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咏素蝶诗

咏素蝶诗

时间:2023-05-31 09:12: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咏素蝶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第2篇

策略一:强化三个意识

在高三语文复习阶段,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以下三种意识:目标意识、学生意识、效率意识。目标意识主要指考点目标要明确。只有明白了“考什么”,才能真正明白“怎么复习”。要作到在备课时依据考点、在课堂中观照考点两个方面。

《考试说明》中“古诗文阅读”部分D级能力的“鉴赏评价”里有这样一条表述: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备课过程中,围绕这一考点,我们选择了2010年高考全国卷I中的一题为例进行解读,并梳理答题思路和方法: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第(1)题首先要审清两问关系:从写什么到怎样写。让学生抓住意象词语及关键动词――蜂、雀、日、风、花、叶,绕、隐、争、归、见、飞,写素蝶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状态,指导学生归纳提炼答案:通过素蝶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环境渲染)、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景物衬托)来描写的。第(2)题也要审清两问关系:从含意到手法,让学生抓住第一问题干中的“咏物诗”及诗中关键句“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中的“幸”“欲”体悟“托蝶寓己”主旨。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提炼出答案:托物言志。

在复习教学中,还要把单一问题上升为同一问题,即从考点出发将问题类型化,并根据考点要求提炼答题思路和方法。比如由《咏素蝶诗》而归纳咏物诗表现手法的类型: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因物寄事、借物讽事。也可以通过此题整合表达技巧鉴赏步骤:第一步,抓住诗歌内容(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怎样写、效果怎样)。第二步,注意题干线索、诗歌题目、注释。第三步,回忆表现手法的类型。第四步,对应本题表现手法,提炼答案。

目前,高三语文复习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四个主要问题:教学内容盲目化(脱离考点)、教学内容超纲化(超出考点)、教学内容烦琐化(肢解考点)、教学内容简单化(矮化考点)。这些问题大大影响了复习的效率和效果。我们建议要紧紧围绕考点进行复习教学,讲、练、评、析、改,不能旁逸斜出,要突出考点的落实。

还是以上面提到的咏物诗为例。我们的操作方法是:首先,提供咏物诗或词约10首,早读时反复诵读。在课堂上讲析本题后立即课内练习2到3首。随后再进行2到3首同类型诗歌的课后巩固。紧扣考点,将同类型问题拓展深化,反复训练,直至练熟,以实现“讲一类,读一类,练一类,巩固掌握一类”的基本目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高三复习阶段,学生还是应试的主体。所以,在高三语文复习阶段,树立“学生意识”,是每一位老师都要做好的一件重要工作。

首先,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教学。可以通过试卷分析、小纸条调查、个别谈话等方法去掌握第一手资料。例如文言文翻译,多次训练后,我们发现学生在特殊句式的翻译题上普遍得分较低。为此,我们针对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安排训练,通过评价比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巩固。

其次,找准学生答题的主要问题教学。不妨通过分析学生答案、学生自检自省答题的思维过程(或针对某题写出答题小结)、与学生谈话等方式掌握真实情况。比如现代文阅读题,我们发现,学生主要存在四大问题:读题审题不准、关键信息提取有误、思维缺乏深刻性、提炼表达不精练。问题明确后,在复习中可对症下药逐一解决。

最后,我们还应关注“目标生”。比如上节课训练了修改病句,为了解某几个“目标生”训练情况,可再选几个句子让他们做。上课时,抽“目标生”回答问题,并评析修改答案。

我们关注考点,聚焦学生,最终可以实现提高效率。强化“效率意识”对于时间紧、任务重的高三复习来说有着关键意义。如何提高高三语文复习的效率呢?一是课堂价值最大化、训练价值最大化;二是集中目标、突出重点、一课一得;三是练一类、会一类、熟一类、迁移一类;四是讲一类、懂一类、掌握一类、迁移一类。

策略二:加强三个研究

首先是研究学生。通过分析试卷、个别谈话、自我小结等方法来考察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能力、思路与方法,使学生对考点知识达到“四知”的程度:已知、熟知、基知、未知。

然后是研究《考试说明》。我们发现近三年考纲稳定,没有大的变化。在此基础之上,我们着力研究“八考”:常考、已考、重考、轻考、轮考、不考、未考、将考,弄清主干知识考点、能力层级及能力点、赋分特点等情况。针对“八考”,明确复习训练方向、重点、时间精力投入等。如造字法和汉字形体演变不考,前者可能在字形、词语理解等方面略有帮助,但不应费时费力,后者则不需涉及。

在结合《考试说明》进行复习时,既要注意考点全覆盖,又要突出重要考点,更要关注考点创新。还要尝试紧扣考点创新题型,在创新题中,要加强多考点融合、主客观题融合的题型训练。另外,也应该注意指导选题、拼题,淘汰不符合高考试卷考点覆盖特点的试题,提高训练针对性和有效性。倘若我们静下心来,研究近三年各地高考卷的试卷结构、分值、试题编排、考点覆盖、试题与考点及能力点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近几年高考卷语文试题选材的四个关注:关注时代热点、关注地域特点及文化特点、关注文化反思、关注日常生活。这就为我们在高三语文复习阶段选好资料,精选试题,淘汰陈旧落后的试题,命制、选择和拼组时代性、文化性、生活性强的试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再说研究题型变与不变的规律与特点。比如字音、字形题,江苏省多年来第一题一直考的是宇音,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形式,可是2011年突然考了字形,虽然变了,但“胜卷在握”“相形见拙”“咳不容缓”三个词语错误点明显,大多数考生都能准确判断。

所以,我们在复习时,还要注意考点融合与题型综合,考点与考题不回避重复、已考常考轮换等问题。

策略三:把握三个关系

在操作层面上,我们建议把握好三个关系:知识、试题、方法的简化、优化与内化关系,专题复习、查漏补缺与学科整体或套题训练的关系,讲、练、改、析、评、补有机整合的关系。

要把握好知识、试题、方法的简化、优化与内化关系。首先是研究考纲与高考试题,根据其已考、常考、重考等规律特点,根据复习的不断推进,根据学生已

知、熟知、必知、不知情况,将教材、复习资料(特别是第一轮)由厚变薄,尽量将知识简化。如字音、字形、词语、病句、文学常识、名句名篇默写等就不宜多讲详说,宜简化,重在常见常用、易错易混,应记少不记多、练生不练熟。集中复习与分散训练又可以有机结合。几个板块可集中复习训练两周,然后化整为零,以“随堂小练”形式,课前三分钟,限时训练有关4个考点的选择题15个,对完答案即可,自习课时可重点讲其中几个较典型或较难的题。其次是备课组集体研究,确定深讲多练、精讲精练内容,以“精要好懂、高效好用”为原则。随后是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学生自己反思提炼出最适合自己的高效好用的做题方法与习惯。最后,内化要特别强调反复训练、反复揣摩、熟能生巧,达到“得鱼忘筌”的程度。

要把握好专题复习、查漏补缺与学科整体或套题训练的关系。比如在进入二模复习之后,根据一模考试的情况,我们开设了“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之筛选整合信息”专题复习,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我们教给学生四宇解决方案:“理“――通读全文、理清结构,“定”――审读题目、确定区间,“提”――精读语段、提取关键,“组”――再读题干、重组答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要把握好讲、练、改、析、评、补有机整合的关系。要讲有重点,练有方向,改有目标(考点与能力目标、目标生、边缘生),析有问题(诊断主要问题),评有针对,补有拓展(知识、能力、材料、方法与思路、题与题之间、相同相近或相反试题补充训练)。

策略四:突出三个训练

抓好三个训练:主干知识过关训练、基本能力形成训练和综合应变能力训练。

以辨析并修改病句为例,掌握判断七类病句的知识与方法就是主干知识。对它的专门过关训练,意义重大。事实证明:病句题屡做屡错的根本原因是一部分学生未能真正把病句的毛病找出来。语病具有隐蔽性,它隐藏在健康的语句之中。常见病句的六种类型还可以分得细一些,找一些典型的病例让学生细细辨析。解题时,首先要求画出有病之处,然后再加以甄别确定。

以现代文阅读为例,思路梳理类题目的训练即是基本能力形成训练。行文思路,从作者角度来说是思路,从文章角度来说是结构。要考虑文体、线索、叙述方式、逻辑事理顺序、时空顺序、段落关系(如并列、转折、因果、层进、条件等)。

最后,关于综合应变能力训练。首先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训练,比如2008年重庆高考题:

据媒体报道,2008年5月8日9点18分,奥运祥云火炬成功登顸珠穆朗玛峰。冲顶过程中,一朵白云始终停留在珠峰上空。火炬点燃不久,一道彩虹在珠峰上空出现。请以此为内容,展开想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作一副对联。(4分)

想象的调用、拟人的修辞、对联的知识等综合能力在这一题中充分得到训练考察。

还有方法、策略、思路的综合运用能力训练和知识、方法、策略、思路的灵活运用能力训练。尤其是新知识、新思路、新策略、新方法与旧知识、旧思路、旧策略、旧方法(常规)对比。比如2010年重庆高考题:

1.根据下面的情景和要求,代拟一段对话。(4分)

情景:一青年学生与一老教师

相约登山,各负一行囊。学生要替老师背负。老师婉拒,学生坚持。

要求:(1)老师要说出婉拒的理由,学生坚持的理由要有针对性;(2)符合情景与身份,语言得体。

老师婉拒说:

学生坚持说:

2.两个同学要去参加运动会,他们都邀请好友为其助阵。请分别拟出两个同学的邀请语。要求:话语得体,符合规定的语言表达方式。(4分)

一位同学幽默地说:

一位同学含蓄地说:

对比发现:第1题要观照情景与人物身份的差异;第2题要观照“幽默”与“含蓄”规定的语言表达方式。

策略五:狠抓三个规范

任何考试的应对都有一定的规范可遵循。面对高考,想要获得更多的分数,我们必须强调规范。操作越规范,结果就越成功。

首先是训练的规范。在高三语文复习阶段,给学生做的试题应该是经过精心筛选的、符合高考要求和高考模式的规范的试题。不然只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同时也要求时间规范,作业按时、解题现时、考查定时。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很多学生平时练习时可以做出的题目,临场应试时往往失败,究其原因就是平时训练缺乏时间规范。5分分值的题目花20分钟时间做,在考试的限时状态下,当然会顾此失彼,捉襟见肘了。老师的评改也要规范,高三的老师必须要求自己按高考要求评改。以作文为例,高考的阅卷标准与平时习作的标准就有不小的差距,若不分清其中的差异,必然谬以千里。

其次是答题规范。思路方法要规范,不同题型、不同问题、不同要求有相应规范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答案要规范,应按要求答题、按点答题,准确简洁、无错别字及病句。比如,我们提出阅读题规范答题四个步骤:

1.审读题干(弄懂要考什么):2.回归文本(找到答题区域);3.整合答案(连缀有效信息);4.修正润饰(检查是否完善)。

第3篇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冯妇虎,叶公龙,舞蝶对鸣蛩。街泥双紫燕,课密几黄蜂。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寒外雁雍雍。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明对暗,淡对浓,上智对中庸。镜奁对衣笥,野杵对村舂。花灼烁,草蒙茸,九夏对三冬。台高名戏马,斋小号蟠龙。手擘蟹螯从毕卓,身披鹤氅自王恭。五老峰高,秀插云霄如玉笔;三姑石大,响传风雨若金镛。

仁对义,让对恭,禹舜对羲农。雪花对云叶,芍药对芙蓉。陈后主,汉中宗,绣虎对雕龙。柳塘风淡淡,花圃月浓浓。春日正宜朝看蝶,秋风那更夜闻蛩。战士邀功,必借干戈成勇武;逸民适志,须凭诗酒养疏慵。

三江

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蓉裳对蕙帐,玉斝对银釭。青布幔,碧油幢,宝剑对金缸。忠心安社稷,利口覆家邦。世祖中兴延马武,桀王失道杀龙逄。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

旌对旆,盖对撞,故国对他邦。行山对万水,九泽对三江。山岌岌,水淙淙,鼓振对钟撞。清风生酒舍,皓月照书窗。阵上倒戈辛纣战,道旁系剑子婴降。夏日池塘,出沿浴波鸥对对;春风帘幕,往来营业员垒燕双双。

铢对【钅两】,只对双,华岳对湘江。朝车对禁鼓,宿火对塞缸。青琐闼,碧纱窗,汉社对周邦。笙箫鸣细细,钟鼓响摐摐。主簿栖鸾名有览,治中展骥姓惟庞。苏武牧羊,雪屡餐于北海;庄周鲋,水必决于西江。

四支

茶对酒,赋对诗,燕子对莺儿。栽花对种竹,落絮对游丝。四目颉,一只夔,鸲鹆对鹭鸶。半池红菡萏,一架白荼【上艹下縻】。几阵秋风能应候,一犁春雨甚知时。智伯恩深,国士吞变形之炭;羊公德大,邑人竖堕泪之碑。

行对止,速对迟,舞剑对围棋。花笺对草字,竹简对毛锥。汾水鼎,岘山碑,虎豹对熊罴。花开红锦绣,水漾碧琉璃。去妇因探邻舍枣,出管恰从云里降;橹声咿轧,渔舟正向雪中移。

戈对甲,鼓对旗,紫燕对黄鹂。梅酸对李苦,青眼对白眉。三弄笛,地围棋,雨打对风吹。海棠春睡早,杨柳昼眠迟。张骏曾为槐树赋,杜陵不作海堂诗。晋士特奇,可比一斑之豹;唐儒博识,堪为五总之龟。

五微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

宽对猛,是对非,服美对乘肥。珊瑚对玳瑁,锦绣对珠玑。桃灼灼,柳依依,绿暗对红稀。窗前莺并语,帘外燕双飞。汉致太增三尺剑,周臻大定一戎衣。吟成赏月之待,只悉月堕;斟满送春之酒,惟憾春归。

声对色,饱对饥,虎节对龙旗。杨花对桂叶,白简对朱衣。龙也吠,燕,荡荡对巍巍。春暄资日气,秋冷借霜威。出使振威冯奉世,治民异等尹翁归燕我弟兄,载咏棣棠【韦华】【韦华】;命伊将帅,为歌杨柳依依。

六鱼

无对有,实对虚,作赋对观书。绿窗对朱户,宝马对香车。伯乐马,浩然驴,

弋雁对求鱼。分金齐鲍叔,奉璧蔺相如。掷地金声孙绰赋,回文锦字窦滔书。未

遇殷宗,胥靡困傅岩之筑;既逢周后,太公舍渭水之渔。

终对始,疾对徐,短褐对华裾。六朝对三国,天禄对石渠。千字策,八行书,

有若对相如。花残无戏蝶,藻密有潜鱼。落叶舞风高复下,小荷浮水卷还舒。爱

见人长,共服宣尼休假盖;恐彰已吝,谁知阮裕竟焚车。

麟对凤,鳖对鱼,内史对中书。犁锄对耒耜,畎浍对郊墟。犀角带,象牙梳,

驷马对安车。青衣能报赦,黄耳解传书。庭畔有人持短剑,门前无客曳长裾。波

浪拍船,骇舟人之水宿;峰峦绕舍,乐隐者之山居。

七虞

金对玉,宝对珠,玉兔对金鸟。/:请记住我站域名/孤舟对短棹,一雁对双凫。横醉眼,捻吟须,

李白对杨朱。秋霜多过雁,夜月有啼乌。日暧园林花易赏,雪寒村舍酒难沽。人

处岭南,善探巨象口中齿;客居江右,偶夺骊龙颔下珠。

贤对圣,智对愚蠢,傅粉对施朱。名缰对利锁,挈榼对提壶。鸠哺子,燕调

雏,石帐对郇厨。烟轻笼岸柳,风急撼庭梧。鸜眼一方端石砚,龙涎三炷博山垆。

曲沼鱼多,可使渔人结网;平田兔少,漫劳耕者守株。

秦对赵,越对吴,钓客对耕夫。箕裘对杖履,杞梓对桑榆。天欲晓,日将晴,

狡兔对妖狐。读书甘刺股,煮粥惜焚须。韩信武能增四海,左思文足赋三都。嘉

遁幽人,适志竹篱茅舍;胜游公子,玩情柳陌花衢。

八齐

岩对岫,涧对溪,远岸对危堤。鹤长对凫短,水雁对山鸡。星拱北,月流西,

汉露对汤霓。桃林牛已放,虞坂马长嘶。叔侄去官闻广受,弟兄让国有夷齐。三

月春浓,芍药丛中蝴蝶舞;五更天晓,海棠枝上子规啼。

云对雨,水对泥,白璧对玄圭。献瓜对投李,禁鼓对征鼙。徐稚榻,鲁班梯,

凤翥对鸾栖,有官清似水,无客醉如泥。截发惟闻侃母,断机只有乐羊妻。秋望

佳人,目送楼头千里雁;早行远客,梦惊枕上五更鸡。

熊对虎,象对犀,霹雳对虹霓。杜鹃对孔雀,桂岭对梅溪。萧史凤,宋宗鸡,

远近对高低。水寒鱼不跃,林茂鸟频栖。杨柳和烟彭泽县,桃花流水武陵溪。公

子追欢,闲骤玉骢游绮陌;佳人倦绣,闷欹珊枕掩香闺。

九佳

河对海,汉对淮,赤岸对朱崖。鹭飞对鱼跃,宝钿对金钩。鱼圉圉,鸟喈喈,

草履对芒鞋。古贤尝笃厚,时辈喜诙谐。孟训文公谈性善,颜师孔子问心斋。缓

抚琴弦,像流莺而并语;斜排筝柱。类过雁之相挨。

丰对俭,等对差,布袄对荆钗。雁行对鱼阵,榆塞对兰崖。桃荠女,采莲娃,

菊径对苔阶。诗成对六义备,乐奏八音谐。造律吏哀秦法酷,知音人说郑声哇。

天欲飞霜,塞上有鸿行已过;云将作雨,庭前多蚁阵先排。

城对市,巷对街,破屋对空阶。桃枝对桂叶,砌蚓对墙蜗。梅可望,橘堪怀,

季路对高柴。花藏沽酒市,竹映读书斋。马首不容孤竹扣,车轮终阳埋。朝宰锦

衣,贵束乌犀之带;宫人宝髻,宜簪白燕之钗。?

十灰

增对损,闭对开,碧草对苍苔。书签对笔架,两曜对三台。周召虎,宋桓魋,

阆苑对蓬莱。薰风生殿阁,皓月照楼台。却马汉文思罢献,吞蝗唐太冀移灾。照

耀八荒,赫赫丽天秋日;震惊百里,轰轰出地春雷。

沙对水,火对灰,雨雪对风雷。书对传癖,水浒对岩隈。歌旧曲,酿新醅,

舞馆对歌台。春棠经雨放,秋菊傲霜开。作酒固难忘曲蘖,调羹必要用盐梅。

月满庾楼,据胡床而可玩;花开唐苑,轰羯鼓以奚催。

休对咎,福对灾,象箸对犀杯。宫花对御柳,峻阁对高台。花蓓蕾,草根荄,

剔藓对剜苔。雨前庭蚁闹,霜后阵鸿哀。元亮南窗今日傲,孙弘东阁几时开。平

展青茵,野外茸茸软草;高张翠幄,庭前郁郁凉槐。

十一真

邪对正,假对真,獬豸对麒麟。韩卢对苏雁,陆橘对庄椿。韩五鬼,李三人,

北魏对西秦。蝉鸣对暮夏,莺啭怨残春。野烧焰腾红烁烁,溪流波皱碧粼粼。行

无踪,居无庐,颂成酒德;动有时,藏有节,论著钱神。

哀对乐,富对贫,好友对嘉宾。弹冠对结绶,白日对青春。金翡翠,玉麒麟,

虎爪对龙麟。柳塘生细浪,花径起香尘。闲爱登山穿谢屐,醉思漉酒脱陶巾。雪

冷霜严,倚槛松筠同傲岁;日迟风暖,满园花柳各争春。

香对火,炭对薪,日观对天津。禅心对道,野妇对宫嫔。仁无敌,德有邻,

万石对千钧。滔滔三峡水,冉冉一溪冰。充国功名当画阁,子张言行贵书绅。笃

志诗书,思入圣贤绝域;忘情官爵,羞沾名利纤尘。

十二文

家对国,武对文,四辅对三军。九经对三史,菊馥对兰芬。歌北鄙,咏南薰,

迩听对遥闻。召公周太保,李广汉将军。 闻化蜀民皆草偃,争权晋土已瓜分。巫

峡夜深,猿啸苦哀巴地月;衡峰秋早,雁飞高贴楚天云。

欹对正,见对闻,偃武对修文。羊车对鹤驾,朝旭对晚曛。花有艳,竹成文,

马燧对羊欣。山中梁宰相,树下汉将军。施帐解围嘉道韫,当垆沽酒叹文君。好

景有期,北岭几枝梅似雪;丰年先兆,西郊千顷稼如云。

尧对舜,夏对殷,蔡惠对刘蕡。山明对水秀,五典对三坟。唐李杜,晋机云,

事父对忠群。雨晴鸠唤妇,霜冷雁呼群。酒量洪深周仆射,诗才俊逸鲍参军。鸟

翼长随,凤兮洵众离长;狐威不假,虎也真百兽尊。

十三元

幽对显,寂对喧,柳岸对桃源。莺朋对燕友,早暮对寒暄。鱼跃沼,鹤等乘

轩,醉胆对吟魂。轻尘生范甑,积雪拥袁门。缕缕轻烟芳草渡,丝丝微雨杏花村。

诣阙王通,献太平十二策;出关老子,著道德五千言。

儿对女,子对孙,药圃对花村。高楼对邃阁,赤豹对玄猿。妃子骑,夫人轩,

旷野对平原。匏巴能鼓瑟,伯氏善吹埙。馥馥早梅驿使,萋萋芳草怨王孙。秋夕?/FONT>

月明,苏子黄岗游赤壁;春朝花发,石家金谷启芳园。,

歌对歌,德对恩,犬马对鸡豚。龙池对凤沼,雨骤以云屯。刘向阁,李膺门,

唳鹤对啼猿。柳摇春白昼,梅弄月黄昏,岁冷松筠皆有节,春喧桃李本无言。噪

晚齐蝉,岁岁秋来泣恨;啼宵蜀鸟,年年春去伤魂。

十四寒

多对少,易对难,虎踞对龙蟠。龙舟对凤辇,白鹤对青鸾。风淅淅,露【氵专】

【氵专】,绣毂对雕鞍。鱼游荷叶沼,鹭立蓼花滩。有酒阮貂奚用解,无鱼冯铗

必须弹。丁固梦松,柯叶忽然生腹上;文郎画竹,枝梢倏尔长毫端。

寒对暑,湿对干,鲁隐对齐桓。寒毡对明暖席,夜饮对晨餐。叔子带,仲由

冠,郏瘣邯郸。嘉禾忧夏旱,衰柳耐秋寒。杨柳绿遮元亮宅,杏花红映仲尼坛。

江水流长,环绕似青罗带;海蟾满,澄明如白盘。

横对竖,窄对宽,黑志对弹丸。朱帘对画栋,彩槛对雕栏。春既老,夜将阑,

百辟对千官。怀仁称足足,抱义美般般。好马君王曾市骨,食猪处士仅思肝。世

仰双仙,元礼舟中携郭泰,人称连壁,夏候车上并潘安。

十五删

兴对废,附对攀,露草对霜菅,歌廉对借寇,习孔对希颜。山垒垒,水潺潺,

奉壁对探镮,礼由公旦作,诗本仲尼删。驴困客方经灞水,鸡鸣人已出函关。几

夜霜飞已有苍鸿辞北塞,数朝雾暗岂无玄豹南山。

犹对尚,侈对悭,雾髻对烟鬟。莺啼对鹊噪,独鹤对双鹇。黄牛峡,金马山,

结草对衔环。昆山惟玉集,合浦有珠还。阮籍旧能为眼白,老莱新着衣斑。栖迟

避世人草衣木食,窈窕颂城女云鬓花颜。

姚对宋,柳对颜,赏善对惩奸。愁中对梦里,巧慧对痴顽。孔北海,谢东山,

使越对征蛮,声闻濮上,离曲听阳关。骁将袍披仁贵白,小儿衣着老莱斑。茅

舍无人,难却尘埃生榻上;竹亭有客,尚留风月在窗间。

下卷

一先

晴对雨,地对天,天地对山川。山川对草木,赤壁对青田。郏鄏鼎,武城弦,

木笔对苔钱。金城三月柳,玉井九秋莲。何处春朝风景好,谁家秋夜圆。珠缀花

梢,千点蔷薇香露;练横树杪,几丝杨柳残烟。

前对后,后对先,众丑对孤妍。莺簧对蝶板,虎穴对龙渊。击石磬,观韦编,

鼠目对茑肩。春园花柳地,秋沼芰荷天。白羽频挥闲客坐,乌纱半坠醉翁眠。野

店几家,羊角风摇沽酒旆;长川一带,鸭头泛卖鱼船.

