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桂枝香金陵怀古

桂枝香金陵怀古

时间:2023-05-31 09:12: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桂枝香金陵怀古,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其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2、《金陵酒肆留别》唐代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柳絮飘飞的时节,江南水村山郭的一家小酒店里,即将离开金陵的诗人,满怀别绪。骀荡的春风,卷起了垂垂欲下的杨花,轻飞乱舞,扑满店中;当垆的姑娘,捧出新压榨出来的美酒,劝客品尝。这里,柳絮濛濛,酒香郁郁,扑鼻而来,也不知是酒香,还是花香。很多人写离别,大多少不了言愁,所谓“离愁别绪”。然而,李白这首诗中连一点愁的影子都不见,只有别意。

3、《桂枝香·金陵怀古》宋代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

登上高楼凭栏极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气刚刚开始索肃。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这是一首金陵怀古之词。上片写金陵之景,下片写怀古之情。不仅批判了六朝亡国之君的荒误国,也批判了吊古者的空叹兴亡。六朝的往事都随水逝去,空余寒烟芳草。可悲的是,有些人如商女一般,不顾国家兴亡,还沉溺于享乐,吟唱着《花》这样的亡国之曲。

4、《金陵晚望》唐代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城曾在日暮的景色伴着浮动的云,也在秋声里陪着落日。这世上有无数的丹青圣手,可都画不出内心的伤感。黄叔灿《唐诗笺注》说:“‘画不成’三字,是‘伤心’二字这神。”正因为画不成,故见“伤心”之深;也正因为伤心如此,所以谁也难以传神地画出这种心声。

5、《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宋代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第2篇

见风(咬牙切齿):考试!毕业考试!!作文毕业考试!!!

最近见风的生活很平静。

平静不代表正常,其实自从春节之后,由于考试和面试随时随地争斗,不太平就成了见风生活的主旋律。

身为迪迪和乌米的偶像、万千“魔丝”(这是见风为深爱锐亭魔法学院的同学们起的代号)拥戴的巨星,这次月考名落孙山,可真是“杯具(悲剧)”呀!

“盖教授救我!”在月黑风高的深夜中,盖布斯尼教授从小山般的作文堆中抬起头,看到见风哭得堪比蟠桃的眼睛,手里还拿着他“风烛残年”的作文。

见风的作文究竟遇到了哪些问题?还是看看教授们的诊断记录吧。

科室:牙科

作用:一口好牙是脸的门面,一个好开头就是作文的门面。

病因:开头没有精心构思,不能给评卷老师留下好印象。

盖布斯尼教授:脚踏西瓜皮,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治疗单:古人行文讲究“凤头”,也就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写得精彩。

可采取的方式有: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写景状物,渲染气氛;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抒情议论,奠定基调;巧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巧用题记,揭示主旨;巧用诗文显诗意等。切忌开头云缠雾绕,洋洋洒洒几百字后,仍不见与话题有关的内容。

科室:内科

作用:文章要有一至两个亮点。行文中要多次扣题,要一路扣题一路歌。

范斯尼教授:见风,我平时教你的范文技巧都还给我了吗?罢了,时间紧张,临时抱“范脚”吧!

见风:喔,好重的臭味!要熏晕了!

治疗单:如果是记叙文,应该用吸引人的情节和生动的描写表现你的真情,记叙文不能没有描写。

如果是议论文,就一定要有一两个典型的论据,就应该有纵横捭阖、很深刻的见解。亮点可以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警句,也可以是一个精彩的比喻。总之,要能使评卷老师的精神为之一振。

材料、引语和话题中的相关文字应至少在文中出现三次以上。开头三句话内应点题一次;结尾应回扣标题,也就是“回眸一笑百媚生”;中间至少扣题一次。这几次扣题事实上也是在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跑题,有赛场上叫暂停的效果,可以调整思路和写法。

科室:外科

作用:把别人的金子贴在自己脸上。

学会仿写。就算见风同学你忘了锐亭魔法学院所有的教授,也不要忘了我!所谓“天下文章一大―”

“抄?”见风愕然地看着高斯尼教授,“那会变成低分作文的!”

