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11: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鸿门宴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对文言文教学提出来新的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能将其运用到写作当中,是新课程的标准。因此,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记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要求,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进势在必行。
关键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新方法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一般是教师在课堂上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埋头奋笔疾书,课后按照要求进行背诵,教师检查,最后顺利通过考试。如此一来,本优美凝练的古代美文就被分解的七零八碎,不仅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想必教师面对这种学习景象也难以激起太大的热情吧。面对新课程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应该怎样改进教学方法呢?下面,本人将结合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并结合案例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
预习在整个文言文教学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课堂的学习扫清障碍;另一方面,充分的课堂预习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跟随教师讲课的脚步,良好的吸收课堂知识。针对新课程提出的要求,教师可以在预习阶段起就将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改变以往一味灌输的做法,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查阅资料,学会独立解决阅读中的难点和重点。布置预习作业时,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如提出一两个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去思考,并标注出疑点难点,留待课堂一一回答。
例如《鸿门宴》这篇课文,只交代了故事的原因而没有大背景的介绍,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时,就可以问学生:“这则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什么内容?发生在什么时期?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如何评价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自觉地查询历史材料,以了解鸿门宴发生的历史背景,并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中通过故事情节的进展去判断刘邦项羽的性格,最后通过对全文的了解和自己的思考,给出各自的判断。而为了做出正确的判断,就需要学生细心预习,运用工具书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难点。经过如此详备的预习工作,学生对《鸿门宴》的大背景、故事情节、一些重难点词语句子、还有课文主旨和人物形象就有了比较细致的了解。
二、课堂讲解,鼓励学生活跃发言
须知仅依靠学生的自学来完成整个课程是不可能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了解,帮助他们在预习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课文。首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诵读,一方面考察预习状况,另一方面可以发现学生在预习中的问题,如对多音词的错误阅读、对课文的语气把握等。
如《鸿门宴》中有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中,第一个“为”读wèi,表示介词“给”,第二个“为”读wéi,表示动词“做”。显然,这两个读音的差异,就会导致意义上的区别。同时,通过读课文的诵读,还可以让学生再次熟悉并梳理一遍课文脉络,当学生对课文达到一定的熟悉度时,教师的课堂分析会更顺利,学生也会更好的吸收消化。
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另一难点在于对关键句子和重点词语的讲解,有了前面的基础,教师的课堂讲解可以分环节并以提问的方式来进行,如此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鼓励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不知不觉记下了知识点。课堂环节的设置可以词、句、段三个部分分别开始,词语方面包括重点词、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还有一些重要的虚词,如《鸿门宴》中“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意为接纳)”,“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是使动用法,表示‘使……活’)”“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等等。重点句子部分,包括常用的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等等的分析,教师讲解这类型句子时,可以适当让学生找出并分析。再次以《鸿门宴》为例,文中“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一句,就是非常明显的一句省略句,完整结构应为:“欲呼张良与(省介词宾语“之”,指项伯)俱去,曰:‘毋从(省介词宾语“之”,指刘邦)俱死也。’”对于能够找出并解析此类句子的学生可给予适当鼓励,让学生展现主体性,使他们从以前对知识的被动接受状态自觉转化为主动探求状态,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时也提高课堂的利用率。
课文的具体分析结束后,教师应该再次从整体出发,用整体来推动部分。如讨论预习作业中留下来的问题,检测预习和课堂教学成果。前面我们以《鸿门宴》的预习为例提出的问题“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如何评价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在课堂尾声时就可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又完整的复习了一遍所学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说明,如张良告知刘邦项伯的通知时,刘邦问:“君安与项伯有故?”可见刘邦的多疑性格。
三、课后复习,升华学生掌握的知识
对于文言文教学而言,虽然课程讲解是最核心的部分,但想要使学生完全掌握我们渊远流长的古代知识并与现代思想相结合,课后的复习和加深是必不可少的。再次以《鸿门宴》为例,教师讲解完毕后,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影片,在视觉上加强对故事的记忆,也可以推荐相关的书籍,如《史记》中对刘邦项羽鸿门宴以后的进展的描写,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也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面。而对课文中比较重要的段落,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背诵,强化记忆,这样不仅满足了考试要求,也丰富了学生的学识。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趣味生动的比赛,如针对刘邦和项羽谁的性格更好的辩论赛、改编《鸿门宴》的戏剧表演比赛等等,无形中又让学生得到了复习,也收获了快乐。
也许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只需要注意些细节的改变,却能给学生带了极大的变化。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不能不说是每个老师都应该努力探索追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成婷.文言文教学之我见[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9期.
