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基础试卷

计算机基础试卷

时间:2023-05-31 09:11: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基础试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基础试卷

第1篇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湖北 武汉 430415)

摘 要:结合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探讨了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考试改革,分析了其优点及不足,并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6.030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的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最初为笔试,2013年9月将其改为上机考试和笔试相结合,2014年上半年则为上机考试(包括理论和操作),2014年9月开始只考上机操作,其考试改革是为了促进和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2 《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的优点

《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促进教学的改进、降低试卷成本、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顺应社会需求四个方面。

2.1 教学的改进

《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促进教学的改进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和教师业务能力四个方面。

2.1.1 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教学内容也叫课程,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对教学内容的主要影响是使其涵盖的知识范围更加广泛。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在进行其考试改革之前,其主要教学内容为OFFICE2003、Windows XP和计算机网络等。考试改革之后,该门课程新增了OFFICE2010和Windows7,并将教学内容分为两种,一种是OFFICE2003、Windows XP和计算机网络,另一种是OFFICE

2010、Windows7和计算机网络。

2.1.2 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调查法、学科研究法等。《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对该门课程教学方法的影响主要是引入了慕课、微课和分层教学。所谓慕课,即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是由个人组织的散布于互联网的开放课程,主要是为了传播知识。所谓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全过程,其时间一般为5~8min,最多不超过10min。慕课和微课教学,都可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分层教学,是指在开课之前,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选拔考试,通过考核的学生可以免修该门课程并进入提高班学习,其他则进入普通班学习。

2.1.3 对教学设备的影响

《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对教学设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设备的更新上。传统的笔试考试对计算机设备没有要求,而上机考试则对电脑本身的性能有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考试涵盖了OFFICE2003、Windows XP和Windows7系统与OFFICE2010,这就要求电脑能够安装这些系统和组件,既满足考试的需要,也满足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的需要。每个学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有2 000多名学生,目前本校只有6号楼和8号楼机房的电脑可以同时安装所要求的系统和组件,但电脑数量不及考试学生数量的1/5,供给与需求之间明显存在矛盾,为了满足教学和考试的需要,学校需及时更新教学设备。

2.1.4 对教师业务能力的影响

《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可以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其考试方式由笔试改为上机考试后,要求任课老师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而理论和上机的课时量由最初的各自36学时降为各自24学时,总课时量减少了1/3。在减少课时量的情况下,承担该门课程教学的任课老师既要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任务,也要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操作时间以检验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可以促使任课老师努力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进而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2.2 降低试卷成本

笔试意味着要印刷纸质试卷,每个学期有2 000多名学生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考试,这就要求印刷2 000多份试卷,2 000多份试卷要支付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上机考试不需要印刷试卷,这可以大大降低试卷成本。

2.3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笔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上机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应用OFFICE三个组件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多运用WORD、EXCEL和POWERPOINT,并将它们用好,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为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创造有利条件(目前计算机等级考试可以用OFFICE高级版考)。

2.4 顺应社会需求

当今社会属于信息社会,计算机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交流与传播工具,当今社会所需求的人才,是会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交流与传播的人。计算机上机考试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为了顺应社会对人才在计算机方面的要求。

3 《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的不足之处

目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方式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考试方法、试卷的收发和阅卷以及考试内容三个方面。

3.1 考试方法单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应用性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目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只有上机操作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应用OFFICE组件的能力,没有对理论知识进行检测。

3.2 仍需教师收发试卷和阅卷

目前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考试由任课老师集体出试题,并对试题进行随机组合,分批次统一安排学生在机房考试,由监考老师收发试卷。收回来的试卷,由所有任课老师集体阅卷。批改操作试题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批改笔试试卷远远要多,这加重了任课老师的阅卷负担。

3.3 考试内容没有区分各个专业的侧重点

OFFICE组件由WORD、EXCEL和POWERPOINT三个板块构成,各个组件相互独立互不影响,即各个板块的知识点自成体系,学生对其中某个组件的掌握情况并不影响其对其他组件的学习。同时,各个专业有自己的特征,对OFFICE三个组件的应用要求不一样,如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需要处理的数据比较多,主要需要应用EXCEL,外语专业侧重于POWERPOINT的应用,一般的专业则主要应用WORD。目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考试内容包括OFFICE三个组件的应用,每个专业都考这三个组件,没有将各个专业对OFFICE组件的不同需求区分开来。

4 《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的建议

(1)增加新的考试方法,并加入理论考试。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反映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养,应该将该部分纳入考试中。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入其他的考试方法,如可以让学生用OFFICE组件设计一幅作品,只要作品里所涵盖的知识点能够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即可。

(2)调整各部分在总评中的比重。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总评成绩由期末和平时成绩两个部分构成,期末占70%,平时成绩占30%,这种总评方式强调了期末考试在该门课程考核中的重要性,但忽视了学生平时表现的重要性,可以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评比重改为1∶1,这有利于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考评结果用等级制代替分数制。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考评结果为百分制,可以将百分制用等级制如A、B、C、D和E代替,A代表100-90分,B代表89-80分,C代表79-70分,D代表69-60分,E为不合格,10分以内的差别并不能反映学生之间的差距。

(4)开发或购买考试系统,由电脑阅卷。利用考试系统可以减少试卷的收发环节,而电脑阅卷则可以减少人工阅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差错,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素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改革策略探究[J].考试与评价,2014(8)

2 胡立源.NIT理念下高职计算机基础考试改革探究[J].计算机教育,2008(1)

3 刘海涛.高校公修计算机基础考试方式改革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

4 赵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7(8)

第2篇

关键词:教学案例 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179-02

Abstract:Aiming at the existing computer basic curriculum in our university, we practiced for the integration reform of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We propose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case oriented teaching, practic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Students study in the multimedia network classroom from the classroom . Teacher use case teaching,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actic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uter automatic test paper.It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achieve better results.

