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多媒体基础知识

多媒体基础知识

时间:2023-05-31 09:11: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多媒体基础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多媒体基础知识

第1篇

[关键词]:多媒体 历史教学 思考

一、多媒体与教师主动性关系的思考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老师把教学内容按照标题内容结构化,然后将结构化的内容做出多媒体幻灯片课件,在课堂上予以播放,完成教学。有些老师是将标题内容和图片结合,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描述图片,教师对图片所反映的内容进行串讲,有些老师是将教学内容和图片结合,没有进行超链接,一张幻灯片一张幻灯片的播放,结果一节课要制作好多张幻灯片,给学生视角带来疲劳,效果也并不是太好。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历史学科内容具有许多资源可供利用,教师将资源作为多媒体载体的内容来呈示,没有更多地思考学科自身知识的逻辑性,没有思考知识呈示的心理学依据,也没有仔细思考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多媒体的功能与不足,致使多历史辅助下的媒体教学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

在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优点是非常多的。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具有呈示信息作用、佐证历史内容作用、设置情境作用。多媒体能够便捷地呈示文字材料,能够提供情境图片,能够播放史料录像,能够播放影视视频,能动态演示事件的过程,能够提供知识结构等。总的来说,多媒体对推进历史教学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将改变以前许多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在充分利用多媒体时,还应该思考解决好教师主动性的发挥,使二者之间相互结合,发挥教师主动性与多媒体的优点,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

二、多媒体辅助下知识与能力关系的思考

知识与能力,历来都是每个老师必须面对的一对矛盾。知识与能力是相互依存,辩证存在的,没有无知识的能力,也没有无能力的知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体现,二者之间出现任何一方的偏废,教学的效果都要大打折扣。历史基础知识是很多的,从时空维度来分析,首先包括时间、地点,凡是发生重大事件的时间是基础知识,凡是发生重大事件的地点是基础知识,在重大事件中参与的人物是基础知识,事件的简单过程是基础知识,除此之外,与之相关的相关物品、图表、历史材料、历史结论、历史观点、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基本线索、历史发展过程等都属于历史基础知识。历史基础知识是历史发展的简要过程,中学生掌握的历史基本上由主要的事件来组成,掌握了历史基础知识,也就基本上掌握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也能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对学生以后学习和阅读历史架构了时空观念,也为判断历史资料和是非问题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在历史学习中,阅读作为一个常用的学习方法是必须掌握的,历史最大的特点是解读,读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中,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让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画线或者标注进行阅读,摘抄关键词,并引导学生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归类,在复述时,按照归类的情况进行复述,或者按照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件来进行复述,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会得到提高。

多媒体能够快捷地呈示图片、文字资料、录像等内容,能够为学生迅速的呈现学习情境,创设“史”,让学生解读“史”,在读“史”的过程中让学生训练读、摘抄、标记、观察、复述、描述、整理等学习能力,将解读的内容归纳成基础知识,自主构建适合学生的史学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可能因人而异,在中学阶段,因受制于学生的学识与知识面,不会出现很大的差别,得出“论”。这样,多媒体不再成为提供教师念教学内容的工具,不再成为教师仅仅提供知识结构,呈现知识体系的工具。多媒体成为创设历史教学情境的工具,将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学习紧紧连接起来,解决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的关系问题。

三、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之间关系的思考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学习而采用的方法。不同学科因为学科特点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活动法等。教师的教学方法一定要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才会有效,并且才会逐渐将学生引导到会学上来。以前在没有多媒体时,教师更多的是使用讲授法来完成教学的,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巴讲到底,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的历史学习被认为能背会书本的内容就学会了历史,历史学习成为重复呈现书本内容的过程。如今,随着网络等学习渠道的增多,老师一讲到底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状况了,同时也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多媒体的出现,解决了老师无法很好的呈现过去资料和内容的问题,多媒体教学让历史教学变得灵活起来,也简便起来。但在现实中依然让我们很困惑的是许多的学生依然不喜欢历史,对学习历史觉得很无聊,教师也很无奈。多媒体要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之间架起桥梁,需要老师将教学更进一步,将教学方法转化成学习方法。比如,讲授法,讲授法可以分为讲述、描述、讲解。老师通过多媒体将关键词呈现在多媒体上,或者将一事件的图片等资料信息呈现在多媒体上,可以让学生来根据图片、资料进行讲述事件过程,对某一图片,让学生描述细节。对教学内容让学生绘制表格进行归纳整理,教师补充。设计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示活动设计的具体细节与要求,学生一目了然,不会因为听不清或记不住而忽略某些细节,导致活动的效果打折扣,教师对学生进行角色分配,并强调学生进行记录、交流、发言、整理等要求,在教学中要实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必然要参与其中,从聆听、参与、讨论、记录、表达等各个环节参与其中,学生设计活动,组织活动的能力也会在学习中提高。

第2篇

一、以学生为主体,加强教师指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通过大胆探索掌握教材中的内容,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和学生平等、友好地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和他们的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在学习需求的促使下进行深入学习和探究,掌握所学的内容,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在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教的激励,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让他们在大胆探索过程中掌握语文知识,加深阅读感悟,促进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基础知识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自主探究掌握教材中的生字、生词,掌握扎实的语文知识,为他们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感悟提供基础。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查阅的方式进行学习,让他们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网络进行学习,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积极的学习态度下获得通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中完成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够针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讨论,通过分析和探讨深入思考,使语文思维更清晰,掌握正确的理解,促进他们语文探究能力的提高。在小学合作学习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完成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环节,使他们的学习效率有效提高,掌握扎实的语文知识,为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

三、创设多媒体课堂,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多媒体作为创新教学的一种方式,对教学的高效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作用下产生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究课文内容,促进他们思维的深入发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多媒体教学中,在多个环节都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深入探究教材内容,设计趣味性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让他们在深入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在导入环节运用多媒体。利用多媒体创设趣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在多媒体问题的指导下进行阅读和深入思考,有效掌握所学内容。例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一开始给学生播放影片片段《》。通过观察,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了兴趣,他们能主动进入阅读环节,在阅读中加深理解。

2.在教学重难点时运用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只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很难让他们深刻理解。在教学重难点内容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直观化,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让他们轻松完成重点内容的探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练习环节运用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需要设计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强化和巩固。在练习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题目,使他们在趣味性的题目中积极思考,顺利解决问题,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加强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掌握教材中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理解和感悟,提高他们的语言感知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使学生学会品读课文,在反复阅读中体会课文中重点句子和重点段落的含义。在完成阅读活动后,教师可以组织进行阅读交流活动,让他们畅谈阅读感受。通过师生、生生相互交流,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感悟,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主动进行阅读,在积极的阅读活动中积累语文素材,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使他们的语言感知能力获得发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五、拓展教学课堂,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3篇

1《多媒体技术基础》第3版

《多媒体技术基础》第1版于1998年定稿2000年8月出版,第2版于2001年定稿,2002年9月出版,共印刷20次,曾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优秀畅销图书(科技类)”,2005年评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多媒体技术基础》(第3版)被列选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ISBN 9787-302-17780-7)。

《多媒体技术基础》第2版在2001年定稿时,许多新技术还没有出现或正在开发之中,如MPEG-4AVC/H.264(2003年)和XML 1.1(2006年);有些当时认为比较有前途的技术,现在已有更新的技术,如普遍认为2002年公布的SIP(RFC 3261)比1 996年公布的H.323更简单。根据笔者近几年的科研、教学和观察,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都适合当前使用,因此确定第3版教材的修改方针是保留第2版的体系结构,更新部分章节内容并增加新内容。

