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赞颂老师的文章

赞颂老师的文章

时间:2023-05-31 09:12: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赞颂老师的文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赞颂老师的文章

第1篇

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将网络为标志的当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的基本工具与语文学科的教与学有机的融合。我发现:利用网络抓住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这一主阵地,放开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两头――课前准备,课外延伸。将网络教学有机地渗透在这三个环节中,使语文阅读的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串联在一起,洞开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另一个崭新的天地。

“网”开一面的课前准备:百花齐放的盛景

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第一步――整体的阅读时,教者通常让学生通过泛读去初知课文大意,掌握课文面貌,对课文获得初步的整体印象。在这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有文章背景与作者的介绍,字词的教学,泛读的指导,文章插图的观察等。可是,小学生由于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对小学语文课文中所发生的背景及相关情况,对作者的主要介绍与课文有关的生活经历与思想状况都不够熟悉。此时,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利用计算机网络直接根据自己的“需要”上网自由查找与本文知识相关的链接资料,学生在查询的过程中,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视野。他们不仅获取了课文概貌等有关感性知识,而且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如《长江之歌》一文,教师为课文设计的专题网站中的专题网页设计有:长江资料篇(文字介绍长江发源及流经区域的概况、长江人物风情短片等链接)、作者篇(作者介绍及歌曲欣赏链接)、长江赞颂篇(古今中外的赞颂长江的文章链接)、课文学习篇(生字词、重点诗句链接)、我赞长江篇(网络BBS),提供连结英特网的百度等搜索引擎。在课前准备中,我让学生浏览长江资料篇、作者篇、 长江赞颂篇的网页内容,学生发现与本课知识相关的内容的同时也掌握了如何从网站上搜集信息。特别是对课文初读时,对相关内容理解的不同层次、不同观点的留言,使我重新发现了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获取知识的方式。课后反馈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点掌握得很好。有了对诗的充分理解,对诗的朗诵也融合了自己的所体验到的情感。特别在我赞长江篇(BBS)中留下了诗歌、散文等多种文体的发自肺腑的赞叹……

一“网”情深的课堂教学:争奇斗艳的美景

在课堂教学中,新的课程理念是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即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它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通过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从而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平等、自由地交流与沟通。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分析阅读,通过精读,掌握重点词句,分清文章层次,理清文章的思路,初步分析文章写法,从语言与内容的结合上较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意思,深入地探讨、研究“怎样写”。于是,教师利用网络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在这上面,让学生去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见解,并且可以对其他同学的观点发表意见,对老师的观点也可以进行质疑;老师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到他们真正的观点后并给予他们忠告和建议。

以《访环保专家方博士》为例,在学生产生了关于“水”的深层的思考后的“一吐为快”需要被激发起来后,让他们通过键盘开始把义愤、忧虑与思考这种内化的情感语言写到BBS留言版上。教师要求他们把自己写好并已修改好的文字,利用网络的点播功能把这些作品上传到每台电脑上,并且可以用笔名,由老师或其他同学进行点评。由于是在网上交流并且用的又是化名,同学们都比较放得开,连平时最腼腆的学生也可以做到自由畅谈。网络拉近了师生间、同学间的距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

一“网”无前的课外延伸:锦上添花的愿景

吕叔湘先生在《关于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中说:“我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知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必然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中二、三学段明确指出: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阅读,而且规定了相应的阅读总量。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异常广阔的阅读空间,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历史典故……其内容包罗万象。还可以通过网上的音频和视频点播,提供给学生语言、文字、音乐、图像有机结合的感性阅读材料。这样,他们的阅读兴趣也会提高。加上互联网高效快速的检索方式,使网络成为课外阅读的天然优质平台。拓展网络阅读空间,已成为拓展课外阅读空间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环境,教会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则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在课外的阅读指导中,教师确定主题,布置学生利用互联网自主查找,对资料进行加工、筛选,提取其精华,才能够很好地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2篇

20xx年国庆节赞颂我的祖国文章一

爱国,这个词听起来离我们很遥远,什么是爱国?怎样做才算是爱国呢?这一个个问题闪烁在我心中。看了“开学第一课”后,我终于明白了……

爱国,顾名思义,就是热爱祖国的意思。怎样做才是爱国呢?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爱国。比如:一个老师,管好自己班上的每一名同学就是爱国;一个工人,加工好自己的每一个零件就是爱国…… 而作为初中生的我,自己该做的是什么呢?爱同学、爱家人、爱班级就是我们应该做的。

爱同学,就是和同学分享。用片中的话说,就是:“你有快乐的心情,与同学分享,就等于快乐加倍;你有优秀的成绩,与同学分享你的智慧,就又造就了一个好学生!”学会与同学分享,就要从平常的小事做起,在同学打饭排不上队时,递给他一个面包;在同学不会做某事时,上前为他指点迷津…… 这都是爱同学的表现。

爱家人,就是替家人承担。在家里,不能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要替家人承担,帮助家长做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尽量让家长少操心,别让他们在外工作很长时间之后,回到家里还要忙很多家务,不得休息。

爱班级,就是为班级争荣耀,为班级服务。该自己值日的时候,要认真、不偷懒;当班级需要自己的时候,要挺身而出,不推脱,并且努力把班级委托的事情做到最好;在平时,遵守课堂秩序,上课认真听讲,自习课不说话,不乱动,不影响他人,认真自习…… 这就是爱班级的表现。

不要想着爱国有多么遥不可及,爱同学、爱班级、爱家人,就是爱国!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20xx年国庆节赞颂我的祖国文章二

爱国是一句非常不起眼,非常渺小的话;一个举动;一件事情。说它大,我们中国13亿人民,能做到的又有几人。

看了台湾忠信高级工商学校校长的,顿时受到一阵感触,活了这么久,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国。

要知道我们的学习不是为了父母,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强盛我们的国家。我们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让你住免费的宿舍,让你用免费的课本,为的就是要培养你这人才。