[2]刘滨.让文言文教学成为一道风景[J].魅力中国,2009年第17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组织方法不是单一的,但是最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却是唯一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将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教学组织策略进行探究。
一、“独思、交流、共享”合作学习组织策略
独立思考、交流合作、信息共享,这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其基本步骤有:首先,教师要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促成可以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与小组成员不断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交流获得学习经验,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其次,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学习方案。这是学生把握学习主体地位的关键点,也是增强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步骤;最后,小组成员的进行学结时,各组成员不同的学习心得会促使每个学生吸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增强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
二、圈子式的合作学习组织策略
圈子式的合作学习,就是指教师为学生规定好学习内容的范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中语文独立性很强,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还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性很强。例如,学生在学习《鸿门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个“分析项羽和刘邦等人在宴席上各自的心理变化”的主题,然后让学生先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展开合作交流式的学习。圈子式的合作学习组织的根本目的有两个:(1)培养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学生可以带着教师设定好的主题深入文章加以研究,这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有目的性、方向性,学生更能明白到底是在学习什么;(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高中语文的学习更具有探索性,学习难度更大,因此,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的过程中更要激发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小组学习模式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平台。
三、“已知―未知―建构”的合作学习组织策略
“已知―未知―建构”的合作学习,实际上就是在已知的知识基础上,学生对未知知识体系进行探索,从而构建出另外一整套知识体系。我们同样以《鸿门宴》来解说这种合作学习模式的重要步骤和关键点。
首先,教师为学生设计教学任务表或者知识点图表。这些图表或者表格中主要以“已知、未知、建构”三大项目来构成,使学生在巩固已知知识、探索未知知识、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合作学习、交流学习,从而完成对新的知识体系的探索与研究。
其次,学生在完成新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后,要指导学生将知识体系植入表格或者图表中,重在理清《鸿门宴》中的人物关系和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再次,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随时对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加以指导,保证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方向。
最后,学生在做完全部教学任务后,小组内的组员要交流心得,做好总结,吸取其他适合自己使用的学习经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提高,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教学是适应新课改条件下的新的教学方式,其组织策略的多样性将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增强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方面起到重要
作用。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要想把语文教学工作做好,首先就必须要从课堂教学上抓起,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最为显著的方法。除此之外,高中语文教师自身也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和继续教育,这样能有效的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 影响高中?Z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一)落后的教学模式
我国语文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最常见的模式就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传统模式,这种传统模式采取的是直接灌输的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被动地变成了学习的机器,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积极性和主动性[1]。另外,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方式采用的最多的就是满堂提问,提出的问题偏离文章的主旨,目的性不明确,学生们不能够准确接受教师讲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严重降低了课堂的效率和课堂有效性。
(二)单一的授课形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语文课堂一般实行的都是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教师讲课都是按照教材去讲,这种模式比较单一,使得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同学们对语文课堂产生厌烦的情绪,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甚至还有些教师备课不充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各知识点不能很好的衔接,教学流程粗糙,无法明确表达课文的主旨,这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长期以往,单一的授课形式会使得同学们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经验,创新出更多的授课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营造出和谐快乐的课堂气氛
