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11: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爬天都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师:现在请同学们轻声地朗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读完我想请你跟大家说说,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生读)
师:好,你来说。
生:从第2自然段中我能体会到天都峰很高,因为小作者说他站在天都峰的脚下,都能感觉发颤。
师:她的感受是山高。
生:他说他站在山脚下的时候就感觉那个山很高,不敢爬了,更突出了天都峰的陡峭和高。
师:她的感受是山的陡。
生:我找的句子是“我爬得上去吗?”这句话采用了反问的方式,更突出了山很陡。
师:好,山的高和陡,都说明这山怎样?(生:险)
师:这个同学说得对啊,(板书:峰险)天都峰实在是太险了。刚才几位同学说天都峰特别的高,特别的陡。(板书:高陡)好,那我们就来看一看,天都峰到底有多高啊?
生:有一个句子“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师:她刚才说的是什么呀?
生:刚才说的是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师:从天上挂下来的,这个“挂”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天都峰很高。
【点评】教师请学生阅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围绕“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引导学生交流。接着,教师话锋一转:“天都峰到底有多高啊”,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从“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感受天都峰的高。教师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一步步把“险峰”这一意象推至学生注意的中心,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不断发现,相互补充,一步步走进文本,获得高、陡、险的体验。
【教学片段二】
师:如果老师把“挂”字换成“垂”,或者“掉”,垂下来,掉下来,可以吗?再读读课文,可不可以换。(生读)
生:这个不能换。如果换了的话,就不能突出天都峰的陡了。
师:说得真好!一个“挂”字非常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天都峰的陡。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起背一下前两句。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师:这首诗里也有一个“挂”字,这个“挂”字化动为静,体现了瀑布长的特点。在这课,这个“挂”字体现的是天都峰的什么呀?
生:陡、高。
师:刚才我们说,一个“挂”字放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不一样,这就是咱们汉字,咱们汉语的一个特点,是它的魅力所在。你读了这段话,还有什么感受,哪里来体现山的高?
【点评】教者从“挂”切入,先采用了“替换比较”的方法,对品析的关键词语“挂”,用和它意思接近的词语“垂”“掉”来替换,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辨析其中细微差别,品味出哪个词语用得准确,并且懂得原词不可替代的理由。然后,教者又巧妙地联系《望庐山瀑布》,将两文中的“挂”进行辨析,让学生感受“挂”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面意思不一样。教者善于为学生搭建品析词语的平台,而正是通过对语言的比较品析,学生才更易感知一些文章在用词用句上“无可移易”的道理,从而逐步提高语言文字鉴赏力。
生:我是从这句感受到山峰的高:“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师:高到哪里去了?
生:云彩上。(师在“高”字下板书:如上青天)
师:高如上青天,李白在《蜀道难》里有这样一句话:“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突出的是蜀道的什么呀?(生:高)
师:你可以读出这句话高的感受吗?(一生读)
师:老师提示一下,在这个“峰顶”这儿呀稍微停一下,然后把“这”声音拉长一点,中间略有停顿。(生再读)
师:很好,她读出了山的什么呀?
生:山高。
【点评】教者以“高到哪里去了”引出“云彩上”,借机完成“高如上青天”的板书,又联系到《蜀道难》里的一句话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进一步突出了山的高。教学过程衔接自然,如行云流水。无论是《望庐山瀑布》,还是《蜀道难》,这样的拓展既帮助学生体会了天都峰的“高”,又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
师:作者是在哪里望山高啊?
生:作者是在山脚下望山高的。
师:从这个“望”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因为“望”必须要抬头去仰望的,说明天都峰非常高。
师:好,那刚才讲到抬头望,大家抬头望一望,你感觉到了山高吗?
生:感觉到了。
师:不过你抬头望的是天花板哦。刚才大家说山之高,作者在山脚下望,这个“望”字也点明了作者的观察点,这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要注意。好,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望”字后面有一个什么?
生:冒号。
师:这个冒号和我们平时在书里面见过的人物的对话,或者你在写作里面写到的人物对话用到的冒号意思一样吗?你来说说。
生:不一样。因为它表示的下面他想的是什么,不是他说的是什么。
师:在这里呢?
生:表示的是想的是什么。
师:是想的吗?
生:我不同意,应该不是想,而是看到的。
师:很好,这是作者看到的内容,就是这个冒号的作用。大家看,符号不是字,但是它却可以表达意思。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要注意标点符号的用法,好吗?
【点评】教师抓住“望”字引导学生聚焦文字,品析语言,语语悟其神。学生沉浸在文本情境中,涵泳咀嚼,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细节决定精彩,文本细节往往是课文隐含语文价值的“富矿”。小标点,大世界,不语而语,无言亦言。教者抓住“望”字后面的冒号,由标点而引出一连串的思考和回答,帮助学生感悟文本,体会标点传达出的丰富的内涵。
【教学片段三】
师:这是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天都峰的高。那接下来作者写的是什么呀?
生:接下来作者写了他看到的情景。
师:他看到了什么?
生:他看到的是山上笔陡的石级。
师:怎么理解“笔陡”?谁来帮帮老师,帮帮同学们,打个比方来理解一下。
生:我认为“笔陡”就是陡峭的意思。
师:陡峭,你用近义词解释的。
师:你手上拿的是什么?“笔陡”能不能形象地给大家解释解释?
