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

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

时间:2023-05-31 09:11: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

第1篇

奇妙的( )

兴奋地( )

( )的惩罚

敬佩( )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依次修改在下面的横线上。

风调雨顺

腾云架雾

心悦成服

倚靠

调兵派将

居高临下

充耳不闻

依靠

自不量力

热情洋益

坚强不曲

郑定

3、按要求写成语

(1)表示颜色多的:__________

(2)表示一种心情的:__________

(3)说明做事认真(或专心)的:_______

4、先分类把成语写在横线上,再在括号里另写一个同类成语。

①神机妙算

②垂头丧气

③阴谋诡计

④忐忑不安

⑤狐假虎威

⑥风尘仆仆

表示赞扬和肯定的:_____()

表示否定和批评的:_____()

描写人物神态的:_______()

描写人物心理的:______()

来自寓言故事的:_______()

ABCC形式的:________()

5、下面三组词语中,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一组是( )

①黎明傍晚上午中午下午

②哥哥弟弟叔叔伯父爷爷

③开花结果播种生根长叶

6、连一连。

注意 公共秩序 书是知识的 方向盘

遵守 公共安全 书是力量的 源泉

保护 公共财物 书是智慧的 海洋

爱护 公共环境书是生活的翅膀

7、连线。

(1)把下列作品名、作者以及主要人物用直线连起来。

《西游记》曹雪芹林冲

《红楼梦》吴承恩赵云

《三国演义》 施耐庵宝玉

《水浒传》罗贯中沙僧

(2)连一连。

《穷人》 老舍 《阿Q正传》

《卖火柴的小女孩》鲁迅 《战争与和平》

《林海》 列夫·托尔斯泰《丑小鸭》

《社戏》 安徒生《四世同堂》

答案:

1、感觉 欢呼 应得 同桌

2、驾 诚 遣 溢 屈 镇

3、(1)五颜六色 五彩缤纷 五光十色 (2)心慌意乱 欣喜若狂 喜出望外 (3)聚精会神 全神贯注 专心致志

4、①③②④⑤⑥

5、③

6、注意公共安全遵守公共秩序 保护公共环境爱护公共财物 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力量的源泉 书是智慧的翅膀书是生活的方向盘

7、(1)《西游记》 吴承恩 沙僧

《红楼梦》 曹雪芹

《三国演义》 罗贯中 赵云

《水浒传》 施耐庵 林冲

(2)《穷人》 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买火柴的小女孩》 安徒生 《丑小鸭》

第2篇

关键词: 语言艺术; 丰富性;文采性

《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它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作品里描写的崔张爱情故事简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璨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土,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不已。正是由于这部作品的出现,作者王实甫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这位来自社会平民阶层的人士与当时另一位戏曲大师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所谓“文采派”的最杰出的代表。明朝初年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西厢记》:“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本文拟就《西厢记》里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语言艺术,试为论之。

一、《西厢记》语言艺术的丰富性

大凡读过《西厢记》的人都觉得这部剧作的语言文字很美,让人有一种好像走进一座迷人的语言艺术宝库,觉得异彩纷呈,目不暇给,如珠似玉,叹为观止的感觉。这部剧作包涵着多种不同风格的艺术语言,而又不留雕琢痕迹地融合为一体,浑然天成。所以,研究《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我们首先应当注意到它语言艺术的丰富性。

剧作中有雄浑豪放的曲辞: “[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却便似弯箭乍离弦。”[1](第一本第一折) 这里把九曲黄河写得何等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剧作中也有绮丽流畅的小词:“[中吕][粉蝶儿]风静帘闲,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扉摇响双环。绎台高,金荷小,银镇犹灿。比及将暖帐轻弹,先揭起这梅红罗软帘偷看。”(第三本第二折)。这里洋溢着美好幽深的诗一般的气氛。

剧本中也不乏幽默解颐的话辞,请看《拷红》一折(第四本第二折)中一段唱:

[鬼三台]夜坐时停了针绣,共姐姐闲穷究,说张生哥哥病久,咱两个背著夫人向书房问候。

(夫人云)问候呵,他说甚么?

(红云)他说来,道‘老夫人事已休,将恩变为仇,著小生半途喜变作忧’。他道‘红娘你且先行,教小姐权时落后’。

(夫人云)他是个女孩儿家,著她落后怎么?

(红唱) [秃厮儿]我则道神针法灸,谁承望燕侣莺俦。他两个经今月余则是一处宿,何须你一一问缘由?

这一段的曲白是十分精彩的,尤其是红娘十分俏皮的“供词”,逼真地表现了红娘的绝顶聪明和老夫人的无奈,具有很好的喜剧效果。

上面所举数例可使我们对《西厢记》语言艺术的丰富性略见一斑。《西厢记》在对环境气氛的描写和对人物性格性情的刻画方面则使我们对其语言艺术的丰富性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剧作对环境气氛的描写是为衬托人物活动服务的,剧本为一部崔张爱情诗剧,剧作者描摹环境,突出诗情画意,结合人物活动,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称生花妙笔。剧中展开情节冲突的环境为僧舍普救寺,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将普救寺理想化地写成一个“幽雅清爽”,饶有诗意的胜境,请看:“琉璃殿相近青霄,舍利塔直侵云汉”。“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在这里,经常佛殿上阴森肃穆的气氛,罗列森严的罗汉菩萨、烧香的婆子俗客,以及念经的和尚,一概略而不写,而只写了相近青霄的琉璃殿、幽静的僧房以及青色的苔、红色的落花,使男女主人公在这样充满诗意的环境中展开一段千古称颂的风流佳话。下面再看第三本第二折写莺莺的闺房是“风静帘闲,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 扉摇响双环。绛台高,金荷小,银钉犹灿”。这里通过描绘莺莺的闺房,创造了一种幽深闲静,香气弥漫的美好氛围,这与茸茸举止娴静、深沉含蓄而又感情丰富的性格是相吻合的。即使在剧中个别情节有悲苦性质的场面里,作者的描写依然笼罩着诗般的气氛。比如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其语言是借助古典诗词描写离愁别绪的特有表现手法来加以渲染的,是以那种诗意的浅浅哀愁和无奈的色调来表现主人公离别时的悲苦的。

在刻画人物性格感情方面,作者善于驾驭语言的天才得到古今读者又一肯定。如果我们仔细读一读剧中有关描写人物的语言,便会感到人物的至情至性(或典型性格)无不一一凸现,令人有其声如其口出以至呼之欲出的感觉。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戏剧不同于小说或其他文艺形式,后者常常采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但戏剧则必须通过剧中各种人物不同的声音说话,以性格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西厢记》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请看第二本第一折,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掳获莺莺做压寨夫人,众人慌作一团计无所出。莺莺则提出著名的“五便三计”:第一计献身于贼,第二计献尸于贼,老夫人皆认为不可,于是有第三计:“不拣何人,建立功勋、杀退贼军,扫荡妖氛,例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老夫人认为此计较可,虽然不是门当户对,也强陷于贼中。此时,好一个张生,在众目注视下出场了:“(末鼓掌上云)我有退兵之策,何不问我!”这一句“何不问我!”有力地表现了张秀才的才智胆识,使人感到这位痴情的书生并不是无能的懦夫,而是临危不惧的勇士。由此,张生在众僧人和莺莺、红娘的心中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

应当说,在《西厢记》中,这种即景生情而又贴合人物个性的语言是很多的。请再看第三本《楔子》的开头——

莺莺: “自那夜听琴后,闻说张生有病,我如今著红娘去书院里,看他说甚么?”(唤红娘)

红娘:“姐姐唤我,不知有甚事,须索走一遭。”

莺莺:“这般身子不快啊,你怎么不来看我?”

红娘:“你想张……”

莺莺:“张甚么?”

