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11: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民间传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民间传说 特征 神话 民间故事
学术界通常把民间散文体叙事文学进一步划分为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回顾民俗学研究的历程, 我们不难发现: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的相互关系一直是国际民俗学界竭力探讨的一个相当古老的问题。本文试图对比民间传说与神话、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的关系,来突出探讨民间传说的特征。
日本著名学者柳田国男在《传说论》中提出:“传说这个词,既有人用于广义,也有人用于狭义。”[1]从民间文艺学的观点来看,广义传说实际上就是神话、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的总和。狭义传说,是相对于神话和民间故事而言的,指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风物或习俗的散文体口头传奇叙事。而“‘神话’一词, 英语Myth,它所表示的, 是原始时代关于神奇的事物或受神能所支配的自然事物的故事。掺杂神话因素的传说, 英语为legend,其意为:一、传说、传奇;二、传奇人物和事件的起源。”[2]由此可以看出, 对于神话和传说这两个概念,,西方在传统的理解上是有区别的。民间故事是“广大民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3],指“神话、传说之外的散文体口头叙事,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民间寓言等”[3]。
一、民间传说与神话
由于这两种体裁的部分作品所产生的时间十分接近,它们往往既可以作神话,也可以看作民间传说。有不少民间传说由神话而来,从而使民间传说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民间传说借用了神话“变形”手法以及神话夸张叙事的手法,前文李子贤提到的“神话因素”就可这样解释。但总体来说,它们从创作到流传的诸多环节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二者主人公属性不同:神话的主人公是神,“这类神具有超人或超自然的力量,他往往是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力量人格化而形成的,神话可以说是以人拟神”[3];民间传说的主人公则是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历史上出现过的,他是历史人物的艺术化和传奇化的结果,民间传说是以神拟人”[3]。这是二者最为基本、最为明显的区别。
二者形成的思维机制不同:神话是经过不自觉原始思维加工而形成的;民间传说则是民众自觉艺术思维的产物。
就讲述的情境而言,神话具有神圣性,神话的主人公是神,人们对神敬畏,认为神是神圣的;民间传说则具有世俗性,民间传说的主人公是人,尽管有时主人公具有超人的能力类似神,但是相对于神来说,还是世俗的。
就题材内容而言,神话是宏大的,而民间传说总是以历史上或社会生活中实有的人物、事件、风物、习俗作素材, 按一定的审美要求及社会理想编织故事, 刻画人物, 再现历史,因此民间传说是平实的。格林兄弟在《德国传说》引言中说:“幻想故事更偏向是诗的,传说更偏向是历史的。”[3]这里“幻想故事”就是指神话,他们认为神话具有诗的宏大,而传说偏向历史的是平实的。
二者都具有历史因素,却是有区别的。神话只是在幻想的神话世界中折射历史的影子,“历史只是通过在原始心理的背景上产生的主观幻想这一三棱镜,才得以曲折地反映”[2]。民间传说的历史性其题材内容中显露无疑。
二者的内容多半有“不合理性”与“合理性”之分。神话中多半有离奇怪诞的故事内容,其故事情节也完全按神话思维的特定秩序在幻想中展开;传说的内容多半是合乎情理的,大多是按生活的逻辑展开情节的,即使是一些幻想性较强的作品,其故事内容也合乎今天的情理。
二、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
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即故事的传说化和传说的故事化。因而,这些民间文学作品既可以看做民间传说,也可以看做民间故事,如田螺姑娘的故事。尽管二者联系密切,但是它们也有明显的区别:
就有无“客观实在物”而言,二者有明显区别。民间传说总是与一定的纪念物相关联,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在民间传说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为“传说核”。对此,柳田国男曾经说,“传说的核心,必有纪念物”[3]。“传说核”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3]。而民间故事却无需围绕客观实在物建构故事,如果说有些故事中出现客观实在物,它也不是故事叙述的中心,只是作为情节的需要而安置的。
就主人公是否受历史的局限而言,二者也有区别。民间传说的主人公一般是历史上的,可以说所有的传说人物都有名有姓,有事件发生的具体事件和地点,尽管有虚构成分,但它同历史的关联较为紧密;而民间故事则完全不受历史的局限。
就叙事风格而言,民间传说“实”,民间故事“虚”。“实”体现在民间传说的幻想和虚构是有限的,因为传说的幻想是受“传说核”限制的;“虚”体现在民间故事不受具体时间、特定空间的限制,因此在民间故事中,民众可以尽情幻想,尽情虚构故事。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民间传说具有确定性,而民间故事具有不确定性、虚构性。
就讲述的情境而言,二者虽然都具有世俗性,但是相对来说,民间传说具有一定的神圣性。因为民间传说有时借用神话的“变形”、“叙事夸张”等手法,使原本世俗的人或物具有了一定的神圣性。
经过比较,我们发现民间传说相对神话世俗化和现实化的发展,而民间故事又以娱乐欣赏的方式将这一倾向向前发展。可以说,民间传说是介于神话和民间故事之间的,它本身既有神话的某些特点,又有民间故事的某些特征。
三、民间传说的特征
通过对民间传说与相近的神话、民间故事的比较,民间传说的特征体现的就十分明显了,主要表现为:
(一) 内容大体上具有可信性