Key Words:Teaching case; Teaching mode; Teaching effect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全校非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先导课程,是该校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必修的重要基础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计算机系统安全知识。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1]。

1 大学计算机基础改革的背景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其中实践教学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环节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各种原因,大学计算机基础以往都是采取传统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理论都在教室,以投影加黑板方式上课,而实践在机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看到教师的操作过程,但学生无法及时掌握教学内容,在实践过程中仍出现学生不知如何操作的现象[2]。考试方式也是采用卷面考试,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考试成绩往往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

近年来,计算机基础课程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即设计典型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钻研精神,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力和思考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3,4]。基于对高校现状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分析和研究,从2014年下半年起,学院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在“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提出“以案例为导向,讲授、实践”一体化的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模式。即有机整合课堂内讲授、课堂外实践组成的、面向全体学生、多层面的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成多方面的理论实践环节的协作和相长,切实促进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

2 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和教学效果

2.1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实践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中的精神状态明显改观

从2014年起,大学计算机基础上课全部在机房上课,机房里每台机器都安装了多媒体控制软件。学生可以接收观看教师的每个操作步骤,学生也可以演示,也可以立即操作实践,便于互动。不再是单纯地在教室上课,以教师为中心,黑板加投影,而是以学生以中心,以学生提高动手能力为中心,学生边上课,边实验,边操作,可以马上提交操作结果给教师,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课堂上睡觉的没有了,玩手机的没有了,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把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去,提高了教学质量。

2.2 改革考试模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升

以往计算机公共课考核,都是采用卷面考试,卷面考试要求老师打试卷、印试卷、安排考试、监考、收集试卷、评改试卷、讲评试卷和分析试卷。这是一个复杂而容易出错的过程,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特别是对于操作性较强的计算机课程,操作过程,调试过程,不能在传统的卷面考试体现出来。因此,教师专门开发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软件,计算机公共课全部采用机考。这样,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我们强调学生要会操作,要会用计算机。采用机考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他们都反映这样更能体现他们的实际水平,而不是在考前突击背下知识点,更注重实际能力。而且,正因为采用机考,很多学生课余也会到机房练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上升。采用机考模式,教师也欢迎,教师做了计算机考试题库,计算机从已建立的题库中调题组卷,考生一人一机一卷,根据显示的题目用键盘或鼠标输入答案,考试结束后,计算机自动阅卷、评分等。考试内容丰富,提高了考试质量。减轻了教师考试工作的劳动强度,同时也使考试的公平性和严密性更有保障。

2.3 抓好课堂内外,学生成绩显著提高

好的教学案例的应用,能直接影响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计算机基础是一种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在课内,充分利用在机房上课的优势,以案例为导向,引导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针对课程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案例,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外,课程组教师专门开发了学习训练平台,鼓励学生课外到机房学习实践。通过这些措施,学生成绩显著提高。表1是近2年的平均成绩统计。

3 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以应用和操作为主的一门课程,通过一年多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虽然还有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但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组委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郑勇明,彭凤梅,张叶.计算机类通识课程实验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0-82.

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专转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1-0052-03

Discussion on Reform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 from the aspect of Entrance Examin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Entering Universities

Zhou Fe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9, Jiangsu )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test papers of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entering universities, discusses the key points in teaching computer basic courses, and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plan from five aspects.

Key words: computer basic courses;entrance examin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entering universities;theoretical teaching;practical teaching

1引言

江苏省从1999年开始选拔优秀专科生升入本科学习 (以下简称专转本),从2005年开始,专转本入学考试只考三门公共课,每位考生都必须参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而从近三年来的考试成绩看,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分析其中存在的原因,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2试卷分析

作者对2006年专转本入学考试“计算机基础”试卷作了结构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专转本“计算机基础”考试目前只采用笔试形式,上机操作的测试内容也以笔试的方式进行,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因为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没有必要去记忆所有的方法和命令。考试中的一些命令在上机时完全可以通过鼠标操作完成,而这正是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的精髓所在;另外,有些同学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一些Windows操作和基本软件的使用,但计算机理论知识却很缺乏。

3教学改革

专转本考试的升学率,是各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宣传的重点,也是吸引考生和家长的一个亮点。而提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水平,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以提高广大高职高专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在专转本入学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3.1教材的选取

江苏省专转本入学考试的各门课程都没有大纲,没有指定教材。在2007年的选拔方案中第一次提出了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水准。目前一般高职高专院校采用的是自编教材,或者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教材。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教材为例,其涵盖的内容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此教材的基础理论部分只占了28%,而操作部分占了72%;其次,在基础理论部分没有涉及到多媒体和数据库部分;操作部分缺少PowerPoint和FrontPage的内容。而一些高职高专院校采用的自编教材基本上都与这个教材的体系类似。此类教材的所缺部分,正是2007年专转本考试中需要掌握的内容,同时也是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必须掌握的技能。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可以采取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在原有自编教材的基础上,充实多媒体和数据库等部分的内容;二是直接采用能够包括以上内容的教材。这样既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避免学生在复习应试过程中到处购买涵盖不同内容的教材。

3.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

本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的上学期或下学期开设,各个学校开设的课时数不尽相同。

有些高职院校地处苏北地区,生源大部分来自苏北农村,这类生源在中小学阶段基本没能涉及到电脑知识。对于这样的生源,高职院校通常开设的课时数较多,而且理论课时较少,实验课时较多,一般比例为1:2。

而对于苏南的高职高专院校而言,学生一般在中学阶段学习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但由于高考的压力和教学设施的不完善,学校对计算机基础教育重视不够,使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知识。此类高职院校开设的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比例一般为1:1。

从“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涵盖的内容来看,基础理论部分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大部分内容学生都没接触过,所以需要较多的时间来讲解。而实践部分的内容是微软的Office办公套件,各个软件之间的相通性很强。同时,这类软件的在线帮助功能很强大。基于以上考虑,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学时数可以定为72课时。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上,以2:1分配为宜。另外,在课余时间开放计算机实验室,引导学生以“一本书一台电脑”方式自学计算机软件的使用。

3.3理论教学的重点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公共课,教学对象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不区分文理科。所以,在教学内容上提出了“广度优先”的原则,即教学内容覆盖的范围较广,包括现阶段信息技术的主要内容和热点知识。所以,目前理论教学的重点主要有三:

一是进制的表示与转换。从小学到高中,同学们都习惯了十进制,而在计算机基础的课程里,却要学进制、八进制和十六进制。同时,在十六进制里还用字母表示数值,这两点是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在各项考试中,进制的转换几乎是必考的内容。例如,在2006年的专转本考试试卷中有一填空题:

已知某进制的运算765+1231=2216,则此进制为________进制。

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不同进制的理解。

二是计算机硬件部分。因为这部分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有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和原理,常用外部设备的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等等。而且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一些新的外部设备在有些教材中都没有提及。因此,教师要重点讲解计算机的组成原理及外部设备的性能指标,结合计算机的最新发展技术,介绍一些新的技术、方法及设备。在2006年的试卷中,计算机硬件部分的分值为11分,这部分也是教学的重点。

三是计算机网络。近年来,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因特网,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计算机网络的知识涉及到了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网络信息安全技术。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一份调查显示,约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接触过计算机网络,主要形式是浏览网络新闻、计算机游戏及网络聊天,而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原理以及网络上数据传送的方法和过程,几乎没有了解。另外,计算机网络的实用性也很强。很多学生在机房上网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某台计算机不能上网,一般是换一台能上网的计算机继续使用,而不会去考虑这台计算机为什么不能上网,更不会去主动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计算机网络知识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讲解网络的数据传输方式和过程,以及因特网的相关知识。例如,在2007年的专转本考试试卷中有一选择题:

下列IP地址中,非法的IP地址组是______。

A. 202.197.184.144与259.197.184.2

B. 127.0.0.1与192.168.0.21

C. 202.196.64.1与202.197.176.16

D. 172.24.35.68与10.10.3.1

此题就是考察学生对IP地址表示范围的了解程度。

3.4实践教学的方法

在高职高专院校中,计算机的实践教学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任何专业的技能型高级人才,都必须是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又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人才。同时,专转本考试试卷中,操作部分也占了50%的分值。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

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1) 理论课讲授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教师可以利用一部分理论课时,重点讲解Office套件中Word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操作要点及操作技巧,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用功能的菜单位置以及快捷键的组合,比如复制、粘贴等常用功能的组合键。对于套件中的其他软件,只要讲解特有的功能,而一般功能留给学生上机的时候自己去摸索。

(2) 任务驱动式的案例教学。在学生上机操作的过程中,既要安排学生去学习Office套件中各个软件的使用方法,又要以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以“人文奥运”为题设计一份简报,要求有文字和图片,还要有图表及版面修饰。学生要完成这样一个题目,需要到因特网上查找有关“人文奥运”的资料,同时要掌握Word的版面设计技巧,还要用Excel将查到的数据做成图表,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主动掌握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提高学习的乐趣。

(3) 开放式的自主学习。现在,很多高校都设有英语自主学习室,一些专业实验室也有开放式实验室。为提高计算机的上机操作能力,可以设立计算机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业余时间里能够更好地去学习计算机软件的操作技能,在各类复习迎考的过程中,通过计算机来验证一些习题的解答过程。

3.5师资队伍的建设

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都设有计算机专业,也形成了一支专门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但与教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是分开的,甚至隶属于两个不同的部门。这样,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师与计算机专业的结合不是太紧密,也就不能更好地了解计算机专业中的一些新的技术和新的应用。

这种状况不利于计算机专业老师在全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发挥主动作用,也不利于计算机专业教学资源在全校计算机教学中发挥效益。有计算机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将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师分配到计算机专业的各个教研室中。他们的任务首先是承担全校的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同时也参与教研室的科研活动,以提高公共课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而提高全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没有计算机专业的院校可以定期将教师送到高校计算机系进修,让他们能够接触到计算机专业的最新技术。

4结束语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既要为学生创造进入本科院校学习的机会,又承担着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任务。因此这类课程的改革是高职高专计算机课程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关注点,也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谌新年. 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8):23-24.

[2] 梅园、江永和. 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 计算机与现代化,2003增刊:25-27.

[3] 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Z]. 2005,7.

第4篇

关键词:自动组卷;质量评价;数学建模

中图分类号:TP3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9-4457-03

Research on Test Paper Auto-production of Quality Evaluation Modeling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LU Jun-wei, CHEN Jie

(Orient Science & Technology College,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Abstract: An important part of 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 to that building database and test paper auto-production. Separation of teaching and testing by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course tests. But test paper auto-production process have an important problem must be solved that how assures quantify and optimization by machine. In this paper, the correctness of detecting on the basis of the math model, and the quality evaluation b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So then make the examination more standardized, objective, authentic, comprehensive to reflect the actual effect of teaching,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test paper auto-production; quality evaluation; math modeling

在教育领域中,考试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的一种评价,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优劣的一种教育测量手段。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己进入现代教育领域并形成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目前,计算机在自动组卷方面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了,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庞大的试题库,并且采用各种数学算法利用计算机完成自动生成试卷和计算机的阅卷工作,不仅能节省教师的宝贵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消除出卷人主观意志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客观题更加方便。但是,自动组成的试卷是否能真实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需要我们对试卷质量进行质量评价。

由于在前期的自动组卷过程中,题库中的信息是预先设定的,并不一定能够客观地描述该题的属性,而且对于不同的考核对象,该题目的属性值会不一样,这些都要通过计算机自动阅卷,统计之后通过相应的模型和算法来评估。这一评估可以反映计算机自动组卷算法的优劣,也可以为下一次自动组卷提供借鉴。因此,可以在自动组卷的基础之上增加一个统计分析模型,让计算机自动地对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对考试的结果做出合理的修正。

1 模型建立

测量试卷的主要检验指标是:难度、信度、区分度和覆盖度。假设我们考察M份试卷的考试结果(假设这M份试卷的结果符合或近似符合正态分布),自动生成的试卷由n道题目组成,每道题目的总分为[Ai],样本值为[Xj],各题的实际得分为[Xij(i=1,2,3…n,j=1,2,3…M)]。很容易得出试卷的如下信息:

[Xj=i=1nXij第i道题的平均得分Xi=1Mj=1nXij]

[第i道题的方差Si=1Mj=1n(Xij-Xi)2]

1.1 试卷的难度系数

题目的难度是衡量题目难易水平的数量指标,通常以题目的答错比率Pj 来表示:

[Pi=1-XiAi]

于是,整套试卷的难度系数为:

[P=1Ni=1nAiPi]

[其中,N=i=1nAi,表示整套试卷的总分。]

1.2 试卷的区分度

题目的区分度也叫题目的鉴别力,它是衡量题目对不同水平被测试者的心理特质的区分程度的指标。区分度的取值范围于0-1之间,值越大,区分的效果越佳。一般0.4-0.6 为佳。

我们定义区分度为该题目的高分组平均得分与低分组平均得分之差在该题目满分中的比例,由于我们只考虑组卷中的客观题,故而对于第i道题目的区分度,

[δi=1MNj=1nXij]

从而,整套试卷的区分度

[δ=1Ni=1nAiδi]

1.3 试卷的可信度

可信度指测量数据和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它是表明考试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信度一般规定是真分数的方差在总体方差S (M个学生总分的方差) 中所占的比例。测量信度系数的方法较多,这里采用[α]系数法[1](该公式由克朗巴赫提出)。

[α=MM-1(1-S1+S2+…+SnS)]

[其中,S表示总分的方差,Si表示第i道题目的方差。]

评测标准:0.9以上:好;0.8-0.9:较好;0.6-0.8:一般;0.6 以下:较差。

1.4 试题的相关性

反映学生掌握知识广度的重要指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试题应尽量多的反映该门课的知识点。一般用各题的相关系数矩阵表示:

[R=(Rij)n×n]

[其中,Rij表示第i道题目的得分与j得分的相关关系。]

[Rij=Xij-XiXij-XjSiSj(i,j=1,2,3…n)]

1.5 试卷的整体评价

在上述的统计的基础之上,我们对试卷的难度系数、试卷的区分度、试卷的可信度、试题的相关性做了评价,但是对试卷的整体分析并不只是这些基本因素的简单代数之和,因为每个因素对整体的影响的比重是不一样的。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一套试卷,我们采用了一种很重要且十分常用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3]。

