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20: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院经济管理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theories and model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cultivation for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health management in medical universities fail to meet the needs of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It is necessary to reconsider their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and resource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cultivate good basic research ability for undergraduates.
Key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medical university; health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0 引言
在?t学院校开设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管理学与医学的复合型人才。[1]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框架下,“三早教育”是培养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路径。[2]更具现实的情况是,国家目前在各大高等院校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3]为了满足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是非常关键的。[4]因此,加强大学本科的科研基础能力培养,提高本科生的科研基本素质,已经成为教育学界的共识。[5]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本科生的科研素质训练已经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6]在此情况下,医学校院也高度重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并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了大量科研基础能力培训的课程。但由于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特殊的专业背景,使得现有的关于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未能满足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需要引起相关教育学界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1 现状与问题
1.1 教学目标不清晰
从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在医学院校设置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是为了满足卫生事业发展对医学和管理学交叉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主要课程设置包括了卫生事业管理类和医学类专业课程。在思维样式方面,由于卫生事业管理学属于公共事业管理学,而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管理学的分支,其思维样式属于社会科学样式。而医学属于理科,其思维样式属于自然科学样式。很明显,社会科学思维样式和自然科学思维样式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思维的差异也显著存在于二者的科学研究思维和研究样式方面。由于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特殊性,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思维都存在于教学实践当中。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医学院校专业目标培养的困惑。学生的思维训练究竟以自然科学还是以社会科学的思维样式为主,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仍然存在分歧。这种专业目标培养方面的不清晰也影响了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目标的确定。具体来说,为了支撑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科研基础能力培养,究竟设置什么的教学目标,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缺乏清晰的界定,需要进行深度的思考和顶层设计。
1.2 理科化的科研思维训练
从学科属性来看,医学属于理科,是自然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医学的科学研究思维和模式遵从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在这种研究范式框架体系当中,因果关系的证据是核心。因此,在现代医学科学研究的主要强调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的变量之间因果关系证据。但在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框架体系当中,由于是以人作为研究的主体对象,相关的混杂因素没法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大规模的实验研究将变得困难。这就导致,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尤其是经济管理研究当中,更多探讨因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显著有别于自然科学研究范式当中,通过实验将一些混杂因素进行控制,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来探讨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际上,就目前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展示出来的研究模式来看,主要考察多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主要由于开放性的社会环境,使得单纯考察两变量之间的关系将变得非常困难。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学生绝大部分是医学类的本科生,教师也是以医学背景为主体。整体的教学和学习氛围偏向于自然科学。比如在相关的教材当中,其中的例题及相关的习题训练都是以实验研究为基础而进行的设计。在这种氛围的诱导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思维样式逐渐偏向于理科的自然科学研究范式。
1.3 培养方案偏自然科学实证范式
在医学的科研思维和样式中,无论是基础的实验研究还是临床研究都偏向于自然科学的实证分析范式。受此科研思维的熏陶和感染,在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科研素质培养的教学当中,自然科学的实证分析范式占据了主体内容。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实验研究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各种实验研究设计的样式进行了大量的讲授。更重要的是,在后续的相关科研基础能力培养课程方面,为了迎合实验研究的需要,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相应的设置。比如在统计学教学方面,为了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实验研究数据分析的知识,在教学内容方面就设置了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内容。而在经济管理研究研究当中常见的多元回归分析等内容则相对较少。客观地说,自然科学的分析范式是科学研究的核心。但是,社会科学研究仍然存在自身客观的规律,也形成了自身的研究思维和范式。但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思维和基础能力培养仍然偏向于自然科学,尤其是卫生事业专业设置在公共卫生学院就体现得更明显。
