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巴尔扎克雕像

巴尔扎克雕像

时间:2023-05-31 09:12: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巴尔扎克雕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在这次回顾展上,中国观众有幸看到多达139件罗丹雕塑,最著名的《青铜时代》、《加莱义民》、《地狱之门》和《思想者》等作品均陈列其中。展览分为四个部分:最初岁月、雕塑家的诞生、渐臻成熟和神秘的罗丹工作室,完整展示了罗丹作为雕塑家的成长步伐。

最初岁月:酷似真人的《青铜时代》

1840年弗朗索瓦・奥古斯特・勒内・罗丹出生在一个警察家庭,小罗丹和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两样,学业也不出色,只是看起来更内向,爱沉溺于自己的想象。14岁的罗丹第一次向父亲提出要以画画为生,是因为在图书馆看了一本米开朗琪罗的书。

在姐姐的劝说下,父亲答应罗丹在更具实用性的皇家绘画学校学习。罗丹在这里第一次接触雕塑,推开模型室大门时他惊呆了:“我一段一段捏好手臂,头和腿,然后把他们拼成一个整体,一下领悟到了人体的整体结构。”做雕塑家是他为自己迅速选定的艺术之路,对此父亲警告他说:“既然要学石匠,就一定要学会,否则你将来死的时候会比我更穷!”

罗丹的最初几件作品得到雕塑家曼德隆的肯定,信心倍增,决定报考美术学院,但是考了三次都榜上无名,主考官给他写下一句:此考生毫无才能,继续报考纯属浪费。同学富尔凯安慰他说,你跟其他那些人不同,你缺少的不是才能,而是毅力。

所有艺术家早晚都得把目光投向罗马,罗丹也不例外,1875年底,罗丹决定启程去罗马接受艺术洗礼。在罗马,他满脑子都是米开朗琪罗的雕塑,“这些雕塑与我先入为主认为是真理的那些东西竟格格不入。”

受《大卫》的影响,回到布鲁塞尔,罗丹立即开始创作他的大型雕塑《青铜时代》,同样是一位真人大小的站立青年。从《青铜时代》开始,罗丹就要求模特在工作室里一刻不停地行走,直到出现一个自己满意的姿势,他立即叫停,全心投入把他们塑出来。《青铜时代》似乎是一个刚刚梦醒的年轻人,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头微微上扬,双臂自然举起,右腿微曲。雕塑家惟妙惟肖抓住了模特瞬间的动作,形象逼真到与真人所差无几。有报社甚至爆出:这其实是一尊用真人浇筑而成的作品,并攻击它庸俗、下流、放肆。

巴黎官方沙龙陷入尴尬境地。人们争先恐后挤进展览,为的却是一睹伤风败俗、用真人浇筑的人体像。罗丹也受到人们的辱骂和攻击。评选团不得不命令把《青铜时代》搬出展厅。

这种毫无来由的攻击让罗丹哭笑不得,为了解释清楚,他把模特照片、创作时的作品照片寄给评委会,因为舆论压力太大,对方连信封都没有拆开。最后,评委会决定派出五名雕塑家为评审,让罗丹即兴创作一件作品,以见证他的实力。在评审现场,罗丹忘记了时间和评审的存在,双手灵巧而迅速,很快一副躯干和双腿就被塑出来,没有头,没有双臂,却迈着大步毫无顾忌地向前行走。

罗丹平时夜以继日的基本功训练让他顺利通过考核,作品第一次得到公众认可,再没人说那是用真人浇筑的了。《青铜时代》是罗丹走进公众视野的开始,此后,奥古斯特・罗丹的名字开始在巴黎艺术界大放异彩。

雕塑家诞生:根植于法国的土地

罗丹名气越来越大,1880年,法国政府向这位新星伸出橄榄枝,请他为新建的美术博物馆塑造一个大门。罗丹选中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打算在现实中建一座《地狱之门》。政府为此在学院街给他拨了一间宽敞明亮的工作室,每逢星期六,崇拜者络绎不绝来到这里,指着四散的断臂断腿,好奇询问罗丹是怎么认出它们属于《地狱之门》中的哪个人物。

罗丹花了整整一年泡在但丁的书里,用一百多幅画把书里的八层地狱画出来,这些画先用中国水墨勾勒,再用褐色水彩衬出阴影,以体现立体效果。他考察了法兰西各大教堂,创作了大量速写和笔记,画了一幅又一幅草图,模型也不断重塑。艺术家随时有新的灵感构思,有时即兴加上一个小形象,随即又拿掉,或者把它肢解。以至于曾有两百多个形象在这件作品上呈现出来,环环相套,形成一个纠缠盘结的庞然大物,可是1900年石膏模型展出时,雕塑家又几乎删掉了所有的圆雕塑。

在此期间,美术馆已经在改建卢浮宫的一翼,大门设计也不再需要了,但罗丹已经走得太远,无法从这个庞大的作品中抽身而出。罗丹用想象将作品的构思不断扩展,以至于最后,他想创造的成了整个人类世界。《神曲》地狱篇实际上是人间苦难的象征,人类必须为自己的罪恶付出代价。浮雕中的187个人互相撕咬扭打在一起,各种贪欲、和恐惧、痛苦折磨着他们。每个人物形象都是行动的,罗丹认为,在自然界中根本不存在静,连死亡都不是静止的,尸体腐烂也是一种运动。

《地狱之门》原定于1884年完成,却耗费了罗丹毕生的精力,整整37年他都在构思和修改这幅作品,直到死的前一年也没有停止。他没来得及将其铸成铜像,而由巴黎罗丹博物馆第一任馆长完成。

1902年,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拜望罗丹,罗丹正为雕塑《地狱之门》上的《思想者》烦恼。在罗丹的设想中,《思想者》代表的是但丁本人,应在《地狱之门》的最上方俯视众生,但已塑好的模型都不足以表达诗人内心的忧虑。里尔克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模型看起来肌肉发达,相貌凶悍,不像诗人,更像一个野蛮人。”罗丹听完,用手托着下巴,两肘支在腿上,陷入深深思考。“你现在的样子就很像但丁!”里尔克突然惊叫起来。

沉思是这尊雕像最核心的元素。罗丹想清楚这一点,决定就按照自己刚才的坐姿重新塑造《思想者》。这件坐像是真人的两倍大小,眼睛俯视下放,脑袋略向下倾,左肘搭在腿上,右肘支撑在左腿上,这是个不太自然的姿势。罗丹认为,这恰好代表了人物大脑的紧张状态。但说实话,《思想者》并没有力与美的表达,观赏者感受到的是他内心的纠结和困顿,他用生命在沉思。雕塑家卡里埃看完成品不禁深深感叹,“对我来说,他是第一个能够思索的人!”

1904年,《思想者》在沙龙展出,得到的又是一番猛烈的攻击,学院派艺术家们给它的评价是“妖怪”、“猿人”。罗丹的朋友们凑足15万法郎买下《思想者》,准备放在巴黎先贤祠前作为对反对派的回应。政府却拒绝了这一要求,除非罗丹退回他们为《地狱之门》预支的费用加利息。

罗丹很快答应,《思想者》成为罗丹第一件展示在巴黎市区的作品。放在先贤祠门口的临时石膏像很快被美术学院的学生砸个粉碎,安放正式铜像时,政府派来很多警察维持秩序,防止有人捣乱。

虽然饱受非议,《思想者》却是罗丹晚年最杰出的作品,他俯视众生的坐姿也成为艺术史上的经典一幕。

1884年,法国加莱市决定为本城英雄圣皮埃尔建造一座纪念雕塑,国家拨款资助,由罗丹来完成。加莱是法国北海岸的一个城市。1347年英王爱德华三世围城,城内坚持了一年多后弹尽粮绝。正当爱德华三世决定强攻屠城时,以圣皮埃尔为首的六名市民自愿身赴敌营,以自己的牺牲换取城中市民免遭屠杀。

罗丹接到这个订单十分高兴,他致信加莱市长:“我有幸找到一个喜欢的题材,我的作品将是独一无二的。”然而评委会对罗丹交来的小样却感到失望认为眼神太过消沉,充满了悲伤和痛苦,要求罗丹修改。

1886年,正当雕塑要浇筑青铜时,整个计划却因经费问题搁置,连评委会都解散了,罗丹开始随心所欲地创作,他租了一个马厩安心雕刻自己心中的英雄。为了筹集45000法郎经费,内政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出售一法郎一张的彩票,奖品是酒类、拖鞋、肥皂之类的小玩意,这个办法居然成功了。

1895年,《加莱义民》完工了,虽然没有按照市政府的意愿修改,加莱还是接受了这个定件。完工的《加莱义民》是一组六人群像,中间长者是德・圣比埃尔,他神情坚定,毅然赴死,其他几位有的犹豫,有的悲痛,有的沉溺于巨大的绝望,每个人都性格各异,他们不像英雄,更像是你身边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罗丹希望雕塑直接放在地上,人们可以走近与铜像对望,感受他们的痛苦与绝望,但加莱市政府把他们摆上了底座。

大幕揭开,没有人说话,大家都静默看着,一个孩子想伸手摸摸雕塑是不是真的,因为有栏杆挡着没有成功。另一个孩子跨过栏杆,攀上基座,凝视着义民的眼睛竟然哭起来。罗丹站在市民中间激动不已,他慢慢向雕像走去,市民自动为他让开一条路,一股深深的敬意弥漫在人群当中。雕塑家卡里埃说,罗丹的艺术已经根植于这里的土地了。

渐臻成熟:的雨果与穿长袍的巴尔扎克

《地狱之门》塑造经历了漫长的37年,在此期间罗丹也同时进行一些别的工作。比起有报酬的定件,罗丹更喜欢免费为朋友制作胸像,没有金钱掣肘,他可以更自由地发挥。巴齐尔建议罗丹,应当为一位当代名人塑个雕像,以巩固自己原有的名声,罗丹选中的第一个人就是雨果。

雨果曾经声称,除了大卫和安格尔,没有人能为他塑像,他也不愿意为雕塑家摆弄姿势。1883年,雨果81岁,即将走完他传奇多彩的一生,43岁的罗丹向这位传奇老人发出邀请,雨果竟然答应了,但他同时说:“我不会安安稳稳地坐着,不会为你改变生活习惯,你必须自己想办法。”

那段时间罗丹每天到雨果家去,大作家照常在客厅会客,雕塑家只能不断画素描加深模特在脑海中的印象。罗丹后来回忆说:“雨果时而冷峻地穿过客厅,时而走进来坐在房间,表情专注的陷入沉思……我无法按常规工作,只得在一旁盯着他迅速画素描。他连瞧都不瞧我一眼,但总算没撇下我走开。我真是竭尽全力了。”

1885年雨果去世,法国政府正式向罗丹下订单制作雨果雕像,罗丹这时才开始动手。制作好的雨果像目光阴郁,眼皮耷拉着,双肩耸起,前胸凹陷,凝视着世间的悲凉,却睿智沉思,一个世纪的沧桑都藏匿其中,但最重要的是,他竟然是的。1889年,雨果像展出,美术学院院长纪克姆看到全身的雨果像时大为光火。市政府也拒绝接受这样一尊雕像,他们不能容忍这位大文豪被这样不体面的摆出来。罗丹只能争辩道:“但是我们都是的!”这件定制作品最后遭到雇主拒收。

