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12: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制造业发展趋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制造业
定义: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经过物理变化或者化学变化后成为新的产品,不论是动力机械制造、还是手工制作,也不论产品是批发、零售,均视为制造。制造业包含30个产业大类。
二、制造业的重要性
制造业在一国的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其每年增加值占据国内生产总值较大,从2003年的25.1%到2009年上升到34.7%。
2、制造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它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进而增加国民收入。2009年制造业提供了大约7719.53万个工作岗位。
3、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可以促进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
4、可以吸引外商的不断投资,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
5、制造业的发展壮大能够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三、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从总体上讲,制造业规模总量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制造业总产值高达1.9550万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首超美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地位不断增强,迎来了我国制造业的转折点,但是处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较低端。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制造业内部结构——轻重工业得到了优化,重工业比重大于轻工业,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合理成分。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2008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方GDP的比重分别为35.91%、27.8%和23.47%。
虽然自2004年以来,我国制造业的能耗强度呈现降低状态,但是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且生产效率低。仍然具备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特征。技术创新能力仍然比较薄弱,关键技术依赖引进。
制造业领域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长。从2003年我国制造业领域外商直接投资量为3693570万美元到2008年增长到4989483万美元;对外直接投资方面,2003年为62404万美元,2008年增长到176603万美元。
四、未来发展趋势
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化。近两年来受外需萎缩、内需不足的影响,制造业PMI指数一直徘徊在50%左右,这是PM指数的一个分界点,低于50%意味着制造业处于收缩的状态,增速适度回调,有利于释放和缓解偏快的增速对经济运行形成的压力,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响应国家“十二五规划”号召,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迈进,而不再是占据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
外商对制造业的投资将会主要集中在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但占总投资的比重将会减少,制造业对外商的依赖程度具有相对降低的趋势。外商直接投资时拉动制造业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2008年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出台后,外企在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面临取消,同时生产成本上升,企业运营环境不佳。据统计2012年FDI数据呈现逐月走低的趋势,并一度出现负增长,在5月份由负转正后,在6月和7月份再现连续负增长,这意味着部分外资在退出中国市场。但是中国是全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消费市场之一,并且制造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配套产业链以及工业体系,特别是沿海地区,产业之间的协作和产业内部的配套都比较完善。这些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无法相比的。因此根据市场优胜劣汰法则,低端制造业如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将会减少,而高端制造业、服务业方面的投资将会增加,中国制造业将会发生升级转型的变化。
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将会更加明显。2012年1-2月份,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总和超过行业增加值50%。未来这些行业对工业的拉动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而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等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增长将会变弱。制造业信息化程度以及产品高科技化的程度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逐步实现资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目标。
制造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将会降低,但是其地位保持不变。根据欧美国家制造业发展历史看,中国制造业目前的状况正是向工业强国、后工业时代迈进的关键时期。其工业在国家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将会降低,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将会上升,但是仍然改变不了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事实。
五、结论
虽然当前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从长期分析制造业的比重会不断下降,但是其地位和主导作用仍然不会发生改变,制造业总量以及增量在今后的时间里仍然呈现上升的趋势,吸纳的就业人数仍然呈增长趋势。其内部结构不断的优化升级,从粗放型经济、低端制造业向集约型、高端制造业迈进。区域间,中西部地区利用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和土地价格便宜的优势承接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集约型制造业,而东部地区利用其完整的工业配套设施以及高新技术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制造业。中国必将从制造业大国、“世界工厂”转为制造业强国。
参考文献:
[1]丁永健.面向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国制造业升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机械制造业;经营模式;全球化;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6-0001-02
1 概述
机械制造业虽是作为本国最基础的行业,然而却是国家的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的支柱,机械制造的技术是支撑制造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该行业发展和竞争的一个强有力的武器,所以技术水平的高低同时象征着一国整体的经济水平。虽然我国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发展起步较早,然而技术的发展确实比较缓慢。在其经历了大概200年的发展史中,它是由作坊的机器生产慢慢过渡到批量和低成本的大量生产再往着高质量的生产,所以机械制造业是不断地向上发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当今的机械制造的特点,和现代的高科技与先进的技术相互融合,使机械制造业能够良性地发展。
2 当代机械制造业的特点
2.1 工艺和设计一体化
如果生产的方式是以手工的形式来进行的话,那么工艺与其设计通常是一体的,没有分割同步进行的。然而随着社会的需求与发展,小批量的生产慢慢过渡到大规模甚至大批量的生产模式时,因为特定的需求,设计与工艺之间就再次地分开了,甚至还会出现设计引导工艺这种现象的发生。但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待产品的要求追求更多的个性化,新潮品种成为了人们目光偏向的焦点,已经不再是只局限于满足一般的功能需求,赶时尚也成为他们考虑的因素,随着产品更新速度不断的加快,导致小批量形式的产品占据了许多工厂生产的主导位置,这也就促使了设计和工艺又一次结合到一起。
2.2 经营模式的多样化、工艺和设备复杂化
现在的机械制造业生产方式多种多样,有单件生产或者小批量甚至大批量的生产模式。因为市场需求是处于一个变动的平衡,所以相应的设备以及资源也要相应地进行变化。各部件在进行制造的过程中周期的不一性以及工艺路线的不确定性等等特点,致使管理的模式多以动态多变的形式为主,所以生产和管理的工作发生复杂化,这就需要根据每一件产品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推断分析,从而能够对每个部件进行周密的安排及投入,合理地计算出应产出数量及其他要求。
2.3 产品的制造设计涉及到多学科领域
在现今全球化竞争复杂的大环境下,假如依靠以往的企业进行一对一单打这种局面显然缺乏竞争力,现在很多主机厂与设备零件的制造厂之间是分离的,所以跨地区将企业进行一个动态的联盟必然会成为了机械制造业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一个重要的趋势。开发新产品是需要经过一个设计的过程,这其中就需要联系到许多相关的领域学科,从而进行产品的设计以及工艺的改善,通过对设计的版本进行不断的改进完善,机械制造产品才具有本身的开发能力。
2.4 全球化的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机械制造产业市场模式慢慢地向着全球化模式发展,相对发达的西方国家利用现代各种类型成熟的技术及手段对市场狂轰乱炸,目的是将本国的企业产品销售出去。随着全球市场化的经济模式不断的发展,各类型产品竞争的激烈程度加大,导致许多高科技和先进技术应用到机械制造中去,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竞争。如果一个国家立足于世界并能够站稳脚跟,具备有先进的制造技术是万万不可缺少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向我们表明:发展机械工业的速度和规模以及产品的质量程度可以决定那个国家工业水平的发展程度,支持着国民的经济。它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方面的标志。
3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3.1 自动化
所谓的自动化,指的是机器按照已经内置好的程序与规定的指令,并能够自动地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产过程,该前提是无人进行干预的情况下。现今人机一体化已经成为了研究的重点,这么一个制造系统所利用到的许多类型制造单元的技术手段,类似柔性制造技术就是其中的技术手段。因为自动化本身就属于一个动态概念,它的范畴较广,具有的内涵也很宽泛,然而现在我国对机械制造的自动化这一技术的探索与研究还处在一个发展的最初阶段,所以需要业界人士对其进行活跃的研究。
3.2 信息化
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很多制造企业看到了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诸多优势以及看好其今后的发展前景,这为企业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动力。制造型企业所需要的信息要求比较高,它需要对产品在设计过程中可能用到的材料与技术并且对市场的了解等都缺一不可,而且信息需要不限地域便捷地进行。同时,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带来了许多影响,它给企业带来了技术层面上互动的交流,从而使制造企业可以把握好市场动态并能够随时对最新生产的技术进行了解分析,企业所站的高度必然是处于时代的最前沿。