生:“笔”嘛,都是非常直的那种,“陡”说明它非常的难爬,这也说明天都峰很陡。
师:这就是“笔陡”的意思。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点评】怎么理解“笔陡”?教师请学生打个比方来理解。学生用“陡峭”来解释“笔陡”。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笔陡”的认识,教师灵机一动,询问学生手里拿的是什么,借助“笔”来形象化地理解“笔陡”,使学生心领神会,并给予学生极宽广的想象空间。如果教者“硬”解,既费时费力,又破坏了“笔陡”的意蕴。在理解“笔陡”的过程中,教师还渗透了理解词语的方法,点到为止,言简意赅,润物无声。从文本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用精巧的方法,追求精妙的效果,使原本枯燥单调的词语教学变得趣味横生。
今天在学校里做了许多班主任工作上的事情,人确实有些累,但早上孩子们和我聊天的欢乐还在耳边回荡,帮我荡去这一天的疲惫……
早上,让孩子们背诵三年级晨诵篇目《找春天》的时候,他们兴趣很浓,我问:“孩子们,还想读吗?”“想!”我将他们一军:“这汉字有啥好看的,白纸黑字,没有趣味性。”“老师,您错了,这字表面看似无趣,其实它也是有感情的,也是能动的。”我的“助教”马上起来反对。“知音啊,老师也觉得这汉字奥妙无穷啊,也是有‘酸甜苦辣麻”的味道,也有“喜怒哀乐忧’的感情。那问问大家,大家喜不喜欢聊语文啊?”“喜欢,超级喜欢!”班上大多数孩子眼中闪着激动的光芒,兴奋地喊着。此时,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好,我们把这种激情投入到第一节课的聊语文课,好不好?”我立马把这份激情挽留住,我们准备上第一节课了,我期待着……
当我们准备聊《爬天都峰》之前,我先给孩子们呈现了一张天都峰的照片,让孩子们自己先来描述一下,如果自己去爬这山,会有哪些感受。孩子们看着这山峰,开始抢喇叭说了:“看到这高高的山峰,我腿有点发颤。”同学们笑了,我立马说:“我也一样,我这个暑假去爬贵州的梵净山的时候,我的腿真的直打哆嗦,那就是发颤啊!”“虽然这山峰很陡,但我想起‘无限风光在险峰’,我一定能要坚持爬到顶上去看看山顶的无限风光。”我们班的“小博士”扶了扶眼镜,慢条斯理地说道。“好一个‘无限风光在险峰’,不愧为我班的‘小博士’啊!”我马上为他带头鼓掌。“好,我们继续爬我们的山吧!”我顺势就出示了课题。我让大家读课题,一个小女生起来说:“同学们,我觉得这课题也要读出不同的情感,有不要爬、有努力爬、有终于爬上顶峰等等多种情感。”“太了不起了,真的是‘情感专家’啊!一个短短的标题就有这么丰富的情感,读书就是要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情感。为她鼓掌吧!”于是孩子们就抢着话筒读自己的真实感受,有的读出了自豪,有的读出那种畏惧,有的还装着气喘吁吁地读,教室热闹而不乱。趁孩子们还在激情满怀时,我马上抛出这样的问题:“你抓住课题中____关键词,从而知道这篇文章是写_____的。”我还没有给孩子们出示过这样的问题,我是想趁孩子们这份激情还在的时候,我抛出试试。孩子们眼中闪着兴奋,小手举起来了:“我抓住了‘天都峰’关键词,知道了这篇文章是写景的。”话音刚落,一个孩子起来反对道:“不对,这篇文章不是写景的。”我马上问:“那你觉得是写什么的?”这个孩子看着我,一时没有想出来。“没关系,继续‘爬’峰吧!”我缓和了一下气氛,一虎头虎脑的男孩起来说:“我抓住了‘爬’关键词,知道这是写事的文章。”我还没有接上话,我的“助教”拿过话筒:“是的,这‘爬’是关键词,你看,题目不是‘走天都峰’‘游天都峰’。”我立马问道:“那‘爬’和你说的‘走’‘游’有什么区别呢?”学生立刻讨论起来,争先恐后地汇报起来了:“‘走’,显得很轻松,‘游’显得很悠闲、自在,那‘爬’显得要吃力一些。”我立刻问道:“那什么样的动作才是爬,能不能用个四字词来形容?”孩子们在地上、在墙壁上动起来,嘴上也道出了“手脚并用”这个词。“那为什么要手脚并用呢?”我又追问。“因为这山高、陡,难走,就只能手脚并用。”一孩子抢到。“是啊,你看‘爬’就是指动物的爪子和尾巴就用上,这‘爬’字就体现出来了。”一小姑娘不甘示弱地比画着。我乐得只鼓掌:“孩子们,你们太棒了,不仅记住了字形,还记住了字义,更找到了这汉字的情感。我有你们这样的学生太幸福了。”
一节课就在读、赏课题中就结束了,我问:“孩子们,你们这节课高兴吗?有收获吗?”孩子们欢呼着:“高兴,收获大大的有哟。”看着孩子们高兴的神情,我感到自己真的很幸福,我找到当语文老师的乐趣,就是带领孩子们走进书的世界,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觉得聊语文真幸福!