要知道,我们并不是为了吃饭而读书,并不是为了兴趣而读书,我们现在的努力是为了祖国美好的未来。如果说,你读书为了吃饭,那这样你就大错特错了。到街上随便找个人捅一下,你的下半生肯定会有饭吃,而且还有人伺候,有人为你做饭,睡觉的时候还有人为你站岗。你的东西一样都不会少,这样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强盛自己的国家是每个国人的梦想,可终究是要付出行动的,一个国人如果不热爱自己国家的文化,那他还有什么国人可言。

我们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流传至今仍不灭,,这就是精髓所在。而有些人崇洋媚外,摒弃老祖宗的东西,去看那些外国人的脸色,这跟叛国贼有什么区别。

中国人学英语就是典型的例子。我们的母语是汉语,汉语字体优美,发音文雅。多么神圣的文字啊。而我们的学校却给我们安排了英语课这一项课程。要明白,我们学习他们的语言并不是为了去伺候他们,为他们端茶倒水的。我们必须要学,我们不能不学。因为他们这个国家比我们的国家强大,所以我们要用他们自己的科学来打败他们。

许多人对于留学生的观点很多,少数人认为,留学生不应该留学,万一学了知识不为祖国贡献,反倒胳膊肘往外拐,这不就麻烦了。其实去留学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而一去不回这才是一个可耻的人。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论你已是个多大的官,你的官职始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给你命名的;不论你的英文有多棒,你的母语始终是汉语;不论你的国籍迁到了哪里,你的祖先始终是炎黄!

20xx年国庆节赞颂我的祖国文章三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正是由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们,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积极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祖国的领土寸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创造更加辉煌的民族文化而尽心尽力。

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20xx年国庆节赞颂我的祖国文章四

燃起爱国之火童年对每个人来说并不是永恒,因为当你一生下来,死亡也跟着你一起生下来,生命中每一片刻都在朝死亡移动,所以我们只能抓住生命的每一个瞬间。贺拉斯告诉我们:“每天都想象这是你最后的一天,你不盼望的明天将越显得可欢恋。”这句话是让我们珍惜生命,感激生命中的每一天。

殊不知,生命是残疾的。微观看,人生短暂,仅那么六七十年,至多百十年,若中途有什么意外,恐怕还活不到那么久,然而这中间有多少人是真正为自己活着?又有多少人真正找到了自我?为向上爬绞尽多少脑汁?为挣大钱煞费多少心血?其实,与其说你赚了大钱,倒不如说你被钱所赚,因为钱赚走了你的青春、时间、体力,和生命。生命能够承受多大的重量,生命有着怎样的韧性,其实我们常常是弄不清楚的。我们更为清楚的是生命的脆弱。考试失败,晋升受挫,邻居失和,家庭矛盾,恋人移情,小孩吵架、兄弟吵嘴等等,甚至是许多鸡毛蒜皮提不起筷子的事都令人失去理性,心智大乱而导致生命危机:自杀或杀人。所以很多深刻的哲人在总结了形形的人生后都叹说生命何其脆弱。

古代行船的人有一句话“船板下面是地狱。”只是一板之隔,生死两境,可知生命的脆弱,随时随地都会遭到灾难的可能。我们若有这种觉悟,心中存着“现在是生命最后的一刻”,无论遇到任何情况也不会惊慌失措。

20xx年国庆节赞颂我的祖国文章五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一、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转变教学方式

阅读教学要注意设计的梯度,包括了积累阶段,这是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理解阶段,这是培养学生判断力和分析能力的主要阶段。评鉴阶段,到这个阶段,学生一般就能够通过不俗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来对文章进行评价和鉴赏。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中,主要是教师进行传授,而学生多为被动性接受知识,少有主动思考的时候。然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与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师生之间的问答互动应该是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比如,在课堂中多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对自己所阅读的文章进行分析、总结和领悟,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改变学生等老师分析的依赖心理。

2.以语言为基础,开发学生的兴趣

每个学生的语言能力都不尽相同,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有深浅之分。作为授课老师,必须有正确的审美观点,这样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文章的审美能力以及理解。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正视每个学生语言能力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对于文章的热爱、对于语文分析的热爱。最好能投学生所好,找出学生的兴趣点,根据不同的阅读文章的情景设置不同问题。而对于一些语言相对枯燥、故事性不强的文章,则需要老师适时的插入一些故事性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样也能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用想象和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阅读是一项最具有灵性的活动。“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的经典文章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通过那些美妙的字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去体会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或赞颂、或鞭笞、或高兴、或悲伤的情感,去领悟文章所表达出的人生哲理,从而享受阅读、享受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二、结论

阅读教学为学生、教师、文章之间架起了桥梁。而阅读能力也成为语文教学中一项基本的能力。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展现每个学生的个性,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的新教学方式,来达到学生语言能力、鉴赏能力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4篇

笨笨虎:老师,作文大赛就要开始了,可我总对文章的结尾把握不好,你能为我指点一二吗?

机灵猫(拢拢稀稀的胡须):作文的结尾确实需要一定的技巧。第一是议论式结尾。主要有“事”和“人”两个方面,也有针对“景”而议论的。如: A____________

笨笨虎:(高兴得跳了起来)不错,不错!

机灵猫:还有呢!第二是文章结尾巧抒情。对前文尽情渲染,升华文章的主题,增强表达效果。从对象来看,可分为:

1.事物。它是在记事、写景的基础上表达出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可以表达赞颂、埋怨、批评、愤怒之情。如:B______________

2.人物。就是表达对人物性格、特点、事迹、精神的称赞,以及对人物的不良行为和错误思想的批评、指责等(必须以前文描写为基础)。如:C_____________

笨笨虎:(不知不觉听呆了,许久才喃喃地说)老师,还有吗?

