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12: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统计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学生学习有如下特点:
1、学生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即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学科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统计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统计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2、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对当前信息的理解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学生不是被动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组织、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3、学生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虽然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但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正如统计的特点具有社会性)。此外,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对某种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生可以与教师、统计专家等展开充分沟通。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因此,课堂上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对课堂社会环境和情境的营建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
二、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教”的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和导向作用。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作用和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
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发现者。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用科学的原理和原则,给予正确的引导与指引。
3、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教师既要把最新的知识和分析方法提供给学生,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随着教学活动的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或在教师,或在学生。分开来看,“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能动作用;“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学生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师则对这些活动施加影响。合起来看,在教学活动这一不断发展、循环往复的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因此,“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可以实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
“基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学”与“导”的活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合的,在和谐中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按照“学与导和谐发展”的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采取“诱导试学——引导探学——开导活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从现实的、有兴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情境开始。让学生一开始进入学习探索就真切地感受到统计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到学习统计的价值,从而激发起学习统计的兴趣,萌发积极主动探索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求知欲望。教师要通过对课堂的组织,让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学习兴趣,“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对统计学知识的探索,学生才能学有所长。
(2)探索问题,增强学生主角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课堂教学方式应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指挥、学生操作的教学现象。学生要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对新经验和旧经验进行综合概括,解释有关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设计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探索,教师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通过各自想法的交流、碰撞,发现学生有价值的建设性建议及方法措施,及时制止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计算分析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
(3)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以往统计学教学中,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学生能否记住计算公式、方法、意义、应用条件,能否利用这些知识完成所设问题的正确计算。而“基于教师在课堂中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的角色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就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能否将科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关注学生在灵活应用统计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学习统计产生兴趣,变抽象的科学法则、科学方法为得心应手的工具,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参与学习统计的快乐,享受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
三、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统计学教法探讨
1、设计课堂教学新模式
统计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统计学基本理论和定量分析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统计学课程内容基本分为三个模块两个层次。第一模块:研究统计学的一般问题,属于基础理论。第二模块:推断统计的理论与方法,相关与回归分析,属于一般的统计方法及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运用。第三模块: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统计指数与因素分析,统计综合评价,属于社会经济统计方法的特有问题,侧重于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运用。两个层次即理论部分和计算分析部分,两部分知识比为30:70。反映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因而首先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优势,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做到:(1)合理处理好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展示学习内容的实用意义。(2)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自然。(3)采用启发式、精讲多练式、答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构建情景逼近式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设计课内课外相融共生的大课堂
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想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在书本之外查阅图书、报刊、杂志、网络等资料,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还要通过课内设计的实训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实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统计调查方案的编制、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表统计图的制作、综合指标分析、统计案例分析等内容。统计实训的课内教学采用精讲、示范、多练、答疑的方式;课外教学采用学生自行分散复习和有组织分组制表、制图、社会调查、整理计算分析等方式。
3、实行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大统计
“点”是指让学生根据某一知识点完成作业、实习。“线”是指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面”是指让学生把若干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实训。“体”是指让学生能就学科体系及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综合的分析与应用。在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培养、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从高度整体把握统计的思路和统计分析、评价思想。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学中应根据统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特有的概念及科学家,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影响学生的心智,塑造学生的灵魂,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充满求知思索的激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统计持久的浓厚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对自己能力的欲求,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不断地在自我实现中超越自我。
5、设置情境,在交互中实现教学目标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也不单纯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木讷课堂。课堂中的社会性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的交互,二是学生之间的交互。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师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统计教学要从过去主要关注“人机交互”到关注“人际交互”;从只关注学生与教师、教学信息的交互到关注学生之间的交互以及学生与校外专家、实践工作者的交互;从关注个别化学习到同时关注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社会性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交互中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6、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诊断性学习和反思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这意味着学生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自我约束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学习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设置的目标。在教学中,应该根据理论和实训教学的不同特点、不同教学内容的具体组织方式,不断的反馈,使学生自己及时评价。同时,在学生成绩考试评定中,应采取了灵活的考试方式,有笔试、有口试,也有设计方案和调查报告,笔试内容也应着重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
以上探讨了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统计学课堂教学方法,统计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无止境。相信当建构主义理论真正走进统计课堂教学时,统计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中国统计,2001.9.
