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11: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赵普文言文翻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所以,要想做好文言文句子翻译题,就要掌握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积累好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好文言文的一些特殊句式,并做到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
首先,文言文句子翻译在理念上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信”即准确到位,不增不减;“达”即通顺流畅,不晦不涩;“雅”即讲究文采,语言优美。对于我们初中生而言,翻译时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其次、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操作时要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尽可能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大意来表述。比如《赵普》中的“晚年手不释卷”,如果直译为“晚年不放下手中的书”,听起来多么别扭,我们可以意译为“晚年勤奋读书”,就流畅得多。
第三、文言文翻译要掌握一些具体的方法,下面,笔者就结合2010年江苏省各大市的中考真题进行讲解。
1. 真题再现:
(江苏连云港)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
方法点拨:
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官职名等,皆可保留照录。本题中“益州”是地名,“亮”是人名,“军师”是官职名,这些都可以保留不动。
参考答案
益州充实以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
2. 真题再现:
① (江苏南京)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以为求之必得。
② (江苏扬州)翻译下列句子。
臣以尚急于弹雀。
方法点拨:
文言文中省略句很常见,省略的成分主要有主语、宾语和介词等。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将句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第①句“以为求之必得”应补出主语“顾恺之”,第②句中“以”的意思是“认为”,“以”后面省略了宾语“这些事”(指所奏之常事),翻译的事也需补上。
参考答案
① (顾恺之)认为追求它一定会得到。
② 我认为(这些事)比打鸟雀要紧急。
3. 真题再现:
① (江苏连云港)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② (江苏淮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
方法点拨: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如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等,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的语序需要注意调整。第①句是一个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野”应作“耕”的状语。现代汉语中状语放在动词、形容词之前,而古汉语中状语大多放在中心词之后,“躬耕于野”在翻译时应调整为“躬于野耕”。第②句,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在这个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作宾语,宾语前置,“吾谁与归”在翻译时应调整为“吾与谁归”。
参考答案
① 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出名显达。
②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
4. 真题再现:
① (江苏泰州)翻译下列句子。
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
② (江苏徐州)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为秦将王翦所戮。
③ (江苏镇江)用现代汉语写出画线句子的意思。
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方法点拨:
文言文中有一些固定句式,比如“不亦……乎”“得无……乎”“如……何”“……孰与……”“以……为”“为……所”“……也”等。第①句中的“以为堤脚”,“取土以为堤”首先应补全成分,变为“以(之)为堤脚”,“取土以“之”为堤”,这样就可以明显看出“以为”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句式“以……为”,应理解为“把……作为”。第②句中的“为……所”是被动句的固定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被”。第③句中的“也”是判断句的标志,在翻译时要加判断词“是”。
参考答案
① 留下这一半把它作为堤的底部,挖掘它一半做沟渠,挖取其中的土把它作为河堤。
② 被秦国的大将王翦杀害。
③ 百姓们没有流动迁移的,这都是范文正的恩惠。
5. 真题再现:
① (江苏盐城)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 (江苏扬州)翻译下列各句。
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方法点拨: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文中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的词语字面相同,但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语言现象。对于古今异义词,如果我们按照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的话,就会解释错误。第①句中“小大之狱”的“狱”应理解为古义“案件”,而不是今义“监狱”。第②句中的“颜色”应理解为古义“脸色”,而不是今义“色彩”。
参考答案
①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② 赵普脸色没有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回家了。
6. 真题再现:
① (江苏苏州)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 (江苏常州)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
方法点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它常常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是某种用法的词,临时换用作另一种用法。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第①句中的“箕畚”本来是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解释为“用箕畚”。第②句中的“死”本来是动词,这里用作为动词,解释为“为……而死”。
参考答案
①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
② (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的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
7. 真题再现:
① (江苏镇江)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② (江苏淮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方法点拨: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互文等修辞,如果直译的话,意思可能就不明确,或者出现偏差。第①句中的“锦鳞”是借代手法,借指“美丽的鱼儿”,“锦鳞游泳”如果直译的话,意思就会是“美丽的鱼鳞游来游去”,这样翻译出来就很可笑,所以可用意译。第②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运用的互文,如果直译为“不因为外物而高兴,不因为自己而悲伤”就会少了一层意思。
参考答案
① 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我按照“自主预习――合作释疑――鉴赏评价――练习巩固――拓展阅读”等步骤开展教学,构建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文言文“五步”教学模式。现以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为例,赘述具体做法如下:
一、自主预习──夯实学习基础
预习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卢元说:“特别是文言文教学,如果学生课前对课文一无所知,那么上课往往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解,很难主动地进行思考、提出问题,自学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将学生的预习活动分为两个阶段:写批注和做学案。
首先,让学生采用卢元提出的“圈、点、画、评、摘”五字法进行自主预习,意在疏通文言字词和把握文章内容。学生写批注的过程是知识建构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特别要求学生把不懂的词句和有疑问的地方摘抄在小纸条上统一由课代表交给我,以便个别答疑或在课堂上作为共同现象重点突破。
其次,学生完成教师编制的自学学案。学案既是学习目标的导引,也是后续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学案设计坚持“文”“言”并重的原则,通过目标导引、课文导读和问题导学让学生基本扫清字词障碍,解决“言”的内容,让学生初步理清文章思路,解决“文”的内容。学案包括文言积累、内容理解和思考导读三部分,既注重语言训练,也注重思维训练。在思考导读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⑴课文讲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在这些事中又有着怎样的矛盾冲突?
⑵请用几个词语概括蔺相如的形象特征,并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预习可以让学生或多或少体会到自己读懂文言文的快乐,避免教师串讲模式所导致的被动接受的枯燥和乏味。预习是培养学生认真读书、形成一丝不苟的习惯、提高文言文自学能力的有力措施。
二、合作释疑──实现交流分享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生要“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的要求。教学文言文时,教师要创建“学习共同体”,发挥同伴互助作用,用合作学习取代教师讲授。
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学案中的内容,分享学习成果,并让学生将通过交流仍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进行讨论,再次合作学习。两次合作学习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自然成为教师教学的重点。当然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进行有效选择。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的最佳的方法就是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有效点拨,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学生在翻译“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一句时遇到了困难。我便引入学生学过的“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和“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三句话让学生先翻译,再比较译文与原文语序的异同,进而概括这三个句子句式上的共同特点。这个活动后,学生的问题也自然迎刃而解了。
当然,学生的问题无法涵盖所有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相机提出自己依据学情预设的问题,组织学生采取多样的形式进行学习,以完成教学目标。
合作释疑是一个相互批评指正的过程,也是一个共同提高的过程。在这一环节,学生是学习的实践者和学习主体。教师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相关资料的提供者以及必要内容的讲解者。
三、鉴赏评价──体会文言精妙
解决“言”的问题固然是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但学习课文谋篇布局的章法和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更该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在学生完成“言”的疏通后,我着手进行文本语言赏析和写作手法分析。
首先让学生完善自己在自主预习环节写的批注。要求学生对有所感的词句进行简评,对有内涵的句子进行分析,完成对文本的语言赏析。然后组织学生分享学习成果。要求在学生读自己的批注过程中,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与思考,并记下对自己有启发的批注。学生也可以针对同学的批注进行补充。通过不断的补充、争论与完善,学生的意见会渐趋一致。当然,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对此我采取的原则,让学生课后通过查找资料,完善或修正自己的意见。
通过试写批注和分享交流让学生认识了文言文语言特点,增强了他们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当然,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是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
让学生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精妙,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的内涵的理解,也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一定的裨益。在这一环节我借助问题探讨的形式开展教学,师生探讨这两个问题:
⑴作者在写“渑池之会”时,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⑵文章用大量篇幅写蔺相如却简写廉颇,这种布局合理吗?请阐明理由。
通过思考和交流上述两个问题,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在人物形象塑造、文章构思技巧等方面的理解,也体会了文言文在“文章”和“文学”上的独特的魅力。
四、练习巩固──进行有效诊断
文言文教学要有必要的语言训练和思维的训练,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学生完成“思考与练习”是一种常见的训练方式。学生通过练习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三点:一要体现基础性,即面向全体学生,以考查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和初步运用为主;二要体现适度性,即数量要适度,限于学生单科学习时间有限必须少而精;三要体现针对性,针对学生的疑点设计练习,让学生能进行有效思考。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了如下的三个练习:
1.翻译下列句子,想一想要注意哪些问题。
⑴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⑵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⑶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⑷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仿照示例,编写一副对联概括课文故事情节,并对人物进行评论。
例:完璧归赵,辱秦臣,相如大智大勇;负荆请罪,护赵王,廉颇有胆有识。
3.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决如期不还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李晚芳《读史管见》)
这些练习侧重文言字词的理解、文本内容的把握和写作特色的分析,也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具有实效性、层次性和针对性。
教师要检查学生练习完成情况,并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讲解,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转化。
五、拓展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文言文学习不能只关注课内学习,课内所学的文言文基础知识需要在课外阅读中进行训练,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叶圣陶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目前教材中的文言文总量偏少,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要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就必须注重课外阅读,让学生阅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只有实现了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
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并从语言积累和鉴赏评价两方面布置适量的主观练习题,以确保和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除了相关的语言积累题目外,我还在练习中设计了两道简答题:
⑴文章从哪些方面对世所称誉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这一史实予以否定?请分条概括。
⑵作者认为蔺相如能完璧归赵的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怎么看待?
