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乡的诗词

思乡的诗词

时间:2023-05-31 09:12: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思乡的诗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思乡的诗词

第1篇

综观近三年的语文中考卷,记诵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直接默写型、理解默写型、迁移默写型、运用默写型等。笔者收集了多地2011年中考语文试卷,诗词默写的考查率几乎为100%,且多以直接默写型为主,兼顾能力考查。

试一试:我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一、 直接默写型

1. (2011・江苏省徐州市) , ,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 (2011・江苏省苏州市)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 。(《鱼我所欲也》)

3. (2011・江苏省南京市)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 (2011・北京市)孤山寺北贾亭西,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二、 理解默写型

5. (2011・江苏省南通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 , ”两句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6. (2011・江苏省泰州市)《钱塘湖春行》中通过植物的变化描写早春景象的句子是: , 。

三、 迁移默写型

7. (2011・湖北省孝感市)古代文人墨客出行渡水,自然少不了舟,请写出含有“舟”字的一联诗句: 。

8. (2011・山东省莱芜市)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抒发思乡情怀的诗句,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请再写出一个抒发思乡情怀的诗句: , 。

四、 运用默写型

9. (2011・江苏省常州市)面对艰辛与压力,不少古诗词告诉我们要学会做一个坚强的人。请写出其中的两句: , 。

10. (2011・云南省玉溪市)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请用相连的两句古诗描绘出你向往的生态环境(课内外均可): , 。

听一听:我一定会深受启发!

直接默写型试题涉及古诗词、古文中的名句和重点句,以及对短小的诗词进行全文默写,比较容易。但有些同学会出现一些错别字。所以,同学们平时就要按照要求认真背诵,认真默写,对写错的字结合句意加以理解记忆,或把易错的句子加以整理,以免再犯。

理解默写型试题要比直接默写型难度稍大些,灵活性也强一些。同学们不仅要准确、熟练地掌握原文,还要对诗词中的每句话加以正确理解,尤其要把名句放到全文中去理解,联系全文主旨来理解记忆,同时将所学的诗词紧密联系生活,学会拓展运用。

迁移、运用默写型试题的要求比较高,它将课内外的诗文积累联系起来,注重考查综合掌握能力、同类归纳能力,同学们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时,才能从容不迫。对待这类题目,我们可以按照种类进行一定的梳理归纳,如按照“风”“花”“雪”“月”等自然类,按照“酒”“舟”等物件类,按照“送别”“思乡”等情感类,加以分类整理、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

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 ,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3. 醉翁之意不在酒, 。(欧阳修《醉翁亭记》)

(1~3选自2011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卷)

4. 蒹葭苍苍, 。(《诗经・蒹葭》)

5.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6. ,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4~6选自2011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卷)

7. (2011・江苏省连云港市)生活中总会遭遇困境,只要你不气馁,不懈地走下去,就会峰回路转,绝处逢生,达到一个美好的境界,这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 , ”。

8. (2011・广东省深圳市)乐器常常在古诗词中或传情达意,或渲染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传达了青年男女纯洁的爱情;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 ”引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 ”烘托了边地送别友人的氛围。

9. (2011・广东省梅州市)生活中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失去的痛苦,只要我们拥有“ , ”的良好心态,就能正确面对人生。

第2篇

离家在外的游子对着一轮明月思乡思亲,这样的诗词有很多。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关于明月思乡思亲的古诗词,欢迎查收!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关山月  唐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月夜忆舍弟  唐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下独酌  唐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第3篇

关键词:意象;主题;风格

课外古诗词赏读是近年来很多地区中考必考内容,赏读古诗词可分三步进行。

一、读懂

读懂诗词属于哪种题材,是属于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还是思乡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领会全诗词的意思,对诗(词)的主题搞清楚,弄明白。那么,怎样才能“读懂”呢?(1)从作者入手,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诗词的内容;(2)借助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等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正确理解把握。

二、抓住诗词中的“意象”

诗词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词)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构成了“意象”。

赏析诗词要注意其中的“意象”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被赋予的独特内涵,领悟其象征意义。如杨柳表离别;表高洁;松、兰、梅、竹象征坚贞高洁等。

此外,还要注意“意象”的多义性。为了表达特定环境的思想和感情,达到意与象、物与我融合的效果,诗人往往创设了具有多义性的意象。比如“月”,李白将它当作知心的伴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苏轼通过它来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与激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柳永却因它触目伤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

三、从诗词的风格、手法入手

鉴赏一首古诗词,读懂诗词的大意仅仅是赏析的基础,还应该就诗词不同题材所表现出的不同的风格及手法上来赏析。

诗词的题材很广泛,题材不同,所表现出的风格也不同。田园诗,往往是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边塞诗,多是反映边塞生活的苦寒、寂寞,以及边塞将士思念家乡亲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思乡题材的诗则是抒写自己在他乡的寂寞、凄凉,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咏史类的诗则往往是诗人表达对历史的感慨,希望统治者能以史为鉴,吸取教训……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丰富形象。同样是写“愁”,表现手法可丰富多样。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一江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则采用了夸张手法来表现“愁”之重、“愁”之长。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对比等。不少诗歌,还采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粗笔勾勒与工笔描画相结合等手法,以加强艺术感染力。

