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学名著

文学名著

时间:2023-05-31 09:12: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学名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学名著

第1篇

下面以2013年江西卷为例,对江西文学名著阅读题做一些了解。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让他的学生谈谈各自的志向,子路抢着发言,冉有、公西华、曾皙是在老师点名后才发言的。最后,曾皙的发言得到了老师的赞许。(《论语》)

B.小说主人公大卫的母亲改嫁后,继父对大卫的管教近乎残忍,强迫他挂着写有“小心!他咬人!”的纸板牌,并把他送到伦敦的寄宿学校。(《大卫・科波菲尔》)

C.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王熙凤的判词是:“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红楼梦》)

D.堂吉诃德沉迷于骑士小说,忍不住要去行侠仗义。他四处冒险,上演了很多闹剧。他大战风车,以致连人带马摔在地上,折断了长枪。(《堂吉诃德》)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了解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能力,考试能力层级为A,即“识记”。本题四个选项分别选自《论语》《大卫・科波菲尔》《红楼梦》和《堂吉诃德》。本题中B项在原文相应的情节为:有一次当继父用鞭子打大卫的时候,大卫把他的手咬伤了。继父就把大卫监禁了五天,之后又送到一所寄宿学校。大卫在这所学校里受尽了屈辱和摧残。一开始,校长秉承默德斯通姐弟的旨意,在大卫身上挂了一块写有“小心!他咬人!”的纸板牌,之后又多次鞭打大卫。B项混淆了人物。强迫大卫挂纸牌的是寄宿学校的校长,而不是继父默德斯通,而且这件事发生在大卫被送到寄宿学校之后。可见B项判断不当。

江西省文学名著阅读题在命题上主要有下面四个特点:(1)题型采用四选一的客观题,要求学生指出关于名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2)考查内容明确,主要考查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3)考查材料均取材于人教版“名著导读”推介的名著,体现了“回归教材”的特色。考查范围为《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红楼梦》《高老头》《三国演义》《堂吉诃德》八部作品。(4)每题考查四部名著,每个题目的四个选项都各对应一部名著。

在三年的文学名著阅读考查中,命题人或许是考虑到江西中学语文教学实际,题型设计为单选题,主要目的就定位在考查学生是否“了解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用一句话来表达,主要是考查学生“读没读名著”。题目难度不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成熟,这种题型的弊端也不断显现出来,而其中最主要的弊端主要在于文学名著阅读任务太重而分值太低。繁重的阅读任务,让大部分学生难以真正把全部名著阅读到位,少数同学即便能够把名著阅读一遍,也不能确保熟记所有关键情节及人物特点。面对这样一道3分的名著选择题时,不管是阅读了名著还是没有阅读名著,更多的时候还是跟着感觉走,甚至还可能出现阅读了名著的同学,只是因为对某些情节的记忆模糊而错选,而有些没有阅读名著的同学却蒙对了的尴尬情况。有的学生会因此而认为,相对于3分的分值而言,需要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太多,而收效又很小,甚至是无效。这就难以避免会挫伤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最后使名著阅读题的设置失去了意义。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采取主观题增加分值的主张,将选择题更换成主观题,从而杜绝学生死记硬背作品情节,引导他们真正完成从阅读转变到感悟理解。

2014年江西文学名著阅读怎样考?是继续采用客观题,还是主客观题两种形式均要采用?现在不得而知,但是,文学名著阅读的主观题型应该引起江西考生的注意。

在进行2014年高考文学名著阅读的备考中,我们应该注意:

一、研读文学名著。

1.端正阅读态度。解答名著阅读题的首要条件是熟悉名著。阅读名著时,要谨记《课程标准》的要求――“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只有抱着这一态度与出发点去读名著,才是真正的读名著。即使从应试的角度考虑,也要从平时就得未雨绸缪,化整为零,一本一本地去读。不能等到高考前几个月才去搞突击,那种方法显然是急功近利的方法,也是得不偿失的方法。

2.讲究阅读方法。一是在阅读时要梳理出主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列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和典型情节的对应表。二是注意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形成的环境和背景。三是结合一些评论性文字提升我们的理解与辨析能力。如有人这样评论《红楼梦》中的人物:“无论黛玉多么标致,湘云多么娇憨,探春多么有才,迎春多么老实,妙玉多么高洁,尤三姐多么贞烈,《红楼梦》中最适合做妻子的,还是薛宝钗。”读这样的评论,我们便能从大的方面对作品中的人物及结构特点有清楚的认识。四是要处理好精读和泛读之间的关系,做到点面结合。在泛读全书的同时,要重点注意每一部名著的重点章节和重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备考时,特别是最后阶段,要反复阅读,且要带有研究性质地读,要凸显重点章节,突出典型人物,理清层次结构。五是要重视理解。阅读时,对一些重要的人物、情节,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要熟知作品内容、关注情节发展脉络,特别注意细节与相似情节的比较,要避免人物张冠李戴和情节风马牛不相及。

二、掌握答题技巧。

1.明确设题的角度和形式,了解常见的设题陷阱,把握题型规律、特点。名著阅读题多从检测考生对具体名著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内容理解、阅读感受等角度拟题。客观题设题陷阱主要有张冠李戴、时空错混、错置身份、混淆情节等等,答题时应该对选项进行仔细比较,做到宏观把握,微观甄别。

2.审清题目要求。根据题目的设问指向和要求组织答案,是纯叙述的角度还是要求有适当的人物评价,或者是揭示作品的主题意义,绝不能有半点的含糊。

3.确定答题的切入点。是从情节角度,还是从人物角度;是从情节的起因,还是从情节的结局入手,要判断清楚,并能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进行概括表述。

4.遵循答题规范。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规范:

①识记辨别类题型。这种题型主要有填写作品、人物、故事或既填人物又填故事。解题时要熟悉名著名称、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常见典故等;不要把人物与故事混淆起来。

如(2013年江苏卷)《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时,在入画的箱子里寻出一大包金银锞子、一副玉带板子和一包男人的靴袜等物,在司棋的箱子里发现一双男子的锦带袜、一双缎鞋和一个小包袱,包袱里有一个同心如意和她表弟潘又安写的大红双喜笺。入画和司棋分别是谁的丫鬟?在处置入画和赶走司棋时,她们的主子各是什么态度?

答:

【分析】解答此题,必须熟悉作品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关系,入画是惜春的丫鬟,司棋是迎春的丫鬟。惜春因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别的事一概不管,而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因此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迎春是贾赦与妾所生的,排行为贾府二小姐。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名。因此抄检大观园时,丫头司棋因与其表兄秘密往来,自主婚约,被抄出“罪证”,逐出大观园,迎春虽然感到“数年之情难舍”,掉了眼泪,但司棋求她去说情,她“连一句话也没有”,听任司棋受辱被撵。

【答案】惜春、迎春。惜春的态度是“立逼凤姐带了去”,“或打或杀或卖”,“一概不管”。迎春的态度是“含泪”劝司棋离开。

② 理解概括类题型。这类题型主要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作品、人物、故事、战役、成语等。解题时要熟悉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人物或故事,然后进行概括。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进行推断,概括出结论。

如(2013年福建卷)简答题。(任选一题)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次日,孙坚来辞袁绍曰:“坚抱小疾,欲归长沙,特来别公。”绍曰:“吾知公疾,乃害传国玺耳。”

袁绍为何说孙坚害传国玺病?此后孙袁双方围绕“传国玺”做了什么事?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媳妇们回头说:“外头派了焦大,谁知焦大醉了,又骂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道试题考查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是大多数学生喜爱的作品,对题目所设的情节应该比较熟悉,关键是简洁明了地把情节要点表述出来。答题既要具体又要有所侧重,重心要落在所问上,要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但不要面面俱到。

【答案】(1)袁绍得知孙坚得到了传国玉玺。

(情节要点)①孙坚发誓他没有得到玉玺。②袁绍叫来从孙坚营中逃出的军士对质。③孙袁双方欲动手,被众诸侯劝住。

(2)宁国府半夜派焦大送客回家。

(情节要点)①贾蓉骂了几句,叫人将焦大捆起来。②众人将他掀翻捆倒,拖到马圈里。③用土和马粪填了他一嘴。

③感悟、评析、探究题类题型。这类题属文字表述题,可分为人物评述、内容评析探究、人物思想评析探究等。解题时要注意对名著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思想意义等知识的积累;审清题目要求,答题要有针对性,要弄明白是评价人物还是评价主要内容,抑或思想意义或语言特点等;选择好答题的切入点。

如(2012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此题考查人物情感态度。从断句考查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较巧妙。两个断句的差别在于,前者“不问马”为一句,后者将“不问马”标断。这一细小的变化,使意义有了明显不同,“伤人乎?不问马。”体现了重视人的安危状况,而没有问及马。“伤人乎?‘不’,问马。”说明关心人的安危,人没有危险,再问马,可见,也关注马的情况。

【答案】(1)贵人贱马。(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此题考查根据文意表达个人观点的能力。这只有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才能具有分析问题、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表述观点时要有理有据。题目考查了《论语》的仁爱观,对比如下:第一种,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没有问马。第二种,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回答说:)“没有。”接着询问马的情况。按照前一种标点,孔子只关心人的伤亡,对马的伤亡则不闻不问。而唐人的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

【答案】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三、规避答题误区。

1.认真审题,根据题目的设问指向和要求来答题,切忌答非所问。

2.概述故事情节或场面,应将事件过程及其主要人物交代清楚;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应紧扣关键情节或细节来说明人物的个性特征,忌用大而无当、表意笼统的词语来贴标签。