关键词:统计学;发展趋势;统计教育改革
0引言
随着国家创新形式的发展,统计创新工作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统计创新包括统计实践创新和统计教育创新两个方面。统计教育的创新是统计创新的基础,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下面我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来探讨目前统计教育的改革方向。
1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统计学的发展与其它学科的发展相似,也需要走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发展道路。
1.1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的趋势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统计方法基本是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得来的,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同时历史上一些着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另外,从学科体系上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统计方法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统计学的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学,与社会学相结合产生了社会统计学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社会统计学不仅仅属于统计学,同时也属于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这个发展趋势说明了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因此,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通晓相关的实质性学科的课程知识,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
1.2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信息数据也越来越多,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信息过量、信息真假、信息安全等问题出现了,同时信息形式的不一致也导致信息难以统一处理。于是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何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随之应运而生了。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所以,对于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所以统计教育的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2统计教育的改革
2.1统计专业课程建设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则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的内容。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将统计方法与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完美结合。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三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2.2.1改接受式的教学为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2.2构建以课堂-实验室-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才能展现统计学的生命力。
2.3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会要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再者,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当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2.4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影响着教学的内容。语言、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是不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单一化人才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更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中国统计,2001,9.
关键词:统计学;发展趋势;统计教育改革
1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统计学的发展与其它学科的发展相似,也需要走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发展道路。
1.1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的趋势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统计方法基本是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得来的,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同时历史上一些着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另外,从学科体系上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统计方法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统计学的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学,与社会学相结合产生了社会统计学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社会统计学不仅仅属于统计学,同时也属于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这个发展趋势说明了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因此,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通晓相关的实质性学科的课程知识,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
1.2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信息数据也越来越多,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信息过量、信息真假、信息安全等问题出现了,同时信息形式的不一致也导致信息难以统一处理。于是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何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随之应运而生了。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所以,对于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所以统计教育的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2统计教育的改革
2.1统计专业课程建设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则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的内容。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将统计方法与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完美结合。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三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2.2.1改接受式的教学为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2.2构建以课堂-实验室-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才能展现统计学的生命力。
2.3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会要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再者,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当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关键词:大数据;统计学;发展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席卷了全球,各行各业在经营管理中都离不开大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对于政府单位来说,大数据更如经常便饭,大数据主要利用多样式和多层次的采集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在分析数据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高速处理数据的信息系统,分析的数据结果为公司或者政府单位的决策做参照。大数据的发展给统计学不仅带来了机遇,更重要的还有挑战。一方面信息技术和网络科技的发展为数据收集和整理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由于近几年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数据量更加的繁杂,所以又给数据统计时带来了麻烦,种类不断增多的大数据资源,正在成为政府统计部门分析研究的重要领域。
