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12: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子课本人教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提出的教学建议,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我们认为,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可采取以下教学优化策略。
一、创设交际情境,激发说话兴趣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言语活动,只有特定的环境才能为口语交际提供场合、对象、目的等具体条件,从而使学生进行真实的交际行为,取得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刘焕辉《言语交际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来设计话题,合理拓展,精心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激发学生跃跃欲试、一吐为快的欲望,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去交流、去体验,从而获得审美感受。口语交际情境的设计应该具有真实性、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可以综合运用环境营造、语言描述、角色表演、音乐渲染、图片展示、录像或多媒体呈现、道具或实物陈设等方式来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背起行囊走四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笔者设置了“草原夏令营模拟招聘会”情境:把教室布置成一个招聘现场,电子白板显示出蓝天绿草、牛羊成群、篝火通红、奶酒飘香的美丽画面,屏幕上滚动着“背起行囊,感受草原”的字幕。这样,通过环境营造、语言描述等手段,让招聘者和应聘者尽快进入角色。
在组织开展这类活动时,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因材施教。对羞怯、不爱说话的学生,教师要尽量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敢说、愿说;对于胆大、敢于发言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凝练语言,讲求表达效果,使他们会说、善说。同时,教师还要多给学生一些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自我需要和真实感受,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使之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要精选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并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让他们在灵活多样的活动中发挥各自的特长。
二、找准训练重点,实现双向互动
教师在基于口语交际教学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具有多重身份,既是组织者,更是参与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并且自身要处于一个“相互渐变”的角色。例如“草原夏令营模拟招聘会”,教师可以扮演考官,和学生一起完成交际任务。但教师又不能只是口语交际中的一个角色,还要组织教学,适时把握方向,提升思想,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在明确口语交际目标的前提下,找准每次训练的重点、难点,进而合理选择训练的方法,安排训练的步骤。每次训练前,都必须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组织学生精心策划,把具体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做到目标明确。教师要发挥表率作用,对难度较大的话题要亲自示范或直接参与角色活动。同时,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教给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语气、语调、重音和表情、手势、动作等来增强表达效果。教师要努力加强自身语言修养,使自己语音清晰标准、语言简明流畅、语调抑扬顿挫、体态语形象生动、感情饱满丰富,这无疑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还应成为学生口语交际的典范,让学生有所依傍,有所借鉴。
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只有听者与说者双向互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因此,对一些双向互动性明显的话题,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进入讨论、辩论状态,让学生在互动中得到锻炼。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为“马的世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笔者依据单元训练要求和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设计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马背民族与游牧文化”、“那达慕上的赛马活动”、“历史传说中的马”等讨论题目。要求学生课下准备10分钟左右的发言提纲,以备小组讨论时使用。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与马有关的知识,也提高了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真正实现了“能说”――“想说”――“会说”。而对于那些互动性不太明显的话题,要特别注意隐性一方角色的体现,不能让口语交际训练变成“独角戏”。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为“我爱我家”,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设计了“打电话劝阻要离家出走的同学”的训练题目,意在引导学生能围绕中心有条理的说话,即说话要把握住中心,不能只关注“劝阻一方”;而是既要引导劝阻者“能言善劝”,又要引导被劝阻者“能言善辩”。这样双方才能沟通,才不至于让劝阻者一个人唱独角戏,在劝说沟通的过程中,把握说话的方向,掌握交际的艺术,开启对方的心扉。
三、拓展教材内容,优化课堂结构
现行人教版口语训练是分两个系统编排和设计的,一个系统与阅读结合在一起,在部分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安排了近二十次小型的口语交际活动;一个系统与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每册安排了三次大型的口语交际活动。
教材为口语交际活动提供了话题。综合性学习中的口语交际还设置了一定的情境,有的还给予了必要的示范和引导。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中口语交际的设计,只是提供了一种具有开放性、选择性的范例,课堂活动尚有许多不固定的因素。因此,教师应在遵循《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造、变通、拓展和完善。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为“漫话探险”,笔者结合单元训练目标与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了“讲述探险家的故事”的口语交际训练。课前播放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遨游太空的录像创设情境,课上设计模拟采访活动,以科技小记者的身份采访杨利伟;又将搜集到的故事用口语表达出来,培养学生语言复述能力与口语描述能力;最后,设置“辩题”,正方――“推崇探险论”与反方――“反对探险论”,让辩论双方都有话可说、有理可辩。在口语交际训练中,达成语文综合性学习多种教育功能的整合。
