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12: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岳阳楼记朗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让学生通过诵读思接千载神游八荒,感受中华经典的深邃和文字的华彩,认识民族文化的丰厚和意韵的精深。为此,我不断思考、摸索、努力,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积累,和学生诗苑漫步,文海游心,含英咀华,引经据典,收获颇丰。
一、 诗画诵读,轻叩心灵之门
万物皆有灵,万物皆有情。徜徉于经典诗文之中,感受到清新悠然的诗情画意。学生们诵读诗文,唇齿留香,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心中的美感,此时可以驱遣想象,用图画、音乐、音画谐和的视频来表达自己独特的诵读感受。
1. 诗画互配,情境相生。我曾让学生抄录“岁寒三友”的诗词,并为诗词自由配画;也曾让学生把自己诵读过的诗文,用绘画的形式加以解读,结果都是令人欣喜的。当我看到学生为咏竹诗配上自己所画的《墨竹图》时,我知道竹的虚心劲节、高标挺立已经铭刻在他们的心里。有些时候,我会让学生们把喜欢的图画变成诗文,或者变成诗句,或者变成散文,或者变成故事。当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用文学的语言,表达自己心灵的独特感受时,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正内化为一种温馨的美感,浸润着他们的心灵。
2. 以唱助读,情韵悠长。西汉学者毛亨为《诗经》所作的《大序》里写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我和学生用王菲那清幽婉转的曲调唱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用豪迈乐观的曲调唱的《》和《沁园春・雪》,我用凄凉悲怆的曲调唱李煜的《虞美人》……当优美的旋律伴着铿锵的音律,成为孩子们心头潺潺流淌的情感时,诵读自然就妙不可言,赏心悦目。
3. 名家朗诵,情思盎然。凭借完美谐和的音画意境和激情澎湃的名家朗诵,引领孩子们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著名演员鲍国安朗诵的《岳阳楼记》,让学生如痴如醉激情喷涌,无论是情态、体态还是语态,都让他们生出一种敬重、一种亲近、一种珍爱、一种惊叹。若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学生追随名家的足迹,已能感受到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华。
二、 拓展诵读,延伸文本生命
为学生打开一扇心灵之窗,让他们顺着老师引领的方向,看到窗外最美丽、最迷人、最独特、最遥远的风景。诵读《岳阳楼记》,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品味“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的爱国情怀;也可以指导学生涵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博襟;还可以引领学生由岳阳楼之美景,去想象祖国九万里神州的壮丽河山;还可以引导学生透过范仲淹的胸襟和情怀,去体味中国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更可以引领学生由范仲淹想到坡、王安石、司马光、岳飞、李清照这些熠熠生辉的人物……
三、 学以致用,丰厚人生体验
诵读的终极目的就在于运用,用于求知,用于做人,用于丰厚灵魂,用于感悟生命。因此,我致力于把经典诵读渗透到学生成长之中,渗透到学生生活之中,渗透到学生学习之中。我引用精彩的诗句为语文课堂增添诗情画意;我化用经典诗文使学生的作文文采飞扬;我们齐声吟诵华美的诗章,彼此传送诚挚的祝福;我们尝试着写诗填词、撰写论文,享受着一份独特的成功;我们一起品味伟大、朴实、宁静和勇敢……中华文明滋养着我们的心灵,我们眼前的世界逐渐丰满起来,灵动起来!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东关街第二小学】
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交互性,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借助各种媒介为经典诵读提供丰富信息,使诵读活动与多媒体充分整合,让诵读充满活力,充满趣味。
多媒体在经典文章阅读鉴赏中的运用
阅读鉴赏经典文章是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除阅读鉴赏课内的经典文章外,我们还要拓展补充课外的经典文章,引导学生阅读赏析,让学生在阅读鉴赏中开阔视野、理解经典。多媒体的使用,能使鉴赏活动更有效、更生动、更富内涵。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技术的图像显示生动逼真,使阅读内容形象化,表现手法多样化,可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种刺激,从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运用多媒体,加深理解
(1)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掌握经典文章的主要情节。多数记人叙事的课文都有一定的情节。有些篇幅较长的记叙文故事情节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阅读内容由繁变简,学生容易掌握。在诗词鉴赏课上,运用多媒体能使鉴赏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景象,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加以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2)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挖掘人物形象。经典文章中的许多优秀人物形象需要通过言行来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挖掘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高尚品质与可贵精神。如“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中国人民铮铮铁骨的文天祥;毫无民族偏见、具有严谨求实精神的藤野先生……运用多媒体,对背景材料及人物相关资料进行拓展,用文中人物的品德感动人、信念鼓舞人、心灵震撼人,促进学生的思维由形象向抽象发展,从而更了解人物形象。