“借鉴!”高斯尼教授使劲瞪了他一眼,“如果我们能够在写作中充分利用仿写这一模式,那我们同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仿写在解决作文字数要求的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色彩,丰富了写作者的语言内涵。

1.注重开头

2.行文扣题

3.设置亮点

4.引用警句

5.巧用比喻

6.学会仿写

现在我要去给我的作文们体检啦,你也一起来吧!

你是否经常感觉某些语句似曾相识?你是否发现“化用”也有正反两种境界?“正用”就是取典故原来的意义入诗文,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语出谢月兆《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描写了金陵的壮丽景色。

“反用”是指在诗文中反用原典的意思,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本诗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过隐居生活的愿望。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语出《晋书》。窦滔妻苏氏织锦为回文诗,寄给丈夫,后来就用“锦书”指代妻子给在外丈夫的信,本诗反其意而用之,指在外的丈夫给妻子的信。

黑板上写着这样的诗句:

第一组: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

第二组: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杜甫)

而明日、明日又隔天涯。(席慕蓉)

第三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

第3篇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感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就必须熟悉掌握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由于表现手法比较繁杂多样,故而针对出现频率最高的写景诗,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写景诗的表现手法主要包括景色描写的手法、修辞手法和情景关系三个方面。

首先介绍景色描写的手法,常见的有远近俯仰相结合、视听嗅触相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手法。

虚实相生也叫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衬实、景随情迁、情随景生等。“实”就是眼前的景物,“虚”就是想象的景物。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第三句诗是“梅花落”的拆用,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笛声化作满地落花。景象虚实相生,视听相通,与雪净月明的实景相配,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使思乡之情感而不伤。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均是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

其次是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用典、双关等。对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不再赘述,这里重点解释一下“互文”、“用典”和“比兴”。

互文指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为了达到文字简洁、含蓄凝练的要求,让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例如《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杜甫《江上逢李龟年》中“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白居易《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

用典又叫用事,也可理解为借古讽今,多是作者将具有警策作用的神话传说、古人古事、名言警句等运用到自己的诗歌中,推陈出新,表达对世事、世人的看法。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旧瓶装新酒”,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则化用了唐朝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的句子。

比兴,最早在《诗经》中运用较为普遍。“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比喻、比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起兴、兴喻。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比兴兼用的手法,用风雨中飘摇的黄叶树比喻孤灯下凄凉的白头人,烘托了悲凉的气氛。作者先写“黄叶树”以引出下文的“白头人”,是为“兴”。

最后是情景关系,也就是与写景抒情有关的表现情感的手法。一般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反衬,以景结情,移情于物,烘托、渲染等手法。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侧面描写即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2001年高考题选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却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渲染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某一方面的形象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反衬是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例如杜甫《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春”之景不可谓不美,但“看又过”包含着时光流逝,归期遥遥,远春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全诗是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反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第4篇

一、选修教学准确定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根据课标精神,教学中我们将《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有二:一是指导学生在必修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和审美能力,让学生习得方法,构建起能力。具体讲就是既要指导学生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准确解读诗歌作品,准确地了解作家的思想与作品的风格,系统地掌握某一题材的作品主题与表达技巧,构建诗歌的知识网络;同时又能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感受和体验作品的过程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有所选择,获得个性化的发展。具体讲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兼顾学生个人的爱好,教学方法上多进行探究性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二、整合教材,实行模块教学

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以话题的形式组织单元,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分为讲读篇目和课内自读篇目,但基本以朝代为序列,分为“气象恢弘的初盛唐诗歌”、“姿态横生的中晚唐诗歌”、“北宋的旧曲新声”、“南宋的乱世词心”四个话题,每个话题以作家作品为单元编排,这样虽然能让学生对唐诗宋词的发展历程和代表诗人有一个总体了解,但这样编排整体感不强,比较零碎,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因此,教学实践中我们打破了原有专题的框框限制,把教材整合为三大模块。