1、周四,早晨从合肥汽车站东门换乘站乘合肥到屯溪的班车约3小时在汤口下高速,直接在新国线换乘中心换乘景区交通车到云谷寺,乘步行上山,游始信峰、黑虎松、北海梦笔生花、曙光亭、清凉台返回北海、排云亭、飞来石等,赏黄山完下,直接住山顶上;
2、周五,早观黄山日出后游天海、鳌鱼峰、一线天、百步云梯、莲花亭、玉屏楼、迎客松,而后根据体力和时间情况决定是否攀登天都峰,爬天都峰的在攀登完后步行下山到达慈光阁,乘景区交通车返回汤口,下午乘车返回合肥。
(来源:文章屋网 )
1 运用电教媒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小学生知识面较窄,生活经验不多,对书中所描写的画面不能够正确地、形象地在头脑中显现,感受不到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感,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巧妙运用电教媒体能够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也有利于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春天在哪里》时,笔者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了歌曲《春天在哪里》,在学生有所感悟、有所触动时,向他们展示了歌词,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此时,学生情不自禁地哼起歌曲来,笔者就动情地唱起来,他们都跟着唱起来。顿时,教室里一片兴奋,一片融洽。有一名学生诚恳地说:“老师,您唱得真好听,再唱一遍吧!”就这样,笔者又唱着,在一片歌声中结束了这一课。哪知,学生仍不尽兴,缠着要笔者教他们唱《春天在哪里》。笔者索性坐在教室,当起音乐教师来,学生围在四周,认真地、开心地学着、唱着。此时,笔者感觉和学生的心挨得更拢了,也更喜欢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了。没想到,巧妙运用电教媒体,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
2 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能引起学生持久而稳定的注意,使学生对学习对象的感知更清晰,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进而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提高小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那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而电教媒体课件就能达到这一点。
优美婉转的旋律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更能激情抒怀,对学生也有镇心激情的作用。对于与音乐有关的课文合理借用电教手段,将会起到较好的激兴效果。
《月光曲》一文讲述的是著名作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其中对《月光曲》这首曲子,作者是通过语言文字来描写那幽美宁静的旋律到激昂的变化过程。学生单靠语言文字的理解是难以与乐曲相通的,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就没有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产生主动性,在导入时让生感知音乐谈感受,由于学生亲耳聆听了音乐,有了亲近感和求知欲,马上进入自读探知状态,从而达到激情导读的效果。
教学《找春天》这一课时,笔者运用电教媒体,播放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带学生进入到美丽的春天的世界,学生从课件中可以找到许多春天的景物,如小草从地下钻出来了,野花开了,树木吐出嫩芽了,等等。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知识。
3 运用电教媒体,突破学习重难点
实践表明: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使学生感知。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有很多事物是抽象的,或是年代久远,或是与学生的距离较远,学生会产生陌生感,不容易理解,学习起来非常困难。运用电教媒体,可以将这种时间或空间上的距离缩短,把事物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文本感悟有一定的基础,从而更好地突破学习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爬天都峰》这篇课文时,开课利用天都峰的图片引入课题,让学生对天都峰有初步的认识。紧接教师对天都峰进行简介,学生兴趣盎然,学得很起劲,也加深了学生对天都峰的有关知识的了解。课中运用电教媒体播放游客们奋力爬天都峰的真实景象,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仿佛身临其境,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天都峰的“险”,通过理解天都峰的”险”,从而真切地感受到爬天都峰的艰难,要想爬天都峰需要许多勇气和毅力。
4 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能力
以电教媒体为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想象力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力是智慧的结晶。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去思索、去创造。
想象能力的培养多种多样,多媒体技术也为之提供了很多方式。如利用多媒体的音频效果,想象画面;利用多媒体的视频效果,想象人物心理或故事情节;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效果,想象运动轨迹;等等。在教学《草原》这一课时,在学完课文之后,笔者轻轻播放歌曲,让学生闭着眼睛欣赏,问学生:“如果此时此刻你来到了草原,你最想做什么?”伴随着悠扬的歌声,学生的思绪飞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的想唱一首歌,有的想打几个滚,还有的想骑一骑蒙古马……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提高。
以电教媒体为辅助,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教育资源展示的画面,能让观者浮想联翩,感悟作者的心境,传递出牵动人心灵的情感。作为语文教师应不失失机地利用画面的转移,引起学生情感的共振。如古诗《春日》是宋代诗人朱熹的作品,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在春日里游览看到的无限春光,诗人通过写景抒发对春天大自然的热爱。如果教师仅从注释上逐句讲解,学生领略的只是表面意思对诗中透露的情,却不能尽述。那么借助画面的转移来让学生欣赏“姹紫嫣红”的春景便尽在不言中了,在心灵深处引发“万紫千红总是春,等闲识得东风面”的意境美,从而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勃勃生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电教媒体为辅助,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借用电教手段可以烘托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声情并茂地读书。教育资源的朗读声音清晰标准,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可以让学生跟着练习朗读,有错误之处再加以纠正,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如教学《日月潭》《黄山奇石》,让学生一边听范读一边欣赏风景,将优美的意境、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融于一体,使学生仿佛在如画的湖光山色中浸游。