红娘:“我张著姐姐哩。”

这数句对白不外是 莺莺打发红娘去探望张生,但人物语言中,见性见情。 莺莺身子不快、实有心病,她却先责怪红娘不来看望自己,红娘对小姐的心病了如指掌,因此快人快语,言刚出口,又觉得过于直率,怕小姐难以下台,一句话只说了半句就顿住:“你想张……” 莺莺对“张”字当然敏感,立即追问,红娘急切间改口:“我张(望)著姐姐哩。”足见红娘聪明狡黠,善于应对。这段对白固然表现了 莺莺红娘间亲密的主仆关系。但莺莺说的话自是莺莺身份,话语闪烁不定,不易捉摸。红娘虽是下人,却机警有谋,惹人喜爱。《西厢记》中这样精彩的性格化的语言对白是不胜枚举的。通过语言对白刻画人物性格,是《西厢记》语言艺术的一个特点。

《西厢记》语言的丰富性还表现在作品对民间俗语的吸收运用。当然,这也是为刻画各种人物不同性格服务的。纵观全剧,作者对文化修养高的人物如张生、莺莺多用文雅的语言,而对于文化修养较低,性格粗豪或爽朗泼辣的人物,如惠明和尚、红娘则多用口语俗语。请看第二本《楔子》惠明和尚出场所唱:[滚绣球]非是我贪,不是我敢,知他怎生唤做打参,大踏步直杀出虎窟龙潭。……

[耍孩儿]我从来驳驳劣劣,世不曾忑忑忐忐,打熬成不厌天生敢。我从来斩钉截铁常居一,不似怎惹草拈花没掂三。……

上述曲子中有口语: “打参”、 “驳驳劣劣”、 “忑忑忐忐”、 “天生敢”、“没拈三”,成语则有“虎窟龙潭”、“斩钉截铁”、“惹草拈花”等,通过这些口语成语的运用,刻画了惠明和尚天不怕地不怕的粗豪性格。

又请看剧作第四本第二折《拷红》有些曲子:“[越调][斗鹌鹑]则着你夜去明来,倒有个天长地久;不争你握雨携云,常使我提心在口。则合带月披星,谁着你停眠整宿?老夫人心数多,性情馅,使不着我巧语花言,将没做有。”

上述曲子中出现好些成语,如:“天长地久”、“提心在口”、“带月披星”、“巧语花言”;还有当时的民间口语俗语,如:“心数多”、“性情 ”、“将没做有”等,是从红娘的口中道出的。这些很好地表现了红娘热情泼辣,聪明机敏的性格。这些成语口语俗语在曲辞中的穿插运用,既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又使曲子通俗易懂并且琅琅上口,使全剧达到华美与通俗的和谐统一。《西厢记》作者善于学习并成功地运用民间俗谚口语,是使这部剧作语言丰富多彩脍炙人口的其中一个因素。

二、《西厢记》语言艺术的文采性

古典戏曲发展到元代,可以说是迈上了一个高峰,唐诗宋词元曲,世人皆言,说明元曲与唐诗宋词一样,都是代表一个朝代的珍品,这与其语言艺术的成就是分不开的。元杂剧分为本色派、文采派两派。本色派以朴素无华,自然流畅为语言特色;文采派则以词句华丽、文采璀璨为特点,并十分注意修饰词语,有很好的修辞技巧。关汉卿是本色派的语言大师,王实甫则为文采派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西厢记》堪称文采派的典范。这部作品在艺术上几乎是完美无缺的,其文辞之华丽、故事之曲折、文笔之细腻、人物之传神均属一流。“文辞华丽”是《西厢记》语言艺术的特色,这种语言特色是形成剧本“花间美人”风格的重[赚煞]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空着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人情牵。

“临去秋波那一转”乃曲中之眼,美而传神。

第三本第二折,又通过红娘之口正面写了驾营:

[醉春风]则见他钗蝉玉横斜,髻偏云乱挽。日高犹自不明眸,畅好是懒,懒。

t普天乐]晚妆残,乌云彩掸,轻匀了粉脸,乱挽起云鬟。将简贴儿拈,把妆盒儿按,开折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害心烦。

这折唱词以秀美的艺术语言刻出莺莺外表懒散娴静,内心却对张生病情消息的焦虑和等待以及见到简帖后的喜悦心情。可见剧本写人与状物一样,其语言同样不乏华美秀丽的特色,保持着“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这在写剧中其他人物,如张生、红娘、老夫人、惠明和尚等时也随处可见。倘若没有语言上这种五彩缤纷的绚丽姿采,“花间美人”就要黯然失色。下面再请看《西厢记》中的几组名句(诗),我们对“花间美人”的灿然文采就更能领略了。

蝶粉轻沾飞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尘。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第二本第一折)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第四本第三折)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第三本第二折)

以上这些绝妙好词,在《西厢记》里面俯拾皆是,真是美不胜收。这里无庸再一一列举。正是这些“词句警人,余香满口”的艺术化语言,使《西厢记》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气氛,成为一部百代称誉的诗剧。

说到诗与词,若数词句华美、文采璀璨莫过唐诗宋词。《西厢记》剧作者的成功之处是吸收了唐诗宋词的精美语言,使剧作语言更富于文采性。如第一本第一折张生的唱词:“[天下乐]只疑是银河落九天。”便是化用唐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如第二本第一折营茸的唱词:“[混江龙]……隔花阴人远天涯近。”则是化用宋女词人朱淑真词《生查子》句:“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又如第一本第四折张生唱词:“[鸳鸯煞]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这里化用宋坡词《蝶恋花》中句:“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还可以举出更多这样的例子。显然,剧作者对唐诗宋词的喜爱,使他不仅乐于在剧作中采用诗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而且乐于化用这些诗词当中的经典名句,使之贴合剧中的人物,感情及环境,从而使这部剧作亦增添了五彩缤纷的璀璨文采。

《西厢记》的文采性在语词优美、绚丽动人方面确是无与伦比的。另一方面,这部剧作的文采性,也表现在其包含有丰富的修辞技巧,因而剧作的语言修饰达到美轮美奂的境界。据《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主编)统计,全剧运用的修辞手法达34种之多。这里只举出一种修辞格——“复迭格”中迭字词的运用,如剧中第四本第四折“[雁儿落]绿依依墙高柳半遮,静悄悄门掩清秋夜,疏刺刺林梢落叶风,昏惨惨云际穿窗月。”这里“绿依依”、“静悄悄”、“疏刺刺”、“昏惨惨”等迭字词的运用对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增强环境的渲染起了很大的作用。再看剧中第一本第三折,作者是如何传神地运用迭字词来表现张生的动作与心情的:

[越调] [斗鹌鹑]……侧着耳朵儿听,蹑着脚步儿行;悄悄其其,潜潜等等。

[紫花儿序]等待那齐齐整整、袅袅婷婷、姐姐莺莺。

“悄悄冥冥”等迭字词,形象生动,恰到好处地写出张生生对莺莺的爱慕及主人公初恋时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剧中类似这种精妙的迭字词还有许多,这类迭字词的巧妙运用使作品写影写情述事皆臻妙境。其他的还有三十余种的修辞技巧就不一一列举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正是这些有丰富修辞技巧的曲词,才使人感到《西厢记》这部剧作语言的精美。从这一角度来看,《西厢记》语言的文采性是作者精雕细刻的结果。必须指出的是,《西厢记》文采璀璨的语言特色,绝不是形式主义的堆砌词藻,雕琢造作,使人晦涩费解。全剧语言华美秀丽而流畅自然,达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3]的境界,这是同时代以及其他著名戏曲作者所不能企及的。

还必须指出, 《西厢记》是有着严格韵律限制的戏曲作品,要在一定的规矩内做出切合人物环境戏情又合乎韵律的精美曲辞,绝非易事,比如第一本第三折中张生唱:“[么篇]我忽听、一声、猛惊,元来是扑刺刺宿鸟飞腾,颠巍巍花梢弄影,乱纷纷落红满径。”第二本第四折中莺莺所唱: “……本宫、始终、不同。又不是《清夜闻钟》,又不是《黄鹤醉翁》,又不是《泣麟》、《悲凤》”。六字中三押韵,极不易制作,剧作者填写得既合韵律,又拟声写情,精美绝妙,确非大手笔不可。明朝何良俊所写的《四友斋丛说》认为“王实甫才情富丽,真词之雄”,然哉斯言。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乃至整个古典文学创作领域的一部杰作,它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妙的艺术风格使这部作品七百年来一直雄踞“一流”的宝座。作品的艺术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的语言艺术,可以这样说,运用什么样的语言,作品就具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是无与伦比的,它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吸取了这些古典诗词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经过提炼加工,博取众长,从而形成自身华美秀丽的语言艺术特色。所以《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既丰富多彩,又极有文采风华,两者完美结合,而且通俗、合律、自然流畅,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文采派”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参考文献

