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12: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掌声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授课时间 课堂提问 课堂气氛 课堂容量
误区之一:授课时间越短越好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进程中,有些人从传统的“满堂灌”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课堂授课时间越短越好。有些学校对教师的授课时间提出了明确的限制,有人甚至提出课堂授课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的观点。实际上,这是一种认识误区。不同学科以及同一学科的不同教学内容之间具有不同的特点,其教学时间的分配不尽相同。每节课内教师的授课时间应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阶段来确定,不能一概而论作硬性规定。
误区之二:课堂提问越多越好
课堂提问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重要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并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提问重在把握好“度”,要做到:
选择好提问的角度。课堂提问要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
把握好提问的难度。提出的问题如果太简单,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不善于动脑分析问题;如果太难,不符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易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进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处理好提问的广度。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控制好提问的速度。提问时,一定要根据问题的难易度和学生的反应情况提问。问题提出后,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获取反馈信息,选准提问时机和对象,获取最佳的提问效果。
课堂提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并非提问次数越多越好。
过多提问会带来以下不良后果:一是过多提问,势必占用较多时间,使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反而不利教学;二是提问过多,学生忙于应付,精神过度紧张,久而久之,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三是过多提问,所提问题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导致提问质量不高,容易产生形式主义而影响教学效果;四是提问过多,容易使教师独处课堂表演舞台中心,增强学生学习依赖性,最终导致由“满堂灌”走向“满堂问”。
误区之三:课堂气氛越活越好
目前电化教具的使用,变静态的灌输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使教学内容视听化、形声化,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其作用是语言表述或其他传统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以鼓励的方法,用热烈的掌声和赞美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其合理性;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热烈讨论更具合法性。但在教学实际中,特别是在各类公开课教学中,这些手段和方法正在被相当一部分人放大并滥用,这主要表现在:
制作的课件越来越大。在各类公开课教学中,有些教师把是否使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受此影响,课件制作竞赛在幕后悄然展开。你用静的,我用动的;你用无声的,我用有声的;你用有声的,我用带刺激的。课堂上,教师成了奴隶,手没离开鼠标,板书未写一条;学生成了机器,急急忙忙作笔记,糊糊涂涂全不知。
廉价的掌声越来越多。笔者曾听过多节公开课,发现不少老师常说“你回答得很好(不错、精彩等),请同学们掌声鼓励!”随后教室内响起阵阵掌声。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无可非议,问题在于有些回答质量并不高甚至含有错误观点,经教师“翻译”后也能获得掌声。这些廉价的掌声无原则地使用,不仅不能促进学习,反而会扭曲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是非不分、骄傲自满,甚至使学生感到困惑、迷惘、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则势必会对学生的认知产生误导,不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片段一】
师:同学们读文章要会想象,小脑袋还要会画画。其实,课文描绘了三幅画面,请大家扫读课文,看在你的头脑中留下了哪三幅画面。(生说,概括:挑水图、洗澡图、淋浴图)
师:文章向我们展示了这三幅图,就是告诉我们水是最珍贵的。读书的时候还要读什么,想什么,要和作者一样――他高兴,我们也高兴;他流泪,我们也想哭;当读到缺水的时候,我们也觉得干渴……让我们来细细品味这三幅图。(课件出示第一段:第一幅图)
师:为什么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哪些词句说出了水的珍贵?会学习的同学已经动笔圈画啦,不动笔墨不读书嘛。谁来告诉大家,你圈画了哪些词?
生:我圈画了“一处”“很小”,因为一个村子才拥有一处很小的泉眼,水当然珍贵啦。
师:是的,物以稀为贵嘛!
生:我圈画了“十公里”“一个小时”,这些词说明挑水很艰辛。
生:我从“经常”“才”“一担”可以感觉到挑水的艰难。
师:同学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如果是我,我会怎么读?第一句读后想:水缺到什么程度呢?到了最后一句,“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哎呀,挑水太难了……所以说水是最珍贵的。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大都是数量词(课件凸显数量词),请你们再读一读第一段。挑水难,难在什么地方?再读一次,相信你就会感受到水的珍贵和取水的艰难了。(生齐读)
师:取水难,难于上青天,对于缺水地区的人们来说,洗澡更成了一大难题!多少双期盼的眼睛,多少个期盼的日子,终于盼来了这一天。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生读)
师:读完“洗澡图”,你有什么感受?
生:高兴、痛快!
师:“痛快”生根于文字,拿出你的笔,看哪些词写出了洗澡真的很高兴、真的很快乐。(生自主品悟,圈点勾画)
师:孩子们会呼什么?叫什么?如果是你,你会说什么?
生:真是太爽了。
生:太舒服了。
生:雨再下大一点吧。
师:说得多好啊,我感到你已经置身其境,充满了对水的渴求,真是难能可贵!动情地读,从省略号后开始读。(指名读)
师:请同学们都带着这种感情练习读,把你的痛快融入到课文中,大声地朗读,把你的痛快读出来吧。(生自由读)
师:让我们都加入到这洗澡的行列里来。(齐读)
师:久违的水真的来了,孩子们不仅大呼小叫,而且张大嘴巴“吧嗒吧嗒”去吮吸水,这是孩子们口与水激情的碰撞、心与水激情的撞击,多高兴呀!可是这样的日子毕竟太少了。
(学习第三段,师补充资料:有的女人一生只能洗一次澡,那就是在结婚的前一天)
师:孩子们越是得不到水,越是渴望水。请自由读第四段。
师:知道狗尾巴草吗?(出示课件)看图上,四兄弟与狗尾巴草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狗尾巴草叶子都是枯黄的,四个兄弟的脸色也这样。
生:狗尾巴草干瘦干瘦的,四个兄弟也这样。
师:为什么会“啊啊”大叫起来呢?拿出笔,默读课文,画出理由来。(生自由读文)
师:不着急,画好了,先练习读你画出来的句子,把那种舒服劲儿读出来。(指生说原因)
师:我读到这儿时,为之一震,(课件凸显关键词)抓住词用心读就能把那种舒服读出来。(指生再读)
师:听得出你把那种舒服劲儿读出来了,其实下一段文字更为细腻而真切,读一读,用心感受感受。这种细腻的写作方法更是值得我们学习。(课件凸显关键词)
师:自由读一读。(生自由读)
师:请你来动情地读一读,其余同学闭目感受。(指名读)
师:同学们都陶醉了,你感觉到这个水还像什么?(出示:――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还像____________,流到____________,流到____________,我听得到____________,我感觉到____________)
师:这是作家在写文章,我们也在写文章。(生练习说,同桌交流)
生:还像一种能量。
师:什么能量?
