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教育问题

农村教育问题

时间:2023-05-31 09:12: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教育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教育问题

第1篇

1.资金问题。

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全面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加大了公共财政中教育的投入,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仍然不足。另外就是目前农民的收入来源仍比较单一,且收入有限,无法再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杜琳娜认为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教育观念"城市化",教育经费投入短缺,农民教育负担重,师资流失较严重。柳方提到当前我国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存在着县级财政份额过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难以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等诸多问题。邵锋也提到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资体制仍存在许多问题,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应建立多级分担,规范高效的农村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体制。范先佐发现:我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着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农村中小学教育保障条件大大减弱;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仍不能得到较好解决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根本解决县级政府的财力结构与其负担的义务教育责任不相称问题。针对农村教育财政短缺的问题,首先应该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提供均等化的教育服务。其次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充分调动各级政府教育投资的积极性。第三:建立和完善测算制度及经费监管机制,将教育经费的投入分配和使用置于公共监督之下,进一步调整加强政府责任意识和能力。第四:继续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间接提高农民教育可投入资本。

2.教育公平问题。

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城市学校资源雄厚且“人满为患”,而一些边远地区,学校基础设施差,生源少,师资缺,造成了严重的教育不公平。何东亮认为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是指人人都有平等的上学机会。我国目前的教育公平问题涉及到教育的城乡差异、区域差异、阶层差异等多个方面,而在教育的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结构等方面的城乡差异问题是影响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正最为显著的因素。李方强认为师资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核心因素。近年来,大量的农村优质中小学教师资源向城镇流动,不合理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使原本就尖锐的城乡教育公平问题越发突出。袁犬提到应当下农村教育公平难题亟待破解,它已严重阻碍了教育均衡发展。要想实现教育公平,最关键的是人才外流的问题。教育越不公平,人才外流现象越严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将“城乡一体化”确立为我国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而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政府就必须解决教育公平问题。首先要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其次保证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最后还要解决城乡教育差距问题。各级政府要积极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体制,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实现教育公平。

3.农村教师问题。

农村教育的开展落实到根本还是要靠教师去实现。因此农村教师素质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质量。而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是也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核心。廖其发总结农村教师队伍现状为:量少质弱,待遇较差。王世忠,王一涛认为农村教师的总体素质不高阻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成为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小学教师队伍年龄老化问题严重。针对农村教师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应该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刘勇认为要清醒认识农村教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愿景中的重要地位。把好入口关,健全培训、轮训、互访制度,不断提升农村教师的职业素质健全培训、轮训、互访制度,使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经常化、规范化。秦玉友提到要让农村教师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第一,严格农村教师准入标准;第二,审查当前教师的任职资格;第三,重新确定教师编制标准;第四,要普遍提高农村教师质量。综上,我国政府解决农村教师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加大农村教师的招聘工作,并为之落实编制。其次通过政府组织考试、严格筛选,保证教师队伍的素质。再之,各级政府要保证落实教师待遇和保障机制,切实维护教师权益。最后各级政府还要实行教师统一标准,消除城乡教师待遇差异。

二、农民职业教育是新世纪农村教育的必然选择

我国加入WTO后,发达国家农产品大量在中国登陆,国内的农产品竞争力增加,而我国农村教育落后,农民和农业发展面临更大的困难。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这也是农村教育顺应时代为农服务的根本途径。余永德认为职业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这一看法现在也已得到了农民和农村工作者及广大教育者的共识。

王贤认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能人才,提高了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其提供更大的生源市场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要求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之相适应。李水山认为农村职业教育中农民的职业教育是核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首先要加大对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投入力度。财政投入和宣传投入都需要加大,保证和鼓励接受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其次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各部门要注意使用多种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作为一种渠道,开展远程教育。还可以开展农民的岗前培训、科技下乡等活动。通过多种手段保证农民接受到教育。

三、目前的研究成效和不足

首先,研究者对政府管理视角下的农村教育中的问题分析已经分析比较全面,对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解题之道。其次,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各个方面比如教育资金,教育公平、教师问题,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等,研究者在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极具创造性和前瞻性的建议。再次,研究方法具有科学性保证。许多研究者的研究和分析都是建立在实际调查和数据分析基础上的。但是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理论的证明必须靠实践靠时间。

第2篇

农村教育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深刻的话题。在任何一个时代,在任何一个你认为最好的国家里都真实的存在着,你消失了他们都不会消失。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资源与资源的差异,教育之间的差异,这是不可消弭的客观事实,一个没有层次的社会是不真实的。但是我们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一切都将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

一、教育资源要素供需不平衡

(一)城市具有比较优势

城市与农村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在市场经济中,价格作为配置稀缺资源的机制,而当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时,经济的不同决定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资源争夺战中城市已具有比较优势。在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下,教育的天平早已向城市倾斜,而农村教育只是作为输送生源的工作间。同时许多孩子涌入到大城市就读,让学校的“大班额”问题日益突出,而农村学校却慢慢出现“空心化”的现象。

另外,由于城市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作用,导致了我国的人口流动规模不断地扩大,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流动,由此造成了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进入了城市,但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 由此导致留守儿童的产生。他们的存在,必然加剧了农村教育的负担,尽管国家不断增加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却仍然未能根本性的改变农村基础教育相对落后,师生比例悬殊的局面。有的地方只剩下“留守”教师在苦苦支撑着,而一旦这些教师有什么特殊情况,学校就无法正常开课。

(二)教师作为“经济人”独立的存在

对于教师本身来讲,大多数教师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当在教育活动中面临城市和农村两种不同的选择机会时,教师作为理性群体,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城市机会。这决定了在农村教育中,师资匮乏,流失的必然性。

另外,对于城市来讲,教师有完善的社保体系,有完善的五险一金,对于老师来讲,进入这样的一个地方,可以相当一个公务员的待遇。而进入农村,尽管也是体制内,可在待遇上跟城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农村环境艰苦,个人发展机会少,并且农村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的普遍水平根本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农村孩子与老师之间更多的是进行知识被动地传递和接受,这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的积极性。相反,城市的孩子更懂得如何与老师进行更好地沟通,学科基础比较好,由此观之,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教师更偏向于选择后者。

(三)义务教育的矛盾性存在

近年来,我国开始大规模推行中小学布局调整,撤点并校,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规模经济,更好地普及义务教育。然而合并后,却逐渐出现了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博弈。许多人认为,撤点并校容易鱼龙混杂,这也是很多家长宁愿花高价也要让孩子去私立学校上学的原因,而此时,接受综合素质教育的多寡和质量,就变成了家庭与家庭之间经济实力的相互博弈,直接导致了本来应该由政府免费提供的义务教育越来越市场化,本来应该是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义务教育一旦市场化,竞争也就会随之出现,各个方面的争夺也会变得异常激烈。前面我们说过,城市具有比较优势,因此,竞争一旦出现,农村的劣势就会显露无遗,从而导致了校际办学条件差距增大。条件好的学校环境优美,建筑气派,设施完善,个别学校甚至显得豪华。薄弱学校基本上是陈旧房,甚至还有危房,校园显得破败。

(四)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投入不平衡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喔母铮?教育重心越来越向高等教育转移。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获得了充足的发展空间。从越来越多的大中专院校建立,高校膨胀扩招的现象可以看得出来。

