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11: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秒的认识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数学教学;多媒体课件;运用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多媒体课件要如何设计与使用,才能对课堂教学起到辅助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在这方面的研究与看法。
一、多媒体课件遵循的原则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利用多种媒体形式,为了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而设计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怎样才能制作出适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呢?我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及教材的知识、技能等目标要求,准确无误地传授知识。课件展示是具有教育示范性的,应做到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因此,课件中阐释的概念、法则、传授的技能必须准确无误。要想让一个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授课教师一定先要吃透教学大纲和教材,在课件制作时必须遵循科学性这一首要原则,这样设计出来的课件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 教育性原则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为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上教师应尽可能地播放一些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的影音资料,通过真实的画面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更好地充分理解所学知识。
案例说明:四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部分片段:新授环节――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及特点。
(1)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你们能绘制出中小学生参加科技展的统计图吗?谁说说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课件演示:横轴某一年份闪烁,竖轴中相应的数量闪烁,在对应位置涂上色块,并标上数据)
(2)如果我想用一个点来表示1998年中小学生参加科技展的情况,可以吗?标在什么地方?
(课件演示:该数据点闪烁,对应的条形图淡化隐去)
(3)我们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看看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课件演示:从左往右,按相邻的点两两连接)
(4)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折线统计图。下面让我们把前后两幅统计图放在一起观察,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课件演示: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同屏对比,根据学生回答,相应的条形图、相应的点或线段随着闪动)
运用课件有效地强化了本课重点,也为本节课难点的突破做了很好的铺垫。
3. 生活性原则
创设的情境要贴近生活,从而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件的设计,可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生活素材,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从而调动孩子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案例说明:
二年级上册《秒的认识》部分片段:新知环节――强化训练。
(1)生活中秒无处不在!电视在播放广告时,屏幕右上角会出现秒的倒记时。
(课件演示:电视播放广告的屏幕及秒的时间)
(2):今天李老师用微波炉加热一些从冰箱取出的糕点,请大家试着估计估计:我给糕点加热了多长时间?
(课件演示:微波炉加热糕点的动画)
生:14秒、20秒、15秒、18秒、16秒……(自由估计)
师:到底是几秒呢?请看微波炉的电子显示屏。
(课件演示:微波炉屏幕15秒倒计时加热糕点的动画)……
课件通过演示电视广告倒计时、日常生活中微波炉加热食品等生活情景,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深刻感受“秒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作用”,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秒这一时间单位的认知,使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得到有效地培养。同时,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媒体课件运用的要求
1.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
多媒体教学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才能协调好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因素。一堂成功的数学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
案例说明:
二年级上册《秒的认识》部分片段:新授环节――导入新课,教学认识1秒、几秒。
(1)猜测激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有一位新朋友来到了我们课堂上,听,它来了(课件播放秒的声音 “嗒”)“嗒”“嗒”“嗒” ……跟着这个节拍,让我们来数一数……让我们拍拍手欢迎它……让我们向它点点头吧!你们猜猜,它是谁?
(2)观察发现,自主探究。
如认识秒针。
师:这里有一个钟面,在上面你发现了些什么?哪根是秒针?
生:钟面上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每大格之间有5个小格,一共是60个小格――钟面上还有时针、分针和秒针。在钟面上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就是秒针。
(课件演示: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配合放大涉及到的钟面部分,或通过颜色变化突出出来)
课件设计加深了孩子们感知秒的节奏、韵律,强化了1秒钟的时间观念,这样的课堂设计不仅使教师的教学、学生的活动与多媒体课件紧密相连,而且使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2. 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应注重教学的效果
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时,要综合考虑好如何充分发挥多种媒体的组合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空间想象的能力,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的教学效果。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我们应当顺应时展的需要,严格遵守课件设计的原则,采用正确的使用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使数学教学永远焕发青春的光彩,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王高峰.浅谈新课改下小学多媒体教学
[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6).
【案例描述】
1. 认识秒针走动及体验感受一秒
师:秒针是怎样计时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生1:(满怀自信的)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
生2:秒针走一个大格就是五秒。
师:(恍然大悟状)原来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就是这样吗?(放映课件:钟面上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响。)咱们再来感受一下一秒,一起说出来。
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师手势做一下)你能在1秒钟里做点什么呢?
生1:一秒钟可以打开电视机的开关。
生2:看电视时可以调一个台。
生3:可以呼吸一次。
生4:可以站起来。
生5:一秒钟脉搏跳2下。
生6:拍一下手。
师:同桌的孩子互相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示一秒。
师:经过刚才的活动,你对1秒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生1:一秒很短。生2:是太短了。
师:(佩服的!)一秒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大家调动了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活动,通过自己用声音和动作等来配音、配动作,全方位地感受了1秒,在实际动作中体验了“1秒”的长短。太了不起了!
认识几秒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1秒的认识,大家知道了5秒就是5小格,12秒就是2大格又2小格,用以前的数学知识解决了这个问题,真棒!
探究秒与分的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电脑演示秒针走动一圈分针走动一小格的变化情况,总结出1分等于60秒。
活动体验 感受1分钟
师:刚才我们同学说拍一下手就是1秒,半分钟需要拍多少下手?生:30下。师:1分钟呢?生:60下。
师:好,咱们来做个拍手游戏。男同学拿笔,在练习本上写数字,从1开始写起,看女同学拍完1分钟后,你们写到了数字几。
(学生在老师地带领下活动:男生写数字,女生拍手。教师带领拍手,掌握好节奏。然后交换。)
(统计结果:最快的可以写到72,最慢的写到31。)
生:(不由地发出感叹!)哇!能写这么多!
师:一分钟的时间,我们写字的话可以写这么多,那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想一想,然后,看看谁一分钟时间做的事情最多、最好、最别出心裁。
(放映课件,钟面滴答滴答的行进一分钟)学生思考一分钟要做的事情静静地体验一分钟。
(再次放映课件,学生在一分钟时间里自由活动,在活动中体验一分钟。)
师:谁来说说,你们做了些什么事?