离对坎,震对乾,一日对千年,尧天对舜日,蜀水对秦川.苏武节,郑虔毡,

润壑对林泉。挥戈能退日,持管莫窥天。寒食芳辰花烂熳,中秋佳节月婵娟。梦

里荣华,飘忽枕中之客,壶中日月,安闲市上之仙。

二萧

恭对慢,吝对骄,水远对山遥。松轩对竹槛,雪赋对风谣。乘五马,贯双雕,

烛灭对香消。明蟾常彻夜,骤雨不终朝。楼阁天凉风飒飒,关河地隔雨潇潇。几

点鹭鸶,日暮常飞红蓼岸;一双【氵鸡】【涑鸟】,春朝频泛绿杨骄。

开对落,暗对昭,赵瑟对虞韶。轺车对驿骑,锦绣对琼瑶。羞攘臂,懒折腰,

范甑对颜瓢。寒天鸳帐酒,夜月凤台箫。腰肢杨柳软,佳人颜貌海棠娇。豪

客寻春,南陌草青香阵阵;闲人避暑,东堂蕉绿影摇摇。

班对马,董对晁,夏昼对春宵。雷声对电影,麦穗对禾苗。八千路,廿四桥,

总角对垂髫。露桃匀脸,风柳舞纤腰。贾谊赋成伤鵩鸟,周公诗说托鸱鸮。幽寺

寻僧,逸兴岂知俄尔尽;长亭送客,离魂不觉黯然消。

三肴

风对雅,象对爻,巨蟒对长蛟。天文对地理,蟠蟀对螵蛸。龙生矫,虎咆哮,?

北学对东胶。筑台须垒土,成屋必诛茅。潘岳不忘秋兴赋,边韶常被昼眠嘲,抚

养群黎,已见国家隆治;滋生万物,方知天地泰交。

蜿对虺,蜃对蛟,麟薮对鹊巢。风声对月色,麦穗对桑苞。何妥难,子云嘲,

楚甸对商郊。五音惟耳听,万虑在心包。葛被汤征因仇饷,楚曹齐伐责包茅。高

矣若天,洵是圣人大道;淡而如水,实为君子神交。

牛对马,犬对猫,旨酒对嘉肴。桃红对柳绿,竹叶对松梢,藜杖叟,布衣樵,

北野对东郊。白驹形皎皎,黄鸟语交友。花圃春残无客到,柴门夜永有僧敲。墙

畔佳人,飘扬竞把秋千舞;楼前公子,笑语争将蹴【足菊】抛。

四豪

琴对瑟,剑对刀,地迥对天高。峨冠对博带,紫绶对绯袍。煎异茗,酌香醪,

虎兕对猿猱。武夫攻骑射,野妇务蚕缫。秋雨一川淇澳竹,春风两岸武陵桃。螺

髻青浓,楼外晚山千仞;鸭头绿腻,溪中春水半篙。

刑对赏,贬对褒,破斧对征袍。梧桐对橘柚,枳棘对蓬蒿。雷焕剑,吕虔刀,

橄榄对葡萄。一椽书舍小,百尺酒楼高。李白能诗时秉笔,刘伶爱酒每馎糟。礼

别尊卑,拱北众星常灿灿;势分高下,朝东万水自滔滔。

瓜对果,李对桃,犬子对羊羔。春分对夏至,谷水对山涛。双凤翼,九牛毛,

主逸对臣劳。水流无限阔,山耸有余高。雨打村重新牧笠,尘生边将旧征袍。俊

士居官,荣引鹓鸿之序;忠臣报国,誓殚犬马之劳。

五歌

山对水,海对河,雪竹对烟萝。新欢对旧恨,痛饮对高歌。琴再抚,剑重磨,

媚柳对枯荷。荷盘从雨洗,柳线任风槎。饮酒岂知欹醉帽,观棋不觉烂樵柯。山

寺清幽,遥临万倾烟波。

繁对简,少对多,里咏对途歌。宦情对旅况,银鹿对铜驼。剌吏鸭,将军鹅,

玉律对金科。古堤垂亸柳,曲沼长新荷。命驾吕因思叔夜,马车蔺为避廉颇。千

尺水帘,今古无人能手卷;一轮月镜,乾坤何匠用功磨。

霜对露,浪对波,径菊对池荷。酒阑对歌罢,日暖对风和。梁父咏,楚狂歌,

放鹤对观鹅。史才推永叔,刀笔仰萧何。种橘犹嫌千树少,寄梅谁信一枝多。林

下风生,黄发村童推牧笠;江头日出,皓眉溪叟晒渔蓑。

六麻

松对柏,缕对麻,蚁阵对蜂衙。頳鳞对白鹭,冻雀对昏鸦,白堕酒,碧沉茶,

品笛对吹笳。秋凉梧堕叶,春暖杏开花。雨长苔痕侵壁砌,月移梅影上窗纱。飒

飒秋风,度城头之筚篥;迟迟晚照,动江上之琵琶。

优对劣,凸对凹,翠竹对黄花。松杉对杞梓,菽麦对桑麻。山不断,水无涯,

煮酒对烹茶。鱼游池面水,鹭立崖头沙。百亩风翻陶令秫,一畦雨熟邵平瓜。闲

捧竹根,饮李白一壶之酒;偶擎桐叶,啜卢同七碗之茶。

吴对楚,蜀对巴,落日对流霞。酒钱对诗债,柏叶对松花。驰驿骑,泛仙槎,

碧玉对丹砂。设桥偏送笋,开道竟还瓜。楚国大夫沉汩水,洛阳才子谪长沙。书

箧琴囊,乃士流活计;药炉茶鼎,实闲客生涯。

七阳

高对下,短对长,柳影对花香。词人对赋客,五帝对三王。深院落,小池塘,

晚眺对晨妆。绛霄唐帝殿,绿野晋公堂。寒集谢庄衣上雪,秋添潘岳鬓边霜。人

浴兰汤,事不忘于端午;客斟菊酒,兴常记于重阳。

尧对舜,禹对汤,晋宋对隋唐。奇花对异卉 ,夏日对秋霜。八叉手,九回肠,

地久对天长。一堤杨柳绿,三径黄。闻鼓塞兵方战斗,听钟宫女正梳妆。春

饮方归,纱帽半淹邻舍酒;早朝初退,衮衣微惹御炉香。

荀对孟,老对庄,亸柳对垂杨。仙宫对梵宇,小阁对长廊。风月窟,水云乡,

蟋蟀对螳螂。暖烟香霭霭,寒烛影煌煌。伍子欲酬渔父剑,韩生尝窃贾公香。三

月韶光,常忆花明柳媚;一年好景,难忘橘绿橙黄。

八庚

深对浅,重对轻,有影对无声。蜂腰对蝶翅,宿醉对余酲。天北缺,日东生,

独卧对同行。寒冰三尺厚,秋月十分明。万卷书客容闲客览,一樽酒待故人倾。

心侈唐玄,厌看霓裳之曲;意骄陈主,饱闻玉树之赓。

虚对实,送对迎,后甲对先庚。鼓琴对舍瑟,搏虎对骑鲸。金匼匝,玉【王从】

琤,玉宁对金茎。花间双粉蝶,柳内几黄莺。贫里每甘藜藿味,醉中厌听管弦声。

肠断秋闺,凉吹已侵重被冷;梦惊晓枕,残蟾犹照半窗明。

渔对猎,钓对耕,玉振对金声。雉城对雁塞,柳枭对葵倾。吹玉笛,弄银笙,

阮杖对桓筝。墨呼松处士,纸号楮先生。露浥好花潘岳县,风搓细柳亚夫营,抚?

动琴弦,遽觉座中风雨至;哦成诗句,应知窗外鬼神惊。

九青

红对紫,白对青,渔火对禅灯。唐诗对汉史,释典对仙经。龟曳尾,鹤梳翎,

月榭对风亭。一轮秋夜月,几点晓天星。晋士只知山简醉,楚人谁识屈原醒。绣

倦佳人,慵把鸳鸯文作枕;吮毫画者,思将孔雀写为屏,

行时坐,醉对醒,佩紫对纡青。棋枰对笔架,雨雪对雷霆。狂蛱蝶,小晴蜒,

水岸对沙汀。天台孙绰赋剑阁孟阳铭。传信子卿千里雁,照书车胤一囊萤。冉冉

白云,夜半高遮千里月;澄澄碧水,宵中寒映一天星。

书对史,传对经,鹦鹉对鹡鸰。黄茅对白荻,绿草对青萍。风绕铎,雨淋铃,

水阁对山亭。渚莲千朵白,岸柳两行青。汉代宫中生秀柞,尧时阶畔长祥蓂。一

枰决胜,棋子分黑白;半幅能灵,画色间丹青。

十蒸

新对旧,降对升,白犬对苍鹰。葛巾对藜杖。涧水对池冰。张兔网,挂鱼罾,

燕雀对鹏鹍。炉中煎药火,窗下读书灯。织锦逐梭成舞凤,画屏误笔作飞蝇。宾

客刘公,座上满斟三雅爵;迎仙汉帝,宫中高插九光灯。

儒对士,佛时僧,面友对心朋。春残对夏老,夜寝时晨兴。千里马,九霄鹏,

霞蔚对云蒸。寒堆阴岭雪,春泮水池冰。亚父愤生撞玉斗,周公誓死作金滕。将

军元晖,莫怪人讥为饿虎;侍中卢昶,难逃世号作饥鹰。

规对矩,墨对绳,独步时同登。吟哦对讽咏,访友对寻僧。风绕屋,水襄陵,

紫鹄对苍鹰。鸟寒惊夜月,鱼暖上春冰。扬子口中飞白凤,何郎鼻上集青蝇。巨

鲤跃池,翻几重之密藻;颠猿饮涧,挂百尺之垂藤。

十一尤

荣对辱,喜对忧,夜宴对春游。燕关对楚水。蜀犬对吴牛。茶敌睡,酒消愁,

青眼对白头。马迁修史记,孔子作春秋。适兴子猷帝泛棹,思归王粲强登楼。窗

下佳人,妆罢重将金插鬓;筵前舞*,曲终还要锦缠头。

唇对齿,角对头,策马对骑牛。毫尖对笔底,绮阁对雕镂。杨柳岸,荻芦洲,

语燕对啼鸠。客乘金络马,人泛木兰舟。绿野耕夫春举耜,碧池渔父晚垂钩。波

浪千层,喜见蛟龙得水;云霄万里,惊看雕鹗横秋。

庵对寺,殿对楼,酒艇对渔舟。金龙对彩凤,豮豕对童牛。王郎帽,苏子裘,

四季对三秋。峰峦夫地秀,江汉天流。一湾绿水渔村小,万里青山佛寺幽。龙马

呈河,羲皇阐微而画卦;神龟出洛,禹王取法以陈畴。

十二侵

眉对目,口对心,锦瑟对瑶琴。晓耕对寒钓,晚笛对秋砧。松郁郁,竹森森,

闵损对曾参。秦王亲击缶,虞帝自挥琴。三献卞和尝泣玉,四知杨震固辞金。寂

寂秋朝,庭叶因霜摧嫩色;沉沉春夜,砌花随月转清阴。

前对后,古对今,野兽对山禽。犍牛对牝马,水浅对山深。曾点瑟,戴逵琴,

璞玉对浑金。艳红花弄色,浓绿柳敷阴。不雨汤王方剪爪,有风楚子正披襟。书

生惜壮岁韶华,寸阴尺璧,游子爱良宵光景,一刻千金。

丝对竹,剑时琴,素志对丹心。千愁对一醉,虎啸对龙吟。子罕玉,不疑金,

往古对来今。天寒邹吹律,岁旱傅为霖。渠说子规为帝魄,侬知孔雀是家禽。屈

子沉江,处处舟中争系粽;牛郎渡渚,家家台上竞穿针。

十三覃

千对百,两对三,地北对天南。佛堂对仙洞,道院对禅庵。山泼黛。水浮蓝,

雪岭对云潭。凤飞方翙翙,虎视已眈眈。窗下书生时讽咏,筵前酒客日耽酣。白

草满郊,秋日牧征人之马;绿桑盈亩,春时供农妇之蚕。

将对欲,可对堪,德被对恩罩。权衡对尺度,雪寺对云庵。安邑枣,沿庭柑,

不愧对无渐。魏征能直谏,王衍善清谈。紫梨摘去从山北,丹荔传来自海南。攘

鸡非君子所为,担当月一;养狙是山公之智,止用朝三。

中对外,北对南,贝母对宜男。移山对浚井,谏苦对言甘。千取百,二为三,

魏尚对周堪。海门翻夕浪,山市拥晴岚。新缔直子纻,旧交犹脱馆人骖。文

在淹通,已咏冰兮寒过水;永和博雅,可知青者胜于蓝。

十四盐

悲对乐,爱对嫌,玉兔对银蟾。醉侯对诗史,眼底对眉尖。风囗【習风】囗

【習风】,雨绵绵,李苦对瓜甜。画堂施锦帐,酒市舞青帘。横槊赋诗传孟德,

引壶酌酒尚陶潜。两曜迭明,日东生而月西出;五行式序,水下润而火上炎。

如对似,减对添,绣幕对朱帘。探珠对献玉,鹭立对鱼潜。玉屑饭,水晶盐,

手剑对腰镰。燕巢依邃阁,蛛网挂虚檐。夺槊至三唐敬德,栾棋第一晋王恬。南

浦客归,湛湛春波千顷净;西楼人悄,弯弯夜月一钩纤。

逢对遇,仰对瞻,市井对闾阎。投簪对结绶,握发对掀髯。张绣幕,卷珠帘,

石碏对江淹。宵征方肃肃,夜饮已厌厌。心褊小人长戚戚,礼多君子屡谦谦。美

剌殊文,备三百五篇诗咏;吉凶异画,变六十四卦爻占。

十五咸

清对浊,苦对咸,一启对三缄。烟蓑对雨笠,月榜对风帆。莺囗【耳见】囗

【耳完】,燕呢喃,柳杞对松杉。情深悲素扇,泪痛湿青衫。汉室既能分四姓,

周朝何用叛三监。破的而探牛心,豪矜王济;竖竿以挂犊鼻,贫笑阮咸。

能对否,圣对贤,卫瘏对浑瑊。雀罗对鱼网,翠囗【足尚】对苍崖。红罗帐,

白布衫,笔格对书函。蕊香蜂竞采,泥软燕争衔。凶孽誓清闻祖逖,王家能义有

巫咸。溪臾新居,渔舍清幽临水岸;山僧久隐,梵宫寂寞倚云岩。

冠对带,帽对衫,议鲠对言谗。行舟对御马,俗弊对民岩。鼠且硕,兔多囗

第4篇

无论是全国的《考试大纲》,还是江苏的《考试大纲》(本人是江苏人),对诗歌鉴赏这一考点,均要求达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无论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还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下,即读懂诗歌内容。本人仔细研究了一下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的诗歌鉴赏题目,略有所得,大略整理了一下,发现要想读懂诗歌内容,就要做到“二抓三看”。

一、“二抓”

要读懂诗歌内容,必须学会抓住诗歌的意象、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

古代诗歌特别重视意象,我们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内容,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歌的主旨。如:李白《送友人》中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我们抓住这两句中的“浮云”和“落日”这两个意象。根据日常生活的积累,我们知道“浮云”行踪不定,让人联想到漂泊。“落日”徐徐落下,让人联想到对朋友的依恋。如此,我们也就能理解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了。

再如:2008年全国新课标卷蔡肇的《题李世南画扇》,第1小题要求“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抓住这首诗的意象,即诗中所描述的野水(小溪)、山涧、落叶、人、瓮、寺庙等景物。通过这些景物所组成的画面,我们可以感知到一种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又如:2008年江苏卷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第1小题要求“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我们读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就要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二、“三看”

要读懂诗歌内容,除了抓诗歌的意象或关键词,还要做到“三看”。

一是看题目。诗歌的题目,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它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基本内容,确定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通过题目我们可以提炼出三点信息:时间是春日,地点是秦国,事件是怀古,由此可以推知这是一首怀古诗,进而可以推知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怀古伤今之情。而我们的推论由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及尾联一句“不堪回首思秦原”可以得到证实。

再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晏几道的《思远人》,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怀人之作,由此“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解答了。

二是看作者。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风格,把诗歌和作者结合,知人论世,有利于我们读懂诗歌。看到李白,我们应该想到他诗歌的飘逸洒脱;看到杜甫,我们应该想到他诗歌的沉郁顿挫;看到苏轼,我们应该想到他诗歌的旷达豪迈;看到辛弃疾,我们应该想到他诗歌的气势雄壮。遇到我们比较熟悉的诗人的作品,我们就可以借助我们对诗人生平遭遇和思想性格的了解,以及我们对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的了解,进而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

如:2011年安徽卷欧阳修的《琅琊溪》,如果我们仅看到小注内容,就会认为是表达被贬后的失意之情。但是,欧阳修是“唐宋家”之一,我们对他比较熟悉,尤其是我们学过他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都是他写于被贬滁州期间。而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这里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他所写的关于滁州的诗文,对滁州山水之美作了极其生动、实在的描绘。因此,我们在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个问题时就要稍微谨慎一点,而我们从诗歌内容上来看,这首诗也确实是描绘的琅琊溪的美景以及作者对这种美景的喜爱。

再如:2010年安徽卷杜甫的《岁暮》,第1小题问“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杜甫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作大多表现出忧国忧民思想,由此我们可以推知诗人发出如此感慨,还是源于忧患之情。再根据诗歌内容与注释,我们就可以具体回答这个问题了。

又如:2008年江苏卷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第2小题要求回答“‘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我们结合诗人的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三是看注释。诗下注释往往交待了一些和诗歌有关的文化常识,文学典故,或写作背景。因此从诗歌注释中捕捉信息,对我们分析诗歌具有很大的帮助。

如:2009年全国卷Ⅱ严武的《军城早秋》,第1题问“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回答第一问,则需抓住诗的前两句中的意象,描绘景象,而回答第二问,则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

再如:2010年全国卷Ⅰ刘孝绰的《咏素蝶诗》,要回答第二问“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注释,便可知诗人托物言志,表达自己跟素蝶一般,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的愤慨之情。

又如:2010年安徽卷杜甫的《岁暮》,回答第1题“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时,除了知人论世答出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感外,诗下注释也能提醒我们还应答出“诗人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之感”,从而答得更全面。