一、大数据与统计学的区别
我们就大数据自身而言,要想在信息化迅猛发展、数字爆炸式增长的现代信息平台中寻找到自己想要的有效数据,就必须依靠数据统计来完成。这就充分证明了关于大数据的相关研究是要和统计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其与统计学也存在巨大的差别,它的使用模式和运用方式是不一样的。统计学需要依靠样本抽样的方法来进行数据整体和提炼的,这就意味着会有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投入,其成本相对于大数据来说是比较高的而且过程是相对比较繁琐的。而大数据主要依靠网络信息平台,在海量的电子数据信息中查找自己所需要的数据,具有来源广、数据量大、整体性的特点,其是以整体的数据作为一个大样本进行工作的,数据相对于统计学来说更加的精确化及标准化。因此,统计学和大数据的结合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全面性和统计学高效性的特点,在利用统计学进行大数据样本的统计过程中要对整体的数据资源进行选择和筛选,这样能避免样本统计的弊端,还可以把样本统计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二、大数据时代下统计学教育的发展
(一)培养全方面素质人才
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与文管专业的还不一样,文学专业的以及管理专业的学生都比较善于交际,善于沟通,而统计学是理科专业,很多学生只善于埋头做题计算,这样的话在以后的工作岗位就会感觉吃力,因为做数据统计,必须要与其他部门学会沟通,协同工作这样才能把数据统计和分析的准确。要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针对不同数据信息做出不同的沟通与交流,从数据中挖出有价值的信息,需要本身具有数据敏感性,但是对数据的敏感程度也不是先天所带来的,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锻炼出来的,而是要经过时间的积累和数据分析工作的磨练,同时也可以根据案例型的数据分析材料,积累阅历,提升对数据资源的敏感程度。
(二)培养统计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大数据时代下培养的统计学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两方面的基本素质,第一是概念性的,也就是说统计学的相关人才应该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素养,这是基本要求,也是培养统计学人才的前提。第二就是实践性,也就是本文中我们提及的统计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就是在实际操作中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应用型人才需要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需要有较多的经验与阅历,不能只会纸上谈兵。在高校开展大数据分析学科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真是可用的案例和数据,这就需要学校与公司企业走合作道路,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得到真实有效的数据,还能将学生送到企业去实习,进行校企联合,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是培养统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点,也是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点。
(三)促进统计学与信息计算科学的融合
在大数据的分析与研究时,仅仅凭借统计学科的支撑是不够的,大数据的数据结构性特征已经抛弃了传统意义上的数据分析模式的非智能化框架,而且数据分析需要利用新型的数据运算方式以及计算机技能分析,这也是进行数据分析的问题所在,因此要想做好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工作,只单单依靠单一的统计学科知识的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其需要的是数学,信息技术,统计学三门学科的融合发展,紧密结合三门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融会贯通,利用各科优势资源相互弥补不足,这样才能为大数据的收集,统计,分析做出科学准确的结果。
三、结语
学习统计学的优势在于:我们可以利用统计学进行大数据的有效整合和利用,使得我们在使用数据时可以更加的便利和高效。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来自各方面的数据出现井喷的状态,这就增添了我们在数据统计和信息处理时的困难。在现在这个信息化数据爆炸式增长的形势下,我们要充分全面的利用各方面的数据资源才能充分发挥统计学的优势,做好预测和分析,同时充分将统计学的优点与完备的大数据资源实现有效的整合,让统计变得通俗易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统计学 挑战
二十一世纪属于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的生活当中随处都涉及到大数据,例如图书馆、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企业的财务数据等各个场所都拥有庞大的信息量。大数据不断发展,给统计学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利用传统的统计学方法,对于大数据的处理无法有效的利用,有关于大数据的各种处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处理大数据的基础就是统计学。因此需要分析大数据影响下统计学面临的各种挑战进行论述。
一、大数据时代给统计学带来的挑战
(一)对于教学内容带来的挑战
针对统计学的专业教学,主要包括概率论、数理统计、抽样抽查等,其面临的处理对象就是结构化的数据,但是却不够重视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数据,也很少进行利用。在大数据时代当中,高端人士的对于数据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统计学内容无法满足含量数据研究和商业运用的需求。实施统计学教学需要结合时展情况,核心内容就是统计专业人士的各种现实需要,从而将其科目内容进行提升,适当的开设新的课程,这样才可以满足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求。
(二)对于教育方法提出的挑战
我国长期利用的统计学教育模式的中心就是课堂教育,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要内容,理论知识的讲解比较注重,但是实际应用却没有重视,教师只是在讲解理论知识,却没有培养学生的技能。利用的方式比较单一,而教学方法也比较单调。利用这样的统计学教育方法对于大数据时代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无法培养人才的素养,因此需要改革其教学方法。
(三)对于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
统计学教育方式面临着重大的统计任务,其主要内容就是实现统计教育和研究人员,很多教师的综合素养比较低,没有研究专业之外的知识,更新实验室相关设施的速度比较慢,培养学生比较注重理论知识,形成的知识构架的主要内容就是数理认知,对于其他领域的知识缺乏认知,无法将实际困难进行解决。在大数据时代,对于统计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海量的数据当中将市场机遇进行掌控,从而将其中的商业价值挖掘出来,从而可以将行业的内在潜力进行制造,具备探究精神。
二、大数据时代统计学的改革策略
(一)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当前大数据背景的影响下,统计学对于统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计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应对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挑战。企业需要定期开展岗位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使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得到增强,使统计人员的思想认识进行提高,使统计人员不断学习新的统计知识,可以学会更多的统计方法,对于各种新型的统计工具的实际操作流程进行熟练的掌握,企业应该为统计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从而全面的提升统计人员的素质。针对学校的教育需要采取措施提升学生的素质,统计学专业课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引导和教育学生,不断学习统计学的专业课程,不断掌握统计学的展业理论知识,使学生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统计学,从而可以更好的和时代接轨,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基础,让学生形成自主的意识,将自身素质不断提升。
(二)加强统计人员掌握新技术
在当前的时代影响下,总是会出现各种新的数据处理技术和分析工具等等,利用这些新的处理工具和技术,对于当今的统计学来说这是一种挑战,因为统计人员不够了解这些新的技术和工具,这些新的技术也不够熟悉,但是可以有效利用这些新计划,可以使统计学更好的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这就需要统计人员了解这些新技术。在大数据的影响下,需要改革统计学,重视培训统计人员的新技术,加强统计人员掌握新技术。企业需要将各种新的数据处理技术和设备进行引进,通过专题讲座和实训的方式,为统计人员提供学习的平台,使他们可以学习更多的数据处理技术,从而可以对于大数据时代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加强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机构需要做的哦啊与时俱进,大数时代不断发展,统计学课程需要实现改革,将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抛弃,将统计学的相关设备设施进行完善,使统计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进行改善,将各种先进的统计学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引进,在实际改革的过程中,充分融合统计学教学内容和大数据信息,协调统计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统计学课程,不仅需要实现课程改革,还要实现教学改革,需要在课程和教学两个方面进行,从而使统计学更好的适应大数据时代,将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各种挑战进行有效的应对,更好的掌握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各种机遇。