1891年7月9日,罗丹给左拉写了这样一封信:“周围笼罩着怀疑的气氛,因此我要尽全力来证明我是当之无愧的。”左拉当时是文化协会的主席,这一年文化协会决定塑一尊雕像向协会创始人巴尔扎克致敬,左拉钦点了罗丹。

罗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到图书馆翻拍下巴尔扎克的照片,观摩他的画像,查阅他的一切生活资料,特地到布鲁塞看了巴尔扎克手的石膏模。女作家奥蕾尔寄给罗丹一张明信片,照片中有块岩石很像巴尔扎克的身形,还有人告诉他,一家书店老板很像巴尔扎克。

时间很快过去,已经超过预定交稿的期限,作品还远没有完成,罗丹雕了17个巴尔扎克小样,都是的,他都不满意。文化协会等不及了,1894年10月,他们给罗丹去信,限定他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作品。罗丹则通过媒体表示,他需要一个安静的、可以思考的环境,他将交出一个最好的巴尔扎克而不是最快的,而他估计的交货日期是一年以后。文化协会甚至取回预订款1万法郎,委托给另一位雕塑家。左拉、莫奈和马拉美等人纷纷在报纸上表示支持罗丹,文化协会不得不答应再给一年的期限。

巴尔扎克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巴黎度过,白天与债主捉迷藏,晚上则拼命写作偿还债务。罗丹找到巴尔扎克生前住过的地方,像巴尔扎克那样在小巷里来回走动。他想象着巴尔扎克穿着长袍,听见要债人在前门按响门铃,匆匆从后门溜到街上的样子,也许巴尔扎克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件多明我会长袍。

此前的小样统统被打破,罗丹决心塑一个从未有过的巴尔扎克,这尊雕塑身穿长袍,整个身体被包裹进去,看不出巴尔扎克原有的粗短腿和大肚子。长袍上面是一个粗犷的头颅,长满蓬乱的头发,厚厚的嘴唇,倔强的双眼。罗丹还举刀砍掉了那双过于有力的双手。

1898年,《巴尔扎克》石膏像参加了当年的沙龙展。围观的人群根本无法理解,印象中的大文豪,怎么是这样一个没有手的臃肿老头。有人嘲笑它是肥崽、丑货、怪胎,讥讽这雕塑是“一只装在麻袋里的癞蛤蟆”。但同时也有人支持他,画家莫奈说,让他们去叫嚣吧,这是您最成功的作品。

《巴尔扎克》引发了一场巨大的论争,法国分成两派,艺术家们甚至决定再次集资买了它。但罗丹却拒绝了,他把《巴尔扎克》拉回住处。直到罗丹的个人巡回展获得巨大成功,人们才开始重新审视这件作品的价值。“《巴尔扎克》是我一生创作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成果,是美学原理的集中体现。”饱受非议的罗丹依然这样评价钟爱的这件作品。

神秘工作室:全部作品换来博物馆

早在刚从圣体隐修院出来,20岁的罗丹就租了自己第一个工作室。“鉴于我的经济状况,我无法找到像样的地方,只能将就租个马厩,年租金120法郎。这里门窗都关不严,四面透风,冬天冷得刺骨。”但是房子比较宽敞,这样可以在雕塑时退后几步看看实物和作品,这是他最满意的地方。成名后,学院路182号则是政府为他提供的工作场所。罗丹选择的几乎都是非专业模特,他们必须在他工作时一刻不停地行走,直到大师喊停。

在罗丹艺术的成熟期,他工作室里分工明确,有人专门负责制作石膏像,有人负责在大理石上雕出轮廓,有专门的浇铸工人,最后由工匠为青铜做出铜绿效果。与他合作过的助手也为数甚多,都是天资不凡的年轻人,他们后来也成为著名的雕塑家,他说:“我不带学生,但可以让他们当助手。”

罗丹助手中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当然是年轻的美女雕塑家卡密尔,他们既是师生也是情人,既有说不清的感情纠葛,也有艺术上互相吸收和排斥。卡密尔最后因精神分裂而死,历史学家认为,这和罗丹有很大关系。

1900年后,罗丹声誉日隆,遂萌发一个心愿――创立一所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博物馆。当时他在比隆公寓租下一层楼面和宽敞的大厅。可是不久政府下令收回公寓,所有房客必须迁出。罗丹提出,把自己所有的大理石、青铜雕塑捐给国家,条件是让他居住在这作为工作室,自己死后,这里改建为以其名字命名的博物馆。

1916年内阁正式通过罗丹的请求。此时罗丹已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健康每况愈下,爱发脾气,谁也受不了他的唠叨和迟钝。他也不愿让人看到他的老态和不安。”1917年11月10日罗丹去世,比隆公寓正式成为罗丹博物馆,除了大理石和青铜雕塑,这里同时收藏有他的私人信函,剪报、摄影作品、中国古董和数量可观的藏书。

第2篇

用事是散文常用手法。《庄子》里的许多篇章,如《逍遥游》、《人间世》、《德充符》、《秋水》等,几乎都是用一连串的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连缀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入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动物的对话中,超出了以故事为例证的意义。而且,作者的想象奇特而丰富,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千态万状,出人意表,迷离荒诞,使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构成了“辟阖,仪态万方”的艺术境界。

我在语文教学中最常用、最爱用的讲课手法也是用事,或在课堂导入之时,或在疑点讲析之时,或在品赏诗词时,甚至讲故事性文章时也要援引故事。课堂也常因它而生动丰厚。

用事以入境

上作文指导课“详略”时,我一进教室,便对学生说:“今天老师讲一个故事怎么样?”学生热情高涨,拍手叫好。我先用幻灯片打出故事的题目“巴尔扎克的雕像”和雕像的图片,然后绘声绘色地讲起来:

一日,雕刻大师罗丹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杰作——巴尔扎克的雕像,看着自己的杰作,大师心情十分激动,连夜叫起几个学生,让他们一起来欣赏。几个学生看着看着,都把眼睛盯在雕像的手上,不约而同地说:“这手像极了!老师,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奇妙而完美的手啊!”学生的赞美之词却引起了罗丹的沉思。不一会儿,他猛地操起墙角的一把斧子,朝雕像的双手砍去,“刷刷”,一双“奇妙而完美”的手消失了,学生们都惊呆了!

讲到这里故事戛然而止,扫视学生,他们早已沉浸在故事的世界里了。于是我适时抛出一个问题:“你们知道罗丹为什么要砍去雕像的双手吗?”静静的课堂顿时沸腾起来,学生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凝神静思,有的半立起身子,高举着手,面露得意之色。此时学生的心已被借用的故事收拢起来了,学生的情也已被借用的故事点燃了,课堂渐入佳境。

用事以解惑

我在教学《鱼我所欲也》一文,讲到“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一句时,发现学生只会翻译,对句子的含义却有些惘然,于是我作了下面的引导。

师:让我们来想一想,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为了某种理由宁愿抛弃生命,不避灾难的故事吗?

生1:有,舍身炸暗堡,以胸口堵枪眼。

生2:还有过零丁洋时威武不能屈,写下壮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师:很好,那是为民族大义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事迹。还有别的吗?

生3:电影《泰坦尼克号》。

生4:还有梁山伯、祝英台为爱情不为苟得。

师:能给大家讲一下《梁祝》吗?

(师马上搜索到音乐《梁祝》,给讲故事的学生伴奏。故事刚讲完,便有几个学生诵起了裴多菲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师:我也讲一个。汶川地震后,5月13日中午,救援队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没有了呼吸。透过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双膝跪地,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救援队员从空隙伸手进去,确认她已经死亡,又冲着废墟大声呼喊,没有任何回应。这是震后的北川县,还有很多人在等待着救援。救援队走向下一片废墟时,队长好像意识到什么,忽然返身跑回来,他费力地把手伸进她的身下摸索,高声喊:“还有个孩子,还活着!”一番艰难的努力后,人们终于把孩子救了出来。他躺在一条红底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有母亲的身体庇护,孩子毫发未伤。随行的医生过来准备给孩子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地看了一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大灾难面前,是伟大的母亲不避灾祸,才创造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

第3篇

本期大师:罗丹

大师简介

在欧洲雕塑史上有三座被后人称作难以逾越的山峰,他们就是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菲锹亚斯、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其罗和19世纪的罗丹。

罗丹(1840~1917)坚信:“艺术即感情。”他不像传统的雕塑那样精雕细刻,面面俱到,而是用十分娴熟的技术让作品像草图那样生动自然,使人物从脸部到全身的每一块肌肉都似乎有表情地在诉说着什么,表现出人类的精神世界,把生活中最深刻的爱和美展示出来,给每一个观者留下无限想象的余地。

罗丹生前有一句名言:“美是到处可寻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直到今天,他的作品所体现的心灵的波涛,展现的创造的神奇,他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远给人极其深沉的美,启迪着我们不停地思考。

他的代表作有《思想者》、《加莱义民》、《青铜时代》、《三个影子》、《雨果像》、《巴尔扎克像》等。

如果有人问:“木偶是用什么做的?”我们当然会回答说:“是木头呀。”可是,木匠做木偶的本领可不一样,有的木匠喜欢挑选那些又平整又光滑的新木头,把它们锯成不同的形状,这样做起来很方便,人呀,动物呀,只要拼拼接接就做成了。可是,有的木匠不是这样,形状再特别的木头,只要到他们的手里,就左看看、右看看,觉得它像什么,然后用刀细细地雕和刻,不一会儿,一只有趣的木偶就做成了。所以人们称前一种人为木匠,后一种为雕刻家。雕刻家不但能用木头进行雕刻,还能用石头、金属、象牙、水晶等雕刻。他们雕刻的作品除了木偶,还有许多摆饰、挂件、图章,许多路边的雕刻也是雕刻家的作品,雕刻的艺术品小到米粒大到山峰,多神奇呀。

指导:雕塑方法

1. 请朋友做模特,让他用动作表示自己的意思,你边看边画出草图。

2. 选一支深色的蜡笔,用轻重不同的力度,画出人物各部分光线的深浅。如果我们想做青铜雕塑――用绿色的蜡笔;想做石雕――就用红褐色或灰色;想做铸铁的雕塑――就用一支黑色的蜡笔吧!