2 治理机制
2.1 转变教学理念
从根本上来说,医学院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从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从研究逻辑和研究范式来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遵从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范式。但在医学院校中,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基础能力的培养偏向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思维,显然不能适应本科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因此,医学院校相关学院必须进行教学思念的转变。摆脱传统的教学思维,适应时代对于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平台搭建等方面,围绕建立本科生社会科学研究科研思维的教学思路,注重塑造本科生经济管理科学基础能力,以完成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基础能力的培养目标。
2.2 重设教学目标
由于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主要在医院、卫生行政机构等从事管理工作,而且专业研究生主要从事卫生事业管理的研究工作。因此,医学院校本科生素质培养必须适应这种管理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医学院校在制定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素质培养目标时,需要建立培养本科生经济管理思维和基础能力的目标。具体到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目标,需要确立以掌握经济管理科学研究分析范式的培养目标。该目标的确定,体现了管理学在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核心地位,强调塑造本科生社会科学研究思维能力的主导思想。
2.3 重置教学内容
在确定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目标后,首先要做的就是重置教学内容。为了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经济管理基础研究能力,需要参考综合性大学经济和管理学院科研素质训练课程的设置。具体在教学内容修订的过程中,删除或压缩相关与医学研究相关的内容,增加与经济管理研究相关的科研基础训练课程。比如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设计与写作、计量经济学等内容。而且,根据相关课程的逻辑关联,将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科研基础训练课程群,以保证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完整性。更为关键的是,在相关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强化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范式重点内容讲授,比如社会调查研究课程中强化对于调查研究的设计、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对于调查数据和二手数据的处理。通过重置教学内容,以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社会科学研究思维,从而提高科学研究的基础能力。
2.4 完善基础教学资源
客观地说,目前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教学内容,与经济管理教师队伍的匮乏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要保证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质量,首先需要加强师资建设。经济管理科研能力培养需要专业的师资队伍。在这方面,可以考虑从综合性大学招聘经济管理背景的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另外,实验室建设方面,可以考虑建设相关的经济管理研究的实验室。比如心理学在经济管理科研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因此需要建设相关的管理心理学的实验室。最后,在科研教学资源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比如,在目前的经济管理类的科学研究当中,对二手数据的分析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样式。在此情况下,科研数据库的建设是关键。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相关经济管理的数据库建设比较少。因此,为了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科研素质,相关数据库建设是需要进一步加强。总之,通过完善教学基础平台,从而保证学生科研思维的训练围绕在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思维逻辑里面。
一、公共管理学科设置现状
公共管理的学科体系建设在我国经历的时间不长,各学派和各高校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差别。目前,学术界对于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设置有一定的分歧,原因之一是,按照我国目前研究生专业目录(1997年),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5个二级学科。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则是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管理、公共事务管理等4个二级学科。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研究生教育设置10个二级学科,即行政管理、非营利组织、公共政策、公共财政等。在10个二级学科的基础上还可以设置三级学科的研究方向。[3]这两个专业目录有相同部分,也有不同部分,其差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也感到上述专业目录没有能全面、准确地覆盖公共管理领域。有学者在宏观视野中阐述了公共管理应涵盖的学科范围,公共管理领域可以对行政管理、非营利组织、公共政策、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国民经济管理、社会发展管理等,依此来设置二级学科。[4]有的学者站在更高的视野探讨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设置,公共绩效应该成为公共管理的目标导向,成为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构架基石。与传统的行政管理相比,公共管理更加凸显管理性色彩,在运作机制方面,有两个明显特征:其一是重视管理方法与技术,其二是突出应用性和回应性。学科设置应遵循此方向去设置。[5]作为一级学科的公共管理学,其研究对象和范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政府自身的运作和管理;政府对社会不同领域的管理(部门公共政策和管制);非政府公共部门的内部运作和管理(如学校和医院的内部管理)。……公共管理二级学科之间缺乏有机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管理、土地资源四个学科上。这些学科划分的基础是横向的领域分工,相互之间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且原来就分属不同的一级学科。[6]有学者则认为,不应仅从管理学视角去探讨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设置,更应从源头去探讨,因为管理学是从经济学分离出去的,所以,应该双管齐下,从管理学与经济学两维视角去探讨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设置。