3.3 精密、超精密或特种的加工技术形式
社会发展的同时要求着机械产品内在的品质需要达到一定的等级,而且这个等级也在不断地向更高一级发展,类似许多军工类和航空航天或者一些仪器仪表及电子类型的微型机械产品,它们制造的精度要求有的需要达到微米级或亚微米级的单位,而且纳米级的也逐渐地出现,如此高精度的规格要求是很多普通加工的方法很难做到或者是就不能完成的,所以它也就决定了制造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即可以往精密和超精密的加工方式发展,就比如现在鲜见的激光加工与电火花进行加工的特殊的技术必定是未来机械产业所关注的重点。激光的技术方式如果能够广泛地应用到机械的制造加工业中,对企业获得更多的效益有着相当大的帮助。
4 结语
国家的科学技术的水平和经济的实力主要体现在本国的机械加工制造业所具有的规模大小与水平的高低。所以说发展中国的制造业必须要有创新的能力,同时民族精神也是不可缺少的,现在我国经济的发展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但是我们在关于制造技术的诸多方面确实还是相当的薄弱,所以学习到更多先进的制造技术对提高我国制造企业的水平相当重要,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强国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宋艳涛,李燕.经济危机的影响与应对——西方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J].商业时代,2011,(12):46-47.
关键词:制造业;空间分布;集聚发展;服务业;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1.0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11-07-02
制造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仍然起主导作用。我国制造业的增长经过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各地分散发展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集聚发展的转变。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有着明显的东部集聚特征,同时在与服务业及城市化三者的关系中起着基础性的推动作用。
一、制造业的空间分布
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经济面临怎样缩小地区差距的问题,而工业空间分布差异是形成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因此,探寻中国地区差距形成原因必须分析中国工业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形成原因,由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近年来成为了一个热点。
吴三忙、李善同(2010)借助重心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经过研究,他们发现,从制造业空间分布变动方向看, 198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南下东进”的特点, 但2003年后, 我国部分制造业呈现出“北上西进”的特征;从制造业空间分布区域来看,目前我国大部分制造业集聚在东南沿海地区;从区域分布的制造业属性看,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更明显,相比之下,资源依赖型制造业更多分布在北部及中西部地区。
二、制造业集聚发展的趋势
理论上,主流新古典经济学通常假定规模报酬不变且忽视空间因素,由此得出结论:在不考虑自然资源分布异质性的情况下,现实世界将变成一种“无城市”的世界或是自给自足的生产状态,很显然,这与现实世界到处是产业集聚和城市快速发展的事实不相符合。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的解释长期以来一直是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的核心任务之一。
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等(2004)从地方保护主义的视角,利用对数据集的动态估计方法,发现利税率较高以及国有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地方保护更趋于严重,产业的地区集中度相应也比较低。
罗勇、曹丽莉(2005)利用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 精确的测定了中国20个制造业分别在1993年、1997年、2002年、2003年的集聚程度。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程度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的行业依次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地域分布来看,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山东五省市集中度相对很高,西部地区则远远落后,两级分化严重。研究还表明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与工业增长之间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
路江涌、陶志刚(2006)利用Ellision和Glaeser衡量行业区域聚集和共同聚集的指标体系,考察了在1998-2003年间中国制造业的区域聚集程度的发展趋势,并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发现中国的行业区域集聚程度处于上升阶段,而就行业区域聚集程度与行业区域共同聚集程度而言,目前均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邓慧慧(2009)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下,建立了一个包括三区域、两部门、三种生产要素的空间均衡模型,以此来分析要素分布与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关系以及要素密集度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表明,资本密集度增加将促进制造业集聚,而且当在一个较大的市场,贸易成本更低时,资本集聚倾向大于劳动力集聚倾向,反之则资本集聚程度低于劳动力集聚程度。同时她还指出,当拥有更大市场的沿海外贸优势很大时,国内区域之间的贸易壁垒对东部的制造业集聚不构成影响。规模报酬递增,国内市场一体化以及工业中资本密集度的提高,会进一步促进东部制造业的集聚。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制造业逐步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而且这也是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范剑勇、谢强强(2010)通过本地市场效应得出了产业集聚的机制,并运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证实存在本地市场效应。他们研究指出了本地市场效应的重要特征,即是在实现产业集聚的同时,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不会扩大。
三、制造业与服务业及城市化之间的相互联系
根据经济理论研究以及发达国家的实践,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后服务业将逐渐凸显其重要性。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服务经济研究随之而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对服务经济的研究更为集中。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进程直接表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快速转移。袁志刚、范剑勇(2003)运用劳动力空间分布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各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进行了分析和判断。他们研究发现,我国原来三大直辖市即上海、天津、北京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东北三省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而中部、西北和西南地区仍处于工业化中前期。同时,他们还指出整个大陆的第二产业有进一步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趋势,进而东部沿海地区有可能成为中国制造业中心。
Au等(2005)运用新经济地理的方法研究了中国限制城乡迁移以及部门间迁移而造成农村工业和城市经济活动的无效集聚的问题。通过研究,他认为工人劳动生产率和城市就业之间呈倒U型的关系。他在研究中还指出,在最高点时产业结构组成将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
苏红键、赵坚利用2003-2008年中国284个地级单位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城市产业专业化和职能专业化特征。同时,他们还将职能专业化指标引入到动态外部性(MAR溢出、Jacobs溢出)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由此考察两类专业化对知识溢出进而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城市产业专业化和职能专业化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但二者均表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从全国样本范围来看,中国城市发展的情况更倾向支持MAR溢出。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化的过程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人口流迁过程和非农产业结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大力推进城市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缩小城乡差别最为根本而有效的途径。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来自于各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在空间上的集聚效应。表现在其所产生的规模经济对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资源优化配置所带来的生产成本的下降。具体表现为投资规模扩张、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结构转换和人力资本提升等等。
Henderson(2007)测算了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其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6%,明显低于人均收入与中国大致相当国家的55%的城市化水平,而且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70%—80%的城市化水平。由此看出中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这也意味着在未来10—20年,我国必须加速城市化进程。
四、总结
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将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力量,而制造业将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以及农村地区分散。随着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布发生变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贡献程度会出现一种交替现象,即制造业在城市化早期阶段起主要推动作用,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服务业在大中城市出现集中化趋势,继而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力量。
参考文献:
[1] Au,chun-chung,J Verson Henderson.2006.How Migration Restrictions Limit Agglomera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a.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80(2):350-388.