第4篇

古典诗词在中学课本中占有很大比例,古诗词的教学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一环。中学生处在一个特殊年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对古代文化了解得也不是太多太深,因此,在学习古诗词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索解”的问题;特别是某些内涵深刻、诗(词)义朦胧的诗词,更是感到无法理解。针对中学生的这种情况,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帮助他们解决。这样,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步入古典诗词的天地。

从总体上看,古典诗词是一种意思含蓄的文学表现形式,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表现在字面上,而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有的是通过诗词中意象(有特定含义的事物)的串接来表达,有的通过营造一种气氛或是创造某种意境让读者感受其中的情感。针对不同的情感表现方式,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下面试谈三种行之有效的古诗词教学法。

一、意象归纳法。意象在古诗词中是运用相当普遍,它是指文学作品中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而且这种客观物象因经过反复运用而具有了某种特定意义。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就常常寄寓着作者高洁的情怀;“月”往往与思乡怀人有关;“流水”往往寄寓着某种哲理或某种愁思;“白(浮)云”则常寓有羁旅漂泊之感……这些意象出现在诗词中,就往往成为作者情感的载体。如"月"意象,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明月为载体,娓娓诉说心中的思乡之情;《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以明月表达了塞外征人的思乡之情;此外《捣衣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的“月”也寄寓着戌边征人思乡的含义。用“明月”表达怀人的如李白的《闻王晶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里的“明月”意象,表达了李白对贬谪“夜郎”的友人王昌龄的深切怀念;李白《哭晁卿衡》:“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用明月沉碧海表达对日本友人晁衡的沉痛哀悼;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通篇贯穿着“月”意象,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对亲人的怀念(题注: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但这并不是说古诗中所有的“明月”都含有这两种含义,也就是说,意象也只具有一般性的含义指向,而不是全部。

这类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会反复出现。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应注意多加归纳综合,让学生领悟意象特定的文化意义,也便于学生在不同的篇章中理解意象在诗词中的特定含义和作用。这样,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如“流水”这个意象,我们古诗词中也有不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把流水滔滔东奔比作时光之匆匆流逝,一去不返,因此孔子发出了“逝者如斯夫”的感叹,启发人们珍惜时光;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以流水喻愁思。这些意象的大致含义相同,但在不同的篇章中的具体含义是有差别的,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加以区别理解。如上述“流水”意象所喻之“愁”就不同:李煜的“愁”是亡国之愁,李白的“愁”是报国无路的愁,李清照的“愁”是相思闲愁。

二、情景创设法。通过意象固然可以领悟诗歌的一般性含义,但如果能同时采取其他教学手段,那就更容易使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及其美学价值。其中常用的也是有效的手段是情景教学。情景教学看似容易,但实际操作也颇有难度。

配音教学。配音教学是情景教学法的一种,它要求选配的乐曲要符合诗词的内容、情调和节奏,要能够为学习营造一种氛围。如学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播放今人谱的乐曲《水调歌头》,让学生在舒缓轻柔的音乐中去体味苏轼对胞弟真挚怀念的感情,及其高洁孤独的情怀。在学习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时,可播放《十里埋伏》,这首曲子情调高昂、节奏快疾,和辛弃疾梦中的“沙场秋点兵”的豪情相吻合,同时又能表达作者报国无门而“可怜白发生”的悲愤之情。又如学习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时,播放《春江花月夜》的MTV,首先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再从画面的美妙深沉的感官印象中体味诗人对人生对宇宙的种种思考;然后配合音乐朗读课文,细细领悟这首诗的美妙意境和深刻哲理。需要强调的是,选播的乐曲或MTV一定要与所学诗词的情调意境相契合,不能随便用一首曲子代替,否则也就起不到辅助的作用。

