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描写泰山的古诗

描写泰山的古诗

时间:2023-05-31 09:12: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泰山的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描写泰山的古诗

第1篇

近年来的中考、高考中,都有对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与能力,教师的教法引领十分关键。

以读代讲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对理解诗歌的重要。诗歌语言凝炼、生动,这就要求学生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教学时通过朗读、吟咏,让学生展开想象。把自己融入到诗歌中,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进而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等。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写于诗人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全诗用朴实的语言叙写了田园劳动的乐趣和归隐后愉快的心情,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快乐的田园生活之情。教学中设置了三个不同的朗读环节: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二读。读出诗意,从理解题目人手,在朗读中逐句理解诗意;三读,读出诗情,在朗读中把握作者的情感。教学中以朗读贯穿始终,学生在读中完成对诗歌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名句赏析法。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而古诗名句是诗的精华部分,意蕴和谐,意味无穷。理解了名句,也就理解了古诗的核心。杜甫的《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在教学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感慨?因为诗人年轻。意气风发。又处于唐朝盛世,他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透露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用在这里有着深刻的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至此。一位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杜甫,一位渴望大展宏图、攀登人生高峰的杜甫展现在读者面前。

画面描写法。“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最善于在景物描写中含蓄地抒发内心的感情。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诗中的画面进行描写,易于理解诗意,把握作者情感。例如教学《春望》时,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诗人笔下的这个春天有怎样的风景,能够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诗人当时的所见之景和内心的情感。学生这样描绘:昔日车水马龙繁华至极的长安城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可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再次降临到长安城。然而以往的熙熙攘攘的通衢大道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画面描绘法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力,能够尽快理解诗人的情感,品味诗歌的深层底蕴。

图画展示法。教学中让学生把诗歌用图画的方式形象地表现出来,把对诗歌的感动和理解融人到图画中,将一个个文字符号转化成可视的绘画直观地来表现。这种再创造的过程对学生欣赏古诗有很大帮助。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让学生给这首小令配一幅画。学生兴趣很浓,画面在笔下流出: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远处有小桥流水。有稀疏的村舍,炊烟缕缕。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行进在古道上。学生根据要求画完这幅画后。在全班进行展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用画笔描绘诗歌所展现的景象,学生能深刻地体会诗歌所传达的内容,这不但能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且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也有了提高。

体裁改写法。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诗歌改写成别的体裁,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的具体形象,再加入自己的理解,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甚广。情节并不简单,但诗人仅用120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石壕吏和老妇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让学生运用想象来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刻画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并加入合理的环境描写,从而鲜明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进而理解作者的情感。体裁改写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诗歌的内容,让诗歌的美植入人心。

朱光潜说得好:“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歌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因此古诗教学要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让学生在诗歌的海洋中自由徜徉,给心灵一个安放的精神家园。

第2篇

1.对《雁门太守行》一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乐山卷)

2.下列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A.首联总写“山行”所见所感,先写所感再写所见,突出了诗人爱山的情趣。

B.颔联用一“改”字写山的千姿百态,用一“迷”字写诗人游兴之浓,两字十分传神。

C.颈联采用互文见义的写法,写“山行”所见的动景,可见诗人内心非常闲适。

D.最后写云外传来一声鸡鸣,告诉诗人有人家的地方很远很远,诗人内心陡生隐隐懊恼之情。

(江苏无锡卷)

3.对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A.诗的一、二句写出了洞庭湖八月水涨,水天浑然一体的景象。

B.诗的三、四句中的“蒸”字显示出洞庭湖丰厚的积蓄,仿佛广大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郁郁葱葱;“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C.诗的七、八句以“钓”为喻,表达了诗人因出仕无望而产生的归隐之意。

D.这首诗借景抒情,前半部分写景是为后半部分的抒情做准备的,目的是为了引出“欲济”“羡鱼”的比喻,委婉表达诗人的愿望。

(襄樊卷)

4.对《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沈阳卷)

综合题

5.赏析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2)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为什么?

(浙江温州卷)

6.古诗阅读

题奉晚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浙江嘉兴卷)

7.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山青花欲燃”这句诗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诗作出分析。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山东潍坊卷)

8.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的心境。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南京卷)

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这首诗清新活泼,情趣盎然。请你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一、二两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

(2)诗的三、四两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南通卷)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破 阵 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连云港卷)

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解释下列词句。

①太清: ?

②端居耻圣明:?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波澜壮阔的洞庭湖。 ( )

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写景雄浑壮阔,极富艺术感染力。 ( )

C.“欲济无舟楫”写诗人想渡湖水却没有渡湖的车辆和船只。()

D.“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两句是比喻诗人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 )

(四川自贡卷)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徐州卷)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①深深夏席②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释

①别院:正院旁侧的小院。

②席:竹席。

(1)这首诗写出了盛夏小院幽静的特点。诗中体现“幽静”的词语有 ()()。

(2)除了“幽静”之外,诗人笔下的夏日小院还有什么特点?

(浙江宁波卷)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南春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南通海门卷)

15.阅读下面古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①。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②。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

①些:语气词。

②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 )。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江西卷)

16.选择下面一首诗作简要分析,并联系上文指出它写的是哪一种物侯现象。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塞下曲(节选)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南宁卷)

17.宜昌(古称夷陵)钟灵毓秀,人杰地灵。阅读下面古诗,然后答题。

独游玉泉寺

(唐) 白居易

云树玉泉寺,肩舁①半日程。

更无人作伴,只共酒同行。

新叶千万影,残莺三两声。

闲游竟未足,春尽有余情。

①肩舁:即滑竿。

戏赠丁判官

(宋)欧阳修

西陵江口折寒梅,争劝行人把一杯。

须信春风无远近,维舟处处有花开。

(1)读《独游玉泉寺》,写出与诗题中的“独游”相照应的诗句。

(2)《戏赠丁判官》中“争劝行人把一杯”和一句脍炙人口的唐诗意思相近。写出这句唐诗。

(3)解释《戏赠丁判官》中加点的“维”的意思。

(湖北宜昌卷)

参考答案

1、A

2、D

3、C

4、C

5、(1)满、压 (2)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6、(l)吟余小立阑干外。

(2)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象。

7、(l)暗含了山花的颜色;在青翠欲滴的山岭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燃烧的火焰一样,画面感强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2)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8. (1)恬静(悠然、闲适、恬淡、愉悦)(意同即可)

(2)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意同即可)

9、(l)示例:清幽静谧的小池里,澄澈透明的水流从细小的泉眼中缓缓而出,轻轻悠悠,悄无声息;柔和煦暖的斜阳下,池边的绿树将自己的身影倒映在晶莹剔透的水面上,风姿绰约,媚态可掬。池水无声人有情,好一幅小巧精致、柔美和谐的宜人画面!

