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

时间:2023-05-31 09:11: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法指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法指导

第1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率;学法指导;学会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所谓教育,应是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全部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这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是什么呢?无非是思维、方法和能力,这才是一个人终生享用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日益受到各学科老师和社会的普遍认同与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化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思维方法的培训,并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学习基础,就具有十分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一、学法指导的意义

首先,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之一。课堂教学活动既是向学生充分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又是学习技能和技巧的形成过程、能力的发展过程,乃至思想品德的内化过程和行为规范的认同过程,是学生汲取知识和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有机结合过程。因此,抓住学法指导也就是抓住了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

其次,学法指导是素质教育和现代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的内在的必然要求。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对学生来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既有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又有较强的学习后劲和潜力。而一定的学习方法,实质上是能力和素质的集中体现形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具有一定的对知识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选择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深层次看,就是一种素质,一种生存的资本。而这种素质的培养必须借助于课堂教学。因而,重视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进入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途径。

再次,学习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习潜能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还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而这取决于学生是否有自觉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行为和思维品质。这些因素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教会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和正确的教学对策。

最后,是否重视学法指导又直接反映出教师的教育理念、教

学水平和能力。忽视学法指导,就必然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启发,重分数、轻潜能,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必然导致僵化的教学行为。重视学法指导,必然立足学生,立足于学,重启发、轻灌输,重引导、轻死记硬背,重能力和潜能的开发、轻分数。必然加强学法研究与指导,把教会学生学习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去落实、去实践。必然会自觉地创新教法,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激活学生、激活课堂,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可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问题,不仅是一个方法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教学的指导思想问题。具有积极开拓进取和历史使命感的教师会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为己任,认真研究、努力探索,努力解决教会学生学习这个问题。

二、学法指导的基本内容

学法指导的类型是多样的。从层次上讲:一是具体学法或学科学法的指导,如数学方法、物理方法、历史方法等。它是培养学生解决某一学科、某一具体问题的方法,具有专业性、针对性、技巧性、直接性和操作性。二是一般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等。较之具体方法有着更多的学科共性及更大的指导性、适应性。三是根本方法,如唯物论、辩证法等。主要表现为方法论、认识论、世界观,是学法指导的深层形态,具有长效性、迁移性、普遍性。从内容上看,学法指导既包括学生学习品德的培养,如自觉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积极的学习心理素质等,又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识记、阅读、理解、计算、分析、比较、概念、推理、表达等。课堂教学既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要开发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智商,还要提高情商。以上几个方面共同构成学法指导的基本内容。它们之间相互渗透,递进发展。一旦形成就会内化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从特点上看,学习方法又可分为共性方法和个性方法。因学生个性与智能的差异,在掌握学习方法方面也会有差异。具有良好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的教师,善于帮助学生从掌握具体方法入手到掌握一般方法,最终领悟基本方法;善于推动学生既掌握共性方法,又能灵活运用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最终根据个人特点形成个性方法,成为融知识、能力、品德于一体的创造性人才。

学习的成功是勤奋的态度与科学的学习方法共同的结晶。科学学习方法的培养既要服从于人的认识和能力发展规律,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和学习心理特点,科学施教,循序渐进。

三、学法指导的方法

首先,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人才观和质量观。这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克服单纯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培养的“应试教育”模式,把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头戏来唱。要克服教学上的“平均主义”,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次要求,分层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变被动塑造学生为自我完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其自我完善、自我表现、思考探究、辨别取舍、吸纳创新等提供机会。

其次,立足教学,加强学法与教法的研讨,既要研究学法指导的内涵、特点、发展规律、遵循的原则及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还要研究学生学习学法的心理特点、行为过程,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多在学法上做文章,研究其指导性与实践性。还要在备课环节上下功夫,结合学生的学情和学科特点备写教法与学法,设计教学途径和步骤,要突出学法指导的针对性、适应性、实效性和操

作性。

再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渗透学法,传授学法。对教师来说,课堂上应教给学生的是思想、思考、分析、解答问题的思路、方法、步骤与过程,而非结果。要授生以渔而非鱼。要讲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听讲、阅读、思考、分析、讨论、考练中层层展开,步步深化,形成新知识、新认识。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让学生广泛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多边互动,开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交流学习的潜能。要教给学生自理、自律、自学、自我锻炼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与品德结构体系,从而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法指导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四,要通过典型问题的精讲、精练,范文的精析与诱导,重难点问题的剖析、深化、活化,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用心去感悟学习方法,从模仿学法学习到自主学习再到创造性学习,把学法学习内化为学生自觉的意识和行为规范。

第五,要使学生懂得: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走向成功的阶梯,要想学得轻松高效,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的学习态度,顽强的学习意志,还必须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要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如自学预习、听讲、笔记、答问、作业、考试、解题、讲评等反复训练、实践,举一反三,巩固深化。通过课堂角色的转化,反馈学法、学习信息,纠错补偏,查漏补缺,以优带差,促整体提高发展。

总之,学无定法,教无定法,关键要得法。学法指导贵在坚持,重在方法。同时教法与学法虽各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但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化,互为促进,达到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语文学习;方法;指导;能力;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形成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本文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课前预习法的指导

预习是课前的准备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尝试活动。它不仅可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而且在培养学生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指导学生预习,首先要指导学生如何泛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泛读时讲求实效,避免走过场,要通过对课文的泛读,能把握课文的大意;要能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把握不同的内容。其次,要指导学生在泛读课文的基础上圈出生词、生字,要让学生自己翻查字典、辞典,寻求解答。对于某些一字多音、一词多义的字、词,要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寻求在本篇课文中的读音和特定含义。再次,要给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题,以利增强和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比如预习《海燕》,可让学生思考:海燕象征什么?海鸥企鹅象征什么?暴风雨又象征什么?

