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11: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家安全教育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第三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即将到来之际,为深入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全面深入地抓好校园安全管理和教育,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防患于未然,有力推进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浑江区文良小学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树立了安全意识,掌握了安全知识,提高了自护自救能力,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学校各项安全工作。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安全教育工作,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学校通过悬挂宣传条幅、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应急疏散演练、召开主题班会、“同上一堂国家安全教育课”等方式营造了安全教育氛围,增强了师生的安全意识。
学校安全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在4月12日开展了全校性的安全专项大检查,对教学楼、操场、运动器材、厕所、平房等重要部位进行了全民细致地检查,不留“死角”,发现安全隐患,立即进行整改。
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文良小学师生的国家安全观念得到了提高,起到了很好的国家安全教育效果。活动的开展让师生对国家安全有了新的认识,明确了学习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提高了自身国家安全意识,自觉做国家安全卫士的信念已扎根在文良小学师生的心中。
【关键词】高等学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高校承载的责任日益加重,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心理安全隐患增多,影响大学生安全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面临极大挑战。大学生虽然大多数都成年了,但毕竟还是学生,是需要接受教育的受教育者,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透过一系列的大学生犯罪事件和安全事件,我们可以发现高校的安全教育有不少值得探讨、创新和加强的地方。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安全教育。
二、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
1.法律知识教育。法律知识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了解、运用,达到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目的。
2.国家安全教育。国家安全包括国防、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隐蔽战线斗争等领域与国家安全和利益有关的诸多方面。国家安全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家利益至上观念、法制观念、敌情观念、保密观念、安全防范观念及情报信息观念等。
3.网络安全教育。网络功能的多样性,内容的广泛性,速度的快捷性,环境的开放性和使用的普遍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成为网络使用的主体。但他们在网上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防范意识弱。网络文化环境下需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网络伦理道德和责任意识教育,网络法律、法规基本知识教育,网络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教育等。
4.心理安全教育。由于社会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尤其是学习、经济、就业、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等诸多因素,使产生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心理疾病造成自杀的案例屡见不鲜。对此,应及时予以疏导,才能避免各类安全问题的发生。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关系的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恋爱与性教育、心理卫生教育、挫折应对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择业与求职教育等。这对于预防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健康人格发展与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人身安全教育。人身安全指个人的生命、健康、行动等没有危险,不受到威胁。大学生人身安全教育一方面是指校园生活中的人身安全教育,另一方面是指社会活动中的人身安全教育。
三、目前高校安全教育状况
目前高校的安全教育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某些管理不到位的大专院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是名存实亡。老师上完课走人,学生管理部门只是负责管理学生的纪律工作,班主任(辅导员) 甚至一个学期难得见学生一面。甚至有的学生去不去上课都没人管,更别说去做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化使很多高校都在忙着如何调整学校的学科设置和建设,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最终只是由学校治安保卫部门在代表性地支撑着。高校的安全教育常常被忽视,重要原因就是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潜意识里认为大部分学生都成年了,没必要在安全方面做太多、过细的教育。而安全教育,说到底是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它的日常化有赖于将其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治安保卫部门在高校里只是常设的安全管理部门,它的安全教育作用是滞后的,并有其不可以逾越的局限性。
四、高校安全教育的对策及途径
1.依法治校,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教育法》为大学生安全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为此,必须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一是要构建安全教育的组织机构。学校要建立由校领导、学校安全保卫干部、有关法律教育、德育教师及有关负责学生工作的干部组成学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教研室,统一负责全大学生安全教育。二是要在学校制定安全教育计划。既要考虑大学生整个在校期间应受的安全教育、掌握的安全知识,又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时段完成的安全教育内容;既要安排正规系统的课堂教育,又要针对不同时期学生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安排一些现实灵活的内容,使安全教育按照计划系统地进行。安全教育课在期末应同其他非专业课一样,进行统一的考试、考评,其结果进入学生综合成绩测评。三是要构建安全教育的保障体系。要针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特点,根据有限的教学时间,有针对性地科学选择内容,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安全教育课要像劳技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在学校教学计划时间内,有“法定”的课堂教学时间。
2.安全教育须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安全角度来看,思想教育工作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把安全保卫工作的重心前移,抓好事前的思想和道德教育,将会极大地减轻事后工作的难度,减少违法违纪现象和犯罪行为的发生。严肃法纪、政纪,对违法违纪人员进行处理,也有其教育的效能,但应以思想教育为主,把思想教育和依法惩处结合起来,才能使安全工作富有成效。
3.构建心理健康防御的长效机制,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安全。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使他们掌握更多的心理调适方法,自觉舒缓心理紧张,消除心理障碍。同时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学校、家庭和生活,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对待学业、人际关系、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主动适应环境,培养豁达的生活态度,不断提高自己适应各种变化的能力;其次,开设心理健康咨询门诊,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解决学生的一般心理困惑;同时,要建立一套危机积极干预机制,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跟踪,防止出现自残、自杀和伤害他人等事故。另外还需组织大规模的心理普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普及宣传教育活动、设立心理辅导热心电话和信箱,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等等。
4.创新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保障安全教育的有效落实。一直以来,影响着大学安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辅导员基础性工作比较薄弱,骨干力量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经过改革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基本全部压在了辅导员队伍身上,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和作用发挥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安全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目前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良莠不一,没有走上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道路,这必然会影响着各项教育工作的展开。为此,加强辅导员队伍这一基础性工作对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安全教育工作很有必要,也非常关键。
5.加强网络监管,促进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发展。加强网络建设,更新网络技术,提高网络监管水平,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积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安全的网络信息,及时抢占网络阵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进行信息安全的教育和引导,适时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走近学生,关注学生的需要,不仅为他们提供新闻资讯、娱乐信息,还要提供学习生活、求职择业、人文知识、心理教育等方面的信息和指导,力争用先进的文化指导学生,用丰富的信息吸引学生,用全面的知识服务学生。
参考文献
[1]葛高林,左惟.大学生安全教程[J].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陆宏彬.关于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探讨[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3]蒋夏宁.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03(4)
一、高职新生入学后存在的问题
1.心理方面的不适应。从心理方面看高职新入学的学生的不适应现象主要表现在失望、孤独、空虚、被动、自卑等方面。进入大学后由于生活节奏放慢,学习上也不像高中那么紧张,人自然松懈下来,这时会感到无所事事,心理上表现出空虚感;高中时学习生活,都有老师和家长督促、帮助,但是上了大学,学习上没有人再督促了,生活上没人照顾了,一切都要靠自己,有些同学难以适应这样的变化,这时会感觉处处被动;还有些学生由于高考发挥不理想,认为自己考到高职院校没面子,这些同学心理上有自卑感。
2.目标不明确。高职新生刚刚实现高考的人生目标,入学后面对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确立新的人生目标,开始人生新的阶段,但由于一些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生活,不能很好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无法确立人生新方向;还有些学生高中时只为上大学而学习,不考虑今后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不知道今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学习的兴趣减弱,以60分为目标,不求上进;还有些同学由于不能及时认识到高中与大学学习区别,不能按照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要求自己,不重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忽视职业素质的培养,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
3.学习方式不适应。学习能力是高职学生应该具备职业能力之一,而很多新生对职业能力的认识不到位,将职业能力的培养简单等同于“找工作”,对知识的学习并非出于对知识的憧憬和渴望,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大多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和技能。刚入学的大学生受应试影响,既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也不重视实践能力,专业课的学习中仅限于弄懂课堂理论知识,缺少动手能力,缺乏自己的见解,思维禁锢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中,很难产生自己的见解,更谈不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
1.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新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首先,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面谈,然后分析诊断,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其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再次发挥各学科的联动作用,各学科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帮助学生在不同方面认识自我,把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内化成自己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专业教育。专业思想教育是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专业教育,对稳定新生情绪、使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对专业学习兴趣尤为关键。要使新生尽快完成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就要进行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课程的设置、专业的市场需求、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就业前景、教学计划,怎样学好该专业等几部分,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为以后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提供经验。通过专业教育帮助新生们了解专业学习要求,强化专业思想,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培养专业素质。有利于学生克服娇生惯养、害怕吃苦、作风散漫、意志薄弱、缺乏集体观念和纪律性差等缺点。
3.军训教育。通过军训,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为国家训练一批预备役兵员和预备役军官;通过军训,使学生增强国防观念,提高思想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集体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通过军训促进其他专业的学习,为建立良好的学风、校风打下坚实的基础。