[1]《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的《西厢记》 王实甫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下文引《西厢记》均见此书。

第3篇

[关键词]课堂 教学 学生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始终要坚持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职责。抓好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不成熟看法。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

上课就如行军打仗,胜利与否,准备工作至关重要,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这是公认的事实。首先要研究教材,因为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依据,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研究教材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研究大纲,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把教材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归类,掌握各部分知识的结构,确定所教教材在本学科体系中的位置;②研究单元教材,掌握重点和难点,对整个单元教材进行加工和处理;③钻研本课教材,理解并掌握教材,对教材进行分析,把教材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其次是研究学生,具体包括以下两点:首先研究学生的智力背景,了解掌握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学生的智力水平、能力水平以及在班上的分类情况;其次研究学生的非智力背景,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分类情况。备好了学生,再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备课时不仅要将课本内容,教参内容和材料有机重组,而且每次备课时都认真阅读课本,仔细确立教学目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搜集适量的习题来补充课堂教学。我还特别重视二次备课,即课前进行10至15分钟的对上课的主要内容、思路、方法、教学预设做最后思考,并做好相应的教学准备,再进课堂。这样做既保证了教学的实效性,又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2加强积累,强化训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数量的课内外阅读和生活经历,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我们必须很好地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侧重于指导学生对积累进行归类整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积累的要求包括三个方面:①能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和默写的内容;积累相关的字、词、句、段、篇等;②能注意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③能在生活中广泛积累语言材料。

2.1积累的类型主要包括:首先是教材方面:①拼音板块:正确读准字音,辨析正确读音等;②汉字板块:改正词、句中的错别字;形近字与音近字归类积累等;③词语板块:成语,分类描写的词语,反义词与近义词,关联词等;④句子板块: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对联,古诗名句,文言文中的重点句等;⑤段篇板块:古诗,名段,名家名篇等。这样做便于学生知道教材方面的积累从哪些类型入手,教师引导之后,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自主的归类积累了。在课外阅读方面:把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字、词、优美的句段以及有关的知识或者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类,并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有哪些类型。如人物类:①英雄人物;②体育名星;③爱国人物等。另外在生活方面:将在生活中运用的语言以及需要我们运用好语言解决好的事例进行分类,便于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恰当的运用和学习,真正实现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如:文明礼貌用语这一类型。

2.2每个类型根据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整理。首先是教材的分类整理:各个板块根据相应的类型进行分类积累,这是积累的主要阵地,是学生积累量能否达到的一个主要来源。可以根据上面板块中的提示进行广泛积累,将第一至十二册教材综合运用,真正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积累,把相应的知识都收录于相应的类型之中。例如:①成语的分类整理:如表示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成语:(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等)。再如写出以“一、百、千、海、不、有等字开头的成语;写出表示“时间过得快”、“速度快”的成语。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词语数量量的积累与分类积累结合;②句子的分类整理:可以把对联、谚语、歇后语、古诗名句、文言文中的重点句等全部融入其中,并且每一部分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再分一些小点来积累更好,如:谚语的积累可分为:农业、天气、珍惜时间、激励自己等;③古诗的分类整理:从你学过的古诗中写出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特征的古诗各一句;④各种句式的综合训练:包括: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互换;把字句与被字句的互换;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的互换;比喻句;拟人句;修改病句;关联词合成句子等。在课外阅读的分类整理:(1)课文中相关知识的拓展:①你对北京2008奥运会还了解多少,把你知道的分条写下来;②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你还知道他写下了哪些作品,把它们的题目推荐给大家;③中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你知道哪些故事,把你知道的故事题目写几个下来:(2)课外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①从小雨描写到大雨,你能写多少词语;②填动物名称,成为成语:如(___死___悲;___头___尾。);③说明谦虚的名言:(满招损,谦受益。谦让是身体的良心。);④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你知道多少写几个:⑤写出两句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在生活材料的分类整理:例如声音方面的整理:回忆生活中的声音,把它写出来:①下小雨的声音;②下大雨的声音;③小猫的声音;④小狗的声音;⑤小鸡的声音;⑥母鸡的声音;⑦公鸡的声音。以上只是一些分类整理中极少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分类,主动地整理,然后进行全班性的大综合。这里积累本身就是一种训练过程。

3教给方法,培养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捷径

第4篇

mí lù___________

yì si___________

zhōng shí ___________

lù zhū ___________

rèn hé___________

pí láo__________

hán jià __________

jiē dài ___________

jiū jìng ___________

yǐng yǎng___________

yǒng gǎn_________

shì jiè___________

pí láo ___________

jiànzào ___________

biānzhī___________

二、形近字组词5分

辛( ) 跟( ) 睛( ) 休( ) 既( )

幸( ) 根( ) 精( ) 体( ) 即( )

三、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出描写春天的成语4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4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把不是同类的词划去。(4分)

1、菠菜 芹菜 白菜 辣椒 蔬菜 韭菜

2、黄鹂 知了 橘子 青蛙 公鸡 蜜蜂

3、工人 农民 教师 医生 警察 女人

4、黄山 泰山 峨眉山 太行山 高山

六、用下列的词语造句4分

忐忑不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远近闻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多音字组词18分

( ) ( ) ( )

教 乐 华

( ) ( ) ( )

( ) ( ) ( )

没 空 更

( ) ( ) ( )

( ) ( ) ( )

和 担 大

( ) ( ) ( )

八、按课文填空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成一树高,万条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绦。

夏天,整个淀区芦苇密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白洋淀的苇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美不美不光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得看能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做事,

我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大地上,变棵小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朵小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成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飞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九、阅读

掌 声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学。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的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一天,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讲故事。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知道英子的情况。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摆地走上了讲台。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个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摆地走下了讲台。

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他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几年以后,我们上了不同的中学。英子给我来信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1、 读读填填,体会英子当时的心情。

( )地坐在教室一角 ( )地来到教室

( )地站起来 ( )地鞠了一躬

( )地走上了讲台

2、找到描写“掌声”的句子用“ ”画出来,你认为同学们的第一次掌声和第二次掌声相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读了课文以后,你觉得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猴比本领

动物运动会上,小猴荣获了爬竿冠军。在回家的路上,小猴一会儿拍拍小松鼠的肩膀,一会儿向小白兔眨眨眼睛。意思是说,瞧,我的本领多大呀!

这时,路边有一位小姑娘喊道:“小猴,你说爬竿的本事比谁都强,这里有根竹竿,你来爬爬看!”

小猴子这才注意到,在那位小姑娘身旁,确实有根筷子般细的竹竿,小猴搔搔头说:“这么细的竹竿,我可不行!”

那小姑娘笑笑说:“看我的吧!”只见她就地跳起舞来,过了一会儿就开始旋转起来,慢慢地缠绕在竹竿上了,越缠越高。

小白兔趁机向小猴介绍说:“这位小姑娘叫牵牛花,又叫喇叭花。”

小猴红着脸说:“今天我才知道,能人背后有能人,以后再也不骄傲了。”

1、这篇短文有( )个自然段。

2、“小猴一会儿拍拍小松鼠的肩膀,一会儿向小白兔眨眨眼睛”是因为( )。

(1)小猴很喜欢他们。

(2)小猴向他们炫耀,瞧,我的本领多大呀!

