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名落孙山

名落孙山

时间:2023-05-31 09:12:27

第1篇

1、名落孙山的主人公是孙山。

2、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有一次,他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参加举人的考试。 放榜的时候,孙山的名字虽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而那位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却没有考上。

3、不久,孙山先回到家里,同乡便来问他儿子有没有考取。孙山既不好意思直说,又不便隐瞒,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不成诗的诗句来: “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名,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名”,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

4、他这首诗全部的意思是说: “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而令郎的名字却还在我孙山的后面。” 从此,人们便根据这个故事,把投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名落孙山”。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只有一个成语符合要求:名落孙山

名落孙山:出自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寓意:用以比喻投考未中,或选拔时未被录取。

成语示例:

若不幸名落孙山,那时更自难堪。刚刚恢复高考制度,我这个在码头干了七八年装卸工的初中生,就去碰运道,结果名落孙山。结果,买他的文章的人中了举人,他自己反而名落孙山。《儒林外史》里的那个范进,之所以一直名落孙山,被那杀猪的老丈人耻笑,就是主考大人嫌他文字悖谬的缘故,从二十多岁,考到五十多岁,总是失败而归。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解释:指中华民族的后代。

徒子徒孙

解释:徒弟和再传的徒弟。比喻一脉相传的人。

子子孙孙

解释:子孙后裔;世世代代。

断子绝孙

解释:指没有子孙后代。

名落孙山

解释:名字落在榜末孙山后。指考试没有被录取,榜上无名。

抱子弄孙

解释:意为抱弄子孙,安享快乐。

王孙公子

解释:旧时贵族、官僚的子弟。

龙子龙孙

解释:帝王或贵族的后代。

孙康映雪

第4篇

这是一六一团唯一一条通往孙龙珍民兵班的路,这条路是孙龙珍民兵班的第十五任班长杨千惠和她的战友们与外界连接的通道。

“皮肤白皙干净,头发乌黑齐腰……”杨千惠指着自己当兵之前的照片,眼神里掠过一丝惋惜,但又瞬间消失。如果没有当兵,她会实现自己的另一个梦想。

虽说父母都是一六一团的职工,但杨千惠当兵之前并不了解孙龙珍民兵班,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室内设计师。为此,她到天津求学,毕业之后也在那里从事着一份很不错的工作。

至于为什么会去孙龙珍民兵班当兵,杨千惠笑着回答:“爸妈帮我报的名,临考试的时候,才通知我回家参加孙龙珍民兵班的选拔。”

父母的做法让杨千惠有些不高兴,但是她很理解。“我爷爷和爸爸都当过兵,爷爷参加过淮海战役,后来又来到兵团。”

说起爷爷,杨千惠眼里满是自豪,爷爷一直有一个愿望,“自己的孙辈能有一个是当兵的。”但是杨千惠的哥哥已经从商多年,所以一家人把希望都寄托在她的身上。

尽管有些不乐意,但是懂事的杨千惠还是按时回到团里参加了考试,并且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孙龙珍民兵班。杨千惠清楚地记得,2015年6月3日,她和另外5个新兵怀着忐忑、激动的心情上了山。

蜿蜒曲折的山路,时不时还有牛群、羊群从马路中间穿过。在车上颠簸了将近一个小时,她们到达了孙龙珍民兵班。“这里离团部真的好远啊!到处都是山,可真偏僻!”这是杨千惠对孙龙珍民兵班的第一印象。

当天午饭后,老兵带新兵去剪头发。看着乌黑的长发一点一点地落在地上,几个姑娘哭了。杨千惠也很难过,她是学设计的,对自己的头发更是“爱护有加”。但是,当别的姑娘落泪的时候,她仰起头,没有让眼泪流出来。

体能训练、5公里越野、巡逻、做饭、孙龙珍陈列馆讲解、管理蔬菜大棚……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在当兵的前3个月,杨千惠一个不落地全部学会,并且争取每一项都做到最好。

当兵三个月后,杨千惠从新兵里脱颖而出,成为孙龙珍民兵班副班长。今年8月,她正式成为了孙龙珍民兵班的第十五任班长。

8月24日,孙龙珍民兵班又招了4名新兵。杨千惠现在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班里全是‘90后’”。的确如此,孙龙珍民兵班现在年龄最大的兵26岁,最小的24岁,“一水儿的90后”。

第5篇

出国开拓商务的领路人

张静江(1876―1950),浙江湖州南浔镇人,其祖父张颂贤与外祖父庞云,“均为丝商巨贾,个性又都开朗豪爽、冒险进取、热心公益,人杰(张静江的名)自幼受熏陶”,两人对张静江一生的影响很大。张静江自小爱打抱不平,当时被大人们称为“小侠”。这个少年侠客在一次冲进火海救人时被严重烧伤,虽然大难不死,但落下终生残疾,髋骨摔折,股骨断裂,走路一跛一跛的。但这丝毫未改他的豪侠性格。

1902年,钦差大臣孙宝琦奉命出使法国,身边缺一个机敏能干的商务随员。有人引荐张静江,孙宝琦大为赏识。张静江在巴黎独资经商,开办通运公司,专营古玩瓷器,兼营丝茶绸缎,并在美国纽约开设分公司。巴黎许多服装客商都赶来同他谈生意,希望通过这个年仅二十多岁的“商界奇人”打开中法商路。这个身体残疾的中国早期商务随员,就这样在清末民初担当了出国开拓商务的领路人。

卖掉茶店资助孙中山

张静江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之所以被称为“现代吕不韦”,是因为没有他的仗义疏财,就没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早日成功,没有他的鼎力相助,就没有在内的迅速崛起与大权在握。

1905年8月,张静江与孙中山在赴法的轮船上相遇,之后便成为终身挚友,一直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筹资助款。

短短的航程中,孙中山与张静江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上岸后两人揖别,张静江给孙中山留下了地址,并约定了日后互通电报进行联络的暗号。他对孙中山说:“你今后若有困难,在给我的电报中以ABCDE为数码,A为法郎一万元,B为两万元,C为三万元,D为四万元,E为五万元。我一接到你的电报,立即将款子给你汇去。 ”

孙中山见过太多口惠而实不至的“支持者”。况且,要真正拿金钱赞助革命,须要有一种毁家纾难的精神,张静江真能做到吗?孙中山将信将疑,至美国后让黄兴办理,以探真假。结果钱分文不少,如数领取。此举令孙中山大为惊奇,认为遇到了革命“奇人”。

自此以后,每遇革命款项不济,孙中山便想到了张静江的汇款之约,而张每次均能按时如数将款寄到。甚至有一次由于款项不支,反清起义无法举行,张静江将他在巴黎通运公司所经营的一个茶店卖掉以资起义。孙中山曾言:“自同盟会成立之后,始有向外筹资之举,当时出资最勇而名者,张静江也,倾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万元,尽以助饷。 ”

“四大元老”之一

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筹建中华革命党,并任命张静江为财政部长,为此孙中山曾言:“张原属富豪出身,党内财务,唯张所为。”可见张静江在孙中山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1918年“讨袁之役”失败,张静江又往东京、巴黎,支持孙中山改组为中华革命党,被任命为财政部长。

袁世凯死后,张静江回国开办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与交往密切,曾是加入中华革命党的监誓人。

1920年2月4日,张静江遵照孙中山之命到上海创办证券交易所,继续为革命筹措经费,使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一步步地渡过难关。孙中山对张静江的仗义疏财之举一直深铭于心。1924年,孙中山组织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亲自提名张静江为中央执行委员候选人,全场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1924年底,孙中山应冯玉祥会谈南北统一的邀请,发表《北上宣言》,离穗北上。不料,孙中山因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张静江得知后,抱病前往北京。1925年2月2日下午2时,在孙科陪同下到协和医院探视孙中山。当张静江拄着拐杖吃力地来到孙中山病榻前时,孙中山不禁潸然泪下:“你病成这个样子,为何还专程来看我?”张静江双手握着孙中山的手,哽咽着说不出话。3月11日,孙中山预感到自己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便在事先准备好的两份遗嘱上签字。按孙中山的意愿,张静江首先签字,依次是吴稚晖、、宋子文、孔祥熙、何香凝等十二人签名作证。由此可见张静江在孙中山心目中的地位。

3月12日,孙中山与世长辞。张静江悲恸欲绝。4月2日,孙中山灵柩由中央公园移至西山碧云寺安放。石龛内悬挂着至今鲜为人知的由张静江书写的长联:

功高华盛顿,德盖中华间,行易知难,并有名言传海内;

骨痊紫金山,灵栖碧云寺,地维天柱,永留浩气在人间。

在孙中山逝世后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张静江又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被称为“四大元老”之一。

在大革命时期,张静江在中国政治舞台上非常活跃,成为显赫一时的著名人物。

上位 扶持登上权力顶峰

1912年,张静江与在沪军中任都督的湖州老乡陈英士(陈其美)邂逅,两人一见如故。此时为陈英士的部下,张静江有意考验,常将世事哲理、商场政坛之事与之面谈,发现确有抱负,于是交谊渐深。

