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诗话总龟

诗话总龟

时间:2023-05-31 09:12: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诗话总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于如和火的成语 :

如火如荼、势如水火、急如星火、众怒如水火、如荼如火

火云如烧、舌锋如火、了如观火、性烈如火、心如火焚

关于的火的成语:

不吃烟火食bù chī yān huǒ shí

成语解释:烟火食:熟食。道教以为仙人可以不吃熟食。旧时用来称赞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一般。

成语出处: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九引《直方诗话》:“文潜先与李公择辈来予家作长句。后再同东坡来,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

例句:我看你每每宁神养性,不食烟火,虽然有些道理;但这上面事迹,你何能晓得,却要观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回)

不通水火bù tōng shuǐ huǒ

成语解释:形容跟人不相往来。

成语出处:《汉书·孙宝传》:“杜门不通水火。”

趁火打劫chèn huǒ dǎ jié

成语解释:趁:乘机。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正是财动人心,他也不救火,他也不叫水,拿着那袈裟,趁哄打劫,拽回云步,经转山洞而去。”

例句:等警察赶到时,那几个趁火打劫的流氓早已逃走了。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chéng mén shī huǒ,yāng jí chí yú

成语解释:城门失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鱼也死了。比喻因受连累而遭到损失或祸害。

成语出处:北齐·杜弼《檄梁文》:“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例句:我是个平凡的人,不幸生在不平凡的时代,“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无端惹出许多是非。(柯灵《回看血泪相和流》)

撮盐入火cuō yán rù huǒ

成语解释:撮:以指取物。盐一放在火里就爆裂。比喻性情急躁。

第2篇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选自《诗话总龟》)

[译文]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住京城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咏,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姿势。(行人)看到贾岛这个样子都很惊讶。当时韩愈提任京城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着驴马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阅读训练】

一、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1.炼之未定( )

2.引手作推敲之势( )

3.于驴上吟哦( )

4.俄为左右拥止尹前( )

二、翻译句子。

1.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2.岛具对所得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下面是唐代贾岛五言律诗《题李凝幽居》,请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的句子。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__________,__________。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四、韩愈认为“‘敲’字佳”,请你结合诗句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这篇短文作者意在赞扬贾岛在遣词造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一点感想或写出一件你所经历的类似“推敲”一类的事情。

[参考答案]

一、1.反复思考2.姿势3.在 4.被

二、1.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姿势。(行人)看到贾岛这个样子都很惊讶。2.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3.(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第3篇

【关键词】文本解读 多样化 文艺评论 随笔 二次解读

一、引言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五第三单元系文艺评论和随笔专题,共选入三篇课文――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林庚的《说木叶》和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三篇课文均为名家所撰写,深入浅出,娓娓而谈,言及文艺鉴赏的一些基本常识,有助于引导学生加深“对文学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单元导读》)。但在教学实践中,中学教师普遍反映这个单元的课文“难教”,因所涉及的原理虽浅易,背后的鉴赏却曲折幽微,而中学生对古诗文又普遍积蓄很浅,难以按照《单元导读》的要求,“调动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并与课文内容相互印证,甚至教师自己都难以将之吃透再迁移给学生。这部分内容在高考中又并不直接体现,据我所知,很多教师都将之匆忙带过,甚至整个单元放弃不教。对于这样好的文本来说,非常可惜。

如果改变思路,删繁就简,每课挑选一处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解读,则可以比较好地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难题,并且达到单元教学的目的,即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来增进对文艺鉴赏基本原理的认知。

如何删繁就简?以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为例,本课涉及的鉴赏原理,虽以“炼字”为总纲,其实包括了感彩、繁与简、情与境、“直指”与“能指”(字面意义与联想、想象意义)、创新等问题,如果一一展开,占用课时太多,效果也未必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其余部分以教师讲解为主,挑选出“推敲”这一部分来让学生进行精细解读。原因是:1.“推敲”的故事流传甚广,富有趣味,容易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2.“推”“敲”孰为佳,历来是一段“公案”,朱光潜此文隐然欲韩愈成说,然而其说法也并非定论,有继续“推敲”的余地。

《说木叶》对含有“木叶”一词的诗文援引甚多,已经远超一般的中学生诗文阅读的范畴。对所征引的诗句进行详细解说,费时甚多而效果欠佳,亦可以放在课外由学生自行解决。重点可放在“木叶”一词的源流,引导学生查找辞书,运用搜索引擎等工具,去印证林庚的解读恰当与否。

《说中国诗》属于比较文学的范畴,涉及中外诗歌的源头发展、中国史诗缺失和抒情诗的高度发达、中外诗歌意境的异同等。比前两篇尤为深奥,因此课堂只截取“何处是”的“公式”展开。盖因本单元在《滕王阁序》之后,学生对《滕王阁诗》印象还深,容易共鸣,并可借此将古典诗歌中普遍运用的今昔对比手法进行梳理,将感性认知提高到理性认知。

二、“一次解读”与“二次解读”

以文艺评论和随笔作为多样化解读的对象,意味着学生要进行两次解读。“一次解读”,是对文艺评论和随笔的课文所鉴赏的对象加以解读,并形成自己的见解;“二次解读”,则是对鉴赏课文本身的解读。如果跳过“一次解读”,直接进行“二次解读”,对鉴赏课文很容易产生无条件认同,也就意味着直接用原鉴赏者的观点取代了自己的认知,如此,“多样化”就无从体现了。所以学生的活动应从“一次解读”开始。

“一次解读”的难点在于前面反复提到的,中学生对古诗文的认知是很浅陋的,教师需要进行恰当引导,既不干扰学生感性认知和自身观点的形成,又不能让解读产生过大偏差。

“二次解读”的难点在于,课本即“权威”,当学生自己的解读与专家的观点产生矛盾的时候,如何有理有据地提出质疑,既能独立思考,又不至于钻牛角尖。这也有赖于教师的引导。

三、“推”与“敲”之争

以《咬文嚼字》为例。

预习准备:

阅读课后“知识链接”――阮阅编撰的《诗话总龟》中关于贾岛与韩愈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而后粗读《咬文嚼字》相关段落。给学生作出提示:朱光潜先生的解读固然细腻非常,妙趣横生,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盖一首诗,本是一个整体,如果只摘取片段,未必能够把握诗意,这也是中国古典“诗话”的一个通病,重视炼字、炼句而少放入全篇去考察。还有一点,所谓知人论诗,要准确解读一首诗,往往还需要了解诗人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里其实也是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本的学习做准备)。无论是《诗话总龟》还是《咬文嚼字》,限于体例,都把这忽略了。要求学生找到整首诗,并检索作者的生平,作为课前预习。

课堂活动:

大部分学生都照要求完成了记录全诗和约略了解作者生平的工作。据《贾岛诗笺注》,此诗题为《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李凝其人,于史料无载,但一般研究者都认为系贾岛的朋友。据题目,本诗应为诗人为李凝的居所题写。

从诗的内容来看,首联云“少邻并”“野径”“荒园”,可见居处之幽僻。颔联月夜乘月色而来,颈联是行路的写照,末联则言惜别又订后约,足见是拜访朋友无疑。

而诗中的“僧”应该指谁呢?联系贾岛生平,他早年曾出家为僧后又还俗。从诗歌的口吻来说,此“僧”恰是诗人自己。

以上这些推论,都是在教师讲解诗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得出的。由此对照《咬文嚼字》相应段落: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随着诗歌所描写的场所和诗人主人公身份的确认,这段分析,就显得不太牢靠了。