1.5.1 因素的评分

前面对各个单因素的评价是基于统计与计算得出的结果,具有很好的直观比较性。但是对于数学模型分析却很不方便,在不影响对试卷评估结果的前提下,结合试卷评价自身的特点,我们对各个因素进行重新评分。

表1 对试卷的难度系数的评分

[试卷难度系数\&0-0.2\&0.2-0.4\&0.4-0.5\&0.5-0.6\&0.6-0.8\&0.8-0.9\&0.9-1\&评分(满分为1)\&0.15\&0.35\&0.5\&0.7\&0.85\&0.7\&0.4\&]

表2 对试卷的区分度的评分

[试卷区分度\&0-0.2\&0.2-0.4\&0.4-0.6\&0.6-0.8\&0.8-0.9\&0.9-1\&评分(满分为1)\&0.1\&0.45\&0.8\&0.85\&0.9\&0.95\&]

表3 对试卷的可信度的评分

[试卷可信度\&0-0.3\&0.3-0.5\&0.5-0.6\&0.6-0.8\&0.8-0.9\&0.9-1\&评分(满分为1)\&0.15\&0.5\&0.6\&0.7\&0.8\&0.9\&]

对于试题的相关性的评分需要对相关性矩阵作分析,然后合理评分。不妨假设对上述四个因素的评分结果分别为[ω1,,ω2,ω3,ω4。分数向量为:]

[ω=ω1,,ω2,ω3,ω4]

[四个要素分别用A试卷的难度系数、B试卷的区分度、C试卷的可信度、][D(试题的相关性)表示,]而四个要素在整体中的比重的影响因子分别为3、5、9、2。于是我们考虑到比分矩阵为

[J=33353932539355955999529223252922]

利用迭代法[3]可以求出[J]的权向量为[α=0.1689,0.2765,0.4983,0.1246T]。

则,试卷的整体评分为

[ω?α=0.1689ω1,+0.2765ω2+0.4983ω3+0.1246ω4]

2 结束语

上述的对试卷的四个方面的评价,均是在对考试结果的统计的基础之上,对数据的相应计算,并建立模型来评价自动生成的试卷。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出自动组卷算法的优劣,同时,通过开发技术手段实现试题库中各试题的综合系数的自动更新,对今后的组卷过程的优化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曾一,冉忠,郭永林.试题库中自动组卷的算法及试卷测评策略[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7(16):3024-3027.

第5篇

关键词:B/S模式 C/S模式 考试系统 数据加密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0-0195-01

高校计算机考试系统是高校办公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计算机实验室考试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将至关重要,考试系统一旦出现问题,将对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管理产生一系列的麻烦。这就对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实验室管理者能够对考试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非常清楚,还要求实验室管理者对考试系统的安装、调试以及问题诊断等能够精通。本文针对计算机实验室的考试系统进行研究,并结合青海民族大学计算机基础无纸化考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针对计算机考试系统的设计、实现、维护和管理的方法。

1 计算机考试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调试

1.1 考试系统的设计

(1)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S模式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不用设立专门网络客户端,只要计算机能够与互联网相连,网络服务器端只需给予一定的权限,计算机管理者打开浏览器即可进行考试的组织和管理,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考试。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进行操作,不用安装专门的软件,省时省力。当然,这种模式的缺点不言而喻,由于把所有的稻莺筒僮魅放在服务器端,服务器的运行负荷较重,一旦服务器发生“崩溃”,所有的工作需要从新开始。(2)C/S(Client/Server,客户端/服务器)模式。C/S模式在高校计算机考试系统中的应用比较广泛。这种模式是建立在小范围的网络上,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将任务合理分配到Client端和Server端来实现,降低了系统的通讯开销对服务器和客户端的要求不高,一般学校的实验室服务器和机房电脑即可满足。这种模式相对比较安全,一般不会出现网络瘫痪现象。这种模式的缺点是需要专门的机房服务器和客户端,使用地点受到限制,组织考试需要安装专门的考试系统软件。

1.2 考试系统的安装和调试

(1)服务器端。一般地,C/S模式的考试系统的服务器端最多连接255个客户端,所以对服务器端的配置要是不是很高,普通的PC机即可满足需求,如果能够配备更专业的服务器则可以更好地提高运行的速度。服务器端一般需要安装如下软件:Windows Server 2003,该软件主要是对服务器端提供网络支持;SQL Server2003,该软件主要为系统提供数据库支持;C/S模式的考试系统服务器端安装程序,这是核心程序,主要功能是考生信息的建立,试题库的维护,试卷的组建,试卷内容的判定,试卷的回收,成绩的汇总等。(2)客户端。客户端用于学生考试,安装和调试相对比较简单,需要在客户端的PC机上安装好操作系统,配置好局域网,并设置好每台机器的IP地址。安装好考试系统的客户端程序,用来连接服务器端,完成考生的登陆、试题抽取,答题,试卷提交等功能。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考试系统需要关闭客户端的防火墙,否则可能数据上的连接失败。

2 考试系统的实现

2.1 题库的设计

(1)组卷方式的选择。在组卷方式上可以采用随机组卷、按照难度系数组卷、教师手动组卷、随机与手动结合的组卷方式等。(2)题目的建设。题目的建设一般设置有选择题、判断题、操作题等,学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多选题,简答题等,但是这是在考试系统本身的题目设置架构所允许的情况下方能进行。(3)试卷的判定。试卷的判定可以设计为系统自动判定后直接输出成绩,也可以设计为系统判定后生成成绩并输出试卷,还可以采用系统自动判定和教师手动判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此方式主要用于操作题、简答题等的判定)。

2.2 考试过程的维护

在考试的过程中,每个机房需要安排1-2名熟练掌握考试系统整个操作过程的管理员,每层或每栋实验楼能够配备1-2名精通网络的管理员以防考试过程中网络的出现意外。对于考试过程中客户端出现的断电、死机、考试系统软件卡顿和关闭等现象,管理员要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服务器端出现问题也能够马上解决。当考试结束后,管理员需要将所有学生的试卷通过服务器端将试卷回收,并将试卷备份到专用的存储设备中,对于不能通过自动回收到服务器端的,管理员应在客户端通过手动收回的方式进行收回。

2.3 考试系统的安全性维护

(1)数据库的安全性。由于整个考试过程的所有操作和数据都存放于服务器和客户端的数据库中,所以要使用数据库本身提供的安全机制来保证操作和数据的安全性,在数据的传输过程中还可以对答案、成绩等进行加密处理。可以通过访问控制技术,每个考生只允许访问属于自己的特定数据库,管理员可以对考生的权限进行设置和分配。另外整个系统还需要定期备份,以防由于错误操作或者硬件、软件问题等原因造成数据的丢失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2)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由于试卷在网络传输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数据被监听,所以可以对考试过程中传输的需要加密的数据(答案、成绩等)采用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是为了保证他人无法看到试题内容,而数据摘要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防止数据被篡改。

3 结语

各个高校的网络和计算机实验的建设情况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管理和设计方案。对于考试系统的选择上可以做优、劣对比,在充分合理地利用学校资源的基础上,提出需求并进行开发,经过多轮的测试和改进,以达到所需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鹏鸣.计算机考试系统安全性能的改进[J].科技风,2010(7):224.