生:特殊的能量。
师:能运动吗?
生:嗯。
师:哦,运动就是生长。
生:这种能量,流到了我的心里,我听得到它的声音,感觉得到它的力量。(师生会意地笑了)
生:水还像母亲的乳汁,流到我们的嘴里,流到我们的心里,我听得到它在滋润着我的心田,我感觉到全身的细胞都在成长、发育。(全体掌声)
【赏析】“读文章要会想象,小脑袋还要会画画。”“读什么,想什么”……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张老师用形象化的描述让学生顿悟出“移情入文”的读书方法,引领学生顺利达到“情令智生”的境地。这其实正是在“授之以渔”!循文悟道,张老师放手让学生走进文本,自主品悟词句;然后课件凸显数量词,词词相撞,触目惊心;继而现身说“法”,引领学生走入情境,感受情蕴。“雨再下大一点吧!”这是学生脱口而出的呼声,这是真正读入文本后才能生发出来的呼声,其中既有“久旱逢雨”的欢快与欣喜,又流露出对“水”的渴望与奢求。张老师敏感地捕捉到这一感受,促成了学生心灵与文本内涵的有机交融。他借助课外资料“一生只能洗一次澡”,补充文本空白,调动学生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进入“文境”。另外,借助图片巧联系,用“拟物”的手法将四个兄弟的相貌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不仅了解了“狗尾巴草”,而且两相对照,产生同病相怜之感,真可谓“一石二鸟”。童声流露灵动,掌声验证精彩!第五段的处理可谓是“层层深入体察细腻感受,步步为营训练表达真功”。意识流的写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张老师便干脆让学生来个闭目感受,尽得神韵,然后,转移载体,学习写法,训练表达。果真“运动就是生长”,生成就是成功!
【片段二】
师:这种幸福的感觉总是太少。为什么母亲把“渴”说成“饿”呢?
生:水像金子一样珍贵,不可缺少。
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水就像粮食一样,生活离不了它,现在水比食物更重要了。(掌声)
师:同学们,幸福的时刻是短暂的。在我国辽阔的西部,有成千上万的母亲为儿女不能喝上水而忧伤,面对着她们的是无尽的干渴,哭水、梦水,这种状况能改善吗?老师送给同学们一首诗。(师朗诵)
让母亲不再忧伤
如果天空多下一场雨,
我就能痛痛快快地洗个澡,
天空能多下一场雨吗?
不能。
如果大地多一条河流,
我就能痛痛快快地洗个澡,
大地能多一条河流吗?
不能。
如果人世间能多一份爱,
我们就能喝上水。
人世间能多一份爱吗?
当然能!
所以母亲水窖工程正在给我们带来福音!
(全场掌声)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D大调,四二拍,四句式一段体结构的儿歌。歌曲的难点是每个乐句的第一小节为切分音节奏,可以通过带学生读歌词的方式来学习切分音节奏。
教学目标
1、
学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
2、
利用固定节奏伴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恒拍的训练。
3、
为歌曲设计不同的力度和速度演唱,使学生加深对音乐表现手段的体验。
重难点:
1、
唱准每个乐句第一小节切分节奏,特别是第三乐句的第二小节切分四分附点。
2、
能通过不同力度、速度、形象的动作来表现歌曲意境,并与他人合作创编歌词。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教师1、狮子王邀请孩子们参加他组织的《森林音乐会》。2、还特意交给你们一项任务:音乐会结束后护送几个(出示课题《小动物回家》并全班齐读课题。)并且还交代途中要经过几个关卡,需要你们利用所学过的音乐知识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有望通关,胜利地完成任务。现在你们有没有信心呀?乐不乐意接受这个任务?还有什么不明白需要问的吗?(设计意图:这个情景导入适合低年段孩子的年龄特点,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
感受歌曲的旋律和主要节奏
1、
初次聆听歌曲(教师播放歌曲《小动物回家》)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听听歌曲告诉我们要护送哪些小动物回家?
生:小鹿、小鸭子、小乌龟还有小花猫。
2、
再次聆听歌曲
师问:这几种小动物他们分别是咋回家的?请学生个别回答。
3、
师:小朋友们,时间过得好快哦!这次音乐会在小动物们和小朋友们愉快的歌声中已落下帷幕了,现在就让我们领着小鹿、小鸭子、小乌龟和小花猫一起回家吧!走走走,爬爬爬,停!现在我们已经来到第一个关口了,请看:出示第一关。引导学生打开课本30页看歌曲《小动物回家》找答案。
开始闯关:出示课件第一关玄门关,让学生根据问题一个一个回答。
(第一关教学设计意图:让学生复习相关乐理小知识,为下面学习唱歌打下基础采用“问答式”教学法。)
4、
教师话语过度,出示:第二关节奏门
师:孩子们恭喜你们胜利闯过第一关,你们真厉害!好!让你们来夸夸自己吧!
第一页
后面的任务还很艰巨哦!你们有没有信心?一起加油吧!
出示课件:第二关节奏门
(1)
要求:边画拍边读节奏。
(2)
边打拍边读歌词。
(3)
提示:如果遇到疑难问题可以请教老师帮忙。
(4)
出示课件:《小动物回家》歌曲。要求:按节奏先分组再集体朗读歌词。
(这个活动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通过边画拍边读节奏,先画拍读熟节奏再边画拍再读歌词来突破教学难点切分音节奏。再有就是鼓励学生自觉探究学习,培养勤学好问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问答法和游戏教学法。)
(5))师:孩子们,你们护送小动物们回家走了很远的路,相信大家都有点疲惫了。刚好现在又到了我们每节音乐课课间快乐五分钟个人才艺展示的时间了,这次轮到了潘萧为我们表演,下节音乐课轮到谁呢、请做好准备哦。有请潘萧为我们带来拉丁舞《激情宝贝》,掌声有请。
(这个活动设计意图:课间放松五分钟消除孩子们上课疲劳,另外给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4、教师话语过度,出示:第三关旋律河图片
师:真不愧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啊!孩子们,你们能过关斩将,轻松自如,老师不得不为你们竖起大拇指了。不过呀千万不能为胜冲昏头脑骄傲自大哦!小朋友们,你们听到流水声了吗?(播放流水声)前面就是旋律河,你们准备好了吗?