3、短文中的“小姑娘”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能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5篇

关键词:李商隐 爱情诗 艺术特色

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爱情诗格调凄美,感情真挚。诗中主要表现男女主人公爱情实现的艰难,异地相思的无限痛苦。但是,他们对爱情坚贞不渝,离别的痛苦中始终有一把希望之火在燃烧。由于距离而悲,有悲而感到绝望,绝望中又对未来寄予了希望。看似悲剧,是凄;又想得到相聚的圆满结果,是美,其魅力就在于他把爱情表现得那样无望,但又不是那种伤情至深的绝望,从这种无望的爱情中透出主人公把希望寄予未来而让人感到一种辛酸的美,凄绝的美。李商隐的爱情诗之所以有这种凄美的效果,是有一下几大艺术特色的缘故:

一、构思缜密,情致深蕴,情挚意真,深厚缠绵

如《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一句是过去时,第二句是现在时,三、四句是将来时,四句小诗,把夫妻间的相互思念,自己客居异乡的凄苦和幻想他日相聚的欢娱全部写出,构思精妙,极尽委曲之能事。特别是他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开头就说尽了离情别恨。颔联春蚕蜡炬、到死成灰,比喻中寓象征,至情至性,已经超越爱情而具有执著人生的永恒意义。颈联于细意体贴关注中见两心眷眷,两情依依。末联是近乎无望中的希望,更见情之深挚。他把爱情纯化、升华得如此明净而又缠绵悱恻,在古代诗歌中是罕见的,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不为无因。

二、注重心灵世界的表现

李商隐的爱情诗以多种着力抒写主人公的主观感觉、心理活动,表现他(她)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他往往借助细节描写、内心独白、以景托情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妻子王氏亡故后,李商隐悲痛万分, 写了不少悼亡诗,来抒发对爱妻的思念之情。如《正月崇让宅》就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 诗中的"鼠翻窗网小惊猜"这一细节描写,非常逼真地写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深夜 诗人全神贯注地怀念亡妻,忽听到鼠翻窗网之声,还以为是妻子到室中来,所以立刻 翻身起来,寻找妻子……

再如《代赠二首》中的"楼上黄昏欲望休",从诗的主人公所见到的缺月、芭蕉、丁香等景物,衬托女子的思想感 情。"芭蕉不展丁香结",这里的芭蕉,是蕉心还未展开的芭蕉;这里的丁香,也不是 花瓣盛开的丁香,而是缄结不开的花蕾。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天,哀愁无限。 这既是女子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 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芭蕉、丁香,既是诗人的 精心安排,同时又是即目所见,随手拈来,景与物、物与人融为一体。

三、巧用比兴、象征手法

比兴、象征是我国古代诗歌惯用的创作手法,能隐晦曲折的表达主题。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对所爱者至死不渝的挚爱真情。在这里,烛泪难止,蚕丝不尽,既有比喻之意,也有象征之意。又如《锦瑟》中,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四、善用神话、典故

如《无题q紫府仙人号宝灯》一诗中,熟练地运用了《真诰》、《裴航》中人神相恋的典故,使诗的意象主旨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无题q飒飒东风细雨来》中更是连用了几个典故。开头一句"飒飒东风细雨来"采用了"梦雨"的典故。这里,既隐隐传出了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带有一些阴冷凄清的色调,同时烘托出女主人公正在萌发跃动的春心和难以表述的忧郁苦闷的心情。

五、锤炼字句,工于造语

李商隐的诗语言凝练而丰富,不但注重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字,同时注重对成语典故、民谚方言的敷色加工,使诗歌语言造境新颖,蕴涵丰富。如《向晚》"花情羞脉脉,柳意怅微微"中叠字的运用,创造出了声、色、情俱佳的境界。李诗擅用七律,常有佳对,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不但对偶工整,而且月、珠、泪、日、玉、烟等字的运用,给人以珠圆玉润之感。这一特色在他爱情诗中亦有突出的表现,如"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四首》),"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四首》)"何当共剪西窗烛,却活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都写得凝练工整,精美典雅,为后世所广为传诵。

六、侧重于感情领域的表现,格调高雅

男女之间无论是热烈的相爱还是执着的相思,抑或是爱情破灭后的伤感,都表现了对于对方的尊重同情和对所爱者处境的体谅。

如《无题二首》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深切怀想和惆怅。在"身"不由己的情况下,那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心心相印,是多么难能可贵,"身无"、"心有"相互映照,在心灵相通而不能相见的苦闷中,突出了间隔中的契合,苦闷中的欣喜,寂寞中的欣慰。这与齐、梁诗把女子作为赏玩的对象去写是完全不同的,李商隐的爱情诗总是写得铭心刻骨,无法排遣,常是一种无望而又无法遏止的追求,以至竟以生死以之的态度去对待,他的爱情绝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便是最典型的例证。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商隐的爱情观和女性观是比较进步的。他有的爱情诗还在爱情描写中渗透多方面的人生感受,甚至与对事业理想的执着追求相沟通,这种品位和境界,远在齐、梁诗之上。

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的爱情诗,写得形象美丽,深情绵邈,蕴藉含蓄,表现出一种对于爱情的刻骨铭心的追求。其独特的绮丽蕴藉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在晚唐的诗坛上独树一帜,放射出奇丽的光彩,而且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马积高:《中国古代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版

2.唐铭锋:《唐诗宋词元曲》, 远方出版社,2002年第1版

3.徐应佩、周溶泉:《古典诗词欣赏艺术》,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版

第6篇

在中考试题中,小小说的考查角度一般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描法的作用(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以及主题的探讨等。

【知识储备】

了解小小说的文体特点。

小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是小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形象是小小说的主要要素,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所以小说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为了衬托人物、渲染气氛,给情节的发展提供背景和场所。社会环境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了解小小说的有关常识,在阅读和欣赏的时候,对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表现及语言的运用都有帮助。

【阅读方法】

从三要素入手阅读分析小小说

1.分析人物形象

第一,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第二,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①着重分析人物的肖像变化和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②分析人物语言,要抓住最能表现其性格的语言。③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动作。④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三,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用来交待背景、衬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分析环境描写,了解它在文章中的作用,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第一,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抓住这一点有益于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第二,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心情以及渲染气氛起着不小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交代季节、气候。③交代人物身份。④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⑤渲染气氛。

3.分析小小说情节

人物不是静止存在的,他总是要活动,而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构成了情节。情节是人物个性发展演变的历史,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在情节中的所言所行和感情态度,就能把握住人物不同的性格。

4.归纳、挖掘小小说的主题

小小说写作的目的是反映社会生活。小小说的主题就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实质揭示,而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思、环境的设置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所以,归纳、挖掘小小说的主题是阅读的意义之所在,也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所必需的。挖掘小小说的主题应从下列两方面人手:

第一,剖析人物形象,剖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准确把握主题。

第二,联系小小说的背景、作家的思想观点及创作意图,挖掘主题。

5.理解小小说中优美、精辟的语句的含义

第一,要会寻找、挑选小说中优美、精辟的语句。

这些句子的特征具体表现为:①深刻揭示主题的句子;②含蓄烘托主题的句子;③展示人物性格的句子。

寻找方法:①到情节的处去找;②到文章结尾处去找;③到人物的细节描写中去找。

第二,鉴赏这些优美、精辟的语句,当然要理解、体会它们的含义,挖掘它隐含在精彩背面的深层次的东西――即对主题的表达作用。

6.体会小小说的构思

小小说构思力求精巧,这是由小小说篇幅短小决定的。因篇幅的限制,小小说写人不能多,只能突出一两个;写故事不能冗长复杂,只能是生活的一个横断面;写环境不能铺陈渲染,只能是寥寥数语的速写。故此,小小说的构思常常要在“精巧”上大作文章。

第一,时空浓缩法。其作法往往是以某事物为焦点,从时空上广为拓展,扩充作品容量,增大弹性,以弥补正面描写之不足。

第二,以小见大。运用这种方法的小小说,所写事物绝对稀松平常,但却寄寓某种深刻的哲理,因而有人也将这种方法称为隐喻法。

第三,平中见奇法。选择平凡平常小事,靠环境烘托或制造悬念,给人一波三折、离奇惊险、引人入胜的感觉,使作品趣味盎然。

【阅读口诀】

一理故事情节,弄清结构特点;二析人物形象,理解典型意义;三凭“三要素”,把握小说主题;四赏写作特色,揣摩借鉴之处。

【试题演练】

一、搭桥

刘正权

市幼儿园举办搭积木比赛,说是为了培养孩子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当然,既是比赛,就得隆重才是。

怎样才能算隆重呢?请领导讲话?那些严肃的空话孩子们不喜欢。真正能让孩子们起劲的事儿,莫过于上电视了。

好在不难,这个城市虽不算大,但经济实力不容忽视,有电视台且不说,台里的设备还可供现场直播。

园长和台长一同商量,就直播。园长曾经是台长的同桌,是台长想把她头发盘起的同桌。

摄像机镜头下忙碌的孩子们,像炸了窝的小麻雀,唧唧喳喳地议论着,有板有眼地忙碌着,没人望着镜头傻笑。他们都想搭出最漂亮的造型,最后能定格在大家心目中的造型。

既是比赛,就得评奖。摄像机开始忙碌起来,主持人也开始即兴采访。

这些积木作品中,有豪华的宫殿,有漂亮的四合院,有欧式的教堂,还有……还有什么呢?主持人走到一组作品前,不知该如何表达了。

一个小男孩正怯生生地望着她。

主持人愣了片刻,还是把话筒递了过去:“能告诉阿姨你搭的是什么吗?”