这样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感情充沛,有声有色,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以电教媒体为辅,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识字写字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形象、更生动地识写。在识字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动画、幻灯片等手段,让学生对表示的事物眼观其行,就会在头脑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规范学生正确书写。如区别晴、睛、清、蜻这些形近字时,利用媒体技术制作太阳、眼睛、蜻蜓、一池水的动画,学生对这些动画非常熟悉;在他们兴趣高涨的情况下,把这些生字展现在画的旁边。这样,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使学生获得了视觉上的感受,而且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认识了这些生字,同时对书写生字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能力。
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以“主题组织教材内容”为单元,即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且选文都是围绕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主线鲜明,特点突出,这一编写为我们引导学生“有序练笔,主动练笔”的习作教学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实践中,我着眼单元整体,紧紧扣住单元主题这一思路实施习作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是“在口语交际里,我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这次习作就来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或者你愿意写的其他事。”这一习作教学目标十分明确。为了缩短学生心理和生活的距离,我从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的教学中就开始渗透这一单元的习作要求。也就是说,一个单元的阅读教学开始了,习作教学也就同时起步了。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一般老师认为他们很明白“课余生活”这个概念,然而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这个概念很模糊。而让学生明确和把握这一概念,是学生得以走入课余生活世界而能见、能动且有感的重要起点。在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中,我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内容“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入手,启导学生认知什么是“课余生活”,继而引导学生搜集自己的课余生活,自己在课余生活中做了什么并体会自己在课余生活中的快乐。同时,我积极地用这一单元《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布置学生每天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可用文字叙述,可以填表格,也可以画图画……学生写,我就利用此后上课的前五分钟让学生来交流自己的“业余生活”记录,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在学完第一课后,学生对“课余生活”的理解可能仅仅停留在“下课后”的层面,如果是这样的话,肯定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不仅窄化了学生对“课余生活”内涵与外延的了解,也可能窄化学生对生活的认知,造成学生写作的窄化。于是,我在接下来《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槐乡的孩子》几课的教学中,除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外,同时,十分注重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引导孩子们对“课余生活”有进一步理解:如《金色的草地》教学中抓住“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让孩子们知道和小朋友玩耍也是课余生活;《爬天都峰》教学中抓住“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让孩子们知道节假日外出游玩也是课余生活;学习《槐乡的孩子》时,让他们知道课外劳动也是课余生活。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教学渗透,不但让他们知道放学后、节假日、双休日、在学校、在家里……都属于“课余生活”的范畴,还逐渐体会到了“课余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趣味性。结果到了阅读教学快要结束即将写大作文时,孩子们都已记下了十分丰富的相关的课余生活内容。不仅从开始记一句话到几句话,而且到后来还能记一段或是几段话,这让我甚是惊讶。其实孩子们的潜能是很大的,就看老师怎么最大限度地去激发与引导。而且,学生一旦知道了写什么,怎么写,就会更主动地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和表达天地。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被充分地激发起来,写作就会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凭借教材来教写作真的很实惠,效果也很好,而且学生十分投入与喜欢。实践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只要我们走进教材,循序渐进;深入教材,心中有标,眼中有生,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吐,有法可依了。那么,我们就能充分体现读写结合的效果,让学生更加喜欢写作。那么,学生主动动笔、自由表达就会成为现实,写作教学质量也就会显著提高。
爬莲花峰
二年级暑假,我同妈妈去黄山旅行。我非常兴奋,因为黄山是我从一年级开始就一直盼望去的地方。
第三天,导游带领我们一团人去爬黄山了。听导游介绍黄山的三大主峰有莲花峰、光明顶和天都峰。到了玉屏楼,导游不陪我们了,我们只好自己爬最高主峰——莲花峰啦!
开始时,我喜出望外,恨不得一步就到峰顶,傲然俯视黄山众峰。
真正爬山时,我才发觉自己想得过于轻巧。重重的雾把陡峭的登山台阶弄得湿滑湿滑的,令我们举步维难,每攀一步都得小心翼翼的。有一位其他团的导游对我说:“小朋友,你要小心点哦,这石道底下可是万丈深渊哟!”
听完这话,我不由得朝栏杆外瞧瞧,恰恰一阵风把云雾撕开一片片,隐约能看见山谷底,妈呀,还真高!我紧紧揣着妈妈的手,战战兢兢的走着,好象全身都在发抖。看到我害怕的样子,妈妈打趣地安慰我说:“瞧,我们像在天上行走哩,哈哈,我们都成仙了。”
不知怎的,我真的轻松了许多。我卷起袖子、重新系好鞋子、再整了整头发,手脚并用,一下子就爬完了长长的三段登山台阶,大概用了一个半小时,我就征服了3864米高的莲花峰。站在峰顶时,我感觉非常的自豪。
我太高兴了,这次爬山我从自信、害怕甚至想退缩、再鼓起勇气、最后征服了莲花峰,这艰难的历程令我非常难忘。妈妈还特意买了一块“金牌”奖励我呢!