和谐快乐的课堂气氛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营造和谐快乐的课堂氛围,首先就要打破传统的“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关系,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改善沉闷的课堂气氛[2]。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允许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对知识点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创建一个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例如:在《雷雨》一课中,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讲解,便于同学们明确文章的情节和主旨,然后再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文章的情节,设计相应的情景剧,每个小组成员分配相应的角色,进行表演,最后评出最佳表演组。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文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让课堂气氛不再沉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进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二)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一些教师为了节约教学时间和赶教学计划,一般采用的是“满堂灌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师自己的思维和想法直接地灌输给学生,同学们就是盲目地接受,复制教师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时间一久,学生就失去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出现学习情绪不高、遇到问题不爱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等问题,这会严重降低课堂的效率。因此,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引导式教学代替原来的灌输式教学。例如:在对《鸿门宴》这一课文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去预习,并提出相关的问题,比如:1.这篇文章想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项羽为什么会设鸿门宴;3.项羽和刘邦为了这场鸿门宴都做了哪些工作。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这样能够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养成好的预习习惯,能够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优化教学环节
新课标的实施,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来掌握语文的文学素养,能对语文知识具有明确的认知意识。教学环节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环节能够直接影响教师讲课的成效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因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来制定教学计划,优化各个教学环节,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 科学 多媒体 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00018
从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的多次运用来看,它能使学生和教师摆脱传统的脱离实物的空洞课堂,让学生更容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如果不计方式方法的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话,也会带来一些无法克服的缺点,经常使用幕布显示PPT内容会使学生视力疲劳,每次都用动画、flash刺激学生的感官会使课堂惊喜度下降,所以说,一节课是否是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需要按照课堂教学需求来决定,并非每节课都要用。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课型需要学会扬长避短。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把多媒体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活动中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的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
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情境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大程度地为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提高氛围,多媒体独有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形象的展现形式,可以帮助教师更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教学内容中去,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和声效体验获得身临其境、耳闻其声的感受,从而增加情感体验,更好地感受和领悟作者当时的写作情感,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例,《鸿门宴》,对于这一历史典故,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进行情景还原,还可以找来电影《鸿门宴》的原声带如楚歌、暗度陈仓、大刺杀、赴宴等插曲,在学生对话时根据内容进行播放,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
二、丰富教学素材
“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这是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的全部课件,这样的一节课单调、无趣、抽象。此时如果教师恰当地把多媒体的优势带进课堂中,利用无限的网络空间,在备课时根据教材内容多找一些相关素材,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丰富讲课内容,就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课堂。
例如,《荷塘月色》,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学生读过这一句后不会对夜晚的荷塘有更多的遐想;“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学生对于作者这样对月光的描写也不会有更多的感悟。
这样的教学内容就需要融入一些多媒体元素来改进一下,教师可找一些关于夜晚的荷塘、月光等视频短片,讲这篇文章之前让学生观看一遍,讲完之后再让学生观看一遍,两次不同时间观看的心得体会一定会有很大差别,对于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之间的转换而起伏会有深层次的理解。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充当的是引导者,这也是目前新课标明确指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主旨。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知欲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要靠教师有意识地刺激。多媒体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可以声形并茂,图文兼具的把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产生盎然的兴趣,愿意自主地去思考、感悟、创新,形成主动化的求知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微课的内涵与特点
微课就是指教师利用微型的教学视频作为教学的主要模式,并对教材中的环节进行整合开展的。微课及其课程意义,包含了所有的教学模式、内容、环节和评价,从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微课教学内容较少,大多是围绕一个知识点或者专题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同时微课的教学时间也较灵活,学生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微课的教学内容非常精致,其实际内容与教学主体紧紧相连。微课主要应用视频进行教学,学生们可以通过在线学习的方式来体验这种新形式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效率。