4.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大学安全教育应该包括国家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防盗窃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安全规章制度教育。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不断扩展,交流领域也不断拓宽,高校就像是开放型的“小社会”,给高校的安全造成诸多不利因素,因此要提高大学生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能力。当前我国面临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而大学生对国家安全也存在着种种模糊的认识,认为“对外开放无密可保”,“和平期间无间谍”等。由于思想麻痹,造成国家的一些机密被泄露,个别经不起金钱、美色等种种诱惑,不惜丧失国格人格,出卖情报,给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教训极为惨痛深刻!因此必须要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
关键词: 和谐校园;高校;安全教育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6-0042-03
近年来,高校内发生的各类治安案件、事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马加爵事件、北大学生食堂爆炸事件、复旦投毒事件及高校凶杀与自杀事件等等引起社会极大的震动。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已是摆在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面前的迫切问题。
所谓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教育和日程教育等多种途径,在校大学生能够增强安全意识、全面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今后走向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1]82-84
高校安全教育本身颇具矛盾性,被多数人不同程度地忽视,但又没有人否认其重要意义。从校园层面,校园安全事件频发,一方面使得大学校园变得危机四伏,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2]35-37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求得生存能力的薄弱。从社会层面看,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基础;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因此,建立科学的高校安全教育体系,对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大学生安全防范能力,促进校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以三个课堂为切入点的安全教育组织实施体系
将安全教育与第一课堂安全理论课、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相对接,拓展第三课堂网络新媒体的教育平台,可以促成高校安全教育体系三个课堂深度融合、协作互动、资源联动、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
1.结合安全教育课理论教学,衔接第一课堂
北京林业大学于2004年把安全逃生课列为必修课并纳入学分,首开国内高校先河。随后,部分高校认真研究新时期安全教育的规律,陆续将安全教育课列为学校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制定教学计划,选取科学教材,适当安排课时,并采取一定方式进行考核。与纯理论知识授课不同,安全教育的课堂应以理论知识为主线,辅以案例分析、模拟应急训练、模拟自救演练、防身技能训练、专题报告会等多种形式。通过安全教育课,大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了防火、防盗、防骗、防止人身侵害以及交通安全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安全常识,培养大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自救自护的能力,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结合校园文化安全实践,渗透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处于有形教育和无形教育之间,相较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内容丰富、主题广泛、形式多样,具有自主性、知识性、娱乐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在高校安全教育中,要把校园的安全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锻炼能力。如新生入学教育时发放安全教育手册、宿舍安防小贴士、组织安全知识讲座,在高年级学生中组建大学生治安志愿者服务队和安全学习交流协会,在日常的学生活动中举办安全运动会,组织安全图片展览和模拟消防演习等,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以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
3.结合网络新媒体新平台,拓展第三课堂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和服务,是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科学化的重要手段。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更加广泛地深入大学生生活。充分发挥网络媒介容量大、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和服务,是提高高校安全教育的有效手段。高校安全教育可以尝试通过网络安全主页、论坛、微博、微信、QQ、飞信、邮件、人人网等方式,主动抢占网络宣传阵地,及时安全信息,适时进行安全管理干预,增强分类教育引导的实效性,提高安全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二、以三个转变为突破口的安全教育质量提升体系
无论在实践操作层面,还是在理论研究层面,当前的高校安全教育依然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学校应积极完成三个转变,提高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质量。
1.由表及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安全教育关键在落实,目前高校的落实情况远滞后于实际形势的发展,或是出现重大案件后才会加以重视,或是重安全管理轻安全教育。前者问题在于预防意识淡漠,后者治标不治本,有形的安全问题可察觉,而学生安全素质不高的隐形隐患危害更大。
在高校安全问题中,教育与管理是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二者的目标都指向于高校安全的保障。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引导学生重视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同时,要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如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校内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日常行为;及时查处发生在大学生中的各种安全问题;落实学校安全防范措施等。
总之,高校安全教育应健全体系,将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参与实践相结合,促使高校安全教育的有效深入。
2.以点带面,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性
目前,高校的安全教育多是零散和随意的,大学生普遍缺乏深入的、系统的安全教育。原因之一是高校安全教育组织机构和领导机制不完善。一般认为,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保卫部门的职责;而安全保卫部门认为其职责主要是学校的安全管理,且无力承担安全教育工作,等等。原因之二是安全教育力量单薄,缺乏专业师资和专业管理人员。目前的安全教育尚停留在辅导员层面,只是组织安全教育主题会和节假日前后的安全教育例会等。
高校安全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齐抓共管与分工负责相结合。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内容。学校保卫处、学生处、思想政治教研室、宣传中心、后勤管理部等都责无旁贷。应当实行岗位责任制,主管领导指导监督,安全教育中心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干部贯彻落实到学生个人,使高校安全教育制度化和系统化。
3.由此及彼,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前瞻性
高校的安定和谐是育人的基本前提,意义重大。对于如何保证高校的安定和谐,存在着一种颇为普遍的错误观念:即单纯强调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此观念指导下,高校会更多地约束学生的行为,制定更加严厉的处罚办法,防止各类事件事故的发生。这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做法,缺乏前瞻性,看似解决眼下问题,但安全隐患一直存在。只有真正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导学生如何避免事故,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事故,这才是校园安全的根本,才是教育的根本。
三、以三个难点为着重点的安全教育管理保障体系
安全教育的高度、宽度和长度是取得实效的难点。对这些问题,高校要力促三个结合,才能推动实践教育向立体纵深发展。
1.安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并认为这些基本需要对人的生存发展来说十分重要,一旦缺失或未满足将会带来身体上或精神上的隐患,若得到满足就演变成追求高一级需要的动力。因此,高校的安全教育作为保障大学生生存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而且是高校育人的重要保障。将安全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一方面完善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体系,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和抵御非法侵害的能力,确保高校的安全稳定。
2.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近些年,大学生发生的人身意外伤害和非正常死亡的事件逐年增加,分析事件的原因,发现多是心理障碍造成的恶果。[3]125-128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心理成熟滞后于生理成熟,心理状态波动起伏明显、稳定性不强,且情绪控制能力较差,易诱发校园安全事件。将高校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我、提升自我,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预测、排查、干预、跟踪”的危机积极应对机制,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跟踪,防止出现自残、自杀和伤害他人等事故。
3.宏观安全教育与微观安全教育相结合
传统的高校安全教育主要集中于法律法规、人身财产安全等领域,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安全教育的内容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从宏观层面看,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转型期矛盾凸显,由此产生诸如政治安全、国家安全、环境安全、资源安全等问题;[4]49-52从微观层面看,随着学校管理社会化和学生结构复杂化,大学生在心理、社交、就业、网络和消防等方面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学校应将宏观安全教育与微观安全教育相结合,切实开展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大学生安全素质和能力。
总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只有正确把握方向,加强队伍建设,丰富教育模式和内容,切实有效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大学生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才能推进高校安全教育的体系化、常态化,才能构建和谐的校园安全文化。
参考文献:
[1]蒋夏宁.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12)
[2]梁姗姗.大学生安全教育缺失及高校安全管理体系的构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
1.1对课程的重要性重视不足
从培养大纲来看,大多数高校目前依然把《大学生安全教育》列为选修课,只有少数学生接受了较为系统的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教育及培训。大部分学生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逃生技能和安全常识,上课时问过大家一个问题:着火了怎么办?大多数学生竟然笑着回答“当然是用水浇啊”,可见安全知识的贫乏和认识的狭窄。
1.2授课时间滞后
根据统计数据,安全问题大多数发生在新生人学期间,毕业期间和假期前后。而选修课一般都是大二时才开始上。根据对某班的统计,大一期间约有1/3左右的学生出现过丢钱包或手机之类的财产安全问题。因此,本课程授课时间稍显滞后,如在新生人学第一学期进行,则可更大程度预防与减少校园安全事故。
1.3任课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足
目前高校从事本课程教学的大多数是辅导员或者职能部门人员,他们本身就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例如,辅导员文科出身的较多,而课程中的消防安全则属于工科知识的范畴,因此上课时老师只能照本宣科,忽略了知识点的讲解,如解释为什么水不能用来扑救油类火灾、火灾扑救中物质闪点的意义等内容。
1.4教学经费投人不足
本课程需要一定物质和资金的支持,不然只能流于形式,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现实中,鲜有高校能够将安全教育作为一个常规项目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导致硬件无法满足,实践活动无法开展。如自护自救这部分内容,如果学校没有拿出经费购置高级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或者人工呼吸模型及包扎带等器具,很难在课堂上让学生完全掌握这部分内容,学生还只是停留在“嘴对嘴”的表面认识上,具体怎么操作尚不清楚。
2.课程改革途径
2.1设《大学生安全教育》为必修课
各个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将《大学生安全教育》设为通识课程,学时设定16即可,最好在大一第一学期进行。如此,全校新生人学则可以接受全面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以最快的速度培养和加强安全意识,降低盗窃、抢劫、交通事故、火灾等发生的频率,最大程度地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财产和人身安全。目前已有首都经贸大学等少数高校将《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程,但是在广东省还没有得到重视和普及。
2.2选择合适的教材
目前市面上关于安全教育的参考书达几十本之多,如赵升文主编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杨新生主编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等,它们有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公共课系列规划教材,有的是普通高等学校安全教育知识读本,但并不是每本书都适合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材出版时间:一般情况下选择新近出版的。例如财产安全中的防诈骗防抢劫部分,新近出版的课本会列举最新的诈骗和抢劫手段,教师才可以根据最新的诈骗抢劫手段制定有效的防诈骗防抢劫策略。
(2)教材层次:不同的教材针对的学生层次不同,如针对高职高专的系列教材可能偏实践,内容较为简单,如作为本科的教材就不太合适。另外,读本类的书籍亦不宜作为本科教材使用。
(3)教材内容:尽量选择内容全面丰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实用性和操作性的。课本中应该有和学生生活相关的大量案例,便于学生课后阅读。笔者选择由郭凤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选修课教材,本书包含了国家安全、财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社会实践安全、心理卫生及心理健康、食品安全及自护自救等共十章内容,以安全常识为主,结合案例,紧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实践,深人浅出的将大学生安全知识讲解透彻。23处理好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有部分内容重复。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讲解社会实践安全与心理卫生心理健康部分时,只要简单概括,无需用时太多。本课程讲授的重点为财产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与自护自救等部分。就拿东莞来说,偷盗和抢劫现象较多,很多外地学生不了解当地的治安状况,应作为财产安全中讲解的重点加以强调。
2.4加大教学经费投人,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氛围
学校应加大对学生安全教育的经费投人,设置专门的安全教育专项资金,购置灭火器、人工呼吸模型等教学器具;举行各类安全知识竞赛,并设置奖项,吸引学生广泛关注;加大校园宣传。定期举办消防演练、自护自救演习等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学安全、要安全、会安全”的文化氛围。
2.5任课教师的选择