(一) 导学模块

对于诗歌鉴赏,虽然学生在选修课的学习中有所涉猎,但是难免缺乏系统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积累;同时,古典诗歌离学生的生活时代已远,学生要长时间的连续学习,难免会有畏惧之心。因此,教学之初,我们先设置了导学模块,导学模块的教学重点是导之以法,授人以渔;导之以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树立学习诗歌的信心。这一模块的教学以讲解课型为主,教师重点利用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必修课中所学的文本,重点从意象和意境、诗歌特点、表现手法,诗歌鉴赏的角度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梳理常见意象、意境和常用手法;让学生明白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鉴赏的角度,从诵渎入手,让学生学会看题目、看作者、看注解、看文本,并注意抓住关键词句、意象意境特点、用典、修辞手法、言外之意等,由浅入深全面把握一首诗歌。这样一来,学生初步掌握了诗歌的解读方法,消除了畏难情绪,拥有了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 名家模块

唐诗宋词的璀璨星空里有五颗耀眼夺目的明星―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这是选修重点讲授和学习的内容。教学中重点以赏析课型和诵读课型为主,重视方法的示范,授人以渔。

一是整体把握这些重点作家作品及主要特点。

这五位大家,分别代表了唐诗宋词的不同风格,每一位大家,在人生的不同时期,由于背景和人生经历的不同,作品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如学白的诗歌重点引领学生学习他的代表作《将进酒》和《梦游天姥吟留别》,让学生体会李白的狂放不羁、愤世嫉俗的性格,以及李白作品中夸张与想象的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学习杜甫重点突出对其诗作风格―“沉郁顿挫”的’体悟,在结合学生先前学过的作品如《登岳阳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兵车行》和《旅夜书怀》。学习苏轼重点以教材里所选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和自读篇目里的《江城子・记梦》为主讲篇目,意在让学生体会苏轼词作豪放的风格和深婉细腻的情感。学习辛弃疾重点引领学生感悟其作品中的爱国思想,教学中重点学习有比较深厚的现实内容且手法圆熟精到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和体现婉约含蓄风格的《青玉案・元夕》。学清照则重点学习能够代表其词前期和后期风格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和《声声慢》(寻寻觅觅),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认识。

二是讲授重点作品,学会解读方法和诵读方法。

叶老曾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诗歌选修教学也是如此。在引领学生学习重点作品中,让学生学会解读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先通其词语和句意,玩味意象,描摹意境,品赏手法,体悟其感情,学会在鉴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同时,教授重点作品时,引领学生掌握诵读的方法。教学中指导学生做到三读:音读(即读正字音,读准节奏)、意读(即理解诗句,理清脉络)、情读(即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情感,明晰主题)。如以《将进酒》为例,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以悲伤起势,最终归结于“愁”;再读诗歌,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悲―欢―愤―狂。在诵读时要利用语气和节奏的变化恰切的诠释诗人的情感。比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一句,起势“君不见”属客观陈述,所以语气应平缓,“黄河之水天上来”让我们想到滚滚黄河之水从天上一泻而下的磅礴气势,所以读来应气势轩昂,特别是“天上来”三个字,更应该体现出一种大气磅礴之势,紧接着“奔流到海不复回”表达的是时光易逝的感叹,语气应转为低沉,一唱三叹。中间“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一节,句式变得简短,感情也较为欢快,所以节奏上应紧凑轻快。

(三) 题材模块

除了重点作家的作品外,对于其他的作品,我们打乱教材的编排顺序,按题材做了有机的整合,依次划分出山水田园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思乡诗、咏史怀古诗5个板块。咏物诗以《房兵曹胡马》和《马诗》为主,山水田园诗以《次北固山下》和《汉江临泛》为主,怀古诗以《泊秦淮》和《桂枝香・金陵怀古》为主,边塞诗以《从军行》和《燕歌行》(并序)为主,羁旅思乡诗以《商山早行》和《除夜宿石头驿》为主。

