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11: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冰心的作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现代文学 文学传播 影响
我国现代文学包罗万象,与社会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早年的报刊、现代的出版社都是现代文学传播的主要媒介,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当代文学传播体系,对现代文学的艺术价值做出了有效考量,从而使文学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与社会融为一体。对现代文学与文学传播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并以相关案例说明,对现代文学中文学传播的形式做出深刻理解。
一.报刊对文学传播的影响
传统文学的传播脱离不了人工方式,整体效率较低,现代报刊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丰富、涉及范围广等特点,能够深入到基层群众中,突出大众化的优势。报刊是文学发表的主要阵地,为文学起着指引、组织的作用,文学的题材与风格和报刊不无关系,而且能够反映出社会的种种问题。可以说,现代报刊架起了一座民众与作家沟通的桥梁,让文学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中。在报刊的作用下,职业作家呼之欲出。职业作家的主要收入便是报刊支付的稿酬。
二十世纪初,许多报刊在征文中明确规定各种级别的稿酬标准,如高级稿件每千字4元、中级3元等等。说明文学创作已经开始与经济有所关联,稿酬调动了作家的积极性,使我国的文学建设步入了辉煌的一面。因此,报刊对文学传播的最直接影响,便是体现出文学的“亲民”,致使越来越多的文学符合报刊发表的特色,比如小说、随笔、杂文等等。
二.出版业对文学传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版业的诞生为现代文学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出版商投入相关的资金与技术,将文学作品以纸质排版体现出正规化的特征,起到了为社会输送知识的作用。出版业的发表形式多以书、报为主,并使用机器印刷,大大提高了出版效率。通常来说,作品先由报刊经手,报刊后由出版社接手。从某种角度来看,出版代表着先进的思想意识,是新思潮的“急先锋”,有人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完全可以从出版社多少得到结论。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出出版社的作用,将出版社视为输送人才、提供知识的教育机构,肯定了出版社的价值。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推动现代文学发展的出版社中,部分机构所起到的作用无与伦比。如商务图书室为现代文学提供了面向社会的可能,烘托了现代文学是怎样一步步变成现代文化的。某书店侧重于现代文学的制度建设,对汉语的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某书店的文学作品发表几乎占到了总数的一半,许多现代文学著作如《清明前后》、《写在人生边上》、《王鲁彦散文集》等,推动了现代学术领域的发展,为文学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现代文学对文学传播的影响分析
报刊与出版业都是作家发表文学作品的重要阵地,下面从某例中解析二者是如何实现作品传播的。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冰心的作品被某报选中,短短几年推荐冰心的作品高达几十篇,从此冰心一鸣惊人,受到了社会各级人士,尤其是文学爱好者的猛烈追捧。仔细分析下,某报推举冰心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首先,与同批作家相比,冰心的文学素养和文学经验要高得多;其次,文学作品主张新意,为的是吸引青年才俊,而当时冰心无论是年龄、还是文学风格都符合青年人的思想,因此,拉拢青年群体,将冰心作为“形象代言人”是再好不过的。
推]冰心的过程中,某报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利用“预告”、“通信”等手段,甚至将冰心的地位置于国学大师鲁迅之前。所谓的预告就是某报特意突出的醒目位置,用来提醒读者冰心的下期作品;而通信主要与读者有关,经常有读者来信寻问冰心的作品是否有现货,某报便将其登入头条,体现出冰心是时下的热门作家;然后是发“征文”,也就是接受大众的点评,对字数满足、合理反馈的建议还给予适当的稿酬,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某报还采取了“约稿”的方式,一般来说,约稿只由编辑负责,在与冰心女士的“约稿”中,读者完全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冰心所阐述的文学观念。
此外,冰心的作品发表到了一定阶段时,某报取缔了临时“征文”,开始了正式的接受“批评”。几篇冰心的代表作,如《商人妇》、《超人》等均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批评”,这种批评并不是真正的指责冰心的不足之处,而是关怀冰心的一种体现。
综上所述,本文讨论了文学传播的方式,以及我国现代文学是怎样一步步实现传播的。需要强调的是,冰心的后期作品是由某报一手策划运行的。报刊要借助作家之手阐述自己的主张,作家也对报刊、出版产生了依赖,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实现“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梁雪漫.谈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的关系[J].卷宗,2015(2):327-327.
[2]伊热兑.探析传播媒介演变对文学传播的影响[J].中国报业,2015(4):85-86.
关键词:冰心 女性主义批评 阐释
20世纪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是将中国女性作家的文本放在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语境下,并以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诠释中国的女性作家与创作。在吸收与借鉴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基础上兼具本土的文学与批评特色。中国女性文学从五四时期开始冰心的创作便开始揭示社会中敏感的女性问题,如女性的身份认同、边缘化地位等。冰心对女性意识的关注和对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创作与研究,在广度与深度方面都超乎以往各个历史时期,同时也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女性主义文学的建构宗旨就是要在男性霸权主义的夹缝中努力寻求女性她们自己的文学价值,拓宽女性主义文学发展路径,建立独具特色的文学传统与体系,从而实现文学中的两性和谐与发展。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作为一种极具批判性的文化思潮,将侧重点放在对女性自身价值与审美标准的重新树立和提升这一层面,并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1]从冰心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冰心在中国女性文学领域最早的对女性自我意识、女性形象塑造、女性话语构建进行了阐释。
冰心对文学的阐释具有一种进步的正能量,契合中国新时期的文学界思想,进而刮起了一阵强劲的文学变革之风,她从不同的维度展示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女性身份的探寻和女性话语的构建。冰心时代产生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理性启蒙时期。在此阶段也涌现出了许多其他著名的女性主义作家,她们怀有鲜明的现代女性主体意识,她们追求独立、自由、平等,并都从不同程度上反叛以男性主义为中心的传统藩篱,以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关注性别、阶级、生存等女性境遇问题,但有些理论仍然过于夸张,鼓动宣泄大于理性思考,与现实女性权益也没有明显的直接关联。冰心则对妇女解放运动中的这些激进的想法提出反对。在这一阶段,冰心接触了印度哲学诗人泰戈尔创建的“爱的哲学”思想,正是“泰戈尔这种‘爱的哲学’,促成了冰心要爱一切人的泛爱主义哲学,彰显了她善良而又宽容的人生态度,使她的文学世界里满是母爱、童真、自然之爱、人类之爱,爱与美成为她本人和她的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2]冰心在自己的诗歌和小说中提出用天真的心和母爱来补救悲观情绪和修正各种社会问题,在她看来,只有母亲的爱才是无私的和永恒的:妇女有天生的爱感,没有妇女的爱,家庭温暖和社会和谐都将不复存在。同样,如果妇女不能充分发挥她们的爱,妇女解放也不能得以实现。“把照耀历史的神圣光辉奉献给只有女性才具有的母爱上,是对男权中心主义的大胆反拨,是对女性生命价值的热忱肯定”。[3]冰心的新“贤妻良母主义”下的婚姻家庭观念深刻地表现出了她对现代女性形象、女性地位、女性职责与现代家庭理想模式的构建,她的女性意识富于浓郁的时代文化特质,进而提供了一种“新女性主义”形象的范式。
冰心无疑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的滥觞,她的作品与思想是中国女性主义启蒙时期的风向标。冰心的文学创作成为一种进步力量,冲击着新时期的中国文学界,刮起了一阵文学变革之风,不但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了女性身体意识的觉醒,并且冰心将女性独立和自我身份认同作为家庭幸福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在她的短篇小说《两个家庭》中描写了两位同窗好友,一个生活美满、家庭幸福,另一个却生活愁苦、矛盾尖锐。故事中,家庭和睦的亚茜是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会翻译、理账等;而家庭不和的陈太太是个官宦小姐,没有受过学校教育,不理家政,丈夫死后更是债务累累,生活拮据;她们对待孩子的教育态度也有所不同。“冰心理想中的家庭主妇是像亚茜那样的女性青年知识分子,在婚前要接受完美的教育,在婚后则是能体贴丈夫、会教育孩子的贤妻良母。冰心极不喜欢那种娇慵、懒惰,不理家务,没有受过教育的女人”。[4]亚茜便是冰心塑造的“新女性主义”形象的代表。冰心通过《两个家庭》将“新女性”形象置于备受压抑的传统男权社会与政治语境中,旨在提出女性的教育问题,并揭示良好的教育对女性婚姻家庭的重要作用,使女性得以建构经济上与精神上的独立意识,解构封建男权压制下的女性形象。从西方女性主义的视角看,冰心在其文学作品中着重强调女性的主体意识,深度挖掘女性的自身特质,视女性为爱与美的正向化身,冰心的创作启蒙了近代中国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冰心说:“世界若没有女人,真不知这世界要变成怎么样子!”这是冰心崇尚赞美女性,倡导两性平等和谐之心声。冰心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较之以往文学史上的女性形象迥然不同,她笔下的人物超越了封建女性那种三从四德,红颜祸水的形象,表现了女性温柔端庄,勇敢坚毅的一面。