从财政角度来讲,基础教育是属于纯公共物品属性,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物品属性,在基础教育阶段政府应该加大对整体资源的投入比例和完善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补贴制度,而对于高等教育,其支出应该更多由市场来承担。 然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的。单从基础教育本身来讲,中央对基础教育的转移支付并没有体现出教育公平。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一部分是以税收返还为主要形式,这容易造成富裕地区分的多,而贫困地区分的少的问题。而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者来说,基础教育的人均教育经费远低于高等教育的人均发展经费。除去中间环节的种种克扣,实际拨给农村的教育补助根本不足以从本质上改善农村教育落后的局面。

二、教育观念的缺失

(一)家长教育观念的缺失

在经济学中,存在着“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这意味着教育报酬随着教育年限的增加而减少,而在农村人眼中,他们更渴望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尽管农村教育的机会成本越来越低,可是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化,农民认为尽管让自己的孩子受到高等教育,他们的孩子也不一定能够带来很大的反哺,毕竟,在这个机遇涌动的时代,普通人要想获得成功,需要十几年的精耕细作,连续稳定的正向积累,脚踏实地的点滴付出。换言之,在农村,教育功利性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很多农民家庭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接受的教育无法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回报时,即预期收益低于他们认为投入的成本时,会让孩子选择放弃教育,亦或是不支持他们继续求学,毕竟,对于这些家庭来说,他们认为赢得起,但输不起。

而城市的家庭则不一样,跟农村家庭相比,先不说他们是否能够负担得起孩子的教育费用,单纯从对孩子的教育意义投资的远见上看,他们就远远高出农村家长一筹。农村孩子的“被期望值”相对于城市的孩子要高出许多,而城市的家庭,家长更多地明白教育只是为了让孩子发现生命的更多的可能,而农村家庭则更多地追求结局的圆满性,旁人无法用教养、素质的提升去说服他们。于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家庭及家庭所处的阶层背景才是教育质量中最重要的因素。

并且,随着教育成本的日趋上升,会出现不同的家庭结构而导致教育选择能力不同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农村家庭与家庭之间极为普遍。比如,一些开工厂或者小工业作坊的大户,他们的孩子大多在市区,至少是在县城上读书,而那些小家庭的孩子则基本上都是在本乡本村上学。这也造成农村教育内部也出现分化问题。

(二)孩子受教育观念的缺失

孩子受教育观念的缺失,体现在他们追求知识的兴趣正逐渐的在减弱。这种情况在00后的部分农村孩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他们这一代,读书已经不是唯一实现梦想的平台,这个时代已经赋予他们太多的平台,让他们能够一鸣惊人。通过互联网,他们陶醉于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幻想之中,看到了很多前人不需要接受太高的教育也同样能够逆袭,认为学校已经成为束缚他们的地方,他们更渴望放任自我。

走在乡村的路上,你会发现现在学生言语的轻浮,他们大谈自己在学校违规的“英雄”事迹,很多男孩子嘴里叼着一根烟,认为这就是自我个性的体现,恋爱、网络、游戏在他们看来才是标配的学生,读书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在学校的学生更多等的是长大和一张毕业证,于是读书就成为可有可无,当然成绩就更不用提了。在这里,教育显得无力,而要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似乎更显得任重道远。

三、“二元化”下自我和社会剥夺

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经济结构是使城乡教育产生严重差别的社会制度原因。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制带来的“重城轻乡”的管理观念,导致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拉开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是有其自我和社会的原因的。

(一)自我剥夺

对于现在的很多农村孩子来说,很多不平衡是与生俱来的,有些源自上辈的落后,有些是因为社会发展的不均衡而产生悲惨的一代,但他们需要被迫的接受,被迫的改变。当代著名作家余华在他的文章《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里面提到:当北上广深摩天大楼鳞次栉比,商场饭店人声鼎沸时,那些西北落后地区可能连一度电都是奢侈品。当提及梦想时,北京男孩要的是一架波音飞机,不是玩具飞机;而西北的小女孩只是想要一双白球鞋。

本来是单纯美好的梦想,现在却因为经济和环境变得如此沉重和无力,许多农村,特别是山区的孩子为了追求仅有的渴望,不得不放弃选择教育的权利,这也是许多农村孩子学历不高的原因,同时也是经济能力弱“连累”到自我剥夺的问题。

(二)社会剥夺

第3篇

一、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研究回顾

国内关于农村教育发展的研究,代表作有以下成果:李少元的《农村教育论》、谈松华的《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马戎和龙山主编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24县调查》和《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袁桂林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指标研究》、翁乃群主编的《村落视野下的农村教育:以西南四村为例》等等。可以说国内对农村教育发展的研究成果还是较为丰富的。

1.关于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现状研究的进展

农村教育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但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当前农村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任平指出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村教育正徘徊在“有为”与“难为”之间;[2]邓琴等人的研究指出,中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教育的城乡二元化发展格局;[3]李芳云的研究从经费投入、基础设施配置、农村师资配置方面剖析了农村教育存在的不公平现状。[4]有的学者从功能论的角度对农村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他们认为功能的弱化反映出农村教育现状的不容乐观。如曹晶的研究结果说明当前农村教育对社会流动的作用越来越弱化;[5]谢俊红分析了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农村落后的教育现状制约着农村经济增长。[6]有部分学者对农村地区特定研究对象的教育状况进行了研究。如董强等人对中国农村教育领域的性别不平等进行了研究;[7]马洪江等人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育中存在的师生比偏高、软硬件建设滞后、三低一高现象进行了研究;[8]刘新科专门对中国西部农村教育的现状开展了相关研究。[9]有的学者在研究农村教育问题时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结合,如刘小锋等人运用公共物品理论,以福建省40个行政村为例,通过入户调查资料及数据对农村教育的供给状况进行分析,得出农村教育供给陷入短缺困境的结论。[10]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农村教育的要求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秦玉友等人指出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教育的主要矛盾从扩大教育规模实现教育普及转向关注教育质量和有效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竞争力。[11]提高农村教育质量逐渐成为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此外,当前学术界也越来越重视农村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如邬志辉等人指出,农村教育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处于关键性、战略性的地位,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农村教育发展指标体系来评价、监测和指导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是非常必要的。[12]

2.关于当前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研究的进展

当前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是学界最关注的问题,这是研究农村教育问题的学者所共同关注的。很多学者对当前农村教育中所存在的这些问题的危害性进行了研究,如王文龙等人指出城乡教育差距的长期存在导致农村内部教育的分化,这带来了一系列恶果;[13]孙艳霞等人指出处于困境中的农村教育促进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功能是存在限度的。[14]此外,也有学者如万运京从各个方面具体罗列了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5]有部分学者对特定的区域、对象的农村教育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如毛书林指出发展西部教育,特别是西部农村教育任重道远,仍存在历史、观念、体制和教师短缺等问题;[16]张西爱等人对海南民族地区的农村教育进行了研究,指出其农村教育仍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17]对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研究视角是非常广泛的,有学者从教育政策、教育财政、教育管理体制、教育信息化等一些具体的问题着手进行了研究。如胡伶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了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所遭遇的阻力;[18]张乐天指出,综观农村教育发展支持政策的实施,在看到它的积极影响和良好成效的同时,也须认识到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19]刘惠林探讨了我国农村教育财政面临的主要问题;[20]杨锦兴通过对广西贵港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的调查,从教育行政的角度对“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21]解月光等人对农村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22]还有的学者如安晓敏、[23]李军对教育贫困、[24]教育消费等一些特殊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在研究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时借鉴了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如秦玉友对美国、印度、日本农村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对这些问题予以关注和研究对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25]武锐等人根据数据统计分析,对比中日农村教育投资效率现状,梳理出了我国农村教育投资效率的主要问题,他们指出我国的农村教育投资效率总体来说仍处于较低水平。[26]