笔者认为本门课程可同时安排多个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由于本门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某个教师不可能完全掌握所有的知识。因此,可按照章节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师。比如财产安全部分,可由保卫处的相关人员进行授课,他们日常就从事相关的工作,经验较为丰富;消防安全和交通安全部分内容则可由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师进行讲授,这部分内容与他们的专业课内容相关,上起来更得心应手一些;食物中毒、自护自救则可由医务室的相关人员进行授课。
2.6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
(1)案例教学法:本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在讲授过程中要结合学校和当地的现状,多举发生在学生周围的案例,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2)互动式教学法:课堂讲授时,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提出不同观点。老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过程中,实现老师与学生的最佳磨合,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例如,讲解防盗知识时,就可先进行讨论,看看大家哪些东西什么时候最容易丢失,然后可让学生讲述自己被盗的经历和感受,最后老师再针对学生的被盗问题提出意见及建议。
(3)多媒体教学法:传统的教学是黑板书写式的,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已悄然成为课堂的主角,因此,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但注意时间不宜过长,播放内容更不得偏离主题。另外,可聘请相关专家走进课堂,扩大学生的视野;也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如参观戒毒所、事故现场、消防局等场所。
3.结语
一、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安全意识淡薄。发展是目标,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安全稳定是高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而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实现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措施,其作用不可谓不重要。但在现实中,一些高校安全意识淡薄,重管理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大学生安全教育只由某一职能部门承担,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在问题发生后才被动应对,事后又缺乏经验总结,致使在校大学生缺乏基本安全知识和技能,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自我保护能力不足。
2.安全教育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国内高校很少配备专门的安全教育教师,大多是由保卫处、学工处工作人员和辅导员兼任,偶尔会聘请社会上相关专业人士来校开设讲座。由于这些部门人员编制有限,而且要承担大量繁杂的日常工作,常常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无暇顾及如何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质量和实效性。
3.大学生安全教育运行机制不合理。大学生安全教育机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安全教育缺乏常规化的组织安排;安全教育内容不够系统化;忽视安全技能的培养等方面。首先,很多高校对安全教育缺乏常规化的组织安排,没有统一设置安全教育课和其他的安全教育活动,最常见的安全教育方式就是辅导员在班会上强调注意防火防盗,外出注意交通安全等。其次,很多高校的安全教育的内容不够系统化,安全教育内容比较零散。在社会形势变化多端的今天,安全问题及影响安全稳定的因素日益增多,而安全教育的内容还停留在传统的法律法规、消防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体现不出时代性,像国家安全、社交安全、网络安全、就业安全、心理安全等相关内容尚未被纳入安全教育的视野。再次,很多高校比较注重安全基础知识的教育,期望通过安全知识的灌输,提高学生的自身防御能力。而这种教育方法恰恰缺少了实践环节的讲授与演练,导致在突发安全事故时,学生很难跟据实际情况而采取正确方式应急逃生。大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处理安全事故的技能、方法,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安全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大学生安全意识和技能的培养。
二、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水平的几点思考
1.强化责任意识,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机制。高校应牢固树立起“安全第一”的观念,明确安全是高校稳定发展的基础,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确保高校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是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要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责任制,即从学校到各院系,各院系到各班级逐级签订安全教育“目标责任状”,层层落实安全教育责任,制定详细明确的安全教育考核指标,定期检查考核,从而保证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落实。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管理机构,加强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指导、协调和监督,设计规划教育的总体工作目标并监督落实到位,增加投入使安全教育软硬件的需求得到满足。从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规划、教学管理、效果考核、信息反馈等方面建章立制,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改善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逐步健全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运行机制,确保大学生安全教育步入规范化、走向系统化、达到常态化,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2.配备合理的专兼职结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学校应根据在校生的人数规模,在全校范围内遴选一定数量的专兼职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师,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首先,充分依靠校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保卫干部、心理学教师、国防教育教师、学校医务人员、专兼职辅导员队伍等参与安全教育活动。其次,可以聘请校外公安民警、消防官兵、指战员以及其他与安全教育有关专业人士共同参与教育活动,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师选拔、培训、考核标准,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组建一支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师资队伍。
3.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方法,拓展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内容。要不断丰富和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方式和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可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经验交流、社会调查、实操训练、疏散逃生演练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安全知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安全技能,增强安全教育效果。同时,可以把安全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生课外活动、社团活动中去,引导学生开展以校园安全为主题的各类活动,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画展、主题征文、安全知识竞赛、组建大学生安全保卫志愿者等,让大学生参与到学校安全管理的实际工作中,让大学生在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的同时增强自觉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鼓励同学之间相互教育和提醒,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充分利用报纸、网络、校内广播、电视、宣传栏等载体,丰富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效果,以达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目的。
4.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高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应更多地关注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安全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安全观的形成,使大学生对安全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强化为自身的安全意识。为促进安全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要把潜移默化的环境文化熏陶与直接活跃的教育活动相结合。要积极塑造健康、文明、安全的人文环境,让学生自觉树立自身安全防范意识。积极利用各种媒介开展正面宣传教育活动,加强舆论引导,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人人重视安全、人人关心安全、人人维护安全的良好氛围。
作者:苏延立 张萌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保卫处
一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分析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由于人为疏忽、设备老化、安全教育宣传不到位、管理缺陷等原因,从而发生的安全事故,使人触目惊心。因此,各高校应根据本校自身的教学、科研需求及特点,探索与本校相适应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
二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
高校化学实验室承载了教学及科研任务,是高校化学类专业课程进行的重要场所之一,因此实验室的建设和安全管理工作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工作。教育部针对实验室安全工作,分别出台了《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的意见》(教备[1992]44号)等文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也于2013年出台了《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管理办法》的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对实验室管理和安全工作做出一系列有章可循的规定。但随着我国高校化学类实验室发展规模的扩大,各类新型实验技术、实验仪器设备、药品试剂的不断涌现,实验室安全问题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仅仅依靠国家颁布的各种管理办法文件很难满足各个高校化学实验室的个性化需求。所存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各类问题中,有以下几个共性的问题: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但在法律、法规或各种规章制度上仅依靠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1]等文件,很难有针对性的实现对各大高校的化学实验室进行有效管理,提出的文件要求也是总体指导性精神,很难落实到工作实处[2]。
(二)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分散
各大高校均有自己的办学特点及管理机构设置特点,不同学校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方式不同,有些由设备管理处与教务处共同管理,有些则分散到保卫处、设备处及科研处共同管理,部分高校将安全管理划归到综合治理委员会或发展规划处等部门共同管理。由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涉及水电、房屋、消防、设备、保安等多个方面,而这些方面分属不同职能部门,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问题,多个职能部门协调沟通、共同工作的情况下,很难迅速有效解决问题[3]。
(三)安全教育重视度不足
许多高校在教学科研过程开展前,未进行安全教育工作的宣传和系统讲授。虽然在实验室中悬挂有本实验室的安全须知,但并未在开课之前进行系统实验安全知识的讲解,也未针对实验安全方面开设专门的课程供教师和学生进行专门学习,安全教育往往是走过场,不能达到实验室安全教育本应达到的效果。
(四)实验室安全专项经费投入不到位
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自身综合排名,往往出现“重科研、轻安全”的情况,因此投入大量经费用于教学、科研设备的购置等,但对于安全方面的专项经费则投入有限。有些实验室由一般教室改造,水电布局、防火防盗等设计存在安全隐患,如烟雾报警器、喷淋、排风系统不足或根本无法配备,同时有毒有害、具腐蚀性或易燃易爆试剂的放置间防盗系统不足,使实验室存在安全隐患。
三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针对以上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各个高校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验室安全体系构
(一)制度建设
在任何工作开展前,制度的形成和建设都是核心工作,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更是如此。建立符合高校自身发展需求的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需要考虑两个问题:①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普适性。各高校在进行实验室安全管理过程中所指定的制度,需要考虑具备普遍的指导意义。同时针对化学类实验自身的特点,以及各个化学实验的不同内容,该制度还应具备特殊性和可操作性。针对不同实验提出不同的实验要求以及事故预案,每一流程均有指导性的操作意见,使制度落到实处;②制度针对突发事件的预案处理流程。一旦发生事故,除了进行紧急处理及善后工作,还需在制度中明确应急处理上报流程,使一切工作有章可循、流程清
(二)管理体制建设
制度建立是为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提供了依据,但体系建立和完善才能将制度落实。高校化学类实验室管理一般由学校管理层、教务处、设备处等各系分层管理。其中各系管理是整个管理体系的核心。化学类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各层领导下,由实验室主任及化学类实验室负责人主要执行安全管理工作,检查安全隐患,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意见。同时责任落实到人,将“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落到实处,授课教师同样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执行者,从而达到将安全管理工作层层负责,提高实验室使用者和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和责任。
(三)安全教育建设
针对学生,在大学第一个学期开设普适的实验安全教育课程,使每个学生均构建基础的实验安全意识。同时在开设的所有化学类课程开始前,均应根据本门课程实验的特点和危险性,提供专门的实验安全课程内容学习,使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的实验特点,提升学生安全操作意识。针对教师以及实验室管理人员,开设安全管理教育类课程以及风险应急处理等课程或专业培训,使授课教师及实验室管理人员从业务上熟练掌握实验室安全管理方法及应急处理方法。
(四)硬件设施建设
化学类实验往往需要进行加热、各种化学试剂反应等,有许多试剂具有腐蚀性或有挥发性,因此化学类实验室必须配备通风橱、洗眼器、烟雾探测器、喷淋设备、消防设备等安全设施,用以防止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同时,化学类实验的废弃物有许多直接废弃会污染环境或侵蚀管道,因此还需配备废液、废弃物回收设备,用以进行无害化处理。
四结语
高校化学类实验室是高校化学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而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保障。近年来的安全事故从不同方面反映出化学类实验室的管理漏洞,表明实验室的安全工作不能有一丝松懈和马虎。通过制度构建、体制构建、安全教育、硬件设施贾强等方面的不断推进,努力提高化学类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从而保障化学实验课程及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将安全事故发生概率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28号[Z].2009-10-19.