生1:我写了35个字。
生2:我把上衣脱下来再穿两回。
生3:我系了三次红领巾。
生:……
师:一分钟虽然很短,可是同学们在刚才一分钟的活动时间里能做的事情有那么多。如果我们把很多个一分钟积累起来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看来我们连一分一秒也……
生1:(急切的)不能浪费。
生2:(不等举手)我们要珍惜时间。
(学生汇报后师给予评价: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认识和体验了一分一秒的长短,还懂得了时间的宝贵。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愿同学们从现在起珍惜时间,把握好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反思】
我所教的学生正处于低段与高段的衔接处,其数学思维也正不断发展,但体验永远是最好的教育形式之一。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秒”我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关于小学数学的最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关于小学数学的最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估算黄豆粒数
教学目标:
学会估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利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黄豆,杯子,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黄豆。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黄豆有多少粒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黄豆有多少粒。
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师:你们可以用课桌上的工具。
(杯子,天平等)
三、小组合作,实施方案。
四、汇报交流
方案一:
先数一杯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二:
先测一把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三:
先测100粒黄豆的重量,算出一粒的重量,再称出总重量,再用除法计算即可。
五、小结
飞速发展的社会已进入到数字信息时代,作为现代科学教学手段的多媒体进入小学数学课堂,也是平常之事了。小学数学教学犹若一个浩瀚的技艺海洋,其教学方式和方法可谓“百舸争流”。而利用多媒体辅助于课堂教学,就像在汹涌的波涛中添设了更多更高更亮的灯塔,引导师生破浪行舟去到达理想的知识彼岸。这,妙在“巧”用多媒体。
1 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外在兴趣到内在兴趣,由短暂兴趣到持久兴趣,是学习过程中源源不断的动力。
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节课时,在学生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后,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笔者采用动感多媒体画面来引导学生走进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屏幕中出现一个长方形,笔者把长方形的长慢慢变短,学生立刻兴奋起来,学习兴趣大增。当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时,笔者问变成了什么形状?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正方形的面积呢?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发现了长和宽相等时面积就是边长×边长。这个动画的演示不仅推导出了正方形的面积,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如在教学“秒的认识”时,利用火箭发射的场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当多媒体播放火箭发射现场倒计时,学生都会跟着数:“10、9、8、7、6、5、3、2、1,点火!”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了强大动力。教师在学生学习兴趣正浓的时候直接引入新课:“我们刚刚数的数字就是以秒来计算的,比分更小的单位是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秒’的认识。”这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 巧用多媒体,让学生感悟中明理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首先要求教师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到学习中去,能在感悟中明确其中的道理。因为形象、直观、逼真的情境,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能达到最佳效果。如教学“0的认识”时,运用媒体创设猴子吃桃子的动画情境。盘子里有3个桃子,问用数字几表示?学生都知道用数字3表示。接着猴子把盘子里的3个桃子全吃光了,又问盘子里还有桃子吗?应该用数字几表示?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没有了,用“0”表示。这样学生轻松地理解了0在这里的含义就是表示没有。
又如在教学“减法”时,创设小鸟飞走了的动画情境:树上有6只鸟,飞走了4只,树上还剩下几只鸟?学生能直观地看出还剩下2只,因为飞走的4只是从6只里面飞走的,所以用6减4等于2。这样学生轻松地理解了减法的含义。
3 巧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可以通过“变色”“闪烁”“平移”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可以借助课件整理、摘录相对应的条件与问题,创设按题意制作的活动场景,绘制线段图,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迪思维。
如在教学“旋转与平移”时,用变色、闪烁等手段,使学生明确运动前的物体是哪一个?运动后的物体是哪一个?运动方向是顺时针方向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旋转点是不变的吗?运动后物体的大小、形状、方向有什么变化?帮助学生理解上述抽象概念,同时也解决了重难点。
4 巧用多媒体开阔学生视野
数学学习其实是获取信息、积累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多媒体课件的整合性较为灵活,可根据内容的需要,拓展内容知识,通过网络下载有利课堂教学的信息资料展示给学生,拓宽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在教学解方程时,笔者利用天平平衡的原理来帮助学生: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两边仍然相等;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两边仍然相等。这样学生不但可以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来求方程的解,而且了解了天平的有关知识。如100+x=250,利用天平平衡,左右两边同时减去100,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即:等式两边仍然相等,就能得出x=150)。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168-02
1.利用多媒体,通过图文并茂的画面,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数学教学特别是一些概念的教学,往往是枯燥无味的,以往的教学方法就是死记硬背,教师会要求学生多读几遍,以加强印象,结果是他们内容背熟了却不理解意思,教学效果不理想。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并茂的画面传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秒的认识》时,可以利用火箭发射的场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当多媒体播放火箭发射现场倒计时,学生都会跟着数:"10、9、8、7、6、5、3、2、1、点火!"。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了强大动力。老师在学生学习兴趣正浓的时候直接引入新课:"我们刚刚数的数字就是以秒来计算的,比分更小的单位是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秒'的认识。"这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对周围的事物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观察和分析,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发现这个知识的过程是一样的。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难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使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而多媒体技术可以无限的提供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和相对宽裕的学习时间。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学生如何画角是一个重要内容。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黑板上画给学生看,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学生走神,教师画时部分学生不注意看;教师作图时,身体遮挡住部分学生视线等等。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形就大不一样了。我们可以先用多媒体演示画角的步骤和基本方法,由于用多媒体演示,手段新颖,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的表象深刻。演示结束后,教师再到黑板上示范画角,最后让学生独立画角。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对画角方法清楚明了,教学效果好。
3.合理运用多媒体破难解疑,突出重点分化难点