改革统计学教学,需要有效的整改课程教学模式和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结构安排等,从而将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得到有效的提升,使课程目标具备科学性,使课程内容实现完整性,将统计学课程的重点内容进行突出。改革统计学内容,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将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从而利用新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模式,重视实训教学,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结束语
大数据和统计学在探究目标。数据处理对象等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大数据时展的速度不断提高,冲击了统计学的固定探究方式和价值观念,统计学教育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各种挑战,要想对于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潮流更好的适应,培育胡高素质、适应能力很强的统计专业人才,统计学教师和统计教育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从而实现有效的调整和改革、
参考文献: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看,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与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中的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方法;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改革;独立学院;教学方法
1引言
2014年出台的《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指出:要逐步扩大独立学院验收试点范围。启动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在高校转型改革的当下,合理的改革教学内容,创造性的实施有特色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的实际操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才能适应未来教育教学的需要。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内容承接了部分基础课程如《微积分》《概率论》,而其学习效果也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相关课程如《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从课程本身的性质来看,统计学内容涉及面广,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此外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统计学知识与统计方法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在社会各领域内。因此,统计学教学如何适应学校学习与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需要,成为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独立学院教学环境现状
独立学院多为母体大学全资或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本科大学,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机构,独立学院的教师与管理层也多来自母体大学,因此不管教学还是管理都承袭了母体大学的风格,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几乎与母体大学无异,因此《统计学》教学任务也多由母体大学中理学院的老师承担,很难适应独立学院学生与学科设置的实际情况。独立学院在本科招生中与民办学院一起属于第三批次招生,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不能与属于一本招生范围的母体大学相比。在一项针对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学生入学成绩的抽样统计调查中显示,35%的学生在高等院校入学考试中数学成绩低于90分。因此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教育教学不能完全按照一本二本院校进行,尤其不能按照母体大学学生的《统计学》教学要求给三本院校的经管类学生上课。作为独立学院的学生,他们中大部分人会在毕业后选择参加工作,对于《统计学》这类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有较高的期待。在针对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2012级财物管理专业的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同学希望在《统计学》的学习过程中能掌握基本的统计知识,学会合理的设置问卷,能利用计算机软件处理数据,并读懂输出结果。而对于传统《统计学》教学中的公式推演、定理证明仅有23%的同学认为有助于统计在未来工作中的应用。此外,《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科中一门承上启下的专业基础课程,不仅需要对其定理、定义做全面的介绍,以满足部分考研同学的学习需求,也要在理论的基础上增加统计学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更多的是要锻炼学生们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样才能符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才能够实现在经管类学科中开始《统计学》课程的目的。
3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现状
3.1适应“三本”院校的教材匮乏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办学层次为本科。现有统计学教材的编写目标,或者适用于本科,或者适用于专科,没有专门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编写的,适合“三本”学生特点的教材。而传统的本科院校多数坚持精英教育,专科院校则偏重于技能训练,因此对于夹在传统本科与专科之间的独立学院而言,无论是选择理论多一些的本科教材,还是应用多一些的专科教材,都不能完全适应独立学院学生学习的需要。
3.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缺失,那就很难认真对待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与练习。对于经管类的学生来说,学生在意识上简单地将统计学课程划归到数学门类,甚至有同学认为统计学仅仅对考研具有意义,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毫无作用。在笔者与授课班级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学生对统计学的认识大部分仅仅停留在考研需要的层面上,而“为什么要学习统计学”则是学生发问最多的问题。事实上,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其统计知识,统计技能以及统计理论应用于经济生活的各领域内,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单位,都会面临数据处理以及统计方法的应用。掌握扎实的统计知识,既是学科学习的需要,也是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3.3教学手段陈旧、教学观念落后
虽然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但是我们并不能忽略统计学的学习需要建立在较为扎实的概率论、微积分等学科知识基础上,除此之外,统计学学科本身的原理晦涩,计算复杂,这些都给统计学的教学设计带来困难。受到上述条件的约束,许多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能够将统计学原理介绍的更加清晰,逻辑更加严谨,常常更注重基本原理的演绎和统计方法的选择,而忽略了统计学在我们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案例的讲解。这样就更加剧了学生认为统计学学习和自己未来的工作、职业发展没有关系,进一步影响学生对于统计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4《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对于如何在独立学院中有效的开展统计计学教学工作,使统计学教学既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又可以让统计学的知识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助力。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独立学院《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
4.1改进教材质量,建立与时俱进的教学意识