1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价值
纵观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开展状况可以发现,生命安全教育缺位的问题长期存在,长期以来,中学体育教学都是以运动技能教学和身体素质教学为主的,任课教师主要关注的也是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和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而却很少有任课教师关注到生命安全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的实施价值,也很少有任课教师会针对学生进行专门的生命安全教育。实际上,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其实施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命健康水平。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各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均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如果能够在开展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一定的生命安全知识,掌握一定的生命安全技能,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实现中学体育教学的基础价值,同时还能够让学生通过运动参与生命安全实践获得切实的生命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生命健康水平,体现中学体育教学的生命安全教育价值。其次,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是生命教育的起点,也是生命教育的价值所在。在组织开展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实现生命安全教育,如,安全教育、生存教育、环境教育以及死亡教育等科学的融入,不但能够帮助正确认识和看待生命的有限性、独特性和不可重复性,而且还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健康,并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最后,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有助于促进学生生命特征的全面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虽然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与此同时,也或多或少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到中学生而言,现代交通工具和生活工具的便利,使得中学生体力活动的机会和时间大大减少,以上学放学为例,已经很少有中学生是步行上下学了,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使得学生机体的生物结构和生物功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退化,因此,影响了学生生命特征的全面发展。但是,如果能够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引入生命安全教育,通过生命安全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如,组织开展情景化的生命安全教育游戏,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丰富学生的生命安全知识,同时还能够通过各种有针对性的活动促进学生生命特征的全面发展,阻抗现代社会青少年学生生命特征退化的问题。
2生命安全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主要可以概括总结为以下两点。首先,要注意在体育理论教学中渗透实施生命安全教育。体育理论教学是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开展室内体育课教学时,体育任课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或者是教学视频,向学生生动形象地传授各种生命安全知识,展示各种生命安全技能,并引导学生将这些生命安全知识和生命安全技能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如,引导学生讲述自己见过或者是听说过的生命安全事故,并让学生自行分析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如何预警、如何自救、如何互救等,在学生分析与讲述的基础上,任课教师在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根据学生的分析进行进一步深化,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生命安全知识,掌握正确的生命安全技能,树立积极面对困难的态度。其次,要注意在体育实践教学中渗透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利用体育教学实践来渗透实施生命安全教育,不但同样也能够丰富学生的生命安全知识,提升学生的生命安全技能,同时还能够让生命安全意识和正确的生命安全理念真正内化到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之中。例如:在开展中学体育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危险情境,如,地震来临时的情境、出现火灾时的情境等,并组织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逃生模拟训练,让学生自行摸索和体验如何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有组织、有秩序的脱离险情,从而真正让学生将所学习和接触到的生命安全知识和生命安全技能内化到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之中,实现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除此之外,学生在参与类似生命安全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同时也会涉及到跑、跳、投等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所以,在确保了生命安全教育目标实现的同时,还能够发挥中学体育教学的基本功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由此可知,在中学体育实践教学中渗透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无疑是实现生命安全教育价值有效途径。
3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在学生生命健康水平的提升、生命价值的认识以及生命特征的全面发展等多个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中学体育教学工作者应积极探讨体育教学与生命安全教育之间的融合方法与融合途径,以促进生命安全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常态化和常规化发展。
作者:邹恒曦 单位:重庆市第四十九中学
参考文献
[1]陈曙,罗永华.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3(6):43-46.
【关键词】学分制;安全教育;模式;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快速扩大,校园社会化现象日趋明显。地方经济的发展与高校开放式办学的深入,使学校周边的环境越来越复杂,由此带来了校园及周边的消防、交通、治安等比较大的安全问题。从全国理工类高校来看,大学生遭遇交通事故、火灾事故逐年增多,大学生被抢劫、被伤害、被骗、被盗、被滋扰案件时有发生,给学校、学生、学生家长都带来不小的损失和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的科研、教学、生活秩序,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各类安全事件的发生,固然与各种外部因素有关,但是理工类高校安全教育的模式更新不够快,安全教育效果不明显,大学生的安全素质提高缓慢也是重要原因。学分制下,大学生处在更加松散的环境里,流动性和无序性进一步加大,这又增加了安全事件发生的几率。因此,积极探索适应学分制下理工类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新模式,认真开展安全教育,将对理工类高校构建安全稳定的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理工类高校大学生公共安全形势分析
近年来,国内多所理工类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都以推行学分制作为切入点。实施学分制后,在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专长,增加学习的兴趣,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学分制的实施,也带来了学生管理的新问题:学分和课程的中心化使班级的地位和存在的可行性大大弱化,学分制的实施使得学生的流动性大大增加,学生日常活动会脱离班级活动的范围。班级对学生的约束力大大降低。另外,实施学分制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学生在校园外无序活动的机会增大,这无疑会引发各类安全问题。部分学生自制能力不够,难以做到学习刻苦勤奋,学习缺少自觉性,选了课程后,不认真去上课,上课时间逗留在宿舍上网、抽烟甚至到网吧去上网。当前,理工类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有以下特点:
(一)理工类高校安全隐患点较多
由于在校学生人数多,实验室数量多,理工类高校承担的安全责任相对就比较大。现有的安全防范设施及技防措施已不能满足目前学生规模的要求。部分实验室存放有放射物质、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等危险物质,部分教学科研设施及设备年久失修,电线线路、管线、管网老化。许多教学楼、宿舍楼的消防通道不能满足消防要求。
(二)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素质令人担忧
首先,安全防范意识差。以学生宿舍为例,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自我防范意识,电脑、手机、现金、银行卡等贵重物品经常放在宿舍,很容易成为作案人员的目标。其次,学生缺乏必要的卫生安全意识。以吃饭为例,很多学生在明知存在地沟油、传染病等卫生隐患,仍有不少学生到校外周边的饭摊、饭馆就餐。其次,消防意识普遍缺乏。虽然宿舍实行智能控电后避免了电饭锅、热得快等的用电事故,但乱拉电线情况还比较严重;消防栓被学生恶意损坏,发生火灾根本无法应用;冬季,个别学生在宿舍使用酒精炉做饭,这些仍然是学生宿舍不容忽视的消防安全隐患。此外,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安全不容乐观,因心理因素造成的伤亡事件时有发生。
(三)学校周边的环境越来越复杂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与高校开放式办学的深入,校园周边进行商业开发,各种餐饮业、娱乐业在校园周边迅速兴起。高校周围的商业网点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和流动人口,给高校校园的安全稳定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四)高校安全服务体制不健全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安全保卫部门都是学校的一个行政处室,行政上归属各高校管理,业务上归公安机关指导,没有行政执法权,可以接警,但不能惩罚,使高校保卫部门处于一种尴尬的境界,无法加大对犯罪分子的惩罚力度,保卫部门有力使不出,而真正的公安机关面对社会上错综复杂的案件,工作压力较大,对于学校发生的小偷小摸,无暇顾及,对学生们的求助,显得力不从心。
二、传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及传统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传统的安全教育模式的形式
1.专题讲座的安全教育模式。通常的专题讲座为:防盗、防火、防骗、防自然灾害的“四防”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交通法规及交通安全知识教育;校规校纪教育等。
2.现场观摩教育模式。通过模拟危险场景演练,如组织学生进行灭火演练、地震逃生演练等,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掌握获得安全的本领,给学生增加安全防范的感性知识。
3.利用国家法定的一些节日开展安全知识宣传和教育的模式。组织大学生参加3.15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利用3月份的“全国安全教育月”开展创建安全和谐校园活动;利用12月份的“全国法制宣传月”在学生中开展普法宣传和教育。
4.现身说法的教育模式。对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各种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知道安全事故就潜伏在大家的周围,不要抱侥幸心理。
5.网络宣传教育模式。通过电子邮件、飞信、QQ群、手机短信等各种通讯传媒工具,将不同类型的安全案例发放给广大学生,通过温馨提示告诉学生在哪些地方需要加强防范。
(二)传统的安全教育模式的不足
传统的安全教育模式在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高等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生源状况的改变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安全教育模式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
1.安全教育的内容不够完善。传统的安全教育内容相对单调,涉及面窄,往往局限于防火、防盗、防骗、防自然灾害及交通安全等几个最基础的方面,而对于国家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金融安全等时下颇受关注的新内容则涉及太少。在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越来越趋于智能化、高科技的今天,传统的安全教育内容已无法满足当今形势的发展需要。
2.安全教育形式不丰富,灌输教育多,参与互动少。一些高校安排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未能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仅仅是通过开设讲座、心理咨询等形式简单的给学生传授一些安全知识,内容缺乏创新,学生对此兴趣不高,教育效果不好。校园的宣传媒体在安全教育中作用发挥的亦不够,没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
三、学分制下理工类高校大学生教育模式的建议