[2] Henderson, J. V., 2003.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So-what Ques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8, 47-71.
[3] 吴三忙、李善同.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06).
[4] 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等.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2004,(04).
[5] 罗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08).
[6] 路江涌、陶志刚.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及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2006,(03).
[7] 袁志刚、范剑勇.1978年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及其地区差异分析[J].管理世界,2003,(07).
[8] 范剑勇、谢强强.地区间产业分布的本地市场效应及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J].经济研究,2010,(04).
摘要:伴随我国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愈加完善和成熟。为了能够符合现代化制造业的发展需求,自动化技术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积极引入更加具有信息化的相关技术,进而更好的服务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本文详细概述了自动化技术的自身特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技术主要指的是设计和加工机械产品的过程中所应用到的技术手段,在之后的销售以及养护的过程中均有所涉及。其主要是为了减少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和效率。目前,伴随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不断完善,能够不断满足精密、自动化机械设备的生产要求。在某些领域已经逐渐超过部分西方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积极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大力发展我国自动化技术,才能够极大程度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和工业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因此,加大机械制造业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能够积极促进我国工业化的稳步发展。
一、 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化技术是一种集合一体化和综合化的机械制造技术,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自动化技术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极大程度缩短了生产时间,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机械制造业呈现以下的发展趋势:
(一) 高安全性
机械制造业的相关技术集合了多种科学技术,如: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在设计上述系统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制动报警系统、自动诊断装置等。在产品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各种机械设备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系统故障问题,而通过利用自动化系统,能够快速识别和检验到出现故障的类型和实际情况,对于某些故障还能够进行自动修补,进而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完成。除此之外,一旦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出现系统故障,应用自动化系统能够迅速做出指示,停止一切生产活动,进而起到安全和保护的作用,通过利用电子信息系统能够全程监督生产过程,极大程度避免人为原因所导致的设备损坏等不良现象,极大程度提高了生产过程的安全性。
(二) 高质量
机械制造业对于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高,对于实现现代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十分严格,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实际的生产情况设计相应的自动化控制程序,进而确保整个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进而减少人工操作所造成的误差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通过利用自动化系统,能够确保产品的规格、流水线操作以及产品的质量,同时,还能够根据产品的质量适当调整产生技术,整个生产过程实施全程监控,能够及时反馈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利用自动化系统准确分析产生故障的实际原因,并立刻进行修复。
二、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各个行业之中,为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机械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能够实施全面监控和远程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利于科学化和有效性的管理。在实际生产过程之中,技术人员并不需要时刻进行巡视和检查,仅仅需要依靠信息技术进行远端监控,既能够全面而又准确的观察车间内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能够准确判断和及时修复所发生的故障,并不会影响正常的生产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力资源,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
三、展望
(一)现代化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是以企业自身的际生产需求为依据,进而实现制造企业低成本、高收益的发展目标,从根本上获取巨大的经济收益。目前,伴随智能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个生产领域之中已经广泛将现代化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之中。在自动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将心理想学以及运筹学等专业学科应用于人们的实际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实现人机对话以及人工智能模拟系统的运作等。近几年来,在机械设备的应用过程中,高频CPU和RIS芯片等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控制系统之中,将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集合于一体,由智能化设备及时发出相应指令,通过自动化系统顺利开展各项工作。
(二)绿色环保
传统的制造业工业通常利用大量人力完成生产任务,将会极大程度降低生产效率,人工生产的过程中将会由于人为操作失误造成产品的质量问题,同时,产品质量还将会受到生产人员的自身情绪和身体素质的影响。目前,我国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通过利用自动化生产技术,能够彻底转变以往的生产方式,采用现代化技术代替传统的人工生产,不仅能够极大程度上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还能够提高生产过程的精准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品的多样化,使得产品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生态保护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改革的重点方向,近几年来,生态保护项目已经受到我国各个领域的重点关注。传统的制造工业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具有生产效率低、污染大等缺陷,难以满足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因此,自动化技术的改进和完善过程中,需要遵循生态环保的绿色理念。为了能够实现绿色生态保护的发展目标,首先,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创新制造材料,积极研究绿色、环保类型的生产材料;其次,还需要创新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如:产品的包装和设计、生产管理等,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在不影响产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于原材料的使用,极大程度实现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合理配合。
结语:
总而言之,机械制造业是奠定我国社会经济未来发展和建设的关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发展,而我国机械制造业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较为薄弱,因此,有关设计专家根据制造业的实际生产需求,基于现代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背景下,研发相应的自动化生产技术,能够在根本上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进而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西平.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J].河南科技,2013(08).
[2]甄雪松,于杰.关于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分析及发展趋势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6(04).
[3]杨增光.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5(12).
[4]陈伟洪.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J].山东工业技术,2016(20).