三本学生具有其自身特点,要找到一本符合这群学生的自身特点的教材是我们更好的开展统计学教学的基础。但是就目前来看,比较有效的做法是授课教师吸取不同教材中的特点,形成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教学讲义,并以此为依据建立适合独立学院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统计学教材。统计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强、应用广泛的学科,统计方法普遍存在于生活生产的各领域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案例介绍统计学知识,是最合理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但现在使用的统计学教材中,案例反复陈旧,是多年前的数据,而更多的案例则是来自编写者的假设,不具备一般性和参考价值。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中无法提高对统计学认识更无法培养兴趣。因此对于案例的选择教师可以多选择一些社会流行的话题,比如大数据、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估等学生感兴趣或者与学生专业相契合的案例进行统计方法和统计数据挖掘的介绍。也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如:学生月消费水平,自己收集相关数据,将数据带入课堂,进行讨论和对比,在此过程中介绍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学生更容易接受。
4.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是知识传输的纽带,教师的授课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激发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而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又反过来作用于课堂中,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教师是上课绝不是照本宣科,教师上课不仅要系统的介绍统计学本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也要让学生明白统计学中的概念和定义与生产、生活有何联系,更要让学生知道统计学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教师本身的学科知识积累是分不开的。若要给学生“一瓢水”,教师应有“一桶水”,这是教师能够进行学科教学的基础。随着独立学院的深化发展,为了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学院应培养具有较高学科知识水平的教师队伍,通过交流、学习、培训的方式提高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此外,统计学是一门数据处理学科,其中数据分析的计算需通过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实现,提高教师实际软件操作能力也是提高提高统计学教学的关键环节。其次,教师上课也应具备相应的教学艺术。《统计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应用型兼具的学科,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就更加应该注意多种教学手段交替使用,吸引学生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除去课堂教学之外,统计学教学也要充分考虑其学科应用性,可在日常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统计实践,针对学生在统计实践中出现的疑惑、问题联系统计概念进行解答,也可较好的提高学科学习质量。
5结语
大学课堂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课堂,固守旧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不仅会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失望,更会使社会对大学教育失望,统计学作为应用广泛的一门学科,更应注重与现实社会的发展相联系。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随着慕课的流行,大学课堂如何适应社会流行趋势需要、适应学生未来发展需要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重视、正视的问题。本文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仅是个人的一些总结和感触,统计学教学改革是不一朝一夕的工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细致讨论、深入研究。独立学院统计学教学改革之路任重道远,唯有秉承认真探索,兢兢业业的治学态度,才能使独立学院《统计学》课堂教学得到发展。
作者:李茜 周燕茹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参考文献:
[1]贾俊平.统计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本社,2011.
[2]柳国海.高校经管类统计学教学探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6:137-138.
[3]石秀丽.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创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2:19-20.
关键词:统计学;发展趋势;统计教育改革
引言
随着国家创新形式的发展,统计创新工作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统计创新包括统计实践创新和统计教育创新两个方面。统计教育的创新是统计创新的基础,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下面我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来探讨目前统计教育的改革方向。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统计学的发展与其它学科的发展相似,也需要走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发展道路。
1.1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的趋势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统计方法基本是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得来的,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同时历史上一些着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另外,从学科体系上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统计方法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统计学的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学,与社会学相结合产生了社会统计学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社会统计学不仅仅属于统计学,同时也属于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这个发展趋势说明了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因此,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通晓相关的实质性学科的课程知识,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
1.2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信息数据也越来越多,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信息过量、信息真假、信息安全等问题出现了,同时信息形式的不一致也导致信息难以统一处理。于是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何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随之应运而生了。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所以,对于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所以统计教育的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2.1统计专业课程建设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则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的内容。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将统计方法与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完美结合。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三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2.2.1改接受式的教学为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2.2构建以课堂-实验室-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才能展现统计学的生命力。
2.3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会要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再者,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当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2.4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也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影响着教学的内容。语言、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是不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单一化人才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更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中国统计,2001,9.