除了精选、利用教材中的话题,我们还可以选取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评述、讨论和辩论。例如,“课外补课到底好不好”、“上网是利还是弊”、“我看中学生早恋”、“中学生零用钱调查”等。还可以选取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介绍新闻、评点时事、针砭时弊,如“怎样看待日本地震后中国的救援行为”、“抢盐风潮背后的故事”、“中国足球能走多远”等。还可以选取生活中的接待、拒绝、赞美、批评、慰问、问路等话题进行模拟日常生活训练。当然,无论选取哪种话题都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放与拓展,必然会带来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有些口语交际活动延伸到了课外,有些则有效实现了与相邻学科的配合。例如,以“漫游语文世界”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笔者为了更好的实现单元教学目标,体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教学思想,设计了三个活动,即“公益广告集锦”、“新词汇普查”、“错别字门诊”,让学生选择活动,分组完成。活动前,首先确定本人或本组的活动内容,根据内容制定本人或本组的活动计划。为了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学生必须要走上街头、走近荧屏、走向图书馆,经历从课外搜集、筛选信息,到课上汇总交流信息的过程。学生将有关资料梳理后,全班交流。再如,以“成长的烦恼”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笔者结合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情况,提前设计了一份口语能力评价表,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口齿是否清楚,问题是否明确,应对是否巧妙,内容是否有中心,礼貌用语使用情况等等。再要求学生课外采访父母、教师或同学,了解他们的烦恼与如何对待、评价烦恼,然后回到课堂讨论“成长的烦恼”。在采访结束时,请被采访人帮忙填写口语能力评价表,了解自己的口语能力,明确日后改进的方向。有时,为了教学的需要,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到更为广阔的生活中去。这样,将生活的活水注入课堂,使口语交际教学与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形成开放、动态、充满活力的教学结构。
四、采取灵活方式,增加实践机会
口语交际能力除了在口语交际课上独立训练,还可以在读写教学中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演练。阅读教学中,可进行课前三分钟口语交际训练。根据教材进度、学生认知水平及教学实际,确定由浅入深、梯度式的训练内容。例如,初一可安排讲寓言童话、成语故事、名人名言;初二可安排叙述见闻、解说实物、新闻;初三可安排读书心得、热点追踪、佳作赏析、影视评论,等等。
一些教材内容和训练题目,相对初中生的知识积累和认知水平,思维空间大、包含矛盾因素多,学生理解和完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现了鲁迅先生对旧式教育怎样的认识态度?如何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何在?《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元方的行为是否失礼?等等。对于这类问题,笔者认为,教师不应回避,也不应避重就轻,更不应该把答案生硬地塞给学生。比较而言,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更有效地认识和解决此类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一、为教师解决备课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参考资料
许多中学语文、历史教师在备课时,经常会遇到各种疑难问题,此时,如能善加利用古籍数字化产品,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例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中便有取材于《史记》的鸿门宴一文。在这一课的备课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诸如:项羽为什么要设鸿门宴款待刘邦?项羽为什么没有在鸿门宴杀掉刘邦?回答这些问题就要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来看。这跟项羽本人的性格有着极大的关系。而探究项羽的性格则需要了解更多的关于项羽的原始资料。利用文渊阁《四库全书》数字化产品,输入“项羽”一词即可以搜索出2579条相关条目,输入“项籍”一词可搜索出1223条相关条目,输入“西楚霸王”一词也可搜索出150条相关条目。老师们凭借着快捷地查询方式和浩如烟海的数字化资料,既有助于全面了解项羽这个历史人物以及对《鸿门宴》一课的理解也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起到了巨大的辅助作用。
二、为课堂教学提供一手的教学资料
在中学语文和历史教学中,经常会使用材料来进行教学,起到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材料分析能力等作用。在文言文或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之一便是原始史料难以寻找,以致使用的多为转述的二手材料或反复使用没有新意的材料,如能利用古籍数字化产品庞大的古籍数据内容,则这一问题将得到很好的解决。
例如中学历史老师在讲授大象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书的王安石变法一章中,需要拿出大量的材料来说明说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过程与效果。没有详实的史料是不能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王安石变法,而探讨王安石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是正确还是错误更是建立在深入研究史料的基础之上。通过数字化产品提供的大量第一手教学资料,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加深了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为出考试出题提供材料
无论是中学语文还是历史科目的教学不可避免要进行考试,出题就成为了中学语文和历史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古籍数字化产品中拥有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料,从而为出好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试题以及历史试卷中的中国古代史方面的试题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例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语文(III)文言文阅读一题中的文言文便节选自《明史?傅??传》。题型包括对文中内容的概况与分析以及翻译等,来考察当代中学生的古代汉语阅读与理解能力。又如2012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文综(历史篇)其中一选择题中引用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这道题涉及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知识点,解题关键在于读懂史料。如此种种,史料在中学语文和历史试卷中的运用不胜枚举。这些史料大多取自中国古籍,而数字化时代,老师们对古籍方便快捷地利用,更是提高了出题效率。