【关键词】机械制造;智能化技术;具体分析研究
0.前言
机械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它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有的比例非常之大,因此它的发展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并且就目前而言,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迅猛发展的关键阶段,而机械制造业发展的相对落后,这样就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度,因此,促进机械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就变得很重要,并且很紧迫。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机械制造业进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1.机械制造的智能化相关概念
所谓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技术,就是指把传统的机械制造的技术和现代新的制造技术进行很好的结合,并且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开发等采取相关措施,从而形成一种集加工技术、设计技术、管理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制造智能化的技术具有高度柔性和高度集成的这种特性,并且该技术可以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相关应用来模拟人类进行一系列智能的活动,比如说,可以进行人类的思考、分析、判断、决策等一些脑力活动。这样就能够有效的替代人类进行工作,从而减少了人类的工作量。该技术还可以通过对数据库、软件制造的系统进行合理的运用,然后对机器人的控制能力和相应的专家的知识能力进行比对,这样就可以实现机械制造的智能机器在没有人的情况下进行自主的生产和制造工作。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很大程度的提高产品制造过程中的精确程度,还能够有效的保证生产产品的质量,并且还能够大大的缩短生产产品所需要的时间。从而实现了机械制造业生产的科学性和现代性。
2.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2.1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目前来说,我国的机械制造业仍然处于不断摸索的阶段,而整体的发展水平比较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程度还比较小,对于新产品的研发能力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而国家对于研发工作投入的资金又相对较少,所以整个机械制造业就呈现出一种缓慢发展的状态。由于机械制造业的技术相对落后,生产产品的科学含量较低等现象的出现,从而严重影响了机械制造业产品的质量而且还阻碍了机械制造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虽然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处于比较劣势的发展境地,但是因为我们国家经济市场的不断扩大,给机械制造业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机遇,这样就可以促进整个机械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再加上我们国家加入了WTO之后,在国际中与各国之间的合作逐渐增多,这样又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更好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因此我国的机械制造业要好好的抓住机会,迎接挑战,才能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2.2机械制造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2.2.1对于性能发面的发展趋势
对于机械制造业而言,其制造技术速度的快慢、精度准确与否及效率的高低已经成为了衡量其发展状况好坏的标准。在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技术方面,因为采用的是较高速度的控制芯片和较高分辨率的测试元件的数字系统,与此同时,还通过了具体、科学的方法有效的改善了机床的相关性能指标,从而使机床在运行时的速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在智能化技术的柔性方面,主要有两方面的改观,第一个就是在数控系统中采用的主要是模块化的设计,这就使得其功能的覆盖面变得很大。由于是模块化的设计,因此具有很强的剪裁性,从而可以满足更多的需要;另一个就是在群控系统中的改观,群控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根据不同的生产需要,能够快速的对生产资料和信息进行相应的调整,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群控的能力。
2.2.2对于功能方面的发展趋势
在功能方面,主要针对的是用户。用户所使用的界面就是数控系统和用户本身的一个对话框。但是因为每一位用户对于这个界面有着千差万别的要求,那么就使得在进行用户界面的开发时困难重重。而智能化技术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对界面进行相应的修改,这个修改直接在界面的窗口和菜单中就能进行,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相关人员的工作量,也能够使用户更快更好的满足自己的需求,一举两得。
在对制造企业中的相关计算的问题上,可实现科学计算的可视化,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对数据进行高速的处理和解析,这样就使得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相关的图像和动画了解数据计算分析情况,清晰明了,从而使工作人员不再觉得对数据进行分析时的冗长性和枯燥性。这种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有效的减少产品的设计时间,提高产品的质量检测速度以及大大的降低了产品生产的成本等。
2.2.3对于体系结构方面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技术采用的是高度集成化的CPU,这样就可以对数控系统的集成度与硬件的运行速度有很大的提高作用。该技术还采用了平板显示的技术,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上的改善原本显示器的性能。并且这种显示器的科技含量较高,重量还很轻,体积还很小,耗能较小,因此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中。
智能化技术采用的是模块化生产,这样就可以使数控系统更好更快的趋于集成化和标准化。可以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把基本的模块,比如说CPU模块、PLC模块、输入输出接口的模块等进行标准化,还可以通过对模块进行剪裁、增减其数量等方式来对基本模块进行标准化。
对于整个智能化技术而言,不可缺少的就是其能够实现网络化的特点。所谓网络化,就是指通过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把在不同地区不同计算机或者各种电子产品的终端设备建立连接,并且要根据相关的网络协议进行互相的通信。这样就可以使所有连接起来的用户进行更好的交流,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等。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也给制造业的生产和经营带来很大的方便。对于制造企业生产产品的设计问题、对于原材料的选择问题、对于产品的市场销售问题等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除此之外,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还使得技术人员的信息交流、不同企业产品开发与合作等有了更好发展空间。近些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成为了一种很大的趋势,这样就为制造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技术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对产品生产的远程监控和进行无人操作,从而使得制造业能够向着更科学更高速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钟.浅析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J].科技与企业,2011,23,(15):16-18.