出示课件:第三关旋律河
师:看呐!这条旋律河水好急哦!能看出现在的小动物们心有点慌了。你们呢?有没有信心通关呀?这一关一共分两个环节,(1)熟唱歌曲《小动物回家》;(2)为歌曲设计不同的速度、力度,来表现四种小动物形象。现在我们先来学唱歌吧!怎么样?
二、学唱歌曲
(1)
先聆听老师弹一遍旋律。
(2)
然后跟着老师的琴声用“啦”轻轻地哼唱。
(3)
跟着琴声唱歌词。
(4)
教师纠正唱错的地方。
(5)
学生先集体后分组唱再接龙唱教师电子琴伴奏。
(6)
拿出沙锤按节奏:
2/4
×(跺脚)
×(晃沙锤)︱×
×︱×
×
︱
…
︱边唱边为歌曲伴奏。
(7)
全体起立齐唱,边唱边模仿小动物的动作。
三、处理歌曲情绪
师:孩子们学的真快!真聪明!小动物们都迫不及待要回家了,刚刚我们已经通过了第三关的第一个环节,小动物们迫不及待要回家了,我们继续闯关吧!
出示课件:第三关旋律河以及标注处理好歌曲情绪的歌曲《小动物回家》
(1)小组先讨论:这首歌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和情绪来演唱比较合适?
(2)先个别提问,再打开节拍器,用慢速、快速和中速范唱对比再集体发言评讲,教师再做总结。
第二页
(3)
按照处理后的速度和歌曲情绪集体边模仿小动物的动作边唱歌曲。
(4)
老师:孩子们,你们唱得太好听了,模仿的动作也很像。孩子们今天表现得太出色了,恭喜你们顺利地闯过了第三关,出色地完成了狮王交给的人物。到家了,看!小动物他们笑得多开心。想想,现在还想送别的什么小动物回家?
(5)
个别提问,先说后唱,边唱边模仿小动物的动作。
(6)
集体唱,要求:a、边模仿小动物的动作边唱歌b、边唱边加入声势律动。真厉害!都能为歌曲编词了,你们觉得自己唱得好听吗?老师觉得好听,从你们的歌声中老师能感受到那种欢快的气氛,小动物们可爱的形象,律动整齐节奏感也很强。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唱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情绪,进行恒拍练习,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创作能力。
四、表演歌曲
(1)播放课件我是优秀表演家
(2)现在老师把这几个小动物也请到台上来了,待会就让我们唱着欢快的歌护送他们回家吧!你们谁乐意上台来演一演这几个小动物?为了让场面气氛更热闹点,我们分组用声势为歌曲律动好不好?
(3)
先练习两个节奏型:××︱××︱××︱×
×
︱
…
︱(第一拍
轻轻拍桌子
第二拍
跺脚)
(乙组)2∕4
×
×︱××
×︱×
×︱××
×︱
…
(第一拍
拍手
第二拍
拍大腿
第三拍
拍两下手
第四拍
拍大腿
(4)师:孩子们现在就让我们拿出妈妈赐给我们的乐器边唱边为歌曲律动吧!
点名上台带上自己制作的头饰边唱模仿小动物的动作表演歌曲。台下分组为歌曲加入声势。(跟学生讲清楚要求:把歌曲从原来的一段体变成两段体演唱,第二段式唱你们所创编的新歌词)
(4)
师:台上的这几位小朋友表演得是不是很精彩呀?掌声是不是该送给他们呀?掌声在哪里?可不可以更热烈一点啊?(当场发奖品给学生)
(5)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的节奏感;2、对学生进行恒拍训练;3、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4、增强学生的自信心;5、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参议到活动中,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五、拓展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表现得非常的棒!利用你们的勇敢和聪明才智,闯过重重难关,终于出色地完成了狮王交给的任务,刚刚他发来了贺电,夸奖你们祝贺你们。再说呀小动物们对你们也是非常感激,没准哪天他们会找你们报恩来了,因为小动物也跟我们人类一样,有灵性有情感的。老师今天就给你们讲两个关于小动物的小故事吧!想听吗?
出示课件:1、猫头鹰报恩
第三页
2、小羊藏刀救母
师;同学们,听完故事,你们觉得小动物们怎么样?(可爱、懂得感恩)那你们今天帮助他们,需要他们报恩吗?我们不需要,因为我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收获了快乐,这个比啥都重要。告诉老师,今天你们快乐吗?好!那我们就边模仿小动物的动作便用欢快的情绪唱着这首歌离开教室吧!
师:同学们真棒,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课文背出来,真了不起!那练习说话肯定也难不倒大家。这圆圆的、绿绿的荷叶不仅吸引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还会吸引谁呢?又会说些什么呢?(课件出示练说句式:__说:“荷叶是我的__。”)
生:会吸引小蜗牛。小蜗牛说:“荷叶是我的游乐场。”
师:真聪明!小蜗牛在荷叶上玩得一定很高兴。
生:荷叶会吸引大象。
(话音刚落,就引起了学生哄堂大笑。此生表情尴尬。教师马上用手势示意大家安静,走到该生面前)
师:说说看,大象来这做什么?它又说了什么?
生:(鼓起勇气)大象来散步,看见圆圆的、绿绿的荷叶,大象说:“荷叶是我的美景。”
(老师和学生一起鼓掌)
师:你是一个善于动脑的孩子。连老师都说不出这样好的句子。
(该生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师:(课件出示:小白兔说:“蘑菇是我的__。”)难度增加一点,看看同学们能不能说好?
生:小白兔说:“蘑菇是我的房子。”
师:是呀,小白兔住在蘑菇房子里一定很舒服!