3.仔细斟酌词句,力求答案语言简明、连贯,书写字迹工整,标点规范。

第2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艺术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为了满足人们对电影作品的需求,人们开始将文学名著进行影视化改编,电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是一个重要的文艺现象。进行影视改编是文学作品与电影之间最直接的联系方式。新时期的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以文学原著为基础,从题材的内容、艺术的结构变化、影视中角色形象的塑造等对文学作品进行艺术的选择与创新,用影视的方式传播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名著。现如今,电影出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作者依靠文学著作为母版,结合自己对文学的了解和掌握,将文学作品以影响的形式展现出来。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电影;影视改编

电影与文学的密切关系最早始于电影的诞生。近百年来,历史悠久的文学与影视作品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开始进入转型期,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文学作品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随着大众传媒艺术的兴起,视听艺术在社会中开始流行起来,后来逐渐超过了文学艺术而成为了文化的主流。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向大众传媒艺术转移,带领我们进入了一种泛文学时代[1]。

1.文学名著与电影艺术的联系

电影在中国的发展是与文学相伴共生的,将文学作品进行影视改编,不仅包括文学原著自身的审美价值或社会意义,还包括电影改编本身所提供的不同审美趣味与社会意蕴,是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对原著的重新解读,从中反映出改编时代新的价值观与审美观。电影改编不仅是文学与时代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是文学作品在新时期的一种体现方式。文学作品能够源源不断地为电影改编提供庞大的素材,早在几十年前,人们就开始尝试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我国电影艺术家将茅盾的《春蚕》、《林家铺子》,以及鲁迅的《祝福》改编成电影,在当时引起了轰动,电影作品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学都带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语境,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名著的地位越高,就越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明的生命体征,人们会尽最大努力忠于原著,呈现原著的精神底蕴和人文内涵。影视创作者对现当代文学名著的改编不仅仅是简单的将文学语言转化成视听语言呈现于荧屏之上,他必须要以改编为桥梁,揉合自身的知识体系,立足当下的历史语境,时代的审美风尚和观众的接受要求对文学原作进行艺术再创作,对现当代文学名著的意蕴精髓进行创造性地演绎诠释[2]。

2.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原因分析

现阶段,大众传媒艺术越来越多元化,广告、摄影、网络、电视、电影等在我们现在的文化生活中充当着怎样的重要角色。在快节奏和高要求的生活步调下,传统的纸质作品不再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更愿意观看五彩斑斓的影视图像。视觉文化中的画面和影像,能够用一种直观的形象让消费者赏心悦目,这正是文学作品所不能体现出来的,同时也迎合了消费时代的享乐主义文化。研究表明,视听是人类先于语言的感官经验,因此人类对视听享受的追求是先天本能的,人类为了满足本能视听感官的而追随充斥着画面影像的视觉文化是理所当然的[3]。文学名著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经典作品,是能够在不同时代产生不同效果的开放的、多义性历史文本。它们能在广阔的历史时期接受大众的检验,并保持活力,本身就说明了文学名著的丰富的文化蕴涵。随着历史的变迁,影视改编的传播速度渐渐快于阅读文学作品的传播速度,影视改编更容易引起广大群众的注意,通过影视作品,更能形象地将文学作品的意义展现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将现当代文学名著进行影视改编,能够更好地宣扬和传播文学作品。

3.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特点分析

现当代文学名著与影视作品改编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具有“互文性”,因为它们都是对往事的回忆。人类经常处于对往事的回忆之中,作为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艺术创作也经常伴随着人类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无论是现当代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作品,还是同一题材在不同时期改编的影视作品,在相互关联的互文情况下,都会激发创作者不同程度的改编和创新,赋予影视作品不同的灵魂。在选择现当代文学名著作为电影改编的母本时,改编者通常会在人物、情节、语言等方面与文学原著形成互文,采用同一个文学作品作为母版创作的不同作品之间也会形成互文关系。在观看改编作品的时候,观众就会情不自禁地将这一个作品与文学原著作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体会创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文学名著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体现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对名著进行影视改编,需要创作者将自己融入到那个历史时代背景中,深刻体会名著所表达的精神世界,以这些感悟为出发点进行影视创作。任何一次影视作品的改编和翻拍,都是创作者对原著的一种体会和感悟。创作者以当代人的历史评价为参照,在体现时代精神的情况下,借助历史情境来表现当代人的精神。在现当代的文学环境中,改编是文学与电影之间的主要的互文方式。我们通过对文学著作进行影视改编,通过创作者对文学的理解,将文学作品用直观而逼真的影像在银幕上表现出来,吸引关注观看,引发读者的思考,从侧面反映当代人的心声。由于电影与文学两种艺术的本体性差异,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受众等因素的制约,电影改编在扩大文学原著传播空间的同时,不但展现了原著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而且表现了不同语境下不同的选择与接受标准[5]。

4.结语

从人类历史来看,图像和影像一直是人类最简单、最直接,同时也是最早的认识和感知客观世界的方式,而文字的出现只是人类上百万年演化历史中近五千年的事情,阅读文字、尤其是阅读印刷在书籍上文字的历史也只有几千年。在现代社会,影像凭借其让人惊艳的画面,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取代了文学的文化中心地位。在当下的文化环境中,我们要学会引导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合理发展,在满足人们对影视的需求的同时,守住我国珍贵的文学作品。

第3篇

关键词:消费时代 名著改编 影视作品

一、将文学名著进行影视改编的表现

世界各国许多电影作品都改编自文学名著,特别是把小说进行改编的更多。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作品如: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被改编为同名电影搬上银幕;根据英国著名女作家J?K?罗琳的奇幻文学系列小说《哈利波特》而拍成的同名系列电影;《小人国历险记》则是英国导演CHARLES STURRIDGE根据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小说《格列佛流记》改编的电影。我国的更多,如钱钟书的《围城》,老舍的《骆驼祥子》,古华的《芙蓉镇》,沈从文的《边城》等等,都是由小说改编成的电影作品。

随着时展,进入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电影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电视剧行业迅猛崛起。于是很多导演、编剧便把目光瞄准了中长篇文学作品,于是一大批著名的中长篇文学名著出现在了电视屏幕上。如我国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就被改编了9次,而霸占了很多次的假期档屏幕,再如金庸先生著名的十四部武侠作品也几乎都被拍成了电视剧。

现在电影和电视剧已经称为一种大众的艺术,其题材也各种各样,因此许多武侠小说、历史小说、言情小说、穿越小说、玄幻小说、军旅小说等等也被纷纷改编成影视作品。比如《亮剑》、《还珠格格》、《画皮》、《宫》、《我是特种兵》等。因题材和内容不同,所拍摄出的影视作品也风格迥异,让人应接不暇。

二、将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中存在的问题

1.篡改原著内容

将文学名著改编为影视作品时,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对原著内容的篡改和扭曲。目前,对文学名著的改编形式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尽量保持原有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如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第二类就是改编时基本保留原作风格,但同时也对作品进行了影视剧特色的改造,进行了创新。如《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根据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肯尼利所著的《辛德勒名单》改编而成,是1993年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一部电影,影片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与其夫人埃米莉?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倾家荡产保护了12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电影重点放在了塑造辛德勒的道德化身、英雄典型上,而忽略了原著中这段历史事件之前与之后的辛德勒以及二战的残酷。第三类就只是借助原著的名气而已,改编后的影视作品与原著内容上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完全成为一部新的作品。比如严歌苓的小说《铁梨花》就被改编为电视剧。但严歌苓自己都曾评说过“电视剧《铁梨花》已经完全是另外一部作品了,跟原作基本不搭边了。”面对出现的以上现象,分析其原因不外乎是编剧和导演们要么考虑到作品集数多少的制约,要么考虑到改编拍摄的经济利益大小,要么为了符合观影市场大众的需求品味等等而造成。文学名著中所要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所要展现的风土人情、所要表达的人物情感和对人生的认知等等,在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后,或多或少的都发生了变化,原著内容很难原味呈现。

2.制作过程粗糙

随着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在影视创作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从而导致将文学名著改编后粗制滥造,缺乏打磨过程。市场经济、消费状况直接影响着影视行业的效益,决定它的经济指标是票房收益,而盈利已经成为影视行业的第一目标,如果不能盈利或是盈利微弱,那么相关的产业链如影院、电视台就会受到影响,就会面临亏损甚至倒闭。正因为如此,很多编剧和导演在改编和拍摄中追求速度和数量,将文学名著简单改编后就直接进行拍摄。这样的制作过程简单粗暴缺乏打磨,而原著中所要表现的思想深度很难被呈现出来。比如成龙根据刘知侠的小说《铁道游击队》改编的电影《铁道飞虎》,讲述了时期鲁南地区一支游击队伍在临枣支线上进行英勇抗日活动的故事。虽然电影因为成龙的名气收获了很多的票房,但一部题材的电影被改编成了搞笑的武侠片,影片中有很多娱乐的对话和动作场面,而且还启用了大量的偶像派年轻演员来赚票房,实在是缺少打磨。

3.缺乏艺术特质

姚文放曾在《当代审美文化批判》一书中提到过当代审美文化的两大基本矛盾之一就是科技含量与人文含量的抗衡。很多影视剧在改编时将原来的文学作品中原有的艺术特质忽略掉了,使作品单一呆板缺乏艺术气息。究其原因,不过是现在的影视制作很多都是工业化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模式单一,缺乏内涵。在改编过程中不管原来的作品是什么体裁、内容差距多大,改编后完全没有了原著作者的艺术个性,作者的风格、特点、深度等都没了踪影。比如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也被改编拍摄了几次,虽然也有制作精良的,但人们却同样存在着议论之声。因为原著中对封建社会的反抗c认知没有在影视作品中得到很好的呈现。改编后的影视作品着重渲染的是梁山好汉的侠义,缺乏对原著内涵的挖掘与展现。