如果你也去爬一爬黄山,你也会与我一样感受到这样的困难,以及征服困难后的喜悦和自豪的。
作文,是源自生活的语言,是对生活感悟的自然表达。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写作能力虽是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中尤为重要的一个,但往往是师生投入多,收效不大。新课改以来,从教材编订为源头,开始对作文教学的观念、内容、形式、过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探索和调整,以主题单位为形式的编制方式,不仅从形式内容上,更从文化精神层面上重新引领着小学作文的教学方式与模式。下面,就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组单位为例,探析主题单元对提升学生作文能力的引领,以及在此情境下,如何更好地实现小学作文教育意识和手段的提升。
一、主题单位模式对于小学作文教育的引领
从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编撰结构上,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模式主要是围绕某一主题,将教材课文、课后拓展训练,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等综合能力高度整合后实施的教学模式。它是以“语感”和“语文素养”来代替“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更加注重系统性、阶梯性、递进性和整合性。具体到作文方面,这种主题单位模式更易让学生从全局上了解一种类型题材的写作方式和多种多样的表达方法。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组我们的生活主题,分别选取了《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槐乡的孩子》这些都是具体展示学生身边情景的文章,为小学生初涉记事类作文提供了借鉴。在这几篇文章的编排上,也独具匠心,先从学生们最熟悉的学校入手,消除对文字的隔阂,建立情感交流,再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户外活动入手,最后以游记类《爬天都峰》为结束,立体全面地展示了记事类作文的基本特征,表现手法。授课者,如在前期仔细研究教材在编撰上的用意,授课时,采取阶梯、递进式的方式,就很容易从浅入深地向学生们展示清楚进行这样类型写作的核心关键。
从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选择篇目的内涵上,小学作文写作已经开始实现从功利到人文的转变。《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W作文教学的个别要求降低和淡化了。强调了“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从本源上克服“假大空”的毛病。因此在选录文章上,尽可能选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在课后《写作》中的写作主题也更为多元化。因此,在授课时,应深刻领悟教材编撰者的意图,使作文教学目的与教育的终极追求相一致,更多的关注与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自由,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培养自信,通过作文充分发现和展示自己独特的才华。
二、主题单元引领下的多元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在主题单元引领下,授课者需对单元内教科书选文内容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整体、全面地确定教学重点、目标,从而再抽丝剥茧出作文板块的讲解重点和难点,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和多寡安排课程。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需着重关注两方面内容。一是要通过对主题单元不同课文的比较选读,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实现写作的个性化。《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从纲要角度,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视野、感性体验和感官经验中选题成文,引出真情实感,使得作文表达更加个性化、更具独特性。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组,实际上就蕴含了这样的理念,同样是课余活动,可以写下课后的操场、写下课后嬉戏的公园;可以写与父母亲的亲子活动。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让学生回归拟写作文的本真世界。二是要注重赋予作文教学以生活意义。把作文教育看作师生共同体验和创造生活,而非仅仅是对学生知识、技能发展的关注。从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组选文可以看出,《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都是作者亲身经历和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思。在《语文课程标准》也对此有明确的要求,因此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课文入手,又要跳出课文,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在学习与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追求人的道德、审美、自由的精神,让学生回到日常生活和集体中进行感官深度体验,并以自己的口吻完成叙述,从而形成独立思考的主体人格,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小学作文教育研究永远在路上,前面仍然会有许多有益的尝试,也会碰到许多问题,但唯有择高处站,就平地坐,根据教材的指引脚步,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胡艳芳,湖北潜江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
说是山路,早已有了人的参与。路由台阶铺成,延绵曲折,上升着,左右拐着,拐过去不见了,转过来却又是一段望不到头的路。由此我想到了人生的路不也是这样么?只是要比这复杂,要曲折,要难走得多,或许还会有很多的绝路。我不知道我是否会成功地走完,但我相信,我有勇气走下去。
所谓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路走多了,人便觉得累了,于是不时地驻步观景,一边休息,一边欣赏这人间天堂赐予我们的奇峰怪石,清水异树。黄山巧妙的搭配了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座小峰,每座峰都有自己的名字,每座峰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高峰深谷,幽潭天柱,衬出山的巍峨,水的清秀。黄山的每块石头也都有一个名字,一个典故,仙人指路,喜鹊登梅,天狗望日,梦笔生花,猴子观海,带着一份神秘,更带着一份仙气。黄山的峰多,石多,水更多。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八潭,四瀑。清泉瀑布从山上直流而下,形成了一个个潭,大大小小的潭,水清见底,冰凉刺骨。水声一直伴我们到白鹅岭,经常我们会只听见水声而看不见水,透过密密的树叶儿隐约会看到一条由上而下的银带,路头一转,那清泉小溪便整个儿的呈现于眼前了。
一路低头走路,偶尔抬头看天,山尖的四周围着一团雾,那时候便觉得整个人脱壳的上升了,到天边,到云际。
索道只需要八分钟的路程,我们整整走了三个小时,站在白鹅岭上小憩,说不出是累是乏,也说不出是兴奋是激动,有的是一种惬意和自豪,如同人生的路,走得不易,但终究是要走的,只要走得有有股子傲气就行了。
途中拾翠
休息了半个小时,我们又开始了征途。始信峰上有一株黄山的名松——连理松,一株松树长成了两株,亦名情侣松。据说凡是情人夫妻都会在那儿许个愿,愿彼此相爱到永久。我在树的前面想到了阿威,很想和他一起许个愿,可惜一个月前他走了,离开了我。从他离开的那一天,我开始放弃他,许愿早已变得没有意义。我笑了,走开,带点心痛。
始信峰下来便是北海了。我们在这儿每人租了两件军大衣,一个睡袋,又匆匆忙忙的赶往西海的排云亭去看日落了。排云亭的景色很美,天,蓝底,映着夕阳的余晖,带点儿灰色的影子;山,被几千年的水冲洗的石面光滑可鉴,高峰峻骨,直刺云天;树,立于崖边石缝中,仍要挺拔,仍要向上,不弯曲,不低头,还要做出各种姿势,千种风情,万般柔情。
站在崖边,我竟有跳下去的冲动。风很大,我便坐在排云亭内,看着晚霞渐渐染红天边,又渐渐收起她的色彩。当最后一抹夕阳挥去时,我又想到了阿威,他曾经说过要带我去看海。我以为黄山会让我忘记他,但听到熟悉的粤语,看到广东的旅游团,便会勾起我对他的回忆。其实他是那么的普通,或许若干年后当我回忆我们曾经走过的路,我会笑自己今天困惑于这段其实没有开始的感情,笑我今天的幼稚和痴心,笑我至今无法愈合的伤口。
看完日落,带着一份沮丧,我一言不发,回到了北海。我不是很开心,石菡很照顾我,但很多时候我还是不能自己走出来。
铺开七个睡袋,摊开大衣,穿上牛仔裤和毛衣,七个人分食火腿肠,话梅,聊天。疲惫早已经无影无踪,留下的只有自称“黄山七侠”的豪气和我偶尔出现的沮丧。
睡在大厅里,山泉在屋子外面哗哗的流。半夜醒来,总以为是下雨了,走出去一看, 皓月当空,松涛阵阵,天好得很呢。
黄山日出
所有的山都有一大景观——日出。那几日是梅雨期,天却格外的好。天不下雨,太阳也不算毒辣,更幸运的是那天我们看到了日出。
凌晨四点多,所有的人坐在曙光亭边的平石上,等着日出。四周的天渐渐被朝霞染红,变亮,许多人叫着:“太阳在那边,在那儿!”叫来叫去,倒有了五六个太阳,而我则坚信——太阳升起在最亮的地方。清晨的风带着啸声,吹得松涛阵阵,四周模糊的山,模糊的树也渐渐清晰起来,这样的意境下,倒真的可以忘我,只是周围的人太多了,太吵杂,总觉得这样的景色应该是沉静的,无息的,只要两个人背靠背的,对着太阳升起的地方,不用言语,只用心去体会去交流,方可构出一幅绝妙的日出交心图。
最终我们看到部分太阳出来的样子,那天早晨的雾太多了。云海我们看到了,远处白茫茫的一片,浮来浮去,浩瀚无际,开始我们以为是太平湖,定睛一看,漂流与山峰之间,绕着山尖的,不正是云海么?