接下来,教师先肯定了朱光潜先生所说的,炼字其实是与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相关,与意境相关。韩愈支持“敲”字,但未陈述理由。朱光潜先生的潜台词,更支持“推”字。而后将学生分组,支持“敲”的分一组,支持“推”的分一组,要求两组学生参照朱光潜先生的意见,给自己的主张提供支持。

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学生的反应相当有意思,甚至超出了教师的预期。首先,支持“敲”的学生认为,“推”的声音不见得比“敲”小,考虑到古代的门都是木门,推门时门轴的“吱呀”声也许比敲门时的剥啄声还大呢。因为这一条既无法证明,又无法证伪,和诗歌的意境关系不太大,后来被“存而不论”,视为疑案搁置了。

紧跟着支持“敲”的一组认为,朱光潜先生说的有道理,贾岛是去拜访朋友,那么还是“敲”显得有礼貌,而径直“推”开就鲁莽了。但支持“推”的一组则反驳,这要看朋友的亲疏程度而定。如果从全诗来看,贾岛和李凝似乎是密友。因为可以在夜里乘兴拜访,不等离开又迫不及待订下后约,可见二人关系亲密,非泛泛之交,如此一来,“推”岂不是显得更随性、更自然?

教师引导他们继续往意境上去想一想。支持“推”的一组仍然赞同朱光潜先生说的话,“推”更安静,更合乎整首诗的氛围。“敲”组在经过一两分钟沉寂后,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她认为“敲”的那一点声响,确实打破了岑寂,但不会“平添搅扰”,反而显得周围更安静了。

在对这名学生的回答加以赞赏之后,教师及时对此作出总结:在古典诗歌里,“以静衬静”和“以声衬静”的手法同时存在,后者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等,显示为一种更高级的技巧。

通过课堂的讨论,“推”“敲”到底哪一字更佳,并没有得出定论,也不必得出定论,但学生不仅完整欣赏了贾岛的一首诗,更显然对炼字的内涵留下了深刻印象。炼字不仅仅在炼“字”,而是在炼思想感情,寻找最合乎“诗境”的表达,即朱光潜先生所说的:“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前面提到的“一次解读”和“二次解读”的目标基本达成。

四、《说木叶》指瑕

和《咬文嚼字》相比,《说木叶》留下的思考题,能够完成的学生就少之又少。这也是在预料之中的。唯有少部分爱好古典文学且好学深思的学生,能够寻找到答案。

预习准备:

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提示学生:《说木叶》这篇课文,虽然鉴赏精微,旁征博引,但作者的论证,包含着一个很大的、根本性的漏洞。尽信书不如无书,不妨自行阅读,查找漏洞在哪里。在高一年级学习必修一课本后附加的《梳理探究――优美的汉字》时,已经讲解了关于汉字“六书”的基本知识。结合“六书”的知识,借助辞书,想想“木”的字形字义。

课堂活动:

本次课堂活动很难形成真正的讨论。因为只有几名学生能够指明,“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木叶”起初并不含有“秋叶”“黄叶”“枯叶”的意思。

教师详细加以解释:

在甲骨文中,“木”是一个象形字,像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板书绘图),就是今天我们头脑中的“树”的形象。《说文解字》:“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而“树”是形声字,从木,声,本义是指栽树――“植,立也。”注意,它的本意是动词。引学过的课文《寡人之于国也》加以说明:“树之以桑。”“树”也可作名词用,表示的是“木”的总名。

林庚先生也承认木即是树,木叶即树叶,但他认为古人不喜“树叶”而用“木叶”,是“木”的表现力更强的缘故。其实“树”从“木”中而出,渐渐地两个词可以并用和互换。在现代汉语“树”完全代替“木”成为高大植物的最通用名称之前,古人不会像我们对“木”与“树”的本义产生混淆。林庚先生说: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木”一词指向“落叶”,实系误读。“木”就是一棵树,有树冠,有树根,有树干。如果说今天的读者看到“木”联想到木头木料木板的粗糙质地和暗哑色泽,那是大有可能,但若说屈原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就很离奇了。

事实上,“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诗中,“秋气”是通过“下”而非“木”传达出来的。洪兴祖补注《楚辞》解此句云:“言秋风疾,则草木摇,湘水波,而树叶落矣。”他就很明白地说“树叶”。当然以洞庭一带的物候,会“下”的是秋天的黄叶,这又是不言而喻的。屈原开了头,后代也就多用以写秋景,落木千山,木叶稀,木叶飞,木叶脱,木叶凋等等。杜甫的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也是如此。

教师提问学生,林庚先生引用了很多诗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果我们要证明,“木叶”虽可以指枯黄的树叶,却并非必然指枯黄的树叶,要怎么办呢?

有学生提出,可以去查找含有“木叶”一词的诗文,看看是否有描写其他季节树叶的例证存在。

教师对此加以肯定。告诉学生,网上已经建立了很多古籍数据库,做这项工作比前人容易多了。给学生做演示,在“全唐诗检索”中,以“木叶”为关键词输入,可以得到不少结果。其中曹唐的《小游仙诗》:“洞里烟深木叶粗,乘风使者降玄都。隔花相见遥相贺,擎出怀中赤玉符。”马戴《山中寄姚合员外》:“朝与城阙别,暮同麋鹿归。鸟鸣松观静,人过石桥稀。木叶摇山翠,泉痕入涧扉。敢招仙署客,暂此拂朝衣。”这两处的“木叶”就并非黄叶,足可见唐代人对“木叶”的概念仍是很清楚的。

这堂课能够真正参与到讨论中来的学生是极少数。这种尝试的主要意义,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以及大胆对权威提出质疑的精神,同时学习利用信息时代的工具来辅助学习。

五、“何处是”的今昔对比

钱钟书《谈中国诗》一文中如是说:

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人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

“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预习准备:

教师提示学生,钱钟书先生所谓的“何处是”,在古典诗文中常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尤其在咏史与怀人的诗作中普遍运用。并要求学生去查找和搜集此类诗作。

课堂活动:

学生提供查找的诗词,教师再加以补充,显示这类诗作的数量极大,已经成为一种典范的模式。

师生共同查找的诗词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崔护《题都城南庄》、赵嘏《江楼感旧》、岑参《山房春事二首其二》、李白《苏台览古》、杜牧《金谷园》、包佶《再过金陵》、韦庄《台城》、欧阳炯《江城子》、崔橹《华清宫》三首其一、谢克家《忆君王》等。

通过对以上诗作的解读,可以发现钱钟书先生提出的这一公式的奥妙,简单说来,就是“物是人非”。公式一端往往是永恒不变或者历久常新的自然万物――日月、山川、花树等,另一端是短暂易逝、动荡变幻的人事――生命、青春、美貌、爱情、旧日的欢乐、王朝的繁华鼎盛……一端是“无情”之造化,一端是“有情”之人。自然与人事的对比、昔与今的对比、盛与衰的对比、乐与哀的对比……触发了人生短暂、世事无常、怀古伤今的苍凉感慨。