[7]争论的存在说明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设置和理论支撑需要厘清,这有利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与政府工作绩效的提升。中国行政学及公共管理学在其发展进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对于当代国外的公共部门管理特别是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新发展、新趋势和新成就跟踪不够,对国外这一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亟待加强;国内现有的行政学的学科理论体系(特别是教学体系)较为陈旧、单一和狭窄,大部分教科书的理论体系及内容基本上停留在西方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水平上,未能充分体现和吸收当代国外公共管理领域所取得的新成就。二是行政学的研究缺乏开阔的视野,学术基础不牢,既未能反映政府管理领域的新变化,将其他国家机关(立法、司法机关)和非政府公共部门的公共管理活动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又未能顺应当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社会科学发展的交叉、综合和整体化趋势,充分吸收相近学科尤其是当代经济学、工商管理学、政治学和政策分析等学科的新理论和方法成果。它不能突破以往的眼界,在主题上创新,在范围上拓宽和在基础上打牢。三是行政学的理论研究落后于现实的政府管理实践,尤其是缺乏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的重大实践问题以及当代国外公共管理的实践加以深入的研究,行政学的应用性、现实性和生命力不强。[8]受单一行政学的影响,我国公共管理学未能跟踪西方学术前沿,也没有如实反映国内政府运作现状,更没有与社会科学的全面发展相适应,因此,应借助新公共管理思想,探讨我国公共管理学的学科设置及其相互间的支撑机制。
二、新公共管理理念与实践要求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新)公共管理运动。这种运动的目标是以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各种学科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创立一个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新知识框架,以适应当代公共管理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公共管理学者来自于行政学、经济学、政策分析、组织与管理理论(管理学)等各个学科。公共管理学不仅是一种新的政府管理理论,而且也是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2]86西方公共行政学的渊源来自于政治学、法学和财政学等学科,其思想基础则是由伍德罗•威尔逊和马克斯•韦伯等人所奠定的。[9]公共管理学的研究目的就是将管理从混乱和狭隘经验主义的现状中解救出来,使之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知识之上。[10]在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影响之下,学术界对公共管理学科的认知经历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变。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意味着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研究领域范式的转变。[8]73新公共管理认为,那些已经和正在为私营部门所成功地运用着的管理方法,如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并非为私营部门所独有,它们完全可以运用到公有部门的管理中。首先,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即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自我服务”的官僚机构,政府公务人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则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或“客户”。政府服务应以顾客为导向,应增强对社会公众需要的响应力。其次,与传统公共行政只计投入、不计产出不同,新公共管理更加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即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最后,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如成本—效益分析、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和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如“政府业务合同出租”、“竞争性招标”等。[12]新公共管理理念转向的改变,要求公共管理学科设置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公共管理学唯“行政学化”需要加以改变。政府不再是官僚机构,政府变成了顾客导向的政府;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预防在先、治疗为辅的有预见与前瞻思维的政府;从官僚层级制到参与及团队合作的分权的政府;通过市场杠杆进行改革的市场导向的政府。[13]按照“新公共管理”理论所谓“产业型政府”的解释,政府部门实质上是一个特殊的产业部门。政府部门产生、存在和运转的唯一理由,就在于它要生产或提供通过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得不能令人满意的公共物品或服务。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兴起,智识群体已经意识到了公共管理学科设置需要加以改变,需要突破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局限,借助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拓宽学科视域,更好地服务于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门。
三、新公共管理思想影响下的公共管理学科设置模式和支撑机制
公共管理学科虽然存在内在的逻辑和规律,但由于中国公共管理历史很短,各院校办学的背景差别也很大,在尊重学科规范的前提下,也应当鼓励各种不同模式的选择和竞争。[15]将公共管理列为一级学科,是建立在公共管理知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基础上的。虽然对知识进行学科划分是按照科学规律进行的,但这并不能抹煞带有一定主观色彩。公共管理及其二级学科的确立,是对公共管理类知识进行划分的结果,同样带有主观色彩。[16]目前,国内不同类型的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设置存在一定的差别,难有统一的模式,结合国内现状,公共管理学科设置模式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模式以政治学(行政学)为主要学科,设置相应的学科和专业。在这个模式中,行政学成为公共管理学科的主要分支学科,其目标指向直接为政府培养行政管理人才,政治倾向明显。第二种模式以经济学为主要学科,设置相应的学科和专业。在这种模式中,设置教育经济管理、政府经济管理等专业,将政府视作企业进行运作,其目标指向为政府等公共管理部门培养精于成本收益管理人才,绩效倾向明显。第三种模式以管理学为主要学科,设置相应的学科和专业。在这种模式中,设置行政管理、公共管理、教育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相应专业,其目标指向为政府等公共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的管理人才,政策倾向明显。20世纪,社会学只是社会科学中的剩余学科,未能对公共管理学科产生明显影响。第四种模式结合了政治学(行政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是以新公共管理思想为指引来设置学科和专业。