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时间:2023-05-31 09:12: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第1篇

一、看和读

小学生大都不爱看、读数学课本,因为它是用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写成的,逻辑性强,抽象难懂。看就是看懂图画、公式和文字;读就是读懂数学术语和关键词语。大家都知道,课前预习是学好一门课程的重要环节。通过看和读,学生可以把数学教师未讲授的图画、公式和文字弄清楚一些,把一些术语和关键词语弄明白一点。对于直观的图画,学生容易掌握;对于公式、定理、单位换算和数学概念这些疑难问题,预习的时候就要一边用铅笔勾画出来,一边认真记录在预习笔记上。实践证明,带着这些疑难问题来听教师的课,学生就会表现得很主动,精力高度集中,心中有数,哪里重点听,哪里简略听,很容易触类旁通,找准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时候,学生的眼睛要紧跟教师的手指,及时捕捉知识信号,与自己大脑中储存的前知识发生碰撞,擦出火花,满足求知欲。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常常会把教材和板书结合起来,重点内容通过板书强调,并要求学生认真记录、切实领会。学生通过眼睛观看,通过心灵阅读,彻底弄明白了预习中记录的疑难问题,眼前会豁然开朗。整节课因为有了提前预习,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教师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布置了很多作业,做作业,仍然离不开看和读。期中、期末考试时,一张数学试卷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看和读,这是审题前所作的准备工作。所以说,独立地看和读是学生学好小学数学的前提。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还会按照教师的指导阅读典型的例题和适当阅读相关的数学课外书籍。

二、听

课堂上如何高效率地听好课,是学好小学数学的重中之重。学生预习就是为了听好课,而听课不能平均用力,要突出重点。在预习的时候,学生已经记录下了疑难问题,所以,在教师讲课的时候,学生就能主动地听、用心去听,课上不明白的地方,课下再向教师请教。在听数学教师上课的时候,孩子们除了单纯地听外,还要对照预习笔记,记好听课笔记。听课笔记要简明扼要、一目了然,只要自己看明白即可。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录下教师课堂上的声音,来完善补充听课笔记。每一节课孩子们都要做好听课笔记,这样坚持下去,每一册数学的学习笔记就整理出来了,整个小学数学的学习笔记也就整理出来了。当然,在听课的时候,学生还要做到敢于质疑、大胆提问,要对教师的讲解方法、讲解思路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怕同学讥笑。教师在课堂上也会提问,学生也要争着回答,敢于暴露自己的错误。这样做,不但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了更深的印象。

三、思

思,就是思考问题。听课的时候,学生要精力集中,紧跟教师的思路,开动脑筋努力思考、积极领会。通过思考,重点把预习笔记上的疑难问题一一化解。做作业和考试的时候,学生必须依靠自己的计算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将数学题准确无误地完成。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是要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敏锐性。教师可以利用“口算心算”,让学生进行速度训练。无论是布置“口算心算”练习题,还是在课堂上进行“口算心算”练习,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大脑反应的敏锐性和计算时的紧迫感,从而促成考试和做作业时的高效率。

二是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小学四年级上册“奇异的克隆牛”一节中,教师教授的是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克隆牛“健健”与克隆牛“壮壮”出生时的情况记录。健健体长72厘米,身高76厘米,体重38千克;壮壮体长76厘米,身高80厘米,体重42千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两只牛的出生数据大声读几遍,然后问学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啊?”学生们一提起克隆牛,注意力陡然集中起来,凭着直观的观察力,有的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规律。教师应对其进行鼓励,启发锻炼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

三是要引导学生勇于创新,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进一步激发其求知欲,发展创新思维。例如:课堂上,教师可设计一道开放性问题:“64是几乘以几的积?”学生会积极回答,答案有以下三种:8×8,32×2,64×1。这样的训练,假以时日一定会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是设置充满趣味性的课堂环境来克服学生的思维惰性。小学生大都不愿意进行抽象思维,特别是一些差生,他们早已经“破罐子破摔”,教师讲教师的,他们想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把孩子们学习的内因想办法激发出来。学生既然不喜欢抽象思维,喜欢感性思维,那就把数学建立在感性认识和让学生感兴趣的基础上。例如,在课堂上引入一些与教学相关的游戏,学生有了兴趣,投入了精力,也就在玩中学得了数学知识。

四、练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力课堂;教学效率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数学课在以往的教学中呈现出许多的教学问题,例如,学生不爱听课,教师虽然也付出很多努力积极备课,在讲台上讲得很辛苦,但是课下听课的学生却寥寥无几。造成以上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数学的学科特点,数学抽象的数字符号没有音乐课上悦耳动听的音乐能够吸引学生,也没有美术课上色彩斑斓的图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得当。在以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主体,教师讲课,学生听课记录,就连提问、问题的学生都很少,更不用说做到课堂上的交流互动了,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泯灭了学生活泼多疑问的天性,使学生对数学课堂失去兴趣,进而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死气沉沉,课堂教学质量低下。要想彻底改变这种教学现状,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设计出高效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二、打造小学数学活力课堂的策略研究

1.关注学困生,使课堂教学更公平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往往会形成分数至上的错误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根深蒂固,根本不能在短期内得到彻底颠覆,在这种错误理念的影响下,教师难免会忽视学困生的学习质量。学困生是指那些学习上有困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参与学习活动的学生群体,这类学生智商并不低,就是思想较偏激,我了解过一些学困生的想法,他们大多数觉得反正老师都不管我了,我还学习干什么。虽然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但是如果没有教师积极地引导更正,这种想法显然会误了一个学生的一生。