由这一堂课,学生不但理解了钱钟书先生《谈中国诗》婉转多姿的表达,并且掌握了一把解读诗歌的新钥匙。

六、结语

文学评论和随笔内容虽然艰深,看起来只能由教师主导讲习,而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往往依赖于教参,亦步亦趋。实际上如果经过精心设计,完全可以脱离教参的束缚,尝试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将之作为一种多样化解读的文本加以利用。

【参考文献】

[1]王先霈.文学批评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4篇

唐大中至咸通、乾符以来,诗人们在宗法前人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着自己的创作道路。大中前期,以许浑、刘沧为代表的格律诗人致力于山水、怀古诗的创作,逐渐使七律艺术达致熟练之境;杜牧、李商隐、温庭筠兼容诸家,取精用宏,在发展完善律诗、绝句的表现手法,丰富咏史、咏物诗之境界等方面创获颇丰,其中对于心灵世界和绮艳题材的开拓,尤具诗史意义。大中后期,随着两大诗人群体在“夕阳无限好”的凄丽余晖中退出诗坛,晚唐诗歌也随着大唐帝国一起走向了暮霭沉沉的黄昏。

“咸通时代物情奢,欢杀金张许史家。破产竞留天上乐,铸山争买洞中花。”(韦庄《咸通》)随着世风的急剧腐化,咸、乾士风更加隳坏,士人们生活态度上放荡无忌,尽决藩篱,创作趣尚上“下笔不在洞房蛾眉、神仙诡怪之间,则掷之不顾”(吴融《禅月集序》)。元人辛文房感慨系之道摘要:“观唐至此间弊亦极矣。独奈何国运将弛,士气日丧,文不能不如之。嘲云戏月,刻翠粘红,不见补于采风,无少裨于化育;徒务巧于一联,或伐善于只字,悦心快口,何异秋蝉乱鸣也。”在蝉噪蛙吟声中,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曹邺、刘驾、罗隐、杜荀鹤、李山甫等寒士“返棹下流,更唱喑俗,置声禄于度外,患大雅之凌迟,使耳厌郑卫,而忽洗云和;心醉醇醴,而乍爽玄酒”。他们以复古求新,有意和时风相左的自觉意识,将诗歌创作和衰微时代紧密相联系,努力从汉乐府民歌和元白新乐府诗歌中汲取营养,将浅俗表现范式运用于乐府古风及格律诗创作中,在浮艳绮靡时风中,独树尚俗写实之帜,势若微阳战阴,冲密云而吐丹气,使现实主义诗歌创作在晚唐诗坛放射出最后光线。由于时代和才力所限,寒士们未能越出前人樊篱而卓然成家,他们在艺术上所做的不懈探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汉乐府民歌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精神,表现现实人生,抒发真情实感,其语言朴素精炼,风格清新流畅,胡应麟赞之为摘要:“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又说摘要:“矢口成言,绝无文饰,故浑朴真至,独擅今古。”汉乐府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旨在总结人生经验,说明生活道理,对于生死、贫富、盛衰等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新问题抒发感慨,其形式或为谣谚,或为寓言,带有教训告诫意味。元白的新乐府继续了汉、魏乐府“美刺比兴”的优良传统,向民间歌谣学习,不事雕饰,直写性情,以流易之体,极富赡之思,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寒士们学习汉乐府民歌和新乐府的精神和语言,他们不仅在乐府古风的创作中自觉地继续了元白的浅俗范式,还将其运用至格律诗的创作中,为律诗的通俗化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乐府诗本可人乐,诉诸听觉而非完全由视觉接受,其独特的表现方法,和雅言系统的文人作品大异其趣,它非凡的朴、拙、自然等趣味,正为志在复古的尚俗寒士们所喜爱,他们醉心学习和模拟,以致在他们仿作的乐府,甚至近体诗中,都带有民歌清浅自然的风味。他们极少用典,善用白描,直抒胸臆,毫不掩饰。皮日休的《三羞诗》、《正乐府十篇》,远承汉魏乐府谣谚,近师白居易《新乐府》、《秦中吟》,语言通俗、朴质平易是其长,然排比见迹、显露无余是其短。皮日休在格律诗中用清浅之语言,流利之音节,跳踯之句法,破前人惯用之音节词汇,自制音响,实已开宋诗先河。如《西塞上泊渔家》摘要:

白纶巾下发如丝,静倚风根坐钓矾。

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

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

西塞上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

此诗前六句细写渔家境趣,如数家珍。首联“静倚”二字绘出渔父悠然自适的神情。中间两联描写渔家日常生活摘要:中妇采桑以供蚕事,小儿买蓑以备风雨,见渔家各尽其事、勤于治生;雨过有莼菜之滑,春后有鲈鱼之肥,是渔家衣食丰足、风物情佳。结言自己“隔波相羡”之意,表露对田园隐逸生活的依依向往之情。全诗刻画真切,语言秀雅,风格淡逸,颇具宋诗之概。又如《送从弟归复州》摘要:

羡尔优游正少年,竟陵烟月似吴天。

车螯近岸无妨取,舴艋随风不费牵。

处处路傍千顷稻,家家门外一渠莲。

殷勤莫笑襄阳住,为爱南溪缩项鳊。

此诗夸竟陵美景,羡弟得以归家。首联叙相别之意,点出故乡景物和吴天不异。中二联总写“似吴天”摘要:上联,车螯近岸而可取,舴艋随风而易行,写归途之风物;下联,处处稻熟,家家莲开,写归家时景候。尾联设想其弟到家之事,竟陵南塘之鳊,风味正不减吴地鲈鱼之美,归正其时,可以享用。全诗以亲切的话语,平易晓畅的民歌格调,叙写吴地至家乡竟陵一带的美丽风光,洋溢着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

陆龟蒙曾在《甫里先生传》中曾这样自述自己的诗歌创作历程摘要:“少攻歌诗,欲和造物者争柄,遇事辄变化,不一其体裁。始则凌轹波涛,穿穴险固,囚锁怪异,破碎阵敌,卒造平淡而已。”陆龟蒙咸通年间和皮日休唱和吴中,学韩愈诗风,逞才炫博,驰骛新奇,“另开僻涩一体”,胡震亨评其诗“墨彩反复黯钝者,当由多学为累,苦欲以赋料人诗耳”。其后退隐江湖,回归自然,吸取江南民歌《吴声歌》的营养,仿乐府古题而作《古意》、《杂兴》、《古态》、《洞房怨》、《南塘曲》、《风人诗四首》、《乐府杂咏六首》、《子夜四时歌》、《子夜警歌二首》、《子夜变歌三首》、《江南曲五首》、《陌上桑》等,深婉缠绵,情韵悠扬,保持了民歌清新流畅的风味和情调。

陆龟蒙隐居松江期间创作的山水田园诗,以清新明丽、流畅如歌的语言,描画家乡吴中秀美的山川风光,表达自己山林恬适之趣,其《自遣诗三十首》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如其一摘要:

五年重到旧山村,树有交柯犊有孙。

更喜卞峰颜色好,晓云才散便当门。

诗写远客乍归,满目新奇,流露出对家乡田园山水的无限依恋心情。又如其二十五摘要:

一派溪随箬下流,春来无处不汀洲。

漪澜未碧蒲犹短,不见鸳鸯正自由。

描写南国水乡春色,可谓诗中有画。《怀宛陵旧游》也是清隽秀逸、情景融会的佳篇摘要:

陵阳佳地昔年游,谢胱青山李白楼。

唯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风影落春流。

通首以“佳地”二字贯下,次句写宛陵名胜,文士风流,

三、四句用俊逸之语绘出一幅绝妙景致摘要:斜辉映溪,风动酒旗,影照春流,巧妙传达出诗人对旧游佳地的魂牵梦萦之情。《和袭美春夕酒醒》以潇洒自然、情趣盎然之笔,勾画出自己浪迹江湖、悠然自得的闲散之情摘要:

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

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月色、花影、醉人浑然一体,化合成春意、美景、诗情、高士的翩翩韵致。

曹邺诗中有大量的乐府旧题,如《徒相逢》、《筑城曲》、《战城南》、《长相思》、《东武吟》、《蓟北门行》、《代罗敷诮使君》、《怨歌行》、《不可见》、《薄命妾》、《放歌行》、《代班姬》等,此外还有仿效元白新乐府而自创的新题乐府,如《望不来》、《古相送》、《去不返》、《思不见》、《乐府体》、《南征怨》、《古词》、《古莫买妾行》等,古辞古韵,诸体略备而意深语健。但由于过分追求质直简切,有些诗歌语言枯燥干涩,缺少灵动之气,这也是其他乐府古风诗人的通病。

曹邺中岁归隐田园后,“扫叶煎茶摘叶书,心闲无梦夜窗虚”(《题山居》),秀色可餐的阳朔山水,安置了诗人飘泊的心灵。他的七言绝句以农村为题材,用不刻画、不雕琢的白描手法叙事写景,直寻兴会,其清淡冲旷的风格,深得乐府遗意和陶诗韵致。如《田家效陶》摘要:

黑黍舂来酿酒饮,青禾刈了驱牛载。

大姑小叔常在眼,却笑长安在天外。

全诗用简淡之笔,以农家的淳朴淡泊,映现出功名富贵的虚妄。从农家媳妇的口吻中,真切地表达了处于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农民自给自足、自得其乐、和世无争的心理状态。又如《早秋宿田舍》摘要:

涧草疏疏萤火光,山月朗朗枫树长。

南村犊子夜声急,应是栏边新有霜。

诗人夜宿农家,亲涉农事,和农村的种种物事皆能亲切交流,他熟悉这里的一切,成了农家的一员,能够从秋夜牛犊的鸣叫声中,推想出栏边早霜的微寒。又如《老圃堂》摘要:

召平瓜地接吾庐,谷雨乾时偶自锄。

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

《史记·萧相国世家》摘要:“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诗用召平瓜事,写自己摆脱名利,耕读田园,甘心淡泊的闲适生活和愉悦心境。语言浅俗,感情深沉。

三、四句用拟人之法,以“欺”点睛,妙传早春之神,春风那如孩儿调皮捣蛋而又天真可爱的神态如可触摸。

尚俗寒士中的乐府古风诗人多承继着汉乐府和元白新乐府的浅俗传统,为求诗歌内容的明晰,不论在古体诗或近体诗中,他们多采用语法结构较为松散的散文语法,力求使诗歌意象清新,易于浮现。他们的诗歌语言合乎日常语言习惯,易于知解;诗中极少使用散漫式的语言,或省略过多的叙述方式。总之,他们以听者的感官能在瞬间接收、连贯成完整的形象或意象为首要的考虑。如刘驾的《桑妇》摘要:

墙下桑叶尽,春蚕半未老。

城南路迢迢,今日起更早。

四邻无去伴,醉卧青楼晓。

妾颜不如谁,所贵守妇道。

一春常在树,自觉身如鸟。

归来见小姑,新妆弄百草。

诗歌的语言未经任何复杂的改造,矢口而出,明白如话,声调婉畅,内容浅近,保存了民歌的天然韵味。

为了易于知解,尚俗寒士们在诗歌意象的传达和语法的运用上,也遵循着乐府民歌的传统手法,诸如镶嵌、重叠、排比、递进、顶真之类,通过形式上的拙趣,产生声音反复、回环的韵律效果;或者采用较为直接的感叹、设问、呼告等表意方法,表达激烈、直露的情绪。乐府诗中一贯使用的基于音、义和形的拙趣,他们也加以巧妙的承袭,即使是在近体诗中,他们也没有因近体诗的习惯而遽加改变,有时反倒更加强调民歌手法以增添趣味。如刘驾在七言绝句的尾联,有意连用三个叠字,从而形成一种非凡独创的句法,在晚唐绝句中别具一格摘要:

一别杜陵归未期,只凭魂梦接亲知。近来欲睡兼难睡,夜夜夜深闻子规。(《春夜》)

几岁干戈阻路岐,忆山心切和心违。时难何处披衷抱,日日日斜空醉归。(《秋怀》)

清秋新霁和君同,江上高楼倚碧空。酒尽露零宾客散,更更更漏月明中。(《望月》)

顷年曾住此中来,今日重游事可哀。忆得几家欢宴处,家家家业尽成灰。(《郭中感怀》)

未栉凭栏眺锦城,烟笼万井二江明。香风满阁花满树,树树树梢啼晓莺。(《晓登成都迎春阁》)

叠字的使用,正是听觉效果的一种设计,它固然强化了意象上细腻刻画的奇巧,但更多的还是出于诗家追求诗歌声音的动听、生动的艺术效果,从而也加重了诗中情感表现的力度。这正是民歌纯朴表现技巧的灵活运用。

尚俗寒士中的罗隐、杜荀鹤和李山甫三人,则将浅俗之风引入律诗创作,走出了一条七律平易通畅的道路。尽管前人对此褒贬不一,但他们在律诗体式上的创格之功则是有目共睹,不可忽视。明人许学夷云摘要:“开成许浑七言律,再流而为唐末李山甫、罗隐诸子。罗、李才力益小,风气日衰,而造诣愈卑。故于鄙俗村陋之中,间有一二可采。然声尽轻浮,语尽纤巧,而气韵衰飒殊甚。唐人律诗至此乃尽敝矣。”又云摘要:“初唐七言律,质胜于文,盛唐文质兼备,大历而后,文胜质衰,至李山甫、罗隐诸子,则文浮而质灭矣。”吴乔《答万季野诗问》云摘要:“七律至沈、宋以至温、李,皆在起承转合规矩之中。唯少陵一气直下,如古风然,乃是别调。白傅得其直遂,而失其气。昭谏益甚。”又云摘要:“乐天之后,又有罗昭谏,安得不成宋人诗。”朱克生《唐诗品汇删·七言律》云摘要:“杜苟鹤、李山甫则委巷说矣。”又《幕府燕闲录》云摘要:“杜苟鹤诗鄙俚近俗”。而洪亮吉则云摘要:“七律至唐末造,惟罗昭谏最感慨苍凉,沉郁顿挫,实可以远绍浣花,近俪玉溪,盖由其人品之高,见地之卓,迥非他人所及。”曹毓德《唐七言律诗钞》云摘要:“罗昭谏之笔健气雄,分道扬镳,并属全唐后劲。”顾云也在《唐风集序》中极力推崇杜荀鹤之诗摘要:

咏其雅丽清苦激越之句,能使贪吏廉,邪臣正,父慈子孝,兄良弟顺,人伦纲纪备矣。其壮语大言,则决起逸发,可以左揽工部袂,右拍翰林肩,吞贾喻八九于胸中,曾不萎介。或情发乎中,则极思冥搜,游泳希夷,形兀枯木,五声劳于呼吸,万象悉于抉剔,信诗家之雄杰者也。

平心而论,罗隐等人将声律对偶和浅近通俗结合起来,将七律由主观抒情引向客观纪实,叙事抒情委婉流畅,如话家常,议论明快尖锐,饶有风趣。其中一些诗句类乎格言成语,为人们广为传诵。王楙《野客丛书》卷六《杜荀鹤罗隐诗》云摘要:

唐人诗句中用俗语者,惟杜荀鹤、罗隐为多。社荀鹤诗,如曰摘要:“只恐为僧僧不了,为僧得了尽输僧。”(《赠僧》)曰摘要:“乍可百年无称意,难叫一日不吟诗。”(《秋日闲居寄先达》)曰摘要:“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闻子规》)曰摘要:“拳世尽从愁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秋宿临江驿》)曰摘要:“世间多少能言客,谁是无愁行睡人。”(《秋夕》)曰摘要:“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赠质上人》)曰摘要:“莫道无金空有寿,有金无寿欲如何。”(《戏题王处士书斋》)罗隐诗,如曰摘要:“西施若解亡人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西施》)曰摘要:“今宵有酒令宵醉,明日愁来明日愁。”(《自遣》)曰摘要:“能消造化凡多力,不受阳和一点恩。”(《登高咏菊尽》)曰摘要:“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水边偶题》)曰摘要:“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筹笔驿》)曰摘要:“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劳为谁甜?”(《蜂》)曰摘要:“明年更有新条在,搅乱春风卒未休。”(《柳》)今人多引此语,往往不知谁作。

《石园诗话》卷二论李山甫云摘要:

第5篇

在这个世界的理想有两种,一种是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是理想通过我得到实现,纵然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谈理想高一作文8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谈理想高一作文800字1曾说过:"凡专注一事终身则必有所成。"

诚然,如果说人生如同攀登山峰,那理想就是登顶的动力,没有理想,就没有了动力;如果说人生如同长跑,没有理想,就没有了方向;理想如同一泓清泉,能够滋养我们的内心,没有理想,生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理想是什么?理想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是一切动力的源泉。但凡拥有理想还不够,还必须坚持理想,并勇于追求。理想不论大小,因为只要在路上,就没有到不了的地方,未来的你,只需要比一个人更好,那个人就是现在的你。

为什么要坚持理想呢?春蚕永远逃离不了作茧自缚的命运,但它终会破茧重生。击溃自我的束缚,也许在摆脱了内心的束缚后,就会像蚕一样迎来一个全新的世界。人有了理想,就有了方向,有了目标,眼中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精彩。

史铁生摔了一跤,失去了双腿,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但他却没有失去方向,而是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怎么坚持理想呢?拿破仑曾说:"我成功是因为我有决心,从不犹豫。"所以,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要有决心,永不言弃。居里夫人研制出了镭这种放射性元素,她也曾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黯然,可她却从不曾想过要放弃,心中的那个信念一直激励着她,这样的人上帝当然会垂怜于她,成功当然会与她一次次碰撞出火花。

追求理想的同时,我们要脚踏实地,不能盲目追求。效颦的东施没有看到自己与西施的差别,盲目模仿,被传为千古笑谈。邯郸学步的燕国人,盲目模仿,忘记自我,最后落得个爬回去的下场,真是贻笑大方。所以,我们要坚持正确的理想,不害怕失败。痛苦的经历告诉我们,不要总在过去的回忆里缠绵,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一切都是在磨练你,丰富你,充实你,不值得回忆的人与事不要在意。

每一天的太阳都是新的,面对挫折,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坚定,也许我们不会成功,但在追梦的路上奔跑过,已是一种成功。

寻一个梦想,过一种人生。拥有梦想,并勇于坚持,我们的人生定会精彩纷呈。

谈理想高一作文800字2理想是海中的灯塔,指引我们寻找到人生的方向;理想是高山悬崖上的雪莲,等着我们去采摘;理想是风浪中的小船,摇摆不定,教会了我坚持不放弃,载着我驶向胜利的彼岸。

每个人都拥有美好的理想。有的人想当白衣天使——医生,用灵巧的双手为人们治疗疾病;有的人想要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让更多人体验到知识的魅力;还有的人想当国家栋梁,替人民排忧解难……而我想做一个支教老师。

记得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了一组照片,照片上是几个面黄肌瘦的小孩子,他们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光着脚踩在泥里,带着泥土的脸上还挂着朴实的笑容……这是一组山区孩子的照片。这一刻,他们的笑容直击我的内心。他们生活在大山,吃不好,穿不暖,生活得很艰苦。或许,他们也有在知识海洋遨游的梦想,但贫困的山区中缺师少教,缺乏实现梦想的土壤。

也许他们一辈子也走不出大山,看不了山下风景;也许当他们走出大山,却发现由于缺少知识,和当今社会格格不入。“文盲”两个字会深深地扎根在他们的身上,永远洗刷不掉……

留在大山,对于大山里的人来说,是一辈子的艰苦;而走出大山对他们来说,就是当个“特殊”的人,被人瞧不起。这对于山区的孩子也太不公平了,他们和别人的差距不过是生在大山,活在大山罢了……他们“不幸”的画面,总在我的脑海不断重播。我总想着:“我能做些什么吗?”

我没有办法改变他们生活的现状,也没有办法带他们走出大山。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能凭借着自身的力量,让一些山区的孩子在未来能识字,不做文盲,得到精神上的食粮。

理想很远大,但现实却是残酷的。我不知道我能否坚持并且实现我的理想,但不管怎样现在我都应该行动起来,朝自己的理想努力拼搏,我相信有努力就会有成功,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实现我的理想。

在这夜里,我怀着美好的理想甜甜地睡着了。

在梦里我仿佛看到了:破破的茅草屋里,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孩童稚嫩的嗓音中带着几丝沉重,听在耳里是多么的悦耳动听啊!我抬步走进茅草屋,孩子们纷纷抬头望向我笑嘻嘻地向我打招呼“老师好”……

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啊!

于是乎,我仿佛坐上了前往山区的轿车,一直驶向偏远的山区……

谈理想高一作文800字3理想是什么?母亲拉着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我,漫步在大街上。“昕冉,你有理想吗?”“理想是什么?能吃吗?”母亲嘴角流露了一丝微笑,便沉默不语了。

于是,一个硕大的问号常驻于我的脑海,直到那一天……

在我一年级刚迈入学校的大门时,坐在矮小的椅子上,聆听到悦耳的铃声。看到迷人的老师时,一颗种子便种在了我的心里:我长大后也要当老师!因为我喜欢春光明媚的校园;喜欢活泼可爱的孩子;喜欢那清脆的铃声!时光荏苒,我长大了,知道了自己的秉气心性,也不想局限在这狭小的地方,我要开创出新的天地。可是,我对老师的崇拜与向往是不可磨灭的,于是我便想到了:大学教授。

于是我兴高采烈地把这个理想告诉母亲,她不由得大吃一惊:平时学习成绩一般,如何向着梦想前行呢?于是妈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既然想好了,便努力吧!不要飞机上放炮——空想!”