[2]杨乘.基于C/S模式的考试系统[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3):102-104.

[3]张华伟,张斌.基于C/S结构的网上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2007(4):30-31.

第6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在现时代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计算机教育入门课程,主要包含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是很重要的。但由于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想要准确测试学生的计算机应用于操作掌握程度,通过采用无纸化的网上测试方式,不仅能够帮助教师节省时间,还能够更为准确测试出学生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本文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网上考试系统的设计及其实现。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行网上考试的优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行网上考试的优点不是没有根据的,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故实行网上考试,充分符合了“计算机应用”这个条件。为学生提供与实际需要一样的考试环境能够学生动手操作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操作表现出来,这样更能够准确测出学生的基础技能;(2)网络系统考试实质就是“无纸化考试”。在追求绿色节约的现社会来说,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考试环境的前提下倡导绿色环保考试方式,不仅能够节省了印刷数万张甚至亿万张试卷的费用和时间,还能够通过此方式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3)通过网上考试系统来实现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可实现自由组卷和自由评卷。自动组卷、评卷能够避免教师因为工作量大而出现评卷错误的现象,或是受主观因素影响而出现不公平评卷现象。除了能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外,网上评卷的公平、公正性还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

3《计算机应用基础》网上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上考试系统的开发是根据当前情势需求下所进行的,目的在于实现测试的公平、公正、客观、准确及实践考核性。系统开发可以帮助教师减少了繁重的收发及评卷工作。

3.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上考试系统的模块设计分析

3.1.1用户登录与注册模块设计系统设计中,作为学生登入系统的模块,在进行考试之前需要将考生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主要包括了考生姓名、性别、身份证以及考试号等等,这些信息是作为学生登入系统前的一个检验信息。将收集来的考生信息录入到考生数据库中,作为是考试的原始记录。其中,用户登录界面中,有“新用户登录”、“学生”、“教师”以及“管理员”选项,用户可根据自己身份进行选择登录,然后输入登录信息即可进入子系统界面。3.1.2学生子系统学生子系统的主要功能为学生提供考试和成绩查询两个选项。考生根据要求选择“考试”选项登入即可。3.1.3考试模块(1)学生在选择登入考试之后,界面将出现要求考生输入相关信息的条栏,主要包括了学生的考试证号、姓名以及班别。之后即可进入试题抽取界面,系统会根据IP地质的不同而快速实现自动抽取不同试题。这些试题与相邻学生试卷各不相同,主要为了防止相邻考生作弊。之后便可进入考生答题模式。(2)考生答题模块会有预先设定的计时器对考试时间进行倒计,在试卷上显示的是考生考试所剩余的时间。(3)考生交卷。学生在答完题后,经检查后可进行考生交卷。即在考试倒计时间停止后,把考生试题中的客观题作答结果进行保存,将主观操作题窗口关闭,将其文件进行存档打包备份,以防止在自动阅卷程序出错时丢失而无法对考生的作答试题进行评分。3.1.4监控系统远程监控系统可实现对考试过程中的实时监控和维护。以防在考试过程中有出错,实时监控也有效实现了防止学生作弊现象的发生。3.1.5成绩查询模块在考试完毕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可登录系统进行成绩查询了。同样的,登录需要输入相关信息以验证无误后才能进入查询页面。3.1.6评分管理子系统评分管理子系统结构中,主要分为了主观题评分、文字录入题评分、Windows操作题评分、Internet操作题评分,以及Office操作题评分。3.1.7系统性能需求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络考试形式主要是基于网络下进行的,故为能够使系统能在考试考试整个阶段中甚至长期有效、快捷、安全可靠的环境中为考生和教师提供考核服务。且由于该系统的重要性,应当满足本身的易于维护与完善。故其性能就有了要求:(1)对其数据的录入要具准确性和及时性,此外数据也要具有一致性与完整性,并且能够实现共享与独立。这样能够防止系统在评分过程中能够准确判断与评分,以免失去评价结果的客观性。(2)系统要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一方面是指,系统本身运行的可靠性,这样可以防止在访问该系统或对该系统进行运行操作时会出现故障,或者将其控制为少出现故障。另一方面,是指系统对以外事故的处理能力要强。因为在进行操作时,如果出现死机、蓝屏或者网络故障时,系统都应当要有自动对考生或其他操作人员操作记录进行自动保存的功能,以避免出现故障后学生丢失原来的答题记录。(3)系统的安全性。考试系统是基于网络的,故未来保证其数据的安全、机密、完整,系统应当要有能够预防风险,保护数据及基础结构不被恶意攻击或盗用的作用。因为系统中,用户信息、题库、成绩等的安全性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系统所要考虑保障的。(4)系统要具有可扩展性和开放性。系统设计中,应当要考虑到其具备可扩展性和开放性,因为在以后的使用中,系统用户规模会不断扩大,用户管理功能等也会在使用中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而可扩展性的实现需要依靠其开放性来帮助完成。可以是通过增添或减少一些模块,配置系统的硬件,通过对软件的修补和替换等来升级系统和更新换代。(5)易用性。系统应当要具备有简单操作易于维护的功能作用。若系统出错了或者用户操作错误,其能恢复原先出错前的状态。