3. 搜集各种废旧材料将平面图像变成浮雕或雕像。

第4篇

【关键词】罗丹 空间 表达 雕塑

雕塑是一种占有立体三维空间的造型艺术,因此雕塑是最真实、最重要的。雕塑家通过艺术创作最终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所以雕塑作品应更好地展现实际的空间效果。作品的表达往往存在于此种特有的空间结构中,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其作品以独特而又具有强烈生活情感的艺术表现力让人佩服。在他的雕塑作品中,人们开始用心体味。

一、空间表达的暗示性

雕塑家运用设定的方式,给艺术欣赏者一种多样、含蓄、间接的心理暗示,用视觉引导观者,以便于自己设想某种情感来表达作品。

西方古罗马时期的雕塑重视形式上的美感,在理性表达中讲究工整美观,在空间之中存在物象的完整,且是再现性的,给艺术欣赏者呈现一种雕塑的单纯,“人们的艺术创作思维和艺术观赏思维,同样不能只着眼于形式自身而忽略它与内容的关系。”①而罗丹的作品不仅是具象的实体,也是空间的再现,更是脱离本来事物的空间,转而提升为某种强烈的内在感受。例如他的作品《加莱义民》,裸的六个英雄,躯干坚挺,手臂似乎要高举起来,放走一些东西,给人一种不寻常且极具视觉价值的艺术效果;又如作品《青铜时代》,他把无穷的力量强烈地倾注到作品之中,更直观地表现空间效果,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而这也是雕塑家对生活的提取,是一种更高层次意义上的生活再现,这就是空间暗示性的魅力。

雕塑家与观者的思维就是空间的形成,“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体现双方这种交流和合作的关系,才可能积极引起览者由衷的共鸣”。②以雕塑家的创造精神来说,不光是对大自然的复制而应该有独特的风格,以具象来提抽象。如罗丹的《组合作品》就让人感觉到紧张无法理解,却意外地增加了微妙感,心理上会产生某种确定却又不完全确定的感觉,中国画中的意境也是如此。

二、空间转化的意识性

塑者、作品及观众三位一体想法的融会,是中国古代雕塑及绘画中最重视、最善于发挥的空间表达方式。艺术家把自己的想法体现在艺术创作中,并把结果展示传达给观者,使之产生了内心的共鸣,同样一幅作品,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眼中都会出现一个不一样的“哈姆雷特”。所以就要将艺术的感性融于理性,产生寄情又超越的现实造型。

罗丹的《地狱之门》是一件朦胧作品,包含着希望、死亡、幻灭、痛苦等,运用浮雕、圆雕和高浮雕的各种技巧塑造形象,组成一组复杂的四重奏。这件作品犹如音乐一般,给人以和谐之感,如同歌德评论哥特式建筑所说,不是“冻僵的,而是‘静穆的’‘轻柔的’音乐”。“对罗丹而言,自然是最有个性的情人,他的雕塑不过是自然的不同主题的表现形式而已,就是作品中带着激情和疯狂想象。”③就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将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种意念空间的拓展,取决于观者、雕塑家及其作品之间的丰富情感。比如《影子》,从正反面照片看手臂残缺是不一样的,打破了雕塑家的雕塑常规,唤起人们的注意和心中的共鸣。

三、空间效果的夸张性

从大自然中辨认出的东西就是空间组织结构,作品所展现出的空间形式感也就是观众了解作品的唯一途径,最后带给观众一种强烈的感受,而这也需要雕塑家对其艺术感觉的高度锤炼。

之所以能够展现真实的艺术效果,是因为适度变形而造成的视觉影响。如《吻》塑造了两张忘情的脸和绷紧的躯体的颤动,它强有力地透露一个“爱”字。“我们似乎看见这亲吻的幸福洒遍两个躯体的全身,向初升的太阳普照各处。”④在美学角度上说就是唤起了情感的共鸣,营造了真实的空间效果,使作品、观者、艺术家达到统一和谐。

四、空间张力表达的运动感

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发展着,这种动向难以揣测,瞬息万变。一件雕塑作品仅描绘一种平衡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有空间张力运动感,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应具有动感效果,不仅展现生命,更应有生活,使之达到艺术的真实。“作品中往往通过倾斜表现,倾斜暗示出潜在的或真实的运动,产生强烈的运动效果。”⑤在罗丹的雕塑作品中也有表现,《夏娃》把头深埋在交叉的双臂里,那倾斜的姿势,无疑在侧耳倾自己的身躯,让其回到母性的深沉;又如《巴尔扎克》,这件作品倾后的头在雕像的峰顶,产生强烈的运动效果,被塑造成了一位被创作激情所困扰,被失眠所煎熬,裹着一件修道士式的巴尔扎克,将人物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充分体现。

五、空间表现的凸凹、虚实运用手法

讲究实体的、凸起的立体空间风格,强调整合性,很少运用穿插的形体就是传统的西方写实雕塑。罗丹的作品不仅包括雕塑实体部分,还有被分割下来的虚体部分,给人以震撼之美。在《组合作品》中,随心所欲将一肢一节拼装组合,得到一个空间运动,唤起作品的流动之感,所以“雕塑时,切不要从平面着想,而要从高凸面着想。对于平面的观念,要想象它如一个立体的周缘,折向后面的生命之花,而是自内而外开放的。同样在美丽的雕塑中,常潜伏着强烈的内心颤动”⑥。

在不同艺术时期,雕塑中空间的表达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视觉冲击力也成为所要表现的重要依据。罗丹的所有作品都传达着一种情感,其中关键的链接就是表现作品内容,将无形的转化为有形的,挖掘出一种全新的艺术手法,带给人视觉空间的美,这也很好地诠释了空间塑造的多样性、独特性与协调性,从现实的生活中提取、展现高层次的艺术作品,使艺术作品得到更完美的升华和再现。

(注:本文受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基金资助,项目名称:艺术研究讨论,项目编号:2013CXS004.)

注释:

①②王朝闻.雕塑雕塑[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91,77.

③④卓凡.罗丹画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102,112.

⑤鲁道夫·阿思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89.

第5篇

[关键词] 绘画写生;整体;局部;辨证统一

【中图分类号】 J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364-1

一、引言

笔者教学十几年来,一直从事绘画写生基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经常会出现几个常见的毛病:有的学生面对写生对象无从下手不知怎么画;有的学生不选位,不观察,随便就坐,提笔就画;有的学生做画之初还能整体地观察和绘画,但深入刻画阶段却陷入局部之中而失去了整体;有的学生各个局部处理的很精彩,但彼此之间没有联系,没有主次,照抄照搬,画面一盘散沙,毫无美感。

归根结底,以上几种毛病的根源在于没有正确的观察方法,没有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学生在绘画过程中,重绘画过程,轻思维习惯;重效果,轻学习方法,不能全面整体地观察,从而导致不能整体地绘画。

二、什么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是哲学问题中十大辩证关系之一,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是对立统一的。整体是与局部相对的,指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组成的统一体。整体所具有的质不同于各要素在分散孤立状态下所具有的质,是指事物各内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统一体。局部是指组成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各要素及其发展全过程的某一个阶段。人类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和研究,都是从某个局部开始的。

整体与局部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相互依存。整体由局部构成,离开了局部就不存在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离开整体,局部就失去了意义。整体不是局部的简单相加,不是组成要素的机械堆积,而是有机地组织起来,表现出统一性和协调性。二者的地位与功能不同:整体属于主导地位,统率局部,局部服从于整体,相辅相承。

三、怎样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一)树立全面发展的思维方法。无论是画家还是从事其他艺术的艺术家,其艺术行为都是靠思维支配的,他们的作品都是其审美观、道德观、世界观的反映。思维是首位的,没有好的思维习惯,就没有好的观察习惯;没有好的观察习惯,就不会产生好作品。

“不会画”究其根源是“不会看”,“不会看”归根结底是“不会想”。思维是行为的指挥棒,我们应树立全局观念,树立正确的整体与局部的思想。这是绘画的第一步。

(二)运用正确科学的观察方法。德加说绘画画的不是形体,而是对形体的观察。正确的观察方法是画好一幅作品的前提。古人有云“胸有成竹”,只有全面地观察,作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下笔如有神”。

观察过程中,要“眯”、“瞪”、“跳”三种方法结合。

“眯”――眯起眼睛看整体,忽略个体与细节,统筹全局。

“瞪”――瞪着眼睛看细节,把需要重点刻画的局部看得仔细,画得精彩。

“跳”――来回比较着观察,局部与局部比较,局部与整体比较,分清主次,把握虚实。

(三)把握整体的作画方法。整体作画要讲究正确的作画方法与步骤:

1.选位。即“经营位置”。坐什么样的位置决定了你能画出什么样的画面效果。构图之先要先立意选位,是选正面、侧面,还是迎光、逆光,选好位后先观察,在脑子里形成一幅较完整的画面。这是把握整体画法的第一步。

2.构图。把对象落实在画面上。构图的好坏直接决定画面的最终效果。构图有很多类型,如不对称三角形,S形,不规则多边形等。在这些大的构图类型确定后,再在里面安排好各物体,确定各物体的比例、位置。构图是一幅作品的起点。

3.起形。把对象的形象具体化。现代绘画之父高更说“一切物体都能概括成几何形体”,不论静物、人物、石膏、风景,都能概括成简单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球、圆柱、锥形或多种几何体的组合。在大的构图范围之内,把各个物体概括成简单的几何形体,先经营好彼此之间的比例、位置,再在几何形体内起具体的形。没有一个好的,准确的形体,再精彩的明暗,再绚丽的色彩也是空中楼阁,没有依附的对象。

4.明暗、色彩关系。画明暗、色彩关系时也要整体画。虽然作画对象是一个一个的,但在我们的画面上,它们形的分界已经消失,只存在明暗、色彩关系。我们不要分开去看它们,而要做为一个整体去对待。

5.细节刻画。细节是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细节,整体也只是一个大框架,没有具体内容。但细节刻画不是局部的简单相加,而是有选择,有取舍,服务于整体效果的有机的组合。

6.整理画面。画面是一个局部一个局部画的,很容易陷入局部而乎视整体。这时就要回到整体,调整画面的整体关系、明暗关系、虚实关系、色彩关系、空间关系、节奏关系等等。以整体为准则,需要增强的地方做加法,需要减弱的地方做减法。这是做画时最关键的一步。而我们很多同学恰恰没有认识到。只是一味地“作画”,而乎视了作画的真正目的。

四、融会贯通,提高整体能力

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不是头脑比我们先进多少,刻画能力比我们强多少,而是有着高明的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他们作画时有能力,更有魄力;能深入画面,也能跳出画面。罗丹在创作雕塑《巴尔扎克纪念像》时,为了整体效果,把雕像的手砍了下来。正如罗丹自己所说:“《巴尔扎克纪念像》是我一生中创作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成果,是我们美学原理的集中体现。”

第6篇

【关键词】电视广告 配音 和谐

“和谐即美”是欧洲古典美学原则之一。从广义上看来,美就是大自然的一种和谐状态。据说罗丹在完成巴尔扎克雕像后,向三个学生征求意见,没想到三个学生都对巴尔扎克的那双手赞不绝口。罗丹听完后,出乎学生们的意料之外,抡起斧子砍掉了这双手。并且告诉学生们,“这手太突出了,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已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了”。这个例子说明,一件艺术品整体和谐才是美的。作为现代综合艺术的广告亦如此。在强调广告创意、视听技术的同时,对于要素之一的配音员的声音,也要有所选择。若选取的声音合适,便可增强广告的传播效力,以达到对于潜在客户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反之,则会使广告的效能大打折扣。而选择的标准就应该是“和谐”。