数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抽象性,因此.学生对有些概念的揭示、公式的建构往往感到困难。
教师如果能在学生不能解决问题时.巧妙地利用多媒体鲜明、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究.就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突破重点、难点。
如:教学相遇问题时,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时, 用动画演示:有两辆汽车. 由动画显示两车相遇的全过程。这样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a.时间 同时;b.地点 两地;c.方向 相对;d.结果 相遇。学生很快的找到和掌握了这些特征,紧接着进一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弄清速度,相遇时间,相距距离等概念的含义。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flas的直观演示,化静为动,突出了相向而行的两车,各从起点同时出发,直到两车相遇的难点。这样学生对相遇应用题的特征,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因而解答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又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时,我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平面图形中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新知要运用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出示常见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问:"你会计算哪个图形的体积?"然后出示一个圆柱启发学生猜测联想,怎么把圆柱转化成已知的图形计算?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很快说出转化成长方体。再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教学情境,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新意识。
4.运用多媒体,转变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英语教学 问题 创新教学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英语课堂教学的需要,急需要拓展新的教学方法。如何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是英语教师一直以来追寻的课题。多媒体技术以其自身独特的性能,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一直以来是教师青睐使用的教学工具。借助多媒体技术,不但可以享受多媒体视频、音频技术带来的愉官,还可以还原真实的英语交流情境,促进英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将笔者近些年来在英语课堂使用多媒体技术的经验和问题与大家共享,希望能为困惑中的教师带来一点教学思路。
一、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几点优势
1.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辨析教师教学是否成功,要看他是否强制学生学习,还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着不如乐知者”。说的都是同一类意思,那就是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源动力。多媒体技术包含大量的视频、图片、音频、动画等多种元素,声音与图像、视频与动画的完美结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神经,让学生感受到英语的魅力和交流的环境,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对话情境之中,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不再把学习英语当成负担,而是当成一种乐趣、一种生活的习惯,促使学生投入更大的精力到英语课堂之中。例如:在教学生认识单词的时候,就可以播放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穿插一些动画片或者电影原音,让学生在动画的世界中,认识单词,掌握单词,在视觉、听觉上同步欣赏,既在学习中记住了英语单词,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会了英语知识。
2.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从教育的主体上看,中学生对英语教学,较之小学相比又有了新的提高,他们的直接感官认识能力要远胜过于抽象思维能力。对于他们的教学要更应该用直接直观的形象,来刺激感官印象,才能把教与学融合其中,进而达到愉快的教学目的,让师生融合为一体,在欢乐、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去学习。心理研究机构研究结果显示,让人识别一种事物所需要的方法不同,产生的认知忆效果也不同。例如,用语言描述给对方需要2.8秒的时间,用线条图画描述则需要1.5秒的时间,黑白照片更为直观需要1.2秒的时间,彩色照片则需0.9秒的时间,最短的为直接观看物体只需要0.4秒的时间。从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人的感官信息越接近真实的状态,所认知花费的时间就越短。学生学习英语也是如此,只有把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语言交流的现场,才能够把抽象的事物转为具体事物,提高学习的最佳效果。例如,在初三课程中I would rather watch sports shows than those ones这一节课只有几幅电视画面,在讲到这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选择不同的语言类型,去寻找电影中的现场片段,模拟真实的对话场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了解世界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语言是用来交流的,是用来传递信息的。同时,语言又是各国重要的文化载体,学习一门语言就是领略到这个国家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等等,课本无不渗透着这些信息。因此,英语的学习也不能脱离文化这个大背景,只有接触到了他们的文化,才能够对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打破这种时空概念,更为细致的展现语言背景,为英语与汉语架起沟通的桥梁。例如,我们在学习到英语的谚语时,很多时候仅从单词的意义是无法真正理解的。比如,英语谚语love me,love my dog,从字面理解就是爱我,爱我的狗,当然这样的解释完全不正确,与中国词语“爱屋及乌”有类似的意思,但是如果要按照“爱屋及乌”解释,实在有点误人子弟,正确的意思是“要是你喜欢我,就要喜欢我的一切(包括我的狗)”,如果学生不理解西方的文化,仅靠英语单词字面理解,就很难掌握它的真实意思。所以,教师在英语讲课中,也要利用多媒体技术渗透西方文化知识,整合成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充满异域风情的多媒体课件,扩宽学生学习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文化的意识。
二、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多媒体技术自身比传统黑板教学有着独特的先进性,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然而,如果一味地运用信息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就会产生喧宾夺主的情况,违背了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根本,长此以往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所以,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重点注意一下几点问题。
1.运用多媒体技术不能忽视学生的主导地位。一切教育的主体都要以学生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仍是课堂的主人,不能被多媒体技术所代替,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但不能刻意的去追求运用,用多了,就会使课堂质量大打折扣,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2.多媒体技术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方法。制作课件固然需要很多的精力,但教师除对多媒体技术花费大量时间研究,还要把重点放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只有这样才能把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发挥最佳的教学能力。
总之,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英语教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视角,但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不应该是“锦上添花”,而应该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教师必须要充分认清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意义,明确整个学习的教学目的,才能将传统教学的长处与多媒体优势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桂芹.浅议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1,(23).
片段一:情境创设,引入探究
师:(课件出示简笔画)图中的小伙伴们在干什么?
生:跑步。
师:猜一猜,谁移动得快?为什么?
生:第一个,因为他在第一位。
生:不一定,因为还没有到终点。
师:他会不会是最快的?
生:最后一个人也许快,可能他已经跑过一圈了。
生:哪一个都不能确定,因为不知道他们什么时间开始跑的。
师:你有什么办法能比出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吗?