3.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上考试系统的实现

3.2.1网上考试系统中题库管理子系统的实现该系统的登录界定,只能是允许老师或管理员,学生不得登录题库管理子系统。教师在登录时,先要输入相关的信息,如用户身份、用户账号和密码,其中,用户身份选项中可选择“教师”或“管理员”,经系统验证通过后才可进入题库中。教师在进入题库管理子系统中对其所作的修改都将会保存到数据库中。其中,教师身份登录的可进入到题库管理界面,而管理员身份登录的则是进入服务器考试界面。3.2.2网上考试系统中监考管理子系统的实现网络考试过程中,需要通过监考管理子系统对考试系统和考试过程进行管理。其包括了维护管理、试题管理、考生管理以及考试监考管理和试卷回收管理等多方面模块。首先,管理员再登录界面登入后就可进行编辑和导入题库等操作步骤了。在考试时,监考员登入考试管理界面进行试卷生成,点击开始考试,学生也随之可以登录考试步骤了,监考员在这时就可进入考试监控进行监考。其中,监考员具有可延长考生考试时间和强制还不愿交卷的考试交卷,在所有一切完毕后系统将自动回收试卷。接着就进入客观题自动阅卷步骤。3.2.3网上考试系统中考试管理子系统的实现该系统是从考生登录、试题抽取和考生答题,最后到考生交卷的一系列操作过程。前面在系统设计中提到,学生在各个模块中按提示进行操作,直至进入到考试界面。(1)在考试管理子系统中,首先是考生凭借相关信息的输入,经验证无误后顺利登录。(2)然后进入试题抽取模块,该模块中,系统会自动识别信息,如题目难度等级以及题量要求等,然后自动生成一份既符合考生要求,又带有一定独立性的卷子。在成功分发给学生后,学生点击开始考试,然后会显示有考试结束倒计时。该计时是由服务器和客户机协同完成的。(3)在本系统中所涉及的试题类型主要分别有选择题、文字录入题和操作题,其中操作题又分为Windows基本操作题、Word操作题、Excel操作题Powerpoint操作题以及Internet操作题。每一种题型单独对应一个模块,试题要求会始终显示在电脑屏幕上,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对试题进行笔抄记录,达到真正的计算机考试要求。考试过程中,其将自动每隔五分钟就对考生的答题信息进行保存一次,以防止学生作答试题丢失,保证了其系统的续考功能。(4)考生交卷。该模块在考试计时器显示的时间为0,或者考生点击交卷按钮时,会自动将考试的试卷收回,对不交卷的只要时间到,该模块就有强制性将考生试卷收回的命令。通过一系列对试题文件进行加密和压缩后就可将答题信息交到数据库中。3.2.4网上考试系统中评分管理子系统的实现单项选择题是属于理论题,而理论题是该系统中的客观题,故在其选择题答案只是一个字数或字符的情况下,系统对其进行自动评分。评分过程中,是将设定好的标准答案与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对比从而给出相应的评分效果。在考试过程中,学生自行交卷,或者系统考试时间结束后强制的交卷后,系统均会自动调用“客观题评分模块”进行对考生客观题的自动评分。

4结语

第7篇

(一)命题

1.“专转本”全省统一考试命题工作由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有关高校应在命题教师选派等方面给予支持与协助。

2.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日语等科目满分均为150分,计算机基础科目满分为100分。每位考生参加统一考试科目为三门,即大学语文或高等数学,英语或日语,计算机基础,总分满分为400分。

3.大学语文科目考试内容为基础知识、阅读和写作,计算机基础科目考试要求为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水准,英语、日语、高等数学等科目考试要求均为高等学校专科二年级水准。英语专业和非英语类专业的英语科目考试分别使用不同的试卷。

(二)考试

1.考试时间

2020年江苏盐城专升本考试时间:2020年3月21日。

具体安排如下:

2.准考证发放

2020年江苏盐城专升本考前3天,考生可自行上网打印《准考证》,或由推荐学校统一打印并发放考生《准考证》。

3.考点设置

省教育考试院根据报名人数及分布情况在相关院校设置考点,并尽量安排在标准化考点院校,考点院校具体负责考试的组织实施工作。

4.试卷保密保管

各市招考机构按教育考试有关要求,负责试卷的运送、保管等安全保密工作,指导所在辖区考点院校的考务管理与考务培训工作,并做好考试期间的巡视工作。

5.考试的组织实施,按照《江苏省2015年普通高校“专转本”选拔考试考务细则》(苏教考成〔2015〕2号)文件规定执行。

第8篇

考试科目分为外语和专业综合课。外语考试试题内容以普通高职高专非外语专业外语教学大纲为基础。

专业综合课为二门主干课,考试试题内容以该专科专业所学内容为基础,同时考虑该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外语试卷满分为100分,专业综合试卷满分为200分(二门专业课各占100分)。

取得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证书的考生在公共英语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增加5分(英语专业考生除外);

报考非计算机专业的考生,取得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简称NIT)任意两个模块合格证书者,在专业综合课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增加5分;

报考计算机专业的考生,须获得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NIT)初级技术证书暨取得任意三个模块合格证书者,在专业综合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增加5分。(加分的日期截止至数据审核日期,数据审核结束后取得的相关证书不再加分)

第9篇

【关键词】 会计 考试报名 网络化管理

一直以来,会计考试的各项工作一直沿用传统报名考式的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会计这个行业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近年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一项的报名人数越来越多。面对如此众多的会计从业者,管理部门显得力不从心,现有的模式根本无法满足如此庞大的会计群体。会计报名考试制度改革成为放在会计管理工作者面前的唯一出路。本文分析了网络化报名、考试的特点以及网络化考试的实施要求进行了如下探讨分析。

1. 网络化报名、考试的特点

从网络化报名的组织工作环节可以发现,网络化考试与传统的考试方式相比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和优势,主要有:

1.1具备解决考生“工学矛盾”的可能

在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普遍加快的形势下,考生的“工学矛盾”日益突出。所谓“工学矛盾”是指考生在工作之余进行学习、考试,占用时间和精力,从而与自身的工作、生活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这一矛盾往往在考试前和考试时激化,由于考试时间的集中性和考试地点的限定性使部分考生无法按时参加考试,导致许多考生不能如期完成学业,甚至放弃学业。网络化考试方式的出现为解决“工学矛盾”提供了可能。这是因为网络化考试可以由考生根据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自选时间和地点分散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化解“工学矛盾”。

1.2有效地降低了考试监考的难度

网络化考试的特点之一就是随机抽取试题组成试卷,一人一卷,相邻考生之间试卷不相同,大大减少了考生之间传递信息、联合作弊的可能,考场秩序容易控制,从而有效地降低了考试监考的难度。

1.3提高考试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从网络化考试试卷生成、试卷评阅以及成绩回收的过程看,与传统考试方式相比,网络化考试主要是由计算机完成相关任务,大大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考试客观性更强,提高了考试成绩的公正性。

1.4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在传统考试方式中,考试的成本主要集中在命题、试卷保管与保密、考场和监考、试卷评阅、成绩汇总等环节。在网络化考试中,试卷印制和运输、试卷保管等环节不存在;试卷评阅、成绩汇总等环节的工作量大大减少,成本也有较大的降低。命题和考场设备投入虽然较大,但是,一次投入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实际每次考试分摊的成本并没有多少增长。因此,总体看,网络化考试的成本明显小于传统的考试方式,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2. 网络化考试的实施要求

网络化考试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通过计算机和因特网模拟实现环境,考察考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一种考试方式。与传统的考试方式相比,网络化考试除了需要成熟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库据技术等条件外,在考试的组织管理等方面也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和必要改革。网络化考试实施中需要重点把握的工作环节包括:

2.1建立一个能满足考试需要的题库

网络化考试实施中的第一个关键问题就是题库建设。题库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向:组织命题和设定组卷规则。

题库建设中的命题与传统意义上的命题相比既有共同点,也有其自己的特点。首先,与传统试卷的命题一样,题库中的试题也要符合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的原则,要在保证试题无知识性错误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题型和考核角度。其次,题库要考虑试卷对各个知识点测评的全面性,因此对每个知识点都要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题库的题量,也就是题库规模要足够大。第三,题库命题时对于同一知识点要尽量只采用一种题型,注意避免重复测评。另外,考虑到命题成本,题库规模不能无限制扩大,以适度为宜。