(3)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经典文章的语言。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练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鉴赏《岳阳楼记》时,在播放整篇课文范读录音的基础上,重复播放精彩片段,插入切合文章主题内容的背景音乐,同时在屏幕上播放与朗读内容有关的画面,如晴天时的岳阳楼景、阴雨时的岳阳楼景等,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地欣赏和对比阅读,反复体会语言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在课堂之外的运用
1.多媒体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鉴赏提供了帮助
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学生可主动获取知识,充分体现了经典阅读的动态性和开放性。可以这样说,多媒体使每个学生都拥有了一把打开经典诵读宝库的钥匙。
2.运用校园广播,播放名家经典解读
经典的魅力,在于启迪智慧,唤醒灵魂。现在网络上有许多名家的经典解读,倾听这些解读,会净化人们的心灵。校园每天在规定时段播放《论语》、《弟子规》等名家解读及名家诗词朗诵。长此以往,经典会在学生的无意识中生根开花。
3.在课外时常播放经典影片
[关键词]古诗文;复习;高效
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已经7年,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新的课堂教学改革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们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思考,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显著提高。结合语文新课标和近几年中考的实际情况,我对古诗文复习的方法进行了大胆创新,使之达到高效。
一、古诗复习方法
1.在第一轮复习中,重点强化古诗的背诵和默写。要求学生从诗名、作者(包括朝代)、诗作内容等几个方面进行背诵。了解诗名和作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和主题,所以应要求学生正确地背出诗名和作者以及作者的朝代,老师用提问、抽查、默写等方式进行检查,引导学生循环记忆。背诵情况可以通过笔试进行检测,然后让学生找出自己默写中经常出现的错字,重点标注出来,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求学生在理解诗作意思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例如,很多学生把“海日生残夜”的“生”写成“升”,把“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渐”写成了“溅”,把“夜泊秦淮近酒家”的“近”写成“进”,这就是理解的偏差造成的,需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生”是“诞生”的意思,“升”是“升起”的意思,也就是说海日是在残夜中诞生的;“渐”是逐渐的意思,“溅”是迸溅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岸边的野花渐使游人为之着迷”;“近”是“靠近”的意思,“进”是“进入”的意思,这句话是说靠近酒家,而不是进入酒家。这样一理解,学生就不会出错了。
其次,让学生寻找规律。比如,关于“雁”和“燕”的用法,有学生总结:与秋天有关的诗句一般都是“雁”字,与春天有关的诗一般都是“燕”字;带“雁”字的诗作一般都含有淡淡的哀愁,含“燕”的诗作一般都春意暖暖,如“似曾相识燕归来”“燕子来时新社”“木落雁南度”“长风万里送秋雁”“衡阳雁去无留意”等。再如,“阑”字,古诗词中出现好几处,但多数都是“阑”而不是“澜”,如“瀚海阑干百丈冰”“夜阑卧听风吹雨”等。这样让学生找到规律,记起来就容易很多。
再次,杜绝错字、别字现象。例如,把“断肠人在天涯”的“涯”写成“崖”,把“随风直到夜郎西”的“郎”写成“朗”,把“赢,都变做了土”的“做”写成“作”等,这些情况都要引起学生的重视,反复强调,勤加练习,避免考试丢分。
2.在第二轮古诗复习中,强调重点诗句的整理和归纳。归纳分为横向归纳和纵向归纳。横向归纳是把同一作家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理解比较。例如,初中阶段有李白的古诗8首、苏轼的词4首,把这些诗放在一起感受其风格和情感,就容易把握诗作的主题。纵向归纳是把相同题材和思想的诗作放在一起理解,可以分为蕴含哲理、治学金言、济世情怀、沙场建功、青云之志、人间真情、无限风光等几个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他们喜欢用什么样的思维去归纳都可以,只要觉得便于理解和记忆的就是好方法。
3.在第三轮古诗复习中,强调灵活运用古诗词。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以竞赛的方式组织学生做一些典型试题,或者以学生喜欢的形式加强巩固练习。例如,在班级里举行诗歌朗诵活动,其中有一项内容是“古诗接力”,可以要求同学们将所给诗词的最后一个字作为衔接句的第一个字,完成下面的接力: ,水村山郭酒旗风, ;或者,让学生进行古诗板书竞赛,看谁的准确率高;或者,让学生用五句古诗写一段短文,看谁写的最棒。之,学习形式要灵活多变,注重古诗词的应用。
古诗文的复习内容以语文教材为主,但是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也要适当补充课外内容,还要结合教材上“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例如,综合实践活动《探索月球奥秘》中要求积累我国古代关于月亮的富有幻想色彩的诗歌,老师可以借此补充同类的中考试题,如写一句关于“雪”的诗句,写一句带“花”的诗句等等,以此增加学生的知识量。
二、课内文言文复习方法
近几年中考文言文的考点有:填充文学常识、默写名言警句、划分朗读节奏、解释实词含义、默写句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概括人物的思想性格、理解概括文章的具体内容、比较阅读、开放性试题等。那么,如何让学生收获高分呢?