我开始向着自己的梦想前进,每天上课专心致志,下课不耻下问,回家更是努力奋斗。虽然挑灯夜战的滋味不好受,但做题时却有了“行云流水,一泻千里”的速度。这滋味,是甜的!

不过,上帝似乎喜欢把困难当做礼物奖赏给我,让我措手不及。

在一次考试中,我的成绩对我来说简直是一落千丈。就当我认为我的努力于我如浮云时,就当我认为自己不是教授这块料时,就当我开始打退堂鼓时。母亲递给了我一张纸:

理想的实现历程

决定坚定努力失败困惑重燃斗志再次奋斗成功,并语重心长地说:“你现在在困惑阶段,只有重燃斗志,再次奋斗,就会把理想变成现实!”母亲温柔的话语有如春雨般点醒了我,帮我明确了人生坐标。不惧失败,勇往直前,向着目标前进。

于是,在深夜,在万籁寂静时,在灯光的陪伴下孤身影只。但我并不孤单,因为这条路上有理想,努力和奋斗与我同行。

成长是一曲钢健的歌谣。走进田间地头,听拔节声声;走进森林旷野,听万籁和鸣;那么理想,便是这歌谣中不可或缺的音符。理想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理想如同春雨点点,滋润你的心田;理想如同深夜里的一盏灯,时时刻刻告诫着你,鞭策着你:要努力,要奋斗,要坚持,朝着理想前进,让理想变成永恒的现实!

谈理想高一作文800字4相信大家都听过宋朝阮阅写的《诗话总龟前集》中的一句:“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那么,请问理想究竟是什么?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一个是自己前进的目标;也会有人说这仅仅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还有人会认为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梦。仔细想想,其实梦是期待,而理想是坚强——是把你飘渺的梦坚持作自己的勇气与执着,是你对自己负责的最高境界。从另一个角度讲,梦也是理想的一种,一种没有坚持的理想,但扪心自问,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成就自己心中最初的理想?

童年时,我的理想是有钱。大人问我:“小朋友,有了钱你要去干什么?”“我要去买糖。”“如果你有很多钱呢?”

“我会去买很多糖”“如果你有用不完的钱呢?”“我会把做糖的工厂买下来”的确,小时候的我们,天真无邪,有着一颗善良的童心,幸福与快乐是一曲不变的乐章。

刚上初中的时候,我的理想是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尖子生,回到家能收到家人的表扬,在学校能收到老师们的肯定,同学之间有鹤立鸡群的表现。但是,渐渐地,我发现其实这个理想并不只能是我想就能达到的。之后,我学会了奋斗。

忙忙碌碌一天加上晚自习后放学回家,真是又累又困,吃夜宵都没有味道,这样的日子很单调,也学有时候会想念许多小学同学,有时候赶着上课还是一双朦胧的眼睛。讨厌死板的校服,却又不得不每天规规矩矩地穿好。星期六、星期天的时间真的很短,还属于孩童的脾气很想发作,但为了自己的理想,我不敢也不会放弃,把握自己的每一天绝不放手。

今天,我有一个理想,我希望自己能考上缙云高中,为了自己的理想,每一天都辛辛苦苦地拼搏努力着。

梦想像一颗种子,种在“心”的土壤里,尽管它很小,却可以生根开花,假如没有理想,就像你生活在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试问,如今的热血青年谁有愿意过那种行尸走肉的日子呢?我相信我不会,也没人愿意。

理想会催使人前进,也许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会遇到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没关系,跌倒了自己爬起来,为自己的梦想前进,毕竟前途不仅靠运气,也是靠自己创造出来的。

谈理想高一作文800字5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的港,任何风向对他来说都不是顺风。

——蒙田

理想如一座灯塔,它指引着你在茫茫人生大海中航行。从古至今,凡成大事者皆因有理想的支撑才迈向人生的顶峰。人因为理想,才得以铸就人生的辉煌。

藏之名山,传之后人。

年轻时的司马迁,为了遵从父志,决心完成一部千古史记。然而一切事与愿违,当他着手书写这部史记时,发生了李陵案。他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受刑后,他一度因不堪屈辱打算引决自裁,但是什么支撑着他忍受这屈辱并完成了《史记》这部著作呢?是理想。他曾说过“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没错,为了能使自己的文章流传于世,他隐忍苟活,忍辱奋起,历经多年终于完成了这部千古巨著《史记》,就连鲁迅先生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没有理想,哪来的拼搏?

这世上不乏能人,可真正为人们所熟知的又有多少呢?这是为何?只因他们没有理想。在人生这场长途旅行中,他们渐渐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不知自己为何而奋斗。因此,即便才高八斗,也注定了一生碌碌无为。

有了理想,你才会有前进的动力,不论你的理想是大还是小,它总会支撑你迈向成功。

少年时期的达尔文曾对他的父亲说他想周游世界,因为他坚信世上还有许多未被人们发现的奥秘。为此他一直在为自己的理想作准备,可人们却斥责他“不务正业”。但他未曾放弃。

当他终于完成了历时五年的环球航行,经过不懈探索研究终于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并出版了震惊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为科学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终于成为著名的博物学家。

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自己,但在这丰硕的成果背后是一直支撑着他的理想啊。

第6篇

“俗

词”

说———兼及与相近范畴的关系

[摘 要]雅俗之辨贯穿整个词学批评史,它建构了中国词学批评最初的理论框架,是词学研究中最为突出的主题,但对何谓俗词研究者们却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俗词的研究对象与边界范围混乱不堪,因此有必要对其概念重新进行界定。俗词的特征集中在俗体、俗语、俗意、俗风四个方面。俗体、俗语侧重于“形”,而俗意、俗风则侧重于“神”。不管沾染上这四点中的任何一点,都可构成俗词。此外,俗词与其他邻近范畴,如俚词、词、艳词等,并非简单的等同关系。

[关键词]词; 俗词; 俗语;俗体;俗意;俗风

雅俗之辨贯穿整个词学批评史,它建构了中国词学批评最初的理论框架,是词学研究中最为突出的主题,但对何谓俗词,研究者却众说纷纭,不能达成一致,如李昌集《北宋文人俗词论》一文认为俗词乃是:“1. 把秦楼楚馆如实地引入词作,多把作为词的主角,词中充溢着一股市井气息; 2. 不着意比兴之意,将男女心境真切、直率地表露; 3. 运用世俗的语言词汇。”[ 1 ]43 - 44也就是说,俗词主要是以歌妓为表现对象的咏妓类俗词。谢谦《论宋代文人词的俚俗化》(《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认为文人词的俚俗化是文人为迎合市场需要,以市井语入词,以世俗之语写世俗之情,“世俗之情”一般都认为是世俗的男欢女爱之情,谢先生由这种界定所论述的文人俗词也仅有柳永、黄庭坚、秦观、石孝友几位咏妓类俗词的作者。赵义山《论宋金俗词及其对元散曲的影响》认为俗主要是题材内容和语言风格的自然通俗,在他看来,俗词“不仅有柳永等人的恋情一流,而且有曹组等人的滑稽一流,辛弃疾等人叹世归隐一流,以及张伯端等人的道教一流”[ 2 ]32。还有一些学者虽然并未对俗词作明确的界定,但其行文当中明显透露出对俗词的见解,如诸葛忆兵《北宋末年俗词创作论略》[ 3 ]所论述的俗词不仅有承柳永词风的俚俗词,还有宗教词、俳谐词。俗词到底是指那些以为表现对象的咏妓类俗词,还是既包括咏妓词,也包括俳谐词、道教词以及一部分归隐词在内? 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混乱的,因此亟待理清,否则俗词的研究势必陷入取材及叙述逻辑的混乱,也会危害到与之相邻的雅词研究。