二、模型读书法的指导

此法与人们倡导的“推读法”、“未读先思法”极为相似,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学习非常有效。此法要求读书先设想一下,该“书”将说些什么?为什么说?怎么说?然后带着这个预构的模型,在“书”的内容中验证,然后据此修正或重构,主动地向“书”靠近。

假设――验证――结论的模型读书法是一条发现之路,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之路。古今中外善于读书的人,实际上都会用到模型读书法。如讲授老舍的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之前,先问:“烈日下的马路是什么样的?下暴雨时又是什么样的?”接着又问:“此时此境之下,一个车夫拉车是什么滋味?他为什么要在这恶劣的天气下拉车?”这一问,促使学生思考总结出了小说主题。此时,再让同学们打开书,看课文描写烈日、暴雨和祥子痛苦拉车的情景。前后一参照,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会了一种好的读书方法。

三、比较法的指导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教师的教法中离不开它,在学生的学法中也离不开它。因为它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领域,有助于培养阅读和分析能力,还能加深记忆,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新东西。比较有纵比、横比、类比、正比、反比,我认为中学生开始学习语文时,首先要学会“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比较法。如教古诗时,就把《木兰诗》和《石壕吏》摆在一起同步教学,教学时向学生提出:“木兰为什么替父从军?”同时引出《石壕吏》的“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来作比。这一比,学生顿悟:二诗虽出自不同时代的不同作者,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一个是女儿孝顺父亲去从军作战,一个是老妪为了保全老翁愿随军烧饭,都表现了我国古代年妇女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全他人的高贵品质。针对同一问题,接着发问:二人同是从军,“木兰”与“老妪”各充当了什么角色?为什么?同学们各抒己见。我最后归纳,木兰女扮男妆是出于当时不招女兵的情况,表现出我国古代年轻妇女的强干;老妪“角色”,是面对吏吼出于无奈,表现出我国古代妇女的朴实。这样的对比,锻炼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加深了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和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四、迁移法的指导

所谓迁移法,就是把过去掌握的方法和技能应用到新的学习过程中去。鉴于同类或相似的数学内容便于迁移,所以“迁移指导法”主要用于单元教学之中。可把单元教学过程分化为“教”、“学”、“结”、“联”四步。“教”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教方法、教规律,为学生自读课打下基础;“学”主要是学生运用教师授给的方法进行自学,实现自我学习的横向迁移;“结”是学生基本通晓单元课文内容之后,根据各篇课文的内在特点,列表比较,找出规律;“联”是引导学生向纵向迁移,即把学到的知识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如在教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时,只示范教《孔乙己》,《范进中举》由学生自读,运用老师教给的学习方法横向迁移。在学生熟知二篇课文的情节、环境、人物三要素后,要求学生从思想内容、结构布局、语言运用、人物个性四方面列表对比,找出共性的东西来。有的同学通过对比后认为,没考上秀才的孔乙己落魄潦倒,考取举人的范进失常成疯,说明当时科举制度毒害了不少人。对学生的这种见解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后,再引导学生向纵向迁移,即向生活实际迁移。步骤是提出讨论题:“从孔乙己、范进的悲剧看今天应试教育的危害性”,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再布置作文题:“孔乙己的悲剧说明了什么?”以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通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学生逐步习惯掌握了这样的方法。

五、记忆法的指导

第3篇

一、 实践性。指导学生从语文学习实践中掌握学法。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总结归纳出的学习方法,由于源于实践,因而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提炼出的学习方法,是学生探究的结果。学生经历了学法的产生过程,获得了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体验,从而会更自觉主动地将学法运用于自己的语文学习活动。别人成功的学习方法,是他人的实践经验,学生缺乏深刻体会,较难理解和运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以指导学生实践、运用为基本途径。学法灌输或学法强求不是学法指导的有效手段。

二、 差异性。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有个性的过程。同样,我们也应该让学法折射出人性的光芒。不同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同,知识基础有别,能力水平各异。学法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和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身需求和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解释词义是中年级学习课文的重点之一,有些学生倾向于摘抄工具书上的解释,有些学生习惯联系上下文理解,有些学生喜欢从文中的语言文字感悟,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教者都应当予以肯定。我们要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允许学法上的差异。一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三、 阶段性。小学各阶段,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不同,学法指导不能面面俱到,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为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低年级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中年级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高年级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学法指导,避免了学法指导的盲目性,遵循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 动态性。学习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动态的。学习方法不只因人而异,同样也可因时而异。要允许学生对同一方面的问题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课文中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如读懂一段话,一般的学法是: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再读课文,品词评句;三读课文,理清顺序;四读课文,体会感情。但这不是唯一的学法。不同的段落,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像明显按时间顺序、地点变换顺序写的一段话,初读即可理清顺序。