首先,根据考点,结合我校的课改实际,找对学习的途径。我校的课堂模式包含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如果从这三个环节入手复习基础知识,就一定能够全面且深入。
1.在预习环节,从文学常识、重点实词的解释、重点句子的翻译、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和延伸拓展六个方面进行复习。让学生自己整理预习本,找出重点字词和句子并标注解释。每个学生整理的重点可能都不一样,可以引导每组组员完成对学和群学,在自己的预习本上查缺补漏,然后在全班展示。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适当地拓展某些环节的内容,逐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讲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句中“属”的意义时,有学生想到了《三峡》中“属引凄异”的“属”的意思,还有学生想到了《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三个“属”分别是“类”“连续”“通嘱,嘱咐”的意思。
2.在展示课上,给学生留有思考、交流和展示的空间。先让学生交流预习情况,进行组内小展示,这样可以使简单的问题在小组内部解决,避免出现简单的问题重复展示的问题。展示可以分为几个小版块,如“中考必考”“温故知新”“旁征博引”“中考题型”等,由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中考的要点,然后再小组交流、班级交流,大家共同讨论、互相补充,最后将内容都整理到笔记本上。
3.在反馈课上,检测方式要多样,逐层递进。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检测或在“学习对子”之间进行检测,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补漏的机会。然后老师对全体同学进行检测、抽查,可用试卷形式考查,也可让学生到黑板前进行展示,这样就会把问题暴露出来,使全班同学都记忆深刻。还可以让学生按照中考命题的形式和难度互相出题检测,然后互评,这样就相当于出了一套试卷,做了一套试卷,又批了一套试卷,三遍过后,学生自然会受益匪浅。
其次,关注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是近几年中考阅读题的新题型。教师在复习时要侧重相同体裁、相同主旨、相同写作特点的古文的比较性复习。如涉及山水、环境、景物描写的文章《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三峡》等,可以把这些课文放在一起复习,同时概括它们在写景抒情中的异同点。
比较阅读的要领可用八个字概括: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都是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文章,《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都重在描写人物形象,《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三峡》都重在写景抒情,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有利于发现问题、增强思考能力。
还有其他角度的比较,如《岳阳楼记》《爱莲说》的比较阅读中,可以比较两篇文章某些段落的表达方式的相同点和修辞方法上的不同点;在《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的比较阅读中可以考查两篇文章借景抒情表现手法的运用和对写景句子的赏析等。
古诗文复习环节至关重要,一个好的课堂教学形式,可以使低效的复习课堂变得高效,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还要不断尝试和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
主阅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4―0074―01
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初中学生自主阅读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消化知识、开展合作交流的有效途径,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形成。
一、注重一个“情”字,培养学生的阅读自信
打造高效课堂,重点在于打造师生之间平等的课堂氛围。要尊重学生,和学生平等相处,同研、同学,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无论是课堂评价用语,还是布置课后作业,教师一定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自信,让学生产生主动探求的欲望,为打造高效课堂准备情感基础。语文高效课堂的生成,关键在于课堂几个环节的把握,在每一个环节中,教师必须首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感受,和学生进行广泛细致的情感交流,巧妙地传达教师的课堂设计思路。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不能很快领悟教材和教师的用意,常常可能东拉西扯说不到点子上。这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要轻易地打断学生,要尽可能地点拨引导;而讨论时,学生的想法和说法也有可能和教师的不一致,此时教师就要敢于放弃自己的预设,只要学生的说法能自圆其说就行。还要赏识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扬其所长,通过赏识其某一方面的素质,促成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思维火花也要抱欣赏的态度,不能轻易扼杀。
二、突出一个“点”字,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
高效课堂仍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驾驭课堂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指导,进行课堂点拨。教师要发挥自己的高度智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学生的阅读情感一直处于亢奋状态,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地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如学习小说《孔乙己》,一位老师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另外,在教学中,应该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沙漠清泉
--观《冯志远》有感
八年级(4)班蒋萌
爱的形式有许多种,爱父母、爱朋友、爱家乡、爱祖国……唯有这种朴实、深沉、不求任何回报的爱,让我久久的感动,看完电影《冯志远》我对师爱有了新的理 解。
永远穿着一双旧布鞋,永远穿着朴素的中山装,一个来自繁华的大都市的老师,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默默无闻、奉献一生。直至双目失明,他依然站立在心爱的三尺讲台传授知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为人师者一份责任,更诠释了“师爱”的伟大与无私。与孩子们一起打沙枣时,他是幸福的;给孩子讲“鸿门宴”时,他是幸福的;看到每个孩子都坐在教室里学习,他是幸福的;朗诵《岳阳楼记》时,他是最幸福的……因为他知道教室里有无数渴求知识的孩子在注视着他。
他没有钱,也没有权,几平米的宿舍,一盏煤油灯陪伴他走过人生。夜深人静时,无数个灯光明亮的窗口传出家人快乐、和睦的笑声,而他却拿着放大镜精心的准备明天的课,批改学生的作业……看到他吃力的样子,我的眼睛湿润了。尤其是当他完全失明后,仍然固执地留下来,多么好的老师啊!你为什么那么“傻”呢?难道你不想你的家人吗?难道你就不知道回家去享受天伦之乐吗?我知道他爱这些孩子,爱这片土地,爱他的职业胜于爱他的生命。执教40多年,他的责任和爱心让多少孩子重返课堂,让这个贫穷落后的地方的孩子走向大学。
当他因病不得不离开这里时,他深情的说:“作为父亲,我愧对自己的儿子;作为丈夫,我愧对自己的妻子;作为老师,我愧对自己的学生……”不!我要说您是家人心中最伟大的父亲和丈夫,您也是我们所有人心中最尊敬的老师,您无愧于“教师”这个美丽的职业。
因为您,我对教师的工作有了新的理解和体会,也许您总是披星戴月,也许您总是因为学生的调皮而生气,也许终其一生您生活都是拮据的,但是您的内心是最富有而幸福的。平平淡淡的一生收获的是桃李满天下。也是因为您,“老师”在我的心中再也无法磨灭,长大后,我想成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一位学生心中的好老师!