机灵猫:有! 第三是联想式结尾。将前文所写的人物、事情、景象等内容的发展轨迹进行设想,让读者产生遐想,以达到延伸主题的目的。

1.梦境联想,把读者带入虚幻世界。如:D_______________

2.假设联想,设置崭新的领域,以补充现实内容的不足。如:E_____________

3.直接想象联想,要调动读者的思维,大胆想象。如:F_____________

联想的内容要是现实内容自然发展的结果,要以正文内容为基础,进行合理的联想,并结尾。

笨笨虎:老师好棒!

机灵猫:对了,还有自然结尾法。就是把上文所写的故事情节和事情进程的结局写出来,让读者知道结果。如:G_____________

笨笨虎:(高兴不已):哇,结尾还有这么多技巧呀!今天收获真不小,我得赶快回家整理消化,好好修改一下我的文章结尾,争取拿个大奖。

机灵猫:祝你成功!

【成功步步高】

请选择正确的例句填到上文的横线上。

1.我渐渐进沉入了梦乡,梦见好多好多的学生手里捧着鲜花,向妈妈拥过来。妈妈在花丛中笑得那么甜,那么美。

2. 我终于从书店钻出来了,抱了好几本书,既有文学方面的,又有学习方面的,花了三十多块钱,这生日礼物真是太珍贵啦。我与爸爸一道,兴高采烈地向家里走去。

3.假如我是一位科学家,我一定要研制出一种新药,名叫“懊悔药”,吃了以后,我们就不懊悔了,而且要让所有懊悔的人都拥有它。

4.表哥,我想大声地对你说:“远离罪恶的吧!远离那群狐朋狗友吧!远离那个黑暗的世界吧!找回从前那个充满自信、阳光的你!”

5.是啊,四个现代化的建设,正需要千千万万个像爸爸这样的“傻子”。没有这样勇于吃苦、甘于奉献的人,国家能富强、人民能幸福吗?

6.望着天上的星星,我心驰神往,飞向了远方……

第5篇

当我读完《父亲》

这篇文章时,我才明白:原来世界上有种可以感动死神的爱,那就是父爱!

1984年,在一艘轮船上,一位父亲带着女儿去和远在美国的妻子会合。有一天,父亲削苹果的时候,突然摔倒在地,刀子了他的胸口,他强忍住剧痛,装着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告诉女儿自己没事。以后的三天,父亲像往常那样为自己的女儿做一些事。在到达美国的前夜,父亲对女儿说:“告诉妈妈,我爱她!”同时,给了她一个深深的吻。可女儿不明白,为什么爸爸不自己亲自在妈妈面前说。当轮船到达美国之后,女儿找到妈妈,他向妈妈跑过。这时,父亲却轰然倒下,死了。结果,让所有人都惊呆了:这把刀穿透了他的心脏,而他却多活了三天。这简直是个奇迹!在会议上,学者要给这一奇迹起个名字,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一位老医生说,奇迹的名字就叫父亲!

这个故事,是我怀着一颗悲伤的心苦读完的。正如开头所说的那样,世界上有一种可以感动死神的爱,那就是父爱。文中的父亲用延长生命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女儿,创造出一个伟大的奇迹,连医学界都已为之惊叹!一切能解释的,只能是父爱的伟大。

许多人常常赞颂母爱的细腻和伟大,其实,父爱也和母爱一样,有着无私和博大的爱。在我的回忆里,爸爸就是经常用一双粗燥的大手拉着我细嫩的小手去散步的。

我爸爸很幽默,不爱生气,十分关心我。每当我遇到困难而哭泣时,爸爸就会说些笑话逗我笑,还鼓励我打起信心去面对每一件事……书上说,每一位父亲头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小女孩的父亲就是用延长生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而我爸爸就是用默默的关怀来表示,做他女儿的我觉得非常幸福。如果说,母爱是水分,父爱是养料,那我们就是一株株又嫩的小苗,每天在爱的呵护下茁壮成长!

指导老师:孙建

第6篇

一、抓住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

一针见血的指出人物的性格,评价人物的精神面貌。言之有据,是评价人物的基本要求,无论是肯定其人还是否定其人,必然得有客观依据。所以,要对某人进行热议,首先必须抓典型事件,抓住典型就成功了一半。比如关于央视春晚的主持人董卿:

央视“春晚”上,董卿的一句“马先生的儿子马季”使她成为仅次于小沈阳的热门人物。随后她做客由马东主持的央视“文化访谈录”节目,直面自己的错误,用“感伤・感动・感悟”表达了自己那些日子以来的心路历程。她对自己在如此重要的场合中,犯下这个低级错误而感到内疚,而缺席了晚会后举行的庆功宴。她独自一人回到家中躺在床上,眼泪浸湿了头发浸湿了枕头,内心有着难以言说的感伤。事后她对理解和包容她的观众们表示了深切的感谢。人无完人,孰能无过?董卿对自己的口误没有找托词,而是直面错误,真诚道歉,并把完美当成一生的追求。

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件,夹叙夹议,在叙述中评价人物,从而显得议论切中肯綮、深刻厚重。

二、对人物的感彩要旗帜鲜明

在对人物评价时要在表达上注意感彩,把说理和抒情结合起来。写作文要把语言和思想的纯金片段收集起来,细细抚摸、咀嚼,让思想与思想碰撞,让光芒与光芒聚集,让智慧的火光照彻未开启的灵感之门,浪漫的意境和深邃的智慧丰满我们的精神。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总理性格刚烈,嫉恶如仇,刚正不阿。当年洪灾,九江防洪大堤决口前被称为“固若金汤”。朱总理视察时得知堤内无钢筋时,顿时怒不可遏,他说:“不是说‘固若金汤’吗?谁知堤内竟是豆腐渣!这样的工程从根本查起,对负责设计、施工、监理的人都要查。人命关天,百年大计,千秋大业,竟搞出这样的豆腐渣工程、王八蛋工程,腐败到这种程度怎么得了?”他激愤地说:“在反腐败问题上,中央是有决心的,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就无法长治久安。反腐败就是要先打虎后找狼,对老虎决不姑息手软!要准备好100口棺材,也包括我的一口,无非是个同归于尽!”快人快语,朱总理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关心民瘼的眷眷之情,力透纸背!