生:给1分钟,让他们同时跑,看谁跑的远谁就快。
生:规定跑的距离,比如50米,让他们同时跑,看谁的时间短谁就快。
意图: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质疑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并主动探究的体现。在传统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因为顾及教学进度及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往往不鼓励学生过多质疑。新课改鼓励学生质疑,学生质疑赛跑图中的第一位孩子不一定是最快的,由此他们开始关注到比较快慢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从而意识到“不知道他们行进的距离和时间,因此无法判断出他们移动的快慢”。
片段二:汇报交流,探究新知
师:(播放伦敦奥运会百米决赛录像)这是什么比赛?
生:100米短跑。
师:(课件出示决赛结果)在伦敦奥运决赛中,牙买加选手博尔特以9秒63的好成绩获得冠军,并打破世界纪录。获得亚军的是牙买加选手布雷克,成绩是9秒75,美国选手加特林获得第三名,他跑了9秒79的成绩。我们是通过什么来比较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呢?
生:博尔特用时最少,所以他最快。
生:比时间,时间少的快,时间多的慢。
师:这个方法好,比时间。比时间的方法要符合什么条件吗?
生:路程都是100米。
生:同时起跑。
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媒体资源进行科学思考,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科学现象的体验,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严谨的,要尊重科学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师:(课件出示:从1994年开始,中国足协每赛季采用12分钟跑测试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达到2900米的成绩为及格线。)我们学校的足球队今年需要增加3名新队员,也进行了一次1分30秒跑的体能测试选拔,这是他们测试的成绩单(课件出示)。如果你是体育老师,从体能的角度,你选择哪3位同学进入足球队呢?
生:我选小帅、小强和小林。
生:小帅在1分30秒内跑出的距离最远,所以我选他。
师:为什么跑出的距离远就选他?
生:跑出的距离远,说明在1分30秒内他跑得快。
师:为什么不选小彬呢?
生:小彬在相同时间跑出的距离最短,所以他跑得慢。
生:在1分30秒内,谁跑的距离远,他跑得就快。小帅最远,然后是小强和小林,所以选他们进入球队。
师:他们之间的快慢,你们是通过比距离的方法。这种方法要符合什么条件?
生:在相同时间内比。
意图:“选足球队员”的事例,引入了另一种比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距离,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理解这种方法的含义。通过数据分析解释自己的观点,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不一样的。若距离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课件出示数据表)。
生:我觉得可以先算出单位时间内它们通过的距离。
师:这个提议好,为什么要算出单位时间呢?
生:都是一个单位时间,时间就相同了,就可以比距离了。
师:单位时间是多少呢?
生:可以选择1小时。
生:1小时里,兔子是56千米,抹香鲸是33千米,台风是30千米。
师:你是怎么得出这个数据的?
生:用它们通过的距离除以所用的时间。
(教师在表中填出计算的值。)
师:距离除以时间的这个数值,就是我们常说的运动速度。运动的快慢可以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来测量,这就是比速度的方法。现在可以比快慢了吗?
生:兔子的速度快。
生:台风的速度快。
师:到底哪个快?比速度怎么比?
生:兔子1小时通过的距离是56千米,抹香鲸是33千米,台风是30千米。兔子的距离长,兔子最快。
师:你为什么刚才说台风最快?
生:我认为台风应该快。
师:我们认为的不一定可靠,要用数据说话。你同意吗?
生:通过比较数据,我认为兔子最快,依次是抹香鲸和台风。
师:这种方法和我们前面选足球队员时的方法一样吗?
生:一样,比的是距离。
生:不完全一样,选队员是时间相同。这次时间不同,我们要计算出相同时间里物体通过的距离。
师:时间上有不同,我们需要多一次计算。
生:它们也不是同时跑的,兔子、抹香鲸、台风不会同时开始跑。
师:也就是说当时间不同、距离不同时,我们只有计算出速度了。物体运动的快慢与速度有什么关系?
生:速度值越大,运动的越快。
师:为什么?速度值代表什么?
生: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越长,运动就越快。
意图:理解比速度的意义是难点,必须通过深入的交流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兔子、抹香鲸和台风的例子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数学计算的基础上,找到“求1小时物体通过的距离”这一突破口,给出速度的概念,学生从原理上理解了速度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比速度的方法是通过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来比较运动的快慢。这个过程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的在一步步的交流和互动中,理解这个难点。
片段三:应用新知
师:今天我们玩个游戏叫“鸡虫赛跑”。老师先来做个小鸡奔跑的示范:手指代表小鸡的两条腿,依次交替跑,要求两个手指不能同时腾空。再来做个小虫移动的示范:四指捏紧,食指蠕动,带动“身体”向前爬,要求“身体”不能腾空。试一试。
(学生试着做动作。)
师:小鸡要和虫虫以桌面为赛场比快慢,如果你是裁判员,如何来设计一个比赛规则?
生:划定50厘米,小鸡和虫虫比时间。到达终点时,时间短的获胜。
师:公平起见,还要注意什么?
生:划好起点和终点线,在相同的起点同时跑。
生:还可以给定1分钟,小鸡和虫虫比跑的距离。
生:我觉得1分钟太长了,桌子没有那么长的距离,30秒比较合适,还要同时跑。
师:怎么判断谁赢得比赛?
生:谁跑的距离长,谁就赢。
生:比速度。小鸡和虫虫比,测出距离和时间,算出它们的速度。
生:我觉得比速度,可以让小鸡和虫虫分次跑,距离可以不同。分别测出时间,然后再计算。
生:比速度,也可以让它们同时跑,但是距离可以不同。
生:我觉得如果只有一个秒表就可以分次跑。两个秒表可以同时跑,到达各自终点时,测出两个时间,再计算。
师:这三种方法,选择哪一种作为比赛规则,各组商量决定,并设计出比赛方案。在方案中要做好分好工,记录员要及时把比赛规则以图文的形式记录下来。
(各组设计比赛方案。)
意图:在学习三种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后,让学生自己分小组设计实验方案,目的是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鸡虫赛跑”游戏,易于在室内操作,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讨论比赛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为学生后面的设计提供参考。学生采用游戏的形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比赛设计,放开了他们的手脚,他们自主制定了详细的比赛规则,为下面的实验打好了基础。
师:各位裁判员,你们的规则制定好了吗?