1.1教材的组织结构

为保持多媒体技术基础教材内容的完整性,第3版教材仍由多媒体压缩编码、多媒体存储、多媒体传输和多媒体内容处理语言共四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

(1)多媒体压缩编码(第2~13章),主要介绍声音、图像和数字电视的基本知识、压缩与编码方法;

(2)多媒体存储(第14~16章),主要介绍CD,DVD,HD-DVD和BD(Blu-ray Disc)光盘的存储原理和多媒体在光盘上的存放格式;

(3)多媒体传输(第17~20章),主要介绍多媒体网络应用、服务质量(QoS)、因特网、TCP/IP协议和多媒体传输的基础知识;

(4)多媒体内容处理语言(第21~22章),主要介绍HTML和XML的基础知识。

为帮助读者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每章后面都有练习和思考题,另有参考答案,可在网站http:///linfzmmc/上下载。但这些题目没有难度,教师可增加一些有一定深度的练习和思考题。

每章后面都有参考文献和站点,列出它们有两个目的:(1)表示在编写本教材过程中访问过这些站点,参考或引用了它们的内容;(2)更重要的是为读者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指南,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上网查阅。虽然到本书截稿时每个网址都有效,但以后可能会有变化。

1.2教材修改的内容

在第2版教材基础上,第3版教材作了如下修改:

(1)考虑到视像压缩技术在多媒体产品和各种服务中的重要性,因此增加了一章专门用来介绍MPEG-4AVC/H.264。此外,考虑到光盘存储器在多媒体存储方面的重要性,因此增加了HD DVD和Blu-ray Disc的内容。

(2)考虑到网上多媒体应用如火如荼,如IP电视、IP电话、即时通信和多媒体会议,因此重写了第三部分(第17~20章),突出了多媒体传输或称多媒体通信技术。

(3)考虑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展的内容处理已成重要的研究方向,因此在第22章(XML语言)中增加了XML新版本的内容。HTML和XML等标准已经并将继续对日益增长的包括移动通信在内的多媒体网络应用和多媒体电子出版业等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4)为降低教材篇幅,第2版中的部分内容没有保留,如MIDI系统。

(5)XHTML是用XML重写的HTML版本,2008年1月介绍的HTML5(也称XHTML 5)也是用XML编写的。因此本版教材没有保留第2版中的第23章(XHML语言)。

1.3教材的使用建议

国内许多大学开设多媒体技术课程已有多年,在网上看到许多兄弟院校在教材建设和课程教学方面已有很多很好的经验,在学习和借鉴他们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为使用或打算使用本教材的老师和同学提出如下建议供参考。

(1)有所教有所不教

在编写本教材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国外有些信息技术学院从入大学到研究生毕业,每个年级都开设内容不同、深浅不同的多媒体课程,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考虑到我们目前的多媒体课程教学计划只安排一个学期,学时也不多,因此教师可采用有所教有所不教和有所学有所不学的策略。任课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学生已有的基础和专业方向,有的放矢地选择其中的部分内容。对于不作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如果有需要,学生自己就会主动去钻研。

(2)教材作为参考书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来说,写进书面教材的内容通常是比较成熟的,即使刚刚出版的教材,其内容也不见得新。据我观察,许多大学的多媒体课程内容是当前最新的技术,教师都有自己编写的教学提纲和材料,而把正式出版的教科书列为必要的参考材料加以推荐。这不是说书面教材不重要,而是通过教授新技术来带动基本原理的学习。其结果是学的内容先进,学的基础扎实。

本教材共22章,比较系统地介绍多媒体技术。笔者有意使本教材覆盖多方面的重要技术,努力选取相对比较新的和实用的技术,力图对多媒体技术原理解释清楚和准确。因此可把本教材作为多媒体技术课程的起点,在此基础上教授最新的技术。

(3)用课程设计驱动

凡任课教师都很清楚,教一本书不等于开设一门课程。为配合我校加强实践教学的教学改革,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基础理论和技能的积极性,2008年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经过多年使用的《多媒体技术课程设计与学习辅导》作为多媒体技术课程的辅助教材。学生对课程设计反映强烈,由于严格实施“允许参考不许抄袭”的措施,学生普遍认为真正学到了东西。

辅助教材拟了多个难易程度不同的设计题目,每个题目都有原理介绍和示例。为便于学生撰写和教师评估课程设计报告,规范了课程设计报告的格式。由于设计题目的难度不大,任课教师可根据情况,从中选择一个或两个题目,也可在辅助教 材所列的“参考选题”或其他参考选题中增加或更改设计题目。课程设计要求使用MATLAB语言来实现,因为MATLAB是攻读学位的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工具,欧美的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普及。

(4)用评估系统引导

评估系统是一个无形的指挥棒,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教授本教材是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中的一个部分,而课程设计是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的课程评估采用了“基础知识书面开卷考试约占50%,课程设计约占50%”的方法,但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评估标准或在所占分数的比例上加以调整。

1.4关于中文术语

信息科学和技术日新月异,新术语不断涌现,同时也给一些老术语赋予新的含义,使用准确的术语有利于信息的交流。为使本教材中的中文术语尽量准确,笔者查阅了许多著名的英文词典、阅读了许多相关的科学和技术文献、参考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02年公布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

在本教材中,有几个常用术语有必要在此说明:(1)用“视频”作为video的释义是物理概念上的错误。Video的真实含义是由一系列图像组成的(电)视(图)像,确切的中文译名应该是“视像”。“视频(video frequency)”是电视信号频率的简称,在ITU-R BT.601标准中,频率范围是0~6.75 MHz。(2)不论什么场合,用“音频”作为audio的释义也是物理概念上的错误。Audio是指人的听觉系统可感知的声音,是sound(声音)的同义词,作名词时的确切中文术语应该是“声音”。“音频(audio frequency)”是声音信号频率的简称,频率范围通常认为是15~20 000 Hz。(3)“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是一个不确切的中文术语。“packet”的含义是一个有收、发送地址和实际数据组成的“数据包”,确切的术语应该是“包交换”。(4)“组播(multicast)”是一个容易被误认为“收发关系颠倒”的术语,本教材使用“多目标广播”。尽管我们习惯使用2~3个字构成的术语,但“多目标广播”是顾名就可思义的术语,即一个发送者向多个接收者(多目标)传送(广播)数据的意思。

2《多媒体技术教程》是第3版教材的缩减版

使用《多媒体技术基础》第2版的许多教师和同学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鼓励,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此外,笔者也意识到其中的有些章节更适合大学高年级的学生或研究生使用。从对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最低教学要求出发,编写了《多媒体技术教程》,它是《多媒体技术基础》(第3版)的缩减版,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ISBN 9787-302―18401-0)。

《多媒体技术教程》由多媒体压缩编码、多媒体存储和多媒体传输三部分组成,内容取自2008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多媒体技术基础》(第3版)前三个部分的大部分章节,包括:(1)多媒体压缩编码(第2~11章),主要介绍声音、图像和数字电视的基本知识、压缩和编码方法;(2)多媒体存储(第12~13章),主要介绍CD,DVD,HD-DVD和BD(Blu-ray Disc)光盘的存储原理和多媒体在光盘上的存放格式;(3)多媒体传输(第14~17章),主要介绍多媒体网络应用、服务质量(QOS)、因特网、TCP/IP协议和多媒体传输的基础知识。为帮助读者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每章后面都有练习和思考题,另有参考答案,可在网站http:///linfzmmc/上下载。