陈英士遭袁世凯暗杀后,张静江邀到他在上海开设的恒泰交易所任职。由此开始了由军旅生涯转向证券市场的过渡时期。但在市场上屡战屡败,最后倾家荡产,只好厚颜启齿,向张静江借钱糊口。张静江并未因此鄙视,反而有求必应。直至今天,南京市档案馆尚存当年向张静江打的借条,厚约一寸多。在由商转政伊始,几乎是靠着向张静江借贷而笼络上下左右,得以站稳脚跟的。

1918年春,孙中山在广州任大元帅,张静江为使将来有所发展,便向孙中山推荐担任上校作战科主任;1922年夏天,当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处于危难之中时,张静江让到广州中山舰上侍奉孙中山四十余日,从而取得孙中山的信任。之后撰写《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一书,该书由孙中山题名、张静江作序并资助出版,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在内的声望,非常有助于政治上的崛起。

张静江扶持步步紧随孙中山,为以后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一职提供了可能。 1924年5月黄埔军校成立,张静江再次向孙中山力荐。随着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开始在内发展自己的力量,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张静江的步步扶持,逐渐登上了的权力顶峰。对张静江的帮助十分感激,曾言自遇张静江之后,犹如枯木逢春。

转身 寓居纽约,1950年病逝

大权在握后,曾让张静江担任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国民政府主席。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后,致力于国计民生的张静江与大权独揽、独裁中国的矛盾日深,两人意见经常相左。后因与亲信陈果夫、黄郛等人冲突,1930年,张静江被免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静江先避居汉口,后经香港赴瑞士、美国,寓居纽约。张静江的后半生,一直在吃斋念佛中打发时日,于1950年9月3日病逝于纽约。他病逝后,于灵堂之上亲书“痛失导师”的挽词,并臂佩黑纱亲自主祭。

第6篇

严绳孙历宦5年,先后授翰林院检讨,充日讲起居注官,升右中允,他自己也因此“感激自奋,不忍以向之狷洁高尚之怀上负知遇,凡职所当尽者,罔不夙夜兢兢”。曾典山西试,称得人。严绳孙深知从来有学之士往往困于场屋,多被埋没,因此一旦身负选才之任,就尽力做到野无遗贤。他自己有诗云:“……受命收国土,将尽汗血选。犹恐隔真才,无由到吾眼。龙文喜一得,观者不言善。强复加金羁,逸足庶终展。唯才与时命,自古每多舛。贤豪有特达,望古一长缅。”但是,“三布衣”(李因笃举鸿博后不久即以养母为由辞归)在朝中却颇受排挤,朱彝尊、潘耒相继被遭弹劾或辞官或降调。严绳孙虽然“遇人乐易,好和不争,以是忌者差少”,但处境也非常困难。他本来就不热衷于官场,早在李因笃归田日,严绳孙就在《送李天生同年侍养归秦中》诗中说:“李子抱明义,出处何轩然。既览千古迹,肯遗寸心愆。……君行安可留,解组已我先。”因此早有辞宫归田之志。当朱彝尊辞官后,他在《题朱锡鬯竹归耕图》诗中再次表达了他的归隐之意:“所愿营草堂,宛在藕花b。怀哉勿重陈,吾亦从逝矣。”康熙二十三年冬,严绳孙典顺天武闱乡试。事毕,即请假归。朱彝尊在《严中允瀛台侍直诗,序》中说:“人谓藕渔遭逢盛际,为侍从,升储端,不应遽去。然朝多吉士,媚于天子有人,则藕渔之去,固无不可也。”颇可见当时官场处境及严氏之志行高洁。

宋荦《漫堂书画跋》“文康公十友图跋”称:“明天启崇祯朝,一时名士大夫往往寄情绘事,纵六法有未精,而一种高怀别致盎然溢笔间。”受此风气影响,清初文士也往往能画,如同为康熙己未博学鸿词科的朱彝尊、汪楫、方亨咸等都精于绘事,而严绳孙更是画名甚著,阮葵生《茶馀客话》:“康熙己未鸿博之征,一时人才搜罗殆尽。……尤西堂、邱季贞、秦对岩、黄忍庵、汪舟次、徐菊庄以词客著名,亦足鼓吹休明,有光珥笔。方邵村、严耦渔绘事精绝。”

严绳孙少工书法,“六岁即能作径尺大字”,其书“入晋唐人之室,兼善绘事,山水人物,花木虫鱼,靡不曲肖,尤精画凤,翔舞竦峙,五光射目,观者叹息,以为古画手所无”。严绳孙善画,因此多以此作为与友人的酬应。王士稹《古夫于亭杂录》卷六“文人写真”条称:“王右丞画《孟襄阳吟诗图》,至今流传,以为佳话。不知宣和所藏,又有厉归真所画《常建冒雪入京图》。当时文人高士为世艳慕如此。粱溪严中允荪友绳孙以布衣游京师,见先兄西樵洎余,遂欣然为之写真,亦古人之亚也。”严绳孙不但善画,同时还精于赏鉴,常为时人鉴定书画并题跋,《秋水集》中即收有多首题画诗。陆心源《穰梨馆过眼录》“陈汝言罗浮山樵图轴”条记:“无锡秦松龄、严绳孙、秀水朱彝尊、华亭高层云、嘉兴李符集龚光禄京邸之古藤书屋,蘅圃出陈惟允《罗浮山樵图》示客,定为真迹。时康熙甲子四月晦目也。严绳孙。”

昆仑堂美术馆藏严绳孙《山水册》八开,纸本设色,画山水小品,每开纵17厘米,横20厘米。各有题诗,诗未见于《秋水集》,因录于后:

1.岫远平无迹,门前水自流。竹林烟漠漠,泉石足勾留。秋水。钤“秋水”朱文印。

2.山光含秀水光寒,万里无云万里天。独坐小舟人自在,世间荣辱不相干。荪友。钤“绳孙”白文印。

3.一片山容瘦,疏林v夕烟。半村环曲水,时有野云还。荪友写。钤“绳孙”白文印、“秋水”朱文印。

4.阵阵寒涛岭上松,隔林听得有清钟。山人不问门前事,坐看闲云渡远峰。绳孙。钤“绳孙”白文印。

5.古木染寒霜,林容分外凉。浓云三面合,山远认茫茫。癸巳秋日,勾吴严绳孙。钤“绳孙”白文印、“秋水”朱文印,收藏印:“香府所藏”朱文印、“曾氏鉴定”朱文印。

6.霜落秋林水国寒,浪花云影上渔竿。柴门相对长流水,独立江边且自看。绳孙写。钤“绳孙”白文印、“勾吴”朱文印。

7.山含活色水含春,细柳阴阴夹古津。闲过板桥人自足,发光荡漾映柴门。昆山严绳孙。钤“绳孙”白文印、“勾吴”朱丈印,收藏印“季彤鉴定真迹”朱文印。

8.山下清江一鉴开,峰回路转隔蓬莱。舟行仿佛闻鸡犬,时有烟霞出谷来。严绳孙。钤“绳孙”白文印、“勾吴”朱文印。

自题“癸巳秋日”,癸巳为1653年,严绳孙31岁。是其早年作品。当时严绳孙尚未举鸿博,优游于无锡太湖山水之间,因此所画当即太湖景致,山色苍翠,水光浩渺,茅檐低小,掩映于青山之间,孤帆轻飚,渐尽于绿水之际,正是一片江南景象。自题“昆山严绳孙”,据朱彝尊《承德郎日讲宫起居注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严君墓志铭》,严绳孙“先世自余姚迁无锡之严埭。”而严绳孙诗文书画中也多自称是“勾昊”“梁溪”或“锡山”人。但张庚(1685年-1760年)《国朝画徵录》卷中“严绳孙”条却著录:“严绳孙,字荪友,昆山人,自号勾昊严四。”张庚与严绳孙同时而稍晚,当有所据。今观严绳孙《山水册》自题“昆山严绳孙”,正可互为印证。但严绳孙何以自称昆山人,尚不知其出处,待考。

光绪年间巢勤(1852年-1917年)临摹印行的《芥子园画传》,在各集后都附有“增广名家画谱”。第一集“山水”后“增辑海上名人画稿数十家”,其中第二十三幅题诗:“山下春江一镜开,江回山转隔蓬莱。舟行仿佛闻鸡犬,时有桃花出峡来。光绪丁亥秋日自下昊石仙。”第五十五幅题诗:“谡龌寒涛岭上松,隔林听得有疏钟。山僧不管门前事,一任闲云过别峰。拟李太仆笔意。”吴石仙喜欢在画上题前人佳句,如第二十二幅即题自居易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光绪丁亥秋,白下吴石仙。”上面所引两首诗虽然没有说明仿严绳孙,但显然是袭自严绳孙《山水册》题诗,亦可见此画册之影响。严绳孙诗名藉甚,未举鸿博前就“以工诗闻”,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二“四布衣六子”条称:“先是丙辰、丁巳间,京师有‘四布衣’之称,上每向内廷大臣言之,乃富平李天生、慈溪姜西溟、无锡严秋水、秀水朱竹。己未,三人皆得当,惟西溟亦在京师而不与。”可谓名镇京师。严迪昌《清词史》“严绳孙等梁溪词人群” 节对严绳孙之词也有很高的评价:

梁溪回流、蠡湖之畔的江苏无锡,是清代词人渊薮地之一,康熙一朝尤多名家。其中严绳孙、秦松龄、顾岱、顾彩以及侯氏父子等最著称于世。

又说:

严绳孙是清词小令的名家。厉鹗《论词绝句》12首中有专论其此道高明的诗:

第7篇

在我的成长道路中,有开心的、有烦恼的、有悲伤的……各式各样的。但是有一句话一直印在我的心中,使我久久不能忘怀,因为它给了我积极向上的勇气。

那是在一个天寒地冻的冬天。

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在全年级排名第四。可是,在这一次的期末考试中,我名落孙山,成绩排到全班十七名。此时此刻我痛苦无比。

回到家后,我拨通电话打给了我小时候的好友“心怡。”电话通了,我告诉她我这次考试名落孙山,打算放弃学业时,她在电话那头沉思了一会,说一句话就挂了。她说:“失败、挫折乃是成功之母;大胆向前才是成功的开始。”

这句耐人寻味的话,包含了我名落孙山的原因。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这半年来,我自己都做了些什么:为了玩,学习从尖子落到中等;弹钢琴,从优秀跌到差。当初,我是怀着“报效祖国”的愿望进了校门的;如今这个愿望早已被我忘得一干二净了。

从那以后,我又开始认真学习,又抢回了我的第一名,一切又重新开始。

由于心怡的一句话,改写了我的人生。我也深深体会到心怡那句话的含义有多重要。

廉江市第六小学六年级 郑桂颖

第8篇

心系乡亲重返老区

—记**市优秀企业家**县**镇**山村党支部书记

****县的西部,山峦叠障,连绵起伏。抗日战争时期,党在这一带建立了抗日根据地,著名的抗日英雄高桥烈士就战斗和牺牲在这里。在这山峦起伏的大山深处,座落着**镇**山这个老区贫困村。20xx年的冬天,这个久居大山深处的偏僻小村因为一个人的到来而引起了众人的关注,这个人就是35年前曾经在这里插队下乡的**知青、如今**两家企业——**三兹和包装机械有限公司和**三兹和休闲度假农庄的老板,他是**两所学院的客座教授,资产超过千万元,名叫孙奎连。

他是这里的知青,三年的知青生活是短暂的,可他却与这里的老区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69年,为了落实当时同志“ 57” 指示和“ 626” 指示,一大批城里干部和知识分子下放到了农村,也就是在那场大规模的城市向乡村的迁徙中,孙奎连跟着在**第三医院供职的父母以11o医疗队的名义下放来到了**县**镇。

那一年,他十五岁,从此,乡村的土地上接纳了一个从小生活在海滨城市的少年。山风沐浴、田野摔打,和普通的农家孩子一样,崎岖的山路上跑大了城市里来的孙奎连。和其他城里来的孩子不一样的是,农村的生活让孙奎连感到的不是艰苦,而是无拘无束的自由和纯朴乡情的流淌。艰苦的乡村生活,锤炼了这个大城市来的少年,1970年他考入了**县八里罕中学,就在他毕业在即时,他随学校文艺宣传队到钓鱼台水库演出。半夜里,暴雨突降,山洪暴发,水库工地遇险,他和一位同学从睡梦中爬起,悄悄的混在抢险的队伍里往大坝上推车,泥里水里滚了大半夜。第二天曙光初照,抢险取土的地方已是一片。武装部的干部来到宣传队驻地寻找会游泳的人,说一台柴油机仍淹在水库里。孙奎连和几位同学得知后,就自告奋勇报名参加了打捞任务,六月的雨水冰凉刺骨,他们一次又一次扎猛摸索,同伴们受不了了,纷纷退出,最后只剩下孙奎连,有人劝他上岸,他不肯,终于把绳索套上水底的柴油机,可是拖拉机没拖几步,绳索“砰”地一声脱套了。此时的孙奎连冻得浑身发抖,但他二话没说,一个猛子又扎进浑浊冰冷的水中,直至把柴油机拖上岸,岸上的群众一片欢呼——他的行为成为工地上的佳话。在那个崇尚英雄的时代,在他人生的起点上,在他开始有梦的年龄,他的这一壮举,提升了他的人格、理想和信念,影响着他一生的人生走向和价值观念。

1972年,高中毕业的孙奎连和当时所有的知识青年一样,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热潮中,插队落户来到了当时**镇最偏远闭塞的老区村——**山村,开始了他三年的知青生活。

三年知青生活,他吃过牛倌用脏兮兮的手和碗端给他难以下咽的高粱米粥;他睡过饲养院里无法辨认本色的铺盖;劳动时他总是捡最重的活干;年节假日,别人请假回家了,他坚持参加各种会战不回家“接受再教育”;他从农民身上,学到了勤劳朴实、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老书记孙瑞看他是个好苗子,就着力培养,凭着一个热血青年的激情与干劲,他当年就成为知青点的点长;第二年他在知青中第一个入了党;第三年,在老书记孙瑞的力荐下,孙奎连成了**山村年轻的党支部副书记。民风淳朴的土地和热情憨厚的乡亲们感动着孙奎连,他发誓一定要在这片土地上好好干出一番成绩来报答乡亲们。1975年又是乡亲们的质朴再一次温暖了孙奎连,在乡亲们的一致推荐下,他被选入当时的昭乌达农牧学院,成为一名工农兵大学生。

三年的知青生活是艰苦的,可他没有抱怨,他在这里学到的是老区人民的憨厚与纯朴,得到的是对人生的自信与果敢。

孙奎连是一个开拓型、并且具有干一行钻一行的性格。1978年大学毕业后,孙奎连被分配到辽宁省农机工业公司工作。在此的十年中,他一边工作积累技术知识和企业管理经验,一边在辽宁大学攻读经济管理专业,由于工作突出,被多次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1989年他辞掉令人羡慕的科长职位,交回公房,告别妻儿,只身到**与日商合资成立了**三兹和机电有限公司,后来转为**三兹和包装机械有限公司,成为改革开放第一批跳海人。

企业初创,举步维艰,孙奎连领着一伙年轻人在一所没有窗子的旧楼房里,经过几个月昼夜拼搏,终于生产出了样机,东挪西借凑了一万元经费把机器搬到1 990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包装技术展览会上,人家住宾馆,他们住小旅店,可他的产品却在会上一炮打响,获得金奖,连样机也被人买走了。这更使他信心百倍,此后的几年,他连获全国包装行业的最高奖项,成为全国包装行业的领军人,许多企业纷纷找上门来,他的产品涉及医药、建材、化工、纺织、机械、货运等各种行业,为许多企业攻破了包装难题:他破解了北新建材集团包装矿棉板的燃眉之急;他为上海健力宝研制出新型包装机;他为北京报 刊发行局研发了新型报刊全自动包装机……。十几年来他创造了1 5项国家专利,其中5项填补了我国包装机械的空白,成为全国收缩、拉伸、缠绕包装标准的起草者,曾任两所学院包装专业的客座教授,他的工厂也成了大学生们的教学基地,被中国包装技术协会和企业家联合会授予“全国优秀包装企业家”称号。

正当他的企业如日中天时,1996年,他又承包了**郊区的500亩荒山,创办**三兹和休闲农庄有限公司,在**他第一个把农业和旅游结合起来,先后投资500万元使这片荒山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度假山庄,被国家旅游局定为“首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尤其是农庄出产的樱桃更是声名远播,采摘季节,农庄里车水马龙,成为**旅游观光的一大亮点。孙奎连在**乃至全国企业界成了名人,被**甘井子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政协委员。

离开了这个老区村,他成功了,可他没有忘记这里的老区人民,他时时记挂着这里的乡亲。

1975年,乡亲们推荐孙奎连上了大学,他人虽然离开了**山,可是他却感到这个小山村给他的第一笔精神财富,是值得他一生珍视和享用的。就在他刚刚上大学后,他给大队写过这样一封信:“虽然我离开了**山,但我仍是**山派出学习深造的一员,将来我要把所学用于改变**山的落后面貌上。”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30多年来他从没忘记**山。他认为,**山是给他人生之梦、放飞理想的地方,**山给了他可以享用一生的精神财富。他常常写信打电话询问村里的情况,村里的人也常常带着家乡的小米到**看望他,遇到难题去找他,他都是义不容辞,或慷慨解囊,或出点子想办法。

1997年,孙奎连带着妻子、儿子又一次回到了**山。然而,回到阔别了22年的老区村却让孙奎连感到心痛:改革开放近二十年了,可**山基本还是老样子;通村的路还是那么坑坑洼洼,山林变得稀疏、禾苗在干渴中摇曳,村民的住房低矮破旧,校舍成了危房……村子里除了星星点点的土房变瓦房外,唯一变化的就是村路上跑着几辆摩托车,孙奎连的心酸楚沉重。