配画教学。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画”,一是指教师为上课准备的幻灯画,一是指教师上课时为描述诗意即兴的“速描”,一是指课本上现成的插图。这三种“画”在课堂教学时要灵活运用,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如学柳宗元《江雪》,可制作幻灯片:在白茫茫的一片天地中突出一黑点――孤舟渔翁,通过这种白与黑、大与小的充分对比,让学生理解柳宗元孤独不屈的形象;王维《使至塞上》则可以选用一幅大漠风光的图画来帮助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绘的景象;学习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对于“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的方位及诗人意指的行动路线,可在黑板上给予描述出来,以加深理解杜甫当时的高兴心情。教师在上课时,要善于运用图画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对比教学法。古诗词的对比教学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所谓对比教学,一是指同一诗人不同类型诗词的对比,二是指不同诗人诗词的对比。通过对比,可以让学生比较准确地把握诗词风格和各诗人的特点。王维和孟浩然都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但二人的山水田园诗的风格是有差别的。因此,我们在学孟浩然《过故人庄》时,就可拿王维《鹿柴》或《鸟鸣涧》来比较。可以看出,孟诗主“淡泊”,王诗主“幽静”,二人的特点很快就分辨出来了;又如对辛弃疾的学习,历来把他视为豪放词人,但是,他除了悲壮雄浑的词外,还有不少清新隽永的词作。要把握这两种不同风格的词,就有必要拿他具体的词作来比较。他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是典型的“悲壮词”(题注: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我们可以拿他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和《清平乐》(茅檐低小)二首来作比较,能够看出,后两首的风格与前首明显不同,是典型的清新活泼的作品。这样,我们对于辛弃疾这个词人的不同风格就能够准确全面地掌握了。教师在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时,一定要注意选取代表性的诗词进行比较。如果所选的诗词缺乏代表性,不仅达不到目的,还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适得其反。

古诗词教学虽然是一个传统的教学研究课题,但由于古诗词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因而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很难找到一条“一劳永逸”的教学方法,也难以找到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手段。因此,不断探讨古诗词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就成了我们不变的课题之一。上述种种,只是本人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一点心得而已,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待探索出更多更好的古诗词教学方法,来引导中学生进入深邃瑰丽的古典诗词世界。

第5篇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新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认识和尝试。

一、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里有量的积累,“课标”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九年课外阅读量达以400万字以上。学生是最可塑的诗人,教师要着力发现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他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样望月垂泪、见花生情,但也是一个内涵厚重,情感丰富的人。因此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由于古诗短小精悍,有好些诗在孩提时代学生已会背诵,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积累,加以引导,激活兴趣。如鼓励学生主动背诵,开展“每日一诗”活动;偶有学生用上一、两句诗词,大加褒扬;采用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出游诵诗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背诗的积极性,开展诵诗擂台赛,评选背诗小能手。

二、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三、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古诗词讲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过品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品质。如有表现诗人才情的“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美感,这和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分不开的。也有体现诗人字字推敲、锲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四、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用好教材”,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的诗;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作吗?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苍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课堂,当学生已水到渠成之时,启示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开绝句佳词赏析会、结诗社、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学生从背诗、赏诗到作诗,经历了一种生命的快乐。

总之,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是师生共同生成的大课堂,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第6篇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新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结合“诵读古诗文,感受意境美”的课题研究以及多年的古诗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1立足诗词,培养诗学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里有量的积累,“课标”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应背诵70篇诗文。学生是最可塑的诗人,教师要着力发现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他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样望月垂泪、见花生情,但也是一个内涵厚重,情感丰富的人。因此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由于古诗短小精悍,有好些诗在孩提时代学生已会背诵,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积累,加以引导,激活兴趣。如鼓励学生主动背诵,开展“每日一诗”活动;偶有学生用上一、两句诗词,大加褒扬;采用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出游诵诗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背诗的积极性,开展诵诗擂台赛,评选背诗小能手。

2淡化诗意,品析诵读

著名教授高林生说:“诗歌要诵读,要做到吐字归音,以字定腔,速度要放慢一倍,关键的地方要讲平仄。”,教学中,我带领学生从划平仄开始,动手动口,像舞蹈一样把古诗带进课堂,学生兴趣很浓。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3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并带动学生用手势动作去品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古诗词讲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过品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品质。如有表现诗人才情的“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美感,这和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分不开的。也有体现诗人字字推敲、锲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教会学生把握诗意,讲究意境,同时放手让学生关注诗人的思想感情。几年来,围绕着课题“诵读古诗文,感受意境美” 我们探索着,通过古诗配画,古诗舞蹈、古诗韵律操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培养诗趣,丰富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用好教材”,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的诗;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作吗?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苍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课堂,当学生已水到渠成之时,启示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开绝句佳词赏析会、结诗社、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学生从背诗、赏诗,经历了一种生命的快乐。

总之,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是师生共同生成的大课堂,才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第7篇

一、密切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鉴赏,首先要看的便是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能够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如:《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后问题是: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如果我们关注了题目中的“闻笛”,再加上第三句中的“闻”字,肯定会明白“闻”的对象——“折柳”,是一种曲子名。再联想到“柳”与“留”的谐音关系,“折柳”的“惜别怀远”之意就会十分明了,如此,本诗所抒发的思乡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作者

了解作者便可了解其作品主要内容、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诗恬淡平和,王维诗诗中有画,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词婉约含蓄)及其意趣、主张、观点、看法等,这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鉴赏诗作。对于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作者,在试卷中一般不会给予解释。而对于比较陌生的诗人,在诗句之后、问题之前会给予注解。注解有的简单,有的较为详细。较为详细的除了介绍诗人的经历外,一般还附带出该诗的写作背景。这对把握整首诗的内涵以及表现手法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准确解读诗歌的题材

