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12: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国内新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5月12日,正在阿根廷访问的商务部长陈德铭出席了中资企业座谈会,商务部相关司局领导和殷恒民大使与会,会议由杨石翟经商参赞主持。中石化、中海油、中远、中海、华为、中兴、中冶、中信、中国设备和陕煤集团等十多家企业驻阿负责人在会上做了发言。与会中资企业代表介绍了各自公司的业务情况和工作设想、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有关的意见和建议。陈德铭部长认真听取了各企业的汇报,充分肯定中资企业取得的成绩同时向大家介绍了当前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以及我“走出去”的方针政策,希望企业加强调研,抓住机遇,克服困难,积极进取,为祖国经济建设和中阿友好合作多做贡献。
人民币跻身亚洲3大结算货币
最新公布的“汇丰贸易信心指数”显示,亚洲贸易商已将人民币视为3大结算货币之一,受欢迎程度首次超过英镑,成为区域内仅次于美元和欧元的第三大最常用货币。目前,亚洲贸易商最常使用的5大贸易结算货币中,依次为美元、欧元、人民币、英镑、日元。调查指出在未来6个月以内,有57%的香港贸易商将以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汇丰预测到2015年,在与中国的贸易中,有过半数金额(约2兆美元)将以人民币进行结算。“汇丰贸易信心指数”的调查涵盖亚太、中东、中南美洲、美国、加拿大、欧洲等21个主要市场和地区,受访对象为6390家从事贸易进出口的中小型企业。
商务部对欧盟首起对华双反案终裁表示不满
5月14日,欧委会就对华铜版纸反倾销反补贴案作出终裁,裁定对中国企业征收4%-12%的反补贴税率和8%-35.1%的反倾销税率。这是欧盟对华第一起反倾销反补贴案。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1413就此发表谈话指出,欧盟在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对华反倾销调查中采取歧视的、不公正的“替代国”做法的同时,执意对中国产品发起反补贴调查,对同一产品同时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双重救济,违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中方对欧方这一错误做法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姚坚进一步指出,中方将对欧盟铜版纸案终裁裁决进行仔细研究和评估,保留依法采取相应措施的权利,以维护中国企业合法权益。
外媒称中国通胀放缓但压力犹存
据《华尔街日报》5月10日报道,道琼斯通讯社(DOW Jones Newswires)日前对14位经济学家的调查显示,预计4月份中国CPI同比升幅是5.2%,5月份进一步降至5.0%11氐于3月份5.4%的水平,中国的通胀放缓。但预计随后在6月份将出现反弹,达到5.5%以上的峰值,因此中国仍须警惕通胀风险。另据美国美林银行(Bank of America-Merrill Lynch)的经济学家研究显示,中国蔬菜价格的下跌预示中国通胀不会失控,但由于劳动力和燃料成本等长期的物价驱动因素依然存在,通货膨胀不会在短期内迅速回落。
西班牙华商鞋被烧历经7年打赢官司
西班牙埃尔切市地方法院5月初就2004年在该市发生的焚烧华商仓库恶性,做出终审判决,28名肇事者被判有罪。作为原告,陈九松历时七年维权,终于获胜。这是海外温州籍华人大型维权诉讼案件的一个重要胜利。就像陈九松的律师季奕鸿说的那样,这是我国海外华侨华人大型维权诉讼案件的一个重要胜利,树立了一个海外华侨华人法律维权的典范。这一胜诉将为华商营造一个较好的经营环境,使国外不法分子不敢轻易侵犯我华侨华人的利益。近年,温州商人积极依法捍卫合法权利,展示了海外维权的“温州力量”。如通领集团历经4年打赢“中美知识产权第一案”,使得美企莱伏顿公司撤销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对通领的专利侵权调查:以恒星烟具为代表的温州打火机企业积极应诉美国337调查,均取得胜诉。这些案例都在国际上树立起了中国企业合法维权的良好形象。
欧盟对我三聚氰胺征收反倾销税
2011年5月13日,欧盟公告决定对自中国进口的三聚氰胺征收反倾销税,征税形式为每吨固定征收415欧元,对该案中我三家合作企业则实行每吨1153欧元的最低限价,在此价格以上对欧出口不需缴税。欧盟于2010年2月17日对我三聚氰胺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并于2010年11月16日征收44.9%至65.2%的临时反倾销税。
东盟首次升为江西第二大贸易伙伴
据南昌海关统计,今年前4个月,江西省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为9.2亿美元,增长70.5%,东盟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江西省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继续保持江西省第一大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的地位,1―4月双边贸易额为16.9亿美元,增长1.2倍,其中出口13.6亿美元,增长17倍。今年前4个月,江西省外贸进出口总值为81.6亿美元,同比增长64.5%,增幅比全国平均高出36个百分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中英文版《商业蓝皮书》
2011年6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利丰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关注‘十二五’下的中国商业发展――暨2011年《商业蓝皮书》中英文首发式”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利丰研究中心董事总经理张家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财贸所高培勇所长、社科文献出版社谢寿光社长、社科文献出版社副总编周丽、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荆林波副所长等与会专家研讨了2010年我国批发业、物流业、餐饮业与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状况,剖析了商业地产、业内并购、零供关系、价格波动等状况,并正式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1年商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10―2011)》。蓝皮书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起飞,中国奢侈品需求大增。蓝皮书预测,未来数年,中国奢侈品销售增长的强劲势头将持续,2015年前中国或可成为全球最大奢侈品市场。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三改新高纪录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最新数据显示,5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4948.连续三个交易日改写汇改以来新高纪录。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11年5月1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4948元,1欧元对人民币9.3519元,100日元对人民币8.0381元,1港元对人民币0.83571元,1英镑对人民币10.6294元,人民币1元对0.45930林吉特,人民币1元对4.2695俄罗斯卢布。
一、 我国对新闻纸反倾销的案例回顾
1.1995年倾销开始。美国、加拿大、韩国的新闻纸,大量低价进入我国市场,使国内新闻纸产业蒙受巨大损失。
2.1997年提讼。11月10日,九大国内新闻纸生产厂家代表国内新闻纸生产行业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提出申请,要求对来自加拿大、美国、韩国的新闻纸进行反倾销调查。
3.1998年反倾销初裁。7月9日对外经济合作部经过详实的调查后初裁公告,认定倾销成立,决定自1998年7月10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原产于加拿大、美国、韩国的进口新闻纸实施反倾销措施。
4.1999年反倾销终裁。6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终裁公告,根据1997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补贴条例》规定,对原产于加拿大、美国、韩国的进口新闻纸征收反倾销税(税率分别为9%-78%不等),实施期限自1998年7月10日起,为期5年。
5.2003年复审调查。5月9日商务部收到广州造纸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代表中国新闻纸产业正式递交的反倾销复审调查申请。7月1日,商务部决定对原产于加拿大、韩国、美国的进口新闻纸所适用的反倾销措施进行复审调查。
6.2004年复审裁定。7月,商务部做出决定对原产于加拿大、韩国、美国的进口新闻纸实施9%―78%的反倾销税,截止日期至2009年7月,这次裁定是1999年反倾销最终裁定的延续。
二、我国对新闻纸反倾销的负面影响及其成因
我国对新闻纸征收反倾销税,维护了相关产业的利益,促使其形成规模经济,为带动就业,提高就业率,推动新农村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随着新闻纸行业的迅猛发展,一些负面影响也突出表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损害下游产业利益。征收反倾销税以前,国内新闻纸下游企业可以通过低廉的价格购买到国外倾销到国内的新闻纸,征收反倾销税以后,国内新闻纸下游企业不得不以较高的价格购买新闻纸,从而提高了其生产成本,在短期内影响其利润。
2. 环境问题突现,破坏生态平衡。新闻纸生产行业属于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环保成本极高。对进口新闻纸征收反倾销税,使国内市场供需出现缺口,小造纸厂借机复苏,由于小造纸厂资金匮乏,环保方面的投入极少,这些小造纸厂将不经处理的造纸污水直接排放到江海,赚取了小钱却污染了环境,损害了整个社会的利益,祸害无穷。
我国的新闻纸生产主要以纯木材料纸浆为原料,以废料为原料存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困难,目前难以普及,国内新闻纸生产成本中对纯木纤维原料的需求是美国南部的近5倍,是美国西部、瑞典和加拿大的3倍(表1),生产同一单位新闻纸的木材耗费量极大。
对进口新闻纸征收反倾销税,国内新闻纸产业因利益的驱动而大幅提高产量,以国内成本较高的生产代替从成本较低的国家进口,2007年1季度全国新闻纸生产量为110.17万吨,而进口量仅有0.26万吨;国外新闻纸生产企业早已看到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征收反倾销税之后,为规避反倾销的制裁,国外新闻纸生产企业纷纷对华直接投资设厂,这必然导致国内对原生木浆等高端原料的需求比重上升。进口原生木浆的价格上涨,使国内生产企业将原料的来源放到了国内,然而我国是一个缺林少木的国家,森林资源覆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45%,速生林资源更是匮乏,对原生木浆需求量的扩大导致对原生森林的大面积砍伐,使我国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3. 产量过剩,供过于求。征收反倾销税后,新闻纸进口量大为减少,2006年新闻纸进口量急剧下降,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进口新闻纸1万吨,比2005年下降92.86%,从受反倾销制裁国家进口占总进口额的6.1%,从加拿大进口新闻纸548吨,下降40.8%;从美国进口214吨,下降36.8%;自韩国进口量为零,国产替代效应突现,国内生产量大增,由于原料价格上涨(2007年5月北美针叶浆(NBSK)已经升至779美元/吨,较2002年上涨80%),新闻纸的价格也随之上涨,消费者不得不支付更高的价格来购买国内产品以代替原来价格低廉的进口产品。近年来,新闻纸的消费量虽然有所增加,然而,消费量的增加速度远小于生产量的增加速度,2005年的生产量为340.49万吨,2006年达到400.76万吨,增长17.7%,消费量2005年为331万吨,2006年为344万吨,仅增长3.93%,国内市场出现供略大于求的局面,预计2008年国内新闻纸生产量为527万吨,消费量在450万吨左右,由于从2008年4月开始国内新闻纸出口将不在享有出口退税,这必然导致部分出口国外的新闻纸转向国内销售,从而出现较严重的供给过剩。
4. 形成寡头垄断,行业巨头容易形成价格联盟,提高价格。2007年4月20日,国家环保总局等七部委联合《2007年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证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在国家降污减排政策以及原料价格上涨的共同作用下,新闻纸行业内部整合力度进一步加强,行业巨头竞争的格局逐步形成。由于新闻纸行业在我国的集中程度较高,使得行业巨头容易形成价格联盟,提高价格。2008年1月至3月份,国内新闻纸价格上涨了600-700元左右,涨幅达14%,使国内新闻纸下游产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利润降低。
图1历年我国新闻纸生产量和消费量比较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三、关于国内新闻纸产业发展的前景分析
1. 对进口新闻纸征收反倾销税虽然在短期会损害国内新闻纸下游产业的利益,但是有利于规避反倾销的潜在威胁,稳定市场经济秩序,同时保护了处于幼稚阶段的国内新闻纸产业,为其发展壮大提供了保障,打破了倾销商控制我国新闻纸市场的企图,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新闻纸下游产业的和谐发展。
2. 对进口新闻纸征收反倾销税虽然在短期会损害国内新闻纸下游产业的利益,使需求增长缓慢,供给略大于需求,但是随着社会信息的暴涨和商业广告的大增,新闻纸消费量会稳步增长,尤其是奥运会和世博会的召开,将使新闻纸的需求量大增,预计2010年消费量将达到645万吨,与生产量基本持平,而出口的增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生产量过剩的压力。
3. 2007年4月20日,国家环保总局等七部委联合《2007年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证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工作方案》,随着政府降污减排政策的有力贯彻,造纸污水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将得到有效的控制;随着林纸一体化工程的加速,将造纸业、林业、农业有机的结合起来,速生林建设步伐加快,将使原生林得到有效的保护。
4. 目前国内新闻纸产业已经形成的规模经济,逐步走向成熟,完全可以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例如华泰集团2006年增加45万吨的新闻纸生产量,总生产规模达到125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新闻纸生产基地,另外广东和山东两大新闻纸生产、出口基地也已经形成,就目前状况来说,继续对进口新闻纸征收反倾销税反而容易使国内新闻纸产业对政府形成依赖性,取消反倾销税让国内新闻纸产业广泛的参与国际竞争才是符合经济运行规律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薛净孝,佟家栋,李坤望.国际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英辉,李文陆.入世:企业反倾销的技巧与策略[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1.