二、微课常见的应用教学模式
在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微课教学模式有三种,PPT录屏模式、现场授课模式、参与式教学模式。PPT录屏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是最常见的,它是由文字、图片、音频的播放对学生进行教学,一般时间在5分钟左右,播放不耽误正常教学,同时还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总结。教师播放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看的内容结合课文进行总结。例如学生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将文章制作成视频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自主观看,逐渐消化,最终成为自己知识中的一部分。
现场授课式是将一堂课堂教学录制成视频,并对视频进行整理剪辑。教师在剪辑过程中,可以发现自身教学的不足。如在学习《老人与海》时,教师应根据文章背景进行教学并制作成微课。然后反复观看,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纠正。
参与式微课教学模式,采取与学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微课制作。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当成客户,从而培养自己的忠实粉丝,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参与感。在学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时,教师应与学生进行一定的互动,询问学生以后想选择什么样的职位,从而调动课堂的活跃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应用微课的好处
1.巧用微课进行教学导入
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如何在课堂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名教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正是如此,课程导入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导入时选择的内容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和课本有关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由于对《红楼梦》中涉及到的内容,有好多学生都不了解。对此,教学时可以在网络上找一些经典的影视片段在微课教学中进行播放,向学生展示《红楼梦》中丰富的文化内涵,用华美的服饰、经典的桥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2.运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对文章的特点进行斟酌。语文教科书中的很多元素都来自我们的生活,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都跟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向学生播放对应的微课内容,使学生身临其境,掌握文章的知识。同时教师应设置课堂亮点,创立全新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认识。如《鸿门宴》,其中人物的个性变化万千,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有关“鸿门宴”的影视资料,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意思,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
3.运用微课分析教学重点
教师如何向学生讲解文章的重点,一直都是教师的心病。文章难点是对整篇文章知识点的总结,如果学生了解知识点后还会面临其他的问题,就会导致对整篇文章的反复讲解而耽误学习进程。运用微课对难点进行讲解,可以帮助学生将难点进行条理清晰的分析,从让学生了解整篇文章的来龙去脉,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创新能力。如在讲解《荷塘月色》时,就需要对文章的写作思路及表达技巧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未来的写作过程中思路顺畅。文章所描绘的荷塘月色景色优美、风景宜人,教师可将文章进行“解剖”,并根据所得制作出微课,展示给学生们观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其中的难点。
4.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
虽然说课内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补充延伸,但是课外拓展对与学生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微课的主要作用就是让学生观看更为直观的教学内容,从而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就拿《荷塘月色》来说,教师可以将其中的风景制作成微课,并在其中融入相关的文字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微课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微课;应用策略
微课的提出是基于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网络资源共享的大背景。主要教学实质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载体,对每一章节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整合,从而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内容、评价各个环节,展开视频录制。具有教学时间短、视频内容精简、资源丰富、指向明确、教学内容相对完整的特点。一般微课的视频录制为5~10分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围绕某一个教学知识点或者教学案例进行录制,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更具有针对性。所以,在信息化的今天,微课作为语文教学的有效辅助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一、通过微课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微课具有相当的价值,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进行课堂导入,这样就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次好的课堂导入往往会让学生们很长时间都能够集中注意力,努力学习知识。比如在进行《红楼梦》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播放一段《红楼梦》的预告片来激发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现在很多老师都通过微课来实现情景的创设,通过这种形式也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鸿门宴》的教学中,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办法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教师就可以采用微课的形式播放一些《鸿门宴》的视频,让学生融入当时的情景或者了解当时的背景,让学生能够对文章有更好的理解。
二、利用微课,加深课文内容理解
课文内容是多方面的、丰富的,同时由于教材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阅历问题,导致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存在诸多疑难。微课程,以它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弥补了教材设计的缺陷,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要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设计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但是很多学生甚至教师都没有去过苏州园林,无法对上述特征加以分析;而且课本上没有插图,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那么巧妙借用《苏州园林》的微课程,就可以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出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角落门窗的设计等,与视频图画相搭配,同步插入教师解说词,解说词运用文中的语句,溶画文于一体。学生一边听着缓慢的配乐解说,一边欣赏各式各样的园林图画视频,研究它们的布局、色彩、搭配、雕刻等。由于强化了对园林景色的实体感受,又经过分析、解说等过程,学生终于体会到苏州园林画意美的特点,领略了设计者及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三、利用微课,提升写作素材