生:我知道,小白兔说:“蘑菇是我的雨伞。”
师:小白兔带着蘑菇出门,下雨也不会担心了。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看样子,老师的难题一点都难不住同学们。下面我要再次提高难度,你们敢不敢挑战?
生:(大声齐说)敢!
(教师课件出示句式:蚂蚁说:“__是我的__。”__说:“__是我的__。”课件中有树叶、蚂蚁、小熊、半个西瓜、小鸟图案)
师:同桌之间先互相说说吧!(学生讨论之后)
生:蚂蚁说:“树叶是我的小船。”
生:小熊说:“西瓜是我的帽子。”
师:你看得很仔细,说得真好!
生:小鸟说:“小熊是我的好朋友。”
师:(竖起大拇指连忙称赞)真棒!你是一个聪明又善良的孩子!一定有许多小朋友喜欢和你玩。来,大家给他掌声!(师生热烈鼓掌)
反思:
语文课堂要上出语文味,就需实实在在地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要求,即让学生积累文本中标准、规范的语言文字,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运用。所以,语文课上抓住文本的字、词、句、段,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最重要的任务。一节课时间有限,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内容不易太多,要做到训练得扎实、有效,有层次,步步深入。
上述案例中,教师把文本中句式“__说:‘__是我的__。’”作为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有层次,给学生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台阶。首先,安排了和文中形式变化不大的句式训练。学生说时有例可仿,能把握住要点进行练说。面对一生说“荷叶会吸引大象”这一意外,教师沉着镇定,让其他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呵护了该生的认知,鼓励其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大加赞扬,师生真诚的掌声化解了尴尬,也为后面学生大胆发言营造了和谐氛围。接着,教师让学生上第二个台阶“小白兔说:‘蘑菇是我的__。’”,教学过程进展顺利。最后一个台阶加大了难度,出示句式“蚂蚁说:‘__是我的__。’__说:‘__是我的__。’”。教师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并辅以图画,让学生顺势而学。学生兴趣高,积极思考,回答非常精彩,再加上教师以鼓励、表扬为主的积极评价,学生的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语言文字训练,符合学生的学情及心理发展规律。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运用语言,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1.让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操作,把“倍”的概念与已有的认识“份”联系起来,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思路,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趣
1.唱一唱
让学生根据课件中播放的音乐,边拍手边唱歌曲《两只老虎》。
2.拍一拍
(1)师用掌声拍出2个2,让学生说说拍出了几个几。
(2)师用掌声拍出2个3,在学生说出拍了几个几后,也让学生用掌声拍出2个3。
(3)指名学生用掌声拍出3个3。
(4)全班学生一齐拍出2个4。
二、情境引入
师(课件出示“小萝卜”“小青椒”和“小蘑菇”三个小卡通人物):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这三个小卡通人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并且带来了一些数学问题,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三、探索新知
第一层次:挑战“小萝卜”的问题。
1.揭示“倍”
①课件出示第一幅图:2朵蓝花和6朵黄花。
②提问:你们能说说蓝花和黄花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③揭题:在蓝花和黄花之间,除了我们刚才说的“多”和“少”的关系之外,还有“倍”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倍”。
2.认识“倍”
(1)圈一圈。
①演示“小萝卜”圈蓝花的过程,并指出:“小萝卜”把这2朵蓝花圈在一起,看作1份。
②提问:想知道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应该怎样圈呢?
③让学生在作业纸上圈黄花,并填空“黄花有( )个2朵”。
④指名学生汇报圈的过程,并提问:黄花有几份呢?
⑤指出:像这样,黄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3倍。
(2)试一试。
①课件出示第二幅图:2朵蓝花和8朵红花。
②谈话:“小萝卜”还带来了一些红花,那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请小朋友们在作业纸上试一试、填一填。
③先展示学生的作业,然后集体交流。
④指名学生说出红花与蓝花之间的倍数关系并说明理由。
(3)比一比。
①课件同时出示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
②看了刚才的两幅图,“小萝卜”要问了:同样是2朵蓝花,为什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而红花的朵数却是它的4倍呢?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指名学生说一说)
(4)练一练。
①课件出示第三幅图:3朵紫花和6朵黄花。
②谈话:“小萝卜”这还有一幅图呢,其中黄花的朵数又是紫花的几倍呢?请小朋友们在作业纸上试一试、填一填。
③展示学生的作业,并提问:这时黄花为什么要3朵3朵的圈呢?(指名学生说说理由,并说出黄花与紫花之间的倍数关系)
(5)比一比。
①课件同时出示第一幅图和第三幅图。
②看到这,“小萝卜”要问了:同样是6朵黄花,为什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却是紫花的2倍呢?
③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④指名学生说一说后集体交流。
(6)判一判。
①谈话:看我们小朋友做了几题,“小萝卜”觉得太简单了,它也做了一题,我们来看看“小萝卜”是怎样做的。
②课件出示“小萝卜”做的题,并提问:“小萝卜”做对了吗?(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在课件上演示正确的圈法)
③追问:还有其他办法帮“小萝卜”改一改吗?
④指名学生说说,并用课件演示。
第二层次:挑战“小青椒”的问题。
3.计算“倍”
(1)摆一摆。
①谈话:帮“小萝卜”找到了花朵间的倍数关系,“小青椒”想邀请我们来摆一摆花片,你们愿意吗?
②明确摆花片的要求:第一行摆4个蓝花片,第二行摆12个红花片。
③提问:怎样分红花片,使我们能一眼看出它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并指名学生板演)
④检查板演情况后集体交流:红花片为什么要这样分?
⑤提问:像这样,把12朵红花4朵4朵的平均分,我们还可以怎样列式呢?(引导学生说出除法算式:12÷4=3)
⑥让学生说出算式中12、4、3分别表示的意思。
⑦小结:原来我们还可以用计算的方法找出花朵间的倍数关系。这里要注意的是,“倍”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它不是单位名称,所以算式的后面不要写“倍”。
(2)练一练。
①明确要求:把蓝花片拿出一个放到学具盒里,这时红花的朵数又是蓝花的几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指名学生汇报,对分的方法和算的方法都给予肯定)
③追问:如果有36朵红花,甚至是更多的红花,你觉得是分的方法快,还是算的方法更快呢?