民间传说的内容的可信性主要表现在民间传说有“传说核”即“客观实在物”。在区别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有无客观实在物”时,我们就已经提到了。“传说核”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3]。可见,客观实在物是可信的。民间传说始终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客观实在物具有可信性,那么民间传说的内容也就具有可信性了。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往往是历史上实有的,这点可以从对民间传说与神话、民间故事的主人公进行区别中看出来;民间传说所讲述的事件或人物活动背景或景物一般是客观存在或历史上出现过的,这点可以从对神话与民间传说的“历史性”、“是否具有合理性”以及对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的“叙事风格”的区别中得出结论;民间传说总是与当地特有的风俗习惯有关联,这点可以从对神话与民间传说“题材内容”区别中看出来:这些因素使民间传说因具有深厚的历史而可信。除此之外,有学者对民间传说的内容概况出“四固定”,即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物固定、事件固定。“民间传说的内容所涉及的一些人物、事件、地点、时间,一般是特指的、相对固定的,讲述时不能随意遗漏或替代。”[3]这就决定了民间传说的内容具有可信性。
其次,从民间传说的作用看,传说作为一种“口传的历史”,具有对正史的某种补充和纠偏的作用。民间传说正是因为内容的可信性,才具有这种作用的。
因为民间传说的情节有时夸张、充满幻想,使民间传说不是完全可信,所以我们说民间传说大体上具有可信性。
(二) 情节的传奇性
民间传说情节的传奇性主要体现在对夸张、幻想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民间传说借用了神话“变形”手法以及神话夸张叙事的手法。这点主要从神话与民间传说的联系中体现出来。民间传说的讲述情境具有神圣性也是基于此的。民间传说的主人公的活动大多时候是符合历史事实、正常逻辑的,但是有时也会出乎我们的意料。如《白蛇传》中的白娘子的一系列活动就是超人间的传奇性情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两位青年双双化蝶的幻想也是传奇性情节;《孟姜女》中的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这般大胆想象的情节也具有传奇性。
民间传说情节的传奇性还受到仙道思想的影响,这一点在我国民众传承的“仙话”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日本学者柳田国男说,民间传说“是架通历史与文学的桥梁”[1]。我们可以理解民间传说通过奇情异事、夸张、偶然巧合以至超人间的手法,安排出人意料的情节即传奇性的情节,把历史演化为了文学。柳田国男这句对民间传说的评价,正说明了民间传说情节传奇性的重要意义。
(三) 箭垛式的人物形象与滚雪球似的流传方式
民间传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把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的身上,这种人物就是箭垛式人物形象。对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某种性格进行集中描写、突出显现,使主人公的这种性格不断强化进而逐渐定型下来,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得以深入人心,把传奇人物塑造成一个极具包容性、凝聚力的箭垛式人物。
就民间传说的情节来说,民间传说中的“事件”在流传过程中的情节像滚雪球似的日渐丰满和复杂。
(四) 传承范围的相对固定
民间传说总是围绕一定的客观实在物叙事,叙事风格也要受到历史受到客观实在物的限制,这就使其流传也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的,因此其传承范围是相对固定的,从而构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民间传说圈”[3]。如屈原的传说在湖北、湖南较为流行。我们可以理解为民间传说具有地方性特点。
民间传说以其独特的价值受到民众的广泛重视,然而我们研究民间传说的价值前,应该先对民间传说的特征有所了解。通过对比民间传说、神话、民间故事,我们就可以大致了解民间传说的特征,可以进一步对民间传说的价值进行探讨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参考文献:
[1]柳田国男.传说论[M].连湘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
【关键词】覃怀地区;民间传说;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80-02
覃怀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覃怀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这一地区的广大人民,通过各种方式演绎、继承和创作了丰富的民间传说。这些优美的民间传说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另一种呈现,包含的丰富的文化意蕴,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一、覃怀地区民间传说内容分析
覃怀地区民间传说内容丰富,就题材内容而言,主要有远古神话传说、人物传说、山川景物传说、习俗传说等类别,主要反映了与覃怀地区相关的神话传说、历史人物与事件、地方风物、民风民俗等。
(一)远古神话传说
1.女娲补天传说。《女娲补天》最早见于《列子・汤问篇》,而以《淮南子・览冥训》记载的最为详尽。“往古之时,四级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f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苍天补,四级正;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女娲补天的五色石就在太行山上。今沁阳市西北太行山上支脉紫金山上,有“女娲补天”遗址。
2.神农氏传说。神农氏是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神农发明了农业、研制了锄、锨等农具,并且选育出五谷种子,从而使人们由渔猎时代进化到农耕时代。神农氏走遍华夏大地的山川平原,尝遍百草、辨五谷,曾经一日而遇七十毒。关于炎帝神农的神话传说,在覃怀地区家喻户晓。人们崇拜神农、敬畏神农,把这位传说中的人文始祖视为万能之神,将农耕、渔猎、中医药、商业、陶器、农具等重大发明都归功于他一人之身。每年农历三月举行神农山祭祀大典时,方圆百里的男女老少都风尘仆仆地赶来朝山进香,那顶礼膜拜的虔诚、庄严肃穆的场面足以让人感动。此外,覃怀地区还有很多神农氏在此活动的遗迹和传说。
3.地名传说。武王伐纣,一路上留下许多传说,历史文献很少记载,但在民间却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这些传说,如修武、待王、造店、恩村等地名均与武王伐纣而得名。焦作的许多地名世代相传,成为焦作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武王伐纣时,曾在马村一带考察行军路线,形成上马村、下马村等地名,后来又形成如今的马村区。武王大军行至焦作,百姓承恩待至,以迎王师,欢迎慰劳武王军队的地方,起名为“承恩”和“待王”。今恩村,古名叫承恩。《韩诗外传》中记载:武王伐纣,到邢邱,盾折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王惧,召太公问之,曰:“意者纣未可伐乎?”太公对曰:“不然,折者为三,军当三分也。天雨三日不休,欲洒兵也。”乃修武勒兵于宁,更邢邱曰怀,宁曰修武。宋人编著的《舆地广记》中说:“修武,本商之宁邑,武王伐纣,勒兵于宁,更名修武。”相传武王伐纣时,从此经过,大雨连下数日不止,部队无法行进,在此安营扎寨,等待天气转晴,取“安营待阳”之意,故名“安阳城”,今属焦作市马村区。就是“等待王者”、“以待王师”的意思。相传武王伐纣时,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号称“仁义之师”,百姓们“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捧太行山清泉精酿琼浆以献。武王饮后大喜,不忍忤民之意,乃箪醪劳师。饮后,周师士卒感奋,战气百倍,大战牧野,一举灭商。武王灭商后,人们为了纪念武王,就将迎接武王的地方叫“待王”。