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许多学生常常因阅历所限,缺少对生活的观察,而难以下笔成文,或所写文章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难以打动人心。对此,教师可灵活运用微课辅助作文教学,通过真实可感的生活画面的播放,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使之感受生活,有话可写,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如在指导学生以“母爱”为话题进行作文创作时,教师可在学生写作之前播放一段央视的公益广告视频――“别让等待,成为遗憾!”视频中出现三个画面,并伴有一位母亲的独白:画面一:母亲蹲在儿子身边,一边帮他整理衣服,一边念着:“等你考上大学,妈就享福了。”儿子高高兴兴地上学去了,母亲远望儿子背影,满脸的慈爱与期待;画面二:母亲站在已长大的儿子身边,说:“等你结完婚,有了孩子,妈就享福了。”儿子终于成家,母亲还是满脸的幸福与期待;画面三:奶奶坐着,孙女紧靠在奶奶怀中说:“奶奶,等我长大了,就让您享福。”透过母亲和蔼的笑容,我们看到母亲已渐渐老去。三个画面以时间为轴,表达了母亲常年的付出与期盼,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呼吁人们行孝需及时。这段微视频的播放,使学生深受触动,个个有话可写,写作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
四、拓展延伸,强化学生的探索意识
一、 勇于求新,不当保姆
信息时代知识日新月异,教师不能迷恋旧有知识结构,而只有汲取新知,探求新路才有出路,才能营造清新扑面的教学氛围。要想课堂教学高效率,首先必须是教师换脑筋,更新观念,真正理解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是教学生学"的论断,从我做起,锐意改革,力争闯出一条教改新路。
1、不包办课文讲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古人说"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此,我援引高中语文第一册中苏轼对石钟山得名缘由的怀疑为例,鼓励学生不迷信旧说,要敢于质疑。如《鸿门宴》中"与之同命"一句,课文注释为"同他拼命。之,指项庄。同命,死在一块儿、拼命",就有学生认为应理解为"与刘邦共命运。之,代刘邦。"我当场就表扬了他,并在课堂上及时组织讨论,同学们争论激烈,各执己见,老师因势利导,趁热打铁,终于让学生们形成了共识,学生们终于尝到了学术论争的乐趣。
2、淡化课堂注入,看重课前准备
高中语文教学常常追求课堂容量大,注入式的一言谈使得课堂教学几乎成了老师的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硬性注入。如果不改变这种添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改革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与其苦口婆心重讲解,倒不如功夫在课外,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孩子摔倒了,狠狠心别去扶,让他自己爬起来,说不定他一下子就能自己走了。
一开始我还是心存顾虑,总以为讲的少了,漏掉的东西也就多了。后来,我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帮小鸟挣出蛋壳,本是出于好心,哪知小鸟却很快死了。这个故事终于打消了我的顾虑,立志教改的决心更坚定了。高一有篇《景泰蓝的制作》说明文,因为学生们都没有见过景泰蓝,对其特殊的制作工艺更是不得而知,常规教学难度很大。于是我就多方搜求,费了很大心血找来一只印花大腹细颈敞口瓷瓶,在课堂上对照课文,直观讲解如何制胎,如何着色,学生理解课文容易多了,也免去了教师讲解之苦。教师的精心准备换来的是课堂教学的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二、方法灵活多变,培养学习情趣
语文教学的新气象得益于教学思路的新变化,得益于教学方法的新尝试,全新的教学理念应贯穿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富有新意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大胆试用新方法,课堂气氛一改往日的沉闷压抑,教的轻松,学的愉悦。
1、尝试愉快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就曾把兴趣看作优良教学的最重要的条件和手段,认为津津有味地学习的东西,能够很快地学会和巩固地掌握。他甚至认为,兴趣可以转化为学生的主动精神。我们老师应该成为这个理论的实践者。
在讲解诗歌的对仗方法时,为了让学生形象掌握对仗的特征,我就讲了一个尼姑试对还俗的故事:该尼姑有心还俗,便出一上联"寂寞寒窗空守寡",全是宝盖头字,对出下联者便可娶她为妻,结果一个船工以"漂流湖海浪淘沙"而鸳鸯成对。我引导学生分析上下联,发现下联对仗并不工整,原来尼姑还俗心切,嫁错人了。
2.读写结合,举一反三
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读只能深入课文,但更要跳出课文,在阅读的基础上学会写,将对课文的理解、启示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这也是我的一点尝试。我的作法是:结合课文内容,命题作文,向文索题,依文仿写。如下列作文题《读〈游褒禪山记〉有感》、《为蔺相如喝彩》、《朱自清散文二篇中的比喻》、《假如这条项链是真的》等等 。这种取材课文的写作方式既引导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同时又借鉴了课文的写作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写作文也就成了一件不太难的事,可谓一石双鸟。 三、注重学科渗透,拓展知识空间
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材虽几经改版,但正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专家所感叹的那样,课文可读性差,知识量信息量明显欠缺,教材内容严重滯后于时展的节奏,师生阅读兴味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增补一些新内容以弥补现有教材之不足,是很有必要的。
1、学科渗透,文理渗透,以课内补充课外,解决部分学生"吃不饱"的问题
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辟,"让学生不囿于现有教材的框框,在博大而深邃的文化宝库中去渴求无限的智慧,在一切美好的追求中成长便应是我们老师的共识。
在充分利用配发的课本和补充教材的同时,我根据实际需要拓展同学们的视野,触类旁通。如引导同学们运用地理学上的冲蚀原理来解释《梦溪笔谈》中雁荡山的成因,讲解《芙 蕖》一文在复习初中《爱莲说》的同时,我深情地朗读了安徽作家陈所巨的《残 荷》,而教《鸿门宴》《六国论》《赤壁之战》则又须调动学生的历史知识,这就形成了开放的大语文教学方式。
在一次公开课上,我介绍了这样一道数学题:"五雀六雁并重一斤,雀俱重,燕俱轻。一雀一燕交而处,衡适平.问雀燕各重几何?"此题一出,全场沸然,学生们兴味十足自不必说,听课的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思考起来。枯燥的文言词语解释与有趣的数学题联姻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
2、 开设专题讲座,强化知识系列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分册设几个单元,系统化的知识被化整为零,分解为可量化的知识点,散布于单个的课文及练习之中,在支离破碎的应试教育前提下,语文的整体文化魅力大打折扣。学生不仅应象守财奴那样去积攒零碎的知识,更应特别强调语文教学的系统化、系列化。鉴于此,我在教学别是在高三复习阶段,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将相关知识由老师归纳和学生整理相结合使之条理化、系列化。如"中国古小说流变"、"唐代诗人的并称及风格流派"、"宋词的豪放与婉约"等等。容量大、线索清、特点明加上教师的知识底蕴,教学效果不言自明。
文/吕莉春