“桥!”小男孩不假思索地一指地面,“三座桥!”

主持人笑了笑,如果说两座桥的话她还可以理解,那第三座桥能算桥么?有那么袖珍的桥么?它还没有两指长呢,

“这是一个从乡下来的孩子。”园长说,“他爸爸是一个建筑工人。”

“哦!”主持人来了兴趣,“能告诉阿姨为什么要搭三座桥吗?”

小男孩看了看镜头,脸红得不行,他指着那个中号的桥说:“我家住在山坡上,四面都是沟,一有山雨下来,就不能出门。我想在沟上架座桥,把妈妈背出家门,让她看看山外的世界。妈妈腿不能动,一辈子没下过山!”

主持人鼻子一酸,眼光移向另一座桥。小男孩指着那座大号的桥自顾自说了下去!“这座桥我想搭在山脚下的小河边,我们山里人出门都得靠一条渡船。那次我跟爸爸进城,渡船坏了,十几个过河的人等了两天两夜才修好,大家又冷又饿,有几个小朋友还哭了……”小男孩顿了顿,冲主持人一笑,“不过,阿姨我没哭,真的没哭!”

主持人点点头:“阿姨相信你没哭。那这个干什么用呢?”她用手指指那个小到两指长的微型小桥。

“这个吗?”小男孩沉吟片刻,“我们对门邻居家的小妹妹有先天性心脏病,不能跟我下山玩!听爸爸说要做心脏搭桥手术!我想把这座桥搭在她的心脏上!”

主持人不说话了,只是使劲将小男孩搂在怀里。小男孩给弄得莫名其妙,说:“阿姨,我们家对门的小妹妹太瘦太小,这座桥挤在胸口会不会让她心里更疼呀?”

“不,不会的!”主持人再也忍不住了,泪花溅落开来。

当天的电视直播画面就定格在这三座桥上,很多人都流下了泪。

小男孩年底回家时。意外地发现两座桥架起来了,一座在山脚下的小河边,一座在自家门口,并且,小男孩还发现对门的小妹妹居然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妈妈一起在桥上等他。

小男孩还小,他当时没听见主持人阿姨在直播结束前的一句话:“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搭建这样一座桥!”小男孩只记得在场的大人们都哭了。

(节选自《中学生阅读》2007.6)

1.解释下面的成语。

有板有眼:

不假思索:

2.小男孩建造中号桥的作用是什么?说明了男孩什么样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男孩建造大号桥的目的是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男孩有什么优秀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我们对门邻居家的小妹妹有先天性心脏病,不能跟我下山玩!听爸爸说要做心脏搭桥手术!我想把这座桥搭在她的心脏上!”这句话出自小男孩之口,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当天的电视直播画面就定格在这三座桥上,很多人都流下了泪,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抉择

李耿源

老贡不老,只是30有6了还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朋友见他老气横秋的样子,便以老贡称之。

老贡参加高考时,还是考前报志愿。那年老贡的父亲病危,可他做的决定却改变了老贡一生。他自知不久于人世,便让老贡填报师专――读师专可让家境贫寒的贡家省上一大笔学费。高考揭榜,老贡考了个文科第三名,贡父的决定让老贡失去了上名牌大学的机会。

师专三年毕业分配,有两所中学可供选择:一所是煤矿子弟中学,当时那里教师福利待遇高;一所是城区中学,教师仅有工资收入,有时还不能按时发放。那时贡父已病逝,贡母给老贡做了决定,尽管离城300里,还是让老贡去了煤矿子弟学校。

老贡教的是地理,教学轻松,渐渐养成了不紧不慢、懒懒散散的性格。学校里只有他未婚,在这深山煤矿里,除了矿工就是煤矿,能谈婚论嫁的女子是没有的,高中毕业的女孩没一个愿意留在山里。这样,老贡年轻的激情就空耗在山里,这一耗就是七八年。

老贡30岁那年,企业办的学校都得剥离。这次,老贡面前又有了两条路,继续当老师,或是在煤矿当管理人员。老贡还没做出抉择时,老贡的大哥做了决定――那时,贡母也因病离开人世,去世前嘱咐大哥,一定要照顾好老贡,如果老贡打一辈子光棍,她九泉之下都不会安息――大哥认为如果让老贡继续待在煤矿,那注定要打一辈子光棍,百年后他怎么有脸去见父母?于是,他托了好多关系,看中了一家年轻男女比较多的公司,把老贡调回了城。

这回,老贡恍若新生。公司里适龄的女孩子不少,但大多已有对象,没有对象的也看老贡不顺眼,认为老贡30了还没女朋友,是不是哪方面不行?再就是老贡不紧不慢、懒懒散散的样子,女孩子怎么会喜欢?

老贡反省自己后,工作上勤恳,生活上俭朴,重新拾起书本参加本科自学考试。但这些仍然不能吸引女孩子的注意。相对于谈恋爱的年龄,老贡确实老了。这回大嫂也着急了,就把老贡的资料拿到婚介所征婚。一次,老贡为赴应征女孩的约会,叫朋友用摩托车载他,朋友酒后开车,在途中撞上护栏。朋友没事,老贡大腿骨折。女孩见他腿上打着钢筋吊在病床上,吓得头也不回地走了。这次事故花光了老贡所有的积蓄,好在大哥大嫂如父母一般,对他细心照料,否则他就有轻生的念头了。

工作勤恳没能让老贡事业有成,35岁那年,公司倒闭了。大哥又多方找关系,让老贡进了一家私企。老贡经历车祸生死劫后,心平静多了,老实做人踏实做事,老板非常放心,给他提职又提薪,不到两年就当了部门经理。这下给老贡暗送秋波的女孩多了,甚至有小妹主动约他吃饭喝咖啡。老贡始终波澜不惊,岿然不动。

有一天,老贡突然辞职,老板高薪挽留都留不住。大哥大嫂惊愕不已,担心老贡是不是心理有问题。那些想约他吃饭的女孩子则说他是傻冒。老贡对兄嫂说,你们就让我自己选择一次吧!

老贡应聘去了一家私立高中,又拿起了教鞭。过了不久,就接到了老贡的喜帖。贡夫人是老贡高中同学,两人同学时是冤家。贡夫人有过婚史,与前夫感情不和,前两年离婚了,与人合伙投资创办了这家私立高中。不知是巧合还是老贡知道有冤家在等着他,反正大家都认为,这回老贡的自主抉择是对的,而且还有点那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浪漫味道。

(节选自《短小说》2008.01)

1.老贡的父亲给老贡做的决定如何改变了老贡一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贡师专毕业分配去了什么地方?为什么去那个地方?是谁给他做出的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贡30岁那年,企业办的学校都得剥离,老贡大哥给老贡做出了什么抉择?老贡大哥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老贡突然辞职,老板高薪挽留都留不住……老贡对兄嫂说,你们就让我自己选择一次吧!”之后他去了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的题目是“抉择”,结合文章的内容,请你谈谈自己对未来的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举起你的右手

张世普

那一年,她几乎对生活丧失了信心。

父亲外出摔折了腿,看病、吃饭、穿衣、弟弟上学都需要用钱。18岁的她开起了出租车,成了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所有的苦与累必须咬牙承担下来,因为她知道一旦她顶不住了,家也就可能在一瞬间支离破碎。

这个傍晚,风雪初歇的郊区,行人稀少,她开着车子在街上慢慢滑行,希望能多拉几位乘客。就在这时,三个年轻人登上了车,持刀将她身上的财物洗劫一空,然后把她扔到雪地里,开着出租车逃了。倒在雪地里的刹那,她几乎想就此躺在那里永远睡去。

忽然,旁边伸过一双温暖的手,把她扶起来。一直到现在,她仍然想不起来扶她起来的人究竟长得什么模样。当时迷茫间,只是依稀记得身边还站着很多人。有人问她受伤了没有,她木然地摇摇头,只是流着泪反复告诉大家:歹徒逃远了,没了车,她的家怎么生活呢?