喜怒诉诸笔端,情感溢于言表,通过抒情,表明了态度和立场,揭示笔下人物的精神品质,从而加强文章的思想深度。

三、为笔下的人物添加一个时代背景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有一个广阔的时代背景能让作文立意从“小我”中走出“大我”,为作文的升格打下基础。比如你要赞颂奥运健儿刘翔的坚强不屈、勇于挑战的精神,就可以谈一谈当初他的偶像阿兰・约翰逊――刘翔背后一道亮丽的背景,刘翔曾经把他看作是远方的一座大山,而且坚定地说,成功就是翻越远方的大山。

刘翔第一次被教练带到跨栏场地那年,才16岁,而在地球的另一端,美国黑人运动员约翰逊已经是奥运会冠军。从90年代中期,约翰逊就一直是110米栏的世界统治者,大名鼎鼎,扬威四海。打一个形象点儿的比方,如果跨栏是一座高山,当刘翔在山脚下还不知先用左脚还是右脚起步时,人家约翰逊已经在山巅上翩翩起舞。但是刘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勇敢向世界冠军发起挑战,终于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夺得中国男选手在奥运会上第一枚田径金牌。刘翔是中国运动员的骄傲,他用坚强不屈的意志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

巧搭背景,立起舞台,人物形象就会变得丰满鲜活,即使一件普通之事也会变得熠熠生辉。

四、用对比手法

在歌颂人物阳光一面的时候针砭时弊,以社会的阴暗面为背景突出中心人物的高大形象。你可以通过“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生活状态的速写来反映当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的目光,不公的待遇,以此来赞颂《长江七号》里那一位吃苦耐劳、坚强自信的父亲。如果你想褒扬成龙、李连杰这些为公益事业奔走的风流人物,可以这样写:

前几年媒体多次曝光为假广告代言的郭德纲、侯耀华、刘嘉玲、唐国强……他们利用观众对他们的信任,利用明星效应误导观众,他们见利忘义,欺骗伤害消费者的不道德行为,更加衬托出成龙、李连杰这些为公益事业奔走的光彩照人形象。再看看上海“楼脆脆”、成都“楼歪歪”、南京“桥粘粘”……那些利欲熏心、草菅人命的奸商的丑恶嘴脸,希望大家给他谴责的同时,一起呼唤责任感与道德良知,让我们一起来夯实社会大厦赖以矗立,赖以崛起的基石――认真精神和责任意识。

第7篇

小学教育语文教学作文语病小学生刚学写作文,作文中常出现一些情况:有的思路不清,有的中心不明确,常见的还是语病的问题。那么学生作文中的常见语病类型有哪些?之所以产生这些语病的原因是什么?作为教师,我们又应该如何溯本求源,对症下药,更好地培养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呢?

一、学生作文中句法方面常见语病类型

1.搭配不当。由于不理解词义的配合或粗心大意,造成词语搭配不当。例如,在写《我最敬佩的人》一文时,学生王达非的作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小明助人为乐,大家都在赞颂他。”“赞颂”一词在这里就用大了,可以说“赞扬”。学生李强在这次作文中有这样的语句:“我们从小就爱培养远大的理想。”检查句法失误,经常用拨开枝叶先看主干后看枝叶的压缩法。这句话剩下主干,就容易看出“理想”不应该是“培养”,而应该是“树立”。此句“培养”和“理想”搭配不当。

2.句子成分残缺或重复嗦

(1)句子成分残缺。很多学生不能分清完整的句子。如这句:“听了这个故事,很受感动。”“听了妈妈的话,热泪盈眶。”在这两句话中缺少了主语,应该交代谁很受感动,谁热泪盈眶,只有这样句子才具体、完整。

(2)重复嗦。一个学生在描述《童年趣事》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当繁星满天的时候,我常常回忆起过去的往事。”孰不知“过去”和“往”重复,删除其中一个才可以。

3.词序混乱。在一个学生《记一次考试》中写着这样一句话:“大约一个小时以后,就有人陆续交卷了。”就相当于砌墙,“有人”和“陆续”这两个建筑材料顺序不当,墙也不会结实。这句话应改成“陆续有人交卷。”

4.指代不明,概念模糊。经常有学生在作文中写这样的句子“小艳和小纹放学后到她家写作业。”“洋洋和林林打架,老师批评了他没有道理。”“她”“他”指谁?指代不明,概念模糊。

5.前后矛盾。前后矛盾也是学生作文中常见的毛病之一。有一个学生在介绍《我的祖国》时说:“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大熊猫。”看来我国属于世界之外了。

6.一个动词两个宾语。小学生对句子的构成还不很明确,所以在作文中常出现这样的语病:今天妈妈穿了一件红色外衣和一顶白帽子。”“穿”只能是衣裤,怎么能和帽子混在一起呢?

7.不合情理。由于现在的小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了解太少,所以作文中有的语句常常不合情理,在一次《赞XX》习作中,有个学生写《赞农民》,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农民们冒着凛冽的寒风在田里收割麦子。”凛冽的寒风时,麦子早成了桌上的食品了。

8.归类不当。《赞农民》一文,有这样的语句:“地里的庄稼可真多,有水稻、小麦、杏子、高粱等。”“杏子”还是愿意做水果吧!

9.关联词使用不当。“虽然路途太远,所以我们只能坐汽车去。”前后两个分句之间因果关系,应该用“因为……所以……”这个关联词。这就是学生作文中语病的一种,关联词语使用不当。

10.修辞不当,褒贬不分。在《我的老师》一文,有学生这样描述:“我们的张老师像狐狸一样聪明。”狐狸是人们心目中最狡猾的动物,老师像狐狸是褒还是贬呢?