三、结语

商品经济时代,影视文学已经成为大众娱乐消费的一种主要方式,大众的审美品味和市场需求使得影视行业快速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都市文化,但因各种原因,影视作品很难呈现出文学名著的原貌,因此怎样协调好经济飞速发展与文化精神传承之间的关系,值得大家认真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第4篇

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名著阅读量严重不足呢。我认为首先是重视不够,校园阅读氛围差,不少老师和学生根本没认识到名著阅读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其次,阅读难度大,动力不足。文学名著大多经历了长时间的考验,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就远了,读起来难度大,需要顽强的意志和持久的动力支撑才能进行。第三,阅读习惯差。现在学生习惯于浅阅读和休闲娱乐式的假阅读。他们对手机小说、网络小说、校园低俗刊物饶有兴趣,却根本静不下心来进入这些经典小说中。

那么,怎么改变这种状况呢?在学科教学上,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组织开展常态化的训练。将文学名著阅读指导从课外转到课内,利用每节课前五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名著阅读交流讨论活动。

一、 创造条件,努力营造阅读氛围

首先,要明了名著阅读(特别是“裸读”名著)的意义。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基本的方式和途径。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精神感悟和独特体验,重视发挥中学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 。同时,要让学生知道,提高自己的文学与文化素养,必须丢弃各种辅导用书以及“导读本”“简写本”“图画版”之类的东西,真正“裸读”名著。让自己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发展自己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提高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其次,要满足学生的硬件要求。比如文本要做到人手一册,并带到教室来,以便于在阅读训练时及时地圈画批注,记录下阅读的痕迹。这样,随时翻阅,随时圈画,及时交流,班级的阅读氛围也可以很快营造了起来。第三,要坚持好每天五分钟的交流汇报活动,让书香溢满教室,让心灵徜徉书海。

二、 认真计划,精心设计训练项目

开学后的第一个星期,就应该结合必修教材里的的名著阅读要求和学生实际,列好一学年的阅读计划。并详细地规划好课前五分钟的具体训练项目,精心设计,循序渐进,逐步把训练引向深入。

1.赏读开始,做到低起步、缓深入。开始两周,课前五分钟训练的项目可从最基本的“精彩片断赏读”开始,仅要求学生能在讲台上朗读自己感兴趣的文本段落。由于起点低,学生都能愉快地参与。让他们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亲近文本。有人说过,好习惯要经过21天的反复训练才能养成。实践中,我发现第一周的赏读过后,学生就开始感觉乏味了。于是在第二周,我及时调整方案,要求朗读完后,再用一句话向班里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想把这段话读出来大家听。由于难度小,学生易于接受,并为往后的“人物评析――疑难探讨――技法领悟――主题论辩”等阶段训练作好准备。

2.兼顾“听说写”与“句段篇”,让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相互辉映。“中学语文教材不是像其他学科的教材那样直接向学生阐述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而是通过提供语文知识与技能的结晶――文章去给学生研读,让他们领悟其中的知识与技能的”……而“技能训练总是跟知识掌握结合在一起的” 。语文科课程论专家王荣生甚至认为语文科“并没有严格对应的‘学科(discipline)’ ,它所对应的是听说读写的活动以及言语作品”。据此,我们在名著常态化阅读中,要特别注意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综合领悟,提高语文素养,体会到阅读的成就感。比如,阅读《红楼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5分钟里赏析诗词;阅读《三国演义》时,可组织开展人物形象探讨;阅读《巴黎圣母院》后,就进行小说主题论辩。这样,通过网状的训练设计,有意识地将阅读指导和语言训练有机结合,既激发了兴趣,又掌握了阅读的基本方法。

三、 新读名著,让经典走入生活

阅读名著,需要引导学生“入乎其内”,又要能“出乎其外”。做到既进得去,又出得来。“阅读不光是为了读懂文本,而是为了读懂作者和人物的精神、情感和个性。这一切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在非常具体、非常灵活的语言中” ,所以,我们得引导学生用心地阅读,让身心沉浸入文学作品中。同时,我们又要提醒走出文本,联系生活、思考人生,以深化思想认识,提高思辩能力。如在课前辩论环节中,我注意精选话题,将名著引入现实生活。如“时代需要(不需要)林黛玉”“问天下谁是英雄”“克洛德就在我们身边”“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有真爱吗”等等论题,有效地拉近了名著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关注人生与社会,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 把握时间,及时总结提高

一是课前5分钟时间的把握。课前五分钟时间极短,我们要有放得开的勇气,还要有收得起的智慧,以免影响紧接而来的 “正课”教学。把握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点评与指导。如在主题论辩训练时,一些学生只能用“表现了社会的黑暗”这类套话空话来表述,不能进行具体的论述。我就从“哪个时候、哪个阶层、哪个形态的社会?黑暗表现在哪、根源是什么、规律怎样?”等方面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而当时间不够时,老师要通过精当的点评,立即收结。如学生辩论林黛玉薛宝钗的形象意义时,一直纠缠不清。我引用李贽《童心说》的“真人”“假人”观进行点评,收结效果挺好的。

二是延伸课外,减轻学生在校课业负担。有人说,把名著阅读引入课内,一定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我不这么认为,因为不读名著,学生未必就会把这时间花学习上。而且从某种角度上说,阅读量并不一定和学习负担成正比。因为,适量的阅读会让学生心情安静平和,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再说,阅读名著,对于部分学生而言,还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当然,针对乡下学生特点,我建议他们更多地利用周末时间去阅读。要知道,学生在家里能捧起书本阅读经典,生活也显得更有品味,家长看了自然也喜欢。对学生而言,这也是一种鼓励,一种幸福。

三是要及时地进行总结。尽量做到一周一回顾,一月一小结。最好一个月能挤出一个课时的时间进行专项总结,如果还能有一些书面的文字成果就更好了。班里还可以搞一些小型比赛,把好的作品打印、张贴出来,或者在校园网站、班级QQ群中发表交流。这样,既可以总结交流阅读成果,又可以持续阅读兴趣。

第5篇

关键词:影视艺术;文学名著;影视制作;改写理论;《水浒传》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古典文学名著被制作成影视作品。近年来,我国又兴起了一股古典文学名著影视作品重新制作的热潮,在制作过程中都把重心放在了创新、超越以及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上。影视制作包括编剧和拍摄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语言内部的转换过程,目的在于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重构原作意义;第二个过程是符号之间的转换过程,是通过声音、图像等媒体手段对剧本内容进行多模态构建。这两个过程都可以被看作是广义的翻译行为。翻译是对原文文本的改写,古典文学名著的影视制作也是对原作的改写。本文试根据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为例,分析文学作品影视制作过程中改写思想的体现。

二、改写理论与影视制作

任何翻译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接受环境中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操控而进行的不同程度的改写。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改写都体现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因此,翻译不仅仅是译者的个人行为,而且也体现赞助人的意志。赞助人对翻译活动的操控体现在三个方面: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和权势地位。作为一定意识形态的代言人,赞助人利用话语权力对译者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甚至对整个翻译过程进行直接干预,而译者是以改写者的身份参与翻译活动的。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制约之下,译者也并非毫无选择,相反,他们可以选择接受制约,也可以选择挑战,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体现译者自己的意识形态和诗学。译者主体性既包括译者的能动性,同时也包括译者的受动性。译者受到的制约越多,其创造性也越强。

改写思想也体现在古典文学名著的影视制作当中。译者即影视制作者,赞助人即投资者和潜在的观众等。他们对影视制作的操控也体现在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和权势地位等三个方面。影视制作者不但受到赞助人的操控,同时也受到原作的束缚。和译者一样,影视制作者只不过是从两个枷锁中间寻求一条出路,实现一种平衡。理想的状态是最后的作品既能体现赞助人的意识形态,保障译者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同时又不违反原作的思想精神。这就要求影视制作者在赞助人意志的操控之下,选择适当的策略和方法,在忠实于原作思想的前提下对原作进行改写,使影视观众与原作读者有着相同的阅读享受。

三、影视制作中的改写

原作的思想通常隐含在情节的描写中,或者被物化在主要人物形象上。《水浒传》中的宋江仗义疏财,被誉为“山东及时雨”、“孝义黑三郎”。然而,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其貌不扬的宋江为何能够服众,做梁山之主呢?有研究认为,宋江从上梁山泊的第一天起,就表现出非凡的组织才能,具有军事家的机智和谋略。事实上,宋江的形象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既要反抗朝政的腐败,又要维护帝王的统治。作者试图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寻求平衡,希望把宋江塑造成忠义双全的楷模,同时,深受儒家“无为”、“寡为”思想影响的作者不可能让宋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这也使得宋江的形象长期以来成为人们争论的话题。

作者对宋江形象的刻画中采取了科学叙述和艺术叙述两种叙述方法。按照科学叙述,宋江是典型的仁义之士;按照艺术叙述,宋江所做的都是不仁不义之事。影视制作者应该把这一矛盾忠实地表现出来,对原作的改写既不凸显宋江的仁义道德,又不渲染宋江的“勇悍狂侠”。下面分别从人物形象和水浒精神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在影视制作中的改写。

1 人物形象的改写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影视作品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是原生态的,等待着读者去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后者是由影视制作者创造出来的,已经经过了解读,给观众留下的解读空间很小。杰出的编剧或导演能够从一千个哈姆雷特中抓住最为典型的一个,使之成为最大概率形象,或者尽可能地使其保持原生状态,留给观众较大的解读空间。经典名著能够让读者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理解和新收获,因而百看不厌。高质量的影视作品有时也会让人产生这样的感受,那些导致人们百看不厌的成分恰好是没有被制作者完全解读的部分。优秀的影视作品会诱发观众阅读原作的兴趣,拙劣的影视作品会限制观众做进一步的思考。