第5篇

一、清代阳羡文化家族的联姻观念与联姻形态

清代阳羡文化家族以“陈、储、吴、史、任、路、蒋、徐”等几大著姓为构成主体。这些家族大多为南渡之族,于宋元战乱之际迁徙到阳羡。阳羡位于太湖西滨,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少富商巨舶之往来,而传统文化根基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得以深植,重视耕读传家的地域文化风气相当浓厚。受此熏染,阳羡文化家族具有深厚的崇文观念。在其发展过程中,大都坚持以儒为业,以不文为耻,以科第望其家。这由县志、府志等各类方志中屡被称颂的清代阳羡文化家族便可知,如《宜兴县旧志》载吴氏家族“科甲蝉联五世”,其中吴达可,万历五年进士子吴正志,万历十七年进士孙洪亮、洪裕举人,洪昌进士。曾孙贞吉举人,贞庆进士;元孙元臣进士,人以为“德业之报”[1]。储氏家族“三凤家声”,即康熙五年,储方庆与兄储善庆、堂侄储振登同榜进士;雍正十年,储晋观、储传泰、储鼎泰同中举人,名震一时[1];同时“五凤齐飞”,储方庆五子右文、大文、在文、雄文、郁文同登进士榜[1],成艺林佳话。又据《万氏宗谱》《陈氏家乘》《储氏族谱》等谱牒文献,万氏家族因明代中期万士和、万士亨兄弟同时登第而名列望族。陈氏家族于晚明因陈于廷、陈一教、陈于泰、陈于鼎等人先后登第、同朝为官而称望于乡邑。储氏家族因晚明储昌祚、储国祚、储显祚等先后登进士榜被视为名士之族。由此可见,阳羡文化家族以追求科举功名作为家族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崇文尚儒的理想,阳羡家族文人在读书课业的同时,注重积累一定的学术优势或文学优势,逐渐形成明确的文化追求,因时间的沉淀而渐积丰厚。随着家族承衍,这种优势最终融汇为独特的家学传统。如储氏家族尤擅古文,陈氏家族则以词鸣,吴氏家族以诗文而著称,万氏家族专攻经学。虽然各个家族的文化素养及其各自擅长有所不同,但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阳羡文化家族的稳定发展,能够产生“文化家族叠加”关系,形成特有的地缘文化现象。清代阳羡文化家族不仅重视自身的文化建树,而且还非常重视家族婚姻圈的建立。清代阳羡文化家族间具有与生俱来的地缘性,以此为基础而展开社会交往,易形成趋同的社会观念,从而产生密切联系。这种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间的一般往,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必然要引发质变,而在重视宗族血缘关系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合二姓之好”的联姻,无疑成为建立超越地缘交往关系的最佳方式。阳羡文化家族正是“利用联姻策略来实现自己的社会和政治目的”,“借助联姻形式强化自身的组织性”[2]41,形成以血缘和亲缘为纽带的家族联盟,使彼此更为稳固,并以此来影响一时一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阳羡文化家族联姻的过程,是以某一姓氏为中心,通过婚姻与他姓望族不断进行社会交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双方家族的文化素养,这是家族文化积累沉淀的结果。以陈维崧家族的婚姻为例来看,维崧祖父陈于廷有四子,长子陈贞贻配本邑路氏女,乃路云龙的孙女;次子陈贞裕娶同郡进士吴道行女;三子陈贞达娶常州进士郑振先女;四子陈贞慧娶同郡进士汤兆京女。陈于廷的两个侄儿陈贞元、陈贞禧分别娶万炯女和万震祈之女。陈于廷的三个女儿分别适举人吴洪裕、庠生曹懋勤、进士吴简思。陈于廷养女杜氏适进士吴正心。陈于廷弟陈于明的女儿,长适太学生万诚,次适明戊辰进士路进,三适壬午解元癸未进士卢象观。陈于廷弟陈于扆的女儿,分别嫁太学生储懋学、庠生徐荪。显然,陈氏家族在其择婚过程中,非常重视对方的文化背景和功名成就。陈维崧家族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积累,以诗书传家,而与陈氏有嫁娶关系的吴氏、曹氏、万氏、卢氏等,亦世以风雅为胜,文化层次较高,体现了重视文化门第的择婚观。反观之,吴氏、曹氏、万氏、卢氏等选择陈氏,也同样是以陈氏文化声誉作为一个重要标准。以上阳羡文化家族的联姻,说明了清代阳羡文化家族坚定的文化取向和处于共同社会层次的内在要求,而正是这种“取向”和“要求”的不断实现,使得其联姻行为具有规模效应,这主要反映在家族联姻形态上,具有世代连续和连环共存的特点。清代阳羡文化家族联姻,往往并不满足于单一的嫁娶关系,而追求世代缔结“秦晋之好”。以清初阳羡吴氏与陈氏的联姻为例,缔结了四代婚姻,纵向历时长、辈份衔接紧。首先是吴洪裕娶陈维崧姑母,其次是吴洪裕之子吴本嵩娶陈维崧堂姐,再次是吴洪裕孙女嫁陈维崧弟陈维岳,最后是吴洪裕曾孙女嫁陈维崧子陈履端。阳羡文化家族的世代联姻,形成了亲戚关系的累复叠加。例如储氏与陈氏的婚姻,储懋学娶陈维崧堂姑,储懋学之女又嫁陈维崧,陈之堂姑又是他的岳母。此后,陈维崧孙陈克猷又娶储懋学曾孙女。再如万氏与陈氏的婚姻,万复古娶陈维崧表妹,万复古子万峰娶陈维崧女,陈维崧女的表姑同时兼为她的婆母。又如吴逢原娶储欣妹,吴逢原侄孙吴来燕娶储欣女。阳羡文化家族间的世代娶嫁,可能会出现暂时性中断,但很快就会因文化门第对等而“再续姻缘”,如储氏与史氏,明末储昌祚女适史汤诰,因储昌祚与史汤诰“同登万历壬午贤书,契甚,因此以次女为公配”[3],储氏女与史汤诰之子即著名词人史惟圆。在这一桩史、储联姻之前,史汤诰的曾祖母也是储家女。清代中期,储、史之间又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联姻,储在文之女嫁史惟圆侄孙史镕英,储在文侄孙储嗣会娶史承谦之女,另一侄孙储成璋娶史承谦的侄女。史氏与徐氏也是如此,在清初缔结婚姻后,于康熙末年再续“前缘”,乾隆初期“宜兴二史”史承谦、史承豫的母亲即著名词人徐瑶之女。从以上家族间嫁娶关系的梳理中可以发现,吴、储、陈、万、史等以各自家族为中心,形成各1042012.3自的婚姻圈,而每个家族的婚姻圈又呈现交集,在共时性内,形成以某一家族为原点,向四周辐射、绾结的态势。如以陈氏为中心,吴氏、储氏、万氏聚合为姻亲族群,以储氏为中心,陈氏、史氏、徐氏又形成了一个关系紧密的姻娅家族联盟。虽然,因家族文献材料散缺的缘故,我们尚不能全景式地展现清代阳羡文化家族间繁复错杂的姻亲图谱,但就以上陈氏、储氏、万氏、吴氏、史氏等阳羡文化家族交相迭错的联姻形态,已俨然形成了一张姻娅网络,联结着来自不同家族的阳羡词人。由此不难看出,清代阳羡词人不仅具有地缘关系,而且还保持着深厚的血缘、亲缘关系。清代阳羡文化家族,通过门第对等的家族联姻,实现了共同处于同一社会结构的文化追求,缔结了一个以亲缘和血缘为纽带的亲族群。清代阳羡词文学集群的产生,正是基于这种姻亲关系。阳羡家族文学力量因联姻而得以凝聚,因创作实践而得以发挥,最终成就了清代阳羡词学的辉煌。

二、清代阳羡文化家族联姻所形成的词文学氛围

阳羡文化家族的联姻,反映了家族生存的一体化趋向和强烈的类聚性特征,这是家族间根据自身要求所进行的文化选择。家族间如此相攀互联,持续得越久,所历世代越多,则越有利于家族的繁衍、家风与家学的培育,家族文化的积淀越淳厚。地域之内,联姻关系成为形成人才渊薮的内在机制;家族之间,随着亲缘和人文的渗透,姻娅网络就形成一个意味独特的人文空间和共同体。阳羡文化家族的词创作的兴趣与创作取向,正是在联姻所构造的这一人文空间和共同体中逐渐生成发展的。阳羡文化家族往往都具有一门风雅、词人辈出的文化特征。陈氏家族有陈维崧、陈维嵋、陈维岳、陈宗石、陈维岱、陈履端、陈枋等,储氏家族有储福宗、储欣、储贞庆、储方庆、储国钧、储秘书等,万氏家族有万树、万锦雯、万廷仕、万松龄等、徐氏有徐荪、徐喈凤、徐翙凤、徐瑶、徐玑、徐洪钧等。同时,这些家族间姻亲关系错综,如万廷仕与陈维崧为表亲,与万锦雯为从叔侄,又与万树为堂亲;徐荪既是徐喈凤兄弟的叔父,又是陈维崧的表姑夫。然而,正是陈氏、储氏、万氏、徐氏、史氏词人共同吟酬创作,才促成了清代阳羡词兴盛的局面。清代阳羡词文学创浓厚作氛围,正是在家族间所形成的联姻关系中勃然兴发的。这种家族姻娅联盟,就是一片丰沃的词学土壤。我们不妨转换一下视角,以储氏家族联姻脉络为路径,从时间流程上进一步纵向观照阳羡词文学氛围的流变。由此可以发现,顺康之际储贞庆、储福宗、储欣等与史惟圆、陈维崧等多有唱和,文学交往密切,雍乾之际储氏后人储国钧、储秘书叔侄与史氏后辈史承谦、史承豫则过往甚密,时相吟咏酬和,以储氏、史氏为核心,又形成了阳羡家族姻娅圈中另一个值得重视的词集群。而不同时期储氏、史氏词人的递相汇聚,足以说明联姻所形成的文学环境具有多么深厚的影响。显然,雍乾之际以史承谦为首的阳羡词人群,是联姻所构造的文学环境对家族文学力量的再聚合。而这一群体的核心人物史承谦,亦是姻亲延绵与文化渗透所胚育的重要词家。据严迪昌先生考证,史承谦系史惟圆从侄曾孙,徐瑶之外孙,史惟圆与徐瑶父徐喈凤,皆为清初阳羡派名家,徐瑶亦有《桂子楼词》《双溪泛月词》,与史承谦祖父史陆舆为同辈姻亲[4]231,史承谦所置身的词文化氛围由此可察。

联姻还有助于家族间在道义上彼此扶持,在政治、文化上共同发展,激发并增强集体忧患意识。这种精神一旦凝结为地域人文传统,必然会成为家族文人自觉的精神选择,进而对文学创作产生影响。自晚明以来,阳羡联姻家族间就积淀着崇尚气节的清流之风,陈于廷、汤兆京、史孟麟等,既为姻亲,又同为东林党中的刚介之士,抗争阉党尤为坚决。清兵南下之际,阳羡卢氏、陈氏、潘氏、万氏、储氏等联姻家族同仇敌忾,自发组织抗清义军,抵御侵略,诸族都有大量遇害或牺牲的士人,人数之巨居于江东前列。阳羡姻亲家族间的这种忧患精神,随着联姻网络的铺衍,逐渐渗透到阳羡家族文化血脉之中,影响着清代阳羡词人,形成“直面现实”的创作传统。清代阳羡词人是清词史上尤擅拈大题目出大意义者。特别是清初的阳羡词人,对明清易代历史现实的反思,“显得醒豁明朗,主题宏大而集中”[5]125。陈维崧《夏临初本意,癸丑三月十九日用明杨孟载韵》,以词体写作“甲申”三十年祭,表达故国之思,最为典型。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心态,并非独陈氏一人所有,而是清初阳羡文化家族的集体情绪。陈维崧和他的姻亲史惟圆、曹亮武、蒋景祁等人,还有题咏“虎丘五人之墓”词,及吟咏“题《钟山梅花图》”词等,都是群体性悼家国沦丧、寄托故国哀思的重要作品,是阳羡联姻家族的忧患意识的艺术再现。阳羡词人擅拈大题目出大意义还在于,具有敢于表现清初社会民生的现实主义精神,汤恩孝《念奴娇江南奇旱,时抚臣奏欲告籴湖广而楚中荒疏复至》、史惟圆《沁园春十月初五纪鬼声之异》、陈维崧《贺新郎纤夫词》等都是哀民生艰辛、世事艰难的优秀词篇。雍乾之际的阳羡词人,虽无大题目可拈,但仍能坚持“直面现实”的创作传统。史承谦《采桑子》(郁轮袍曲当时谱)、储国钧《梦横塘晓行》、储秘书《风入松芜城秋感》、任曾贻《甘州》等作,在感怀、羁旅中直视自我境遇,抒写才人失路、仕途潦倒的失意之情,反映被盛世所弃的寂寞寒士的真实心态,具有一定的现实精神。虽其题材未可称重大,亦不以悲慨激荡见长,但置于难有萧骚凄怨之音的雍乾词坛,亦可视为蕴含现实意义之作。新生的姻缘联系叠加固有的地缘关系,使阳羡文化家族间建立起超越地缘交往的更为稳固亲密的结盟关系,联姻网络中核心文学人物的影响力也更为直接而深刻。曹亮武由诗转词的创作转型最为典型。曹亮武曾与陈维崧一起受业于侯方域,初涉文坛时以诗文创作为主,并不喜词。陈维崧曾言:“南耕与余少同学,长以诗文相切劘,余好为长短句,数以咻南耕,南耕颇薄之,弗肯为。”

然而,当陈维崧宗法辛苏,大力实践以诗为词、以词存史之后,曹亮武也受之影响,由诗转词,尝试作纪游及他词数十篇。初学词者,往往从仿婉约情韵起步,而曹亮武作词之始,就自觉以诗为词,陈维崧称其“益奇绝有宋人所不及者”[6],其词语言健举洒脱,词情沉郁,绝少柔媚之态,显然是受陈维崧词的艺术启发。在联姻所构造的新的人文空间里,阳羡词人形成了融通无间、共同交流、知音相赏的状态。清初阳羡词家中隐逸色彩最为浓重的史惟圆,既是陈维崧的姻亲,又与之有三十年文字深交。据陈维崧《蝶庵词序》载,史惟圆与陈维崧曾探讨彼此的词风个性,“譬之‘子’,子学《庄》,余学屈焉,譬之‘诗’,子师杜,余师李焉”[7]。由此可以推想,二人之间必数次深入交流,最终各取所长,形成交相赏契的审美氛围。这也就不难理解,陈维崧为史惟圆《蝶庵词》作《鹊桥仙蒙城舟中读云臣蝶庵词》,“读完半卷蝶庵词,吹铁笛、洒然而去”。陈维崧《乌丝词》刊刻行世不久,史惟圆《沁园春题其年乌丝词》便随之问世:“将古人诗,比似君诗,惟髯绝伦。更倚声写句,镂冰雕玉,风樯牛马,牛鬼蛇神。年事蹉跎,交游零落,短褐赢僮逐路尘。愁凝处,纵才如云锦,不疗饥贫。”《鹊桥仙蒙城舟中读云臣蝶庵词》《沁园春题其年乌丝词》成为阳羡家族姻娅圈中词人共享而激活创作的典型作品。史惟圆又有《沁园春为雪持题像》,为追和储贞庆《沁园春自题画像》而作,其中“共钓徒词客,相对婆娑”之语流露出知音之赏,亦可视为阳羡家族姻娅圈中词人交流创作的重要表现。而随着时代的远去,词集的散佚,以上文字亦成为了解阳羡词人创作现场化特征的文学史料,弥足珍贵。

三、联姻关系网中的清代阳羡家族词人集群

清代阳羡文化家族之间的词人们,通过家族联姻关系而得以再聚合,分散式的“一门风雅”由此转变为亲族相系的“数门联吟”,形成家族集群式的联袂创作的状态。家族文人本来就是地域文学的重要创造者,而一旦形成联姻关系,以之为基础的新词人集群,无疑成为引领清代阳羡词学发展的更为强劲的力量。清初阳羡词派的诞生,是阳羡文化家族以联姻关系为纽带聚合的最为典型的例证。阳羡成派的过程中,除了文学史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时代风云际会与地域文化传统等影响因素之外,更为直接的、关键的原因在于众多联姻家族的积极支持和参与。陈维崧“僦居里门近十载专攻填词”后[8],陈维崧弟陈维嵋、陈维岳,从侄陈枋、子陈履端等,陈维崧表姐夫史惟圆、表弟曹亮武,以及陈氏的姻亲吴本嵩、吴梅鼎、蒋景祁、董儒龙、任绳隗、徐喈凤、万树、万锦雯、万大士、储贞庆、储福宗等,加之任、万二氏的姻亲史鉴宗等,纷纷积极响应,共同酬和创作,晨夕往还。他们访梅以词柬之,观牡丹以词邀之,赴约不成以词示歉,怀念朋友以词表意,离别亲人以词感怀,借物抒情以词明志,于是有了“东溪修禊”、“石亭访梅”、“荫绿轩观牡丹”、“钟山梅花图题咏”等诸多寄情抒怀的同题唱吟活动,形成“或一姓而联唱骚坛,或同声而搴芳莲社,一时作者俱为天际朱霞”[9]的局面。据稽考,从康熙元年至康熙二十1062012.3年,阳羡文化家族词人群体性的唱和活动计有四十余次,以至于“人各有集,家各有集,即素非擅长,而偶焉寄兴,单辞只调,亦无不如吉光片羽,啧啧可传”[8],当时即有“近时倚声一席,独推阳羡”[10]的赞誉。而后,徐喈凤子徐瑶、侄徐玑,曹亮武子曹臣襄与路传经、路念祖兄弟,及徐氏、路氏的姻亲潘祖义、潘宗洛等,亦投身清初阳羡词坛的唱和活动之中,或继续保持阳羡派的悲豪疏朗,或另觅路径,追求清疏淡逸的艺术风貌,进一步丰富了清代阳羡家族词人基于一定联姻关系而自为集群的文学传统。雍乾之际阳羡词的“界内新变”,亦是以具有联姻关系的家族词人为主体的。史承谦是这一时期阳羡词坛的领军人物。史承谦词博取众家之长,兼有众美,陈廷焯誉之为“一代词手”[11]3737,可与清初陈维崧、朱彝尊相比肩。这一时期围绕在史承谦周围,与之多有唱和的词人包括:史承谦弟史承豫,任氏任曾贻,储氏储国钧、储秘书叔侄等。雍乾之际的阳羡词人群,规模与名气都不及清初阳羡派,这些词家虽拥有深厚的家族文化血脉,但大都属于盛世词坛的寂寞之人,科第仕途上无大作为,其家族发展也已渐入衰微。但在乾隆初年以醇雅为宗的浙派风气之中,这一群体的词学理论及其创作实践却具有补救词坛、稍振词风的意义。

史承谦与他的词友,既远阳羡,又不近浙西,对词坛主流浙西词多有反思,明确指出词坛典范当推小山、少游、美成诸人,词体不同于诗体,应守词情、词韵之正格:“诗歌词曲,各有体制。风流婉约,情致缠绵,此词之体制也”[12],词的语言以自然为宗,但自然要从琢磨中来,“绚烂之极乃造平淡耳,若使语意淡远者稍加刻画,镂金错绣者渐近天然,则骎骎乎绝唱矣”[13]。显然,史承谦等人坚守词之婉约本色,以异量美的视野,积极疗救词作疏离于情的弊病,史承谦《小眠斋词》则是这一词学理论指导下的代表性创作成果。《小眠斋词》“于古人不屑屑句摩篇仿,而一种幽情逸韵,流于笔墨之外,盖能自出杼轴,而又得体裁之正者”[12],呈自然本色之态。史承豫、任曾贻、储国钧、储秘书等,词风大多和史承谦相近。雍乾之际的阳羡词人群,既非清初阳羡派的延续,又有别于当时一唱百和的浙派,虽仅三四人之力,亦能自出机杼,挽时风众势之所趋。是继清初阳羡派之后,清代阳羡文化家族以姻亲为纽带进行集群式词创作的又一重要表征。嘉道以后,清廷衰落,江南频起战事,阳羡文化家族经兵火摧残,日趋式微。乱世之中,仍有蒋氏一族续承阳羡词学传统,并得到妻族储氏的积极支持。蒋氏一门祖孙、昆季、胞妹并善讴吟,延续并彰显了清代阳羡词学的家族特征。蒋氏家族的重要词人包括:蒋萼,字跗棠,自号醉园,性闲静寡,自称为竹山后裔,仿蒋捷以诗词自娱,有《齑臼词》。蒋萼取法先辈陈维崧、周济之词法,既有悲慨之语,又有柔媚之言,以词抒写性情,风格多样。蒋彬若,字次园,蒋萼弟,有《替竹盦词》,艺术风格与其兄多有相近。蒋萼妻储慧,字啸凤,有《哦月楼词》,存词十余首,大多为闺帷内的侧艳之词,织丽有余,风韵不足。储慧父为蒋萼之师,亦有作词雅兴,并与储慧兄及蒋萼、蒋彬若时有唱和,惜因战乱,其词集已不传。蒋萼子蒋兆兰,字香谷,亦擅倚声,曾参加寒碧词社、鸥隐词社,有《青蕤庵词》前后两集。蒋兆兰还是民国初年重要的词论家,著《词说》一卷,总结词体特征、阐述词体流变、申发各家各派的艺术风格,颇有见地。

第6篇

关键词:日本汉诗;江户时期;赖山阳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3-0029-08

江户时期的汉诗

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的势力窜起,在江户(今东京)设立幕府,史称江户时代(1603~1867)。江户时代二百六十余年,日本汉诗的发展呈现全盛景象,产量多且质量高,可谓秋收时期。

战乱结束,天下承平,德川幕府着手文治,礼聘林罗山为特别顾问,以儒代佛,朱子学成为官学。林罗山创办的以教授朱子学为主的学校“昌平黉”也被升格为德川幕府的“学问所”,由其后代世袭“大学头”,执掌其事。社会心理渐由僧侣的悲观厌世和军人的杀伐立功,转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诗风也为之一变。江户时代的诗人多为儒家学者,汉诗多为儒学研究之余的副产品。

江户前期,藤原惺窝及其高足林罗山、那波活所、松永尺五、石川丈山等,秉承程朱学说,文以载道,为诗坛圭臬,被称为载道派。

藤原惺窝(1561~1619),名肃,字敛夫,号惺窝。幼时为僧,后读朱熹之书,首倡朱子理学。著述甚丰,门人甚众。其《山居》一诗以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真趣,为人传诵:

青山高耸白云边,仄听樵歌忘世缘。

意足不求丝竹乐,幽禽睡熟碧岩前。

《游大德寺》也是佳作。其起句以棒喝形容雷雨,即不同凡响,棒敲、声喝,原为佛家布道催人警醒的手段。收束之句又出以奇异的意象组合,可谓独出心裁:

喝雷棒雨响西东,知是高僧住此中。

野性由来无个事,瘦藤挑月倚秋风。

林罗山(1583~1657),名忠,字子信,号罗山,传为南宋时华人东渡之林氏后裔。终身仕于幕府,排斥佛老及天主教,独尊朱子儒学,使之成为德川三百年的官学。其平生著作多达两百多种,包括《罗山诗集》七十五卷。有诗《寄题云洞》,乃模拟朱熹《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作:

奇树枝高云气浓,幽深窟宅与天通。

油然肤寸半庭石,缘有游龙吟此中。

又倡填词,号称日本词学中兴之祖。然其词艺并不见高超,试看《更漏子・和加藤敬义斋秋思》:

夜曼曼,风凛凛,梦里锦衾角枕。

忽惊起,斜红残,只见月转栏。

叶声声,虫唧唧,忍清怨执锦瑟。

窈窕深,君门遥,独坐侍早朝。

石川丈山(1583~1672),名凹,字丈山,号大拙。本是德川家康的家臣,武夫出身,通兵法,因建功心切,违犯军令遭黜,转而师从藤原惺窝,读儒家典籍,沉醉于汉诗世界。尝建诗仙堂,将中国三十六位诗人的画像以及名句供奉其中。石川有诗咏《富士山》在日本广为传诵:“仙客来游云外巅,神龙栖老洞中渊。雪如纨素烟如柄,白扇倒悬东海天。”但把富士山比作一把倒悬的折扇,形肖而已,并不传神,当不得更多的赞语。笔者倒是偏爱其《幽居即事》:

山气殊人世,常衔太古情。

四时云树色,一曲涧泉声。

雨湿莺衣重,风暄蝶袖轻。

为诗虽至老,未使鬼神惊。

首联化用唐诗,直抒其怀,“太古情”应该是远离尘世的浮躁和机心的纯朴之情,自然之情。唐人李中《听郑羽人弹琴》诗云:“因感浮华世,谁怜太古情。”中间两联写景咏物,超凡脱俗的情怀寓于物象之中。“雨湿莺衣重,风暄蝶袖轻”一联尤为精工。尾联又化用中国典故,直抒胸臆。《淮南子》云:“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杜甫自称“语不惊人死不休”。看来,石川很为自己的诗作未能取得惊天地泣鬼神的成就而懊恼,且不甘。

松永尺五(1592~1657),名遐年,字昌三,号尺五。江户前期大儒,其讲习堂至今犹存,有《尺五堂先生全集》。明末,陈元流亡日本,带来了实学思想,和公安派启蒙文学,并创编了柔道等多项实用技艺,松永仰慕,有诗呈之:“贵国儒弥显,吾民道不隆。”其诗多用华夏典故,如《山路闻鹃》:

一声望帝远,雨霁步欣欣。

秦树翥朝日,楚山破晓云。

旅夫悲荡子,乡国念先君。

仿佛将何去,岩停杖闻。

望帝,古蜀国帝王,死后魂魄化为杜鹃。荡子,游荡不归的男子。《古诗十九首》之二:“荡子行不归,空床独难守。”其绝句《途中》再现一幅旅途所见的如画风景,颇得唐人田园诗神韵:

稻畦千顷若铺毡,白鹭双飞斜日边。

远村幽树晚烟里,豆人寸马画屏前。

中江藤树(1608~1648),名原,字惟命,因其宅边有古藤树,人称藤树先生。幼读四书,继而研究程朱理学。而立之年专攻王阳明学说,开创日本阳明学派,著述极丰。其《戊子夏与诸生见月偶成》,向往唐尧虞舜之世的古朴民风,所谓“不知不识”,是指尚未受到机巧和权谋污染:

清风满座忘炎暑,明月当天绝世尘。

同志偶然乘兴处,不知不识唐虞民。

新井白石(1657~1725),名君美,号白石,三度辅佐幕政,颇有建树,后引退专事著述,为人文各学科通儒。有诗《偶作》感叹时光的流逝:“绿绮之琴绿水歌,能听此曲几人多。天风吹发如飞雪,白日西流奈老何!”《即事》写其偷闲一刻的怡然自得:

青山初已曙,鸟雀出林鸣。

稚竹烟中上,孤花露下明。

煎茶云绕榻,梳发雪垂樱。

偶坐无公事,东窗待日升。

与当时流行诗潮迥然有异的是日莲宗的僧人元政(1623~1668),号妙子。元政结识比自己年长三十六岁来自中国的陈元后,二人常相唱酬,留下一部《元元唱和集》。陈元《对月思乡》写其作为明朝遗民流落异域有国难回的哀伤:“年来蓬叹飘零,秋夜悲鸣月下铃。鸿雁不传乡国恨,杵砧长动旅魂惊。窗前皓魄樽前看,曲里关山笛里听。潦倒孤踪徒菀结,扶疏桂影任冥冥。”元政《送元老人之尾阳诗之八》称:“公本大唐宾,七十六老人。吾少公卅六,才调况非伦。”经陈元推荐,元政读到《袁中郎集》,不胜仰慕,其此后诗作多模仿公安派格调,抒写性灵,如这首《山居》,陈元赞之“此篇宛似袁石公口吻,妙品妙品”:

霞谷花,昔谁种,春至称心红,未有天女供。

霞谷月,自天纵,夜来翔空游,万里形相从。

霞谷水,助梵诵,混混何时尽,盈科流不壅。

霞谷云,巧错综,仙衣翩跹轻,终无人见缝。

鸟之啭,笑我蠢,犬之吠,无物讼。

不知谷贵,野菜之饔。观法界,颂拙轩颂。

今吾进退,绰绰然,终身不受,官之俸。

乐只我,又谁共,花月水云,无用之用。

及至晚年,元政之诗仍然清丽自然,流畅本真,如《高道中》:

青田漠漠接青山,僧舍民村烟雾间。

无限秋光无限意,碧天凉冷白云闲。

江户中期,受抗清失败而流亡日本的中国大儒朱舜水的影响,以伊藤仁斋、伊藤长胤父子为代表的主张诗言情的古义学派,以荻生徂徕为首的主张“文秦汉,诗盛唐”的古文辞派相继登上文坛,造成一时风气。他们不重朱子理学,而希望回到孔孟儒学之古义。

伊藤仁斋(1627~1705),名维桢,字源佐,号仁斋。江户中期儒学古义学派的始祖,认为宋明理学非圣人本旨,须从孔孟原典求取儒学之道。有《古学先生诗集》。先看其一首《即事》诗:

青山簇簇对柴门,蓝水溶溶远发源。

数尽归鸦人独立,一川风月自黄昏。

独对山水,闲适风月,远离市井喧嚣,惟黄昏鸦语是听……如果从中还不足以见其平生志趣,不妨再窥其《渔父图》,其中无意整顿乾坤,只向江湖垂钓的隐者形象的塑造,对于既有的垂钓渭水以待明君的姜太公形象,可谓反其意而用之:

两鬓皤皤霜雪垂,芦洲水浅吐花时。

好将整顿乾坤手,独向江湖理钓丝。

伊藤长胤(1670~1736),字原藏,号东涯。伊藤仁斋的长子,博识洽闻,不减其父。平生著述有《论语古义标注》等五十多部。门下英才辈出。诗存《绍述先生诗集》。东涯一生不仕,潜心于学,不曾摧眉折腰,趋炎附势,对此人生姿态,他有时很是得意,曾作《早春漫书》:

岁晚吾非奔走人,春回不是拜趋身。

图书三百六十日,唤做清时一逸民。

有时又不免怀疑,追问这皓首穷经的学者生涯,究竟有什么意义,乃至作诗《自嘲》:

日出而兴日入眠,眼惊岁月暂时迁。

坐糜谷帛更无用,浪说读书学圣贤。

荻生徂徕(1666~1728),本姓物部,名双松,字茂卿,号徂徕(典出中国山东徂徕山,孔子与老子曾在此山会谈),因崇拜中华文化,作孔子画像赞,自署“日本夷人物茂卿”。五十岁以前信仰朱熹,曾撰文驳斥伊藤仁斋古义学的主张。后因看到李攀龙、王世贞等明代前后七子复古主义的著作,“始识有古文辞”,于是仿效秦汉之前的“古文辞”,并通过古文辞对“道”的体认,从哲学上批判宋学,形成徂徕学派(园学派)的思想体系。所著《论语征》《大学解》《中庸解》等还传入中国。有诗题咏《江上人家》,表达其亲近自然、归于平淡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

门巷随江曲,田家篱落稀。

岸低洗耕具,雨霁晒蓑衣。

小犊负薪饮,扁舟刈麦归。

儿童沙上戏,鸥狎不高飞。

另有一首《寄题丰公旧宅》。丰公,即1592年发动(朝鲜为大明藩属,侵略朝鲜即侵略中国)的丰臣秀吉。此诗怀古咏史,实则嘲讽丰臣秀吉的愚妄:

绝海楼船震大明,宁知此地长柴荆。

千山风雨时时恶,犹作当年叱咤声。

太宰春台(1680~1747),名纯,字德夫,号春台。徂徕门生,以经学著称。其诗《登白云山》浅近清纯,流利上口,写一种天人合一的妙趣,一向为人传诵:白云山上白云飞,几户人家倚翠微。

行尽白云深处路,满身还带白云归。

同出于徂徕学派,服部南郭(1683~1759),名元乔,字子迁,号南郭,其学问与太宰春台齐名,诗亦清新温婉,与之媲美,试看其《夜下墨水》及《流萤篇》:

金龙山畔江月浮,江摇月涌金龙流。

扁舟不住天如水,两岸秋风下二州。

珠帘白露玉阶光,添得秋萤夜正凉。

点点随风流不定,亦追高树入昭阳。

祗园南海(1677~1751),名瑜,字伯玉,号南海。诗才过人,有一日百首的记录。其诗《关山月》:“秦岭西去关塞深,秦云遥隔望乡心。不见长安惟见月,凤城何处照鸣砧。”《吹笛》:“送君长亭风雨愁,美人玉笛古凉州。半酣不识青衫湿,吹断莲湖六月秋。”都一派纯粹唐音。《咏怀七首》更抒发着令人振奋的少年情怀、书生意气,试看其一:

少小远游才气雄,青袍白马醉关中。

美人舞罢邯郸月,壮士歌寒易水风。

一掷千金惟有胆,百年五尺敢言躬。

书生未必老糟粕,请看剑华冲白虹。

祗园南海还以绘画及填词名世,其存世的一阕《长相思・咏梅》品位不俗:

香一枝,影一枝,

昨夜东风消息迟,前村深雪时。

竹傍篱,人傍篱,

春来清瘦知为谁,江南空所思。

当时还有一位青年儒者梁田蜕岩(1682~1757),名邦美,号蜕岩,在诗坛无门无派,独往独来,其重阳登高所赋绝句《九日在江东作》道出时代诗潮的变化,每为史家称引:

琪树连云秋色飞,独怜细菊近荆扉。

登高能赋今谁是,海内文章落布衣。

《同诸客今泉氏宅赏花得西字》虽为即兴应酬之作,亦颇见才气和灵性,《诗经・小雅》歌唱兄弟情谊的《棠棣》篇,以及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意境,都不露痕迹地融会其中:

樽前日日醉如泥,棠棣歌成留客题。

竹里云来双鹤舞,桃源昼静一鸡啼。

满城树色春何处,夹路花香人不迷。

共惜年华流水早,夕阳已在画栏西。

秋山玉山(1702~1763),名仪,字子羽,号玉山。就学当时日本最高学府“昌平黉”十余年,又在“园”师从服部南郭学习汉诗文。后任藩主侍读,创立时习馆,弟子千余。其诗与新井白石、园南海、梁田蜕岩并称“正德四家”。且看其几首风格别致的小诗。《古离别》果然古意盎然:“征子已在途,征马已在驾。相看两不言,涕泪双双下。”《咏史》又是一首小诗,却有过人史识。联想到明治维新后日本对中国的贪得无厌的侵略,又分明是一段十分灵验的谶语:

昨日割一县,今日割一城。

割到壮士胆,萧萧易水鸣。

钟馗本是中国的神话人物,擅长捉鬼。唐人吴道子即绘有《钟馗捉鬼图》。其形象传之东瀛,得到日本人民的认同。玉山有诗题为《钟馗掣鬼图》,笔墨酣畅,挥洒自如,只不知其中有什么现实讽喻:

深山之阿夕出云,凄风苦雨鬼成群。

小鬼跳梁大鬼笑,高明之家来去纷。

终南高士面如丹,青袍乌靴峨其冠。

十闱腰间三尺剑,小鬼大鬼肝胆寒。

君不见,

白日挪揄鬼如林,不独女萝薜荔阴!

江户后期,由于山本北山(1752~1812)等人的持续推动,明末公安派“性灵说”大盛,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式微,汉诗走向民间,日本各地诗社蜂起,诗人辈出。汉诗不再附属于儒学,“诗赋文章与经学伦理分离,而达到了可以被当作纯粹艺术来鉴赏的气运。”(语出日本作家永井荷风)。试列举江户后期若干重要诗人诗作:

菅茶山(1748~1827),姓菅波,名晋师,字礼卿,号茶山。大阪混沌社的代表诗人。诗多感时伤世,寄悲慨于整饬练达的字句中。如《备后三郎题诗樱树图》:

骑马击贼下马檄,三郎奇才世无敌。

夜穿虎豹达行在,卫骑眠熟柝声寂。

慨然白树写幽愤,行云不动天亦忿。

中兴谁旌首事功,一门犹怀贯日忠。

金舆再南乾坤变,五字樱花千古恨。

这是一首咏史诗。1331年“元弘之变”后,后醍醐天皇被流放,赶来救驾的备后三郎(岛高)在天皇暂居的庄园外,削去樱树皮,题写著名的白樱十字诗:“天莫空句践,时非无范蠡。”以中国春秋时越国大臣范蠡自许,鼓励天皇学越王句践卧薪尝胆。此诗首句“骑马击贼下马檄”,典出《资治通鉴》:“魏主常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

中国题材的诗,菅氏则有《屈原行吟图》:“寒溆兰荪岸,春郊萧艾深。沅湘千古恨,天地独醒心。”《文姬归汉图》:“月白天高鼓角鸣,文姬掩泪出边城。秋风吹落哀鸿夜,总是胡雏恋母声。”以中国笔墨写中国情怀,真让我们感到了“同种同文”的亲切。菅茶山还有一首颇为搞笑的《月下独酌》,据说在日本广为流传:

把酒邀明月,杯中金作波。

豪来频吸进,腹葬几嫦娥?

大田南亩(1749~1823),名覃,字子耜,号南亩,别号蜀山人、四方赤良。十七岁子承父职,为幕臣,十九岁即以狂诗(以滑稽、讥讽为主题的一种诗体)闻名,后编成《万载狂歌集》。由其追摹李白《将进酒》的同题之作,可见其放丽诗风之一斑:

君不见扶桑白日出海天,惊风倏忽没虞渊。人生虽寿必有待,莫将大年笑小年。不知何物解纷纷,唯有清樽动微醺。樽中竹叶绿堪拾,何可一日无此君?为君沽取十千酒,一饮应须倾数斗。已当玉杯入手来,胸中复有垒块否?世人汲汲名利间,欢乐未极骨先朽。千金子,万户侯,于我如蜉蝣。与君乐今夕,一醉陶然泻百忧。

赖杏坪(1756~1834),名惟柔,字千祺,号杏坪。赖春水之弟。文雅风流,精通经学、诗书。其时,有几个日本人遭遇海难,被中国人救起送回,诗人感动,遂有诗《唐商刘学本等送致我藩漂民数人喜赋为谢》:

万里归来漂泊民,端知四海一家亲。

稳篷况复优衣食,狂浪何唯免介鳞。

兄弟已悲新死鬼,乡间忽见再生人。

恨他眼里无丁字,吴越徒过胜地春。

武元登登庵(1767~1818),名正质,字景文,号登登庵,行吟诗人,1808~1810年间滞留长崎。而中国清初以来,禁绝一切风月娱乐文化,使留恋晚明风华的江南文士,转向日本长崎丸山之游廓(花街、妓楼)求欢,展开所谓“丸山之恋一万三千里”的冶游。登登庵遂于“吴船起锚之日,试到馆前,观客与妓别状,察其情,填二词。”调寄《江南春》详见简白《艺伎观想录》:“江南文人与东瀛游女的酬酢来往,初见于明末。一六七九年刊行的日本游廓百科全书《色道大镜》卷十七《扶桑列女传・吉野传》里头,作者藤本箕山记载,大明国吴兴士绅李湘山,倾慕京都岛原名妓吉野太夫,赋诗央求朋友渡海持送佳人,‘日本曾闻芳野名,梦中仿佛觉尤惊,清容未见恨无极,空向海东数雁行。’欢喜索得吉野肖像挂轴七幅。”“黄宗羲所说的温柔乡,就是长崎丸山游廓,在苦闷肃杀的满清前期,成为江南文人追寻晚明风流余绪的胜地。”“据统计,一六八四至一七二二年间,奔赴长崎的‘唐人’总计高达约十三万人,扣除半数的船员或随从,其余为商贾以及利用‘附搭小客’名义前往观光旅行的文人士族。这些商贾和文士,渲染造成长崎丸山游廓里浓郁的‘唐人青楼’风情。”“这股‘风流’吹拂,盛况延续到十九世纪中期的之前。”章子怡主演的电影《艺伎回忆录》表现的就是这一故事。。试看其一《妓别清客》:

烟漠漠,柳青青,一朝人远去,千里难停。销金帐下三,月落江南望渺冥。

其二《清客别妓》:

山幂幂,水盈盈,离愁啼鸟切,归意去帆轻。蛾眉楼上千行泪,杨柳丝丝亦系情。

赖山阳(1780~1832),名襄,字子成,号山阳。其父亲赖春水,叔父赖春风、赖杏坪均有诗名,时称“三赖”。山阳所著《日本外史》《日本政记》贯穿尊皇爱国思想,为幕末维新派所信奉。有诗集《山阳诗钞》《日本乐府》等。其诗有平和之作,如《画山》化用坡诗意:“青山一座翠沉沉,万态浮云自古今。横侧任他人眼视,为峰为岭本无心。”《庄子梦蝶》刻意翻新,表达一种人生感悟:“胡蝶庄周孰是非,枉齐物我费心机。不如此梦终无觉,趁絮穿花随意飞。”《梅雨忆乡》则在诉说着关于故乡的一片宁馨的记忆:

满巷深泥雨乍晴,轮蹄络驿过门行。

故园昔日西窗底,卧数黄梅坠地声。

其另一类诗篇,抒写强烈的甚至是偏执的民族主义情绪,慷慨奇崛,在日本极负盛名,有的更为后来的军国主义分子所利用。试看其《蒙古来》:

筑海飓气连天黑,蔽海而来者何贼?

蒙古来,来自北,东西次第期吞食。

吓得赵家老寡妇,持此来拟男儿国。

相模太郎胆如瓮,防海将士人各力。

蒙古来,吾不怖,

吾怖关东令如山,直前斫贼不许顾。

倒吾樯,登虏舰,擒虏将,吾军喊。

可恨东风一驱附大涛,不使膻血尽膏日本刀。

此诗咏叹的是蒙古军队于1274、1281年两次渡海进攻日本迭遭失败的史实,极力表现日本民族不畏的意志,夸耀其无敌的勇武。因为被胁迫参战的有高丽和南宋降军,所以“赵家老寡妇”(南宋末年由太后摄政)也在讽刺之列。男儿国,则为日本自称。《日本乐府》注云:“本邦古名庐洲。庐:国语,男儿也。”

日出处,日没处,两头天子皆天署。

扶桑鸡号朝已盈,长安洛阳天未曙。

嬴颠刘蹶趁日没,东海一轮依旧出。

赖山阳这首《日出处》也是名作。用日本天皇遣使致书隋炀帝,谓“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的典故,不过是一个时辰的时差,竟也生出如此优越感,未免小气可笑。“嬴颠刘蹶”谓秦汉之亡,秦皇姓嬴,汉帝姓刘,韩愈《桃源图》:“嬴颠刘蹶了不闻”。

危礁乱立大涛间,决眦西南不见山。

鹘影低迷帆影没,天连水处是台湾。

这首《阿岭》也值得玩味。诗人好眼力,站在日本西南端的鹿儿岛海岸,居然能看到一千公里外的台湾!日本人对台湾的野心由来已久。1593年丰臣秀吉派人到台湾催促纳贡未成,1615年德川幕府派四千士兵远征台湾因台风遇难,1616年日军进犯台湾遭到明军重创。而赖山阳作此诗几十年后,西乡隆盛公然抛出“征韩论”“征台论”。

衣至,袖至腕,腰间秋水铁可断。

人触斩人,马触斩马,十八结交健儿社。

北客能来何以酬?弹丸硝药是膳羞。

客来不属餍,好似宝刀加渠头。

此诗名曰《前兵儿谣》,据说是根据民风剽悍的萨摩藩的日语歌谣译成的汉诗,毫不掩饰其尚武、嗜杀的主题。

广濑淡窗(1782~1856),名建,字子基,号淡窗。兴办私塾,生徒众多。诗学陶渊明及盛唐王孟,被誉为“海西诗圣”。其论诗有一段趣话:“有人尝问余曰:‘吾子好诗,诗有何益?’余曰:‘吾子好酒,酒有何益?’问者曰:‘不问何益,唯吾性之所好。’余曰:‘诗亦吾性之所好也。’”有《远思楼诗钞》。年轻时外出求学,有诗《思亲》即以真情动人:“遥思白发倚门情,官学三年业未成。一夜秋风摇老树,孤窗枕客心惊。”后有《雪桥》一诗写其诗人之姿:“积雪皑如山,寒风猛于虎。袖手立小桥,诗思正自苦。何人先我过,屐痕三四五。”

其组诗《隈川杂咏》,或以游人的为之痴迷,烘托“罗敷”之美:

少女乘春依画栏,哀筝何事向风弹。

游人停棹听清唱,不省轻舟流下滩。

或以鸟的从容翔姿,反衬人类的纷争和困窘,不乏禅悟:

观音阁上晚云归,忽有钟声出翠微。

沙际争舟人未渡,双双白鹭映江飞。

梁川星岩(1789~1858),名孟纬,字公图,号星岩。有“日本的李白”之誉,明治初期诗坛名家如小野湖山、大沼枕山,多出其门下。其诗多沉吟景物山水,人称之“以烟霞风月为室宇,江湖山林为苑囿,鸟兽虫鱼花木竹石为臣仆妻妾”。俞樾《东瀛诗选》存其律诗多首犹嫌不足,尚录其佳句如”灯影最宜秋冷澹,酒香刚称夜氤氲”、“鹤闲益见昂藏气,琴古方成疏泛声”、“夜静溪声微入户,天寒月色淡笼花”、“寒风有力吹沙走,枯叶无声借雨鸣”、“左计应同棋败局,养心聊学笔藏锋”……

有《幽居》写其平生之趣:“幽居寡所营,聊复息斯生。林下弹琴罢,溪中弄扇行。荒苔经雨活,乱水挟风鸣。吾意修然远,寥天鹤一声。”《东山过登登老人墓》 登登老人,即前述武元登登庵,葬京都东山。见其感伤之怀:“平生不及识容颜,偶见遗坟双泪潸。我老伶仃踪未定,羡君埋骨有青山。”其《纪事》则抒写当时日本面对西方列强的忧患意识,讽刺幕府执政者的软弱:

当年乃祖气凭陵,叱咤风云卷地兴。

今日不能除外衅,征夷二字是虚称征夷,德川幕府统治日本时,执政者的官职一直是"征夷大将"。。

其《偶成》抒写愤世之情,有怀才不遇的悲哀,也有对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社会怪象的不满:

此生与世巧相违,回首先般事总非。

赖有吟哦聊送老,每因风景澹忘归。

布衣经济思陈亮,金带精忠忆岳飞。

从古豪雄多不展,痴儿呆汉弄枢机。

藤田东湖(1806~1855),名彪,字斌卿,号东湖。秉承父志,一生致力于尊王攘夷的事业,并三度为之出生入死。被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奉为“先师”。其《和文天祥正气歌》被誉为幕末志士文学的代表作,它所抒发的“死为忠义魂,极天护皇基”的慷慨之情,使彼国志士为之鼓舞:

天地正大气,粹然钟神州。秀为不二岳,巍巍耸千秋。注为大瀛水,洋洋环八洲。发为万朵樱,众芳难与俦。凝为百炼铁,利可割鍪。荩臣皆熊罴,武夫尽好仇。神州孰君临,万古仰天皇。皇风洽六合,明德侔大阳。不世无污隆,正气时放光。乃参大连议,侃侃排瞿昙。乃助明主断,焰焰焚伽蓝。中郎尝用之,宗社盘石安。丸尝用之,妖僧肝胆寒。忽挥龙口剑,虏使头足分。忽起西海飓,怒涛歼胡氛。志贺月明夜,阳为凤辇巡。芳野战酣日,又代帝子屯。或投仓窟,忧愤正。或伴樱井驿,遗训何殷勤。或守伏见城,一身当万军。或殉天目山,幽囚不忘君。承平二百岁,斯气常获伸。然当其郁屈,生四十七人。乃知人虽亡,英灵未尝泯。长在天地间,凛然叙彝伦。孰能扶持之,卓立东海滨。忠诚尊皇室,孝敬事天神。修文兼奋武,誓欲胡尘。一朝天步艰,邦君身先沦。顽钝不知机,罪戾及孤臣。孤臣困葛,君冤向谁陈。孤子远坟墓,何以报先亲。荏苒二周星,独有斯气随。嗟予虽万死,岂忍与汝离。屈伸付天地,生死又何疑。生当雪君冤,复见张四维。死为忠义鬼,极天护皇基。

其《咏古杂诗》有一首咏怀楠木正成,在日本也是名作。楠木正成,出身土豪,1331年,后醍醐天皇讨伐幕府时,他率兵勤王,被认为是日本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战略家之一,武士道精神的化身。诗的结构乃套用李白“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我慕楠夫子,雄略古今无。

誓建回天业,感激忘其躯。

庙堂遂无算,乾坤忠义孤。

空留一片气,凛凛不可诬。

广濑旭庄(1807~1863),名谦,字吉甫,号旭庄,广濑淡窗之胞弟。以教书授徒为业。其诗备受俞樾推崇:“摆脱俗务,不入仕途,所亲则墨客骚人,所好则江山风月,宜其为东国诗人之冠也。”《东瀛诗选》独选其两卷。《春雨到笔庵》写诗家情趣,结束之句最为别致:

松圃葱畦取路斜,桃花多处是君家。

晚来何者敲门至,雨与诗人与落花。

《人影》所咏,是唐代诗人贾岛,字里行间透着仙气甚至鬼气:

独行潭底句三年,苦思谁问贾浪仙。

残月半轮清似水,秋风一病瘦如烟。

虽奔恐后鬼追后,欲踏难前师在前。

忽为浮云遮日隐,怜君出处也知权。

贾浪仙,即贾岛。明人李东阳《麓堂诗话》:“律诗对偶最难,如贾浪仙‘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至有‘两句三年得’之句。”颔联“残月半轮清似水,秋风一病瘦如烟”为贾浪仙写照,极为传神。

其咏史诗《阿部野》凭吊逝者,抚摸历史的伤痕,感慨良深。阿部野,地名,在大阪,为日本南朝青年战将北显家(1318~1338)最后奋战及献身之地:

兴亡千古泣英雄,虎斗龙争梦已空。

欲问南朝忠义墓,荞花秋仆野田风。

藤井竹外(1807~1866),名启,字士开,号竹外。诗擅七绝,有“绝句竹外”之称。如《春日田园》沉醉于田园生活的恬淡和诗意:“种桃绕屋是吾家,村村村头团绛霞。嫁女西邻呼可答,隔花机杼时咿呀。”《游芳野》起承转合颇有法度,一派古拙安闲:

古陵松柏吼天飙,山寺寻春春寂寥。

眉雪老僧时辍帚,落花深处说南朝。

芳野,即吉野,延元元年(1336),后醍醐天皇在这里建立南朝。有后醍醐天皇陵、吉野皇宫遗址、吉野神宫等古迹。此诗与赖杏坪《游芳野》:“万人买醉游芳丛,感慨谁能与我同。恨杀残红飞向北,延元陵上落花风。”河野铁兜《芳野》:“山禽叫断夜寥寥,无限春风恨未消。露卧延元陵下月,满身花影梦南朝。”并称“吉野三绝”。

但同为怀古之作,其《丰公裂明册图》却不掩张狂之气:

玉冕绯衣如粪土,册书信手裂纵横。

自从霹雳震万里,直到如今尚有声。

丰公,即十六世纪末侵略朝鲜的丰臣秀吉。日本有“丰公裂明册图”,算是一幅名画吧,描绘的就是丰臣秀吉撕碎中国的赐封册书的情景。1592年战祸突起,明军跨过鸭绿江,击退日寇,双方议和,中国遣使赴日本册封丰臣秀吉。听读册文,至“封尔为日本国王”,丰臣秀吉大怒,立脱冕服抛之于地,夺过册书一把撕裂,骂道:“吾掌握日本,欲王则王,何待髯虏之封哉!”“告尔君,我将再遣兵屠尔国也。” 参见《日本史记・丰臣秀吉世家》。就是这样一位两次侵华的战争罪人,在诗中居然被当作英雄讴歌,与赖山阳的诗《裂封册》如出一辙:“史官读到日本王,相公怒裂明册书。欲王则王吾自了,朱家小儿敢爵豫。”其实,日本接受中国册封屡有先例。远在东汉之初,“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后汉书・东夷传》。,近至室町幕府第三任“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满(1358~1408)还被明朝永乐皇帝册封为“日本国王”,从明朝领取冠服,对中国称臣。其后,义持、义教都曾接受中国的正式册封,义政、义澄、义晴也都使用过“日本国王”的封号。

幕末,一批勤王攘夷的维新派志士的诗,大都慷慨激昂,悲壮动人。在西方列强侵略、幕府软弱退让,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时代,这些诗有着鼓舞民气的积极作用。但它所表达的国粹主义思想和武士道精神,也被用来为日本后来军国主义的对外侵略扩张打气。犹如合祭那批维新烈士的京都招魂社,后来就改称靖国神社,合祭甲午及以后历次对外战争的亡灵。试看其诗:

舍生取义是男儿,四海纷纷何所期。

好向京城埋侠骨,待他天定胜人时。

――安积东海(1832~1864)《失题》

二十六年梦里过,顾思平昔感滋多。

天祥大节尝心折,土室犹吟正气歌。

――桥本左内(1834~1859)《狱中作》

回首苍茫浪速城,篷窗又听杜鹃声。

丹心一片人知否,不梦家乡梦帝京。

――吉村寅太郎(1837~1863)《舟到由良港》

君不见死为忠魂菅相公,灵魂尚存天拜峰。

又不见怀石投流楚屈平,至今人悲汨罗江。

自古谗间害忠节,忠臣思君不怀躬。

我亦贬谪幽囚士,思起二公泪沾胸。

休恨空为谗间死,自有后世议论公。

――高杉晋作(1839~1867)《囚中作》

呼狂呼贼任他评,几岁妖云一旦晴。

正是樱花好时节,樱田门外血如樱。

――黑泽忠三郎(1840~1861)《绝命诗》

春雪压城鸱尾高,白旗骢马振戟。

忽见暴风卷雪暗,雷霆落地声霹雳。

青龙出没紫丹迸,高呼云际贼首攫。

呜呼十四夜雪上巳雪,上帝暗助大义成。

千岁芳名何愍灭,男儿颜与樱花明。

四十七士既已邈,海内艳说十七名。

君不见博浪铁椎尚方剑,蹉跌终难抑贼焰。

又不见翟义敬业徒切齿,胡诠椒山空愤死。

九天九地渺茫际,日出处生此烈士。

――久坂玄瑞(1840~1864)《应天正气歌》

第7篇

【关键词】孟浩然;诗风;淡

“淡”是孟浩然诗的典型特征之一,胡应麟在《诗薮》中称其诗风“简淡”、“雅淡”①,闻一多先生也在其《唐诗杂论》中说到:“诸作简直没有诗,像一杯白开水,惟其如此,乃有醇味。”②“平淡极了,几乎淡到没有诗的地步。”③从以上诸家对孟浩然的评价及他自身诗作来看,“淡”确实是孟诗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孟浩然的诗风虽是清淡的,但他诗中所蕴含的感情却是浓厚的。孟浩然生活在开元盛世那样的鼎盛时期,和李白杜甫等诗人一样,心中充满了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但现实并没有给他机会。由此可见,孟诗主要是以景写情,寓情于景物描写之中已达到“浓情淡出”的目的。其主要方法主要有:

首先,孟诗取材平常,立意简省。孟浩然诗很少有像杜甫那样对重大社会历史事件的叙述和感慨,也少有李白那样富有奇幻色彩的神仙道教题材。其在取材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借助对寻常景物的烘托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最具代表性的自然要数这首《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只选取清晨初醒的一瞬间来描写,这是每个人都曾在生活中遇到的事,但却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抓住这种体验。清晨醒来听到清脆婉转的鸟鸣,让人不觉置身于山林美景之中,感受明媚怡人的无限春光,透露出诗人对明媚春色的喜爱。当诗人看到地上的落花时,不由转念想到昨夜春花在风雨中飘落,流露出对“芳华已逝”的感伤之情。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内心的欢愉通过春日最常见的景物表达出来。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都是很普通的,没有任何新颖之处,但正因为所写之景和所抒之情是人所共有的,所以一经诗人表达才能在人们心中引起强烈地共鸣。孟浩然的这首《春晓》就是用生活中最平常普通的景色来抒发作者对春日景色的喜爱,从而引起人们对春日明媚景色的喜爱以及春光易去、生命易逝的叹惋。诗人的情感掩映在对春日风景的喜爱与叹惜之中,整个诗境充满了宁静淡泊的意味,正是这种取材立意的平常、简省,所以才让孟诗看来很淡。再来看一首《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解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诗从听潮写起,“百里闻雷震”滔滔江水如滚滚天雷,先声夺人。闻见阵阵雷声,“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全城人马倾巢而出到江边观潮。紧接着两句“照日秋云迥,浮天渤解宽。”海阔天空,一望无际,在日光照射下,绚丽灿烂,湛蓝的大海融进了蔚蓝的天空,静谧开阔,令人心醉神迷!接着诗人向读者描绘出涨潮的壮观画面:“惊涛来似雪!”惊涛骇浪排空而来,如万马奔腾,潮水卷起的浪花似一道突起的雪岭,铺天盖地!画面气势宏大,雄奇无比。结句“一座凛生寒”,又一次衬托,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塘江潮这宇宙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整首诗就是在描写观潮前后的景象与感受,将人物感受与景致变化结合起来,情感随着观潮前后景象的变化而高低起伏,寓情于景,取材十分简单,但蕴含的感情却是十分浓厚的。

孟诗不仅取材平常,且立意简省。所选意象大都和取材一样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之景或情,并且诗歌的意象比较简省,很少出现多个复杂的意象,给人一种简淡之感。就如上面的《春晓》一样,整首诗的意象只有春花与鸟鸣二者,并且对它们也并没有穷形尽相地进行雕琢描绘,而是从大处着笔,只以一个“闻”和“知多少”来烘托景象,传达感情,由此加强了“淡”的感受。试看孟浩然这首《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我们将它与王维这首同题材的《济州过赵叟家宴》对读:“虽与人境接,闭门成隐居。道言庄叟事,儒行鲁人馀。深巷斜晖静,闲门高柳疏。荷锄修药圃,散帙曝农书。上客摇芳翰,中厨馈野蔬。夫君第高饮,景晏出林闾。”两首诗都是写到隐居故友家中做客。相比王诗孟诗省略了当中很多田园农庄的意象,如深巷、高柳、荷锄等。连“故人”的形象也不曾提及,对农庄周围环境也只作“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大致描绘,全诗没有对“故人”隐居高情的着意描写,也没有对田园景色的大肆渲染刻画,只是注重在“过”这一过程的描述,从大处落笔,取景平常自然,立意简省,让人感到是最平常的赴友之宴,却蕴含了对田园幽静景色的喜爱和对朋友的真挚情谊,感情平淡却韵味无穷。而王诗首先对“庄叟”这一意象进行描绘,谓其有“道”,有“儒”,见出王维对赵叟的赞誉;紧接着由远及近对赵叟家居环境进行细致的刻画:先以深巷斜晖来凸显家居环境的幽深宁静,再以门前高柳来点燃赵叟高雅情趣。接着写进入庭院看见僮仆们“修药圃”、“曝农书”、“农书”这一意象是王维的精心刻画之作,为什么是“农书”,而不是其他四书五经之类,这是王维有意以“农书”来表现主人是“闭门成隐居”的隐士。最后再写“摇芳翰”、“馈野蔬”,并强调“景晏”是“出林闾”的,整首诗可谓是意象丰富,精心刻画。

其次,多用叙述手法,结构平直。孟浩然的诗喜用叙述笔调把人物、事件、景物融合为一体,按照事物本身发展的顺序或随着诗人自己感情流动来组织结构,因此他的诗基本上是明白如话,平畅通达的。如《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诗的内容可分为两部分,既写夏夜纳凉的清爽闲适,又同时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前两句写山光西落,池月东上,“忽”、“渐”二字不但将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之景传达给读者,更将夕阳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的凉爽舒适的传达给读者。诗人在此良辰美景下散发乘凉,开轩欣赏美景,“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两句不但写出闲情,更透出作者心中的畅快适意,身心两方面都感到前所未有的舒适。然后诗人从嗅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感受到的夏日美景:“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风吹荷叶送来缕缕香气,竹露滴在池面,响声清脆悦耳。这样的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了丝竹之声,不由“欲取鸣琴弹”,可惜此时此地并无通晓音律之人,更重要的是此时这里没有能把酒言欢,畅谈人生的挚友,由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自然让使人想到了远方的“故人”,生出无限惆怅。直到诗人入睡,在梦中还要与友人会面。整首诗完全按照诗人自身情感的流动为逻辑来写的,因景怀人,平铺直叙,前面六句都是尽量为后四句抒情作铺垫,并且诗中还将怀人的时间、地点及其背景都详细交代,可谓是明白清楚。也正因为他这样的叙述性描写和平铺直叙的结构,使这首诗明白如话,诗中所蕴含的思念友人的感情分布于景色之中,诗的感情力度自然被冲淡了。我们再看王维类似题材的这首《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兴宗》:“夜静群动息,蟪蛄声悠悠。庭槐北风响,日夕方高秋。思子整羽翰,及时当云浮。吾生将白首,岁晏思沧州。高足在旦暮,肯为南亩俦。”王维这首怀人诗,读来清婉流丽,但前四句写景状物已将自身悲秋之感、怀人之情流露出来,后面六句更是直接将思念内弟的感情表露无遗,全不像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前六句全在写景,无任何怀人之情,孤独之感,若是没有后四句的点题,恐怕很难有人知道孟浩然是在怀念故人。反观王维这首诗,即使没有后几句,前四句也足以让人感受到其内心的孤独悲苦。或许这也是孟王二人的不同。孟浩然是以景寓情,全篇之情皆寓于景物之中,自己的感情只是稍加点染即可,而绝不刻意描绘点缀,大肆渲染,只是在篇末以一字或一句点出即可,把感情放在对景物的叙述描写当中。而王维是以情写景,全篇景语皆情语,浓烈的感情在诗中呈现无疑。

最后,语言质朴自然。孟诗的语言质朴生动,他少用奇词僻字,也少有华艳雕琢的词藻,不对景物做刻意的粉饰描绘。如《宿业师山房待丁公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面对夕阳群山,本可是“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王维《送方尊师归嵩山》)那样光色缤纷,神奇变幻的,但孟浩然却只将夕阳山色以个“暝”字交待,展现给我们的只是白昼交替中的黑白两色;同样,对“松”、“月”、“风”、“泉”这样的景物,诗人本可以大力雕琢描绘的,如“湛湛碧涟漪,老松欹侧卧。”(顾况《欹松漪》)、“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但诗人对他们却并没有倾力描绘粉饰,只是以“凉”、“听”二字将他们置于一个清幽冷寂的环境之中,没有着意刻画景物,只是通过视、听、触等感觉传达出对于景物细致丰富的感受。随后两句“樵人归尽欲,烟鸟栖初定。”通过“尽”、“定”二字将樵人归家,鸟儿返巢的实景展现给读者,同样没有奇僻生字,正如皮日休在《郢州孟亭记》中所说一样:“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却也正是这两个“不拘奇抉异”之字见出孟浩然对诗句的精炼,将樵人归家,鸟儿返巢后万籁俱寂的清幽之景呈献给读者,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使诗极富表现力。最后两句诗人才直接抒发待人不至的孤独落寞之情,只将自己的失望以“孤”、“候”两字轻笔点染而不加赘述,使全诗语言生动自然,所抒之情也淡布于所写之景中,由此可看出孟诗炼字之精。再看这首《大堤行寄万七》:“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王孙挟珠弹,游女矜罗袜。携手今莫同,江花为谁发。”这本是一首踏春记游的诗,但全诗所写的自然景色却只有“岁岁春草生”一句,想像一下踏春的时节,应该是“日出江花红胜火”(白居易《忆江南》)、“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的,但诗人笔下的“春草”、“江花”没有任何鲜艳的色彩和华丽的辞藻加以渲染雕饰,只是将他们本然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朴实无华,纯是一幅山水画的淡然之境。孟诗语言朴素生动,但却并非是不假雕饰的,相反,孟浩然诗中的语言都是经过反复锤炼的,也正因为孟诗对俗语俗字的锻炼才使得其诗在语言上具有朴素闲淡的风格。

孟诗是真得了陶渊明平淡淳厚的真传,又有谢灵运的善于经营,他将浓厚的情感融入自然景色之中,以景寓情,似淡实美,无论情、景、人都有“风神散朗”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的气象,境界格外高远。

注释:

①胡应麟.诗薮[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3.

②③闻一多.唐诗杂论·孟浩然[M].中华书局,2009:270,271.

【参考文献】

[1]佟培基.孟浩然诗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闻一多.唐诗杂论[M].中华书局,2009.

[3]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中华书局,2003.

[4]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M].中华书局,2007.

第8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

祝融峰下逢嘉节,相对那能不怆神。烟里共寻幽涧菊,樽前俱是异乡人。遥山带日应连越,孤雁来时想别秦。自古登高尽惆怅,茱萸休笑泪盈巾。《九日陪董内召登高》 唐·廖匡图

茱萸房重雨霏微,去国逢秋此恨稀。目极暂登台上望,心遥长向梦中归。荃蘪路远愁霜早,兄弟乡遥羡雁飞。唯有多情一枝菊,满杯颜色自依依。《九日雨中》 唐·徐

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重阳阻雨》 唐·司空图

重阳时节。可怜又是天崖客。扁舟小泊花溪侧。细雨斜风,不见秦楼月。白衣望断无消息。举觞一笑真难得。归兮学取陶彭泽。采菊东篱,悠然见山色。《醉落魄/一斛珠》 宋·赵善括

重阳高会古平台,吟遍秋光始下来。黄菊后期香未减,新诗捧得眼还开。每因佳节知身老,却忆前欢似梦回。且喜清时屡行乐,是非名利尽悠哉。《十日和张少监》 唐·徐铉

摘得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九日寄行简》 唐·白居易

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答泉州薛播使君重阳日赠酒》 唐·李嘉祐

玉露霏凉木渐酡,每逢佳节惜年华。青山叠叠多归梦,白发萧萧不在家。触景漫思千古事,无钱空对一篱花。相知相见情何已,石鼎山泉且煮茶。《九日书怀》 元·王冕

雨阻龙山会,云荒戏马台。且看黄菊放,休待白衣来。事业书千卷,功名水一杯。登临聊复尔,吟啸漫徘徊。《漫兴 十八》 元·王冕

异国逢佳节,凭高独若吟。一杯今日醉,万里故园心。水馆红兰合,山城紫菊深。白衣虽不至,鸥鸟自相寻。《婺州水馆重阳日作》 唐·韦庄

野人多病门长掩,荒圃重阳菊自开。愁里又闻清笛怨,望中难见白衣来。元瑜正及从军乐,甯戚谁怜叩角哀。红旆纷纷碧江暮,知君醉下望乡台。《阳日寄浙东诸从事》 唐·李郢

檐前白日应可惜,篱下黄花为谁有。行子迎霜未授衣,主人得钱始沽酒。苏秦憔悴人多厌,蔡泽栖迟世看丑。纵使登高只断肠,不如独坐空搔首。《九日酬颜少府》 唐·高适

寻诗绕遍一篱花,落叶声中日易斜。忆得高堂临别语,授衣时节望还家。《九日》 清·万夔辅

萧飒秋声楼上闻,霜风漠漠起阴云。不见携觞王太守,空思落帽孟参军。风吟蟋蟀寒偏急,酒泛茱萸晚易醺。心忆旧山何日见,并将愁泪共纷纷。《九日北楼宴集》 唐·权德舆

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客中九日》 明·王翃

西风吹日弄晴阴,酒罢三巡湖海深。岳阳楼上登高节,不负南来万里心。《两绝句》 宋·陈与义

闻道东篱菊已黄,无因移向酒樽旁。西风忽起野烟暮,落叶乱飞山树苍。雁带寒声归渚急,江涵秋水与天长。浮云遮尽登高眼,不许愁人望故乡。《九日登鸡鸣山》 清·韩畕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重阳》 南宋·文天祥

万里惊飙朔气深,江城萧索昼阴阴。谁怜不得登山去,可惜寒芳色似金。茱萸秋节佳期阻,金菊寒花满院香。神女欲来知有意,先令云雨暗池塘。《九日遇雨二首》 唐·薛涛

天涯重九。独对黄花酒。醉拈黄花和泪嗅。忆得去年携手。去年同醉流霞。醉中折尽黄花。还是黄花时候,去年人在天涯。《清平乐》 宋·石孝友

四时令节惟重九。况此日、逢佳偶。金菊已花杯有酒。瑶池宴罢,一枝斜插,好作渊朋友。翠眉淡淡匀宫柳。比似年时更清瘦。双绾带儿新结就。长情恩爱,随家俭约,素与君同寿。《青玉案》 宋·倪翼周