注意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策略,如信息化策略、联系生活策略;提升学生
学习动机的策略,如提出挑战性的问题策略、评价策略、奖励策略、引入竞争机制策略;提升学生自主
性的有效教学策略,如口头整理策略、笔记整理策略、自编复习讲义策略。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新教材的内容体系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知识的呈现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受模块内容和课
时的限制,不再按照律前、律后编排元素化合物知识,而是将相关的化合物进行综合的布局,体现出学
习的综合性和联系性的特点。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要抓住元素化合物
知识的核心进行教学,注重实验,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分层指导作用,注重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
的背景中进行教学,注重教会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
1.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策略
针对近半数对化学抱着无所谓或者讨厌态度的学生,如何能激发他们的化学学习兴趣,这是亟需解决的
问题。在化学教学中如果能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学科的魅力,就会让他们喜欢化学课。
1.1 信息化策略
多样化的信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而且能够锻炼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化教学策略的
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在与信息的交互过程中,学生能够将知识重
组,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让学生养成多种渠道获取知识的习惯。除了课本之外,还可以通过网络、杂
志、生活经验、讨论、访谈等获得知识。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
得他们所需的知识完成相应的任务。
1.2 联系生活策略
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物品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对于它们的研究也最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以
致用,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的用处。在上完氯气的性质之后,我布置了这样的题目:列举生活中有哪
些含氯的消毒剂,它们的成分和用法是什么?学生经过课前准备,大多有了自己的看法,并完成了自己的
作业。此时适时地上了一节"84消毒液的成分探究"的实验示范课,这是一节充满生活气息的化学探究实
验课,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之用。
2.提升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针对大部分学生化学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局面,教师面临的一个相当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化
学学习动机。在化学教学中,笔者积极探索提升化学学习动机的策略。
2.1提出挑战性的问题
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挑战性的要求,让他们能够跳一跳
就达到目标。在适度的挑战面前,会激发学生的斗志,促使他们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学完氯气的相关性
质之后,学生对氯气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教师布置给学生开放性的习题,提示他们内容的来源可以是
教材、参考书、互联网。考虑到精力有限以及学生对氯气了解的有限性,提示他们在内容选择范围上一
定要小,可以是对某一实验现象或者是对某一性质展开较深入的了解。在研究手段与方法上提示他们可
以有文献法、实验法等等。学生提出了"铜在氯气中燃烧后加水是绿色溶液,为什么不是蓝色?","含氯
消毒剂的探究。收集含氯化合物的生活用品,知道氯的用途查找资料了解常见消毒剂的成分及原理"等等
。
2.2评价策略
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让学生自己展开自评或学生之间展开互评。先让学生自己反思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有待改进,再由别的学生指出不完善的地方。这样便于他们完善自我认识、改进不足之处。老师的评价
是必不可少的,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不足,也能指引他们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含氯消毒剂
的探究课结束后让学生进行了自我小结与反思,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以及老师的评价,就让学生受益匪浅
。
2.3奖励策略
选择时下学生喜欢或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奖品,能很有效地刺激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当学生已经做
的比较好的时候,奖励既让他们充满信心,又让他们觉得老师很有人情味,不自觉地让他们喜欢老师,
进而喜欢老师所教的这门学科。对于做的不到位的学生,他们会对老师的许诺格外看重,激励他们克服
困难,完成今后的学习任务。实行这种奖励机制之后,能大大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例如在氢氧化
亚铁制备探究课前,本人就制定了奖励规则,以促进学生探究积极性。
2.4引入竞争机制
适度的竞争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在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够更积极地投身化学学习。更有
效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更有效地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给学生个体活动以及学生小组活动打分或等级
,并进行评比,能激发学生向更高的分数或等级奋进,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3.提升学生自主性的有效教学策略
元素化合物知识点众多,学生面对众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往往会觉得纷繁复杂。只有找出这些知识的
联系,掌握它们的共性与个性,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这些知识。学生在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网络时
,需要运用分类、比较的方法,将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分类、比较,归纳出它们的共性与个性。例如学
生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归纳时,分别从金属原子失电子的趋势、与氧气的作用、与水的作用、与酸的
作用、与盐溶液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比较。单个学生在归纳时不容易全面,而如果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