鉴于《多媒体技术基础》(第3版)教材的内容更丰富,介绍更深入,知识更系统,因此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加以选用。

3《课程设计与学习辅导》是辅助教材

课程设计是综合性比较强和比较复杂的作业(assignment),通常需要比较宽的知识面、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具备比较高的能力以及要付出比较多的努力才能完成的家庭作业。我们充分认识到课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课程设计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复杂的概念、促进理论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培养思想素养和激发创新精神。

《多媒体技术课程设计与学习辅导》简称为《课程设计与学习辅导》是《多媒体技术基础》(第3版)和《多媒体技术教程》的辅导教材,由课程设计和学习辅导两部分组成。

3.1辅助教材的结构

课程设计部分共6章。第1章介绍了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章;第2~6章设计了5个方面的设计题目,分别是Matlab入门、数字图像基础、图形用户界面、图像滤波与边缘检测和小波变换。课程设计要求使用Matlab,因为它是科学研究和工业中的标准软件工具,已被广泛用于科学计算和工程计算。Matlab是攻读学位的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工具。

学习辅导部分共2章。第7章对多媒体技术的基础知识做了归纳,是按“内容提要一例题一练习题”的结构编写的,其中的例题和练习题是在作者教学过程中使用过的考试题和收集的考试题,对它们作了分析和解答,对收集的部分考题还作了点评;第8章给出了《多媒体技术基础》(第3版)和《多媒体技术教程》中的练习与思考题的参考答案。

3.2辅助教材的用法

(1)课程设计选题:可作为多媒体技术课程的设计题目非常多,在本书的第1章中列出了范围广泛的参考选题。本书设计的五个题目基本上都是围绕图像设计的,主要考虑到图像是多媒体中非常重要的媒体,是数字电视的基础,而且处理图像要求掌握的数学和其他科学知识也相当多,更具挑战性。具体选择什么题目完全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并兼顾同学的兴趣来确定。笔者的实践表明,学生对第6章的小波变换有浓厚的兴趣,实际效果也相当满意。此外,选择这个设计题目还可带动第1、2和3章的学习。

(3)基本题与选做题:在本书提供的课程设计任务书中,编写了基本题和选做题,这两种选题之间的差距并不大。用户须根据自己的教学环境和培养要求来决定,可把两种选题都作为基本要求,也可以只做基本题。课程设计的参考答案可在网站http:///linfzmmc/上下载。

4《英汉多媒体技术辞典》第2版

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新的技术术语不断涌现,常用术语则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为适应这种形势和广大读者的要求,《英汉多媒体技术辞典》(简称《辞典》)第1版于1998年开始 编写,2003年3月出版。从2003年5月开始《英汉多媒体技术辞典》第2版的编写和修订工作,前后共花费五年时间,于2008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ISBN 9787-302-16360-2)。《辞典》第2版共选编了大约10670条术语,其中约7 000条选自《辞典》第1版,新术语约有3670条。

《辞典》第2版保留了《辞典》第1版的框架结构,收词范围由以下五部分组成:(1)多媒体的表示和计算,包括文字、图像、电视、声音和常用软件等;(2)多媒体存储,包括光盘、磁盘、磁带和各种文件存储格式等;(3)多媒体传输,包括因特网、万维网、电话网和电视广播网,不论是有线的还是无线的数字传输网络;(4)多媒体应用,包括因特网上的广播、点播、电视会议等:(5)重要的标准、协议、学术组织和机构等。

《辞典》第2版的编撰工作主要完成了以下三项任务:

4.1删除词条

(1)删除了多媒体计算机本身的硬件和程序设计方面的一些术语;(2)删除了不受计算机控制的传统语音通信硬件以及与之相关的术语;(3)删除了用文字可以表述清楚的插图;(4)删除了一些不常见的多媒体工具软件术语。

4.2修改词条

(1)审定了所有英文术语的中文释义,对大部分术语的释义进行了改写或补充;(2)完善了编撰《辞典》第1版时技术还不够成熟的术语的释义:(3)添加了在释义中用文字不易表述清楚的插图;(4)减少了同一英文术语的中英译名。

4.3添加新词条

(1)由于最近几年多媒体技术已经从多媒体数据处理发展到了多媒体信息处理,因此添加了最基本的信息处理方面的术语,如图像、声音和文字等内容的描述和处理方面的术语;(2)添加了最近几年在多媒体领域出现的新术语,如超级音乐光盘(SACD)、小波变换、H.264标准和无线多媒体等方面的术语;(3)适当选择并添加了已经进入和将要进入计算机系统的传统媒体的术语,如视像镜头(shot)方面的术语。

第4篇

关键词:车身设计;多媒体教育;教学;效果

Study on automobile specialty body design multimedia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ng Yu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importance of multimedia education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by means of analyzing the vehicle body design cours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ted forward the reform objectives and research approach. On this basis, designed the vehicle body design multimedia courseware. The teaching practice showed that the vehicle body design multimedia courseware meets the current body design teaching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the courseware is an effe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tool,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iciency is obviously improved,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reflect good.

Key words: vehicle body design; multimedia education; teaching; effect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对其生存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现代信息技术为推动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效手段,也促进了多媒体教学方式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和发展[1]。多媒体教学方式可综合运用多项信息,极大地改进了黑板加粉笔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2],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学习氛围,具有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

在高校汽车专业开设的众多课程中,车身设计课程以其与众不同的行业背景和教学特点越来越受到高校师生的重视。目前,国内汽车车身设计整体实力较弱,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而车身在汽车行业中经济效益最高,可挖掘潜力很大,行业现实和势在必行的发展趋势突出了高校车身设计课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车身技术涉及面广,与国家历史文化特色紧密交织,与发动机、底盘技术相比独具特点,甚至大相径庭,教学难度更高,也对高校车身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车身技术对带动和促进我国汽车工业,乃至整个工业水平发展和提高的龙头作用,也决定了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1 车身设计多媒体教育软件的要求

车身技术在汽车领域中是相对年轻而又发展迅速的分支,作为一门发展中的科学,在车身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更应特别注意传统基本理论与现代车身技术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原则,针对车身技术的特点,提倡加强课外阅读,了解现代车身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这就对车身设计课堂教学的启发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在车身设计课程的教学领域,国内外有关车身的教材及系统性的学习参考资料普遍较少。目前,车身技术主要是通过企业内部培训的方式进行传承与学习,且车身技术涉及面广,部分内容非常抽象,传统教学方式对车身设计过程难以表达清楚,学生感性认识较为缺乏,也导致单纯依靠教材和挂图很难讲解清楚,而高校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虽然明知实习教学环节重要,但往往由于多种原因不能或不便安排,因而车身设计课堂教学难度很大,这就对车身设计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车身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教材的相对滞后矛盾突出,这就要求车身设计的课堂教学不能唯教材是从,需要对已有教材的部分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和扩充,课堂教学内容应力求紧跟车身技术的发展前沿。