(指导老师:陈建华)
一、教师备课时要珍视文本中的育人资源
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篇章大多文质兼美,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这就为语文学科在教学中育人,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但是,回顾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有的教师只是把总结“中心思想”作为育人的一种途径,还有的教师只是“大喊口号”来履行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地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在备课时就珍视文本中的育人资源。教材文本中有极其丰富的育人资源,如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平、尊重关爱、坚强勇敢、合作宽容、刻苦勤奋等等。如《在山的那边》中对人生理想的诠释;《落难王子》中对苦难的态度;《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刻苦学习的精神;《陋室铭》中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教师要在把握住文本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文本提供的这些育人信息,及时地选取最有效的育人资源,应用到课堂中。
二、教师教学时要恰当应用文本中的育人资源
文本中的育人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采用有效的方式应用这些资源,无疑是一种浪费。《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育人“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文本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1.课本剧表演,丰富了语文学科的育人内涵。
初中语文教材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精选,有的作品向学生展现了丰富的人物长廊,描写了逼真的故事情节,讲述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文本的这些特色,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即让学生在揣摩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尝试扮演作品中的主要角色,深层地体验和理解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从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教育。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课时,我让学生课下分组准备,以渔人发现桃源、进入桃源、离开桃源为线索组织排练,上课时表演。表演时学生基本都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发现桃源”表现渔人的好奇心;“进入桃源”表现桃源人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离开后再寻桃源”表现渔人忘恩负义的可耻行径。学生在表演中,能充分感受到桃源人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更增加了对渔人的鄙视。再比如《变色龙》这篇是极具讽刺意味的小说,学生在初读之后,便会对人物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但却未必深刻。教师为了调动学生亲近文本的热情,可以和学生一起把它改编成课本剧,然后再进行表演。这样,参加改编与表演的学生,对文章就有了深刻的理解,而观看表演的同学也在同学们的这种二次创作中,对原文本理解的更加透彻。可以这样说,课本剧表演,使语文课更有立体效果,也使语文的育人内涵更加丰富。
2.诗文朗诵会,创设语文学科的育人情境。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诗文意境优美、音律和谐、颐养心性。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充分地利用其中蕴含的育人资源,开展各类的诗文朗诵会。初中课本中这类的诗文,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唐诗宋词元曲;二是中国现代诗歌;三是中国现代散文。它们都是创设语文学科育人情境的绝美材料,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与“义”密切相关,而“义”中自然包涵着丰厚的人文精神。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诗文朗诵会”,一要讲究朗诵会主题的选择;二要讲究朗诵会会场的布置;三要讲究朗诵学生的培训;四要讲究朗诵活动的推进。因为朗诵会不同于日常教学中的朗诵,必须让与会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语文的气息,领略到诗文背后的精彩,体味到其中蕴含的道理。不需要教师硬性灌输,在朗诵情境当中,学生自然而然会受到熏陶和感染。
3.经典名句积累,强化了语文学科的育人作用。
初中文言文选篇中,有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格言。这些名句格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这些名句,实际上就是传递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让它们代代不息。
例如,学习《岳阳楼记》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岳阳楼的景色之美,更要让学生领略作者的生平理想,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在学生的心中树起一座丰碑,向他一样“心怀天下”。
学习《鱼我所欲也》让学生懂得“利”与“义”永远摆在人类面前,永远让人心生烦恼,怎么对待呢?孟子在2000多年前,就告诉我们:“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学生积累这些名句,对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大有帮助。
关键词:初中 文言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209-01
近二十年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证实,文言文阅读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抓住这一重点,突破这一难点,我在教育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方法,现分享如下。
一、读是基础,将诵读贯穿于文言文教学的始终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诵读环节:初读,整体感知;齐读;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诵读方式相结合,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把握课文内容奠定坚实基础。
二、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字、词、句的意思,并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
文言文教学中,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意思,是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鉴赏评析。大多数选人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帮助的。比如,《愚公移山》《爱莲说》《陋室铭》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有的放矢,既要兼顾全面,又要抓住重点。只有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
三、采用多种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首先,在导入环节要精心设计导语,使导入语既紧扣课文内容,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介绍自己以前了解的与课文有关的内容,使之获得成就感。这样做还能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再次,学习课文后,在课堂上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背诵课文比赛,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落实了课标中积累背诵文言文名篇的目标,事半功倍。
四、加强指导,让学生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文言文学习中,积累是重要的途径。对于文中出现的通假字,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意思,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教师要加强引导与指导,让学生分门别类的积累。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以积累掌握为最终目标,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根本原则。比如,我在教学《隆中对》一文时,对文中的相关知识是这样教的:请班内的六个小组分别归纳本文中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成语。布置任务后,留给了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同时,教师不断巡视指导。然后,分组展示学习效果,小组间相互补充,并集体订正。接着,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其识记这些内容,并进行小组抢答比赛。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记得认真,答得准确。学习氛围浓厚,达到了乐学乐教的目标,真正实现了高效教学。此外,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并运用文言文的积极性。
五、结合中考,教给学生解决文言文问题的方法