摘 要:分析历年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对于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讲,文化基础弱,学习习惯不好,文言文抽象,篇目数量多,课文难度大。要想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得高分,必须加大对课文的复习。
关键词:高考;文言文复习;课本
分析历年高考试题,我们就会发现,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尤其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以及名篇默写,其中例句和考察内容,全部都是课文原句。如,2007年广东高考模拟题二考题8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多为实词也有个别是虚词),考题9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加点的虚词大多对比(一个是阅读语段中的词,一个为所学课文中的词),考题11翻译语段,此题中的分点是必须把语段中的重要词语(实词、虚词、常见句式,特别是固定句式)翻译出来,大意对即可。针对近年来的高考语文教学,我对自己特别是文言文复习教学进行了反思,对于我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讲,文化基础弱,学习习惯不好,文言文抽象,篇目数量多,课文难度大,要想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得高分,必须加大对课本的复习。我们知道高中文言即便将古诗、古代戏剧单元除去,还有十一个单元。学生学习专业的时间大约占一年半的时间,留给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只有一年半,一年半里学生需要学习这么多古诗文,其记忆理解背诵的难度,可想而知。如果复习不得法、不及时,巩固不扎实、不理想,学生对于所学的文言文只能留下浅淡的痕迹,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时出现不知风云、答非所问、胡拼乱凑的现象是不足为奇的。
因此,学好课文,巩固基础知识,也就是高考复习的关键。当然任何一个语文教师在高考复习时都会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再梳理一遍,但是我们面对文言文大量的知识点,仅凭几篇例文点拨是不够的。怎样有效地利用课本,怎样让知识得到有效的巩固?怎样做到歉意,转化成学生的能力?这一点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讲是个难点,更是一个挑战。合理有效地利用课本是我应对高考的必备方法。简单说我采用三步走的方法。
一、回归课本,全面复习,狠抓知识点
如,复习《烛之武退秦师》一课,虽然这篇课文只有三百多字,但需要复习并掌握的知识却很多。课本通译是必须,重要的实词如,贰、辞、许、用、陪、鄙、厌、赐、封、阙、唯、微、因、敝、与、易;重要虚词:之(三种用法)、其(两种用法);通假字:共=供、知=智;词类活用: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夜缒而出缒(名词作状语),既东封郑封(使动用法);句式: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辞曰(省略句),行李之往来(定语后置),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对于我们专业学生,不能放过任何一课的复习,120个实词,18个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到句式特点,字字落实、点点落实、课课落实。
我认为学习不经过自己的积累总结,那是不扎实的,对于专业的学生,牢抓课本是十分必要的,回归课本,全面复习,狠抓知识点。归纳、总结、积累、消化,这一阶段是学生学习提高的重要阶段,也是我们一轮复习的必备过程。
二、巧用课本,重点复习,落实知识点
临近高考学生要进行大量的练兵。如,我们的部分大学生只注重练习题的数量,而忽略了练习题的质量,特别是古文翻译语段,遇题就翻译,而忽略在文中或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只凭借主观想象推测进行答题,这样其得分点就容易被混乱。脱离课本,容易答题偏差。但到二轮复习时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看课本,怎么办?专家所指:《过秦论》《鸿门宴》《报任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信陵军窃符救赵》《屈原列传》《师说》这几篇文章能扎实过一遍,进行重点复习,把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落实,高考就不会有问题。实质上这一轮复习,教师一定要对全套教材每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烂熟于胸,在课上复习时要拎出要领,触类旁通,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总结规律,授之以渔。所以这一复习过程中这一定要突出重点,做到每课有心得,充分体现知识体系的连续性相关性和取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的精神。二轮复习时文言文知识的深化与提高。只有如此才能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才能从浅表的熟识达到深层的理解,进而从容地运用。
三、衔接课本,演练复习,拓展知识点
“温故而知新。”怎样落实知识点还在于练兵考试,最好选用近年来的高考题,题型比较标准一些,同时也能落实大纲要求,题在书外,答案在题内,体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转化。高考前两个月坚持每天做古文阅读,大概小篇短古文三四篇,做完认真对答案,对古文是找出自己知识的缺漏,找出自己和答案的差别。注意归纳,把古文常用字的意思和各种文言现象归纳好,并把现代文中出现的修辞方式、表达方式等归纳。平时读课外的古文可以增强语感。在做题的过程中再次寻找不足,回到文中去寻找与课文衔接的知识点,一定要理清、底清。
(一)教学对象
1.学生从心里抵触学习文言文。
2.学生学习文言文迁移能力普遍较差。
3.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学习中,学生常常重视背诵和死记硬背知识点,而忽视了诵读、积累等的训练。
(二)教学主导
1.教学观念。教师总是把知识直接教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总出现满堂灌、压堂等学生不愿意接受的教学现象。
2.教学方法不更新。老师教学单一,没有活力。文言文教学一般采用的还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学生被动的听,整堂课毫无生气,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系, 老是单一翻译课文,然后背诵,再归纳文言知识点。
二、改变目前现状的措施
(一)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并积极参与
《新课程标准》(实施)向中学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总目标:“学习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要培养学生阅读简单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文言文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以教师讲解为主转换成以学生的学习、交流、提问题为主,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际教学。教师应该适当的放手,尽量让学生自己主动诵读,小组合作交流理解,教师只在重点处给予指导,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1.多创设活跃、民主的教学氛围
2.多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提问题。例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学生朗读起来很容易,就可以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与组互相提问题。各组之间,互相质疑,学生全体参与,课堂效果就比讲授式的好。
3.多媒体教学恰到好处的应用到文言文教学中。有些文言文可以采用影视欣赏,提高学生学习情趣。
(二)指导学生如何学习