谁道他乡异故乡。泉江风物似湄湘。钗头缀糁萸偏紫,杯面浮金菊倍黄。今共古,几重阳。休将往事更平章。舞衫歌扇姑随分,又得掀髯笑一场。《鹧鸪天》 宋·郭应祥

身闲身健是生涯。何况好年华。看了十分秋月,重阳更插黄花。消磨景物,瓦盆社酿,石鼎山茶。饱吃红莲香饭,侬家便是仙家。《朝中措》 宋·范成大

少逢重九事豪华,南陌雕鞍拥钿车。今日蜀州生白发,瓦炉独试雾中茶。《九日试雾中僧所赠茶》 南宋·陆游

上客南台至,重阳此会文。菊芳寒露洗,杯翠夕阳曛。务简人同醉,溪闲鸟自群。府中官最小,唯有孟参军。《九日陪崔郎中北山宴》 唐·严维

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九日》 唐·杜甫

秋树风高,可怜憔悴门前柳。白衣去后。闲却持杯手。一笑相逢,落帽年时友。群知否。南山如旧。人比黄花瘦。《点绛唇 重阳》 元·李俊明

秋暮天高稻穟成,落星山上会诸宾。黄花泛酒依流俗,白发满头思古人。岩影晚看云出岫,湖光遥见客垂纶。风烟不改年长度,终待林泉老此身。《九日落星山登高》 唐·徐铉

强插黄花三两枝,还图一醉浸愁眉。半床斜月醉醒后,惆怅多于未醉时。《重阳夜旅怀》 唐·郑谷

凄凄霜日上高台,水国秋凉客思哀。万叠银山寒浪起,一行斜字早鸿来。谁家捣练孤城暮,何处题衣远信回。江汉路长身不定,三笑旅怀开。《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 唐·张继

破村寥落过重阳,独自撄宁葺草房。风撦红蕉仍换叶,雨淋黄菊不成香。野猿偷栗重窥户,落雁疑人更绕塘。他日若修耆旧传,为予添取此书堂。《秋晚自洞庭湖别业寄穆秀才》 唐·皮日休

飘零万里若为家,一夜西风吹鬓华。只有新诗题甲子,更无故旧对黄花。《重阳》 南宋·文天祥

年年羞见开,十度悲秋上楚台。半岭残阳衔树落,一行斜雁向人来。行云永绝襄王梦,野水偏伤宋玉怀。丝管阑珊归客尽,黄昏独自咏诗回。《九日》 唐·李群玉

门底秋苔嫩似蓝,此中消息兴何堪。乱离偷过九月九,头尾算来三十三。云影半晴开梦泽,微暖傍江潭。故人今日在不在,胡雁背风飞向南。《庚午岁九日作》 唐·齐己

满庭黄菊篱边拆,两朵芙蓉镜里开。落帽台前风雨阻,不知何处醉金杯。《重阳阻雨》 唐·鱼玄机

满城风雨近重阳,城脚谁家菊自黄。又是江南离别处,烟寒吹雁不成行。《有九日道中凄然忆潘邠老句》 宋·方岳

老去登临兴未删,便乘小艇放溪湾。高原水浅苗初出,密树霜浓叶渐斑。《九日放舟山塘》 清·施何牧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雨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九日蓝田崔氏庄》 唐·杜甫

老觉人间岁月遒,愔愔窗户一灯幽。读书已废虚长夜,护塞无共负盛秋。病齿何堪食粱肉,残躯惟念制衣裘。重阳卧看登高侣,满把茱萸只自愁。《秋夜》 南宋·陆游

老怀多感惊佳节,病骨宜寒喜薄霜。玉脍齑中橙尚绿,彩猫糕上菊初黄。几年虚负登高兴,何许重寻落帽狂?浅酌易醒归薄暮,又成支枕独焚香。《壬子九日登山小酌》 南宋·陆游

夔州鼓角晚凄悲,恰是幽窗睡起时。但忆社醅挼菊蕊,敢希朝士赐萸枝。山川信美吾庐远,天地无情客鬓衰。佳日掩门君莫笑,病来纱帽不禁吹。《夔州重阳》 南宋·陆游

菊开犹阻雨,蝶意切于人。亦应知暮节,不比惜残春。《重阳》 唐·司空图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九日》 唐·王勃

九日无欢可得追,飘然随意历山陂。蒋陵西井风烟惨,也有黄花一两枝。《九日》 北宋·王安石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槿坠蓬疏池馆清,日光风绪淡无情。鲈鱼斫鲙输张翰,橘树呼奴羡李衡。十口漂零犹寄食,两川消息未休兵。黄花催促重阳近,何处登高望二京。《漂泊》 唐·郑谷

今日陶家野兴偏,东篱黄菊映秋田。浮云暝鸟飞将尽,始达青山新月前。《九日田舍》 唐·钱起

降虏意何如,穷荒九月初。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对酒情无极,开缄思有余。感时空寂寞,怀旧几踌躇。雁尽平沙迥,烟销大漠虚。登台南望处,掩泪对双鱼。《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 唐·白行简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黄菊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九日》 唐·杨衡

红叶黄花秋景宽,醉吟朝夕在樊川。却嫌今日登山俗,且共高僧对榻眠。别画长怀吴寺壁,宜茶偏赏霅溪泉。归来童稚争相笑,何事无人与酒船。《重阳日访元秀上人》 唐·司空图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杯。《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唐·崔曙

寒食吊之推,端阳悲郢客。如何重九日,不祀陶彭泽。《九日杂咏》 清·赵与楩

凤去台空,庭叶下、嫩寒初透。人世上、几番风雨,几番重九。列岫迢迢供远目,晴空荡荡容长袖。把中年、怀抱更登台,秋知否。天亦老,山应瘦。时易失,欢难久。到于今惟有,黄花依旧。岁晚凄其诸葛恨,乾坤只可渊明酒。忆坡头、老菊晚香寒,空搔首。《满江红》 宋·陈纪

风雨吴江冷,云天故国赊。扶头呼白酒,揩眼认黄花。客梦蛩声歇,边心雁字斜。明年又何处,高树莫啼鸦。《九日家中》 宋·陈与义

风急登高野客伤,悲笳声里过重阳。正须击剑论《孤愤》,何暇携壶举一觞!白骨不埋新战恨,黄花空发旧枝香。寒烟冷日东篱下,西望柴桑路更长。《至正戊戌九日感怀》 元·叶顒

二九即重阳,天清野菊黄。近来逢此日,多是在他乡。晚色霞千片,秋声雁一行。不能高处望,恐断老人肠。《九日言怀》 唐·令狐楚

渡江旌旆动鱼龙,令节开筵上碧峰。翡翠巢低岩桂小,茱萸房湿露香浓。白云郊外无尘事,黄菊筵中尽醉容。好是谢公高兴处,夕阳归骑出疏松。《重阳东观席上赠侍郎张固》 唐·卢顺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掩衡门秋景闲,洛阳才子访柴关。莫嫌浊酒君须醉,虽是贫家菊也斑。同人愿得长携手,久客深思一破颜。却笑孟嘉吹帽落,登高何必上龙山。《九日贾明府见访》 唐·戎昱

此身逃难入乡关,八度重阳在旧山。篱菊乱来成烂熳,家僮常得解登攀。年随历日三分尽,醉伴浮生一片闲。满目秋光还似镜,殷勤为我照衰颜。《重阳山居》 唐·司空图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九日得新字》 唐·孟浩然

初服栖穷巷,重阳忆旧游。门闲谢病日,心醉授衣秋。酒尽寒花笑,庭空暝雀愁。今朝落帽客,几处管弦留。《九日闲居寄登高数子》 唐·钱起

池馆隳催古榭荒.此廷嘉客会重阳。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酒味已醇新过热,蟹螯充实不须霜。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九日小阁》 宋·韩琦

粲粲黄花手自持,登高聊答此佳时。纤云不作看山祟,斗酒聊宽去国思。落日楼台频徙倚,西风鼓笛倍凄悲。彭城戏马平生意,强为巴歌一解颐。《重九会饮万景楼》南宋·陆游

不见白衣来送酒,但令黄菊自开花。愁看日晚良辰过,步步行寻陶令家。《重阳日酬李观》 唐·皇甫冉

病厌追游嬾举觞,今年闭户作重阳。香烟袅袅闲萦几,书卷纷纷静满床。斜日更增秋惨淡,黄花应怪客凄凉。长安光景还如昨,谁醉城南杜曲旁?《九日小疾不出》 南宋·陆游

病酒坚辞绮席春,空伴水边身。由来举止非闲雅,不是龙山落帽人。《重阳日即事》 唐·赵嘏

第9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回归文本;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4.009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4-018-02 收稿日期:2012-03-14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反对教师一言堂模式,关注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这些改革无疑都是合乎语文教学的,但是在新理念的冲击下,许多教师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追求技巧性元素,过多的追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又是多媒体,又是编课本剧,又是制作道具……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眼球,课堂上变得热闹非凡,学生的笑声掌声一阵赛过一阵,迎合了学生的口味,也赢得了很多专家的赞赏。但我总觉得这些离语文教学的真谛愈来愈远了,忽视了“教什么”的问题,以手段来代替目的,结果是教育严重偏离了文化本位,语文课堂教学被技巧化了。那么,我们的目光除了关注教学艺术、教学技法等,还应该关注什么呢?笔者认为是文本。文本是阅读的关键,只有回归到文本上来,通过对文本的认真阅读和琢磨,读者才能感知文本所赋予的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才能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和作品的艺术世界。

语言是“形式”,亦是“内容”。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挖掘文本中能引发学生感悟的语言点,引领学生品味语言,揣摩语言,走进文本,触摸作者的心灵,解读文本的意义。

时下有太多的语文课上得很像“空中楼阁”。作为一线教师,深知当下许多高中学生不喜欢课本上的某些文章,或是因为内容的陈旧,或是因为文言夹杂……学生多多少少带着一些抵触、畏惧情绪。很多语文老师也为此现象头疼。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很多学生,尤其是男同学很不喜欢读这样的文章,觉得林黛玉不过就是一个哭哭啼啼的寄人篱下的弱女子,没有什么好看的。于是给学生介绍了87版的《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热情高涨,要求立即去看。看《红楼梦》的时间如约而至,孩子们静静地盯着屏幕,聆听着那悠远而又荡气回肠的歌声……花絮结束,进入剧情……可是教室慢慢嘈杂起来,很多人觉得没意思,没什么精彩的,看到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王熙凤出场时,教室里传来哈哈大笑的声音。

仔细研究《红楼梦》文本和87版《红楼梦》电视剧,我发现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不是不好,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红楼梦》中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对《红楼梦》的灵魂把握的很准确,正如人们所评价的87版的《红楼梦》是臻品。那为什么学生不喜欢呢?我认为87版《红楼梦》再好,导演的水平再高,可是断然没有《红楼梦》文本的人文性强,没有文本耐读耐品,值得回味。

譬如说,《林黛玉进贾府》中贾府的装修和装饰,可读性非常强,“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从文本中可知,字字句句都可以想象的到贾府的威严和气派,格局的复杂,等级的森严,读来让你觉得贾家的气场压得你不敢大声喘气,不敢些微造次,显示了贾府的显赫的地位,可是在影视作品中根本感觉不到或是不强烈。又如王熙凤的穿着和配饰,“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曹雪芹在文本中运用精雕细琢的外貌的描写,表现了恍若仙子的王熙凤,品来令人感到她的与众不同,可是影视剧中的王熙凤,显赫不足,放肆有余。诸如此类语言欣赏点比比皆是,如果语文教学能够抓住这些语言点,回归文本,教学生懂得阅读、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扎扎实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语文教学才是真真正正地抓住了根本。如果语文教学像那样只是贪图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依靠影视的直观性了解文本,那么语文教学就走到了尽头。若只依靠教学手段地不断翻新,只能使得课堂华巧有余,思想不足;形式有余,内容不足;煽情有余,理性不足,看上去热热闹闹,却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如何回归文本呢,回归文本的基础是什么?笔者觉得回归文本就是重视语言,回归文本的基础就是重视字词教学。时下风行不重视字词教学,或把字词当作障碍一扫了之,甚至没有字词教学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语文学科主体的迷失。朱光潜先生说他读文学作品的第一步就留心是不是“最恰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王尚文先生认为“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这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语文学习是在“言语形式――言语内容――言语形式”的循环往复中涵养语言,丰富情感。语言文字在这里绝不单单是一种了解内容的“工具“,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既是“形式”又是“内容”。任何学习活动不落实在语言的吸收和运用上,恐怕都与语文有些距离。阅读时要做到披文入情、披文入理,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品析语言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朗读品味法

朗读是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悟其意,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出奇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文章的情感和韵味,气势和神采等等,不经过反复诵读一般是难以体会的。如《我有一个梦想》,如《再别康桥》,或高亢激昂,或浅吟低唱,均可通过朗读品味,引领学生体会语言的感彩,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解读文本所传达的情感。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给与恰当的指导,示范和评点。

(二)比较品味法

通过增减、替换等方法,使学生在比较中品味到语言文字背后所沉淀的情感。比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如把“落木”改为“落叶、木叶”等词,表现力有何不同?让学生在词语的比较当中体味诗人的心境。

(三)语境体悟法

第10篇

附庸风雅的盐商

隋唐以来,扬州一直是中国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享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之盛誉。清康、雍、乾三朝政局稳定,扬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当时两淮盐商多聚居于扬州,他们垄断盐运,大发横财。

富起来的盐商为了攀附官府,争取自己的社会地位,便寻求“贾而儒”的途径,以期兼商人与士子的双重身份于一身,熔厚利与高名于一炉。他们结交文士,延之门下,款留觞咏,结社吟诗。同时,开有店铺的众多盐商为吸引顾客,托名风雅,不惜重金求购名家字画联匾,张挂厅堂,装点门面,试图借以证明自己与画家文人颇深的交往,以抬高其社会地位。

在盐商的作用之下,扬州对字画的需求量大增,吸引了大批画家来扬州定居,而“扬州八怪”就是其中声名显赫者。由于扬州八怪画法独特又有名气,他们的书画作品无疑是盐商们收购的目标。这促使社会风气大为转变,其时一些书画家不再只为某一商贾作书画而拒绝其他索求者,众多的盐商们经常邀请著名书家题写匾联,如素莲斋茶肆请郑板桥书联:“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人爱斗茶。”

盐商聚集扬州,带来了当地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附庸风雅的盐商礼才养士,主持诗文活动,以雄厚的资财活跃了扬州的文化气,吸引了众多书画家,从而使扬州艺术品市场随之繁盛。发达的市场促使扬州八怪参与其中,并以卖画谋生。如金农把书画“和葱和蒜卖街头”;李觯“穷途卖画”;边寿民以画“持去卖钱”。

他们虽然卖画方式和手段各异,但无非是想抬高个人的书画价格。晚年获高名的华喦在托友人于扬州出售作品的信函中便谋求高价:“意中倘有赏音者,或得高价与之。”

实际上,他们的书画价格都很高,郑板桥、金农、高凤翰、李觯等人的字画“笔租墨税,岁获干金,少亦数百金”。在当时,一个从三品的盐运使,除去禄米之外,年俸银也不过130两。宫廷书画家在食住之外,—年的俸银最多者也不过100多两而已。由此可见,18世纪的扬州八怪收入已是很可观的了。当然,比起日进斗金的盐商大贾来说,他们也只是小巫见大巫了。

既然书画可以当成商品交易,那么书画家为了确保作品价格的稳定,按质收取润笔也是理所当然了。于是,郑板桥(图1)在他的“笔榜”中,突破了画家按质求价的世俗观念,开出了以尺寸大小论价的先河。他的润笔这样写道:“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乾隆己卯,拙公和尚属书谢客,板桥郑燮。”直言替人作画写字必须取得适当的金钱或其他物质上的酬报。

扬州八怪诸家字画的标价虽高,但仍为抢手,罗聘《—本万利》、黄慎《渔翁得利》等一类作品更是大商小贩们孜孜以求的,因而收入也颇为可观。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重宁寺请罗聘画画,就付给他数百金润笔。但罗氏视金钱如无物,便“狂挥卖画钱”。而向高凤翰求画的人就更多了,连郑板桥都感叹“短札长笺都去尽,老夫赝作亦无余。”可见其作品的畅销程度。

众所周知,扬州八怪一向是清高的,他们为何会甘愿以卖画为生呢?这其中虽因素复杂,但笔者认为其共同点是他们都曾穷困潦倒,或许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如汪士慎“乞米难盈瓮,担书竟满车”;黄慎“匣有干金砚,囊无一酒钱”;李方膺“十日厨烟断未炊,古梅几笔便舒眉”。扬州八怪和其他许多文人画家一样,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不得不面对现实,正所谓“写来兰叶并无花,写出花枝没叶遮。我辈何能构全局,也须合拢做生涯”,遂与盐商相互依赖,携手共进了。

盐商赞助的方式

盐商对扬州八怪等画家的赞助方式有筹办文会雅集、提供食宿、购买字画等。

这一时期,来往或寓居扬州的文人画家很多,仅书画家就有150余人,盐商们常邀约“八怪”到其私家园林举行文酒之会和书画雅集。当时雅集的园林以大盐商马日琯的小玲珑山馆最为活跃。清雍正九年(1731年)秋,马日琯、日璐兄弟设宴,与宴者金农、王歧、汪埙、厉鹗、闵华、汪沆、陈皋等,金作诗云: 少游兄弟性相仍, 石屋宜招世外朋。

万翠竹深非俗籁,

一圭山远见孤棱。

酒阑遽作将归雁。

月好争如无尽灯。

尚与梅花有良药,

香黏瑶席嚼春水。

看来是相当热闹。正如李斗称:“扬州诗文之会,以马氏小玲珑山馆、程氏篆园与郑氏休园为最盛。”

在这些活动中,扬州八怪常写诗作文,题写匾额。如李勉曾馆于贺园,作《东园题咏序》;金农与徐氏往来,以其学圃改名“交翠林”;李觯曾为徽商汪希文“勺园”题额;郑板桥为徽商汪希文书联“移花得蝶,买石绕云”等。

还时常居住于盐商的宅邸、别墅,享受盐商为他们提供的食宿。黄慎(图2)不仅曾客贺园,也曾是李氏美成草堂的住客。在黄慎的心目中,他与这些园主的关系是养士者与士的关系,他曾在诗歌中发牢骚道:“稀楚楼中稀纵酒,冯骧(同“欢”)座上漫歌鱼!”这种以诗文书画为纽带的儒官、儒商与文人画家的交往,以及相互间建立起的友谊,亦是“扬州八怪”诸画家能多次或长期寄寓在扬州的一个重要原因。

附庸风雅的盐商不仅为书画家提供食宿,还收藏大批书法绘画、古书文物以供“八怪”借阅和研究。像上文提到过的徽商马日瑭兄弟的“马氏丛楼”,书百橱,达十数万卷。除图书之外,马氏还收藏金石碑帖与法书名画。据马日璐《南斋集》的诗题,马氏藏画有:宋李成《寒林鸦集图》、宋苏轼《文竹屏风》、宋赵子固《墨兰图》、元赵孟頫《墨梅图》、元黄公望《天地石壁图》、明赵原《杨铁崖吹笛图》,明文徵明《煮茶图》、明仇英画册、清王鉴《山庄雪霁图》、清渐江《梅花古屋图》、清徐枋《吴中名胜册》、清何焯手书《苏轼陆游联绝册》等人的作品,其家“每逢午日,堂斋轩室皆悬钟馗,无一同者,其画手亦皆明以前人,无本朝手笔,可谓巨观”。

另外,盐商还赞助“八怪”刊印著作。过去文人要出书,雕版印刷的费用很高,八怪们常因资金不足而无法刊印,幸而得到盐商的大力支持。诸如金农的《画竹题记》即由徽州籍大盐商江春镂版行世。汪士慎(字近人,号巢林)的《巢林集》即由马氏小玲珑山馆刻(图3),金世禄《巢林集·跋》有言:“《巢林集》七卷,富溪汪近人先生侨寓邗江时所著者,其椠板旧为玲珑山馆马氏藏本。”

盐商还重金收购珍藏扬州八怪的作品,增加画家们的经济收入。马氏藏书楼中就藏有高凤翰(图4)、郑板桥、金农等八怪诸家的作品。此外。盐商还会提供随船旅行游览的机会,让书画家们开阔视野,激发创作灵感。

对于礼才养士的盐商,文人画家们当然也会给以回报,赠送其书画以作报答。金农曾多次为江春作画,如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他画了《梅花图》赠江春。盐商赞助对扬州八怪画风的影响

扬州八隆喜创新,画风独特奇异。他们这种思想和画风的产生既有着时代因素,更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应该说,盐商聚集的扬州,为锐意创新的八怪绘画提供了机遇。换言之,他们之所以敢于冲破牢笼,不受古法的限制,以标新立异为特色,创造出民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艺术作品,是以适应商品市场和盐商的需求为目的。

八怪的画不仅有写实花卉,亦有写意花鸟。这种着意于花鸟画的情调,与扬州盐商的审美爱好和艺术赞助有着直接关系。当时商人好尚的画种是花鸟。写意花鸟易于抒写性灵,善于表达情感,体现独特的审美意识,满足他们相应的心理要求。这就探索出一条兼顾本人旨趣与欣赏求索者意愿的雅俗共赏的路子,弃故而就新,一改传统的画风和题材,迎合了商人及市民求索者的心意。

例如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郑板桥,他既有《兰竹石图》之类的抒性之作,还可看到同情下层劳苦大众的作品,如《逃荒行》《孤儿行》等。除盐商外,扬州的市民习俗、徽商的社区文化也对其艺术创作有一定的影响。郑板桥为了卖字画以谋衣食,在与商人的交往中,受到盐商们生活准则的影响是很自然的事情。其实,我们看郑板桥在晚年挂出的笔单“大幅六两”的定价也知道,一般人家负担不起,由此判断买主多是富商,尤其是盐商。看来市场的需求和盐商的爱好直接影响到了画家的绘画,无论是题材还是产量。

同样,盐商们的赞助行为也影响了李觯的创作风格(图5)。李觯曾任宫廷画师,专画仿古山水,他自称:“以画为娱则高,以画为业则陋”。他离开宫廷,回到扬州为民,创作观念也发生变化,开始创作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蕉鹅图》等,因此已经是“不循索画者之意,亦不固执己意”。而罗聘(图6)、黄慎更有吉祥如意之类的作品大受商人青睐。在扬州盐商和文人画家携手营造起来的文化氛围中,为适应商品经济的需求,扬州八怪诸家的作品自成一家,呈现勃勃生机,给侣世纪的中国画坛带来—股新风。

金农也画过竹,由于他书法的功底很厚,所以他手中之竹非常古朴厚重,也曾成为扬州人追随的对象。然而到了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金农竹画的数量急剧减少,而梅花小品类等主题的创作大量出现(图7)。且与其他舞文弄墨的上流文人不同的是,在他们题画的诗文题跋里,也采用了很多盐商阶层容易理解的口语。金农绘画主题发生变化的原因恐怕还是为了适应盐商的收藏赞助。