《水浒传》第六十回讲述晁盖率军攻打曾头市,半夜三更劫寨时中了埋伏,混乱之中被一枝刻有“史文恭”字样的毒箭射中面门。作者没有明说是史文恭所射,但读者从箭上所刻之字上做出的第一反应就是史文恭所射。而晁盖临死时对宋江的嘱咐“若哪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却意味深长。其一,晁盖知道宋江有投降朝廷的愿望,不希望把寨主的位子让给他,他量宋江才能平庸,不可能捉得“射死我的”;其二,“射死我的”没有明指,说明晁盖知道射死他的人可能不是史文恭。原作的叙述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金圣叹的解读是:杀害晁盖的其实并不是史文恭,而是宋江。隐含在文字当中的这些微妙信息在电视剧《水浒传》和《新水浒传》中都被抹杀得干干净净,用特写镜头直接把射杀晁盖的凶手推向了史文恭,没有给观众留下任何思考的空间,其艺术价值也大大削弱。

原作对宋江形象的刻画集中体现在骗取秦明做强盗和逼迫朱仝上梁山两个片段中。在《水浒传》第三十四回,秦明被花荣用计活捉。为了让秦明上山做强盗,宋江派人去青州城杀人放火。导致秦明全家被杀。

秦明见问,怒气道:“不知是那个天不盖、地不栽、该剐的贼,装做我去打了城子,坏了百姓人家房屋,杀害良民,倒结果了我一家老小,闪得我如今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我若寻见那人时,直打碎这条狼牙棒便罢!”

按理说,宋江正是那“该剐的贼”。然而,秦明“又自肚里寻思:一则是上界星辰契合,二乃被他们软困,以礼待之,三则又怕斗他们不过”。这种反应显然与秦明性情不符。在描写秦明的几段文字中,作者四次提到“秦明是个性急的人”。如此性急之人,如今也“只得纳了这口气”。这个闪得他“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宋江这么做只是为了“先绝了总管归路”。然而,在宋江自己仓卒决定并走上梁山泊的途中,一封报丧的家书,便使他叫苦不迭,捶胸顿足,哭骂自己是不孝逆子。这种作为似与仁义无半点瓜葛,而宋江表现出来的不可动摇的孝心正体现了他自私阴险的本性。

这段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关键作用的叙述在电视剧《水浒传》中被一概抹去,在电视剧《新水浒传》中虽然得以保留,但对原作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改写:一是王矮虎、刘唐等在宋江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去青州城杀人放火;二是青州知府以为杀人放火者是秦明,于是杀了他全家作为惩罚。前者直接把罪行从宋江身上移开,并成功地加在了慕容知府的头上;后者阻断了观众的解读渴求,并引导观众表达对残暴官吏的愤怒,对秦明弃暗投明的喝彩,对宋江“替天行道”的支持。这种改写表面上维护了宋江忠孝仁义的形象,但实际上却打破了作者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试图寻求的平衡,使观众对宋江的形象产生认识上的偏移,从原作、作者和读者的角度来看都是失败的。

《水浒传》的主题之一是逼上梁山,但实际上大多是宋江所逼。宋江上梁山之后,“众好汉皆宋江延揽而至”。在《水浒传》第五十一回,虽然“众人都称赞宋公明仁德”,但真正的仁德却从朱仝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朱仝为了雷横能够照顾老母而私下放了雷横,替他吃官司,赔尽自己家私,被发配沧州。因为深得沧州知府喜爱,朱仝在盂兰盆节带知府的小衙内看灯,却遇到宋江唆使来逼他入伙的雷横。

雷横道:“哥哥在此,无非只是在人之下,伏侍他人,非大丈夫男子汉的勾当。不是小弟裹合上山,端的晁、宋二公仰望哥哥久矣,休得迟延自误。”朱仝道:“兄弟,你是甚么言语?你不想我为你母老家寒上放了你去,今日你倒来陷我为不义!”

然而,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宋江指使杀人成性的李遣残忍地杀害了小衙内,又绝了朱仝的归路。

只见吴用、雷横从侧首阁子里出来,望着朱仝便拜,说道:“兄长,望乞恕罪,皆是宋公明哥哥将令,分付如此。若到山寨,自有分晓。”朱仝道:“是则是你们弟兄好情意,只是忒毒些个!”

当下朱全对众人说道:“若要我上山时,你只杀了黑旋风,与我出了这口气,我便罢。”李逵听了大怒道:“教你咬我鸟!晁、宋二位哥哥将令,干我屁事!”

按理说,朱仝与宋江有不共戴天之仇。然而,这种仇恨也只在李逵碍于宋江情面,“只得撇了双斧,拜了朱仝两拜”中化解了。朱仝的仁义与宋江的不仁不义在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宋江表面上慷慨大度,但对自己的仇人剖腹挖心,生啖其肉,“真有犬彘不食之恨”。然而,这种典型的刻画人物形象的情节在电视剧《水浒传》中被完全删除,在《新水浒传》中被改写为李逵与朱仝争夺小衙内时失手把小衙内丢下了山崖。虽然保留了情节,但歪曲了原作的意图。

2 水浒精神的改写

文学名著在影视制作中无论如何改写,但不可改写原作的精神。《水浒传》是一部非常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同时又浸透着极其绚烂的浪漫主义精神。这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成功典范。浪漫主义的夸张和渲染集中地体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在对武松打虎的叙述中,武松吃了五斤牛肉,喝了十八碗酒。这在常人是难以想象的,但这是武松,因此读者愿意接受。尽管是大英雄,武松也未必敢与老虎较量,但在酒力作用下,还是出现了较量的场面。武松本来有烧棒为武器,但如果用武器打死了老虎,也不会在观众心中掀起太大的波澜,李逵后来也曾用武器杀死了四只老虎。作者只好让武松打急了,烧棒打在了枯树上,折为两段,于是只好徒手打虎,“打到五七十拳”,把老虎打死了。这种浪漫夸张的、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叙述让读者能够产生一种冲动和释怀。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人之笔。电视剧《水浒传》对打虎场面的表现扣人心弦,武松大英雄的形象在徒手打虎中得到痛快淋漓的展现;《新水浒传》的制作者显然曲解了烧棒打在枯树上的含义,为了突出场面的惊险、打虎的艰难,在武松与老虎的对峙中,武松明显处于劣势,情急之下伸手捡起地上的石头,随手拔出腰间的尖刀,于是运气使其绝处逢生。武松打虎连烧棒都不用还会用得着石头和尖刀?这显然不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压制了观众的心理期待。

观众心目中的梁山好汉,个个英勇了得,人人身怀绝技,七八百斤重的石头能举过头顶,碗口粗细的杨柳能连根拔起,理所当然比一般的市井无赖厉害,一刀杀死牛二,三拳打死镇关西不仅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内。知县看了武松和死虎,心里也自忖“不是这个汉,怎地打得这个虎”。观众岂能接受西门庆能和“这个汉”形成对手?毕竟西门庆不是梁山好汉。然而绝处逢生的场面在武松和西门庆打斗中再次上演。

西门庆“一脚踢中武松右手”,但这不能解读为西门庆可以和武松形成对手,因为武松知道他一脚踢来,“只顾奔了去”。这样的情节和景阳冈打虎遥遥相对:杀一个西门庆哪还用得着“那口刀”?读者无意追求武打场面的持久、壮观和悬念,而有意体味武松打死西门庆的。这才是水浒精神。电视剧《水浒传》对武松和西门庆对打的场面虽然经过了改写,让打斗场面激烈了一些,但自始至终武松掌握着主动,胜负没有半点悬念;武松和蒋门神的打手在飞云浦的对打也不乏夸张的成分,但也给观众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这样的改写才能维护读者心中的大英雄形象,还原原作中的水浒精神。《新水浒传》的制作者明显把西门庆踢落武松手中的刀解读为武松由主动变为被动,凸显了西门庆的武功高强,甚至让西门庆把刀插入了武松的身体,把武松逼到了绝路,于是复仇的怒火使其绝处逢生。如果不是观众心目中固有的英雄情结的支撑,如果不是观众知道影视制作者最终会让武松取胜,武松和西门庆的这场打斗在结束之前真是胜负难料。与此同时,观众的英雄情结在影视制作者一味地追求打斗场面的激烈和悬念中被无情地撕碎,水浒精神荡然无存。

第6篇

一、图书管理与文学素养

(一)对于图书馆管理员的要求,首先应该具备作为图书馆管理员的觉悟,具有相应的职业道德操守。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是枯燥的、乏味的,但是既平凡又是高尚的一个职业。图书馆管理员对图书馆科学合理地管理,对于引导读者进行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合理的安排,使得更多的读者来到图书馆进行学习和阅读,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是会起到很大作用的。只有不断地提高我国民众民族的思想觉悟意识和自身素质,才能达到社会主义的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实现,是要求所有的人都达到一定程度的思想觉悟、素质等。图书馆管理员应具有事业心、责任感、求知欲和奉献精神,一切都要为读者服务,热爱图书馆的管理工作,热爱图书馆,把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作为工作的核心。不断地加强学习,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应该充分地利用空余时间,利用图书馆资源,把为读者服务的精神贯穿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二)图书馆管理员应该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学素养,这是作为一个图书馆管理员应有的基本素养,同时还要有图书馆管理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良好的自身品德。从事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要对专业、流通等在不断的管理实践中获取,了解如何在图书馆进行快速地查阅书籍的借还情况、文献资料的分类、排架、查询文学等熟练地操作。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地利用空余时间阅读经典名著等,然后合理地对读者进行引导。正确的引导可以使读者阅读优秀的文学名著经典等优秀的作品。为此,图书馆管理员要做好读者的引导工作,就要实现对图书馆的名著进行有效的阅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用自己的文学魅力来引导读者进行正确的阅读,使读者产生对文学名著的浓厚兴趣,在读者进行阅读的过程中积极地引导读者进行学习,不断地提高读者的阅读能力、进行高效的阅读。