设定一个合理而严密的组卷规则是题库建设的另外一个难点。一个良好的组卷规则应该能够保证每一套组成的试卷都能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重点与覆盖面的相互关系,在试题范围、难度等方面保持一致性,从而保证网络化考试信度和效度。

2.2建立并实施一个有效的考试组织与管理体系

考试组织与管理体系主要包括报考和考场管理两个方面。

网络化考试一般都采用报考管理系统来组织考生报考,对于报考管理系统的要求主要是简便性和可靠性。所谓简便性是指:一方面报考系统要便于考生报考,能有效避免考生报考中的差错。另一方面也要便于考试组织者汇总数据、分配考场、生成准考证等工作的进行。所谓可靠性是指:报考系统必须稳定可靠,具有较好的容错、避灾能力,能有效的避免数据丢失和被人为篡改。这是因为一旦报考管理系统出现差错,就会导致已报考考生无法如期考试,从而造成考试组织混乱。

网络化考试的考场管理与传统的考试方式基本相同,难度还有所下降。但是,也要注意其特点,主要有两点:(1)考前考场设备的准备,尤其是网络和计算机的调试,安装考场防火墙等;(2)在考场中配备备用电源、备用设备以及足够的计算机技术人员,以便随时解决各种突发的计算机故障和网络故障,保证考试顺利进行。

2.3考试系统的安全与稳定

由于网络化考试完全是在网络上利用考试系统进行,对考试系统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在考试实施过程中,一旦考试系统出现故障或差错,就会直接导致考试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在考试组织过程中,需要通过设置备用服务器、备用电源、安装防病毒软件、限制可访问用户的IP地址、设备密码保护、数据库加密等多种方式保证考试正常运行以及数据的安全。所以说,系统的安全与稳定是网络化考试成败的关键。

网络化考试实施中的最后一个主要工作环节是成绩回收,也就是当所有考生的所有答题都评阅完毕后,计算机自动合成每个考生的所有分数,存入成绩数据库的过程。这一过程在传统考试方式中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在网络化考试中则相对简单,成绩回收的时间性和准确性都有保障。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防止数据的人为修改以及由于设备故障,计算机病毒或黑客造成的数据丢失。

结束语:

网络化报名、考试是新颖的实时报名、考试系统模式。它能充分发挥网络和计算机的优势,实现网络平台上动态实时的报名、训练、考试和评估,为教学效果提供及时、科学、准确的反馈,为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形成良性的教学循环,使考试不再只是过程,也给传统的测评方式带来了一次革命。

参考文献:

[1] 岳和平.网络化对未来会计工作产生的影响.太原科技,2003(3)

[2] 姬雪梅.高校会计电算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财会研究,2005(1)

第10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 and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WANG Zhongyin, LI Qian

(Weina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Weinan, Shaanxi 714000)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s" opened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s a public basic course facing all the students, which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ut for a long time,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aspect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environment, teacher training,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eaching model, evaluation and so on. This paper mainly makes analysis on thes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exploration in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s; curriculum reform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全面普及,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微信、QQ、微博的出现,使得学生与计算机、互联网的接触越来越密切,而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还在沿用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严重滞后于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本文就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模式进行一些探索。

1 实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材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职业教育的要求为理论够用、实用,重在强调实践技能的训练,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在结构上还是沿用传统教材模式,实用性不足。在教学内容上,计算机操作系统已经逐步过渡到了win7、win8系统,而办公软件也逐步升级为Office 2010,甚至各类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系统也随之升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大部分学校的教材还在沿用Win xp,办公软件还是Office 2003,实训的计算机安装的软件也是Win XP+office2003, 教学内容滞后,导致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之后,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以及正式迈入工作岗位后,对于计算机的操作无从下手。

1.2 硬件设施设置较差

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数目逐年递增,而相对应的配套设施却远远跟不上,反映在计算机课上,受到计算机数量的限制,很多学生不能在学习的全程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实训,甚至到了实训课,由于有些班级规模较大,也不能保证人手一机,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和实训效果。

1.3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面向各专业开设的公用基础课,很大一部分任课教师认为知识相对简单,几乎几年的教案都是一成不变,教学内容、实训任务的分配也固定不变,而且,由于教师缺乏企业历练经验,教授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落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难使学生建立一种利用计算机工具来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换句话说,具有理实一体化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1.4 学生知识基础较差

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逐年下降,形成了这样的一种局面: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越来越低,接受知识的速度也相对较慢,知识迁移能力较弱,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还是采用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岂不知,两者的生源质量存在差异,照搬本科模式注定无法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

1.5 教学模式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硬件设备数量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还采用理论实践分离的授课方式,理论课就是老师在讲台讲,学生在底下听,而实践课成了放羊课,教师布置一定的任务交由学生完成,但对于任务的难易程度,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完成过程中的问题处理缺乏科学分析,缺乏对于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有效指导和评价总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一部分学习自觉性不强的学生便会偷偷玩游戏,上网,甚至闲聊来打发实训课时间。

1.6 教学评价体系单一

如今,很多院校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评价还是趋向于总结性评价,停留在一张试卷上,或者试卷加上机考试的模式,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忽视了对于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平时不学,只要考试前突击一把,照样可以过关,加之这是门公共基础课,所以导致部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不重视,甚至旷课等情况的出现。

2 实训教学改革探索

2.1 教学内容的同步更新

在教学内容上,应将教材升级到win7+office2010,在结构体系上,应将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设计,选取一些典型的项目,用任务驱动方式进行教学。

2.2 教学环境的建设配备

教学内容的升级毕竟需要配套软硬件的完善与升级,但是由于受到地区发展、资金等外在条件的限制,这一步却最不容易实现,好在,目前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大力扶持,专项资金的下拨,各高职院校在教学配套设施方面也在逐年完善。

2.3 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灵魂,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果。高职院校应鼓励、支持教师参加教育部开办的各种培训、交流会,输送教师去当地用人单位进行企业实践、调研,加强兄弟院校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逐步培养更多知识功底扎实、实训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

2.4 建立基于工作工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针对职业院校的教育要求和目前学生的学情特点,制定适合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改变当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模式,改变教师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创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将教材知识转变为项目化的模块,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利用任务驱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发现,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效。

2.5 建立多元评价模式并存的评价体系

摒弃一张试卷决定成绩的现象,对于每一个工作项目,及时进行学生的自我评价及互评,教师对于每一个项目进行总结性评价。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中,教学评价应以激励性、参与性为原则,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多元评价模式。通过评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方法与策略,发挥出教学评价应有的作用,而不是流于形式。