引言: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一化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若能准确理解并熟练掌握,将为以后学习有关配平、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也将对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化学学习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它虽然没有以一个固定的专题的形式在教材中体现,但是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却渗透在教材的每个部分。这部分内容对于刚刚开始学习有关化学内容的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而且难于认识和理解的。怎样才能使这部分知识容易学、容易用[1],如何设计教学才能使学生尽快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呢?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一节进行研究。
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现状
在当前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一线的许多教师认为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知识的重中之重,在课堂教学上主要采用的是讲授法,他们认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高考的重点,在不少高考题目中都已出现过,于是在课堂上教师还是以灌输的形式为主,让学生一味接受: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并以讨论初中学过的四类基本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等为辅线来充实相关概念,最后再加以一定量的练习、应用来巩固概念[2]。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埋头记笔记,所有的知识都是依靠教师传授,并不是通过自己思考后得知的。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这对于新课程的要求来说是不相符的,而且会遇到一些问题。
2.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2.1新课程的要求
2.1.1教师要观念从化学教学转变为化学教育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化学教材难度明显下降,但是知识面和新科技的介绍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因此要从注重具体的化学学科知识点的严谨性和深刻性转变为进行化学教育的大教育。对于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节,教学大纲上要求的很少,只需要学生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即可,但是对于教师来说,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化学知识点,而是可以与具体化学背景联系的实际问题或思考方法。要教会学生怎样从现象观察到本质,从化学中的对立统一现象理解到自然现象里的体现。
2.1.2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不断更新
化学学科本身有自己的优势,化学现象的千变万化、化学产品的丰富多彩实验手段的多样性--一而学生本就生活在充满化学产品的时代,新的化学科技不断出现。新课程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是要充分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提问讨论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分析讲解,让老师的认识转化为学生的认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
2.2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各种问题不断
2.2.1学生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缺乏相应的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的知识,学生往往很难建立起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的认识,只是能够从化合价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此外,学生对于化学反应微观层面的认识较少,而且存在于模糊或不科学的认识【3】。对于刚步入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状况只是停留在初中阶段对化学的初步认识:已经具备电子得失、化合价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的知识,但并不系统;学生能力情况也并不是很强,经过初中一年的化学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加上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学习生活,情绪和心理都处于较兴奋状态,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在这种情况和条件下的教学过程要注意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从简单的开始,慢慢引入新的知识。
2.2.2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一群刚刚步入高中生活的学生,如何使他们的思维由初中的一味接受到高中的自我获取的转变,不能再让学生的思维停留在初中阶段,高中的知识讲究理解,于是在引入一个新概念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充分引导学生,通过对学生不断地启发、提示,加以适当的鼓励,最好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观点。教师通过练习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虑是否延伸新的知识,还是复习,在整个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讲解的连贯性、条理性,特别是拗口的概念教给学生如何记忆。
3.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理论基础与教学策略
3.1理论基础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是中学化学授课的难点之一,教学活动是为学生而组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学生就不存在教学活动。