生:我们组选的是比时间。规则是:距离给定50厘米(软尺测出),起点用胶带纸做标记,终点用科学书。用两个秒表,同时测。时间短的赢得比赛。
生:我们组选的是比距离。规则是:时间给定10秒,起点用胶带做标记,同时测。时间到了,小鸡和虫虫同时停住。距离长的赢得比赛。
生:我们组用比速度的方法。规则是:先测小鸡,10秒钟跑多远,量出距离,计算速度。再测虫虫,15秒跑多远,量出距离,计算出速度。速度值大的表示速度快,赢得比赛。
生:老师,我们选的是比速度的方法,让小鸡和虫虫同时跑,分别测它们的距离和时间。
师:时间和距离规定吗?
生:不要求一样,但是我们会分别给出一段距离和时间。
师:秒表上面有左、右两个键,拇指控制右键,食指控制左键。操作口诀是:右按右停左回零。现在都是回零状态对吗?我们一起来试一下。
(学生边念口诀边操作一次,并读数一次。)
师:游戏规则有了,也会使用测量工具了。下面就按照你们的游戏方案进行比赛吧,记录员注意把数据记录在表中。
(学生分组比赛。)
意图:交流设计方案是科学课的重要一环。各组将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阐述,可以理清各自的想法;其他学生通过倾听别人的做法,可以优化自己的方案;老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有了掌握,可以帮助和纠正一些细节。
师:比赛结束了吗?哪个小组来汇报。
生:我们组的方法是比时间,结果30厘米的距离,小鸡用的时间短,所以小鸡赢得了比赛。
生:我们组的方法是比距离,10秒时间,虫虫距离长,小鸡因为姿势犯规,被罚回起点,没能追上虫虫,所以虫虫赢了。
师:看来规则很重要,不能犯规。
生:我们组的方法是比速度,小鸡12秒走了36厘米,虫虫8秒走了16厘米,速度分别是每秒3厘米和每秒2厘米,所以小鸡胜出。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物体的运动有快慢,知道了比较运动快慢的三种方法,并且能应用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希望同学们能将比快慢的方法更广泛地应用在实践中。课后请测量自己步行操场一周的时间,并计算出你的步行速度。
反思:做好细节
一堂精彩纷呈的课,事后不会被人完全记住,留在人们脑海中的只是一些津津乐道的片段、细节。我们的课堂也许无法做到完美,但我们要重视细节,把握细节,让细节绽放光彩。
《运动的快慢》是一节在细节上下功夫、在细节上谋策略、在细节上图效率的课。这节课力求做到深度挖掘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结合学生心智特点精心设计,通过事例、图表、游戏等方式,让学生从易到难地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学生在整堂课中积极主动地探究是我设计本节课的着眼点,为此,设计了三个紧密关联的环节:
一是情境导入。从学生熟悉的赛跑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学生的探究欲望非常强烈。
二是探究新知。从博尔特百米决赛,到足球队选队员,再到兔子、抹香鲸、台风比快慢,一步步让学生真正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又收获与同学交流的成果和价值。
三是设计游戏。小鸡和虫虫的比赛用手指来替代,形式新颖。学生对游戏的兴趣很浓厚,再让他们自己来当裁判员设计规则,能有效地打开他们的思维。在设计中,他们运用了比快慢的方法,运用了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贯穿了公平的思想,真正实现了自主探究、提升能力的目的。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多种教学资源优化组合用于妇产科护理学教学的效果。方法:分别对使用教学模型和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授课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应用可使护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更能帮助他们理解书本上的抽象知识、掌握知识更牢固、对临床见习实习具有指导意义等。结论: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应用能弥补传统教学不足,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等。
《妇产科护理学》是研究妇女妊娠、分娩、产褥等及其护理的一门医学学科,其知识尤其女性生殖系统解剖、分娩机转、专科护理操作等知识相对抽象,内容多,课时相对少,同时近年高校不断扩招,每班学生数量较以往增加很多,也给我们教学增加了一定难度,传统的教学模式所取得的效果越来越引起我们的质疑。那么,如何来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的课堂吸收率。笔者根据((妇产科护理学》特点,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良好效果。
1.研究对象
我校2004级护理本科1班66人为实验班,2004级护理本科2班70人为对照班。两组均为高中起点的五年制护理本科生,女生,年龄及其他课程成绩无显著差异,同一系统疾病均由同一教师按照我校护理本科教学计划要求根据相同的教学大纲制定相同的教学日历授课,均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四版《妇产科护理学》作为教材。
2.研究方法
2.1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应用
2.1.1教学模型的使用
《妇产科护理学》有其学习的特殊性,现行的教学多数是理论学习结合课间见习进行,而这种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使教学效果有所折扣。因为正常产科和病理产科有着其自然性、突发性,课间见习无法完好的弥补理论知识。比如分娩这一知识,我们安排了固定的见习时间,见习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通过见习能够掌握临产的诊断、各产程临床经过及处理,熟悉接生准备及接生过程。据笔者调查,因分娩的自然性学生未必能在安排的时间内见习到分娩过程;还有个别同学因晕血、紧张、恐惧等在实际见习中并未学到应学到的知讽加之妇产科涉及的疾病和解剖部位比较特殊;病人法律意识较以往增强,这样势必就降低了我们的教学效率与质量。
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让人识别一样东西,呈现的方式不同,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语言描述需要2.8秒,线条图需要1.5秒,黑白照片需要1.2秒,彩色照片需要0.9秒,直观实物仅需0.7秒,显然,众多媒体中直观实物显示出独到的效果m。护理学尤其是妇产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包括实验、见习和实习环节,而本门课程知识相对抽象,如分娩机转,为历年授课重点,但因其抽象,又为授课难点;又如演示会阴擦洗步骤,患者要在很多见习同学面前暴露隐私,多数患者不合作,为解决这一问题,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实验班在理论授课中采用教学模型进行演示,对照班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
2.1.2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待拉(Treicher)的心理实验表明,人类各种感官配合思维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其中视听并用的学习效果最高。多媒体课件利用了声音、动画、图片、文字等,图文并茂,视听同步,借助其音频、视频,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易于学生理解吸收,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实践也证明,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解记忆课堂所学内容的质量。
我教研室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寻找素材,一是通过截取教学录像片断,比如将正常分娩过程分产程截取等;二是抓拍临床上典型但又不常见的病例,比如妊娠合并心脏病病人端坐呼吸等;三是在平时临床工作中注意收集典型案例图片,还可通过网络、书籍等查阅、扫描图片,最终将这些素材保存于教研室自建的素材库中,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根据不同章节内容适当插人相应的素材,最大限度的满足教学。
2.2评价方法
①成绩评定。通过及时提问法(上完课后直接询问学生)和远期评价法(课程结束考试)对两班学生分娩机转等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测试,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②问卷调查。课程结束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满意情况,共发放问卷66份,收回问卷66份,有效回收率100% 。
3.结果
3.1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效果比较(见表1)
表1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2004级《妇产科护理学》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效果比较
结果表明,从长时记忆和最终的学习效果来看,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对知识的掌握要好,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2多媒体课件教学应用效果调查(见表2)
表2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2004级《妇产科护理学》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应用效果(n=66)
结果显示,88.0%学生对此轮授课非常满意,89.9%学生对本轮多媒体教学非常赞同。 4.讨论
4.1弥补传统教学不足