(2)示例:这两句诗选景角度巧妙自然,极富生活情趣。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10、(1)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11、(l)①指天,天空。②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2).A√,B√,C×,D√。

12、(l)望高大雄伟

(2)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13、(1)别院深深、树阴满地、时一声 (2)清凉

14、(l)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15、(l)农村(田园、乡村)风光 (2)破、鸣、点。(3)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

16、《大林寺桃花》:山下过了四月,各种花草的芳香都结束了,而大林寺的桃花才茂盛地开放。人们常常为春去无处寻找而遗憾万分,哪知春转入山中的大林寺来了。 大林寺地势高花开迟。高下差异。

《塞下曲》:五月的天山,只有刺骨寒冷,看不到些许鲜花。虽然听着笛子吹奏着折柳曲,却看不到一丝春色。天山到了五月仍没有花。高下差异或南北(纬度)差异。

17、(l)更无人作伴,只共酒同行。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的能力。

第3篇

我曾利用校本课对学生进行古诗词的鉴赏,两年来大多数学生积累了上百首古诗词:“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那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婉叹深深感染着学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也深深影响着学生;“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斗志豪情也深深激励着学生。几年来,在欣赏积累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也积淀了学生的思想内涵,历练了学生的情操。几年的背诵积累,有的学生可根据词牌自行填词。由此可见,充分利用校本课堂对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是传承中华古典文化、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利用校本课,进行古典名著片断欣赏

古典名著是历史的奠基,弘扬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文化,了解古典名著不仅可以改变学生对生活的看法,对成败的概念,也可以陶冶性情,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开阔视野。

一节《红楼梦人物欣赏》课,通过让学生对比欣赏林黛玉和王熙凤的外貌描写,使学生受益匪浅。

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王熙凤: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缨络圈,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褃,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通过两个人的外貌,透视出了两个人迥异不同的个性。林黛玉的娇柔、脱俗,王熙凤的张扬跋扈、八面玲珑,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像。

学生在欣赏中,不仅领略到了古典名著的语言魅力,同时也学到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明白了外貌描写是为刻化人物个的这一主旨。而这种种,则为学生今后的写作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难得的是激起了学生阅读名著浪潮,让更多的学生走进了名著世界,让更多的学生热爱我们的国粹,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精典。

由此可见,在校本课中对学生进行古典名著片断欣赏,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名著,了解国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让学生的人文的价值、人文的精神不断升华,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让学生心中有一种正确而优雅的人生观。

三、利用校本课,对学生进行《弟子规》欣赏

作为古典文学之一的《弟子规》,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尚,在某种程度上也呈现了民族文化,弘扬着民族精神。它与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诚信、自强、修身、孝顺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中最为突出的特色。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这样《弟子规》中所蕴含的做人哲学将发挥很大的作用。

第4篇

古诗如点点繁星,在我的生活中大放异彩,我的生活中处处有诗,不信?我带你去走一圈。

走进春天的大自然,一片春意盎然。大地苏醒了穿上了一件五彩斑澜的花衣服;草儿探出了小小的嫩绿色的 芽儿;山花烂漫,粉如霞、红似火、白如雪……放眼望去,一片新绿中,夹着一点蓝色、一点粉色、一点黄色……小河弹奏着欢快的乐曲,欢迎鸟儿们回来!此时此景我会吟诵“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或“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夏天的池塘,一片碧绿中点缀着几点粉色或白色,还时不时有一两只蜻蜓停留在那碧叶上;树上时不时传出几声“知了知了”的吟唱。此时我肯定会诵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或“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或“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秋天,山坡上那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映入你的眼帘,你会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瑟瑟的秋风吹落片片梧枫叶,我会想起“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闻到香味浓郁的桂花味,我会脱口而出的是“人闲桂花落……”

冬天,我望著一片银白世界,鸟儿飞走了,花儿枯萎了,树收回了绿叶戴上了白帽子,只有腊梅还在冷风中与风雪对抗。那时我会想起柳宗元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或是那把冬天写得如同春天一样的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或是描写梅雪的精僻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当我爬上泰山时,独泰山之顶,俯视大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豪情油然而生;当我观赏庐山瀑布一泻而下,飞花碎玉般地散开时,我会赞叹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取得好成绩我会吟“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悠闲时我举着饮料欢呼吟“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忧愁时我低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生活处处有古诗,有声的有形的,无声的,无形的。只要不断用感官去捕捉,用心去体验,诗无时不能,无处不在。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第三小学)

第5篇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山亭夏日》

这是唐末诗人高骈写的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被选入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快乐读书屋”中。全诗中以“水精帘动微风起”最为含蓄精巧、耐人玩味。“水精”,还是“水晶”,让教师在教学中颇感疑惑。

水晶的英文名称为crysta,是根据希腊文Krystallos演变而来的,其含义为“洁白的冰”,形象地刻画了水晶清亮、透彻的外观。“水晶”一名,外国最初见于印度佛经,后汉支曜翻译的《具光明定意经》说:“其所行道,色如水精”。后来,佛经汉译的创始人安世高翻译的阿那分邸化《七子经》中,水精被列为四大宝藏之一,支娄迦谶译成的《平等觉经》称,水精为七宝之一。