二、学生作文中出现语病的原因

1.平时说话时,不注意纠正语病。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是在一点一滴中累积起来的,就像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水一样,学生在平时说话不纠正语病就像生活中的一滴水,也许这一滴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这一滴滴的水汇集到一起的时候,会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学生平时说话时不注意纠正语病,导致作文中常出现语病。

2.口头语言未能很好地向书面语言过渡。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语文,语是指口头语言,文是指书面语言。可见,语文是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可是现在的学生习惯了随意说话,只要对方听懂并引起听话人所期待的反应即可。再加上老师没有长期强化训练,当提笔写作文,把口头语言转化成书面语言时,有的学生就“提笔忘字,无话可说。”文章也语病连篇。有一个学生在写《我的爸爸》时,有这么一句:“爸爸时常很晚才回家,真不知说他啥好。”“啥”是我们常用口语,写作文应该换成“什么”。小学生书面语言的学习地点主要是学校和课堂,学习方式是人为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大多掺杂了成人的生活经验,与儿童自身的生活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在写作时,口头语言没能很好地向书面语言过渡,这是语病形成的原因之一。

3.阅历的客观原因。阅历指亲身见过、听过或做过;由亲身经历得来的知识或经验。现在的独生子女教育,老师和家长只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孩子的知识与技能,忽视了孩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没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而往往写作经验与阅历相伴。一个学生写自己做错事后“脸涨得通红。”难道自己的眼睛和脸分开,才会看到脸红吗?“火辣辣”的才是真实感受。在写《丰收的国野》时,有学生写道:“我们东北盛产玉米,在三月间农民伯伯就忙着播种,七、八月玉米已经急着等待收割了。”虽说阳春三月,但东北还是冰天雪地,如何下种呢?“十・一”放假正是农忙时,七、八月我们正在吃鲜玉米,没长成怎么收割呢?这正是学生阅历少的客观原因,使他们写的句子违背了生活的真实。

4.对字和词语运用不认真推敲,没有端正写作态度。不少学生认为,语文这门学科多学与少学短期内看不出区别,在考试成绩上反映不明显,不像其他科目,只要稍作努力,便会有收获,于是思想上对写作放松,造成写作时辞不达意的现象在所难免。

三、对症下药,减少语病

分析了学生作文中常见语病分析类型,也探讨了产生语病的基本原因。那么,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该怎么做,才能尽量减少作文中的语病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老师方面

1.适时创设各种情境,增强习作兴趣。

2.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3.正解引导学生对待传媒。

(二)学生方面

学生作文的创造者是学生,对自己所写的作文,要减少语病,除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外,学生应起到更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怎样能减少语病呢?

1.提高阅历。

第8篇

柳斌同志指出:“要把美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全体老师的任务,而不是音乐、美术教师的任务”。语文课,流淌着音乐的清泉,不仅渗透了美育,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促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

音乐讲究以声动人,或跳跃起伏,或舒缓缠绵,或回旋激荡,以此扣人心弦,激起感情共鸣。而文章的骈散结合,长短错综,特别是诗歌,不也讲究一种音乐美吗?其实,早期的诗,就是歌;歌,就是诗。古诗教学中,试着引入音乐,让流淌的旋律和博大典雅的文学融合,就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意境,使学生充分领会语言的音乐美。用辽远、寂寞、浑厚的古筝曲做背景,朗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心中就充满云天样的惆怅。幽怨的羌笛声中念“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边塞豪情的悲壮会使人潸然泪下。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先缓缓流入音乐《大自然的母亲》,不用指导,伴着宁静、优雅的抒情音乐,学生仿佛已看到了碧色连天的荷叶,已读得如痴如醉,读出了韵律和节奏。在美妙的意境中反复诵读,汉语的音乐美也谐于唇吻。配乐朗读,不但使学生感受到了文字的音乐美,而且为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奠定了基础。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鞑假恶丑,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净化学生的心灵。而音乐也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烘托气氛,表达感情,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对学生起着益智、扬善、求美和激励的作用。学习《武松打虎》前,先让学生欣赏《好汉歌》,风风火火,荡气回肠的旋律就先使学生感受了武松的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学习高尔基的《海燕》中,可放钢琴曲《命运》,那缓急高低变化的节奏,使学生仿佛看到了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的变化,以及海燕面对挑战、勇敢地搏击的景象。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快进入课文情境,从而能深入地体会文章的内涵。朗读《丰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军需处长倚靠树干被严寒冻死的片段时,同时播放感人至深、凄婉动人的音乐《爱无止境》。无需老师再去阐释,军需处长丰碑一样的身姿,舍己为人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学生的心中。音乐是最能触动情感的媒体,语文和音乐一经结合,学生感情的表达、智力的提升将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阅读课文,就是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的过程,若创设一个良好的特定的情境,极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音乐恰恰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语文,插上音乐的翅膀,定会使学生在想象的空间尽情翱翔。在教学《燕子》时,让学生自己演唱一些有关春天的歌曲,他们就会很兴奋地唱起了《小燕子》、《小雨沙沙》《滴哩滴哩》等儿歌,在轻松活泼的音乐声,他们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的春天,摸到如丝的细柳,闻到如酒的花香,听到燕子如歌的欢唱。学习《草原》第一段时,放一段悠扬的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朗读课文,想像课文中的情景,那么一碧如洗的蓝天,闲适优雅的白云,翠流的芳草,花朵般的牛羊,银带似的小河都会翩翩飞入学生的脑海……

“借得西湖一池水,画出南国三重春”,如能借得音乐的清泉,语文教学必能开出的缤纷的鲜花。

第9篇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小河。家乡的小河是我童年的乐园,那里有我童年无尽的快乐……

迎来万物复苏的春天,小河上的冻冰渐渐融化了。依稀能看见小鱼小虾在水中游来游去,丢一个小石子到残冰上,“啪”的一声,冰碎了,小鱼小虾立即不见了踪影,冰凉的河水溅了一身,可是小朋友们还是不肯离开,不一会儿又看到河水中冒着水泡呢,细细观望,原来是小鱼小虾在嬉戏吐着泡泡玩呢!

