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毕业报告总结

毕业报告总结

时间:2023-02-13 08:50: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毕业报告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毕业报告总结

第1篇

我平时喜欢舞文弄墨,经常发表一些小文章。当看到市里一家民营企业要招聘一名企业报编辑时,我跃跃欲试。可是,因为我没有本科文凭,也不是中文系毕业,虽投了简历,却没有回音。但我又不死心,后来看到该企业招聘保安时,我又报了名,居然成功了。

保安工作很清闲,就是站8小时岗。闲来无事,我便开始了解公司的历史。这家企业很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办了一份企业报,而且对每年出的报纸还进行装订。于是,我到企业报编辑部借来以前的报纸合订本来看。这家企业还真是有故事:老板只是一名初中生,创业初期到四川、等地卖蚊帐,积累了一些资本后开始办厂。工厂建立时有36名员工,曾经8个月开不出工资。但是,这些员工却紧跟着老板。

其他保安看我看旧报纸,都笑话我:“这有什么好看的?看电视、杂志,也比看那好啊!”他们没发现企业的历史其实是一座“金矿”。通过系统地阅读公司历史,就能了解企业发展的脉络,也能更加明白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及老板提出的一些口号的用意。渐渐地,你就会成为“自家人”。

我不仅看报,而且还注意听。老板最喜欢讲他的那些光荣历史:新员工进厂,他会给他们讲自己的创业史;招收大学生进厂,他要搞培训;有时,他也会提他的“当年勇”……我曾听过一次老板讲他的创业故事,但觉得不过瘾,所以一有机会我就去聆听。去聆听的次数多了,老板都认识我了。有一次,他竟问我:“你就是那位保安?”又有一次,他居然对我说:“怎么,又来听了?”我笑着说:“我爱听。”老板也笑了。

我不仅爱听老板讲他的过去,也爱听老板讲未来。但这样的机会很少,所以我就创造条件。有一次,老板给基层干部讲企业发展大计。我们保安队的队长要去,可他最怕开会、上课,因为老板一讲就没个完,有时讲三四个小时也刹不住车。于是,我就对队长说:“我代你去吧。”队长求之不得。于是,我就经常代替队长参加他才有资格参加的会议。于是,对老板的很多思想、理念、未来规划,我也有了了解。

渐渐地,我对老板有了“附体”的感觉,很多情况下,我能站在老板的立场上想问题。有一次,公司周年庆到了,老板动员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搞活动。从领导到员工,从客户到经销商,策划了几百个方案。最终,老板选中了我的策划方案。我建议周年庆这天,全公司员工步行8公里到海滩上去搞野餐,然后开文艺晚会,再燃放烟火。我想,老板选中我的方案,是因为我懂得他心里所想,我知道他喜欢怎么搞活动、搞什么样的活动。这次周年庆活动,让我大出风头。

又一年春节,老板让秘书写了一份年终总结的初稿,然后让他回去过年了。过年时,我们保安还要值班。那天轮到我值班,我看到老板在修改总结,显得很头痛的样子。于是,我对老板说:“我来帮你写吧?”老板疑惑地说:“你?”我知道他不信任我,于是我说:“你说,我记。”因为初八一上班就要召开年终总结大会,时间不等人,他只好这么办了。当他讲了一些后,突然有人打电话说市里一位领导找他去参加企业团拜活动,于是他只好去了。当他去了两天回来后,我居然把总结报告写出来了。他看后感觉很奇怪,就问我:“你怎么对我这么了解?比我的秘书还了解我。”我笑而不语。

后来,我被调到了企业报编辑部当编辑,额外的任务就是专门给老板写讲话稿。他有了什么新思想、新理念,也会马上叫我去,说给我听,让我写成文章,然后以他的名义刊登在企业报上。后来,我竟被大家称为“最懂老板思想的人”。四年后,我被提升为总裁办公室副主任。

成为最了解企业的人,是一条成功的捷径,是进步最快的路。

第2篇

(一)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以及经济全球化快速的发展,人们的职业生存方式发生着明显变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新知识层出不穷,技术更新周期日益缩短,“学会学习”成为一个人最重要的职业能力,也是一个人在竞争中获胜的法宝。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解决问题”“创造革新”成为人们价值实现的根本保障。同时,随着信息网络化和交往国际化,“信息处理”“沟通交流”和“与人合作”的能力也日益突显其现实的价值。为此,面对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形势,高职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加大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力度,顺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

(二)企业的现实要求和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据调查,企业对员工的聘用标准不断变化,对员工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越来越重视,对人才的选择从重学历到重能力、重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面对复杂多变的人和社会,企业要求员工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要求员工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和专业背景知识,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与人沟通、协调发展、团队协作、耐挫抗压、与人相处、评判创新、解决问题等能力。企业对这些能力要求之高,有时甚至会超出对专业能力的要求。麦可思《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五种能力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分别是:口头沟通、科学分析、谈判技能、疑难排解和安装能力。因此,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高度敬业精神和责任心,提高与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强化团队分工协作能力,训练较强的抗压耐挫能力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

(三)毕业生个人持续发展的需要

麦可思《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研究显示,尽管2009届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水平较上一届普遍有所提高,但仍然跟不上工作岗位对毕业生能力水平的要求,导致企业对毕业生工作的满意度有所下降。社会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导致职业或职业岗位的调整,高职毕业生要适应这一变化就得寻找将来转移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并且通过学习去创造这样的机会,进而实现学生在多种职业或职业岗位间的转化。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分析

鉴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需求的趋同性,高职院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要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来展开。笔者通过研究,将高职高专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向和具体要求归纳如下: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学活动的最终载体。高职院校要加大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力度,引入最新的国际标准与行业标准,与企业共同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根本,将职业基础课程、职业能力训练课程、职业素质课程和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有机融合,形成由基础能力到高级能力,由岗位能力到综合能力的逐层递阶的项目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全面渗透到专业课程体系当中,为实现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课堂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采用多种形式的行为导向教学方法

实践表明,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培养职业核心能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提升为根本,融“教、学、做”为一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养成规律。不但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计划性、协作性和创造性能力。教师根据不同专业、不同阶段、不同课程、不同能力模块与不同的训练目标,选择相应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例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课堂讨论法、头脑风暴法等。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的实践或行动来实现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补充形式。学生以参与社团活动与管理,营造网络环境,创建寝室文化,实践创新创业为基本活动模块。通过探索社团管理新模式、学习信息处理的技巧与方法、创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创业科技园,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既充分利用党团、社团、竞赛活动的特点和优势,又开展职业专项能力培养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阵地。

(四)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高职学生实现与社会零距离的重要途径。学生可以通过节假日做兼职、校外实训、寒暑假期间进行社会实践等方式来接触社会、认识社会。通过个人总结和自我反省,总结经验,明确不足,找出差距,在参与诸多与了解社会、认识职业的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五)探索多种校企合作新形式

第3篇

【关键词】 艺术类毕业生 就业途径 传统艺术 应用艺术 精英教育 大众教育

每年五六月份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其中包括了相当数量的艺术类高校毕业生,他们也同样面临着新一轮的就业压力。在踏上艺术殿堂的道路上,不乏有真才实学的艺术追求者,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把参加艺术专业考试、进艺术院校作为通往大学校园的一条升学捷径。例如像美术、音乐等艺术的专业考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更主要的是艺术类学校的文化课录取分数线要比普通文理科考生低两三百分,录取分数上的悬殊对艺术类考生无疑是个极大的诱惑,使得不少学习成绩不理想的考生纷纷瞄准了艺术、体育这条道路。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能考上大学,学什么专业都无所谓,大不了以后再转行。特别在2005年,由于教育部规定2006年艺术类院校全部停招免试生,数学成绩将在录取时全部计入文化考试总分,教育部这一要求无疑提高了艺术类招生的门槛,因此2005年是艺术类专业文化课不计数学考试成绩的最后一年,这使得原本日渐升温的艺术专业招生变得更加火爆,报考艺术类院校的考生都争先抢着享用这最后的丰盛“晚餐”。另外,在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考生中也有不少人存在急功近利心理。许多报考艺术院校的考生是出于名利之心,一些报考音乐类、表演类的学生,他们对艺术并不了解,只是非常羡慕明星们的风光生活,希望能够通过报考艺术院校,实现明星梦、艺术家梦。殊不知全国每年几十万艺术生,能崭露头角的却是寥寥无几,一夜成名的梦是不切合实际的。对于音乐和美术专业的毕业生,留校任教是最好不过的选择。然而,这种机会毕竟少之又少,大多数学生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还是被迫改行到与艺术毫不相关的行业。例如,有资料表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1992级有15人,现在还在从事表演的只有两人;中戏1998级戏剧文学系22人,毕业后没有一人成为职业编剧;中戏1999级导演系15人,毕业后只有两人有机会做导演。