第5篇

【关键词】 唐诗宋词 信息技术

《唐诗宋词》是新课程改革教材高二年级上学期的选修课本。主要教学内容是唐诗宋词的文学欣赏。众所周知,文学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学生的欣赏绝不等于教师对内容的机械讲解,而且这册书包括四个单元,几十首诗词,容量大,如果按传统教学方式,笔者以为难以充分展现诗词作品的相关资料,更难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仅靠教师个人的主观分析也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这样不仅费时多而且效率较低,更难以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所以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技术运用显得格外重要。

一、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诗词教学过程,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诗词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诗词鉴赏课上,我们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诗词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如《春江花月夜》一诗,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的声音,让学生感受月夜潮水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2、实现创作者与欣赏者的情感交流,拓展训练学生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由于诗词鉴赏需要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对古诗词的感悟,其核心就是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从而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所以我们必须努力促进学生从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发展。

如教授北宋柳永的《望海潮》一课,笔者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制作优美的课件图片进行观赏,首先是鸟语花香的江南胜地杭州的美景,配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其次是展现汹涌澎湃的钱塘大潮,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又培养了想象力,激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产生语言的形象感,更进一步体会到柳永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产生的魅力,使学生最终真正理解文学形象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

一首诗词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在老师的提示下,在多媒体音乐的伴奏下,调动他们熟悉的知识、场景、生活体验,把它们和诗词联系起来,进行再创造。如教学《雨霖铃》时,我就启发学生联想自己送朋友时的心情、场景来理解词人送别时的心态、动作,这样,学生就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把自己和词人联系在一起,相同的心情让学生很容易就产生了共鸣。

笔者认为,诗词中想象的对象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已存的,但个人尚未感知过的事物的新形象,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尚未有过,还有待创造的事物的新形象,所以想象具有创新的特征和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结合教材内容,凭借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的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造力,意义无疑是深远的。正因为如此,爱因斯坦才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学模式,尽力实现唐诗宋词在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习鉴赏。

二、信息技术开拓了教师诗词鉴赏知识的视野

《唐诗宋词》是综合性极强的学习内容,涉及到语文知识的方方面面。正因为诗词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多元性,教学方法必须灵活,所以,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就可以借助各种媒介为教学提供的丰富的信息,把单纯的课本知识向课外生活拓展,拓宽诗词教学的空间。

这样,语文教师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储备自己的诗词鉴赏知识,教学时就能厚积薄发,纵横捭阖,既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又把知识性、趣味性寓于一体,增强了师生之间交互性和教学的趣味性。教学时借助各种媒介,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能轻松地教学,使寓教于乐变为一种可能,进一步成为教学现实,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三、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会鉴赏诗词,能够自主学习、自主鉴赏提供了帮助,充分体现了自主性、个性化的学习原则

第6篇

古人在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写景、状物、言情、述志,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从而形成了古诗词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下面以中学课本中涉及到的诗词为例,试作说明。

1、点染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这样的例子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李清照的《声声慢》就用了“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后面“都是离人泪”是点。也是用的这种手法。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而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3、疏密

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在诗歌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但在一首诗歌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从美学角度看,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之间,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理的愉悦;而作者营造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又将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观开阔,一密显出局部的清幽,的确让人心旷神怡。

4、动静

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如查慎行的《舟夜书所见》:“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前两句写静,后两句写动,给人美妙的遐想。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花落、月出、鸟鸣的动,突出了春涧的幽静。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写动,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后两句写静,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但也静中见动,是诗人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动。李白的《望天门山》更是高妙,以“天门中断楚天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雄奇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动中有静;动静相衬,即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可谓运笔如神!