这两个题目不仅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意在培养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开展相关篇章的阅读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强化对课内文言文基本知识运用,巩固已学的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自读能力,也进行拓展延伸,深化学生的认识,课内文章和课外文章有机勾联。
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文言文“五步”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自主学习。该教学模式或许可以消弭目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弊端,也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关键词】古文教学;文言文;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一、解决轻视文言文之心结
(一)让学生明白,古文,承载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源泉,是连接中华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代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那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入木三分的思想,足以垂范后世,成为后人取之不尽的宝藏。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繁衍和发展的基础。一个缺少民族文化滋养的人,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所以,学好古文,有利于了解和学习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学好古文,有利于丰富精神世界,浩然正气、铮铮铁骨、民族气节、爱国情愫,这些丰富的精神素养即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核心,在古文中无处不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古文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展示,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得以修身养性、完美人格、立人处世的根据;学好古文,还有利于我们写好作文。
(二)教学中,用具体可感的古诗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积累名言警句,这些警句或培德或励志或惜时,用在作文中也有力度。学生有兴趣学。诸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等;(2)积累描景和抒情的优美句子,增益学生的美学情趣,又对作文语句的锤炼大有帮助。这类句子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找来之后,让学生分类整理,记忆。他们同学之间闲谈,时不时的用上一句两句,并以此为乐。(3)给学生找些短洁、有趣、有教育意义,可以当作为素材的古文小故事,让学生抄在素材本上,翻译句子,弄懂故事的原委和情感指向,熟读熟记,可以备作文的不时之需。比如《岐黄羊去私》:①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②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
在这个故事中,我重点讲了①“其谁可而为之”—— 哪一个是担任这官职的合适人选呢?可,合适;其,语气词,无义;“而”,相当于“以”可以翻译为“来”。 ②固定词组,“居有间”——过了一段时间。此外,诸如孔子与弟子谈利益与道德、晏子的爱国与智慧、日攘一鸡的警戒、吕蒙的士别三日,更将刮目相看等等例子都为学生所喜爱,一学年下来,这样的短文言文,学生积累了近四十篇,文言语感普遍得以提升。
二、解决古文难学之症候
学生普遍反映文言文难学或是学不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它和我们现代汉语相比,不论是语法、修辞还是字的意思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二是我们在平时使用文言文的机会不多,练习的也不多,加上平时重视不够,或学习方法不当。针对以上几方面的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效果还是可以的。
(一)给学生提前预习的时间,并且明确预习的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任务不给太多太重,由浅入深。
(二)课堂上解读课文时,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有重要文言现象的句子,字字落实重点翻译。在翻译之中积累文言知识。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比如:一个“过”字,不同的语言环境,意义各异。《劝学》“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过”是名词“过错、过失”;而《左传》“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中,“过”是动词“犯过错”;《阿房宫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过”是 “走过、经过”之意;《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过”是“责备”;《信陵君窃符救赵》“愿枉车骑过之”“过”则是“拜访、探望”之意。《小石潭记》中“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过”却是副词“过分、过于”了。
(三)学会归纳总结。每学到一种新的文言现象,或者某个词出现了新的意思、新的用法,都要记下来,跟以前学过的知识连串起来。就仍拿“过”字来说吧,同学们积累的例子,抄在《抄评》本上,足足一大张呢。
(四)文言句式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先把文言句式的种类告诉给学生,让他们对文言句式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在学习过程中,把常见的句式(如省略句、判断句和介词结构后置)画在书上,把不常见到的如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置抄录集结在一起。文言句式能把握住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翻译是大有裨益的。
省略句就是指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特别多,如果我们在阅读时不能明确省略的成分,在理解时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翻译时,省略的内容应该准确补出,否则,直接影响译文的意思。
二、抓住特点,识别类型
省略句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兼语的省略、介词的省略、量词的省略等。下面笔者结合每一类型的特点具体来谈。
(一)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的主语补出来。主语省略可以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1.承前省。前后两个句子的主语是一致的,为了避免行文的唆,可将后一句的主语省略,翻译时后一句的主语可根据前一句的主语推测出来。如: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廉颇蔺相如列传》)“明年”后省略主语“秦”,可根据前一句“秦伐赵,拔石城”推测出来。
2.蒙后省。前后两个句子的主语是一致的,为了避免行文的唆,可将前一句的主语省略,翻译时前一句的主语可根据后一主语推测出来。如: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度”前省略主语“公”,可根据后一句“公乃入”推测出来。
3.对话省。在人物对话的语境里,当交代清楚对话双方之后或对话者人名已在前文出现过,为了使行文简洁,可以将作主语的对话双方省略,翻译时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测出来。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鸿门宴》)“甚急”前省略主语“今日之事”,可以根据上文“今日之事如何”推测出来。
(二)省略谓语
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话中用了某个动词,另一个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意思推知省略的谓语。常见的谓语省略有以下几种形式:
1.承前省。前后两个句子的谓语是一致的,为了使行文简洁,可将后一句的谓语省略,翻译时后一句的谓语可根据前一句的谓语推测出来。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舞”后省略了“为乐”二字,可根据前一句的谓语“为乐”推测出来。
2.蒙后省。前后两个句子的谓语是一致的,为了使行文简洁,可将前一句的谓语省略,翻译时前一句的谓语根据后一句的谓语即可推测出来。如: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可根据后一句“秦王不肯击缶”的谓语推测出第一个“秦王”后省略谓语“击”。
3.共喻省(据文意省略)。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谓语。如: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根据上下文,可推测“史朝夕”的谓语为“俟”,等待的意思。
(三)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及物动词或介词后面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省略部分多是代词“之”。
1.省略及物动词后的宾语。及物动词后面应该有宾语却没有出现。如:遂拔以击荆轲。(《荆轲刺秦王》)“遂拔”后省略动词“拔”的宾语“之”,也就是剑。
2.省略介词(“与”“以”“因”“为”等)后面的宾语。介词不能独立作句子成分,一般要和后面的名词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或补语。如果介词后面没有名词,就是其宾语被省略。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与”是介词,而“谋”前面省略了宾语“之”,即项羽。
(四)省略兼语
“使”“令”“命”“召”“俾”“拜”“除”等动词后,应该有兼语(通常是“之”)与之搭配,但这个兼语却没有出现。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无使”后省略兼语“之”,即自己。
(五)省略介词
文言文中介词“于”“以”等经常和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补语或状语时,介词往往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地震”后省略介词“于”,“在”的意思。
(六)省略量词。
数词后面量词通常省略。如:蟹六跪而二鳌。(《劝学》)“跪”前省略“条”,“螯”前省略“只”。
三、方法指导
(一)分析语法,今为古用
我们可以运用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去分析文言文中的省略情况,明确被省略的成分。分析时首先要找出句中的谓语动词。然后分析谓语动词前半部分,如果没有陈述对象,就是缺少主语。再分析后半部分,若是及物动词后面没有与之搭配的成分,有可能省略宾语;有名词、代词而不是宾语,就有可能是省略介词。
(二)抓住关键,掌握类型
所谓关键就是省略句中每一类型的突出特点。从词性上讲,动词、介词、数词等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从句式上看,结构一致的句子、对偶的句子等,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例句,切实掌握常见的省略类型。
(三)瞻前顾后,联系语境
文言文中有些省略,我们只要联系上下文,瞻前顾后,结合具体语境,就能够顺利地推断出省略的成分。
跟踪训练
1.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欲呼张良与俱去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惟兄嫂是依
3.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D.不拘于时,学于余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大王来何操
C.为天下笑者,何也
D.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选自《论语》)
(1)解释下列黑体词语的意思。
①子行三军,则谁与
②必也临事而惧
(2)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①)曰:“使齐人傅之。”(②)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③)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④)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尊卑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选自《孟子》)
(1)在括号内补上合适的词语。
①( ) ②( )
③( ) ④( )
(2)下列各句中,与“王谁与为善”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B.在王所者,长幼尊卑皆非薛居州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君何以知燕王