水晶在我国最古老的叫法是“水玉”,最早出于《山海经·山经》第一卷《南山经》:“又东三百里,日堂庭之山,金梭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意谓似水之玉;在《山海经》山经·第四卷《东山经》中,水晶又被称为“水碧”:“又南三百里,日耿山,无草木,多水碧,无大蛇”(郭璞注:“亦水玉类”)。水晶也有称之为“水精”。宋·洪迈《夷坚支志丁·灵山水精》:“水精出于信州灵山之下,唯以大为贵,及其中现花竹象者。”在《广雅》这本书有巧解:“水之精灵也”;李时珍则说: “莹结晶光,如水之精英”。佛书中则称莹洁晶光的水晶为“水之精灵”,佛家弟子认为水晶会闪烁神奇的灵光,可普度众生,尊称水晶为“菩萨石,形六棱而锐首,色莹而明彻,若泰山狼牙上饶水晶之类”,有的将其加工成念珠,《庶手异名疏》中说:“水精出大泰国,一名黎难”。这些解释蕴含着浓厚的民族宗教意味。

古代诗词中“水晶”又名“水精”,在《辞海》中“精”的解释也有同“晶”之意,指星星。唐·韦应物《咏水精》: “映物随颜色,含空无表里。持来向明月,的喋愁咸水。”唐·严维《奉试水精环》“王室符长庆,环中得水精。”宋·杨万里《初食太原葡萄时十二月二日》:“太原清霜熬绛饧,甘露冻作紫水精。”唐·李朝威《柳毅传》:“柱以水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因此,“水精帘动微风起”中“水精”就是指“水晶”,“水精帘动”大家普遍解释是比喻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澄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此种解释将“水精帘”作为一个名词来看待,“水精帘/动/微风起”结构为313,但从整诗来看应为223结构,即:“水精/帘动/微风起”,所以可解释为微风吹来,水面像星星一样闪动,浮光跃金,犹如帘子被微风吹动一样,或者理解为坐在楼台上的诗人发现水面像点点的星星一样闪动,感觉眼前的帘子也晃动了起来,微风袭来闻到淡淡的花香,使整个画面由“静”到“动”鲜活了起来,为“满架蔷薇一院香”,从视觉到嗅觉的感官享受作了很好的铺垫。当然,对于古诗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关于此种解读实为另辟角度,属个人之言,仅供大家参考。但是无论何种解释,《山亭夏日》是选自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全唐诗》原文,从遵照古籍经典原文,保留古诗词文字原貌的角度,“水精”不能写成“水晶”。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应遵循“以阅读、记诵为主,循序渐进,注重朗读指导,借助历史,还原现场”的原则。同时,在“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中也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的大意,而不是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就表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要以阅读和记诵为主,强调对古诗词记诵的“过程”,读出语感、读出情感、读出美感。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过多地强调字、词的解释,作为古诗词常识知识的掌握只大概了解“水精”和“水晶”的联系即可。

第6篇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写作时只有作者内在的“意”和外在的“境”高度融合才能使文章意境深邃,含蓄隽永。那么,如何使“意”与“境”高度融合呢?

一、营造灵动的诗意美

“山蕴玉则山朗,水含珠则川媚”,如能将历经岁月磨砺汰洗仍能光彩夺目的诗文名句融入作文,就能做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而游刃有余,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佳作,就会在你蓦然回首之际,在灯火阑珊处向你招手,我们的作文田园终会“山朗”而“川媚”。

如中考满分作文《宋词,触动了我的心灵》中:“灯下,手握宋词,案上是杯散发着幽幽清香的碧螺春,这该有多么惬意啊!随后,背景逐渐模糊了,仿佛从书的字里行间看见了易安泛舟湖上,双眉紧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看见了稼轩百转千回才寻到的那个女子,站在烟火之后,裙袂轻扬,似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看见了放翁一生的情之所系,但却是晓风干,泪痕残,独倚斜阑,咽泪装欢。”

小作者将诗境入文,李易安,辛稼轩,陆放翁,或泛舟或寻觅或伤感,人物形态、神态淋漓尽致,跃然纸上,读罢诗意盎然,情味绵长,耀人眼目。

二、描摹悦耳的音乐美

写作时如巧妙运用叠词、四字词汇,可使语言婀娜多姿,产生音乐的美感。

1.巧用叠词。运用叠词,描摹情状,可使情境绘声绘色;抒感,可使情感蕴藉绵长。

如中考满分作文《你在我心里》中:“倚窗而坐,欣赏朗朗书声,读出悠悠古诗。倚窗而坐,聆听声声教诲,记下漫漫师情;倚窗而坐,倾诉长长心声,铭记真真友情;倚窗而坐,完成页页练习,细数点点繁星。我倚窗而坐,窗――我的挚友,你在我心里。”

选段多用叠词,读来琅琅上口,酣畅淋漓,流光溢彩,既彰显文章的情态美,又增添文章的韵律美。

2.对举四字词汇。四字词汇,对举列出,可使文章言简意赅、精粹醒目、语意丰赡、音韵悠长。

如中考满分作文《你就是一道风景》中:“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各有自己的锋芒。泰山雄、华山险、黄山奇、峨眉秀,牡丹雍容、荷花冰清、梅花傲骨、兰花素雅,北国万里飘雪、江南草长莺飞、塞外驼铃声声、水乡牧笛袅袅。你能说泰山不如峨眉,牡丹胜过兰花,北国不比江南?……”

反映民族地域特色的四字语有:“万里飘雪、草长莺飞、驼铃声声、牧笛袅袅” ;反映民族审美倾向的四字语有“牡丹雍容、荷花冰清、梅花傲骨、兰花素雅”。小作者采英撷华,语言清丽,词工句美,体现了节奏美,韵律美。