前不久,在电视上有这样一则广告。内容是,老公回到家看到桌上有张字条上面写着:老公,天气冷了,加件衣服,注意身体(温柔的女声)。看过字条后,老公感动至极,拿起笔来也写了张字条,这时男演员开始读出字条内容“老婆,你皮肤瘙痒,……”(男声配音)。广告宣传的商品在结尾出现“XX牌湿毒清胶囊”。当听到“你皮肤瘙痒”时,完全把广告开始营造的温情的意境打破,感觉很别扭。还有一条广告,一辆奔驰轿车在一栋别墅前停住。随之下来一位穿晚礼服的妈妈,和一个打着领结,穿背带裤制服的小学生。孩子边往别墅里跑边叫喊着“饿”,妈妈说“我去给你做XX牌小康鸡蛋面去”。您觉得这样的广告和谐吗?温柔的妻子的叮嘱,老公善意的提醒,晚礼服、奔驰车、别墅,鸡蛋面如果把每一个因素拆开看可能都是美的、都是温馨的,但是配合到一起就与这种商品不太和谐了。这样的例子说明了广告艺术本体要和谐,同样在广告配音这种语言艺术中也处处体现着这种和谐的原则。而作为广告配音要做的第一步,声音的选择标准上也体现这种和谐。一则好的广告先从创意开始,我们首先从广告创意与播音选择的和谐谈起。

一、 电视广告配音声音与广告创意的和谐

曾经有一则药品广告。年轻的母亲在给儿子洗完脚后,又去给她的母亲洗脚。这一幕,刚好被她的儿子从门缝里看到了。看上去四五岁大的儿子就去端上一盆水,跌跌撞撞地朝她走来。画外音是:我也可以给妈妈洗脚了。药品是治病救人的,而人生的主题就是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治病救人和母爱联系到一起很融洽,效果也非常好。在观众为广告感动的同时,也记住了小男孩纯真的声音。广告的结尾处并没有用惯用的厚重的男声,就是出于对创意的考虑。如果结尾温馨的话改从妈妈的口里出来,或是老母亲苍老的声音,再或是一个厚重的男声,那效果绝没有一个天真质朴的小男孩的声音来得感人、来得真切。

再如,上海某汽车有一则广告,汽车疾驰在郊外的公路上,为表现坐在驾驶室中的舒适感和速度感,一只蜂鸟悄悄出现在驾驶室里,与汽车一同扇动着翅膀飞翔着,仿佛小鸟还置身于大自然中。此时汽车和小鸟保持着相对静止。这样的画面是为了表现这则广告的创意“动。不动。驰骋千里”。这时配音员用了一种极其微弱的虚声,耳语到“风动,移动,似动非动的……,皆系心之动”,省略的地方根本没办法听清楚,而后用年轻但不失浑厚的实声说出“动。不动。驰骋千里”。就是这种虚虚实实、忽明忽暗的声音表现形式,与该广告营造的意境和创意相得益彰。

创意就是为了广告产品的销售定位、品牌服务的。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声音,选择一种合适的声音外部表现形式,就关系到观众和消费者对广告内容和产品的理解。在人们习惯了某一种声音对应着某一种广告内容和品牌时,就成了一种习惯。一句话,“选择有效的声音”。接下来我们就说说声音与广告内容和品牌的和谐。

二、配音员声音与广告内容和品牌的和谐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音色,有的如夜莺般的清脆,有的具有洪钟般的金属质感,有的高雅华贵,也有的略带嘶哑。那么如何在林林总总的声音中挑选符合产品品质的声音呢?在经过市场无形的选择后,一些声音不绝于耳,而有的声音只能渐渐消失。例如:配音员孙悦斌所代言的多与奥迪A6、北京现代、国窖1573等汽车、酒类有关。这是为什么呢?汽车、烟酒的主要消费群是男性。这样一来,人们在认可了这种沉稳、厚重、带有磁性的声音成为一辆车、一种酒、甚至一类成功男人的标志之后,声音与品牌的结合也就是顺理成章了。这当然是遵守和谐法则的例子,如果你不遵守,那必然会闹出很多的笑话。

广告标题的声音选择更是一则广告成败的关键。“标题是广告主体和目标的凝结和灵魂,标题在一则广告中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认为,好的标题,能创造一条广告80%的利润”①因此,播好一则广告的标题就要谨慎行事。大部分广告的标题都喜欢用浑厚的男声,只有一些涉及女性用品的广告采用女声。在奥格威的经验中“不要男人写妇女们购买的产品的广告”。但是在广告配音领域却不是永恒的适用。除了一些女性贴身用品之外,男女声音的和谐与互补更能为广告添色。如一些洗发水和护肤液的广告,男声刚劲有力;女声柔美亲切,各有长处。如男声的“一品黄山”大有“一览众山小”的风范。而旅游卫视标牌广告柔美的女声“让我们一起走吧”也极具鼓动性。关键还是配音员的声音与广告内容的和谐组合,才能创造出1+1>2的效果。

三、广告代言人的配音与广告商品的和谐

1、明星代言人首先要与广告和谐

有一部相声里曾经讽刺,“为什么不找小品演员李琦做减肥广告?为什么不找潘长江做增高广告?为什么不找赵本山做洗面奶广告?” 相声告诉我们,广告代言人与广告商品必须和谐。如,商务通的代言人濮存昕,在荧幕上塑造的多是成功男人的形象,因此它不仅成为商务通,也成为银行卡等广告的代言人。再说周杰伦为M-zone代言的广告,正符合了动感地带的消费群体的定位。因为这位是以说唱著称,而在现代年轻人中间普遍流行这种音乐,这当然在心理上有种亲近感。另外,周杰伦也是个性十足,正好符合“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标语。

2、代言人配音和广告的和谐

出于某种原因,有些明星只露脸不出声。那么,就要有人为明星配音。配音员的声音既要和广告内容合适,又要和明星的气质一致。要是破坏这种和谐,那就像是一场滑稽的“双簧”的表演。如果用代言人的原声,那就要注意这种和谐了。如“XX牌胃康灵”的广告,其形式很模式化,就是演员向别人介绍药的疗效好,结尾还有一句鼓动性的标语。但是他的声音已经“老”了,声带松弛了,而且还有一点“烟酒嗓”的沙哑,这就和药品广告很不和谐。因为药品是让人减少痛苦,重返健康状态的,可是这种声音让人感觉代言人本身就身体不适,再说什么都是苍白无力的。笔者观察,涉及药品的广告中一旦有老年的演员时,都采用很浑厚、结实的中年男性的声音,只是语气上像老年人即可。

还有一种广告代言人就是卡通人物。如某牙膏的广告,使用了卡通式的声音形式为主人公“海狸先生”配音。语言形式夸张,却深得人心。再比如,XX复读机的广告是这样的,漆黑的夜晚,音响制造一种紧张的气氛。一声猫叫,接着一只猫捉到一只老鼠。正在千钧一发之际,忽然传来狗的狂吠声,猫松开老鼠跑了,小老鼠得以脱身。广告结束时出现艺术化处理的人声“学会一门外语,XXX学习机”。它是一种摹仿小老鼠放松、洋洋自得的语气,其内容远远大于字幕或正常发音给人的印象。

四、广告配音声音选择与地域文化的和谐

艺术是处在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当然要受到文化的影响。正如卡岗所说,“艺术是它所属的文化的反映和代表。”那么,作为一种特殊艺术的电视广告,其配音与地域文化也应该和谐。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文化艺术心理结构,比如,同是园林,苏州园林与法国园林就风格迥异;同是绘画,中国画和油画也是各不相同。推及广告配音也有其地域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广告配音中最为明显的还是语言、声音的音色和音量的控制上。葛优在为XX牛奶广告配的音就是“首都的奶”。他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带上一点“京味”,再合适不过了。再如,电视上播放的化肥、种子、农机等产品多由操着东北的方言演员来做产品大推介。因为东北是我国的农业基地,当然这些产品的消费大户也在东北。广告多是由身材魁梧的农民打扮的演员来扮演,声音和语言形式都是粗脖大嗓,声音洪亮,带有方言色彩的“贼”、“钢钢地”也是充斥其中。要是再往南就要用上广东普通话、粤语和港台腔了。像梁朝伟代言的XX葡萄酒的广告,采用了梁朝伟自己的配音。因为红酒一般跟“洋”沾边,而港腔又是国人认可的最“洋”气的了。假如,当梁朝伟和张曼玉约会时,打开红酒的一刹那,梁朝伟用东北话说了一句:“这酒,贼好喝!”那观众还不笑坏肚子。

正因为这样,各地的广告商会针对投放市场的广度来制作不同的广告。这也就是为什么某些广告有普通话版,还有粤语配音版,就是为了能与当地的观众在心理上贴近。欲和潜在的消费者之间架起桥梁,语言无疑是最好的工具。

结语

“随着商业的逐渐发达,市场日趋繁荣并出现激烈的竞争,商家开始注重广告宣传形式和传播效果。有意识地运用艺术手段来美化广告,吸引广告受众的视听,于是出现了艺术化倾向,增添了审美价值”②而从广告受众审美接受心理和审美形象塑造的角度考虑,广告这种现代艺术形式和语言艺术性的结合恰好是相得益彰,刚好是传统广告的图画与文字的可视性与声音艺术的可听性巧妙地结合,塑造出生动的广告艺术形象。这样,不仅使广告更易让观众接受,又使观众受到一种声音的鼓动,对商家也有极大的好处。选择一个好的声音可以使广告增色,如果选择一个不恰当的声音,就会破坏画面的和谐,内容的和谐,广告整体的和谐。因此,请选择有效的声音。■

注释

①张秀贤,冯章.《广告语创作赏析》. 经济管理出版社. P3

②王纯菲,宋玉书主编.《广告美学》.中南大学出版社.P4

参考文献

1、雪芹.《广告播音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第7篇

从雕塑的本体意义上而言,雕塑是一种占有三位空间的艺术门类。实现这种三位空间实体形态,生成视觉感受与触觉感受的媒介是材料。不同质地的材料其自身的物理性质所呈现出的视觉效果和触觉感受各不相同,对艺术家来说,材料是一种语言,当被艺术家所采用时,它便显现出了其性格。雕塑史若从媒材的角度审视,那么它便是一部材料史,每一次对新材料的运用都会带来对雕塑艺术新的探索,甚至是艺术变革。本文从材料谈到视觉形态,又从视觉形态连及到触觉感知,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强调雕塑艺术的空间本质,重申雕塑艺术是以触觉为核心的视觉艺术,应以触觉作为深入探讨雕塑艺术本体的切点。