(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王所者,长幼尊卑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特殊句式之省略句》
1.A(判断句,其他各项为省略句)
2.B(省略句,其他各项为宾语前置句)
3.C(省略句,其他各项为被动句)
4.B(都是宾语前置句)
本模式是根据自主推断、合作探究的原则,结合文言文学习的特点整合后提出的,以“自主研习”、“自主推断”为主,重在方法的生成,运用已有的文言语感、文言文语言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借助工具书和后人注释,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能顺畅地将古代散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逐步培养学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一、操作说明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一切探究活动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而问题离不开具体情境。良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具有推动、暗示、移情作用,并使学习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发现问题既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又是探究性学习的最终归宿。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点,坚持文言并重,圈出重点实虚词,要求学生推断其词义,掌握其用法,就文本解读科学地提出问题。
2.引导分析,自主推断
按照探究性学习的要求,教师要根据已有的文言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推断。探究性学习中的推断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科学方法提出的,不能凭空想象。
自主推断能力的培养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推断、自主解决问题,切忌以教师讲解代替学生思考。
3.提供支持,合作探究
在自主推断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验证各自的推断,整合多方资源合作解决个人无法推断的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除了给予学生时空支持外,还应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研究者和学习者。教师要在班级巡视,了解情况,解答问题,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指导学生正确推断。
4.总结提升,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方法,找到事件的因果关系和相互联系,形成超越已有知识的新理解,进而提出科学的结论。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展示推断成果,另一方面要归纳总结推断方法,总结相关知识点、能力点。
教师在学生成果展示的基础上,再次组织交流,并反思推断的正确性、解释的科学性、结论的可靠性、规律方法的普适性。
二、教学案例
案例1:《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的探究性学习
教学中,教师将课文全文印制,将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词句加点或加下划线,要求学生在不借助任何参考资料的前提下,结合上下文语境,运用猜读法梳理文本。
学生在猜读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些词句在理解上存在偏差,一些词句无法解读。这时,要求学生参照课本注解,借助工具书,用不同颜色的笔订正词语解释,圈出疑难词句。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自己校正绝大部分文言实虚词、句式的理解,部分内容也可以借助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推断。只剩下极少数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圈划出来提交小组探讨。
教师在此环节中加强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正确推断,引导学生总结规律,逐步生成推断词义的一般方法,并应用于实践。例如:通过语境分析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语境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要想推知实词的正确意思,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
案例2:《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命运的探究性学习
教师提出问题:明代学者王世贞认为蔺相如的成功是一个偶然,是“天意”,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蔺相如的成功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学生自主探究人物命运,探究蔺相如成功的因素。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基本上能分析到蔺相如的成功与他的大勇大智大德和缪贤的慧眼识才及赵王的大胆用人等密切相关。
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应及时指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探求更多的因素。例如:廉颇的军事保障及勇于改过;秦王的贪婪、怕死、沽名钓誉等;当时的社会形势是秦王“欲与赵为好”,而不想真正与赵翻脸。
三、应用评价
1.“推断探究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
该模式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培养探究能力;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高中文言文探究性学习”也有其局限性:如耗费时间较多,课前的自主研习必须到位,否则没有效果;对教师素质要求较高,教师要能准确把握文本中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设置推断题,要能在课堂上及时点拨,做到动态生成;对学校硬件要求较高,要能迅捷、高效地进行课堂展示;有一些目标的达成较难检测,如诵读等。
2.“推断探究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由于探究的内容、过程、方式不同和探究主体的差异,教师在具体操作时,不能机械套用“模式”,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比如必修教材与《〈史记〉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等应区别对待,特别是《〈史记〉选读》,教材中文言文篇幅较长、难度较大,教师应提供更多的文本解读信息,对推断探究内容的设定要慎之又慎。
3.“推断探究模式”重过程,但不能轻结果
没有知识基础的学习和没有获得知识的学习都是毫无意义的,没有生成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文言文学习要以言为主,以文言为副,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监控过程,还要检测成果,包括文言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文言词义推断的能力、文本解读的能力等,都必须有课堂生成,有课堂检测试题,有课后巩固练习。
4.“推断探究模式”不仅是形式,还是一种观念
一、联想类比当代仍然使用的成语
如今使用的熟语特别是成语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成语中保留有许多古汉语的特殊句式。成语有约定俗成、言简意赅等特点,学生有一定的成语基础知识,通过分析成语来掌握文言特殊句式,不失为一条捷径。如,“时不我待”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唯利是图、惟命是从”也是宾语前置,“相濡以沫”是状语后置。接触到一种文言特殊句式,就举一个包含类似语言现象的成语,通过比较点拨,易为学生所理解。
学习苏询《六国论》一课,讲到“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时,引用成语“三令五申”来比较。“二败而三胜”是数词作补语前置,数词“二”“三”做动词“败”和“胜”的补语,放在动词前,意为“败二胜三”(战败了两次,战胜了三次)。而“三令五申”中数词“三”“五”做动词“令”和“申”的补语,放在动词前,意为“令三申五”(命令了三次,告诫了五次)。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有“请其矢,盛以锦囊”一句,可以列举成语“持之以恒”“嗤之以鼻”等。“盛(之)以锦囊”省略了动词“盛”的宾语“之”,它还是状语后置结构,应为“以锦囊盛(之)”。而“持之以恒”应为“以恒持之”,即“有恒心地坚持下去”;同理,“嗤之以鼻”应为“以鼻嗤之”,即“用鼻子发出轻蔑的笑声”。这样类比,学生就容易懂了。
二、联想类比现代文学作品的语言
课本中的现代文有一些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不同的句子,在教学中,可以援引这些例句来和文言特殊句式进行比照。
学习苏轼《赤壁赋》中的“渺渺兮予怀”和《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二句,讲谓语前置句时,从史铁生《我与地坛》等文章中找类似用法的句子来对照。《我与地坛》开头有一段描写:“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这段话作者有意采用了主谓倒装语序,来突出地坛的剥蚀状、淡褪状、坍圮状、散落状,突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和荒芜衰败。
这样再让学生理解上述两个文言特殊例句,就会变得容易。上述两句都是谓语前置,为了突出强调谓语。“渺渺兮予怀”突出强调“我心绪渺远、想得很多”之阔远,“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突出强调“老百姓认为我吝啬是应该的”之程度。这种比较教学方法,可以消除学生对文言特殊句式的陌生感和惧怕心理,调动学习兴趣。
三、联想类比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
常见文言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倒装、省略等,在流行歌曲歌词中都能找到类似的例证。教师可先找一些学生熟悉的歌曲,从中找出符合文言特殊句式特点的句子备用。借助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来进行文言特殊句式的教学。
联想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中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和毛阿敏《历史的天空》中的“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这些谓语前置句,那么,上述《赤壁赋》中的“渺渺兮予怀”和《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也都是谓语前置句,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歌手林俊杰演唱的《冻结》中的一句歌词:你的项链在我身边发光在我胸前。其中“你的项链发光在我胸前”,应该理解为“你的项链在我胸前发光”,这样的句子就叫做状语后置。类比可知,《烛之武退秦师》文中“秦军函陵,晋军南”,就是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
教学中类似的例子很多,教师可以尝试引入流行歌曲的歌词,“寓教于乐”,增强文言特殊句式的教学效果。
四、联想类比中学英语的语法知识
中学生对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不甚明了,弄不懂“主、谓、宾、定、状、补”很普遍,但是对英语语法知识掌握得较好。在文言特殊句式教学中,可以“洋为中用”,引进英语句型来与之类比也很有效。
以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句为例,学习《鸿门宴》中“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时,先请学生在黑板上把“他们在花园里读书”一句翻译成英文,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句型,划出句子成分。翻译成英语是:They(主语) are reading(谓语) in the garden(状语);直译成中文是:他们(主语)读书(谓语)在花园里(状语);再按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应调整为:他们(主语)在花园里(状语)读书(谓语)。通过比较,发现在英语中语序是“主语+谓语+状语”,在现代汉语中,语序是“主语+状语+谓语”,“状语”在“谓语”前。而英语中“主语+谓语+状语”的句型结构,和文言文中状语后置句型一样。
在此基础上,分析“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的句式特点,就水到渠成了。将军(主语)战(谓语)河北(状语),臣(主语)战(谓语)河南(状语)。直译为:将军(主语)作战(谓语)在黄河以北(状语),我作战(谓语)在黄河以南(状语)。意译为:将军(主语)在黄河以北(状语)作战(谓语),我(主语) 在黄河以南(状语)作战(谓语)。
古汉语中语序是“主语+谓语+状语”,这与英语的句型结构一致,而现代汉语中语序是“主语+状语+谓语”。状语在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中在谓语的前后位置正好相反,按照现代汉语语法顺序看,它是倒置的。这种古汉语中状语位置在谓语后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就叫状语后置。