(二)人物传说
覃怀地区的人物传说很多,钟灵毓秀的历史名人灿若群星,涉及各个方面的人物。
1.名流人物传说。覃怀地区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历史名人辈出。既有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也有社会贤达和社会名士,产生了“竹林七贤”、韩愈、李商隐、许衡、司马懿、朱载值纫慌对中国思想、科学、文化和艺术有着深远影响的文化大家。
(1)竹林七贤传说。竹林七贤是三国魏晋时期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人的合称,为摆脱清流士族政治的压抑而隐居山林,张扬个性的“竹林七贤“在修武县云台山景区的百家岩一带,隐居活动20余年。至今,百家岩仍有“嵇康淬剑池”、“刘伶醒酒台”、“王烈泉”、“孙登啸台”等遗迹。竹林七贤在修武的传说故事大致可分为遗迹、济世、民俗、贤孝、其它五类。遗迹类的有:《酒仙也醉酒》、《嵇康讽管》等;济世类的有《嵇康救民》、《琴魂传说》等;民俗类的有《修武人饮酒习俗》、《七贤澄沙糕的由来》等;贤孝类的有《七贤与孝女》、《嵇康横笛的传说》;其它类的有《聪明的王戎》、《吓不死》等。竹林七贤的传说故事是嵇康、阮籍等七人在修武活动的缩影,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魏晋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状况等,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2)韩愈传说。韩愈是我国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家之首,被誉为“百代文宗”。韩愈一生为官清正、刚正不阿,在思想上、政治上、尤其是在文学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故也留下不少美丽的传说。如少年时代刻苦读书、钻研学问的传说;做官清正、敢于同黑恶势力斗争的传说‘执政为民、为百姓办好事的传说;敢于触犯皇帝的传说;传说大多与其历史事件和有关诗文相辅相成。韩愈传说的内容广泛,积极向上,具有极高的历史、学术、文化和社会价值。
2.巧匠名医传说。传说的内容多是渲染巧匠名医技巧高超、品格高尚,且惩恶扶弱。名医传说中最常见的主人公是药王孙思邈从陕西来到焦作云台山茱萸峰,讲经论道,研习医理,采药炼制,为民治病,至今还保留有药王洞,这是他山居和炮制药物的地方。市郊百间房乡李贵作村修建有药王庙,相传是药王孙思邈在这里炼药、传医论道和治病的场所。博爱月山寺西边圪坡上的庙会,又称领羊会,就是纪念药王“真人”孙思邈而形成的;山上的火炬观,传说是孙思邈为唐王治好疾病后下旨勒建的。
3.孝子传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恪守的传统美德之一。几千年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图》,在二十四个大孝子,其中有四个是覃怀地区人,他们的故事在也广为流传。他们是西汉末年武陟小董村卖身葬父的董永、东汉光武中兴时沁阳水北关刻木事亲的丁兰、东汉时期温县埋儿奉母的郭巨、晋朝沁阳崇义扼虎救父的杨香。
《董永卖身葬父》(排列在《二十四孝》之八)董永是武陟县小董村人。生于西汉末年,自幼丧母,由于董父疾病缠身,为了医治父亲的病,家里已一贫如洗,他便向邻村傅员外借债葬父,立约以雇工三年抵债。董永的故事在民间传开后,大家都称赞董永卖身葬父是大孝之举,便到处宣扬。《丁兰刻木》排列在《二十四孝》之九)丁兰刻木传说是我国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丁兰刻木的传说弘扬孝道,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其内容丰富,故事曲折,情节感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山川景物传说
覃怀地区自然风光秀丽,自然景观丰富。山川景物传说很多,每一处名胜古迹都有一段神奇、美丽的传说。
1.山川景物传说。《云台山传说》内容十分丰富,即有讲述山形地貌来历的神话故事,如蝴蝶石、秀女石、青龙传奇等;又有历史名人如嵇康隐居、汉献帝行医、县令祈雨等动人佳话。又如《神农山》传说:据传太古时候,人们衣食无着,只得吃草籽、树叶、野果,时常中毒;患病,也无药治疗。神农皇帝决心尝百草,定药性。经过无数次试验,神农编著了《内经》和《本草经》。为了纪念神农的功绩,人们将此山命名为神农山。《王母泉》传说:相传王母娘娘携六女、七女,有天庭至凡间一游,停于该村石棚前。由于两女齐喊口渴,王母便手拿金簪在石棚上一划,石鹏洞开,泉水涌流迤向村南。她们饮水后,启辇回归。村上九旬老人,窥见此景,相告众乡亲,村人感恩王母,立石纪念。村、泉同命名王母泉。
2.古城传说。《山阳城传说》:山阳城主于焦作市山阳区墙南村,墙北和苏蔺村。山阳城的传说在覃怀地区流传甚广。山阳城传说包括了帝王(山阳公献帝刘协)传说、名士(竹林七贤、刘禹锡等)传说、名医(孙思邈)传说、平民传说、爱情传说等类内容,这些传说包含了中华民族聪明善良、兼济天下传统美德,尤其是献帝行医、竹林七贤、鸡黍之交等民间故事。山阳城传说历史悠久,涉及领域广泛,大多在历史古籍有记载或在历史文学名著中有对应素材。挖掘这些传说,对了解当地历史和民间民俗文化的发展形式以及名人名士文化极有价值,对研究我国古城、墓葬等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四)习俗传说
在覃怀地区民间传说中,还有一部分从不同角度反映覃怀地区人民生产生活、习俗风情的传说。其内容涉及到婚丧嫁娶、岁时节日等方面,这些传说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或追根溯源,对一些风俗习惯的起因和来历进行阐释,形象地反映广大人民的生活、信仰,是极其珍贵的和重要的民俗学资料。
以民间信仰、民风民俗为题材,如《二月二龙抬头传说》、《端午节在门上插艾的习俗》、《二月二爆米花、剃头的传说》、《焦作婚俗――装喜被儿的传说》。这些习俗传说从各个角度出发对覃怀地区的生活、结庆等习俗进行解释,反映广大人民的民俗生活和文化。
二、覃怀地区民间传说文化意蕴
(一)不畏艰险、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
只有顽强奋斗、开拓有为,才能安居家园,繁荣发展。上古时期的“开天”、“女娲补天”、“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都是这种精神的最好诠释。但是,任何自强自立都必须以民族的繁荣昌盛为前提,而民族的繁荣又依赖于科学文化的普及,为此,覃怀文化渐渐形成了崇文重教的传统。这里人文厚重,自古崇尚人伦教化之道。