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校的安全是全社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新形势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建议理工类高校成立大学生安全教育领导小组,领导、指导学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定期召开大学生安全教育会议,分析本校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形势,研究制定教育的计划和方案并督促学院和学生管理部门贯彻落实。做到三个“纳入”即将安全工作纳入校园整体发展规划,将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平安和谐校园”建设目标管理,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发展计划。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新模式。
(一)“三进”教育模式
所谓“三进”模式即安全教育进课程、进班级、进宿舍,将校园安全教育辐射到班级和宿舍,积极营造全方位的安全教育氛围。高校应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常规教学计划中,在新生进校时,就要将安全教育定为必修课,可编写规范的安全教育读本作为教材,安排专职教师担任授课任务。同时可聘请公安、消防、银行、安全部门的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员,给学生授课。北京、上海部分高校已经开始探索并实施安全教育学分制了。有的学校将安全教育融入其他课程中,如清华大学将其纳入军训课程,首都经贸大学将安全教育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开设。笔者认为,安全教育课程可占到1-2个学分。各学院尤其是各分团委要充分利用每年的“全国安全教育月” 、“全国法制宣传月”等教育契机,针对本学院的学生安全教育的需求和现状,确定教育主题,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学生辅导员要通过班会、社团活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在班级层面上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同时学校要把安全教育从课堂延伸到大学生公寓,每个宿舍要选出安全员,在大学生安全教育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公寓管理部门对大学生安全员进行定期培训,通过宿舍安全员,将安全教育送进大学生宿舍。学校可研究制定宿舍安全员队伍建设及奖励办法。
(二)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模式
通过设计安全知识竞赛、逃生技能比赛、自救互救实战演练、安全宣传漫画设计比赛等主题,来加强学生在实际行动中掌握安全本领。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并潜移默化地形成安全意识与责任。社会实践可以包括各类安全突发性危机事件处置演练、组织参与校园安全管理和检查,走出校园到消防、公安和交警等部门了解调研相关安全动态。实践环节的设置既可以纳入课堂教学任务中,也可借助学生会、学生社团、勤工助学等平台组织学生参与宣传教育。
(三)将安全知识融入专业课的教育模式
理工类高校的工科专业课的教学过程应融入安全哲学、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和安全工程等方面的安全科学知识;经济管理类的课程应融入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的内容。安全教育的融入,拓展延伸了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同时也扩大了安全教育的辐射面。
(四)网络教育模式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网络为课堂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辅助平台,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已经习惯于通过这一新媒体获取各种信息。可以利用网络这一自主学习的平台,开设学生安全教育网页,把一些案例分析、教育视频、安全法规上传到网页,让学生在网上很便捷地就能接受教育。同时,通过微博来进行安全教育,创造互动的教育空间,吸引广大学生的参与,并为学生及时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咨询服务,从而增强教学的时效性。
四、结束语
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持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代表,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以安全理念、安全责任意识和安全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对在校大学生所进行的一种系统教育,也是一项系统地工程。探索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的新模式,对大学生进行真正卓有成效的安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安全素质和正确的安全价值观,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共同课题。学分制下,理工类高校面对的安全教育形势更加复杂,这就要求理工类高校要在安全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出一种适合学校自身实际向适应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确保大学生安全教育取得实效,真正提高广大学生的安全素质和防范能力,使高校的校园更加安全,更加和谐稳定,让学校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参考文献:
[1] 汪绪吉.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探析[J].管理观察,2011(8).
[2] 刘建清.高校实施学分制的制约因素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3).
[3] 李玉淑.完全学分制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22).
[4] 董刚.学分制下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
[5] 吴红骏.学分制背景下高校管理工作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6).
作者简介:
荣军士,男,安徽界首人,1966年8月出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管理。
一、创立一个联动机制
我校以建立法制教育规范机制为主导思想,建立了以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纪委、公安处、思政部、法律系等机构共同组成的一个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的联动机构,负责协调、安排布置、实施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工作。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的联动机构的职责:党委宣传部负责“四五”普法、“五五”普法及有关法制教育精神的制定和安排,教务处负责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安排落实,学生处负责大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稳定教育,思政部负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工作的安排实施,法律系负责模拟法庭工作的开展,纪委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工作。实现了各部门分工协作,各施其能,共同推动我校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抓好两个普法阶段
2001年以来,中央提出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根据陕西省对“四五”普法工作的具体部署,结合我校实际,突出特色抓重点,扎实有效地推进“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愈来愈密切,大学生也愈来愈容易受到社会上的各种影响,为此,我校着重推进普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普及化,做到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法律知识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提高管理干部的法律素质与推进依法治校相结合,努力提高师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修养,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四五”期间,我校党委宣传部、工会、党政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保卫处等部门分工负责,积极配合,共同做好普法宣传教育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按照《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陕教政〔2006〕20号)的规划部署,根据学校的特点,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我校从2006年起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实施了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积极开展普法学法用法活动工作。
(一)加强制度化建设,为普法教育夯实基础
我校根据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条例等,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比较规范、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学生违纪、违规行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制度规范,对违纪学生、违纪现象给以相应纪律处分。修订完善了《西安理工大学学生管理规定》、《西安理工大学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学生工作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预案》、《学生伤害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等管理文件,并编撰成30万字的《西安理工大学学生管理规程》,使制度建设日臻完善,并培养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同时,我校建立健全了《西安理工大学学生申诉处理暂行办法》,成立西安理工大学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另外,还设立了学生申诉信箱,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办公室及时安排有关部门调查落实学生申诉情况,查证属实的,对责任人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在学生申诉处理过程中,严格制度、严肃程序,坚持回避制,保证委员会会议的合法人数,给学生以陈述、申辩的机会。每个环节都有书面材料及文书,并向学生说明学生具有上诉权。
(二)注重针对性和层次性,法制教育稳步推进
我校针对新生进行法制教育,主要采取学习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普法考试。我们逐班下发了《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由辅导员和班主任集中组织学习,通过主题报告会、班会、观看电影等形式,对新生进行“法与人生”的法制教育讲座和“大学生安全知识教育”为主题的讲座。针对药家鑫交通肇事杀人案件,我校借此开展全方位的法制教育活动:组织安全教育课,进行安全法治主题教育,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和宣传;举办思修道德教育专题报告会,学校及各院系领导带头走入学生中间、走上讲台作报告,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谈心,加大教育引导的力度;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主题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活动,进行法律法规集中学习,反思该事件的恶劣影响及教训,增强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探讨药家鑫事件的成因及带来的深刻教训;组织学生撰写分析报告,分析药家鑫事件的成因,剖析自己对法律法规存在的模糊认识,从而提出自身的整改措施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三)大力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也是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更是普法教育的核心所在。我校高度重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教育,将宪法精神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具体行为之中。校团委、学生处通过举办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团日活动,活跃学生的日常文化生活,将法制教育融入其中,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从点滴中增强法律意识。
(四)立足课堂,让法制教育进头脑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我校着力于让法制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根据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等四部委《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使学生学习并掌握我国基本法律知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为其他非法律专业的本科生开设选修法学二学位,进一步提高了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使他们既成为法律知识的拥有者,又成为普法工作的实践者。
三、建设好三个教学渠道