转眼间,生机盎然的盛夏悄悄来了。小河欢快地流淌着……河边的垂柳在微风中甩着长发,清晰而完整地映入小河中,好像小河是垂柳梳妆的镜子。那些蝴蝶、蜻蜓也来小河上空欣赏她们自己的舞姿。小朋友们来到小河边和小鱼小虾捉迷藏,明明看到一群小鱼,当把手伸进水中想捉住它们时,小鱼们转眼又跑到别处了,小虾更是精灵鬼似的,不等你碰到水面,就“嗖”的藏起来了。

河边的柳树叶开始飘落到河水中给小鱼当雨伞了。哦!原来是秋姑娘带着丰收的喜悦来给农民伯伯报喜了。河中的小鱼小虾长大了许多,也都胖了许多,它们在储存能量准备越过寒冷的冬天。小河两岸的大豆摇着金铃,像是在给金黄的水稻唱歌,金黄的水稻在秋风中不断地点头示意。河水中倒映着收割机忙碌的身影……我们在河边寻找着小鱼小虾们,不时地捡起小石子打逗它们。

不知不觉中,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大地盖上了一层雪白的棉被。小河上更是热闹非凡。你看:小河的东边有大孩子们在河道上滑冰比赛;小河的西边是比我们小一些的孩子在顺着下坡滑爬犁,那感觉像飞起来了似的;远处的小朋友们在追逐着打雪仗;还有的在堆雪人、挖雪洞、藏猫猫儿……小朋友们的叫喊嬉笑声回荡在小河的上空……

家乡的小河,它唤起了我童年美好记忆。

点评:

文章以四季为背景,赞颂了家乡美丽的小河,小作者观察生活,抓住了北方黑土地的季节特点,从春夏秋冬四季入笔,准确的描摹了各个季节的景物、环境特征,语言优美,清新自然,从中流露出小作者对家乡小河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表达出小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指导老师:刘育红)

第10篇

1多维的教学目标因选准了教的落脚点而简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剂。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课堂上发言踊跃,创造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课堂上才出现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的场景。课堂教学一开始,张老师请学生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好看的鸟。这下孩子们可乐了,个个滔滔不绝地说着,课堂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于是课堂教学直奔主题,教师和学生一起写课题――灰椋鸟。再请学生读课题,并注重了“椋”这一生字的教学。然后请学生说说灰椋鸟的样子,再出示有关“灰椋鸟”的资料卡让学生阅读回答。这样的课堂,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在词语教学时,张老师重点学习了“翘首”的“翘”的读音“qiáo”,还联系动作理解“翘首”的含义;应和的“和”是多音字,应读“hè”;“扑棱棱”一词中的“棱”在ABB构词中应读第一声,还相机让学生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如绿油油、黄澄澄、毛茸茸等。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知识。一个“灰椋鸟”,一个“翘首”,一个“应和”,一个“扑棱棱”,把课堂闹得满园春色,情趣横生,学生或写、或看、或思,一切是这样的实在而又这样的灵动。

生词教学,常常是最不可能出彩、被程式化教学绑定了一样。而张老师的揭示课题、生字词教学竟融合了多维的教学目标,它因为选准了教学的落脚点而简单。这样的演绎,令教师、学生豁然开朗。我想,再多维的教学目标也必须落在实处。

2语感的唤醒因发展了学生本身的教学资源而简

在朗读课文指导时,张老师重视课文的整体性原则,请愿意读文的学生逐节朗读。读文时,师生共同关注学生的朗读,并各抒己见。每读完一小节,学生都能说出重点及所写的主要内容。读罢文章,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全文的思路:灰椋鸟不好看――归林时的情境――赞叹好看。这时,教师又不失时机地介绍这里应用的写作方法――欲扬先抑,运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文章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一波三折。这样的教学,不仅让上课的学生收益多多,而且让听课教师也眼前一亮。不由自主地赞叹张老师课堂教学的博大精深。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个学生的进步启迪着更多学生昂首挺胸。自信向前。一切竟这样简单,又这样丰富多彩。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来源于学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成精彩。

3语言的品味因紧扣文本的提问而简

张老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时提了这样的问题:“走进课文,请细读第4、5自然段,哪些地方作者认为灰椋鸟好看?做好记号,然后交流。”这样的问题,因紧扣阅读理解的关键,所以浓浓的语文味很快在课堂上弥散开来――

生l: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啊!这是我们看到的漂亮的灰椋鸟。(师接:听声音,你又听到了什么呢?)

生2: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人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句写出了灰椋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师答:多么诗情画意!变换句形读读,就是一首美轮美奂的诗篇啊!生齐读)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第4、5自然段,并示范背诵这两个自然段,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最后,学生顺理成章地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教师声情并茂地介绍本文的作者徐秀娟,并播放了相关的短片。教师、学生无不被作者为了挽救鸟类而献出年轻生命的崇高精神所打动。这时,学生的激情被点燃,教师让学生说几句赞颂生命的语句,他们自然就出口成章了。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A-0068-02

一、教材简析

《石灰吟》这首诗托物言志,诗人以石灰白比,在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同时.更以此来表现自己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磨难的精神,抒发诗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进而表达自己不屈不挠、坚守高洁情操的信念。这首诗语言简明、生动,通篇洋溢作者磊落刚直的英雄正气,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诗作者于谦,为明代名臣,民族英雄.虽官至少保。但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石灰吟》这首诗正是诗人生平、人格的真实写照。

二、教学目标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二)学会生字,理解古诗中词、句的意思。

(三)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情感。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