传统的教学主要为灌输式教学,结合板书、挂图等完成,在《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有些章节很抽象,如上述分娩机转、妇科检查操作等知识无法用语言清楚表达,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学模型,因教学模型形态、大小、质感与真人相仿,为学生提供了较多动手操作机会,解决了课间见习中只“见”不“习”的问题。比如在讲解分娩期妇女的护理这一章节时,教师借助女性骨盆模型、婴儿模型进行实物教学,演示分娩机转这一知识,也可以直接利用高级分娩模型演示;再比如双合诊检查、窥阴器的使用等,即使学生进人临床见习、实习,对于这一检查而言,由于患者比较强的法律意识以及涉及到检查部位的特殊性,学生也很难有亲自操作的机会,那么,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妇科检查模型演示这一操作。同时,所有这些演示都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回示,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多媒体课件集视、音、动画效果为一体,突破时空限制,微观显示,宏观表现,也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4.2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利用模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师生互动,缩短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集动画、声音于一体,调查表明,90.9%的学生认为其能够大大提高学习兴趣,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通过这些感官刺激,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更深刻,84.8%的学生认为其能够提高记忆能力,在调查中也显示其对学生的见习、实习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课堂上学生的兴奋点被激发,必然会调动课堂气氛,师生互动好,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学能力等,调查结果也表明,98.5% ,89.4%的学生分别认为其在提高自学能力、表达能力方面有显著效果;教师能够利用先进的课件制作技术,将最新的临床知识、技术向学生传授,例如,腹腔镜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如果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最终也不会清楚腹腔镜到底是什么、如何来操作等,但如果我们在讲授时播放一段演示腹腔镜相关知识的视频文件,就会使学生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率。
4.3转变教学模式
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地位,加之医学知识内容繁多,病理、临床表现等知识抽象,不易理解,每堂课听完,学生总会有种疲惫感,课堂吸收率很低。利用模型和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改变了这一教学模式,使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作用是通过现有的媒体包括教学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创造各种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能,使其掌握科学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其实践和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了知识的传递不再是目的,而是手段,促进了我国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4.4存在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科学合理地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201-02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小学数学课程有机结合,构建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辅助教学,能使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秒的认识”一课时,在导入新课上,我利用学生熟悉的神州八号发射场景说:“同学们,我国的航天技术发展的很快,神州八号已经发射成功,让我们再一次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播放神州八号发射倒计时的课件,师生一起倒计时数数。)当神州八号即将发射的时候,我们一起倒数10、9、8、……表示什么意思?这样课件再现神州八号的发射场景,并通过倒计时数数引出新课,有利于学生切实感受“秒”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化难为易
利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感悟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弄清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例如,我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方法,理解曲线如何转化成线段的过程,我利用课件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部分(共16等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圆转化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图形。我引导提问:“这个图形哪里不像平行四边形?”学生说:“上下两条边不是直的。”我进一步问:“这是为什么呢?怎样使上下两条边更接近线段?”学生思考交流后,我用课件演示:把5个等圆分别平均分成4、8、16、32、64份进行拼割,接着问:“能继续分下去吗?”让学生发现规律并得出结论即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上下两条边就越接近线段,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长方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既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又向学生渗透了极限思想。接着让学生再观察16等份圆的拼割过程,提出问题:圆的面积与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观察,很顺利地推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和体会图形变化的过程,清晰地观察到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化难为易,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
小学数学课本上,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它们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化静态为动态,展现活动过程。例如:在“相遇问题”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及路程、相遇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我运用课件演示:张华和李成分别在两地(指示灯闪动,强调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面走来(理解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一分钟一分钟行程的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面,(理解相遇)。化静为动,使学生在动态直观的情境中,理解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等术语的含义,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了路程、相遇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缩短了学生对抽象概念和数量间关系的认识过程。
四、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
1.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16――17页
2.教材分析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了三幅生动具体的情境图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由斜拉桥上的牵拉绳到无限延伸的地平线都是学生认识图形的载体,也是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概念的有效方法;观察图片,通过"认一认"、"读一读"、"练一练"等活动,总结出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读法及表示方法,概括出三者的区别与联系,明白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3.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下册,学生已初步认识了"角",对"线"已有了初步的较直观的认识,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有关线的图形,这些图形为线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素材,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从身边的、常见的现象中发现熟悉的线段、射线、直线,使学生的思维形式从直观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从而达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
4.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4.1借助实际情境,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知道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4.2会用字母正确表示线段,射线与直线。
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一看","认一认","读一读","练一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发现、总结、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理解三种线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5.教法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演示讲解。
学法:观察思考、实际操作、活动探究、归纳概括。
6.教学用具
教具:激光灯、细绳、直尺、课件。
学具:细绳、直尺。
7.教学过程
7.1谈话导入,引入线的概念。同学们,请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一根毛线?它有什么特点?直直的。很好,看来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天我们一起探究数学王国中的直线。
7.2抽象出线的图像,建构线的概念
7.2.1认识线段
(1)建立线段模型
师:(课件展示斜拉桥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能从斜拉桥的图片里面找出线吗?试着找一找!(生回答)
(2)我们周围那些物体上的线和它像?自己找找看。(例如:书本边像一条线、铅笔盒的边像一条线)指一指它有多长?