[2]宋波.论机械制造的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J].现代商贸工业,2009,7,(14):145-147.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设计原理;发展趋势
在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建设中,机械设备是不可缺少的发展因素,而这也使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的发展逐渐受到重视。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的发展,不仅会其它各个行业得以发展的重要支持依据,也是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随着节能减排这一政策的推行,传统机械设计与制造不符合该政策的要求,应对其进行创新。网络时代背景下,为符合时展的需求,机械自动化逐渐成为了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的发展方向,而这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向可持续方向发展的重要基础。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设计原理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新型信息技术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的结合,也为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时展背景下,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创新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增强企业市场争力的重要基础。自动化生产作为目前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发展方向,不仅能够提升机械设计与制造的质量和效率,也能够降低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压力,对推动其他各行业的发展也可提供更大的保障。基于此,为确保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应依据下述原理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进行设计,以便促使其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设计原理如下:第一,效率化原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设计是为满足其他行业发展对机械设备的需求,是为了确保对信号、能量、物质的自动化传输和加工能够真正实现,也是为了达到提升机械设备运行效率、降低生产压力的目的。基于此,在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进行设计的时候,应坚持效率至上的原则,以提升效率为目标,对自动化技术予以充分使用,以此提升机械设计制造的自动化水平,以便确保机械设计与制造业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进而达到提升企业生产质量和效率,增加企业所获得经济效益的目的。第二,节能减排原理。机械设计制造业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其的发展会对社会经济及其他行业的发展造成极大影响。机械设计制造业的发展对各类能源的依赖性比较高,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且伴随着该行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对能源的消耗量也在大幅度增加,这也导致能源短缺问题越发明显,从而对国家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造成不利影响。基于此,为降低对能源的效率,减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过程中,应依据节能减排政策的相关要求,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进行创新,以此提升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以便在此基础上促使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为推动社会经济及其他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三,绿色发展原理。为确保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相关要求,在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进行设计的时候,应坚持绿色发展原则,改革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提升机械设计与制造的自动化水平,以便确保机械设备的设计与制造能够符合绿色产品的生产要求,进而促使社会经济能够真正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
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2.1提高产能
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各行业的支持。随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产生和发展,对社会经济及其他行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为了满足各行业发展对机械设备的多样化需求,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而这也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基于自动化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机械设计制造与先进科学技术的结合越发紧密,而这不仅对提升机械自动化设备的灵敏度、适应性极为有利,也能够真正实现对参数、温度等因素的自动控制,对物质、能量的自动传输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各行业的产能将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对各类能源的消耗也会得到有效降低,而这也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2.2实现机电一体化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各行业发展对机械设备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提升,对机械设备的要求也变得多样化。为更好地满足各行业发展对机械设备提出的高要求,应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进行创新,以此提升机械设计与制造的质量和效率。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基于对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结合,机械设计与制造也正逐渐向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这对提升机械设计与制造的质量和效率极为有利。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机电一体化的实现是对电子电工技术、信息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使各行业发展对机械设备提出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极为有利。
2.3实现自动化生产、智能化管理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基于对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分析,自动化生产、智能化管理将成为机械设计与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机械设计与制造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必须依据机械设计与制造业的主流发展方向,对自身的发展观念和管理策略进行创新,优化机械自动化技术,利用智能化管理措施,对机械设计与制造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据此实现对机械设计与制造的自动化生产和智能化管理,以便确保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进而为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予以支持。
3结束语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机械设备提出的高要求,机械设计与制造的自动化必将成为机械设计与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机电一体化、生产自动化、管理智能化也将成为机械设计制造的主流发展趋势,而这对推动机械设计与制造业的发展,满足各行业发展对机械设备的需求也极为有利。
参考文献:
[1]徐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设计原则及发展趋势[J].中国房地产业,2015,(7)
关键词:模具;现状;发展趋势
引言
模具是国家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涉及化工、冶金、机械、汽车、轻工、电器、仪表等各个行业,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在当今制造业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中国已经成为模具生产制造大国,国内模具行业得到快速发展,模具生产的工艺水平及科技含量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据不完全统计,60%―85%的零部件都依靠模具成形,由于用模具生产制品,材料利用率高,节能降耗效果十分显著,同时具有高效率、高质量、高精度等优点,模具已经成为当代工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工艺发展方向。
1、国内模具制造业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模具工业的发展速度很快,一直以每年15%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模具生产企业(厂、点)约3万个,从业人员近100万人。“十五”期间,中国模具行业发展成绩斐然,模具制造业得到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20%。在中国模具制造业飞速发展、国际模具巨头的热捧下,2004年第十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的规模相当惊人,已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2005年中国模具行业模具销售总额为610亿元,同比增长25%,排在世界第三位,加上20多亿美元的进口份额,中国模具市场容量已达800亿元人民币左右。
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我国经济一度跌入低谷,模具工业发展增速也明显放慢,直到2009年下半年,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全球经济回暖的影响下,情况开始有了明显的好转,我国模具行业在后危机时期获得了较好的恢复性增长,增长幅度又迈上了2位数。2009年我国模具总销售额约为1120亿元左右,进出口总额达38亿美元,其中进口19.6亿美元,出口18.4亿美元,出口模具约占模具总销售额的12.8%。2010年前3个季度,根据海关统计,模具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长17.22%,并实现了顺差,全年达到18%左右。2011年全球经济进一步复苏,世界制造业生产基地正在加速向中国转移,中国制造业快速升级,模具工业将处于稳定发展之中,优质精密模具的需求将不断上升,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模具产值可能突破2500亿。
“十一五”以来,我国模具结构调整取得较好的成效,模具市场进一步开拓发展,模具产业不仅规模庞大,而且档次也越来越丰富,行业总体水平提高较快,已有50多个模具生产集聚区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规模,新的增长点已倍受瞩目,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虽然中国模具工业在过去十多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行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仅次于日本和美国,但是在模具制造加工精度、模具使用寿命及模具生产工艺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进一步的缩小差距,我国模具企业必须注重模具的研究开发及人才建设,提高模具制造业的技术水平。
2、模具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未来十年,中国模具根据国内和国际模具市场的发展状况,将成功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在这种大环境背景下,未来我国的模具经过行业结构调整后,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2.1绿色化
发达的工业在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相应的带来了严重的工业污染,一个国家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来限制企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染。自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全球低碳化的浪潮迅速来临,低碳经济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低碳、环保概念已深入人心,模具企业要想实现飞速的发展必须生产出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主动加入到环保的历史进程中来,这样更促进模具制造企业迈向绿色化生产,当前,国内外通过一系列政策鼓励模具企业发展绿色生产,其目的就是“节能、减排和节材”,绿色化已成新时期模具企业的发展方向。
2.2高端化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自主能力不断增强,模具产品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向高端发展的趋向越来越明显,以大型、精密、复杂模具为代表的高档模具的比例不断上升,一些模具产品己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突出的例子有单套模具重量达120t的模具、精度0.001mm,寿命3亿冲次以上的精密多工位级进模、8注射头7800腔的精密塑封模具和制造精度达0.5µm的超高精度的模具等。随着零件微型化及精度化要求的提高,有些模具加工精度的要求会在lµm以内,这就要求模具企业要走精、专、强的高端化路线,使产品由价值链的低端走向高端,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产品,决胜高端市场,这也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所导致模具市场未来趋势的变化。
2.3信息化
当前,电子网路、虚拟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这为我国模具制造业奠定坚强的基石。目前,信息技术已在我国模具生产制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在模具设计中全面推广CAD/CAM/CAE技术,并已经得到较好的发展,取得不错的成果。实践证明模具CAD/CAM/CAE技术是未来模具设计制造的发展方向,它的普及与应用使得模具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创新不断涌现,显然,模具CAD/CAM/CAE技术将在模具设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信息化的应用是模具行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竞争中的作用,才能使我国的模具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3、总结
新形势下,现代模具产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驶向了快车道,模具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模具在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鉴于我国模具行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许多模具企业十分重视模具技术发展,纷纷调整产品结构,加大设备和高技术手段的投入,促进联合重组,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今后我国模具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既要满足大量需要,又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模具人才,提高模具设计及生产制造水平,使我国的模具行业在不久的将来世界的强林之中。
参考文献
[1]紫妍.中国汽车模具企业占领高档模具市场[N].中国汽车报,2005-12-21.