冰心的小说中满是冰清玉洁的知识女性,她们虽不完美,却是真切实在的。通过这些知识女性形象上的投射,我们能够看到人类的真善美以及女性“爱与牺牲”的典范人格特征。冰心以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表达方式和高度敏锐的洞察力,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女性主义新形象,她把女性同社会和国家紧密相连,体现了加快女性进步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在中国,妇女解放问题在“五四”运动中第一次被提出,而冰心觉醒的女性意识则在五四爱国学生运动中萌生,并开始了对女性文学发展道路及女性解放道路的探索。冰心书写了一系列“妇女问题小说”,虽未能给予解决问题的真正出路,却向社会揭示了女性生存的不幸。小说《是谁断送了你》,女主人公怡萱在叔叔的帮助下,终于得到父亲的允许进入学堂,然而却误因一封信而失去了上学的机会,最终枉然殒命。怡萱是觉醒女性的代表,她追求思想自由、精神解放,却因一封正常的约信而被父母冤枉,愤恨而死。正是封建礼教使得她最终没能摆脱命运的悲剧,这里的封建礼教不仅包括她的父母,写信的人以及她自己,还包括封建文化的束缚和道德传统的禁锢。又如《最后的安息》中的翠儿,《庄鸿的姊姊》中的庄鸿的姊姊,《秋风秋雨愁煞人》中的英云都是封建礼教迫害的牺牲品,冰心借以这些女性的悲惨遭遇达到反封建的目的。此外,这些聪慧贤德的女性人物身上烙有封建意识的隐忍与懦弱,面对封建束缚与压迫,她们没有奋起反抗,而是选择逆来顺受。严苛的封建制度迫使旧式封建意识在女性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难以拔除,女性主义文学若要通过文学手段改变女性已有定向思维及其生存窘境,还必须踏过一条漫长而满是荆棘之路,方能取得丰硕成果。
冰心是20世纪第一位把西方女性主义启蒙思想提升到哲学层面的中国女性作家。冰心滥觞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与新女性形象的创作。冰心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小说、诗歌、散文都融合了她对社会的感悟与觉醒以及其思想与智慧抗争的经历,其中,冰心关于女性意识、女性主题、女性主义书写的作品备受学界的关注。“由于社会和历史的种种原因,在长久以来的男权社会中,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意识始终占据着一种‘普遍性’。这实际上是指男性主宰一切,女性完全被排除在主动范畴之外的概念,女人无形中被固化为‘随从’和‘他者’,这种思想在已有的多数经典男性作家的作品中表现的尤为突出。”[5]而冰心的女性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囊括了对男权社会的反叛和对女性意识、女性独立人格的塑造,她的文学创作既充满着丰富的女性主义思想与内涵,又不乏揭示出深刻的历史指导意义,为理性启蒙时期的女性主义指明了发展方向并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总之,冰心是中国女性文学史上具有独特个性的女性主义作家,她的女性写作表现出鲜明的女性观,并从多角度剖释了妇女问题。对冰心文学文本的研究过程即是对文学中男性中心主义的解构,对于推动中国女性文学的流变与发展大有裨益。冰心的笔触诠释着女性精神的细腻性、情感的敏锐性和审美视角的独特性,她被誉为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主义作家。从冰心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的渐进历程,冰心用自己锋利的文笔促进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的研究与发展。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看,冰心是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的滥觞,她推动了中国女性觉醒、解放、平等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军,孙静.冰心笔下女性形象与女性主义批评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2(5):16.
[2] 金洁.冰心与泰戈尔[J].中外文化交流,1993(5):39.
[3] 李玲.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55.
[4] 肖凤.冰心评传[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76.
[5] 王军,韩林耕.男人笔下的女人 女人笔下的自己――试论西方男女作家不同的女性观[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5):52.
关键词:自然 爱的哲学 平等 冰心早期创作 生态女性主义
引言
“生态女性主义是当代西方由环境运动和女权运动汇流而成的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求的文化思潮。”这一文化思潮批判了传统父权制价值观,“把关怀、爱、友谊、诚实和互惠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女性原则”和“生态原则”成为衡量文学价值的新标准,都体现了对整体的、相互关联的和稳定世界的追求,洋溢着关怀、同情和“慈育意识”的文学作品会受到极力颂扬;相反,弥散着男性支配、控制欲望的作品,充盈扩张、功利性的破碎话语,则被毫不容情地批判。作为女性角色的冰心有意识地用改良的方法构建和谐温馨的小家庭,她的作品中充溢着现代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充满了对父权制的不满和对大自然母亲的热爱。作者早期诗歌创作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是一首首自然的颂歌,早期散文创作中的生态女性主义伦理观充分体现出爱的哲学,而差异中求平等则进一步彰显了冰心早期小说创作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整体观。
一.自然的颂歌――冰心早期诗歌创作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
冰心早期诗歌创作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是一首首自然的颂歌,在诗歌中所表现的对于女性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令人惊叹,她所描绘的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景,对当今日渐脆弱的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警示意义,也唤起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女性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繁星・一四》写到:“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儿,卧在宇宙的摇篮里。”作者的诗歌主题离不开对自然的赞美与崇尚,她认为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自然中的万物都是平等与和谐的,这一观点与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是一致的,生态女性主义认为自然是一个活的有机体,自然不是人们剥夺的对象,而是与人平等并和谐相处的自然。自然与人类是紧密相联系的。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社会所建构的机械的自然观念则认为自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冰心一生热爱自然,写下了几百首描写自然万物的诗歌。小诗《繁星》《春水》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赞颂大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繁星・二八》写到:“故乡的海波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怎样一滴一滴的敲我的磐石,现在也怎样一滴一滴的敲我的心弦。”冰心从小生活在海边。她对自然的感受体现在她的诗作中。她把自然比喻成女性,而且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可见她已领悟到自然与女性之间的深刻联系。在冰心更多的自然诗作里,她常用独特的方式感知自然,歌颂它的伟大,赞叹它的和谐,描绘大自然的优美图景。冰心《繁星・六五》写到:“造物者呵!谁能追踪你的笔意呢?百千万幅图画,每晚窗外的落日。”自然的美是人无法企及的,诗人对自然的颂赞表现了对自然的崇爱。在这些诗歌中冰心充分地表达了她对自然母亲的感激之情,以及渗透其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冰心把大自然比喻成母亲,一位充满着温柔、慈爱等明显女性特点的人物形象。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自然一直被比作仁爱善良的女神,作为大地养育者的母亲。著名生态女性主义学者麦西特就曾在《自然之死》中叙述了女性和自然在历史和文化的视角下的关联性。麦西特认为,女性作为一种性别存在,原本具有多种特征,但温柔、慈祥、善良这些特征却被文化与历史强化出来,而这些特征又被用来比喻自然,这一切并非偶然。当女性的养育特征高于其他特征的时候,自然,作为一种有机的主体存在也就成为可能了。
正如《繁星・一五八》写到:“我的朋友,雪花飞了,我要写你心里的诗,”作者要写读者心里的诗然后奉献给读者。冰心真正了解读者在整个创作中的意义,所以她有意识地想读者所想进而用诗来表现读者所想。雪花飞了,读者的心随雪花一起飞扬,这是大自然的诗意,诗人要表现这种美的诗意,她和读者一同感受自然的美、心灵的美。
二.爱的哲学――冰心早期散文创作中的生态女性主义伦理观
生态女性主义伦理观立足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宏大背景,通过对生态女性主义伦理的学理背景、现实缘由、哲学基础、逻辑框架等进行系统考察,揭示生态女性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及其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己之间表现出来的和谐伦理思想,“生态女权主义把道德观建立在关心、爱护和信任上,把人(包括男人和女人)在私人、家庭和政治上的关系视为平等,也把人类与非人类的自然视为平等伙伴,而不是控制和统治的关系。”在这样一种新的伦理观照下,人们将重新思考伦理道德标准,阐析和评价作品时,也会加重其道德内容的分析。用“爱的哲学”追求真善美,是冰心散文的艺术特点,这一特点充分体现了冰心散文中的生态女性主义伦理观。
如在《山中杂记・九机器与人类幸福》一文中,反思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造成精神的痛苦与困扰。在《山中杂记・十鸟兽不可与同群》中,作者写到了人类与动物界的友好相处:
“第一乐事,就是拔草喂马。看着这庞然大物,温顺的磨动它的松软的大口,和齐整的大牙,在你手中吃嚼青草的时候,你觉得它有说不尽的妩媚。”还有跳荡可爱的小狗,狡猾的小猫,特别是毛羽鲜丽的小鸟,“我们幕天席地的生涯之中,和小鸟最相亲爱。玫瑰和丁香丛中更有青鸟和知更雀的巢……我常常去探望小鸟的家庭,而我却从不做偷卵捉雏等等破坏它们家庭幸福的事……我爱自己,也爱雏鸟,我爱我的双亲,我也爱雏鸟的双亲!”