[关键词] 课程教学 研究报告
一、研究的宗旨和目标
虽然统计学课程较晚被教育部规定为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但本科院校对统计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等非常重视,力度也非常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大批《统计学》教材相继出版,新的《统计学》教材增加了数理统计、国民经济统计、统计软件应用等相关内容;具有创新、改革特征的统计教学思想不断被提出;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应用到统计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走进了《统计学》课堂;许多本科院校的《统计学》课程被教育部或省列为国家精品课程或省级优质课程,如江西财经大学的《统计学》课程早已被教育部列为国家精品课程。
在我国,由于高职学院办学时间较短,社会对统计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是很大,所以,开办统计学专业的高职学院不多。但是,在开设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高职学院中,多数高职学院已将《统计学》课程列为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而且对统计学课程建设的研究已有良好的起步,有的高职学院仅对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教师素质等多方面中的一两个方面作过研究,并且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相当有限,从公开发表的论文内容来看,大多数省份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单方面研究,江西的情况也不例外。因此,对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法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同时研究在江西的高职院校中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通过研究主要达到如下预期目标:1、目前本课程的最佳教学内容;2、目前本课程的最佳教学方法;3、目前本课程的最佳教材。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从教育系统来说,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深化教育改革。”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使高职学院毕业生更具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高职学院虽为大专层次,但属于二类专科,其生源结构非常复杂,二五年前,主要是“三校生”(职业高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技校毕业生),“三校生”在各高职学院的结构比例不尽相同。前几年,多数专业为三年制,从二五年起,根据教育部的有关精神,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专业可改为二年制。因此,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必然面对学制缩短、生源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的现实,这就使统计学课程教学产生“两难”的矛盾,即学生难学、老师难教。为此,针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以学生的结构和数学基础为研究对象,在不违反高职教育目标的前提下,萌发了对统计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的探讨:(一)高职二年制市场营销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二)高职二年制市场营销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对象与教学效果的分析;(三)高职二年制市场营销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尝试和分析。
三、研究的组织与分工
本研究队伍由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三位教师组成,共同承担研究任务。其中,周远林负责研究的全面工作,主要负责策划研究的整体方案,督促研究的实施进度,检查研究成果,承担研究的教学实施及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尝试分析,主编《统计学》讲义及与之配套习题集等;李铁峰负责制订研究的实施方案、各种调查和分析,撰写论文或参编相关的教材;杨建英负责研究材料的搜集、整理。
四、重要结论及社会影响
(一)通过对我院2003级(三年制)、2003级(五年制)、2004级(二年制)、2005级(二年制)及2006级(二年制)等多届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班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作对比试验,得出以下结论:①从课程考试成绩可以分析出,学生原来的数学基础与考试成绩密切相关,其中学理科的学生考试成绩要比学文科的学生考试成绩要好,尤其是在学习“综合指标”、“平均指标”及“抽样推断”等内容时表现尤为突出。②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统计学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主要课程,只需学习如下的章节内容就够用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综合指标、平均指标、时间数列、相关分析。③对于学文科的学生采用案例法教学效果更好,对学理科的学生采用讲授法教学效果更好。④采用多媒体教学与其它方式没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案例导入式;统计学;方法选择
统计学作为财经类9大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其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原理和方法分析、研究、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但因其理论丰富、公式较多,从理论到公式、从公式到推理的教学方法,对部分文科生源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如果能理论联系实际,在传授统计理论和方法之前,导入一个实际中学生比较熟悉或与学生专业有关的实例,用"带笼子"的方法,让学生先理解和掌握实例内容和原理,再过渡到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原理,将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理论和方法。这样的方法一定具备目标明确、真是可信、科学实用的特点。
一、"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应用现状
统计学案例教学是一种实践教学活动,可实现统计理论与实践的科学结合,是培养学生应用统计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成果可供参考。但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主要应用于医学统计学教学。
1.国外《统计学》案例教学备受重视
"案例教学法"是由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最先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意义在于"运用精选的范例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形成独立和主动学习的能力"。[1] 1870年,兰德尔出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时,首次将案例引入法学教育。19世纪90年代,哈佛医学院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和医学教育领域中的明显成功激励了商业教育领域。1908年哈佛商学院正式成立时,案例教学法又被引入商业教育领域。[2]美国哈佛大学John Boehrer 教授认为: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3]
国外学者非常重视《统计学》教学研究。2002年,美国成立《统计教育研究》期刊,为《统计学》教学提供了一个研讨和学习平台,不断推进《统计学》教学研究进程。国外有关《统计学》教学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
(1)合作学习法。即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或者达成共同目标,通过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课程的学习。根据合作的方式不同,合作学习法又可细分为:问题导入式、案例研究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是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教学。
(2)一般教学法。此类教学法不同于合作学习法,它不需要将学生划分为小组,是一种更加普遍适用的教学法,它包括很多方法,如:制图法,这种方法是在学生对重要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难以理解的情况下提出的,即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使用结构图或概念图,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张"地图",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各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真实数据法,它强调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使用真实数据。当真实数据用来描述统计概念、计算过程、统计应用时,学生能从相关性、理解、学习、兴趣、动机等各方面相联系进行有效学习。
2.国内《统计学》"案例导入式"教学刚刚起步