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成长,利用课余时间找学困生谈话,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其偏激想法给予一定的正确指引,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觉得自己的存在能够引起教师的注意,使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为构建班集体的活力课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课堂交流很重要,师生互动是关键

课堂教学活动本身就是由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共同组成的一项活动,这种活动的构成有两个主角。但是在平时授课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为了赶进度或者体现自己教学的连贯性,在整堂数学课上不给学生任何发言的机会。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问题的记忆不能做到持久,所以,大部分盘旋在学生脑海中的课堂疑问并没有解开,进而无法聚精会神地学习后面的内容,这也是造成小学数学课堂缺乏活力的原因之一。

第3篇

以20xx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的,以数学课堂为阵地,结合我校正在开展的“绿色”课堂的课题研究,不断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增强教育科研意识,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带动或影响身边的同行,更好地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而努力。

二、研修目标

1、积极参加网络学习,紧紧围绕我校“绿色课堂”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自觉践行新理念,新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通过一年的网络研修学习,使自身的教学教研水平有一个新的提升,更好的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

3、通过一年的研修学习,希望能够对我校教师有一定的带动或影响,一同成长,从而推进我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三、主要措施

1、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升专业素养。

一年内我将阅读《湖北教育》《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潜江教育》等刊物,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并将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

2、高质量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虽然再过2年我就到了天命之年,但是,对于这样专业的培训学习,我是渴望的,也是乐意的。所以,无论是线上的学习,还是线下的研修,我将尽我所能做到。这样的学习才真正能够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

3、立足校本,开展好教学及微课题教学研究。

以我校开展的“绿色”课堂的研究为契机,以“一师一课”为平台,把学习到的新理念,新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参加上研讨课、听课评课等活动,做好微课题的专项研究,更好的提升自己的教学教研水平。

第4篇

【摘 要】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低段数学教学备受关注,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意义中的被动状态,笔者认为结合低段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这个时期的学生比较好动,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所以笔者主张数学课,要让学生“动”起来,并且通过三个方面开展论述:动口——在交流中进步;动手——在实践操作中积累;动脑——在发散思维中开阔。

关键词 小学数学;低段;动口;动手;动脑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其“课程理念”中提及:“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由此可见,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灵动的、灵活的,而不是死板、生硬的。但是结合笔者的听课体会,发现不少教师依旧沿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数学课堂死气沉沉,构成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学生在一种被动的情形下开展学习,教学效率可想而知。新课程标准最大的特点是多处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强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才能让学生彻底“动”起来。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教学体会:

一、动口——在交流讨论中进步

小学数学应该引导学生多动口,一些加法、乘法的口诀等,只有通过学生勤动口,才能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效应,能够迅速反应过来。而有的教师营造的是一种严肃、死板、死气沉沉的教学课堂氛围,不少学生在这样的课堂容易感到压抑,不敢动口,学习成效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学习“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不少学生开始对三角形的知识并不是理解的很透彻,随后我通过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让他们对三角形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讲解了三角形的特点之后,我就要求学生动口回答,我提问道:“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三角形构成的呀?”学生纷纷踊跃举手发言:“红领巾”“三角尺子”“自行车三脚架”……这时候我又出示了一些图片,通过多媒体播放呈现出来,如房屋的三角形顶、立交桥的斜拉索等等。这时候我又要求学生自己动口总结三角形的特征,学生很快提到:“三角形是由三条边组成的。”“三角形的三条边有可能相等。”“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通过类似的交流讨论,学生对于三角形的特点有了更多的理解。

二、动手——在实践操作中积累

小学数学教学强调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新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教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活动需要在基本活动经验之下逐步积累。

比如教学“有趣的拼搭”这一课的时候,我就随堂带来了不少积木,以小组为单位,让每一个小组学生一起参与动手拼搭的游戏,在拼搭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拼搭实践活动,加深对正方体、圆柱、长方体、球等图形的认知,在通过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以及判断能力。这时候我还要求学生小组开展比赛,看哪一个小组完成得更精彩,要求每一个小组学生通过“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数一数”、“搭一搭”等游戏形式,呈现出不同的形状来,看哪一个小组学生拼得多、拼得好。以此通过学生的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能力。

三、动脑——在发散思维中开阔

数学是一门集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于一身的学科,这个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说明了小学数学教学需要不断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与学生的积极思考、积极探索是分不开的,动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实现思维成长的过程,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考思维能力。

比如在《认识人民币》这节内容的时候,我进行课堂小组的划分,用我预先准备的卡片式人民币发放给小组,分别由一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五十元、一百元……学生小组之间分角色,有的是做买卖的,有的扮演要去买东西的客人……学生们通过记录角色、责任、事务等,充分融入了体验活动,并且要求他们当堂记录下自己的感受,经过这种升华式的记录,学生对于人民币有了充分的认识,此外,我还进行了延伸,如果手中的人民币没有了怎么办?可以开设课堂“模拟公司”,引导学生去“挣”人民币,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学生不仅理解了教材知识点,更在情感上了解到“挣钱”的不易,引导学生珍惜手中的每一分钱,这对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总而言之,结合小学低段学生的特点,他们活泼、好动,期待被认可、被肯定,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相长中不断改变、提升教学策略。同时,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评价改革,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灵动的数学课堂中收获知识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李霞.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J].新课程.下旬,2013年5期

[2]赵长巧.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总“动”起来[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年8期