在冰心早期的散文作品里,直接描绘时代政治风云变幻的篇章是比较少的。她更多的是叙写自己的家庭。冰心认为,一个人能在父母亲的膝下怀前,姊妹弟兄的行间队里,过着快乐甜柔的时光,是一种“浓福”(《通讯一》)冰心生活在一个受到民主思潮洗礼的家庭里,它保留了从这样一个家庭的活动和变化,人们也可以感受到社会脉搏的跳动。家庭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有着异常重要的位置,这已经成为我们民族伦理观念中的一个显著特色。因此,冰心倾注全力来描写自己的家庭,写家庭中父慈子孝、妻贤母良、兄弟怡怡、举案齐眉等我国传统的美德,写这个家庭和一些亲戚间牢固的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所形成的家族观念。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了作者生态女性主义伦理观。
冰心在自己的散文里还用充满诗意的笔致来描绘传统节日,弥漫着民族气息的风俗画。在《寄小读者》里,我们看到她在异国是以一种怎样亲切的感情在回忆和叙写自己在国内一年中所经过的各种民间佳节。“从新年说起罢,新年之后,有元宵,这千千万万的繁灯,作树下廊前的点缀,何等灿烂?”元宵节以后,三月三日是古人修禊节,是绝好的野餐的日子,流觞曲水,不但仿古人余韵,而且有趣。清明扫墓植树,既是对先人的敬礼,又可造葱蔚的山林。五月初五端午节,有花花绿绿的芬芳的香囊,有轰轰烈烈的竞渡的龙舟。七月初七是女儿节,“凉夜风静,秋星灿然,庭中陈设着小几瓜果,遍延女伴,轻悄谈笑,仰看双星缓缓渡桥。小孩子满握着煮熟的蚕豆,大家互赠,小手相握,谓之‘结缘’。八月十五中秋节,在满月的银光下,说着蟾蜍玉兔的故事。九月九重阳节,古人登高的日子,人们正好远足旅行,游览名胜。(《通讯・二十三》)这些民间的传统节日,是我们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长期流传下来的,它往往联系着一些优美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体现着人民群众的某些美好的愿望和惊人的智慧,集中而强烈地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风俗习惯、世态人情。冰心选取这些题材,无疑会加深她的散文作品的生态女性主义伦理观。
三.差异中求平等――冰心早期小说创作中生态女性主义整体观
冰心在女性主义创作中极力讴歌母爱,赞赏知识女性,弘扬两性平等。她在作品中塑造的各类女性形象尽管差异明显,但都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由于生活在男性世界的边缘,她不是根据其一般形式,而是根据她的特殊观点来观察这一世界”。
如同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在《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中对母亲的颂扬,冰心视母性为宇宙的本质属性,认为母亲兼具真善美的高贵气质,而母是女性特有的自然特征和伟大品格。“把照耀历史的神圣光辉奉献给只有女性才具有的母爱上。是对男权中心主义的大胆反拨。是对女性生命价值的热忱肯定”。冰心笔下的母亲形象,打破了传统母亲的形象,由“道德圣母”转向“人性圣母”,她们不再只是繁衍后代的工具和儿女的压迫者。转而成为丈夫和儿女们精神和生活上的知音,母亲的价值和作用得以超越和升华。“有奇迹般转形和再生的地方,地下世界那里的万物,都由母亲统辖”。冰心从母性的自然定位出发,重塑了母亲形象,彰显出了更多女性所共具的人性之爱,赋予了“五四”时期女性文学中的母亲形象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叙述视角。
冰心作为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主义作家,她以女性的姿态,在其文学作品中深度挖掘了女性存在于男权社会下所面临的各种境遇问题。冰心“相信自己对女人的看法,很稳静,很健全。女人‘既不是诗人笔下的天仙,也不是失恋人心中的魔鬼’,她只是和我们一样,有感情有理性的动物”。
冰心的早期小说《两个家庭》是冰心试图在现代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将女性主体置于“家庭”这一想象空间的女性主义观点产物,超前地提出了女子受教育这一重要问题。《关于女人》是一组纪实散文,以男性视角记述了十四个女人的故事,既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知识女性的一组群像,也表达了作者所坚持的女人“比男人多些颜色,也多些声音”的平淡、稳静的妇女观。书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性格各异,命运不同,但她们都有着一种女性特有的质朴与温柔、热情与真诚一她们出色地维持了这个世界,也温柔了这个世界。《我的邻居》里的M太太是一位温婉贤淑的女性,具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了丈夫和孩子毅然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专心持家。《我的朋友的太太》中的L太太比《我的邻居》中的M太太更加尽善尽美,不仅在内是贤妻良母,在精神上和事业上更是丈夫的知音。在《我的同学》中的S因救助一位同事的太太大量输血而染疾早逝,更是道德自我完善的典范,拥有更为崇高的女性品格,她的爱已经超越了贤妻良母之爱,伸展到了社会之中,是大爱,她是冰心笔下冰清玉洁的知识女性形象的皈依和升华。正是这些完美融合古今女性特征的新思潮知识女性,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同时,促进了中国广大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女性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并推动了“五四”妇女解放,深化了性别意识在女性主义批评中的特殊意义。在《关于女人》中冰心以男性身份讲述故事,更能透彻地揭示出社会和婚姻生活中存在于男女两性身上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差异和问题,从而表现出差异中求平等的生态女性主义整体观。
参考文献:
[1]美春玲.西方生态女权主义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6,(2):25~30.
[2]Carolyn Merchant The Deathof Nature:Women.Ecology,and the-Scientific Revolution[M].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90.
[3]袁玲红《生态女性主义伦理形态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6
[4]Mary A.McCay:Rachel Car-son.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1993:25.转引自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5.
[5]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文版)M冲国书籍出版社,1998.797.
[6]李玲.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55.