建构主义者认为“实在”不过是知者的心中之物,是知者构造了实在。或者至少是知者按照自己的检验解释了实在。学习者的知识应该是他们在环境中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而不是灌输的,相对与客观主义来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特别偏重于学的方面【5】。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确实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其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同时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起着一个传带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建构主义的设计思路是: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针对要讲授的知识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尝试解决,在学生独立思考时,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一些提示,组织学生谈论、合作地解决问题[6]。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综合原有的知识,并查阅相关的资料。从而做出合理的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
3.2教学策略
3.2.1概念图策略
在科学研究领域,概念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文字定义,而是包含了能够反映物质各方面属性的一个关系总和,因此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也成立概念学习的关键所在,而概念图则是一种通过运用图示的方法来理想地展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可视化工具[7]。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有很多概念,而且很难记,十分容易混淆,运用概念图策略,按照对知识的理解,用结构网络形式表示出概念的意义及概念之间的联系将会给学生带来一些帮助。
得电子 还原产物
失电子 氧化产物
电子转移
化合价升降
3.2.2合作交流策略
科学知识的发现不是某一个人的贡献,它是共同合作的结果,合作意思和合作精神是科学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合作交流策略要求学生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参与探究,相互交流各自的进展,并对观点进行讨论[7]。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的课堂,要通过分组谈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进行交流各自的看法与观点,并在课前布置给学生预习的作业,查阅相关的资料,分工合作,用这种方式得到比较科学的结论。
3.2.3练习——反馈策略
练习——反馈策略是指在理解化学技能性知识意义的基础上,在反馈作用的参与下反复多次地进行的一种动作,使其达到自动化的水平。练习的效果不在于练习的次数,而在于练习后一定要达到正确性、协调性和自动化[7]。氧化还原反应的几组概念是很难辨析的,在不少的习题中有很多概念性的知识,尤其是被氧化、被还原和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最容易混,这时需要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有个条件反射,一看到是被氧化,那么自身就是做还原剂,这都需要练习来达到这个效果,通过反馈作用来实现。
3.2.4挖掘知识的多重价值策略
挖掘知识的多重价值策略要求学生从观念上认识到科学知识不仅是事实、规则和理论的体系,任何知识都是人类探索和研究的结果。从知识的本身、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背后蕴含的思想观点几个角度分析,挖掘出知识的情意价值[7]。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就必然有还原,它们绝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其中蕴含了对立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并且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在很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上都随处可见。引导学生学习和逐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对今后的生产和生活都是有意义的。
4.“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研究
4.1教学目标
在中学阶段的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凡涉及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是认识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设立一个准确的教学目标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在高中化学新课程背景下的基本思路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于此,确立本节内容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逐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中几组概念的学习,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7]。
4.2教学过程
一、复习初中知识,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经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学习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知道物质得到氧就是氧化反应,物质失去氧就是还原反应,写出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CuO+C===Cu+CO2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反应,CuO失去氧变成Cu单质,发生了还原反应;与此同时,C结合了O生成CO2,发生了氧化反应,也就是说CuO变成Cu的同时,C变成CO2,所以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存在,不能分开,是既对立又统一的,那么对于这一类型的反应,我们到底是称它为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呢?综合本节课的主题,我们把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明白到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一化学反应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对立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运用已有知识,采用类比思想,定义广义氧化还原反应
元素化合价的的知识,学生在初三已经学过,让学生从化合价升降、发生的反应、反应物的作用及其性质、生成的产物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C →CO2 和CuO →Cu 两个变化过程[8],让学生分组讨论,给以适当的提示,请数位同学讲出讨论的结果,并结合此前查阅的资料总结出一些相关的概念的含义和概念间的关系,对学生的回答评价,回归教材,精讲概念。
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新概念中, 物质没有得氧却也可以称为氧化, 这是使之成为教学难点的原因之一, 为突破难点可利用比较的方法突出其合理性。
2Mg+ O2= 2MgO
Mg+ Cl2= MgCl2
Mg+ H2SO4(稀) = MgSO4+ H2
比较上述三个反应, 从电子得失的角度分析,Mg 发生了同样的变化:Mg- 2e=Mg2+ , 既然Mg与氧结合叫做氧化, 那么与氯结合、与硫酸根结合也叫氧化是合理的、可行的, 反之不同化合物中的Mg2+ 重新转变成Mg,也都可以称为还原[9]。这样从已有的知识出发,经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讨论、分析、类比,发概括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广义定义。