[3]孙敏,马美南.促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生长——以《实际测量》的教学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2年6期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高;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24-0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数学自学能力的提高,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这体现了我国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念。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学生自学的过程其实是对数学问题的初步体验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确定疑难问题,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自学,学生可以复习、巩固一些已有的知识,初步形成知识网络,为探究新知识准备了已有知识经验基础;自学有助于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标。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同时,自学又有助于学生找到困惑和疑问,确定在课堂上参与讨论的重点。这样既能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听课具有针对性,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精讲精练的高效能课堂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

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提供更充分的探究体验时间。例如自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布置学生思考:1、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你还能有其他割补的方法吗?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很有益处。

二、运用各种途径,激发学生自学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位出色的老师能让学生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感兴趣,这需要老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幽默的教学语言、丰富的表情;既要有艺术家的表演才能,又要有科学家的睿智头脑。在实际教学中,要用情感去感染学生,用心灵去打动学生,用知识去吸引学生。教师要欣赏自己的学生,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一点儿进步,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对知识充满渴望,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三、指导课堂合作,提高自学效率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指导学生课堂合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设合作的机会

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提高学生合作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

2、形成合作的习惯

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根据班级情况,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个“四人小组”,部分人数不合适的,可建立若干个“六人小组”,这样分组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再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就会出现“互帮互助,扶携共进”的良好氛围,达到合作的另一层意义――共同提高。

3、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对小组合作必须适时进行引导,让合作“出成效,有意义”。如:给学生设计“合作学习记录表”,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必须做记录,每个学生轮流当小组长、轮流做记录员、轮流发言。合作学习开始阶段,教师经常性地回收“合作学习记录表”,对操作错误的及时给予纠正,对表现优秀的更要给予肯定,激励学生把合作学习的形式逐步完善。

四、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老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的能力。因此,老师应大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自学时间和空间,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常常要精心构思,让学生自学,实验、观察、思考、控究、讨论,这样长期的训练,可以逐步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6篇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后30%的学生中学困生的增多呢?

一、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的现状及分析

(一)学生的自身因素

其一,学困生缺乏自信心。他们自我评价低,自我调控水平低,担心自己学习成绩不好,会遭到父母的责备甚至打骂、老师的批评以及同学的嘲笑。考试后又不能及时投入到新一轮的学习任务中,长期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没有获得过成功的体验,形成一定的挫折感,导致对学好数学缺乏自信心,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其二,学困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布卢姆认为:“影响学生学业成绩,主要是初始行为的影响而造成的,其中认知前提的影响占50%。”有的学困生在入学前没有经过正规、系统、有效的学前教育,没有形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缺乏自制力,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喜欢做小动作,听讲不能坚持始终,很少举手发言,甚至违反纪律。

(二)家庭环境的因素

在家庭教育环境里起决定作用的角色就是学生的父母,他们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放任自流型。即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极少管教。第二类,管教不当型。来自于这类家庭的学困生,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都存在偏差。要么对子女期望值过高,要么对子女棍棒式教育,导致学困生厌学。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一)培养学困生的参与意识

我把全班学生按照知识水平、语言能力、动手能力等情况配组编号,由小组长组织讨论学习。课堂上,在组长的带领下按号次的顺序说,可以发表相同观点,学困生的发言号次在中间,可以直接得到组长或同学的帮助点拔,老师也可以在小组讨论中及时辅导关注他们。由于参加讨论的同学都是自己平时一起玩的小伙伴,在这种氛围下,学困生可以轻松、自由的说,就算说得不对,也有同伴及时更正或补充。不仅使学困生消除了胆怯的心理,而且能很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能力。

(二)开发学困生的“错题”资源

1.建立错题记录卡,便于学困生操作

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困生是有个体差异的,出现错误有时是共性,但也有时是个体性的。我为学困生设计了错题记录卡。让学困生将平时完成作业时做错的习题记录到卡中,做到有错就记,每错必记,记录的错题及时查找原因、及时订正。教师对学生的错题卡进行面批,直到学生正确完成为止,做到“以一当十”。因为小学生年龄小,错题卡的样式不能太复杂,要简单明了,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因此,我将错题卡设计成以下几块内容:

错题来源:主要是从课堂作业、家庭作业,或者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中摘录下来的,也可以包括课堂上的回答问题和日常数学学习中碰到的操作性的题目。

具体内容:把真实的错题全部完整地记录下来,找出题目中最核心的错误,并划出来。比如计算题在记录下整个错题的基础上,还要把错的第一步划出来;应用题也要求将全题完整呈现出来,计算过程也应同时记录下来,并划出错点。

错误原因: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找寻,比如是认知方面、能力方面还是方法层面的问题,也可以写是用错了哪个公式等等。

错误订正:由于错题卡的本身不易过大,因此这项内容写在卡的反面,将正确的订正过程写在这里。

教师对学困生的错题卡记录始终应该采取以扶为主,指导他们把数学书、课堂作业本以及家庭作业中的错题记录在卡上,然后对为什么出错进行分析,最后把错题订正过来,直到做正确为止。教师再找出相应的练习进得测试,以巩固相同类型题目的正确率。另外,错题卡的使用还要“贵在坚持”,让学生做到持之以恒,遇到错题不绕过、不拖拉、认真分析。

2.分类整理错题资源,利于学困生复习

教师还需将所有错题分类整理,分清错误的原因,并将各题注明属于某一章某一节,这样分类的优点在于既能按错因查找,又能按各章节易错知识点查找,给今后的复习带来简便,另外也简化了错题资源,整理时同一类型问题可只记录典型的问题,不一定每个错题都记。前面的工作只是一个开始,最重要的工作还在后面,对错题不只是订正对了就完美,还要查找资料或课本,找出与之相关或相同的题型,并作出解答。