[2]王珏.中国模具发展形势良好[N].机电商报,2006-3-18.
关键词:宿迁区域;生产业;产业优化作为一种为新型工业生产提供高水平中间投入的模式,生产业大部分以知识资本以及人力资本等方式投入生产加工环节。生产业投入形式占据最终产品的价值比例高低,反映着产品的层次高低。高服务附加值的产品,往往代表着高科技。因此,生产业的发展,对当地制造业经济的提升与推动具备重要作用。生产业通过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发展,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强对农业生产业的投入,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前提和基础。
一、发展生产业有利于区域产业升级
在服务业和制造业日益分化之前,作为制造业的部分职能机构,生产业还属于一种内生性部门。作为职能机构,生产业为制造过程提供必须的服务投入,因此,这种投入不是从独立的外部厂商处购买,而是制造型企业的自我投入,是企业自身进行的一种内部生产制造[1]。
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市场实践中开始了专业化分工,这种分工,能使制造业企业在其擅长的核心业务生产中因为集中精力而更加专注;而那些被外包出去的业务也因为更为广泛的需求和更加激烈的竞争,而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了现代化经济产业链中的咨询、鉴定、运输、仓储、金融、通信、会计、法务等若干独立的产业,这些以为制造业服务的若干产业,构成了现代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生产业。制造业和生产业的分离,使得专业化程度提高,优化了产业链,降低了运营成本,实现了社会资源的个高效配置。
生产业以一种特殊的中介形式,提高了个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效率,提升了技术水平,进一步发展了生产力。资本、土地、劳动力等传统的生产要素的决定性作用开始下降,相反,技术和知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性投入要素而被广泛认可和接受。
在生产业中,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成为主要生产投入方式,生产性投入的产出进一步转化为对制造业再生产的投入,并最终转化为面向消费者展现的产品与服务。生产业提供的产品,有着高人力资本和高科技特征,生产产品并非直接面向消费者,而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中间性投入[2]。这种高附加值的中间性投入,推动了现代制造业产品品质和整体能力提升。现代经济结构中制造业水平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产品中增值服务的价值厚重,产品的档次质量通常由附加值的多少决定。
当前国内经济正处于后工业发展阶段,经济活动的重心开始向以生产为中心转移。生产业以物流、金融、信息等主要形式与制造业紧密相连,制造业中的服务性投入比例越来越大,同时,制造业的服务化发展趋势也逐渐明显。在制造业的全部投入中,中间性的服务投入比例越来越大;另外,制造业的全部产成品中,具备服务性特征的产品比例也越来越多。以上两种现象,在制造业中形成了投入服务化与产出服务化的两大新特征。
生产的投入,能够带动企业其他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因此能使企业降低生产能耗和资源投入。生产业的强力支持,提升了制造业的高效低碳发展,使得制造业体现服务化特征。同时,服务业的发展,也使得服务产业化成为趋势,如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咨询服务业的备受重视,软件服务业的比重提升,通信服务业的激烈竞争等。从发展趋势上看,生产业与制造业间的关系,体现了一种分离与融合的路径循环。
集聚化是生产业的一种发展趋势,生产业的集聚化趋势为区域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当前城市生产含量低的初加工类制造业被迫向或二三级城市转移,就是这种趋势的一种具体体现。想法,生产含量高的相关产业,却在一线城市形成了集聚效应。
由于一线城市的高人力成本以及紧缺的土地资源等形成了高昂的成本限制,低附加值制造企业由于难以承受而被迫退出。而高附加值的生产型企业,则能以高额利润消减成本制约,而在城市中集聚下来,同时,这种集聚效应,又促进了相互间交易成本的降低,并且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分摊了成本。一些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也得以在一线城市及周边继续发展。生产业提供的中间产品,需要转化入制造业中,因此,生产业与高服务附加值的制造业在地域位置上形成一种衔接。
二、宿迁地区发展生产业的制约因素
近阶段,我国服务贸易在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期后,于2010年开始增长缓慢,甚至有下滑趋势。在国际贸易中,我国的服务贸易长期处于一种逆差状态,其中,比较突出地表现在金融、保险、专利、运输等方面。总体来看,我国的生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主要表现在低水平发展模式造就了不合理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低致使区域经济发展乏力;制造业的低端化弱化了与生产的关联性;位置偏远、工业布局分散对生产业发展形成限制。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特点;发展现状;发展方向
0.引言
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品种要多样、更新要快捷、质量要高档、使用要方便、价格要合理、外形要美观、自动化程度要高、售后服务要好、要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
1.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CIMS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包括有CIMS实验工程中心和7个开放实验室的研究环境已建成。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CIMS的若干研究项目,诸如CIMS软件工程与标准化、开放式系统结构与发展战略,CIMS总体与集成技术、产品设计自动化、工艺设计自动化、柔性制造技术、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质量保证技术、网络与数据库技术以及系统理论和方法等均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但因大部分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和绝大部分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主要限于CAD和管理信息系统,底层基础自动化还十分薄弱,数控机床由于编程复杂,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因此,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
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不断采用先进制造技术,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目前,我国已加入WTO,机械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新的机遇。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业不能单纯的沿着20世纪凸轮及其机构为基础采用专用机床、专用夹具、专用刀具组成的流水式生产线――刚性自动化发展。而是要全面拓展,面向五化发展,即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自动化、绿色化。
2.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做好基础自动化的工作仍是我国制造企业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但加工中心无论是数量还是利用率都很低。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并不普及,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还很有限。因此,我们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看到国际上制造业发展趋势的同时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
2.1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
先进制造技术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它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2.2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综合性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应用的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和促进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增长。因此,它并不限于制造过程本身,它涉及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内容,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便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机械制造技术是市场竞争要素的统一体
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如何提高生产率。随着市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造业要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以时间为核心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的三要素的矛盾。先进制造技术把这三个矛盾有机结合起来,使三者达到了统一。
2.4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世界性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发达国家通过金融、经济、科技手段争夺市场,倾销产品,输出资本,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应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应能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同时,机械制造技术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应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应是有明确范畴的新的技术领域。
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品种要多样、更新要快捷、质量要高档、使用要方便、价格要合理、外形要美观、自动化程度要高、售后服务要好、要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
3.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方向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既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并渗透到产品生产的所有领域及其全部过程。