一、材料与视觉形态

1.传统雕塑材料的性质隐匿于主题之下

19世纪中叶之前,雕塑对材料的运用基本上是石材、木材、铸铜为主体,虽也重视材料的质地所带来的视觉感受,如德国的美术史家豪夫曼所说:“至于对全身雕像的创作效果起着根本性作用的光线效果问题,在铜塑上是倾向于显示闪动着的、有时是表现金属硬度的、强调戏剧性效果的表面光泽,而白色大理石,则如歌德的一个同时代人所认为的那样,‘由于它的玲珑剔透,就要突出它的轮廓的圆润、纹理的柔和以及连接处的细密(迈耶尔,H·Meyer)。这样看来,古典主义者偏爱白色大理石的柔和而不做作的形式的原因也就容易理解了’。”1传统雕塑对材料的观点尽管如此,但所关心的是主题内容的表达,要求的是达到内容与形式适度的统一。所塑造的形体具有封闭性的实体形态,尚未进入到纯视觉形式探索的领域。这一系统强调的是材料服从于主题的表达,因而,材料的性质隐匿于主题之下。另外,对石材的应用,还有这么一种因素,即最早的石雕是为了传达神性的,这与石材这种材质的恒久性相一致,以利于昭示永久的意义。

2.新传统雕塑视触觉在材料中的显性

到了19世纪后期,从罗丹起,开始了对视觉和触觉感受的探索。罗丹之后的现代雕塑可以以形式语言分为两类:“一类继承了罗丹的传统,以体量感作为构思的基本要素来进行雕塑创作;而另一类则力求逃离罗丹的影响,放弃人文主义传统及其有机的准则,而创造出另外的‘纯粹形式’的绝对价值。他们创作雕塑的手法也不再局限于‘雕’与‘塑’,而将雕塑定义为三度空间中的艺术品,因此许多现代雕塑不是雕塑出来的而是建立起来的。”2继承罗丹的雕塑家有马约尔、布德尔、德斯皮欧等人。背离罗丹者,则形成了现代派的雕塑艺术。

应当讲,罗丹、布朗库西、亨利·摩尔对材料与视觉的方法,一去古典主义的方法论,产生了新观点,开启了现代主义。从美术史的角度来讲,是罗丹他们建立了新传统雕塑。罗丹的贡献是强调对空间深度的塑造,认为:“塑造的时候,千万不要在平面上,而是要在起伏上思考。”3罗丹还注重手对材料的介入,即所谓“手感”或“刀痕”。从罗丹始,雕塑改变了之前讲究光洁“裁缝不留针线迹”的视觉状态,出现了凸显材料性质的新的视觉形态,这种新的视觉形态的产生,是以强调材料的触觉感觉为前提的。这一点在他的作品《巴尔扎克》中尤显突出。同样,在这个时代,也出现了与雕塑同样强调视触感的绘画,这就是库尔贝用画刀作画产生的“手感”,德拉克洛瓦追求的“笔触”,这种表现方法影响到了印象派。如此说来,点彩派的修拉、西涅克以及抽象表现主义的波洛克都应与此归为一脉。

布朗库西强调形的单纯性,阐发材料与形的契合,如他的《波伯尼小姐》就是用大理石、黄铜、青铜三种材料各制一件,这种对形与材料的深入探讨,是要触及和联系到形而上之玄思的。

布朗库西探究材料的性质,其石雕和金属雕刻以及木雕在形式上有不同质的区别,他说:“当你在雕刻石头时,你会发现材料的精神和它特有的性能,你的手会思考并且紧跟材料的思想。”布朗库西是在唤起物质的精神,他的“材质精神”必然地呈现出新形式带来的视觉形态。“形”与“材”是现代主义美学的核心,布朗库西的雕塑艺术是对这个核心做出本质性研究的典型艺术家。

亨利·摩尔认为应坚守材料的固有特性,认为石材不应当违背石头的致密和坚硬的特性,使它失去自身的特点,而加上虚假的肌肤。但摩尔与布朗库西一样,同时还在研究材料的转换效果,上文说到布朗库西以不同的材料塑造同一题材,这就是要感知不同材质对同一题材所引发的不同的视觉形态。摩尔也一样,用木头来完成他的金属结构的作品,使人感受到金属的光泽可以被转换成另一种材料来表达,体现出另一种柔和的固定的体积感。

3.所谓材料转换

有艺术主张的,对材料的转换,才是富有思想意义的,而非我们目前习以为常的,为转换而转换的肤浅做法。如无艺术目的地用石头做一件棉衣;用木头做成纸的感觉等。这种做法错误地把材料转换理解为物与物之间的交换;物与物之间的游戏,像是在换衣服一样。摩尔说,我不愿做一个石头女人,我更愿做一个女人石头。“女人石头”即理解材料的性质,使观念与材质契合。

当材料被艺术主张所驱动时,或者是艺术主张由材料诱发时,都是进行创作的绝佳机遇,而其关键要使得两者契合共生。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Billy Lee对材料的感知提出“敏感性”一词,这是在说,对材料的敏感性不仅包含了材料的物理特性、发展逻辑的认识,也包含了对材料的美学感知。他认为,材料的特性是可以被传授的,但对于材料的直觉感受是没有办法传授的。Billy Lee的这种认识,是在强调材料的精神性和由此传达出的视觉感知。

4.新雕塑强调构造

以上谈到的是由罗丹等人形成的新传统雕塑等方面,下面谈一下“新雕塑”。所谓“新雕塑”是指脱离传统雕塑体量观念,强调形式构成、结构和构造的雕塑形态。“新雕塑”这个概念是由英国艺术史家卢西·史密斯提出来的。未来主义的波菊尼,在静态形体中,表现时间性,是试图把雕塑的三维空间引向多维的探索,这对当代艺术对于形与空间的认识具有开启意义。在材料方面他否定只用一种材料,而应该多元采用,以展现材料的多种视觉可能。当然,谈“新雕塑”绕不开毕加索,他的多项实验就是为了重新定义雕与塑之概念。为进一步感知材料的视觉形态,再举几位使艺术主张与材料契合有致的案例:约瑟夫·博伊斯运用油脂和毛毡来暗示温暖,通过阐发“温暖”的生命观,赋予材料以观念,呈现出新的视觉形态。达明安·赫斯特将一头母牛和小牛切成几个部分,分开放置在展柜里。他是以“牛”为材料阐释分离与伤害这个主题,乃至使西方基督教艺术的母题——“母与子”之主题,得以当代批判性地延伸。这些做法使材料向着材料思维,观念向着材料特质的方向行进。这种由材料展示出的新的视觉形态,打破了艺术的边界,也因为在材料的运用方面的极大空间,使艺术的形式表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5.材料成为当代艺术具有独立表现意义的视觉手段

总之,20世纪以来,空间、构造、形式、材料之因素成为雕塑的要素。这是与工业的发展、材料技术和制造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的。那种由锻造、焊接、挤压、喷涂、利用物质原始肌理等“雕塑”手段,呈现出繁异的视觉感受。当代,材料已成为具有独立表现意义的视觉手段。它可以独立于主题之外,直接成为一种表现语言,甚至可以说当代性的雕塑,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到了材料等于表现、材料等于语言、材料等于艺术主张的地步了。从古典到近现代到当代,材料经过了隐性、显现和越界之阶段,这是摆脱康德之前的以道德观来评判艺术问题,回归艺术原本的过程。这是人性的释放、个性的彰显所带来的艺术语境,这种释放反映在雕塑的媒介——材料上,必然呈现出形具各异的视觉形态。

二、视觉与触觉

1. 雕塑其本质是由触觉引发的

人们在了解和感受一种物体时,除了用视、听、嗅等感觉器官外,还习惯本能地用手去触摸,以进一步体验物质的实在性。这种体验就是触觉感知。传统的雕塑其本质是由触觉引发的,而现当代雕塑在很大程度上是强调触觉的视觉艺术。相比较而言,写实绘画是在二维平面上以手工方式模拟客观场景的艺术,它对空间的营造是虚拟性的,而雕塑是三维实体占有空间,它与空间发生关系,这必然也与触觉发生关系。传统雕塑虽也注重视触觉效果,虽也占有三维空间,但它针对的是对于主题内容的表达,而非当代雕塑所注重的形式结构和空间视觉性。谈到视触觉,除了要了解影响视触觉的体积、材料、空间等因素,光影和视角也是构成视触觉感知的因素之一。不同性质的光源和不同的视角对雕塑的视觉形态都有影响,许正龙在其所著《雕塑概论》中讲道:“形体起伏大、外光照射强,则光影对比强,反之则弱化。柔和的光线有助于品味细微的起伏,强烈的照射产生戏剧的效果。”又说:“特别是在自然环境中,雕塑虽然大多数静止不动,日光、月光、灯光却在更迭,光影就像幽灵般在形体上曼妙游走、营造出迥异的艺术魔力。正是基于此点,艺术家从不同角度切入,追逐这行踪跳跃的梦幻光影。”4另外,不同的视角,既不同的观察或欣赏角度,也产生不同的视触觉效果。如许正龙以云南江川出土的西汉《虎牛祭案》为例,说道:“云南江川出土的西汉《虎牛祭案》,造型由一大一小、呈十字交叉的两牛和一虎组成,突破真实的束缚,在大牛肚中开了一个方口,设置一小牛,用扑在大牛尾部的饿虎来平衡大牛的体量,体现出中国雕塑特有的意象布局。在不同角度观察,分别显现不同场景,大牛包容小牛,小虎捕食大牛。大小、虚实、动静和刚柔兼容,彼此组合演绎出关爱与抗争交错的生命现象”。5雕塑艺术的体量、形态、空间、光影等因素都对视触觉产生作用。触觉有两种感知路径,一是通过身体触及物体,产生触觉感知;一是通过观看产生视觉印象,形成视触感。雕塑是以手的触觉与材料直接发生关系的艺术。因此,它必须通过触觉感知来把握造型、控制造型。而实现触觉的是基于材料本身。这就是我们可以用身体去感受雕塑,而绘画只能通过视觉来感知的原因,对于盲者而言,绘画是不存在的。

2.从触觉感受来谈雕塑

视觉能力是触觉和其他感觉相互作用的结果。雕塑属于视觉艺术范畴,一般我们习惯单纯从视觉感受方面谈雕塑艺术,而如果我们从触觉感知方面谈一下雕塑,那么,对雕塑的认识便会产生另一种体验。以触觉来解读雕塑,试以罗丹为例。罗丹强调手感、追求手感的情绪性表达。所以,他的作品如《加莱义民》《巴尔扎克》等显现出了不同于古典雕塑那种与自然保持一致的再现性模式,凸现了强调肌理、触觉感强烈的表现性手法。罗丹说:“在触摸这半身像时,竟觉得它的温暖。”这是典型的触觉带来的知觉感受。所以说,罗丹的雕塑更多的是体现了他介入物质的艺术动机,这个动机激发了作为雕塑媒介——材料的特质。

澳大利亚雕塑家Col Henry在他的一次演讲中指出,身体与雕塑之间是否存在着“危险”。他说:“在视觉上给别人一种接二连三、不期而至的危险感觉,也是雕塑家手中的一个强大“工具”。尖锐的边缘,有力的形式和作品,似乎给观赏者一种威胁感,这是提升观赏者意识和情感的特殊手法。”6Col Henry提出的所谓“危险”,其实就是由视觉心理连及的触觉感受。在触觉以及其他感觉的纠合中,视觉感知带来的是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态度沟通;是雕塑所传递的视觉信号与文化之间的沟通。触觉带给视觉新的感受,它使受众感受到材料的存在,这是材料的显性存在。