四、巩固深化
第三层次:挑战“小蘑菇”的问题
1.说一说
①课件出示两根不同颜色的彩带。
②让学生说说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连一连
①课件出示两道算式,让学生在作业纸上填一填。
②展示学生的作业,让学生说出除法算式中每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3.算一算
①课件出示两条不同长度的线段,让学生估一估第一条线段是第二条线段的几倍。
②引导学生说出两条线段长度之间的倍数关系。
③先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并计算,然后指名学生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表示的意思。
4.猜一猜
①课件出示只有6个三角形,提问:猜一猜,三角形的个数是圆的几倍?
②引导学生说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圆的个数。
③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圆可能有几个,然后交流汇报,说出相应的算式。
五、走进生活
第四层次:挑战老师的问题
①出示老师和一位小朋友的照片,并介绍两人的年龄(32岁和8岁),提出问题:老师的年龄是小朋友的几倍?(指名学生列式解答)
②再出示一张4岁小孩的照片,并提问:你能根据这三张照片,提出哪些有关“倍”的数学问题呢?(指名学生汇报)
六、总结延伸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小朋友的表现,老师发现你们已经和“倍”交上了朋友,希望你们带着今天学习的知识走进生活,探索更多有关“倍”的奥秘。
……
反思:
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倍”的知识,对于“倍”的概念的建立与理解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所以,教学这节课时,我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1.注重趣味情境的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所以,教学中我创设挑战三个卡通人物带来的数学问题的情境,并把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这三个卡通人物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富有一定的趣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走进生活”的环节中,我还创设根据照片提数学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
在这一节课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倍”的概念,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注重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乘法时对“几个几”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在课前游戏中我设计了一个拍手的活动,既起到了课前激趣的作用,又为学习倍的意义作孕伏。另外,在建立“倍”的概念时,我从学生的旧知——“份”入手,通过在图上圈一圈的办法,先圈出“一份数”,再圈出另一物体中包含了几个这样的“一份数”,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这种包含的关系,从而建立“几倍”的概念,使学生自然地从旧知“份”迁移到新知“倍”上了。
3.注重形象思维的内化
本节课的新授部分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意义;第二个层次,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这两个层次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所以在设计这两个层次的教学时,我注重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和操作活动,使学生易于理解所学知识。
设计第一个层次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花朵图上圈一圈,充分感知“倍”的概念,使他们在头脑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然后通过变式、比较和辨析,帮助学生在思辨、矛盾困惑中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巩固头脑中关于“倍”的表象,使直观形象的花朵图内化为对“倍”的数学思维。
在第二个层次中,学生能容易从图中看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但为什么用除法计算还是难以理解。所以,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摆花片的活动,并提出相应的操作要求“怎样分红花片,能一眼看出它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这样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把红花按4朵一份来平均分的过程,使操作过程与理解算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让学生结合摆的图来说数理,降低了数理表述的难度,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了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的原因。
4.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关键词:自主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通过自己的主动、建构对数学的理解
一、 布置有效的课前预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 ,他们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经历自己“做数学”的过程,而数学课的课前预习活动,正好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学习欲望,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1. 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以学生生活素材为内容的情境。
2. 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可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探究验证,不断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知识,形成生活经验。
3. 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让文本化“静态”数学课堂变成生活化“动态”数学课堂。
二、 建构完整有效的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建立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体系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也是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习效果,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比如除法与分数和比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再比如“数的整除”这部分内容向来以知识点多、比较繁杂而成为教学的难点,我们可以按下面的逻辑理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以整数为基础建立“数的整除”的概念,进而顺利学习约数和倍数,能被除2、3、5 整除数的特征,这为理解质数、合数创造了条件,进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分解质因数的概念并进行相关计算,这些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又为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及约分、通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进而更有利于分数计算的学习,等等。
三、借助有效的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第一个层次是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课件;第二个层次是能助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展示、梳理学生的学习过程;第三个层次是能实现与学生思维的互动,与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是的水平及效果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有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频繁运用多媒体课件,几乎是利用课件牵着学生。很美,但效果不佳。多媒体成了教师,代言的工具,数学课差不多成了观赏课、说话课。
四、活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案例回顾]
教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课。课尾,教师安排了如下的答题送奖品练习活动:
教师说明:在8个景点中,有4个景点开展了参观送礼品活动。你准备去哪个景点,你中奖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谁说对了你中奖有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就有机会得到老师的奖品。
生1:我准备去××景点,我中奖的可能性是……
师:同意吗?他能去这个景点吗?
生齐:同意!
课件点击××景点,出示:送礼一份。
师:祝贺你,这支精美的钢笔送给你。
学生乐呵呵地、非常得意地拿着钢笔回到座位上。
生2:我想去××景点,我获奖的可能性是……
师:能给他机会吗?
生齐:不能,因为这时只有7个景点,剩下3个景点有礼品。
师:对,所以老师不能给你获奖的机会了。
教师话音刚落,全班第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生3:我想去××景点,我获奖的可能性是……
师:对吗?可以给他机会吗?
生齐:对!
课件点击××景点,出示:谢谢参与!