3.关于当前农村教育发展对策研究的综述

如何有效解决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是学者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较为丰富的。有的学者对现有的对策建议进行了反思,如杨挺等人指出当前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政策和建议大部分是基于帕累托最优理论设计的,所以政策和建议的可操作性效果并不好。[27]很多学者对如何解决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这其中既有偏向理论性的建议,也有偏向实践性的建议。如胡俊生等人提出,为了解决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顺应城市化潮流和民众意愿,实施农村中学由乡向城的转移;[28]陈旭峰指出农村教育应该在城乡一体化的框架之下适时地开展分流教育;[29]杨志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探讨了我国农村教育的体系创新;[30]梅健等人指出政府在农村教育上的最大责任也是最大作为就是在全社会中进行一种价值引导。[31]有部分学者如毛书林、吴淑娴等人分别对中国西部、中部等相对落后地区如何解决农村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32][33]在如何有效解决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上,很多学者借鉴了中国近代一些教育学家的的思想。如叶凤刚通过研究黄炎培的乡村教育思想得到了一定的启示;[34]刘小红等人指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经验对我国当前的农村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35]刘河燕对当代教育家晏阳初提出的“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的乡村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36]此外,在研究解决当前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时,还有很多学者借鉴了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如冯广兰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兴办农村教育的经验,提出了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37]赵丹等人通过对斯里兰卡等发展中国家关于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的探索,分析了这些经验对我国中西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启示意义;[38]刘贤伟通过研究马来西亚农村教育资助项目,探讨了其给中国农村教育政策带来的启示;[39]解月光等人通过研究俄罗斯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提出了对我国的启示意义。[40]

二、对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研究的评述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回顾笔者发现以下几点:第一,学界关于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讨论,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类,即“留农论”和“离农论”,但主张农村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留农”的研究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主张“离农”的研究,在学界“留农论”占据着上风,这当然与国家的政策导向存在很大的联系。第二,解读国家已有的关于教育的政策,可以看出农村基础教育培养目标也是定位在“留农”上,农村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热爱农业,从小立志为家乡农业生产服务的学生,就是要培养为农村建设服务的人才。可见政府也表现出了极强的“留农”倾向。第三,已有的研究已经开始从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开放的角度研究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关系。第四,已有的研究更多的是侧重于现象的描述,对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的症结或原因作了分析与论证,但对于如何解决问题缺乏系统的理论探讨。第五,在已有的研究当中,研究方法重理论研究,少实证分析,大多数文章是解释性,实证性文章比例较低,这也是农村教育研究不能走向深入的原因之一。第六,已有的研究多数是在宏观的层面上来研究农村教育问题,也有少部分是在微观的层面上来研究农村教育问题,但没有很好地结合宏观与微观的视角,降低了研究的说服力。第七,已有的对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没有很好地结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这两种方法的有效结合能够更好地说明与解释农村教育问题。

三、对农村教育发展研究的展望

1.今后研究的重点

对于一项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研究,农村教育发展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笔者认为今后研究的重点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更加深入了解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只有在了解农村教育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对不同区域的农村教育因地制宜地提出对策,从而有效解决农村教育中面临的问题,推动农村教育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第二,农村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积聚人力资本,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是一种投入,而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则是一种产出,研究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可以验证这种投入是否合理有效,从而可以为农村教育的改革提供方向。第三,比较不同农村地区教育发展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通过横向研究达到纵向研究的效果,总结发达地区农村教育的经验,为落后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度推进”的原则推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第四,国外农村教育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通过文献资料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国外农村教育的政策、投资体制、管理体制、教育结构、资源配置等情况,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为当前农村的教育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2.今后研究的难点

对于今后农村教育发展的研究,如果要在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明问题,又要考虑社会变迁因素,难度是很大的。笔者认为最大的难点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教育地区差异较大。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差异较大,即使在各个地区内部的农村教育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一情况决定了对于农村教育很难有统一的模式,要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发展农村教育的对策,这无疑是今后研究的一大难点。第二,农村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复杂。农村教育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很多潜功能,农村教育的作用很多时候是间接的,很难为我们所发现。教育投入的回报周期是很长的,在有些农村地区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还没开始显现,这些情况决定了要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难度很大。第三,不同地区之间农村教育的横向比较很难达到纵向研究的效果。地区之间社会经济状况的差异性决定了要在不同地区之间对农村教育进行横向比较的效果较差,很难达到纵向研究的效果,对落后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借鉴意义有限。而今后的研究如果想要通过横向比较达到纵向研究的效果,这无疑也是一个难点。第四,借鉴国外农村教育经验要结合中国农村各地的实际情况。国外农村教育的成功经验不能照搬到中国,而是要结合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国外的成功经验也许在中国有些农村地区适用,而在另外一些农村地区则不适用。因此在借鉴国外经验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农村各地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借鉴。这也是今后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面临的一个难点。

第4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农村经济 家长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1-0046-02

一、引 言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由其他亲属或委托人代为照顾的17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的数量也日益增加。家庭缺失、无人管教、上学困难等问题使得孩子学习差,品质恶劣,打架斗殴,甚至走向犯罪。因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进入人们视野,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领导的重视和关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2004年,中央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特别强调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建立和保障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农村留守儿童的总数庞大,2005年1%人口普查推断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大概有5800万,和2000年人口普查推断的1980万的留守儿童人数相比,增长十分迅速。留守儿童占整个农村儿童比例的28.8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就有一个留守儿童。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措施,对于实现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本文将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原因及解决对策进行深入探究。

二、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业问题

留守儿童父母如果一方外出,家长要独自承担所有的农活和家务,根本没时间辅导孩子的功课。如果双方都外出,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看,其大都文化素质低下,甚至都没上过学,根本没能力辅导,能做到的就是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最重要的是农村的教育资源有限,再加上无人看管,他们的学习明显低于其他非留守儿童。根据对安徽省两个城市8所农村初中的抽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存在很大差异,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平均优秀率仅为4.8%,而非留守儿童则高达16.7%。这一调查充分显示,留守儿童教育存在很大问题。

2.心理问题

儿童的心理健康受多重因素影响。留守儿童很小就与父母分开,由于他们年龄小,心理发育不成熟,承受能力弱,因而父母的教育、家庭的环境都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影响。长时间得不到父母应有的关爱,与父母的沟通也仅限于几天一次甚至一周一次的电话交流。据笔者调查,18%的孩子认为与父母感情淡薄。缺乏沟通与关爱使得一些问题长期积压在心里,不能及时解决。久而久之,容易造成紧张、失落、孤独、多疑、焦虑的情绪。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他们内向、消极自卑的性格会影响他们的前途,甚至会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