(三)建立学困生的评价机制

1.分层作业加分评价,鼓励学困生多思

在课堂教学、学生作业等方面都要因人而异,不能搞一刀切。以其他学生的作业来规定学困生的作业,会造成学困生做不起,进而害怕做作业,害怕你教的这一学科,就一定会走入死胡同。所以可以采用分层作业的评价方式,根据课程标准和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A、B、C三类分层练习题,A类是必做题,题目与教材中的示例接近,着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满足学生最基本的要求。这一层次的练习即为“学困生”的作业。每次练习或作业,能把A题做全对的“学困生”在平时成绩上加5分,而能把选做B、C类题做对的学困在平时成绩上加10分,期末时平时的成绩累计不设上限,以鼓励“学困生”多思多练。

2.测验成绩积分评价,提高学困生听课效率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更新教育观念,拓宽教学视野,提高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促使自己专业化发展。

二、研修目标

1、通过培训,学习先进的研究方法,形成良好的研究意识

2、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3、深入理解小学数学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掌握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

4、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积极开展数与代数教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综合应用等方面的改革,以期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5、促进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三、研修措施

1、努力学习课程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做好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2、学习专家们的先进理念,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并积极讨论交流。

3、通过专家的引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努力探求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

4、积极参与各种研讨活动,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博采众长,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逐步向专业化教师的标准靠近。

四、研修内容

1、认真听取专 家教授的讲座,踏踏实实地学习理论知识。

2、到兄弟学校听课、评课、研讨、上课认真观摩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吸取精华,提高自身素养。

3、积极参与班级研讨活动,在活动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探讨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

4、每天听课后做到及时反思,记录感悟的点点滴滴,认真完成作业。

5、钻研教学专着,努力学习与新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做好读书笔记,写下读后反思。

第8篇

关键词:平台;中小学数学;有效衔接;桥梁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A-0080-04

小学与中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一脉相承的两个教学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教学过程虽有其各自的独立性,但更有它相辅相成的一面,具有较强的连续性。特别是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是小学和初中教育的过渡期,过渡期衔接得好与坏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影响很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多处体现了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重要性,如:“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1]“在第二学段讨论过的方法是基于四则运算,还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或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解决。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对于模型的理解。”[2]然而,在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出现了问题,教材编写各自为政,导致教学内容出现断层、脱节、重复等现象;中小学数学教师对“衔接”的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对彼此的教学内容、教法、学法、知识的关联度、教学资源等情况缺乏必要了解;中小学数学教师之间、中小学数学教学之间沟通的渠道不通畅,缺少正常的交流平台。天津师范大学崔一心教授指出:“中小学教师互不了解对方教学,是教学衔接的一个盲区。”[3]为此,我们于2011年开始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区域性支撑平台(简称“支撑平台”)建设,对“支撑平台”的架构、建设策略与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为中小学数学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家长与家长等方面的及时、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帮助,区域内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效果有了明显的变化。

一、构建“支撑平台”的意义

近年来,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研究氛围不浓,部分教师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研究者中初中教师比较多,小学教师比较少;二是宏观谈“教学内容衔接”、“教学方法衔接”的比较多,研究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强;三是中小学处于封闭状态,以个体研究为主,在区域内缺少研讨、交流、反思、资源共享的平台。构建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互通平台,通过“支撑平台”建设,营造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的氛围,引导中小学数学教师提高“衔接”的意识,使“衔接”研究成为中小学数学教师的自觉行为;建立区域内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的机制;开展以专家引领、交流研讨、课堂教学、总结反思、教学资源开发等为基本形式的研究活动;形成“衔接”研究的“学习场”、“对话场”、“文化场”、“研究场”;使有志于“衔接”研究的中小学教师有归宿感和成就感。这样,就能整体提升区域内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的水平,提高区域内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二、“支撑平台”的架构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教材、教师、学生等诸多因素,要使衔接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要关注“四不能”与“四要”:一是不能只在义务教育第二或第三学段内进行封闭研究,而要把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综合起来进行研究;二是不能只是单一的个体研究,而要注重专业化团队的打造;三是不能完全通过行政手段加以驱动,而要构筑研究活动的平台,激活教师主动研究的意识,形成衔接研究的“场”;四是不能只使用传统研训平台,而要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采取“实体平台”与“虚拟平台”共存的混合式研究方式。为此,我们重点开展了以“衔接感悟场”、“衔接实践场”、“衔接QQ群”、“衔接微信”为基础的“支撑平台”建设。

四大“支撑平台”的构建,有利于引导中小学数学教师强化个体研究意识和群体研究欲望,形成研究的习惯和常态化的研究状态,使“衔接”研究成为自觉行为;有利于中小学数学教师“瞻前顾后”,整体了解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精神,准确把握“衔接”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中小学数学教师间“有效互动”、“合作共进”,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更好地学;有利于挖掘“衔接”的家庭教育资源,让家长为“衔接”教学出谋划策,使中小学数学教学得到家长的更多关注、协助和支持。

三、“支撑平台”的建设策略及作用

由于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具有跨学段、跨学校等方面的特点,因此,对衔接感悟场、衔接实践场、衔接QQ群、衔接微信四大“支撑平台”要采取不同的建设策略,并赋予不同的功能。

(一)衔接感悟场

“衔接感悟场”是以“沙龙”的形式,为一批有志于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善于思考、勇于钻研、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的“人”搭建的平台,它分为衔接学习园、衔接研究园和衔接反思园三个“园地”。

