上的活动丰富得多。宿舍的活动、思想交流对贫困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创建良好的、积极上进的宿舍氛围,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团结互助和合作竞争意识,定期开展文明寝室建设和评比活动。
文化是高校的灵魂,以文化人、育人兴文是高校的光荣使命,高校文化建设尤其是资助文化建设旨在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求学与做人的环境,它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困难学生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何安明,刘华山感恩的内涵价值及其教育艺术探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
丁春苗
(宿迁市沭阳县陇集中学,江苏 宿迁 223600)
摘 要:教师要根据初中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教学,把《语文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语文教学过程之中。
关键词:情感;励志;熏陶
初中语文教学从事的是打基础的工作,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我们语文教师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扩大视野,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充分使用教材,发挥教材中语言文字的魅力,熏陶感染,把《语文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语文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初中生富有活力,情绪高亢,激情满怀,他们爱唱爱笑,喜欢浪漫情调,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他们热爱民族英雄,崇敬正义事业。他们情绪波动比较大,对于同一事物经常出现两种对立的情绪。他们更喜欢审视自己,进行内省。他们极为敏感,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不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和观点。
基于初中生的这些特点,我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景悦目,以情激情,以疑激思,以文励志。
一、以景悦目
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以文学艺术的精品让学生赏心悦目,带领他们进入作品的优美意境,领略无限美妙的风光。
比如《飞红滴翠记黄山》,这是篇语句优美的散文。教学时怎样把学生引入作品的意境以至乐而忘返呢?我采用了三者结合和两个调动的方法。三者结合就是把文章和诗、画结合起来教学,两个调动就是调动学生的视觉和思维器官,启发他们展开想象。文中有这样的语句:“由于它是黄山的三大主峰(莲花、天都、光明顶)之一,在群峰的环抱中,好像是天国的都会,所以取名‘天都峰’。这是一座高耸入云,盘空千仞的险峰。”抓住这些句子,我搜集了天都峰的图片,引导学生读文看图,再扣住文中语句:“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手里抓着摇晃的铁索……飘动在万绿丛中。”指导学生朗读,展开想象。又以杜甫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激发学生攀高峰览胜景的豪情。作者还在文中不惜笔墨地描绘了黄山怪石、古松、云雾、日出,我引导学生读描述的词句,说描绘的形象,然后用多媒体播放黄山风光,使学生赏心悦目,如入其境。再回头读徐霞客的赞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细细品味,黄山之景令人难忘。
二、以情激情
教师要努力运用课文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教学时,教师要紧扣作品的文字,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激起他们胸中的情。
比如《枣核》一文,怎样把海外华人依恋故土、思念祖国的感情传送到学生的心头呢?一上课,我就从情入手,深情地说:“这篇散文让我们倾听一位海外游子的心声。谁怜爱国千行泪。祖国,这神圣的字眼,多么亲切。在这里,有神奇秀丽的名山大川,有勤劳勇敢的人民,有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明,有我们深深热爱着的土地,有我们的亲人,这一切的一切无不激起我们心中的爱国情……”充满感情的语言,能燃起学生爱国的火苗。当学生的感情被激发,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最能表现旧时同窗依恋故土、思念祖国的词语和句子来剖析、渲染、品味,如“再三托付”写出游子十分希望得到枣核的心情,“托在掌心”可见游子对枣核分外珍惜。游子为何对几颗普通的枣核有深厚的感情?继续品味句子“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我用低沉的语调、深切思念的感情来引导学生朗读,学生也深受感染,朗读渐入佳境,情意真切。在读到最后一段时学生感情饱满,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我的中国心》。整个教学过程,师生都沉浸在思乡爱国感情的海洋中。
三、以疑激思
“疑为学之始。”教师应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际出发,运用文章的精要之处,开启学生思维之门,激发他们生疑、质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能停留在文章所写人、物、事的表面理解上,而要深入思考,由表及里,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文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接受教育,受到感染。
比如教《父母的心》一文,为了深入了解父母的心,我把激发学生思考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然后发问生疑:“课文如果一开始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下一个环节是揣摩人物的心理,我这样引导学生:“这个穷人每次在送换子女时各是怎样想的?”学生深入剖析人物心理后,我进一步启发:“穷人的想法和行为变来变去,你们发现他有不变的东西吗?”接下来安排学生质疑。在质疑中教师相机启迪学生思考,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四、以文励志
志是人的灵魂。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卓有建树的人物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施以良好影响,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启迪他们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
以文励志,可以从文中关键词句,关键段入手。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学习第三段时,我扣住“少睡眠”一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及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文章结尾部分时,从诵读入手,在充满感情的诵读中体会诗人的博襟和崇高理想,再激发学生深思:当杜甫遭受大风破屋,骤雨无情袭击,长夜沾湿,困苦不堪的痛苦时,他内心的愿望是什么?如今,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你认为现代人是否需要杜甫的思想?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应树立怎样的志向、人生观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