冰心是现代作家中最具童心的一位,她以女性特有的审美气质和母性情怀创作了大量丰姿卓绝的文学作品,为饥渴的小读者输送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这些清新自然、美丽恬淡、新奇幽远,饱蘸着作者丰富情感的佳作,如丝丝春雨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儿童干涸的心灵,像甘美的乳汁一般哺育他们健康成长。因此,冰心也就成了儿童挚爱的作家,成了他们知心的朋友和启蒙老师。
从先生创造出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一角度来说先生是一个文学家,而从先生影响和引导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健康、快乐成长这个角度来讲先生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家。先生一生对儿童的关注从未间断,其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前期和后期,其中期作品主要关注的是青年报效祖国和国家建设的问题,但儿童教育思想也渗透其中。先生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比如:热爱儿童、赞美儿童的态度;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这些对于我们目前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示,能够使教育工作者解放思想,在充分认识儿童天性的基础上搞好、搞活儿童教育工作,使我们的孩子在更合理的环境下健康、快乐成长。
对冰心先生文学作品中教育思想的了解一方面可以丰富对冰心先生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针砭时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文学而言,这是对文学的一个充实和拓展,与教育而言,这是对教育思想的完善也是对教育实践的促进。
一、冰心先生文学作品中的教育思想
1对儿童的热爱和赞美
冰心先生对儿童始终是一种尊重的态度,她尊重孩子的天性,认为孩子是纯真的、是美好的。她青睐孩子的坦荡、真诚、淘气天性,她塑造了许多善良纯洁、活泼天真的儿童形象,比如《陶奇的日记》中聪明、勤勉的小主人公陶奇,《雨后本文由收集整理
》中活泼天真、憨态可掬的小哥哥和小妹妹,《小橘灯》.中镇定、勇敢、乐观的小姑娘。这些被冰心写活了的小孩子形象随着她的作品一起住进了我们的心中,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一股澄澈的甘泉,一方明快的天地,让我们的心灵得以净化和轻松。孩子是可爱的,童年是美好的,感谢冰心先生用她独到的笔触为我们留下了孩子的天真烂漫,留驻了似水飘逝的如梦似幻的童年。
“儿童就是美”这一主题在先生的创作当中一以贯之,先生以优美的语言、真情的倾诉为表现形态,用“大孩子”对“小孩子”说真心话的方式,化为教育的力量------去陶冶儿童的情操-----去开启儿童的心智。
2 重视家庭教育
在冰心先生的著作中对家庭教育的作用给于了极大关注。首先先生自己就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作了一个活版教材。先生出身于一个充满爱的温馨之家,童年幸福,沐浴在母爱中。幼年的她得到了母亲的启蒙,尤其是聆听舅舅讲的故事,伴随她听过了《三国演义》……她的古典文学造诣也逐步提高。父亲是一名军官,幼时的耳濡目染让她对大海产生了浓郁的感情,以至于先生早期的文学创作多以海为题材,对海的热爱也是终生不渝。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培养出了一个充满爱的冰心,她又把爱之链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7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冰心老人为我们留下了散文、诗歌、小说以及翻译作品700余万字。
二、爱的教育
闫晓丽老师在她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冰心作品中的自然母爱》一文中说:“冰心像泰戈尔一样,也是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这不在于她作品的多少,而是因为她能真正懂得儿童的所思所感,所以她弹响了歌咏自然,礼赞母爱这两根主弦。”
1 热爱母亲、学会感恩的教育
对于母爱冰心给与了最崇高的礼赞,她直白地、炙热地抒发自己内心对母亲的感恩和眷恋,《往事》(一)之七中先生写到:“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幼时母亲对他的关爱像一股生命深处的甘泉始终滋润着她,给她勇气,给她力量,给她一个避风的港湾、遮雨的檐廊。所以先生对母亲的感恩和眷恋也从没变过。《寄小读者.通讯十》中作者更是直抒胸臆,将自己对母亲的思念、感恩和依恋尽情倾吐。先生在尽数了和母亲有关的点点滴滴以后说道:“造物者将我交付给我母亲的时候,竟赋予了我以记忆的心才;现在又从忙碌的课程中替我匀出七日夜来,回想母亲的爱。我病中光阴,因着这回想,寸寸都是甜蜜。”
先生对于母爱的讴歌和赞美让孩子们对“母亲”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让孩子们明白母亲的伟大,母爱的伟大,让孩子们学会感恩,这个方面的教育意义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性。
2热爱自然的教育
教育孩子热爱自然就要带他们走进自然,让孩子们看一看自然的美好和博大,因此先生登山、现水、观月、赏花,在大自然当中盘桓流连,去拥抱自然,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去体验,用心去感受,把真觉写出来,创造出意境美妙的令小读者流连忘返的美丽篇章。比如儿童诗《别踩了这朵花》诗篇的第一节开宗明义,直抒胸臆“小朋友,你看,你的脚边,一朵小小的黄花。我
们大家绕着它走,别踩了这朵花。”小诗直白、简约,语气率直、恳切,这是希望、是提醒、是叮咛乃至是要求。
三、冰心先生的教育思想对于针砭时弊,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作用。
1直击应试教育弊端,倡导个性发展
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前些年的应试教育用高考做模子“培养”出来一批整齐划一的“人才”,其结果就是:一大批的青年丧失了个性,他们学的是同样的知识,唱的是同样的歌,说的是同样的话,有着同样的想法。然后他们怀揣着那些师长和社会期望的而他们自己却不想达到的理想将自己抛向茫然无措的天地,他们找不到目标,没有方向,整天混混噩噩地生活,他们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生活中就只剩下了苦闷和烦恼。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我们目前的教育体系,是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教育目的。为了高考能考好,学生们每天做的事情就只剩下了吃饭、睡觉和学习,他们没有时间去发现他们的喜好,没有空闲去培养他们的特长,没有时间去注重自己的个性发展。在他们生活的前十几年他们生活在同样的学校生活中,念同样的书,有同样的目标,甚至穿同样的校服,女生扎同样的马尾辫男生留同样的小平头。然后在上了大学的那一天,突然给他们一块天地,并扎上一条标语说:“你们要张扬个性。”那种个性是多么偏颇啊,那种张扬是多么稚拙啊。很多年前当我们还年少,我们的个性被否定,被压迫扭曲,很多年后,我们失而复得了那个叫做“个性”的名词,却怎么都找不到他原来的模样。于是,个性被曲解了,大街上到处逛荡着奇装异服,头发今天是黄烟花明天是绿锡纸,挂完了耳环挂鼻环挂完了鼻环挂脐环,浮躁和肤浅让年轻的心在所谓的个性里一点点沦丧、走失。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那么怎么样才能够让孩子拥有真正的个性呢?其实很简单,其实我们需要的只有发现和保护。有人将“保护”称之为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的又一主题,有人呼吁我们做孩子生命成长的守护神。我们只需顺着儿童的天性,给他的个性发展提供一快自由的空间,我们只需在他们需要时给他们些提示和点拨,我们聪颖可爱的孩子们自会成长为理想的模样。
2针对感恩缺失,强化感恩教育
在传统的教育结构中感恩教育一直是缺失的一个部分,正是因为如此,孩子们才会渐渐遗忘感恩,八零后才会被人称为“啃老一族”,所以说:进行感恩教育,让孩子们学会感恩,是我们教育应该做的十分重大的一部分。感恩教育的内容可以是多样化的,学会感恩可以有多种方式,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孩子们懂得爱。