一般而言,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思乡诗(如张籍的《秋思》)、闺怨诗及羁旅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离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四、密切关注诗歌中意象的文化积淀

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像浮萍、飞蓬、孤雁等。这种万物因古诗文的附丽而成为某种精神象征的现象,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解读诗歌语句时一定要关注我们的文化习惯,这样才能够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诗词的语言特点是意蕴多、凝练、含蓄、富有节奏和韵律。能用来回答诗词语言特色的词语有:雄浑飘逸、沉郁顿挫、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等。语言特色常常与作者的创作风格有关。如李白诗雄浑飘逸,王维诗清新自然,陶渊明的诗真切平淡,李商隐的诗华美绚丽,苏轼、辛弃疾的词雄浑豪放,李清照、柳永的词婉约凄清等。

六、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古典诗词中关于表达技巧的鉴赏是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的要求之一。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诗词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表现手法含描法(衬托——正衬、反衬,联想和想象,白描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借代、夸张、对比、互文、比兴、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第8篇

关键词:中考;古诗词;应对策略

古诗词鉴赏,历年来都是中考必考之题,且分值重、难度大,一般考生很难拿到较为理想的成绩,也是大多数教师觉得较为头疼的一道题。为了攻克此题,笔者做了一些粗浅的探究,现将探究结果陈述如下:

一、中考考点,要心中有数

要引导学生答好这道题,首先教师对中考中这道题的考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怎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呢?我觉得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研究近几年的中考题。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得出的规律是:有关这道题的中考考点,一是考“写什么”,二是考“怎么写”的问题。写什么主要从内容与情感去考查,怎么写的问题又主要从语言与技巧等方面去考查。

二、采取应对策略

(一)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怎样去引导学生答好“写什么”的问题呢?考这一块,一般是问这首诗或词表达了诗人或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有什么感情变化,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理想或揭示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面对这样的问题,教给学生的应对方法不外乎三个:

1.扣题目,抓意象

举个例子说,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题目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这道题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扣题目,抓意象”的办法来作答。(1)题眼是“送”,送朋友出使安西,安西地处偏远,因而举杯相送,依依惜别。(2)意象是“柳”,因为“柳”与“留”谐音,暗指希望友人留下,写出了诗人的不舍。根据以上两点,我们就可得出这道题的答案,即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2.引导学生熟悉一些著名诗人、词人的风格与身世

比如说,李白的风格豪放洒脱,但也多坎坷;杜甫的风格忧国忧民;陶渊明的风格归隐田园,淡泊名利;李清照的风格前期清新婉丽,后期忧伤而深沉;文天祥、辛弃疾都爱国忧民,杀敌建功。如,问李白的《行路难》一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要答好这道题,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对李白的身世与人生遭际有所了解。李白26岁出蜀,41岁见到玄宗,42岁被玄宗“赐金放还”。这首诗即是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之后,友人设宴送别时所作。李白原本满怀希望,希望玄宗能重用自己,哪知道玄宗只是拿自己来写写诗、作作乐而已,并没有要重用自己的意思。最后又在小人的谗言之下,被玄宗一脚踢开,李白只好离开京城,人生道路一片茫然。了解了这些,再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句,我们就不难看出李白的心境是多么的微妙与复杂。怀才不遇的诗人悲愤中不乏希望,失意中怀有豪气,这就是现实中的李白。

3.引导学生适当掌握一些诗词的不同题材

比如说,山水诗一般都寄情山水,有所寄托;田园诗一般都热爱生活,归隐田园;思乡诗一般都思乡念亲;送别诗一般都送别友人,依依不舍;边塞诗一般都叙写军旅生活,表建功立业之豪情;怀古诗一般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写景诗一般都写景抒情;咏物诗一般都托物言志;咏史诗一般都借古讽今,怀才不遇。让学生大致了解这些之后,再给予具体指导,学生要答好“写什么”这一方面的题目就不至于无从下手了。比如,问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白,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诗词,其次再要求学生回想有关边塞题材诗词所展示的内容与情感,边塞诗词其主题离不开军旅生活,这种军旅生活又大多离不开建功立业,思乡念亲。想到这里,这题就好答了,即是抒发了作者既渴望建功立业,又思乡念亲的情怀。

(二)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考查“怎么写”的问题的题型一般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炼字题,二是炼句题,三是技巧题。