3. 近百年来雕塑的实践

近百年来,雕塑艺术最大的实践一是在形的方面;一是在材料方面。先说在形的方面:这是一个逐渐由具像走向抽象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对形的压缩和对形的概括、简化的过程。在此,塞尚对形的探索是对现代主义的最大贡献。他发现了形的实体性,所画的苹果不是为了表现它的物质外在形貌,而是实体形的视觉存在方式。正如美国的艺术批评家弗雷德在《形状为之形式:斯特拉的不规则多边形》一文中指出:“我所说的形状本身,不仅指基座的轮廓‘我该称之为实在形状(Literal shape)’也不仅仅指一幅既定图画中的各个要素的外形轮廓 。”7在此,弗雷德把形认为是一种媒介和令人信服的能力。这令人信服的能力,道出了当代艺术对形体的纯视觉认知。可以说,现代主义艺术是独立于文学性和模仿性的奋斗史,这种摆脱艺术依托叙事性文本的再现性方式,是有其自身的语言方式的。朱尚熹在所写的《抽象雕塑——一部争取独立的奋斗史》一文中归纳现代雕塑,认为:“现代雕塑对模仿性的革命概括起来是朝着三个方向展开和深化的:一是对人形的简化;二是对人形解构重组;三是走出人形桎梏面向整个有机世界。三个方向的努力逐步催生了抽象雕塑”8。对人的造型简化以马约尔、德斯比欧、布朗库西、贾科梅蒂为例,对人的造型解构重组以毕加索、波菊尼、巴拉为例,走出人形造型桎梏以阿尔普、摩尔、米罗、考尔德为例,当然还有构成主义方面的艺术,以及现代的奇里达、野口勇、关根伸夫等。这些艺术家彻底地摆脱了一切模仿性的参照系,这种对形的抽象,必然带来视触觉的新感受、新形态。

再说材料方面:主要表现在视触觉感知方面。如上文提到的手感、肌理、保留材料的原本状态等,这些因素最能够触及到作为起源于触觉感知的雕塑之本质特征。如亨利·摩尔的雕塑造型考虑的不是有关美的问题,而是雕塑的视觉影响力,触摸起来感觉有没有力量、有没有刺激、有没有“温度”等感觉。对材料的感觉不仅是视觉可感的,也是可以被摸出来了的。

4. 应以触觉作为深入探讨雕塑艺术本体的切点

当代信息化的发达,虽然带来了便捷,但同时它也在消解人们的感觉能力。我们是否注意到,如今好多人已不太会写字了,他们依赖电脑;好多人懒得动脑计算,依赖计算器;好多雕塑家不再动手打石头而是依靠工人。人们热爱的是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现代技术,这种感觉能力的退化波及到需要以自身的感受来表现世界的艺术上面,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本文从材料谈到视觉形态,又从视觉形态连及到触觉感知,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强调雕塑艺术的空间本质,重申雕塑艺术是以触觉为核心的视觉艺术,应以触觉作为深入探讨雕塑艺术本体的切点。

注释

1 [德]豪夫曼.论雕塑[M].洪善楠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

2 王红媛.世界艺术史·雕塑卷[M].东方出版社,2003

3 [法]葛赛尔.罗丹艺术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4.5 许正龙.雕塑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6 雕塑,2012(增刊)

第8篇

宋人石孝友在《鹧鸪天》一词中最早提出“云态度,月精神”。云态度,他的意思是,人应该像云那样,洒脱、飘动、不拘一格,拥抱清空,不固一隅。遇日轮升起化为朝霞,遇夕阳西下变身余晖。春天时润物细无声,引领出一个绿色的世界,冬天则凝结成晶莹琼花。

月精神,是淡泊、宁静、安详,不弃暗夜,默默施恩于山川人间,是温顺的心境,绵绵的情思。

人们总在千方百计躲避厄运,挣脱厄运,却不知道,一个人最美好的品德,恰是在厄运中显示出来的,这正如最艳丽的花朵总是需要绿叶的衬托,绚烂的刺绣也需要暗淡的底色搭配一样。总是有好运相伴,当然让人羡慕;但是,深陷厄运,却是人生难以避免的际遇。这个时候,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坚韧,是否无所畏惧,是否对未来怀抱希望,这些品质就一览无余了。当一个人通过征服厄运,创造出超凡的奇迹,无疑就是一个伟大的人了。

世上真正成功的人,在纷繁的问题面前,总是能够举重若轻、临危不乱、静如处子,这是一种胸襟与定力。成功还有更重要的一个信条: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人生最大的苦恼是什么呢?不是因为得到的太少,而是因为你想要的东西太多,而自己的能力不够,大都实现不了,才有了那么多的失望与沮丧。如果能切实为自己定位,制定力所能及的目标,我们就会因为一个个目标的实现而充满快乐,不断享受到成功的欢欣。

应该同情那些嫉妒你的人,中伤你的人,甚至迫害你的人。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即使你有再好的修养、宽容和忍让,这类人依然会存在,也许个性使然,也许是因为野心而没有得逞,或者连他自己也说不清的莫名其妙的原因。人生在世,这不可避免。我们不是圣人,我们不能控制别人不嫉妒他人,仇视他人,重要的是我们不去恨这类人。恨别人,就等于把自己交到了仇敌的面前。如果我们不想远离这尘世,就必须以一颗博大的胸怀接纳所有的人,因为,你怎么看别人,别人就怎么看你;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就会一样对你。

有一些人,总是难以忘怀自己曾经的不光彩的一些经历和事件,总是刻意地回避、掩饰或者抹杀它们。其实,这样的结果适得其反,只会使你的经历记忆更加深刻,伤痛也更深,也更会让他人记住。如果相反,你勇敢地接纳那些经历,而且给它们以新的诠释,找到它们当时发生的合理情景,你会发现,你突然间变成一个轻松愉快而简单的人了。

俄国诗人叶塞宁说:“谁找到故乡,谁就是胜利。”中年以后,我对人们说,我幸运地找到了自己的故乡,我找到了童年时代丢失的一切,故乡榕树下一个个温馨的故事都绵延而来,我对故乡的一切都充满了深深的依恋。

我的心中始终耸立着几个巨大的雕像,鲁迅,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泰戈尔,爱因斯坦。尤其是犹太人爱因斯坦,他那散发在空中的满头银丝,他总是拿在手里的吐着智慧云雾的烟斗,让我沉思,让我遐想。他说:“每一件财产都是绊脚石,迷恋黄金的宝座,祈求高雅的桂冠,生命就会枯萎。”所以,他拒绝了第一任以色列总统的桂冠。他抛掉了一切的负担,拿着开启宇宙大门的钥匙,最终,为人类敲开了神秘的宇宙之门。

我珍惜尘世里的每一次相遇,把每一次相遇都视为生命的因缘。我珍惜朋友的每一句鼓励,每一个赞许,每一声问候。我珍惜他人身上的每一个智慧的亮点,每一点独出心裁的见解,每一个新的探索与发现。我更珍惜与朋友相识相知的情感,每一次在一起平常而温馨的相聚。我更珍惜从自己的心灵深处燃烧而起的灵感。

每一天面对壮丽的日出,我都心情澎湃。不论你多么厌恶世界,世界永远按部就班地日出日落,世界从不颓废。

每一次看到饱满的向日葵,我的心中都会有油然而生的崇敬:如果不是执着地追求光明,它的生命怎么会有这样灿烂的金黄7

我相信,纵然有价值连城的财富,也不能使空虚的心灵充实。没有一种人生比开拓者更有意义。开拓者拥有真正的驰骋世界的自由,留给世界的永远是伟岸的身姿,而占有者身上只有累累的包袱。

不论获得了多么崇高的荣誉,你必须保持这样的清醒:越是高贵的桂冠,使人高雅,也让人的负担更加沉重。凯旋门并不仅仅是成功之门,迈进了凯旋门的英雄,更容易在鲜花与掌声的海洋中迷失。

在浩瀚的沙漠面前,总是会产生无边的遐思:没有风的时候,沙漠在阳光的照耀下,庄严、安静而肃穆,像一个听话的孩子。但是,一旦狂风刮起,它立刻露出暴戾狰狞的面目,掀起狂暴的风沙,天地立刻为之变色,成为人间的地狱。所以,在神秘的自然面前,我们必须心存敬畏。

人到中年,无情的岁月在额角埋下了几道沟壑,把两鬓换成了白发,步履也开始有些蹒跚。但是,我坚信,岁月没有权利剥夺我的希望和憧憬。尽管,过往的日子曾经涂上玫瑰的颜色欺骗过我,但我并不因此抱怨生活。我努力拨开心灵的乌云,穿越生命的阴影,继续畅怀歌唱,追求生命的壮阔,眺望美好的未来。我相信,只要自己不折断翅膀,我的生命就会时刻在蔚蓝的苍穹飞翔。

生活如此广阔,我没有任何理由停下自己追求的脚步,甚至,不需要刻意地给自己设计一个石破天惊的蓝图,只管在黑夜中寻找黎明。我从来不寻求他人的理解与认同或者赞美,因为我的追求不是为了别人的理解与掌声,只要我自己理解就已经足够。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人们没有时间关怀你的梦想,抚慰你的痛苦与创伤。就这样一路前行,不急于收获远方朦胧的硕果,从容地擦掉眉额上的风尘,精心珍自品尝过的忧伤,在寻找中收获勇敢,在挫折中收获智慧,心甘情愿地忍受着千辛万苦,让人生拥有波澜壮阔的一世苍茫。

我最喜欢英国伟大的诗人拜伦的那句话:“对我的赞赏,我报之以叹息;对我的诅咒,我报之以微笑。”正是因为这个信念,激励着他超越了渺小的胜负与世人的评说,在自己的王国里拥有了灵魂的自由。

在我人生的词典里,从来没有畏惧,我的心即使已经千疮百孔,我也绝不会向命运举起双手。因为我知道,一个坚强的追求者,不需要别人的掌声来支持,也不会被他人阻止前行的脚步。

不论谁都会有过对追求的怀疑,但是我坚定地否定了自己的怀疑。我知道,所有的追求者都没有特权,一切追求,都必须穿过严峻的逆境和苦难。但是,我又坚定不移地相信,所有的追求者,注定会穿越痛苦的大门,寻找到深藏于黑暗中的思想灵光,结束彷徨,告别黑暗,走向灿烂的光明。

攀登高山,每一步都是险象环生,随时都面临跌进深渊的危险,而且越接近巅峰越要付出更大的意志与力量,然而,一旦站在了山顶之上,则顿生出“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清新而明净的霞光属于你,晶莹而纯净的珠露属于你,深邃而浩瀚的星光属于你,世界上最美好的赞美也属于你,广阔的世界,尽在你的视野里。