有人拨通了警察局的电话,有人拨通了电台直播热线。仅仅几分钟之后,电台直播的节目中就有听众打来电话要去抓劫匪。几乎同时,出租车司机的电话也打过来:兄弟你在哪里?我去接你。那位听众思索了一下,然后回答:这样吧,我举起右手,在路边等着你,很醒目的,你一看就知道。

与警察一同追捕劫匪的沿途,她忽然发现有很多高举右手的人站在路边等候出租车,越来越多的出租车跟随在警车后面。在那一瞬间,她忽然明白,今天夜里,这个城市没有乘客,也没有司机,只有兄弟姐妹。

漆黑的夜里,空中的电波、几百台出租车的车灯和上千名群众,编织了一个天罗地网。自以为得逞的三个歹徒,万万没有料到仅仅几个小时之后就被大家抓获。消息通过电波传出后,仍然有很多举着右手的人等车赶来。一位饭店服务员拿来装满开水的暖瓶和水杯,一位老大娘端来一锅鸡蛋,一位老大爷送来包子,一位买来豆浆……

那时,她只觉得心中一大团一大团的温暖涌上来,本来她想放弃了,放弃对这个社会的信任,放弃自己的生活,听天由命了。但那些高高举起的右手又帮她重拾了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她终于相信这世上还是好人多。

岁月沧桑,世幻,时间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术师,一刻不停地改变着世界。经过20年的风风雨雨后,她有了自己的出租车公司,上百辆出租车,成为这个城市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然而她关爱顾客,关爱下属,关爱她见到的每一个人,哪怕一个小小的细节,她都给人以温暖。她甚至拿出财产的一半捐助这个城市的慈善事业,在人们的眼中她是一位传奇人物。

已经没有人记得她就是多年前那个柔弱凄楚的女子,连她自己也无法清晰地回忆起当年的场景。然而唯独有一种感觉没有被尘封,不是惊心动魄,不是绝地逢生,也不是寒风萧瑟,而是一种牵挂,一种因为高举着的右手和热腾腾的鸡蛋、包子、豆浆堆积而成的牵挂,让她的生命始终充满了力量,并且将这种力量传承下去。

生活时常如此辛酸,却又如此美好。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举起你的右手,一生或许会因此而改变。

(节选自《小说月刊》2007.8)

1.“那一年,她几乎对生活丧失了信心。”这段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三个年轻人登上了车,持刀将她身上的财物洗劫一空,然后把她扔到雪地里,开着出租车逃了。倒在雪地里的刹那,她几乎想就此躺在那里永远睡去。”这句话写出“她”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那一瞬间,她忽然明白,今天夜里,这个城市没有乘客,也没有司机,只有兄弟姐妹。”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而她关爱顾客,关爱下属,关爱她见到的每一个人,哪怕一个小小的细节,她都给人以温暖。她甚至拿出财产的一半捐助这个城市的慈善事业,在人们的眼中她是一位传奇人物。”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了这篇小说,你有什么感受呢?请你用原文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

一、1.有板有眼: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有步调。不假思索:假:假借,依靠。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2.“我家住在山坡上,四面都是沟,一有山雨下来,就不能出门。我想在沟上架座桥,把妈妈背出家门,让她看看山外的世界。妈妈腿不能动,一辈子没下过山!”体现出了小男孩对妈妈的爱。

3.“这座桥我想搭在山脚下的小河边,我们山里人出门都得靠一条渡船……”反映了小男孩心中对乡邻的爱。

4.说明了小男孩极富爱心,对邻家小朋友的痛苦感同身受,想帮助那个小妹妹解除病痛。虽只是搭积木,但这种愿望反映了男孩有一颗热情善良的心。

5.被孩子的天真、纯洁、善良所感动。

二、1.老贡考了个文科第三名,贡父的决定让老贡失去了上名牌大学的机会。

2.离城三百里的煤矿子弟学校。因为当时那里的教师福利待遇高。是贡母给老贡做的决定。

3.托关系把老贡调回城里。大哥认为如果让老贡继续待在煤矿,老贡注定要打一辈子光棍,那就辜负了母亲的托付,做大哥的百年后就没有脸去见父母。

4. 老贡应聘去了一家私立高中,又拿起了教鞭。

5.略(示例:文章中的老贡开始面对工作、生活的抉择时,没有主见,总是由别人操控自己的生活,无法自主决定自己的人生走向。最后,老贡终于自己抉择了一次,把握住了自己的人生。我们要借鉴老贡的经验教训,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对自己的未来做出理性的抉择。意思对即可)

三、1.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领起下文。

2.自己身遭歹徒的抢劫,还被抛在寒冷的野外,此时的她,心情极度痛苦、悲凉。窘迫的生活,再加上突遭的毁灭性灾难,孤苦无助的她感到悲哀、绝望。

3.她遭遇抢劫后,素不相识的人蜂拥而至,无私地帮助她,人和人之间不再是商业关系,而是亲如一家。大家的关爱,让她感到温暖,心灵上得到了慰藉,获得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4.20年前她身遭抢劫,是大伙帮助了她,使她获得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经过努力,她终于创办了自己的出租车公司。她对这个社会充满了感恩之心,用自己的爱和体贴,回报着这个社会,成为一个极富爱心的企业家。

第7篇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和学生学习实际,为使文言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作了尝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构文言知识体系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文言文语言大多简约、精深,学生读时有涩口感。故教师教学时势必要挖掘教材中新颖、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笔者在教《岳阳楼记》时,制作了课件。出示一幅幅迷人的洞庭湖、岳阳楼风光图,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再配以精当的解说词,就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来感受此番美景。果不其然,学生热情高涨,迫不及待地问:“老师,这是哪里?真美!”“洞庭湖!”“岳阳楼!”老师再用富有激情的语言鼓励大家:“让我们登上岳阳楼,与范仲淹一起领略这美丽景色吧!”接着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岳阳楼景色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样的情境,学生觉得很有兴味,从而建构起能灵活运用的有关文言知识,如“际涯”“朝”“夕”“气象万千”。

2.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建构相关的文化知识体系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又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和发展的平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个人或小组搜集材料,筛选信息。这个教学过程中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共享探索的成果,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比较全面、正确的了解,最后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如建兰中学孔晓玲老师在教学《公输》时,介绍了有关墨子及墨家的知识。为了让学生更易建构起墨家思想主张以及在春秋战国时地位影响等文学常识,孔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墨子为什么叫墨子?他有什么长处?我们可由此联想到哪个成语?孔老师让学生去搜集资料,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补充一些知识如孟子对墨子的评价、墨家以后的发展等。如此,学生就能建构相关的文化知识体系,了解了一段历史,又能了解一个远去的历史人物。

3.理解文本材料,建构起对文本的整体认识和相关的审美能力

学生要主动地参与,处于一种激动、亢奋的状态,然后让自己凭借已有的知识去体悟。如教学《诗经》时,教师要介绍有关《诗经》的常识,如创作年代、手法、地位和影响等,借此来引导学生去热爱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其实,我们也不需介绍很多先秦时代文化灿烂的背景知识,只要围绕《诗经》创作年代即可设置情境,足以震撼学生。让学生把《诗经》与《在水一方》的主题歌歌词进行比照,再让学生查查资料:在《诗经》创作时,世界上其他的民族是否也有了不朽之作?学生通过查资料、作比较,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语文课的民族精神教育,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学生也做好了认知的积极的心理准备。

此外,我们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文本的美学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李海林先生在《言语教学论》中写道:语文知识的学习是实现语用能力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语用能力目的的“附带的效果”,文言文教学势必要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本身也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文言文教学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浅易文言文能力,但它终极目的则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众所周知,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最丰厚的载体。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被赋予了美,是美的终结者,富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它们或记述作者经历,或歌咏壮美山川,或抒情言志,或阐发哲理,这些都能表达出古人的执著追求。

教学《诗经・蒹葭》时,笔者设计了比较朗读情境,将“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改成“蒹葭苍……蒹葭萋……蒹葭采……”,然后学生朗读,对比体悟它们的音乐效果和表意效果。当然,学生在反复朗读过程中更爱叠词的朗读节奏美与音律美。又如《爱莲说》,可从品析文章语言入手,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爱的句子,并说说从这些语句中可读出了多少美,悟出了多少美。经过教师的点拨,最后归纳出:语言美、形态美、品质美、情感美。教师在此基础上继续点拨,写花即写人,咏花即咏作者的志。作者通过描绘并赞美莲花的外在形态,赋予莲一种高洁品格。这样的朗读,这样的点拨,会使学生体悟到文本中写的物是美的,而且还会把学生的思想引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地方――这里的物仅仅是物吗?作者的意图又是什么呢?