关键词:新课程;文言文;教学方法
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基础,学习困难较大,兴趣也不高。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只停留在背诵名句、了解大体内容的初级阶段。所以他们见到的、学过的文言名篇虽然不少,但真正掌握的文言知识少之又少。每次考试,无论是课内文言文阅读还是课外文言文阅读,都成为失分最多、答案最荒诞的部分。而教师对于文言文教学普遍停留在以串讲为主这一模式上,教师因为担心学生不明白,于是“一字字地讲,一句一句地串译”,面面俱到;学生不停地做笔记,生怕漏掉一个词语解释,来不及思考,被动地听着,这样教学效率和质量似乎总也没有太大的改观。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以下方法是我在一些调查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的总结。
一、故事引导,提高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累足够的文言文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看过的影视剧《水浒传》《西游记》等等,激发他们读原著的热情,尤其从激发他们读浅易白话小说开始,逐步扩大阅读范围,再学习《岳阳楼记》《出师表》之类较长的文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言文的词汇,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教师也可利用学生普遍喜欢听故事的特点,进而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课前演讲时,讲成语故事,找故事渊源,引导学生从故事开始,追本溯源,从内心产生一种主动求知和探索的动力。也可以搜集一些有趣的古文让学生去读去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古文的好奇心,像赵元任的《施氏食狮史》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
二、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心理学认为,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觉到美,才会全身心投入到所学内容中去。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首先要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这条纽带抛向学生,把作者、教师、学生的情感世界联系起来,创造出一种和谐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如在教学《童趣》一文时,可在课前搜集文中提到小动物的各种富有情趣的图片,并结合课文内容,根据作者的回忆思路,配上不同的背景音乐。学生能很快陶醉其中,学习兴趣盎然。
教学情境的设置可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音乐、幻灯片、电影、录像等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还可以借助教师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语言,将学生带入美的体验之中,让他们愉悦地感受美好的联想,从而获得性情的陶冶、思想的升华。
三、强化诵读,形成语感
俗话说:“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传统文言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之一,即教师的吟读带动。因为韵味是从吟中得来的,兴趣是从吟中产生的,语感是从吟中积累的,素养是从吟中培养的,倾听教师吟读,有助于学生形成粗略的情感体验。
“无论是人对语言的体验程度,还是语言本身的适用环境,现代人总会对文言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但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古朴典雅的古诗文体现着汉语言最深邃的魅力,往往几字便将偌大情境展现无余,让人在头脑中生发出无垠的景象,大有“绕梁三日,余音未绝”之感。这样的文章,也只有在反复诵读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其神韵所在。如《滕王阁序》,它可谓古文中的千古绝唱,文中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样声情并茂的佳句比比皆是。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作者用灵活多变的笔法写尽了山容水态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像这样的名句仅靠翻译是无法让学生品味到语言之美的。
再如教学《出师表》一课,文中大多为对称短句,且长短句结合,读来朗朗上口,其结构亦条理分明,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在教学中,笔者让小组分读前五段,再由自己范读后四段。当笔者用恳切的语气、语重心长的口吻进行朗读时,教室里静寂无声,当朗读到末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笔者的声音低缓,表情沉重,而全体学生亦久久沉浸其中,无不为诸葛亮忧国忧民之心所感动。“诵读可以说是一种思想熏陶,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情操感染,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注重积累,分类整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文言文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积累。中学教材中所使用的古汉语语法体系总体说是严谨的、有规律的,词语的释义、用法和句式的划分均有一定的规范。一般说来,初学文言文,最好做到“每课一归纳,单元一小结”。与此同时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当然,无论做什么整理,都必须积累相应的例句,否则,知识点就成了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
“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迁移的训练。”迁移时注意选择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内容联系紧密的,主题相近(或相反)的文言文。如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以《王冕求学》作为迁移材料,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刻苦求学的重要性。既巩固了文言知识,同时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实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
五、答疑解惑,指导方法
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永远讲不完,这就要求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使之借助工具自己探索历练,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可指导学生对所学文言知识进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例如学习《马说》《爱莲说》之后要归纳说明。“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如一词多义、特殊的文言句式等。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类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以文言文的翻译为例,其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其实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这就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有些文言词句很容易记混淆,教师可指导学生归纳该词有几种用法,分类记忆,这样就能事半功倍了。日积月累,收获是非常大的,天长日久,效果将更可观。
六、联系生活,重视课外
要对文言世界有更清楚的认识,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还要重视课外对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大语文教育环境中继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文言”和“白话”二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学文言。
以学习《幼时记趣》一文为例。文中“以丛草为林”中的“以……为……”是常用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把……当做”。其实学生在生活中早已接触,“八荣八耻”中“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媒体宣传的主题,被配曲传唱,学生早已理解并记忆。本文中的“以……为……”与“八荣八耻”的中“以……为……”意义和用法完全一致。教师把文言文和生活联系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强了记忆效果。
“学习文言文,离不开文言基础知识这个根本,只有咬定‘根本’不放松,在此基础上活学活用方能学好文言文。”我们应遵循“精读与博览结合,课内与课外沟通;精读学规律,博览增见识;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的教学原则。平时,可以让学生多读半文半白的古代小说、寓言故事、神话传说,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厌倦,又学到了文言知识。
此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大量阅读一些优秀的文言作品,还要系统掌握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给学生讲好教材,成为学生得力的引导者。而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真正做到用口去阅读,用手去阅读,用心去阅读,做到口到、眼到、心到,不断地探求不断地思考,如此坚持下去,文言文学习的进步应当是指日可待的。
参考文献:
[1]高敏.中学课程辅导[J].中学语文,2011(19).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程翔.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常建国.文言文阅读兴趣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7(31).
[5]秦海旺.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1998(02).
关键词:中职语文 教育教学 文言文 体验式教学
中职语文课程应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职学生依据其个性品质造就其不同的发展趋势,为他们提供更多自由的学习空间,为未来培养更多有独创能力的人才,并要在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其民族自信息和好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语文教学要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因此,文言文语文体验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认知过程,也是一种生活经验。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呢?文言文的学习应该结合现在,从现实角度评估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古人的思想,掌握其丰富的内涵,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时代的精神。那么,如何进行生命体验式学习?《文心雕龙・知音》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也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因感情怒放而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这个波浪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能够被人理解。那么,我们在平时进行文言文学习的时候,如果要想深入了解作者的情感,就必须通过“披文入情”这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次朗诵、美读来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教师要善于借用情景、背景等资料来补充学生的空白点。学生只有深刻了解所学文言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领略其文辞美,才有对文言文产生兴趣的可能。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几乎每个国家都产生了自己的思想家。我国有孔子、老子、庄子、孟子……正是这些思想者把我们中国引渡到今天。他们用古老又美丽的语言,传递着深刻又丰富的思想。学习者与课文传递的思想碰撞,在碰撞中感受古人的情感,接受思想的洗礼,已达到对生命的深度体验,是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文言文教学当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与古人对话,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审美是人渴望自由的心灵对不自由的现实的超越。德国教育家普斯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文言文体验式教学中,学生既入文本之内,体验作者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碰撞,又超文本之上,对人生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对思想进行创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展开说与写的活动,让学生将其体验与感受表达出来。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常常采用的方法是串讲法、翻译法、分析法,使得古典文学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荡然无存。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文言文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新课程主张“使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显然,这是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体验与思考的重要意义。