三、抒发真挚的情感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可将主观情感融入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使描写对象渗透浓郁的主观情调,看似写景,实则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如中考满分作文《倾听自然的心跳》中:“你说你们不甘寂寞。于是,莺雀嬉闹,彩蝶飞舞,雁排长空,鱼翔池底,虎啸深山。每一条云消雨霁后的彩虹,每一棵崖壁上的青松,每一次雪花飞舞都是你的匠心独运。你用潺潺如溪水般的声音,向我诉说山谷的宁幽与静谧;用轻柔的落叶声向我讲述原始森林的古老与神秘;用飞流直下的瀑布之音描述峻山的秀丽与挺拔。”

抒情而不直写情,绘景而不止写景,蕴藉悠远,情丰意密,令人意犹未尽,如品佳茗。

四、展现深刻的哲理美

考生要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用“心灵”去“透视”生活的“底蕴”,展现生活的哲思。

第7篇

一、“方轨儒门”的典雅之美

1.“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则勤而不怨矣。’……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也,其周之东乎?’……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其周公之乐乎?’……为之歌《魏》,曰:‘美哉,hh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低,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公子季札欣赏周、王、豳、魏、颂等国之乐.极为赞叹。他认为诸国之乐皆为“方轨儒门”之乐,具有典雅之美。刘勰《文心雕龙》云:“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也。今天,诵读上面这段引文,依旧会被那诗韵的气氛所笼罩,一种典雅的美溶注全身。

2.“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诗经・小雅・鹿鸣》第三章)

鹿鸣呦呦,唤伴食野芩。满座嘉宾,弹瑟奏琴,和声久鸣,酒酣耳热座生春,一杯美酒,借此娱乐诸贵宾。这是贵族宴会宾客之绝唱。这段文笔中,“眼琴绿阴”,“坐中佳士”,优雅娴情,实有典雅之美。唐末司空图在《诗品・二十四则》中对典雅风格的形象和意境表述为:“玉壶,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眼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真有道理。

二、“孤云一鹤”的飘逸之美

1.“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韩愈《听颖师弹琴歌》)

韩愈极善刻画颖师琴音。古琴那轻柔、飘浮、如丝如缕的音乐,远扬而持久,把音乐这个不易捉摸的听觉形象,通过巧妙描绘,诉诸于“浮云柳絮”这等优美的视觉形象,仿佛高空“孤云一鹤”,给人以飘逸之美。陶明F曰:“何谓飘逸?秋天闲静,孤云一鹤者是也。”

2.“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浆,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前赤壁赋》).

诗客扣舷而歌,胸怀渺渺,遥盼“美人”,思绪飘逸,正与其行止所符:任小船于“万顷茫然”的水上浮游,似凭空驭风,有“羽化”、“登仙”的“飘飘乎”之感。这种泛舟畅歌中落落欲往,娇娇不群,御风羽化,泛彼无垠的境界,给读者以飘逸之美优胜的感觉。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中对飘逸风格的阐述是:“落落欲往,娇娇不群,猴山之鹤、华顶之云。高人画中,令色s,御风蓬叶,泛彼无垠。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已领,期之愈分。”所言正是。

三、春花秋月的缠绵之美

1.“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这首绝句,似一组电影镜头,给人以直观感;征人远居边地,夜登受降城忽闻笛音,顿时触动他的边庭离情,于是踮脚望乡,悲哀地歌唱,音调哀怨缠绵。这给读者情感上以“缠绵不已,不能解脱”的缠绵美感。

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心。”(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城,玉笛幽怨,令李白情思兴起,宛若见亲人路边惜别,流两行清泪,折杨柳一枝,依依惜别深情寄于杨柳之中,那曲调饱含离愁别绪,激起缠绵的故园之情。

四、“笳拍铙歌”的悲壮之美

1.“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于是项王及悲歌概慷,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极力描写项羽最后失败的“英雄末路”,悲歌一曲,音韵悲壮、凄美,颇富人情味。细节典型,笔调沉重,读时宛若悲壮凄怆古琴之韵犹在耳畔,具有催人一掬同情之泪的艺术力量。

2.“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古城苍苍峰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槭槭。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言迟重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幽意变调忽飘酒,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

李颀为当时著名胡笳手董庭兰精湛琴艺折服,挥笔写诗,好一派胡笳的悲壮之音:大漠沉沉,白雪似鹅毛纷纷飘落,烽火寒烟笼罩四荒八野,蔡文姬归汉启程,行走前弹奏一曲悲切的《胡笳十八拍》,商弦羽音,更添寒意。汉朝使节对乐愁肠寸断,十二年春夏秋冬,如今辞别一朝,胡人也不禁潸然泪下。这虽为蔡文姬弹奏《胡笳十八拍》时的境况,但时隔数百年,李颀听董庭兰弹奏此曲,惊动深山妖精前来窃听。董指下多情,如泣如诉的妙音流出,四散鸟雀为之集合山巅,阴沉的浮云为之放颜开晴,哀且悲壮,恰如雏雁失群,胡儿恋母,痛裂肝肠,江河为之息波,鸟雀为之罢鸣,琴音嘶哑,一曲难尽。变调弹奏,深沉的乐曲忽如飞蝶狂蜂飘散万般,长风吹林,石泉过涧,野鹿呦呦鸣声回响堂前。这就在前面“悲”的基础上,抹浓了“壮”的色彩。陶明F曰:“何谓悲壮?笳拍铙歌,猛起者也。”确也近理。

五、“丝哀竹滥”的凄婉之美

1.“昔季流子向风而鼓琴,听之者泣下沾襟。弟子曰:‘善哉鼓琴!亦已妙矣!’”(阮籍《乐论》)

听之者“泣下沾襟”,是季流子向风鼓琴声悲音哀、丝凄弦惨之故。今日吟读,透过字里行间,也能享受到那种凄婉风格的美感。

2.“传书言:‘瓠芭鼓瑟,渊鱼出听;师旷鼓琴,六马仰秣。’或言:‘师旷鼓《清角》,一奏之,有玄鹤二八自南方来,集于廊门之危;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音中宫商之声,声吁于天。平公大悦,坐者皆喜。’《尚书》曰:‘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此虽奇怪,然尚可信。何则?鸟兽好悲声,耳与人耳同也。禽兽见人欲食,亦欲食之;闻人之乐,何为不乐?然而渊鱼出听,六马仰秣,玄鹤延颈,百兽率舞,盖且其实。”(王充《感虚篇》)