3.安全问题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庭与学校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空隙。学校只负责儿童在校的安全。现在社会复杂多变,各种不同的思想交织,而农村地区法制观念薄弱,而且十分迷信。留守儿童年龄小,自制能力差,好奇心重,正是需要家长好好呵护的年龄,稍有不慎,孩子就会受到伤害。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受伤害的几率大大增加。近年来,出现许多犯罪团伙,专门指使儿童进行偷盗,而这些儿童大部分是被拐带的无人看护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安全需要家长在身边。

4.品德问题

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感受父母的呵护与爱护,道德行为上缺乏指导与规范,而爷爷奶奶大部分对孩子过分溺爱,只知道一味的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在道德上根本不给予规范,许多孩子行为不规范,道德缺失。这一问题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打架斗殴、违反校纪,甚至小偷小摸。左泽华调查发现,13%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有抽烟喝酒的恶习,甚至小偷小摸等不良行为。据统计,历年刑事犯罪中有将近20%的留守儿童。儿童正是树立理想、认识自我的关键时期,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违法犯罪。

5.人格问题

人格,又称个性。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意志等机能的主体。主要表现在个体适应环境时能力、情绪、需要、动机等方面的整合。人格形成需要各种影响因素。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是形成人格的重要因素。儿童时期是塑造一个人人格的重要时期,一个人从出生起就生活在家庭环境中,塑造人格的重要时期在家庭中度过,而家庭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对儿童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家庭原因,有学校原因,也有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1.国家相关的政策制度

第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由于父母和孩子长期分居两地。而我国并没有取消户口制度,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有很大差距,进城的农民工想把孩子户口迁到城市很难,而没有户口进城念书的成本太高,加之进城孩子无人看管,所以许多孩子还是留在农村上学,这就产生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第二,对于留守儿童教育专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目前制定的对保护儿童的法律仅有《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而这些法律并没有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做出规定,导致一些地方政府推卸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

第三,各级地方政府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的投入远远小于国家规定的数目。现在地方政府都重视对城市的建设发展,往往忽略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教育落后,校舍大都破烂不堪,师资力量十分匮乏,老师大部分都是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老教师。留守儿童往往接受不到正规的良好教育。政府应该在农村教育上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教学基础设施。从现状看,政府仍未意识到农村教育的紧迫性和严重性。

2.家庭原因

在家庭中,父亲和母亲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是不同的。国内外有关的研究都肯定了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PM symonds在研究中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被社会接受的行为,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爱心;而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冷漠、倔强、叛逆。就留守儿童来说,家庭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儿童的教育问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六种力量对儿童的教育施加影响。这六种力量分别是:教师、家庭、儿童集体、儿童本人、书籍、街头结交,这六种力量缺一不可。而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家庭教育缺失,教育就会受到影响。此外,家庭中父母的观念也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大影响。有些父母在外面挣到钱,取得一点成就时,看到大学生目前紧张的就业形势,就觉得现在社会念书也没用,只要肯吃苦就行。这种观念久而久之会在父母的意识中根深蒂固,他们觉得念书需要太多的花费,还不如像他们一样打工赚钱。这些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加剧。

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的办法

1.从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消除城乡差别,消除对农民工子女教育、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的不公平性。2003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规定农民工子女上学可以进城读书,并且要以公办学校为主,同时也有许多地方政府取消农民子女入学的借读费,但制度是不完善的,仍有许多农民子女进城念书有门槛。因此要完善户籍制度、农民子女进城念书的相关制度,让留守儿童可以随时进城接受教育。只有完善了制度,在制度上不断创新,才能更好的关爱留守儿童。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农村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现有的法律法规,同时政府也可以专门制定针对留守儿童特殊群体的规章、政策。保护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等。为留守儿童教育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3.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农村人口外出打工主要是因为家庭困难,农民收入不稳定。因而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各级政府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例如可拓宽小城镇的融资渠道,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带动农村发展。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加大预算财政资金中农村教育费用的比例,扩大农村教育资金的筹资渠道,合理配置农村教育基金,提高教学质量。及时修缮破损校舍,改善学校基础设施,积极吸引高学历的教师资源,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物质基础。

4.在留守儿童密集地区建立寄宿制学校

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便于学校的统一管理,加强儿童之间的交流沟通。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咨询疏导系统,在心理出现问题时可以得到及时疏导,有效化解,健全人格。

5.实行家长制

农村基层政府可以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学校教师争当家长,与留守儿童建立一对一的监护。家长可以经常与外出务工的家长沟通,交流孩子的近况,了解孩子近期的学习生活。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并在日常生活中照顾他们的生活,辅导孩子学习,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如同父母在身边一样,促进其健康发展。

6.教师要特别关注留守儿童

学校教师应该对留守儿童格外关注,要经常关心鼓励、帮助他们。在生活上体贴入微,经常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要经常与他们聊天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疏导,解决问题。老师只有热爱每一个学生,才会与学生的心理相对接。老师在生活和心理上的关心鼓励,会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五、结 论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留守儿童数量增多,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低,难以生存,迫不得已进城务工。进城后,由于户籍等制度约束,没有城市户口农村孩子很难进城读书,加之进城读书费用很高,很多家庭负担不起。因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亟待解决。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颁布实施有关保护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而教育是兴国的根本。只有切实解决好儿童的教育问题,给孩子们未来,也就有了祖国未来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郑丽.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政府责任思考[J].中国商界,2010(5)

2 谢太平、汤祖传、吴玉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8(11)

第5篇

1.资金问题

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全面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加大了公共财政中教育的投入,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仍然不足。另外就是目前农民的收入来源仍比较单一,且收入有限,无法再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杜琳娜认为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教育观念"城市化",教育经费投入短缺,农民教育负担重,师资流失较严重。柳方提到当前我国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存在着县级财政份额过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难以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等诸多问题。邵锋也提到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资体制仍存在许多问题,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应建立多级分担,规范高效的农村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体制。范先佐发现:我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着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农村中小学教育保障条件大大减弱;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仍不能得到较好解决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根本解决县级政府的财力结构与其负担的义务教育责任不相称问题。针对农村教育财政短缺的问题,首先应该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提供均等化的教育服务。其次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充分调动各级政府教育投资的积极性。第三:建立和完善测算制度及经费监管机制,将教育经费的投入分配和使用置于公共监督之下,进一步调整加强政府责任意识和能力。第四:继续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间接提高农民教育可投入资本。

2.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有社会公共资源时受到公平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而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城市学校资源雄厚且“人满为患”,而一些边远地区,学校基础设施差,生源少,师资缺,造成了严重的教育不公平。何东亮认为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是指人人都有平等的上学机会。我国目前的教育公平问题涉及到教育的城乡差异、区域差异、阶层差异等多个方面,而在教育的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结构等方面的城乡差异问题是影响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正最为显著的因素。李方强认为师资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核心因素。近年来,大量的农村优质中小学教师资源向城镇流动,不合理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使原本就尖锐的城乡教育公平问题越发突出。袁犬提到应当下农村教育公平难题亟待破解,它已严重阻碍了教育均衡发展。要想实现教育公平,最关键的是人才外流的问题。教育越不公平,人才外流现象越严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将“城乡一体化”确立为我国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而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政府就必须解决教育公平问题。首先要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其次保证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最后还要解决城乡教育差距问题。各级政府要积极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体制,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实现教育公平。