一、“读”占鳌头,融情于读
当前,很多一线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诵读对于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流程中,因为怕完不成教学任务,诵读往往成了一种摆设,走走过场。有效的读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读,在读中体验文言文的魅力,在朗读的体验中培养文言文的语感,领悟文本内容。古人也说:“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们不敢奢求学生在百读文章之后忽然顿悟,但是却可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涵咏、体味,得到熏陶感染,使古文语感在诵读中不知不觉培养起来。
(一)多层体验,读出意境
如在教学《兰亭集序》一课时,我尝试带领学生这样读课文:1.初读课文――自由朗读,读准字音。2.再读课文――教师范读,听清句读。表面上看,这是诵读的问题,实际上只有弄清楚了文章词句内容大意和词句结构,才能做到诵读句读的正确,这也是体验式阅读的前提。3.三读课文――读出感情。《兰亭集序》中情感变化的脉络比较清晰,即“乐痛悲”,诵读时注意揣摩作者、段落间的起伏跌宕来把握语气和语感,就更易于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情感表达重点。
(二)角色体验,读出个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有一种非常奏效的朗读方法,就是分角色朗读。学习戏曲专题,运用这样的朗读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最常见的形式是教师把文中不同角色分派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地放手,让全班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小组,并让每组自行安排角色,然后以比赛的形式完成朗读任务,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此外,教师应大胆创新,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方言和流行歌曲的方式完成形象的塑造。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充分提高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升华体验,读出情感
心理学家认为,音乐能够调动人的联想与想象,激荡起心底的涟漪。播放音乐是渲染气氛、创设教学情境的一种有效手段。合适的音乐可以给学生一个情感基调,诱发学生的真切体验,从而自然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充分挖掘文本内涵,促进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碰撞、交流。如《赤壁赋》《逍遥游》《兰亭集序》等都是千古传诵的美文,婉转流畅,抑扬顿挫,语言凝练,富于音乐美。配乐来朗诵,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而且能引领学生入情入境,调动起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进入作者描绘的优美意境中,促进学生积极地感悟、思辨、探究。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音乐和文字相结合带来的美,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注释和工具书,搭建体验平台
学生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去查、去读、去悟。我常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即将班级学生分为5―8人不等的小组,让小组成员在自主体验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讨论解决文中疑难的字词句,然后由各小组提出讨论过程中觉得困难的字词句,最后采取竞答的方式探讨这些疑难问题,检查个人、小组学习的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点拨、解疑。这样的课堂就在学生讨论、交流、碰撞、生成新的知识中活了起来。学生就可以从自己的动口、动手、动脑中学到知识,养成习惯,增强活力。
三、因文而异,巧立体验侧重点
文言文中应该既有“文”又有“言”。人教版中的文言文,都是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能很好地把“文”“言”统一起来。我认为,教师应该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文言文教学不一定非要遵循什么模式。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更应注重因“篇”施教,巧立体验侧重点。有的文言文语言浅显,但意蕴丰厚,那么就不必在字词句式上过分注重,而可以重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鉴赏。
如《报任安书》和《渔父》。这两篇文章一长一短,一重一轻,应区别主次,突破重点。《报任安书》是传统名篇,文章比较长,涉及比较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教学中先开展翻译任务活动,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质疑,为进一步的问题探讨打好基础。而《渔父》比较短,又有较强的故事性,学习的难度不大,教学可以自学为主,教师稍加点拨,抓住几次对话,突出屈原的人格追求。
四、大胆质疑,鼓励学生个性体验文本
阅读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思维的创造活动。同时,学生得有所思、有所问,才能有所引申、发挥与创造。在《兰亭集序》一文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一句中的“一觞一咏”,书下的注释为“饮酒一杯,咏诗一首”。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有位学生提出:“兰亭集会,‘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到了谁的面前谁才能喝一杯酒,咏一首诗。其他41人围着曲水,等着曲水中流过来的那只酒杯咏一首诗,这样才够尽兴、惬意,才符合东晋时期文人的习惯。”这个问题的提出立刻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观点不一,分成两派,展开争论。
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体验的空间和时间,在亲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实践水平。如果不经过学生的自主体验以及对体验内容的思考、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概括、评价等语言实践活动,就难以获得结论,也难以真正理解和交流。更重要的是,任何没有独立自主的体验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只有在体验时思考,把体验与思考结合起来,互动互补,让学生逐步体验古典文学的魅力,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不断提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文言文生命体验教学,既给予学生广阔的空间与自由的思想,又提高了古文教学的地位。文言文生命体验教学,让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培养了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庞维国.论体验式学习[J].全球教育展望,2011(6).
[3]王敬.尊重历史 准确解读――重读《兰亭集序》[J].现代语文:下旬,2004(1).
[4]赵继光.新课程中学5S阅读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10(8).
[5]黄荣华.生命体验与语文学习[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6]曹晶.论关注生命体验的课程[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03-105.
[7]李晓静.古代文学作品的体验式教学初探[D].2005.
[8]徐霞,余中云.浅谈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4.
该考点的特点是运用性强,但是单独命题的限制性很大。最近几年全国和各省市高考试题中,只有2005年北京、重庆,2006年北京、浙江、广东,2007年北京,2008年广东、浙江等地在文言文考查中单独设置了本考点试题。但这并不意味着特殊句式可以忽略,事实上熟练掌握各种句式对理解句意、翻译等大有裨益。本文将重点剖析文言文中几种常见句式的特点,以飨读者。
一、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常常在主语后加“者”表停顿,在谓语后加“也”帮助判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有:“……者,……也”“……者,……”“……也,……”,另外也用“乃”“即”“则”“为”“皆”“耳”“非”(表否定)等词来表示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情况下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充当判断句的主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作判断词的情况较少,在汉以后这种用法则多了起来。另外,肯定性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性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而不是主动者。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可分为“于”字式、“为”字式、“见”字式、“被”字式、“为……所……”式以及“见……于……”式等。
三、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改变,这就是古代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其倒装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谓倒装
在古代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放到主语前面。
2.宾语前置
在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会前置。在这类句子中,介词的宾语也是会前置的。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会前置。对于这类句子,有两种形式需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放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义。④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3.定语后置
在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在中心词前面,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形成定语后置句。常见的定语后置有如下几种形式:①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结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形式。②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后,用“者”字结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形式。③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而”后,用“者”字结尾,构成“中心语+而+定语+者”的形式。④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构成“中心语+之+宾语”的形式。