从先生创造出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一角度来说先生是一个文学家,而从先生影响和引导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健康、快乐成长这个角度来讲先生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家。先生一生对儿童的关注从未间断,其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前期和后期,其中期作品主要关注的是青年报效祖国和国家建设的问题,但儿童教育思想也渗透其中。先生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比如:热爱儿童、赞美儿童的态度;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这些对于我们目前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示,能够使教育工作者解放思想,在充分认识儿童天性的基础上搞好、搞活儿童教育工作,使我们的孩子在更合理的环境下健康、快乐成长。
对冰心先生文学作品中教育思想的了解一方面可以丰富对冰心先生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针砭时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文学而言,这是对文学的一个充实和拓展,与教育而言,这是对教育思想的完善也是对教育实践的促进。
一、冰心先生文学作品中的教育思想
1对儿童的热爱和赞美
冰心先生对儿童始终是一种尊重的态度,她尊重孩子的天性,认为孩子是纯真的、是美好的。她青睐孩子的坦荡、真诚、淘气天性,她塑造了许多善良纯洁、活泼天真的儿童形象,比如《陶奇的日记》中聪明、勤勉的小主人公陶奇,《雨后
》中活泼天真、憨态可掬的小哥哥和小妹妹,《小橘灯》.中镇定、勇敢、乐观的小姑娘。这些被冰心写活了的小孩子形象随着她的作品一起住进了我们的心中,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一股澄澈的甘泉,一方明快的天地,让我们的心灵得以净化和轻松。孩子是可爱的,童年是美好的,感谢冰心先生用她独到的笔触为我们留下了孩子的天真烂漫,留驻了似水飘逝的如梦似幻的童年。
“儿童就是美”这一主题在先生的创作当中一以贯之,先生以优美的语言、真情的倾诉为表现形态,用“大孩子”对“小孩子”说真心话的方式,化为教育的力量------去陶冶儿童的情操-----去开启儿童的心智。
2 重视家庭教育
在冰心先生的着作中对家庭教育的作用给于了极大关注。首先先生自己就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作了一个活版教材。先生出身于一个充满爱的温馨之家,童年幸福,沐浴在母爱中。幼年的她得到了母亲的启蒙,尤其是聆听舅舅讲的故事,伴随她听过了《三国演义》……她的古典文学造诣也逐步提高。父亲是一名军官,幼时的耳濡目染让她对大海产生了浓郁的感情,以至于先生早期的文学创作多以海为题材,对海的热爱也是终生不渝。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培养出了一个充满爱的冰心,她又把爱之链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7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冰心老人为我们留下了散文、诗歌、小说以及翻译作品700余万字。
二、爱的教育
闫晓丽老师在她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冰心作品中的自然母爱》一文中说:“冰心像泰戈尔一样,也是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这不在于她作品的多少,而是因为她能真正懂得儿童的所思所感,所以她弹响了歌咏自然,礼赞母爱这两根主弦。”
1 热爱母亲、学会感恩的教育
对于母爱冰心给与了最崇高的礼赞,她直白地、炙热地抒发自己内心对母亲的感恩和眷恋,《往事》(一)之七中先生写到:“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幼时母亲对他的关爱像一股生命深处的甘泉始终滋润着她,给她勇气,给她力量,给她一个避风的港湾、遮雨的檐廊。所以先生对母亲的感恩和眷恋也从没变过。《寄小读者.通讯十》中作者更是直抒胸臆,将自己对母亲的思念、感恩和依恋尽情倾吐。先生在尽数了和母亲有关的点点滴滴以后说道:“造物者将我交付给我母亲的时候,竟赋予了我以记忆的心才;现在又从忙碌的课程中替我匀出七日夜来,回想母亲的爱。我病中光阴,因着这回想,寸寸都是甜蜜。”
先生对于母爱的讴歌和赞美让孩子们对“母亲”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让孩子们明白母亲的伟大,母爱的伟大,让孩子们学会感恩,这个方面的教育意义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性。
2热爱自然的教育
教育孩子热爱自然就要带他们走进自然,让孩子们看一看自然的美好和博大,因此先生登山、现水、观月、赏花,在大自然当中盘桓流连,去拥抱自然,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去体验,用心去感受,把真觉写出来,创造出意境美妙的令小读者流连忘返的美丽篇章。比如儿童诗《别踩了这朵花》诗篇的第一节开宗明义,直抒胸臆“小朋友,你看,你的脚边,一朵小小的黄花。我们大家绕着它走,别踩了这朵花。”小诗直白、简约,语气率直、恳切,这是希望、是提醒、是叮咛乃至是要求。
三、冰心先生的教育思想对于针砭时弊,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作用。
1直击应试教育弊端,倡导个性发展
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前些年的应试教育用高考做模子“培养”出来一批整齐划一的“人才”,其结果就是:一大批的青年丧失了个性,他们学的是同样的知识,唱的是同样的歌,说的是同样的话,有着同样的想法。然后他们怀揣着那些师长和社会期望的而他们自己却不想达到的理想将自己抛向茫然无措的天地,他们找不到目标,没有方向,整天混混噩噩地生活,他们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生活中就只剩下了苦闷和烦恼。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我们目前的教育体系,是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教育目的。为了高考能考好,学生们每天做的事情就只剩下了吃饭、睡觉和学习,他们没有时间去发现他们的喜好,没有空闲去培养他们的特长,没有时间去注重自己的个性发展。在他们生活的前十几年他们生活在同样的学校生活中,念同样的书,有同样的目标,甚至穿同样的校服,女生扎同样的马尾辫男生留同样的小平头。然后在上了大学的那一天,突然给他们一块天地,并扎上一条标语说:“你们要张扬个性。”那种个性是多么偏颇啊,那种张扬是多么稚拙啊。很多年前当我们还年少,我们的个性被否定,被压迫扭曲,很多年后,我们失而复得了那个叫做“个性”的名词,却怎么都找不到他原来的模样。于是,个性被曲解了,大街上到处逛荡着奇装异服,头发今天是黄烟花明天是绿锡纸,挂完了耳环挂鼻环挂完了鼻环挂脐环,浮躁和肤浅让年轻的心在所谓的个性里一点点沦丧、走失。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那么怎么样才能够让孩子拥有真正的个性呢?其实很简单,其实我们需要的只有发现和保护。有人将“保护”称之为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的又一主题,有人呼吁我们做孩子生命成长的守护神。我们只需顺着儿童的天性,给他的个性发展提供一快自由的空间,我们只需在他们需要时给他们些提示和点拨,我们聪颖可爱的孩子们自会成长为理想的模样。
2针对感恩缺失,强化感恩教育
在传统的教育结构中感恩教育一直是缺失的一个部分,正是因为如此,孩子们才会渐渐遗忘感恩,八零后才会被人称为“啃老一族”,所以说:进行感恩教育,让孩子们学会感恩,是我们教育应该做的十分重大的一部分。感恩教育的内容可以是多样化的,学会感恩可以有多种方式,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孩子们懂得爱。
《寄小读者》1923年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冰心,主要记述了海外的风光和奇闻异事,同时也抒发了她对祖国、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1923年,冰心于燕京大学毕业,准备前往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留学。此时《晨报》副刊开设了由她倡议的“儿童世界”专栏,于是她撰写了《给儿童世界的小读者》,刊登在7月29日的“儿童世界”上。此后至1926年留学回国,冰心共撰写了29篇通讯以及《山中杂记》10则。1926年5月,这些通讯结集成《寄小读者》由北新书局出版。冰心用通讯的形式,采取和小朋友谈天的亲切口气,赞美自然、祖国、母爱,文笔清丽、优雅,童心、稚趣跃然纸上,是中国较早的现代儿童文学作品。冰心的“爱的哲学”,在《寄小读者》中得到充分表现,影响了一代代少年儿童。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冰心 张爱玲 恶婆婆