其所以渊鱼出听、六马仰秣、玄鹤延颈而鸣、百兽率舞,是因为琴瑟弹拨之曲和击石拊石之节奏悲凉低沉,凄切哀婉,六马、玄鹤、百兽为其感伤而心动,故不但听之,且鸣之舞之。这种以鸟兽动情于音乐的描写,实不多见,今人读之,多觉文笔的凄婉风格美甚。

六、清越宛转的回环之美

1.“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转之后,又高一层,接近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情景;初看傲来峰峭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得傲来峰山顶,才见了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三四叠后,陡然一步,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唱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

这是对王小玉说书中宛转歌喉的描写。那清越的妙音的上行和下行,“回环转折”、“盘旋穿插”的回环之美,似乎一个盖世的花腔女高音在耳边缭绕、引人入胜。

2.“花繁柳暗九门深,对饮悲歌泪满襟。数日莺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伤心。”(钱起《长安落第》)

这首悲歌并不停留在愁者落第、悲泪满襟的声乐现象描写上,而着重于“一回春至一伤心”的点睛之笔上,年年伤心,时光与悲愁共回环,浓化了读者情思,强化了听觉想象力,使悲歌的伤感情调更趋深沉。

第8篇

一、按范例趣写成语(11分)

例:的手-- (一手遮天)

最巧妙的贼 -- 最精明的扒手-- 深的手艺--

最快的速度-- 的手术-- 的谎言--

最安静的地方-- 的影集-- 最反常的气候--

例:盛气(凌 )人

垂头( )气 顽强不( ) 穷途( )路 口蜜( )剑

好意难( ) 口( )悬河 青蝇点( ) ( )牙相错

( )武扬威 前俯后( )

二、先将诗句补充完整,后在《 》里填出古诗的题目,在( )写出作者。(6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及汪伦送我情。

《 》 ( )朝 ,诗人 ( )。这首诗写了( )。

(2) 梅子黄时日日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朝 ,诗人( )。这首诗,写( )的情景。第一句写( ),第二句写行程。

(3) 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朝 ,诗人 ( )。

三、选用三组不同的关联词语,把下面两个分句连接起来,写在横线上。(6分)

如果……就……。无论……都……。因为……所以…… 。

只有……才……。不但……而且……。只要……就……。

不管……总……。虽然……但是……。

金华人民共同努力, 能成为全国文明城市。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修改病句(在原句上),并在句后括号里写上病因。(4分)

① 他穿着一件兰色上衣和一顶太阳帽。 ( )

② 天空布满了乌云,阳光照得人睁不开眼睛。 ( )

五、按要求的内容填空或默写。7分

1.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司马迁的说过:" "

2. 《匆匆》文中的一个比喻句,用于说明时间过得飞快的。

3.已得履,乃曰:" " 反归取之。 ,遂不得履。

4.表达爱国情怀的一句古诗。

5.描写春天美景的的一句古诗。

6.有关读书的一句格言。

六、填空。(5分)

(1)"才"字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________,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他才从学校回来"中的"才"字意思是________。

(2)"却"字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________,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 应先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我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中的"却"字意思是________。

七、读懂课文内容填空。 (7分)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

1.本段第一句话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衫"指( ),"裙"指( ),"绣花鞋"指( )。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缺乏—— 亲热——

八、阅读(20分)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从"胸有成竹"谈起

宋朝有个画家叫文同,擅长画竹子。他画竹子的时候从不打稿,随意挥洒,样样翠竹便栩栩如生地呈现于眼前。人们几用"胸有成竹"来称赞他的娴(xián)熟笔法和精妙记忆,他能达到这等妙笔神功是对竹子长期观察的结果。①如果我们能象文同观察竹子那样,长期地、精心的观察周围的生活,难道一幅幅生活画卷不会待之于心,应之于手吗?

鲁迅曾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是不是把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碰到的每件事都观察一番,并把观察的印象记录下来呢?不是的。主要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多注意从那些平凡的生活中发掘有意义的东西。特别是要观察有特点的人和物,不仅观察人的外貌特征,还要观察人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的变化,正如老舍讲的:"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录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

②养成观察的习惯,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促进我们关心生活,热爱人民,同时,对丰富情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都是大有裨(bì)益的。

1.默读短文,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4分)

益处——( ) 仔细——( )

熟练——( ) 活灵活现——( )

2.读读文中画" "的句子,防写两个句子,注意用上文中的关联词语(4分)

3.请用你自己的话,写出短文的主要内容。(4分)

4.鲁迅曾说要做生活的"有人心"这是指什么?(3分)

5.读短文,选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抄在横线上,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5分)

你喜欢的句子: 。

你喜欢的理由: 。

九、作文。(30分)

题目:《谢谢你-- 》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关心我们的人:老师、父母、同学……有许多事情令我们感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使我们健康成长。我们对此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满怀感激。那么,就让我们用笔写出我们的这份感谢吧!请通过一件具体的事,写出你的感动。字数在5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一、按范例趣写成语(11分)

最巧妙的贼:偷梁换柱 最精明的扒手:凿壁偷光 深的手艺:点石成金 的记忆过目成诵

的谎言 弥天大谎 最安静的地方--万簌俱寂 的影集--包罗万象 最反常的气候 晴天霹雳

最快的速度--风驰电掣 的手术--脱胎换骨

垂头( 丧 )气 顽强不(息 ) 穷途( 末 )路 口蜜 ( 腹 )剑

好意难( 却 ) 口( 若 )悬河 青蝇点(素) ( 犬)牙相错

(耀)武扬威 前俯后( 仰 )

二、先将诗句补充完整,后在《 》里填出古诗的题目,在( )写出作者。(15分)

(1)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唐 )朝 ,诗人 (李白)。这诗写了(朋友间真挚、深厚的情谊)。