在中考专题训练阶段,结合文言文阅读题,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之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六、利用课前3分钟,进行文言文朗诵训练
从七年级一开学,教师就告知学生课标中要求背诵的文言文篇目,并利用好每节语文课前3分钟准备上课的时间,让学生反复朗诵。滴水可以穿石,久而久之,学生便可以背诵甚至默写。同时,还可以穿插让单名学生上讲台朗诵相关文言文,这样既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又能训练他们的胆量并提高其表达交流能力。
七、精心编制导学案,充分发挥导学案的导学功用
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导学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制定导学案时,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并紧密结合学生学习实际,使导学案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其导学功用。例如,我在编制《岳阳楼记》一文的导学案时,在自主学习环节设计了以下内容:
熟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完成本课以下内容:
1.通假字:
2.多义词:
3.古今异义词:
4.词类活用:
5.文言句式:
6.成语:
下面是我教学这一环节的课堂实录:
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并掌握导学案自主学习的六方面的内容。二十分钟后我们分组展示,比一比哪一组的学习效率最高。
(学生做,教师巡视指导。二十分钟后,教师组织以下学习活动。)
师:时间到,请学长布置各小组的展示内容。
学长:第一组:通假字;第二组:多义词;第三组:古今异义词;第四组:词类活用;第五组:文言句式;第六组:成语。
第一组3号同学板书: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8号同学板书: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师:很好,完全正确。第二组1号同学回答:“属予作文以记之”中“以”的意思是“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以”的意思是“因为”。 2号同学回答:“予观夫巴陵胜状”中“夫”的意思是“那”;“嗟夫”中“夫”的意思是“表句尾感叹”。 3号同学回答:“予观夫巴陵胜状”中“观”的意思是“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观”的意思是“景象”。4号同学回答:“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中“极”的意思是“到达”;“此乐何极”中“极”的意思是“穷尽”;“感极而悲者矣”中“极”的意思是“表示程度深”。师:真棒,大家给一些掌声鼓励一下。生:齐鼓掌。第三组6号回答:“越明年”中“越”的古义是“及,到”,今义是“越过”。8号同学回答:“浊浪排空”中“排空”的古义是“冲向天空”;今义是“全部去除掉”。师:回答很流利、全面。
关键词:初中语文 多媒体技术 整合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0-0-0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为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了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作为一种新型的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方全新的天地。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方式,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1 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由于初中语文较小学语文而言,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并不是很感兴趣,再加上有些学生一时之间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因此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无法全身心投入、厌学等不良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注重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实施教学,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为语文教师,应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设计相应的教学课件,其中融入音乐、动画、视频等各种资源,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理性为感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直观体验。这样不但有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获得快乐成长。例如,在教学《孔乙已》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同名电影的片段,将孔乙己的形象真实呈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直观感受孔乙己的迂腐和卑微,从而切身感受封建社会制度对底层文人的压迫,造就了他们难以名状的悲惨现状。这种教学方式要比教师仅仅采用口头教学要生动很多,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为学生自主思考提供了时间保证,而且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对所要学习的课文内容一目了然,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课堂对比教学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展示出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或进行正反方辩论,使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辩证分析问题能力。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例如,在讲解《愚公移山》时,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高山”与“老人”的对比画面,一幅是巍峨的高山,一幅是瘦弱的老人,两者在学生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大山如此巍峨高大,而老人是如此瘦弱渺小,那么在自然界面前,老翁用原始的简单工具,拖着苍老的身躯,能够完成这样繁重的任务吗?愚公是不是很傻?”然后教师结合中国西部大开发,振兴发展东北老工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世界和平发展等热点话题,提出以下问题:土地沙漠化能否得到有效治理?日渐严重的沙尘暴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人类在自然界和灾难面前的主观能动性究竟有多强?这一系列问题提出后,引发了学生深入的思考,他们通过讨论确定了“人定胜天”的思想观念,并感知到面对自然灾难时,单靠个体的力量难以扭转局面,而是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和团结的力量。这种问题引导式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辨别真伪,充分激发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促使学生的道德观念得到提升,加强了他们的集体主义意识。
3 利用多媒体技术,加深学生感悟体验
借助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情节,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印象。比如,在教学叙事类课文时,有的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用多媒体可以将文章内容以清晰、动态的方式呈现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画面,变繁琐为简单,符合学生的形象认知思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一边播放范文朗诵,一边配以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边看边欣赏,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体会文章情感,感受作者的思想。同时在大屏幕上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景物,通过“以景激情”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艳阳高照时的岳阳楼景、阴雨连绵时的岳阳楼景等,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创设了喜闻乐见的教学气氛,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此外,语文学科集人文性、思想性、工具性于一体,在信息技术条件下,除了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更要关注语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经常给学生播放时政热点、风土人情、民族精神等方面的内容,使其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实现语文课堂的延展性与开放性。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势在必行,并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教学手段。它给现代语文教学插上了一双强有力的翅膀,引导学生翱翔在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领域中,让语文教学呈现出一片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1.山东省昌邑市潍水学校,山东 昌邑 261300;2.山东省昌邑市潍水学校,山东 昌邑 261300)
参考文献:
[1]张瑞,陈岚.关于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4(4).