4.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建构文本相关的人文知识体系

整个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利用情境、协作和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展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学习者有效地实现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的建构。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技能,达到能力的迁移和思维的发展的目标。

教学《小石潭记》时,教师会分析小石潭景色,再探究柳宗元的内心世界。这基本上完成了文本内容立意建构。我们可继续提出一研究性问题:文中“潭西南而望”,柳宗元在望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会说到前途、理想等。教师再补充有关作者的资料,让学生对作者、文本有个高度的认识:山水走不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教师再出示藏头诗《江雪》,让学生朗读体悟作者心情,再进一步提示学生:《江雪》很好地印证了柳宗元心情――千万孤独。虽山水走不进他的内心世界,可山水接纳了他。美丽的自然风光开阔了柳宗元的心胸,给了他创作灵感。他写出了许多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文笔清峻、富有诗情画意的《永州八记》。写山写水,写草写木,都能化工肖物,神妙入微。

教学《〈论语〉十则》,在疏通文意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带领学生掌握语录所包含的思想家、政治家孔子“仁”的思想核心。“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文字的梳理是极易的,关键是看它如何体现儒家思想的“仁”。孔子认为,终身行之的那字是“恕”了,就是说用自己的心去揣度别人,最直接最简单方法便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推己及人,“仁”的体现。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这几则语录走进儒家,走进儒家思想的文化境地,认识它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从而让学生积淀传统文化,逐渐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

第8篇

关键词:中日诗歌 马意象 创作特点 文化差异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中日古典文学中的语言比较研究”(11BWW001)

马是最早进入人类生活及文学视野中的动物之一,在中日两国的诗歌作品中都存在着大量描写马、咏叹马的诗歌。然而,我们在阅读时不难发现,马这一意象在中日诗歌中的含义既有相似点,也有大相径庭之处。这样的差异有哪些体现 ?虽然目前中日两国对于唐诗及和歌的研究论著繁多,但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具体地考察某一典型意象,特别是考察马意象的平行研究尚不多见。因此,本文选取《万叶集》及白居易的诗歌作为比较分析的文本素材,通过大量年代相近的诗歌例子,比较两国诗人对“马意象”的审美差异,并分析各自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一、《万叶集》中“马”意象的内涵

早在公元4世纪末,马文化就已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 日本出土的该时代的文物中,就发现了很多马具,如马镫、马鞍、辔,此外还有很多以马为题材的纹饰、首饰等,这就反映出马在当时已进入了日本文化和生活之中。而《万叶集》所收录的和歌最早可追溯至公元4世纪, 万叶和歌对当时马的使用情况也有所描述。《万叶集》中,提及马的和歌多达九十二首,且马匹的名称众多,按照毛色、身高、年龄又分为马、驹、赤驹、黑驹、青马等,[1]内容涵盖交通、出游、狩猎、祭祀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万叶歌人还将马划入审美体系当中,赋予马意象独特的内涵,了解这些涵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万叶集》中和歌的涵义。慨括起来,《万叶集》中“马诗”主要抒发了诗人以下几种情感。

(一)理想男子的形象化身

恋歌在《万叶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马”意象也常常出现在恋歌中,如《万叶集》中的第1271首和歌:

くありて居にゆる妹が家(へ) に早く至らむ [2]

右ノ一首ハ、柿本朝臣人ノ歌集ニ出ヅ。

(远在云居地,吾能望妹家,黑驹应早到,快马把鞭加。上一首,《柿本朝臣人麻吕之歌集》出。)[3]

这首和歌出自万叶集代表诗人柿本人麻吕编著的《柿本朝臣人麻吕之歌集》。该歌集本就以抒情著称,而这首和歌风格朴素,感情表达直率,体现了万叶集的风格。和歌并没有过多地着墨于马的骨质、眼睛及形体,也没有正面描写“妹”的身姿神采,仅通过扬鞭催马的动作就表达了男子望眼欲穿、渴望尽早与恋人相聚的心情。“黑驹”则成为该男子的形象化身。可以说,虽正面“不着一字”,但又“尽得风流”。此外,还有《万叶集》中的第3313首和歌:

川のの石踏み渡りぬば玉の(くろま)の来(く) 夜は常にあらぬかも。 [2]

(河川流漱处,踏石渡河来、黑马前来夜,经常岂少哉。)[3]

这是一首以女子口吻创造的反歌,与前一首相比,表现方法更为含蓄而细腻。这首歌的前半句描写了潺潺流水及渡河时所踩的石头,传递出浪漫的意境,为后半句做铺垫。而后半句则感叹“黑马前来夜,经常岂少哉” ,“黑马”成了那名男子的化身,痴情的女子如盼恋人到来一般盼望见到黑马的身影,表达了女子的闺怨。因此,它不仅仅是男子的坐骑,也成为寄托相思的对象。黑马的外形阳光、刚健、潇洒,而黑色则给人以稳重成熟的感觉。与其说以马喻人,一语双关,不如说在马中原本就蕴含有人的影子。

(二)表达离别的情绪

古时人们的远行离不开马匹。在日本和歌中,歌人为了渲染或表达离别的情绪,往往运用马匹这一意象为和歌的抒怀写意服务。如《万叶集》中的第365首和歌:

津山打ち越え行けば我(あ) がれるぞく家恋ふらしも。 [2]

(笠朝臣金村,盐津山作歌二首)(行越盐津山,我乘吾马驶,家人恋我乎,我马失蹄矣。[3]

这首和歌为奈良时期宫廷歌人笠金村所作。众所周知,马匹是古代交通体系中极为重要的工具,承载着人们出行的任务,因此,歌人在创作远行、送别题材的和歌时,常常会加入马匹的形象,这首和歌就是其中代表。和歌的上半部分以第一人称叙述了“我”将要骑着马翻山越岭,穿越盐津山;后半句则感叹道:家人一定很不舍吧,我的马都失蹄了。此处的“马失蹄”这一行为未必是真实发生过,在日本古典和歌中,认为马是由于不舍才造成失蹄, 因此常常以“马失前蹄”喻家人思念远行的离人,已形成固定模式。中国也有“马失前蹄”这一成语,其中的“失“字与“失手”的“失”意思相似,用于比喻偶然发生差错而受挫。相同的动作在两国文学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

(三)表达缅怀天子的心情

《万叶集》代表歌人柿本人麻吕曾是当时著名的宫廷歌人,其创造的和歌也常常与皇家的行幸游宴、狩猎祭祀等活动有关,而柿本人麻吕本人也与天皇、皇后、皇子们关系密切。在《万叶集》收录的其八十四首和歌中,有这样一首:

日(ひなみ) の皇子の命のめて御狩立たししは来向ふ(0049)[2]

(日并古皇子,名驹并辔驰,驱驰来狩猎,此已是其时。)[3]

这幅浮现在作者脑海中的画面,是他幻觉的假象。因为此时草壁皇子已经去世。在作者的脑海里,已故的草壁皇子与其子轻皇子(文武天皇)并驾驰骋、一起狩猎的日子终于到来。 [5]已经死去的皇子怎么可能死而复生、与儿子一起骑马狩猎呢?为何作者要描写出如此荒诞的场面?这首和歌可以说是一首草壁皇子的挽歌,并且反映出了当时的政治背景。柿本人麻吕为草壁皇子写的挽歌之所以如此出色,不仅仅是因为其宫廷歌人的身份职责, [5]还因为他对于草壁皇子带有真挚的崇敬与缅怀的心情。而且对于当时的轻皇子(即已故草壁皇子的儿子)及其身边的追随者则带有不满的情绪,[5]因此格外怀念草壁皇子当政的时期。他将草壁皇子视为神明,希望这样的明君能再次出现,哪怕只在幻想中出现,也能带给他莫大的安慰与鼓舞。这样一位令作者魂牵梦绕的可与日争辉的明君,他出现时的形象正是在名驹上驰骋,说明骑马与皇子英明神武的形象有着莫大的关联,名驹不仅是贤君的坐骑,更成了贤君的代称。