(一)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传授法律知识的主课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绝不仅是简单地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合并在一起,而是一门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支撑的,具有专门定位、特定内涵、特定任务的一门崭新课程。我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研室针对新方案,结合我校以理工科学生为主的实际情况,教学方法大胆创新,由过去单纯的填鸭式教育,改为启发式教学,传统授课与多媒体授课相结合,理论知识与案例相结合,课本知识月实际案例相结合,通过讲授、提问、讨论、案例分析自主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授课时我们注重采用启发、讨论、案例分析、互动、探究、自主学习等符合学生需求的多样化教学形式,特别是采用了“理论讲授-实物信息-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即把每一个授课主题分为三个部分:理论讲授;资料、图片等演示;问题探究。在教学环节安排上,老师们普遍注重案例教学,每一章节、每一主题内容都精选案例,以案例导入主题,以案例提出思考问题,教材中法制教育内容的逻辑结构是以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密切联系的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法律规范为切入口,帮助学生认识法律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内在需要,而不是外在强加,增进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以社会主义法理为基础,引导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进而通过阐释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
(二)以“大学生安全教育”、“形势政策课专题”为法律知识普及的辅助课堂
切实抓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对于保证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及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也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确保我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顺利进行,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大中专学生安全教育有关问题的通知》(陕教稳〔2006〕8号)精神,我校于2006年9月下发了《西安理工大学关于大中专学生安全教育“进教学计划、进课堂、有课时”的安排意见》(西理教〔2006〕45号)文件,对我校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有关事项进行了明确规定和要求。根据文件精神,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由学生处组织负责,从2006年始每年在新生秋季学期进行,并将安全教育列入总体教育教学计划,落实在大学生开展安全教育选修课中。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涵盖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心理和生理健康、性道德与健康知识、网络安全知识、自然灾害防范等诸多方面。从2006年以来,我校学生处组织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认真开展安全教育教学工作,课前集体备课,课堂认真讲授,有计划地在新生入学后集中对其进行安全防范、遵纪守法、自我保护的教育,而对毕业生则重点进行心理和就业疏导教育,还利用节假日、国内外重大活动和纪念日等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安全知识教育,力求将理论教育和鲜活的案例相结合,将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以增强安全教育的针对性、现实性和实效性,努力营造安全教育的氛围,提高安全教育的感染力和教学效果。我们还与公安处、后勤处、曲江管理处等单位共同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使学生学习安全救护、紧急避险方法,掌握自救、自护和逃生技能。并通过校园广播、网络、宣传栏、校园文化活动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安全知识教育主题,营造安全教育氛围,提高安全教育教学效果。
(三)以“模拟法庭”为拓展的实践教育课堂
作为我校法制教育亮点之一的模拟法庭搭建了法律实践教育教学的平台。集声、光、电于一体的多媒体硬件设施、当前生动的有较大社会影响的真实案例以及校内教师校外专家严谨深刻的分析,都吸引着广大学生观摩参与。每年举行l-2次的全校性开放式模拟法庭活动,将真实的法庭引入进校园,使法制教育更加生动直观,便于法律知识推广,法制教育效果尤为强烈,在专业外、校园内和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学生了解现行法律制度、认知司法实践、强化法制观念的有效途径,开展的活动受到《光明日报》、《新华网》、《西安日报》、《三秦都市报》、《华商报》等多家媒体的宣传报道和肯定。还有由法律专业学生组成“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经常自办学术讨论会、辩论会、演讲会,借助“3.15”消费者权益日、“12.4”法制宣传日、“6.26”国际禁毒日、“11.9”消防安全日与校外有关机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和法制宣传活动,无偿法律援助案件,参与诉讼,为社会弱者提供法律帮助,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学法、用法、守法意识的同时既丰富了校园文化也扩大了学校影响。另外,我们还每年定期聘请法学知名学者和司法实践部门专家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辐射全校学生,强化理工科高校学科交叉特色,拓宽学生视野,拓展思考维度,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
四、实现四个教育结合
(一)法制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结合
大学生往往被视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这一优秀群体常常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可是,尚未完全脱离父母的庇护,又还未真正踏上社会的大学生们尚不具有把握现实的能力,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带来的是迷茫和彷徨;自我意识强但自控能力差;情绪方面的不稳定性与矛盾性等原因所引发的挫败、沮丧、偏激等负面情绪极易受到诱发而导致犯罪。2004年的马加爵案件,2010年的药家鑫案都属于情绪犯罪。我校相关方面注意到这种大学生犯罪新动向,及时在我校心理咨询的同时辅助以法律咨询的内容,帮助在校大学生学会理智思考,学会对自己和他人的人生负责。
(二)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结合
法制教育的效果不仅仅是课堂知识的传授情况就,最主要的要通过德育教育的时效性来考察。新方案中,将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改革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不简单是两门课程的合并,更主要的是密切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同时也提升了法律教育的地位。
(三)法制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诚然,高等院校以培养专业型人才为主,特别像我校这样一个以理工科为主的高等院校,主要培养专业技术的应用人才,但培养专业人才与通识教育可以并行不悖。而且专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往往偏向于技术主义、分析主义、经验主义;通识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则偏向于科学主义、整体主义、思辨主义,表现出高度的社会关怀与人文关怀。通识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教育教学更重高度、广度、思想性、人文关怀、哲学深度与创新性。在高等院校中两种教育教学互为补充,专业教育可以通识教育为塔底;通识教育可以专业教育方式为塔尖。法制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培养思维广度、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
(四)法制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
“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1]法律教育本身及其产生的结果对人的其他方面,如价值理念、道德素质、思维方式、精神状态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时时刻刻规约公民的行为。法制教育能帮助大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获得真善美的心理启迪,提高综合素质。
五、坚持五个教育原则
(一)目的导向原则
法制教育专题及案例的选择、设计和讲解,都以树立正确法制理念、培养坚定法律信仰为目的,尤其突出法律与现代人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思想,强化法制意识。
(二)优势突出原则
我校法制教育的优势,既表现在教师的专业性强,理论功底扎实,还表现为案例选择突出典型和时代感,使学生体会到法制教育不是为了领会僵硬的法律规定,而是实实在在能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内容科学原则
法律从概念到理论,从内容到形式,从内涵到外延都有其极强的历史发展性和严谨的理论推理性,学会和尊重法律的科学性,有助于大学生知法懂法、学法用法。
(四)功能互补原则
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法制教育处于无可替代的独立位置,但这种独立不是孤立,法制教育从来都与德育、美育、及哲学历史学科的教育紧密相关,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五)形式多样原则
我校法制教育的形势可谓精彩纷呈,有学理分析的深入严谨,有典型案例的真实感动,还有东西渊源的异同比较等等,这些都给法制教育的课堂增添了活力,多种形式共用,既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真正使法制理念深入人心。
六、力求六个推动功能
(一)推动学生遵纪守法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2]当前大学生遵纪守法存在的很多问题,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因为不知法不懂法,而是学而不用,知而不信,知法犯法,因此,遵纪守法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大学生遵纪守法教育工作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唤醒和强化他们的守法意识,使其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
(二)推动建设法治校园
高等学校要提高办学水平,就必须依法治校,这既是现代化高等学校制度的要求,也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依法管理,依法办学,在广大师生中,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切实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
(三)推动提高人文素质
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3]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基地,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大学生“单向度”的倾向,促进大学生思维和智能的发展,丰富他们的精神境界,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使他们既会“做事”更会“做人”,实现和谐的人的教育。
(四)推动丰富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办学理念、学校校风、精神风貌和人才素质的具体体现,具有很强的导向、凝聚和教育功能。”[4]物质文化绝不能包容校园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都应当是校园文化中主要的内容,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更重要。在课堂内外我校积极开展各种师生喜闻乐见的法制教育活动,如充分利用“12.4”法制宣传日、“6.26”国际禁毒日、“11.9”消防安全日等时机,组织各学院、各有关单位要结合自身特点,广泛开展生动、有效的法制教育活动,特别是在“五五”普法阶段任务,经常组织开展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切实增强学生学法、用法、守法意识。
(五)推动拓展网络功效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法制教育必须借助这一新途径和新方法,高等院校在网络时代进行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创建高校、家庭、社会网络互动机制;研究开发大学生法制教育网络资源库;积极开发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技术系统。我校相关部门已搭建了网络法制教育平台,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法律问题。但如何发挥在网络环境中成长的90后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仍是我们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大学生;现代国防观念
作者简介:文丽(1978-),女,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处,讲师。(河北 保定 071003)卜国艳(1978-),女,满族,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中教一级。(河北 承德 0670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07-02