(二)孝悌忍让,重视家庭伦理道德
在儒学礼教的浸濡之下,覃怀百姓在生活中普遍认同“忠义节孝”的理念,并以其作为自身的立世处事的准则予以实践。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国的道德准则。“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恪守的传统美德之一。覃怀地区的广大百姓自小接受儒家“忠孝节义”思想灌输,行为以“四德”为规范,历史上多孝悌恭敬之举。
覃怀地区是一个富有文化特色的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其民间传说展示了覃怀人民的力量、智慧和创造精神,增加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随着焦作的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焦作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必将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杨玉东,程峰.覃怀文化论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2]高登云,李晓飞.中华文明怀川寻根[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
[3]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4]程啬.中国民间传说[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据传,他先后共有24位妻子,180位后人。当时的《纽约时报》与《时代》杂志做了报道。按照这个年代推算,他应该生于清康熙16年(1677年),先后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九代至民国,在世256年,是世界上极罕见的长寿星之一。
李庆远祖籍湖南邵阳,出生云南省,据说90多岁时到重庆市开县定居,一直到去世。膝下子孙满堂。据说由于他对中医中药,尤其对养身、健身都有不凡的造诣和成就,被人们誉为“神仙”。开县籍的刘成勋曾于1925年专程拜访过这位老人,在气功热时期,刘的采访回忆文章发表在1986年第六期《气功》杂志上,同时刊登的还有寿星李庆远口述的“长生不老决”约1000多字。老人去世后,北京的一些报纸曾依此传闻以“地球上最长寿的人”为题予以报道。
至于其真实性,此人物生平为当地民间传说,并没有可靠资料记载。曾有记者先后到开县、万州等地图书馆、档案馆以及地方史志编纂部门和民间走访,并查阅了重庆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的民国人物志等资料,试图找寻李庆远的相关资料。最终得知由于不确定其真实性,只在《开县志》的附录中对其进行了收录描述。不过他对长寿的看法还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的。
他认为自己健康长寿的原因有三:一是长期素食;二是内心保持平静、开朗;三是长期服用黑豆、马齿苋、芹菜、金银花、山楂、绿茶、海藻、等,其命名为“百草长生方”,以保持人体三通,血通、尿通、便通”这就是李庆远留给后人长寿的秘诀指引。他始终认为保持一个平静安宁的心态和“三通”是长寿所必须的。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坐如龟,行如雀,睡如狗”这就是李庆远留给后人长寿的秘诀指引。他的饮食主要以米饭和少量的葡萄酒为主。
李庆远生前十分欣赏清代学者陆陇其的话:“足柴足米,无忧无虑,早完官粮,不惊不辱,不欠人债而起利,不入典当之门庭,只消清茶淡饭,便可延年益寿。”李庆远一生遵此“妙诀”,称:“此真养生之妙诀,益寿之良箴也。得此可长生,不必采灵药,炼金丹也。”
李庆远认为:人的寿命有长有短,这是由元气所主宰的。元气,又称原气,禀受于先天而赖后天荣养而滋生。他形象地把爱护与不爱护元气,比作蜡烛存放的位置。若是把点燃的蜡烛置于罩笼内,则燃烧的时间长;若置风雨中,则时间必短或即熄灭。养生之道,亦是如此。
他非常欣赏老子之言:“毋劳汝形,毋摇汝精,毋使汝思虑萦萦(缠绕)。寡思路以养神,寡嗜欲以养精,寡言语以养气。”他说,此中妙旨,往往被不善养生之庸人所忽视。
他根据圃翁(古代一位善于养生的老人)的养生理论,特别强调善养生者必以慈、俭、和、静四字为根本。
所谓慈,即仁慈、慈爱,也就是心地善良,不害物不损人,一片慈祥之心。这种慈祥、仁爱的快乐心情,足以抵御各种灾害,自然就可以使人健康长寿,养其天年。
所谓俭,即节省或节制之意。俭于饮食则养脾胃;俭于嗜欲则聚其精神;俭于言语则养其气息,防止产生事非;俭于交游则可择友寡过;俭于酒色则清心寡欲;俭于思虑则可免除烦恼和困扰。凡事省得一分,则受一分之益。
所谓和,即和悦之意。君臣和则国家兴,父子和则家宅安乐,兄弟和则手足提携,夫妻和则闺房静好,朋友和则互相维护。此为至祥之道也。
所谓静,就是清静、冷静、安泰之意。也就是说身不过劳,心不轻动(胡思乱想)。神伤甚于体伤,“神之不守,体之不康。”
李庆远在讲到自己的起居饮食时说:“食不过饱,过饱则肠胃必伤;眠不得过久,过久则精气耗散。余生二百多年,从未食过量之食,亦不作过久之酣眠。”
在非洲,即使是号称“兽中之王”的狮子,也对山魈畏惧三分。
山魈社会实行“一夫多妻制”,在一天中,一只雄性山魈与不同的雌性进行的情况很常见。
在中国古籍记载和无数的民间传说中,山魈是一种可怕的动物:体型巨大,长着和人相似的脸,手臂很长,会发出人一样的笑声。不仅长相可怖,山魈还力大无穷,在传说中,它不仅比豹子跑得快,还能够徒手撕裂虎豹,在《山海经》、《神异经》、《聊斋志异》等记载神仙鬼怪的故事里,山魈一直被视作妖怪。
实际上,真实的山魈生活在非洲中西部,是世界上最大最聪明的猴类,它们不爱攀爬,大多在地面活动。山魈十分强壮,同时凶猛好斗,不但会捕猎小型的猴类为食,更敢与狮子、豹子等猛兽搏斗。
中国传说中的妖怪
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猴
中国关于山魈的记载,最早能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古籍《山海经》。那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关于山魈的记载:长着人一样的脸,手臂很长,全身覆盖黑色的毛,听见人笑也跟着笑,嘴唇能遮住脸……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山魈的面貌复杂多变。有时候就像“大山精灵”之类的生物,终日生活在深山里,守护着山林,不和人类来往;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凶残的怪物,潜伏在深山密林,一有机会就攻击人类……
在《聊斋志异》中,山魈就变身成藏身在寺庙里主动攻击人类的恶鬼:身材高大,脸面像熟了的南瓜皮,两眼闪着光芒在房间里四下察看,张开的嘴有盆子那么大,牙齿稀疏,每颗有三寸之长……”
事实上,中国本土并没有山魈这种动物,它们全部生活在远离中国的非洲中西部,如刚果、加蓬、尼日利亚、喀麦隆等国家的热带雨林。
从体型上看,山魈更接近于大猩猩,身材魁梧,体长61~81厘米,体重达55公斤。尽管在猴类中是最聪明的,但山魈的大脑远不如猩猩发达。