(三)图书馆管理员要多参加讲座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多看文学节目。对文学的经典进行多次阅读,要有意识地加强文学名著的阅读,有效地利用各种机会,在耳濡目染之下,定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多学习,可以使得管理员对图书馆的典藏经典名著减少陌生感,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与博学的读者进行交流时,可以有更多的共同的语言,以达到快速地帮助读者进行阅读和指引。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尤其是文学基础的理论知识。

二、文学名著与读者文学素养

(一)图书馆管理员的导读可以对读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导读者阅读正确的书籍。图书馆作为社会大众进行阅读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在进行社会学习的系统中是一个重要方式。图书馆的馆员对读者进行引导的主要目的和原则是,在提高读者自身素质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读者的阅读能力进行有效的阅读。在普通的图书馆典藏之中,文学类的书籍典藏占图书馆的大部分,但是却很少有人阅读文学书籍。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读者的功利心过大,很难以平静的内心进行文学书籍的阅读,经典的文学名著人物、背景等带着特定时代的烙印,并涵盖许多人生哲理,失去图书馆管理员的引导,对于文学知识认识较浅的人,很难理解其中的意境。为此图书馆管理员可以通过对不同的读者对象进行观察,了解读者的心理需求,然后进行适当的专业判断,正确地对读者进行引导,选择适宜的书籍给读者阅读。

(二)图书馆的管理员要对读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要不断地加强和读者之间的信息互动。通常情况,进行引导的工作,一般是在读者进行书籍阅读的实施的,是以书面的形式为主,很少与读者进行直接的引导。为此,在引导的过程中,是否对读者有所收获无法进行科学的精确计算。一般情况下,也会有直接对读者进行引导的,这种方式可以直接地反映出读者的思想,但是却很少使用,所以图书馆管理员的这种书面引导并没能提高读者的阅读能力。因此,图书馆管理员要对典藏的文学经典名著进行合理和科学的分类,以方便和提高读者进行阅读的效率。在图书馆的典藏之中,广泛涉及的领域很多,中外古今都要进行收集,进行典藏。图书馆的微机自动分类系统虽然进行了简单分类归纳,但是对于阅读的读者来说,却是比较陌生的,因为熟悉一个微机系统操作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这都让读者心里产生了不易查找的想法。所以就需要对读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加强同读者之间进行直接的交流,不断地从直接的对话中来帮助读者解决因为文化程度不同等各方面的问题,解决了不同读者的阅读困惑,以达到对读者的自身素质进行提高的目的,这也加强了读者学习能力的锻炼,使得读者在不断的学习之中进行思考,从相关的文学书籍之中获取知识,在文学之中收获书籍中的精神思想。不断地培养读者阅读的兴趣,使得读者在图书馆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中进行愉悦的学习,兴趣慢慢由此产生。为此应正确使读者进行阅读和对读者进行引导阅读文学名著,不断地减少不同的读者因为文化程度和领悟能力而产生困惑,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自我认知地选择相适宜的不同优秀文学作品进行学习。

(三)不断地加强和培养图书馆管理员的道德操守,使其成为一个可以真正的、全心全意的为读者服务的图书馆管理员。图书馆需要一个可以在管理工作上认真、负责地完成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同时具有图书馆管理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责任心的人。在对图书馆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一个图书馆管理员的品德修养不能够忽视。品德修养可以使得管理员在进行对读者的正确引导过程中,提高读者的文学素养,不断地提高读者的思维能力,改善读者的审美观;提高读者进行阅读的能力、写作创作、自身的口语交际等多方面的能力,不断地使得读者通过对文学书籍的阅读,不断地完善自己。文学名著的阅读使读者正确地认识人生观和世界观,认识自己的价值。如果图书管理员能一直正确地引导读者持续阅读文学名著,不仅能改善读者的外在气质,也使得读者在阅读的书籍之中发现乐趣,了解创作之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文化以及精神,不断地激发读者进行理性的思考问题,丰富读者的日常生活。这都将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核心价值。

三、结语

图书馆作为我国大众进行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每一个人都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进行学习,不断地加强自身素质和修养,加强文化、科技知识的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成为一个思想认识、觉悟等都表现不凡的人。在图书馆海量的文学名著资料库中,图书馆管理员要正确地对读者进行引导,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给读者进行阅读和使用,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升,读者的自身素质和文学修养也同时提高,培养读者成一个在各方面都不同寻常的优秀的人,让读者最终通过自己的阅读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现代文化建设。

作者:吴川红 单位:四川省蚕丝学校图书馆

第7篇

【关键词】激发阅读兴趣;影视阅读;设置悬念;以身作则

新课标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能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先进文化,增强文化底蕴,提高文化品位。这是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出发点和目的之一。阅读文章的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面对高中生,我们对他们的要求是阅读面广,力求阅读深、透切。而阅读面广这就要求学生不只是读课本中出现的文言文、诗歌、散文、中外小说及人物传记等,更功利性地讲,学生面对的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他们还需要读一些高考大纲要求的文学名著或大纲要求以外的文学名著。

高级的文学作品真的是从内心里流出来的,而非纸糊的大摆设。它没有表面上的眩惑性,也没有浅薄的迎合性,其美质深藏在底部,若非仔细玩味无法挖掘。而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因为是高考必考篇目,更是让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排斥和厌烦。可若因其烦而放弃,从功利角度看,我们无法游刃有余地应对高考,从文艺角度看,我们将无法领略掩卷时的无穷韵味。针对以上情况,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名著,高中一二年级的基础年段我采取如下策略。

一、以“影视阅读”为引子,激发阅读兴趣

充分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开发语文课程文化资源,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创设更加有效的途径。通过“影视阅读”这一生动的形式,学生从思想上和视觉上汲取了营养,引发了阅读兴趣,更加关注名著中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为名著阅读作了良好的铺垫。比如读《三国演义》时我们先放几集电视连续剧,了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当看到“谋董贼孟德献刀”学生的阅读胃口就被吊起,由此吸引大批学生阅读原著,先睹为快。针对学生痴迷打游戏机,可利用网络游戏引导他们去解读中国的、世界的名著知识。我班上的一批游戏机迷,常因打机,通宵玩游戏而不完成作业,上课打瞌睡,甚至旷课。为此,我曾头疼不已,后来,我让班上的游戏机迷举办“网络游戏《三国》与《三国演义》的异同”的活动。我惊喜地发现班上的游戏迷为找资料变成了书虫,总往图书馆里钻,有的变成了网虫,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的资料,资料丰富而充实。这次活动办得很成功。活动的开展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甚至自发的接着举办了“网络游戏《红楼续梦》与《红楼梦》的异同”的活动,学生说起名著知识滔滔不绝,分享着读书的快乐。

二、课内课外结合——设置悬念法

学生总是把课堂学习作为“主业”,教学中也总是在强调课堂的有效性。那么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课程资源、立足课堂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极强的年龄段,喜欢探究问题。教师有时没必要把所有内容讲白、讲透,尤其讲到了精彩之处,吊足了学生的胃口便适可而止,留下一些悬念让学生自己解决,这就是“留白”艺术。在满足自己“胃口”的过程中完成了名著阅读。如,讲《林黛玉贾府》一课,概括完黛玉性格,犹豫性格决定命运,那林黛玉的命运又是如何的,那些事情的结果是她性格的必然选择,又怎样地决定了她的命运,对于这些问题,课堂上教师不必把这些问题一一解决,学生会在求知欲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找来原著读完。

三、以身作则,营造讨论氛围,思维或碰撞或共鸣

身为语文老师,要特别注重情感氛围的营造。在阅读文学名著的引导中,教师作为阅读的第三方面的主体,也参与着学生与文学作品的“对话”。在其中起着中介作用。所以只有老师先从自身做起,真正地把文学名著读了并进行某方面的研究,学生的阅读渴望才能得以激发,师生也才能交流讨论。在引导学生阅读高考大纲要求的文学名著前,我总是先自己在原来阅读的基础上,再仔细阅读,力求记忆深刻,并尽可能的把相关的研究类书籍研究也一并阅读了,最后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在问一些名著的故事情节或描写细节,我总能信手拈来,能够欣赏学生的阅读体验,并能适时地给以评价与点播。

第8篇

一、抓住学生课外阅读需要心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大文豪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小学、初中阶段涉猎名著极少,新课标中所列八部名著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只是听说过,系统阅读过一部的更是寥寥无几。面对厚厚的《三国演义》《红楼梦》,根本不知从何下手,一片茫然。面对这种情况,我抓住学生课外阅读需要心理:认知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读书一方面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另一方面是出自于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这种心理需求是求知最基本的原动力。

首先,开展名著阅读的交流会。遵循学生课外阅读需要心理:追求赏识的需要。这类阅读心理需要分成两种:一种是通过阅读得到父母师长的赞许,另一种是为了通过课外阅读增加谈资,从而赢得同龄人的敬服。我告诉学生,名著是经过历史洪流卷席,大浪淘沙之后沉淀的金子。不管是思想还是艺术上都存在极高的价值,阅读它们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甚至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其次,我根据学生不同性别、性格、心理特质,在规定书目的基础上,引导阅读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女生多愁善感,喜欢风花雪月,我就将《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一幕娓娓道来。男生崇拜英雄人物,说罢赵子龙单骑救主,个个热血沸腾。老葛朗台的吝啬令人捧腹,觉新的懦弱引来讨伐声一片……