3.沈瑶.倾销与反倾销的经济分析[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4.
4.海闻,P・林德特.国际贸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郑瑞芳,田明华,郭秀君.倾销和反倾销对中国新闻纸业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6,(3):25-30.
6.卢征良,蒋立场.20世纪30年代中国水泥业反倾销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1):115-122.
如果说2007年11月11日《南方都市报》的提价行为只是个案,是一个结构性的价格调整,那么2008年7月以后,成都、上海、武汉、北京等国内都市报重要区域出现的大面积的提价行为,则是国内都市报全面性的价格调整。2008年7月1日,成都的《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从0.5元调至1元, 7月21日上海的四张都市报《东方早报》《新闻晚报》从0.5元上调到1元,《新闻晨报》和《新民晚报》从0.7元上调至1元。8月6日,武汉的5家都市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长江商报》同时调价。9月22日,北京市5家报纸《北京晚报》《法制晚报》《北京晨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统一调整价格。零售价由原先的每份0.5元上调至每份1元,全年订阅价调整为288元。很显然,这是中国都市报发展十余年来面对新环境、新形势的一次重大转折,即低价位的恶性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都市报开始寻找新的报纸价值和价格的平衡点。
目前国内都市报的零售价格已经站在“一元”线之上,“毛”、“角”的时代一去不返。尽管国内通货膨胀的危险还没有消除,特别是国内PPI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连创新高,但都市报整体价格继续上涨的空间已经非常狭小。理由如下:
一、新闻纸的市场价格达到历史高点,上涨动力已经不足
本轮都市报价格上扬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新闻纸张价格持续上涨。受通货膨胀的影响,都市报和其他领域内的市场主体一样面临各种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管理成本的上涨压力,但其中主要的成本压力来源于新闻纸张价格的大幅扬升。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国内新闻纸张的价格连续四轮提价,从去年末的4800元/吨涨到今年8月份的6300元/吨,累计涨幅达到了31.25%。在报纸的生产成本中,纸张成本大概占到了60%~70%,新闻纸提价对报社经营的影响显而易见。由于都市报基本采取的是价值与价格倒挂销售的策略,所以纸张成本的上涨传导到产业下游的都市报,只能使都市报的销售亏空加大,进而压缩减少报社的经营利润。
本轮新闻纸价格上扬是综合因素共同导致的,主要原因是上游的煤炭价格、美国废纸价格的大幅上涨导致的①,而新闻纸的供求关系则由于生产企业部分产能的转产出现了暂时的动态平衡。据有关研究测算,国内新闻纸厂商2008年的实际产能为454万吨,而新闻纸的销售量则为450吨,供需基本平衡。
但从新闻纸整个行业来看, 产能供过于求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实际情况是,目前国内新闻纸的产能压力依旧存在。国内新闻纸的有效产能为527万吨,远远大于现在的实际产能,供需失衡的状态依然存在。这是因为2007年国内新闻纸价格持续低迷,部分新闻纸产能实行了转产。现在新闻纸价格的上升,必然会吸引这部分转产产能的回归。另外,2008年4月份开始新闻纸出口不再享受出口退税的政策。受其影响,大量出口的新闻纸必然转回国内市场,这也会加剧新闻纸供求失衡。因此,对于未来新闻纸价格走势,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其“上涨的动力不足”。②未来1年内,“新闻纸的价格可能会呈现平稳的走势”。③
此外,国内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已经开始显现。从今年4月到8月,CPI指数连续五个月回落,9月份已经降到4.6%。宏观环境开始制约包括新闻纸在内的各种生产、生活要素的涨价预期。同时,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包括石油、各类大宗商品的价格开始迅速走低,全球经济衰退的情绪弥漫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经济下滑趋势日益明显。中国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对造纸行业影响几何,目前还难以判断,但整个造纸行业的景气度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是必然的。虽然我们还不能就此认为新闻纸价格的“拐点”业
已形成,但新闻纸价格的高点已经在今年的七八月份出现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报纸售价已经接近读者的价格底线
报纸是特殊的消费品,其定价基础和定价方式与普通的消费品有着显著的不同。“报纸的定价是在报纸制作、发行成本的基础上,由报纸所获得的广告费补偿、自身的形象定位、同业间价格总体水平以及特定发展阶段上人们的经济支付能力和心理承受水平等多种因素决定的”。④其中读者对报纸的消费能力和承受能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本轮都市报提价中,众多报社都认真考虑了读者的价格接受因素。
我们在2007年末做了一项《西安市民读报情况调查》。该调查显示,西安市民当年在购买或订阅报纸的费用在100元以内的占34.3%,购买或订阅报纸的费用在100元― 200元以内的占30.8%,购买或订阅报纸的费用在200元以上的占20.5%。约有11.5%的市民在购买或订阅报纸上没有任何支出。由此可以看出,近80%的西安市民报纸价格接受的底线在200元。这是西安市民报纸消费的能力和承受能力的底线。它因此成为西安几家都市报在提价过程中无法逾越的鸿沟。
2007年底,在全国性的报纸提价的背景下,《西安晚报》也上调了报纸的订价,订阅价由138元/年上调至150元/年。受新闻纸连续攀升的影响,2008年9月10日又再次上调至198元/年。与全国一些地方报纸的订阅价动辄上调60%的价格相比较,西安报业的经营者在提价的敏感问题上,还是充分考虑了西安市民报纸消费的实际能力和意愿,没有冒险突破200元的极限值。
从全国范围看,都市报的零售价格同步性地定为一元。这也显示了都市报经营者们对读者接受的价格底线取得了共识。
三、持续的价格上涨会引发都市报市场存量极度萎缩的风险,为广电传媒等异质媒介拱手相让市场份额
在通货膨胀时期,由于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扬,往往会导致消费者消费意愿的降低和消费支出的减少。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波动变得十分敏感。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里,都市报的涨价同样会让读者“耿耿于怀”。
本轮都市报涨价的风潮源于新闻纸价格的大幅上扬,但都市报价格涨幅却远远跑赢新闻纸价格31.25%的涨幅。比如,全国主要城市都市报的零售价格普遍由五角涨到一元,涨幅达到100%,一元以下的都市报已经绝迹。再看都市报的订阅价格。《北京晚报》原先订阅价为180元,现在则为288元,涨幅在60%。《新民晚报》2008年初订阅价为252元,现在则上调至360元,涨幅为42.8%。《西安晚报》去年订阅价为138元,现在则上调至198元,涨幅为43.4%。虽然都市报的绝对价格并不高,但其涨幅巨大,会让习惯了享受低价格的读者很不适应。
在网络、电视都在抢夺注意力资源的背景下,都市报的提价过程中必须慎重考虑保存市场存量的问题。因为不管什么商品,当其价格高高在上时,消费者就只能望而却步。昂贵的商品只能埋没消费者的消费热情。由于都市报只能是大众的都市报,这就决定了都市报的价格对大多数都市居民必须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才能拥有基本的受众群体。
几点思考
⒈都市报涨价是应对报业困局的有效手段。从2005年报刊市场出现拐点以来,报业广告连续三年低于GDP的增长速度⑤。这对都市报的经营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为在国内都市报的经营业绩对广告依存度很高的环境下,广告额的下降对于报纸来说是致命的冲击。在整个报业经营模式还没有创新发展时,广告依旧是媒体的根本生命线。在不能有效改变广告经营状况的情况下,都市报却又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这就使得都市报的经营状况趋于恶化。因此,都市报及时做出报纸价格的调整,就可以充分抵御可预见性的成本上扬对报纸经营造成的猛烈冲击和影响,以减轻通货膨胀对报纸经营带来的负面作用。这是都市报在面临极端困难的经济形势时做出的自我防护措施。但它也仅是都市报应对报业困局的权宜之计,而非根本性措施。
⒉都市报需要在价值和价格之间寻找平衡点。都市报价格的恢复性上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报纸价格向价值的回归和靠拢,但实际上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这个目标还很遥远。因为短期内的报纸价格上涨的空间是有限度的。都市报试图通过提高报纸价格来增加利润或减少利润损失的做法也是有限度的。不论是在2008年,还是在2009年,中国经济还将面临着一些变数,如经济增长率有可能下滑、宏观经济不景气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力等。严重的经济形势对都市报的影响似乎是可以预见到的。对于都市报而言,要逐渐掌握通过提高经营效益等方式来消化成本压力的管理手段,而不是简单地采取涨价举措解决问题。在办报质量和内容上,都市报应该有新的突破,要让读者切身感受到涨价后的报纸确实“物有所值”。
⒊涨价可能会加快都市报经营模式的转型。当前,整个世界报业的潮流方向是数字化报纸。本轮都市报的涨价会使部分区域的都市报格局发生重要变化,强者恒强,资源集中,这就会迫使一些都市报加快经营模式的转型,积极向数字化报纸的方向挺进,以期开拓新的经营方向,占领新的报业领域和空间。
总之,国内都市报提价不仅空间有限,而且也不是应对报业困局的唯一方法。那种只以涨价来解决“成本增加、利润减少”的做法会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
注释
①姬芳:《解读新闻纸涨价之“难”》,《广告人》,2008年07期
②万友林:《新闻纸;多重因素促使涨价,行业拐点并未到来》,《中华纸业》,2008年07期
③曹开虎:《四轮提价连涨三成 新闻纸价格到顶》,《华夏时报》,2008年8月30日
④喻国明:《媒介的市场定位》第89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版
杨荣珍(1965-),女河南濮阳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WTO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国际贸易。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79007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33039)
摘要:反倾销措施的买施效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倾销进口的贸易限制作用和对国内严业的救济作用。文章通过对新闻纸反倾销案前后贸易与生产相关数据的分析,指出该案反倾销措施对指控产品进口具有明显的限制作用,在措施实施早期对国内产业的经营状况改善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在措施实施后期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反倾销的救济效果弱化。