1、利用文本的故事性创造情境
在教学中,可根据课文的特点,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故事性”内容,以“故事性”来展示文章的生动形象性,来创设情境。如讲《童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身经验去感受作者以一个小孩的口吻,将“物外之趣”勾勒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因为这篇课文本身趣味性强,学生更乐于接受这种和他们类似的童年经历,更能感同身受。《桃花源记》可用联想和想象来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如“渔人何以敢入洞?”村人听渔人“具言所闻”后,为何皆叹惋?在学完本课后,要求学生大胆地续编故事,学生有的说渔人感慨桃花源的安宁、幸福,又找人去建了一个类似的福地;还有的说渔人“因处处志之”,最后真的找着了,从此可以幸福一生。这跟书上是截然不同的结尾,这样评说虽然不太符合实现,但看得出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想象的空间是如此广阔。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情境能愉悦情绪,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是“互动”的需要,又是育人的需要。如我在教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课的写景部分时,设计了两张截然不同的图景,一张是阴雨天气,满目萧然,迁客骚人感极而悲;一张是春和景明,心旷神怡,迁客骚人满面喜色;利用电教室遮光环境放映,同时放出配乐朗诵,其中又录入“阴风怒号、渔歌互答”的声音,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开展“三问解答活动”:一问“洞庭湖的景色有何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学生在情境感染下很容易答出,一是阴,悲,二是晴,喜。二问“详写这些景物有何作用?”学生回答,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三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全文的主旨是什么?”学生回答,古仁人之心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了揭示“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主题。这就是利用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达到促进智力发展。一般说,凡是需要设置情境的课文,都尽可能去创设,如《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配以图景,结合配乐朗诵。让学生既能得到视觉的触发,又能得到情感的熏陶。
3、在综合性学习中创设情境
综合性学习不同于常规的语文教学,要求将语文综合性学习置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背景之下,通过把握学习领域在时间上的流变性和空间上的相关性来设计并实现学习的综合化。因此在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时,教师应依据学习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学习资源现状,合理地安排时间和学习场所,让学生在弹性的学习时间内,在变动的学习空间里,全身心投入地开展学习活动。例如,开展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学习活动可以在学校里查阅图书资料、地方志,可以在家庭里向身边的亲友进行调查访问,可以去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倾听人们的谈话……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虚拟性的、超时空的综合性学习。
4、利用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
创造学鼓励人们要有更多的设想,并且认为:设想提出得越多,则证明一个人的创造力开发得越好,他的创造思维能力也越强。针对课文所学内容作某些有意义的设想,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鲁迅的童年都具有非凡的影响,如果你有机会参观这两个地方,请设想一下你置身此地的情景。
设想性问题情境创设的实质是促使学生展开独创、新奇和合理想象和联想。经常提出一些“假如”进行设想,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但十分有效,而且十分有趣。
5、结语
以上只是笔者选取情境教学诸多策略中的四种介绍的,要做好情境教学还需要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继续努力,我们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诵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能激发兴趣,提升学生情感,让学生自觉走进语文,爱上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恰当运用诵读法,不仅能引领学生学语文,还能够引领学生爱上语文,走进文学的殿堂,不仅受用一时,更能受益终生。
【关键词】
吟哦讽诵 激发兴趣 提升情感 感受节奏美 形象美 情韵美 人文魅力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段描写书塾寿老师在授课之余,自己诵读诗文的场面:“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读书读到这种境界,已经是一种享受了。陶醉其中,身与心与文融为一体。知识与情感同步提升。鲁迅先生的古文功底想必也得益于寿老师的言传身教吧。
无独有偶,于漪老师在散文《往事依依》中也忆及她的两位语文老师教学中喜欢诵读。“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读。”“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慷慨悲歌。”“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正是这两位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感染了学生,唤起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能信口背出。”“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于漪老师从这两位语文老师处想必也是受益匪浅。
由此可见,诵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能激发兴趣,提升学生情感,让学生自觉走进语文,爱上语文。
有些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歌赋,根本不可翻译,可是通过吟哦讽诵,凭借语言的节奏,声调与韵律,却很容易感悟和理解。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在吟诵中体会送别时的惆怅与不舍。“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反复诵读也不禁使人产生缠绵与失落之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高声吟唱,感受诗人的雄伟的气魄与凌云壮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境开阔博大,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放声诵读,感受大江的气势,体会对英雄的向往之情。“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诵读中感受“乱、穿、惊、拍、卷”等词语运用的精妙,进而走进古战场的险要形势,想象雄奇壮丽的景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的才华横溢,意气风发,学生在朗读中不知不觉步入情境:长江的非凡气象,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周瑜的英姿与功业,在教师营造的朗诵氛围中,在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被深深地映入学生的心神之中,爱国情,英雄气油然而生。一节语文课,既教授了一首古诗词又传递了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充分展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魅力。