与此同时, 随着社会对艺术类人才需求的增加,艺术院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一些综合类高校也纷纷开设了艺术类专业。据相关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之前,全国只有中央音乐学院等十几所艺术类院校,从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2004年全国2000余所高校中就已有700余所设立艺术类专业,全国艺术类专业招生总数也增加到26万人左右,当年全国报考艺术专业的人数约在百万人以上,到目前为止这个人数仍然是有增无减。

艺考持续走热的根本原因可从两方面来分析:其一,由经济发展带来了文化艺术的繁荣,社会对艺术事业越来越尊重,对艺术人才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艺术变得更加生活化,它曾经被人们视为生活奢侈品,现在却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正因为从事艺术工作和学习艺术的人逐渐增多, 有了这样一个市场,才有艺术专业大规模扩招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其二,学生热爱艺术、追求艺术的也日益增多。最近几年艺术专业报名的火热场面正反映了这一点,所以艺术专业的扩招和火热现象可以说是社会和时展的必然产物,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还将呈现旺盛之势。然而,对于艺术专业的火热形势,也应该辩证地看待:对家长和学生而言,通过这种途径进入高等学校深造,并不为过,学生得到了再教育的机会,对其长远发展和成长还是有利的。但随之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就业难的困扰,当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达到一定数量时,毕业生也就只能向其他领域拓展就业空间了。由于每年开设艺术专业的高校仍在增多,报考的生源也在不断增加,艺术类人才出现就业竞争也就成为必然。

央视的一份调查也许会让很多艺考生对将来的前景产生一些危机感,这项调查表明,仅2004年、2005年艺术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不足30%;70%的艺术专业毕业生为生存而改行,或者大批人马开始涌向考研队伍,而到近几年这种形势更加严峻。2011年《本科毕业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指出:2010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美术学(15.6%)其次为音乐学(15.0%),2010届艺术设计传媒类的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最高为(54%)。

尽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对于以往更加严峻了, 但艺术院校扩大招生本身也是社会需求增长的反应。专家们表示,所谓大学生就业难的提法是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的,一些业内人士通过调查发现,就业难并不能真实地概括出当前的就业现状。近年来,我国的大城市出现了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但并不表明我国艺术类毕业生已经绝对过剩了。在美国和日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为35%和23%,在我国仅仅5%,而在这5%的人群中,能有机会接受艺术教育的人群比例就更加少了。因此,艺术类毕业生就总体毕业生人数来说还只是少数。从就业难的地域分布来看,真正的“难”,是难在要在政治、经济、文化优越的大城市里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毕竟大城市容量有限 ,选择大城市并非是最好的选择。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认为,以北京为例,首都的艺术类毕业生基本上都想留京,其实,北京也是有一定“容量”的。北京的文化团体虽然多,但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来自祖国各地的艺术人才的就业需求。而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还非常需要各类艺术人才,尤其是我国的边远地区、西北部地区十分缺乏艺术类的师资。金铁霖说,如果把这些地方都考虑进去,我们的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率不仅能达到100%,甚至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尤其在那些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却还有着大量的职位空缺, 其实在小城市里,大学生更能发挥作用,也更有施展才华的机会。首都师范大学的一位老师说,在学院老师的鼓励下,去年毕业的学生中,有一批学生选择了到甘肃、青海等西部边远地区就业。从他们工作情况的反馈来看,这些学生在这些所谓的小地方, 往往都能受到“重用”,个人艺术专长也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当地的相关部门也非常器重这些大学生,不到一年,有的已经成为了所在单位的骨干人员。因此,转变观念才有出路。

对目前艺术类学生的就业途经作以分析,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就业途经。这种方式是大多数考生考试报考的原因,因为报考成绩低,能上大学,获得本科文凭。这些人最终可能不会从事这方面的职业,要改变专业谋求其他的职业。这样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1)家庭安排。上大学时就已经设计好了如何回来就业,当然有的人可能找到好的岗位,但是经过4年的学习会发生变故的比较多;2)准备拿到学历,学习一些别的专业知识,从事自己喜欢的非专业行业,比如,从事相关行业的消费品,教育的服务等等;3)政府企事业单位。通过正常的就业途径,国家提供的机会选干等。

2.专业的就业方式。1)通过过硬的专业技能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或研究、留校、参加乐团、剧团等;2)考取研究生、博士生继续学习,还有就是出国深造等;3)以自主创业为主要途径。

当前,艺术类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风潮逐渐扩大,不论是一毕业就有创业打算,还是放弃稳定工作重新创业,很多艺术类毕业生都认为,艺术就是一种创造,而创造是不应被束缚的,与其受制于人,不如自己给自己打工,于是不少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位教师告诉记者,去年毕业的几位学生一起合开了一家琴行,一边卖乐器,一边教学生,既取得了经济效益,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中央美院的一位毕业生说,他的五个师哥、师姐毕业后合办了一个工作室,如今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北京服装学院的几个毕业生说,他们也打算毕业后开个服装坊。这些自主经营的小老板们都认为,虽然自主经营有一定的风险,但是因为是为自己打工,所以大家也就会格外地卖力,工作起来自然也就干劲十足。总之,对于这些就业新群体不论是走上工作岗位还是自主创业,只要方向正确、目标明确,就能既实现自我价值,又为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针对以上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总结其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1)由于和艺术专业对口的就业渠道较少,无法满足大量毕业生的需求;2)教学中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艺术专业种类较单一,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3)由于艺术专业的扩招,导致生源质量较扩招前有所降低,主要表现在学生基础功不扎实、艺术悟性有所欠缺;4)毕业生不能较好或及时地获取就业信息,盲目地投递个人简历,自身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念和就业能力;5)毕业生眼高手低,不能给自己设定一个客观、恰当的就业目标。

总之,从当前市场需求的形势来看,传统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变得比较狭窄,而应用艺术类人才的市场需求在日益增长。 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模式正逐渐呈现出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存、艺术与科技交融的特点,而一些设计艺术学科也已经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纯艺术领域。各个学校应该有自己的艺术教学特色,即不同的学校应该有不同办学优势。艺术学科已经向着普及性、交叉性、边缘性和大众性发展,并诞生了许多深受考生和社会欢迎的新兴专业,如装潢设计、数字艺术、动画艺术、文物修复、设计管理、家具设计等专业方向。因此,目前最大的问题不仅仅是艺术类考生太多的问题,而是高校应懂得如何及时与社会需求接轨,加强教学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面向市场,分层次办学,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专业人才;如何调整专业方向,突出专业优势,向应用性拓展,使培养目标向多层面转化;各高校应尽快建立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观念和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滑静.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思考[J].艺术百家,2007,2:81.

[2]聂振斌.艺术文化生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3]彭时代.论大学艺术教育改革[J].湖南社会科学,2003,1:143.

[4]就业路在何方——我省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考研秘书网,2005-12-19.

[5]顾荣.陕西省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中国音乐之声网,2005-12-20.

第4篇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课题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一、教育爱的含义:教育爱是发生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教师与幼儿之间一种自然的普遍的关注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的爱,这种爱的发生是无条件的。由于幼儿目前幼儿教师绝大多数为女性教师,所以教育爱又含有母爱的成分,学前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了这一阶段的幼儿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和依恋成人的心理需要,所以就需要幼儿教师以母亲的博大的母爱去包容、理解、教育幼儿。教育爱要源于母爱,但又区别于母爱。它需要教师理智地去爱,而非溺爱。教育爱更是一种无功利性地、恒常地爱。

二、研究的意义:

1、教育爱对教育,尤其是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教育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灵魂。“教育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为高尚的情感,它不是狭隘的情感,也不是个人知觉情绪的反映,它超越了亲情、友情、甚至是爱情。它是一种自觉的、真诚的、无私的、而且是普遍持久的。它是理智的,具有指向未来的性质。“教育爱”正是这些品质的综合体。它体现了教育者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一种崇高精神。儿童是未来的希望,尤其是现代教育,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教育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一名教师没有教育爱,那么她就不会去热爱教育事业,也就不会去爱儿童,教师和儿童也就不能融合,教育儿童的目的也就不能实现。所以说“教育爱”是一切教育活动成功的基础。学前教育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天真活泼的儿童,如果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教育爱,那么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就会失去灵魂,队伍建设就会失去活力,也就无从谈论教育改革了。这关乎儿童的未来,甚至是国家的将来。所以说教育爱对教育,尤其是对学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当前幼儿教师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毕业班学生有一定的关联。

当前幼儿园中还存在一些幼儿教师“体罚”幼儿,“精神责罚”,忽视儿童需要等现象。曾报道过一些案例,浮现出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幼儿不听话,老师剪断指》一6岁幼儿由于不听老师的话被老师剪下左手食指。《老师体罚出新招,竟逼学生吞苍蝇》。如此体罚学生,正表明她(他)们缺乏“教育爱”观念,或者有的幼儿教师歪曲了对“教育爱”的理解。而有的教师错误的认为,他们打学生或者罚学生是出于“爱”,正所谓的“爱之深才恨之切”,为自己错误的行为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真是自欺欺人啊。只有看到了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才能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马上就面临毕业,接下来就要从事和幼儿教育有关的工作,能否做一个称职的幼教工作者,就要首先看他(她)具不具备当一名教师的基本素养:爱!所以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育爱观念的研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3、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现状,对改进学前教育对学生的职业情感培养提供借鉴。