随着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丰富,能力的增强,学法也应不断改进,不断优化,对学法的要求逐步提高。

五、 应用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有机传授学法,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归纳学法,更要指导和鼓励学生运用学法,并引导学生在运用学法的过程中改进、优化学法,进而创出新的学法。运用学法学习是学生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基本能力。

学法指导的过程应同时是指导学生掌握学法和运用学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感性到理性,由认识到实践,从“教会”到“学会”到“会学”。掌握学法,是为了运用学法学习。学生在运用学法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改进优化学法,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学习,促进自身的发展。

第4篇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呢?我认为学法指导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教师示范,展示学法

由于学生的认识规律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所以上课开始便向学生灌输抽象的学习方法是很难被小学生所接受的。即使接受了也只是机械地记忆,而不是理解,更谈不上应用。因此,学法指导的第一环节应先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即通过教学中的示范性指导,让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感知学法,领悟学法。这就要求教师的示范过程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教师的教应做到线条明确,层次清楚,便于学生发现和领悟学法。二是教师的教应做到难易适度,便于学生尝试和运用学法。

如在教学第十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时,我将第一首诗《江畔独步寻花》作为展示学法的范例。指导学生分五步进行学习:1、初读,读准字音。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2)指名朗读,纠正春错误读音。3)教师示范朗读,读出诗句的停顿节奏,以唤起学生的注意。4)学生试读,达到能读准字音,会停顿的程度。2、细读,理解字词。1)学生自读诗句,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2)指导学生运用查字典、联系诗句等方法理解这些字词的意思。3、精读,体会诗意。1)指导学生再读诗句,一边读一边想每句讲的是什么。2)学生逐句讲述诗句意思,要说得通顺、连贯、明白。4、赏读,想象意境。1)再读《江畔独步寻花》,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2)自由朗读,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3)反复朗读,欣赏诗的韵律,感受诗的情趣。5、诵读,背诵诗句。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诗的意境,欣赏诗的美感,并能熟领略了诗的意境,同时使学生从这一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清晰完整的感性认识。为下一步发现和领悟学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回顾小结,归纳学法

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果不及时加以指导和归纳,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他们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就不能深化,也就达不到掌握技能方法的目的。因此,当学生对学业法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教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对第一部分的学习过程进行简要回顾。使其从回顾中发现和领悟学法,再用一定的方式指导学生将发现的领悟到的学法归纳出来。使他们对学法的认识更加清晰和深刻。

如在学完《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后,我就问学生:“我们刚才是分了几个步骤来学习这首诗的?每一步又是怎样做的?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对刚才的学习过程进行回忆思索,把发现和领司到的学法简明准确地归纳出来。

三、自学实践,运用学法

通过前两个步骤,学生已经领悟和归纳了学法。但学法作为一种方法和本领,不但要靠讲授,靠理解,更重要的是要靠实践活动的训练。只有通过学生的自学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学法,也才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得到培养。所以,领司和归纳学法并不是学法指导的最终目标,而只是一个起始。在此基础上还应给学生自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尝试过程中运用学法,把学法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进而形成能力。

如在教学第二首古诗《游园不值》时,我就把主动权留给学生,让出人头地通向旬才理解和归纳的学法自学这首诗。在学生自学之前,我用小黑板出示学法,强化学生的意识,防止自学过程的混乱性;同时我还向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这样,学生既明白了学习的方法,又弄清了自学要求,就能按部就班地进行自学。在学生自学焊,教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和是否按上面的方法进行自学。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使他们也能运用学法进行自学,逐步提高自学水平。

学生在学习《游园不值》这首诗时,自己去朗读诗句,分阅读、品味、想象、诵读,在此过程中,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使阅读的理解过程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理性的学习方法通过实践真正转 化为技能。理实证明,这样做,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效果很好。

四、检查效果,巩固学法

第5篇

【关键词】自学能力;英语学法;教师

长期以来,人们潜心研究教法而忽视了学法的研究。凯洛夫注意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教育思想 影响了几代教育工作者,至今许多老师仍遵循“教师讲,学生记,课后完成作业就了事”这样一种旧的教学模 式。在英语教学中,加强英语学法指导是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法与学法是 相互作用的整体,只注重教法而忽视学法,尤如飞机两翼缺了一翼。新《大纲》指出:“教师要指导和帮助学 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因此,应该把学法研究与教法研究有机地结 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真正 达到新《大纲》有关强化“学”的功能的要求。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介绍一些普通适用的学习方法:

1.建立学习目标,进行目标教育

教学中制定的学习目标是可观察、可操作、可测量的,而且要求“师生共同认定目标”。这不仅要求学生明确方向,自激自励,树立争取达标的信念,而且还应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目标为导向,规范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