教学贵在揭示学习规律,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以达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目的。文言文教学,也应通过学生的言语实践,达到自能阅读的目的。文言文教学,也应通过学生的言语实践,达到自能阅读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法的指导。文言文阅读,作为一种能力,它的养成需要主体“多读”的实践,在感性经验不断积累、丰厚的基础上,经独立思考后自己“悟”出来。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里这样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里讲能力获得的一般规律,十分精彩。阅读重“感悟”,所谓由感而悟,感而能悟,是符合阅读规律的。当然,在感悟的同时,文言文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如能找到规律,自然可以举一反三了。下面谈几种阅读的方法。
1.诵读法。教师领读,学生朗读。“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认为解惑是大事,重在质疑问难,这是不错的。但读顺读畅课文,是小事吗?离开“知句读”这一步,何来“传道受业解惑”呢?文言文重语感,重朗读,但必须以“知句读”为前提。在大量的、反复的朗读中,读出语感来,在日积月累中产生对句读的感觉。因此,领读、范读是少不了的。在教师引领下,学生把课文读顺读畅了,他便能对文章获得初步的感知。作为第一步的“教师引领”下的学生朗读,目标是:读顺读畅,初步感知课文,能讲出文章的大意来。
2.找规律法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对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分析,并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可以把相关文章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其“温故而知新”,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
3.课外阅读拓展法
在教学中,可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这些经典名篇中吸取精神养料。老师提升自身的素养,在每篇文言文的教学中,老师都应该多拓展课外相关的历史故事,增加学生的兴趣。
例如,学习《鸿门宴》后,可联系读本让学生自学《乌江自刎》,从而对项羽有个全面的了解,趁热打铁,让学生帮项羽分析他之所以失败的原因,让学生针对此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这样就把死气沉沉的文言文教学变成了生动有趣的口语课了。
每年高考都会有很多学子因语文成绩而抱憾饮恨,更令国人痛斥语文教育误尽天下苍生,也令广大语文教师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对于高考传统的必考科目,教师对语文的应试指导不可谓不费心,学生对语文的备考复习不可谓不尽力,然而,语文仍然成为许多考生的“落井石”,原因何在?笔者反观近几年来所带高考学生的经历,悟出了一个根本性原因:语文学习注重积累,这种积累,不是靠短期的备考及训练所能达成,而是靠长期有意识的规划与训练才能实现,这也是语文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长期的规划与训练,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应试能力呢?笔者结合多年的高考指导实践,提出以下两点拙见。
一、整体规划,逐步提升
笔者曾教过一名学生,各科成绩都不错,我主观地认为她一定能在高考中获胜。然而,高考就是这么残酷。86分的语文成绩让该生与本科线仅4分之遥。成绩出来后,我很自责。高考前两个月,该生曾跟我探讨语文学习的困惑,她感觉自己语文成绩几乎没什么进步。我对她说:“那是你对语文学习不够重视的原因。”“这一学期我已经很重视了。”她有点委屈。是呀,这学期她的确比以前重视语文了。然而,高三下学期才重视,来得及吗?可既然知道她语文学习比较薄弱,作为语文教师,我又采取了什么补救措施?
显然,我们的教学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大部分教师不顾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无视学生语文学习的个体差异,教学按部就班,第一学年教授必修一至四四本教材,第二学年教授必修五及选修的史记、唐诗宋词、唐宋家散文和现代散文,到高三就分考点进行一轮二轮甚至三轮复习,大搞题海战术。如此,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可对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效果却并不明显。更可悲的是,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更使高中语文教学陷入了“可有可无”、语文考试“全凭感觉”的困境。
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亟待改变。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学生三年的语文学习看作是一盘棋,整体规划,逐步提升。第一学年紧扣文本帮助学生构建字音、成语、名句、文言文等基础知识体系,敦促学生养成主动积累、归纳整理知识的习惯,逐渐掌握文言文阅读及答题的方法,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拓宽阅读面,初步提升阅读能力。第二学年在补充上述知识点、巩固方法的基础上,加强诗歌鉴赏的能力训练,继续加大阅读量,提升阅读能力。第三学年的训练重点就锁定在提升阅读题的解答技巧和能力,做热身备考训练。当然,在这三年中应始终贯穿作文训练:第一学年重点训练写人记事、写景的记叙文,期间教会学生审题、选材的方法技巧及考试作文的一些应试技巧;第二学年重点训练议论文写作;第三学年灵活运用不同的文体对各种话题、材料进行习作训练。
二、加大阅读,跨越提升
纵观笔者所教的高考语文考得较好的学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点:爱阅读,爱思考,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和思想深度。再反观上文提到的学生及其他语文不够理想的学生,最大的差别在于阅读积累的差异。可见,语文学习的关键在于多阅读多积累。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不断提高,思想得以丰富、深刻,写作技能也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因此,教学中除教材中的重点篇目精讲以外,可挑选读本中的相应篇目以及课外读物的一些篇目进行精讲和比较阅读,如在教《离骚》前我与学生一起阅读了《史记·屈原列传》;教完《鸿门宴》后我和学生一起阅读《史记·项羽本纪》和《史记·高祖本纪》,并设计问题“如果项羽阵营与刘备阵营在人才市场上招聘人才,你会到哪个阵营应聘?”让学生分组探讨两大阵营的优劣;教完苏洵《六国论》我们一起阅读苏轼和苏辙的《六国论》以及贾谊的《过秦论》,与学生一起总结历史兴衰更替的原因及欣赏对同一题材不同角度的评析;讲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我们一起观看视频《金戈铁马辛弃疾》、阅读梁衡的《把栏杆拍遍》以及《觅渡觅渡渡何处》,感悟梁衡笔下人物的人格魅力,收获人生哲理。阅读的拓展让学生惊讶地发现,语文潜藏着如此丰富精彩的世界,语言文字的魅力如此之大!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文学艺术和道德品质的熏染,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渗透,学生从中领悟到经典名篇的精髓,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精妙,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应试技巧。
通过整体规划、加大阅读,使语文教学化无序为有序,使学生在阅读积累中不断提升语文应试能力。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的学生常常只管听课懒于动笔,对于教师在教学中强调的重点和易错点以及答案的思路与技巧,只是简单的记忆,而未形成意识。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勤于做笔记,善于做笔记,重点记忆重要的知识点和答题策略,进而养成一种意识,学生的应试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升。
关键词:历史教学 兴趣 激发
教学对学生来讲,无论是接受知识,还是培养能力,都应该是一个过程,而对所学科目的兴趣则是自觉学习的前提。凡是有兴趣的东西,学生总是想办法去认识它,接近它,力争获取它,并对它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去探究它。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以中学生心理特征为依据,通过自身努力发掘教材中激趣的教材,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来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呢?