回到**后,在当时农庄建设正处于进退维谷的艰难时期,他仍然分三次给**山寄回了三万元钱,用于村路建设和村小学校维修。随后,孙奎连开始在**、沉阳、辽阳的知青中为**山的扶贫奔走呼吁,并于20xx年带着一卡车的衣服和行李又一次回到**山。为解决山区农民吃水困难,他从县里争取到4万元资金,让乡亲们吃上了自来水。

20xx年,孙奎连第三次回到**山,这时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他心中酝酿成熟,看到当年插队时郁郁葱葱的**山上的林木已经被当地的老百姓砍伐殆尽,他和知青们商量,决定把村里的荒山包下来,成立知青林场,几十年成材之后再还给村里,然而,也许是当时他的想法太过于高尚,也许是当时麻木的山村已经没有多少进取的激情了,竟无人打拢他的热心,孙奎连失望的离开了村庄。

20xx年,山外世界的春风丝丝缕缕的吹进了大山。这一年**山又一次村班子换届,在瓦房供电所退休的**山人褚宝峰被村民们选为村委会主任,这个同样有着一腔热情的中年人找到已经离任的老书记孙瑞,面对满目疮夷的大山,他们也陷入了沉思。**山未来的出路究竟在哪里,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两人的心中形成,他们决定从外面引一个能人来帮助他们建设自己的村庄,于是他们又一次想到了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孙奎连。

“咱这么不提气,人家娃还能回来吗”?当年亲手培养孙奎连入党的七十七岁的老书记孙瑞忐忑不安的想着,但他还是随新任村主任去了一趟**。这一去不要紧,看到孙奎连在**的发展,他们更张不开嘴了。面对乡亲们的热情和老书记的窘迫,还是孙奎连张开了嘴,“老书记,让我开个家庭协商会吧”。晚上,他把妻子儿子叫在一起商量:“村里诚心来请,我一定要帮这个忙,现在国家号召建设新农村,这是一个机遇,抓住这个机遇肯定能把这个忙帮好。我想回去干上3年。”妻子倪艳荣也是知青,她理解丈夫的情结,支持他的想法,儿子也尊重父亲的选择。于是,孙奎连把农庄交给妻子管理,把企业交给了儿子这个包装专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自己于20xx年11月1 5日只身踏上了**山的土地。

像当年“上山下乡”当知青一样,他带着对老区人民的一片深情、带着老区人民对他的信任,又回到了这个小山村。

孙奎连又回来了,他告别了美丽繁华的大城市,住进了简陋的村部,脱下了西装革履,换上了土衣布鞋,吃着村伙房的粗茶淡饭,他与老书记和新任村主任一道对**山的山山岭岭、沟沟岔岔整整考察了8天,边走边讨论治理规划和方案。为使规划更有科学性,孙奎连又请来辽宁、朝阳和赤峰多位农林专家进行论证。在村民大会上,孙奎连把他起草的**山村发展规划和盘托出。村民们从来没有听过这样一个鼓舞人心、说到大家心坎里的规划,早已对干部失去信心的村民们甚至不相信这是真的,他们仍然顾虑重重:即使蓝图是真的,没个能人领着干,蓝图也落不到实处啊。突然有人提议:“就让奎连当咱的书记吧!”村民们听到这话后先是一愣,继而爆发出一片掌声和赞同声:“同意!——”会场沸腾了。孙奎连看着被激发起来的乡亲们,热泪一下子涌上来,他赶紧到台后镇静一下情绪,擦干眼泪,回来对乡亲们说:“感谢乡亲们对我的信任,选支部书记需要走组织程序。但我向乡亲们承诺:我决定把我原定在这里干3年的时间表改变为8年,今年我52岁了,干到60岁保证让咱村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不达目标我就不走了!”孙奎连这话一出口,又是一阵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可是,消息传到**,家人不干了:8年?8年后你就什么也干不了不说,你自己的身体能行吗,儿子刚毕业管理企业没经验,父母年事已高需要照顾……。可是,当他们来到**山,看到孙奎连建设新农村的长远规划,看到乡亲们热情的期盼和关怀,孙奎连的家人又理解了他。是啊,8年,是中国人民全面抗击日寇并取得胜利的时间,人的一生能有几个8年!

几天后,经过支部大会选举,镇党委撤回了挂职下派的临时党支部书记,孙奎连走马上任了。但村里的现实比他想像的还要糟,村里欠外债9万元,全村300多户,1,208口人,人均收入只有1,600元,干部威信下降,老大队部满院荒草,房屋破烂,墙皮脱落,破桌椅上落着厚厚的尘土,像是很长时间没人来过。为改变现状,孙奎连从**拉来了两汽车物资,电脑接通了山村与外界的现代通讯、铡草机为村民的养殖提供了方便、脱粒机解决了村民加工粮食的难题。孙奎连说,刚来村庄时,他也有很多不适应,其中最挠头的就是除了带领村干部们抓生产,还要间隔不断的解决东家长、西家短的邻里纠纷。村干部们介绍,村庄里很多挠头的事情,都因为孙书记的介入而得到了和平解决。在**山村一组……孙奎连原来插队时住过的地方,村民们道出了他们的心声:“人家孙书记抛家舍业的来到咱这里,就是帮咱致富来了,咱再因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烦他,咋对得起人家呢”!村民们的善良质朴和通情达理感动了孙奎连,也启发着孙奎连。他在村干部会上诚恳地说:“老百姓是面镜子,做为村干部,如果我们哪些地方还不能让他们服气,就是因为我们脸上还有污点”。做为村党支部书记,他深知,一个村班子的凝聚力是能否把一个村引上致富之路的关键。为了让村干部们在行动和理论上都起到表率,他开始把在大学讲座里的“三个代表”等理论讲解给**山的党员和干部们,同他们一道找回那已经被许多干部迷失在岁月深处的奋斗精神。远离**的家,他住村部、吃伙房,简朴的一如当地的庄户人,然而对于村里的事儿,却慷慨的连个嗝都不打,村里跑项目没有交通工具,他就从**家里带来两台车,村里开展工作没有资金,他就让儿子每月给自己发5000元工资,用于村里的日常开支。村里买文冠果种子没钱,他垫上,修沼气池买砖没钱,他也势上……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村干部甚至是村民们也纷纷行动起来。20xx年冬至20xx年春,**山村为种果树治山推地,村民赵风采用自家的两台推土机,干了六个月,垫付了6000多元的工时费和油钱,毫无怨言。

在孙奎连的影响下,**山村党支部成为全县最具凝聚力的典范。以孙奎连为首的村班子成员给村民们的承诺就是,每决定一项事情都要开村民大会向群众亮相,而群众给干部们的答复则是,只要是村里号召的事儿,他们就毫无怨言的积极响应。村里号召建沼气池,全村三百多户家家储石备料。村里组织农民经济合作社,村民们积极踊跃入股,目前,全村320多户村民每家都参与了合作社,其中有的村民还是两三个合作社的股民。20xx年春,村里为发展经济林项目开展梯田会战,村民们男女老少200多人在无分文报酬的情况下,自愿投工投劳,每天从20多华里的山坳里赶来挥锹抡镐上阵,那是在“两工”取消以后许多农村很难组织的场面。以前,村里若开会或组织一项活动,村干部挨家挨户跑着通知,都来不了几个人,至于大会战那根本组织不起来,所以**山的许多荒山,虽然是山定了主,树却定不了根,荒了再荒。然而,20xx年春,他们一次性会战就治理荒山500多亩。

孙奎连的赤诚和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着**山人,也激励着**山人。孙奎连上任不到两年的时间,村里已打了七眼机电井。此前,村里从未打过一眼机电井。而村庄里以经济林种植、野狍训繁特色养殖、菌菇栽培及深加工为支柱的三大产业也已初步搭建成型。山上,新栽植的苹果树、新嫁接的山枣树、山核桃树、新培育的文冠果苗都已经成活,村里的经济林产业将以合作社为依托,以每年发展500亩的速度,利用已有的一千亩荒山和再造的20xx亩荒山实现“三个一工程”,即:1,000亩苹果树、1,000亩核桃林、1,000亩文冠果。山下,全县第一家以特色养殖为主的野狍训繁合作社已经成立,56户村民第一批加入了合作社,80多只野狍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训养后,正陆续投入农民家中饲养。曾经也是村干部的野狍训繁合作社经理袁林兴奋地说:“将来他们的目标就是利用**山丰富的森林资源,实现野狍局部散养,打造**山野生天然森林公园,开辟旅游业新的经济看点”。

孙奎连对这里的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深知,要带领他们向贫穷宣战,解放他们的思想、开阔他们的眼界、提高他的素质、激发他们的热情是至关重要的。他一上任,就带领他的班子开始了从封闭到开放的对接,他组织村里凡是有点官衔的村组干部到**去参观,打开他们的眼界;他用以化缘的方式在**企业家队伍中募集的四台电脑,建立了**山村微机室,请本村回家过暑假的大学生办了20多人的培训班,培养了**山村的第一代微机操作员;以委培代训的方式,送有专长的村民去**医院学习医疗知识,办起村里的第一个医疗点;以劳务输出方式组织部分村民去**相关工厂学习机器操作技术,为日后的建厂储备技术力量。28岁的**山村民张玉民已经是**他自己的企业——三兹和包装机械有限公司熟练的车床操作工,月工资1800多元。像张玉民这样的**山村民现在在**已有20多人。