1.炼字题

炼字题一般是你认为诗中某某字好在哪里,为什么?面对这样的题目,我们该怎样引导学生去作答呢?我们可这样应对:(1)先肯定“好”或“哪一个更好”。(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及在句中的含义。(3)展开想象与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4)说出该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什么样的意境。如,唐朝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写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回答这道题,我们就可以按照上述所说的四点引导学生去作答了。依葫芦画瓢,答案即可马上展示如下:(1)“阔”字更好。(2)“阔”字有开阔、空旷的意思,“失”是消失、看不见的意思。(3)“阔”字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变得更加宽阔。(4)“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而“失”字却没有这种表达效果,因此“阔”字比“失”字好。

2.炼句题

炼句题一般的考法是要求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或说说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作答:(1)明确诗句中的具体景物形象。(2)展开想象与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3)概括诗人描绘的景物特点。(4)说出该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如,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对于这道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来作答:(1)找出诗中具体景物形象(莺、燕)。(2)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形象,莺在干吗,燕又如何?(3)景物有何特点?莺在争飞,燕在啄泥。为什么争飞,为什么啄泥,点明了什么时令特点?(4)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于早春特有景象的欣喜之情。引导学生作此分析之后,答案便可这样归结: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飞到向阳树上去唱歌;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筑建新巢了。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对早春特有景物的喜爱之情。

3.技巧题

技巧题怎么考我们呢?技巧题的一般考法是: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怎样抒感,有什么作用等?面对这样一道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来作答:(1)准确说出诗中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2)结合诗中具体语句作具体分析。(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或抒发了什么感情或揭示了什么道理。如,问王维的《鸟鸣涧》一诗最典型的表达技巧是什么,并结合具体语句简析这种表达技巧。尽管王维的这首诗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因为小学时已经学过了。可是要答好这道题,有些学生可能还是会觉得无所适从。那怎么办呢?首先,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掌握通常的表达技巧有哪些?一般来说,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抒情方式;有小中见大、虚实结合、以动衬静、以乐写哀、对比、渲染、象征、铺垫、抑扬等表现手法;有对偶、互文、双关、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有描写、抒情、议论、叙述、说明等表达方式。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诗句来作具体的分析。《鸟鸣涧》一诗最典型的技巧就是以动衬静的写法。“人闲”说明人的内心是娴静的,“夜静”“山空”表明环境的静谧,但作者用“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就更加衬托了山涧的幽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闲适。所以在作答这种题时,让学生掌握有哪些表达技巧很重要。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去运用具体诗句作具体分析。最后再归结到这种表达技巧所表现的内容或情感。这样,技巧题也就不会让学生觉得玄乎其玄了。

第9篇

先看李后主(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叉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纵观中国诗词,以离愁别恨,去国怀乡为主题的比比皆是。这大概与古人的生活境况有关。所谓“学而优则仕”指明了读书的最佳出路――入朝为官。故孟郊有“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道尽了读书人十载寒窗,一朝登科的春风得意。因此中国古代这些文人骚客不得不远离故土亲人,只为能够一朝“放荡思无涯”。李煜,作为一朝之主,自然不可能有此体验感受。然而,命运弄人,世事无常,在他执政14年之后,宋朝大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一国之君无奈身陷囹圄,沦为阶下囚。《虞美人》即是他被俘后所做,尽述去国之哀思,亡国之巨痛,将其欲说还休的感时忧国,抚今忆昔的苦闷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据说,此词完成之后,于李生日那天由歌姬演唱,词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句不幸传于宋太宗赵光义之耳,使其怒而杀李煜。所以,这首词,可说是李煜的绝命词。

再看罗伯特布朗宁的《Home Thoughts,from Abroad》(《海外乡思》):

1.郁郁英伦好,/缅想四月初;/清晨梦乍醒,/一碧吐新榆;/繁枝绕老树,/叶叶正扶疏;/婉转金丝雀,/歌喉美且腴;

2.英伦好时节,/孟夏月清和!/翩翩忽五月,/归燕啄新泥;/篱畔玉梨开,/田边金花敷;/花叶低垂处,/清露缀明珠;/画眉啼不住,/每歌意踌躇;/深恐再听难,/意外片欢愉。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英伦之景秀美依然,可远居意大利的罗伯特布朗宁却无以得见。虽然布朗宁最终选择意大利作为其婚后定居之地,可思乡怀旧,远人天涯之情人皆有之,英谚不正也有“East or west,homeis best”!意大利虽美,但在诗人眼中远不如故乡英国的一草一木,一树一花亲切妩媚,打动人心。尤其在诗尾,作者率直地道出 “the buttercups,the little children’s dower――far bfighter than this gaudy melon-flower!”意大利的甜瓜花虽色彩浓艳,却流于俗丽,怎比家中homely的金凤花亲切自然!