从学生一开始上第一节英语课,就要对学生进行学习英语的目的性教育,给他们讲述英语在国际交流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英语的目的性和重要意义,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强烈持久的动机。在以后的教学中,这种目的性教育要与每单元甚至每节课的学习目标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需要。在每节新课之前,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每单元对学生进行达标检测,每个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前,让学生自己制订出学期大目标。由于平日每个单元的目标都实现了,复习期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很高,大部分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学期大目标。这样,学生能够紧紧围绕目标组织学习,学习每一部分知识,首先做到心中有数,科学地支配时间,安排好各项学习目标和实施计划,彻底消除了学习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循序渐进法

新课开始,可要求学生按以下几个步骤循序渐进:读—划—查—思—写。先让学生拼读 单词,把句型或课文中不懂的新单词、词组或语法划出来,再查阅课文注释、笔记本或工具书,然后把查出的 资料灰答案写下,紧接着结合预习情况进行独立思考,并初步看一看课后练习,最后写下不理解的问题,也可 记下新看法,带着问题听课。预习能清除学生听课中的障碍,提高听课效率,注意解决难点,领会关键所在, 克服笔记的盲目性,有利于训练思维能力,培养自学能力。

3.多种记忆法

3.1 归类联想法。由一个词联想到同一类别的词,归纳成表,可加深记忆。如由father联想起mother,daugh ter,son,brother,sister,uncle,aunt等家庭成员的名称;由head联想起face,eye,nose,ear,mouth,tooth,nec k,chest,back,arm,hand等众多表示人体器官的名词;由car联想到bus,train,ship等各种交通工具。

3.2 类比联想法。由于客观事物在本质或现象方面有类似的地方,因此我们可以用类比联想的形式比较同形 同音而意义不同的词。如right(右方)与right(正确的),light(光)与light(轻的)。比较音同而词形 词义均不相同的词。如weather(天气)与whether(是否),deer(鹿)与dear(亲爱的),where(哪里)与 wear(穿)。

3.3 接近联想法。可在学习材料中寻找有关因素为“支点”而进行联想记忆。如Frenchman这一名词意为“法 国人”,拆开看,它是由French和man构成,由此联想起一个句子"Frenchmen speak French in France。"又联 想"Germans speak German in Germany。"还可联想起由man组成的复合词如postman,salesman,policeman,dus tman,fireman,workman,milkman等等。

3.4 顺口溜”法。顺口溜可帮助学生记忆单词、语音、语法规则,收到复习效果,提高记忆效率。如巧记 序数词顺口溜:1 2 3各有异,8少t 9少e,ve,f两兄弟(five,fifth,twelve,twelfth),以y结尾改ie(twenty,t wentieth);巧记oo发短音的单词“好脚站在木头上,遇到老k发短音”(good,foot,stood,wood,book,cook…) 。

3.5 循环复习法。遗忘是心理活动的普遍现象,具有先快后慢的规律。要防止遗忘就要定期循环复习,而不 要在忘记之后再重新记忆,在时间间隔上,采用先短后长的形式。如当天内容当天复习,复习后做作业;然后 隔一二天复习;继而隔一、二周复习;再后隔一个月复习;期中、期末再总复习。用这种方法来滚单词、词组 效果颇佳。

3.6 最佳心态法。学习外语的心理要素包括学习情绪和考试心理卫生。遗忘是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为了战 胜它,增强记忆欲,必须创造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含有自信心和成功感,创造愉悦的心情,才有强 烈的记忆欲。对差生要多鼓励少责备,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授于记忆方法,促其心态平衡,心情舒畅,使记 忆神经处于活跃状态。

学法的掌握关键在于教师的“教”。一方面,教师在教课过程中体现学法,指导学生探求获得知识的过程 和方法,提供学法模式;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专题讲座、咨询等形式给予指导,让学生获得适应自己的方法。

第6篇

初中教学是小学教学到高中教学的过渡,是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不会学习”到“学会学习”的关键时期。因此初中的教学不单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可见,初中阶段的学法指导极为重要。虽然许多教学法书籍上有类似的阐述,但细化下来,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下面笔者就自己的经验与广大同仁探讨一下,以期得到更好的建议和指导。

第一,学会积累。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必备手段。这可以说是广大师生的共识。但积累什么?如何积累呢?我想应该是三方面。首先是基础知识积累。主要是音、形、义、句、篇。这就相当于和尚们做功课,天天早中晚都得干。那怕一天一字或一词或一句。几年下来,量也是可观的,足够学生用了。这个环节我采用最多的就是“牛碾米”方式。也就是说在积累新的之前一定复习前几天积累下来的东西。其次是文学积累。这是语文学习中较重要的课外学习内容,教师应当主动提供资源,规划好每个周,每期(包括假期)应看的书目。再次是文言文积累(包括古诗文)。在近年的中高考中,古诗文都有着较大的比重。我采用最多的方法是课堂解决。在古诗文教学中,应积累的知识如果没积累下来,我决不会教下一个环节。针对积累的重要性。我每期都会让学生准备积累本,每周检查,随时抽查,配以一定奖惩,效果较理想。