第9篇

[关键词]20世纪初叶旅日客家人中国革命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重要民系,客家人勤劳勇敢、艰苦奋斗、俭朴持家、爱国爱民,秉赋着中华民族所共有的民族精神和优良品质。

19世纪中期后,客家人开始成为历史的主潮,从太平天国运动的洪秀全到辛亥革命的孙中山,客家人在中国的革命中往往扮演着主要角色。可以说,在太平天国之后,客家历史人物的“群落”开始形成,其间,丁日昌、何如璋、黄遵宪、丘逢甲、温仲和……等,不仅是客家中的名人,而且是那个时代中华民族出类拔萃的伟人。

这一历史群落,便开始在华夏古国的土地上成了气候,有了理性的自觉。从此,也有了国际上众多学者如日本学者山下清海对客家人的推崇:“客家人是中国最优秀的汉民族,有自信自傲的气质,爱国心很强,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一次政治变动是与客家人无关的,其中最显著的例子,当推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几乎参加的将领大部分是客家人;其次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满清革命,除了孙中山先生本人是客家人外,其他主要助手,亦有不少客家人……”

一、19世纪下叶到20世纪初旅日客家人活动背景及概况

鸦片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孙中山称这种半殖民地为“次殖民地”,其地位可以说比殖民地更次之。而日本经过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依靠大量吸收西方近代文化和对外侵略战争迅速发展起来,从而成功地修改了与列强间订立的不平等条约,成为东亚惟一的近代化独立国家,并跻身于世界“五强”之列。日本国际地位的巨大变化使东亚各国志士仰慕,均欲学习日本,走日本式的富强道路。于是,他们中有许多人选择到日本求学、考察,还希望利用日本和欧美列强间在东亚的矛盾、对立来争取日本的支持,对日本寄予很大期望。日本在东亚的国际地位所具有的多重性是中国革命和客家群体与日本结下不解之缘的重要原因。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朝政权也开始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在二十世纪的最初十年中,中国学生前往日本留学的活动很可能是到此时为止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它产生了民国时期中国的第一代领袖。辛亥革命阵营中的主要成员,留日、旅日青年占据绝对多数,成为革命最重要的骨干力量。他们通过日本学习欧美近代文明,吸收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并极力引回国内。日本在客观上给留日学生吸收近代文明和革命思想,开展革命活动提供了条件和空间。留日革命学生与日本的关系既是直接的,又是间接的。日本接受上万名中国留学生是为其对华政策服务的,但在客观上则加速了孙中山革命运动,“支援”了中国革命。在海外尤其是在日本的华侨中,客家人是其中的主要成分,于是,客家人在其中担当了主要角色。

二、明治维新后孙中山与旅日客家群体

孙中山(1866―1925),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孙中山为广东南雄珠玑巷移民后裔,而南雄珠玑巷则为客家在广东的集散地。《南雄珠玑巷南迁氏族谱・志选集》收有孙中山先生祖祠所在地左头雍正初年所作的《孙氏祖谱序》,云:“予郡乐安,望出太原,自苏门而传映雪,不知曾几何时,而衍于南雄府珠玑巷聚祖而居,讵料咸淳年间因胡妃之难,各姓夜窜潜处,我祖常德不得已越东莞而往沙头。”

光绪五年(1879),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当时他的长兄孙眉为该地华侨资本家,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激起了孙中山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热情。他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经常发表反清言论。1895年2月,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期间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奠定了三民主义思想基础。1897年,孙中山由英国经加拿大转赴日本,开始结交宫崎滔天、犬养毅、头山满等一批日本朝野人士。以后,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动,孙中山与客家人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谈过合作问题,但因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1904年孙中山在日本、檀香山等地对华侨及留学生宣传革命。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又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同盟会是留日学生运动与孙中山革命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孙中山革命运动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不能忽视,众多的留日学生成为革命组织中的骨干,部分人成为革命的重要成员,这是后来革命运动与日本结下不解之缘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他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自己也向华侨宣传和募集经费,在一些地方创立同盟会的支部。孙中山成为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1906-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各次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于12月下旬回国,即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中国结束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

1913年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出亡日本,并于次年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1917年,被推举为大元帅,进行护法战争。

1919年的,给予孙中山以很大的鼓舞。1923年,与苏联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奠定了联俄政策的基础,随即派廖仲恺赴日与越飞谈判。1924年1月,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主持了大会。大会通过新的党纲、,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5年3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孙中山自1895(明治二十八)年赴日以后,十余次出入日本,滞留日本达十余年,其革命生涯的三分之一是在日本度过的。孙中山将日本作为中国革命的一个根据地,并对日本寄予很大期望。

追随孙中山左右有众多的客家志士,正如当代思维科学所称,形成了一种“群体激发效应”,一位革命家脱颖而出,马上便是一茬茬地冒出来。1905年,孙中山于东京联合各方面进步力量成立一个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时,不少客家人便从八面汇来响应,将其视为自己的事业,成为其中的骨干。客籍留日学生谢逸桥、谢良牧、何天炯、何天翰等23人加入同盟会,不少人还担任重要职务。在同盟大会上,除孙中山任总理外,其整个领导核心成员中,客家人就占了46%。他们在宣传革命、组织武装起义、发动募捐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著名者如谢逸桥、谢良牧兄弟,同盟会成立之初,经费缺乏,“谢逸桥、谢良牧慷慨捐赠”。他们先后在梅县松口镇创立师范传习所及体育传习所、松口体育会,并创办同盟会机关报《中华新报》,积极鼓吹革命。谢家当时是华侨巨富,据谢崇基、谢康基等说,“谢家为了支持孙中山,最后倾家荡产”。孙中山在海外建立革命政党,发展组织,筹措资金进行革命,很大程度上首先是在客家华侨华人中进行的,其中,有外务部长廖仲恺(惠州客家人),会计部长谢良牧(梅州客家人),评议部议员胡汉民(江西吉安客家人)、梁慕光(惠州客家人)等。客家华侨华人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支持最坚决、最有力。后来,孙中山回到国内领导革命,每次发动起义,都有客家华侨华人在前面冲锋陷阵,直至献出生命。尤其是广州黄花岗之役中,不少学员英勇捐躯,如周增、林修明、饶辅廷、张学龄等。所以,孙中山先生有感于此,发自内心地说:“华侨是革命之母。”

同盟会派人回国内活动,其重点亦是客家人聚居或有较多客家人的地方。如1895年的广州起义,有不少客家人参加;1900年,更是在客家人所在的惠州发动起义;1906年的湘赣边界起义,当是客家人的地盘,历时两个月之久;而1907至1908年由孙中山策动与直接领导下的六次武装起义,也大都是客家人所在的地方……这些,均是辛亥革命的前奏,极大地震撼了清朝统治者,振奋了全国的革命志士,为日后武昌起义奠定了基础。

武昌起义成功,胡汉民为广东军政府都督,尚在国外的平远客家人姚雨平兼程赶回,与他商议并组织北伐军,从潮州北上,到上海与孙中山会合,又再挥师北上,于固镇、宿州、徐州等地大破清军,在迫使清帝退位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在辛亥革命之后十数年间,革命几经曲折,但孙中山身边,始终有着一批意志坚定、迭创奇勋的客籍革命家与将领。例如,著名的领袖人物、孙中山的左右臂廖仲恺、胡汉民、邹鲁、大将军姚雨萍、被誉为“平民将军”的邓铿,后来,北伐的主要将领,包括、邓演达、李济深、蔡廷锴、张发奎、李章达、叶挺等,皆出自他门下,且大都是客家人。为孙中山所称道的“干革命,有两达,革命有希望”的张民达与邓演达也都是客家人。张民达是梅县人,邓演达则是惠阳人,两人均是东征中的名将,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张民达不幸于1925年溺水身亡,邓演达则一直到北伐任总政治部主任,成为当时武汉革命政府的中坚,后不幸为所谋杀。

三、明治维新后其他旅日客家群体代表人物

明治维新后,形成了旅日客家群体。除了孙中山等前面已论述的外,其他代表人物主要有:廖仲恺、黄遵宪、胡汉民、邓仲元、何如璋、郭沫若、陈锐等。

廖仲恺,原名思熙,又名夷白,字仲恺。广东省归善县(今惠阳县)客家人。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一个华侨家庭。光绪二十年(1894),爆发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遭到惨重失败。之后,以学习西方寻求救国方法为中心的维新运动在国内广泛展开,他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1897年10月底,廖仲恺与何香凝在广州结婚。1902年在何香凝变卖妆奁资助下,东渡日本留学,先后入早稻田大学和中央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在东京留学期间,结识黎仲实、未执信、苏曼殊、胡汉民等革命青年(其中大多数为客家人),受其影响,萌发反清革命思想。1903年9月,在东京结识孙中山。此后,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从事清朝封建统治的斗争。