(2)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三衢道中》(南宋 )朝 ,诗人(曾几)。这首诗,写(一次初夏时节诗人在三衢山中旅行)的情景。第一句写(天时),第二名写行程。

(3)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唐 )朝 ,诗人 (韩 愈 )。

三、选用三组不同的关联词语,把下面两个分句连接起来,写在横线上。(6分)

(1)只有金华人民共同努力,才能成为全国文明城市。

(2)只要金华人民共同努力,就能成为全国文明城市。

(3)如果金华人民共同努力, 就能成为全国文明城市。

四 、修改病句(在原句上),并在句后括号里写上病因。(4分)

① 去掉"和"添上"戴着" 病因(搭配不当)

② 把"布满了乌云"换成"万里无云" 病因 (前后矛盾)

五、按要求的内容填空或默写。7分(每空格1分)

1.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匆匆》文中的一个比喻句,用于说明时间过得飞快的是: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4.表达爱国情怀的一句古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o陆 游

5.描写春天美景的的一句古诗。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六、有关读书的一句格言。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七、读懂课文内容填空。 (7分)

1.本段第一句话运用了( 比喻 )和( 拟人 )的修辞手法。"衫"指( 高大的青松 ),"裙"指( 白桦林 ),"绣花鞋"指( 地上的野花 )。

2.反义词

缺乏—— 充足 亲热——冷淡

八、阅读(20分)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默读短文,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4分)

益处——( 裨益 ) 仔细——( 精心 )

熟练——( 娴熟 ) 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

3.短文的主要内容:养成用心观察的好习惯,可以使我们画画、写作都胸有成竹。

4.鲁迅曾说要做生活的"有人心"。这是指:关心生活,多注意从那些平凡的生活中发掘有意义的东西。

九、作文。(30分)

95分上下:中心突出,有具体事例,结构清晰,语句通顺,能正确运用标点符号,没有错别字,文采好。

85--90分:有具体事例,结构清晰,语句通顺,少有错别字,能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第9篇

古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它们抒情言志,内容、情感、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均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跨越历史,尽管古诗具有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优越条件,但并非简单地读一读,肤浅地理解一下就能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除了教师要有一定的文学和美学修养,还应把握美育的要领和途径,使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得以顺利进行。

一、形象激励,塑造美的心灵

美育的显著特点是形象性。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也说过:“如果一件事物叫你觉得美,它一定能在你的眼中出现一种具体的境界,或是一幅新鲜的图画。”就是说美是通过具体可感、生动鲜明的形象表现出来的。人们在欣赏、领略美时,必然从直观形象开始,整个审美教育活动也必然在生动、具体、直观的形式下得到完成。孟浩然《过故人庄》恬静素雅,将深深的韵味包含在淡淡的外表下;王维的《鸟鸣涧》,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幽静互相契合互相作用。这样的诗歌成功地描绘了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诗人宁谧的心境。它们使人脱离现实生活的争斗,对于热衷奔竞、趋炎附势者具有清凉剂的作用。如果善于挖掘这些形象因素,通过各种途径把作品所描绘的意境,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形象暗含的品质,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使他们从这些鲜活的形象当中得到美的陶冶,产生共鸣。或通过丑的形象分析,使其善恶美丑对比。从而使学生爱美憎丑,从善弃恶,培养他们健康美好的情感。

(一)古诗形象美思想

古诗作品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哲理。它们有的体现着时代积极进取的精神,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高适的《营州歌》,李颀、岑参等诗人,游历边塞,塑造了许多边庭健儿的英雄形象;有的体现了热血男儿的爱国情操,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陆游的《示儿》等,诗歌饱含了对祖国、民族的眷恋与热爱。有的劝人珍惜时光,如《金缕衣》,有的铺叙知音难求,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古诗教学中,通过这些鲜明形象进行思想教育能够赋予审美教育很强的净化力。古诗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有别于普通的思品教育,古诗中塑造的形象是活生生的,适合了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学生会以这些形象为榜样,在实践中达到较高的思想境界。

(二)古诗形象美灵魂

黑格尔谈崇高时认为崇高是“把绝对提升到一切直接存在的事物之上,因而带来精神的初步抽象的解放,这种解放至少是精神性的东西的基础。”崇高对于心灵的净化、陶冶和解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古诗中有许多崇高的形象,如浪漫派诗人笔下的山水,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使之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着力描绘了庐山瀑布飞流而下的壮观,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像一首乐曲激荡着读者的心弦。奔腾、磅礴的瀑布形象,“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诗人形象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宋代张舜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苏轼评价王维的作品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的形象就是一幅画。由于古诗自身具有跳跃和艺术空白的特征,我们可以通过再造形象达到提升学生个性品质的目的,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境界是美的,但我们对于它美的感受必须借助形象才能实现,这个形象需要我们去创造。在创造这样一幅美的形象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不光是艺术的美,更有心灵的美,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声。

二、意境开拓,陶冶美的情趣

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培养能力。审美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审美素质的高低,古诗教学中审美能力从根本上说是欣赏能力。古诗欣赏是一种以情感作为核心的心理活动过程。由客观的艺术美到欣赏者主观的审美感受,突出表现在共鸣上。古诗里许多优美的作品所展示的艺术美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教育材料。教师如能生动、形象、创造性地将其中的美传达出来,把学生带入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去,就能培养他们美的情趣。意境是艺术描写的对象和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意境传达的。列宁说:“幻想是极其可贵的品质。”想象能力决定了能否很好地进人诗歌的意境中,在进行古诗教学时,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做到物我交融、物我一致,产生共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一)入境感美

要想达到审美的较高境界,达到“神与物游”,就必须走进古诗作品的境界。只有置身诗歌的境界,才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意。王维的《山居秋瞑》,只有走进去,跟作者一同倾听竹林里传来的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银铃般的笑声,细瞧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才能感觉到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于是,你的脑海中就浮现着“泉水”“青松”“翠竹”“青莲”的景象,这些高洁的形象把诗人的高尚情操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烘托得淋漓尽致。