第二,学会听课。有一部分学生智力水平往往很好,但成绩却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乃听课质量不高。因此从初一进校,我首先会让学生明白课堂上该干什么,该注意什么。比如,开头引入,结尾总结,讲课中的重音强调,反复的语言等。在所有的听课习惯中,笔记是最重要的,语文课我认为不必准备笔记本,该记的东西记在书上是最好的,我给学生灌输的就是不要怕把书弄脏了,记得越多越好。不要笔记本不是说就不要本子在手边。而我强调的就是练习本一定要常放手边,课堂上我的理念是课课有练习。总之,课堂上要让学生有事做,知道该干什么,怎么干,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上来了。

第三,作业的选择。现在的家长经济条件相对宽裕了。在培养孩子方面都不惜“血本”,致使各种资料满天飞,导致学生学习混乱。在这方面,老师应引导学生突出能力练习。尽量少而精,让学生以最小的气力取得最好的效果,避免题海战术,让学生疲于奔命。

第四,课外阅读。由于课业负担过重,多数中学生课外阅读量少,面很窄,乡镇中学的学生往往初中毕业时,读了九年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全看过的几乎没有,更不要说古典中的其他著作,当然外国名著就读得更少了。因此语文教师有必要将《初中生语文新课标必读》中的作品分期指导学生阅读。如有必要,可以专门开辟课堂时间让学生阅读。既丰富学生知识又让学生能够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调节。

第五,答题技巧的指导。在《语文教学法》中,对老师教学方法的指导很多,但对学生答题技巧的指导却很少。而实际的考试中,学生的答题技巧却较为匮乏。通过读书时代的探究和工作后的研究。我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答题方法。基础夯实的学生在掌握正确的技巧后往往在中考中成绩都会有较大提升。因此我认为每位教师都应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结合学生实际,不要怕花功夫,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和自己的答题技巧。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7篇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有效教学时间大大缩短,如何科学、高效地复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迎接2011年高考,就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习尤为重要。

1、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对中学生来讲,教材是教师讲课和高考命题的依托,也是学生获取系统的历史知识和从事课外阅读进一步开拓历史知识领域的基础。读好教材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指导:一读目标,让学生了解全书的整体结构;二读课文,让学生具体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三读地图,插图,加强历史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四读年表,查大事,树立时间观念。而这四个方面教师都必须深入地钻研其方法,要着力指导学生学会看书,读书,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加强审题和解题指导。高考的各类题型都有一个审题问题。而审题失误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消灭或减少 审题上的失误也是提高学科成绩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平时复习,训练和测试讲评中,有意识地加强审题指导,养成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非常重要。⑴改变现有的评讲试卷的旧模式,构建一种新模式。具体如下①小结整体情况,突出评讲要点②展示思维过程,分类评析原因③力求由此及彼,寻求解题规律④创设变式训练,培养思维能力。⑵重点明确”五个问题“。①此题考什么(命题者的意图),②此题怎么考的,③此题应该怎样想(解题思路如何),④怎样把前面的知识带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知识迁移),⑤此题怎样改,变成一道新题(如何变换角度进行设问,举一反三),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解题思路和方法师生对其回答进行点评分析,要形成让学生学会自行分析试卷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教师要尽可能分析透彻,点拨到位,以提高试题讲评的教学效益。⑶评要点睛。评是考的继续,练的补充。试题评析要科学正确,应评出试题的特征,要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讲要升华,讲思维要突出抓住关键题字,找准突破口,使之逐渐升华为技能和方法,讲具体方法、讲解题方法,探索过程,让学生从思维暴露过程中学会思考,领悟思维方法,并不断积累,逐渐内化为良好的思维习惯。⑷教会学生组织科学严谨的答案在高考主观性试题中,表达不清是造成学生答题失分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段落层次不清,理论与材料脱节,逻辑混乱等。自高考命题改革以来,为克服学生多多益善,杂乱无序,堆砌材料或泛泛而谈的现象,评分标准也由原先的采点给分逐步向采点与采意相结合转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考查力度不断加大。历史科高考试题的答案,无论在逻辑严密,语言简练,还是在格式规范化方面都堪称表率。在复习中,教师应利用高考试题对学生答题方法的指导与研究,主要分析为什么这样表述?否则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等等。以此来培养学生逻辑严谨、条理清晰等文字表达能力。

3、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的方法。

在高考复习中,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把学生看作主动学习的对象,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在复习教学中有意识设置问题陷阱,引导学生去发现;教师可以多提供给学生与时事相关的感性材料,由此入手,让学生发现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多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学会发现。教师要对学生发现的问题及时引导,让学生主动去分析、解决。当然,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先学会发现问题。

4、指导学生学会将知识点进行立体分析

教材是平铺直叙的,平时的讲授也是教材的体系进行的,是一种平行系统,而高考命题的思路变成了专题形式,是一种立体系统。因此,高考复习必须指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立体分析,掌握立体分析的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既形成了知识系列,又实现了相关知识的贯通,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总之,学法指导应贯穿于历史复习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取得好成绩。

第8篇

一、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听课

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提出难理解的问题,并认真思考,若利用工具书、参考书仍不能解决,那么,他们在听课时就会有一种求知迫切的愿望。带着愿望、问题去听课,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师在此时“引导”,学生此时“求知”,都将是适逢其时、恰到好处。