一、俗词的界定俗词概念的界定是困难的,因为通俗与否是非常主观的判断,思想修养、社会地位以及受教育水平的不同,都会使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审美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分歧,因此必须借助一些工具性指标,如词论、词话中所载古代词论家对俗词的评判,帮助我们总结俗词特点,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可能公正确切,有说服力。纵观诸多词论对俗词的批判,多集中在俗体、俗语、俗意以及俗风四个方面。(一)俗体严羽《沧浪诗话·诗法》力主学诗必去五俗,第一即俗体,俗体多游戏文字,有辞无情,因此也是雅词的一大忌讳。词中俗体包括隐括、集句、集曲名、药名、嵌字、回文、独木桥体等,这些词体以巧妙运用语言文字成趣,如苏轼《菩萨蛮》(回文) :

落花闲院春衫薄。薄衫春院闲花落。迟日恨依依。依依恨日迟。梦回莺舌弄。弄舌莺回梦。邮便问人羞。羞人问便邮。纯粹为显示工巧,华而不实,虽然表面上看是一种文人雅兴,但实际上难以构筑词作深层的含蕴,多停留于表面的文字游戏,巧则巧矣,终难归入雅词,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即言:“回文集句之类,皆是词中下乘。有志于古者,断不可以此眩奇。一染其习, 终身不可语于大雅矣。”[ 4 ]3893对这些游戏文字之体颇有微辞,评价不高。 (二)俗语俗语也是使词不雅的“罪魁”,俗语主要指语言字句的俚俗浅白,即用方言口语以及字书不载的俗字、土字。如李调元《雨村词话》评杨无咎《天下乐》词云:“‘雪后雨儿雨后雪。镇日价、长不歇。今番为客忒太切。和天地也来厮鳖。’‘价’字,‘忒’字,‘厮鳖’字,皆曲中借用俗语,不可入词。厮鳖,即脾鳖之类。”[ 5 ]1388这些遭鄙薄的俗语、俚语都是当时的方言土语,文人却以之入词,因此备受诟病。词本是源于市井民间的文艺样式,天生从脐带里就带着一股俚俗的气息,但自文人染指词的创作以来即形成以雅相尚的趣味,力避俚俗市井气,即便是语俗意不俗的佳作,仍不免“俚俗”的遗憾。如陈廷焯《词坛丛话》言:“山歌樵唱, 里谚童谣, 意有绝妙者, 但总不免俚俗二字。”[ 6 ]3472那些运用了大量方言土语使人难以索解的词作更难免备受攻击的命运了。在崇雅斥俗的潮流中力避俗语,不仅是对市井气的避免,更是使词作保持自身文体独立性的重要手段。大量方言俗字的运用使词与作为俗文学的元曲极其类似,如李佳《左庵词话》云:“玉抱肚调,作者不多见。扬无咎词云⋯⋯语多俚质似曲,词家不可为式。”[ 7 ]3173而词似元曲正犯了词家之大忌,因此,在词学批评中,类似元曲风貌,也多是对俗词俗语的批判。(三)俗意如果说俗语还是俗词外在表面显现出的俗气,那么意俗就是俗已深至骨髓、渗透到内容意趣里的俗了。具体而言,俗意包括内容的艳秽亵,以咏妓类艳词为常见,无聊应酬,以寿词为多见,传道布教,以道教、佛教词为常见。先看内容的艳秽亵。词之为体,擅长言情,但在情与性、情与欲之间要把握好尺度,如王又华《古今词论》言:“诗庄词媚,其体元别。然不得因媚辄写入一路。媚中仍存庄意,风雅庶几不坠。”[ 8 ]606指出词虽以媚为美,但情感表现也要有度,过度则容易跃到性与欲的层面,入秽亵一路。也就是说言情之作不能超越界限,由情涉性,否则词即流为秽亵,变成俗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柳永之词备受抨击,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肯定情语,否定绮语,而许昂霄《词综偶评》则肯定景语,否定情语。无论是情语、景语还是绮语,归根结底都是言情要有节制,不能入秽亵一路。再看内容的无聊应酬,这主要是针对寿词而言。寿词在晏殊的词集中即大量存在,至北宋末创作日益繁盛,到南宋时已空前繁荣,成为不可忽视的一大词类。由于寿词乃是为祝寿庆诞而作,免不了要迎合喜庆的氛围说些祝福的话,词作内容上就难免陈陈相因,充满功名、富贵、长生等庸滥的语辞,难于表现作者情志,成为纯交际应酬之作。正如张炎所言:“难莫难于寿词,倘尽言富贵则尘俗,尽言功名则谀佞,尽言神仙则迂阔虚诞,当总此三者而为之,无俗忌之辞,不失其寿可也。”[ 9 ]266若寿词尽言功名富贵、长命百岁等俗滥语辞,定会使词充满俗气。试以辛弃疾的两首寿词《感皇恩》(寿范) 、《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甲辰岁)为证。前一首充满健康长寿的语辞,不脱祝愿长命百岁、永远不老的俗套,属于为张、沈二人所否定的俗词,而后一首则一洗一般祝寿词中长寿、富贵的庸滥语辞,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愿望,堪称祝寿词中的佳作。最后看内容上的传道布教。词本是一种抒情性文学样式,但道士僧人却以之传道布教,劝人向佛向道,遂使词丧失了文学性,变成宣扬宗教思想的工具,这类词宗教意识强烈,且不能以融化于心的宗教思维来观照客观万物,使词作情景融合,独具韵味,因此艺术感染力薄弱,难入风雅一脉,如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言:“道录佛偈,巷说街谈,开卷每有如梦令、西江月诸调,此诚风雅之蟊贼,声律之狐鬼也。”[ 10 ]3346批判道录佛偈等质木无文之语入词,使词有乖风雅。宋词中充斥了大量的道教类俗词和佛教类俗词,如陈朴、张伯端、张继先、薛式、陈楠、葛长庚、萧廷之等道门中人以及曾、史浩、张抡、沈瀛、夏元鼎等文人均作有不少道教类俗词,这些词广设密码符号,大量使用隐语,诸如日魂月魄、婴儿姹女、黄芽白雪、金精木液、红铅黑汞、男女夫妇、乌兔龟蛇等充斥于词中,这些语码符号是金丹修炼方法的隐喻与象征,是道教语言系统特有的承载信息的工具,以世俗的语言系统解之,根本无法理解其深层含义,因此读来多枯燥乏味,让人坠入理障,丝毫感受不到艺术美感,这可谓以炼丹修行为主旨的道教类俗词的通病。两宋以词宣扬佛教思想的也不乏其人,典型代表可谓王安石,如其《雨霖铃》“孜孜矻矻”词,完全是佛法与禅理的宣讲,毫无文学趣味,其中“本源自性天真佛”、“本来无物”等句,都是直接将禅宗用语引入词中,前者来源于《永嘉证道歌》,后者则源于“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佛偈。(四)俗风俗风是从词风格的角度来论述的,词风滑稽谐谑、粗鄙油滑则俗,如南宋曾编选《乐府雅词》,在自序中他自称选词的标准乃是“涉谐谑则去之”[ 11 ]4955 ,可见风格俳谐油滑也是俗词的重要特征。两宋俳谐类俗词创作兴盛,北宋初期的陈亚被称为“滑稽之雄”,中后期的王齐叟、邢俊臣、张衮臣、曹组以及以苏轼为首的苏门词人群如秦观、黄庭坚、李廌、赵令畴等,都创作了大量的俳谐词,南宋以辛弃疾为中心的辛派爱国词人继北宋中后期又迎来了俳谐词创作的另一个。这些俳谐词获得的评价都不高,如曹组的俳谐词南渡后就被高宗下旨毁灭其版,就连突破了单纯为滑稽而滑稽,上升到寓庄于谐高度的辛弃疾的俳谐词,也不免“学幼安率祖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 12 ]4249的批评,言外之意,其滑稽并非“佳处”,而是缺点、劣处了。·167·综上所述,宋代对俗词的批判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侧重于“形”,即词的艺术风格,二是侧重于“神”,即用儒家诗教规范词体。如张炎、沈义父对寿词语言字句的要求,是着眼外在之形上的俗,词论家对柳永等人词、艳词的批判,则是从儒家传统诗教观的角度立论,要求情感抒发有节制,合乎政治伦理的规范。宋代之后俗的标准也日益收紧,隐括、回文等体裁均被归入俗体,宗教词也成了被批驳的对象。