众所周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图、文、声、像、动画、视频的有机结合,可以着力表现传统教学手段不易表达的内容,展示现场观察不清楚的细节,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生动活泼的画面,使课堂教学直观易懂,易于接受和理解,加快课堂教学进度,增加教学内容,教学效率也得到提高。因而,在车身设计课程中采用多媒体教育软件可以有效地适应上述要求,弥补目前条件下车身设计教学条件的不足。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提高车身设计课堂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努力将抽象难懂的理论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表达出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先后采用了多种辅助教学手段,从最初的课堂板书绘图、挂图,到使用光学投影仪放映自制的幻灯片,经过长期努力,目前已经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尤其针对上述要求进行制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车身设计多媒体教育软件制作

2.1 制作要求和课程改革目标

由于车身设计课程涉及机械工程学、人体工程学、空气动力学、造型艺术及美学、用户心理学等多种学科领域,而目前高校汽车专业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都是工科专业范畴,学生单一学科基础知识同车身设计多学科融合教学特点的矛盾十分突出,同时,与其相关的课程设计、课程实习、课外讲座等配套教学手段由于各种原因严重不足,进一步导致车身设计课程在传统教学手段下无法满足目前车身设计行业发展对教学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特别是在人体工程学、空气动力学、造型艺术及美学等学科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展教学手段,扩充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尽可能地挖掘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潜力以弥补教学条件的不足。因而,车身设计多媒体教育软件研究应同课程的教学特点相适应,按上述要求,不断深入课程教学改革,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特长,努力弥补汽车专业单一知识背景下车身设计课程教学的不足,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在相关的课程设计、课程实习、课外讲座不能开展的情况下,能够在多媒体软件上有所体现。

2.2 制作工具选择

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应具备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交互性和极大的共享性。在众多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中,微软Office系列组件之一的PPT编辑多媒体的功能比较强大,内置了丰富的动画、过渡效果和多种声音效果,可以充分体现教师的授课意图,展现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易于表现教师的授课风格,其强大的超级链接功能,可以直接调用多种格式的外部文件,且支持IE浏览器,优点显而易见,能够满足车身设计多媒体教育软件的制作要求。同时,由于Office软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使用PPT制作的课件在使用时一般也不需要进行打包等处理,具有良好的通用性。从制作角度考虑也易于掌握与使用,便于制作者集中精力精选课件内容,挖掘课件内涵。因此,采用PPT软件进行车身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是可行的。

2.3 制作内容及步骤

车身设计课程涉及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车身概论、车身设计方法、车身总布置设计、人体工程学在车身设计中的应用、车身造型设计、汽车的空气动力性能、车身表面及空间曲梁绘制、车体结构分析与设计、车身部件结构设计等。

根据上述内容的不同特点,对车身概论、车身设计方法、车身总布置设计等章节内容。由于相对枯燥,且学生对车身总布置、车身油泥模型制作、样车试制与实验、车身主模型制造过程没有任何的感性认识,在讲授这些知识时,如果单纯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深入生产企业参观实习的条件不具备时,应加强视频和图片的搜集整理,特别是汽车生产企业的介绍视频,来自生产一线的工程师讲座视频,应增加数量,注重素材的整合美化,力求生动,使课程内容易于理解,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人体工程学在车身设计中的应用、汽车空气动力性能等章节涉及人体工程学与空气动力学两个新的学科领域,与一般高校汽车专业学生熟知的机械工程学科基础知识差异较大,因而汽车专业学生此类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课件制作时的重点工作应以相关知识体系的补充完善为主。

而车身造型设计涉及科学和艺术两大方面,需要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包括车身结构、制造工艺要求、空气动力学、人体工程学、工程材料学、机械制图学、声学和光学知识,还需要有高雅的艺术品位和丰富的艺术知识,如造型的视觉规律原理、绘画、雕塑、图案学、色彩学,汽车作为一种商品,还要考虑成本和顾客的心理需求,等等。由于所涉及知识面很广,与一般高校汽车专业的大多数课程内容缺乏联系,汽车专业学生这一类的基础知识普遍较为缺乏,因而课件制作时的重点工作是搜集整理相关的艺术素材,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

车身表面及空间曲梁绘制、车体结构分析与设计、车身部件结构设计等章节内容,工作重点是使教学内容进一步拓展和完善,特别是同计算机的应用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用计算机进行汽车造型、空气动力学分析,以及用计算机对车身进行有限元分析,使其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在确定了车身设计课程主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课件的制作工作细分为4个模块,可分别进行,即总体方案设计,教学内容提炼,素材的收集与再加工,课件表达形式设计[3]。

其中总体方案设计主要是流程设计、界面设计,封面制作、目录制作和正文制作,车身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并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安排好目录主题的显示方式,建立信息间的层次结构和浏览顺序,确定信息间的交叉链接关系,着重体现教学内容在车身设计一般流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教学内容提炼时,不仅要将教材的教学内容以提纲的形式提取出来,还需要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基础知识要条理清晰,重点和难点要进一步细化且要有足够的篇幅,以期在教学上做到基本概念认真教,重点内容重点教,难点内容轻松教,着重克服和改善车辆工程专业教师授课时相关学科领域知识结构的不足。

素材的收集与再加工,要利用网络、光盘等渠道获取素材,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对素材进行取舍和整理,使用相应的制作处理工具对素材进行分析和处理,素材既要注重表现必要的基本内容,又要根据汽车专业学生的特点加强部分薄弱内容,课件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考虑课程内容的特点,加强素材的启发性,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注重弥补车身设计相关专业,特别是人体工程学、空气动力学、技术美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

课件表达形式在设计上要力求生动活泼,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多种表达形式,如在文字上添加动作,设置图片出现的先后次序,展示图片出现的动画效果,并可随时调用相应的Flas以达到最佳的表现效果,对于讲座视频素材最好能进行剪辑处理,分段加标题,以突出主题。课件表达形式设计最终目的是实现生动活泼的教学,因而片面追求课件的外观,过多使用偏离主题的视频、音频材料,对课件界面作过分的渲染,都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4]。

最后一步是对课件的细致测试,特别是教学现场的应用测试,考虑到不同多媒体教室的软硬件教学环境不同,应将课件拿到各多媒体教室进行细致完整的测试,在测试中发现制作中存在的问题,修改使之最终趋于完善。

车身设计多媒体课件按上述步骤进行制作,依据课程改革目标改进提高,经过努力,可以通过车身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车身设计课堂教学直观易懂,易于接受和理解,弥补目前车身设计相关课程设计、教学实习、课外讲座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车身设计的兴趣,更好地适应车身设计多学科融合的特点,使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 车身设计多媒体教育软件使用效果

车身设计多媒体教育软件研究项目的预期成果是制作完成车身设计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投入使用以改善教学效果,主要用于我校汽车专业教学,还可应用于机械制造、自动化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等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受益面不仅包含我校一本、二本的本科教学,还可涵盖三本相关专业及课程的教学,覆盖面较广。

本课件在车身设计教学中的使用获得了良好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来提高教学效率,增加了教学信息量。

(2)内容丰富,表现力强,对教材上很多重点和难点内容的表达更加形象、清晰、准确,并能够预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细致的设计,结合教师的讲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3)直观易懂、图文并茂的表现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加轻松,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教学效果得到改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4)教材内容的补充着重体现了现代汽车车身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弥补了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的不足。