众多的猴类中,山魈极易辨认:鼻骨两侧各有一块骨质突起,呈鲜红色。对于雄性山魈,这块突起的红色是否鲜艳非常重要——直接决定它能否得到雌性的关注。在一个山魈种群里,面部颜色越鲜艳的个体,往往在种群里的地位就越高,而颜色最鲜艳的山魈,通常拥有最高的统治权,是整个种群的领导者和保护者。
山魈几乎全身都被毛发覆盖:脑袋上是蓬松的褐色头发,腹部是淡黄褐色的毛,身体其他部位是绿褐色的毛。除了脸部,山魈只有臀部没有被毛发覆盖——山魈的臀部分布着丰富的血管,皮肤呈现微红色或淡紫色。当它们兴奋的时候,加剧的血液循环会使这种颜色更加明显。科学家认为:在野外,山魈的体表颜色格外醒目,方便种群的其他成员在穿越密林时跟随。
脾气暴躁、性格凶猛
敢和狮子、豹子等猛兽搏斗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山魈是怪物,让人惧怕。在原产地非洲,当地居民同样给这种体型巨大的怪猴贴上“害兽”的标签。比如在刚果地区,山魈经常闯入农田,对庄稼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当地人眼中,山魈是害兽,更是十分另类的动物。除了在觅食和躲避危险时会爬上树,山魈大多数时间都在树林的开阔地带活动,它们的奔跑能力极强,最快时能达到每小时50公里,远远超过以灵活敏捷著称的猕猴。
当地人惧怕山魈的重要原因是:它们性格暴躁,性情多变,而且力气大,勇猛好斗,喜欢喧闹吠叫。山魈的上肢比下肢长,而且粗壮有力,臂力是普通成年男子的5倍。不仅如此,山魈还有锋利的爪子和尖锐的牙齿,对各种动物都具有极大的威慑力。
野外的山魈以家族为单位集体生活,内部等级严格,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雄性山魈通过打斗来决定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对入侵者或挑衅者,它们更是毫不留情地打击。在野外,科学家们没能观察到山魈打斗的场景。但据说在非洲,即使是号称“兽中之王”的狮子,也对山魈畏惧三分。
如果单打独斗,山魈当然不是狮子或豹子的对手,曾经有摄影师拍摄过这样一组照片:一只猎豹战胜了一只落单的山魈,然后将战利品拖上树藏好。不过,这样的情况应该不多见,因为山魈是一种群居的动物,种群数量经常保持在30只以上。单独觅食的猎豹是不敢招惹身手敏捷、悍不畏死的山魈群的。即使是成群生活的狮子,面对一大群凶猛好斗、身手敏捷的山魈,通常也不会冒然攻击,以免造成两败俱伤的结局。
在动物园,科学家曾意外地看到了一场山魈与黑猩猩之间的战争——隔着铁栅栏的“邻居”黑猩猩率先进行挑衅,对着山魈大声吼叫。随即,山魈毫不示弱地用尖叫予以回敬。你来我往之后,黑猩猩朝山魈吐了口水,虽未能命中,但却气得山魈脸色发紫,对黑猩猩做出凶恶的表情,以示警告。最终,矛盾激化,山魈展示出超越黑猩猩的灵敏度,用粗壮有力的上肢穿过栅栏,打了黑猩猩一掌,锋利的爪子使黑猩猩脸上流出了鲜血……由于栅栏的存在,战争没有再次升级。最终,动物园不得不在黑猩猩和山魈的笼舍中装上一层厚厚的钢化玻璃,以防止“战争”再次爆发。
山魈的种群生活
强者为王和一夫多妻
山魈是群居动物,一个种群通常由30~50只个体组成。包括一位首领,也就是成年的雄性山魈,以及2~10只成年雌性山魈,数十只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山魈和少数幼崽。山魈的雌雄很好分辨,雄性山魈个头大,体表颜色更加鲜艳,嘴里的獠牙也更锋利。
和大多数哺乳动物相同,山魈也是昼行夜伏,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觅食上。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山魈会相互梳理毛发、剔牙或者打闹嬉戏。山魈的食谱很复杂,主要食物包括水果、坚果、热带植物的细嫩枝叶,也常吃昆虫、蜗牛、蠕虫、蛙类、蜥蜴、鼠类甚至其他较小的猴类。食物采集好后,首领对食物的分配拥有绝对权威。
因为生活在热带,一年四季气温变化不大,食物来源充足,所以山魈一年四季都可以繁殖。雌性山魈时,雄性山魈像接到命令一样开始亢奋,活动量增大,在雌性山魈身后开始追逐。此时,雌性山魈不会拒绝雄性的追求,甚至会主动对雄性示好,表达的愿望。山魈社会实行“一夫多妻制”,在一天中,一只雄性山魈与不同的雌性进行的情况很常见。获得了的雌性山魈,常常会在其他雌性面前大喊大叫,炫耀自己的“得宠”。
山魈的怀孕期约为210~240天,每胎仅一只。怀孕之后,雌性山魈就不再,开始疏远躲避雄性。孕期中后期,雌性山魈不再上窜下跳,行动变得缓慢而小心翼翼。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必然,科学家观测到的山魈分娩时间几乎都在半夜或凌晨。分娩时,雌性山魈用前肢撑在地上,以半蹲的姿势用力外排胎儿,在胎儿头部娩出之后,雌性山魈会用前掌轻轻抓住,再缓缓用力直至产出幼崽。刚出生的小山魈体重仅有500克左右,胎毛稀疏,呈浅灰色,脸部、手掌和脚掌淡红。尽管刚出生的小山魈看起很虚弱,但却能发出响亮的叫声。分娩结束后,山魈妈妈会将小山魈抱在怀中,舔干幼崽面部和体毛上的羊水,并将胎盘和大部分脐带都吃掉。
在哺乳期,雌性山魈的哺乳频率非常高,每小时至少有20多次。小山魈每天除了睡觉就是吃奶,因此成长非常迅速,满月之前就能够学会在地上爬动和啃食果实等食物。
青少年时期是山魈一生中精力最旺盛的时期。这个时期里,它们的主要任务是运动、觅食、休息和嬉戏。旺盛的精力使它们成为山魈种群中最早起来活动、最晚休息的个体。未成年的时候,腹部和眼皮是白色的,据研究,这是因为白色在森林中更为醒目,便于它们在遇到危险时被同伴发现,从而得到帮助。山魈约在4~6岁时成年,开始离开母亲,加入其他的种群生活。一般情况下,野外生活的山魈寿命约为20年,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曾出现过25岁的高寿山魈。
后记:
山魈的危机与保护
日渐稀少的珍稀动物
野生的山魈分布区狭小,仅见于非洲西北部的几个国家。尽管勇猛好斗,但山魈并非没有天敌。即使能在作战中击退狮群,取得最后的胜利,也必须付出一些同伴的生命。如果落单的山魈不幸遇到猎豹,生还的几率几乎为零。此外,蟒蛇也常常将山魈当做捕猎的对象,常常潜伏在山魈必经的小河流中,用伏击的手段攻击山魈,一旦张嘴咬到山魈,就快速缠绕住猎物,然后将它囫囵吞下。科学家就曾多次在蟒蛇的粪便中发现过原本佩带在山魈身上的无线电项圈。
1、鸡冠蛇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和古籍上记载的一种虚构生物。
2、在中国东部、南部广大地区都有它的传说。需要指出的是,变色树蜥的俗名也叫“鸡冠蛇”。
3、中国民间传说认为,鸡冠蛇长有类似公鸡的肉冠,身长尺余,围可数寸,体色不一,可直立上身。该蛇剧毒无比。遍及中国大江南北的森林、墓地等等,其中包括了 安徽黄山境内的大山中、大坪水库(东南近邻武当山,南面与神农架相连)、怀柔区渤海镇卧佛山地、湖北妫安县、辽宁沈阳苏家屯区东山口村大山东林地、凤城、吉林通化、四川、湖北广水乌龟山、胶东、湖南、安徽等等。
4、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此生物为民间传说,并没有生物学标本,也没有确切的影像图片资料及科学的文字记载。
(来源:文章屋网 )