生3失望地坐下了,与此同时,全班又响起第二次热烈的掌声。
……
两次热烈的掌声绝不是赞赏、表扬、羡慕……可能是幸灾乐祸,幸灾乐祸别人答错了;也可能是庆幸,庆幸自己有了获奖机会。
[我的思考]
各种公开教学,执教者承受着“不能失败”之重,对教案预设反复揣摩,对教学环节精雕细琢,对课堂意外高瞻远瞩,于是各种用于应付课堂上可能出现意外的策略统统搬来,保证课堂教学轰轰烈烈的开始,热热闹闹的结束,其中“课堂送礼”蔚然成风。这种激励促使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是显而易见的,是立竿见影的,但面对这些如出一辙的评价方法,面对这两次热烈的掌声,这种激励手段给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带来的是什么,这不得不引起我的深思。
教育者把学生当成“物”,当作获取名利的“饵”,忽视了学生是正处于成长中的人,无视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个体的正常社会交往需要和人生体验,以至造成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课堂送礼”带给学生的人生体验是什么?学得好就有奖品拿,快乐来源于奖品而非学习本身,老师的奖品成了学生的终极目标,由此滋生的是一种功利,培养的是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这种教育的结果与我们的教学初衷背道而驰、相去甚远。
[我的建议]
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其原则是“展个性,尚自然”。 陶行知主张“为了生活而教育”、“依据生活而教育”,培养活生生的人,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教育者只有真正把学生当作人来看,才能培养出心智健全的优秀人才。我个人认为课堂激励重在精神鼓励,重在人生价值的引领。
1.关注情感。
学习心理对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都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特别在乎老师的评价。课堂上,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简单的语言往往都会左右学生听课的情绪,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形成一种暗示。
2.关注智慧。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师在唤醒学生沉睡的思维后,学生才有可能进行创造,才能开启智力和创造力的大门。镜头中,学生答对了,老师肯定答案并奖励学习用品实乃顾此失彼,真正值得我们奖励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如果教师花上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把自己的猜测探究过程重复一边,对他自己,对同学都是一个方法习得的过程,是一次头脑体操的过程,这样的教学细节是何等弥足珍贵。
3.关注发展。
我们的课堂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这种“人文精神”就是要“以人为本”,充分关注学生的自然发展和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和个体的独特体验。既要“蹲下来”看学生,又要懂得“站起来”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的引领。我们的教学承载着对学生一生发展的重任,教师的激励使学生在课堂结束后的一段时间,乃至一生时间内仍对这个内容兴趣盎然才是意义深远的。
传统的语文字词教学,教师领读、释义、板演,学生可以看清笔顺,模仿教师手写体字形。虽然枯燥、呆板,不如配上美妙的音乐、巧妙的动画所制作的“课件”那么生动、形象,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课件教学就未必比传统教学方法更适用。
当然,教师在黑板上演示,没有电脑投影在屏幕上快捷,但长期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也会腻烦。所以适当地穿插传统的板书,让学生书写解词、造句等也是十分必要的。教师不能一节课全用屏幕代替黑板,一个字不写,全用多媒体替代。机械的“你真棒”、“呀,再想想”及掌声式评价,比不上教师亲切的鼓励、同学们热情的掌声,师生之间,需要诚恳的情感交流。课堂教学的艺术之魂是教师,而不是多媒体。古教育家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注重启发式情感教学。总之,作为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应准确地把握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度”,融知识与趣味性于一体。
二、多媒体与印刷材料的使用
多媒体替代传统的板书,可以节省时间而提高课堂效率,增加课堂密度。这对思维敏捷、基础好的同学是有益而无害的,但对于基础差、反映迟缓学生的课堂学习却也有不利之处。如课堂阅读短文,优差生需要的时间往往有差距,后者就难以随堂接受,可教师随手一点,段位就不再出现,想课后再反复回味也望尘莫及。这就不如传统打印材料适用了。
当然,多媒体形象生动的视听效果,的确能使长课短讲。如学习戏剧、名著课文,若让学生预习课文后再欣赏剪辑的《白毛女》《孔乙己》等,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学生就可以吃透教材,独立完成课文习题,达成学习目标。
因此,阅读训练,应把握一个“度”。学生易懂的不必用多媒体演示;有难度的,那些与学生生活经历、生活环境有较大差距的文本,在学习时,可利用多媒体设置一个特定情境,如讲解《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等,用音像拉近作者与学生的距离,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课堂再辅助打印的课外文段训练巩固,效果会更好。所以,是否使用多媒体、有无必要伴以印刷材料,教师应准确把握一个“度”。
三、语文素养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度”
新课标以探究、合作、创新为指导,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教育模式,不能完全让老师承包,而应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选择和加工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若师生建立起良好的“伙伴”认知关系,学生就会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获取到最有价值的知识,提高能力。
然而,师生共同认知演示,教师亦应把握一个“度”,即放得开,收得拢;不可滥用多媒体信息,即不可游离于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自2001年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发后,语言文字训练逐步被“语文素养”、“人文感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新名词所取代,而语文学习成了“纯工具性”、“纯技术训练”、“应试教育”的代名词;示范课上《济南的冬天》的冬景连放;《出师表》诸葛亮事迹回顾等图文,让学生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教师慷慨激昂,学生热泪盈眶,训练量却严重不足,很难说是正宗的语文课。因为毕竟不是看表演,“观赏性”永远不会成为语文课的主要价值取向。利用信息教学,要学生把握住知识、技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写作课使用局域网控制台,要遵循以下几点:1、构筑情境要快;2、提供参考文本要精;3、对学生写作点拨要适时而中肯;4、缺点不足个别指导,有代表性优点、创新思路的可在展台公示。
四、资源共享与因材施教
语文课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共享,发挥群体优势协作备课,便于取长补短,在同年级交流,的确能节约大量查阅资料的备课时间,收到齐头并进的效果。然而每个学校、班级、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学习习惯不同,所以课件借用也应当有所取舍创新、改造,使之切合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以实用为原则,不摆花架子。即借用、改进创新之适“度”。
无独有偶。隔天到另一个班上课时,几个学生唉声叹气地说:“本来以为音乐课可以唱唱跳跳的,没想到也不行。”
学生的话有些不顺耳,他们哪里知道老师的苦衷。
我从事高中音乐欣赏教学已经10年了,长期以来,高中音乐欣赏一直是以配套出版的磁带进行教学,在普遍使用VCD、多媒体教学的今天,磁带显得很不方便,倒带、进带、选曲、保存等,都很困难。为了教学,我不得不到处寻找适合教学的音像资料,要么到音像店购买,要么从网上下载,既浪费时间,也难以找到满意的、适合教学用的资料,能凑合着用就很满足了。有的教学内容实在找不到音响资料,只好放弃。一旦要上公开课,就得花费很多的时间制作课件,苦不堪言。不少同行都有同感。作为传授美好情感的音乐鉴赏课,如果没有音质优良的音响资料,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我们教学一线的老师非常希望能有一套配合教材使用的多媒体课件。
去年秋季我省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暑期培训结束,我订购了一套高中音乐鉴赏多媒体课件。这套由人民音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课件,设计精美,内容丰富,画面、音响质量堪称一流,使用非常方便,让我爱不释手。
比如,《钢琴音乐的奇葩》一课,课件提供了石叔诚、杨鸣、马克西姆等名家的演奏视频,让学生领略到钢琴名家演绎同一乐曲的不同风采。特别是马克西姆前卫时尚的全新演绎,让学生欣喜若狂;在“拓展与探究”中,提供了郎朗、薛伟等艺术家的演奏视频,大大拓宽了音乐鉴赏的知识面。