4 车身设计多媒体教育软件特色与创新

车身设计多媒体教育软件研究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以多元化的技术方法与手段较好地解决了车身设计涉及知识面广,需要多个学科领域基础知识的特点,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多学科融合的教学特点体现充分。

(2)以图、文、声的有机结合,使教学活动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较好地解决了车身设计部分内容非常抽象,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表达清楚的问题,更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3)不拘泥于课件制作的一般形式,注重内容,结合实际,以视频、音频素材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因自身条件限制,不能或不便安排车身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问题。

(4)针对汽车车身行业发展较快,课程涉及知识面广,部分章节篇幅不足,内容与普通工学专业的大多数课程差异较大等特点,扩充并修改完善了教材的原有内容。

(5)课件操作简便,层次清晰,重点突出,课程内容的表现力丰富。

5 结束语

汽车车身技术是汽车技术中年轻而又发展迅速的一个分支,具有多学科融合的教学特点,部分内容非常抽象,教学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十分必要,而一些高校因自身条件限制不能或不便安排,在进行多媒体教育软件研制时,着重考虑了上述因素。在车身设计教学实践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提高教学效率、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与教师讲解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车身设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有更好的了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图、文、声的有机结合弥补了感性认识的不足,有效避免了车身设计传统教学方式的枯燥和呆板,有利于使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 范素琴,赵丽芳,赵树国.如何提高高校多媒体教育效果[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2):61-64.

[2] 金燕,魏雪,郑一筠.对高校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与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3:12-15.

第5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质量 制约因素 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物学科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培养更多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生物人才,应从高中阶段入手,认真分析制约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因素,优化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生物知识,为其更深层次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制约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因素

1.学生基础水平差

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不少生物教师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部分学生入学时具有比较好的生物成绩,但随着生物教学内容的增多以及课程的推进,成绩逐渐下滑。而且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很多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学生生物基础水平较差,未形成连贯的生物知识架构,部分知识点间出现脱节。另外,学生在初中阶段并未充分理解生物的重点、难点知识,只是死记硬背。因此,一旦随着生物知识难度与深度的增加,就会感觉不知所措,严重影响高中生物教学质量。

2.教师教学方法不合理

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扮演着领路人的角色,发挥着主导作用,然而很多教师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认为自己是教学的主宰,控制着整个生物课堂,而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没有被调动出来。另外,部分高中生物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只注重教材理论知识的讲解,使生物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不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多媒体技术被逐渐应用到教育领域。然而部分高中生物教师一时难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意识不高。部分高中生物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即便应用了多媒体技术但也很难使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因此,从整体上来看,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率并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中生物教学改进策略

1.夯实学生生物基础知识

高中生物教师应采取测评以及询问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情况,尤其应明确学生薄弱的知识点,而后结合教学内容加以合理安排,定期为学生进行讲解,使每个学生充分理解生物基础知识,领悟生物基础知识内涵。同时,生物教师还可将生物基础知识编辑成册,而后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闲暇时间加以消化与吸收。另外,高中生物教师还应给予学生及时指导,使学生明白哪些知识需要记忆,哪些知识需要灵活应用,做到有的放矢,为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2.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传统高中生物教学方法与模式已很难适应当今生物教学实践要求,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应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首先,高中生物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即在课堂上通过积极的引导,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同时,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讨论、交流等,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其次,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为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生物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积极采用分组讨论法、分组竞争法、动手实践法等,调动学生生物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

3.善于运用现代技术

在生物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为此,高中生物教师应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首先,高中生物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优势,积极寻找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的切合点,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其次,积极学习多媒体技术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法,制作出让学生喜欢的教学课件,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最后,运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地呈现抽象、难度较大的生物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切实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

从当前高中生物教学实际来看,要想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教师应在认真分析制约高中生物有效教学因素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与反思,不断改进生物教学策略,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高中生物教学方法,实现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谢兆梅.当前高中生物教学成效提升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探讨[J].教师,2011(15):99.

第6篇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各大高校,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先进教学手段,但不可忽视的是多媒体教学有利有弊,我们应该积极利用和采纳多媒体教学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应该发现并解决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该文以医学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为例,先分析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医学生物化学 多媒体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R21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c)-0110-0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涉及专业很多,比如药学、护理学、临床医学等,随着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时间的增长,我们发现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既有优势,比如方便、形象、生动、直接等,也存在一些劣势,即不足之处。为了使医学生物化学教学质量更佳,该文分析了医学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希望可以扬长避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 医学生物化学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参与意识不强,思维能力减弱

在多媒体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整个认知过程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主导作用。教师教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等特点,若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进行教学,很容易加快教学速度,导致学生参与意识不强,思维能力减弱,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1.2 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不高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多媒体课件都是由授课教师自己动手完成的,由于授课教师平时的教学任务很重等客观原因的限制,导致最终的多媒体课件往往差强人意,通常只是将课本上的内容机械地复制到多媒体课件中,或者一味地追求课件的外观精美,使得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不高,无法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和优势。

1.3 过分夸大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同其他课堂教学手段一样,它也只是众多教学手段的一种,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否则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将大大减少,甚至教师将变成教学的“机器人”,如此无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因此,不能过分夸大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而是应该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4 影响教师个性化教学水平的发挥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某个学生说特别喜欢某个教师,这是因为传统课堂是教学的舞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在向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魅力,而多媒体教学不具备该特点,或许会因此降低对学生的吸引力,最重要的是很可能影响教师个性化教学水平的发挥。

2 合理使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医学生物化学是一门较难学习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枯燥乏味,觉得内容难以理解和记忆,基于此,多媒体教学十分适用于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结合上文所述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应合理使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具体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2.1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手段

教师应提前做好功课,包括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遇到的困难等,从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知识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其不同之处突出表现在讲课速度和授课方式上,比如对于基础知识水平较差的学生,应适当减缓讲课速度,同时多采取传统教学的授课方式;对于基础知识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适当加快讲课速度,同时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进行教学,并鼓励有能力的同学多进行课外阅读等。

2.2 注重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动态特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需要写大量板书,由此占用的时间是非常多的,无形中缩短了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时间,教师们常常为此感到无奈。而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出现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因为多媒体教学具有动态特性,往往只需要一个小电影或者小动画就能将难以理解的、枯燥的生物化学知识生动地体现出来,对于提高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质量而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不断更新知识,制作高水平的课件

教师应该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中抽出时间学习如何制作高水平的多媒体课件,使多媒体课件做到图片丰富、内容富有条理性,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是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这一优势,不断更新知识,制作高水平的课件,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每张幻灯片的文字行数不宜超过7~9行;多媒体课件的文字运用合理,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配以多媒体动画,动画不宜过多等。

2.4 丰富课件内容,适当链接动画及图片

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插入一些紧扣教学内容的图片,或者将某些难以理解的动态反应过程以动画形式予以展示,可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生物化学作为重要的基础课,与临床联系广泛,在讲课中插入一些图片,如糖尿病足、肝硬化、甲亢、佝偻病、白化病等患者的图片,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也便于枯燥的生化理论知识与临床的相互联系。

总之,多媒体教学无疑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其应用应该得到推动。但是无论何时,教学主体是学生这个问题不容忽视,应随时了解学生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 尹晓敏,钱慰,殷冬梅.医学生物化学留学生实验课教学的新思路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23):3660-3661.