《海外乡思》是布朗宁最负盛名的抒情短诗,与华兹华斯的《我曾在陌生人中做客》齐名,被视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两首表现思乡情结的诗歌。

李后主的词用白描的手法,直抒胸臆。词开句即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得苍凉、悲苦。春花秋月原是良辰美景,然而对于人生境遇落差巨大,有着亡国之恨,背乡之苦,囚禁之辱的李后主来说犹如讽刺。不堪回首的种种往事明月春花岂知!当日之物应在,只是人非。作者不是着力写景物,而是着力写自己的主观心绪。最后,作者将自己的一腔悲愁以东流人海的一江春水作比,虽是夸张,直言自己的愁绪如江水般绵延不绝,永无止息。贴切生动地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具体化,造成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词中两番设问,以示作者去国怀乡之切;词中更用“不堪”、“犹”、“愁”直接点明作者的悲凉哀痛。李煜正是用清丽精练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词成为抒情言志的新体诗,对后世词坛亦有较大影响。

罗伯特布朗宁的《海外乡思》通篇几乎都是在描故乡之景,并未在思乡之情上多用笔墨。他满怀深情地描绘了阳春四月那低矮的枝桠,郁郁葱葱的灌木丛,五月的一树梨花,一地的三叶草,在枝头啁啾的燕雀和机灵的画眉。动静之中,相映成趣,构成一副细腻温暖,清丽脱俗的春日图。全诗充满了浓郁的思乡情调,但并未出现一个表达思恋的字眼,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用间接婉转的手法诉说去国怀乡之情。

其次,两首诗词虽主题一致――均为眷恋故土之情,但感情基调却大相径庭。李煜的词是亡国被俘,颠沛流离之痛,自始至终充满了一种欲说还休的悲情。而布朗宁只是如数家珍的向读者展示故乡的一草一木,使全诗洋溢着一种令人向往的自然气息。当然,这与作者的身世背景,人生际遇有着很大的关系。李后主贵为天子之时,曾拥有“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可谓穷奢极欲,享尽声色犬马之娱,然一朝被俘,归为臣虏,饱尝阶下囚的辛酸耻辱,此种反差简直是天差地别,非常人所能承受,故悲大与恋。而布朗宁出生于伦敦市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虽说其早期诗作的风格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承认,其爱情婚姻也颇多曲折坎坷,但总的说来,他并没有经历过李后主那样的大喜大悲,故其诗作虽有眷恋之幽思,但总体上透着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10篇

“镌刻好 每道眉间心上\画间透过思量\沾染了 墨色淌\千家文 都泛黄\夜静谧 窗纱微微亮\拂袖起舞于梦中徘徊\相思蔓上心扉\她眷恋 梨花泪\静画红妆等谁归\空留伊人徐徐憔悴……”《卷珠帘》旋律行云流水,词曲幽怨哀婉,充满浓厚的中国古诗词韵味。霍尊用他那细腻婉转的声音唱得刘欢潸然泪下,也打动了千万华人,霍尊也凭此曲一举夺得了中国好歌曲的冠军。

《卷珠帘》这首歌,叙说的是在春寒料峭的初春,多情女子独守孤室,无尽思念,从傍晚到第二天清晨的一段心酸的心路历程!静谧,月华初上;思念让人疲乏,梦中与人相会,梦醒红妆空憔悴。早上醒来入眼的细雨、嫩芽,入耳的雨声、风声,更衬托词中人孤苦寂寞之感。“叹流水兮落花伤,谁在烟云处琴声长”,结尾更是借用流水、落花、烟云、琴声的意象,来排解和寄托悠远绵长的相思之情。

《卷珠帘》之所以能一举夺冠,更深层的因素是浓浓的古典诗词味。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悠久的历史,深刻的内涵,多样的形式,在世界文化之林显得特立独行,备受推崇和喜爱。但亘古不变的传阅方式,使得优秀的文化不能使更多的人感受其美轮美奂的艺术魅力;不过流行歌曲的出现,弥补了这一损失,使得古典诗词穿越历史的尘埃,重新绽放了青春活力和美丽的面貌。

古典诗词在情感的表达上比较委婉含蓄,富有韵味,在内容上包括爱情、亲情、友情、爱国爱民的感情、对时势的感慨等。它们往往具有典型性,形成了名句,在当代文学创作中,被引用或借用来诉说道理和表情达意,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这是因为古典诗词是纯文学创作,并且在创作中主要以叙事抒情为目的。当然,其中蕴涵的丰富、饱满、健康的情感,也是值得流行歌曲在创作中借鉴使用的。例如,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词的《但愿人长久》,借着王菲唯美的唱风不胫而走,感动着无数的浪人游子、痴男怨女,在大江南北广为流行,备受称颂,成为中秋节不可缺少的咏月抒情的精品佳作。

凡是经典的流行歌曲必定有耐人寻味的意境,也只有这样的歌曲才能经得住时间的淘洗,历久弥新。现在音乐界的中国风多是把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结合在一起,产生巨大的文化宣传效果和艺术感召力,这也是古典诗词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途径。

古典诗词是现代流行歌曲歌词的创作源泉之一,很多流行歌曲的歌词都与优美的古典诗词有关。在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史上,把古典诗词化用套用的现象很普遍,优秀的作品也很多。比如,《中华民谣》的歌词“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插满头” ,其中就有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中“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的诗意。再如,《涛声依旧》的歌词“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其中就有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意。更有邓丽君的很多采用古典诗词作为歌词的流行歌曲,极具艺术感染力,取得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久唱不衰。

那么古典诗词和流行歌曲是怎样融合的呢?