光明顶上
真正做了一回仙人,是在光明顶上。站在一千八百四十米的崖边,云雾从脚边萦绕而来,渐渐上升,到腿,到腰,到肩,到头,全身上下一团雾气,朦朦胧胧,仿佛进入了虚幻之地,加上极大的山风吹得人直晃,切身体会了一下什么叫“弱不禁风”。我穿上防雨衣,大大的,敞开着,迎着风,张开双臂,衣服飘了起来,再来一个定格,咔一声,“大鹏展翅”的漠阳便留了下来。光明顶上的气温很低,我们那天在山顶上只有十七八度,穿着短裤,T恤,披着防雨衣,仍旧哆哆嗦嗦,真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如何抵御这寒冷的,大约他们早就炼成一副金刚之躯,或者所谓不为凡心所动,不为尘世所扰,因而也就感觉不到外界的冷暖了吧。这是佛家的最高境界,我还做不到这一点。
光明顶下来,一路听着阵阵松涛,我们走过西海,飞来石,天海,爬过百步云梯,伴着凤凰松迎客松的多姿到了玉屏峰。玉屏峰犹如一道屏障,山面光滑如镜子,如屏风,还不时有几个斗大的字,说是哪位名人留下的。玉屏峰最险的地方是在一线天,上下达七八十度的落差,台阶狭,仅容一人,台阶窄,仅托一足,百米长,走多了,腿便打抖了,害怕了,还不时地叫着——好刺激呀。
爬天都峰
天都峰之险,全在一个“爬”字。上山碰膝盖,下山碰屁股的说法固然有些夸张了,但要上天都峰,不爬是不行的。一天来的疲惫让我很难面对这样的一座险峰,但是既然来了,就不会放弃了。为了不至于让自己后悔,一咬牙——爬。
同行的小猪帮我背包,我便赤手空拳去打天下了。一开始还有点力气抓铁索,双腿用力走台阶,到后来干脆双手着地,双腿向上四肢并行了,时不时还会凄惨的大叫一声“我好狼狈啊”,引得小猪不得不停下来拉我一把。爬的时候是绝对不敢东张西望的,向上,无尽的笔直的台阶,数不清;向下,走过的台阶垂直着,蔓延着,同样没有尽头。
带着动物的本性,我算是爬上了天都峰,走过阎王坡,小心壁,最后到了最险的鲫鱼背。不知道是路走多了,饿了,还是因为两边的悬崖和仅有五十公分高的铁索,这万丈深渊仍让我想跳下去,却又觉得心里空空的,慌慌的,乱乱的。
下山
上山容易下山难。上山并不见得有多容易,下山却是难了。下山的路同样陡,许多地方的落差有八十五度,于是就坐着下山了。台阶小而且多,滑,搁下半只脚,使我们不得不侧身前行了。上山的台阶多,下山的台阶同样的多。路走多了,小腿就开始不听使唤了,肌肉发酸,发疼,最后变硬。我不得不改变各种方式以求最好最快最舒适的方式下山。下山的路有二三十里,沿途还遇到采石耳的山里人,沿着山路,不走台阶,灵活的上下攀岩。由于接近山脚,渐渐气温高了。途中还看到了不少的松鼠,小小的,拖着长长的尾巴,窜上蹦下,可爱极了。黄山的猴子很出名,只是我们上山始终没有看到,说猴子是在松谷景区,我们没有去。温泉我们也没有去,太累了,时间上也来不及了。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以生为本;积极意义;具体应用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的学科,在教学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像数学科目那样有固定的公式或是原理可以参照。由于语文本身存在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给小学语文教学增添了一些难度。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就需要将以生为本的理念贯彻到语文教学活动当中,消除存在的一些负面问题,提高语文教学活动的效率。
1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及以生为本理念的积极意义
1.1存在问题:就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实际情况而言,其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处在客体地位,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虽然新课改已经推行到农村地区,但是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并没有真正落实这一理念,教师仍旧处在主体地位。第二,教学活动较为主观。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求教学活动的设计、开展要从学生的实际角度出发。但是当前在语文教学上,教学活动仍旧是教师从自身主观的角度出发,没有考量到学生实际。第三,在教学方法模式上也比较单一局限,虽然农村学校的教学资源比较有限,但是依旧可以在有限的资源范围内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而目前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符合教学要求的。1.2积极意义:以生为本教学理念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渗透,其具有非常显著的积极意义,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生为本理念在语文教学当中的融入可以转化当前学生的客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当中切实转变为课堂主体,让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就感受到学习主体的作用,形成良好的主体思维意识。其次,以生为本理念在语文教学当中的渗透,能够促使课堂教学模式更加多元化,从而让学生对语文课堂充满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在课堂教学当中能够实现高度参与。最后,以生为本理念在语文教学当中的施行,是对新课改理念的切实渗透,可以推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改理念下不断进步发展。
2以生为本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现
2.1以生为本进行教学设计: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以往的教学设计都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内容而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这些教学方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也忽略了学生兴趣。因此,在以生为本理念下,就需要从教学设计环节加强对学生的考量,依照学生语文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来进行教学设计。比如在教学《奇怪的大石头》这一课时,在教学设计的阶段,教师就应该充分考量学生实际作出教学设计。首先,小学生对于一些新奇的故事都比较有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先将课文后边的小故事整体出来作为导入教学的素材,在教学前设置一个讲故事的环节,先学生讲述关于李四光的一些故事。其次,学生对于单纯的文字在理解上会比较缺乏兴趣,对于多媒体、课堂表演等形式则较为感兴趣。因此,在具备多媒体条件的学校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激发学生的兴趣。若是不具备多媒体条件,也可以设计角色表演,让学生分别扮演李四光、李四光的老师、其他学生等等,对课文内容进行演绎。如此,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必然可以让教学方案更加贴合学生,发挥出更大的教学效果。2.2以生为本展开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活动的展开也需要以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展开课堂教学。具体而言,这一阶段最为主要的就是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和特点选择恰当的手段展开课堂教学。而考量标准的不同,可以选择的教学手段也就存在不同。比如,从学生自身存在的语文水平差异出发,就可以设置分层次教学。从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出发,就可以设置游戏教学法。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手段可以使用。但是考量到小学生处在学习语文的初级阶段,虽然水平存在差异,但是并不大,没有采取分层教学的必要。因此最好还是使用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这一类符合学生特点和认知的教学手段。比如在教学《爬天都峰》这一课的时候,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爸爸带着“我”去爬天都峰,以及在路上的见闻故事。由于课文中涉及到了多个人物,而且有明显的故事线索,因此可以采取情境角色扮演的方式教学,教师先构建几个不同的情境,分别为“我”、爸爸和其他人,然后引导学生进入不同的角色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感受。如此,自然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产生直观的认识。2.3以生为本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常常忽视了对于教学活动的评价,不能及时收到学生反馈信息。因此,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就需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评价。比如在上文《爬天都峰》的教学中,就可以根据学生融入到情境角色之后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参与度、活跃度等进行综合评价,给予学生正确客观的评判,让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了解自身的优点,以便可以发挥优点、改正不足,实现全面发展进步。