第7篇

一、“放”而不“收”,远离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能等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教学总目标是注重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注重学生获取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的过程中学会语文运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如读书、写作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但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多数教师课堂上大量花费时间,用来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和学习方法的获取。从表面上看,很合乎新课程教学理念,但用心琢磨却发现它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如学生对语文重点字音、形、义的掌握,语文基本词句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应用等。记得我在听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公开课后,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了抽查,结果让人吃惊的是学生一无所获。看似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烈的课堂,怎么会是这种结果呢?潜心研究,我总认为:课堂上学生语文情感和态度的培养是离不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它是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积累中逐步形成和实现的,忽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课堂教学,就缺乏语文教学的主导性、严密性、科学性,这样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不符合新课标要求的。

二、为用课件而用课件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积极倡导电教手段,大力提倡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从而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与感悟,还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可以说好处多多。但不能因此就每节课都用电教手段,也不能因此就认为多媒体手段运用得越多教学效果越好。因为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不必要的或过多的课件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到华丽的屏幕上,其注意力就不会集中到课堂学习上,而且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想象力、思考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多媒体固然能形象、直观地展示知识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但有些所展示的正是学生需要动手或动脑想象、思考解决的,这样,合作探究就流于形式,成为了公开课的花瓶,对于多数学生的能力培养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学生的惰性就会表露出来,效果就适得其反。

三、放弃因材施教,忽视学生个体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明确要求语文学习以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学习方式,从而促使学生整体发展和素质提高。但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大部分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只看到智商较好的学生,因为他们会帮助老师顺利地完成任务。而对智力水平较低的学生视而不见,或者偶尔发现了,但这些学生往往会答非所问,此时教师不去趁机鼓励、引导,反而轻率地说一声:“笨蛋,坐!”就算了结了,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可能使学生无所适从。这样,使得课堂教学就成了少数同学唱主角而多数同学滥竽充数,也就是说这样的课堂便成了一些好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而使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形同虚设,势必会造成两极分化。这也有悖于新课程理念,与新课标的要求也相差甚远。

面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采用积极的办法,在充分合理利用多媒体的基础上,积极挖掘教师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多媒体教学朝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具体办法:

1.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多媒体充分利用图象、音响声情并茂使学生身临其境,便于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

2.利用多媒体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诗歌教学“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施展学生想象力,试着绘画,并向同学展示,以此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意识。教师也可设计一些相关问题,让学动手操作多媒体,从而充分施展学生的才干。

3.教师变传授型为引导型、导读型。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任何工具设备都无法代替的。在讲课中教师一个手势,一次微笑,一句赞语,甚至一个眼神都有不可疏忽的作用。教师应精确引导学生如何阅读、理解、并组织学生不断讨论研讨,合作学习。

4.在利用多媒体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阅读语言文字。首先,文字是一种有着无比巨大想象空间的艺术。“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充分说明文字所带给人们的丰盛想象。所以教师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要高度注意学生的阅读。

第8篇

一,培训对象:各农场学校教师,每学校3-5人.

二,培训地点:海口市海秀路87号新南洋大酒店办公楼六楼百灵电脑培训中心

三,培训时间:每期8天.

四,培训内容:(具体内容见附件)

教学课件制作,常用工具软件的操作,网络知识,各种电脑外接设备及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设备日常维护知识,基本的多媒体设备维修知识.

五,培训目标

会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会利用常用办公软件进行日常电脑维护,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会使各种多媒体设备,能懂得日常多媒体设备维护常识,能够对多媒体设备进行简单的维修.

六,每期人数:每期48人.

七,培训方式:实践为主,教学理论为辅.

八,培训费用:400元/人(包括教材及办证费用)

九,培训食宿安排:60元/人/天(包住宿及一日三餐)

住房标准:二星级双人标准间伙食标准:中餐,晚餐八菜一汤

十,证书颁发:培训结束后通过考核合格者,即可获得海南省人事劳动保障厅颁发的《计算机职业技能培训结业证书》.

十一,培训环境及实验场所:

电脑培训教室一间(教室装修豪华,铺地毯,4部新空调)

教学设备:学生机:人手一台(配耳机)服务器:2台

教师机:1台网络教学软件:1套

海南百灵软件工程有限公司

附件:

骨干电脑教师多媒体设备使用培训内容

一,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

1,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教学课件.

2,格式设置和美化演示文稿.

3,动画效果和超级链接的设置.

4,在演示文稿中插入图形,视频和音频对象.

5,其他高级功能应用.

二,操作系统及电脑日常维护

1,电脑硬件基础知识,原理及选购,硬件组装.

2,电脑日常保养.

3,软件的安装:包括操作系统,驱动程序和一般应用软件的安装.

4,操作系统的日常维护.

5,常见电脑故障和处理办法.

三,常用工具软件使用

1,硬盘分区格式化,常用DOS命令.

2,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包括刻录软件,压缩软件,网络下载软件.

3,常用维护软件的使用:系统优化软件,杀毒软件,硬盘克隆.

四,网络知识

1,网络基础知识.

2,网络硬件产品性能介绍.

3,综合布线理论讲解及实践操作,包括布线标准,布线技术规范,水晶头制作,模块打线等.

4,局域网的维护:网络配置,网络故障处理,网络安全.

五,常用多媒体设备操作及维护

1,多媒体教室中控台的操作使用.

第9篇

一、做多媒体教学的主人

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已得到运用,并以其灵活性、趣味性、直观性、广泛性、实用性为化学教学的课堂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运用多媒体便于备课小组集体备课,便于攻克教学中的难点,使用多媒体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多媒体已经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它以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途径向学生传递信息,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使课堂教学更加多样性、生动性、实效性、先进性,并给课堂教学平添了一股时代气息,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但多媒体教学不能喧宾夺主,否则会酿成苦果。“多媒体再好,也只是个工具,它无法替代人的情感和智慧。”以人为核心,围绕教学目标,适时合理地选取,才是使用好多媒体的关键,才能更好地增强学生对离子反应的理解。

二、实验是化学的基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它具有目的性、探索性、现实性和易感知性。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实验等多种形式实验活动的相互结合,不但有助于学生对离子反应化学知识的掌握,而且利用不同形式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懂得。”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的途径。新课程明确提出,教学目标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化学实验是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有效的方法。“从实验中学习化学”是我化学实验教学的立足点,重视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参与性,在实验方案设计实施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合作性和创新性是我追求的目标。而这些,单纯地依靠课件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要学好化学,必须搞好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实验教学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外,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三、加强师生互动

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的反映,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求得了新的发展,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互动”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互动。“交流”不是形式上的交流,而是师生间相互理解与交流的“主体间性”的打造,是师与生、师生与教材间的双向理解、问题解决的活动,是形成共识的共创共生活动。教学中的有效交流要体现“三个有效”,即尊重客观事物的真理性、社会规律的正当性和“捧一颗心来”的真诚性,课堂教学强调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及互动的多元性与教育性。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是多元的,是多情况、多内容、多难度、多形成的互动体。在情境上既有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又有融洽和谐的人文环境,发人深省的问题背景;内容上不仅是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有生活经验的积淀,生命意义的领悟;师生关系上,既有师与生,又有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个体与群体,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与沟通。