师:仔细观察,这条线有什么样的特点?
(3)画线段
问:你能把这条线画在黑板上吗?请试一试
师:你认为哪位同学画的对?你是怎么想的?
师:通过比较观察几位同学的画法,你能说一说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生尝试总结,师点拨。
(4)读线段
学生自学线段的读法,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说一说在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7.2.2认识射线。
(1)建立射线的数学模型
师:(课件展示),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激光灯透过玻璃向教室外射出一束光线,问:它的起点在哪?如果没有遮挡,它的终点在哪?它和刚才射到墙上的线有什么不一样?
师引导出:像激光灯、手电筒发射出的这样直直的光线就叫做射线,发射出光线的电灯泡就是它唯一的端点。因为射线没有尽头,所以它无限长。
(2)寻找射线
师:找一找,在生活中在哪见到过射线?(学生发言)
师:别忘了恩泽地球上万物生灵的太阳发出的光线也是射线。
(3)画、读射线
师:射线有什么特点?
生:有一个端点,长度无限。
师:你能画一条射线吗?
学生独立画射线,师巡视,选出典型画法在黑板上演示。总结与线段的区别。
(4)自学读法。
为了方便读,要把射线的端点用大写字母"A"表示,再在射线上任取一点用字母"B"表示,读作:射线AB,射线有方向,读时要从端点读起,不能读作射线BA。
7.2.3认识直线
(1)建立直线的数学模型
课件展示图片,在海天相连处的地平线上,也够成一条直直的线,他们没有起点和终点,很长很长,我们起名――直线
(2)画、读直线
四人小组内交流直线的特点,画法及读法。
师巡视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明确:由于直线无限长我们只需要画出线的一部分就可以了。
读线段时要注意:
(1)要在直线上任意取两点分别用字母A、B表示,
(2)读作:直线AB(也可以读作直线BA)
7.3实践活动,归纳特征
7.3.1今天我们认识了三种线,认真观察课件,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总结:线段、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7.3.2想一想;直线、射线、线段有哪些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同桌交流,理解后完成下表:
7.4综合运用,感知提升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3位好朋友直线、射线、线段,你愿意在线的王国里接受挑战吗?课件展示
第一关:猜谜语,打一线的名称。
7.4.1有始有终(线段)
7.4.2无始无终(直线)
7.4.3有始无终(射线)
第二关:比一比,过平面内任意一点,能画几条直线?看谁画的多?(10秒钟)能画完吗?
总结: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
第三关:试一试,过平面内任意两点能画几条直线?
总结:过平面内任意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第四关:从老虎山到狐狸洞有几条道路,哪条路最短?
(小结: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一、电化教学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经常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苏教版第一册“认识﹥、﹤和=”一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小动物举行森林运动会”的情境,动物们由于每个参赛队的队员数量不一样多而引发激烈争论,这也激起了学生比较数的大小的兴趣,不由自主地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在教学“7以内的加法应用题”时,我创设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这一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电化教学可以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接受新知
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化解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教师只要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制作课件教学,不仅可以避免用语言表达的困难,也可以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学生豁然开朗。
苏教版第四册“倍的认识”一课中,“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些问题的解决基础是让学生充分理解“倍”的概念。教学中采用抽拉片和散片效果都十分明显。制作幻灯片的关键是突出“两种数量进行倍数比较时,以谁作为标准”。例如:有8朵黄花、2朵蓝花,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朵数的几倍?先出示蓝花,再出示黄花,而后把2朵蓝花圈起突出成一份。然后抽拉移动1份黄花和蓝花对应比较,黄花有一份2朵便和蓝花一样多,有几份就说明黄花是蓝花的几倍。反复抽拉比较后得出,以蓝花朵数为标准,另一种花可以分成几份这样的朵数,就是它的几倍。抽拉片为学生理解“倍”创设比较的情境,使学生知道“倍数关系”是相对于两个量的比较而言的,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明确“谁和谁比,以谁为标准”。这样学生便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智力,顺利地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三、电化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知识的来源
低年级学生由于受年龄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有效地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可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使学生轻松接受,并且真切感受到知识是如何来的。
如在教学“认识时、分、秒”时,利用课件展示一个大钟面,清楚地显示出12个大格和60小格,点击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通过这一操作可以让学生明显地看出三根针在行走速度上的差异,并明白秒针走一圈时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时针走一小格,生动形象地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能够更准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又如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课中,可设计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某一个面上飞下来就形成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个面,是平面的图形,这样也有效预防了日后学生把物体和图形混淆。
四、电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良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绝大部分识字量非常少,这对他们做练习产生了极大的障碍。因为他们不认识字,无法准确快速地找到题目所在的位置,很多自己本来会的东西也无法正确地在纸上表达出来。
教师如果有效借助电教设备中的投影仪,就可以一步一步地及时向学生展示所读练习题的位置,并教会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找到相应位置,这样节省了学生找题的时间,又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做题习惯,学生的识字量也会随之增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练习的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五、运用电教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1.不能牵强地应用电教手段。现在的教材不是每部分内容都适用电教手段来进行教学。比如情境的创设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情境的含义,思考和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同时,情境的创设应该是适时适当的,在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同时要尽量做到简洁。