一、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首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这是使自己的课变得趣味横生的根源所在,历史教
师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化难为易,才能旁征博引,使自己的课具有故事性、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再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样重要,可以设想,如果一名历史教师能写一本漂亮的粉笔字,肯定能让学生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反过来,我们则很难想象一个知识面狭窄、基本功又极不扎实的历史教师会讲出妙趣横生的历史课。
二、引入历史故事,教学具有知识性、趣味性
要使学生对历史课产生浓厚兴趣,历史教师就要在授课过程中善于挖掘教材中富有趣味性的知识点,必要时引用课外资料,围绕教学重点,精心设计,合理剪裁,将其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富于知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这样做必然会深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讲授商鞅变法时,就穿插讲述了“立木为信”的故事,并引导学生讨论,从中明白了“要想取信于人,要言而有信”的道理。讲授“春秋五霸”时,介绍了“卧薪尝胆”的故事。讲授楚汉之争时,讲了“约法三章”、“鸿门宴”等典故,这样,教学效果就比较好,一方面深深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弄活了事件因果关系,加深了理解。
三、潜心研究,活跃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讲得太细、太透彻了,学生反而不感兴趣,同时学习能力也得不到培养,这好比把食物嚼得太烂了,吃起来没味道,就连消化要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潜心研究,择其最基本、最主要的问题进行讲解,活跃学生思维,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一定要经常让学生“跳一跳”去摘苹果,教师千万不能面面俱到,一揽到底,全灌给学生,而要给其一、取其二,使他们思维变得活跃,如讲完秦朝统治,让学生搜集资料,评价秦始皇,学生积极性很高,当他们的探究结果得到教师肯定,学到成功喜悦后,学习兴趣就更浓了。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
历史是不变的,但也是生动有趣的,历史知识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历史现象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外交关系、民族关系等,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比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更为广阔、密集。动人的故事中,既有酸甜苦辣,也有喜怒哀乐;壮观的场面中,既有刀光剑影,也有莺歌燕舞;战斗号角中,流传着英雄业绩,历史本身有着无穷的魅力,教师应该用尽量多的手段激活历史,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教师要精心设计制作课件,使其不断出现新的兴奋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广泛的求知欲。
五、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我将自己几年来的文言文教法总结出来,希望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
一、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读音障碍的基础上熟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不无道理的。这一步下来,学生能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学生2~4人一组对照注释和其他参考资料讨论并翻译全文,对于文中不能理解和翻译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做上记号。记在纸条上,请组长整理上交老师。这一步既可以使学生巩固过去学过的文言知识,又可以学习一些新的文言知识。运用这种讨论翻译全文的方法,由于很多地方是学生自己翻译的,所以学生对全文翻译记得更为深刻持久,也使老师上课时更有针对性。
二、准确翻译
我们对文育文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信”就是忠实原文,不能曲解误解原文的意思;“达”就是译文要通顺明白,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雅”就是译文要尽量优美流畅,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首先要做到“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句子。如“其李将军之谓也?”这个甸子根据上下文我们就只能把它翻译成“大概是说李将军吧?”如果没有上下文我们就很容易把它翻译成“这是李将军说他的吧?”其次要做到“达”和“雅”。这是从表达角度要求的。在翻译中,我们要灵活地采用“留、对、拆、增、删、调”这六种技巧。“留”就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或翻译;“对”就是将已由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拆”就是文言文中有时连用的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是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拆成两个单音词来进行翻译,而不能用白话文中的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增”就是增补句子的省略成分或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内容;“删”就是删除文言文中那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调”就是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
三、总结归纳
教师和学生一起对字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字词的归纳主要有实词与虚词的一词多用和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注意古今差别极大的词)和词类活用。一词多用和一词多义主要由教师以题目的形式列出,要求学生解答,在解答中记忆并学会运用;对于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的词按类让学生采取自由发言的形式从头至尾在文章中找出,教师适当的纠正和补充。
特殊文言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也应由学生自己以自由发言的形式从头至尾在文章中找出,教师适当的纠正和补充。
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总结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如“而”这个虚词的后面如果是一个动词,那么它的前面一般也有一个动词,如果这个词表面看起来不是一个动词,这个词一般也活用作了一个动词。“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记》)中的“墓”就是如此。又如在疑问句和否定句中,如果是代词作动词的宾语,一般都把这个代词前置了。“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就是“古之人不欺余也”,“沛公安在”(《鸿门宴》)就是“沛公在安”。规律性东西的总结,往往能对学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四、朗读背诵
要求学生背诵文章中的重点文段。文言文的背诵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语言变得精当简练,所以这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学生在完成前面几个步骤后,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方面都有了深刻的理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这样可以让学生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材料,训练语感,培养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