“教育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问题在教师职业专业化的今天是不容忽视和冷落的。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肩负的是教育幼儿的重任,对他(她)们进行角色塑造,确立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能够使他们理解自己的专业目标和对未来自己要从事的职业的定位。如果教师缺乏教育爱,那么她就不能真正理解教育,也就不能真正热爱儿童。大学教师用自己的“教育爱”思想来感化和传输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或者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开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素养有关的课程,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的培养。

4、目前国内对学前教育教师教育爱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相比国外,我们做的还有很多。

20xx年度细分产业研究报告产业报告调研报告20xx年报告行业报告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我国历史上对“教育爱”虽然有过提及,解放后虽然斯霞有过这方面的探讨,但仅仅停留在经验的总结之上,并未深入系统的研究。目前有许多学者都开始关注“教育爱”问题,也作过一些研究,但大多都还是停留在经验和理论上,未能在实践和理论上作系统的研究。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的“教育爱”观念的研究,采用多种方式:访谈、问卷调查、文献查阅等手段来做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5、为教育者特别是即将面临毕业要从事幼儿教育的学前教育毕业班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儿童的新视角。

在研究的过程中,会通过和毕业班的学生,包括学前教育本科生、五年一贯制毕业生、高职毕业的谈话,和发问卷请她们填写,这也是一种让她们认识“教育爱”的重要性的途径,也会使她们从新的角度和用新的眼光看待教师的职业情感,以新的眼光去认识儿童。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昆体良已明确认识到并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他指出:“最要紧的是要建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亲密友谊,使他的教学工作不是出于完成任务,而是出于对学生的热爱。”

① 裴斯泰洛齐不仅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以身作则,充分体现了教育爱的精神。阿图尔布律迈尔指出:“在裴斯泰洛齐身上散发着一种难以形容的爱。”

②正是这种“使所有人感动的炽热的爱”促使他在逆境中奋起,百折不挠,克服重重困难,以实践其教育理念。 昆体良、裴斯泰洛齐只是初步阐述了教育爱的一些思想,却没有对教育爱进行系统的研究。对教育爱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要到后来学者了。 凯兴斯坦纳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他认为爱并不与教育相矛盾,而是教育所必需的。其次,他认为爱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他指出:“凡不能为爱他人而活着的人,就根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③再次,他将教育爱视为一些特质。这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教育爱的内涵有巨大的启发与借鉴意义。最后,他已触及到了教育爱的本质问题。他在将教育爱视为一种情感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这种观念所蕴涵的一种潜在的危险,即有可能会出现“好心办坏事”或称“毒害性教育”的现象。他在强调教育者必须具备“对塑造具有个性的人的纯真的爱”的同时,也强调教育者必须“成功地实践这种爱的能力”。 凯兴斯坦纳关于教育爱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教育爱本质问题的触及影响了与其同时代及后来的学者的研究。这些学者经过深入研究,最终揭示了教育爱的本质。 斯普朗格明确认识到并揭示了教育爱的本质。斯普朗格是最提倡教育爱的人,并对教育爱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地研究。首先,他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将其视为教育的“根”, 他认为,“人类最伟大的力量是爱”。

第5篇

一、大学生就业力的涵义解析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走势高低起伏日趋频繁,很多国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青年就业困境,自此就业力逐渐成为各国高度重视的青年政策议题,如何在大学中有效协助学生发展就业力,也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焦点。以欧洲为例,在1998年,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等四个国家的教育部部长共同发表“Sorbonne联合宣言”,将促进学生就业力明列为大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1999年,29个欧洲国家的教育部部长共同签署“Bologna宣言”,再度确认“提升公民就业力”为欧洲高等教育体系改革的首要目标之一。[1]

关于就业力的定义,目前尚难统一,笔者选取四种常见的解释列举如下:①《维基百科全书》的定义,就业力指“能获得初次就业、保持就业以及在必要时获得新就业的能力”。②国际劳工组织(ILO)将就业力定义为个人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和保持体面劳动、在企业内部或各种职务间晋升以及应对技术与劳动力市场条件变化的可随身携带的能力和资格。③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将就业力定义为个人在经过学习过程后,能够具备获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④我国学者郑晓明将就业力定义为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2]

综合以上四种主流定义和大学生的角色特征,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力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习得的独立策划、实施求职并顺利获取工作的能力,发挥潜能去适应和胜任工作的能力,善于规划和总结并实现职业发展的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力的内容解析

大学生就业力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国内外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论,笔者试图分析现有四种主流框架以归纳当前大学生就业力的内容构成。

(一)美国联邦政府教育、科学和培训部提出的就业技能框架

2005年,美国联邦政府教育、科学和培训部(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raining,以下简称DEST),向全美教育系统了一份“对未来教育系统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报告”。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技能”在美国被公认为是除了“传统技能”以外,面向21世纪最不可缺少的工作技能。而DEST就业技能框架主要包括:沟通能力、计划和组织能力、团队工作能力(团队精神)、自我管理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学习能力、主动性与事业心(进取心)、科技。

(二)《2009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归纳的最重要的10项就业力

2009年由山东省政府委托该省相关研究机构出炉的《2009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通过对就业力分项的比较发现,实际工作要求较高而毕业生水平相对较低的前10项就业力分别是:谈判能力、捕捉机遇能力、压力承受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主动性、时间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人际冲突能力。

(三)《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归纳出最重要的五项能力要素

由麦可思研究院根据2009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抽样跟踪调查撰写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从企业、高校、学生的角度分别归纳出最重要的五项能力。研究中在对企业、高校和学生的就业能力认知差异进行比较时发现,企业和高校均认为“责任感”是最重要的能力要素,而学生则认为“自信心”是最重要的能力要素。然而,三者在最重要的五项能力要素上看法却基本一致。具体见表1: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了解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提升就业能力的有效方法。[3]在明确了大学生就业力的定义及其内容构成之后,我们可以围绕这一概念探讨就业指导课培养大学生就业力的教学策略。

(一)树立以就业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树立以就业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内容安排、课堂组织、课程训练、课后指导等环节始终围绕就业力的培养进行,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获取、胜任、发展三个层次的就业能力。此外,帮助学生树立新的以提升个人就业力为核心的学习理念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不少学校在开展就业指导课时或多或少地带有功利倾向,要么就是在临近毕业的年级开设课程,要么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过度看重就业政策的宣讲和求职技巧的特训,这些举措都会给学生传递“期望速成,内容浅显,对未来发展作用不大”等信息,加之授课形式单一、内容乏味、方法陈旧等原因,导致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必须想办法把学生“要我学”的思想导向“我要学”的信念,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帮助学生培养提升个人就业力的学习理念来加以实现。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力的定义及其内容构成的解读,让学生明白就业力是毕业工作后最核心的竞争力,其作用并不仅限于眼前,更事关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

(二)就业力的培养讲求循序渐进

由表2可知,一级能力要素包含了以获取工作为代表的初级就业力、以适应和胜任工作为代表的中级就业力、以实现职业发展为代表的高级就业力三层,二级能力要素属于相应的能力内容,通用能力要素属于各级共有的能力内容。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过程中,就业力的培养应讲求循序渐进、由低到高的策略。在不同教学专题的讲授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训练和培养学生扎实的初级就业力,其次要进一步拓展和训练学生稳定的中级就业力,最后还要适时启发和训练学生宝贵的高级就业力。与此同时,通用能力要素的学习和训练必须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并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教学手段的丰富、案例材料的生动、课堂活动的有益,以此增加课程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三)以现实需求指导教学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实用性,重视互动和训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现实需求指导教学要求教师不能仅仅站在教育者的立场上组织和实施教学,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首先,以学生求职和发展的需求指导教学主要表现为指导学生学习就业的相关政策、信息、途径,求职策略与技巧,探索个人性格特征和职业兴趣的方法,职业生涯规划和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方法等等。其次,以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指导教学主要表现为指导学生训练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感和专注精神、谦虚好学之心、职场发展之道等等。此外,教师还须尽量将理论知识与产业实例或实际应用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将理论运用到不同的实际当中,充分运用小组讨论、小组协作等方式,帮助学生锻炼领导、协调、沟通能力和责任感。

四、教学中还需注意的五个问题

第一,就业指导课在课程规划及改进中应纳入产业界人士及毕业校友的意见,如条件允许可以邀请他们协助或参与课堂教学。第二,就业指导课的专职教师应大力提升自身对职场现实的了解,鼓励教师与产业界之间的互动交流。第三,在课堂上多创设职场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通过模拟招聘、应聘等环节体验求职情境和压力。第四,鼓励学生在确保自身权益的情况下在业余时间参与社会实践,通过直接的体验感受职场生活。第五,在就业指导课中引入情感智商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的训练。众多研究表明,情感智商水平高的人具有如下的特点:社交能力强,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对事业较投入,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情感生活较丰富但不逾矩,无论是独处还是与许多人在一起时都能怡然自得等等。由此可见,情感智商对于个人成功的重要。