一是采用直接引用法。如,《床前明月光》的歌词完全引用《静夜思》,反复吟唱;《甄传》中的《菩萨蛮》就是完全引用温庭筠的《菩萨蛮》谱曲吟唱的。

二是采用融合法。所谓融合,指古今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其具体的融合方式,则包含了音乐和文字(歌词)两个方面。就是说,既有意识地吸收中国古典音乐,同时又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在曲式、配器、演唱等诸多方面都能给人一种现代感,但又有别于一般的流行歌曲。传唱较广的古典诗词歌曲,如,《别亦难》(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都具有这个特点。在这种融合中,作曲家的才情尤具特殊的意义,才情的高下往往可以决定歌曲的成败。为古典诗词谱曲,较之为一般的歌词谱曲,具有更大的难度,对作曲家的文学修养、音乐修养、审美水准有着更高的要求。比如,《别亦难》的作曲陈刚,是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而《枉凝眉》《葬花吟》的作曲王立平,《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曲谷建芬,均为当代乐坛上的重量级人物,可知这些歌曲的成功确非偶然。

三是间接引用。即对某些词语加以改变,或表达意义上与古典诗词有相似之处。如,流行歌曲《望乡》的歌词“夕阳河边走/ 举目望苍穹/淼淼炊烟飘来了思乡愁/多少回朝夕晨暮思念着你哟/清清河水是我流淌的泪”,和唐诗《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来表达思乡之情。同时,《望乡》在宁静幽美的意境中,更增加了祥和温馨的气氛,这就有了创新,使得古典诗词的意蕴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

第11篇

一、诗意语言引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诗文名句语言隽永,意蕴丰厚,千古流传。在导入课文时,恰当地引用或创作,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习动机,进入学习情境,从而感受课文的精妙之处。可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如我校李旭老师执教《坡的童年与青年》开课时用自创的词导入:

“曾创豪放词路,仙笔自然质朴。挥毫占鳌头,妙染怪石枯木。沉浮,沉浮,依旧壮志满腹。”大家知道这些资料中的神秘人物是谁吗?(学生齐答)对,他就是苏轼。这样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光华耀眼的巨星,这样一个传奇的人物,他又有着怎样的人生轨迹呢?今天,我们就走进林语堂先生的《坡的童年与青年》,来一探究竟。

导语中借用的诗句,让学生不仅了解了坡的卓越成就,而且精炼的诗句于叙事中传情达意,引导、扩展了学生心灵世界。长期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二、诗意语言巧启迪,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句大都形象可感、内涵丰富,能引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思考。教师如果能借用关联的诗句启发学生,使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现与体悟。

教学《相见欢》一词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时,学生很是疑惑,何以写“月”,为何要写“月如钩”呢?教师没有直接作答,而是借诗句来巧妙诱导:望月思乡,月照离人,是古代文人常写的主题。小学时读过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安石泊船瓜洲之时,也吟诵过“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让人思乡,残月更让人痛苦。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是写离愁的。李煜成了阶下囚,一个人望着这如钩残月,怎不愁思万缕?

在这里,教师借用与课文关联的诗句启发学生联想,不仅诠释了李煜的情感,而且也启迪了学生对 “月”这一传统文化意象的把握,形象生动,显示了诗词语言的启迪联想之美。如果用“月亮就代表思乡”来解说,那就枯燥乏味了,而且没能真正解决学生的疑问。

三、诗意语言善拓展、万紫千红总是春

汉语具有丰富性,开拓语言表达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借诗句可以展示语言的丰富美,扩大学生的语言视野,陶冶学生的性情。

我在执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结合课文,借助诗词努力去拓展教学中的意境,效果极佳。“作者写那秋槐的落蕊铺满大地,给人一种梧桐一叶而知天下秋的遥想;那秋蝉衰弱的啼唱,又引起人的点点愁思。我先引出陆游的诗句:“槐花落尽桐荫薄,时有残蝉一两声”,与课文的描写相得益彰。再引出晏殊的诗句:“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又引出李清照的诗句:“红藕香残玉覃秋”、“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后引出李商隐的诗句:“巴山夜雨涨秋池”、“秋阴不散霜飞晚”……”

一组组优美的诗句,令同学们目不暇接;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与课文相映成趣,学生充分感悟北国之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审美情趣。真是扩了视野陶了性情!