影视作品是城市文化的极好载体。很多城市知名度的提高都得益于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上海滩》与上海,电影《唐山大地震》与唐山,动画《水漫金山》与镇江等。就青岛影视产业发展而言,已出品了不少以青岛历史为题材具有浓郁青岛特色的影视作品,如《青岛之恋》、《青岛往事》、《跑马场》、《风雨劈柴院》等。尤其是2009年4月青岛市委宣传部与青岛凤凰世纪传媒有限公司、北京九州同映国产电影院线公司联合拍摄的公益电影《寻找微尘》取得令世人瞩目的骄人成绩。影视动漫作品则有登陆央视的青岛本土动画《小牛向前冲》。这些影视作品对打造青岛城市文化品牌,促进青岛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相对而言,从青岛文学尤其是民间文学中取材的青岛影视作品却很少见。目前较有代表性的影视动漫是根据城阳区民间文学作品《童恢传说》改编而成的《不其清官童公传》。中国影视作品历来承继着从民间文学中汲取丰富题材资源与艺术灵感的良好传统。中国著名的民间文学作品几乎都进行了成功的影视改编。如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说》、《牛郎织女》等都被高频率改编成影视作品。鉴于此,笔者认为,青岛在打造影视之都的当下,在发展影视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既可以从青岛历史中选材,如电视剧《青岛往事》,也可以从青岛民间文学中寻找灵感,将青岛民间文学中较为优秀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影视开发,制作成影视动漫作品。或者在制作影视作品的同时,创造性采用青岛民间文学元素,融入到影视作品当中。以电影《红高粱》为例,《红高粱》取得的辉煌成就与其成功运用民间文学元素不无关系,如民间故事叙述方式、民歌、民谣、俚语、谚语等都为影片《红高粱》增色不少。[3]这对青岛民间文学的影视改编无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青岛民间文学的影视开发一方面对青岛民间文学与文化起到宣扬作用,一方面对打造青岛影视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内涵起到很好的作用。与此同时,青岛有着良好的影视资源,作为影视剧组的天然摄影棚,青岛接纳了大量影视作品到青岛取景,如《恋之风景》、《美人依旧》、《盛夏晚晴天》、《海洋天堂》、《珠光宝气》等。青岛的都市丽景在这些影视作品中一一闪现,营造了独特的影像青岛的奇特景观。而青岛籍当红明星众多,如唐国强、林永健、黄渤、黄晓明、陈好、朱媛媛、白百合等。他们共同构筑了青岛影视产业的宝贵资源。比如,在著名公益电影《寻找微尘》中,有45位青岛籍演员同时出演,共同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其他还有电视剧《青岛往事》邀请黄渤、林永健主演,《青岛之恋》则由黄晓明主演。
二、青岛民间文学影视开发的途径探析
1.与地方高校联手,制作青岛地域特色影视动漫作品在对青岛民间文学进行影视开发时,可与青岛地方高校联手,制作出具有浓郁青岛特色的影视动漫作品。地方高校在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播、影视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比如具有浓郁东北特色的《白山神》就是由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等单位联合创作的。闽北首部原创动画片作品《大红袍传说》、《大王玉女之传说》则由福建武夷学院艺术系动漫专业师生挖掘武夷山本土文化,根据地方民间故事“大红袍的传说”和“大王玉女之传说”改编而成。具体到青岛动漫,目前很多青岛高校都设立了影视动漫专业,如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等,在这三所学校分别设立动漫文学创作中心、动漫科技研发中心和动漫培训中心。还有像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青岛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学校落户青岛,以及中国动漫集团文化产业、中国传媒大学落户青岛开发区,华强科技文化产业园和中视动漫城落户城阳区都将对青岛影视动漫产业发展起到很好推动作用。目前正在制作的动画电影《崂山道士》就由青岛数码动漫研究院等共同打造完成。青岛数码动漫研究院由青岛农业大学牵头,联合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高校共同组建。
2.与知名导演、影视制作公司、动漫企业联手,制作青岛地域特色影视动漫作品
地方政府参与影视制作早有成功先例。动漫作品在传播地域文化方面占据先天优势。地方政府在宣扬与保护地域文化过程中,如能巧妙借助动漫艺术形式,往往会取得很好的艺术与社会效果。如中国第一部体现中华传统武侠的动画作品《虹猫蓝兔奇侠传》就是由张家界和宏梦卡通联手制作完成的精品,该剧的故事背景发生在风景秀丽的张家界。观众在收看《虹猫蓝兔奇侠传》之后,对张家界的山水风光都会留下深刻印象。再比如52集动画连续剧《盘瓠与辛女传奇》是由泸溪县政府与长沙殷氏卡通制作有限公司合作拍摄。2010年《盘瓠传说》已被列入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泸溪县政府为保护与传扬盘瓠与辛女古老的传奇故事和泸溪悠久的历史文化,借助现代动漫艺术形式,制作出专题画册、电视专题片、主题歌曲等,取得很好的宣传与保护效果。这种开发方式对青岛民间文学的影视开发无疑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在电影领域,有唐山市政府入股6000万,参与制作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在电视剧领域,则有福建莆田政府参与大型神话剧《妈祖》的制作。具体到青岛,青岛地方政府已经有成功的合作案例,如著名公益电影《寻找微尘》由青岛市委宣传部与青岛凤凰世纪传媒有限公司等合作完成。而反映青岛历史上第一代青岛移民的创业之路的电视剧《青岛往事》也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汇集了鲁剧创作精英,力图打造反映青岛历史与文化的艺术精品。
3.青岛名山民间文学与青岛影视产业开发
从青岛名山文化入手,选取与青岛名山文化相关的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具体到青岛名山文化,可以借鉴泰山文化的影视开发。根据泰山文化、泰山民间传说等创作完成的大型动画片《泰山》已于今年三月份在山东电视综艺频道首播。该片“意在用大型动漫系列片的形式,将泰山的景致和泰山文化做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呈现,影片把泰山文化中传播广泛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和相关史料,用动画艺术形式进行全新的演绎。”[4]相关影视动漫作品还有《泰山石敢当》等。青岛市内名山林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崂山,其次还有青岛市区的信号山、浮山、信号山、太平山、观象山、小鱼山,青岛郊区的山如即墨的马山,平度市区的大泽山,黄岛区的大小珠山,胶州市区的艾山,莱西市区的大青山等。纵观青岛市境内的名山发展历史,会发现几乎每一座名山历史积淀甚厚,有无数动人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名人佚闻或遗迹。比如平度大泽山与大泽山民间故事,胶南大珠山与大珠山民间传说,胶南琅琊台与徐福传说,即墨驯虎山与童恢驯虎传说,即墨小龙山与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即墨灵山与灵山老母的传说,胶州艾山与石耳争奇的传说等。以即墨马山为例,翻开即墨民间故事,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关于马山的民间传说,在这些神奇的民间传说当中,又有很多是关于马山狐狸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构筑了马山独特的狐文化。如此众多的狐狸故事与瑰丽多姿的狐文化,无疑都构成了影视开发的极好来源。