文学欣赏的理论与实践证明,吟哦讽诵作为一种有声的文学解读形式和方法,与无声的“涵咏”等相互补充,才不失为积累,理解和欣赏诗歌、散文,尤其是写景状物和抒情文学作品的理想途径,教学中应该得到重视。
文言文音韵优美,行文简练,言文统一。文言文教学中“言”的解读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注重这一点,那么其中蕴含的古典美、人文美我们就很难领略到了。因此,我们应在理解“言”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如此方能体会音韵之美,步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达成感情共鸣。我在教学《岳阳楼记》一文时,就是将重点落实在朗读美文这一环节。多媒体投影温馨提示,“吟哦讽诵”的方法:一放声读,二读正确,三读流畅,四读的抑扬顿挫,五要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接着就是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的感情,进一步走进作者内心,吟哦讽诵,体会感悟。学生分段朗读:读第一段体会赞美之情,读第二段体会雄壮之美,读第三四段体会悲喜之情,读第五段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学生朗读之后,老师随机插入提示。教学中,将学生的个体朗读与集体朗读及教师的范读相结合。一轮朗读下来,学生已能流畅地朗读课文,不仅训练了文言语感又初步把握了美文的意境。接着,便是第二轮朗读。教师随机点拨,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的完美结合。第二轮朗读重在体会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与迁客骚人的登楼之情。先是老师范读,尤其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要读出阔大的气象与壮美的感情。然后学生试读,此时,教师不失时机的给学生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学生已然置身岳阳楼上与千年前的古人登楼高歌,把酒临风,亦悲亦喜,或惆怅或激昂。学生陶醉其中,神思飞扬,身心不再局限于课堂中了。此时,再引领学生走进范仲淹的心灵世界,那比迁客骚人高出不知多少倍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怎不让人肃然起敬,击节叹服呢?至此,这篇文章的意境美、人文美学生已了然于胸。在诵读时,学生兴趣大增,情绪高涨,轻松积累了词句。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诵读古诗文,要有意识地在诵读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精神。
诗是感性的,诗是不可解读的,诵读法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方法,古诗如此,现代诗亦如是。哲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一首诗到了手,我不求甚解,先把它朗读一遍,看它读起来是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声音节奏。如果音节很坚实、饱满,我断定它后面一定有点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在朗诵的前提下再去品读,进入诗歌的特定情境,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辅之以联想、想象,将对诗歌的理解引向深入。
轻轻的M我走了,
正如M我M轻轻的来;
我M轻轻的M招手,
作别M西天的M云彩。
……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和意象美历来是被公认的:写的多么轻松、多么潇洒、多么完美,有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这种美非诵读是体会不到的。
远远的M街灯M明了,
好像M闪着M无数的M明星;
天上的M明星M现了,
好像M点着M无数的M街灯。
……
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亦是感情深沉、节奏明快之作。教学中尽可以通过朗诵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更形象地理解诗歌所蕴涵的深意,更深入地体会感受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光明、自由、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
舒婷的《致橡树》全诗有如长江黄河里的一段急流,汩汩滔滔,汹涌澎湃,浑然不可分割,真是酣畅淋漓,不朗读何以感受得到!
散文是情的文学,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在散文教学中更可以拿起朗读这个最基本的教学武器,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读自悟,感受音乐美和情韵美带给他们的心灵冲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是特别适合朗读的美文,文章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遇下对父亲的怀念感激之情。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朗读,反复揣摩作者写作意图,讨论这里应怀着怎样的心情读?怎样才能读出作者的懊悔之意来?体会父爱的深沉细腻和作者对父亲的怜惜与感恩。这样一步步修改完善自己的朗读方法,走入文本,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声音来再现文中情境,感悟作者情感。然后再调动激情的朗读进而转入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学生生活中类似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表达的冲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诵读法还是可以广泛运用的,在课堂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用读去代替繁琐的课堂分析。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引导学生大声地、忘情地读,让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言、心通其情。从而对语言获得真切的感受,这种感受还会诱发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随着朗读的不断进行,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感受会更加敏感、细腻,并不由自主地往深层渗透,进而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文学鉴赏的能力,全方位提升语文素养。教师在教学中恰当运用诵读法,用好诵读法,不仅能引领学生学语文,还能够引领学生爱上语文,走进文学的殿堂,不仅受用一时,更能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初中现代散文朗读教学初探
【2】以读促学现代诗歌教学模式探索
【3】激发阅读智慧 提升阅读品味
朗读成为课堂的“过客”。这种情况在公开课中尤为突出,一堂课中,学生朗读的时间通常只有几分钟,不管学生有没有读完,在老师“需要”的时候朗读就必须停下来。这里的朗读纯粹是为了下一阶段的表演服务的。
朗读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朗读教学中,有的老师只注重朗读的热闹,读前没有具体明确要求,读中没有认真点拨引导,读后也没有及时点评总结,流于形式,泛泛而读。
朗读缺少参与度。朗读必须调动所有学生的朗读热情,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的美感体验中,但是,往往因为老师没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他们明确朗读的重要性,导致有的学生心不在焉,将就了事。
我的设想是让学生想读,会读,读好,从而让朗读成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朗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抓手。
一、让学生“愿意”读