相比就业率这一数量概念而言,就业力是一个质量概念,它并非只注重短期的就业数量,而是更重视大学生的现实竞争力。笔者希望,越来越多的高校能够重视学生就业力的提升对就业率的促进作用,把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贯穿于就业指导课程中,以此改善企业、高校、学生三者在就业能力培养与需求方面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夏鹏.创造与企业接轨的大学生就业力[J].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第89-91页。

[2]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第5期,第91-92页。

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机制

计算机专业相对于其他工程型专业而言,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在生产过程中该专业对设备的依赖性远小于对工作人员的依赖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环节的复杂性。

国内各人才培养单位都在进行有关实习、实训培养模式的研究。中南大学刘安丰等老师提出了“计算机本科专业软件实习工厂”的实习实训模式,用校内的统一管理和实习环境来规避这种复杂性[1]。西北师范大学陈幼明老师提出用“基于互联网的毕业实习管理平台”对分散式实习采用虚拟统一管理,解决过程控制问题[2]。这些探索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面向就业的实习实训机制”,希望能够从实践的角度推动“实习实训”这一重要环节的建设。

1面向就业的实习实训必要性分析

按照第三方教育分析机构麦可思公司的分析报告,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在2007、2008、2009连续三年失业率在各专业中排名前十位,2010年该机构的《就业报告》中更是将计算机专业划入“红牌”专业,对计算机专业的招生与教学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通过实习、实训环节提高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计算机专业的教育者们必须面对的课题[3]。下面对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

首先,IT行业企业地域集中,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国内的IT企业多数集中于深圳、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杭州、苏州等一线沿海城市。这些城市的计算机专业从业人员占全国计算机专业人员的90%以上。因此,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就业出现了向这些城市集中的现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生活成本偏高,于是学生对薪酬期待自然居高不下。

其次,在地域集中的同时,IT行业企业规模偏小。国内IT行业的龙头企业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公司规模也只有万人,与传统行业动辄十几万人的大企业相比,对实习生的接纳能力有限。规模较小的计算机公司则根本没有接纳实习生的能力。

第三,IT行业人才需求极不稳定。2009年金融危机发生,各IT企业为规避风险,招聘门槛提高、规模缩小、薪酬待遇降低,2010年经济回暖,各企业规模迅速扩张,招聘人数放量增长、扎堆招聘、待遇超常规提高。市场的不稳定给学校的各个教育环节都带来了巨大冲击。

第四,非IT行业的IT部门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要求高。金融、交通、公安等非IT行业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虽然保持稳定,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超出IT企业平均水平的要求。例如建设银行数据中心、新华社湖北分社、湖北省保密局等每年都会招聘,但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独立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

单位与学生的相互预期存在巨大差异。各个用人单位一般都希望学生毕业参加工作以后就能够迅速解决工作中的技术问题,独立负责一方面的业务。而学生普遍希望工作单位能够提供一位“导师”,和一段时间的培训环节,以便熟悉工作、熟悉社会。于是,单位和学生都将目光投向学校,希望学校能够提供一个环境对学生在毕业前进行职业训练。但由于场地和教师的限制,学校无法向学生提供全封闭工作环境、应用型工程项目平台等全天候的项目训练空间。

因此,在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实习环节,我们发现统一的实习实训不但在理论上不可行,而且在实践中也没有太大的操作空间,只能采取面向就业的个性化安排。

2面向就业实习实训的分类

2.1按照实习性质的分类

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想,所以必须把准备就业的学生按照一定的机制进行进一步细分。

1) 研究型实习。针对非IT行业的技术部门要求,组织有志于到这些单位工作的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研究,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分学生管理参照研究生的管理模式,学院提供机位,相关课题的负责老师和研究生提供指导,学生参与相关技术工作,为学生提供接触项目甲方的机会。如我院有一部分同学参与了公安部门“人脸识别”相关课题的研究,从而顺利在公安部门就业,提前锁定了自己的就业方向,实现了就业与实习的一体化。另有一部分同学以组队参加全国信息安全大赛、挑战杯比赛等形式在校内进行研究型实习,通过这一环节的锻炼,也迅速找到了和自己兴趣点相关的理想单位。参与研究性实习的毕业生占准备就业毕业生人数的15%左右。

2) 生产型实习。顶尖的IT企业往往希望通过自己的“实习生项目”锁定全国最有前途的计算机精英,他们会以提供来回车票和生活补贴的形式吸引应届毕业生。例如,腾讯公司在网站上“腾讯2010实习生招聘现已正式启动,有700个实习岗位虚席以待。本次招聘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西安,哈尔滨7个城市……”;百度公司实习生计划要求“如果你是2011、2012、2013年的本科、研究生或博士毕业生;如果你对互联网及搜索技术有浓厚的兴趣;……实习时间保证每周至少有三个全天的工作时间,实习时间可持续三个月以上。”通过向这些实习生项目推荐学生,每年我院有二十多位同学在相关公司获得生产型实习岗位,并在实习结束后获得了工作岗位。近年来更是产生了上下级的联动效应,通过在职校友“内推”进入相关企业的同学持续增长。此类实习学生占准备就业毕业生的20%。

3) 创业型实习。从全国各专业毕业生的创业率统计来看,计算机始终是毕业生人数创业最多的专业之一。从“知识经济”概念提出以来,计算机专业也是制造富豪最多的专业之一。因此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在毕业生当中推出了“创业型实习”的概念,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型企业和自主创业。2010年度有二十同学参与了苏州博视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初创,并在该公司进行创业型实习,最终有六名同学留在该公司成为核心开发团队的成员,另外十二名同学也在实习结束后与中联电子、百度、TCL等知名公司签约。学院另有六名同学发起成立了“易餐网”网络服务公司,正在进行公司注册等前期准备。此类实习学生也占准备就业毕业生的20%左右,近年来数量呈上升趋势。

4) 虚拟型实训。参与以上三种毕业实习的同学一般来讲都是动手能力较强,平时表现较为主动地同学。对于另外一部分动手能力较差,表现也不够积极的同学。学院通过主动联系校外实习基地,有组织的外出封闭式实训来完成这一环节的任务。2009年度、2010年度,学院分别组织了30名同学赴深圳优迈科技公司和苏州安博教育集团进行了虚拟项目的实训,通过实训,提高了相关同学的动手能力,让他们熟悉了完整的项目流程,了解了与工作相关的知识。这种虚拟型实训为学生提供了与工作环境完全一致的管理模式,提供一个虚拟项目,配备一名项目经理、制定一种开发工具,通过边讲解、边工作、边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入工作角色。此类实习学生占准备就业毕业生的30%左右,属于学院重点组织和关注的对象。

2.2按照实习时间的分类

对于同一个学生而言,在毕业前一年的时间当中,他可能参加两种以上性质的实习模式。不同的阶段对于个人而言的意义将会完全不同。因此,按照时间阶段对于毕业实习实训进行分类也非常必要。

1) 职前实习。对于一个准备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他有接近一年的时间来找工作,在没有确定工作岗位之前可以参加学校和企业组织的任何一种实习实训,直到找到合适的单位和岗位为止。权利义务相对比较模糊,管理困难大。职前实习一般为2~3个月。

2) 入职实习。是指一名学生确定工作单位之后,在从与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后,到正式报到上班的这一段时间内在用人单位进行的实习,时间一般从该学生找到工作开始,到毕业为止,岗位、内容相对固定。权利、责任、义务清晰,管理相对容易。入职实习时间为两个月到一年不等。

3面向就业实习实训的效果分析

1) 就业质量提高明显。通过有组织的毕业实习与实训,学院在就业淡季的2009年,就业率逆势上涨两个百分点。此后2010年就业率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就业质量提高明显,毕业生的平均起薪达到了5000元,约为全国平均数据2663元的两倍,个别毕业生年薪达到了20万元。尤其是参与了虚拟型实训的同学两年来就业率都达到了100%,让以前的“就业困难户”找到了脱困的手段。在2010年度学院组织的毕业生回访中,各用人单位对于这种实习实训环节中学校与单位对接的模式非常满意,有二十多家企业与学校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十几家单位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设置专门奖学金、助学金鼓励学生前往实习。

2) 创业团队增长迅速。通过这种政策的激励,计算机专业的创业团队从无到有发展起来。实习实训基地之一――武大计算机学院校友创办的天源迪科公司在2010年上市,极大地鼓舞了学院学生参与创业的热情。包括毕业生的两支创业团队在内,目前在校生共有六支创业团队,注册了两家公司。随着创业型实习的滚动式发展,今后的创业团队仍然将会继续增长。