文学名著的原著很出色,很多的文学评论家对于这些文学名著的解读也很到位。文学评论家的这种解读,实际上是教学生如何去品读这部名著。我有意识的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名的文学评论家评价名著的文章,学生在自己初读的基础上,有名家的指点,会更深入地理解原文。

二、循序渐进、培养阅读能力

首先,我告诉学生当代散文家、哲学家周国平先生说过一句话,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所以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制定长期的阅读计划,每天阅读名著的时间、篇目。力求把读文学名著当成生活的必需,务必每天亲近文学、每天都和作家进行心灵的对话。随着身心的发展,自我意识的觉醒使中学生容易产生孤独感,课外阅读便成了他们排遣孤独的突破口。他们以书为友,与书中人物交流思想、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得到自我振奋与陶醉。

其次,指导学生科学阅读的方法。如“择要摘抄法”“圈画点评法”“写读后感”等。尤其是圈画点评这一方法,学生边读边记,在思考中升华。当他们回顾自己写下点点滴滴的收获,成就感油然而生。再则,每天上课,都设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每天分享一个名著故事。互相督促鼓励,形成愉快的阅读氛围。

第三,有针对性地梳理长篇名著阅读。长篇小说篇幅长,人物多,情节杂,学生难把握容易混乱。名著导读课便至关重要。第一步,向学生提供导读材料,材料主要包括作者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简析、艺术特点简析等等,让学生在读之前对作品先有个大体的了解。然后,以某一要点切入。例如《三国演义》导读:

通过对英雄的分析点评,引导学生去感知其中英雄人物的形象,并适当进行对比,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1、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中央电视台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断:三顾草庐、舌战群儒、赤壁之战等。

2、请学生谈谈对片断中人物的感受?(小组讨论)刘备、诸葛亮、曹操。

3、回归文本,制定部分回合让学生阅读,然后小组合作,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

(1)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你印象中的曹操又是怎样一个人?

(2)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刘备却处处流泪,你是如何看待刘备的“眼泪”?

(3)诸葛亮运筹帷幄,谋略过人,但你相信他真懂得七星台祭风、五丈原禳星吗?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才能。

在比较的阅读过程中,带动学生进行思考,进行讨论。一方面通过交流可以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能产生观点的碰撞,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4、总结延伸。利用课外时间,认真阅读《三国演义》以及相关资料,并从中选择一个或多个人物形象,并就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剖析、研究和探讨。由面到点,化繁为简。

三、注重实效,定时进行名著阅读检测

1、课前5分钟。以课前讲话的形式展开,可以复述一个名著情节,可以交流对优美的词语、句子、段落的赏析,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对公认的好句子、段落朗诵甚至背诵。

2、采取“我读文学名著”的日记传递。班级准备一个日记本,用记日记的形式,一天一个人,从甲同学传到乙同学,让他们去谈自己读了哪个名著,或者是哪个名著片断的主要故事情节,锻炼一下他们概括情节的能力,之后就是谈自己阅读的感受。让学生有一个相互学习借鉴的机会。半学期评选一次好作品,加以奖励。

3、两周小测检查一次。根据新课标考试要求,以书面考查形式检验学生读书质量。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4、整体感知阅读,这一遍阅读安排在寒暑假期里。由于假期时间集中,他们完全处于自主的地位,便于从整体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特点。同时对不懂的字词,查阅工具书,心得记在阅读笔记上,开学后交流、检查。

四、 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做学生名著之路的点灯人

第9篇

【关键词】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田沁鑫;改编与重释

当今社会,文学名著越来越多的被改编成为戏剧、电影、电视剧,这些经典作品被重新诠释与理解。2008年田沁鑫版《红玫瑰与白玫瑰》作为国家话剧院纪念中国话剧百年活动的收官之作,集结了田沁鑫导演,李东、刘科栋等优秀工作人员,秦海璐、高虎、辛博青等优秀话剧演员,获得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田沁鑫导演对张爱玲的原小说进行了再创作,焕发出自己的生命活力。

一、穿越时空的设置

观看这部话剧让人不得不说的是对时空的打破与自由演绎。张爱玲的小说基本上是以佟振保的生活经历,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记述的。写作的大致顺序是:佟振保出国留学,和巴黎一个的第一次,和初恋玫瑰的暧昧与柳下惠的名号;然后回国借宿王士洪家与娇蕊相爱,分手;接着是与孟烟鹂相识结婚,乏味的婚姻生活;后来孟烟鹂出轨小裁缝,振保公开,两人闹得不像话;最后振保又变成了一个好人。田沁鑫的话剧则打破了叙述顺序,戏剧从佟振保婚后一个雨天偶然发现自己的妻子与小裁缝发生婚外情开始演起,然后回忆起自己和娇蕊那种惊天动地的爱情,然后是被迫分手与开始乏味的婚姻,最后回归生活洪流之中与现在时间对接。这种时间的调整明显使整个戏剧脱离了小说的束缚,从某个节点展开回忆,追溯主人公的情感,使戏剧更有张力。

与此同时,话剧的舞台非常简单,中间一道十米长的玻璃通道将舞台隔成了两个空间。面对观众左边的是白玫瑰和乏味琐碎的婚姻,右边则是红玫瑰和浪漫心动的爱情。将红白两朵玫瑰,两种情感同时展现在舞台上。如同田沁鑫自己所说,舞台被玻璃走廊一劈两断,宛如男人的心房:左心房,右心房。一个里面是妻子,另一个里面是情人;一边怀揣着社会责任,一边向往着内心渴求。通透的玻璃材质,则是希望让两个空间既互相独立又不完全隔离,让振保可以清楚地看见另一个自己。

将过去的王娇蕊和现在的孟烟鹂同时呈现在舞台上,佟振保则在不同的时空中穿梭,两个场景之间还有一些小互动,就好像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这样的设计使社会外部的纷乱复杂就被忽视,种种情节就被淡化,人们内心的种种喜悦,纠结,迷茫,痛苦,尴尬,爱恋就像在玻璃通道之内被裸的暴露出来。这种对时空的超越通过一种对比和直观的冲突,直观展示戏剧人物的情感,引起人物的共鸣。

二、两人饰演一个角色

看这部话剧觉得很有特色的是由两个人饰演白玫瑰,红玫瑰和佟振保。我猜测每一个角色的两个演员分别代表不同的内心。红玫瑰,一个是只为爱情的纯真,另一个则是诱惑成熟的肉体;白玫瑰,一个是懦弱胆小的家庭主妇,另一个则是“勇敢的”和裁缝、控诉振保的追求者;佟振保,一个是追求自己内心爱情的,另一个则是深陷于世俗的。这部话剧的演员只有八个人,除了这三个角色,就只剩王士洪和小裁缝。而道具也非常简单,玻璃通道,两边的桌椅和不同的旗袍。社会上的,指指点点的人等相关人员都通过旗袍之类的道具变化而来。从这种演出资源分配上的详略我们就可以看出导演希望弱化外部社会对人们内心的影响,聚焦人们内在的精神状态。而两人分饰一角,通过同一人物不同内心状态的对话和行动将人物的复杂内心和情感变化直观的表达出来,让人们真实而强烈的体味剧中人物的悲喜。

其中最值得称赞的是两个佟振保。以下面一段两个佟振保的话为例。

“振保乙:她的手面上一小块皮肤握到我的手有一种紧缩的感觉。

佟振保:千万别爱上王娇蕊,她是有夫之妇

振保乙:面容姣好,油光水滑。

佟振保:她的丈夫是我的老同学,老朋友。

振保乙:身体的轮廓一条一条,一寸一寸都是活的

佟振保:我是佟振保,我是坐怀不乱的柳下惠”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振保甲是世俗中的被制约的,振保乙则是顺从自己欲望与爱情的。佟振保的内心非常的纠结挣扎,面对一个自己非常有欲望有感觉得女人,却因为她是有夫之妇,丈夫还是自己朋友,不能毁了自己的名声种种原因而被限制。这非常地直观和有感染力,让人们和演员们一道陷入剧情。

但也有不足之处,孟烟鹂和王娇蕊的每个人的两个角色我觉得并没有达到和振保一样的效果。饰演白玫瑰的两人我根本就没有分清;而饰演红玫瑰的两个人秦海璐的出现时间达百分之九十以上。我并没有从这样的分饰中体悟到什么,这样做并没有将红白玫瑰的性格中分裂与挣扎并没有明显的表现分出来,有一种形式大于实际之感。不过一个白玫瑰和小裁缝与一个红玫瑰与王士洪分别为两边的背景感觉还不错。

三、部分情节的变动

在这部戏剧中,佟振保第一次见王娇蕊是她坐在王士洪的大腿上,手上点着烟;然后振保进门是撞倒娇蕊扶起她并有一段对话,由此他爱上了她。这一段在戏剧中反复的被回想被提及,并且还有撞倒白玫瑰无趣的表现的对比。可能导演需要大幅度的动作表现出人物情感和烘托氛围,或者是以撞倒暗示娇蕊陷入爱河的情节需要,或者是戏剧舞台的限制不能表现出来太细微太朦胧的东西,这个情节和原小说中的第一次相见完全不同。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佟振保第一次见娇蕊时,娇蕊在内室洗头发,“堆着一头的肥皂沫子,高高砌出云石塑像似的雪白的波鬈”,溅了点沫子到振保手背上,振保觉得“那一块皮肤便有一种紧缩的感觉,像有张嘴轻轻吸着它似的”。我一直觉得这个初见的场景才是最贴切的,洗头发就给人一种干净纯真之感,但与此同时穿着纹布浴衣的女人又尽显性感本色,这样的娇蕊不只是振保,也让我为之折服。从看娇蕊洗头到开着不热的水洗手再到振保去洗澡捡地上的头发,到处都是她,牵牵绊绊。这个爱上的过程迅速而又美好,是我在这部小说里最喜欢的一部分,可惜在话剧中被改变。