20世纪80年代,随着扫描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进入纳米尺度,纳米技术是指实现纳米级精度,是一种在纳米尺度上研究原子和分子结构,物质特性及相互作用与运动,并运用这种技术为人类服务的高新技术,纳米技术对制造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应用范围将非常广泛,包括纳米材料技术、纳米加工技术、纳米装配技术和纳米测量技术等。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向上:一是精密工程技术,以超精密加工的前沿部分、微细加工、纳米技术为代表,将进入微型机械电子技术和微型机器人的时代;二是机械制造的高度自动化,以CIMS和敏捷制造等的进一步发展为代表。
(1)精密成形技术成形制造技术包括铸造、焊接、塑性加工等。精密成形技术包括:精密铸造(湿膜精密成形铸造、刚型精密成形铸造、高精度造芯)、精密锻压(冷湿精密成形、精密冲裁)、精密热塑性成形、精密焊接与切割等。
(2)无切削液加工无切削液加工的主要应用领域是机械加工行业,无切削液加工简化了工艺、减少了成本并消除了冷却液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废液排放和回收等等。
(3)快速成形技术快速原型零件制造技术(RPM),其设计突破了传统加工技术所采用的材料去除的原则,而采用添加、累积的原理。其代表性技术有分层实体制造(LOM),熔化沉积制造(FDM)等等。
4.结语
现代制造技术是现代技术和工业创新的集成,是国家制造业的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国家工业的基础和支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品种要多样、更新要快捷、质量要高档、使用要方便、价格要合理、外形要美观、自动化程度要高、售后服务要好、要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因此,我们应抓住机遇,了解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把握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使我国现代制造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 特点 现状 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不断的出现,使得生活用品的种类也在不断的增多。它们不仅质量高档、品种多样、使用方便、价格合理,而且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产品更新的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本文将对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做一定的讨论,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1、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1.1 为一个系统工程
先进机械制造技术尤其强调计算机、信息、传感、自动化、新材料、现代系统管理等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与生产组织管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其要不断的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并与传统的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够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一个系统工程。
1.2 为一个综合性技术
其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国家经济及综合实力的增长。所以,它并不限于制造过程的本身,它还涉及到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寿命周期的所有内容,并把它们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提高制造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1.3 为市场竞争要素的统一体
市场竞争的核心为如何提高生产率。随着市场全球化进一步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制造业要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已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以时间为核心的时间、成本与质量的三要素之间的矛盾。先进制造技术将这三个矛盾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三者达到了统一。
1.4 为一个世界性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发达国家通过金融、经济、科技等手段抢夺市场、倾销产品、输出资本,致使市场的竞争变的越来越激烈,为了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应当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能够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此外,机械制造技术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应和现代高新技术进行结合,以具有明确范畴的新的技术领域。
2、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机械制造工业还远远落后于世界工业发达的国家,我国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分别仅为美国、日本的22.14%、35.54%。科技仍处于较低的水平,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大的产品的生产能力不足,需要大量的进口,缺乏能支持结构调整与产业技术升级的技术能力,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近十几年来,CIMS技术在我国得到大力的推广应用。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CIMS软件工程与标准化、开放式系统结构与发展战略等若干CIMS研究项目。各项研究均已取得丰硕的成果,获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但是大部分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及绝大部分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主要还是限于CAD和管理信息系统。基础自动化还十分的薄弱;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并不普及;由于编程复杂数控机床还没有真正的发挥作用;加工中心的数量、利用率都很低;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还很有限。所以,做好基础自动化工作仍然是我国制造企业一项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3、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网络化
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产品的设计、物料的选择、零件的制造、市场的开拓与产品的销售都可以异地或者跨越国界进行。同时,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技术信息的交流、加强了产品开发的合作,以及经营管理的学习,推动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
3.2 全球化
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定数量暂时还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份额的企业不得不扩展新的市场以某生存。此外,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在推动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由此进一步激化了国际间市场的竞争。这两个原因的相互作用已经成为全球化制造业发展的动力,网络化为全球化制造的第一个技术基础,网络通讯技术使得制造的全球化得以实现。
3.3 虚拟化
制造过程的虚拟技术是指面向产品生产过程的模拟和检验。检验产品的可加工性、加工方法及工艺的合理性,以优化产品的制造工艺、保证产品的质量、生产周期及实现最低成本为目标,进行生产过程的计划、车间调度、组织管理、供应链及物流设计的建模和仿真。
3.4 自动化
自动化为一个动态的概念,目前,其研究主要表现在制造系统中的集成技术和系统技术、柔性制造技术、、制造过程的计划和调度、制造单元技术、人机一体化制造系统适应现化生产模式的制造环境等方面。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制造的全球化、敏捷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及绿色化。
3.5 绿色化
绿色制造是通过绿色设计、绿色生产过程、绿色工艺、绿色材料、绿色设备、绿色包装、绿色管理等生产出绿色产品,产品在使用完以后再通过绿色处理再加以回收利用。采用绿色制造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制造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此外使原材料及能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
4、结语
制造技术不仅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综上所述,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将把传统的制造技术和现代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工程等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逐渐实现贴近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使我国的机械制造业水平逐步跨进世界先进行列。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现代产业体系是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产业群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保障有力、市场秩序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依托,并具有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等特性的新型产业体系。研究世界产业的发展趋势,借鉴世界城市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规律,对于我国北京等特大城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世界城市 现代产业体系 国际借鉴
世界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与特征