教学中,为了让同学明确读书的重要性,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1.有谁明白《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三味书屋中“三味”是什么意思?2.寿镜吾在读书的时候,为什么“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学生通过查阅网络查询,明确了“三味”的由来,典故出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酱)”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老师还提醒同学注意,当时在“三味书屋”的横匾两旁悬挂着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讨论中,同学们明白了寿镜吾读书的神态和动作,表明他读书的入境入情,陶醉其中。老师及时引导:只有会读书的人才能真正领悟语文的精妙,从而激发了学生“想读”的兴趣。
二、让学生明确“怎么读”
每次语文课,老师都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同时,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上台展示,我提出朗读的明确的要求:声音洪亮,把握好感情基调,落实好语气停顿,注重抑扬顿挫,姿态落落大方,手势语言要尽量优雅自然。老师的示范传情会有很好的效果。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这篇文章富于情韵、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本文共用了25个“而”字,共用了21个“也”字,有一唱三叹的效果,表现太守与民同乐的陶醉之情。读时应在对语音的高低强弱、语调的升降变化和速度快慢等处理的基础上,把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作为一种信息,变成一种示范,构成一种独特的朗读教学情景――眉目传情去感染学生。
三、让学生“美美地”读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可见,投入地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如在教学《七律・》这首诗的时候,老师提问:你觉得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来读?怎么处理朗读的节奏?通过讨论同学们明白了,开端先说“不怕”,结尾强调“更喜”,突出了主题,升华了主旨。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感情更深入一层。它与“尽开颜”巧妙配合,渲染了三军的喜悦之情。因此,乐观主义精神是全诗的主旋律,朗读应该用高亢的声调,铿锵有力的节奏来展现。这样一种声情并茂的朗读,读出了《》的内涵美和韵律美。
四、让学生“别样地”读
所谓别样地读,就是不要满足于仅仅是让学生读原文,要读出新花样,要通过读,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比如《岳阳楼记》的教学中,既可以个人朗读和集体朗读相结合,也可以让男女生分别朗读,可以让女生读阴霾天的忧愁,男生读晴朗天的欢愉。教学中,老师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写这些画面,要求走进范仲淹的内心世界,用生动地语言去展现范仲淹所描写的所见所感,想范仲淹所想,言范仲淹所未言。然后让大家评选出描写较为细致生动的片段,再尝试用自己的理解去动情的朗诵,换一种方式去展现古典名篇的意蕴美。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教学中营造朋友式的师生氛围,教师不居高临下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和自己一起去探索知识。对待学生我一视同仁,多鼓励、多信任、多表扬,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获取信心,带着愉快轻松的心情去学习。
2.保持良好的教学情绪
教师要用自己的真诚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用自己饱满的情绪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到教室门口,我都会调节心情,带着笑容,把积极的情绪传递给学生。
3.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邓稼先》时,先让学生观看“两弹”研制成功时的爆炸录像和视频《永远的丰碑――邓稼先》,从而诱发学生了解人物的欲望。我结合学科知识讲述核物理学对未来生活、事业、国家人民的重要性,让学生萌生使命感并自主进入文本的学习。
二、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置情感导语和情感线索,让学生在情感中求知学知,在情感中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自强心、自信心,形成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如课文《岳阳楼记》主要表现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襟,体现了他身处逆境,奋斗不息的坚强意志。我在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当时的处境怎样?从中看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从而让学生领会到作者身处逆境而不消沉,在逆境中积极进取的品格。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来思考:怎么看待学习中的失败?如果你现在身处逆境,你会怎么办?培养学生正确对待逆境,在逆境中积极进取的坚强意志。
三、钻研教材,有效渗透
1.从语言文字入手,以情动人
教师可从文章的语言文字入手,结合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朗读、阅读训练,注重观点、思想、感情的潜移默化,以情动人。以《金色花》一课为例,这首诗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课文语言活泼轻快的特点,认真范读,并配上背景音乐,力求再现母子之间温馨的亲子场景,表现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眷恋之情,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另外,教师强调学生课外要反复朗读,咬文嚼字,学会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来表达情感,通过朗诵把作者的细腻情感理解透彻。
2.把握文章主旨,因势利导
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做持续努力的品质,对个体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讲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形象时,让学生充分了解保尔经历的种种人生磨炼:从小饱受的折磨和侮辱,走上革命道路后在战场上的搏杀,感情上的波折,工地上的磨炼,伤病的折磨。这些磨难都没有打倒他,反而使他更加坚强,即使在病榻上,他仍然不向命运屈服,而是克服种种困难,拿起手中的笔,以另一种方式践行着他的生命誓言:为理想而献身。并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坚定意志,从而获取潜在力量,于潜移默化中受到坚强意志的锻炼。
3.注重作文训练,加强与学生交流
教师应结合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了《走一步,再走一步》,学生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可让学生也来写写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失败和困难时,自己处理的方法及心得。通过习作,学生更深切地懂得了遇到困难时不是逃避或放弃,而是冷静地把大困难化解成小困难,再大的困难都能战胜。
四、开展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课本每单元都有专题综合性学习,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活动中,可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自尊心、上进心、自信心和耐挫力。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