2.不要让课件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在电化教学中,教师花费很多精力制作的课件,的确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课件过于集中的资源和条理化的思路从某种角度来说,完成了一部分学生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3.不要让多媒体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多媒体技术只是在教学中适时辅助教师进行教学,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作为教师,应该主动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业务水平,更好地驾驭电教媒体,进一步巩固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共享优质资源 预设课堂精彩
——谈如何利用远程资源进行有效备课的
一、利用DVD光盘,备课更有时效。
在配备农远设备时,上面给了我们很多DVD光盘。起初几年,光盘被扔在多媒体教室的角落里,无人问津。在一次值班无事可干时,我拿出一个数学教学光盘看了起来,这才发现,光盘中有许多的教学资源可以供我们应用。如果利用好这些资源,不但可以使我们的教师减轻很多负担,也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异彩纷呈。
1、看光盘,学习先进教学理念。
如果想让我们的教师有效的利用这些光盘资源,必须要让我们的教师熟悉光盘中的内容。为了方便教师观看,我们每学期开学初都把这些光盘发放到各教研组,并且把微机室开放。同时,教导处每周五都组织教师观看本学科的DVD光盘,这样通过反复多遍观看光盘,知道电视老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环节与方式以及每一个环节的意图是什么?老师选择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等。学习他人的优点,查找自身的不足。同时把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予以创新。
2、记光盘,熟悉课堂教学环节。
多次看光盘,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全部内容。而要想应用光盘进行课堂教学,我们必须对于光盘中40分钟的教学内容熟知于心,这样才能在教学进程中自然、自主,游刃有余地恰当、准确停顿、衔接,高效优质地运用远程教育优势资源,真正达到了教学目的。比如说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我校的张玉萍老师就采用了光盘中的教学内容,
课前张老师把光盘内容看了很多遍,并且把应该停顿的地方进行了详细标注。本节课中动画情境的导入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与同龄孩子一起上课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光盘资源中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参与性非常高,资源内容与张老师的教学有机的融合,实现了互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用光盘,课堂教学愈加多彩。
远程教育资源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形式丰富多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利用光盘创设情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直接使用光盘示范,为学生提供规范的视觉材料,便于学生模仿和练习。但是对于光盘中的资源并不能一一采用,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决定取舍,。比如说:如沈老师在《扇形统计图》这一课中,导入时播放火箭队比赛场景,教学中通过动画展示扇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本课结束时通过幻灯片展示近视情况、福娃销售情况统计情况来进行练习。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多媒体的音、像画面,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
二、应用远程资源,备课更加精彩。
1、远程资源与教材内容整合。
农远网为我们提供了多个版本的教材资源,这有利于教师快速浏览教材资源,了解教材在编排上的特点。但是由于教材版本的不同,教法的因人而异,远程教育资源与我们的教学有不协调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合理的选择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其次,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有利于突破重难点、展示亮点。最后,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由于不好理解,刚接触的学生有一定困难,而通过运用农远教育资源,我们把学生带到平价超市,仔细选购了一只狮头玩具和一只马头玩具,它们的价钱分别是2.5元和2.50元,并比较它们的价钱谁贵些,当时课堂变得热闹起来了,大家各抒己见,这样就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由教师先硬地说教,变成了在愉快的气氛中初步得出结论,从而大大地调动了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地使学生从感知、认识、理解、明白、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识。
2、从案例中吸取经验,调整教学环节。
中央电教馆小学教育资源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包括教案示例、典型例题、媒体展示、探究活动、习题精选、单元测试等。教导处对处理后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分门别类,存入教师电子备课室的计算机中,供教师在备课时选择使用,实现资源共享。这些教育资源虽然对于我们的教学未必全能照搬,但对于辅助我们的教学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教案示例”有关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突破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媒体展示”常常把教学重难点所涉的具体内容用图表、动画、实验和问题等方式展示出来,需要我们去精选;“示范课例”内的课堂实录和教师讲评,对我们总结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和掌握重难点突破技巧大有裨益。
3、借鉴实录,选择最佳教学方法。
远程教育资源网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教与学的资源,其中一项就是“名师课堂实录”,打破时空障碍,直接把全国名师请到身边。这一资源在我们教师备课时也显的格外重要。在教学《秒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在远程教育资源网上仔细观摩了这节课,从中学习了许多好的教学方法。如通过观看刘翔奥运会比赛视频,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利用拨钟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数学”;在秒针的特点时采用引导发现法;在探究分与秒的关系时则采用了交流讨论法。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借鉴实录可以让我们轻松学习名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在备课时对自己教法的选择做一个明确的思考。
4、完善课件,为有效教学服好务。
远程教育资源里我们使用效率最高的是课件、视频资源,但由于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的改变,很多课件需要我们进行二度开发。我们要根据教学重难点、教学主体、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过程的实际,将有用的资源整合起来,使其成为一堂课完整的课件。这样的资源整合,能较快地展示过程,展示练习题,可以省去很多板书时间。课堂上需要板书的知识要点、例题、图表等内容,多媒体课件早已设计好,省出来的时间,可以用来详解教学重点、难点,辅导学生练习,增大教学容量,提高学习效率。如《扇形统计图》这节课,知识点多,制图慢,利用课件展示学生感兴趣的各种生活资料,让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利用课件展示制图过程,形象具体,化难为易,节省了时间,利用课件综合练习,增加了训练密度,提高了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