又如,《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中,课件提供了钢琴独奏、小提琴独奏、钢琴与长笛等多种视频版本,让学生充分领略不同乐器的魅力,也给教师们更多选择的空间;《现代京剧》的“拓展与探究”设计了让学生演练课件认识“生旦净丑”知识的步骤,这表明课件设计十分注重师生互动,强化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在游戏中获取知识。
自从有了课件,我上课真是彻底解放了,再也不用到处寻找教学资料,也不用绞尽脑汁地设计方法和环节,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较为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问过一些同行,他们也觉得现在上课着实轻松。
我以为学生也会喜欢,没想到新学期伊始,我就受到了文章开头的冷遇。学生的态度也促使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我想起去年开学初,由于邮购的课件暂时没到,我按惯例在音乐教室上课。音乐教室配置了电视机、影碟机、音响和钢琴。在这里,我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教学生唱歌、游戏,我的琴技和歌声常常博得学生们的阵阵掌声。由于没有配套的音像资料,所用的CD、VCD都是我精心购买的。尽管不尽如人意,但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弥补了音像资料的不足。自从有了课件,我就再也没有到音乐教室上课了。
由于课件目前只能在各班教室使用,为了不影响周围班级,课堂上音响声音不能放大,学生不能演唱,更不能进行游戏。没有了钢琴,许多音乐活动无法进行,教师也不能给学生必要的示范。学生只能坐在教室安静地聆听、观看,与上其他课程没有什么差别。难怪学生颇有微词。
的确,由于长期以来高中音乐教学资料的缺乏,客观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但反过来也促使我在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和教学语言的设计上,精雕细刻,独具匠心,以此来弥补音像资料带来的不足,同时也促使我在专业上不断提高,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了很高的威信。可以这样说,没有了课件的依赖,对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专业素质都是一种莫大的促进。如果完全依赖于课件进行教学,则让教师的专业技能明显地呈下降趋势。同时,由于教师忙于操作电脑,忽视了和学生的交流,师生间的情感变得淡漠,这与新课程的要求大相径庭。
对于这个班级的孩子,我似乎更多了一分耐心和爱心,可能这些孩子和儿子同龄吧,也或许这些孩子的活泼感染了我,让我也变得开朗起来,这或许就是当班主任的好处吧!
上星期开了家长会,当全班43个孩子的家长齐刷刷地来到教室里参加家长会的时候,我很感动,因为家长的信任,才使我们汇聚在一起,一起讨论如何使孩子更出色地成长。和一年前的家长会一样,家长们给予了我充分地信任和肯定。当那个先前不愿上学的孩子的家长不断地向我表示感谢时,我的心中充满了欢愉的感受,兴奋地像个小孩一样。一张张课件,娓娓地向家长诉说着我们班的成长历程,静静地流淌的音乐声,让整个教室充满了温馨的氛围。在不知不觉间,家长会结束了,我的讲述也在家长们的掌声中告一段落!
做班主任每天有琐琐碎碎的工作,累!做班主任却享受着不一样的感觉,甜!
伴随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教育也向着信息化教学的方向转变。而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标志。教学媒体也是组成现代教学系统的要素之一,它承载了教学信息并能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加以传输,教学媒体直接介入学习过程,为学生扩展思维,拓宽视野。由于它的跨时空性、直观形象性、交互性、多种信息形态的表现形式等特点,能在教学中强化重点,化解难点,学生既可通过媒体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
一、引领合作互动,激活教材图文
图文并茂,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教材中的图文都是静态的,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如果使用多媒体课件或其他如:电影、录像、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来呈现,那么教材中的静态图文就会被激活,课堂容量就会增大,变得信息丰富,趣味昂然,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尽量做到“活”、“美”、“广”三个字。所谓“活”是指图文的再创要灵活,既忠实于教材原有设计,又不受其束缚,其内容可以合理取舍,大胆增删,只要能更好地服务于教材与教学就行。所谓“美”是制作的课件要美观,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所谓“广”是指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手,多设计一些discussion,action,report等教学任务,引领学生互动、合作参与,真正使知识应用于行动中,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营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多媒体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安排学习进程,独立地解决各种问题,从而培养自己思维的独创性。如识记一个单词、理解或背诵课文、表演对话等都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的优势进行人与机、生与生、师与生等方式的交互。教师可以根据课型和内容不同自行设计一些趣味小练习。例如:新目标英语四年级下复习单元中,我设计了一组单词的归类练习。点按“动物”并将它们拖入到相应的“单位”中,如果是正确的,“职业”就停留在“单位”的下方,并马上听到音箱里传出的一阵掌声,否则,“动物”就会自动回到原位。经过一段时间的操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增强,而手的活动直接影响到大脑的发育,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智力得到了开发,他们全神贯注、兴趣昂然地做着各种练习,力争每道题得到悦耳的掌声,而教师则无须开口,只要走下讲台听一听,看一看,电脑会给每个学生一个准确的答案。
三、联系生活实际,推进“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强调教学过程的焦点是任务的完成,不是语言形式的学习。语言形式是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意义上时,无意识习得的,它是在“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中完成。这一任务的顺利完成主要依赖于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为主体运用任务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自己思考,使他们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以上任务的设置在互联网环境下,紧紧联系着生活实际,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获取资料、筛选资料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使用英语的能力,更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各种身边场景,设置活生生的生活素材,这要比教师口头表达设置教学任务的教学效果好得多,可谓一举多得。
四、共享网络资源,激活课堂40分钟
根据所教知识的特点,“网络课”可以将图、文、声、形等融为一体,创造丰富逼真的文化背景、社会现象、语言交际环境等,使抽象、平面的语言教学变得立体起来。在上网络课之前,为避免学生无目的地找寻花费时间,受不良信息的污染,教师可通过超链接方式组织教学基本信息,提供资源检索,参与书目、相关网站等导航系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重点学习,主动从网络上获取多方位、开放性的知识。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进行枯燥乏味的句型练习,网络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去搜索资料,了解电影的起源、发展、种类,甚至是电影明星的成长故事,赏析经典影片,调查电影院正在上演的新片、好片等。通过一节网络学习课,学生学会了用英文表达自己喜欢的电影,制定周末看电影计划,他们还把在网上学到的知识,做成portfolio,电脑技术好的同学还制作了PowerPoint和个人主页。当然并非每一节课都适合上网络课,否则教学效果不是“事半功倍”,而是“事倍功半”了,教师也就是在“做秀”了。
“视思明,听思聪”。多媒体网络教学集视听于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网络把生动直观、抽象思维和实践合理地结合,使教师的讲解如虎添翼,学生的学如鱼得水。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不言而喻。同时,还必须掌握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才能优化小学英语课的教学过程,从而真正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及自身的素质。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下册例1。
[教学目标]
1.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能用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呼啦圈两个,磁钉5个,卡片5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复习有关因数的知识
师:同学们,我们在第二单元学习了因数和倍数,有关因数的知识你知道哪些?跟老师说说。
(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2.分别写出6和9的因数
师:你能写出6和9的因数吗?