这部话剧是从孟烟鹂和小裁缝的婚外情开始演起的。在小说中这个情节所占篇幅并不大,作用也没有那么明显。但我很认同在戏剧的舞台上将它放大后演绎,这个情节放大后的效果非常好,这是孟烟鹂的转变,一个平淡的女人也从别的男人身上找寻安慰,孟烟鹂对小裁缝略带恭维和敷衍的聪明,美丽之类的夸奖也会欣审计软件进行审计对象数据的采集、筛选和分析;建立健全审计法律法规和相关准则数据库,畅通内部各部门数据共享渠道,通过数据共享,实现财务会计数据与各类教学科研业务数据的相互关联,为查核问题、评价判断、综合分析提供基础。

其二,拓宽内部审计范围,建立风险评估审计,对高校存在的各种潜在因素进行分析,根据高校风险承受能力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内部审计工作应该从财务领域拓宽带其他领域,包括高校资金管理、人员管理、风险管理以日常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具体来说,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建立教学质量管理评估体系加强对教学质量风险监控;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模型和风险监控体系,对高校筹资、投资和日常资金运营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保障高校资金正常运营,为高校的相关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其三,完善审计制度,规范审计流程。高校要根据业务情况和经济责任审计要求,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力争做到所有的审计业务都有章可依、有据可循,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具体来说是要统一审计通知书(经济责任审计通知书)、审计工作方案、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等审计文书标准格式,严格按工作流程开展审计,实现内部审计职业化。

3.3强化审计结果应用

一是开展后续审计,强化审计整改责任追究。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要求责任人限期整改;对审计提出的意见,要求责任人逐一落实采纳;对查实的违纪、违规问题应与纪检监察部门的协调配合,严格追究问责。同时审计项目结束后应当安排对上一年度重点审计项目的整改情况的后续审计,通过实地观察、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查证要求责任人按整改方案限期整改是否真实到位,并出具后续审计报告,从而确保审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二是公示审计结果,扩大审计监督的影响面。高校应按校务公开要求,在校内推进公开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审计结果;通报其他审计和审计调查结果;逐步探索向社会公开所有审计结果。同时将审计结果应用于高校考核、评优、评奖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提高审计权威性和威慑力。

4结语

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转变观念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必须不断强化内部审计的改革与创新,持续推动高校内部审计的转型。内部审计全覆盖是新时代赋予高校审计工作的新要求,也是高校审计工作的必然趋势。高校应该发挥内部审计核心地位,完善机构设置,创新审计技术,采用多样化审计方法,拓宽内审范围,实施“全过程”“全覆盖”,为实现高校事业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郑克强.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及路径探究[J].企业导报,2016,14(22):15-17

[2]刘娜.推进内部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有效途径[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22(18):40-41

[3]王康.关于高校内部审计转型和发展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6,2(208):268-269

作者简介:

袁玉文(1971-),女,汉族,四川大学管理学院会计专业毕业,成都体育学院审计室,研究方向:审计。

喜和娇羞,乖顺的人也会出轨。这是佟振保的改变,不论在剧中还是小说里,振保从这里开始毫无顾忌的放浪,以此不知是报复别人还是自己;在剧中它还有唤醒对王娇蕊记忆的作用。这里是一个矛盾爆发的,当舍弃内心爱情而营造的家在慢慢地破碎,振保应该怎么办?

在其他情节上,戏剧也有增加或减少。比如在外求学时的与初恋玫瑰基本上没有涉及,振保的家庭他的母亲弟弟妹妹也没有出现,其他的社会外部人员也很少涉及。而增加了三位主演之间的互相应和的台词表演,比如最后乘车时就将孟烟鹂和王娇蕊放在一起,让她互相认识和有对话。这种部分情节的变动使情节更集中于三个人之间,注重三个人的内心活动,减少了外界的干扰因素,让我们更清晰的看到三个人的情感变化。

四、整体风格的改变

张爱玲的小说总是有一种骨子里的悲凉,那种无情的批判与淡漠理性的笔调总让人读完后觉得心被扎了很多个小孔,缠绵的疼。但田沁鑫导演的戏剧却是在有一点搞笑甚至黑色幽默的基调里让情感如大江大潮放肆痛快的激荡人心。

因为两人出演一个角色,两个人之间相互调侃,就如同相声让人听着很松快。比如振保两个人相继说话,甲“我的太太王烟鹂”,乙“什么王烟鹂…”;乙“她见了我不抬头,见了我的朋友也不抬头”,甲“连看电影她都不抬头”。两个人一唱一和,说着或互相补充或互相拆台的话,用这样的方式变现人物,推动情节,让人比较放松。

在语言的运用上,导演还运用了上海方言,比如佟振保和小裁缝争执的时候“侬过来”“有种侬打咿呀,哈哈哈”方言的运用让戏剧鲜活,搞笑了起来。而且有些语言利用人物间的对话展现出幽默,一个人说振保是纺织工,另一个人就会接上“程师”;还有不要住公寓要住单栋的,拆了重盖的调情;因为我们家用灯管的回答…这些小细节处处透着幽默。

除此之外,这处戏剧还用夸张热烈的动作来表达情感与情节。比如振保与娇蕊爱恋时他们热情的弹奏钢琴;振保嫌弃白玫瑰,他们睡觉时相互纠缠,振保努力推开…在这部戏中,扛,摔,抱,跑,跳等大幅度动作非常常见,用这种大开大合的动作表现出热烈的情感。

我看这部戏最感动的地方是在振保公交车上偶遇娇蕊之后,振保的内心痛苦而纠结,将原小说中开头的一段放在最后说,对自己大段的肯定后说“我是不相信有来生的,不然我化了名,也要重新来一趟”。

田沁鑫导演的改编总体上是成功的,在表达主题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对小说作了全新的阐释。就像娇蕊说的“爱总归是好的,虽然吃了些苦,可还是要爱的”“我不过是往前闯,碰到什么就是什么”,人的一生总会有许多的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会有无尽的纠缠,重要的是不畏惧,不迷恋,不贪心。

参考文献:

[1]高淑敏,林婷.田沁鑫戏剧时空艺术探微――以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为例[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3

[2]许波.《红玫瑰与白玫瑰》:小说、电影、话剧[J].福建艺术,2011

第10篇

可是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语文课变成了练习课,缺乏读书的内在要求,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普遍不高。学生课外阅读甚至语文课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大量的时间都被占用,课外阅读计划难以实行,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变得越来越差。对于名著阅读教学面临的困境,如何走出一条名著阅读的康庄大道,是值得大家深入探讨的话题。

一、文学名著阅读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名著阅读功利化

名著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确定了七篇具体的名著,划定了考查的篇目范围,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复习操作不再盲目,但又使得一些教师指导的时候变得功利,给学生整理主要情节,订阅文学名著的参考资料,就高考考查的题型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一切围绕高考的指挥棒转。过于功利化的文学名著阅读指导已经使“传承优秀文化”这一高考考查目的失去了正常的方向。名著成了考生们进入大学的敲门砖,他们为了考试而读名著,一旦考试结束则把名著弃之脑后。这样的名著阅读并没有使学生的文学修养得到真正的提高,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二)学生对语文学习认识产生误区

学生读到高中,已经具备了读写能力。也就在这个时候,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识上有了误区,他们认为不必在语文这门功课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多数学生早晨背诵英语单词,晚上演算数、物、化习题。他们认为语文考试往往是碰运气,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名著原文,还不如临考前突击一下名著复习指导资料,并且阅读原著的学生考试分数有时还不如临考吃“快餐”的同学,名著阅读就这样被他们打入了“冷宫”。 语文变成了边缘学科,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

(三)影视与网络对阅读名著产生冲击

影视与网络的娱乐性、便捷占了学生读名著的时间和空间,使名著阅读陷入困境。学生对名著的热情远远低于他们对各种动漫、武侠、科幻、时尚杂志、校园小说、网络小说、偶像明星的爱好和追捧。疏远名著,减少阅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

二、文学名著阅读教学出路探索

(一)教师转变自身角色,起阅读示范作用

教师要转变角色,发挥榜样和指导作用,将名著阅读教学常态化。教师要热爱名著,成为一个读书人,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读好名著,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精神“底色”。教师不仅要在口头上大力倡导阅读名著的好处,更要做好榜样,自己要多读书,让学生因你的博学多才而欣赏你,进而仿效你广泛地阅读名著。教师可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读书经验,读书领悟等。

(二)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倡导个性化阅读

1.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想方设法从教本的学习延伸到名著的学习中去,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倡导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不是为了向学生解读文本,也不是为了向学生讲述文学名著的内容,更不是讲述文学名著那些经典的故事情节。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一个根本要求,就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教师还要处理好“引导”与“讲授”的关系。我们的教育向来提倡因材施教,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教师教学时要关注的。教师要引导发现,鼓励质疑,使学生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对于文本中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自己去寻求答案。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对学生模糊不清、错误的东西,教师要加以引导点拨,使学生感受到名著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三)营造阅读名著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学校和教师都必须“挪”出一定量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名著阅读活动,如名著朗诵会、作品研讨会和文学专题讲座、读书笔记展评、专题剪贴墙报等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营造阅读的良好氛围,提高阅读能力。