四、诗意语言说结课,余音绕梁味无穷

一堂好课,犹如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余音绕梁。完美的教学必须做到善始善终。教师借用恰当的诗句可将“结课语”这一“终曲”打造得余音绕梁,令人回肠荡气,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授《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时,我设计了如下语言:“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织女孤独、哀怨、痛苦、不幸,与她日夜相思的牛郎却因隔着天河而不能相见,天河水清且浅,两岸相距并不遥远,却无人给他们搭上一座小桥让二人相会,织女只能默默凝视,欲语不能,盈盈粉泪,柔肠寸断。这真是“纵使两情能久长,朝朝暮暮眼也穿”。但宋代秦观却在《鹊桥仙》中高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向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真正的爱情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同学们,你们又是怎样认识的呢?要短暂还是永恒,要久长还是朝暮?

教师在结课语中先点评原文思想,再借用秦观的诗句提出截然不同的观点作比较,强化了学生的心理感受,拓展了学生思维,也让学生感受到诗词语言的无穷魅力。

五、诗意语言话延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课堂延伸就是要让学生完成能力的转化,创造的跨越,这是课堂学习效果最直接的检验。它可以巩固知识,裨补缺漏。而教师借用恰当的诗句延伸,还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深化课堂教学。

如我在讲授完《报任安书》后,引用了两副对联颂司马迁: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课堂延伸要求学生自拟两句诗颂司马迁,加深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结果,竟有学生写出了两句让人击节赞赏的诗――“千古丈夫释真义,万世英才绝史家。”

第12篇

一、喜雨―――对风调雨顺的颂歌

中国以农业立国,因此与农事相关的季节变化特别受到中国人的关注,反映在诗歌中,出现了大量以春秋为母题的诗,最引人注目的意象莫过于春花秋月,其中凝聚着中国人对人生完美与缺憾的独特体验。在有关春的诗中,“春雨”也成为诗人常吟咏的对象。寒冬过后便是暖春,万物复苏,春风化雨,滋润大地。所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韦应物《观田家》)在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春雨的到来,预示着万象将为之一新,农人也开始播种一年的希望。古人常把滋润万物的春雨称作“甘霖”“甘雨”“甘露”,“春雨贵如油”的农谚,体现了农人对春雨的珍惜和欢迎。最为著名的喜雨诗莫过于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赋予春雨以人格,它好像知道大地万物的需要,知时而至;又不愿惊扰人们,悄悄地滋润着大地万物,给人们送来了春的讯息,带来了新的希望。诗人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喜雨之情,体现了喜苍生所喜的博襟。

二、愁雨―――愁情别绪的象征

适时适量的雨能给人类带来生命的滋润和精神的鼓舞,而雨霏霏、大雨倾盆,则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原始宗教中既有祈雨活动(当天旱少雨、万物干枯时),也有止雨的仪式(当雨水泛滥时)。董仲舒《春秋繁露止雨》中记载了止雨的祝辞:“今雨太多,五谷不和,敬进肥牲清酒,以清社灵,幸为止雨,除民所苦。”因此雨既是一种喜悦的象征,也融注了另一种情感―――愁。当历时弥久的雨水和诗人的某种心境相遇时,就会产生一种共鸣,雨就会成为表现诗人愁情别绪的载体,成为理想幻灭、仕途坎坷,人生多艰、壮志难酬,人生易老、青春易逝,悲欢离合、思念愁苦的象征!“雨”的意象更常见的不是表现欢乐、喜悦,而是痛苦的愁情别绪的寄托。《诗经》的“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谷风》),“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东山》)“雨”已成为中国文人用来表达愁情别绪的程式化意象,这是与中国文学悲伤的格调相一致的。历经数千年而不乏其诗:

1、以雨抒发愁绪的。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表现的是失去亲人后肝肠寸断的思念。“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表达的是作者看到无休止的雨水后的莫名惆怅。

2、以雨比喻离情别恨。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别辛渐》),看着友人的离去,觉得那潇潇暮雨是寒冷的,这是诗人心灵的语言。“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早晨的春雨恰恰为朋友的离别渲染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淡淡的忧伤。

3、用雨写思乡怀人的。如“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张咏《雨夜》),无端的雨水滴破了一颗思念家乡的心。“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国破家亡,亲人永别,孤零零的词人听着雨打梧桐叶子的声音,又怎能不心生孤寂愁苦之叹?而这个“愁”字又怎能将词人的心绪充分表达呢?

4、抒人生无常、世事多变。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写风雨的欺凌,使大地一片红愁绿惨。风雨送春,这本是自然现象,但注入了词人主观的情感,成为政治上遭到惨败的李后主绝望心情的写照。这不仅传达出他的亡国之痛,也传达出他对人生无常、世事多变的慨叹。

5、抒发壮志难酬、雄心不改的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年迈体弱的诗人已不能横枪跃马、驰骋疆场,但壮心犹在,以至于在夜阑人静时又到了他梦萦魂绕的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