第9篇

让・保罗・盖蒂博物馆的前身,是老盖蒂在洛杉矶宝马山花园一屋子的私人收藏。盖蒂的收藏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品:装饰艺术、古代大师绘画和古代雕塑。这个世界富翁的诞生过程,同时也是老盖蒂对古希腊、古罗马艺术品的重要收藏的发展过程。除却老盖蒂对收藏的热爱这个因素,瞄准了经济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时期中艺术品市场的商机,是这个当时的拥有盖蒂石油公司(一个从石油开采到零售都严密控制着的石油帝国)的富商追逐艺术品不可忽略的带有商业敏感的动机。收藏路:从美国至欧洲

刚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盖蒂,并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专业藏家,他晚年在日记回忆道,年轻的自己对欧洲古典艺术作品的收藏出于偶然――欧洲的战争令艺术品价格跌出了底线。尽管我们不能肯定盖蒂是否像美国联邦调查局那样宣称:盖蒂因为和纳粹国关系“亲善”而获得了以超低价进行收购的机会,赚取了盖蒂收藏事业的第一桶金(盖蒂博物馆中收藏的十八世纪名贵法式古典家具来自斯柴尔德家族,而这个历史悠久而又实力雄厚的犹太家族在欧洲大陆的势力基本上都被纳粹摧毁了)。根据最近被公开的盖蒂日记,可以窥见这个石油大亨如何以敏锐的商业眼光观察艺术市场:“17世纪荷兰绘画卖得最高价格!”在他参观完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后,这句话他写在了日记本上,恰恰是那些画被拍卖的前几周。他的第一件重要的收藏是一幅17世纪的荷兰风景画,在1930年以1100美元购得,这仅仅是其后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收藏的开始。20世纪30年代后期,他这样评估当时的艺术品市场形势:“(艺术品)价格是1910~1929年间价格的四分之一,是整个20世纪有史以来最低价。最好的画是它们之前价格的一半,其他的画的价格则分布于其之前价格的三分之一到十分之一。”(1939年4月8日)盖蒂另外一件早期的重要收藏,是公元前四世纪罗马时期的希腊式雕塑作品赫拉克勒斯(LandsdownHercules)。

1951年,盖蒂移居欧洲,一方面因为在石油生意上的扩展,另一方面在欧洲的长时间生活使他逐渐与欧洲的显贵相熟,并且喜爱上贵族生活的方式。他在英国和意大利都购置了有历史价值的房产。有趣的是关于这位石油大亨盖蒂“吝啬”性格的趣闻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尽管盖蒂的收藏不断增多,但是《洛杉矶时报》艺术批评家苏珊娜(SuzanneMuchnic)说道,相比起其他类型的艺术品,盖蒂对于油画的收藏显得有点“小气”。而盖蒂在欧洲的家中装上投币电话机更是其“吝啬”性格的“标志性”事件。盖蒂对此的解释是,在欧洲的家来来往往太多的商人、艺术家了,每个人都利用他家的电话打长途电话,因此电话费暴涨。这则看似是无关盖蒂事业发展的小趣闻,却也反映了盖蒂对欧洲古代雕塑的狂热收藏之路在欧洲有了显著的发展――盖蒂在日记提到,经过几个月对欧洲大陆行情的观察,他开始接触业内人士和关注早期美国著名的藏家。

随着盖蒂的艺术品收藏不断扩增,原来在洛杉矶宝马山花园的屋子已经不够摆放他的藏品了。1968年,盖蒂决定以建立博物馆的形式去继续自己的收藏――这就是加州马里布的盖蒂庄园(the Getty Villa),一座建筑风格以古罗马别墅为灵感来源的博物馆――在此,他对欧洲古代艺术和历史的热情得到了极致的体现。盖蒂庄园的原型是在意大利被火山灰掩埋的城市赫库兰尼姆(Herculaneum)的一座奢华罗马别墅帕皮里(the Villa delPapiri),这座别墅在公元79年的维苏威火山爆发时被埋在掩埋,而盖蒂庄园的建筑细部则根据庞贝古城(Pompeii),赫库兰尼姆和斯塔白伊(Stabiae)城的罗马古建筑建造。盖蒂在日记里谈到他参观在那不勒斯海湾周围的建筑遗址的时候,决定买下了那座古罗马别墅的残骸。在1955年他发表的短篇故事《科林斯的旅程》(A Journey from Corinth)中,盖蒂为他最喜爱的一件藏品、上文提到的古罗马雕塑赫拉克勒斯设定了个想象中的家,其原型就是他在赫库兰尼姆的罗马别墅。盖蒂对赫拉克勒斯有怎样的情结公众没法猜测,显然他对帕皮里别墅的喜爱却是无法掩盖。

盖蒂后来再也没有回到美国去,据猜测,有部分原因是因为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有评论家指出,盖蒂的收藏在当时的艺术界是“一个荒谬和笑话”,这也许过于偏激,但事实是,盖蒂这个狂热的艺术收藏“巨人”,他的藏品是在当时显得并不那么值钱。但如今,盖蒂所藏的古典雕塑,在美国,只有大都会博物馆的藏品可以媲美。

地中海艺术的狂热分子

不管盖蒂博物馆是否完全继承了盖蒂生前的收藏理念,熟悉盖蒂博物馆的藏品的人会为其精美和庞大而感到惊讶,尤其在古典艺术方面,罗马时期艺术品占了藏品的大部分,并且以罗马时期为主线的收藏,上承接伊特鲁亚和古希腊艺术品,往下又有中世纪艺术品,盖蒂对整个地中海文化无比着迷。盖蒂的贵族情结在他购置的欧洲房产里已有所体现。事实上,有着浓厚而丰富历史的艺术品对盖蒂有着奇特的吸引力。他收藏的很多雕塑,要么有着一个贵族的起源,要么就是有着传奇的收藏史,如现藏于盖蒂中心的雕塑马扎林的维纳斯(Mazarin Venus),这座1509年在罗马被发现的雕像是罗马时期的希腊风格塑像,在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传统的复兴有着推动作用。有学者曾经认为这尊维纳斯雕塑一度被法国路易十四的收藏顾问大教主马扎林所拥有,尽管没被证实,但这座维纳斯仍被俗称为马扎林的维纳斯。作品呈现的是一位出浴的女子,正在擦拭自己的身体,身边一只海豚用作人像一端的支撑,使其女神的身份得以辨认。这座雕塑甚至在其被完成之前就已经轰动世界,因为其表现的是的女神的 爱――纯洁的天神之爱与一个世俗形态的完美结合。

盖蒂还有意收藏埃尔金伯爵七世汤玛斯(ThomasBruce)收藏过的艺术品,后者因收藏雅典帕台农神殿的大理石雕塑而出名。无论是希腊时期还是罗马时期的大理石雕塑,都因其对古代艺术的持久且完美的体现对盖蒂有着独特的吸引力;但他觉得希腊肖像“沉闷”,相比而言,更喜欢罗马肖像画的写实;古罗马的建筑装饰中的一些元素也是他的收藏喜好,比如建筑部件、马赛克和湿壁画。

盖蒂也关注一件作品在审美层面上的魅力。对古代雕塑中英雄和女神的热爱,体现了他对活力和美的永恒的追求。在这一类的藏品中英雄赫拉克勒斯和维纳斯是他的最爱。如此感性的性格也使他格外喜欢艺术作品中对孩童和动物的描绘。但对于当代艺术,盖蒂则有意与之保持距离。在收藏中对地中海世界的狂热和偏好,成为了盖蒂作为一名收藏家的显著的个人特色。

研究式收藏

很多与盖蒂合作过的人在谈起盖蒂的收藏时,都会提到盖蒂从来不喜欢买贵的藏品――盖蒂的收藏更多从相识的藏家手中买得而非拍卖行。这样的收藏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盖蒂身边因此也不乏收藏顾问。在盖蒂整个收藏生涯里,他咨询过古董界最有名气或者才华的专家,其中包括罗浮宫和大英博物馆的希腊罗马时期古董的专家让・夏赫博诺(Jean Charbonneaux)和伯纳德(BernardAshmole)。伯纳德曾在自传里提到,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盖蒂对古典雕塑有着真挚的兴趣与丰富的专业知识,因此,他曾经给盖蒂推荐收藏雅典剧作家米南德的大理石胸像(Bust of Menander)。“虽然眼睛斜视但是难掩锋利的思想”,这是900年一部百科全书对米南德这个希腊新喜剧作家的描述。该雕塑是雅典政府为在公元前290年死去的米南德而造的雕塑肖像,由当时著名的雕塑家KeDhisodotos和Timarchos创作。这件雕塑的价值在于解决了一个学术难题:当时有超过六十件的罗马肖像是描绘同一个轮廓鲜明、脸型瘦削,有着突出颊骨、长而方的前额的男人,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学者都无法确定这个肖像的原型,而正是这座雕塑底座刻着的铭文证实了肖像所描绘的人是米南德。

除了从与知名的收藏专家交往获益之外,盖蒂在对自己喜爱的希腊式雕塑研究上也是身体力行的。女人胸像(Bust of Woman)的收藏就是一个求证与研究的过程:这件雕塑是一件古希腊时期的半胸像,描绘的是一个头戴别致王冠的女人。盖蒂第一次见到它的时候是1939年,在一个罗马古董商店,他直觉认为那就是罗马皇帝哈德伦(Hadrian)的妻子萨拜娜(Sabina,A.D.83~137),并对此雕塑相当着迷。在买下这件半胸像之前,他做了大量的扩展调查。如果看过盖蒂在日记中对此胸像的描述,大家会为盖蒂的精力旺盛而惊讶。盖蒂可以花上3个小时在博物馆里,然后去

些与半胸像有关的地方查资料,第二天下午去继续花上2个小时在那个博物馆里研究,然后继续再去取证。尽管他的日记比较简略,但是也可以看出盖蒂对于这件艺术品的信息掌握越来越多――他喜欢不断地学习。最终,盖蒂确信了半胸像的原型就是的罗马皇后。盖蒂如此热衷于艺术品收藏的另一个原因:收藏其实是一个经历的过程,收藏的过程本身便是愉悦的。

盖蒂的大树

1953年盖蒂成立盖蒂信托(The J.Paul GettyTrust),管理着盖蒂博物馆、盖蒂基金、盖蒂研究所和盖蒂保护研究所(J.Paul Getty Museum。theGetty Foundation,the Getty Research Institute。and 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是现在世界上最有钱的艺术机构,盖蒂在去世后给他的博物馆捐助了六亿多美元。据他的日记披露,盖蒂一生在艺术品收藏上花了二十多亿美元。盖蒂曾经说过,他希望作为一个通才一样的人被人们记住――不单只是个商业上成功的富翁,在这里,盖蒂也应该希望作为一个对艺术有所贡献的人而被铭记。而他确实也做到了。让・保罗・盖蒂博物馆就是他留给后人巨大的树荫。

第10篇

父母经过了一番斟酌之后,决定求助母亲的一位至亲。至于父亲当时要带上我,我全然不知,是因为怕黑吗?若说母亲怕黑,我是深信不疑的,但父亲向来不怕黑。我望着枝头上的一只孤孑的闭目遐思的长尾鸟,却是寻不出个所以然来。