4.青岛海洋民间文学与青岛海洋影视产业开发
青岛正在建设滨海文化名城,挖掘蓝色海洋文化内涵既是建设海洋文化名城之必需,也是其重要表现。作为青岛蓝色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海洋民间文学当中有大量关于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地理、海洋特产等的民间传说故事。它们广泛分布于青岛市辖属的七区五市的民间故事当中,具有浓郁的海洋文化特色。青岛海洋民间文学为青岛海洋影视产业提供智力支持。青岛作为知名沿海城市,应大力发展海洋影视产业。2013年年初在CCTV-8热播的大型海洋神话电视剧《妈祖》就是将海洋文学与海洋文化结合的成功案例。青岛海洋民间故事是一座巨大的题材宝库,有些海洋故事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好这些海洋故事,将大力推动青岛海洋影视产业的发展。在具体开发过程中,应着力于凸显海洋文化特色,包括故事的背景发生地,故事的主人公等都可以以海洋为主体,或创造或改编出与海洋相关的影视动漫作品。
5.从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选取代表性民间文学作品进行影视开发
关键词:苗族银饰;图案;;民间传说
中图分类号:J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136-01
苗族银饰图案的样式丰富,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类型的图案、民间传说类型的图案以及自然崇拜类型的图案。苗族银饰的图案还记录了苗族文化历史的发展,承载着苗族人民的情感印记,使其独具特色。本文重点分析类型与民间传说类型的苗族银饰图案,希望以苗族银饰为入手点进一步分析其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加深对银饰錾刻内容的理解,为饰品錾刻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民族文化。
一、类型的苗族银饰图案及其文化内涵
苗族银饰中凝结的文化既包括苗族的巫文化,也包括古代苗族人的图腾崇拜文化。
苗族人民从古时起就认识到白银不仅是一种具有装饰功能的贵金属,还具有驱毒的功效,因此苗族人民将银饰也看做是保健治疗、消灾祛病、去除邪恶的用品。在苗族银饰的图案中,经常会出现代表巫术、信仰的图形或者纹饰。例如丹江苗族的背部银衣上就有一个“宗庙”的图案,该图案是苗族原始的核心图案,蕴藏着较为浓厚的巫术文化。“宗庙”图案在形式上具有稳定性与权威性,不能随意改变。另外,苗族儿童银帽上的神像造型也代表着该民族古代的巫文化,这种神像图案含有祈求平安的寓意,随着汉族文化的传播,苗族银饰中的祈福图案发生了变化,不仅有狮、鱼、蝶等造型图纹,还有“福禄寿喜”、“长命富贵”等字样。而从苗族银饰的图案中也能看出苗族人民古时的图腾崇拜。例如贵州西江、施洞、排吊等地苗族的银角是牛角的图样造型,这是由于在苗族传统文化中,水牛是一种具有灵性的动物,苗族人通过刻画“牛”的形象来展现自己的审美观与人文习俗――“组灵意象”、“生殖意象”以及以富为美。另外,“牛”在苗族文化中还是威武的代名词,其形象极具魅力。
苗族的银饰吊花上随处可见三角形的枫叶纹,这种枫叶纹衔接了不同的图案与造型,发挥着过渡的重要作用,同时这种三角枫叶纹也有其自己的由来。在苗族古老传说中,枫树是祖先之祖,枫木生出了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下了十二个蛋,再由鹊宇鸟孵化,孵出了苗族的祖先姜央与其兄弟。在这一传说中出现的十几种鸟类的形象在苗族银饰图案中也均有体现,例如传说中帮助蝴蝶妈妈孵蛋的鹊宇鸟是燕子的一种,因此在苗族银饰图案中经常可以看到燕子的形象,例如丹江苗族银簪的主体就由四只形态各异的银雀组成,尤其是其中一只,羽毛的纹理都清晰可见,神态活泼灵动,展翅欲飞的动作极其逼真,而另外几只银雀在錾刻上则稍微简略。而都匀王司的苗族银簪的主体同样也是一只活灵活现的雀鸟。除了雀鸟在苗族银饰图案中被大量运用意外,蝴蝶也是苗族银饰中不可忽视的图案造型,蝴蝶的图案多出现在苗族银围帕、发簪、银梳、耳环、衣帽饰、项圈、压领、银衣片、背带、腰链、吊饰、手镯、戒指、烟盒、围腰银牌等常见银饰上,代表着苗族起源传说中的形象“蝴蝶妈妈”。
以上图案都是苗族银饰蕴藏巫文化与图腾崇拜文化的体现,类型的文化与传说为苗族银饰图案的丰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二、民间传说类型的苗族银饰图案及其文化内涵
苗族民间传说实现了银饰图案錾刻与内涵的多样化,苗族民间传说更代表了苗族人民心中对美好与幸福的追求与传颂。
在苗族银饰图形与纹饰中,有大量以苗族族群故事为题材的图形和纹饰创作。例如,造型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半部分插有6根参差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嵌制有二龙戏珠、蝴蝶探花、丹凤朝阳、百鸟朝凤、游鱼戏水等各式各样图形组合搭配而成的银饰纹样,这些图案和纹饰既体现了苗族人民的人文习俗,也包含了祥瑞喜庆、祈福期望的含义。
苗族文化中龙的形象与内涵较为复杂,往往在善恶之间转换。在苗族传统文化中,龙是其祖先蚩尤的仇敌,因此龙的地位是低下的,龙的形象是丑恶的。但并非所有地区的苗族都将龙定性为恶的代表,部分苗族地区将龙看做是一种尊贵的象征,特别是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后,龙的形象在苗族银饰图案中经常能够看到。例如苗族女性所佩戴银角上的图案多为“双龙戏珠”,苗族人民项圈上多为龙与其它动植物纹样相互搭配的图案。这里龙的形象既表现为一种寻常性,常见的有贵州黄平、凯里当地苗族所佩戴的“龙凤抢宝单层响铃银项圈”,纹样形式为单面浮雕双龙、双凤抢宝,项圈中间部位是浮雕的龙纹圆盒,圈沿下部坠了猫、鹿、鱼和龙纹响铃吊饰。而苗族银饰图案中的龙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不寻常性,如苗族儿童所佩戴的银帽饰中就没有錾刻龙的图案,这是因为苗族人认为儿童不能承受身份尊贵的龙。
苗族的银饰具有种类多样、特点明显的特征,其图案錾刻之精美充分展现了苗族工艺水平的高超。在品味苗族银饰图案与纹样的同时,可以看出苗族的以及民间传说在苗族银饰工艺发展与内涵丰富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苗族银饰才能散发出独特的光彩。
参考文献:
[1]王维其.苗族银饰文化成因探析[J].神州,2013(04).