1.衔接学习园

“衔接学习园”主要开展针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的学习活动。一是邀请专家开设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讲座,从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方面,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二是组织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帮助中小学数学教师整体把握、全面了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总目标、学段课程目标、学段课程内容,明晰不同学段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的联系和区别,树立“大课程观”。

2.衔接研究园

“衔接研究园”主要开展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活动,我们重点开展了对比性研究,主要涉及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11版两个版本的对比研究、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与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相同知识点的对比研究、小学与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要求的对比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对比研究、中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对比研究等。通过研究,使中小学数学教师进一步认识义务教育数学的本质,明确义务教育数学教育的整体性和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理解教材编写意图以及不同学段教材间的内在联系,切实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和“终点”,从而使不同学段的数学教学活动准确定位,做到“到位但不越位”。

3.衔接反思园

“衔接反思园”主要开展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思索”的写、评、展活动,可以是记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生的故事,可以是对有关衔接的典型问题进行剖析,根据所写内容的典型性、反思的深刻性、解决问题的策略性定期进行评比,并将优秀的“衔接教学思索”装订成册,提供给区域内的中小学数学教师学习和借鉴。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反思的目的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让中小学数学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不同学段学习某一数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的障碍,实现“衔接资源”的共建共享,为改进教学提供经验和帮助。

(二)衔接体验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学生的知识获取与能力的提升基本在课堂内完成,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成功与失败,不仅与中小学数学教师对课标、教材研究的深度有关,更与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直接关联。

“衔接体验场”是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之间开展的“同题异构”活动,它是中小学数学教学中以同一话题为载体而开展的“双向”上课、听课、议课系列活动,是一种动态、开放、互动、共享的研究模式。活动的组织经历“选题―备课―上课―议课”等环节。

选题。一般由中小学数学教师共同协商,选择中小学数学中相同或相近的课题,每次活动一般选一个课题。如小学教材中的“简易方程”与初中教材中的“一元一次方程”、中小学教材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小学教材中的“平行四边形”等。

备课。中小学教师就选定的课题分别进行备课,备课不是上课教师写一份教案,而是备课组在对课标和教材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一份教学方案,要科学制定教学目标,精心组织教学活动,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上课。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中小学各安排一位教师上课。上课时让中小学数学教师走进彼此的课堂,感受不同的学习气氛,领悟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初中数学体会“瞻前”、小学教师体会“顾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听课教师做好记录,重点关注课题是如何引入的,重点是如何突出的,难点是如何突破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问题是如何呈现的,学法是如何指导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如何渗透的,学生是如何合作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如何,学生的思维深度如何。

议课。听课后及时开展议课活动,先由上课教师说课,说课内容除了说课标、说教材、说学情、说过程外,小学教师还要说“顾后”(这节与初中的哪些内容有关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学习初中数学提供哪些帮助?这节课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听初中的课得到了什么启发?),中学教师还要说“瞻前”(这节课是建立在小学哪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之前学生已具备了哪些知识、能力和经验?这节课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听小学的课得到了什么启发?)。在说课的基础上,听课教师进行议课,议课围绕“一个主题―两个维度―若干思考”来展开。“一个主题”就是“衔接”做得怎样,“两个维度”就是“学”和“教”,“若干思考”就是从“学生”和“教师”的表现进行评价。通过这种“双向”系列活动,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师能更好地把握各自教学特点,使中小学数学教学更符合自身规律,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更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

(三)衔接QQ群

由于中学和小学的学生、老师分别处在不同的校园,所以开展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往往会受地域时空的限制,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受到极大制约。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越来越多地走入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基于网络的学习、交流方式也正在被更多的人熟悉、接受并利用。QQ是一款即时通信软件,QQ群为志同道合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方便快捷。为此,我们建立了“中小学数学衔接研究”QQ群,拓展了“衔接”研究的空间,丰富了“衔接”研究的形式,扩大了“衔接”研究的群体,转变了“衔接”研究的方式和行为。“衔接QQ群”平台有如下特点:

专业性:“中小学数学衔接研究”QQ群首先表现为很强的专业性,群成员所探讨的问题主要围绕“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涉及中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的问题。

远程性: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团队是由区域内不同学校的中小学数学教师组成,他们通过加入“中小学数学衔接研究”QQ群,进行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方面的对话和研究,没有地域的限制,大家所进行的活动具有很强的跨地域性和远程性。

交互性:利用QQ群进行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每位群成员不再是信息的单纯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创造者,群成员之间可以交互、共享“衔接”资源,实现了教师话语权的回归。

自发性:“中小学数学衔接研究”QQ群是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发形成的,教师参与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不是因为要应付领导或学校的检查,而是自己的需要所在、兴趣所在,是“我要做研究”,而不是“要我做研究”。

利用“中小学数学衔接研究”QQ群,除了部分群成员之间及时进行问题探讨、资源共享外,还可以定期、不定期地举行主题研讨活动。开展主题研讨活动,一般按如下步骤进行:第一,通过“群活动”活动信息,活动信息包括本次研讨活动的主题、集中研讨的时间等;第二,群成员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进行精心准备,在指定的时间内进行研讨;第三,指定专人对本次研讨的内容进行整理,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梳理,形成总结材料;第四,通过“群文件”,将总结材料上传,供群成员学习、思考。对暂时还没有搞明白的问题,可以作为下期的研讨内容或在其他平台上进行研究。