四、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文字,感受作者“清白留人间”的气节。

五、教学准备

(一)创造条件获取矿工采石、煅烧石灰的视频,供学生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

(二)师生搜集与于谦有关的资料。

(三)师生搜集几首托物言志诗,便于学生了解该类型诗的特点。

(四)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组。

六、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欣赏激趣

1.欣赏。多媒体播放著名播音员方明的配乐朗诵《石灰吟》。教师激情朗诵:“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展示。投影展示于谦的几幅画像。

师:这就是于谦,明代名臣,民族英雄,虽官至少保,但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他的诗作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他和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同学们,他能和民族英雄岳飞并称,可见其历史地位。

3.过渡。

师:歌咏言,诗言志。今天,我们就来拜读其诗,走近其人,领略其风采。

(二)合作探究

投影展示诗句,录音机播放我校小播音员提前录制的《石灰吟》配乐朗诵。

师:这首诗虽意蕴悠长、寄意深远,但文字简明浅显、通俗易懂,相信借助前期的准备,通过同学们的合作探究,一定能正确解读。

1.自主学习,理解诗文。小黑板出示学习要求:自学古诗,理解诗句和词语的意思;借助课前的准备,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合作解决疑难之处。

师:下面,进行大组交流。

(1)释题解句。

生1: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在诗中有赞颂、颂扬的意思。

生2:“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石头是经过千万次敲打才从大山中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自己看作是很平常的事。

生3:“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即使身体被粉碎,我也毫不畏惧,也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世间。

师:谁能试着用自已的话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生4:石头要经过多次敲击才被从山中开采出来,它把被熊熊烈火焚烧看成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即使粉身碎骨,石头也毫不畏惧。也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永留人间。

(2)释疑解难。

师:从刚才交流情况看,大家不但准备充分。而且理解较为正确。很好。但有几个地方还要请大家注意一下:

“吟”的解释有“唱,声调抑扬地念;叹息,痛苦的声音;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名称;鸣,叫”。请写出下列词语中“吟”的解释:( )、吟诵( )、猿吟( )、暮江吟( )。

“等闲”在不同的诗句中意思也不同,如“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指(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指( )。

(3)朗读再现。

师:这首诗,生动地再现了石灰制作的全过程,自己读一读,让我们的头脑像看电影一样再现一次。组内读一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用诗中的一些词句来回答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标出朗读重音。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同学们,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石灰虽历经磨难,却坚强不屈、宁死不屈、英勇无畏。让我们来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得更有感情、更富韵昧。

2.借助媒介,认识石灰。

师: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石头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视频展示石灰制作的全过程:爆炸开采(师:古代主要依靠锤击、敲打)、煅烧、成灰。

师:石灰有何作用?请你用“它能……它能……”的句式说一说。

生1:它能建房造屋,它能使房屋变白。

生2:它能杀茵消毒。它能牺牲自己净化环境,让人类生活在一个干净的世界中。

师:石灰的作用,用文中的诗句来加以概括,就是?

生: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石灰清白留在人间,需要经历(生:千锤万击),需要经历(生:烈火焚烧),需要经历(生:粉骨碎身),真的令人敬佩。由此,你想到了那些成语?

生:不屈不挠、坚贞不屈、一身正气、宁折不弯、宁死不屈。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音乐前段舒缓悠扬,中段激昂铿锵,后段辽远悠长。

师(充满激情):同学们。石灰历经万难,宁可粉身碎骨也要留下清白在人间,让我们带着敬重之情、感叹之情、颂扬之情来朗诵这首《石灰吟》。

3.拓宽渠道,研读于谦。

投影展示文中插图。

师:于谦伫立在山顶之上,凝望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此时此刻,于谦会想些什么呢?

录音播放于谦的生平。

生1:他会想作为进士,我要心系百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2:他会想,我是朝廷重臣,我要为皇帝分忧,为社稷着想,绝不贪图享受。

生3:他会想虽然许多大臣都鱼肉百姓,但我绝不同流合污,我要做一个清廉之官,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4.再现情境,扮演于谦。

背景音乐悄然响起。

师(深情地):于谦,不为利益所诱,不为环境所迫,不为恶势力所惧,胸怀国家,忧国忧民,浩然正气流芳百世。不正像《石灰吟》所吟诵的那样“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生合作表演于谦面对不同境况的情景。

师(谄媚地):于大人,您是太子的老师,这十两黄金送给您了,请您在太子面前替我美言几句。

生1:对,我是教太子,但我只教清正廉明,只教胸怀百姓,只教纲纪严明。

师(引诱地):于大人,您看看,像您这样手握大权的官员哪个不是腰缠万贯、地超万顷,只有您还是两袖清风,您官任少保,只要您批个条子,我包您发大财。

生2:哼,我不图家财万贯,我只求百姓安居,我不图权倾朝野,我只求百姓安宁。

师(威逼利诱,强硬地):于谦,你负责兵部,只要你劝说皇帝老儿放弃抵抗.在新皇帝面前我保举你做丞相,怎么样?

生3:你这个奸贼,不管你给我什么官我都不稀罕,我一定会力主抵抗。一定会把来犯之敌全部歼灭,一定会保国家太平。

师:此时此刻,你在想些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生1:于谦真是一个为国为民、忧国忧民的人。

生2:于谦,您真不愧为一代名臣、重臣、忠臣。

生3:于谦,您真像诗中所吟诵的那样“只留清白在人间”。

(三)诵读内化

师:此时此刻,于谦的形象在我们心目中豁然高大起来,他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他是一位胸怀国家的名臣,他是一位宁折不屈的英雄。

师:谁愿意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先小组推荐,然后大组竞赛,推选出四名同学进行朗读录音,准备在学校小广播播出。在录音之前,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朗读时会带着什么样的情感?为什么?