那么如何预习新课呢?笔者以为主要应从指导学生从生字、词、疑难字句、通篇文章及中心思想四个方面入手。在预习时,比如有些生字不认识、个别句意吃不准,或主题思想未搞清,这就是问题。把问题记在本子上或默记在心里,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则学生听起课来就具有目的性,具有强烈的愿望,就不怕抓不住要领,也不怕对课文理解不深、印象不深了。

二、围绕课堂提问听课

启发、提问式教学,是语文课堂中最常见、最普通,使用量最大的教学法,几乎每节课都需要用到。好的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不是不假思索随便问问,而是刻意安排、精心设计的。因此,学生在听课时,一定要紧跟老师的提问,有层次、有重点地去学习课文。只有在思维上与老师保持步调一致,随老师的课堂提问积极思考,才能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增长智能,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收到最好的效果。反之,如果自己随意性太大,老师在讲这个问题,你却在思考那个问题,与老师的安排不合拍,那么你在课堂上的收效必然不大。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主导作用,精心设计教学,可以说,老师的安排是有重点的,问题是集中的,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

三、认真思考同学的答和问

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相互提问、答问活动,是一堂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同学们不仅要思考老师、学生提出的问题,还要研究同学的回答是否正确、全面,是否与自己想的相一致,自己或别人如果有错,错在哪里,正确答案应是什么。这样思考之后,对问题的理解就会更深刻、更完善,就会上档次。同时提高了自己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这也是进行有效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

四、要善于在课堂上发现、提出问题

在知识的传授和吸收高度统一的课堂上,发现并提出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对不理解的知识提问,然后分析、解决问题。

第9篇

一、示范点拨,展示学法

教学“9加几”时,我通过演示,指导学生分五步进行学习,体现“看”“想”“分”“凑”“算”五字方针。教学时,我先投影出示例1主题图(略),让学生观察:(1)箱子里最多可装几盒饮料?(2)箱子里已经装了几盒?(3)箱子外面还有几盒?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想一想:(1)要知道一共有几盒饮料该怎样算?(2)怎样才能使箱子里有10盒饮料?(3)把9凑成10就要将加上的4分成哪两个数?接着演示把箱外的4盒饮料分成两部分,即1盒和3盒,然后把1盒放到箱子里。我提问:“箱子里现在有几盒饮料?加上箱外的饮料,一共有几盒?”为了突出计算过程,我演示后让学生复述演示过程,并动手摆一摆,同时在算式的下面注明用“凑十法”计算。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建立了“凑十法”的直观表象,初步了解“凑十法”的原理,为下一步发现和领悟学法奠定了基础。

二、回顾整理,归纳学法

建立了“凑十法”的直观表象,如果不及时加以整理、归纳,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就得不到相应的技能。所以,我及时指导学生对例1所采用的学法进行简要回顾,梳理学习思路,从中发现并悟出学法,进而归纳得出“看大数,想凑数,分小数,凑成十,算得数”这一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学习方法。

三、循序渐进,运用学法

学法指导的实质在于学会学法、会用学法,而运用学法不能操之过急,需要循序渐进、先扶后放。如教学“9加几”时,学习例1后,我有序指导学生在下面例题的学习中运用学法。学习9+3时,我要求学生用小棒摆出9+3的图示,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使9根小棒变成10根?3应该分成几和几?”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很快排除了由于第二个加数的变化带来的干扰,从而突出“凑十法”中“看大数,想凑数”的关键所在。然后师生共同操作,展示“凑十”的过程,形成直观表象,学生口述其操作过程。学习9+7时,当学生摆好9+7的图示后,我问:“把7个分成几和几最好?”学生展开讨论并动手操作,进一步了解分小数的目的是为“凑十”作基础。学生在操作计算之后,我再引导学生比较三式(9+4、9+3、9+7)算法的异同。通过这样的“扶”,逐步加深学生对“凑十”过程的理解,避免学习过程的混乱、盲目和随意。在学习9+2、9+8时,我让学生根据前面的方法边摆边算,互相指正,这是半“扶”半“放”。此时,学生已有大量的实践经验,不难总结出“不论‘小数’是几,只要‘大数’是9,就把‘小数’分成1和几”的结论。在学习9+5、9+6、9+9时,我不出示任何问题,只要求学生按归纳的学法直接写得数,然后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这是放开式学法,让学生在尝试过程中把学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进而形成能力。

四、强化训练,巩固学法

这是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强化训练,学生才能掌握学法,尤其要达到习惯化和潜移默化的程度,更需持之以恒地长期训练。在“凑十法”口算训练中,我常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视算、听算结合练。

在“凑十法”口算训练中,我经常改变口算形式,将视算和听算相结合起来交替使用,以提高学生口算的兴趣,并进一步巩固学法,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2.新旧知识同步练。

一年级学生对新知识及新学法接受较快,但遗忘也快。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新旧知识同步练习的方法,从而减少学生对知识及相应学法的遗忘。如学习“9加几”时,我出示以下一组口算题,使新旧知识及相应学法能互相沟通,加深学生印象,减少遗忘。