3) 带动低年级业余科研团队建设。面向就业的实习实训,尤其是研究型和创业型实习多数都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有些是由原来的一些业余科研立项的研发团队发展而来。四年级学生参与的这些活动和他们获得的成绩都会迅速地通过各种舆论渠道影响到低年级的同学,直接效果就是低年级同学参与业余科研的热情空前高涨。2010年度武大计算机学院2009级学生申报业余科研立项66项,参与人员近三百人,占该年级全体学生的86%,丰富了计算机专业的第二课堂教育。生产型实习的校企对接渠道最为便捷的是各种技术俱乐部的内部推荐和校友的内部推荐,于是,校友、技术俱乐部负责人与普通同学通过这个渠道建立了畅通而广泛的联系。扩大了专业性学生社团的影响,营造了学术氛围和创新环境,体现了业余科研团队的组织凝聚功能和社会沟通功能[4]。

4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 学生分散,管理成本巨大。以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例,2010年度的学生毕业实习实训中一百余名学生分散在二十多家单位,九座城市,其中两处集中实习实训地点还派了老师带队。不同的单位对实习生的管理有很大的不同,学生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迥然相异,实习内容千差万别。由此造成学校的管理成本相对学生在校内学的方式而言无疑是巨大的,为我们的管理工作和资料收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虚拟化统一管理应该是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环节管理方式的发展方向。

2) 经费筹集渠道不稳定,投入不足。与示范性软件学院相比较,普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培养经费当中无法拿出大批经费用于解决学生毕业阶段实训问题。学院组织的两次虚拟实训所需要的经费都是利用国家政策通过培训机构向当地政府申请的经费,一旦政府支持政策发生变化,这种模式将无法维持。因此,实习实训环节的经费问题是困扰教育者的一大障碍。

3) 对学生的甄别、组织相对困难。处于毕业环节的大学生,选择面非常宽,可以选择出国、就业、考研、推荐免试研究生等多种发展方向。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唯学历论”等思想的影响,有很大一批学生在毕业的环节里选择“考研”作为自己的选项。虽然作为教育者明知其中有很多人是以“考研”的名义对实习、实训进行逃避,但无法用行政手段加以甄别、干预。另有一批准备就业的同学利用种种社会关系已经确定了自己的工作单位,对学校统一组织的实习实训不积极参与,也让组织者很为难。

4) 企业、学校、学生个人尚存在一定分歧。一般用人单位希望学生实习最少时间为六个月,并且希望学生能平滑的从职前实习转入入职实习。而学生对于职前实习罕有较高期待,一般希望通过一个单位的职前实习积累经验,进入更高层次的单位进行入职实习,而且对职前实习的容忍时间不超过三个月。学校从就业率的角度考虑,一般会支持企业的看法,于是三方的观念存在一定差异,由此会导致一定的实习纠纷。也给企业、学校的后续合作工作造成困扰。

5结语

综上,从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来看,面向就业的实习实训机制能够在复杂的就业环境中用灵活性应对复杂性,以职前实习+入职实习的方式逐步解决面对的困难,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能为校企合作建立固定的纽带。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经过探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相信存在的问题将会在后续工作中继续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刘安丰,赵辉,赵岩,等. 计算机本科专业软件实习工厂的构建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10):143.

[2] 陈幼明,王立群. 计算机专业分散式毕业实习过程控制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10(3):145.

[3] 麦可斯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11.

[4] 赵健,甘泉. 关于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科技团队建设的若干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8(6):3.

Research on Practice and Training Mechanism Facing to Employment of Computer Major

ZHAO Jian, HUANG Zhiguo

(Computer School,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第7篇

关键词:数学专业 校园文化活动 就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061

1 前言

随着我国大学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对工作的满意率也只有47%。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在这种大趋势下,数学专业作为一个冷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显得更为严峻了。

笔者所在的是一个以工科为主的高校,数学专业学生历年来就业情况一直不理想,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势与发展前景普遍感到困惑、迷茫,同时,学生在校期间,对自身定位不足,对今后发展缺乏规划,在当前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这一理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就更显困难。当然,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还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缺失,所以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是顺利就业的关键。因此,正确分析新形势下数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通过校同文化活动,拓展学生就业思路,开发数学专业学生就业领域,综合提高学生素质,增加学生就业资本,是解决当前就业难问题的重要途径。

2 数学专业就业能力现状

就业能力,顾名思义就是满足毕业生工作要求的能力,是企业对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包含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其他软实力等。目前,数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存在以下的问题:

2.1 软实力欠缺

软实力又称综合能力,主要包括竞争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和交际能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更应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在校期间,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模式熏陶,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只盯着书本上的知识,部分毕业生知识结构与社会实际要求脱节、专业技能强却无法灵活应用到工作中。一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接受课外知识的主观能动力.即便学生在课余期间主动学习其他知识,也是较为盲目的去接受自己感兴趣领域,很难与自身专业融会贯通,发展成为生存技能,导致专业知识过硬,却缺乏竞争力、创造力等,在就业竞争中无法真正展示自我,缺乏竞争优势。

2.2 基础差,知识面窄

作为工科院校中的理科专业,就学生人校的基础知识而言,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调剂转到数学专业来的,所以基础知识稍差。另外工科学校中举办的各种讲座涉及工科方面的较多,工科专业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技术新知识,而理科专业方面的讲座较少,对其学科领域知识涉猎就较少因而了解学科前沿进展和专业发展动态的机会甚少,导致对岗位工作决策缺乏前瞻性。

2.3 专业技能不足

专业技能是大学生求职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数学教育中,有一部分学生觉得数学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大,且枯燥无味,往往轻视对数学的学习;还有部分学生对未来就业形势与发展前景普遍感到困惑、失望,因而学习无计划、无目标、无积极性,以混个本科文凭为最终目的,没有学好、掌握扎实的数学功底,即使到相关专业单位应聘就业,也无法突显数学专业的优势。

3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自然天成的,而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等生活群体的关联中通过学习实践,不断积累,潜移默化,逐步完善而形成的。由于大学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场所,是大学生走向成熟的最后阶段,具有校园文化性技能专业性、思维发散性、学习自主性、生活独立性、职业确定性等特点,因此大学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有着一定的潜在影响。

校同文化活动体现了高校的校同精神、师生的精神面貌,是一个学校综合文化素质的体现,是社会、学校与学生的文化互动,也是高校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活动对发展大学生文艺能力,提高专业能力,拓展专业视角,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针对数学专业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包括开展文艺活动、平台课、数学建模等方面。

3.1 通过文艺活动提高综合实力

通过文艺活动以文艺形式传播就业创业知识。在学校内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文艺形式,文艺活动不但能够提高校园师生凝聚力,使师生间信息互动更为顺畅,同时,文艺活动在提高大学生知识内涵,完善大学生人格修养,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起着孵化器的作用,又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每年的毕业季,开展以就业为主题的文艺活动,将就业指导、就业经验等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融人到文艺活动中去,用成功的案例与模范的作用带动一批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

很多学生在试用期间,虽然工作能力中技术的操作能力占有主导地位,但依然无法离开文化修养中的责任心、交际能力及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因素,许多大学生是因为这方面能力的欠缺而被淘汰掉。而校同文化则可通过办人文讲座、建人文社团、引导学生读人文书籍等方式,营造出生动而健康的人文氛围,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社会责任感强烈,人际关系良好的优秀人才,极大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3.2 通过平台课开阔眼界

一方面,通过聘请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研究大学生创业的专家学者,举行传授创业知识、创业实践技能等的主题讲座,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由浅人深地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引导和就业培训,促进大学生创业综合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培养他们良好的组织能力、职场交际能力、就业实践能力和优秀的道德品质、顽强的竞争精神以及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另一方面,开展跨专业平台课教育,搭建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课程,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能够了解专业学习后面临的就业前景。课程应以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知识平台为支撑。由于数学专业与平台课程之间都可以通过数学理论运用有机联系,数学知识的储备,平台课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整体把握和融会贯通,从而加强了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缩短了职业适应期等突出问题。

3.3 通过数学建模竞赛提高专业技能

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数学建模很好的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是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人文精神教育是一种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通过总结多年数学建模竞赛的成果以及参赛学生就业情况发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就业竞争力大大提高;考上研究生的同学,也能马上进人研究状态,成为导师的得力助手。

4 结论

提高就业率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在影响就业的渚多因素中,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主导因素。开展校同文化活动,多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开展校同文艺活动、数学建模、跨专业平台课等形式,在提高数学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的同时,多方面综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协作能力和交际能力。通过学校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学生以自我提高的方式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这也是高校培养人才,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雷芸芸.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

【3】夏师.关于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2):96-97.

【4】殷诚,姜雪娟.数学建模实践与人文精神关系的探讨【J】.管理观察,2009,(32):207.

【5】陈天社.高校教育中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J】.黑龙江史志,2010,(-3).