黄遵宪,字公度,广东嘉应(今梅州市)人。晚清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优秀的思想家、变法维新者。1848年生于嘉应州(今梅城东区下市角),卒于1905年。1877年10月(光绪三年)黄遵宪应邀任参赞,随何如璋出使日本。他认真地研究日本的历史和现状,开始起草《日本国志》一书。继而又写成《日本杂事诗》等。黄遵宪游历日本等国,亲身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西方文化浪潮,他站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高度,理性地把握世界的潮流和中国的国情,积极主张维新变法,在维新变法失败后,他仍矢志不渝,坚信“滔滔江水日趋东,万法从新要大同”的革新之道。其远见卓识令人肃然起敬。

胡汉民(1879―1936),广东番禺人,原籍为江西吉安。原名衍鹳,字展堂。1899年中举,曾两度留学日本。1905年秋加入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为广东军政府都督。中华民国成立后,曾任总统府总参议兼秘书长、政治部部长、广东省长兼大本营总参议、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等职。

邓仲元(1886―1922),又名邓铿,1886年出生于广东梅县。早年加入同盟会,积极参加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和革命军,曾任起义军东江第一军参谋长、革命军新编第一师师长、粤军总部参谋长等职,是孙中山的得力军事将领。1905年,邓仲元考入清新军所办的广州将弁学堂,秘密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过1910年春广州新军起义和1919年3月黄花岗起义。邓仲元一生追随中山先生,服膺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以其在粤军中的威信和地位,贯彻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功勋卓著。1922年3月21日,遭歹徒暗杀。孙中山追授邓仲元为陆军上将,并将其葬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旁,还亲自为其书墓碑文。

何如璋(1838―1891),字子峨,广东大埔县人。31岁中进士,被点为翰林院编修、侍讲。1876年12月,被委任为第一任驻日公使,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以正式国书缔交的使节。何如璋对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对外扩张采取了强硬态度,但对日本人民却表现得极为友好,与日本各界人士进行广泛的接触。作为清廷第一任驻日公使,何如璋在硫球问题上维护国家尊严,不辱使命。他的《使东述略》等书,在中日关系史上也应占一席之地。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等诗篇。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

陈锐(1884―1977年),字秉忠,别号纯芳,赣州市人。1901年,陈锐东渡日本,先后考入日本成城、振武陆军中学及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10年,于士官学校毕业后回国,入同盟会,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历任总统府参赞,护国讨袁军旅长、师长,广州大总统府少将参议,孙中山奉安委员会委员兼接待处处长,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谋等职。

在动荡的20世纪初叶,旅日客家这一群体发挥客家人独立自主和历史的主动精神,在日本学习到西方先进文明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值得注意的是,更学习到日本“学习他人的方法”,产生了影响中国革命进程和未来命运的风云人物。这使得日本许多学者惊叹“客家是优秀民族,是可断言的”,“特别是在民国后的跃进和抬头,值得惊赞”。“客家非日本明治初年间的‘萨派’、‘长阀’,拥有强固的地盘,而是其先天、后天的坚忍不拔的独立自主精神,多年被压迫和被郁积的情感,自觉地、诱致成为强固的民族……”

参考文献:

1、周建华著《人文赣州》,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2、(日)蒲地典子《黄遵宪对明治时期的日本和西方的反应》。

3、(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美)刘广京编。

4、(日)实藤惠秀《中国人赴日本留学史》。

5、(日)实藤惠秀《日本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6、(美)詹森《日本人和孙中山》。

第10篇

孙中山的乳名叫“帝象”,是母亲杨氏给他取的,表示她已经把儿子交给村里的尊神――北方真武玄天大帝作义子了。帝象取名文,字德明,号日新,长大后,便以孙文名世。1886年,牧师区凤墀按“日新”的粤语谐音,给他改号为“逸仙”。1887年,孙文在日本进行革命活动时,化名中山樵,后来孙中山的大名――“孙中山”便是由中山樵演变而来。

孙中山的出生,使原本就不富裕的孙家更显窘迫。一年到头,全家都以番薯糊口,生活的前景越来越暗淡。这就迫使孙达成不得不狠下心,让年仅17岁的长子孙眉漂洋过海到夏威夷去谋生。孙达成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让大儿子孙眉冒险出洋谋生的决定对他们家,以至整个中国竟发生了多么重大的影响。

当时,岭南多有到海外谋生的传统,在海外的岭南人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或无文化,或无技能,一般多以从事洗衣、开小饭馆之类的营生,勉强糊口而已,少有暴富之人。然而,孙中山的长兄孙眉去夏威夷不久就暴富起来。

孙眉承继了父亲孙达成的勤劳、善良、正直的秉性,并且慧敏聪颖、体格壮硕。他随舅父初到檀香山作华工,先在某菜园劳动,后到一家农牧场做工数年。后来,孙眉娶了当地土著姑娘为妻,这对他以后的发展很有帮助。1877年,孙眉向当地政府申请租得檀香山第三大岛――茂宜岛滨海荒地一千余英亩,广事畜牧垦殖,并在茄荷蕾埠开设一家商店,销售各类农牧产品。经过一番辛苦的打拼,加之经营得法,孙眉在檀香山的财力逐渐丰厚,不久成为当地最大的华侨资本家,成为人所共知的“茂宜王”。

成了大资本家的孙眉,后来倾家荡产支持孙中山反清革命,使得檀香山成为清末反清革命的策源地,成就了孙中山成为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

孩童时代的传统教育 私塾启蒙

同其他中国农村贫苦人家的孩子一样,孙中山从小就参加了谋求生存的劳动。刚刚6岁,他就赤着脚跟姐姐上山拾柴草,去塘边捞水草作猪饲料。稍大一点儿,便下田插秧、除草、排水、打禾,到山坡放牛,或去外祖父家,随外祖父一同驾船出海取蚝、捕鱼。这就是孙中山童年生活的全部内容。正如他自己后来讲的:我是苦力的儿子,我自己也是苦力,是和穷人的孩子一起长大的。7岁那年,孙中山进入设在本村冯氏宗祠的私塾念书。在那里,他每天从早到晚除了学习写字,就是囫囵吞枣地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及“四书”这类古文书本。对这些课文,塾师不作任何讲解,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学生一字不漏地背诵。对这种食而不化的传统教学方式,孙中山很不喜欢。一次,他实在忍不下去了,便起立问道:“先生,你刚才教我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什么意思?请你讲给我听听好吗?”脾气暴躁的先生,认为孙中山此举是冒犯师长,便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拿起戒尺走到他面前,厉声喝道:“什么?”

“我不懂书里的意思,请先生给我讲讲!”孙中山恭敬而镇静地说。

“你背得出来吗?”先生问道。

“背得出”。说完孙中山很顺畅地背诵了那一段书。

先生本来想要惩处一下这个“不懂规矩的学生”,但却找不到口实,只得收起戒尺,训斥孙中山道:“不用废话,书上的话都是圣人贤人讲的大道理。你现在年纪还小,尽管专心读,日后自然会懂的!”

私塾的学习与孙中山的志趣格格不入。唯一能使他开心的事,就只有听人讲说洪秀全、杨秀清的故事。翠亨村里有一位参加过太平天国运动的老人,名叫冯应观。孙中山常常在门前大榕树下听冯应观绘声绘色地讲述当年太平军大破清军的故事。太平天国中的英雄形象,在他幼小的心灵激起阵阵波澜。清廷的腐败,人民群众起来反抗官府的故事,深植在孙中山幼小的心灵中。有一次他禁不住脱口而出说:“洪秀全定都南京,要是定都北京,把清朝灭掉就好了!”冯应观听了非常高兴,摸着孙中山的头鼓励道:“你长大了当‘洪秀全第二’,把清朝灭掉啊!”孙中山心中很崇拜洪秀全,从此便以“洪秀全第二”自勉。

在乡间,孙中山常见如狼似虎的官吏来催租逼税,抓人派差,有时还强拿村里人的东西,封人家的门;自己的姐姐和许多女孩子被迫缠足的痛苦;富家奴婢被主人随意毒打……这一切都让他难以容忍,他认为这种制度是违背常理的。于是,他便思考着如何消除天下不平事。1878年5月,孙中山的母亲要去檀香山探望大儿子孙眉,并带孙中山一同前往。母子二人先到香港,再换乘一艘名为“格兰诺克”号的英国铁壳轮船,直向波涛汹涌的太平洋驶去。身穿粗布长衫,拖着长辫子的孙中山,伫立在轮船的甲板上望着浩瀚的大海,眼界大开,“始见轮船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自此,孙中山感受到机器的威力和西方科技的发达。