关键词:新闻纸;反倾销;效果
中图分类号:F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9)06-0047-05 收稿日期:2009-02-03
反倾销作为一种贸易救济手段,其追求的目标是保护国内产业免受低价倾销进口所带来的损害。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已对54种进口产品发起了反倾销调查,并对其中的40起案件做出了实施最终反倾销措施的终局裁定。1997年中国建立反倾销法律制度后发起的第一起反倾销调查就是新闻纸案,根据该案调查结果对进口新闻纸实施的反倾销措施在经过2003年的复审后至今仍然有效。在长达10年的实施期内,该案反倾销措施是否达到了贸易救济的效果、国内产业的发展状况如何,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
一、基本案情
1997年11月lO日,吉林造纸(集团)有限公司、广州造纸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代表中国新闻纸产业向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提出了对来自加拿大、韩国和美国的新闻纸进行反倾销调查的申请。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决定于1997年12月10日对来自美国、加拿大、韩国的新闻纸反倾销调查正式立案。被调查产品是新闻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税则中的序号为48010000。
1999年6月3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终裁公告。决定对原产于加拿大、韩国和美国的进口到中国的新闻纸征收反倾销税,实施期限自1998年7月10日起为5年。各被诉公司反倾销税的税率为9%-78%。
2003年5月9日,吉林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造纸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代表中国新闻纸产业向商务部递交反倾销复审调查申请,商务部于2003年7月1日公告,对原产于加拿大、韩国、美国的进口新闻纸所适用的反倾销措施进行期终复审调查。2004年6月30日,商务部裁定如下:如果终止征收反倾销税,加拿大、美国、韩国被调查产品对中国的倾销很可能继续或再度发生;如果终止征收反倾销税,加拿大、韩国、美国被调查产品对国内产业的损害有可能再度发生。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保留原新闻纸反倾销税,即自2004年6月30日起,对进口到中国境内的原产于加拿大、韩国、美国的新闻纸仍然按照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1999年第4号公告公布的征税范围和税率继续征收反倾销税,实施期限为5年。
二、反倾销措施对新闻纸贸易的影响
反倾销措施的经济影响非常广泛,但最直接的是对贸易的影响。已有研究成果显示,反倾销措施实施后对进口国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贸易限制效应(tradedestruction effect)――反倾销限制了来自于指控对象国的进口数量和金额:调查效应(reputation/harassment effect)――即使未做出终裁征税裁决,反倾销调查本身仍然起到对指控对象国贸易的限制作用:贸易转移效应(trade diversioneffect)――非指控对象国受益于反倾销而增加其在进口国的市场份额(鲍晓华,2007)。
反倾销贸易效应的不同表现为评价反倾销的贸易救济效果提供了路径:贸易限制效应和调查效应的存在证实反倾销对救济国内产业的积极作用。而贸易转移效应的存在则削弱了贸易救济的效果。
(一)贸易限制效应 采取反倾销措施的一个必备条件是调查期内存在倾销进口产品的大量增加,而实施反倾销措施的目标之一就是限制倾销产品的进口数量,以减少或消除倾销进口产品对国内产业的冲击。新闻纸反倾销案在调查前后的进口数量变化印证了这一判断。
新闻纸反倾销调查是在1997年12月发起的,因此,我们可以将1996年、1997年的新闻纸进口情况作为调查发起前的基础数据。由表1可见,在反倾销调查发起前,1996年、1997年来自三个调查对象国的新闻纸进口数量都达到了一个历史高位。并导致新闻纸进口总量也在1997年达到历史最高值(453,385,115千克)。反倾销调查发起后,1998年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进口新闻纸数量出现大幅下降,分别比上一年下降了89.61%、84.80%,来自韩国的进口新闻纸虽然在1998年还延续了一个上升趋势,但在1999年也出现了大幅下降(-86.05%)。1998年,中国新闻纸进口总量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调(-47.86%)。进口数量的急骤下降说明反倾销调查的发起对被调查产品进口的影响非常明显。
反倾销措施正式实施后的1999年,贸易限制效应进一步显现。1999年。来自美、加、韩的进口新闻纸数量分别较上一年又下降了90.80%、98.10%和86.05%。
2003年7月发起的反倾销复审同样也产生了对被调查产品的进口限制效应。2003年,出于对反倾销措施5年期即将到期的预期,新闻纸进口数量在连续5年下降后出现了较大的回升,来自加拿大、韩国的进口数量分别较上一年上涨了290.15%和65.0%,来自美国的进口虽然在2003年是下降的,但在此之前的2002年则有一个提前启动的迹象。该年进口量较上一年上涨了401.57%。然而,经过反倾销复审程序,在2004年反倾销调查机关决定继续征收反倾销税后,被调查产品的进口数量再次出现下降,来自加拿大、韩国的进口下降了28.31%和56.35%,来自美国的进口虽然在2004年出现小幅上涨,但在随后的2005年、2006年又出现连续下降。
如果再对比反倾销发起前的1997年的数据和10年后的2006年的数据,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在整个反倾销措施实施期间对贸易产生的限制效应。2006年,自美国、加拿大和韩国进口的新闻纸数量仅分别相当于该国1997年进口量的0.27%、0.41%和0.02%。此外,2006年中国新闻纸的总进口量也仅相当于1997年的3.08%,说明反倾销对进口数量的总体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二)贸易转移效应 贸易转移是指反倾销指控对象国减少的市场份额被非指控对象国的进口增加所填补。使涉案产品的进口贸易量在指控对象国和非指控对象国之间发生了转移。贸易转移的存在根源于反倾销的国别歧视性,即一件反倾销案不可
能对所有进口来源国提出调查,反倾销税仅向那些反倾销指控的特定对象国征收(唐宁,2004)。因此,区分指控对象国(named country)和非指控对象国(non-named country)就格外重要。尽管反倾销会限制从指控对象国的进口,对本国产业起到保护作用,但是非指控对象国可以通过增加它们对目标市场的销售来部分抵消这种限制和保护的效果。如果贸易转移效应比较明显,反倾销税对进口产品的限制比起本国产业期望的救济效果就要小得多。因为不仅本国国内产业是反倾销措施的受益者,非指控对象国也从其竞争对手(指控对象国)的牺牲中获取了净收益。
大多数反倾销案件都会产生一定的贸易转移效应,只是这种效应在不同的案件中发生的程度不同而已。考察贸易转移对反倾销效果的影响,应当注意评估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来自指控对象国和非指控对象国的进口数量变化情况;二是被调查产品进口总额的变化情况。前者可以反映出来自非调查对象国的进口对调查对象国原有市场份额的替代作用:后者则可以用来评估反倾销调查对进口限制的总体作用及反倾销措施产生的利益是否大量流失到非指控对象国。
分析表2数据可知,新闻纸反倾销调查发起后,来自指控对象国的进口占总进口份额的比重急骤下降,由1997年的61.75%下降至1998年的33.06%,并进而降至1999年的4.79%,此后几年该数值均低于10%。与此同时,来自非指控对象国的进口新闻纸在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则有了大幅上升,由1997年的38.25%快速上升至1998年的66.94%和1999年的95.21%,并且其后若干年该数值均高于90%。这一变化说明非指控对象国的进口存在相对份额的显著增加,但并不能由此判断该案存在明显的贸易转移,因为判断贸易转移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控对象国减少的进口数量是否由非指控对象国的进口弥补。分析表2相关数据可知,1999年,在指控对象国进口数量大幅减少(-84.84%)的同时,非指控对象国的进口存在显著增加(48.98%),同时,总进口数量也是增加的(4.74%),说明该年存在完全程度的贸易转移,非指控对象国的进口完全弥补了指控对象国的进口减少。非指控对象国在反倾销调查中获取了一定的利益。但纵观非指控对象国进口数量的变化趋势,可见1999年之后并未再出现显著增长(除2003年因第一次反倾销措施即将到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外),基本维持在10-20万吨的水平,说明该案非指控对象国从反倾销调查中获取的利益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从新闻纸进口总量的发展情况看,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说明虽然存在一定的贸易转移,但非指控对象国的进口不能完全弥补指控对象国进口的减少。反倾销对进口的限制作用仍是主要的方面。
三、新闻纸反倾销案对国内产业的影响
国内产业是否因国外商品大量倾销进口而遭受损害是实施反倾销措施的一个前提条件,而反倾销措施实施的主要目的正是补救国内产业因倾销而造成的损失。因此,反倾销措施是否有效地保护了国内相关产业是评价其实施效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一)新闻纸生产量和消费量 从表3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反倾销调查发起前的1996年,国内新闻纸产业的生产量占国内消费量约95%,而在反倾销调查发起的1997年,在消费量较上年增长的同时,国内产业的生产量则出现下滑,占消费量的比重也下降至66%,国内产业损失的市场份额正是由来自调查对象国的大量进口所替代占有,反映出倾销进口严重地影响了国内产业的生产,挤占了国内产业的市场份额。1997年12月发起反倾销调查后,1998年国内产业的生产量开始恢复逐年增长,国内生产量占消费量的比重也相应出现逐年增加,直至2001年恢复至接近反倾销调查前的1996年水平。2002-2003年,随着反倾销措施实施的5年期即将到期,新闻纸的进口量又开始增加,国内产业的生产量虽然也在逐年增长,但占消费量的比重又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2004年后,通过反倾销的日落复审决定继续征收反倾销税,国内产业的生产量在2004~2006年出现大幅增长,占国内消费量的比重重新恢复至95%以上,甚至在2006年出现国内生产量超过消费量的现象,并直接导致新闻纸出口在该年大量增加,达到32万吨,是2005年出口量的16倍。综上所述,反倾销在恢复国内产业生产量、保持国内产业的市场占有率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新闻纸进口价格 观察表4所示我国新闻纸进口单价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反倾销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纸进口价格的变动:1997年反倾销调查发起前夕,新闻纸进口单价从1996年的548.92美元,吨锐减至478.54美元1吨,说明倾销进口的存在压低了产品价格。原外经贸部1998年7月9日公布的《新闻纸反倾销调查初步裁定》也曾认定:1997年加、韩、美三国向中国市场出口新闻纸价格分别比1996年下降10.78%、7.79%、15.3%。1998年发起反倾销调查后,进口单价迅速上涨至594.81美元/吨,说明产品生产商、出口商和进口商为应对反倾销调查采取了上调产品售价的对策。采取反倾销措施后的几年,进口单价维持在550美元/吨的水平之上。而在采取反倾销措施第一个5年期限即将到期的2002年、2003年,新闻纸进口价格再次出现下降,说明国外厂商对反倾销措施到期取消有一个预期。2003年经过反倾销日落复审决定继续征收反倾销税后,2004年进口新闻纸价格再次恢复到497.34美元/吨以上,并在此之后两年持续走高。上述分析表明反倾销措施对产品价格存在较明显的影响。