生1:仰慕之情,我长大了也要像于谦那样,无论做什么都要想着国家,想着民族,想着他人。

生2:敬重之情,于谦不但立志为国为民,更在做官以后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生3:爱戴之情。

生4:感叹之情。

(四)拓展延伸

1.填空。诗言志。

《石灰吟》分明就是于谦在表明自己“――,――”的志向;《墨梅》中有“――,――’的诗句,也是王冕在表明信念;爷爷在《青松》中有‘――――’的豪言壮语;‘――――’正是王安石的生平写照。

2.诵读下面这首《咏煤炭》,诗中哪些句子最令你感动?为什么?咏煤炭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五)总结升华

师: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亳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可见。《石灰吟》就是于谦自己一生的写照啊!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背诵。

多媒体播放京剧片段《石灰吟》。

师:同学们,请欣赏京剧片段《石灰吟》。有兴趣的可以跟着学一学。

(六)板书设计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第12篇

心里常想象出一个瘦长而干练的女孩子。

她从不轻易涨红脸,不会做楼梯上忽然跌一跤的傻事,甚至从没有一个时刻会不安,她将永远从容地走着,从容地在眼睛里藏起夜的苍穹。这样的女孩,会像是一株在盛夏怒放的花朵,自然地承接风儿的赞颂。但是真可惜,我永远也不会是这样的女孩。你知道吗?我只是在想象一个绝不同于我、却拥有着我的梦的女孩,想象她是这样的我,而我,永不可能是那般的她。她将有不同的路可走,而不会如我,被这短暂又糊涂的黑夜困住。

如果有人在读这段文字,会如何想?会笑我吧,真是个从虚无里汲取力量的孩子,但我真的只是个孩子,浅薄地唱一首歌,就跌在床上掉下泪来。对于生活,我缺少一种爱它的勇气,所以我与它争吵,与它决斗,可又在黑夜的梦里,吞吐着念它的名字,如同呼唤一颗埋在树下的、不再能生长的种子。在那橘红色的梦境里,它张开澄澈的仿佛湖水般的眼睛,低低地喊一句:“我看见你了——”我身上的碎片忽然开始剥落,一片接着一片,一片接着一片,我先前垂首在那里数,但是渐渐地便埋没得连自己的鞋子也看不清了。我醒来之后想起,那幅画面是一年秋季,美术老师带来给我们的一组照片中的一个。

这时候,我开始想念美术老师,想念她两年内带给我的思索与挂念。无论是短发或者梳辫子的她,始终像一个女孩子般无比温暖地站在讲台前,在热闹中拍拍手说:“好了,我们上课。”她永远不会沾上多么浓的香气,好像要叫人捉住行踪似的,她沉静地站在那里,好像是这苍白与孤独之中唯一的纯粹。生命中一定要遇见这样一个人,虽然只是短暂的相逢,但她的心,她的言语却能给你春天的方向。我那可爱的美术老师,她以生活这一伟大而永恒的艺术指引着我,使我去探索、去找寻。

我想她倘若不来教我们,一定会有别的更好的出路,但是她来到我们身边,堆砌起我们灵魂中干净的城堡来。我愈发像是一个羞赧的小孩子,因为虔诚地爱着她,而不敢多说半个字。我只是在遇见她时,挥起手,轻而含糊地喊:“老师——”她听清楚了吗?在我迟疑这一点时,她温柔而极美地一笑,眼睛亮得出奇,使我觉得,她知道,她什么都知道。她的形象在我的心中刻下了牢牢的印迹,反而让我忽略了她的名字。有一次,同学对我说起时,我恍惚地沉默了一阵,缓过神来问:“那是谁啊?”她无比惊愕地看着我,像是我变成了一个怪物,“她——她呀!”“她?”我重复着,有些透不过气来,寂寥的,只有我们两个人的走廊,笼在一层淡淡的古怪的蓝光里。“是她啊!”我忽而记得——在我时常虚无的意识里,一个人的名字是最不重要的,我认得的是一个人的心,实实在在、干干净净的心。我们为什么要去记一个人的名字呢?那是面孔之外的标签,但我情愿撕去它,与一个人的灵魂无间地交谈。

在最后一次美术课时,她同我说了好多,那是严肃而刻骨的观察后的谈话,我觉得讶异,我从不知道,自己的心竟被她看穿了这么多,或者说,是我从不知道,自己还能被人如此地读懂。这是我的母亲也不能办到的事,但她的确震撼了我。她说:“你要加油啊——”我无数次地听到这样一句话,但唯独今天的这句,乘着吹在脸上的风一起刮进我的耳里,软软的,却又坚固无比。

那么,你看,我亲爱的老师,我仍在继续成长着,揣着心中的梦想在一天天努力。

——即使不能够,不能够成为想象中的从容的女孩子。

(辽宁省锦州市第八中学)

不知怎地,我被标题中的一个“颂”字下了蛊,脑海里倏地一下掠过了两个字“天使”。待我读罢全文,竟然发现作者笔触所及的内容和“天使”还真的有点沾边。先是作者那个美丽的梦想,她渴望变成一个“不同”的自己:不犯傻、不会不安、永远从容的女孩子。这个理想人物是一面镜子,不是为了映照出真实的自己,而是提醒她人生还有一个童话般的成长方向。这个“可能性”要怎样实现呢?作者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故事。一位“天使”般的美术老师出现了,可以说她就是作者心目中渴望的那个“自己”,于是乎开始了纯粹的热爱。文章对老师的正面描写并不多,但是作者热烈的爱,以至于忽略了名字,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她对不同的那个“自己”的痴迷。倘若,美术老师一直都在身边,也不失为一种成长的力量,但是她的离开却带给作者一次重新认识自己的契机。老师的一句“你要加油啊”成为点醒作者的那根魔杖。原来,并没有另外的自己,唯有成长才是真实的、美好的、永恒的。

【适用话题】做你自己、为自己喝彩、成长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