3.农村教师问题

农村教育的开展落实到根本还是要靠教师去实现。因此农村教师素质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质量。而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是也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核心。廖其发总结农村教师队伍现状为:量少质弱,待遇较差。王世忠,王一涛认为农村教师的总体素质不高阻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成为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小学教师队伍年龄老化问题严重。针对农村教师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应该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刘勇认为要清醒认识农村教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愿景中的重要地位。把好入口关,健全培训、轮训、互访制度,不断提升农村教师的职业素质健全培训、轮训、互访制度,使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经常化、规范化。秦玉友提到要让农村教师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第一,严格农村教师准入标准;第二,审查当前教师的任职资格;第三,重新确定教师编制标准;第四,要普遍提高农村教师质量。综上,我国政府解决农村教师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加大农村教师的招聘工作,并为之落实编制。其次通过政府组织考试、严格筛选,保证教师队伍的素质。再之,各级政府要保证落实教师待遇和保障机制,切实维护教师权益。最后各级政府还要实行教师统一标准,消除城乡教师待遇差异。

二、农民职业教育是新世纪农村教育的必然选择

我国加入WTO后,发达国家农产品大量在中国登陆,国内的农产品竞争力增加,而我国农村教育落后,农民和农业发展面临更大的困难。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这也是农村教育顺应时代为农服务的根本途径。余永德认为职业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这一看法现在也已得到了农民和农村工作者及广大教育者的共识。王贤认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能人才,提高了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其提供更大的生源市场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要求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之相适应。李水山认为农村职业教育中农民的职业教育是核心,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首先要加大对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投入力度。财政投入和宣传投入都需要加大,保证和鼓励接受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其次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各部门要注意使用多种方式开展教育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作为一种渠道,开展远程教育。还可以开展农民的岗前培训、科技下乡等活动。通过多种手段保证农民接受到教育。

三、目前的研究成效和不足

第6篇

关键词:小康社会;农村教育;制度创新

0.引言

“十”会议结束之后,我们认识到一个深刻的问题,那便是学习问题。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都要保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尤其是针对农民而言,因“三农”问题是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强调且致力去解决的一个问题。“三农”问题当中最为关键的是农民问题,农民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农村及农业的发展,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建设。

1.小康社会建设与农村教育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同时我国拥有近九亿的农业人口,“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影响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问题[1]。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便一直强调“三农”问题,而“十”更是将“三农”问题作为重点进行了讨论,其提出农村、农业及农民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尽管经过多年以来的改革,我国“三农”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据调查,至今为止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3.24,相对来说,农民经济收入的增长还是非常缓慢,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正不断扩大,有些贫困地区的农民甚至还不能解决温饱问题。据分析,农业发展缓慢、农村与城市经济水平相差较大是导致我国难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主要原因,而我国农民收入偏低的最根本原因则是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但是造成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最重要一个原因又是我国忽视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导致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农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偏低。因此必须实施科兴国战略,改革农村教育,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这既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促进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全面提高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需求。

2.农村教育制度创新的措施

要想改变我国农业现状,就必须改革及完善农村教育制度,做到有的放矢,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创新我国农村教育制度:

第一,教育经费的投入要突出重点,以保证基础教育。通过分析世界经济可以看出,各国政府平均支出的教育经费与世界平均国民生产总值相比,其增长速度要快得多。而各国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状况也让我们看到,教育开支并不是由财政资源的总量来决定的,其最根本的因素是财源的分配方式。因此在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进行解决时,不能把教育推给社会及市场,让社会及市场来决定教育的投入,更不能依靠收取高额学费来维持教育的生存及发展。其应立足于国民经济及整个社会发展,依靠政府来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状况来平衡教育经费的投入。在分析我国教育状况之后发现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以保证基础教育的建设是解决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的重要方式,因基础教育会对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造成直接影响,从而影响整个国家的平均素质水平。虽然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时期,各方各面都需要用钱,但是也不能忽略了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第二,缩小城乡教育投入的差距,做到一视同仁。据调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将近20年,然而农村义务教育却一直难以实现,究其原因就是投入不足。现很多农村人口未能受到正常教育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其不重视教育,而是地方政府的能力有限,其难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从而导致农村教育落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水平低。据统计,在我国农村教育投资当中,中央财政支出占8%左右,而其余92%都是由各级地方财政支出,且其中多数是由县级以下的财政来支出,而我国县级以下财政来源相对较少,因此可农村教育投入可由原来的“以县为主”转变为“以省、市为主”的方式,针对一些欠发达地区,若省财政无法安排则可上报中央财政,由中央财政来负责。另外,温加宝总理曾提出“免除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的生活费”,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缩小城乡教育投入差距的一种方法,使得城乡孩子都能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从而提高了我国农村人口的整个文化素质水平。

第三,实施为“三农”服务教育制度。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达到发展农村、农业增产、提高农民收入的目标。可以说“三农”问题不仅仅是农民文化水平问题,其更重要的是农民素质问题,只有农民素质水平提高了,农业才能增产,农村才能发展,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因此除了要提高对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视度之外,政府还应大力开展成人教育及职业教育,实施统筹“三教”,即包括基础教育、成人教育以及职业教育于一体,结合“两教”,即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达到优势互补,在提高农村人口基本素质的同时也能提高农村人口的技能水平,协调了农村各阶层农民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这样农村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才能得以提升。

3.结语

现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拉大,从而影响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目标[2]。据分析,导致我国城乡差距大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农民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因此为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同时促进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必须对农村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水平。而这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而且也需要农村人口自身的努力,政府要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同时农村人口则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正确面对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调查方法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普遍推行,农村中小学的教育问题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对此老师抱怨、学生抱怨、家长抱怨。为了找到问题的实质,把握问题的关键,从而向有关部门、有关人士发出呼吁,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走访调查及问卷座谈的形式为主,走访了八个中小学,调查了小学生25人,初中生34人,老师及校长19人。通过调查,了解了农村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总体教育状况,并对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1.教学问题

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62.5%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4.18%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3.49%。看来,事实上相当多的学生和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公共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2)师资队伍不稳定,总体素质不高。

(3)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中没有一个孩子表示将来会回到自己的家乡。

(4)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教师问题

调查发现,相当大数量的教师对生活表示不满意(51.8%)和比较不满意(7.8%),感到压力很大。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不合理的农村教育编制导致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

(二)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谁都清楚高考制度不改革,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也就关乎学校生存。面对动辄“下岗”“走人”的内部管理体制,老师们为了保住“饭碗”,感觉压力很大。

(三)最近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考虑,对老师限制很多,比如不准打骂学生,不准开除学生等。然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谈恋爱的越来越多,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诸如被敲诈、勒索、恐吓等人身、精神方面被伤害的问题,这使得老师们经常“提心吊胆”“如履薄冰”。

另外我发现,还有几个关于教师较为集中的问题是:

(一)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学历是通过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反而外调城镇的几乎全是骨干教师,以致走访的几所中学几乎都没有高级教师。

(二)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来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

3.学生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思考

在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学习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学生的学习目标大部分是家长、老师压出来的,成绩认可高,重视分数的达80%。在所学课程中,选择英语最薄弱的学生比例最高,占了47.67%。然而对于“你想如何提高”这一问,我原先设计了“自己复习巩固”,“请家教”,“参加培训班”和“其他”四个选项,结果有56.3%的同学选了其他,询问后发现学生们想到的更多方式包括家长指导,向同学、老师请教等等。调查表明,46.1%的农村学生在平时能努力学习,并持之以恒,但也有34.5%的农村学生平时学习没有规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学习来应付考试。