晚饭后也就是日落紧接月出时,我便同父亲出发了。那位亲戚离我家大概有三四华里的样子。一前一后,父亲与我走在凹凸不平的黄土路上。月亮在云端露了一下头,便像个刚出道的女伶人似的又羞怯地缩了回去。远空中的零星的几点纤小的红光向我投来忧郁的一瞥之后,也悭吝地退藏了。它们似乎对月亮情有独钟吧,因此全躲进它们的闺房里与月亮的约会作准备去了。于是天空中的光彩便被暗沉沉的云幕完全地遮蔽了,以至于走在前面的父亲的佝偻的背影都模糊了。

我抬起手臂,且让狭小底薄的鞋子触抚显得异常坚硬的泥土路,且用伸直的手指碰触着路旁的白杨的树干。它们正挺着笔直的腰身分别以无量的手指——指着谧静的夜空,仿佛就是战功赫赫的将军,委实给了我一种傲的感觉。清凉的露水洒降在若微喘息的棉花叶与那小沟壑里的杂草上,空气里弥漫了清新怡人的凉爽。一些叫不上名字的虫类也集聚在这大自然的舞台上,起始了全奏,献出令人陶然的青春活跃的情调。然而,在于我的心情,仍是感伤,而且虚空——也逐渐地向我的整个心胸里蔓延起来。不过,这绝对不是我分出心思去杂草丛中觅寻那支欢歌的主人而将裤管上都被凉丝丝的露水濡湿的原委。

正这时,我的同伴,他在断断续续的咳嗽声中折了回来。我当然知道他不是为了我磨磨蹭蹭地不愿随他前去的缘故,因为若是那样的话他直接叫我就够了。我什么都明白了,于是哭喊道,“怎么拉,这是怎么啦?”为了表示我的强烈不满,我背对着父亲,将手里的断草颈送入口中,用牙齿将其截断了数节。“听我说,孩子。”父亲语气绵柔的竟然像个妇人。“这算什么,这算什么!”我挣脱被父亲攥着的手臂说,“你又心疼钱了,我真不想当你的孩子了。”虽然说后半句时我把语调降低了一些,但这并不能说我心里存在着胆怯,因为去年,由于我是连任三年的班长,所以便理所当然地被选中去联校参加文艺大会。可是,我当时穿着姐姐的衬衫,在那个露天的舞台上,差点没让烈风把那件无限阔绰的衬衣,从我身上当着那些陌生人的面脱下去。为此,我脸上流着热汗跑回家对着父亲说的就是这句话。而且还连着说了许多与无能、无才有关的尖刻语句。尽管那时我头上着实挨了母亲一巴掌,但我心里却欢喜的不得了,因为父亲就像犯了大罪的小孩子似的,勾着脖子站在我面前。“孩子,我是怕你受不了,所以才决定让你回家等着。”清醒时我才知道,父亲一直都在吞忍着我恶劣的情绪。于是,我将迷惑的心灵对准父亲。——“受不了?”诘问了一句,我拔腿向着目的地的方向跑去。看来,我这57岁的父亲,真是老糊涂了,竟然怀疑我敏捷的双腿不适宜这段路程。一路上,我一直暗暗地嘲笑他,同时也责问了上帝,为什么偏偏让我享有既老迈也贫乏的父爱。

过了那条流水淙淙的小溪,我又带着嫩芹菜似的水草的芳息与父亲到了热情洋溢的亲戚的家里。但是,当父亲拘谨而婉和地道出实情之际,那气氛却顿然变得萧凉、哑默或说尴尬紧张起来了。甚至对方施出了鄙夷。父亲忍气吞声地说的什么,我不记得了,但他近乎哀求的语气,我是没有理由忘却的。亲戚,或说那家人一会儿摇头叹息,一会儿有情有理。——钱,倒是有,不要说28元,就是280元,也是有的。不过……最后,我可敬可爱的亲人终于点头帮忙,那就是把这件极其沉重的大事,落实在另一位远房表亲的肩上。“那一定是一个好办法。”我忖思,因为表亲是做生意的。单凭那辆我一直都想坐一次的摩托车就能说明他生意的兴隆。

于是我们带着希求来到了从事商业工作的亲戚的邸府里。亲情的礼待让四围的纯洁而散着强烈的温馨空气——只是一个瞬间就把藏于我心里的忧郁和惶恐征服了。我感觉那位亲人的盎然的笑意和敬烟上茶而舞动起来的外衫,竟是那么适宜我的眼睛。我颤着脚上很是“爽然”的布鞋,欢愉地坐在矮凳上乖乖地等待甜美时刻的到来。然而在他们夫妇明确来意时,空气确是现出了几分钟的阒无人迹的味道。这之后,在我那位至亲的提议下,他们便认真地、热烈地讨论研究起来……

记得父亲当时一直处于人微言轻的位置上。他默默地抽完了几支烟卷儿,便雕像似的动也不动地坐在椅子上,俨然就是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的画像:消瘦的脸上的颧骨高高地突起,显得那地更小了(因为仅是黑夹白的胡须就占去了一小半)两眼凝视着门外的空气,仿佛要寻出一点幼稚的风味来吧。因此,我那似乎藏有美妙奥秘的心房,便封闭得更紧了,以至连可爱之灯都无法容进去了,这就是说,我终于因了枯燥烦闷而坐在父亲让给我的圈椅上困熟了。

后来,当脸色黯然的父亲叫醒我时,已是午夜了。失望和沮丧还是毫不留情地钻入了令我心头栗颤的心底——使那里的朦胧的美妙,因没有补给而饿死了。故而,我在心里给那短命的美妙造建了一座超凡的陵墓。不知父亲那时是作的何感想,只是记得他宁静的额头下那双深沉的眼睛,既安祥又愧疚地看着我,不过怯弱和悲哀并没有占用那特别意味的眼神。

朦朦胧胧的巨大陵墓下的厚重的黑夜,将来时的那条米黄色的曲线遮蔽的严严实实。虽然父亲不时地够着去牵我的手,但我仍感到茫茫的黑夜之中,有魔兽和恶鬼喁喁交谈的声音。当然这是我缩成一团的心灵禀告我的,却不是我的耳朵听到的。于是一当我感到身后有一个巨大而可怖的怪物拽我的后衣领的时候,我就配合父亲的温暖有力的大手。“这路的两旁总共有65个坟冢。”我不由自主地开腔道,“左边是28个,右边是37个,总共比去年多了6个。”见得不到回声我又补了一句。

“别害怕,孩子,死人是不可怕的。”父亲把握我的手加了一下力回答道。

“嗯,我明白了,爹,我明白了——世上最可怕的是活人。”

“胡说。”父亲明显地生气了,但随后又缓和了一下语气说,“单是由于天气的阴晦,是饿不死鸟雀的,就算是伴有暴风雪的阴日。”

“什么意思?”

“记住吧,小子,世上最可怕的人是自己。”父亲语气冰冷的就像我以前碰到的一个过路的陌生人。因而我的气愤让我忍住了我的纳罕,是说我将自己推进了一片更加惶惑和郁闷的氛围里了。

就这样,当我们摸回家时,一向怕黑的母亲则正焦急地徘徊于冷清饰装的门外,之可以这样说,是因为那大门畔的冷清,已蹂躏了白日里父亲沏上茶而人们便围上来的欢悦的气氛。而且围裹住母亲的树荫中的漆黑,若是用利刀刮下来,现出黎明的话,恐怕真的有千斤重。——真不知母亲怎么突然有那么大的力气背负吓得我的灵魂都摇晃起来的掺杂着似如鬼哭的风声中的黑暗。

“真的在这夜路上摸回来的呀!你和孩子。”母亲一把将我的手抓住,而后嚷了起来。接着又殷切地让我感触着她发颤的臂膀到了屋内的光明之中。迎着母亲那温和而湿润的目光,终于,我的眼泪溢满了眼眶,而后当真不争气地流下了既酸楚也灼热的泪泉。心知肚明的母亲心痛不已,同时,她慈容上的眼睛里也呈出了我这里难传的羞愤。但母亲仍是让我依靠在她的膝上,围抱着我的肩头,让我向着在座椅上用手掌搓着额头似乎是在擦汗的父亲。“答应这可怜的孩子,明天的早晨,你就一个人去别的亲友家里出借他们的爱心!”母亲语调中的强硬和霸道让我诧异极了。但父亲却没有半点犹豫迟疑,他走近我们,将他的双手分别放在母亲的肩头与我的头顶上,“就算是他得不到天上的辉光的怜恤,我也会让这来自远方的孩子的生命里充满烛光的。”父亲抚摸着我湿漉漉的脸腮说了一大堆我听不懂的话。

第三日的上午,大概也许是无路可走的父亲,径直地走进了我那双“儿女”的小别墅:当时用几只母鸡和两大篮子鸡蛋换回来的一如白天鹅的姑娘一样白的一对小山羊,它们住在我和父亲精心搭建的三、二平米的小草房里。父亲迅捷地用他粗糙的大手,把那对刚离开母亲不久的“双生兄妹”拎了起来。我几乎完全是飞了过去,从命运之神的手里抢下我的宝贝,弯着双腿,紧紧地把它们拥揽在我突突猛跳的胸间。同时,我也用乞求的目光仰视着父亲的严肃而瘦削的脸庞。稍后,我声音变调地说,“爹,我求求您了,它们还小,待它们壮美喽再卖吧!若是您不卖掉它们,上学时,中午,我可以不带馒头,也不让娘给我买凉鞋了。”

父亲默然无声地转过身,反背着双手在院子里移动着被地心力明显地吸着的双腿。这时节,母亲也悄无声息地走过来了,她一面蹲下身抚摸我的头额,一面扬起脸,闪烁着与亲人相接的心灵的火焰说,“可是地,他爹,你前天晚上确真在妹妹那里说过,待这只公的羊羔壮健了,就能还上这笔钱吗?他们家不是明年才给我外甥盖娶亲用的新房吗?”然而,回答母亲的却是父亲坐在门槛上狠命地抽出的一团团的烟雾。我死死地盯着父亲那张在雾霭中的僵硬的脸——僵硬得如同带有条纹的黄中泛黑的岩石。沉默、沉默,死一般的沉寂。

我开始哆嗦啦。但是,还没等这恐怖的气息通到我的脉管里,父亲就跨到了我跟前。他弯下腰身,既温和也庄重地问道,“你是愿意上学,还是愿意留下这两只羊羔?说吧,大胆地说吧!说吧,孩子!”见我是一种夹着恐惧的缄默,父亲耐心地追问着。

“两样都要。”我避开让我深感威严的脸,声音小的犹如昆虫的啼叫。

“大声说,大声点,我的孩子。”父亲竟然笑了起来,而且眼神里还放射着熠熠的光辉。

我骇疑地望着父亲,终于,我以在学校里跑操时的腔调吼道,“书,我要念,两只小羊羔——也不能让我失却。”“好好好,像个爷们说的话。”父亲把手掌击得呱唧呱唧的。

母亲与我像祈祷者发见了领拜人接通了上帝的电话似的惊诧而欣慰地望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