(三)对国内新闻纸生产商影响的个案分析.1997年提起新闻纸反倾销调查申请的9家企业中,有7家先后成为上市公司或成为上市公司的主要股东,分别是:福建南平造纸厂、岳阳造纸(集团)有限公司、吉林造纸(集团)有限公司、宜宾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纸业有限责任公司、石砚造纸厂和齐齐哈尔造纸厂。综合分析上述各公司在反倾销前后的经营状况,虽然各公司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都在反倾销措施实施后的最初几年实现了较好的赢利,说明反倾销措施在一定阶段对国内产业实现了一定的救济效果。但如果继续考察随后几年各公司的经营状况,可以发现,虽然反倾销措施在经过日落复审后得以继续实施,但最初提出反倾销申请的绝大多数公司在2003年后赢利出现了负增长,有些公司停产或最终被迫转产,退出新闻纸生产行业。这说明反倾销措施并不是一剂万能的“救世良方”,虽然它在救济国内产业方面可以起到一定作用,特别是在反倾销措施刚开始实施时这种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但它并不是决定国内产业经营状况的根本因素。
1.投资过快增长导致市场供应大于需求。反倾销措施实施后的最初几年,新闻纸进口大量减少,而
国内市场需求仍在逐年增加,为国内产业提供了较大的市场空间。在此情况下,国内相关企业纷纷扩大投资,增加生产能力,最终导致新增生产能力远远超过消费水平的增长。如:福建南平纸业投资9亿元引进芬兰纸机,年产18万吨低定量胶印新闻纸林纸一体化于2003年批准立项,2005年形成年产50万吨生产能力等。
2.该产业新进入者的竞争。在新闻纸反倾销之前,国内新闻纸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提出反倾销申请的9大企业,当时的生产能力占国内生产能力的90%以上。而在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不断有新的企业进入该产业,包括全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民营造纸企业。2003年新闻纸主要生产企业已由9家增加到14家,新进入企业包括华泰纸业、武汉晨鸣、泛亚潜力等,并且华泰纸业的产能已经超过传统的新闻纸龙头企业广州造纸、福建南平纸业等位居所有企业首位。上海泛亚潜力纸业有限公司是新加坡、美国与中国合资的新闻纸专业生产企业,外资占股90%,2002年产能已达到13.5万吨,其二期新闻纸项目年产将达40万吨;2003年,新加坡泛亚纸业占股80%与河北赵县龙腾纸业合资成立泛亚龙腾股份有限公司,其投资33亿元建成的微涂新闻纸生产线于2005年投入运行,年产量达33万吨。2003年新闻纸反倾销复审时,申请人中除原有的7家企业外。新增了5家企业:武汉晨鸣汉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泛亚潜力纸业有限公司、东营华泰纸业有限公司、福建龙岩造纸有限责任公司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造纸厂,它们代表了当时国内新闻纸生产的主要生产企业。
3.生产成本的增加。造纸行业是个典型的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的行业,产能大小将较大程度影响企业成本。新闻纸生产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其原材料包括木材、废纸、煤、电等,而这些原材料由于供应短缺,近年来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一方面是生产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是新闻纸市场供大于求,成品价格难以提升,必然压缩了企业盈利空间。
4.省略)
注释:
①“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http://cacs.省略)”调查机关公告资料。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公告1998年第2号。
参考文献:
鲍晓华.2007.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救济效果评估[J].经济研究(2).
陈坤铭.2000.反倾销制度与产业保护效果:台湾个案研究[M].台北:经济部贸易调查委员会编印.
1 我国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现状分析
1.1 信息性不强,编辑模式单调老旧
一直以来,我国电视新闻基本都是习惯于报喜不报忧,假大空现象盛行,传递的信息局限于固定的模板,难以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比如“XXX在XXX会见了XXX,对于XXX关系的发展有着良好的作用等等”,如此的信息淡而无味,让受众过耳即忘。在编辑形式上,墨守陈规,一套节目的编排顺序几年、十几年不做丝毫改变。例如很多地方台新闻节目的编排顺序一直是先国内后国外,而国内新闻按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顺序一一播报,如此单调老旧的模式,无疑会降低观众对电视新闻的兴趣,影响电视新闻信息传播的效果[1]。
1.2时效性不足,表现形式缺乏新意
在我国电视新闻中,“前不久、近来”等时间概念不明确的词经常出现,这类信息明显不符合信息时效性的特点,影响了受众对信息时效性的需求。而在表现形式上,许多电视新闻忽略了音、像、画立体表现方式对受众感官上产生冲击效果的优势,而是单纯的罗列时政新闻或者局限于画面配解说、加字幕的方式,造成画面重复单调无美感、内容缺乏吸引力等弊端。
2当下电视新闻受众的新需求分析
2.1信息性
时代的发展使受众已经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国内时政与国际大事,他们更希望通过电视新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增长自己的见识,加深自己对社会与世界的认知。所以,受众对电视新闻的信息需求除了国家与世界范围内大事外,还增加了对新知识与见闻、新奇性信息等方面的要求[2]。
2.2时效性
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快速性让受众对电视新闻信息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能够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的同时,信息的真实性也被众多的受众所怀疑,人们更希望有公信力度高的机构来确认这些信息的真实与否。而电视新闻作为公信力较强的信息传播方,公众不仅希望其传递真实的信息,更希望它能够及时有效地传达信息。
2.3新意性
在信息的表现方式更加丰富多样的情况下,受众对电视新闻单调的表现形式就显得愈加不满。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基本上所有的电视新闻都是同一套路,让受众闻先知后,产生严重的审美疲劳,降低对电视新闻的接受兴趣与接受能力,对电视新闻的影响力产生影响[3]。
3 如何从受众需求角度进行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
创新
3.1 针对受众信息性需求进行内容上的创新
电视新闻的内容对受众具有最大的影响效果,是编辑工作创新最重要的一环。首先,在稿件内容选择上,合理搭配“硬”、“软”新闻的数量,既保证电视新闻内容的重要性,又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其次,在硬新闻稿件处理上,对其进行合理的软化,采用翔实的资料画面、改变文字的播报语气等,使硬新闻变得更容易被受众接受;第三,在播音文字稿的修改上,减少过多的咬文嚼字,换掉书面化的语言,追求大众化、平民化,力求在文字中表现出亲切与平实,让受众有交流对话的感觉,形成一种面对面告知、人际之间传播的氛围,提高受众对电视新闻传播信息的接受度。
3.2 针对受众时效性需求进行编排上的创新
改变传统的国内新闻、国际新闻一成不变的编排顺序,按照新闻的时效性进行合理的编排,实现时效性强的信息的优化组合,以达到受众对电视新闻信息时效性的要求[4]。
当下,电视媒介相较于报纸等媒介在信息传播速度上已经有了较大的优势,为实现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提供了技术支持。为满足受众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对事件实时信息的了解,在电视新闻编排中可以采用直播方式,进行新闻事件的同步传输与播放,能够满足受众对信息时效性的要求。
在电视新闻编排工作的创新上,应该打破常规,结合信息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受众需求,进行编排,提高受众对电视新闻的收视兴趣。
3.3 针对受众新意性需求进行形式上的创新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在形式上创新,可以采用声音符号、文字符号及画面符号的有机整合等,将电视新闻立体感强、具有冲击力和影响力的传播特点充分展现出来,从多角度打动受众,加深受众印象。同时,在新闻播报时,可以采用新闻背景、新闻链接的方式,增加信息的含量,满足受众对信息量和信息表现形式的需求。另外,屏幕文字、图表和动画能作为电视新闻报道的有效补充,使一些复杂抽象的报道变得直观形象,方便受众对信息的接收。最后,可以多增加一些与受众互动的机会,使受众参与到电视新闻的讨论中来,加强受众对电视新闻的亲切感,有效地实现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5]。
4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创新应遵循的原则
4.1 坚持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舆论导向是电视新闻的一个重要功能,对社会风气、社会安全、群众意见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中,不能违背新闻正确舆论导向的原则,坚持反映社会生活中积极向上的事件,引领社会舆论导向,维护社会安定。
4.2 坚持信息内容的真实性
坚持信息的真实性是电视新闻工作的生命所在,一个不真实的信息会对受众产生严重的误导,对社会经济、群众安[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全等各方面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危机国家安全。在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中,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是保证电视新闻公信力的基础所在。
5 结论
电视新闻的发展是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是电视新闻传播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电视新闻对受众的传播效果,因此,电视新闻编辑必须要紧随时代要求,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出发,立足于社会现实,大胆在电视新闻理念和内容上、形式上进行创新,才能突出电视新闻传播的面貌,加强对受众的吸引力,进而实现最优化的传播效果和最大化的媒体效益。
参考文献
[1]石洪丽,阚婳.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J].中国传媒科技,2013(4):195-196.