通过和学生们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中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学生们将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归因于学习方法有待改进,但由于59.3%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习资源匮乏、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

4.家长问题

在回答“你觉得所在地区教育状况如何”的问题时,75.36%的家长选择“一般”,5.8%的家长认为“较差”。可以看出,很多家长对当地教育状况并不满意。如栾卸村,拥有生产康必得的集团公司,当地农民收入较高,但由于很多家长不满足于当地教育,就将孩子送往城里上学。

当问及“您对孩子在校表现情况了解程度”时,只有17.5%的家长表示很了解,而选择“基本不知道”的占20%。然而在回答“对孩子学习上关心程度”时,却有58.75%的家长表示很关心。这其中似乎存在着矛盾,即对孩子在校表现基本不知道又何以说对孩子学习很关心呢?对此我询问了部分家长,原来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即是对孩子学习关心的全部表现。

对家长问题的一些思考:

(1)家长没有家教意识。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

(2)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

(3)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们希望孩子们能考出去“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但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调查却发现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

三、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结合调查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认为,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主要抓以下几点:

1.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

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方法简单和学习内容贫乏是与大多数教师能力差和缺乏主动性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的农村初中教育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情况。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2.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在我们当地,学生家长及教师对此却不以为然。原因还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紧密,就业渠道不畅。调查中一位校长说到,他曾经去青岛考察过,青岛的职业教育培养培训的都是紧缺人才,毕业后都能找到工作,职业教育很受欢迎。因此实行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符合农村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

3.解构封闭传统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机构

第8篇

[关键词]农村教育;问题对策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以及农村学校的办学理念相对滞后。新世纪开始,中国的教育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农村的教育规模及水平,正在走出滞后的局面,成绩是显著的。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逐渐向着教育现代化的方向迈进,学校的教学设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特岗教师的施行,使师资力量得到极大的提高,相应的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极大提高。但农村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仍然处于最薄弱的一环,主要还是存在着资金短缺、待遇不高、人员老龄化等各种缺陷,这些缺陷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如何才能突破农村教育这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如何解决农村学校和农村教师的发展问题,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也是我们认真考虑的问题。

一、现阶段农村教育的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者对教育的认知问题

管理者对教育认知不全面主要就体现在对基础教育阶段。很多的教育管理者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教育问题;教育的成功需要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通过一切努力,最终转化为学生能够自觉学习从而取得好成绩的行为能力。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是培养祖国未来事业的接班人的,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不能只注重教学成绩而忽视其它方面的发展,特别是能力建设方面,不能只重视学生课本知识的学习能力。更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学习目的以及将来踏入社会后所需的各种适应能力。今天,我们的教学管理中失败的原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因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单纯强调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而没有重视过教学过程的教育性。

(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问题

农村学校,软、硬件都相对落后,大部分学校存在师资力量不强,年龄结构、学科配置不合理,老龄化现象尤为严重。现阶段我国农村教师构成一是年龄偏大,主要是中师和高中毕业及民办教师转正人员,普遍教龄都在二三十年之间。这些人在教学上形成了固有的模式,不能胜任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也很难实现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角色。在心理上普遍存在着得过且过、坐等退休的思想,工作没动力、教学不创新等,这些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有序、健康发展;二是英语、音乐、体育和美术等专业性强的专任教师严重缺乏,往往是一位教师跨好几个专业代课,在校内,这些教师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又由于职称评定时没有竞争力,致使这些教师干劲儿不足,自觉低人一等,严重制约着农村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完善农村教育目标管理体系

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措施制定教育目标管理体制,理顺管理体系,明确相关部门管理职责;适当提高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在职称晋级、评先评优上给予适当倾斜,为扎根农村的教师解决实际困难以及心理失衡等问题;建立城镇与农村学校教师定期轮岗、轮换制度,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对口支援、合作等,大力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根据实际调整农村学校布局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要结合农村教育的特点,实行县域范围内统一规划、科学布局。要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环境为目的。在调整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推行“寄宿制”学校;在城镇,要为务工人员子女随父母就近入学创造条件。

(三)加强对农村学校校长有针对性的培训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就要扎实、有效的对农村学校的校长进行培训。根据各地现实情况的不同,校长培训的模式也要多元化。一是对农村校长进行分类培训。农村学校校长因为各自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管理责任、学校状况和发展方向的不同,对其进行培训时,培训类别也要不尽相同。先在培训中寻找共性问题,然后再根据各校情况分别对待,找到相应的对策,在此过程中,提高校长的认知和管理水平。二是对农村校长进行个性化培训。校长培训具有在职成人教育培训的性质,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规模学校的校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根据参加培训的校长在文化素养、业务水平、管理经验等方面存在着的差异,以及对培训的不同需求,要根据不同的特点分门别类。可以共同挖掘经验,开展现场交流等活动。

(四)不断提升农村教师素质

第9篇

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飞速发展,打工族队伍逐渐庞大,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新问题。中央政府对教育机制进行了改革,用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义务教育将不收取任何费用,对家庭贫困学生进行生活补助,这些措施政策的实施为农村留守儿童上学的经费问题提供了保障。国家在高等院校及时地增加了“免费师范生”的教学方式,及时地运用国家教育机制的调控手段加以对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的构建,用新的形式解决了留守儿童教育的师资严重短缺的问题。同时,新时期党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方针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各项鼓励农民农耕生产的力度和灵活性都在逐步加强;种粮直补费用逐年增加,农村合作医疗涉及范围日益扩大,各种惠民利民的政策在相继推出;对农村生产生活的科技文化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这些措施的确让我国的部分农民改变了生活水平,增加了经济收入,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劳动力现状。农资价格上涨,合作医疗制度的不完善,长时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极大地减少了农民群众手中的可支配收入,制约着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本质提高,使得一大部分农民不得不又一次踏上外出打工的征程,继续打造着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从而导致原本可能出现转机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形势变得更为严峻。农民群众生活问题不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在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上不仅存在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的缺失,还存在着师资人才等无形力量的缺失。在我国的农村教育中,大部分的老师都是以前的民办老师转型产生的,他们是农村教育的主力军,然而,他们不论从知识还是从思想上都难以适应农村教育的发展趋势;他们了解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却没有能力创新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目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在家面对的是“四老”,没有课外辅导,有的却是溺爱;在学校老师严肃的面庞,更会导致孩子们的成绩上不去,心里的阴影更为浓郁。

二、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

1.零食多了,关爱少了。

父母每个月都往家里寄钱,他们努力地在外工作着,希望家里的老少能过得好点;但是越是穷的家庭出去打工的越多,呆的时间越长,对孩子的关爱也越少,孩子的心理问题也越发突出。当今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是留守儿童的生存问题,而是心理问题。

2.村庄大了,视野小了。

为了实施国家的新农村建设,许多村庄合并,村庄面积不断扩大,村庄公路更为密集,由于没有村庄土地的约束,村民将房屋建设得更为分散,有许多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原因,同在一个村庄中却在不同的小学。村庄在随着新农村的变化而扩展,某些小孩可以在一大群的陌生人之前泰然自若,某些小孩却因此反而更为胆怯。 转贴于