4.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中则常常后置。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时候,要将它回归到状语的位置上,因此,有人将这种句式称为“状语后置”。常见的状语后置有如下几种形式:①“动+以+宾”的形式。②“动+于(乎,相当于‘于’)+宾”的形式。③“形+于+宾”的形式。
四、省略句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出现,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更普遍。常见的有五种情形:①主语的省略。②谓语的省略。③宾语的省略。④介词的省略。⑤介词宾语的省略。
跟踪训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
C.《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妪,先大母婢也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予本非文人画士
B.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D.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3.下列各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
C.沛公安在
大王来何操
D.微斯人,吾谁与归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岂不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B.夫晋,何厌之有
谁为哀者
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6.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毋宁毙于虞人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7.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且相如素,吾羞,不忍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8.下列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卿欲何言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
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子何恃而往
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
9.下列各句中,没有省略成分的一项是()
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10.下列各句中,给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今予家(居)是溪,而名莫能定
B.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C.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D.戊申晦,五鼓,(余)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11.下列各句中,省略成分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C.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下列各句中,黑体词“为”的用法不表判断的一项是()
A.是为何谷B.何为以公名
C.以臣为愚D.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3.下列各句中,省略宾语的一项是()
A.见一老公而问之曰B.遂持驹去
C.齐桓公出猎D.明日朝,以告管仲
14.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管仲贤佐也
B.桓公霸君也
C.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D.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15.下列各句中,黑体词“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侯生笑曰:“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6.下列各句中,黑体词“见”不表被动的一项是()
A.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乃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
17.下列各句中,黑体词“以”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C.皆以美于徐公
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18.下列省略句所补充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良曰:“(吾)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B.今少卿乃教(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
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之)
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生马乎
19.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人为临淄市掾,不见知
B.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0.下列各句中,没有省略成分的一项是()
A.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B.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
21.下列各句中都省略了介词“于”的一项是()
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B.沛公欲王关中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D.遂与秦王会渑池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22.下列各组句子全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乃入见。问:“何以战?”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B.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C.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D.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
参考答案
《文言文讲练之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1.D(第一句为陈述句,第二句为判断句)
2.B(其余为否定性判断句)
3.A(主谓倒装)
4.D(D项上句为宾语前置句,而下句没有宾语前置)
5.A(A项都是宾语前置,分别以“之”“是”为标志。B项第一句为实语前置,第二句是疑问句。C项“安在”,即“在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第二句没有前置宾语。D项第一句没有前置宾语;第二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6.C(“于”表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表被动)
7.A(其余为被动句)
8.D(①④⑦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②⑥判断句;③⑤⑧被动句,“举”,被推举)
9.C(A项“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B项省略主语;D项省略“鸣”的宾语“之”,代指钟磬)
10.A(“家是溪”即“家于是溪”,“家”名词作动词,安家;“是溪”表处所:中间省略介词)
11.D(D项省略谓语动词,其余三项省略主语)
12.B(B项的“为”是介词,“为何”的意思;其余表判断)
13.D(省略介词宾语,应为“以之告”)
14.C(倒装句,其余三项为判断句)
15.A(用于偏正短语中,相当于“的”;其余用于主谓之间,无意义)
16.B(“见德”之“见”,表动作涉及的对象;A、C、D三项的“见”表被动)
17.C(动词,“认为”。其余是连词,“因为”的意思)
18.B(A项省略的主语是沛公,不是张良;C项是“以剑舞为乐”;D项是“为”)
19.B(“见丁宁”即“叮咛我”,A、C、D三项均为被动句)
20.C[A项“出与(之)战”;B项“以(之)为然”;D项“城中(齐人)相与”“立(之)以(之)为”]
关键词:两岸,化工术语,译名,差异,成因
中图分类号:H083;N04;TQ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6.05.010
Differences and Causes on Translated Nam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erms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District//SHAN Yu, XIANG Yanyan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translated nam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erms, we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cientific terms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and causes for that. We also discussthe practical strategies and solutions on translation and normaliza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er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s, and present the ideas and ways to coordinate and standardize the translated names for scientific terms. We think it is important to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unanimous translated names in both sides of Taiwan Straits, so as to enhance the cohesion of Chinese nations, extend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strive for discourse power of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Keywords: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chemical engineering terms, translated names,differences,causes
收稿日期:2016-05-1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英语教学研究专项课题“后大学英语时代科技英语课程同时化转向研究”(XJK014YYB008)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单宇(1977―),女,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科技翻译、翻译史。项艳艳(1993―),女,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科技翻译。通信方式:。
引 言
近年来,海峡两岸同胞在政治、经济、科技以及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了频繁和深入的交流,两岸同源语言为两岸沟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两岸汉字体系相同,海峡两岸同胞基本能够进行无障碍的口头交流;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两岸的语言文字和使用习惯存在着一些差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海峡两岸需要进一步统一语言文字,以利于双方的交流合作。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英语作为世界上的通用语言,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祖国大陆和台湾借鉴和采用了部分英语科技术语,但是两岸对于同一个术语可能存在不同的译名,进而影响了科技领域的对话和交流。
化学工程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化学工程包括“医药化工、轻工纺织、食品酿造、能源、电子信息、材料、冶金、汽车制造、军工、环保及科教等相关行业领域”[1]。加强海峡两岸在化工领域的合作,有利于促进两岸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研究化学工程术语的译名在海峡两岸的差异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篇论文的研究语料来自《海峡两岸化学工程名词》[2],此次研究运用统计学原理收集所需的语料。依次运用分层抽样理论和随机抽样理论,总共抽取到17页内容,共计622个英文化工术语,及其两岸的对照译名。(其中,由于同一个术语的译名可能存在多种差异方式,因此全部译名频次为752。)
一 两岸化学工程术语的译名差异