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是从文学诞生的那一刻起,女性形象就得以形成了。在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中,大多数是年轻女性,作为女儿或妻子的身份出现。除此之外,还有少数老年女性,其中“婆婆”就作为一个特殊的形象出现。她们是现代作家塑造的一类独特的旧式女性人物形象,作为生存在父权制社会中的旧式家长,她们秉承着父权意识的性别歧视,对儿媳进行严格的规范与管束,总体上呈现出愚昧守旧、矛盾焦虑与变态扭曲的性格。
在中国传统家庭结构中,婆婆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古代作品中,作家塑造的婆婆形象,多是扁平人物,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善婆婆” ,还有一类则是“恶婆婆” ,如冰心的作品《最后的安息》中的翠儿婆婆;张爱玲的作品《金锁记》中的曹七巧。
一、作品内容阐释
就上述两位人物而言,说她们是“恶婆婆”,并没有丝毫夸大之词,因为她们都曾用一种极其残酷的手段对待自己的儿媳。
冰心的作品《最后的安息》描写的是童养媳翠儿的悲惨遭遇和不幸的命运。作者饱含同情和怜悯之心,细腻而形象地描写了翠儿的勤劳朴实和聪明可爱,当在婆婆那儿备受虐待时却又忍气吞声不敢反抗,在接受外人的却又羞涩胆怯,最后却因婆婆的折磨而含冤而死。整篇文章中作者很少直接描写翠儿婆婆是怎么虐待和毒打翠儿的,但我们却不难从翠儿的语言行为中感受到翠儿婆婆的恶毒与残忍。文中有这么一段:惠姑迟疑了一会,忽然想她一定是一个童养媳了,便道:“你妈待你好不好?”翠儿不言语,眼圈红了。抬头看了一看日影说:“天不早了,我要走了,要是回去的晚,我妈又要……”从中可见,翠儿是怎样地生活在婆婆的阴影之下,婆婆对翠儿的威慑力是多么的大,使得翠儿丝毫没有违背常规之举。惠姑晚上回到家中,和家里的佣人何妈讲起翠儿的遭遇时,何妈叹口气说:“我也听见那村里的大嫂们说了,她婆婆真是厉害,待她极其不好……就百般的凌虐她,挨冻挨饿,是免不了的事情。”而且惠姑遇到翠儿,看到她脸上一缕一缕的爪痕,坐下来问道:“翠儿!还有那些衣服,等我替你洗了吧,你歇一歇好不好?”翠儿在这满含着慈怜温蔼的言语中受到大大的感动,“可怜翠儿生在世上十四年了,从来有人用着怜悯的心肠,温柔的言语来对待她。……只昏昏沉沉的度那凄苦黑暗的日子。”冰心以她“温蕴着的温柔,微带着忧伤”的笔调提出了这样一个社会问题――婆媳关系的问题。作者的描写是温婉而又凄楚动人的,但作者在文中认为,造成这出童养媳悲剧的原因是“我想乡下人没有受到过教育,自然就会生出翠儿她婆婆那种顽固残忍的妇人,也就有像翠儿那样可怜无告的女子。”从而把一个严峻的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的问题,肤浅的归结为简单的女子教育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作者冰心思想上的局限之处。
张爱玲的《金锁记》,文章围绕姜公馆二奶奶曹七巧被金钱的贪欲打造的金锁围困 30 年展开情节。主人公曹七巧是一个在人性的挣扎中带着枷锁而被挤扁最终失去人性的一个可怜又可恨的艺术形象。曹七巧以麻油店铺老板女儿的身份高攀上了名门望族。但这高攀的代价是以她的青春健康之躯嫁给了身患骨痨的残废姜公馆二少爷,陪着这位没有生命的肉体消耗着她的韶华青春。她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寂寞而又孤独的日夜,一步步走向心灵变态的边缘,一步步泯灭了良知和人性,她对儿媳在精神上的折磨可谓史无前例。她想方设法的运用各种卑鄙的手段,剥夺儿媳作为一个正常女性的权利和尊严。她让儿子长日彻夜为她烧鸦片,让儿媳日夜独守空房。她向儿子打听媳妇的性秘密,然后在邻居间四处传播,把媳妇羞得无地自容。她还教儿子吸鸦片,怂恿儿子在外面包戏子。在她的百般折磨下,儿媳满含忧愤而死。接着曹七巧又折磨儿子纳的小妾,逼她吞生鸦片。曹七巧用自己的青春,用所受尽的大家庭的欺侮,最终换取了一副沉重的金锁,这金锁压制了她的情爱,泯灭了她的人性。别人毁掉了她的一生,她又变本加厉地毁掉了儿女长白、长安的一生,最后在所有人的愤恨哀怨中孤单地死去。可见,曹七巧的所作所为,已经完全丧失了作为母亲和婆婆的良知,完全是一种变态的心理。
翠儿婆婆擅长于肉体的折磨,而曹七巧却擅长精神上的摧残和迫害。她们的共同点都是对儿媳妇极其的凶残,她们已成为男权社会驯化的一个工具,用比男性还残酷而毒辣的手段迫害着与自己同样身处不幸的同性。这样的女性,已经失去了一个做女人和婆婆的资格。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她们由一个正常的女人变为“恶婆婆”形象,在不同作家笔下,却得到了不同表现呢?
二、原因分析
1、家庭环境的差异
冰心,家境优越。父亲谢葆璋一位舐犊情深的父亲,母亲杨福慈,是一位性情极温柔、极安静的女人。父母感情极好,使他们的小家庭总是充满温暖、和谐的气氛。正因为这样的父母及家庭使冰心一直沐浴在爱的家庭氛围中。使冰心养成了一个个性温和,晶莹剔透的性格。她的文字清新、细腻,没有强烈的叛逆色彩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她用内心世界对人世的爱营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在这个自己营造的童话世界中,她选择了自然爱和母爱的主题。冰心自己说:“她的小说情节因素淡化,抒情性成分加浓”。在《最后的安息》中,整个故事情节相当简单,就是写惠姑乡下避暑的所见所闻,整篇文章都笼罩在一种悲凉的气氛中。作者一方面为翠儿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另一方面却又苦于无助的无可奈何。即使在表现“恶婆婆”之“恶”这样“暴力”的主题时,冰心也以她惯用的“温婉”的笔调,在温和平静中提出了这样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但由于她入世未深,缺乏思考,她只是浅尝辄止。结尾描写的翠儿“她憔悴伤的面上,了微笑,的朝,穿黑暗的窗,正照在她的上,好像接她去到极乐世界,便是可的翠儿,初次的安息,也就是她最后的安息!”冰心笔下的翠儿在最后也是含笑归天的,把她的死笼罩在基督教式爱的灵光之中,不能不说与她的家庭环境与对人生见而未透、对哲理思而不深有着密切的关系。
与冰心不同的张爱玲,父亲是一个遗少式的人物,风雅能文,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而张爱玲的母亲则是一个果敢的新式女性,敢于出洋留学,敢于离婚,她的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更为西方化的。父母对张爱玲带来了中西两种文化的影响。张爱玲的生活经历决定了她是在优雅的人生品味中制造属于她自己生命的悲凉意识。张爱玲的家庭出身,她的教育背景,以及由此养成的趣味,尤其是她的非凡的感受才能和与之匹配的表现力,都为她认识和表现她所身处的时代做出了充足的准备。敏感的张爱玲从小就在高门贵族中过着孤独而凄凉的生活,从未享受过正常的家庭温馨,沉重的心灵创伤使她逐渐形成了似乎对一切都抱有怀疑甚至敌视态度的人格心理。《金锁记》的故事是这样开头的:“三十年前, 一个有月亮的晚上……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在小说的结尾,曹七巧在对往事苍凉的回忆中死去,小说是以这样的一段文字结束全篇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了, 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有完――完不了。”《金锁记》中,张爱玲正是向读者一点点不厌其烦地将人的理性不断地剥落直至完全的泯灭,对曹七巧的变态心理进行细腻的刻画,充分显示了她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2、写作背景的差异
冰心走上文坛,用她自己的话说,是被“五四”运动的春雷“震”出来的。当时的社会大都直接痛彻地感受到封建传统对女性的禁锢和人格尊严的践踏,因此冰心作为最先觉醒的一批文人,她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她开始用理性、自觉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社会、对生命的感受和体验。她开始真诚的关注女性命运,探索女性命运的内在原因和社会解放的有效途径。冰心笔下的翠儿婆婆就是当时生活在农村中的一批妇女的典型,通过“她”冰心提出了一个深刻而又现实的社会问题――婆媳关系问题,同时使冰心的创作与时代紧密结合。
张爱玲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可以归纳为: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