3 结束语

总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训课程存在诸多待改进的地方,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应随着计算机在不同专业,不同领域应用的发展,学生的自身特点而随之不断进行改革,使这门课程真正成为学生的一门工具学科,达到开设这门公共课程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2012)20-0075-01

受各地区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的计算机掌握水平是不同的,很多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在高中甚至是初中就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技术,而西部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入学时则很难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技术,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在教学上有很大的难度,教师很难制定统一的授课标准,学生在理解和学习能力上也存在差异,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概述

(一)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全球已经进入了信息高速发展的时期,学生对于信息的储存、获取、传输和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学生进入社会工作和生活的基本能力,学生的计算机掌握水平也成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指标。学生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技能和使用知识,还要了解使用计算机技术的步骤和方法,掌握新系统和新软件的使用能力。

(二)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首先,高校新生入学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掌握上存在着参差不齐的问题,很多学生能够熟练的使用操作系统,而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开机和关机的正确流程,中学计算机交易不平衡的现象在很大范围内存在。其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很强。高校学生的规模较大,学校的硬件设施有限,不能满足高校所有学生的教学实验任务,学生即使掌握了较好的理论知识,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是较差。再次,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校计算机课程需要进行及时的更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较为滞后。

二、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改革

(一)分级教学模式的采取。受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限制,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的计算机掌握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很多高校都是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内容相同的课程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针对性不强。近年来,传统“大锅饭”教学的漏洞已经得到高校和教师的广泛关注,很多学校都对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整改,“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中得到了重要的体现。高校可以针对专业设置和学习任务的不同来进行入学水平考试,按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进行班级划分,展开针对性的教育,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提高教师计算机教学的明确性,教师还要进行互动式教学,重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材的改编。目前很多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都缺乏针对性,所有水平的学生都是使用同种内容的教材,教材在难易程度以及内容设置上不能和学生的能力相匹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要根据计算机基础的不同,制定不同版本的教材,包括语言程序设计、信息技术案例教程、程序设计实验教程等。自编教材不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还具有分类教学和课程分层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能够迅速提高计算机能力较弱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三)计算机案例教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用性较强,单纯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高校教师要在自编课程的基础上,实现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由于高校的学生众多,而高校计算机教室和计算机硬件设施又是有限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在利用好课堂时间的同时充分的利用好课余时间,对课堂上讲授的课程进行及时的练习。教师要在课堂上展示计算机拆机和装机的顺序,让学生充分的了解计算机网络功能。此外,高校还要延长学校计算机教室的开放时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帮助学生快速的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

(四)计算机考试的改革。计算机是专业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科目,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首先要受到高校领导和学生的充分重视。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都是纸质试卷的考试模式,作为应用技术课程的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没有受到重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还需要对计算机的考试方式进行改革。首先,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内容要全面合理,将理论知识的考核和实际操作能力考核相结合。其次,高校可以实行试卷考核和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网络进行对话栏目以及学习栏目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积极性。此外,高校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基础知识水平较为落后的学生要经常到计算机房进行新知识的预习和学习,对教师课堂上讲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温习,一些不能及时消化的问题可以请教同学和老师,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为自己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

三、结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企业对员工的计算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提高计算机掌握技能的重要课程,学生可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上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为将来的就业和工作打下基础。高校要对初入学的学生进行摸底考试,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展开不同的教学,改革计算机考试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掌握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砚秋,何灵敏,周杭霞,陆慧娟.基于自主学习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J].计算机教育,2012(03).

第12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与实践 教学融合

引言

计算机基础课作为公共课在高职各专业中开设,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知识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并为各专业服务。因此,把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融合,是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任务之一。

1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1.1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现状

计算机基础课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各专业必修的公共课之一,各院校都非常重视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最近几年基本上都采用项目、任务、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但每所学校各专业基本上都是采用统一的教学标准、统一的教材,采用同样的项目、任务和案例进行教学,多数是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上课,不懂其他专业知识。

1.2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中发现的问题

近几年,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各院校大多数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全校各专业采用统一的教学标准、统一的教材、同样的项目、案例和任务进行教学,存在不少弊端。具体表现在:(1)不同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不同,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各专业采用统一的教学标准上课,不利于专业的学习,达不到基础为专业服务的目的;(2)各专业都使用统一的教材,采用相同的项目、任务、案例进行教学,不能和专业结合,使计算机基础学习和专业脱钩,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3)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没有相关专业背景,课堂上不能和专业结合讲基础,使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实验内容和专业脱钩。

2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融合

2.1 分专业制订课程标准,使基础课的课程标准和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

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要改革一校一课程标准的做法,根据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分专业制定计算机基础课的课程标准,在制定课程标准时要有计算机老师和专业老师共同参与,并且要适时的修订课程标准,使计算机基础课既能达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知识素养又能为专业服务的目的。

2.2 分专业选择教学内容,做到教学内容和专业相融合

在基础课教学中,根据教学标准的要求及学生所学习的专业,教师要认真选择教学项目、教学任务或教学案例进行教学,把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专业学习紧密联系,学而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的目的。如,在对会计电算化专业进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从该专业的专业课内容中选择各种财务报表、财务分析报告等作为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任务、教学案例;在对数控制技术专业进行教学中选择该专业专业课中工艺卡片、产品说明书等作为教学任务或教学案例进行教学;而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要从艺术的角度分析选择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总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要和专业学习紧密联系,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开展教学。

2.3丰富教学资源库中的内容,使教学资源库和各专业相融合

在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共享教学资源,各学校都积累了一定的教学资源库,但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单一,大多都是传统的题库组合,没有考虑专业所需。因此,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应该深入各专业收集教学资源,同时吸收各专业教师加入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要涉及各个专业,并且要不断充实,按专业所需进行分类,以便于教学,从而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的基础地位和为专业服务的目的。

2.4 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和专业教师相融合

现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师多数是计算机专业背景的老师,他们有较深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但对其他专业知识了解很少,因此在教学中,很难做到和专业的融合。但如果选择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上计算机基础课,他们的计算机知识又不系统,又很难把计算机基础课讲深讲透。因此,在教学中,仍然选择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老师进行教学,但对教师要进行培训学习,使教师深入到专业教研室,了解专业培养目标,了解专业所学习课程,和专业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使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能够灵活的和专业知识教学相融合,从而达到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目的。

2.5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评价内容和专业相融合

改变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评价内容各专业统一的形式,分专业大类或专业出题,评价内容灵活的和专业知识相融合,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基础课的欲望。如:考核评价时按专业大类分类考核或一专业一试卷进行考核,难易程度根据各专业的教学标准而定,试卷的内容紧扣专业。

总之,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从各专业教学目标出发,分专业制订课程标准,分专业选择教学内容,分专业进行考核评价,要求计算机基础课教师了解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结合专业讲基础,使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和专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计算机基础课学习的欲望,达到了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目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满. 浅谈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