通过分析本次研究的语料,作者发现两岸化工术语的译名差异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用词习惯的不同,译法的不同,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不同以及误译的存在,这四个方面在译名差异中的占比情况具体见图1。
通过图1可知,在本次研究的语料中,两岸化工术语译名相同的词汇频次占总频次的68.3%,说明海峡两岸化工术语的译名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也进一步证实了此次研究的必要性。其中,22.2%的译名差异是由于用词习惯不同造成的,不同的译法造成的译名差异所占比重为5%,误译所占的比重为4%,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不同造成的差异为0.5%。
为了更加直观地说明两岸化工术语译名的差异,作者对两岸差异的分类、数量以及占比进行汇总,见表1。
(一) 繁简字的差异
大陆地区使用简体字,台湾地区则使用繁体字,两岸繁简字使用的差异是化工术语译名差异的一种体现。但是就一个术语的译名而言,在分别使用繁简字的情况下,二者只存在字形差异,其意思并不会产生任何变化。因此,本文将繁简字的差异归为“相同”这一类别。
在此次研究抽取的语料中,繁简字的使用造成的差异总共为415次,占词汇总频次的55.3%(见表1)。这些数据表明,在化工术语中,大部分海峡两岸译名只存在繁简字的差异。例如在翻译ammoniasoda process时,大陆译为“氨碱法”,台湾译为“氨|法”。但是由于简体字与繁体字仅为字形上的差异,因此基本不会导致两岸在此类领域的交流障碍。
(二) 用词习惯的差异
在本次研究中,海峡两岸用词习惯上的不同,导致化工术语的译名差异共出现165次,在总频次中占比22.2%(见表1)。其中包括:一义多词(多个词表达同种意思)、一词多义(一个词包含不同类别的意思)、词序不同、音译用字不同、取词的繁简以及书面语口头语的选择不同。
1. 一义多词
在汉语中,经常存在同义词的情况,即多个词表示同一种意思[3]。在研究海峡两岸化工术语的译名差异中,一义多词造成102次差异,在总频次中占比14%。例如barometric discharge pipe,大陆译为“大气排放管”,台湾译为“大馀判构堋薄
2. 一词多义
在英语中,同一个单词或短语经常具有不同的含义,这就导致两岸译者在翻译时,由于使用习惯的不同,可能会选择不同的意思。在本次研究中,由于一词多义产生的译名差异次数为2次,例如plasma在大陆和台湾的译名分别为“等离子体”和“{”。大陆取“离子正负电荷相等,整体上保持电中性”的含义,定名为“等离子体”;台湾则取“血浆”之义,称之为“电浆”[4]。同样,大陆将isometric flowsheet译为“等容流程图”,台湾则将其译为“等距流程D”。isometric作为形容词时,在字典中的解释为“等容的;等角的;等距的;等体积的”。这说明一词多义现象会导致两岸译名的差异。
3. 词序的不同
海峡两岸在表达相同意思的词语时,存在词序上的差异。在本次研究中,词序不同造成的译名差异次数为8次。例如,在翻译measurement时,大陆使用“测量”,台湾则使用“量y”。
4. 音译用字的不同
本次研究是基于化工术语的译名差异对照,因此,当采用音译的方法时,英文单词的不同发音方式,可能导致两岸使用不同的汉语字词。甚至在发音方式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由于使用习惯的原因,两岸可能会使用同音字或者音近字,进而导致两岸译名的差异。例如,在翻译Bernoulli equation时,两岸使用音近字,大陆将其译为“伯努利方程”,台湾则译为“白努利方程”。作者发现,对于英语单词中的字母“r”和“l”,大陆将其译为“尔”或“耳”,但是台湾倾向于省略不译。例如Boltzmann distribution在大陆的译名为“玻耳兹曼分布”,台湾的则为“波曼分选薄
5. 取词繁简的不同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在化工术语上,海峡两岸的译名存在用词繁简的差异,共出现38次,占比5.2%。例如glassy state一词,台湾译为“玻璃B”,大陆译为“玻璃态”。在化工术语的翻译用词上,大陆译名更加简短,台湾译名相对繁杂。
6. 书面语与口头语的不同
黄金莲[5]曾在其论文中提到相较于台湾的译名,大陆译名更加“正式和书面化”,这是由“社会教育”所带来的差异。大陆普通话追求“规范与正式”[6],台湾的书面表达中则口头语更多。例如台湾将glass pipe and fitting译为“玻璃管子及配件”,汉语的“管子”一词带有明显的口语色彩。在翻译pit时,大陆译为“凹坑”,台湾则译为“槽,坑”,在汉语中,词组比单个词语的表达更为书面和正式化。由此说明在化工术语译名方面,大陆地区更多采用书面化的表达,台湾地区的译名更具有口语化的特点。
(三)译法的差异
在翻译科技术语时,多种译法的存在也会导致译名差异。本次研究中的译法差异体现在三个方面:直译与意译的差异、音译与意译的差异以及缩略语的差异。
1. 直译与意译的差异
在本次研究中,两岸直译与意译的不同选择造成的译名差异次数为33次。相较于台湾译者,大陆译者更多地采用直译译法。例如,在翻译barometric leg时,大陆根据字面意思将其译成“大气腿”,台湾则使用了更加通顺的表达,即采用意译的译法,将其译成“汗堋薄
2. 音译与意译的差异
两岸译者选择音译与意译的不同,共造成了4次的译名差异。其中,大陆音译、台湾意译的差异出现3次;大陆意译、台湾音译出现1次。例如oligoclase一词,大陆采用音译“奥长石”,台湾使用意译“{}L石”。但是在翻译carnauba wax时,大陆使用意译“巴西棕榈蜡”,台湾则使用音译“卡拿巴”。
3. 缩略语的使用
缩略语作为一种常见的翻译方法,在翻译科技术语方面应用也十分广泛。在本次研究中,缩略语使用的不同导致的化工术语译名差异为2次。例如翻译API hydrometer时,大陆地区直接采用源术语,将其译为“API比重器”,台湾地区则根据其意思,将其译为“美u比重”。
(四) 误译的存在
在科技术语翻译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陆或台湾的译名存在误译[7]。例如armature在大陆和台湾的译名分别为“电枢族”和“电小保但是armature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释义为“a frame that is covered to make a figure”[8],“电枢族”的“族”在《现代汉语词典》[9]中的解释为“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而armature本身并不具有此类含义,因此这属于大陆版本的赘译。在翻译coumaroneindene resin时,台湾译为“苯并呋喃渲”,漏译“indene(茚洌”一词,这也同样属于误译。在译例electrode中,《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解释为“电极”[8],但是台湾将其译为“池”,意思存在明显偏差。由此可见,大陆和台湾的译名中都存在化工术语的误译。
(五) 文言文与白话文使用的差异
谢槿在《台湾地区国语词汇与大陆词汇的特色差异》[6]一文中指出,台湾地区的书面表达形式具有浓厚的古文遗风,“之、于、其、者、何、亦”等文言词出现频率较高。这种文言词的使用习惯,也影响了台湾化工术语的译名。例如台湾地区将wave propagation译成“波之鞑ァ保将unsoaponified matter译成“未皂化物”,大陆地区相对应的译名分别为“波传播”和“不皂化物”。在两岸化工术语的译名领域,相较大陆译本而言,台湾译本带有更浓的文言色彩。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差异在本次研究中只出现4次,仅占总频次的0.5%(见表1);由于两岸都有深厚的文言文教育基础,文言文与白话文所造成的译名差异,不会导致两岸认知上的障碍。
二 两岸化工术语译名差异的原因
(一) 语文政策
在海峡两岸的社会大背景下,“大陆和台湾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语文政策”[6],大陆普通话追求“简化与规范”,台湾国语则“趋繁”。例如,大陆采用简体汉字进行书写,但是台湾仍然沿用繁体汉字,这就导致两岸化工术语译名在繁简字使用方面的差异。白话文成为的书面语言,台湾则“书面表达形式具有浓厚的古文遗风”[6],由此造成两岸化工术语译名的文言与白话之别。两岸采用不同的语文政策,并由此造成两岸化工术语的译名差异。
(二) 地域文化
台湾地区与大陆的福建省仅有一峡之隔,深受中国南方文化的熏陶。大陆则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以北方地区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所以大陆地区保有更多的北方文化特色[10]。刘青和温昌斌也提到“大陆普通话具有更多的中原传统文化所具有的重实践理性色彩,台湾国语则明显表现出南方文化所具有的感性色彩”[11]。因此,在进行书面表达时,这种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得以彰显。在翻译化工术语时,大陆更偏向于使用概念性的词,台湾则倾向于具体的词。例如,在翻译municipal waste时,大陆地区将其译为“城市垃圾”,台湾则译为“城市U物”。“垃圾”是一个抽象和概念化的词,但是“U物”这个名词则清楚体现了事物的性质和状态。在理性思维的潜移默化中,大陆译者更倾向于直译的方式;而台湾译者在感性思维的影响下,更多地使用意译。
由于历史原因,且与日本距离较近,交流也较为频繁,台湾地区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对台湾国语影响最大的外族语言即为日语,台湾地区因此存在许多的“日源词汇”[6],例如“中古”(旧的)、“次长”(副部长)等。同样,日语词汇的渗透也体现在化工术语领域,例如,台湾将catalyst译为“|媒”,大陆则译为“催化剂”,“|媒”一词正是台湾的日源音译词。
(三) 术语政策
科技交流,日益频繁。术语数量,突飞猛增。知识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引发我们思考一个新的问题:术语应当民族化还是国际化?“术语民族化”就是使术语适应本族语言,创造有本国特色的词汇。“术语国际化”就是使术语随同世界通用的说法,不造本国独用的词汇。“术语民族化”,基本意译,尽量不用音译。一方面,意译术语更容易跟本国词汇格式“归化”,因为只需学习一个新词,并非一种新的词汇格式,因而更加易学、易懂、易记。
台湾地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政策受到日本和美国的影响较大,与国际社会的接轨程度更深,因此更多地采用音译的方式,即推行“术语国际化”的政策,例如台湾将carnauba wax音译为“卡拿巴”,大陆意译为“巴西棕榈蜡”。同时,随着祖国大陆1978年改革开放国策的推行,大陆与国际社会积极交流,活跃于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之中,正在适度践行“术语国际化”的政策,创造出一些新词,例如大陆对pyrazolone dye的翻译为“吡唑啉酮染料”,其中的“吡唑啉酮”即为根据源术语发音所创造的汉语新词。这些汉字新词的出现一方面丰富了汉语词汇,另一方面增加了汉语使用难度。
三 结 语
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发现,海峡两岸化学工程术语的部分译名存在差异,但是只有一词多义以及误译的存在会阻碍两岸在化工领域的理解、交流与合作。对于两岸化工术语的译名差异问题,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前主任路甬祥先生在为《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对照本》作序时提出“老词老办法,新词新办法”。其具体内容为“对于两岸已各自公布、约定俗成的科技名词以对照为主,逐步取得统一;对于新产生的名词,则争取及早在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定名,避免以后再行对照”,“在两岸专家的及时沟通、协商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和一致,两岸及时公布”[3]。
同时,海峡两岸应该始终坚持“术语民族化”的政策,在“术语民族化”的前提下,可以适当体现“术语国际化”的元素。魏向清[12]提出在翻译术语时,既要重视原语术语的内涵,同时也要注重译入语文化中读者的接受度。一方面,不能一味地追求使用本国语言中的“等价术语”;另一方面,也不能盲目崇尚“国际化元素”。因此,在翻译术语时,基于传播原语术语内涵的原则,首先要寻找本国语言中可对应词语,其次,需要借用外来词语时,应在坚持“民族化”的前提下,对术语进行改造,使其更加符合本国语言的特点,促进“术语学科的可持续发展”[13]。海峡两岸应该在坚持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融入国际一体化的趋势中,提升汉语语言民族凝聚力,凸显汉语语言张力,力争汉语国际话语权。
因此,两岸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部门应在坚持“术语民族化”和“术语国际化”的前提下,按照“老词老办法,新词新办法”的原则,尽早实现两岸化工术语译名的全部对照、订正以及统一,以促进两岸化工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胡兵,徐宝明.省属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构建[J].化工高等教育,2012(5):22-24.
[2] 海峡两岸化学工程名词工作委员会.海峡两岸化学工程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50.
[3] 周其焕.为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对照而努力[J].科技术语研究,2006(1):58-60.
[4] 赵凯华.几个沿用已久但译名不当的物理学名词[J].科技术语研究,2003(1):12-13.
[5] 黄金莲.就两岸科技术语译名差异谈读者的选择[J].考试周刊,2010(2):146-147.
[6] 谢槿.台湾地区国语词汇与大陆词汇的特色差异[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08-111.
[7] 范武邱,胡健.海峡两岸军事术语翻译差异及原因探析[J].上海翻译,2015(4):29-33.
[8] Hornby A S.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8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738.
[10] 蒋有经.海峡两岸汉语词汇的差异及其原因[J].集美大学学报,2006(3):31-37.
[11] 刘青,温昌斌.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差异问题分析与试解[J].中国科技术语,2008(3):65-69.