3.电器产品多了,互相交流少了。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1.加大农业扶植力度,促使农民增收。

我国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统计数据中,在一段时期内数量有一定的回落,因为新出台的直补政策、农业税政策、农产品政府保护价等措施从根本上刺激了老百姓生产的积极性,老百姓愿意回家种田。但总体上还是处于增涨的态势,因为随着各项农业措施的实施,社会各个行业各种物资的价格都是同时上涨,各种刺激政策不能冲掉物价上涨给农民朋友带来的损失,农民朋友为了更好地生活不得不再次背上行李外出打工。要生活,要打工,留守儿童之间的问题就无法解决。加大对农业的扶植力度,让农民生活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和自己的子女在一起,那么留守儿童问题将不再是问题。

2.实行产业改革,增加当地就业率。

我国的许多农村都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结构,具有了一定的走产业化道路的能力。要加快产业转型的步伐,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争取农民能够当地就业。当地政府要积极引导,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引进资金和高新技术对经济作物农产品开展深加工,优化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而且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在当地成功就业,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将指日可待。

3.加强村级机构行政管理能力,引导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开展。

第10篇

【关键词】新四化;农村教育;主体;互动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发展状况对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有着很大影响。中国教育改革开放的30 年是中国农村教育发生巨大变化的30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殷切期望还有很大的差距。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现象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新四化”即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是2012年十报告中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将主导未来十年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四化的提出,有利于逐步消除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为许多教育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农村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能。那么,新四化背景下如何发展农村教育?本文尝试从教育的多主体互动的角度来分析。

一、农村教育对新四化的意义

新四化“新”在发展理念从“以物为主”向“以人为本”转变,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新四化强调以人为本,与农村教育发展理念一致,对农村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农村教育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现代农业建设人才,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结合原有生活基础,将能够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现代农业建设者,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农村教育发展是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城镇化是一个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工业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向城镇进化、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型发展的历史过程。

农村教育为新兴工业化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力,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根本途径。新兴工业化是对传统制造业和简单加工业的升级改造,这种升级的完成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劳动力,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使人口这一资源优势真正变为优势资源,顺利新兴工业化转型具有尤其特殊的重要意义。

农村教育是信息化,特别是教育信息化的重点领域。信息化的核心特征之一是知识含量高,其关键是人的信息化,农村教育也是知识密集型行业,信息化的推进需要借助农村教育来实施,特别是人的信息化。

二、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

农村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体,而学校教育应主动地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联系,使三者结成一个网络。眼下农村教育在这三方面均面临不同程度的问题。

1.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严重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转移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但却不能提供相应的劳工子女教育服务,导致许多农民工子女留守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家庭教育缺失严重,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2.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下滑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巨大的向心力使农村地区的学生、师资和教育投入还在不断地被大量吸走,农村教育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农村学校由于环境因素、福利待遇等多种因素,导致优秀教师和年轻教师流失严重,对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由于取消了小升初考试,农村学校领导在教育质量方面的压力消失,教育教学管理也略显松散,也间接导致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下滑。

3.社会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

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和金钱万能的思想,给学生带来了诸多不利印象。许多父母迫于维持生计而外出打工。这样,给许多人造就了新的就业机会,也出现了许多机遇,同时也造就了少部分文化程度不高而富有经营之道的打工人。以东乡县杨桥镇汶田村为例,全村现在内蒙呼和浩特市经营者,都相继地积累了一定的家产,少的十几万,多的数千万,这种时代的机缘造就他们的成功,造成了许许多多人错误的以为,读书与不读书一个样。加上一些被誉为有经济头脑的人,算了一笔简单的经济账:例如,他以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培养费,到参加工作之后,相同的时间里,和一个只读到中学就外出打工所挣的钱相比较,认为后者不会比前者差,甚至更好。正是这种因社会分工不同,报酬不同导致社会上一种读书永远是输的错误思想。同时,城市文明与农村乡土文明的融合进程中,由于缺少引导,城市文明中的一些不良倾向被吸收,乡土文明的优良习惯被稀释,导致社会风气功利化倾向严重,青少年很容易接受这种社会教育环境熏陶。

三、新四化背景下农村教育发展的多主体互动分析

教育的关键在于主体之间的互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有赖于多种教育主体进行交流。农村教育的主体包括以教师为代表的学校、以父母为核心的家庭、学生所在城镇社区、学生。新四化战略为诸多教育主体的互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新四化带来的有利条件,精心设计多样化的农村教育主体互动路径有助于更好的发展农村教育。

1.城镇化背景下社会教育集约为社区教育与文化建设

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讲是发展农村基层组织-社区建设,社区文化建设将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心理生活环境,能间接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从而农村社会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社区的文化教育职能有效发挥将实现社会教育的集约。

学校作为社区文化中心,需要积极与社区互动,社区承担着区域内文化建设的重任,也需要善用学校资源和优势,发挥各自优势,给社区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社区也需要服务社区居民和家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居民共性的子女教育问题,建设社区家教服务中心。

2.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

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对传统工业和农业的升级改造,改变过去的以经验和简单体力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强调技术运用和知识创新,因此对教育人才的需求规格和类型提出不同的要求。农村学校虽然主要承担基础教育职责,但仍然可以结合素质教育理念因地制宜,在加强普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同时,针对社会发展需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实用性和技术性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农村学校教育也可以跟生产实践主体积极互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参与生产实践,激发学生学习需求;教学评价上,强调基础的同时,更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总之,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理念的有效落实,方能培养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生产的高素质人才。

3.信息化支持下的家校互动,全面关心学生教育与成长历程

信息化对农村教育而言,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在现有条件下,还包括家校互动信息化、社区教育信息化等多方面。对留守儿童而言,信息化有助于其感受家庭的关心;对家长而言,借助信息化手段了解子女在家和在校表现也是便捷又承担得起的服务,以中国移动的校讯通平台为例,它在促进家校沟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对在外打工的家长而言,及时了解并督促子女学习状况,能大大提升家校互动水平;社区或学校还可以建立家长QQ群,促进家长之间就子女教育进行经验交流和互助,也有助于改善农村教育面临的许多问题。

借助信息化,教育主体之间的交往与互动将大大增长,有助于各方面关心学生教育与成长历程,从而提高教育效率效果。

总而言之,农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各教育主体的积极参与和互动,新四化建设为农村教育多主体互动提供了诸多条件和机遇。抓住新四化建设契机,为农村教育发展加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整体规划和设计,并体现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在落实过程中体现新四化的以人为本理念,全员参与,加强社区基层组织的教育与文化职能建设。

参考文献:

[1]胡俊生.农村教育城镇化:动因、目标及策略探讨[J].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2]余丽红.关注农村教育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J].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1期

第11篇

在谈及西部地区当前面临的问题时,胡俊生分析认为,西部地区在快速发展的10年间,最大的问题就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胡俊生说,在这10年间,西部12个省市有的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事业长足进步,如四川、内蒙古、宁夏的发展。有的则依然比较十分落后,而且基础设施薄弱和经济发展滞后的状态并没有多大改善,如贵州、云南,甚至包括陕西的一部分地区等。

造成这些落后状况的原因除了投资因素之外,最主要问题就是开发层次很低,尚处于初级阶段,由此也引发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目前,退耕还林大有成效,但覆盖面还不够大,巩固已有成果还需持续性努力。