随着《统计学》核心课程地位的确定,《统计学》教学方法探讨热烈非凡,传统教学方法因其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教学效果不理想、更重要的是没有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难以满足社会对统计应用型综合人才的需求而受到质疑,探讨新的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成为必然。目前国内统计学课程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案例教学法。这种方法多于教学研究中,即教师通过对一个个真实情景事件的描述,引导并启发学生对这些事件进行讨论、评判的一种教学方法。至于统计学教学,该方法更多地运用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
(2)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作为教学主线,将教学内容以及相关知识点融入进项目的各个环节,以推动项目完成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即"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3)"案例"与"项目"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由于项目教学法的突出优点,但在国内教学实践中很少运用,学者们提出将案例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结合起来运用于教学实践,以突显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
(4)问题导入式教学法。带着问题,进行教学,可让学生自主思考,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案例导入式教学。它是指在介绍新概念或方法时,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为切入点,通过案例引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和启发,最后导出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由于案例导入式教学法的易操作性和教学效果显著等优点,被教师们广泛地运用在各学科的教学中,但"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运用于《统计学》教学,还未见公开的研究成果。
二、"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界定
1.案例教学法的界定
基于各种理论及其相关实践,国外学者们对案例教学法的界定也各有侧重。哈佛大学认为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把教学的双方带到矛盾的冲突之中,把枯燥单调的理论章节,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公开讨论,把教师的单向传授变为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把个人的思路变为集体的智慧,把一个战略性的束之高阁的理论框架,变为解决公共管理现实问题的可操作的实践。教师的讲授,不再是提供问题的答案,而是告诉学生一个观察问题的视角,提供一个分析问题的方法。[2]柯瓦斯基(Kowalski)认为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进行研讨的教学方法。[4]它不仅可以用来传授信息、概念以及理论,还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推理、批判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舒尔曼(Shulman)定义案例教学法是利用案例做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5]
《教育大辞典》一书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6]而在教育学中,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教学中的案例方法,是指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把实际教育过程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学生思考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7]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可以界定为以典型事件为基础所构建的真实或虚拟的情景,进行师生问答、讨论等互动的教学过程,以达到学习者学习认知、技能目标要求的教学方法。简言之,案例教学法就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8]
2."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的界定
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属于案例教学法的一种,就是在传授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前,根据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原理,选择一个学生可以理解和容易掌握的现实生活或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实例,用"带笼子"的方法,通过理解和明了案例,过渡到对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特点是撇开统计学中的那些枯燥难懂的专业术语、统计公式,用一个简单易懂、带有一定趣味性的实例诠释统计学专业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寓教于乐;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原理,更重要的是要有统计实践经验;效果较为明显,将在系列文章"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实践部分阐述。
三、"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的特点
1."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特点鲜明
案例导入式教学法强调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由浅入深、真实再现,把一个枯燥无味的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用一个简单易懂的实例诠释清楚,大大提高了统计学教学效果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案例导入式方法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目的明确。统计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并能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和解决。只有目的明确,才能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真实可信。统计学只有与实际问题结合,才能发挥其寻求经济社会内在规律的技术潜能。可以选择生活中的案例,选择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的案例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化学习潜能。为此,案例必须真实可信。
(3)方法实用。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从数据的搜集、整理到分析,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无论是描述统计、还是推断统计,其统计方法都需要用于实际,在实践中验证,在实践中发挥其功效。导入案例的方法要求易懂、实用。
(4)科学诠释。统计学是认识客观现象的方法论科学,从导入现实案例,阐述案例内容,过渡到统计学专业术语和方法,要求科学诠释案例的经济社会内容以及与统计学中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对接。否则,会误人子弟。
2."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作用明显
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因其目的明确、真实可信、方法实用和科学诠释四个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效果较为明显,主要源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l)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统计学被认为是"四大天书"之一,学生普遍感觉其枯燥无味、难学难懂,特别是扩招以后,统计学挂科率较高,经过两年的实证,采用"案例导入式"教学,课堂比较生动、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两次监测结果都显示,湖南商学院采用"案例导入式"教学的班级,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明显好于对照班级,统计学考试成绩也高于对照班级。
(2)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导入式教学借助学生都能理解的案例,平稳过渡到本来枯燥无味的统计学概念和计算公式,意在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的诠释和理解。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案例放松地进入思考,慢慢地融合到教师的传授意图中来,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而且有的概念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概括出来,学生会有一种掌握的成就感和知识的获得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实施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强调理论紧密联系实际,首先要求教师熟练掌握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原理,并能应用于实践,才能在实践中找到与之相适应的案例,在统计学课堂进行传授,目标是要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原理,这个过程,不仅要求教师统计学专业知识过硬,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也是一个极好的提高机会。