当前电视文化产业由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变,电视文化类产品已经成为消费的后时代,特别是新闻电视类节目,其报道的内容逐渐转向市井化,因此,对于电视新闻类节目不被市场淘汰的唯一办法就是找出其对应受众需求的存在的问题和在受众视角下,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1.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1)信息量少,空话连篇
目前的一些新闻,反复播放但却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其主要的原因是新闻内容文字繁多,数字堆砌,有物无人,平淡无味。例如下面这个例子:今年,哈市将在平房区松花路、香坊区向阳乡等城乡接合部新建生态景观林12处,面积2528亩;对全市范围内已规划未建设、被蚕食、侵占和不能发挥防护作用的568条残次林带进行建设、恢复和更新改造;绿化道路603公里,绿化园区10个,绿化建设生态村、生态场30个;全市计划营造生态经济林1.2万余亩。哈市还将全力推进林业8大主导产业建设。这些繁多的数字及字数的堆积,很难使受众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采纳和获取。
(2)内容枯燥,表现力差
表现力是指新闻报道内容对客观事实的表现。例如,某地省台的一档新闻节目共有12条新闻,其中有10条都是会议新闻,枯燥单调的会议镜头,单一的时政消息根本无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电视新闻栏目本身就应该是声画等多种元素综合表现、多种多样、极具吸引眼球效果的一种新闻传播形式,但现阶段有些电视新闻却没能体现出这种优势地位,大篇幅的时政新闻,经验总结性的稿子循环播放,形成单调的画面,没有美感,让受众看了反而生厌。
(3)内容时效性差,缺乏新鲜感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在很多新闻里还能够看到“近期”、“最近以来”或“前几天”等在时间上还存在模糊的新闻稿件,这有悖于新闻规律,引不起受众对新闻的兴趣。
2.表现形式上存在的问题
(1)形式符号单一,画面单调
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而不是画面单调的乏味表现形式,然而就当前的电视新闻表现形式来说,现在多数新闻还局限在同期声出字幕,画面加解说的形式,一成不变,没有动感、没有真实感、没有美感,随着电视制作、编辑等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可以将图表、表格、动画富有色彩的多种形式符号加入到电视新闻制作里,以此来完善受众的审美效果。
(2)编排方式一成不变,模式陈旧
对于某些电视新闻节目来说,前半部分以国内新闻为主,后半部分以国际新闻为主,而国内新闻,又按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成不变的格式多年不变,这毫无疑问会影响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电视新闻编辑要根据受众的需求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改变,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受众对电视新闻需求。
1.内容上的创新
(1)新闻内容易于接收,通俗易懂
针对目前电视新闻的特点及频道和节目的日益增多,受众在观看电视新闻的随意性很多,如果电视新闻的内容很难理解,语言晦涩难懂,不方便接收,那么受众很有可能就是换台,放弃这个节目。这就要求编辑在新闻语言、文字、声音及画面各方面对新闻内容进行仔细的选择和整合,注意内容的贴近性。
(2)加大新闻内容信息含量
对于受众来说,观看电视新闻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信息量,因此电视新闻必须要浓缩精华,这就要在摄录信息进行选择,一方面是省略、删节,一方面是强调与突出,而所做的省略与删节其实也就是对强调与突出的衬托。为了保证在做出选择后能让受众接收到丰富、饱满的新闻信息。
2.表现形式上创新
(1)表现形式具备时效性
依照受众对电视新闻的时效性要求,目前电视新闻在编排就应该采取直播方式可以实现同步传输,同步播放,满足受众同时收看的需求。时效性的新闻在内容上也不是对事件的简单叙述,而是在事件本身内容上就是摒弃传统的对“发生了的新闻进行报道”的“整理型”新闻制作理念,积极倡导对“发生着的新闻进行报道”的“直播型”新闻制作理念。
(2)表现形式上要具备创新性
在编辑画面时要注意引入其他的视觉传播符号,如屏幕文字、电子图表与动画等,与采访中摄取的画面互为补充,形成视觉元素的丰富性,带给观众变化的感觉。
(3)表现形式上要突出美
2002年10月27日,中央电视台的“对话”节目请到了副部长、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石宗源,副部长、负责文艺出版改革工作的李从军出席,共同关注进入WTO之后国内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的改革工作。由于三位主管新闻传媒业的领导同时出席,并且是在国家级电视媒体上,因此这次访谈节目的内容就显得相当重要、权威,对于了解目前国内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的改革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大致来看,本次节目主要反映出以下一些政策信息:
1.对新闻出版业的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在改革初期,要将集团化发展作为突破口。首先,大型传媒集团的数量、规模和经营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标准。其次,集团化是适应世界传媒发展规律,世界传媒都是走超常规发展道路,利用跨国购并重组以及资本迅速扩张形成超级传媒巨人,世界六大传媒集团营业额都超过600亿美元。第三,传媒集团化,也是我国新闻出版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2.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不搞市场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要了解市场,面向市场,但不搞市场化。如果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丢掉了市场,也就是说,丢掉了受众,后果是新闻宣传无人接受,所以要特别强调导向和市场的关系。改革必须处理这个四个方面的不变:(1)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的喉舌性质不变;(2)党管媒体不变;(3)党管干部不变;(4)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变。
3.关于“两分开”改革。事业型集团与企业型不同,但也有共同的地方,共同的地方是企业化管理,但不能完全用企业模式,要获取利益,同时又不能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实际操作中,要将宣传业务与经营分开,更好操作。
4.关于外资与内资可以进入的领域。新闻出版总署目前正与外经贸部联合制定暂行规定,设立外商投资图书、报刊分销企业。那时,外企可按规定在我国发展分销服务。合作中外的门是打得非常开的。同时,可以肯定地说,凡是外资可享受到的,民营企业可在这之前同样享受到。另外需要强调的就是,要将没有承诺放开的管住,管好。
5.关于传媒企业投资融资和上市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业,不对外融资,不向私人开放,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广播电视可在本系统内融资,另外它的经营部门可向国有投资企业融资,但是投资方不参与经营管理。
*国内的发行集团、印刷集团,可向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境外资本融资;国内电影集团融资必须保证集团控股,向经过批准的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融资;其他企事业单位按照现行的规定办事。
*对于跨地区跨省的传媒投融资,要选择传媒集团作为试点。
*关于媒体上市融资问题,一直是传媒业、资本市场非常关心的问题。在本次节目中,关于媒体上市问题,李从军指出:“过去有媒体经营部门上市,但从这两年运作的情况看并不是太成功,对这方面我们相对严格掌握。”实际上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前几年媒体上市试点的情况并不很令人满意,对于媒体上市将严格掌握,也就是说目前媒体大规模进入资本市场的可能性很小,仍需要耐心地等待。
月度点评:传媒板块市场走势(2002.11.15~12.14)
上月收盘 本月收盘 本月涨(跌)幅 月成交量(百万股) 月成交金额(亿元) 电广传媒
13.94
13.62
(2%)
1103
1.52 赛迪传媒
7.53
8.17
8.5%
3850
3.04 东方明珠
17.51
16.6
(5%)
695
1.19 中视传媒
11.22
9.94
(11%)
1442
1.39 诚成文化
7.32
7.13
(3%)
913
0.63 歌华有线
18.32
17.78
(3%)
984
1.62 博瑞传播
14.98
14.18
(5%)
325
0.45 广电网络
14.63
14.88
2%
178
0.31 上证指数
1461
1396
经济危机对中国互联网的负面影响正在显现,今年上半年多家网站已经关门,财大气粗的网站也开始动用裁员的屠刀来削减开支,以保存实力来穿越危机的阴霾。
在这轮网站倒闭潮中,社交类网站成为急先锋,如UUZone在今年三月初就清空网站内容,仅在首页留下一张公告;音乐社区网站分贝网于7月停止所有业务;知名的房产建材网站“家居易站”也因经营陷入困境而被迫关闭网站。
网站倒闭并不是互联网的错,仅仅是经济危机对中国互联网产生影响的一个缩影,那些无法穿越经济危机这团乌云而坠机的网站绝不仅于此。“新浪东莞”房产网就再度停业,新浪网房产首页上也不再有“东莞”一栏。“新浪东莞”网站关停的直接原因是原投资者与新浪方面合约到期,不再续约。而不再续约的背后,是“新浪东莞”房产网站自身盈利能力不够。
弥漫着胡椒味的经济危机乌云团还在膨胀,致使所有穿越它的网站都集体咳嗽,当然有网站的只打一个喷嚏,有的感染上肺炎,患上肺水肿、肺结核的网站不在少数。自身运营不健康、体弱多病、抗击病毒能力小的网站,只有一个结局在等着他们――倒闭。
谁也看不清、谁也不知道这团乌云究竟有多大,到底要穿越多久才能重见晴天。“唯一能做的就是保存实力,供应足够的燃料来穿越乌云。”刘斌是北京一家规模不大的行业招聘网站负责人,他说,尽管网站是帮助别人找工作,但在营收下滑的情况下,首先得自己裁员。
席卷门户
东莞是中国电子、制造业的名城,聚集数百万的劳工,庞大的市场带动了当地房地产的高速发展。看到这个市场前景,从事房地产中介业务的华信互动公司试图通过知名商业网站的品牌和影响力来开拓业务。经过几轮谈判,华信互动获得了“新浪东莞”房产网的运营权,按照合约,新浪在房产频道的首页以“东莞站”作为链接,点击便进入“新浪东莞”房产网,这样的代价是华信互动每年支付给新浪30万元的城市加盟费。
“新浪东莞”房产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靠广告,“扣除30万元的加盟费,以及相应的人员、场地和维持日常运作的成本费之外,剩下的利润已经所剩无几。”华信互动负责人说,现今该公司把重心转移到东莞长安镇的一个房地产项目上。
全球经济仍处于衰退期,受经济环境影响,一些跨国、大型企业广告主,仍在不断缩减广告开支。根据美国互动广告局(IAB)和普华永道报告称,2009年第一季度美国互联网广告收入是55亿美元,环比下降了10.2%,尼尔森的一份报告中也指出2009年第一季度美国互联网广告开支下降了3.4%。相对于其他广告形式,网络广告的收入规模下降幅度最低。应该说,国际网络广告市场发展态势的不明朗,极大地影响了广告主的信心,广告开支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被消减也成为2009年最显著的特点。