三、借助现代化工具,突出氧化还原反应教学重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这是本节课的关键。建构主义认为,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可以以金属钠与氯气反应为例,首先引导学生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特点,由于电子都有达到稳定结构的趋势,引出钠原子容易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相同的道理,氯原子容易得到一个电子也达到稳定结构,两个离子由于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成了氯化钠,于是就是发生了反应。接着让学生讨论:金属钠与氯气反应后,钠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1价、氯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降低到-1价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可以得出结论: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原因是因为失去电子,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原因是因为得到电子。
当两种元素的原子获得电子的难易程度相差不大,如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电子的转移情况会怎样,怎样才能使氯原子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和氢原子达到2电子的稳定结构,经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指导,最后学生明白到,由于这两种元素的原子获得电子的难易程度相差不大,于是双方共用一对电子,这个电子对同时受到两个原子核的共同吸引,使双方都达到稳定结构,由于氯原子对共用电子对的吸引力比氢原子稍强一些,共用电子对偏向于氯原子而偏离氢原子。因此,从表观上来说,氢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氯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降到-1价,实质上是这个共用电子对发生了偏移。通过以上的分析,学生认识到元素化合价的升降的实质是发生了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4.3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过程,是在测量基础上对好与差、对与错、优与劣的判断。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把考试成绩做为衡量教学成绩的唯一标准,过分强调赠别与选拔的功能,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评价的焦点应该指向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首先,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目标与过程的评价
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的核心,教学就是为了这个达到这个目标而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础,因此是高中化学重点内容。基于教材详尽描述了一些化合物形成过,教学中采用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明确化合物形成过程电子转移情况,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微观本质。为深化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等对比氧化还原反应,有利于优化学生认知结构。
其次,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方法的评价
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方法也要不断更新。那么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课标的理解等都要融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再结合适当的教学方法以教学。教学方法要与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及教师的风格相适应,灵活多样;教学手段要运用妥当,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恰当使用现代化工具,直观性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最后,教师与学生总体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提除很多问题让学生讨论,再到学生自己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并且体现了概念形成的本质。教师在课堂中只是一个组织者,一个引导者,必须完成从主宰者到领路人的转变并且教师在引导学生在进行问题的分析、综合、抽象以后进行概括,要遵循学生的概括发展水平。评价的结果不仅可以将学习的结果反馈给学生本人,让他们知道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学生对教师所授课内容的总体掌握情况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安排,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5.总结与思考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在中学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还联系到生产生活及科研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同时也是学生较难掌握的内容之一,由于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认识不深,要求微观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是教学的难点,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对没个化学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笔者认为做好新课程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需要做到一下几点:
(一)从学生熟悉的化学问题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让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使学生已经建立知识体系;
(二)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给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分析问题的机会,激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强化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潜在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全体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上来,愉快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