二、俗词与相近范畴的关系人们习惯上把俚俗、鄙俗、通俗的词称之为俗词,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称呼,有时在词论家那里,俚词、词、艳词等也都指俗词,但它们与俗词并非是等同的关系,俚词在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等同于俗词,但词、艳词等就并非如此了,因此容易混淆,有必要将它们一一辨清。(一)俚词南宋有了雅词、俗词分类的自觉,但并未出现俗词的概念,只有俚词的称呼。如张炎《词源》曾言:“昔人咏节序,不惟不多,付之歌喉者,类是率俗,不过为应时纳祜之声耳⋯⋯以俚词歌于坐花醉月之际,似乎击缶韶外,良可叹也。”[ 9 ]262 - 263指出相对于文人雅词,还有一类俚词流行于市井民间,这类俚词特点即是“率俗”,至于是如何俗法,张炎并未详述,但沈义父《乐府指迷》中有一段话可与之相参照,其曰:“前辈好词甚多,往往不协律腔,所以无人唱。如秦楼楚馆所歌之词,多是教坊乐工及市井做赚人所作,只缘音律不差,故多唱之。求其下语用字,全不可读。”[ 13 ]281可见,俚词之“率俗”乃指语言俚俗,下语用字均不雅。至清代仍沿用俚词的称呼,如陈廷焯曾言:“少游名作甚多,而俚词亦不少,去取不可不慎。”[ 14 ]卷一3785“梦窗赋女髑髅调思佳客云⋯⋯又题华山女道士扇调蝶恋花云⋯⋯又题藕花洲尼扇调醉落魄云⋯⋯此类命题,皆不大雅。金应抉词中三蔽,似此亦在俚词之列,故为皋文所不取。”[ 14 ]卷二803秦观的俚俗之作是以方言土语写成的咏妓词,那些咏女髑髅、女道士、尼姑的词,带游戏文字的性质,概属游词之列,遂被归入俚词。可见,俚词的范围也很宽泛,既包括以方言口语写成的词作,也包括有辞无情、游戏文字的作品,从这个角度看,将俚词等同于俗词也无不可。(二)词词乃是内容艳,有涉闺帷性事之作,如江顺诒《词学集成》将“揣摩床笫”作为词重要特征,其曰:“义非宋玉,而独赋蓬发。谏谢淳于,而唯陈履舄。揣摩床笫,污秽中篝,是为词。”[ 15 ]3280 - 3281也就是说词以其内容的猥亵为人攻击,只是俗词的一大类别,并不是所有的词都是俗词。(三)艳词词因擅长表现婉约香艳的情感,遂常被人称作艳词,从某种程度上讲,艳词乃是词之正宗,但就像前面论述过的,言情要节制, 若有涉床笫, 就会变成等而下之的词作———词,如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曰:“宋人亦何尝不尚艳词,功业如范文正,文章如欧阳文忠,检其集,艳词不少。盖曼衍绮靡,词之正宗,安能尽以铁板铜琶相律。唯其艳而而浇而俗而秽,则力绝之。”[ 16 ]3464指出艳词如果香艳至、浇薄、俗陋、秽亵则词俗,因此词论家批判艳词,并非抵制一般意义上的艳词,而是出于肃清词的考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万俟咏召试入官后要删去词集中侧艳一体,曾编选《乐府雅词》要删掉欧阳修的侧艳之词。明确清晰地界定俗词概念,理清它的研究对象与涵盖范围,不仅有助于俗词研究,使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客观而完整的词坛,而非只有雅词的片面主观的词坛,而且还有助于我们理解词学研究中雅俗之辨争论的焦点所在,窥见宋词雅俗兼具的文化品格。

[参 考 文 献][ 1 ]  李昌集. 北宋文人俗词论[ J ]. 文学遗产, 1987, (3).[ 2 ]  赵义山. 论宋金俗词及其对元散曲的影响[ J ].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1994, (1) .[ 3 ]  诸葛忆兵. 北宋末年俗词创作论略[ J ]. 北方论丛, 1997,(2) .[ 4 ]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 [M ]. 唐圭璋,编. 词话丛编(第四册) .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5 ]  沈雄. 古今词话:词品上卷[M ]. 唐圭璋,编. 词话丛编(第一册) .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6 ]  陈廷焯. 词坛丛话[M ]. 唐圭璋,编. 词话丛编(第四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7 ]  李佳. 左庵词话[M ]. 唐圭璋,编. 词话丛编(第四册) .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8 ]  王又华. 古今词论[M ]. 唐圭璋,编. 词话丛编(第一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9 ]  张炎. 词源:卷下[M ]. 唐圭璋,编. 词话丛编(第一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10 ]  谢章铤. 赌棋山庄词话(卷二) [M ]. 唐圭璋,编. 词话丛编(第四册) .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11 ]  陈匪石. 声执: 卷下[M ]. 唐圭璋,编. 词话丛编(第五册) .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12 ]  王国维. 人间词话[M ]. 唐圭璋. 词话丛编(第五册)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13 ]  沈义父. 乐府指迷[M ] . 唐圭璋,编. 词话丛编(第一册) .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14 ]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 [M ]. 唐圭璋,编. 词话丛编(第四册) .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15 ]  江顺诒. 词学集成(卷六) [M ]. 唐圭璋,编. 词话丛编(第四册) .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16 ]  谢章铤. 赌棋山庄词话(卷十一) [M ]. 唐圭璋,编. 词话丛编(第四册) .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