(选两名同学板演)
师:6和9的因数各有几个?
生:6的因数有4个,9的因数有3个。
二、游戏介入,学习新知
师:老师把关于6和9的因数都做成了卡片,我们借助这些卡片来玩个游戏,想玩吗?(随定5名同学,一人发一张卡片)请观察你的卡片,现在你就代表你卡片上的数字。比如,张三就代表1,李四就代表3……卡片上如果是6的因数的同学请起立,拿着你的卡片来老师这。
(生拿着卡片走上讲台,确认无误后)
师:好的,谢谢同学们的参与,请先回到座位上。卡片上是9的因数的同学请起立,拿着你的卡片来到老师这。
(生拿着卡片走上讲台,确认无误后)
师:请刚才几位同学也到这来。这是我们生活中的呼啦圈,(拿出两个呼啦圈,举起一个)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集合圈。
师:6的因数站到左边这个圈里来,请君入圈(4个),9的因数站到右边这个圈里,请君入圈(3个)。我们这儿总共应该有7个同学,一起数数(数总数),5个?咋回事?少了2个,那么,还有2个跑哪去了?难道是4+3=5?
生:1和3既是6的因数,又是9的因数。
师:哦,是吗?手里不是有圈吗,自己想办法,让我们看个明白,那2个跑哪去了?(学生自己想办法进入相应的圈里)
师:(数)6的因数4个,9的因数3个,中间两个被数了两次,他们两个(既是6的因数,又是9的因数)。
师:好一个“既是…又是…”,(板书)原来如此,6的因数里有他们,9的因数里也有他们。他们两个可真了不起,结合因数知识,给他们几个真了不起的数起个名字吧,看看你们的发明创造和数学家的发明创造是不是很接近?
(生思索,若有困难,师引导)
师:公共数、公因数、共有数,你们认为那一个取名最好?为什么?
(首先,他们都是因数,前面的“公”字,说明不是哪个独有的因数,而是两个共同拥有的因数)他取的名字太好了!掌声在哪里?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公因数”吗?
生: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他们的公因数。
师:如果是三个,四个,五个数呢?这句话怎么改?(思考,交流)
生: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他们的公因数。
师:6和9的公因数就这2个吗?还有没有其他的?说说你的理由。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师:在6和9的公因数里,最小是几?最大是几?
师:我们把3叫做6和9的最大公因数。
师:(手拿呼啦圈)6的因数,9的因数,两个圈重叠的部分就是6和9的?(公因数)。我们如何把6和9的所有因数用呼啦圈这一集合形式画出来,想想怎么画?(黑板上画出集合图)
师:这8位聪明可爱的同学们,请帮你的卡片上的数字在集合圈里找到他的位置。我们比比,看一看哪些同学贴的最快。
(学生把卡片贴在相应的集合圈里,集体订正)
师:重叠部分的这两个数叫?(板书:6和9的公因数,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知识就是“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板书课题,课件出示课题)
三、练习巩固,强化概念
1.巩固练习
师:请完成练习纸上第2题,完成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学数学需要交流,我们要做个善于和他人合作的人。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若发现错误,展台展示,生观察指正)
师:事实证明同学们真的都达到第一个目标了,掌声送给自己。
师:一起来看第二个目标(生自由读)
2.强化练习
师:数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是很有用的,能帮我们科学的解决问题。看看第二个目标你是否能达到?想不想挑战一下?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这是小红家的贮藏室,自由的读一读,从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地面是一个长方形,长16分米,宽12分米)
(课件出示:小红的爸爸想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贮藏室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小红的爸爸可以买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边长最大是几分米?说说你的理由。)
师:来疏通一下题目中的关键词,“整分米”是指多少分米?“铺满”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不可能实地去铺了看看,但我们可以借助数学上的简单图形模拟贮藏室的地面,请看屏幕,这是一个长方形,长16分米,宽12分米,他要用正方形地砖来铺,我就把长方形地面画成小方格的样子,一起数数,一横排有几格?(师生一起数),一竖排有几格?(师生一起数),我们发现每个小方格的边长代表几分米?(一分米)答题卡上有方格纸,同学们亲自动手画画看,画好后,同桌或前后4个同学为一组交流,看看哪个组的同学建议最多。
(生画,交流,师巡视,指名汇报,课件演示)
师:通过这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和你的同桌说说。
(小结:要知道可以买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其实就是找长方形长和宽的公因数。边长最大是几分米?其实就相当于找长方形长和宽的最大公因数)
师:恭喜同学们,第二个目标,你们达成了,掌声送给自己。
师:看第三个目标(生自由读),为什么说和他人交流是个良好的习惯?因为,如果我们不和他人交流,会感到孤独,遇到困难会感到无助,就不会发现比自己更简单的解题方法,生活中需要交流,学习也需要交流,数学学习更需要交流,我们不仅要会做数学,还要会说数学,说解题方法,说解题思路,说你的想法。
师: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你能说说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因数是针对一个数来说的,公因数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公有的因数,最大公因数是指公因数里面最大的那一个,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离不开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