国内市场受到国际经济增长放缓的拖累,直接影响到国内实体经济,广告主营销支出日趋谨慎,地方性企业、中小广告主抗风险能力更差,部分缩减甚至取消了网络广告投放计划。经济危机无情地拖住了网络广告增长的尾巴,今年上半年,中国网络广告营销总规模为83,5亿元,同比增长不到3%,“中国网络广告营销市场已经着实受到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互联网调查数据专业机构DCCI在7月9日的数据表明,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网络广告营销市场规模达到42.6亿元,环比下降7.7%,今年第一季度规模进一步减至34.8亿元。
腾讯以持续稳定的盈利能力颠覆了近十年由新浪、搜狐、网易把持的“三大门户”网站格局,由此网民不得不“改口”称为四大门户。根据2009年一季度财务数据统计显示,四大门户网络广告营收环比均大幅下滑,其中网易网络广告收入环比下降63%;新浪更是网络广告业务历史上首次出现同比负增长,环比下降达37.9%;腾讯一个季度虽净增4亿元,但网络广告业务环比下降30%,对营收贡献不足一成;搜狐网络广告业务未出现触底反弹迹象,环比下滑13%。四大门户均超过各自历史最大下降幅度。
在这一轮全球经济下行的周期中,经济状况给广告主带来了很多困难,但是在这样的底部徘徊还要持续多久?网络广告市场是否到了触底反弹的临界点?国内广告已跌至10年来的最低点,受冲击的绝不仅仅是互联网行业,国内报纸、杂志、广播和户外媒体的广告销售额集体下滑,这是整个媒体行业的灾难。
经济增长放缓对网络广告的影响具有直接作用。“新浪东莞”房产网的遭遇就是经济危机影响互联网的一个见证。有专家预见性地指出,今年广告主对广告支出仍然保持谨慎,门户网站广告业务将继续受到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今年互联网营收并不乐观。
跛足而行
国内门户网站的“四大天王”都难免会受到经济危机胡椒粉式的袭击而不停地咳嗽,国内的地方网站、行业网站、专业网站、新闻网站面对看不到边际的乌云,恐慌心理弥漫着互联网的每一个节点。网站掌门人集体感叹现金流紧张、盈利困难,尤其是后者成为这些网站抹不去的心病。
但国外的一些新闻网站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我的新闻”网站(Ohmynews,以下简称OMN)是韩国著名的新闻网站,在发展模式上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该网站通过实行“市民记者”降低新闻从业的门槛,由此也打破新闻写作的格式,创办两年便实现收支平衡,这与推行“选择而专注”的传播策略不无关系。目前该网站的“市民记者”人数已多达4万余人,每天25个韩国人就有1人深度浏览该网站。
OMN与中国绝大多数新闻网站信奉的原则一样,始终坚持“内容为王”,该网站认为要吸引读者,进而吸引广告商,要生存得好提高内容质量是第一位。对于内容重要性的理解,国内新闻网站不比OMN差。但是OMN坚持内容的独特性、独家性,从一开始就定位为新闻“生产者”的角色。在OMN看来,如果内容相同,读者不会花钱或花时间从网上去阅读纸媒的电子版。对此,国内新闻网站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网站每天花费大量的人力去做廉价的、重复的工作――海量转载其他媒体已经刊登过的新闻,由此造成千网一面,如东北的一家省级网站和西南的一家省级网站从新闻上看没有多大差别。
OMN一开始就决定了不走纸媒附庸的发展道路,自己探索出作为独立媒体的所有权利和职责。我国新闻网站最初都是作为报业集团在互联网上的一面镜子,其功能就是把报纸刊登过的新闻在网上二次传播。因 此能够在人手少、低成本的状态下运作,其发展空间也会受到限制,从OMN的发展历程来看,新闻网站一定要走独立经营的道路,不独立也成为国内新闻网站成长的绊脚石。
地方重点新闻网站背后都是强大的媒体,如大江网、胶东在线、中国宁波网等,这些网站在当地都具有新闻信息垄断性的优势,其他网站没有任何可比性,在内容建设上都是一流的,当之无愧成为地方的门户网站,但是这类媒体背景的新闻网站盈利成为普遍性的难题,通过内容来拖动经营发展的传统报业模式,在互联网这条道路上行走非常艰难。像上海热线、天府热线等电信背景的地方门户网站访问量大,但盈利能力亦困难。中等城市、欠发达地区、三线城市地方网站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但当地网民的更愿意选择到门户网站和其他知名社区网站上去游荡。
无疑,本地网民“外逃”是地方网站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无论是新闻网站、地方网站,还是行业网站,一般认为自己对网络很了解,很熟悉,是当地名副其实的网络行家,但是一个误区始终被他们的“行家的面具”所遮挡――其所了解的仅是网络而不是市场;所熟悉的是内容建设,而不是经营策略;网络行家仅对于网站的战略设定和畅想,而不是可执行的战略分解方案和建立在现有人才基础之上的运营。所以地方网站在内容建设上是大学生,在网络营销上还是小学生,因此导致新闻网站的跛足现象。
一个健康的网站必须是内容和经营两条腿走路,这样才不至于一步一叩首,否则就须依靠拐杖行走。地方新闻网站非常清楚手持拐杖走路带来的风险――一旦政府财政取消或缩减给新闻网站的这副能够平衡走路的拐杖,在没有找到自身盈利途径之前,摔倒是迟早的事情。
政府财政对新闻网站的扶持近十年,目前新闻网站具有一定的市场盈利能力,如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领头羊人民网在2008年全年收入就上亿元,这是其他新闻网站可望不可及的。地方新闻网站的标兵湖南红网盈利能力亦不错,虽不能与人民网相提并论,但在地方新闻网站中是一面旗子。今年初,红网的总舵手舒斌就把网站的经营管理业务从东家――湘江晨报社拿回来,目前已经将人马扩充到四十多人,舒斌决心逆风飞扬,把经济危机变成经济商机。
对于跛足的新闻网站,自然不能把内容变成可观的、可以赚钱的事业。在尝试市场开拓和网络营销的探索路上,始终是在迷糊中失败。但青岛新闻网是一个例外。从一开始就是坚持两条腿走路,“从出生就要学会自己走路,因为政府没有给我们拐杖。”青岛新闻网总编辑李春声说,网站最初是由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投资,2006年收支平衡。2008年青岛新闻网总收入是3000万元,今年,李春声有信心把业绩翻一番。
到“你”的距离
大部分新闻网站把网络当成信息汇集、网民交流的平台,在思想上还没有完全转型到通过网络来获得盈利机会。“互联网总统”奥巴马上台了,新浪合并分众了,开心网的“争车位”游戏植入汽车广告了,各大门户网站都开始“买卖奴隶”了――是我们还没有反映过来,只是网络世界变化太快。
网站从线上到线下的距离究竟有多远?这一问题困惑了网络媒体经营者多年,网站管理者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在努力探索。南京“西祠街区”想依托国内著名的BBS论坛“西祠胡同”的人气,成立一个网络实体街区,给网友提供一个版聚、消费一条龙服务的地方。成立之初,曾经辉煌一时。然而,没过多久,西祠街区逐渐走向没落。今年4月21日,南京“西祠街区”员工向围观市民鞠躬认错,并打出“我错了”的巨幅标语,承认依托网络经济的商铺经营失败。
从线上到线下的距离其实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对于知名门户网站而言,这个距离就是鼠标到电脑;对于有的网站来说,可能是办公室到网站服务器的网线长度,也可能是网站到网民的距离;对于没有特色的网站,可能是地球到火星的距离,甚至更远,因为它们不知道线下的目标在何处。
2006年底,美国《时代》周刊将“YOU”(你)评为“年度人物”。这不是《时代》周刊的恶作剧,而是一个时代的到来,这个时代就是“你”。“你”在网络世界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消费者们完全由被动变为主动,成为主导磐石。“你”是网络世界唯一的主人。
无论是商业门户网站还是新闻网站、行业网站、地方网站,都必须以“你”为中心,否则将成为网络海洋中的一个孤岛。沃华传媒副主编孙长胜说,优秀的网络营销首先是能够聚集人气,其次是建立一条适合网络的营销渠道,通过网络营销促进销售。孙长胜还是市场营销策划专家,也是多家媒体杂志的市场营销评论员,他说,网络营销最关键的是要具有可操作性,能够让网民参与其中乐此不疲,并确定不同阶段的网络推广主题,与线下营销相互配合。
如2008年可口可乐与腾讯的奥运火炬在线传递活动,短短一个月之内吸引了一亿网民的关注,近2000万人参与了该活动,鼠标轻轻一点,QQ用户就可以实现自己参与奥运火炬传递的愿望。如果一旦成为网络奥运形象大使,这个资格便作为QQ秀标签,一直保持下去,这对众多网民来说是莫大的荣幸。孙长胜说,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网络营销活动,为配合这次活动可口可乐发行了限量版的纪念罐,通过传递极大促进销售。对于腾讯和可口可乐而言都是双赢。
网络营销“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全盘思考,制定合适的网络营销策略。淘宝是目前B2C市场最成功的一家网站,但到现在为止仍然还是打破不了亏本的局面,淘宝的市值很高,人气很旺,马云也很出色,就是市盈率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困顿呢?因为淘宝始终不能实现对店家收费的愿望,淘宝最初创立时就有这样的愿景至今都不敢推出。淘宝管理团队非常明白,如果为了盈利而启动向店家收费这套计划,无疑引火上身,危机四起。
但网络营销不能投鼠忌器,毕竟飞机失事的概率是极低的。在经济危机阴霾未退的2009年,要用好网络营销这张“牌”,还需要打组合拳。“网络营销就像花样游泳,得有一双修长的、一套漂亮的动作来吸引观众。”网络营销咨询专家刘泳华说,奥巴马就是通过网络“组合拳”实现了“鲤鱼跳龙门”的飞跃,可口可乐与腾讯的奥运火炬在线传递也是如此。
2004年清华大
学李希光教授的新闻采访写作课程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课。他的教学中有六种实践教学模式,包括对话式练习、作坊式课业、大篷车课堂、案例学习法、情景模拟练习和新闻现场练习等。他引进了“学在路上”的教学理念,带着学生重走路,到孔庙讲新闻学,探访楼兰古城等,在课外实践中借鉴美国新闻学教育中“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受到多方好评。然而,“清华模式”在国内的新闻采访课教学中还只是个案。
根据检索到的论文及国内引进、翻译的西方新闻学原版教材(如《新闻报道与写作》、《创造性采访》、《新闻采写教程:如何挖掘完整的故事》、《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等),可以了解到发达国家新闻实务教育中的一些理念和模式。美国的本科新闻教育就是培养记者,有三个突出特点,即以实务训练为本位、以社会科学为依托、以人文主义为目的。自美国密苏里大学创立新闻学院以来,新闻采访写作一直是美国新闻专业学生必选的四门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实现培养目标,即课堂课程教学、校内传媒工作机会、校外传媒工作机会,丰富的实践经验增强了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美国很多大学都办有自己的媒体,方便学生实习,还进一步要求学生到新闻机构实习,如马里兰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生需要有一个学期在新闻机构工作。加拿大的新闻教育普遍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知识,如从基础报道训练如采访技巧、新闻写作,到一系列的制作课程,而且要有实践经验,要求有两个半年的实习期,广泛涉猎社区报纸业务和电视纪录片制作等。日本的新闻学教育同样强调实践重要性,朝日新闻、电视台等新闻单位从2000年开始接受实习学生,并作为制度确立下来,实习时间为半年,记2学分。①
鉴于国外的新闻学教育和国内“清华模式”的经验,根据笔者所在国际新闻专业的实际情况,尝试设计了新闻采访课程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使之成为具有强烈好奇心、高度社会责任感、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分析力的人。
构建新闻采访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堂实践、校园实践、校外实践、英语采访实践四个部分。
课堂实践