5、浓淡

在绘画中,浓淡主要指色彩的深浅、明暗。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指语言的色彩。浓者,重笔浓彩,绚丽;淡者,素笔淡写,不尚雕饰。就作家个人而言,有的追求素淡,有的追求浓艳;有的浓淡兼施,两相映衬,收到鲜明生动的艺术效果。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写金陵的壮丽景色,用了“似练”、“翠峰”、“残阳”、“彩舟云淡”来写秋景,语言华美;下片叹六朝竞逐豪华,吊古伤今,语言素淡;以浓衬淡,有力地强化了政治家睹今鉴古的深远思虑。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上片写“红藕”、“玉簟”、“罗裳”、“兰舟”、“锦书”、“月满”,色彩较浓;下片写“花”、“水”、“闲愁”,色彩较淡;浓淡相映,充分地渲染和抒发了词人的相思之苦;“浓”尚不可解其愁,“淡”更让她何以堪?

6、雅俗

雅俗是运用语言的一种艺术。“雅”是典雅,“俗”是通俗。在诗歌中适当运用雅语和俗语,就会雅俗共赏,增强诗歌的艺术魅力。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前七句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比较雅;结尾两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较通俗:这样以俗入雅,充分表达了词人关注百姓疾苦的情怀。又如白居易《忆江南》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用语通俗;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语典雅。不用雅,写不出江南之优美;不用俗,便失去了亲切感和独特的向往之情,可谓相得益彰。

7、巧拙

巧拙也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巧”是工巧,“拙”是朴拙,二者结合,常可收到别具一格、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如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前一句朴拙,后两句工巧。无前者,后两句失去依托;无后者,前一句失去了应有的表达效果:前后相合,一幅凄清之景顿生,一股兴叹之情流动。又如周邦颜的《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前一句写太阳初升,露水渐干,比较朴实;后二句写青青池水,风吹水动,晃动的叶子仿佛在不断高举一样,用笔很巧。

8、曲直

曲与直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曲”是婉曲含蓄,“直”是直率明了。一般来说,诗人心情平静时,喜欢含蓄委婉,感情激动时,便直吐为快。在现实生活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常常是复杂变化的,因而在作品中总是兼用曲与直两种手法来表情达意,力求做到曲直互补,妙合其心。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描写令人神往的仙境世界,明写了对仙境的向往,暗写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属于“曲”的手法;到诗的结尾处却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就是“直”,一曲一直间将诗人率真可爱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白居易的《琵琶行》虽然也曲直兼用,但没有了李白的率真,而是以曲为主;他写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直接表明的是对下层歌妓和劳苦百姓的同情,曲折表达的却是政治受挫后,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世态炎凉的强烈不满。说自己的遭际属于“直”吧,可他还是表达得那么“曲”,不讲原委,只诉同感。曲折与直率的运用,与诗人的心境有关,确实耐人寻味。

9、隐显

“隐”与“显”,也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两种方式。“隐显”与“曲直”非常相似,常常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说,因为曲就是隐,直就是显。诗人在表达深藏内心而不便明言的思想感情时,往往隐约其辞,采用隐讳曲折的方式;其他的一般都表达得较直接明白。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明明是想说自己考前心里没底,又充满成功的期待,盼望张籍的帮助,却又隐讳曲折地虚拟新妇的口气问新郎:“画眉深浅入时无?”可谓隐讳而妙极。又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在明显地抒发哀悼亡妻之情的同时,也隐约地抒发了“尘满面,鬓如霜”的政治失意之情,可说是隐得深沉。

10、离合

离合是一种离题旁涉与紧扣题目的辩证表现手法。直写题目,内容就会局促;荡开笔墨,内容又会偏离题目。而离合就是要讲究直写与旁写、正写与侧写的和谐,侧写、旁写都要做到服务于正写,服务于题目,从而使诗歌意脉相连,似断实续,摇曳多姿。这种手法在咏物词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因为古人主张咏物词要力求“不即不离”、“不沾不滞”。如苏轼的《水龙吟》:“似花还是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开篇摇曳入题,以似花非花、无情有思吟咏杨花,接着由杨花衍生出思妇意象,人与花、物与情,在不即不离之间,咏物而不滞于物,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