(一)世界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从世界现代产业发展出现的新动向和趋势来看,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低碳前沿技术将摆脱现有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绿化成为主流;各国都在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抢占国际经济制高点;国际产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逐渐呈边际效益递减趋势;各国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孕育新的重大突破,信息技术与产业和科学交叉融合,将衍生出新的交叉科学与产业,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正酝酿新突破,纳米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将缔造先进制造业时代;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并存,产业发展呈现网络化、集群化、融合化态势。
(二)世界产业发展的特征
从世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特征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产业转移全球化的特点日益突出;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延伸,产业链整体转移特征越来越明显;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心正在向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偏移,产业结构正在向高科技化方向发展,高技术产业转移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加快向其他产业的渗透,使全球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制造业的国际生产网络快速扩张,国际产业转移由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逐步演变为增值环节的梯度转移;科技产业日益国际化,知识产权保护和竞争意识明显增强。
世界城市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规律
先进制造业指广泛应用先进制造技术、采用先进制造模式、拥有先进市场网络组织的工业生产系统。先进制造业不仅包括由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等所代表的高新技术制造业,也包括通过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造,使技术密集度得以提升的部分传统制造业,如数控机床、精品钢材制造等。
(一)世界城市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律
纽约、东京和伦敦等国际大都市制造业发展历程表明,一般制造业虽然经历了下降衰退的过程,但现代先进制造业始终是世界城市和国际大都市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同时国际化大都市也始终是先进制造业集聚和发展的中心,城市发展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相互依赖、密不可分。
1.产业规模不断增长,产业质量不断提升,以技术密集型为主要特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制造业产出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其产出份额在后期有所下降。尤其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生产率提高,人均创造的工业产出量也在不断提高。世界城市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过程也是其工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工业技术含量和加工增值程度不断提高,由此出现了高加工度化和技术集约化的趋势。同时,一些国际大都市还根据自身特点,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特色都市产业群,如巴黎的服装设计等。从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动过程来看,在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制造业结构变动过程中,最重要的特点是重化工业和传统制造业的衰落。但以服装、印刷出版、食品等为主的都市工业,以及技术密集型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却得到上升。
2.工业比重呈现上升、稳定、下降的“倒U型”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制造业地位演变表现出“倒U型”特征,但在其相对地位下降,甚至就业量绝对下降的同时,制造业的产出总量仍不断上升。世界城市工业就业的比重呈现出“倒U型”变化的表现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初中期阶段,工业就业比重呈现出逐步上升的态势;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工业化进入到后期阶段,工业就业比重呈现出稳定的趋势;随着工业化历史任务的完成,开始出现逆工业化的趋势,工业就业比重逐步下降。如伦敦制造业就业高峰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在这之后制造业就业比重开始出现下降趋势。由于实行工业疏散政策,巴黎地区工业就业比重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开始下降。纽约制造业就业出现衰退大体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同样,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大都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大体呈现出“倒U型”变化。
关键词:网络化制造,网络,企业
网络化制造实质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生产经营业务活动各个环节的合作,以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优化组合和异地制造。这意味着系统必须具有动态易变性,能通过快速重组,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网络制造与传统制造不是对立的,网络制造不是对传统制造的取代。
网络只是使信息的传递更快、更准确,使传递的信息更多。网络制造并不能代替传统制造业中的许多功能,如产品的创新设计需要人的创造性劳动,零件的加工和装配需要相应的设备和人员,产品的销售需要物流系统等。
一、网络化制造的发展趋势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制造业突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必然是网络化、全球化、虚拟化,总体目标则是要达到快速设计、快速制造、快速检测、快速响应和快速重组。网络制造的研究、实施与应用对于充分利用制造业优势资源、改造传统制造业、推动制造业网格应用软件产业的发展、建立我国现代企业创新体系等方面,从而提升我国制造业企业水平,尤其是广大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网络化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是开展网络化制造活动的基本设施,旨在为分散的制造企业提供统一的"中介"服务,在协同制造企业之间搭建一座连通桥梁,实现网络化制造系统的动态配置、运行和调度、制造协同等电子服务机制。基于该平台,企业能寻找市场机遇,组织或参与联盟,管理合作项目,进行技术和商务洽谈。
二、国外网络化制造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1991年,美国里海大学(LehighUniversity)提出"美国企业网"(FFA,FactoryAmericanNet)计划。该计划利用高度发达的高速信息网络系统,把美国的制造业联系在一起。这一企业网是跨国界的,大量跨国公司将通过卫星通信技术进入这一网络。这一计划已在由美国政府资助的"制造系统的敏捷基础设施"项目中得到实施。
1994年,美国能源部制订了"实现敏捷制造的技术"的计划,涉及联邦政府机构、著名公司和大学等100多个单位,并于1995年12月发表了该项目的策略规划和技术规划。1995年美国国防部和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10个面向美国工业的研究单位,共同制定了以敏捷制造和虚拟企业为核心内容的"下一代的制造"计划。199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美国国防部资助下,开展了计算机辅助制造网(CAMNet)的研究。其目的是建立敏捷制造的支撑环境,使参加产品开发与制造的合作伙伴在网络上协调工作,摆脱距离、时间、计算机平台和工具的影响,可以在网上获取重要的设计和制造信息,如CAD模型、生产工艺、制造仿真和顾客需求等。1997年美国国际制造企业研究所发表了《美国--俄罗斯虚拟企业网》研究报告。该项目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目的是开发一个跨国虚拟企业网的原型,使美国制造厂商能够利用俄罗斯制造业的能力,并起到全球制造的示范作用。1998年12月,欧洲联盟公布了"第五框架计划"(1998-2002)将虚拟网络企业列入研究主题。日本提出了社会信息化系统,目的在于实现日本社会真正向IT社会转型,不再追求工业化制造时代局部的高效率,而是要实现日本整个社会在未来保持最佳状态。
三、我国网络化制造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各级政府一直很重视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制造业中小企业的发展。近年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化市场中,大多数中小企业在规模,管理,业务发展上和大型企业相比,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并且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信息闭塞。中小企业往往通过本企业的销售部门获取必要的供求信息,而对技术信息和管理信息等不够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而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2.技术落后。传统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大都在使用"二手"装备从事生产,并且设计技术落后,导致产品技术含量低,质量不高。
3.人才匮乏。中小企业缺乏对高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人才流失比较严重,而且引进人才相当困难。
4.资金短缺。因此中小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来,必须比大型企业更加灵活、高效、创新。
1994年,国外先进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我国学术界、工业界和国家综合部门的重视,并被国家定为重点发展的科技领域之一。浙江大学顾新建和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祁国宁在1996年提出大成组技术的概念。这是一种基于因特网的、面向制造全球化的成组技术和系统的新构思。香港理工大学李荣彬和同济大学等在1997年提出了分散网络化制造的构思。此外,科技部和国家机械局还组织了机械工业共性技术数据库和机械制造业基础技术信息支持系统的基础项目。
参考文献:
[1]李健、刘飞,基于网络的先进制造技术,中国机械工程,2001,02.
[2]尹勇、陈幼平、周祖德等,网络制造信息共享关键技术,制造业自动化,2004,01.
[3]刘飞、雷琦、宋豫川,网络化制造的内涵及研究发展趋势[J].机械工程学报,2003.
[4]姚国章,电子商务与企业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