(四)衔接微信

微信全新的功能带来全新的互动模式和体验,人们的生活已是无“微”不至,微信公众平台是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可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微信公众号”就是基于微信公众平台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及时性、互动性和可持续性的优势而打造的又一“支撑平台”。第一,“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微信平台可以为学生的“学”提供帮助。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可以推送与中小学数学“衔接”有关的“微课”等学习资源供学生学习;学生可以推送与中小学数学“衔接”关联性比较大的问题,供大家进行讨论。第二,“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微信平台是面向全社会的,学生、老师、家长、教育专家都可以关注,可以实现多方位的互动。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提出数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初中学生可以以“过来人”的身份参与讨论,使小学生倍感亲切,从中可以了解数学学习的注意点,初中数学学什么,怎么学,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联系和区别,家长可以交流做法,谈谈体会,即使不能在知识上辅导孩子,也可以在家庭教育方法上取长补短,支持学校教育。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区域性支撑平台建设不仅为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研究提供了多种途径,更为建立中小学平等、互助的教研文化提供了保障,对转变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师、中小学数学教学之间的相互了解,改进教和学的方式,实现中小学数学教学自然衔接、良好过渡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7.103.

[3]崔一心.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略论[J].德州学院学报,2005(3).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137-02

目前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低效、无效的课堂教学现象仍然存在,填鸭式的教学仍然可见,公开课中的表演、作秀愈演愈烈。其实,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教育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激励鼓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

一 课前预习

提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途径。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的本质内涵,分析知识的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可以深化知识、形成能力。学习层次越高,自学的意义就越重要。要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提前熟悉教材,独立思考,自主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的重点难点,发现疑难,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疑难问题。由于预习扫除了新课中的一些障碍,听课时就感到轻松了许多,才有可能把精力放在理解和思考问题上。可见,课前预习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做到听得主动,学得也主动。课前预习做得好,在课堂上就能质疑问难,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听课效果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二 精心授课

课堂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学习质量的高低。教师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认真授课,并要求学生上课时精神饱满地专心听老师讲课,紧跟老师讲课的思路,动耳听老师讲课,动眼看老师板书,动脑思考老师提出的带启发性的问题,动口回答老师的提问,动手记录老师讲课中的一些课本中没有的重点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讲的一般都是比较重要的东西,其中还包括一些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小技巧等,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的进程和方向。上课认真听讲与不认真听讲的学习效果是有很大差别的,往往在课堂上丢失落下的知识,在课后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补,补的效果还不一定好。

三 注重评价

评价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有效监控、调节和改进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科学、合理的评价既可以促进教与学,又可以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现代教育评价重视发挥评价对象的主体作用,重视他评与自评相结合,注重自我调节的过程发展,评价对象在评价过程中,按照评价目标体系,使评价过程成为“学习――对照――调节――改进――完善”的过程,有利于评价对象及时看到成绩,受到激励和鼓舞,找到差距,及时改进和提高,有利于促进评价对象的自我认识、自我改进、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强调评价的过程化,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让他们在体验成功中进一步发展。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来全面、客观、真实、科学地评价每个学生。运用多元评价手段有利于建构有效教学评价指标和管理体系,可以促使小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优良学风,提高学习效果。

四 重视作业

布置家庭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一般情况下,教师每天都会布置一定量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去完成,以加深学生对新课的理解,检验并巩固所学知识。课外作业是课上教学的有效延伸,是课堂学习的巩固和深化,是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和弱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内容和手段。做好家庭作业对提高学习成绩很重要。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一旦能自觉做好家庭作业,对于他今后事业的成功发展,远比我们的想象要大。教师要教育学生独立、认真完成作业,若有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一定要采取果断措施,应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做到有督促、有检查、有辅导、有讲评,持之以恒,时间久了,学生自然就会养成及时做作业的习惯。教师应该通过布置适量恰当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教师还应认真批改,积极运用活泼有趣的批语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有效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五 注重考试

第10篇

有荷盈香,盛夏送爽。三合镇双江小学综合教研组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老师们的大力配合下,顺利完成教育教研任务,各项教研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现在特作总结如下:

一、本学年度双江小学有教师10名,分别承担小学一至六年级各科教育教学。任务重,压力大,师资水平不齐,为了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要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科研,以此推动教学工作上新台阶。在学年度开学之初,教研组便制定了教研工作计划。既按上级要求,又结合本校实际校情,学情。把教研工作落到实处。

二、本学年度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学校教研工作,专门开会研究教研计划。上下学期各开展全校性教研活动四至五次,上学期开展了“作文描写指导”、“小学分数运算教学”、“科学课如何上”、“品德课的实践性”、“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效率”等专题教研活动。下学期教研组开展了“语文课背诵”、“小学数学小数运算法则”、“品德课与学生言行教育的关系”、“重视小学音美课教学”等专题教研活动。各位老师认真准备,积极发言,有的老师还撰写了小论文,教研心得等文章。大家教研热情很高,渴求知识,渴求迅速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大家齐心协力,合作愉快,一边教学,一边教研。这对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也大有帮助。

三、每次教研活动我们都是事先布置,让老师们作好充分准备,在进行教研活动时,认真作好会议记录。因为大家忙于教育教学,即使是很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也不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由于忙,大家更没时间撰写教学论文,而现在不管是评职称,晋级等,都要求要有专业论文,所以我们坚持作好教研活动记录,为老师们保留下教育教学经验体会以备以后急时之需。本学期全校老师有5人撰写了教学经验文章。