张爱玲小说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主要表现为“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在教材中我们说,张爱玲小说中的许多主题、意象和象征都是古典小说和通俗小说所无法"局限"的,因为她的创作中增加了外来的小说技巧或现代派的手法,在中国现代小说和西方现代小说这对似乎“相克”的艺术形式中找到了最适合于自己的调子。但是,也可以说,张爱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她的“创新”与“袭旧”,而她自身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也在于她的“创新”与“袭旧”。除此之外,限制张爱玲艺术上更大发展主要因素还有“题材的狭窄”等。
20 世纪中国文学史上, 张爱玲的女性书写是主流文学之外的重要收获。张爱玲的创作能够在传统风韵中凸现现代个性,从中国古老文化中渗透出现代气息,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立足于古典文化基座上的现代派作家。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特征在她的小说《金锁记》中可见一斑。
在《金锁记》中,曹七巧对儿媳的迫害源于社会对她不公平后的报复心理。曹七巧原本就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正常女人,可悲的是这样一个正常的女人嫁给了一个不正常的男人,形成的一段畸形的婚姻,卑微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剥夺了她作为一个正常女人对正常的男女之事的渴望和满足,使她逐渐成为和金钱以及地位的牺牲品。她本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儿,确因哥嫂贪财把她嫁给了姜公馆家的二少爷――一个身患骨痨的废人,她的正常无法得到满足,金钱与封建礼教又束缚着她的一举一动。当属于一个正常女人的一切被金钱、礼教束缚后,她的良知将沉没于苦海,面对这一切使她坠入深渊无法自拔,她由爱生恨,变本加厉的去占有,用金钱的枷锁抹杀她人性中残存的,最后导致她的性格扭曲和心理变态。她疯狂的折磨着儿媳,甚至连自己的亲生儿子和女儿也难以幸免。她的凶残、变态远远胜于翠儿的婆婆。这一形象的诞生,与作者的文化背景不无关联。
三、差异背后的同一性
尽管在这两部作品中,描述的“恶婆婆”形象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某些方面却又存在某些同一性。
1、心态的同一性
翠儿婆婆、曹七巧她们都是受封建制度迫害的女性的化身。她们在自己年轻做儿媳时也同样受到过婆婆的摧残和迫害,当自身一点一点熬出头后,不但对儿媳毫无半点恻隐之心,反而变本加厉的将自己曾受到过的苦痛返还在儿媳身上,让自己在心里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张爱玲、冰心她们身为女性,也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婆婆”,那么她们在小说里,都对婆婆这一形象倾注了自己的关注,从侧面则正好反映了她们对自己身为女性在将来成为婆婆的恐惧。
2、主题的一致性
“五四”运动在思想领域推陈出新,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一批“问题小说”和“问题小说家”的出现。冰心就是其中之一,她以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她对人生意义的探索的热情。被“五四”运动的春雷“震”出来的冰心,其探寻女性命运的主题从一开始就与人的解放、自由与尊严等一系列人文主义的时代命运联系在一起。在翠儿婆婆身上,体现了冰心对妇女命运的思考,并且对造成这些女性自身的麻木和愚昧进行了剖析。尽管冰心将造成翠儿悲剧的原因简单的归结为“是由于乡下女子没有受到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显得有点肤浅,但实际上间接折射出冰心对“五四”运动的失望和不满的情绪,仍然具有批判社会的正面价值。
读书心得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一本好书犹如一壶清茶,那淡淡的清香,滋润心灵的净土,在这个寒假里,我就阅读了中国现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精编。
这本书看上去很深奥,其实它告诉我们的就是人世间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一种情感——爱。冰心对小朋友的爱,对伟人的爱,对亲人的爱,对世界的爱,都融入在这一纸纸油墨之中。让我们一起品味冰心这满满的爱吧——“因为我若不是在童心来复的一刹那拿起笔来,我决不敢以成人繁杂之心,来写这通讯。”这简单的一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字里行间流露出冰心想让孩子们拥有一个纯真的童年,体现出了冰心对孩子们的爱;“你最爱的人,抱着最苦恼的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从你的腕上臂中消逝;同时你要佯欢诡笑的在旁边伴着,守着,听着,看着,一分一秒的爱惜恐惧着这同在的光阴!”这句话以强烈的语调,阐述了在母亲病重时,冰心心中难耐的痛苦。不需要太多的笔墨,冰心满满的情感就自然地流淌,流淌……
在这厚厚的一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散文《南归——贡献母亲的在天之灵》了。这篇文章虽然只描写了母亲临终前的几天,却让我们看见了母亲沧桑的一生。消磨、怔忪、孤悬、恐怖、寒风、黯然、弯颤,这一个个让人心惊胆寒的词语,让我们感受到冰心心中的痛苦。“到了夜九时,母亲的脸色更加惨白了。头摇了几摇,呼吸更加急促。”这句话让我们所有人感受到了一种恐惧。“他突然回身,两臂抱着头大哭起来。那时正是一月七夜九时四十五分。我们从此时无母之人了,呜呼痛哉!”从冰心能把母亲去世时间记得那么清楚和强烈的感叹词,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冰心对母亲的爱,是多么真切呀!
冰心的爱,有对孩子纯真的爱,对伟人尊敬的爱,对亲人真切的爱,以及对世界感恩的爱。光从冰心的文字就可以看出,只要是曾经施舍过她的一切事物,冰心都会爱它。正如她自己说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同时我们也感受到,冰心的散文是清丽的,文字是典雅的,思想是纯洁的。让我们也像冰心女士这样,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用爱给生命添彩!
《寄小读者》是冰心去国旅美时漫游的记录,是诗人平时随时随地写下的,是“花的生活,水的生活,云的生活”的描写.
对母亲、孩子、自然的爱,是《寄小读者》的主题曲.在《再寄小读者》中,她这样说:"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梭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这些年来,读着冰心的作品,我得到的最大的启示是:人间有爱,世界需要爱.我和千千万万的读者一样,通过她无数无数清丽而倍感真挚的语言和作品中,得到了鼓舞,看见了希望,为之感动.
“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说,‘妈妈,你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颊,抵住我的前额,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当目光触击《寄小读者》通讯十中这一段文字时,蓦地,我的心似乎明白些什么,眼前不由浮现出了母亲慈爱温柔的脸,母亲对我的好,一件一件,一桩一桩,像电影一般的飞快从我的脑海闪过.一时间,我的眼竟湿润了,心中的感动和爱不知该怎么说出口,只能默默注视着母亲,让爱和感激在我心中蔓延着.是啊,我们的母亲,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我们在做什么,无论我们对母亲做过的种种伤害,还是刺痛,无论……母亲依然爱我们,母亲从未离开我们,就算世界都遗弃我,她也会站在我们的身旁,她的爱一直陪伴着我们,鼓励着我们,给予我们最大的力量."妈妈,我也会永远爱着您的,永远永远!” 我在心中默默地念着,许诺着.生活中的我,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我要说"妈妈,我爱你”.
从那之后,我更爱看这本书了.在那隽美清新的文字中告诉了我,那些生活中被我所忽视的爱的细节和没的瞬间,我应该爱我身边的每一个人,去爱他们,让他们同样也得到被爱的幸福.
《寄小读者》中,孩子是本文的中心,儿童是纯真的,是人类的希望和未来.冰心奶奶在文章中热烈的赞美了孩子的纯真的童心和新生与初萌的事物.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童真和童心,用美好的心灵去看世界,尽自己微薄的力量,为自己所热爱的一切,如祖国等最为美好的事物做出自己的爱和努力.
……
冰心啊冰心!
这是一位浑身充满爱的伟大作家.
她的笔,她的心,灌注了绵延不绝的爱.
她的一生,也都是爱所缀成的!