高校国防教育作为全民国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塑造学生的国防精神、培养国防人才、建设强大国防具有重要意义。自2001年《国防教育法》颁布施行以来,高等院系进一步明确国防教育任务,完善机构、健全机制,深化课程改革、拓宽教育渠道,切实增强了国防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推动了国防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但随着形势的发展,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日益凸显,如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整体规划、师资力量不足、教育形式单一等,不仅影响和制约了国防教育效果的充分发挥,也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产生了一定影响。新形势下,要求高等院校正确把握国防建设新要求,认真分析现存问题,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工作,为培养国防后备人才、促进国防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一、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高校国防教育作为一种综合性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其他教育方式和手段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随着国防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其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中的影响日趋深远。
1.国防教育的保家卫国和育人功能决定了其必要性
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高校的国防教育不仅具有保家卫国的重要功能,还具有全方位育人的功能。
一方面,国防教育是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有组织、有领导地在公民中进行灌输国防知识、培养国防观念、提高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各种素质、能力的教育活动。而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国防意识和本领直接关系到国防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关系到国防后备力量的质量建设,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发展,因此,加强高校的国防教育对于国家捍卫统一、和安全具有重要的功能。
另一方面,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的国防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教育手段,它对于学生的全面成才发展有这样几方面育人功能:一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二是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提高基本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四是培养学生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精神,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国防教育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它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
2.大学生国防意识的现状决定了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紧迫性
当前,国际战略格局不断演变,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和本质的新军事革命蓬勃发展,国家安全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树立与国防建设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现代国防意识和现代国防素质。
就大学生的国防意识现状来看,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中还存在着国防意识淡薄、国防常识缺乏、安全观念滞后、国防认识存在误区等问题。造成这一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都是在和平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生活条件相对优越,造成了居安思危意识、国民国防观念上的淡化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缺乏等。而当代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之中,只有建立强大的国防才能保持安全有序的经济建设环境和生活环境,大学生对这一问题应有清醒的认识,培养正确的国防观念,提高建设、发展、献身国防的自觉性,努力成才成长才能为国家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二、当前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的现实不足与问题分析
近年来,高校积极贯彻落实《国防教育法》的要求,通过军训、军事理论课、预征兵工作等各种途径加强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民族精神、普及军事知识和技能等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中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匮乏、课程体系滞后、教育缺乏连贯性等系列问题,这对高校的国防教育改革提出了新挑战。
1.师资力量不足,难以保障军事理论课程效果
当前,很多高校都存在着师资不足的突出问题,军事理论课任务都是由负责学生武装部工作的老师承担,很少有专职的军事理论课教师,而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规定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军事课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军事理论课为36学时。按照这一学时要求,军事理论课的授课教师面临着教学任务量大、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现实问题,这必然对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带来不利影响。就国外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构成而言,有的是由现役军人、院校教师两部分组成的,有的是由现役军人、院校教师和国防教育中心的老师三部分组成的。根据我国国情,高校也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经验,进一步充实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切实提高国防教育效果。
2.国防教育没有形成常态机制,教育缺乏连贯性
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渠道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军训与军事理论课。目前,高校普遍按照大纲要求开展了军事训练,虽然在军训内容、军训时间上不尽一致,但都对军训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教官配备、科目训练等方面都进行了精心安排和认真准备,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了充分保障,使得军训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然而,在很多高校却存在着军训工作一结束或者军事理论课一上完国防教育任务就完成了的现象,很少再组织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训练,后续教育跟进不足,没有形成常态化教育机制,教育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从而导致军事训练成果难以得到巩固,而军事理论课的效果也难深化的局面。
3. 课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难以适应国防建设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国防教育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是落实国防教育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有效载体。由于高校国防教育学科起步较晚,再加上师资力量、教学科研水平有限等不利影响,在课程建设上与其他学科相比差距很大。同时,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知识更新速度慢、教学方法和形式单一、缺乏统一的国防教育教材,并且主要采用大课堂教学方式的突出问题,而随着当代军事发展的日新月异,原有的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军革、信息化战争时代的要求,也远远不能满足未来国防现代化对复合型国防、军事人才的需求,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实施路径
为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下国防教育的新挑战、新要求,针对当前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和不足,应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渠道,完善措施,积极推进国防教育在高校中的深入开展,并取得良好实效。
1.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推进国防教育常态化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防教育都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本质上来讲,虽然两者教育的侧重点不一样,但都是以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目的的;而在教育内容上也都有交叉之处,如在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顽强拼搏意志品质的培养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既能达到效果上的相互促进,又能实现国防教育的常态化开展,保证教育上的连贯性。广义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十分丰富,涵盖面广,既有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又有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教育手段方法上也十分灵活,既有“两课”教学、专题报告又有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国防教育的有效载体和有力借鉴,通过进一步丰富内容和手段,加强日常渗透,可以有力地推进国防教育的常态化开展。
2.充实师资队伍,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做好军事理论课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这就需要首先从队伍入手,一方面要进一步充实现有国防教育教师队伍,优化结构,形成以专职国防教育教师为主、兼职国防教育教师为辅及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等结构合理的队伍格局;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培训,使其有更多机会进修国防教育专业知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育理念,更好地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其次要不断推进课程内容的改革,保持教学内容上的与时俱进,不断把国防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反映到教学中来,增强国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向学生传授最先进的国防理念以及最新的军事科技成果及发展动向,切实提高军事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在这方面,作为开展较早、发展更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来讲,无论在学科建设、课堂教学还是师资队伍、教学科研上都可以成为国防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借鉴。
3.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积极推进国防教育网站建设
为了积极推进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很多高校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特别是开设网站的形式,大力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国防教育的普及,扩大了教育效果。然而,虽然创建了国防教育网站,但一些高校实际上只有一个网页,内容不够丰富而且更新不够,管理和维护也不及时,远远没有实现网络国防教育的预期效果。知识经济时代,推进高校国防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一方面顺应了现代化国防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容易吸引广大学生对国防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注。国防教育的网站建设首先要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在内容上也要体现出新颖性、时事性、丰富性、知识性、思想性,既要有国防建设的法律法规、世界军事的最新动态、世界先进军事技术等国防常识的介绍等,也要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信息安全教育等内容。同时也要积极加强对国防教育网站的管理工作,定期检查、督促更新网站内容,确保国防教育网站建设的正确方向和规范运行。
参考文献:
[1]昝金生.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新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29-131.
一、主要工作成效
今年1—6月份,平均日出动警力80余人、警车10余辆,在国道206线、省道昌万公路路、S208线、及城区重点路段采取流动巡逻和定点执勤方式,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查纠和治理。共查处违法校车186辆,客车300多辆,违法停车450起、清理违法记录车辆2000余台次。查处酒驾6起,劝导代驾320余人次。查处无牌遮挡号牌、不悬挂号牌、无证驾车等涉牌涉证交通安全违法行为200余起,行政拘留6人,均创历史新高。1—6月份,共发生各类道路交通事故起,死亡人,伤人,财产损失,与去年同期相比四项指数均略有下降,没有发生一起群死群伤恶通事故。
二、主要工作和做法
(一)认真抓好春运“两会”交通管理工作