四、我们教研活动还坚持老师们互相听课的制度。同学科老师互听,并在听课后交流。年长的听年轻教师的课,下课后向他们提出改进意见;年轻老师主动虚心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向他们学习。大家都觉得这种办法简便实用,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好的教学方法看得见,学得到,也掌握得牢。

回顾过去,我们作了一些事情,对小学各科教学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我们倍感欣慰;放眼未来,我们更加有信心一定会在下学年把我校教研工作搞得更好。

第11篇

关键词:师生互动;农村小学;数学教师

传统师生观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权利的中心。教学方式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新课程思想则强调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倡导师生间的平等、民主。教学过程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下,课改思想是否真正融入农村小学课堂之中,课堂教师是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呢?相对于教学条件相对优越的城市小学,农村学校课堂互动是如何进行的?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深入到农村课堂,从师生互动交往行为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课堂师生互动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新授内容以及掌握运用知识为主。教师同学生的交往互动对教师的教学有增强或减弱的功能。教师提出问题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有时也作为监控学生纪律行为的手段之一。因此,本研究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对教师提问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一、课堂师生互动现象及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采用观察法与访谈法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课堂师生互动情况进行研究。笔者三月初到农村小学选取小学数学三年级到五年级,三个年级的课程进行为期15天的随堂听课。随后针对课堂师生互动,笔者就所听课程教师作为访谈对象,就课堂师生互动观念、师生互动对象、教师的教学反思等问题进行了访谈,分析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互动存在的问题。

研究对象笔者选取了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某农村小学。学校有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有265人。代课教师人数为30人,其中男教师9人,女教师21人。选择该小学的原因在于该校生源较少,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城区读小学。目前很多农村小学都存在生源减少的现象,每个教学班的平均学生在20人左右。此学校生源较少的情况符合现在农村小学的特点,因此把该小学设定为研究目标。

课堂师生互动具有复杂的特点,为了获得真实教学中的一手材料,笔者透过小学数学的真实教学场景进行观察。对于课堂提问的师生互动的研究从教师课堂提问学生的性别差异、提问范围特点及提问时教师的语言使用等3个方面开展进行。

(一)课堂提问对象的性别差异

教师对于男女生的数学学习普遍存在性格刻板印象,访谈中笔者发现教师认为:男生学习数学比女生占有优势,男生的数学成绩会高于女生。即使女生小学数学成绩还不错,升入高年级后成绩就不如男生的数学成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师对男女生的数学学习存在性别差异。以下是笔者就五年级李老师关于课堂提问的访谈记录片段。

授课教师:李老师 性别:男 教龄:20年 职称:中级

代课年级:五年级 授课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

笔者:李老师,我在教室听您讲课的时候发现您课堂提问男生的次数要高于女生,这是为什么呢?

师:我们班虽然女生多,但是成绩普遍较差。只有几个女同学数学成绩还可以,有些女生即使你提问,她也答不上来。所以,我更喜欢提问男生,因为男生知道答案很容易就答上来,不耽误课堂教学时间。

笔者:那您认为男孩和女孩谁的数学成绩会好些?

师:我认为是男生,我之前带过很多男生数学成绩都不错。女生即使小学数学成绩还可以,但是一旦到了初中或者高中成绩就不如男生。相对于数学我觉得女生更擅长语文吧。

通过与李老师的对话,笔者发现李老师之所以课堂提问男生的次数高于提问女生,其中原因有一方面和教师的观念有关。教师普遍认为女生在文科方面占优势,而男生在理科方面占优势,这个结果与教师关于学科性别差异观念的访谈结果一致。 教师的这种观念虽然激发了男生的学习动机,但是不利于女生的数学学习。教师认为女生成绩不理想原因在于女生自身,因此对于女生的数学学习期望会较低,认为女生学不好数学,这也使得女生在数学课上较少得到回答机会。

(二)n堂提问座次分布差异

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很希望教师对自己投入更多的关注,能得到回答问题的机会。当学生得到回答问题的机会时会积极投入到课堂,获得求知的趣味。但是,在教师提问的互动中,学生得到回答问题的频次具有差异。通常教师把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安排在不同的位置。笔者对三年级数学课进行观察时,发现教师提问学生的范围呈现出这样的特点:教师课堂提问时教室最后几排的学生成为教师提问忽略的对象,这些学生课堂表现不积极也很少获得回答问题的机会。这种情况会影响低年龄段孩子的学习兴趣,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以下是笔者与潘老师的访谈记录片段。

授课教师:王老师 性别:女 教龄:8年 职称:无

代课年级:三年级 授课内容:除法(商是几位数)

师:我提问的时候尽量照顾全班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我喜欢课堂上表现积极的孩子,愿意举手回答的孩子,我会提问这些孩子,不过像教室里那些不愿意举手,坐在后面的学生我一般很少提问。

笔者在观察中发现王老师课堂提问的时候,首先会选择前二三排主动举手的同学,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男生,很少被提问。当王老师要求全班学生一起跟读黑板上写的题目时,其他同学都在认真地看着黑板跟随教师进行练习,最后一排最右侧的男生却在一旁一直摆弄自己所带的包装袋,教师没有对学生的行为加以关注并制止。

(三)教师提问语言的使用

教师课堂对学生进行提问一般分为两类情况,一类是引发学生思考,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另一类是维持课堂管理。教师提问的语调及语言的使用都会影响课堂提问的效果。以下是四年级课堂师生互动片段。

授课教师:张老师 性别:女 教龄:8年 职称:无

代课年级:四年级 授课内容: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

师:同学们刚才已经学习的小数的加减法,接下来我在黑板上写几个算式,请同学们算一算。(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写完之后扫视课堂发现第一排的男生李某正在摆弄铅笔盒。)李某,你来算一下26.2 - 13.9得多少?