【6】雷培梁,连莲.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经验探讨【J】.复旦教育论坛,2009,(6).

第8篇

针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得体(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重方法介绍、轻能力培养)、教学内容不适时(最新前沿知识内容偏少,缺乏案例教学内容)、考核方式不科学(轻视课堂讨论与课程论文的考核)、教学定位不明确(专业划分不清晰,所有专业讲授同一知识)等问题,高校有必要开展案例教学。案例库创建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关键,丰富的教学案例和完善的系统功能是创建计量教学案例库的两大要点。

(一)案例库的建设计划

首先,从案例库建设原则、团队成员分工、案例覆盖的课程范围、案例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制定计量案例库建设的总体规划。其次,根据教学内容,优先选择与时间序列、面板数据、联动方程、二元离散、虚拟变量等主要计量经济模型相关的、有能力和条件编写的案例选题。再次,拟定编写每个案例的提纲,确定以下问题:案例是否难度适中、篇幅适当,能否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完成讨论;与教学进度是否匹配;案例类型是属于分章节专业型案例还是综合型案例。

(二)教学案例的撰写

首先,根据建设团队中各教师的专长及其所带教学班的专业进行分工,通过撰写、改编或购买已有经典案例等方式,收集、筛选相应类别的案例素材。要以案例标题作为唯一标识,尽可能涵盖案例的主要内容和特色。其次,确定案例的逻辑结构,撰写案例初稿。应根据学生专业的背景设计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每个案例应配备相应的备注,指出注意事项或建议采用的计量方法、变量等。再次,初稿完成由编写者进行修改之后,交由案例库建设团队其他一线教师和管理实践者进行评阅,以考察问题设计是否恰当,用语是否准确。听取他人建议后,教师要进一步完善案例。

(三)案例库的维护

应根据不同的选题或相应的计量教学内容,将案例进行分类,从每一类别中选取典型案例入库。要保证单个案例的典型性、真实性、目的性、可分析性、深刻性,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对入库案例进行编号,编号要反映案例的开发时间、类别等。入库案例要定期进行鉴定和管理,案例库要更新及时。案例要反映最新的经济热点问题,案例库要及时添加相应的案例,提出新的问题和方法,更新原有案例的数据,改编陈旧的案例或淘汰与当前教学内容、经济现实不相符的案例,保持案例库的新鲜度和时效性。总之,要保证案例库数量丰富、门类齐全、更新及时、符合国情。

(四)案例库的课堂教学实践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理论讲解导入新课内容和知识点,并提出问题。可选定某一典型案例,以此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教学案例、掌握实践操作事项及实验中要达到的目标等。其次,学生分组就选定的某一案例选题进行交流和讨论,组长负责分工,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函数形式、估计方法,准确判别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性、自相关性或多重共线性等问题以及软件操作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案例中心任务与新知识间的密切关系。再次,教师组织学生将讨论结果按照规范格式整理成大作业或实践报告,选拔优秀学生在课堂上报告案例的实现过程,并对报告进行讲评。好的实践报告可以作为下一届学生的课堂案例,供学生模仿和参考。

(五)案例库的网上教学实践

要利用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搭建内容丰富的计量经济学案例学习网站,包括案例教学设计模块、网上案例管理模块和网上案例学习模块等。案例教学设计模块主要包括案例结构和教学评价。案例结构是描述案例内容、案例类型,提供案例辅助资料、设置案例分析报告的提交要求等,并设计教学案例分析与评价表,提高实践报告、网上综合测试成绩所占的权重。网站应该提供门类齐全的案例库,网上案例管理模块主要提供检索、添加、编辑、删除等基本功能。管理员可以为教师、学生分配不同的权限,引导其进行相应的操作。网上案例学习模块是提供相关教学视频、软件、课件、实验指导手册等资料,实现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的协作交流工具。学生可以在线编辑案例实践报告,查看和点评案例实践报告,教师可以审定、展示优秀案例实践报告。

(六)教学案例的完善

通过总结和分析综合性案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建模思路。应鼓励学生将某案例的分析报告或大作业拓展后公开发表,参与校级、院级课题的申请,并考虑与毕业论文结合起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案例教学结果,统计案例的选择情况及与学生专业背景的相关性,总结学生案例实践报告中出现的问题,并于每周一次的教学研讨会上进行讨论评议。教师根据教学过程的反馈,对所负责的案例进一步进行修改、完善,并修正案例库建设计划。

二、案例教学模式下的考核方式和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解决实际经济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这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课外作业、课堂测验、实验报告、课堂讨论、大作业成果阶段提交等环节,及时检查和反馈学生学习的效果,并针对学生作业、测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或点评,协助学生完成相关教学单元“吸收内化”“、理论加实践”的过程。根据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可设置5~6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进行检测,完成5个实验报告(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异方差的检验与修正、自相关性的检验与修正、多重共线性的检验与修正,共包括10个小实验)、2次课堂测验、5次课堂讨论、3次大作业成果提交、2次团队合作、2次团队合作心得。成绩评定可以采取平时考评与期末大作业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平时成绩占40分,由教师根据课堂讨论、上机操作、课外作业和两次课程测验成绩,按10分、10分、10分、10分的权重评定。大作业成绩占60%(实验报告25分,大作业报告30分,团队合作心得5分)。其中,大作业报告与实验报告要面向团队进行评分,再以各成员在小组中的表现作为系数评定个人的得分;团队合作心得(最后一次的合作心得必须对每个成员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优缺点进行评价,并给出评分)直接面向个人进行评分。大作业成绩按优秀(90~100分)、良好(80~90分)、中等(70~80分)、及格(60~70分)和不及格(60分以下)五个等级计分。能够较好完成选题、数据处理、参数估计、模型检验、违反基本假设的修正、结果分析等过程的大作业,其得分为优秀。通过计量经济学案例库的建设和案例教学,我们预期可以达到以下目标和教学效果:(1)形成满足不同教学层次需求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和实验教学体系,激励学生根据各自的专业背景选择相应的案例进行分析,以适应数学基础专业与非数学基础专业、本科层次与非本科层次不同学生的需求与教学要求;(2)推动“问题导向型”、“双向互动式”教学方式的实施,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案例分析掌握建模的思路、步骤与要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计量经济学“经济政策实验室”的功能;(3)提供案例资料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丰富和发展教学内容,促进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的协调配合,增强师生在课堂上的教学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结语

第9篇

论文关键词:教学改革;毕业设计

按照学校的常规教学安排,我校的学生在第六学期大部分时间是毕业设计(论文),而毕业设计(论文)这个环节也是学校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因为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重要的实践性、综合性的教学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检验学生从单一的知识传递转变为重视问题的解决的能力,强调学校教学与社会的关联性,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强调对学生进行生存发展能力的培养。因此每到第五学期学校就要安排各专业报送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经过学校教学委员会审定后到第六学期让学生利用大半学期的时间来做毕业设计(论文),并且要配以一定的指导老师来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学校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还要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中期检查,以督促学生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一教学实践环节。近几年本人一直参与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工作,通过对几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在此提出跟大家商榷。

一、关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问题

我们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多是由相关专业老师自己选定题目,然后报送学校让教学委员会审定。而这些选题往往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选题陈旧,理论性题目偏多,脱离了培养目标,且不能反映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其次是综合训练课题偏少,单一性课题偏多,相当于课程设计,工作量明显不足,训练不全面,学生不能得到较好的综合训练,我们的毕业设计(论文)时间是七周,而不少学生坐到电脑跟前两天就把这个毕业设计(论文)完成了,这样,一边学校给老师记大量的工作量,一边是学生天天在浪费时间,甚至有些学生长期不在学校,到中期检查的时候从电脑上下载一些东西就完成任务了;再次是每个专业的选题缺乏多样性,整个专业的题目类似,只是个别设计参数不同,一个专业要有十来个人做同样的题目,这样以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最后是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识就是老师强加到头上的东西不得不完成,自己根本就搞不明白,甚至有些学生说他所做的题目是抽签分配来的。

二、关于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方法的问题

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仅仅满足于对书本上已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老师缺乏对新知识的传授或辅导,学生也缺乏对新知识的学习,更谈不上提高工程设计技能的主动性,而对工程实际中流行和使用的最新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或设计手段极少介绍和选用,这就使得毕业设计(论文)的实际效果与模拟工程实践的目标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也失去了进行岗前锻炼的特定功能。有的老师缺乏对毕业生指导的耐心,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编写过细,在指导过程中不是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疑问,而只是教学生怎样去设计,因此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只是充当了计算器的作用,根本谈不上训练。

三、关于学生专业论文写作的基本功力

从我们每年抽检的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来看抄袭者居多,有的是从网上抄的,有的是从杂志上抄的,更有甚者是抄袭其他同学的。因为每一个题目要有十来个学生来做,因此,一组学生中只要有一个学生下功夫,其他同学的毕业设计(论文)也就顺理成章了。因为有些学生是整段抄袭,因此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段落之间无衔接、层次不清,文章无中心、逻辑混乱。众所周知,人们的写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大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写作功底同样也是,但从目前的教学体制看,学生在校期间所受的论文写作训练较少,平时学生再不愿意主动去练笔,因而论文的质量很难得到提高。 转贴于