第11篇

所谓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尝的艺术。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但是,品茶是茶艺的最后环节,如果没有品尝,泡茶就成了无的放矢,泡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要品。而且,只有通过品尝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和遐想,产生审美的愉悦,才有可能进入诗化的境界,达到哲理的高度,才可能升华为茶道。

茶道就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追求和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它经常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故中国古代也将茶道精神称作茶德,如唐代的刘贞亮就提出“茶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等就是属于茶道精神范畴。刘贞亮所说的“可行”之“道”,是指道德教化的意思。即饮茶可以有助于社会道德风尚的培育,明确地以理性语言将茶道的功能提升到最高层次,可视为中国古代茶道精神的最高概括。

中国的茶道精神至少可以追溯到西晋杜育的《?F赋》,但是直到唐代中期才出现“茶道”概念,最早见于诗僧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描写了饮茶的三个层次:“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二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其第三层次就是饮茶的最高层次,即品茶悟道,达此境界一切烦恼苦愁自然烟消云散,心中毫无芥蒂。该诗的最后两句是“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意思是世上有谁能真正全面地了解茶道的真谛呢?看来只有仙人丹丘才能做到这一点。这是茶文化史上首次出现的“茶道”概念,其内涵与诗中的“三饮便得道”相呼应,也与现代对“茶道”的界定较为接近,在中国乃至世界茶道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自此之后,在中国古代茶书中却不见“茶道”一词,直至明代张源的《茶录》才提到“茶道: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茶道尽矣。”但这里的“茶道”仅是一些技术要求,并无品茗悟道等精神层面的东西,既与皎然的“茶道”也与现代的“茶道”精神相去甚远。在张源之后数百年间的明清茶书中,又不见“茶道”一词。个中原因实在耐人寻味。在我看来,恐怕与茶圣陆羽的影响有关。

皎然是唐代著名的茶人和诗僧,也是陆羽的挚友。他大陆羽13岁,是忘年之交。他对茶道的理念陆羽定然了解。但是尽管陆羽的《茶经》中涉及(或者说流露)了一点茶道精神的内容,但却没有出现“茶道”一词,也没有正面叙述茶道精神的段落或词句。显然,陆羽没有接受皎然“茶道”的观念,他在《茶经》中重点阐述的是煮茶技艺(茶艺)和对茶汤的观赏,对茶具的实用性和艺术美非常重视,但没有从“形而上”角度来考虑茶道问题。茶圣的《茶经》不谈茶道,后来的茶书也不谈茶道问题。如与陆羽同时的裴汶在《茶述》中就已经提到茶的功能“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这已涉及到茶道的基本精神,但是就是没有归纳为“茶道”一词。又如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中也涉及到茶道精神:“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可以说,“致清导和”、“韵高致静”是对中国茶道基本精神的高度概括。显然,赵佶继承、发展了裴汶的观点,然而书中也没有出现“茶道”一词,可见,他也没有接受皎然的理念。既然号称茶圣陆羽的《茶经》和作为皇帝赵佶的《大观茶论》都不提“茶道”,往后的茶书作者大多是官僚地主出身,都是一些保守成性的儒生,只会萧规曹随,更不会独辟蹊径去探讨什么茶道问题。

中国文人真正接近于揭示茶道实质的是明末清初的杜浚,他在《茶喜》一诗的序言中曾经指出:“夫予论茶四妙:曰湛、曰幽、曰灵、曰远。用以澡吾根器,美吾智意,改吾闻见,导吾杳冥。”①

所谓茶之四妙,是说茶艺具有四个美妙的特性。“湛”是指深湛、清湛;“幽”是指幽静、幽深;“灵”是指灵性、灵透;“远”是指深远、悠远。都是与饮茶时生理上的需求无关,而是品茶意境上的不同层面,是对茶道精神的一种概括。所谓“澡吾根器”是说品茶可以使自己的道德修养更高尚。“美吾智意”是说可以使自己的学识智慧更完美。“改吾闻见”是说可以开阔和提高自己的视野。“导吾杳冥”则是使自己彻悟人生真谛进入一个空灵的仙境。这正是现代茶人们所要追求的茶道精神和最高境界。可以说杜浚已经碰撞到了茶道的大门,可惜的是他也未能跨过这道门槛,因为他也没有接受“茶道”的概念,他所概括的“论茶四妙”也未得到后人的重视和弘扬,真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纵观中国古代茶学史,出现了众多的茶书,其书名有《茶经》、《茶述》、《茶谱》、《茶录》、《茶论》、《茶说》、《茶考》、《茶话》、《茶疏》、《茶解》、《茶董》、《茶集》、《茶乘》、《茶谭》、《茶笺》等等,就是没有一本叫《茶道》,也没有一本茶书中有专门谈论“茶道”的章节。反观此时的日本,茶道已经发展到很成熟的地步。至少到了16世纪后期,日本茶道高僧千利休就已集茶道之大成,制定出茶道的基本精神茶道四规:和、敬、清、寂,一直沿袭至今,奉为圭桌。两相对照,确实反差很大。茶道的源头的确在中国,“茶道”一词也是最早诞生于中国,然而自唐代以后,中国历史上的茶道观念并不发达,至少在近代以前是如此。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应该有勇气承认这一点。

那么,中日两国在茶道方面为何会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依我之见,是由于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茶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不同等诸多原因造成的。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是将中国的饮茶方式引入日本的是一批来中国留学的日本僧人(遣唐僧),他们是在中国的佛教寺庙中将佛门茶事学回去的,并且将它们作为佛门清规的组成部分一直在佛门严格的传承下来。日本历史上的茶道大师都是声名卓著的大德高僧,不但赋于日本茶道以浓郁的佛教色彩,也增强了日本茶道的权威性,特别是自千利休之后,形成了嫡子继承的“家元制”,使其权威性更为稳固持久。

二是日僧来中国留学之时,中国的饮茶方式已经相当成熟,引入日本之后是作为一种高级文化形态首先在皇室贵族之间流传,长期为统治阶级所专享,后来才逐渐传播到民间,上行下效,原已成熟定型的饮茶方式和清规戒律也为民间所全盘接受,形成社会共识。

三是日本统治阶级对茶道的重视利用,加强了茶道与权力的关系。如15世纪的幕府第将军足利义正,让高僧村田珠光撰写茶汤法则《心之文》和其他茶故事,在寺庙中推行村田珠光所提倡的禅院式茶礼,竭力以饮茶方式来改善人际关系,并且祈祷天下太平。后来的统治者织田信长及丰臣秀吉更将茶道作为一种新型文化来扩大自己的影响,企图在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一统天下。因此他任命千利休为专职茶头,要他继续制定和完善茶道的仪式和规则。丰臣秀吉还常在重大政治活动前后举行规模盛大的茶会,进一步扩大了茶道的社会影响。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茶道成为日本统治者驾驭民众的一种思想武器。茶道在日本社会中能产生巨大影响就不足为奇了。

①杜浚:《变雅堂集》诗卷3。

但是,这种现象在中国不存在.中国的茶文化是在民间土壤上发育起来,逐步成熟。在中国是先有庶民茶文化,后来才被统治阶级所接受,形成宫廷贵族茶文化。民间的饮茶风习之盛已达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远近同俗”、“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旧唐书?李珏传》)的程度,这是任何统治者都不可能剥夺的。茶叶已成为百姓们日常生活“开门七件事之一”的必需品,以茶提神解乏,以茶养生,以茶自娱,以茶敬客,以茶赠友,以茶定亲,以茶祭祀等等,均早已形成风俗习惯,无需教导,无需劝说,人们自然而然会遵守。整日里为生活忙碌奔波的劳苦大众,不可能有更高层次的文化追求,不会自觉地去追求什么茶道精神。

有很高文化修养的文人雅士们则醉心于品茗技艺的探研,他们都具有诗人的浪漫气质,品茶时追求诗意的审美境界,很少人会从社会学和哲学的角度去考虑茶道精神问题。古代的官吏们都是典型的儒家子弟,历来遵循儒家的处世原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仕途得意时忙于政务,自然无暇来过问茗饮琐事,倒霉失意时则隐退山林不问政事,只以茶来排忧解闷,寻求解脱,不会过问社会道德教化问题。而中国的佛门僧侣向来不干预寺外尘俗世界的事务,他们出来参加茶事活动,也都是以文人的身份出现,除了个别像皎然那样的大德高僧之外,很少有人会去考虑茶道问题。

至于历代最高统治者的皇帝们,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要赋于茶事活动以崇高使命,虽然他们也经常以茶宴、赐茶的方式来招待群臣,但仅是作为宣扬皇威笼络臣下的宫廷礼仪而已,并未具有太多的道德教化色彩。在他们看来,有博大精深的儒家学说足以成为统一全国民众思想的强大武器,区区茶道,实在是无足挂齿。这是丰臣秀吉们统治的日本所不可能具备的。儒道大于茶道,这可能就是中国茶道观念不发达的最重要原因。

二、中国茶艺的发展历程

对于中国的茶人来说,饮茶是一门生活艺术,着重追求品茶时的艺术情趣,而不是缺乏诗意的清规戒律。即使是讲究“禅茶一味”,也是侧重以禅意来提升品茶的诗化境界,并不强化宗教色彩。

中国人饮茶饮了几千年,开始是将茶作为食物,然后作为药物,后来成为饮料,至迟从西晋开始,就将饮茶发展为一门生活艺术。作为饮料的茶汤,主要的功用是解渴、提神、解乏、保健,基本上是为了满足人们生理上的需要。但是西晋诗人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中有“芳荼冠六清,滋味播九区”诗句,已经在描写茶叶的芳香和滋味,可见当时人们饮茶开始讲究欣赏香味,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了。杜育的《拜赋》除了描写茶叶生长环境、采摘情况之外,还涉及用水、茶具、茶汤泡沫以及饮茶功效等,可以看出当时饮茶已经有了一套技术要求。特别是其中描写茶汤泡沫的几句:“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哗如春薮。”意思是刚煎点的茶汤,茶末下沉,泡沫上浮,其光彩白如积雪,亮丽像春天的花卉。如此重视欣赏茶汤泡沫的色彩和形状,则当时必有培育茶汤泡沫的技术,据关剑平先生的研究,南北朝时期就已经采用茶筅搅打茶汤使之产生泡沫。[1](p306)而对茶汤泡沫的欣赏则完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饮茶就具有艺术性了。至于《?F赋》的最后两句:“调神和内,倦解慵除。”描写饮茶的功效,可视为中国茶道精神的萌芽。

中国茶艺的成熟是在唐代。这是因为有一大批文人介入茶事活动,撰写了众多的茶诗,提升了饮茶的文化品位,使品茗成为一种艺术享受。其中如孟浩然、王昌龄、李白、皎然、卢仝、白居易、元稹、杜牧、齐己、刘禹锡、皮日休、陆龟蒙等人,都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茶诗,对唐代品茶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唐代诗人们品茶,已经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满足,着重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从他们的众多茶诗中可以得到印证。[2](P252—254)除了前述皎然茶诗的“三饮”之外,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描写的“七碗茶”也很典型:“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样的品茶已经不再把茶汤当做是一种饮料,而是成为艺术欣赏的对象或者是诗人们审美活动的一种载体。可见,我国的品茗艺术至少在唐代中期已进入成熟的时期。因此,陆羽的《茶经》对此进行了全面总结。

陆羽将唐代的煮茶技艺总结为:“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茶经?六之饮》),就是茶叶采造、鉴别、茶具、用火、用水、炙茶、碾末、煮茶、饮用等九个方面。唐代盛行煮茶法,据《茶经?五之煮》记载是先将茶饼放在炭火上烘炙,两面都要烘到起小泡如蛤蟆背状,然后趁热用纸囊包起来,不让精华之气散失。等茶饼冷却后将它碾磨成茶末,再筛成茶粉。等水烧到冒起如鱼眼大小的水珠同时微微发出声响,称为一沸,要放点食盐进去调味。等水烧到锅边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先舀出一瓢滚水备用,再用竹笑环击汤心,然后将茶粉从中间倒下去。过一会儿锅里的水翻滚为三沸,将就刚才舀出的那瓢水倒下去,此时锅里的茶汤会产生美丽的泡沫,称为“汤华”。这时茶汤就算煮好,分别舀人茶碗中敬奉宾客。

陆羽提倡的这套煮茶程序是:炙茶、碾茶、罗(筛)茶、烧水、一沸时加盐、二沸时舀水、环击汤心、倒人茶粉、三沸点水、分茶人碗、敬奉宾客。整套程序是相当完整的,其技术要求也是颇为明确、具体。陆羽特别重视煮茶时要培育出美丽的“沫饽”。称之为“汤之华”,华者花也。指的是茶汤表面上浮泛的一层细密均匀的白色泡沫:“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F赋》所谓‘焕如积雪,晔若春薮,有之’。”陆羽用了枣花、青萍、鳞云、绿钱、菊英、积雪、春薮等一连串美丽的名词来形容茶汤的泡沫,可见他对此是何等的重视。其实,唐代的诗人们也都很欣赏汤华的,常常用乳、花等美好字眼来形容:“沫下麴尘香,花浮鱼眼沸”(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洲》)、“铫煎黄蕊色,碗转麴尘花”(元稹《一字至七字诗?茶》)、“白云满碗花徘徊”(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白花浮光凝碗面”、“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曹邺《故人寄茶》)、“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郑遨《茶诗》)……总之,唐代煮茶并不是只煮出一锅普通的茶水,而是十分讲究培育茶汤面上的沫饽(汤华)。可以想象一下,唐代流行用青绿色的秘色瓷茶碗,茶汤是金黄色(杜牧《茶山诗》:“泉嫩黄金涌”;元稹《一字至七字诗》:“铫煎黄蕊色”),汤华又是“焕如积雪”的白色,一碗在手,真是令人赏心悦目,难怪诗人们会产生那么多美丽的联想。

不过,在唐代茶艺发展进程中,除了陆羽等人之外还有一位茶人的贡献值得注意,这就是临淮县(今江苏洪泽县西)的常伯熊。据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6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为请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啜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人。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

从这条史料可以看出:(1)早在唐代,茶艺的基本程式已经形成,而且可以在客人面前进行表演。(2)常伯熊在表演茶艺时已经有一定的服饰、程式、讲解,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成为一项艺术形式。(3)茶艺的基本程式虽然是陆羽制定的,但却是经过常伯熊“广润色之”后才“茶道大行”,即进行很大(“广”)加工(“润色”)之后才在社会上流行起来。(4)陆羽的表演效果不如常伯熊,故“李公心鄙之”。(5)既然陆羽的表演是“教摊如伯熊故事”,可见陆羽自己也接受了常伯熊已经“广润色之”后的茶艺程式,那么,现在看到的《茶经?五之煮》中有关煮茶的记载,应该是陆羽参考常伯熊的“润色”而修订过的。因此,应该承认常伯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茶艺表演艺术家,是现代茶艺师的祖师爷。

唐代茶人们对“汤华”的追求对宋代的影响很大,宋代的点茶法的最大特点正是对泡沫(汤华)的追求。斗茶时是以泡沫越多越白而取胜的,即所谓“斗浮斗色倾夷华”(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当宋代的茶人们发现将茶粉直接放在茶盏中冲点击拂会产生更多、更美的泡沫时,自然就会放弃唐代的煮茶方式。而是将早已存在民间的“阉茶法”加以改进发扬。早在三国时,张揖《广雅》就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这与《茶经》所提倡的煮茶法并不相同,是将捣碎后的茶叶粉末放入瓷器中再用开水冲泡,《茶经?六之饮》中称之为“瘫茶”:“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瘫茶。”宋代的点茶法则是将“瓶缶”改为茶盏,将茶粉放人茶盏中用少量开水调匀后再冲点开水,然后用茶筅击拂使之产生泡沫。显然,用茶筅击拂产生的泡沫肯定比煮茶法要多也更美观。而茶筅是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发明。由此可见宋代的点茶法并非突然凭空冒出来的,而是有悠久的历史轨迹可寻。

从宋代的《茶录》、《大观茶论》等茶书记载中,可以了解到宋代点茶法的点茶技艺是:炙茶、碾茶、罗(筛)茶、候汤(烧水)、?菡?(烘茶盏)、调膏、注水、击拂、奉茶。

宋代茶人们除了追求美丽的茶汤泡沫外,也讲究茶汤的真味。陆羽在《茶经》中虽然反对民间传统煮茶加进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佐料,但是他还是保留了加盐的习惯。宋代的点茶则连盐也不用,单纯品尝茶叶的芳香和滋味。宋代的诗人们也写了大量歌颂茶汤色、香、味的诗句,经常三者并提,如“味触色香当几尘”(黄庭坚《送张子列茶》)、“色香味触映眼来”(黄庭坚《奉同六舅尚书咏茶碾煮茶》)、“色味新香各十分”(葛胜仲《谢通判惠茶用前韵》)、“色香味触未离尘”(刘才邵《方景南出示馆中诸公唱和分茶诗次韵》)。而且还将三者称为“三绝”:“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苏轼《到官病倦,未尝会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塔,戏作一诗为谢》)。

宋代的茶书就将色香味列为三大标准。如蔡襄《茶录》指出:“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茶有真香……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茶味主于甘滑”。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则将“味”摆到第一位:“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

但是,宋代点茶所使用的茶叶仍与唐代一样,是用蒸青饼茶,即茶叶采摘后要蒸熟、捣碎、榨汁、压模、烘干成团状或饼状的茶饼,特别是斗茶讲究茶汤泡沫贵白,尽量将茶叶中的汁液榨干,“蒸芽必熟,去膏必尽”(宋子安《东溪试茶录》)。致使茶叶的色、香、味都受到很大损失,有时会加进一些香料作为弥补,结果又使茶失去真香真味。而民间饮用的散茶,却有不用蒸青而直接烘焙,其香气和滋味自然胜过饼茶,于是逐渐传播开来。明代谢肇涮《五杂俎》引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茗有片有散。片者即龙团旧法。散者则不蒸而干之,如今之茶也。”后说:“始知南渡之后,茶渐以不蒸为贵矣。”正如明代许次纾《茶疏》所指出:“名北苑试新者,乃雀舌冰芽所造,一挎之值至四十万钱,仅供数盂之啜,何其贵也。然冰芽先以水浸,已失真味,又和名香,益夺其气,不知何以能佳?不若近时制法,旋摘旋焙,色香俱全,尤蕴真味。”特别是明明了炒青、揉捻技术之后,增强了茶叶的香气滋味。张源《茶录》记载:“候锅极热,始下茶急炒。火不可缓,待熟方退火,彻人筛中,轻团数遍,复下锅中,渐渐减火,焙干为度……火候均停,色香全美。”茶青炒后复加烘焙,更加芳香,叶色青绿可爱,经过揉捻渗出茶汁,易于溶解,滋味更加醇厚,人们就直接采用开水冲泡,以品尝茶叶的真香真味,于是在宋元时期就已在民间流传的散茶冲泡法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废除饼茶改进贡芽茶之后,宋代的点茶法就被瀹茶法(散茶冲泡法)所淘汰了。自此之后直到今天,瀹茶法一直占据中国饮茶方式的主导地位。

瀹茶法是用条形散茶直接冲泡,杯中的茶汤就没有“乳花”之类可欣赏,因此品尝时更看重茶汤的滋味和香气,对茶汤的颜色也从宋代的以白为贵变成以绿为贵。明代的茶书也开始论述瀹茶法的品尝问题。如陆树声《茶寮记》的“煎茶七类”条目中首次设有“尝茶”一则,谈到品尝茶汤的具体步骤:“茶入口,先灌漱,须徐咽。俟甘津潮舌,则得真味。杂他果,则香味俱夺。”要求茶汤人口先灌漱几下,再慢慢下咽,让舌上的味蕾充分接触茶汤,感受茶中的各种滋味,此时会出现满口甘津,齿颊生香,才算尝到茶的真味。品茶时不要杂以其他有香味的水果和点心,因为它们会夺掉茶的香味。罗廪的《茶解》也专门谈到品尝问题:“茶须徐啜,若一吸而尽,连进数杯,全不辨味,何异佣作。卢仝七碗,亦兴到之言,未是事实。山堂夜坐,手烹香茗,至水火相战,俨听松涛,倾泻人瓯,云光缥渺,一段幽趣,故难与俗人言。”主张品尝茶汤要徐徐啜咽,细细品味,不能一饮而尽,连灌数杯,毫不辨别滋味如何,等于是佣人劳作牛饮解渴。真正的茶人品茶,最好是山堂夜坐,亲自动手,观水火相战之状,听壶中沸水发出像松涛一般的声音,香茗人杯,茶烟袅袅,恍若置身于云光缥渺之仙境,这样的幽人雅趣是难以和俗人讲清楚的。明代的屠隆在《考??馀事》卷3“茶笺”中强调要识趣:“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兼以白石清泉,烹煮得法,不时废而或兴,能熟习而深味,神融心醉,觉与醍醐甘露抗衡,斯善鉴者矣。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大焉。”品茶讲究“幽趣”,是明清文人在品茗活动中所追求的艺术情趣,也是中国茶艺的一大特色。

这样的品茶最适合用小壶小杯来品啜,许次纾《茶疏》“饮啜”就主张:“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所以茶注欲小,小则再巡已终。宁使馀芬剩馥尚留叶中,犹堪饭后啜漱之用。”冯可宾的《?舨杓恪芬仓髡庞眯『?泡茶:“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时,太早则未足,太迟则已过。的见得恰好一泻而尽,化而裁之,存乎其人。”于是就逐渐形成了功夫茶艺。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清初袁枚的《随园食单?茶》:“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馀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这是典型的小壶小杯冲泡法,是今天功夫茶艺的原型,至清代晚期,功夫茶艺就已经很成熟了。

据寄泉《蝶阶外史?功夫茶》记载,其具体冲泡程式如下:“壶皆宜兴沙质。龚春、时大彬不一式。每茶一壶,需炉铫三候汤。初沸蟹眼,再沸鱼眼,至连珠沸则熟矣。水生汤嫩,过熟汤老,恰到好处颇不易。故谓天上一轮好月,人间中火候一瓯。好茶亦关缘法,不可幸致也。第一铫水熟,注空壶中荡之泼去;第二铫水已熟,预用器置茗叶分两若干立下壶中,注水,覆以盖,置壶铜盘内;第三铫水又熟,从壶顶灌之周四面,则茶香发矣。瓯如黄酒卮,客至每人一瓯,含其涓滴而玩味之。若一鼓而牛饮,即以为不知味,肃客出矣。”