生:11.3。(学生回答错误。)

师:站着吧,上课不认真听讲,你想干什么?把铅笔盒放桌洞里面,下次再让我发现你上课不认真,就剁掉你的手。

张老师虽然是为了维持课堂学生纪律,但是教师课堂上使用这样的语言是不恰当的。小学生上课做小动作不对,但是教师不应该不尊重学生。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该遵循关心爱护学生的教学思想,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尊重。

二、 r村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互动存在原因分析

(一)教师教育观念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专业人员,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课堂互动情况受到教师观念的影响。经研究发现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提问互动时存在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教师自身观念。教师对男女生数学学习存在性格刻板印象,认为男生聪明,数学成绩高于女生。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造成师生互动不和谐的原因之一,教师在教学时一直沿用十多年前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形势下依然没有改变。教师认为只要把课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就可以了,教师依然只是教书匠的角色,教学只是为了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并不去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忽视了学生是个体的具有独立发展意义的人,课堂上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课后不去反思自己与学生互动时存在的问题,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

第12篇

“一”指的是课堂教学要抓住一条主线,就是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三”指的是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分三个阶段来完成,每一个阶段要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五”指的是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一般要通过五个基本环节来

完成。

二、小学数学“一三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1.自主学习阶段

(1)情景导学,揭示主题

精心设计新课引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欲望进入课堂,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

基本要求:做到情中有景,景中含情,景中存疑,情中有问。创设情景要根据教学实际,对于一些教学内容,也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教师要围绕学习主题,提出供学生为主体学习而设置的自主性问题或导航性问题。

(2)自主探究,个体建构

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自主学习或个体构建是最基础、最本质、最核心的学习活动。学生自主学习内容,主要是实现对情景导学中提出问题或导航材料中问题的初步感知,以使学生达成对所学知识的初步理解和梳理。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动手实验、类比归纳、抽象概括、想象观察等学习活动尝试解决相关问题或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案。

基本要求:在问题导航的引领下,教师要把学生引入“探究―发现―提问―解疑”的主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活动。对于不能自主构建或者存有疑问的问题,做好记录并准备提交小组长,尝试通过合作交流解决。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对自主性问题或导航性问题的完成情况。

特别是要关注学困生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点拨与启发。同时,教师要根据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检查与反馈,提炼需进行讨论交流、合作解决的问题,适时组织合作交流,达成共识。

2.互动对话阶段

(1)讨论交流,合作提升

讨论与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讨论交流可实现经验的共享、思维的碰撞,在充分自主学习基础上的讨论更能开阔学生思路,深化对知识的思考与理解。

基本要求:根据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由教师根据学习主题提出的探究性问题(设计1~2个问题),提出合作交流所要完成的任务,解决在什么地方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学什么。对于教师提供的探究性问题,小组长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先进行自主探究后,再组织小组成员讨论,互相启发,进行合作探究。会的教不会的,尝试达到对问题答案的统一或生成最佳问题解决方案,并予以记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的学习中,指导和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巡视,及时点拨和

评价。

(2)互动展示,评研深化

展示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实际上是对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效果的检验与评价,也是学生对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状况的一次自我总结、自我评价的过程。评研就是要求教师做到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认识及成果进行积极的评价,对模糊认识给予澄清、对思维误区进行正确引导、对独特的见解予以激励,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归纳学生的认识,总结升华,帮助学生构建和完善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基本要求:各小组展示研讨成果时,其他小组要认真倾听,修正自己的答案,对有分歧的问题予以补充、纠错、质疑。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强调重点知识,对学生的激励和思路、方法的指导,解答学生解答不了的问题。引导学生适时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形成科学规范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3.巩固延伸阶段

反馈达标、拓展延伸:此环节更多的是看学生能否有效运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知识,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可通过链接经验拓展知识空间,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创设提升的空间。

基本要求:巩固达标性问题设计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与相关的知识点紧密相连,使训练有一定的强度。同时问题设计还要体现思想性与开放性,既要重视对学科思想的提炼,也要注重多角度考查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学生要限时限量独立完成达标性训练问题。训练完成后,小组长检查小组成员的完成情况,组织对出现的错误进行讲解、分析、讨论,形成统一答案。各小组展示成果,其他小组予以补充、纠错、质疑并修正答案。

说明:上面五个教学环节仅仅是一个基本的框架,不是一成不变的流程,不同学段的教学有不同学段的特点,要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创新模式、灵活运用,五个环节也未必是泾渭分明,应根据教学实际适时调整,做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启发引导、相机而动、有机结合。是否要合作与展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而言,自主学习要贯穿课堂的始终。

三、小学数学“一三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效

1.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高效课堂教学效果难以上台阶,其中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本末倒置,偏重于从单一的教学方式、方

法和手段上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忽视在教学目标与要求上寻求与学生学习内在需要的统一性。小学数学“一三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准确定位教学起始目标和课堂教学内容的切入点,诱发学生从课堂获取新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动机,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明显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小学数学“一三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体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侧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手段或思维创新程度的考核与成绩评定。促使学生不仅重视“学会”的结果,也重视“会学”能力的

训练。

3.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长期以来,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动地听课,教与学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互动关系。不仅学生厌学,而且教师厌教。小学数学“一三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有效克服了这一难题。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也激发了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相应教学方法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教学相长,使我校课堂教学呈现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