经过20多天的颠簸,孙中山母子安全地抵达目的地――檀香山。

远渡重洋接受西化教育 拓宽眼界

刚到檀香山,孙眉让弟弟去他设在茄荷蕾的商店里当店员。店务之余,孙中山勤奋地学习商业会计业务,并认真地补习算术,很快就通晓了珠算和簿记。不久,他又学会了土著居民的方言“楷奈楷”语,能跟当地的顾客们顺利交谈。孙中山聪慧好学和刻苦上进的精神,获得了哥哥的赞扬。孙眉于是决定让弟弟受到更好的教育,以便将来超过自己。就这样,孙眉将孙中山送进英国基督教监理会办的一所男子中学――意奥兰尼学校就读。意奥兰尼学校的教学内容有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还有圣经等课程。老师讲课全部用英语。为了学习新的知识,孙中山顽强地攻读英语,三年后毕业时,他的英文成绩为全班之冠,获得了学校英文文法的二等奖。孙中山靠勤学苦钻在学校上成了优等生,而且他还抓紧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书籍。他当年的同学唐雄回忆说:孙中山“课业有暇,常不喜与同学游戏,自坐一隅,辄读古文,吟哦不绝,有时笔之于纸……”在学习中,孙中山尤其对华盛顿、林肯等资产阶级革命家的传记爱不释手,熟透于心。这些知识,对他后来创立革命学说和革命实践起了很大的作用。

孙眉对弟弟的学业成绩非常满意,便把自己的一部分财产登记在弟弟名下,作为其日后求学的资金,以示对他的嘉奖和鼓励。1883年,孙中山进入夏威夷最高学府――奥阿厚学院读预科班。这所学校是美国公理会办的。在学校上学的都是同夏威夷(公理会教友和长老会教徒的会门)有关系的传教士的子女,宗教教育在这所学校里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主教亲自讲授圣经课,学生们早晚要在学校教堂祈祷,星期天还须到校外的教堂去做礼拜,有不少学生是教徒。孙中山受到平等博爱一类宗教宣传的影响,便渐渐地热心于圣经学习和参加宗教活动,并产生了入教的念头。孙眉得知这件事后,大为震怒。孙眉是一个固守中国传统礼教的,他怕孙中山洗礼成为基督教徒,于是终止了孙中山在奥阿厚学院的学业,还生气地写了一封长信给父母,将孙中山遣送回老家,并说再也不让他回到美国。

惊世骇俗砸神像 避走香港

1883年7月,孙中山被兄长遣送回老家翠亨村。回到故里后,孙中山除了帮助家里做农活、自修国语和进行游泳、体操锻炼外,就是在村民中宣传社会改革,抨击腐败的政治和落后的习俗。孙中山发现,阻碍农民反抗压迫、使他们苟安于不幸生活的原因之一,是他们迷信神灵,他们以为只要好好敬神就会有好日子过。翠亨村人最尊崇的神是他们村里北极殿的北方真武玄天大帝,即是孙中山的“义父”。一天,孙中山对在上海读书回乡度假的好友陆皓东和他的侄儿陆灿说,要去北极殿扫除迷信,砸烂北方真武玄天大帝的塑像,作为他们反抗不合理社会的开始。朋友听了他的话,虽感到非常吃惊,但都表示愿意随他行动。于是,孙中山带领陆皓东等人冲进庙里,孙中山首先跳上神台,砸掉了北极帝君向上指的手指,陆皓东也用小刀刮掉左廊金花夫人脸上的油彩。他们的行动被看庙人发现,其他的人都抽身逃跑了,孙中山却没有跑,被赶来的村民当场捉住,还被认定是这次事件的主使人。孙中山很镇定地对抓他的村民们说:你们看,真武玄天大帝自己都不能保护自己,他还怎么能去保护别人呢?

孙中山灭神的消息在村里传开,全村惊恐万状。村长和几个长辈老人一齐赶到孙家告诉孙达成,他的二儿子在庙里胡作非为,要求严厉惩治,以向神灵谢罪。孙达成见儿子闯下如此塌天大祸,诚惶诚恐地赔不是,大骂自己的儿子,为了息事宁人,他拿出十两银子来修复被破坏的神像,村长仍不依不饶。后来,村长责令大逆不道的孙中山离开翠亨村,以示对他的处罚。

在教会学校读书 入教基督

17岁的孙中山遭乡人“鸣鼓而攻之”,已无法在翠亨村待下去了,于1883年11月来到香港就学躲避。孙中山进入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办的一所中学――拔萃书院读英文,课余时,请香港济会堂长区凤墀补习中文。

胸怀救国之志的孙中山,看到信奉基督教的西方国家在物质文明方面所取得的进步,认为基督教救世的宗旨有一定的道理,遂决定参加基督教。1883年底,他和陆皓东由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喜嘉理牧师施行了洗礼,成了一名基督教徒。

在拔萃书院,孙中山以勤学好问和知识广博而赢得了大家的钦佩,同学们送给他一个绰号叫“通天晓”。在刻苦求学的同时,孙中山还时刻关注着国内的情况。中法战争中,中国军民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引起了法国统治集团的极大震动。然而,昏庸腐朽的清政府反而同战败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法议和草约》,遭到国内有识之士和广大民众强烈的谴责。孙中山也万分愤慨,激发了他改革中国现状的思想。

远在檀香山的孙眉,知道了弟弟毁神像、参加基督教的消息,非常恼怒。他先是写信批评警告说,如果孙中山不断绝与基督教的关系,就要中止经济支援,但孙中山不加理会。孙眉接着采取了第二个步骤,他写信佯称有件商业财产纠纷,需要弟弟前往商量解决。当孙中山赶到檀香山后,在茂宜岛受到了哥哥孙眉的严厉斥责。孙眉还以玷辱了家庭名誉为由,向孙中山索回1882年签赠给他的那一部分财产,作为对他闯祸的惩戒。在孙眉看来,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能使弟弟孙文驯服。然而,令孙眉大感意外的是,弟弟竟毫不迟疑地将那份财产归还给他,且掷地有声地说:“我使大哥失望了,真是抱歉。但我决不能遵守那些迷信落后的习俗,财富不能使我动心!”办完归回财产手续之后,孙中山反而如释重负,他想自己从此便可无拘无束自由地去搞改造国家的事业了。1885年4月,孙中山离开檀香山返回老家。

弟弟走后,孙眉深悔自己对弟弟督责过严,为求补偿,先后以巨款寄给父亲,作为弟弟继续读书的学费及成家之用。孙眉想用结婚来约束执拗的弟弟,他要家里赶紧为孙文成亲。1885年5月26日,不满19岁的孙中山遵从父母的意思,同当地商人的女儿卢慕贞结婚。后来,卢氏为孙中山生了儿子孙科,女儿金琰、金琬。

再赴香港寻求知识 学医交友

婚后不久,孙中山便再赴香港,进入中央书院读书。中央书院以沟通中西文化为宗旨,设备完善,教学严格,1894年改称“皇仁书院”。孙中山在中央书院学完了中学课程,便为未来的职业问题进行仔细谋划,他本想选择同救国事业关系较近的专业,他甚至想投身海军,但福州马尾船政学堂被法军轰毁了。

有一天,孙中山去拜访一位姓杜的老师,看见他书柜里有许多医学书,就好奇地问道:“老师,你为什么藏这么多医学书籍?”杜先生说:“范仲淹说过:‘不为良相,当为良师’,所以我也看点医学书。”在杜老师的启发下,孙中山决定学医,他认为“医亦救人之术”。不久,经喜嘉理介绍,孙中山进入广州博济医院附属的南华医学堂学医。

1887年1月,毕业于苏格兰的律师、外科医生何启,在香港创办了爱丽斯医院,内设西医书院。书院派人到广州招收懂中英两门语言的新生,孙中山被录取。这是一所设备完善,师资水平很高的医学高等学校,孙中山在西医书院学习了整整五年。五年的求学生活中,他广泛阅读了医学本科及西方国家的政治、军事、历史、物理、农学等书籍,尤其是《法国革命史》、达尔文《物种起源》等书籍更令他废寝忘食。孙中山自己曾写信给翟理斯,说他早年“志窥远大,性慕新奇”,学的东西很多、很杂,汉学他特别喜欢读两汉、三国时代的文章,西学则癖好达尔文的学说,而且还经常浏览物理、政事类书籍。

孙中山重读书,也重实践,他利用假期向农民介绍科学选种、育种、施肥等农科知识,进行土壤考察,试验种植桑树。随着知识一点一滴的积累,他的宗教观念渐渐淡漠下来。后来,他曾对人说:我对耶稣的信心,随研究科学而薄弱。在香港学医的时候,颇感耶稣教的不合道理,为了弄清问题,便看了不少哲学书籍,当时我的信仰倾向于进化论,不过对基督教也没有完全抛弃。

这个时期,孙中山的另一种收获,就是结交了一些很重要的中外朋友,其中最密切者有何启、康德黎、伍廷芳、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尤列等。这些朋友,在孙中山后来的几个重要的人生阶段都起过巨大作用。当时,他常跟陈少白、尤列在杨鹤龄的商店里聚会,由孙中山主持讨论政治问题,抨击清政府。陆皓东也常来香港参加他们的讨论,他们提出的一个重要口号叫“不要敬重朝廷”,时人称他们是“四大寇”。