2.家长与教师要配合,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和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向家长宣传阅读的意义,增强家长们重视阅读的意识。同时,教师要倡议家长配合学校在家创设阅读条件,营造读书氛围,为孩子营造优雅美好的阅读环境。

3.让学生寻找心目中的偶像,开设专题研究课题,如关羽专题、曹操专题、诸葛亮专题,利用“偶像效应”快乐地走进名著世界。

(四)加强阅读全方位指导,努力培养持之以恒的信念

教师应指导学生循序渐进的阅读名著,制定阅读计划,确保阅读时间和阅读的持续。通过阅读方法指导,在教给学生基本语文技能的基础上,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民主商议制定一些制度,发挥约束作用。要让学生明白,阅读长篇名著要想有所收获,必须长期坚持,有较强的意志,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五)审视阅读文本,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高考对名著的考查应该侧重于学生对名著反映的时代和人物的命运性格的审美思考以及对生活、生命、历史、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独立思考与感悟,但当前的考查侧重于“经典情节、经典细节、经典对话”的复述或者选择判断、填空,以至于经常有阅读原著的考试分数不如临考突击复习资料的情况发生,这无形中挫伤了一些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也助长了一些学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在当前高考名著试题还没有多大变革的前提下,为了让这一尴尬不再发生,除了要求学生阅读原著之外,教师还应教学生一些名著题的答题策略,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在阅读名著,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阅读兴趣得以保护,应试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六)正视时尚流行文化的冲击,把影视作品作为名著阅读的补充

第11篇

目前虽然有人对福建省现在的考试形式提出了一些异议,并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但是由于高考事关千家万户,因此目前只能从考生最容易入手的考试形式开始,再逐步改革完善。目前《课程标准》要求阅读的书目与省考试大纲考查书目存在错位,题型尚未完全确定;《课程标准》规定阅读书目比较多,而经典名著大多为大部头的作品;学生高中课程学习进程快,时间紧,从而导致了在阅读中不知从何入手进行复习的问题,让不少人头痛不已。如何在高考复习中使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阅读技巧,在高考中获得高分呢?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对经典著作进行分类并梳理,课后引导学生阅读并定期检测阅读效果,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名著阅读考查取得显著的效果。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梳理呢?我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课程标准中要求阅读的文化经典著作有《论语》、《孟子》、《庄子》,文学名著中小说有《红楼梦》、《巴黎圣母院》等,诗歌、散文、剧本、语言文学理论著作等。《福建省语文科考试说明》在每一年都进行微调,尚无法明确具体的文学名著范畴。因此,教师必须从中先筛选出几部比较重点并且比较容易的经典著作进行复习,争取达到以点代面,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我从自身的阅读经验及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老师‘代读’,学生按图索骥”。教师“代读”,帮助学生梳理作品中最主要的内容、情节、线索,例如,作品的内容精要,有哪些经典场景,等等。我建议先重点复习《红楼梦》、《三国演义》、《家》、《巴黎圣母院》、《堂・吉诃德》。因为被誉为“四大名著”的《红楼梦》、《三国演义》在中国民间比较有阅读基础,大家比较熟悉,而且语言比较通俗易懂,《家》与《红楼梦》可以说是古今姐妹篇,因此建议从熟悉的作品入手,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自信;而《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著名的浪漫主义典范作品,其“美丑对照原则”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堂・吉诃德》故事情节相对简单,有助于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适应与中国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审判口味。

教师要认真研究名著考查题型,最常见的是复述故事情节和分析主要人物性格两种题型。所以梳理时教师要把重点放在这里。以复习《红楼梦》为例,作者介绍、作品的思想成就、艺术成就这些要略谈,稍作了解即可,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重点应放在情节的复述和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上。另外,教师要注意题目会拐着弯问问题。比如不直接把题目设计成。“请简要复述晴雯撕扇的故事。”而是问:“《红楼梦》中有一首判词写道:‘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请猜出此人物是谁,并复述与之有关的一个故事。”所以教师平时要注意,设计名著题的时候可以不直入主题,而是拐着弯问,这也是检测学生是否阅读原著的一种手段。分析人物性格的时候要注意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如:“《红楼梦》中的黛玉与宝钗,你更喜欢哪一个人物,请说出你的理由。”所以,平时上课,教师既要给学生灌输一些公认的观点,更要鼓励学生能各抒己见,谈谈对名著人物的个人见解,只要理由充分,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果学生的意见相左,必要时也可以开一场小小的辩论会。虽然考试不一定会考个人看法,但这在无形中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

文学是优美的,但讲述文学是却枯燥的。在新课程改革中成长起来的高中生更多适应互动型、气氛热烈型的课堂教学,如果整节课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知识,那么所收到的教学效果势必是低效的。因此在名著教学中,教师仍然要充分抓住这一点,开展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对名著的兴趣,以达到教学相长、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上名著复习课时,教师可将名著内容设置成猜谜题、抢答题、辩论题,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学校有配备多媒体,那么制作课件的效果也很理想。在课件中可以插图,配音乐,插入电影片断、讲座等。我在复习《红楼梦》时,在讲课前先让学生欣赏87版《红楼梦》的剧照,在欣赏的时候,配上古筝弹奏《葬花吟》,让他们先有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更快地融入到名著的氛围中。这样课堂不仅不枯燥,而且影像能带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有时候我也会播放一些名著讲座(主要从“百家讲坛”中选取),比如易中天的《品〈三国〉》、刘心武的《红楼心得》等,学生常被这些学者、专家的独特见解折服。

教师要督促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如下午放学至晚自习前等时间,以及每晚完成各科作业后挤出时间阅读一到两回内容。大部头的作品规定每一部两个月阅读完,薄的作品有的一周时间就可以阅读完。教师必须替学生排出阅读进度表,并粘贴在教室显眼处,建议学生将购买的不同作品交流阅读。两到三星期针对前一阶段阅读量,或用试卷小测,或抽查学生当场回答,或小组抢答,形式可以多样,以检查完成情况,及时发现不足,在下阶段及时调整好课程安排。

第12篇

其实我是一个看书很少的人,就是瞎看。苏格拉底(笑),弗洛依德,荣格也看,但都没看完过,看了一会就看不下去了。

为什么看呢?

有时候,比如说,我看弗洛依德在骂荣格,你为什么要骂他?反正就是从一个八卦的角度进入,还有就是看一些野史,艳史,正经历史书不愿意看,我的历史结构是跟各种演义,旁门左道混合在一起的,我的文学名著都是小人书教育。到今天为止,我看过的完整部头的书是鲁迅全集。

跟你谈话,你很认真,但总是情不自禁地要自嘲一下。

唉,总是要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看一看这个傻B(笑)。我总是挺分裂的,所以我讲一种分裂的东西就会讲得很好。

你是一个特别喜欢观察世界观察别人的人吗?

其实不是,我很懒得观察这个世界,我在某些层面来说,挺自闭的,我不是那种有很丰富的生活,有很多朋友的人,除了工作就是工作,工作完了就回家睡觉。

这是搞喜剧的人的通例吗,他们大体都是比较严肃的人。

能量守恒嘛。你在一个方面过大了,你就得在另一个方面找一个反向平衡,不然就往一头倒了,过份严肃的人,要么就会具有一种喜剧视角,要不然就会变态。

这可能是你作品里的一个根子性的问题,解构一切。你好像不是那种拍感受的导演。

对,就是不热,很难因为一个环境,特别高兴,也很难有一个什么事儿特别悲伤。就是比较冷(笑)。但是很奇怪,看作品的时候会,看电影可以看哭,可以看笑。作为旁观者会被打动,但作为参与者不会。

你看哭的电影是什么?

很多,很容易,《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红楼梦》看电视剧我都哭(笑)。

你是一开始就要做美术,做电影吗?

对,画画我一直喜欢,找不到别的喜欢做的事儿,电影跟所有的小孩喜欢一样,没什么特殊,纯娱乐,到了北京才慢慢确定要拍电影。

做电影这个事儿,是因为这事儿更有成就感吗?

不是,因为画不了画。

电影比画画简单?

当然,电影当然比画画简单,能通过技术解决的问题都不复杂。但是画画可不是,你差那么一点灵感,差那么一点天赋,就是这一辈子都不成,当时是真绝望(笑)。

而且当一个二流导演比当一个二流画家的日子好过多了,二流导演过得丰衣足食的,二流画家可是要饿肚子的。

你还是一个特别精明的人。

对,当然当一个三流商人比一个一流的画家过得还好。

但是你还是不能做一个商人。

不能。商人可不容易,情商要高,我情商不够,就靠逻辑。但在中国要挣钱是不能有逻辑的,也不能讲理。当然大艺术家情商也很高,所以我也做不了一流的导演。

中国导演里谁是高情商的人?

导演不是很了解,我觉得冯小刚情商很高,看他的作品就能感觉到,他不是靠逻辑,他在送你到感动时就是那么轻轻的一下。但是逻辑不行啊。

因为他根本没往那儿使过劲儿。

你这样做电影会不会感觉很累?

累,确实很累,而情商高的人,一感觉,哦,不对,他们有直觉,

你也靠直觉,不可能不靠直觉的.

我不相信直觉,对于我们这种人来说,直觉是来自经验的,你所谓的直觉,不过是你成长的经验而已,你经验多,就有直觉,经验少,你就没有直觉,所以机位往这儿一摆,我的直觉就觉得不对,因为你已拍了十几年了二十年了(笑)。

但中国电影来说,还真是缺你这种逻辑性特别强的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