3结束语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目前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以生为本理念在新课改的核心所在,因此需要将其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对语文教学活动进行改进优化。具体而言,应该从以生为本的角度出发,对教学设计、教学开展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改善,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代湘玲.以生为本追求实效———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6,(02):101-102.
[2]罗应纯.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做到以生为本[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09):35-3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留白艺术
留白是我国传统艺术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段,留给艺术欣赏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加入自己的再创造,从而多角度深层次地领会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随着教育事业的逐步发展,对各行业先进的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在教学中加以运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留白艺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手段应用于教学之中,但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够到位,不能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教育工作者探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加以利用,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研读教材进行留白
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符合当代小学生的学习规律,能够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在运用教材过程中学会留白。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语文教材,读懂表层含义的同时,进行挖掘,分析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并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小学生具备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在研读教材后引导,帮助学生找到阅读教材的方法和角度,并通过问题设置吸引学生完成思考。还可以利用课本插图、文章的主要内容等设计留白,将问题抛给学生。相对于文字来说,小学生对色彩、图形更感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课本插图,让学生图文结合,发挥想象,将教材内容形象化。
例如《爬天都峰》一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观察课本的插图,并根据插图想象天都峰的奇观,同时更理解小主人公在爬天都峰时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在老爷爷的鼓励下最终爬到峰顶的喜悦之情。这样就结合教材给了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时间,并利用插图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课本内容,把握教材文本的中心思想,为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技能降低难度。这样图文并茂的留白式的教学,给了小学生新鲜感,增强了趣味性,调动了小学生的积极性。
二、课堂提问侧重留白
提问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自制能力不强,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合理提问,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提问需要侧重留白,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余地。教师应当配合教学需要,利用问题串联起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最终提炼课文的思想内涵。教师的问题应当简洁、明确,保证学生抓住问题的中心,在思考中获得提升。同时,教师可以针对课本中存在的争议或者学生容易在理解中出现偏差的部分提问,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正确的答案。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针对自己不理解的部分在课堂上提问,寻求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解决个人问题。这样的留白,给了小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体会到自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夜莺的歌声》一课,教学之前可以引导学生预习,并在实际教学中提问学生:“夜莺的歌声”指的是什么,“夜莺”是怎样巧妙运用歌声与敌人周旋的。这样两个问题就将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学生在找到答案之后就能明确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如果学生不能明确概括“夜莺”与敌人周旋的过程,教师就可以再次引导学生对课文分段,按照诱敌、带路、歼敌、再次诱敌的顺序阅读和理解本课。这样运用留白艺术,留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充分地阅读理解课文,真正把握文本的脉络,逐渐提升阅读水平。
三、课后练习体现留白
小学语文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布置给学生适量的、高质量的课后练习,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自我检测与巩固。教师应当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前设计好课后练习,并配合教学重难点完成。课后练习部分形式可以更丰富,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更多地展示自己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部分练习题可以只规定主题和完成要求,让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完成。这样学生就能在课后练习过程中获得更多自我发挥的空间,更乐意完成形式丰富的课后练习,最终获得知识技能的巩固与提升。
例如《晏子使楚》一课,学生在了解晏子其人其事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搜集我国古代著名的使者及其事迹,多角度理解古代各国之间的外交,让学生树立史学观念。特别鼓励学生查阅《春秋》《左传》等文言资料,更准确地了解史实,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对古代各国、各朝代之间的分合、更迭加以了解。也让学生在查阅资料过程中感受到古代使者出使他国时具备的敏锐的思维、坚定的爱国信念等优良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学生的调查结果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形式呈现,最大限度地应用留白艺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查阅资料的积极性,逐渐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其今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四、结语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用留白艺术,可以从研读教材、课堂提问、课后练习三个方面入手,真正将留白艺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不断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巩固知识技能,提高独立思考能力,最终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慧.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留白”[J].小学教学参考,2013,28:54.