《繁星 春水》是一部诗集,由346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构成。这些小诗又是冰心“零碎思想”的汇集,但是贯穿着“母爱”、“童心”、“自然”三大主题。另有一些篇章表现人生感悟与思考,它们共同构筑冰心“爱的哲学”。小诗篇幅短小,文笔清丽,音调和谐,意蕴隽永,显示了女作家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在“五四”新诗坛上别具一格,很有影响。应该说,可利用的课程资源非常丰富,皆可作为学习的重点。不消说一节导读课,就是十节导读课也难以充分利用其中的课程资源。事实上我们不必给名著导读课赋予太多的任务,一课堂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如果真的可以解决所有问题,那教者就把名著看低了。如何取舍,似乎很难定一个标准,只能因“材”施教。如果真要谈标准,那么学情是最好的标准。
立足学情,取舍有度
既然本次名著导读课是面向七年级学生的,那么就要尊重他们的学情。他们涉世未深,但是对于母爱、童真、自然贯穿始终的三大主题都有自己的体验,因此对涉及“三大主题”的诗作有较浓厚的兴趣。因而,这三类小诗的朗读、体悟是本课的重点,在朗读、体悟中感受诗中满蕴着的爱与微带着的忧愁。虽然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一类的诗作也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是对于学生来讲,还是深奥了些。因此,点到为止。这是在作品内容上的取舍。冰心的诗虽借鉴了外国散文诗作的语言,但是又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精华,语言清新,表现含蓄。这一特点不得不提,然而又不宜深入。这是在作品艺术特色上取舍。另外,在学生的阅读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试着模仿原作,写了一些形神兼备的小诗,让人大吃一惊。因此,为学生搭建创作的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情,又纳为本堂课上的学习任务之一。于是,教学目标几经考虑,定为:自读《繁星 春水》,积累自己喜欢的小诗;了解冰心小诗的艺术特点;诵读,感悟冰心小诗中满蕴的爱和微带的愁;尝试“春水体”小诗的创作。
师生协作,真实阅读
没有课前真正的阅读,那么导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而,课前真正地阅读是导读课成功开展的决定性因素。上课10天前,我就开始带学生一起诗作的阅读了。我先请他们通读一遍,圈出陌生的字词,通过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其次,结合人生体验为自己喜欢的诗作做些批注。第三,背诵一些喜欢的小诗。第四,重读所有小诗,试着从内容或情感角度为这些小诗分类。第五,开展诗作交流会,或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或提出自己的疑问。我和他们一起逐一完成以上几项任务。在阅读交流的过程中,我知道了他们的兴趣所在,了解了他们的困惑之处。这为我确定修正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前的准备活动虽丰富,虽有条不紊,但对他们而言一天到晚抱着诗读啊背的,还是比较枯燥。但因为有我同行,他们的脚步都很坚定。课堂上,我们师生默契地对话,是本课堂的一大亮点。课前充分的准备让我从容不迫,让他们收放自如。
活动有序,导读有法
导读活动的设计既要有梯度,又要有深度,否则导读课便成为成果展示课,失去导读的意义。在老师的导读下,学生情感更丰盈,认识更深刻,表达更精彩,思维有提升,才是名著导读的要义之所在。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五易其稿。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渐入佳境。最后以理解冰心在《诗的女神》里表现自己诗歌艺术追求的一句“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哀愁,欲语又停留”一句为主线,建构起整个教学过程。先感受满蕴温柔的博爱,再体会微带忧愁的哲思,了解欲说还休的含蓄,最后抒写触动心弦的诗意。四个学习活动由感知内容、体会感情到了解艺术特点再到诗意表达、巩固提升,有梯度,有深度。
各种形式的“读”在老师的引导下,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课前有通读、背读,课堂上的自读喜欢的小诗,有感情地演读《造物者》、诵读佳作、品读《故乡的海波呵》,读得热热闹闹,其乐融融。在“读”的基础上的“说”与“写”,也成为学生体悟感情,交流体验,表达思想的平台。
这些活动切合新课标倡导的“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的理念。
本堂课结束的时候,我长长地舒了口气,并深深地向学生鞠了一躬。我就希望听到学生动情的读书声、质朴的心声,看到学生对小诗的兴趣,感受到他们迸溅的才情,我满足了。
保留遗憾,继续前行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课堂我也有诸多遗憾,比如虽有取舍,但是否取舍得当?这个疑问要我通过今后的教学与阅读实践,进一步思索才能获得答案。再如虽是以学情定学习目标,但是有一项学情我有意回避了,那就是学生难以理解其中很多抒写人生感悟的诗作。而偏偏这些诗作,也是我的疑点所在。我不敢直面困难,所以选择避重就轻。我想,随着阅历的丰富,体验的丰盈,学生会对这类小诗有新的理解。名著常读常新,说的应该就是这层意思。
合上书,虽然不是很厚,却感觉有着浓浓的思绪,香气般从书页中悠悠飘来……说实话,我是第一次读“小诗”的文体,新奇的心情带着我去阅读,固然有颇多感受。
“童年呵!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每每读起这一节,总感觉冰心奶奶真的离我好近。她好像孩子们心中的精灵,我们心中那种渴望表达的情感,竟然在她笔尖浮现。那是一种怎样奇妙的感觉呀!进入初中后苦战的晚上,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拿出小学的毕业照,望着那一张张天真无忧的笑脸,一阵怀念。
以前度冰心奶奶的文章,总是有一种母亲的感觉。那字里行间的温暖涌上心头,久久的捧着书不想放下。而这次再度她的作品,却有一种不一样的感受。初读《繁星·春水》,闭上眼,我正坐在古香幽幽的驿站,只是小坐,面前的桌子上什么都没有,却有心情的满足。鼻尖掠过墨香,乡间小路上,有一二孩童开心地玩耍,喃呢着自编的儿歌,听不懂,却也感受到了他们那份小小的快乐。但这快乐却是短暂的。思绪快速的转换,让我起身向前走去,不知接下来的欢喜悲伤。
再读这本书的时候,增加了一种亲切感,我不用去猜测下一节诗中冰心奶奶快速转变的情绪,只是慢慢地、细细地去品味文字之美。于是,在我二次读完这本书,闭眼凝想的时候,我除了依旧坐在驿站之外,手中还多了一杯清茶。鼻子慢慢靠上去,淡淡的茶香,好像一帘薄薄的绿纱。除此之外,我肯定了自己接下来面对的情绪转变,虽然依旧变化很大,但心中却有一种声音在提醒:接下来情绪会变成……
母爱,童真,自然,这就是《繁星·春水》的思维之根。它紧紧地抓着冰心奶奶的心,当然,我的心灵也会为之震撼。只是六个字的主题,却能够真真实实地表达出依恋、激动、伤感、敬佩、赞美等心理情感,让我倾佩万分。
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冰心奶奶是在用自然之笔书写母爱与童真。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021-01
如何自我提高语文水平呢?看看我们新课程语文对中学生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么多的培养目标,语文怎能一个“背”字了得?笔者结合多年学与教的经验,并在自学方面摸索试验,总结了一些自学方法,愿能给那些急迫希望提高语文水平的学生和家长一些参考。
一、深入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结合作家生平,生活的时代特点,作品的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作品思想。比如对冰心,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爱小孩,把小孩看做“最神圣的人”,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三大主题,构筑了冰心思想内核“爱的哲学”。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繁星》、《春水》等。我们可以通过搜集查阅资料,去广泛地了解我们手边阅读的文章作者生平和思想状况,他们写作的原因和目的,知道了这些,我们学习冰心的《小橘灯》、《冰心诗三首》,自然就会联系冰心爱的哲学,追求光明的道路思想,对文章的主题就很容易理解,有助于我们解读作品的思想内涵。不管课本还是课外读物,遇到冰心的文章你都能够触类旁通,前后联系。
中学生还应该了解鲁迅、老舍、丁玲、郁达夫、叶圣陶、叶紫、沈从文、郭小川、艾青等老一辈作家,也应该了解一批古代和现代的,国外古代和现代名家。新课标已经给了我们学习的范围,我们更可以广泛涉猎。
二、注重积累词汇佳句
自学的目的是提高文学水品并能够自如运用,特别是一些比较好的词语,可以分类摘录。只有理解有深度的句子,才能理解透文章。自学者要借助工具书或辅学资料,或者在网上查找,搞清楚句子深层含义。比如鲁迅的《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意思是说:谁也不能断定一种理想能不能最终得到实现,关键在于有没有人去追求,有人去追求,有更多的人去追求,就有希望,哪怕前方没有道路,我们也能开创出一条道路;如果没有人去追求,或者只有极少的人去追求,就没有希望或没有更大的希望。当时的中国正处国难,很多人都有一种悲观的情绪,认为找不到救国的道路,鲁迅这句话就是要激励人们,如果坚持的走,就算前方没有路,我们依然能开创出一条路。这就是说希望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一种追求,一种奋斗,一种动力。一种通向美好未来的精神支柱,一种坚韧不拔。象这种具有哲理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抄录下来,看得多了,理解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三、结合文体特点进行自学
学习时分清文体,理清文章结构和作者思路。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进行。小说注重从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进行分析,重点是情节的跌宕起伏和人物不同性格特征。议论文抓住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来理解文章。如契诃夫的《变色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态度五次变化,那么其中有没有始终不变的地方?在五次变色中,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始终不变,充分暴露了他的卑鄙心理。通过他五次变色,我们可以给课文画出层次,也可以清楚看出文章结构和作者思路,主人公性格在情节变化中得到充分展现。养成习惯,分析文章结构能力、理解能力都会有效提高。
四、学会文学品味和审美
对成长中的中学生而言,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至关重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中学语文课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将文学美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种形态。如《荷塘月色》,是在阅读欣赏篇目,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结合,“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段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摇曳在朦胧的月光中,发出奇异的光彩。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仿佛远处飘来的歌声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月下的荷塘清幽淡雅,“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一丝风的路径,在花与叶间流泻,如同月色的一道清辉,划过静谧的夜晚,这种清凉的寂寞,正是独处的妙处。这是一种清新自然之美。中学生在自学时要学会欣赏文学,如果自己感觉审美能力不高,应该多看一些文学欣赏性的文章,看看别人是怎样欣赏美文的,看多了,思考多了,就一定有所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