四、强化基础知识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中学化学中必须掌握的知识,它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各类考试的热点内容之一。在这类问题中,有一类离子方程式是与量有关的,解决这类问题应明确:在书写过程中以量少的为基准,确定反应的实质。但这部分内容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如果没有扎实的离子反应的基础知识,就会对正确书写这类方程式感到棘手。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正误判断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高考化学必考题型之一,此类考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典型的元素化合物、强弱电解质、酸碱盐的溶解性、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盐类的水解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只要仔细分析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中有关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判断的试题,就不难破译命题者设置陷阱的种种方法,这是后阶段复习迎考的指南针。

五、掌握正确解题方法

中学化学中离子共存问题是近年来高考必考的热点问题,由于考生对离子的性质、离子间的相互关系,离子的存在环境等没能充分、全面的认识,甚至顾此失彼,从而造成这样或那样的失误。纵观多年来高考中的各类离子共存试题,解答时,首先,必须以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作后盾。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是考生认真、准确解答试题的前提和基础。例如,考生要对离子的性质、离子的特征、离子间的反应关系要有准确全面的认识。其次,必须要有正确清晰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灵活的解题方法。教材中电离平衡的知识是高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理论,既是学习的重点,又是学习的难点,同时还是高考的热点。从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即使是高三学生,也有不少学生对部分知识模棱两可,似懂非懂,因而,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第10篇

论文摘要网络多媒体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导致了高校教学模式的转变,也直接影响了人们对教师角色的重新认识和期望,同时也意味着教师必须主动转换角色,促使网络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实现网络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信息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高校普遍采用了网络多媒体进行教学,网络多媒体教学实现了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知识的丰富性,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同时, 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较之传统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对高校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教师的角色定位产生了很大冲击。相比于传统教学,在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法组织、教学实施面和教学评价都发生也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角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所以,高校教师有必要重新认识网络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要求,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追求高效的网络多媒体教学。本文在分析了基于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对高校教师传统角色冲击的基础上,对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下高校教师角色的应然进行探讨。

1 网络多媒体教学对传统教师角色的冲击

1.1 网络多媒体教学对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角色的冲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学生学习的“知识库”的角色,教师完全掌握着“教什么”、“教多少”的主动权。随着网络多媒体教学的逐步普及,一些传统的教师职责正逐步地被子网络多媒体技术手段取代。网络和多媒体课件可以成为学习资料的来源;网络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改善了的全新的教育与学习的环境;网络多媒体可以成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交流的纽带;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促进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总之,网络多媒体改变了高校的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教师作为“单向的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显然已不能完全适用于现代教学模式。

1.2 网络多媒体教学对教师素养冲击

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方便的学习平台,传播途径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信息量与日俱增,形式日趋多样化。学生学习的手段和方式的转变,相应的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传播的范围,前沿知识和新鲜事物可以不加选择的被迅速传播到每一个角落的人群,不管你是学生还是教师。在网络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具备了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生可以很轻易地获得自己想要的各种信息,并通过信息内化,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越了自己的教师。虽然也有不少人认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但是,作为教师面对超越了自己的学生定然背负很大的心理压力。在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对高校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信息素养和网络多媒体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下高校教师角色的应然

2.1 基础知识体系的传授者

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扮演的是“权威的信息所有者”、“单向的知识传授者”,而今,教师依然需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传授各种生存技能。但作为基础知识体系的传授者,该教师角色的具体内涵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师不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除了传播必要的基础知识、技能之外,还应该不断加强学生向媒体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学习的能力,传授他们学习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做到授人以“渔”,以满足信息时代社会的人才要求。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基础知识体系的呈现形式,考虑网络多媒体呈现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利用多网络媒体的优势,以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多通道、多角度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实现有意义学习(而非机械学习),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的轻松愉悦和多媒体有效学习结果的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2.2 学生学习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协助者和激励者

多媒体学习过程中所需要进行的认知加工,有意义学习发生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参与恰当的认知加工。包括选择文本、选择意象、组织文本、组织意象和整合。多媒体信息只有经历了这些认知加工才能为学习者真正地习得。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认知过程的建构是多媒体教学生成性的源泉。所以,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多媒体教学中的“教”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这样一种“双主”教学观念,教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其学习积极性。高校教师角色应当从“教”转变为“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网络学习中起导向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不再是惟一的知识库,他对学生只起着点拨和引领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由知识传授的主导者向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和协助者转变。 转贴于

2.3 课程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课程资源建设与开发是高校教师专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是教育的传播者,从教育传播学中《贝罗传播模式》的教育传播理论可以看出:(1)教师的传播技术、态度、知识、文化是信息源泉的直接影响因素,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并且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教学资源。(2)教师在信息处理这一环节本身就是课程开发的过程。在这个环节,教师要确立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对知识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义,决定传播给学生什么知识以及怎样传播。教师在面对纸质的文字教材,除了要像传统教学那样进行精心的备课外,还要考虑如何将一些书本尚未涉及的前沿知识融入于课堂教学之中,如何将这些信息转化成为数字化的多媒体课件。虽然针对“教师有没有必要亲自做课件”引发不少争论,但毫无疑问,教师制作课件的过程本是教材的二次开发的过程,是对文字教材的重新组织和编码的过程,体现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师的思路,亲自制作课件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使课件设计完全符合教师的教学思路,有利于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就意味着有效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2.4 网络多媒体教学的学习者、研究者

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信息飞速递增,网络的出现加快了信息更新和传播的速度。同时,知识老化的速度也在加快。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通过学习来更新知识是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要求教师的教学职责由传统的“传授知识” 转变为现代的“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才能教会学生学习。提升专业知识,提升网络教学理论知识,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相关网络多媒体教学技能,提高网络多媒体教学中所应该具备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所以,教师不但是知识传播者,还应该是学习者。

在高校,科研是衡量高校教师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高校教师除了本专业知识领域的研究,还应注重教学方面的研究。网络多媒体被引入教学,其教学的优势毋庸置疑,但正像很多运用技术一样,网络多媒体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如何恰当利用网络多媒体,充分发挥其优势,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高校教师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需要教师去反思和研究。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多媒体教学在高校迅速普及环境下,高样传统的教学模式被打破,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发生了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也受了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影响与冲击。伴随着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期望的提升,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期望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高校教师应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认识和调整,并实现角色的转变,以便好发挥网络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实现网络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Mayer R.E.Applying the science of learning:evidence-based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multimedoa instu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8(9):762.

[2]聂蕙.论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高校教师角色[D].长沙:中南大学,2004.5.31.

[3]杜士珍.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33.