二、白居易诗歌中的马意象

白居易所处的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马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白居易所作的咏马诗自然也不在少数 。使用北京大学全唐诗电子检索系统的专业版进行搜索,可查得在白居易诗歌中,仅仅诗题中含有“马”字的就有35项匹配。[5]此外,还有很多诗歌在内容上与马有紧密的关联。在此,对白居易诗歌中马意象的含义做大致的分类与归纳,其笔下的“马诗”主要与以下主题有关:

(一)战事的象征

唐朝时期对外军事交锋频繁,而对于在广阔的沙漠、草原地区开拓疆土防卫外敌,马是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因此,在构建马意象、咏叹马时,往往与战争、边塞及文人的功业情节有关,如白居易的《戏和微之答窦七行军之作》(出自《全唐诗》卷451-31):

旌钺从,宾僚礼数全。夔龙来要地,鹭下辽天。赭汗骑骄马,青娥舞醉仙。合成江上作,散到洛中传。陋巷能无酒,贫池亦有船。春装秋未寄,谩道有闲钱。

由诗歌标题可知,这首诗是为了答窦七行军而作。诗歌开头便营造出一种排云驭气的气势,“旌钺”象征着权杖,已体现出要建功立业、效命疆场的豪情;而“夔龙”“鹭”都是神话中非同一般的动物,在此称赞对方的身份尊贵与能力出众;“赭汗”则指骏马的汗水,常借指骏马,在此与“骑骄马”搭配,比喻对方身姿矫健如骏马,与座下的骄马十分相称。而在《想东游五十韵》(出自《全唐诗》卷450-3)中,马的意象也具有典型性:

海内时无事,江南岁有秋。生民皆乐业,地主尽贤侯。郊静销戎马,城高逼斗牛。平河七百里,沃壤二三州。(节选)

在这几句诗歌中,白居易以其惯有的朴实浅显的笔调描绘出国泰民安的场景,是其对于国家及人民生活的美好设想。诗歌中以“销马”暗指“消战”。若国家无战事、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自然也就不需要大量的战马,因此便出现了“郊静销戎马”这样不合常理的现象。从中可以看出“马”在作者心中已与战争密不可分。

(二)表达离别的情绪

幅员辽阔的中国,运输、狩猎、旅行,都离不开马。因此,在“远行”“送别”这样题材的诗歌里,都少不了马这一意象。白居易的《离别难》(出自《全唐诗》卷27-101)就具有代表性:

杨柳陌上送行人,马去东回一望尘,不觉别时红泪尽,归来无可更沾巾。

诗歌题目已经点明这是有关离别的诗歌,但作者没有正面描写如何“送”行人、如何“离别”,短短四字“马去东回”就精简要约地概括了送别的过程,令人仿佛听见嗒嗒的马蹄声,看到马匹飞奔而去后扬起的黄沙。诗人不忍写人的离去,只能落笔在马的奔跑上,反而烘托出了离别时凝重伤感的气氛。 类似的典型诗歌还有《送客归京》(出自《全唐诗》卷441-43):

水千里,何时归到秦?舟辞三峡雨,马入九衢尘。有酒留行客,无书寄贵人。唯凭远传语,好在曲江春。

从首句“水千里”,我们可以推测出诗人送的客人归京的路途遥远,千里迢迢,既有水路又有陆路,句末还使用一个疑问句以加强语气,突出归京路途艰辛不易。 从诗人对“舟”与“马”的对仗手法来看,舟与马在当时都是可以承担长途重负的主要交通工具,“四千里”的漫长路途中,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表达有才之士不得志的情怀

马的品德与际遇格外能引起士人的共鸣,唐人常常以良马比人才,文人墨客也往往以良骥贤才自居。而当才华得不到知遇,壮志得不到舒展时,则常以年老、衰弱、羸弱的良马自比,写马实为写人。[5]白居易的诗歌中,老马瘦马的形象不在少数,如经典讽喻诗《羸骏》(出自《全唐诗》卷424-8):

骅骝失其主,羸饿无人牧。向风嘶一声,莽苍黄河曲。踏冰水畔立,卧雪冢间宿。岁暮田野空,寒草不满腹。岂无市骏者,尽是凡人目。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村中何扰扰,有吏征刍粟。输彼军厩中,化作驽骀肉。

诗中的“骅骝”为赤色的骏马,这样从外形到品质都算得上上乘的良驹,却落得无人饲养,以至于“踏冰”“卧雪”,无容身之所;吃的是“寒草”,尚不足以果腹,可谓饱受冻馁之苦。独自立在黄河边,向着风中嘶吼的这番景象,其意境和气氛,都称得上“凄婉激烈,风骨情景”。诗歌中不仅记叙了骏马的悲惨命运,还塑造了一个阶级对立的形象:驽骀(劣马)。 由于得不到相马人的赏识,千里马最终竟被官吏运进军队的马厩,化为了饲料,供劣马食用。两种产生如此强烈反差的结局,令诗歌更加切直刻露,讽刺效果无可复加。通过“瘦马”这一意象,鞭挞了统治阶级用人时见识浅陋,品学优良有才华的人得不到重用、受人迫害,平庸无才的小人当道,嫉贤害能的社会现实。

三、小结

通过上文的比较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万叶集》与白居易诗歌中的“马诗”既有相似的一面,又存在着一定差异。相同的“马”意象在中日两国的诗人眼里有共同的欣赏点,但又具有相对独立的传统特征与不同的审美情趣。《万叶集》中的“马诗”大致有以下创作特征:(1)在主题方面,重视个人的悲欢离合。从题材上看,《万叶集》的“马诗”中,感怀咏物、离别忧旅、闲适抒情的作品较多,与诗人个人的处境、情感关系更为密切,如“行越盐津山”“河川流漱处”等诗句。(2)在选材方面,寄情四季景物。《万叶集》的马诗中含有大量自然景物的意象,如山叶、溪水、青山、荻花、秋风等,歌人的审美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自然景物本身美的特征上,并竭力令自身融入大自然,如“馨香兹信土”“呼犬来闻猎”等。(3)故事的情理较为朦胧。《万叶集》中的“马诗”常常仅仅借马写出一个场景,描绘出一个情境,传递出某种感情。但并不描写出事件的梗概、前因后果、人物关系等,从时间到空间都较为模糊。

与《万叶集》相比,白居易的“马诗”有以下创作特征:(1)作品的内容、风格深受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或体现功业情节,抒发报国之志,或影射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其进行批判、讽刺。(2)气魄宏伟、风格凌厉。白居易的马意象常常使用于御寇、戍边、报国等题材中,诗人运用“赋比兴”等各种写作手法,写出磅礴的场面,塑造出昂然的形象,达到鼓荡人心的艺术效果。(3)把马身上的特征与人的特性巧妙结合,将良马树立为人世追求的伦理楷模。与《万叶集》相比,白居易诗歌关注点已超越了意象本身,扩展到了人的社会道德上。

中日两国诗歌中的“马意象”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与两国的自然条件、历史条件、社会发展阶段、风俗习惯等具体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张浩逊.唐代咏马诗初探[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4).

[2] 日本文学研究资料刊行会.万集[M].京:有精堂出版,1969-1977.

[3] 诗苑译林――万叶集上下册[M].杨烈,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4] 中村润子.关于日本初期马文化的源流[J].箫爱民,译.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0(5).

[5] 中西.万集のことばと四季万本3[M].株式会社角川店,昭和六十一年(1986).

[6] 黄建辉.唐诗马意象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08.

[7]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唐诗鉴赏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8] 梅原猛.万を考える[M].新潮社,昭和五十四年(1979).

[9] 宋再新.千年唐诗缘:唐诗在日本[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10.

[10] 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11] 傅璇琮,中国唐代文学学会,西北大学中文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唐代文学研究第五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