(二)出境悟美

有时深入古诗却无法真正感受其美,就像苏轼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样,我们不能将审美总停留在感性的基础上,还必须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必须走出来,使审美更上一个台阶。孔子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从审美角度讲,是因为他处于境外。因此必须让学生适时地走出诗的境界,感受到诗外的美,理解其内涵的外延,对美建立起较全面的认识。如《游园不值》,这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描写春天的诗,当我们走出诗歌,深入思索,就可以悟出哲理:一切新生的事物、美好的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压制它都是不可能的。走出来对于全面理解美、把握美是十分重要的。

无论走进去,还是走出来,感受古诗意境都是为了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积累他们的生活经验。审美能力取决于一个人的审美经验,在认识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的同时,人的审美能力才会有相应的提高。

三、语言揣摩,领略美的形式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领略文学作品的美,重点是感受语言的艺术美。诗歌在文学作品中语言是最为凝练的,它具有建筑美、音乐美、节奏美……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反复诵读,体会语言美的形式。

(一)语言的凝练美

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能描绘出作品的图景、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正如唐代司空图在《诗品・含蓄》中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所谓不著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即凝练,就是能用极少的字句表达最深邃的道理、复杂的内容和丰富的情感。宋之问《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不敢”一词是全诗神来之笔,透过它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此时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后造成的精神痛苦。这样的语言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须反复吟咏才能理解其真谛。

(二)语言的音乐美

语言的音乐美除了音韵的铿锵外,还有节奏美。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节奏轻快,语言流畅,直率爽朗、明快自然地将诗人无比喜悦和急欲回乡的心情表达了出来。教学中若能通过音乐等教学手段,会使语言更为传神。

(三)语言的整齐美

第10篇

“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现如今,感恩教育已成为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

语文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一)自然之恩

大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陶冶我们的精神。如,《三峡》让我们领略到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观潮》写钱塘潮的雄伟景象,让我们心潮澎湃,赞叹不已,《西湖游记二则》让我们感受到西湖之美,得到心灵上的愉悦。

(二)父母之恩

父母不但给我们以生命,而且竭尽全力地养育我们.如朱自清的让我们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三)祖国之恩

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它的地大物博,更要从中感知它的博大精深,丰厚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危难时刻为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课文中的众多古诗文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四)社会之恩

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还要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我的老师》等课文中感受师恩,从《金盒子》等课文中感受友恩,从《驿路梨花》等课文中感受他人之恩。

二、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地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条件,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远离犯罪。

感恩——承担责任

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做贡献,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是不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苟且偷生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已有之的道理。

感恩——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感恩教育的方法

(一)信息筛选——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等。

(二)情感体验——感恩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1、在朗读中体验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让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在想象中体验

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大自然之美就会深入人心,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想象,能让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的壮丽;表现祖国优秀儿女的课文,通过想象,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学生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就更加深刻。

3、在思考中体验

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替代的。

(三)倾诉衷肠——报恩

第11篇

水调歌头 辛弃疾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以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从词前小序可知此词为感时抚事之作。"壬子"指宋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词人"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自淳熙八年(1181)受到弹劾被罢免官职,回到上饶带湖"稼轩"庄园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十多年后,才在绍熙三年初被任命为福建提点刑狱,这年年底,他在福建福州奉诏前往临安,正免官闲居的陈岘(字端仁)为他设宴饯行,遂有此作。

本欲"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平生以气节自负、功业自许的词人,在长期闲居和担任闲职之后,接到诏书奔赴首都临安,又有了一展宏图的机会,本应是肚脐眼插钥匙--开心之极的事,然而词作内容却并非如此。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二句,点明了此词的写作缘起与基本内容,奠定了词作的情感基调。"长恨复长恨"词一开篇便摆脱古诗词描写景物营造气氛烘托情感的常规,直抒胸臆且采用反复的修辞--两个"长恨",情感的爆发一如河水决堤,火山爆发,突兀之下却鲜活有力明了显露了词人心中积蓄、压抑已久的强烈痛苦与愤慨。词人将万千"长恨",压抑收敛,浓缩--"裁"为"短歌"一曲,读者可要细细品味了。

然而,这恐怕是少有人听,更少有人能领会得的了--"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何人"既可以是特指陈岘--表达对朋友为之饯别、听自己发牢骚(长恨)的感激之情;也可以特指皇帝或泛指朝中权贵,词人似乎是在酬答陈岘的殷勤祝贺与慰问:自己对此次奉诏赴临安之行早已心知肚明,绝望透顶,是根本不不可能获得理解赏识、重用并一展宏图的。同时"何人"又兼含"无人"与"希望有人"之意,既是在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痛,又是在表达获得赏识重用、一展平生抱负的渴望。"楚狂声"运用《论语・微子》接舆狂歌之典。两个"我"字的重复,包含着与当世划清界限的清醒的自我意识,"狂"字,更突出了他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

"余既滋兰九畹,以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三句化用屈原《离骚》中的句子,以香草美人的传统表明自己具备美好品德与杰出才能。同时"滋兰九畹""树蕙之百亩"又具有实在的指代意义:词人于1181年春亲自设计修建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带湖庄园,并取"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之意将庄园命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早就做好了隐居的准备。

"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出自于《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词人在此单用"濯吾缨",乃是合《渔父歌》之意而用之,说自己将要保持豁达开朗的胸襟并清高自守。值得注意的是,渔父在《楚辞》中,是作为高蹈遁世的隐者,在价值观上昌与坚贞不渝、甚至不惜舍生取义的屈原的对立者而出现的。此词中,词人先以"楚狂"自况,又以屈原清高自守自比,继而又跳到了截然不同的渔父的处世哲学上,一会儿出世一会儿入世,正是诗人满怀理想却又对现实悲观绝望,在出世与入世间苦苦挣扎的具体体现。