第11篇

1912年9月28日早七点,刚刚视察完津浦铁路的孙中山,偕夫人卢慕贞、秘书宋霭龄等一行40多人,乘坐专列自济南至青岛,全线视察胶济铁路。车至高密,早已在车站等候孙中山到来的高密民众欢呼迎接。孙中山下车和高密各界代表一一握手。当地同盟会代表、高密县农会会长、高密县高等小学校长侯芝庭步入专列车厢时,孙中山见了连说:“请坐!请坐!”谈话之间,孙中山在他的一张照片上题写“高密县同盟会留念”,递到侯芝庭手里。侯芝庭恳请孙中山作些指示。孙中山颇有感触地讲了句:“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此后,这句名言广为流传,成了许多有志之士的座右铭。无论在当时、现在、还是将来,意义都是非常深远的。

9月28日,孙中山抵达青岛时,青岛民众的欢迎场面蔚为壮观,男女老少挥动旗帜,敲锣打鼓,艺人们表演狮子舞、秧歌。当时,现场的外国人士,除了英、法等国的记者进行采访外,在火车站出口,德国总督府仪仗队列队欢迎。当孙中山踏着红地毯走出火车站时,德国总督麦尔・瓦德抢先和孙中山又握手、又拥抱,嘴里还嘟囔善“大总统阁下,我代表青岛的军民欢迎您,请接受我最诚挚的问候!”孙中山当场谢绝了麦尔・瓦德派来的接站专车而且拒不赴宴。孙中山大声告诉麦尔・瓦德:“中华民国不承认德意志帝国用大炮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说罢,在千百民众的簇拥下,乘上三江会馆会长周馥的汽车,直奔三江会馆戏台前广场的欢迎大会。会场上,聚集的民众之多,连毗邻这个广场的四方路、芝罘路、济宁路,都挤得满满的。大会开始,升国旗,放鞭炮,群情激昂。孙中山即席发表演说,他首先谴责德国占领当局在青岛的殖民行径,号召青岛人民英勇斗争。在对中华民国未来进行展望时,他着重提出修筑20万公里铁路的计划。整个演说非常鼓舞人心。当天,孙中山一行下榻太平路的青岛大饭店。

孙中山很重视这次青岛之行。他说:“这次北方之行,虽然访问的城市不少,但青岛是唯一的一个受异邦统治的地方,分外需要好好进行考察。”为此,孙中山在青岛期间,以私人身份和德国总督麦尔・瓦德互相拜访。另外,孙中山参加了中德合办的青岛特别高等学堂欢迎会。青岛特别高等学堂俗称“德华大学”,系根据1908年中德两国的一项协定创办。为此,还发生了该校学生的罢课事件。该校由德国人担任的监督员,极力阻挠学生去火车站欢迎孙中山,更反对学生邀请孙中山来校演讲。于是,全校学生罢课进行抗争。孙中山在火车站得知此事的时候,当即和青岛特别高等学堂的学生交谈,勉励学生返校好好读书,一定亲自到青岛特别高等学堂看望大家。这一切,终于迫使校方让步。学生们兴高采烈地把孙中山迎进校园,聆听了他的亲切教诲。

9月29日,孙中山、卢慕贞伉俪应邀参加了青岛基督教青年会的聚会,并合影留念。9月30日,由同盟会会员徐镜心、刘冠三、陈干等陪同,孙中山游览了崂山。孙中山一行登上最高峰崂顶,并合影留念。孙中山在崂顶无限感慨地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今天总算尝到作为一个自由民的滋味了。几十年来,我长期在国外漂泊,经常梦见祖国的河山,醒来后总是思念不已。今天,亲眼看到了我们祖国的壮丽河山,我才知道,它比我的梦境还要美丽得多哩。但愿废除专制后,大家都致力于民生建设,使人民都能永享和平与安乐。”孙中山醉心观赏崂山的秀丽风光,深情地称赞:“这儿的风景真是太美丽了,我真有点舍不得离开这里。”

10月1日,孙中山自青岛大港乘龙门号客轮返回他任职总理的中国铁路总公司所在地上海。离开青岛后,孙中山在接受采访时曾多次谈到青岛,大大提升了青岛的知名度。

1925年3月1 2日,孙中山逝世。3月30日,由中共青岛地方组织与市党部发起,于4月10日在青岛馆陶路齐燕会馆举行了孙中山先生逝世追悼大会。

为了永久性地纪念孙中山,1929年5月22日,青岛接收专员公署还把原来的山东路改称中山路;原青岛第一公园改称中山公园。此外,自1925年起,青岛、烟台、高密等地,以开展植树活动纪念孙中山,并将孙中山逝世纪念日确定为植树节。这项纪念活动,一来是从植树的季节时令考虑;二来是纪念孙中山的时候,可以突出他提倡植树造林的功绩。

孙中山的青岛之行虽只有3天,但他不畏强权、勇于奋斗的精神,深深鼓舞着身处异邦统治下的广大青岛人民。

延伸阅读:青岛的“中山”印记

百年老街中山路

曾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道路共有326条,其中定名为“中山路”的就超过180条,这些从广义和狭义上均可称为“中山路”,在数量上堪称世界之最,在地域分布上遍及中国,构成了一个罕见的奇观。

上世纪初叶,青岛开埠,南起前海栈桥北到大窑沟建成了斐多里街,此后三次易名为静罔町、山东町、山东路。中国收回青岛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遂于1929年正式定名中山路。迄今为止,青岛的中山路是中国城市的无数条中山路中,最知名的一条商业街。1922年版的《青岛概要》中说:“山东街(中山路)在青岛最为繁盛,与上海之黄浦江畔,济南之西人街,同占牵要之位置。谷环抱,房屋栉比。”上世纪30年代,中山路更以格调高雅、人文荟萃、意蕴丰富和富有异国情调的建筑而享誉中外,与上海南京路、北京王府井并肩齐名。

中山路是有着丰富人文底蕴的百年老街、是有着浓烈现代商业气息的时尚前沿、是老城区历久弥新的商业区域代码,更是青岛人怀旧情结的精神符号。中山路所涵盖的不仅仅是一条街的概念,它完全浓缩见证了青岛市跌宕起伏的都会传奇。

百年乐园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同名公园,目前全球共有93座中山公园。青岛中山公园是建园最早的中山公园,始建于1901年,是青岛最大的综合性公园。青岛中山公园曾称“旭公园”、“第一公园”等,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29年更名为“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凝聚了几代青岛人共同的童年往事,集结了青岛人共同的快乐记忆。另外,中山公园还栽种有“孙文莲”,为青岛独有的孙中山印迹。

据了解,1918年,孙中山先生留居日本时,为了感谢房东田中隆先生对当时中国革命的支持,赠送给田中隆先生亲笔手书“至诚感神”和象征君子友谊之情的四颗莲花种子。

第12篇

1、广州塔——昵称小蛮腰:广州塔建筑总高度600米,其中主塔体高450米,天线桅杆高150米,以中国第一、世界第三观光塔的地位,向世人展示腾飞广州、挑战自我、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气魄。广州塔,因其独特设计造型,与珠江交相辉映,成为新中轴线上的亮丽景观。

2、白云山:白云山,是新“羊城八景”之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和国家AAAAA级景区。它位于广州市的 东北部,为南粤名山之一,自古就有“羊城第一秀”之称。山体相当宽阔,由30多座山峰组成,为广东最高峰九连山的支脉。面积20.98平方公里,主峰摩星 岭高382米,峰峦重叠,溪涧纵横,登高可俯览全市,遥望珠江。

3、中山纪念堂: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筹资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中山纪念堂座落在广州越秀山南麓,1921年至1922年期间,孙中山曾在这里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由于与孙中山政见不合,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六?一六”兵变,总统府不幸被毁。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广州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于1931年在总统府的旧址上建造了中山纪念堂。广州中山纪念堂1928年动工,1929年奠基,1931年落成,总占地面积6.2万平方米,大堂外高52米,主体建筑总占地面积(包括大堂四周平台)1.2万平方米,是当时亚洲最大的会堂式建筑和目前全球最大的孙中山纪念堂。

4、沙面:曾称拾翠洲,因为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故名沙面。 沙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市区西南部,南濒珠江白鹅潭,北隔沙基涌,与六二三路相望的一个小岛,有大小街巷八条,面积0.3平方公里。 沙面在宋、元、明、清时期为中国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鸦片战争后,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沦为英、法租界。 沙面是广州重要商埠,已被开发成国家5A级景区,是广州著名的旅游区、风景区和休闲胜地。

5、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地处广州新城中心位置,是长隆集团旗下第一个综合性旅游度假区,现拥有长隆欢乐世界、长隆水上乐园、长隆国际大马戏、香江野生动物世界、广州鳄鱼公园和长隆酒店等众多世界级主题乐园和高端度假酒店,集旅游、休闲、文化三位一体,是中国目前拥有主题公园数量最多和规格最高的超大型主题景区。

(来源:文章屋网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