第11篇

关键词:JAVA 教学分析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148-01

1 JAVA概述

JAVA是一种计算机的编程语言,目前仍然是较为常见的计算机编程语言,具有效率高、覆盖面广、简单易用等特点,不但可以用来进行桌面程序的开发,还可以适用于与互联网应用的开发,在当前具有广泛的应用。JAVA是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在计算机、网络和多线程等技术领域都涉及到JAVA的相关知识,学习JAVA编程语言应经成为软件技术开发相关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我国,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不但发展,JAVA编程技术人员需求巨大,相关专业的就业前景很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JAVA语言相关课程。

2 当前JAVA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JAVA课程的认知困境

近年来,高校扩招和民办高校的发展,使得更多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宣传,计算机编程专业成为很多学生心目中理想的学习和就业方向。在这种大趋势下,学习JAVA编程的学生显著增加,但由于很多的学生对JAVA知识并不了解,只是为了获得理想的就业而选择编程,在学习时缺乏主动积极性。JAVA语言作为计算机编程基础知识,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严谨踏实的态度和抽象思维能力。这些较高的要求使得JAVA学习成了很多学生的难点,产生了畏难和认知的偏差。

2.2 JAVA课程设置问题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JAVA课程设置,由于学生大多没有相应的基础,因此所设置的课程大多集中在以JAVA SE平台教学为主,包括有面向对象编程方法、JAVA多线程、JAVA界面及事件编程、JAVA数据库连接、网络编程等基础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并不能构建完整的JAVA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之后不能了解JAVA与C++等计算机编程语言之间的关系,JAVA语言编程的优越性,并且认为这些知识就可以满足社会对JAVA人才的要求。其次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后续自主学习能力,不能适应JAVA编程技术的新发展,在JAVAEE等新对社会流行编程技术面前感到吃力,学生在完成学习走向社会岗位时,仍然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实际上从整体降低了JAVA学习的应有水平。

2.3 JAVA作业和实验设计中的问题

由于JAVA学习的特殊性,其作业和毕业实验设计等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思考和动手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对JAVA的动手实践和综合运用能力较差,不能独立的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毕业设计等过度依赖已有的资料,套用现象严重,不能进行原创;学生在学习期间也没有形成良好的设计习惯,表现出对系统设计和实现的随意性。

2.4 JAVA教学老师的问题

JAVA技术是一门不断深入发展的技术,在当前的计算机网络多个方面有着广泛的运用,高校的JAVA教学老师缺乏长期的一线实践开发经验,不能适应发展的新技术,教学效果不理想。JAVA学习的特殊性要求其必须做好教学与实践之间的结合,对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老师并不能有效的实现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之间的协调发展。

3 JAVA的教学设计探讨

3.1 合理的规划教学内容

JAVA知识主要包括有JAVA基础知识、JAVA核心知识和JAVA提高知识三个部分。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对面向对象的编程、JAVA的语法和异常处理、JAVA的环境等知识进行很好的掌握,是进一步学习JAVA知识的基础。核心知识部分要求学生对面向对象的继承性、封闭性、抽象性和多态性等,并掌握这些特性设计的技术。JAVA提高知识部分是指根据专业方向学习的不同需要,选择多线程、图形处理、数据库处理、网络等内容学习。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的JAVA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建立面向对象思想、算法设计思想等,为更深入的学习和提高程序设计水平奠定基础。

3.2 案例教学,启发学生的编程思想

JAVA编程语言的学习,重要的是在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实现对其编程思想的掌握,从而真正实现举一反三,能够进行独立的编程开发工作。编程思想的形成,需要在不断的实践观察、分析和思考总结的基础上完成,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是符合JAVA知识特点的有效手段。采用的案例一定要小而精,符合学生已掌握的JAVA知识,使得学生可以在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实践和探索,实现对新知识的学习和体系构建,不但可以实现对新知识的有效掌握,还可以实现对自学和设计能力的锻炼。

3.3 运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作为新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JAVA知识的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可以将多媒体直观、形象和吸引力强等优点充分发挥。老师在教学时以传统方式进行理论知识讲解,以多媒体技术进行实践和案例的讲解,增加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

3.4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JAVA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JAVA程序设计是一门应用为目标的教学,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当前高校的JAVA课程教学,应该在讲解代码、编程调试等基础知识外,还应该加强上机实践的相关内容。可以探索校企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企业实际JAVA研发项目的参与中体会需求分析、设计、编写代码和进行测试等各个环节,增加学生的软件开发实践经验和培养专业的职业素质。

3.5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JAVA知识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开发项目中进行提升和锻炼,这是当前教学老师所缺乏的。应该尝试建立老师的继续深造和培训实践制度,如定期参加合作单位的企业JAVA开发项目,获得实践经验和与一线开发人员进行交;参加JAVA程序培训班;对老师的入职考核加大力度,对JAVA的自主开发创新能力进行严格要求。

4 结语

JAVA语言是计算机软件和网络编程的重要语言之一,本文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对当前JAVA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改变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增强实践运用等方面的建议,以期促进JAVA教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耿祥义,张跃平.Java2实用教程[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第12篇

《统计基础知识》是中职会计、金融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统计基础知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

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恰当地整合教学内容,巧妙地营造一种富有情感氛围的活动。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地、快乐地感受知识、探究规律、体验成功。在《统计基础知识》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比较真实地创设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广州现代信息技术实践校社区网站有许多与统计有关的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还有直接与《统计基础知识》相关的统计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利用这些资源可以生动地引导学生进行统计案例分析,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加大课堂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但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还能降低问题的难度,易于学生接受。如在学习统计数据整理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播放一段校运会的视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视频的内容做一个统计数据整理报告。当学生们看到自己参与其中的画面,纷纷与其他同学交流。在分享美好回忆的同时,学生们也开始讨论画面里面出现的观众人数、比赛运动员人数、后勤工作者人数、教师人数、参赛项目数等的内容,有的小组开始动手统计数据,有的小组将所得数据分组归类,有的小组已经开始撰写整理报告。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改革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传统课堂延伸到数字课堂。传统的《统计基础知识》教学都是在课室中完成教学过程,教师必须利用限定的时间去完成教学任务。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课堂平台则打破这种局限性,使教师以信息化手段呈现出具有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实现教学活动设计共享和重复使用。教师通过自己设计的动态课堂教学可视化界面,使数字化教学设计可以直接用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在学习统计调查步骤的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模板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地向学生展示统计调查的计划、调查步骤和注意的问题。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教师个别辅导转变为数字化辅导。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外辅导平台可以支撑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辅导。教师既可以使用即时通讯工具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解答学习疑难,也可以通过在线辅导工具对全班同学开展专题知识辅导。除了实时的辅导外,借助课外辅导平台,教师和学生还能够进行非实时的答疑,以网上留言的方式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在学习抽样误差计算时,有些学生只会计算平均数,后边就做不下去了;有些学生则会运用标准差计算抽样误差;有些已经会用极限误差求抽样误差。我就利用课后时间,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外辅导平台给学生进行差异化辅导。有不明白的地方让他们及时在网上向我求教,我利用在线音频对话和发帖的形式给他们进行单独的辅导。通过这个课外辅导平台,班里绝大部分的学生最后都能熟练地计算抽样误差,使日常教学变得高质高效。

三、运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以学生课堂听课为主,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少,教师不能及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这一系列的平台,还可以利用其他信息技术使学习方式多样化,师生交流增多,提高教学有效性。在网络媒介中,信息是共享的,Internet是一个强大的信息资源库,学生可以上网快速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料,有目的地处理信息,学生可以以个人或小组方式围绕任务确定研究方案,然后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的搜索下载、加工整理,以及交流共享、演示和评价。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利于学生开展主动的探索型的学习活动与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解疑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构建专业聊天室,组织学生学习。教师借助于QQ、新浪UC等建立自己的专业聊天室,引导学生加入聊天室团队,通过文本、语音、视频、网络电话等方式开展教学观摩、主题研讨等活动。通过QQ的专业聊天室,播放讲座、课例等,供学生观看,即时和观后围绕视频进行聊天(交流)。师生之间还可以借助聊天室的“对聊”“网络电话”等进行私人聊天,比如学生就学习问题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从而实现多维的、多方式的交流互动。专业聊天室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将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方式带到《统计基础知识》日常教学当中,提高《统计基础知识》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