由此可知,清代功夫茶艺的程式为:煮水、温壶、置茶、冲泡、淋壶、分茶、奉茶。客人在品尝茶汤时则要求“含其涓滴而玩味之”,徐珂《清稗类钞》提到邱子明泡功夫茶时也说:“注茶以瓯,甚小,饷一瓯,含其涓滴而咀嚼之。”这“玩味”“咀嚼”的是茶汤之色香味,至于如何“玩味”“咀嚼”?清代梁章钜《归田琐记》“品茶”一节中提到福建泉州、厦门人的功夫茶时指出:“一日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则曰甘,香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矣,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梁章钜将茶之香味区分为香、清、甘、活四个品级,要从舌头上去细细辨析、体味,可见清代品茶是何等之精。

不仅如此,明清文人品茶还讲究环境的幽雅。徐渭在《徐文长秘集》中对品茗环境有概括的论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夜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许次纾《茶疏》对品茗环境谈得更详细:“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棼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语,明窗净几,洞房阿阁,宾主款狎,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则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其中“心手闲适”、“听歌拍曲”、“鼓琴看画”、“宾主款狎”、“访友初归”等等是属于品茗的人文环境,“明窗净几”、“洞房阿阁”、“儿辈斋馆”、“清幽寺观”等等是属于品茗的室内环境,而“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荷亭避暑、小院焚香”、“名泉怪石”等等则是属于室外的自然环境。品茶品到这种地步,完全变成一种充满审美情趣的艺术行为,也标志着中国的茶艺至此已经高度成熟。

三、中日茶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

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沿着茶艺轨道而与时俱进的。对茶叶的色、香、味及艺术意境的追求一直是中国茶艺的重点。从唐代以前的夹杂他物的混煮法到唐代的煮茶法、宋代的点茶法和明清时期的瀹茶法,泡茶方式是朝着自然、简约、生活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茶叶的制造方法也从蒸青、压汁、制饼发展为烘青、炒青以至摇青等方法,制造出能显示茶叶自然形态、色泽、香味的绿茶、黄茶、白茶和青茶等产品,形成了千奇百态、异彩纷呈的茶的世界。而这一切都是随着时代的更替,社会的发展,人们品茶口味的变化而向前演进。这种变化的终极目标是越来越追求茶叶本身天然的色香味形,赋于品茶以丰富审美情趣的艺术性,无疑,这是一种人性化的追求,它符合中国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性。应该说,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反观日本,他们将中国宋代的点茶法引进本国后,却发展为宗教色彩极浓的日本抹茶道。直到今天,他们饮用的是从宋代以来一成不变的蒸青绿茶粉,使用的也是宋代点茶法那一套点茶器具和方式,居然可以历千年而不变。这是因为引进中国饮茶方法的都是日本高僧,他们是在中国寺庙中将佛门茶事学回去,并将它们作为佛门清规的组成部分一直在佛门中被严格地传承下来。比如,最早将中国宋代寺庙中的饮茶礼仪引进日本的是对日本茶道的创立产生重大影响的南浦绍明(1235—1309),他于南宋开庆元年(1259)人宋遍参名师,师从杭州净慈寺虚堂智愚禅师。咸淳元年(1265)秋,虚堂智愚奉旨为余杭径山寺万寿禅寺住持,南浦绍明也跟着上山,一边参禅,一边学习径山等寺院的茶礼。咸淳三年南浦绍明回国,临行前得到一套茶台子。他将茶台子连同七部中国茶典带回了日本,一边传禅,一边传授禅院茶礼。南浦绍明回国后曾任崇福寺住持33年。其茶礼被弟子大德寺开山宗峰妙超所继承,带回的茶台子等茶道器具也转移到大德寺。大德寺的茶礼后来就传至对日本茶道的创立都有很大贡献的一休宗纯和村田珠光。由此可见,日本所传去的茶道实际上就是佛教茶道。

不仅如此,就是连赫赫有名的日本茶道精神——茶道四规“和、静、清、寂”也从是中国佛门典籍中学去的。据日本学者西部文净在《禅与茶》一书中的考证,南浦绍明带回日本的七部茶典中有一部是刘元甫所作的《茶堂清规》,其中的“茶道规章”和“四谛义章”两部分被后世抄录为《茶道经》。从《茶道经》中可知刘元甫乃中国禅宗杨岐派二祖白云守端的弟子,与湖北黄梅五祖山法演(杨岐派三祖)为同门。他以成都大慈寺的茶礼为基础,在五祖山开设茶禅道场,名为松涛庵,并确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可见,日本的茶道四规本是来自中国五祖山的松涛庵,一直传到千利休的手里,再次被发扬光大,成为日本茶道信徒们顶礼膜拜的最高宗旨,从而名扬世界。[3]

但是,刘元甫的《茶堂清规》连同他的“和、敬、清、寂”四谛在中国宋代以后却失去踪影,既没有在佛门寺庙中得到传承,更没有被广大茶人们所接受,以致中国茶文化界至今极少有人知道刘元甫的名字和他的茶道四谛。由此亦可反证,茶道观念在中国确实是缺乏丰厚的土壤。

而在日本,学茶也就是在学佛,学佛必须学茶,在今天的日本寺院中,个个和尚都是茶道高手。日本茶道圣典《南方录》卷首就记录千利休的一段话:“草庵茶的第一要事为:以佛法修行得道。追求豪华住宅、美味珍馐是俗世之举。家以不漏雨,饭以不饿肚为足。此佛之教诲,茶道之本意。”

千利休的高足山上宗二在《山上宗二记》中说得更明白:“茶道是从禅宗而来的,同时以禅宗为依归,专门作为禅僧的行为准则,珠光、绍鸥都是禅宗的门徒。”

后来的《泽庵和尚禅茶录》也记载另一位茶道大师泽庵宗彭的话:“茶意即禅意也。因此舍掉禅意之外就没有茶意。不知道禅味的话,也就不知道茶味。”

既然茶道是作为修行佛法追求得道的一种手段,最重要的是它的教义和仪式以及信徒们的虔诚与专一。他们可以为举行一次茶道连续坐上几个小时,至于茶汤的色香味就不是首先要考虑的事情了。因此,尽管日本的茶道经过历代大师们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完整、成熟、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茶道艺术文化体系,在国际上也产生过很大影响。但是与中国茶艺相比,它走的是另一条道路,对茶道形式和教义的重视远远胜过对茶汤香味的追求。新晨

这是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造成的,我们无须强分轩轾。但是了解了这一区别,却可以使我们正确认识中国茶文化历史的发展方向。日本人可以继续为他们的茶道而骄傲,我们却应该为中国的茶艺而自豪。也正因如此,中国的茶艺今天又开始走向世界,不但在西方有一大批的欧美人士在学习中国茶艺,惊叹中国的茶叶会有如此美妙的香气和滋味,像发现新大陆似地钦羡中国人把饮茶变成一门艺术。[4]就是在茶道王国的日本,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士对自己的茶道失去兴趣,而在学习芳香袭人充满艺术情趣的中国茶艺。

植根于生活和人性土壤之中的中国茶艺,永远与时俱进,永远焕发青春!

[参考文献]

[1]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陈文华.长江流域茶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第12篇

1、顾况(崦里桃花)崦里桃花逢女冠,林间杏叶落仙坛。老人方授上清,夜听步虚山月寒。

2、韩(野钓)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风头阻归棹,坐睡倚蓑衣。

3、粉里透红的桃花一朵紧挨一朵,挤满了整个枝条,它们像一群漂亮的小姑娘,正在展示自己婀娜多姿的身材。

4、桃树开着粉红色的桃花。桃花挨挨挤挤的,像一朵朵粉红色的云,从地上升起。粉红的桃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像是在照镜子打扮自己;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像是一位美丽的少女;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像是一位害羞的小姑娘。

5、春天,纷繁的桃花在晨光中开得格外喧闹,密密层层,宛如一片朝霞。

6、走近桃花林我尽情欣赏着这一朵朵美丽的桃花。有的还是花骨朵;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已经全展开了。每一朵桃花都有五六片圆圆的花瓣,花芯中的花蕊像洋娃娃眼睛上的长睫毛。那一朵朵盛开的粉红色的桃花就像一个个的小仙女楚楚动人,让我情不自禁地在她那娇嫩的小脸上亲一口。

7、杨凭(千叶桃花)千叶桃花胜百花,孤荣春晚驻年华。若教避俗秦人见,知向河源旧侣夸。

8、这棵桃树一人多高,树干透着紫红色,极其光洁,柔软的枝条上,长满了褐色的娇嫩的骨朵。

9、桃树上的小鼻朵一天天鼓起来,露着红嘴圈儿,像抿嘴含笑的小泵娘。

10、一阵轻柔的微风吹过,含苞欲放的桃花,如同害羞的少女,顿时被唤醒起来。朵朵桃花就像一只只优雅的花蝴蝶,伸展着婀娜多姿的身材,扑打着翅膀,像一位成熟的舞蹈家慢慢坠落。让人目不暇接,神迷意醉,设身处境地陶醉在这美景之中。

11、春节前夕,桃花就开得十分灿烂了,一大片红艳艳的,像一个红色的海洋。许多人都到这里买桃花来了,他们在桃花林间穿梭,就像一群群鱼儿在这花海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12、张籍(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桃坞)春坞桃花发,多将野客游。日西殊未散,看望酒缸头。

13、一株桃树,托起一团花瓣、像姑娘扬起的笑脸,粉红粉红,洋溢着青春的光彩。

14、阳春三月,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此时,除鹅黄纤嫩的小草,星星点点,偶尔出现在路边坎下外,就是缀满院落笑遍山冈的桃花。这桃花在我的家乡堪称报春第一花。

15、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花“争开不待叶”盛开于枝头。它芬菲烂漫抚媚鲜丽,如一片片红霞,与绿树婆婆的垂柳相衬映,形成了桃红柳绿柳暗花明的春日胜景。

16、看,桃花在枝头成串成串地开放,一朵挨着一朵,一朵紧靠着一朵。向上开着,向下开着,向左开着,向右开着,它们开成了一柱,它们开成了一树。远远望去,好像山上开满了粉红色的火炬。

17、河岸边的桃树也开花了。远远望去,满树的桃花就像一大片从天下飘落下的云霞。来到树下,展现在我眼前的桃花婀娜多姿形态各异。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就像一只只展翅欲飞的粉色蝴蝶;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了米黄色的花蕊;有的还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饱胀得快要破裂似的。

18、窗外的桃花都开了,满院姹紫嫣红,远远望去,好像朝霞跑到地上来了。桃花散发出的阵阵清香,那么沁人心脾,钻入你的鼻孔,扑进你的心里,馋的你大口大口的吸气。

19、美丽的桃花,你虽然没有牡丹的高贵,没有玫瑰的高傲,没有百合的优雅。但是,在我心中,你是一朵最初绽放的花。

20、春雨悄悄的和桃花做了朋友,它那飘飘洒洒丝丝缕缕的雨丝滋润着桃花,所以桃花一天比一天漂亮,一天比一天迷人。近看,桃花就像一颗颗五角星,闪闪发亮;远看,像一片粉红的“云霞”,妩媚动人亭亭玉立。

21、从远处看,一株株桃树活像一个个张开的大花伞。

22、此时,已是春间三月了,山上已遍满桃花那玲珑的身躯,花香飘满山间。微风吹来,桃花飞舞着落到地面,带有几分凄美之感。

23、唐周朴《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24、桃树上挂满了花骨朵,羞羞答答地互相簇拥着,仿佛是一群胆怯羞涩的小泵娘,谁也不肯第一个统开笑脸。

25、上了山,山上的桃花更美。走近观察,这些花很像高贵的公主的衣裙,又像是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的脸蛋,粉红粉红的,又带有一些朱红。这桃花样子各不相同:有的全开了花,一朵比一朵开得要美,好象在参加选美大赛一样;有的才展开了两三片花瓣,好象一个刚睡醒的小娃娃;还有的只是一个小花苞,它们鼓得好象轻轻一碰就会爆破一样,像一个还在熟睡中的胖娃娃,很可爱!

26、桃花挨挨挤挤的开放在树上。各个都象搽过胭脂似的。有的桃花躲在叶子后面,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单独开放,像一个漂亮的女郎,有的桃花像一位婀娜多姿的仙女穿着粉红中带白的纱裙,在树枝上翩翩起舞。有的还是个花骨朵,看起来胀得马上要开放似的。满树桃花的姿势,好比天上白云的形状一样多,看得我眼花缭乱,头昏眼花。8i9亲子资源网

27、我也迫不及待跑到公园欣赏桃花美景,只见粉红色的花蕊下面伸出红色的毛毛,仿佛给花蕊铺上了地毯,隆重介绍着春天使者的来临。绽放完全的桃花,随着微风在树上唱歌跳舞,争奇斗艳,竞相媲美;只开了一半的,似乎是仙女们在枝头间睡觉,调皮的小朋友悄悄拉开了半边窗帘;那些未开的,真像是躺在妈妈怀抱里的小婴儿。

28、桃花的叶子就像一叶小舟,在天空中的“彩霞”中游荡,真好看!俗话说的好:鲜花还要绿叶托。别小看了,那一点点的绿叶,如果没了它桃花又怎么能那么艳丽、可爱呢!

29、李贺(马诗二十三首)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30、徐铉(题雷公井)掩霭愚公谷,萧寥羽客家。俗人知处所,应为有桃花。

31、戴叔伦(蕲州行营作)蕲水城西向北看,桃花落尽柳花残。朱旗半卷山川小,白马连嘶草树寒。

32、我们在花海里徜徉着,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这么多的桃花,神态迥异,千姿百态:有的单独挂在枝头,有的三三两两紧挨着。花上成百上千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大小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如果把眼前的景色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33、闻啊,窗外的桃花香气多么沁人心脾!它只散发着一股淡淡的幽香,却使我深深的着迷。那一股气息穿透了窗子进入了我的视线。它就像一个奇幻的形体在向我轻轻招手,我也不由自主的走了过去。啊,多么慑人心魄的气息啊,真使人不可自拔的陶醉其中。

34、粉白色的桃花明媚的张扬在枝头,如同人不老的容颜。一阵风起花瓣纷纷掉落,似飞舞的蝶,又似纷飞的雪,美丽缠绵。

35、聂夷中(起夜来)念远心如烧,不觉中夜起。桃花带露泛,立在月明里。

36、刚打苞的,犹如一颗颗小红豆,可爱极了。在树上蹦啊跳啊的;快开放的,又似一朵朵红得欲滴的草莓,让人口水直流三千尺。可是没等你伸手,它仿佛迫不及待地展现出全部的美丽--它就要灿烂的开放了。

37、看着看着,我自己仿佛也成了一朵桃花,穿着粉红的衣裙,沐浴在阳光下。一阵风吹来,我就在风中翩翩起舞,粉红的衣裙随风飘动。不只是我一朵,满树的桃花都在舞蹈。蝴蝶飞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蜜蜂飞过来,告诉我新酿的蜜有多甜;小鸟落在枝头,为我展开清脆的歌喉。

38、王建(两头纤纤)两头纤纤青玉i,半白半黑头上发。逼逼仆仆春冰裂,磊磊落落桃花结。

39、一阵春风拂来,朵朵桃花像一只只花蝴蝶,扇动着美丽地翅膀,翩翩起舞。那些凋谢的花瓣纷纷落下,像仙女散花,又像粉妆玉砌的世界,真叫人赏心悦目,神迷欲醉。

40、桃花虽美,但片片桃林更是浪漫迷人。走进一片桃林,桃花似海,一阵风拂来,会有片片桃花瓣吹落在地。那情形,简直是无法用文字形容出来的。

41、有的桃花含苞待放,好像这一刻或下一刻都会欣然怒放;有的桃花绽放出甜蜜的笑容,犹如一个个穿着粉色或白色的高高在上的女王;有的桃花正在努力绽放,这时,它展开了一片花瓣,那时,就展开了两片花瓣,为城市绽放自己的美。

42、元稹(桃花)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

43、我小心翼翼地数着一朵大红色的桃花,发现它有六层之多,而另外一朵却是单层的,更为奇怪的是有的枝头开了两种颜色不同的桃花或者一朵桃花有两种颜色,这些桃花真是美丽极了。

44、张元一(咏静乐县主)马带桃花锦,裙衔绿草罗。定知帏帽底,仪容似大哥。

45、顾况(桃花曲)魏帝宫人舞凤楼,隋家天子泛龙舟。君王夜醉春眠晏,不觉桃花逐水流。

46、桃花虽没有牡丹的美艳动人,没有玫瑰的妩媚,没有腊梅的迎寒怒放,但它却能为人除去疲劳。假若你站在一片桃林旁,那请你闻一闻,仔细看一看,那桃花便像有魔力般,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看那稚气的笑容啊,仿佛回到了童年。

47、雨下桃花的美,是多么的自然,桃花打开了花苞,花苞竟然闪出珍珠般的亮蕊。桃花留住了细雨,细雨流入桃花的枝上、叶上、花蕊里。微风吹拂,桃花羞红了小脸蛋儿,在空中一躲一闪地,好像一只只蝴蝶在飞舞,小雨点落在“粉蝶”的“翅膀”上,粉蝶又成了一只只小船,装满了晶莹剔透的珍珠。

48、到了山脚下,放眼望去,漫山遍野之中,桃花的身影分外妖娆,似乎是从天上掉下来一大片朝霞。车来到桃花林子,我迫不及待地下了车,冲进了那桃花的红海里。

49、桃花是这样一种花,她不象缠在别人身上的牵牛花,张着小小的花朵自我陶醉她不象夜来香那样自私怕羞,只在沉寂的恬静的夜幕中暗发幽香她也没有象马蹄花那样,一经风雨就纷纷落地她更没有象昙花那样一现香便告哀亡。

50、一进去,一阵清香扑鼻而来,馋得我大口大楼地吸气。走近一看,只见桃花的形状千姿百态:有的含苞欲放,像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花瓣已经完全展开,一丝丝红色的花蕊,顶着嫩黄色的小尖,调皮地探出头发,似乎在炫耀自己的婀娜身姿……

51、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52、顾况(寻桃花岭潘三姑台)桃花岭上觉天低,人上青山马隔溪。行到三姑学仙处,还如刘阮二郎迷。

53、繁如群星的花蕾随着几枝在春风里欢快地摇曳着,那片片桃林仿佛成了红雨纷扬的世界。

54、几株桃树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摇曳着,像少女一样楚楚动人,像孩子一样调皮可爱。地面上,桃花铺成的地毯格外柔软,让人情不自禁的要睡上去一般,看上去比床还舒适。

55、桃花的花有早有迟,有的已经全部展开了;有的花很害羞不敢伸出来看,只敢露出点小口,看着外面的世界;还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马上就用裂开似的。一阵风儿吹过,朵朵桃花就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扑打着翅膀,偏偏起舞,让人陶醉!

56、一阵风吹来,吹得桃树“哗哗”响,一株株桃树纷纷落下花辨,真像传说中的“花瓣雨”呢!再把撒落的花瓣捧起来,用力向空中抛洒,那将会有一场又一场的“花瓣雨”。

57、枝头上,朵朵花儿向对着我笑,我仔细看看身边的这朵开得特别大的桃花,只见中间有几条像蜗牛触角一样的花芯,上面满是花粉和花蜜,怪不得吸引那么多勤劳的小蜜蜂在花间忙碌着呢。地上,小水沟里,粉红色的花瓣像一小叶一小叶小舟。一阵风又吹过,小舟在水里慢慢地航行着。

58、张祜(胡渭州)杨柳千寻色,桃花一苑芳。风吹入帘里,唯有惹衣香。

59、李群玉(龙安寺佳人阿最歌八首)素腕撩金索,轻红约翠纱。不如栏下水,终日见桃花。

60、刘禹锡(题寿安甘棠馆二首)门前洛阳道,门里桃花路。尘土与烟霞,其间十馀步。

61、钻进桃花丛深处,更是一派迷人的景色。这里:粉蕾娇娇,莹洁无瑕;那里:玉蕊楚楚,含露吐英。含苞的,娇羞滴摘;怒放的,玉立亭亭。那一簇簇晶莹如玉的素洁,如梦如幻;那一团团楚楚欲燃的粉红,如诗如画。春笑桃林,春闹桃林。一树树桃花清香袭人,旖旎多姿。身临这飘逸淡雅的境界,我的心经不住芬芳的袭扰,渐渐地陶醉了。

62、桃花挨挨挤挤,一簇一簇的开满枝头,散发着淡淡清香。粉红色的花瓣,黄黄的花蕊,真是漂亮极了!美丽桃花有的像害羞的少女,低着头。有的像顽皮的孩子,小小的,风吹来,荡起了秋千。还有的则像骄傲的公主,开在顶高处,直立着,像是在炫耀着自己的美丽。美丽的桃花开得那么灿烂夺目,真是美丽极了。

63、王建(宫词一百首)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64、灿烂的阳光照射着无边的大地,也照射着美丽的桃花,桃花又美丽又迷人。风儿也和它一起快乐地做有趣的游戏,这时便花影摇曳,粉红的花瓣飘洒在蔚蓝的天空,让世界变成桃花的天地,更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生机。

65、放眼一望,啊!一片粉色的海洋,彼此起伏,一阵微风拂过,花香迎面扑来,一吸,好一股自然清新的气息,粉色的海洋随风波动。

66、阳光如一条条金色的小溪,流淌在一片片的桃花中,让粉嫩的桃花更加鲜美动人,也为美丽的春天增添了更多温暖。一株株桃花天真灿烂地开着,每一瓣花瓣都那么柔软,好像轻轻一碰就会落下来。

67、桃花是争春的花朵。每到春天,桃花连叶子都没来得及长,花儿便从枝干里挤了出来,似乎生怕春天不热闹。瞧,它们一朵一朵地探着头,探着脑袋,似乎互相鼓励着:“春天需要我们,大家出来吧!不要怕冷,我们是勇敢的花朵!”于是,便一朵接一朵地次第开放,开成了万里春光的第一枝。

68、那一朵朵美丽的粉色桃花让人眼花缭乱,那一朵在傲立枝头,这一朵好像在和她身旁的小蝴蝶交谈着,桃花们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紧挨在一起,好似一群整日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远远望去桃花们像一片美丽的粉霞。

69、在阳光下,清风吹拂着它的花瓣。那些美的令人惊异的花瓣就随风散落,有的在风中摇曳着;有的在屋前打转着;有的在人们身边徘徊似乎不愿离去;还有的不住的狂舞飞旋,像是一定要展现它最秀美的一面给人们看到才肯罢休呢,花蕊是那般细小呵!像是金光闪闪的麦穗,斜斜的舒展开来。带着几分慵懒,却又看着十分舒服。嫩嫩的,脆脆的,既柔软又带些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