10+5= 10+6= 10+3=

9+1+5=

9+1+6=  9+1+3=

9+6=

9+7=  9+4=

3.分散集中经常练。

巩固学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经过长期训练的结果。如在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根据教学进程先分散训练“9加几”“8加几”“7加几”“6加几”“5、4、3、2加几”的学习方法,然后将这些内容集中起来训练,最后使学生灵活掌握“凑十法”,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第10篇

一、数学学法指导的意义

1.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

当前,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向,就是教法改革与学法改革相结合,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创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前提,寓学法于教法之中,把学法研究的着跟点放在纵向的教法改革与横向的学法改革的交汇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法指导应该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2.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

“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他的教学经验新体系中,把“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作为五大原则之一。就是说,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要学生对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3.更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的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即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

二、数学学法指导的内容

1.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

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毅力、情绪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形成的指导。

2.学习方法体系的指导

(1)指导学生形成拟定自学计划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的能力。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边做好预习笔记,从而能带着问题听课。

(3)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

(4)指导学生做笔记、写心得、绘图表的方法,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5)指导学生有效的记忆方法和温习教材的方法。

3.学习能力的指导

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自学、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转贴于

三、数学学法指导的实施

1.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

(1)激发学习动机,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习动机。再次,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还可以安排既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锻炼学习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磨刀石’。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但注意难度必须适当,因为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反复训练,持之以恒;第三,树立榜样,激发自觉性;第四,评价表扬,鼓励发展;第五,建立学习规章制度,严格管理;第六,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如搞好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建设。

2.数学学习方法内化的指导

(1)正确认识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结合教材内容,讲述一些运用科学学习方法获得成功的例子,召开数学学法研讨会、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经验,开辟专栏进行学习方法的讨论,等等。

(2)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

①合理渗透。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

②相机点拔。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结合教学抓住最佳契机,画龙点睛地点拨学习方法。

③及时总结。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使其逐步系统完善,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④迁移训练。总结所学内容,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训练中掌握学法。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法指导 数学能力

学习要讲究方法,方法正确,才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形成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能力,以适应当今科学技术和知识量急剧增加的时代要求,为培养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研究学生学习数学方法的指导,必须研究学法指导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一种认识活动。因此,学法指导的内容应包括与之相适应的学习过程、学习环节和学习规律等,一般分为以下几个:以课堂学习过程为特点的方法指导,如预习、听课、复习练习和考试等方法;以掌握数学“双基为特点的方法指导”,如概念、性质、定律、公式、解题等方法;以发展学生能力为特点的方法指导,如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法;以学习内驱力为特点的方法指导,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

这些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结合的整体,有些又是相互交叉的,但都统一在传授知识的辩证过程中。

一、改革教法与指导学法相结合

教师的选择教法、设计教法、改革教法必须与学生的学法同步展开,以体现“教法”为主导、“学法”为主体的相依关系,使它们辩证地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

例如,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加强学生的直观操作。教师不仅要考虑调动学生手、眼、口、脑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操作技能,做到程序规范、手随心愿、心随手移;更要考虑在直观操作中,引导学生逐渐学会由部分到整体、抓住本质的观察方法,学会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认知方法,以实现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再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例题的讲授,让学生逐步学会抓住有联系的条件去思考可知问题的综合法,和抓住问题思考需知条件的分析法,并把这些方法在各个应用题的具体解答中抽象概括出来,成为一般的解题思路,再在一道道的应用题解答中加以迁移应用,不断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的能力。

二、学法指导与培养认知能力相结合

认知能力与学习方法是相依相关、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认知能力是学习方法的基础,是学生学习数学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直接影响着学习质量,也影响着学习方法;反过来,学习方法的掌握又会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认知过程一般分为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等几个阶段。在感知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法和准备性的实验法,了解新知所必须的感性材料,以建立所学知识的鲜明正确的表象。学生在理解过程中,主要以思维方法为核心,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比较对照、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实现对概念、公式、性质、定律等规律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在巩固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主要是以记忆方法为核心,通过多种练习方法和复习方法,及时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主要是进一步运用分析综合、类比推理等思维方法,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技巧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步培养由简单应用到复杂应用的能力。

三、学法指导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相结合

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品质,对一切学习活动和智力活动起着动力、维持、刺激、强化的作用,是促进学生有成效地掌握学法的保证。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必须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紧密结合,否则,教法与学法都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热情和信心点燃学生的热情,不歧视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于上进,变被动为主动。上课时,教师必须使学生的心理活动与教师同步,使教师的认识情感、意向活动能唤起学生的相应的心理变化。对学生学习上的每点成绩都要给予充分肯定,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想学”的向上力量。通过挖掘教材中兴趣因素,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形、声、色、体直感,增强教学艺术感染力,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精神需要。在教学手段上,注意多种教学媒体,引起学生长久注意和思考,使学生大脑处于不停顿的兴奋状态。在此情况下,一种好的学法,才会被学生愉快接受,发挥它的正常功能。