四、关于就业压力影响学生不能专心设计的问题

近几年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普遍突出,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种情况已经使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受到严重影响。现在有不少高职高专院校已经安排学生从第五学期开始到企业顶岗实习,而毕业设计(论文)大都安排在第六学期进行,我们学校也是如此。每年3、4月间,正是毕业实践教学的关键时刻,在实习单位的学生,大多数单位要求学生留下来实习,作为试用期前的使用,在这种现状下,指导教师只能遥控指导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想请一次假与指导教师见个面,已经不能实现,作为指导教师,也不忍心强迫要求学生来校见面,只能通过邮件、QQ等与学生联系指导,最后马马虎虎完成了事。由此可见,毕业设计(论文)这一教学环节的教学方式方法急待改革。

众所周知,目前高职高专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应该贯彻落实这一原则。实际上是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次实战演练。所以,以就业为导向的特征应该更加突出,也就是说毕业设计(论文)一定要围绕社会与用人单位的需要,为学生走上职场做好知识、技能、心理、职业素养等各方面的准备,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由此,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结合实际,灵活选题

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一方面要注意选题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同时选题的形式和方法应该灵活多样。题目可以由专业指导教师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提出,也可由外聘的企业指导教师带来,可以由企业、用人单位直接提出,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实习单位的要求自行提出课题,经教师审核后确定等等。这样选择的题目既灵活多样,又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针对性,并且还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例如,可以选择让学生去顶岗实习,也就是说让学生到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去顶岗工作,在顶岗工作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对目前岗位工作的性质、特征、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分析,再结合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剖析,然后提出自己的设想或是解决的方案,并按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写出总结报告或相关论文。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从而找出自己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差距以便今后补充学习;同时,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要求学生根据实习报告的格式撰写实习报告。这样就一改过去单一做论文的弊端,而是把毕业论文、岗位实训和就业安置三合为一,从而使培养的毕业生达到用人单位的规格和要求。

(二)校企结合,合理评价

第10篇

(1)创业教学的地位不明确(要不要教)

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在理论上的定性并不意味行动中的落实。政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社会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可学校似乎更关心各种创业比赛的结果和荣誉,而对具体的创业教学本身并无多少兴趣和改革动力。这可能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对较好,学校尚未感觉到就业的压力;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有考核指标,而对创业率并无相应要求;三是高职院校刚从传统的浓缩型本科教学模式转型过来,致力于强化和完善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体系,无暇探索相应的创业教学模式。

(2)创业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往什么方向教)

所谓创业教育“就是通过高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并将其内化成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以催生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与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不同的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很难凭借专有技术获得成功,创业所涉及的领域多以技术门槛低、资金投入少的行业为主,与所学专业的关联度也不是很大。据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王玲老师的问卷调查,75.5%的高职学生会选择“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较低的行业”作为自己的创业领域,80.9%的高职学生认为创业愿意与所学专业“有关系但不太大”或“基本没关系”。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学的目标应立足于对学生寻求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创新冒险精神和事业开创意识、经营管理基本能力的培养。

(3)创业教学的课程不明确(教什么)

基于高职院校在创业教学上存在地位不定、目标模糊等问题,学校自然难以形成明确、有效的课程体系,导致创业教学不知教什么。虽然现有的实践教学和就业指导课程以及专业技能比赛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因其过于强调专业岗位技能,从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各种创业计划比赛也能培养学生的计划和决策能力,起到良好的创业教学效果,但作为第二课堂,不能像毕业设计那样有规范的教学安排和考核标准;又因其精英取材和功利导向,难以对全体学生形成广泛、深远的影响,进而去培养“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

(4)创业教学的方法不明确(怎么教)

与社会现实脱节、与市场运作脱节、与培养层次脱节是高职院校创业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创业比赛设计都只是为了迎合专家学者及评委的喜好,而不是立足于社会投资者和初次创业者的要求,忽视了市场运作的可行性;实践教学和就业教育过分强调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而忽视了对创业者必需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综合协调能力的培养。此外,更有一种虚荣和浮躁的心理在创业教学中弥漫,即乐于鼓励学生志存高远和抱负远大,仿佛只有肯德基、微软之类的丰功伟业才是创业经典,而不屑那种服务社会、自食其力的平凡经营。

二、思考与建议

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提倡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据麦可思研究院的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层次和工资收入普遍低于本科毕业生,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2.2%)却远高于本科毕业生(1.0%)。最新的麦可思调查更显示,受经济形势的影响,2013届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签约率为35%,低于上届同期9个百分点,降幅为高等院校毕业生之最。因此,改革和完善创业教学模式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对高职院校而言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首先,高职院校要以务实的精神给创业教育以准确的定位,将创业教学置于与技能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也是创业教育,创业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就业,是为了提高毕业生适应社会、自主创新和自食其力的能力,关乎高职毕业生的生存和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经济增长速度将由快趋稳,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会逐渐增加。高职院校应将创业教育视为通识教育,把创业课程定位为公共基础课并覆盖所有专业,而不仅仅是作为项目培训。同时,要对各类创业竞赛进行学分和课时换算,提高师生参加比赛的积极性。其次,高职院校创业教学要面向中小生产服务型企业。高职院校强调生产一线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理论教学上主张“必须、够用”,因此在个人创业上很难有技术和设计上的突破或创新,加之创业资金的困窘,高职毕业生的创业大多会从中小生产服务型企业开始。

根据麦可思的调查,高职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最集中的专业为物流管理,占4.2%。造成这种状况并非因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相反,由于近年来我国物流业蓬勃发展,毕业生供不应求,资金投入少、技术门槛低和行业准入容易才是促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原因。第三,在创业课程的设计上应着力于对毕业生创业所需基本素质的培养。现代经济是市场经济,高职院校创业课程的设置应侧重于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和企业管理常识的认知,如在基础课层面开设具有专业特征的产业经济基础和企业管理理论与实务类课程,培养学生捕捉市场机会的商业敏感性和小微企业管理的基本能力。一个人如果缺乏基本的市场识别和企业管理能力,即使有再好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也最多只能成为优秀的员工。相关研究表明,理工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优势群体”,因为他们拥有一技之长或经济管理基础知识方面的优势,而前者又多局限于学历层次较高的大学生群体。

三、总结

第11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 高职院校

1 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厦门大学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在2003年就说到“中国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大众化的重点。这个战略步骤是正确的。全国2003所高等院校,其中1374 所高职,占百分之六十。总之,形势大好。但是大好形势之下,55.7%的就业率给我们高职教育的发展投下了一道阴影,动摇了一些办学者的信心。”①潘懋元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就业率高低是制约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瓶颈,只有就业的“出口”通,才有招生的“入口”畅,就业问题直接反应出学校进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更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2 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优势

2.1 创业动力足

根据2010年就业蓝皮书上的数据,当年的毕业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如下:“211”工程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比例是0.4%,一般本科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比例是0.8%,高职高专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比例是1.6%。②可以看到越是就业好的学校,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就越少。正是因为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相比其他学校大,因此,创业的动力比其他高校更大。

2.2 学生动手能力强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等人才,作为大专层次,所开设的专业大都是面向生产、经营第一线。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在企业基层从事技术应用、生产组织、工艺实施、各类管理的具有较高技能的操作人员。因此他们具有动手能力强、学习的专业细致、具体、可操作性。这个特点是进行成功创业不可多得的品质。

2.3 校企合作,在实践中学习和积累创业经验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并明确工学结合的本质是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③这种依托高校、服务于企业,通过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环节和共建生产型的实践教学基地等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积累专业知识,学习企业的运行模式为以后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所遇到的问题

(1)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的指导。就毕业生创业而言,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的指导, 创业社会常识、创业心理和技能、市场、经济、管理、商务、公关、法律、税收等。这些将成为他们以后毕业后选择创业的障碍,会降低创业的成功率。(2)经费投人不足,教学设计实施受限。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经费紧张的问题,除了确保必要的教学实验,很难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创业型实验实习当中去。(3)实习基地数量在减少,实践流于形式。生产实习被“走马观花”的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调查、访问所代替。④