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的资源开发,国家与地方、群众利益分成不当,政策需要调整,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的开发。

城镇化进程中引发的土地纠纷不断,失地农民的利益补偿,转移就业安置及社会保障问题较多,需进行专题调研,制订方案。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进程也存在着目标指向及政策导向上的某些矛盾冲突,值得认真研究。因此,继续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应是西部大开发未来10年中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和任务。

胡俊生表示,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教育迅速走向衰落,城镇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现行教育政策、经费投入却忽视了这样的现实,隐忧甚多,而最近媒体做的一个乡村教育调查报告也反映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就业问题,鉴于西部地区工业(如乡镇企业、县办企业)底子差,吸纳农村剩余劳动能力有限,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何去何从,事关重大,必须从长计议为他们寻找出路。

胡俊生认为,西部地区必须从根本上再用10年时间努力改善西部的人居环境、投资环境,把恢复生态继续作为进一步发展经济的根本点抓下去。

胡俊生表示,西部地区的发展应是全面的开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经济开发的层面。针对西部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问题,胡俊生表示,西部地区尤其是地方政府应顺乎民意,以主动积极的姿态稳步推进农村教育的城镇化。政府可按照遵从民意、政府引导、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原则,以县为单位把教育资源逐步向城镇和县城集中,集中财力,修建县一级的教育园区。而农村教育城镇化的近期目标是实现“农村初中县城化”、“农村小学乡镇化”;长远目标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胡俊生建议,国家尤其是西部地区对基础教育投入还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并且应坚决纠正以往的乱撒胡椒面的做法,集中规划,集中使用。而且今后的主要投向是对扩大县城中学等教育资源的经费投入,解决“农村学校吃不饱,县城中学吃不了”的难题。

第12篇

关键词:马家窑湾;留守儿童;教育;原因;对策

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一个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之一,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儿童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关系着广大家庭、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但是巨大的城乡教育差异的存在,严重地阻碍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速度。再加上地域的差别,使得西北地区的边缘山区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的“最短木棍”,下面以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马家窑湾村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做如下探讨。

一、马家窑湾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投入不够,社会关注欠缺

各级政府对于农村教育的投入不够主要体现在经费和师资力量。国家近几年来,加大了对城市教育的关注,将主要教育投资用于城市,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则相对极少,而且附加条件较多,加上程序复杂,层层盘剥,真正能投入到农村教育中,得到实际使用的资金不多,甚至满足不了农村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社会各界对马家窑湾村的情况不够了解,其主要体现在马家窑湾村山高地远,好多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所以失去了更多的资助机会。像很多高校大学生暑期支教、社会各界各种爱心基金的援助、一些社会成功人士的个人资助。

(二)学校软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

马家窑湾村学校仅仅只有几间极其简陋的教室和破烂的课桌,而诸如图书室、实验室、音乐美术室、语音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体育器材和场地等等比较高科技的设施更就无从谈起。因为硬件设施的极度匮乏,许多科目便就无法正常开设了。遇到雨雪天或农忙师生们动不动就停课放假了,而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对教师的考勤考核失于松懈等等。另外,马家窑湾村教育的劣势,还体现在师资力量上。拥有一百多人的学校,老师则仅仅只有几个,基本为民办教师,最高学历仅为大专,且年龄结构偏大,缺乏新思想,英语师资力量近乎为零,基本上一个老师会带所有的课程,像音乐、体育、计算机、英语等;缺少专业的老师。教师的福利待遇太少太低,各项权利没有保障,如此教师们有情绪,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三)隔代教育力不从心,超生子女关爱欠缺

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老一辈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马家窑湾村,有80%的家庭都存在超生的情况,一般为2-6个。在这些超生家庭中大多数人都被中国传统观念所束缚,为了生男丁而采取多生的办法。超生的儿童为了躲避计划生育全被寄养在远方亲戚家,这样一来父母根本无暇顾及远方的孩子,而孩子和父母也渐渐地疏远了。这些儿童由此产生了性格内向、心理不健康、学习成绩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二、马家窑湾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落后,教育思想消极

马家窑湾村处于甘谷县的山区,经济发展极其落后,全村共有120户村民,整个村子居住过于分散,于2010年下半年才刚刚修通了公路。马家窑湾村存在缺水、自然条件艰苦、经济作物较少等先天的农业劣势,当地的农民基本属于“靠天吃饭”。此凡条件,导致村里大部分家庭90%的男子、70%的夫妻双双在外打工赚钱,而仅留老人在家务农、看家带孩子。外出打工者,有50%以上是已婚青壮年,46%左右的已婚青壮年生有子女,而且该村已生育子女的青壮年中80%属于超生,一般为2-6个。在这种情况下,95%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当地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自身素质又无法得到较大的提高。愚昧的农民只知道死抱“两宝”(死宝――土地,活宝――儿子)不放。将“钱”看做他们唯一最重要的东西。

(二)监护人的监护存在“盲区”

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尤为严重,差不多占到留守儿童总人数的75%,另一部分为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如叔婶、姑舅或朋友监管的留守儿童。监护人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温饱放在第一位,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次之,而较少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陷入了监护的“盲区”。这个盲区的形成,是因为监护人并不是留守儿童的亲生父母,不可能和对待亲生儿女一样尽心尽力,再加上他们有自己的孩子需要照顾,无暇顾及被寄养的孩子,由此会引发更深层次的问题。

(三)家庭和学校教育存在“误区”

好多孩子由于老人的不胜照看,没有接受到一个正常家庭的教育和沟通,导致他们产生了孤僻和自卑的心理,并且他们在某些方面缺少对生活的积极性和自控能力,常常表现出一些不符合他们年龄的行为。大多数孩子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渺茫和无知。由于家庭教育的脱节,学校教育也无法与家庭教育很好的配合。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收入低,造成一部分农家孩子因交不起各种费用或承担不了生活费而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机会。使得他们年纪轻轻就有了外出打工的念头,所以,上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孩子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发挥政府和社会作用,鼓励加强当地农业生产

首先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加强农村教育投资和师资建设。地方政府应当把改善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为己任,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校园建设、教学条件改造等方面的投入。从硬件上解决农村教育发展的后顾之忧。另外,要加强农村教育的师资建设,一是对农村教师要强调待遇留人。首先对“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要进行严格的杜绝和打击。对长期扎根农村的教师要加大补贴。二是要吸引高素质大学生下乡从教。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我国大学生数量激增且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这正好为更多的优秀大学生下乡从教创造了机会。三是要加强城乡师资交流和学习。城乡师资交流有助于农村教师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也有利于双方经验的交流和感情的沟通。鼓励加强当地农业生产。“留守儿童”的数量之所以不断的增多,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没有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父母外出打工这一现实问题。政府应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农村的劳动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象。

(二)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完善教育活动

首先,增设有关教育内容,开展各种班集体活动。学校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并且多与他们沟通交流,以便及时解决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惑。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提高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使“留守儿童”融入到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其次,进行引导式教育,鼓励其健康成长。世界万物离不开阳光雨露的滋润,孩子离不开父母的呵护。但对于留守儿童而言,老师的教导要比家长的更实际。教师应细心观察孩子的举动和行为,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多给他们一份关爱、尊重、理解、信任,耐心聆听他们倾述和发泄内心的苦闷与烦恼,让他们在倾述和发泄中得到心理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