【关键词】 开发;创造潜能;创新意识;课堂氛围;求异思维;想象力;创造点
【中图分类号】G6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
二十一世纪是充满创新和竞争的时代,大量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则成为教育的首要任务。《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我做了一下几点研究尝试: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开发创造潜能的前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改变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高高在上,主掌一切的局面,应俯下身子,了解学生的想法,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我问学生你认为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他是一个谦虚谨慎的人,有的说他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还有的说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我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寻在找答案和激烈争论的过程中,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还对孔子这个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在教学中我很少对学生进行统一要求,我认为对学生要求过多,事事整齐划一,必然会磨掉学生自身的棱角,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死板严肃的课堂气氛,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是开发创造潜能的核心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来源于他们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开发创造潜能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商和能力,积极独立的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的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一切有利因素,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在学习《曹冲称象》一课时,学完课文后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曹冲是一个聪明、遇到问题善于思考的孩子。可是有一个孩子却认为换成人上下船更方便。这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时机,我赶紧组织学生对于他的想法进行讨论、交流,并对这个学生的求异思维加以赞赏。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还经常鼓励学生多多质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探索,寻找多种答案,使每个学生的求异思维都能有所发展,创造潜能得到开发。
三、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是开发创造潜能的过程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连接已知和未知的焊条,是孕育新思维的温床。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教学《开天地》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将天地分开的过程和他倒下后身体发生巨大变化的情景,由此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有的孩子说他的牙齿变成了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有的孩子说他的眉毛变成了一条条连绵起伏的山脉……这样一种有趣的延伸想象,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无穷的兴趣,更能促使他们去主动地探索创新。我还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让他们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图画表示出来,既是体会课文内容的过程,又是培养想象的过程。在教学《村居》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我让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画出相应的图画。通过这有意识的想象训练,不但可以加强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挖掘教材中的“创造点”是开发创造潜能的关键
一、课前走入生活,激起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我们知道,学生所学的教材内容来源于生活,课本是生活的记录。如果学生课前对课文内容有了感性的了解、直接的体验,那么将特别有利于其对文本的学习。因此,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提前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游览、搜集资料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激起学习的兴趣。
二、课中体验生活,活化语文学习
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教材的内容本身来源于生活。为语文生活的开放拓展奠定了基础――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即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能密切联系生活,自然而然地在语文教学中注入现实生活的内容,这样既能让学生更深切地理解教材,又能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
1、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在教学《》时,我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作为教学核心。围绕这一教学目标,以引导学生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为突破口。通过让同学们想像生活中被称作“丸”的东西来理解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为什么像“起伏的微波细浪”“滚动的小小泥丸”,理解作者要表现的主旨。
2、以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阅读预期。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预期可以使阅读变得轻松流畅,并能加快阅读速度。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我校三年级的张老师在上《爬天都峰》时,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起,目的在于唤起大家对“爬高”经历的体验。在这个基础上,再介绍天都峰,并借助比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预期,使学生在感受作者语言的表现力的基础上,展开与作者、文本的对话,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路和作者在文章中所提示的生活哲理,进而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语言训练。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有了生活才有语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语言训练,使语言训练生活化,不仅能为语言训练注入源头活水,使课堂教学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
中国是诗的王国,河间又被誉为“诗词之乡”,诗词进校园也给我校师生带来了灵感。当四年级张老师在教学唐代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恰恰当天大雾漫天,孩子们上学的路上如坠五里云,给孩子们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素材,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有感而发,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下面仅举两首。
雾
――王文良
哈达挂满天地间,似画如诗异非凡。
仿佛置身仙境中,此身处地如神仙。
雾
――魏松
清晨路上罩白烟,只闻其声不见面。
待到空中红日现,乾坤万物显真颜。
同学们还写出了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诗歌,选出了近百首刊登在我校《曙光之声》,赵艺欧等十余名同学的诗词作品被《毛公诗苑》收录。
俗话说:“会读的不是你的,会用的才是你的。”书是读到的文字,要成为学生口头、笔下的语言,需要一个转化过程。对于这一转化过程,我校教师的经验体会是:“语言的掌握需要教师给学生搭个台阶。“搭台阶”指的就是教师有意创设一些情境,沟通语文教学和学生个体生活之间的联系,将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巧妙结合,自然而然地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使学生乐于交流表达,有话可说,并能说得自然,说得流畅。
三、课后向生活延伸,拓展学生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