利用课堂做一些简单的采访练习,如用电话预约采访等。具体设计如下: 校园实践 校外实践 英语采访实践 课程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美国的新闻实务课教学提供了一些借鉴,教师只有十分之一的时间上课,接下来就是由教师出各种各样的题目让学生去独立完成,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点、讨论和个别辅导。提倡自学和小组讨论,学生六七人为一组,教师配备2个,一个是大学的专职教师,一个是兼职辅导老师,
由新闻界资深的记者和编辑担任。②以此为鉴,扩展、延伸新闻采访课堂空间,实践课堂可以在教室、在校园、在社会。通过营造采访环境以及让学生真实地进入采访环境,学习如何进行新闻采访。
教学方法上,需要注意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教师参与学生的采访小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鼓励学生树立信心,从学生进入“新闻现场”问第一个问题开始,教师记录下学生的采访活动,并在学生采访结束时给予评价。要求教师能够对每个学生进行至少一次有针对性的辅导。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结合经典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以真实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针对案例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分类采访的内容讲授中,选择典型新闻事件,让学生学着作为职业记者来进行模拟操作。
设计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投入采访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课程成绩分散在学期中间,让学生放弃最后考试背背书就拿学分的思想,特别增加实践环节在成绩中的比重。如采访校园陌生人写成的采访报告,作为期中作业;采访新闻业界人士并写成采访报告,作为期末作业的一部分;采访小组的新闻稿件也作为最后成绩的一部分。
饭在吃,酒在于品。新闻是以最快的速度告诉读者最想知道的事情;文学则是以艺术的手法写出最能感动人的东西。
跟梁衡学新闻系列之四
梁衡说,新闻如饭,文学如酒。饭在吃,酒在于品。新闻是以最快的速度告诉读者最想知道的事情;文学则是以艺术的手法写出最能感动人的东西;前者追求时效,因此难免粗糙、短暂;后者追求审美,就会精致、长久。
梁衡在国内新闻界是第一个详细辨析新闻与文学的同异,反对新闻散文化的。但他也重视新闻的文学借鉴。提出且把新闻当文学。在他9年的记者生涯中,所写的许多山野之人、平民百姓,难免新闻性竞争性先天不足,但他尽量从文学性上来拣回这个损失,所谓失之东隅,得之桑榆。比如说,写捕鼠能手赵生成,梁衡就运用了文学的写作手法。他安排了“口技诱鼠”、“现场擒鼠”、“鼠洞辨伪”三个既有情节又有场景的段落,这在文学上叫形象,但又暗合新闻“现场感”要求。以文学的铺垫来完成新闻的背景。通讯《农民灭鼠能手赵生成》,是这样开篇的:
塞外春迟,四、五月之交才杨柳垂丝。春苗田里,一只黄鼠大啃大嚼,横冲直撞。一会儿,那些翠绿的嫩苗便秆折叶落,在阳光下蔫死一片。这时,远处传来一阵“吱吱”的叫声,这黄鼠如离弦之箭,循声奔去。突然,嗖的一声一根树枝扫来,它便滚翻在地。这时,从树后跳出一个中年男子,他数了一下今天的猎物,足有300多只。这个人叫赵生成,今年40岁,是山西省天镇县南河堡公社的社员,以捕鼠闻名。
翻开梁衡《没有新闻的角落》,“且把新闻当文学”的类似作品屡见不鲜。他说,新闻不是文学,但需要从文学中汲取养分,弥补不足。一是修炼语言积累和运用的功夫:本着突出事实,不喧宾夺主的原则,向文学借鉴白描的功夫,以求文章的朴素平实;本着说清为止,无话则短的原则,向文学借鉴锤字炼句的功夫,以求文章的干净准确;本着力避呆板平淡,增强可读性的原则,向文学借鉴修辞方法以求文章生动活泼。二是修炼捕捉形象和表现形象的能力:新闻信息是一种结论,形象描述是对这结论的丰富和强化;从某种角度说,新闻是灌输,使用形象思维,可以减少读者的“阅读磨擦力”,提高阅读兴趣;新闻是服务,对一些非严肃内容的品味性新闻,形象手法的使用就更见重要。三是修炼发现和塑造典型的能力:如果说文学典型是一个集中反映了生活本质的艺术形象,新闻典型就是一则集中反映了事物本质的信息。与文学不同,它不是写出“这一个”,而是首先要找到“这一个”――
一般来说,典型事件是突发性的,现于表面的,典型人物是已经存在而深藏于生活之中的,所以记者写作典型的功夫有两种。一是捕捉,就是一个“快”字,时刻准备着。一般来讲处于政治生活中心或重大事件之中的记者,容易捕捉到这类典型。但大多数记者,特别是基层的记者就很难有这种机遇。这时就要用第二手:挖掘。在“深”字上下功夫。
梁衡所谓“且把新闻当文学”,乃是提倡新闻向文学“有限借鉴论”,而非“新闻文学一统论”。言下之意,即使粗食淡饭,也要尽量做细做精。让人在充饥之时又能品出点色、香、味来。
(作者单位:杨楠: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董岩:中央电视台)
关键词:新闻传播;双语教学;课程体系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中国“一路一带”战略的逐步成型,特别是途径亚欧大陆桥直达欧洲的“渝新欧”“郑新欧”等列车陆续开通,全球资本的疆界逐渐深入中国传统腹地,许多中国内陆城市的对外开放步伐也明显加快。城市的传播力如何尽快跟上经济对外发展的速度亟待思考,既懂信息传播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业界渴求的对象。纵观国内许多高校的新闻传播双语教学,虽然都在规模和数量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也在课程类别和实践方式等方面有了丰富的积累,但总体上双语课程种类不一、名称繁杂,在具体运作方式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相关课程体系亟待梳理和重新建构,不同高校基于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也应对双语教学课程建设进行由点到面的反思。本研究在对北京、上海、南京、广州、西安、成都和重庆的部分高校开设的新闻传播类双语课程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用人单位对新闻传播双语人才的具体要求,以及高校同行老师的双语教学心得,力图对新闻传播双语课程体系的现状进行总结,对新时期新闻传播双语课程体系的新框架进行初步建构,并对该过程中值得重视的环节和方面进行审视和思考。
一、新闻传播双语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
根据调研,目前国内新闻传播双语课程的开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建设缺乏系统性
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新闻传播双语课程多是以任课教师为中心,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长选择一门或几门开设,整体上双语课程成规模和体系的较少。在我们的调研中,双语课程成体系开设的学校仅占33.3%。以西部为例,课程开设较系统而丰富的是西安外国语大学和四川音乐学院。其中,西安外国语大学开设了《英语新闻报道与写作》、《新闻编译》、《英语新闻听力》、《英语新闻阅读》、《商务英语口语》等课程,四川音乐学院开设了《英美报刊选读》、《英语新闻视听说》、《新闻翻译》、《英语节目主持人概论》、《美国文化简史》、《新闻采写》、《新闻翻译》等课程,两个学校在双语课程的设置上都兼顾了不同专业和不同学期。此外的大多数学校在双语课程开设的学期与课程之间缺少紧密联系,双语教学的系统性和承接性还有待增强。许多双语课程的开设初衷都是学科建设和特色办学需要,但课程设置的时间却并不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有的课程开设断断续续,甚至会由于教师的外出访学等原因暂停或取消,双语课程建设缺乏持续性积累和时间保证。
(二)课程建设缺乏规范性
一些双语课程主要依授课教师个人的兴趣和条件而定,具体执行也由任课教师自己把关,学院没有针对双语课程的整体规范和具体要求。一些双语课程在必修课、选修课和学分设置上还存在不合理现象,如一些理论性强的非基础类课程对学生水平要求高,严格限制为必修课欠妥当,一些需要大量实践练习的业务类课程学时分配不够,不足以保证学生在英文环境中足够的专业知识浸润。另外,一些新闻传播学的基础性课程,如《传播学概论》、《英语新闻采访与写作》等虽然在不同高校开设较为普遍,但是缺乏较为统一成熟的双语教材,各高校基本各自为政。在具体调研中,明确有教材的双语课程占到48%,主要依赖教师自编讲义的课程占到52%,教材建设依然薄弱,不能有力保证双语教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建设缺乏针对性
国内高校开设的新闻传播双语课程类型较杂,名称各异,总体上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基础史论类课程,如《传播学概论》、《外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学》、《国际传播学》等。第二类,业务实作类课程,如《英文采编》、《双语播音主持》、《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关写作》、《广告策划与创意》等。第三类,国外传媒鉴赏类课程,如《英文报刊导读》、《国外电视概览》、《国外经典广告》、《新闻传播学专业英语》、《传播学经典著作导读》、《外国媒介集团研究》、《经典新闻作品赏析》等。第四类,专业方向性细分课程,如《国际新闻》《舆论学》、《美学基础》、《发行营销学》等。调查发现,除了专业背景较强的部分高校比较注重结合人才未来走向来设置课程以外,很多学校的双语课程都是针对性不强的普通课程。一些普通院校还照搬重点大学的课程设置,在课程性质和类型的设计上缺乏针对性。
(四)办学特色结合不够
目前,开设新闻传播双语课程的高校主要分为综合性重点大学、专业特色明显的普通地方高校和在语言教学上具有优势的外语院校三类。这三者之间的双语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定位理应有所区别:综合性重点大学学生基础好、师资充沛,可以更多注重双语素养的综合提升,同时开设理论性较强和实际操作性较强的双语专业课,为综合型双语人才培养做储备;专业特色明显的普通地方高校则应结合自身优势专业,把双语教学的重点放在更具针对性的业务技能教授与训练上,以更好地保持在专业领域的应用优势;外语院校的课程设置则应在国际关系、外事礼仪等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加强对财经、商贸、政法等专业知识的讲授,帮助学生及早将新闻传播专业技能与特定行业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总之,要更好地体现双语人才培养的特色,一是要注重学生的专业基础和现实水平;二是要注重与业界需求的实际对接。
二、新闻传播双语课程体系的框架建构
双语教育要稳定、富有成效地推行下去,首先必须要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各高校的现有条件与学生水平不同,要因地制宜地开设符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但无论具体课程的开设有何差异,都应在整体上形成以几门课程为核心且课程间相互关联支撑的课程体系。史论性质的课程,如《传播学概论》、《外国新闻史》等可以作为学科双语基础课,业务性质的课程,如《英语新闻采访与写作》、《双语播音主持》等可以作为学科双语主干课,而扩大知识面的方向性课程,如《英文报刊导读》和《新闻传播学专业英语》等则可以作为学科双语选修课。基础课、主干课和选修课之间互为关照,并与其他先行或后续的汉语和英语课程相配合。一些适用面较广的基础课和主干课可以在教学重点和学时设置上形成较为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事实上,适宜双语教学的课程应当是在概念、表述和操作上相对具有国际规范和共识的课程,以便于学生的专业学习直接与国际接轨。在条件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宜优先开设实用性强的双语课程,以更好地服务专业实践。除专业课程外,还应适度增添外语类语言课程作为辅助,以更好地解决语言问题。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根据其学科特色和现有办学条件,我们对未来的新闻传播双语课程体系作如下构想,即以“主体课程体系为核心,辅助课程体系为支撑,特色课程体系为亮点”的新闻传播双语课程体系架构(如表1)。在上述框架建构中,主干课程是建设主体,重点在课程的分类建设和彼此的衔接配合。辅助课程作为补充支撑,更多的是提供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支撑,因此除了专业课以外,语言课的设置也宜贯穿始终。至于特色课程,可以根据专业来设置课程要求和知识难度,或者作为选修课程提供给基础较好并有真正兴趣的学生,以便让特色课程的开设更具针对性。总体上,基础课宜开设在低年级,主干课宜开设在中低年级,方向课则宜开设在高年级。