4 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经验与对策

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及迫切需要,再加上高职院校本身务实的特点,使创业教育的发展虽然也有很多问题存在,但总的发展势头是前进的。针对高职院校的学校和学生的特点,、专家认为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一般包括三个层面:创业知识结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结构是前提, 创业意识是关键创业能力是核心。高职院校通过对学生创业知识结构的培养,促使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形成创业能力完成创业实践。⑤不少示范高职院校总结了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经验:首先,深入开展创业教育需要有结合本校特色因素的创业教育理论课程体系。一方面可以依据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增设创业教育的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另一方面,可以在其它专业课程中渗透创业教育的内容。其次,高职院校的特点有学生动手能力强和各个专业与实际工作联系紧密的特点,因此可以以创业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再次,以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开展创业教育,将学生有组织、有选择地安排到创新型的校企合作基地进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企业能够和成功创业者,投资、管理领域的高层人物近距离接触,耳濡目染地培养创业自信及看事情的长远目光,学习如何捕获商机、整合资源、开发和管理市场。不仅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自己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同时有利于引导学生科学现实地规划职业生涯、增强学习的内驱动力和就业竞争力。最后,可以发挥高职院校与企业联系密切的优势,以校企合作基地和校内学生自主创业园为载体开展创业教育,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5 对其他类型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启示

虽然早在1998年清华等各大高校就开始研究和实施创业教育,但2010就业蓝皮上的数据仍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仅占1.2%,与2008届的1%以及2007届的1.2%基本持平,这表明尽管大学生自主创业引人关注,但还没有成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主要选择,⑥创业教育在高校中没有完全发挥他们的作用。

根据组织的基本职能与特征,高校可分为研究型院校、教学型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笔者认为,各类高校可在增强创业意识,开展一般创业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特点,培养目标,知识储备等的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创业教育。(1)针对研究型院校,按照“人才说”,以培养创业者为指向,主要针对潜在市场,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进行科技创新,开拓新市场,这有利于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有利于国家的繁荣和稳定。(2)针对教学型院校,按照“素质说”以培养企业家精神为依归,特别是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到就业有实力,遇到好的创业项目和机会时,能有勇气和能力把握机会,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注释

①潘懋元.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12).

②⑥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6).

③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6号.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四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246-02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内涵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教育部教办[2010]3号文件《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谈到,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专家柯林·博尔是最早提出创业教育理念的。他总结出,创业教育是未来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培养大学生自我谋职而采取的一种教育活动,在充分挖掘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基础上,使大学生具备创业实践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等,是实现以增强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育。高校提倡大学生创业不仅有利于实现人的自身发展,长远发展。从就业的角度,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他人实现就业,为社会作出了贡献,更加体现了学校在“服务社会”的功能。而且通过创业能够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财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创业环境不佳,硬件不具备

环境能改变人,氛围能影响人。高校的学风是对大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环境。创业教育也是如此,学校对创业的重视程度,是在整个大学的学习环境中体现的。纵观全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在创业教育环境的营造上还显得十分不足,硬件设施设备上更是不完善或空缺,这两者必须有机结合,同步发展,这才谈得上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来自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本科毕业生中,41%的人认为创业理想是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最重要的动力,仅有7%的人认为因找不到工作才创业。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是提升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之一。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和提供可操作化的实践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师资队伍缺乏,实战经验匮乏

教育的根本是人才。创业教育亦是如此,精干的师资队伍能对创业教育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从目前情况看,国内高校中虽然已经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创业教育,但在师资队伍的配备上是极为缺乏或不足的。一般情况下,学校开设了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是由思想政治辅导员或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老师兼职授课,他们中多数没有经过系统而专业的培训,更谈不上实战经验。因此,在创业教育师资方面的不完备,导致创业教育的严重缺位。而创业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接受的一种教育活动,而更多的是一种对学生的技能教育。这就要求实战经验强,可操作性的知识传授。

(三)人才培养单一,培养质量不高

就目前高校人才培养而言,仍是批量式、标准化培养。学校没有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或职业目标开展较为清晰的分类指导教育。创业教育自从教育部出台[2010]3号文件以来,国内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仍处在起步阶段,应该说,发展空间是非常大的,是有非常大的潜力可挖掘的。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活动,不是一拥而上。在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上对2010届毕业生的调查中,来自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创业方面的实践所占比例是最高的。

(四)功利化创业,仅以就业为目的

近年来,面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压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似乎成为当前国内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不得不让我们担心的是,为了提高就业率,通过创业教育来采取变相的就业,也是对学校人才质量培养和学生自身的发展不负责任的。只管立项即可,不后期跟踪,不讲长期运营,暴露出了创业教育较为明显的功利化。

三、大学生创业实践路径设计

本文所设计的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是一个路径设计清晰,目标明确且切实可行的有效实践路径。从“四位一体”模式的构建路线图,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纵横结合的体系,用相同的时间达到了双倍的效果,而各个环节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加强影响,给大学生创业之路指出了一条相对明朗的道路,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一)精心打造队伍,提升创业质量

为培养大学生对创业的激情,学校应引进专业人才,强化师资力量,精心设计创业,提升大学生创业质量。

1.引进专业知识人才,强化师资建设

首先,针对各高校的不同情况,对大学生的创业需求采取不同的措施。对师资力量较薄弱的学校,就业办教师或辅导员老师要进行系统的培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以提高同学对创业的兴趣。指导教师根据每年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当前就业前景,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对创业的积极性。而对于师资力量较雄厚的学校,直接引进专业相关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各自不同的方案。

其次,从学校层面来说,根据不同的创业方向,引进在创业教育方面有所造诣的教师,选择知识全面、深厚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历的教师开设相关的创业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指导。另外,可充分利用本校毕业且自主创业的大学生,通过他们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对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进行指导。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继续挖掘潜力,促进在校大学生对创业的兴趣。

2.精心设计做实创业,提升创业质量

通过引进专业队伍人才,强化师资建设的基础上,培养优秀创业者。根据目前市场具体情况,引领大学生做实创业,精心设计创业方案,打造独特企业风格,提升创业质量。重庆某高校建立了“1+1+1”的创业教师指导制度,提供1名企业界人士到每个创业团队,提供1名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和1名校内指导教师作为顾问,以帮助、指导项目团队较为合理地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二)分类指导课程,发现创业人才

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创业人才是关键。具有创业兴趣、创业意愿、创业思想、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才具备创业教育的需要,这样的创业成功率才高,才能够真正起到创业教育的目标。重庆某高校正是以“创业先锋班”作为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模拟实验室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验教学,模拟企业运作模式,增强创业实践能力。

1.开设系统课程体系,通过分层教育开设课程

在学校精心设计,并对专业创业人才的培养,明确了学生对创业的兴趣。根据大学生的职业目标,明确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以便开设系统的课程教育,并围绕大学生的创业思想和创业能力,实施分层教育。开设理论实践课程,作为大学生技能培养方案之一,让大学生对创业有一个基础性的认识。通过实践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

2.根据学生个人意愿,通过创业大赛发现人才

首先,对大学生的个人创业意愿做一次深入的调查,明确在校大学生对于自主创业的态度,以及学生对创业相关知识的准备情况。其次,创业需要胆识、谋略和方法,只有在正确的方法作为指引下,大学生的创业之路才会相对的平坦。学校在充分了解学生对待创业的态度过后,可以有条理、有计划地开始组织创业立项。

通过开展创业大赛,进一步确定创业立项。在创业立项的过程中,尽可能的把学生意愿、市场需要和实际情况相结合,最大程度地降低大学生第一次创业的风险。在确定创业项目的时候,学校应和学生进行探讨和交流,争取让学生清楚地明白当下的创业环境,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

(三)平台展示练能力,实现成功孵化

1.提供可实施化平台,锻炼实战能力

当前大学制度下的在校大学生主要任务仍是学习知识,并不是每一个大学生都有强烈的自主创业意识,即使是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位于当前的校园环境下,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仍旧很欠缺。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提供一些可行性强,能够切实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和创业精神的实践活动。只有在浓厚的创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才能提高,创业能力才能够得到增强。不同的创业思想火花进行摩擦竞争,使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得到提高。同时也让大学生明白社会竞争的残酷性。

2.准确把握市场信息,成功完成孵化

对于大学生的创业,准确把握市场信息相当重要。在创业之初,大学生缺乏创业资金,创业经验以及正确的创业理念,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困难。假如学生选择了一个夕阳产业,或者是一个不能在市场上长久存活的项目,那么结果是很残酷的。

所以,大学生和学校对市场信息的把握相当重要,学校应当仔细的调查当地市场的需求情况,并对就业项目的可行度进行科学的评估。只有这样,才能遴选较好的创业项目。此外,学生应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对自己创业前景有一个大致的评估,对于市场综合信息及时的的掌握和综合的分析,让确立下来的项目有顽强的生命力,并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四)盯准市场行情,成功与市场对接

通过以上三个环境的实践,最后一步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就是投放市场,成功实现与市场的对接。首先,对市场要有一个准确地定位和把握,摸清所在行业的前景及当前所要面临的问题;其次,正确评估风险,打开市场份额,成功运行,真正实现从孵化到微型企业的转变。实现了与市场的成功对接,接下来就是持续跟踪和后期调查。让微型企业逐步发展转型为大型企业或是知名企业。

高校实施这种“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模式,通过实践运行证明,此种模式是符合当前发展需求的,是切实可行的,是操作性强的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 柳雪梅,徐立青.大学生创业与高校创业教育[J].市场周刊 2011,(3):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