下片以"一杯酒"三字回归于饯别席上,转入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抨击。"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化用西晋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世说新语》)之典,表面上是否定对功名的追求而强调对现实生活的享受。然而再接着看词人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却又具有更深意味。"万事"所指为何?是否包含着前文的"酒"与"名",后文的"离别""相知"?这其中何者是"毫发"?何者是"泰山"?"毫发常重泰山轻",本末倒置的人间万事,是否也包含着看重"即时一杯酒"的现实享受而忽略"身后名"的不朽追求?还是只有对南宋统治者苟安江南、忘却国耻与尊严,无心北伐的南宋统治者的单纯批判?而看重"即时一杯酒"而忽略"身后名"的处世态度又岂只是张翰,"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眼前这歌舞升平,早就忘记了国耻与尊严的南宋统治者与百姓,不都是如此吗?据说临终时还曾大呼"杀贼!杀贼!"(《康熙济南府志・人物志》)爱国词人辛弃疾,又怎会甘心于做这样的一个百姓,甚至于与这样的臣民相处相安呢?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再次回归宴席饯别这一主题,"离别"就此次临安之行言,"新相识"就与陈岘的交往而言--陈岘是词人在福建新结交的朋友,词人说悲欢离合本是人生常态,表达结识朋友的喜悦与离别的不舍,同时,又与前文本末倒置的"人间万事"相联系,劝慰朋友勿陷于小儿女悲欢离合等毫末之事,而忘却了追求人生更大的价值。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则是重申自己对现实的判断与抉择。"富贵非吾事",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富贵非吾事,帝乡不可期"之典,言自己对此次临安之行不抱任何奢望,功名富贵非自己所能追求;"与白鸥盟"典自《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后人以与鸥鸟盟誓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不再求取功名,借指归隐。

第12篇

【关键词】旅游地理教学 导入法 利用地图 利用多媒体 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175-01

《旅游地理》是旅游专业的一门专业学科,现在湖北省使用的教材是教育部规划教材(沈世忠、邹海晶主编),其范围广泛、知识点多、容量大(全书共有300多处景点)。学习该书,学生对我国和世界知名景点能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但是景点介绍模式单一,各景区特色的文字描述平铺直叙,趣味性不足。若教师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只在上面单纯地讲,学生在下面被动的听,然后强制性地去背、去记,学生觉得枯燥难学,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一、多途径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也不例外。一节课,有好的导入方式,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根据课堂内容,灵活安排,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和内容。

一是引用古诗导入。讲授庐山风景区时,我先让学生回忆至少三首描写庐山的诗句,北宋诗人坡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每一首都代表了庐山一个方面的特色,引用学生已经学过的诗句使他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也顺利地过渡到课本内容,黄山、济南、昆明等许多景点都可采用这种方法。

二是用历史知识引入。如广州的“”、“”和上海的“外滩万国建筑”等,引入相关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景点的认识。

三是用景点的现状引入。用景点现状引入需要注意知识更新,比如在讲授黄河上的三门峡、壶口瀑布时,可以介绍黄河断流出现的频繁程度、断流时间、断流位置等情况,让学生对景点有更全面的了解。又如讲到酒泉市,导入时除了介绍历史知识“名称的来历”外,更需用“神七”这样的热门话题来引入。现状引入不仅让学生顺利过渡到新课内容,还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充分利用地图

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这是人尽皆知的。在旅游地理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地图,地图可以把分散的地理事物都归结到图中,能清晰地呈现出知识的规律性,把零乱的东西规律化。在没有配套的旅游地理挂图的情况下,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自制或在黑板上画图的办法弥补。如在黑板上画旅游区域图,标注出主要的山脉、河流、纬度位置及主要城市等相关内容,从图中可以读出该地的气候,判断出最佳的旅游季节,依次是交通、物产、旅游资源特色等,这也就是教科书中所讲的该地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

利用地图教学可以将零散分布的景点集中到图中,能形象地记住这些景点的共同特点、归属地。如西南旅游区内的织金洞、黄果树瀑布、黄龙洞风景区、路南石林,因为都分布在云贵高原上,所以有着相同的岩溶地貌特点,但又属于不同的类型。这样,学生能很准确地记住这些景点的特色。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学起来会觉得轻松自如,还可以举一反三,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三、借助先进的教学工具

在旅游地理教学中,也可以借助先进的教学工具。如放碟片、做课件,可以把书本中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甚至还可听到优美的语言讲述,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把枯燥的东西变得生动,把难理解的内容变得容易。为此我常在教学中应运这些手段,如讲泰山,我制作了东路登山的课件,将沿途的景点标注于图中,“边走边看”,明确的路线,清晰的景点,学生在“登”的过程中很容易地就记住了沿途的景观,同时学生还可以总结出泰山最突出的特点:“山间遍布诗文碑刻、古寺亭桥,名胜古迹和大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的神奇昭然若揭,它被列入《世界自然和人文遗产名录》理所当然。

另外,教材中还有些景点的美妙之处是难以用言语描绘得维妙惟肖的,学生也难以凭空勾勒出景点的景象,对于这样的景点最好是播放光碟,如路南石林,它是典型的岩溶地貌,按学生现有直观感受,岩溶地貌仅限于溶洞,而不能想象出地面的岩溶景观是什么样的形象,如此让人叹为观止的“世界第一奇观”,学生学起来却索然无味,通过播放碟片,让学生通过“实地畅游,亲自去体验”,再加上导游生动的语言,学生在愉快的“旅游”中也掌握了路南石林的主要特点,再给一点时间让学生阅读书中的文字叙述,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记住需掌握的内容。为此我还购买了故宫博物院、天坛等这类我国著名古建筑的碟片,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欣赏我国古建筑的精美,也可以知道攒尖与桥子尖、硬山与歇山、戗脊等古建筑手法,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应用这种方法 可以将枯燥的难理解的知识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降低了知识的难度。

四、实施情境教学

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要靠“嘴皮”吃饭,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若教学仅停留在将知识死记硬背,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情境教学。有一些景点,文字描绘优美、旅游线路清晰,如泰山、中山陵、武夷山等,要求学生能以导游的身份,把台下的学生当成游客,用自己的语言对景点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学生讲完后我再点评,找出精彩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