三、新闻传播双语课程体系建构的几个着力点
新闻传播双语课程体系的建构,必须以师资建设为根本、课程管理为核心、交流实践为依托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展开,具体有以下几个着力点:
(一)师资的引进和建设亟待合理规划
双语课程的体系建构不能仅靠一两门课程的开设和两三名教师的自我学习,必须以学院为主体,以学校为平台,从整体上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在师资的专业背景、未来走向、年龄层次和职称结构等方面做出综合考虑。学校一方面要根据条件大力引进海外人才或具有双语背景的教师,并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和课程体系规划对他们进行方向上的引导和系统培训;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专业教师队伍的双语培养,通过分批次、有重点地派出教师访学进修,对亟待推行双语教学的课程进行优先建设。对普通高校而言,积极打造现有团队是双语师资建设的重点。
(二)课程的协调和管理需要加强配合
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各部分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需要以具体的课程建设为基础,由点到面,步步为营。不同双语课程的教师之间、本学院与其他学院教师甚至与业界双语记者编辑之间需要相互配合,这包括相关课程在知识和技能学习上的设计是否原则一致、相互照应,知识结构和内容安排是否衔接恰当,不同学院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过程中涉及的课程管理归属问题,还有“主干课程体系”“辅助课程体系”和“特色课程体系”间的协同建设,以及不同专业的阶段性双语课程建设目标是否冲突等。这些都对课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必要通过细化分工、明晰权责、加强监督和强化沟通来实现。
(三)框架的调整和建构需要调研反馈
关键词:新闻摄影教材;内容分析;变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G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0-0133-02
一、引 言
在新闻专业本科课程中,新闻摄影是一门重要专业课,其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新闻摄影的理论、掌握相机的使用技术和新闻图片的拍摄方法,为今后从事新闻报道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读图时代,高校新闻院系都非常重视新闻摄影的课程建设,而教材自然就成为了课程建设的重点。本文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新闻摄影教材的内容进行定量分析,以描述和揭示十年来(2002~2011年)我国新闻摄影教材的内容结构及发展趋势。
二、内容分析法概述
内容分析法是诞生于20世纪的一种文献研究方法。拉扎斯菲尔德和贝尔森认为:“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传播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技术。[1]”其基本特征是将文字的、非定量的内容转换为定量的数据,通过测量和数据运算从而对文献内容进行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种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已成为传播内容研究的主流方法。内容分析法要求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描述与分析。研究者必须根据预先设定的计划,采用科学的规则,按规定的步骤进行研究。“定量的”描述说明了内容分析法的研究性质,其基本目标是某项内容的频数或某一类别在整体中的所占的比重等。故此,研究的结果不会受研究者的主观态度影响,不同研究者或者同一研究者在不同时期重复这一研究过程都会得到相同的、客观的结果。
三、新闻摄影教材的内容分析
(一)研究问题与假设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摄影技术和新闻传媒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数字摄影与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出版的联系日益紧密。新闻摄影教材应不断修改、完善,及时将新知识、新成果纳入教材。同时,教材还应纳入及时反映教学模式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和新方法。本文目的就是以量化方法考察国内优秀新闻摄影教材内容,看其是否满足上述要求。
对教材内容进行量化分析最难、工作量最大的就是统计不同类别内容的字数。如果教材幅面规格相同,其每页的字数也应大体相同,这就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选择:通过统计幅面规格相同的同一教材及不同教材相关内容的页面数,也能对同一教材的不同部分及不同教材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经考察发现,国内新闻摄影教材的幅面规格基本为十六开,这就使本研究顺利实施提供了可能。因此,从众多的教材中抽取适量的样本,进而对其进行分类统计和页数定量分析,以掌握国内新闻摄影教材内容结构、比例和发展趋势是本文的主要研究。
(二)教材样本选择
在对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时,抽取样本是关键。在本文中,研究的总体是以“新闻摄影”为关键词在“亚马逊中国网站” ()检索到的我国2002~2011年十年期间出版的幅面规格为十六开新闻摄影教材。样本的抽取首先将依据是否属于规划教材,将摄影教材分为新闻摄影国家规划教材和非规划教材两类。然后,根据是否再版,从再版的规划教材中以2006年6月为界各选一个版本。最后从抽取的教材中,随机再抽取一套教材。通过以上方法,最终抽取的样本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盛希贵编著的《新闻摄影教程》第二版(2003年出版)和第三版(2009年出版)。
(三)分类框架的建立与数据分析
以新闻摄影教材的内容作为分析单位,主要分为新闻摄影历史、新闻摄影理论、摄影技术、新闻摄影实务及其他。其中,新闻摄影理论部分又可细分为视觉理论、新闻摄影概述、新闻摄影法律与道德、新闻摄影的功能、特征与题材;新闻摄影实务部分又可细分为新闻摄影记者、新闻摄影采访拍摄与报道、新闻图片表现和图片编辑;摄影技术部分可细分为照相机、曝光与用光、构图与拍摄技巧、感光材料与照片制作、数字摄影系统、其他技术知识。
1.《新闻摄影教程》第二版和第三版内容分类与分析
按照上述方法对《新闻摄影教程》章节内容页码进行分类统计:在《新闻摄影教程》(第二版),页数分量最大的是新闻摄影技术,占到了全书总页数的55%,往后依次是新闻摄影理论(21%)、新闻摄影实务(17%)、新闻摄影历史(6%)及其他(1%)。而在第三版中,新闻摄影技术所占的比重则大幅下降,从55%下降到28%,对应的页码也从240页下降到124页。而新闻摄影实务部分的分量则有较大增加,从17%增加到38%(如图1所示)。
图1 《新闻摄影教程》二、三版内容结构对比
这样的调整有其历史背景:一是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数码相机已得到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即使没有专门学习摄影技术,也能使用数码相机的。 因此不必在教材中用大量的篇幅去讲授相机的基本操作;二是传统胶片时代摄影师必须掌握的感光材料原理和胶片冲洗等技术目前已很少用到,可以从教材中删减出去。相反,当前媒体对摄影记者的专业素养和业务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故有必要加强新闻摄影实务方面的内容。另外,由于用图像软件虚构及修改图片变得更为简便,因此有必要强调新闻摄影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及相关的法律问题等。
2.两个教材内容的明细比较
通过纵向分析两套教材内容结构,让我们对两套教材各自内容体系的结构、比例、变化有了大体的了解,但从饼状图中我们尚无法看到究竟是哪些内容发生了改变,因此还需要对这两个版本教材进行明细比较,这样才能对该教材的状况有更全面和准确的把握。按照前文的分类方法,对二者进行数据明细分析,结果如图二所示:
从内容变化来看,首先,第三版将第二版中分量最重的“感光材料与胶片冲洗”部分删减掉了,而大幅增加了“摄影采访与拍摄”这部分实务内容。调整后,整体上全书内容更为为全面、均衡,几乎形成了新闻摄影理论、新闻摄影实务与新闻摄影技术三块三足鼎立的格局。其次,在总共16个子类中,有11个子类的页数都有所增加,增加比率接近70%,使得新版本教材的信息量更大,涵盖面更广、更全面。
图2 《新闻摄影教程》二、三版内容明细对比
四、小结与讨论
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以下变化:第一,过去新闻摄影教材比较注重摄影技术的情况已经发生了较大改变。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摄影技术已不再是新闻摄影教材中篇幅最多的部分;第二,新版教材对新闻摄影实务,特别是采访报道、图片编辑越来越重视,这部分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这样的变化符合媒介发展的趋势——传统新闻图片主要面对纸质媒体,而今天的新闻图片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互联网、移动媒体及户外媒体等,按照不同媒体的特性拍摄、修改和制作新闻图片显得越来越重要;第三,在传统新闻摄影教材中比重较大的感光材料原理、相片冲印等内容已经从新版教材彻底中消失,暗房冲洗技术已沦为极少数摄影发烧友的“专利”。
研究还显示,目前新闻摄影教材中还未出现有关数字图像编辑、处理、制作等方面的内容。而现实工作中,新闻媒体对摄影记者,特别是图片编辑运用图形软件对图片进行修改、编辑、以及再创作的技能要求将越来越高。在未来,熟练掌握像Photoshop这样的图像编辑创作软件将成为摄影记者和图像编辑的基本技能之一。可以看到,即使目前最优秀的新闻摄影教材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在以后的教材中补充相关知识。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研究样本仅限定于《新闻摄影教程》第二版和第三版,故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概括性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即便如此,研究结果也有利于我们全面准确地了解新世纪我国新闻摄影教材的内容及变化,对分析和认识我国新闻摄影教育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