春运、全省和全国“两会”是一年中首要工作,我队始终把大部分警力摆上路面,严查严处各类严重交通违章行为。为确保春运及全省、全国“两会”交通安全畅通,先后开展了两次“知了行动”对各类违章行为实行“点上查、线上纠、面上控”。开展了“三超一疲劳”、学生接送车辆专项整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对过往车辆进行安全检查。重点查处了无证驾车、无牌无证车辆,客车和摩托车严重超载等严重违章行为。路面中队重点巡逻监控交通事故易发、多发的险、杂路段,实行24小时严密监控,坚决纠正各类严重违章行为。大队主要领导还经常深入一线督查,严防事故的发生。圆满完成了春运“两会”期间的道路交通安全保卫工作,确保了节日期间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节日祥和氛围。
(二)大力开展春季管控各项行动
今年以来,我队积极开展整治“三超一疲劳”、“整治酒驾醉驾”等专项行动,有效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一是“零超员”整治“校车、客车”。结合《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实施,与县政府督导室成立了暗访督查队,采取超常规措施、超常规手段,坚持“零容忍”打击“校车”各类违法行为,有效遏制“校车”违法行为,受到省总队、市支队高度肯定。同时采取上下联动、部门联动,强力开展“客车”整治,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二是“零容忍”整治“酒驾、醉驾”。我们把查处“酒驾醉驾”违法行为作为常态工作,对“酒驾、醉驾”违法行为决不姑息迁就,发现一起,制止一起,查处一起。三是“零距离”整治“涉牌、涉证”。四是“零时空”整治“三超一疲”。按照公安部统一部署,我队开展“三超一疲劳”整治,重点把守“三城”、“三线”,并在瑞洪设立服务站,加强路面巡逻管控,全天候提供服务,清明节、五·一黄金周等期间辖区道路交通安全畅通,
(三)深入开展“三访三评”,排查化解社会矛盾
为确保全国“两会”顺利召开,大队成立了以大队长为组长的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及重点治安地区整治领导小组,全方位开展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一是大力开展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整治,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化解动态交通安全隐患,净化道路交通安全环境。二是强化客货运安全隐患排查,四见面,将安全隐患消除在客货运企业大门之内,上路之前。三是强化事故多发点和重要路段集中排查。对三级以下公路弯道半径、超高等不符合标准,缺乏交通标志灯安全设施,极易引发交通事故的路段,可能导致路面损毁等安全事故的路段等摸清底数,登记造册,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切实消除事故隐患。四是深化“三访三评”强化隐患排查。深入社区、乡村、企业,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整治工作,建立健全苗头和隐患排查台账,努力将各类矛盾化解在基层一线,处置的萌芽阶段。共排查矛盾纠纷48起,均得到化解,其中3件为2年以上积案。
(四)充分发挥车驾管服务职能作用
一是“标准化”建设理论考试点。为方便籍新办证人员,我队积极同上级沟通,争取籍新办驾驶证理论考试在进行,(每年新增驾驶人约2万人)并严格按照标准建成驾驶人理论考试点,此举既方便驾驶人,又为籍办证人员节省一大笔经费开支,同时又严把了驾驶人“准入关”,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好评。二是严格按照省总队和市支队文件精神及工作规范标准办理超标电动车实行挂牌办证业务。为方便群众,我们增设5个办牌办证服务站点,同时内设科室主动深入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上门服务,截止目前共办理超标电动车挂牌(办证)6000余只(个)。
(五)健全事故处理规章制度,促进规范化
按规范化标准对事故处理办公大厅进行了改造,进一步健全了事故处理规章制度,激励事故处理岗位人员提高责任心和主动性,从源头上避免隐患发生,加大事故处理特别是交通肇事逃逸案的侦破力度,组织了事故中队全体民警及各中队长进行了交通事故处理培训,提高了交通事故处理岗位民警的政治业务综合素质技能,为我大队交通事故处理工作再上新台阶打下了坚实基础。
(六)强化宣传教育,“春雷行动”、“打非治违”成效显
为了使“春雷行动”、“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有效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一是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宣传教育工作,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即宣传教育与“五进”活动相结合,与整治县城交通秩序相结合,与治理超限超载相结合,与清理整治“四类”车辆相结合,与交通事故预防相结合。上半年,大队先后举办了《道路交通安全法》、“五进”活动等大型宣传活动次,在县城街头悬挂过街标语,设立宣传咨询点,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播发通告,制作宣传栏目。营造浓烈的宣传氛围,让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全面了解、正确运用、依法参与道路交通活动。此外,大队还专门为中小学生编撰交通安全常识教材,与教育部门联系,在学校开设交通安全课,从娃娃开始,普及交通安全知识。
半年来,大队出动警力余人次,出动宣传车20多辆次,散发宣传材料400余份,悬挂横幅标语20余条,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法》知识讲座6次,播发通报12余次。先后深入农村、社区、企业、中小学校进行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宣传教育,展出事故案例图版3次。使交通安全教育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人受到教育,人人增强交通安全意识,人人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在全县形成了“关爱生命、安全出行”的浓厚氛围。在“春雷行动”、“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中,以查处套牌假牌、挪用号牌、无牌无证、不按规定安装号牌、故意遮挡污损号牌等机动车涉牌涉证违法行为为重点,强化违法整治。在农村主要针对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和拖拉机等车辆违法载人以及无证驾驶、无牌无证机动车上路行驶,短途客车超员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专项打击,对超速行驶、客车超员、货车超载和疲劳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整治,形成了“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严管高压态势,有效遏制了交通故事故发生,道路交通秩序得到改善。
(七)积极主动参与,助推“四城同创”
今年是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关键之年,也是县开展“四城同创”开局之年,交警大队全体人员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身心投入到“四城同创”活动之中。为提高城市品位,提升形象,按照“四城同创”要求,大队组织专门人员,对县城交通秩序、交通安全设施等交通要素进行广泛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范车辆停放,提高通行条件,增强管理能力的建议得到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肯定。进一步加强了县城交通秩序整治,会同县团委、县工委组织志愿者上街进行文明劝导行动5次,开展乱停、乱放、乱点等三项整治行动11次,取得明显成效。
(八)加强监控建设,夯实道路客运安全年基础
为认真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家安全生产部关于开展“道路客运安全年”活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为有效打击交通违法行为提供有力的证据保障,提高交通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降低交通民警的劳动强度,今年来,加强了智能电子警察监控系统建设。分别在S208省道(鄱阳石门街至宁都)与迎康公路交叉口、昌万公路与S208省道交叉口(鄱阳石门街至宁都)、迎宾大道与永安路交叉口、206国道(黄埠路段)与S208省道交叉口新增红绿灯电子监控器。通过对该系统抓拍的违法车辆进行有效处罚,对交通违法驾驶员起到了震慑作用,广大驾驶员的守法意识进一步增强,辖区闯红灯、越线、超速等交通违法行为比该系统启用前下降了九成,交通秩序明显好转,基本达到了行人、机动车各行其道,很大程度上缩短了交通参与者的延误时间,交通秩序明显改善,为争创道路客运安全年打下良好基础。
(九)深化“三访三评”,致力交管水平再提高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交警总队2.17视频会议精神,大队深入开展了“三访三评”大走访活动,要求各级干部带头深入交通执法一线,深入群众家中,通过走访慰问等形式,加强交通法律法规宣传,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截至目前,我大队共走访企事业单位40余家,农村(社区)20余个,人大政协委员50人,基层群众460余人,其中交通事故当事人90人,困难群众151人,散发宣传材料300余份,征求到群众意见和建议30条。针对管理服务、执勤执法、队伍建设、服务效能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剖析,管理服务、执勤执法、队伍建设逐条研究措施,逐项明确责任,逐一落实整改时限,严肃认真地进行办理,确保了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提高了群众满意度,收到了良好效果。
(十)抓教育促整改,全力推进交警队伍建设
在队伍建设方面,我队始终坚持从严治警的方针,一如继往地贯彻“抓班子、带队伍、促工作、保平安”的总体思路,认真抓好“一月一课”思想政治的学习教育,开展落实“五条禁令”、“公安大讨论”、干部作风整治和警务规范化建设等活动,以“创先争优”、“先锋创绩”“百千万内设机构迎评”、“清风进警营”、学习雷锋、学习刘金国活动为载体,抓好党建和广大民警综合素质的提高等工作,从而转变了广大民警的工作作风,增强了民警的敬业、服务、法纪意识,提高了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以“三访三评”为载体,致力改进各项交管工作。按照公安部“三访三评”活动要求,由大队领导分片负责深入交通运输企业,交通事故学校等交通参与者之中,上门听取他们对公安交管工作的意见建议。同时利用“警营开放日”、“警民座谈会”等形式,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走进警营,接受群众的意见、建议、评议,并把群众意见建议分门别类进行归纳,制订整改措施,切实整改。以“作风整顿”为突破,着力加强队伍建设。今年以来我队大力开展了“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不折不扣做好县委、县政府规定动作,同时根据我大队制订《交警管理考核暂行规定》,进一步健全了思想工作、内务管理、作风纪律、执勤执法等长效机制。与民警签订《党风廉政责任状》、《执法执勤责任状》,通过一系列举措,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民警政治业务素质、工作作风明显改进,服务效能得到提升。
2012年上半年,我大队各项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和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和长足进步,为确保全县道路交通安全、有序、畅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们的工作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同整个形势的发展还有一些差距,诸如民警的整体素质还不够强,道路交通管理科技含量还不够足,社会上三无车辆打击的力度还不够大,路面行车秩序管理还不够严,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时有发生,打击力度还不够到位,交通安全宣传覆盖面不广,仍需努力探索。
三、下半年工作思路和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以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为契机,进一步强化队伍规范管理,严格规范执勤执法行为围绕“提升执法质量,提高业务素质,端正执法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以强化交警队伍正规化建设为核心,把着力点放在规范执法上,严格队伍管理,严明纪律,继续加强对各岗位民警的学习教育培训,不断规范执法行为,切实提升全队民警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严防公路“三乱”行为。
(二)深入推进“三访三评”活动
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入手,不断探索密切警民关系的新思路、新办法,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走进警营,接受群众的意见、建议、评议。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听取群众意见,不断改进各项交管工作,进一步提高新形势下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落实公安交警系统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服务群众工作各项措施,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认同感,不断提高执法、服务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道路交通环境和公安交警队伍的满意度,确保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取得实效,推动各项公安交管工作不断进步。
(三)进一步加强道路管控
继续开展“三超一疲劳”、学生接送车辆和危险车辆安全整治等专项行动,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路面巡逻和检查力度,集中整治,严格查处超速、超员、疲劳驾驶、酒后驾驶、涉牌涉证等交通违法行为,继续加强客车、校车、危化品运输车等重点车辆的管控力度,依法从严、从快处罚。狠抓隐患排查,落实隐患排查整改责任追究制度,重点路段要深入排查,跟踪整改,从源头上预防事故。以“四城同创”为契机,加强与公安民警、市政、工商联勤执法,加强县城交通秩序整治和管理,通过各项整治活动,确保辖区道路安全畅通。
(四)落实便民利民措施,提升服务效能
以争先创优、先锋创绩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交通管理创新,在窗口业务工作中,进一步落实便民利民措施,努力提高便民服务水平,规范车管业务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实实在在给老百姓办实事。狠抓事故研判,狠抓事故侦破健全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机制机,大力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地维护交通事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遏制上访事件发生,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