四、"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是基于统计学枯燥无味、难懂而又重要的专业特点,针对部分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而提出来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借助现实案例的理解,掌握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原理。其理论基础就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和发展。具体表现为三方面:
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提到了教育的首要地位。在案例导入式教学中,案例提供的现实情境和其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量化分析越来越受重视且要求越来越高,财经类大学生走入社会都离不开量化分析,但扩招以来,统计学成为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的拦路虎,为解决这个难题,高校管部分理部门和统计学教师以人为本,想方设法,选择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基本能解决这部分学生的难题。
2.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高中的文理分科无形中让部分学生不只是数学学习,但进入大学后,特别是财经类大学,统计学是其核心课程,基本上每个专业都需开设。基于每个学生兴趣爱好的差异,统计学教学中选择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成为必然。在案例导入式教学法中,让学生首先面对的是一个能理解的案例,通过学生熟知的案例过渡到枯燥的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学生在研读理解案例中不知不觉进入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分析概括和理解的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要求
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选择现实生活或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社会经济现象实例,借助案例,让学生掌握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它要求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教师在进行统计学教学中,可根据不同阶段导入相关案例,前期主要是现实生活案例为主,随着统计学学习的深入,应该多导入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不仅能激起学生统计学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还能帮助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真正让学生体会"统计学是智慧学"的道理。
综上所述,基于统计原理的抽象和商科类学生文科背景的现实以及"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的优良特性,选择"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于统计学教学,将降低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程的难度,提高统计学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建华.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8(5):58~59.
[2]史美兰.体会哈佛案例教学[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6(2):84~86.
[3]张兵.案例教学在统计学教学中的运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11): 183~184.
[4]KOWALSKI T J. Case studies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 New York:Longman,1991:116.
[5]SHULMAN J H.Teacher-written cases with commentaries: A teacher-researcher collaboration [C] // SHULMAN. Case methods in teacher education. NY:Teacher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1992:131~152.
[6]杨立红.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0(76):203~204.
[7]刘}.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案例教学在高职商贸类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8]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 宁波 大 学 学 报(教 育 科 学 版)2009,31(3):7~11.
作者简介:
蔡宏宇(1964-),女,湖南益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统计学、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宁波海曙区西门望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浙江省宁波市 315000
【摘 要】目的:探讨社区健康教育在预防2 型糖尿病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社区2 型糖尿病患者108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4 例,对照组采取规范治疗,观察组在规范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社区健康教育。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FBG、PBG、TG、TC 和HbAlc 下降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41%,显著低于对照组25.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社区健康教育可以显著改善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 社区健康教育;2 型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作为慢性终身性疾病的一种,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1]。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措施是良好的控制血糖水平。但是仅仅依靠门诊或住院治疗并不能全面有效的控制糖尿病,更需要社区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我社区通过对54 例2 型糖尿病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社区2013 年1 月-2013 年12月经医院门诊确诊的108 例2 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62 例,女性46 例,平均年龄(55.8±7.1)岁;平均病程(3.7±1.1)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4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嘱患者注意药物应用事项,向患者简单讲解糖尿病在饮食、运动的注意事项等。观察组实施社区健康教育:
(1)心理疏导。
(2)糖尿病相关知识讲座。
(3)饮食指导。
(4)运动计划。
1.3 观察指标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6 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FBG( 空腹血糖)、PBG( 餐后2h血糖)、TG( 三酰甘油)、TC( 总胆固醇)、HbAlc( 糖化血红蛋白) 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糖脂代谢情况比较如表1 所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FBG、PBG、TG、TC和HbAlc下降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如表2 所示,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41%,显著低于对照组25.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对机体多个器官系统均可以造成严重的危害,发生多种并发症,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加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尽可能的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也证实,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FBG、PBG、TG、TC 和HbAlc 下降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41%,显著低于对照组25.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实施社区健康教育可以显著改善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大力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