一、统一中考复习单元重组的标准
单元重组一定要做到科学合理,目标明确,标准统一。在认真分析学情、梳理复习内容、研究中考要求的基础上,笔者提出按文章体裁进行单元重组的标准。
按文体进行单元重组可组成相对独立的语文知识复习体系和语文能力发展体系,为达成中考复习目标服务。这样做符合学生应考的心理特点及复习规律,学生能按新的单元系统地进行自主复习与训练,从而巩固和完善所学知识与技能,提高语文能力,内化情感态度价值观。例如小说单元的重组。小说是常见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理解掌握小说三要素的相互关系是初中生应具备的小说鉴赏能力。小说单元的重组便于学生集中强化复习,能完善学生有关小说方面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能积累素材,借鉴小说的写作技法,提高写作能力。
二、中考复习以文章体裁组元的实施
根据文体组元标准,笔者把初中六册语文教材的复习内容重新编排为文学作品、非文学作品和文言文三大模块,并细分为十个单元。具体实施如下:
(一)文学作品
第一单元:诗词
单元复习目标:背诵;理解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感情;品味诗词的语言特色。
以《诗人谈诗》为纲,涉及文本有《冰心诗四首》《天上的街市》《词二首》《现代诗二首》《有的人》《歌词二首》《组歌两首》《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古代诗词三首》《七律・》《古诗四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诵读欣赏中的诗词。
第二单元:小说
单元复习目标:归纳故事情节;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各种艺术手段的作用;体会小说的丰富内涵。
以《小说家谈小说》为纲,涉及文本有《孔乙己》《范进中举》《故乡》《在烈日和暴雨下》《多收了三五斗》《草》《伟人细胞》《甜甜的泥土》《三颗枸杞豆》《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父母的心》《窗》《热爱生命》《七颗钻石》《皇帝的新装》《安恩和奶牛》及名著赏析中的《西游记》《水浒传》《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列佛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文训练:注重细节描写。
第三单元:散文
单元复习目标:体会散文的不同风格;反复品味散文意蕴深长的语言。
以《散文家谈散文》为纲,涉及文本有《春》《济南的冬天》《夏》《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画山绣水》《蔚蓝的王国》《飞红滴翠记黄山》《绿》《雪》《阿里山纪行》《美丽的西双版纳》《蓝蓝的威尼斯》《海燕》《白杨礼赞》《石榴》《紫藤萝瀑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月迹》《柳叶儿》《枣核》《繁星》《错过》《散步》《背影》《都市精灵》《幽径悲剧》《明天不封阳台》《囚绿记》《享受生活》《送行》《给我的孩子们》《为你打开一扇门》《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及名著赏析中的《朝花夕拾》。
作文训练:抒发真情实感。
第四单元:剧本
单元复习目标:了解剧本所展示的矛盾冲突;欣赏人物语言;注意舞台说明。
涉及文本有《威尼斯商人(节选)》《市长(选场)》《江村小景》《一厘米》《(节选)》。
(二)非文学作品
第五单元:新闻、演讲
单元复习目标:了解新闻体裁及演讲稿的特点。
涉及文本:
(1)新闻:①消息:《三个太阳》《录音新闻》《“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新闻两篇》。
②通讯:《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始终眷恋着祖国》《一双手》。
(2)演讲:《悼念玛丽居里》《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在联邦德国海姆佗市接见仪式上的答词》《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北京申奥陈述发言》五篇。
第六单元:记叙文
单元复习目标:把握中心意思;梳理记叙线索,注意详略;了解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作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涉及文本:
(1)叙事文:《往事依依》《十三岁的际遇》《社戏》《斜塔上的实验》《老山界》。
(2)记人文:《我的母亲》《童年的朋友》《一面》《我们家的男子汉》《藤野先生》《生命与和平相爱》《我的老师》《台阶》《呼兰河传(节选)》。
作文训练:重视立意构思。
第七单元:说明文
单元复习目标: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掌握常用说明方法;了解说明文语言特点。
涉及文本:
(1)事物说明:《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凡尔赛宫》《松鼠》《松树金龟子(节选)》《国宝――大熊猫》《苏州园林》。
(2)事理说明:《宇宙里有些什么》《沙漠里的奇观现象》《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叫三声夸克》。
(3)科普介绍:《在太空中理家》《奇妙的克隆》《送你一束转基因花》《环球城市・风行绿墙》。
(4)专题:《长城》《汉字》《广告多棱镜》《气候物象》《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我心中的语文》。
第八单元:议论文
单元复习目标:抓住中心论点,了解论证过程;掌握常用的论证方法;揣摩议论文的语言。
涉及文本:《事物的正确大答案不止一个》《纪念白求恩》《敬业与乐业》《成功》《创造学思想录》《学问和智慧》《论美》《多一些宽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三)文言文分单元复习
单元复习目标:读懂、读通、读透文章;归纳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句子翻译字字落实;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观点。
第九单元:文言文中的寓言、说明文
涉及文本:
(1)寓言:《古代寓言二则》《黔之驴》《愚公移山》。
(2)说明文:《梦溪笔谈二则》《黄鹤楼》《于园》《活板》《核舟记》。
第十单元:文言文中的记叙文、议论文
涉及文本:
(1)记叙文:《赵普》《晏子使楚》《人琴俱亡》《陈涉世家》《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幼时记趣》《三峡》《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口技》《送东阳马生序》《桃花源记》《与朱元思书》《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第1卷l至3页,第II
卷4至6页,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1卷 (单项选择题 共27分)
注意事项:
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对应的标号涂黑。
第1卷共3大题,9小题。每小题3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暂时zàn 埋怨mái 谆谆告诫zhūn 引吭高歌háng ....
B.豆豉骨huái 踉踉跄跄cāng 按图索骥.chǐ 踝...jì
C.梗概gěn 删改shān 炊烟袅袅皓齿móu ...niǎo 明眸.
D.搁浅gē 解剖崇suì 不屑一顾xia ..pōu 鬼鬼祟..
【答案】D
【解析】A项mái应为mán ;B项cāng应为qiàng;C项gěn应为gěng
试题分析:本题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涉及多音多义字和形声字。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妨碍 功夫片 钟灵毓秀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B.梳妆 吊胃口 瞠目结舌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C.辐射 入场券 循章摘句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D.蜚然 直辖市 秘而不宣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答案】A
【解析】B项“驰”应为“弛”;C项“循”应为“寻”;D项“蜚”应为“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2015年度中国文化跨界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届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企业家和媒体人围绕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热点进行了交流。
B.对于那些熟稔互联网的人来说,进行“互联网+”创业,最难的可能并不是“互联网”这一部分,而是“+”什么以及怎么“+”的问题。
C.这家民用小型无人机公司一年前还寂寂无闻,一年后却声名鹊起,其系列产品先后被评为“十大科技产品“2014年杰出高科技产品”。
D.近年来,广袤蜀地的新村建设全面推进,大巴山区漂亮民居星罗棋布,大凉山上彝家新寨鳞次栉比,西部高原羌寨碉楼拔地而起。
【答案】A
【解析】届时,指到时候,那时候,指还没有发生某项活动或事件。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
B.专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形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C.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厕所、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整治和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习,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
D.《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是首次四川针对贫困人群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将精准扶贫确定为重要原则,从最贫困村户人手,让老乡过上好日子。
【答案】B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两汉经学
经学的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设臵五经博士,收博士弟子五十人。其后博士弟子屡经增加,东汉时多达三万人。五经博士及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这就形成了经学。所谓经学,是指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从中国文化史看,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于是,五经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儒家主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
两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秦始皇焚书,造成文化典籍的浩劫,五经借助儒生记忆而保存下来。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文本,被称为今文经。汉景帝以后,陆续在孔府旧宅壁等处发现的与五经有关的用战国字体书写的文本,被称为古文经。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友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如《周官》《左传》等。因汉武帝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 于是引起令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是经学主流。今文经学通经以致用,注重思想的阐发,强调经书
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多,弊病是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今古文经学的分歧和论争促进了经学的发展,它们所代表的两种学术精神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对后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5.下列关于“两汉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以五经为研习对象,标志经学的两汉经学阅读答案。真正确立。
B.汉朝五经博士制度的建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祁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C.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是分别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
D.今古文经学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后世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选项C“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不是今古文经学的根本区别。
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经典被汉王朝宣布为国家经典,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
B.儒家思想作为汉代主流思想的地位确立以后,儒家主张的五伦与五常也明确确立为社会伦理道德。
C.今文经学注重思想的阐发,古文经学注重训诂和考证,两者都强调发挥五经历史资源的现实价值。
D.东汉的《白虎通义》和古文经学家郑玄对五经的注释,分别代表了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最高成就。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对应的原文是“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选
项“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错误;C原文古文经学“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选项“古文经学注重训诂和考证”错误;D“最高成就”没有依据。
7.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两汉经学阅读答案。
A.国家高度重视以及有效的制度保障,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西汉儒生凭借口耳相传,把五经书写下来形成今文经,今文经的研究成为西汉经学主流。
C.古文经学一直未能立于学官,但凭借民间研究力量的不断努力,在东汉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D.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分歧与论争,客观上促进了两派的相互了解,推动了经学的发展。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C“一直未能立于学官”文中没有依据。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父秘,为偏将军,镇陇西。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曰:“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情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唐虞之时,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咸休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乃具为条制。于是至者七百余人。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曰:
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也。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
今诸生口诵圣人之典,体闲庠序之训,比及三年,可以小成。而令名宣流,雅誉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美乎!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惯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
溥为政严而不猛,风化大行,有白乌集于郡庭。注《春秋》经、传,撰《江表传》及文
章诗赋数十篇。
(节选自《晋书〃虞溥传》)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汉氏失御 御:控制。 .两汉经学阅读答案。
B.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渝:违背。 .
C.夫工人之染 染:着色。 .
D.朝士敬而叹之 叹:赞叹。 .
【答案】B两汉经学阅读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B项的“渝”在这里是“改变”之意。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岂非化以成俗 始以强壮出 ..
B.成休息乎太和之中 相与枕藉乎舟中 ..
C.甚于丹青 善假于物也 ..
D.朋友钦而乐之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B项的“乎”都作介词,相当于“于”。
第II卷 (非单项选择题共123分)
注意事项:
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第1I卷共4大题,12小题。
四、(31分)
10.把第1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
(4分)
(2)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4分)
【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要注意文从字顺,合乎语境。特别要注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
11.第1卷文言文中,虞溥在奖训学人时对学习目标、态度和方法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