1、第一部《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原本已散,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影响深远。
2、第二部《蛮荒记》,是著名作家树下野狐创作的东方玄幻蛮荒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也是《搜神记》的续集。该书的主要人物有拓拔野、蚩尤等,共分为六卷。
3、第三部《云梦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云梦泽传说》只是《蛮荒》第三部《云梦记》的序曲。在搜神结束后,树下野狐写的一个短篇,开始说《搜神记外传》,后来说可以看成是第三部的前传。
(来源:文章屋网 )
刘三姐活了289岁,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古代民间传说歌手,聪慧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人们对刘三姐无比喜爱,有关她的故事与记载很多,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当成节日来纪念她。
壮族源于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壮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聊斋志异;叙事;全知视角;限知视角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学上的精品,它是清人蒲松龄在农村进行了大量的搜集,最后整理、创作出来的鬼狐故事集。小说塑造了很多青年女子形象,有鬼有狐,性格生动各异,让人读来爱不释手。而青凤就是蒲松龄笔下的狐女形象之一。
《聊斋志异・青凤》一文写的是书生耿生和狐女青凤的爱情故事:书生耿去病少年豪气,不惧邪祟,住进大家都不敢住的闹狐的舅舅家一处院子,一个晚上在院子里认识了青凤一家,并且爱上了青凤,而且青凤也对耿生有好感。不过青凤的家人不同意这门亲事,后来青凤一家就搬走了。一个清明,耿生郊游碰到了一只狐狸向他求救,出于怜悯,耿生救了这只狐狸并把它抱回了家,没想到这只狐狸竟然是青凤。青凤的家里人以为青凤被猎人打死了,这样青凤就跟着耿生生活了一年后左右。突然有一天青凤的堂弟孝儿来拜访青凤和耿生,说青凤的叔叔遇难,请他们搭救。而当年青凤的叔叔阻止耿生与青凤在一起,不过耿生以德报怨,最终救了青凤的叔叔。结局是喜剧性的,耿生与青凤这一对有情人终成了眷属。
虽说是文人小说,但是《聊斋志异・青凤》这篇小说在题材上明显的属于民间故事及民间传说,所以这篇小说在创作中大量地吸收了民间文学的叙事方式及口语化的表现手法。我们说民间故事与民间传说,采取的叙事视角一般是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或者说,民间故事与民间传说的叙事视角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
小说创作中的叙述形式分为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以第三人称为主,在这种叙事视角中,叙述者全知全能,小说中的一切,包括人物、场景、故事发展等都处于主宰之下。在这种叙事视角中,叙述者凌驾于所叙述的故事之上,把控着所有的一切,而且还随时对故事中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及评价。全知视角的好处是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缺点是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使得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限知视角,是相对于全知视角而言的,指在叙事中,叙述者不是以第三人称而是以第一人称出现。与全知视角相比,限知视角的优点是真实性和可信度要大得多,但是它对人物、场景、故事的把控却不如全知视角。
《聊斋志异・青凤》一文,对于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这两种叙述形式的运用得心应手,把两种叙述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穿插使用。通过两种视角的变换,使得整个故事情节分外生动,扣人心弦。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采用的是全知视角,他站在全知的角度,交代了主人公耿生的家世和背景,描述了主人公耿去病的性格,说他他是个狂生,于是在一个夜晚不听别人劝阻一个人登上了舅舅家闹狐的楼台。
接下来,作者开始采用限知视角进行描述,通过限知视角,站在主人公耿去病的角度,通过耿生的目光,写他看到了楼阁里的的狐狸精们,其中同样通过限知视角还描写了女主角青凤。
紧接着写老媪在见到耿去病醉后,便携着青凤偷偷地离开。这里采用的是全知视角。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家乡是幼儿在其中生活、成长的地方,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资源。“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凤阳地处安徽省东部,淮河中游南岸,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凤阳人文资源丰富,更蕴涵无尽的民间文化艺术宝藏。家乡的本土资源为孩子的学习提供了活生生的教材。我园2012年5月开展了安徽省级课题《凤阳本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工作,本课题试图通过对凤阳本土文化资源的积极开发与利用,让幼儿实际感受本土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开阔幼儿视野,丰富幼儿经验,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拓展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构建一套适合本园实际的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园本课程,从而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富有个性的发展。民间文学对儿童文学影响深远,在幼儿教育中有机地吸取民间文学的精髓,有选择地借鉴运用到幼儿教育中,能让植根于本土的民间文学陶冶现代幼儿,丰富知识,启迪智慧,训练语言,培养美德。因此把民间文学融入幼儿园课程,符合《纲要》对幼儿发展要求的新理念。
一、选择有教育价值的本土民间文学内容
凤阳民间文学的体裁样式很多,包括民间童谣、民间神话、民间传说、民间寓言、民间童话等等,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体现了本土的民俗风情和语言特色。我们应选择那些内容科学、语言优美、思想健康、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符合时代和幼儿认知特点,融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于一体的优秀民间文学作品,并和幼儿园现有的课程相整合,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首先,内容的选择要有可接受性。可接受性是指选择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认知特点,同时关注孩子的兴趣。例如,小班孩子理解能力比较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根据小班孩子的特点,我们选择民间文学的内容时就以短小易记、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形象生动的童谣为主。例如《拉大锯》《小老鼠上灯台》《数蛤蟆》等,让孩子们在生动的情境中感受童谣的乐趣。孩子到了中班,语言有了明显的发展,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有所增强,我们在选择民间文学的内容时,除了选择一些童谣外,还可以适当加入一些绕口令、民间故事,如《小孩儿你别馋》《九九歌》《放牛》等,发展幼儿的语言,拓展幼儿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而大班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有意注意发展迅速,注意力更易集中,理解、表达能力也大大增强。因此我们在选择内容时,更多地可以选择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如《七洗濠梁》《鹰夹箭》《朱元璋与花鼓》《朱元璋与凤阳凤画》等,鼓励幼儿自由表达,扩展他们的视野,让孩子的心中扎下地方文化的根。
其次,内容的选择要有教育性。幼儿期是孩子思想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3~6岁幼儿已有了明显的个性倾向,表现出不同的兴趣、能力与性格。民间文学教育可以通过其朴素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启发幼儿辨别生活中的是非、好坏、真伪、善恶、美丑,培养他们坚强勇敢的性格以及勤劳、善良、热爱集体等美好的思想品德。如凤阳民间传说《牛钻土》反应了朱元璋从小足智多谋,嫉恶如仇,《贴福字的故事》表现了马皇后的善良贤惠。幼儿在学习这些作品中将会获得丰富的情感熏陶。
二、通过民间文学教育活动充实幼儿园园本课程
中华传统民族文化中蕴含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激发、培养幼儿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传承传统美德的精神源泉。我园开展幼儿民间文学课程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抓民族文化奠基教育来充实幼儿园园本课程。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将总体教育目标进行细化,研究幼儿民间文学教育分年龄段目标,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我园现在的教育活动都是以主题活动的方式进行,即通过一个主题活动,使幼儿的各方面的智能都同时得到相应的发展。一个主题活动围绕一个话题来进行,话题内容要求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将民间文学自然渗透到各个主题活动中,和其他活动一起共同促进孩子各方面智能的发展。比如在大班上学期的《爱家乡》主题活动中,我们选择了《鹰夹箭》《朱元璋与花鼓》《朱元璋与凤阳凤画》等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渗透;在大班下学期《美丽的凤阳》主题活动中,我们选择了《韭山洞》《明皇陵》《明中都城》《明中都鼓楼》《狼巷迷谷》《卧牛湖》《禅窟寺》等凤阳名胜古迹的传说,与主题活动自然融合,扩展了孩子的知识面,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了作为凤阳人的自豪。
总之,将幼儿民间文学融入到幼儿园园本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它是有序、多元、灵活的课程,这种全新的课程必将使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使我们凤阳本土的优秀文化久远传承!
灵山老母:又名灵山圣母、青霄元君,是中国民间信仰的女仙之一,作为中国道教高级别女神之一,全称为福慧圆满大慈大悲灵山老母,俗称灵山老母,灵山娘娘,灵山老母菩萨。
中国民间传说灵山老母为佛道双修,一般称为灵山老母菩萨,有传说白娘子白素贞是其门徒,其信仰远至东北、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方。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