四、学法指导与培养自学能力相结合

第12篇

关键词:数学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正如前苏联教育家班巴斯基指出那样,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即教学方法受教与学相互依存的教学规律所制约。在《学会生存》一书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终身教育的需要。在信息化社会中,一个人的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学习结果更为重要。作为教师,平时研究教法较多,而研究学生思维活动较少,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就失去了针对性。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是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学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习者掌握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渐养成较强自学能力的方法。对于刚入校的学生,首先可以通过开设数学学法指导课的形式,让学生认识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成绩的重要因素,指导课最好在开学初安排1~2周课时,列入教学计划,结合教材内容讲述一些运用科学学习方法获得成功的例子,结合学生的学情边讲边示范边训练。例如,如何读书,如何听讲,如何记忆等一般的学习方法。也可让成绩优秀的学生介绍自己学习经验,或者请老师、学者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当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意识后,教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就应具备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并将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抓住契机,点拔方法。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作具体的学法指导:

一、指导学生读

学生数学学习的弱点之一就是不善于读数学书。或者轻视阅读,或者走马观花。阅读主要包括预习阅读和课堂阅读。指导学生预习阅读时,教师可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提纲内容包括:1、这节有哪些内容,如:新概念、新定理、新公式、法则及推导和证明,、数学方法及应用等。2、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联系。3、举出不同于教材的例子证明方法或解法,4、阅读过程中哪些问题还不清楚,希望教师指点什么。预习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有关内容,掌握书本知识的概况。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反复阅读、体会、思索,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作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教师可通过提问等方式督促学生进行预习阅读。

课堂阅读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另一种形式。对于新生,教师可像教语文一样逐字朗读解释、逐段概括归纳,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然后过渡到指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教师注意巡视,及时解答学生阅读中疑难问题,要求学生做到眼、脑、手紧密配合,边读边思考,边动手,做好注记或进行推证、演算。不要以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

二、指导学生听

大部分学生上课是一种盲从,听课的目的不明确,或者心不在蔫,或者用低效率的方法听课,总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而学生学习的知识往往是间接的知识。是抽象化、形象化的知识,是前人探索和实践基础上提炼出来的,通常不包括探索和思维的过程,因此学生必须听好老师的讲课。课堂教学同时也是学法指导的主要渠道,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理想的地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已经将学生要获取的信息做了总结和归纳,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有目的地选取学生易接受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效果远胜于自己阅读的效果。其次,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课前的准备,包括心理和生理上的准备。特别要求学生上课前完成前一节课的作业和布置的阅读练习,并且复习上一节课的笔记。再次,教师应指导学生专心听讲,使学生信息接受与教师信息输出协调一致,从而获得最佳学习效果。要让学生明白,优秀学生的的重要学习经验是寄希望于课堂,而不是课后。要通过提高课堂的利用率来减轻课后的负担。因此学生要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最后,教师指导学生会听,使用自己的手和脑,而不只是耳。要求学生听:1、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入及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和难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课后小结。

三、指导学生思

大部分学生课堂内习惯于机械地听讲解,对老师的提问反应迟钝,课后需独立完成的作业,习惯于机械模仿,甚至于抄袭了事。数学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数学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间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由于这种同化或顺应工作最终必须由每个学习者独立完成,故在教学中应当进行思考方法的指导。首先,教师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当学生具备积极的思索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让自己变得聪明,从而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重视老师对思维过程分析的展示,而不是单单注重思维的结果。同时可结合具体实例传授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整体思想、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等等,从而提高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其次,针对思考的具体要求,要求学生做到: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谦思。即追根溯源地思索,善于大胆提问。3、善思,由听讲和观察而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思是听的关键,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四、指导学生记

学生的记包括两部分:记忆和记笔记。在学生中我经常遇到学生对于要记忆的数学内容愁眉苦脸,不愿去记。即使记忆,也只是反复写和读,从不去分析理解,不去回顾。有时可能事倍功半,导致学生自我否定从而使学习积极性消退。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学生记忆的指导,促使学生愿意去记并能迅速记忆。1、引导学生从集中注意做起。只有对需记忆的知识集中注意才能提高记忆的效果。2、引导学生透彻理解所记忆内容并加以系统化。因为理解是使记忆牢固的前提。而概括数学知识使之系统化,便于在记忆中组成知识块,不仅可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而且还适合储存在长期记忆中。3、督促学生合理安排复习与反复运用。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思想方法正是在反复运用中被逐步深入地理解,从而被牢固地记忆下来。4、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身的记忆方法,如逻辑记忆、块体记忆、对比记忆、简化记忆、形象记忆等。根据不同的记忆内容,教师鼓励学生借鉴各种方法形成或创造一套适合自身的记忆方法。

学生记笔记时,通常教师在黑板上写什么,他就抄什么,大脑只是机械简单地反映,往往用记笔记来代替听和想。因此教师指导学生记笔记时应服从听讲,记为听和思服务。听得懂的听过去就行了,笔记只记那些重点内容和自己没有理解的内容,这样有选择地记不仅记得快,而且不影响听课的思路,下课后立即将不懂的内容向老师提出以求当天解答,不留“后遗症”。然后再将课堂笔记整理成详细的提纲式笔记,这样不仅温习巩固了当天的课程,还为今后的复习提供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