在这种模式中可以设置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政治学和行政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教育经济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其目标指向不仅将政府视为企业,或将政府视为官僚机器,抑或将政府视为被动管理机构。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和其他公共管理部门,不仅具有政治倾向,同时具有绩效倾向,还具有政策倾向和社会倾向。目前,国内知名的综合类高校正试行要么在硕士学科专业设置中体现,要么在博士专业方向中体现。当然,这些学科专业间的磨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学科间支撑机制的真正形成和良性运转需要从理论到实践,从理论,返回实践的不断验正和修改才能得以完成。借助四大学科即政治学(行政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形成共同支撑公共管理学科体系设置,并形成支撑机制,这种支撑机制包括学科间融合机制和修正机制。在新公共管理思想影响之下,公共管理部门尤其是政府的主要目标是成为管理绩效和公正公平兼顾的部门。市场法则(经济学)、对公管理(政治学)、对私管理(管理学)和结构归属(社会学)形成了公共管理学科相互间融合机制,并且各学科由此相应衍生出来的公平正义、权力干扰、管理过程和合理分层四种特质,进而形成了公共管理学科间的修正机制。政治学和管理学分别有效区别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而将这两个学科结合可以更好地将两个学科的公私管理技术融于一体,同时管理学针对私的管理经验能有效弥补政治学对公的管理不足。政治学的对公管理经验可以进一步拓展管理学的管理视野。与此同时,经济学的市场法则能促进两大学科的管理技术朝同一方向迈进即效率,对私管理特别强调服务于市场的管理效率,但并非所有公共管理领域均以效率优先。社会学强调结构归属可以很好地将公共部门服务有效分配于社会群体,有效处理了公共管理部门内部以及公共管理部门与外界沟通中的结构关系。经济学将理性经济人假设带入公共管理学之中,将公共服务中的消费者与提供者类比为一般市场中的消费者,但这里需要注意,公共服务的消费者不仅是消费者,而且还是享有社会权利的国民。社会学强调合理分层的关系,如果将消费者分层不当,则会造成管理绩效低下甚至趋负现象,同时权力干扰也会带来效率的低下,市场中的公平正义原则可以有效予以修正,合理分层则可以修正公平正义的无度。管理过程强调精细化与操作化,可以有效修正合理分层的方法与技术,而权力干扰可以使管理过程服从于宏观与整体战略。这样便形成了完成修正机制的循环,有利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完备及与实践的衔接。毋庸置疑,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在中国仍然十分年轻的学科,还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中国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应当密切结合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解决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实际研究中应当更多地采用规范的研究方法,并坚持客观性和中立性,力争超越简单的观察评述,揭示问题的本质,从而为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
新医改对于药事管理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紧跟政策步伐,认真学习领会政策的精神实质,在教学当中要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对医疗机构运行管理的影响作为一个新的重点和难点加以讲述,要通过讲解使学生树立崭新的管理观念,把对医院药事管理的认识从传统的主要是指采购、贮存、分发药品的管理,自配制剂的管理,药品的质量管理和经济管理等,即对物的管理,转变为重视“人”合理用药的管理,即以对患者合理用药为中心的系统药事管理,更好的顺应时展的需要。
一、以“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为线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在接触药事管理的内容之前,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药学专业知识培训,对于医院药事管理的认识仅停留在日常生活的感性接触阶段。根据教学计划,整个医院管理学共计56个学时,用于讲授药事管理的仅4个学时,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是学生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继而对药事管理形成正确的理念是教学中最大的重点和难点。笔者通过“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的线索,将药事管理的基本概念、药事管理核心政策法规、合理用药管理理念以问题的形式抛出,再针对问题进行讲述,使学生乐于主动接受课程中的主要知识点,最后在讲授结束时通过“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这一线索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系统整理消化各主要知识点,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二、以《药品管理法》为核心展开教学
《药品管理法》作为国家对药品管理的专门法律,在药品监督管理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各项药品管理法规规章制定的依据,也是药品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司法审判最重要的法律依据。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对各项药事活动作了全面的原则性和规范性规定,内容具体而丰富。笔者在教学中选取与医院药事管理密切相关的第四章医疗机构的药剂管理和第五章药品管理做重点讲述,既让学生对《药品管理法》有了整体的认识,又通过对重点法律条文的释解,使学生了解与之相配套的法规规定,熟悉和掌握药品管理的各项规范要求,重点掌握“假药”与“劣药”的概念和医疗机构的药剂管理的精髓,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侧重医院药事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在近几年间,根据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药品科学规范管理的需要,国家卫生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断出台新的行政规章,同时对一些老的行政规章进行了修订甚至再修订,这些都要求《药事管理学》的讲义编写一定要注意及时更新。考虑到教学对象是医院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因此在选取教学内容时侧重介绍医院药事管理具体活动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医院药事管理组织、药品采购养护、处方管理、临床合理应用等,并着重介绍上述内容在整个医院管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医疗管理的关联等。在教学中主要讲授的新修订或新出台的政策法规有:《处方管理办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医疗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医疗机构品、第一类管理规定》等,除此之外,还重点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品和管理条例》、《二、三级医院药学部门基本标准(试行)》等内容,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等进行描述性讲解。通过有针对性的讲解使学生对医院药事管理与医院其他管理项目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四、引入案例教学法,增加课程的实用性
一方面,要紧扣教材,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有序地安排教学层次。另一方面,大量应用举例说明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比如从近期开展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谈到抗菌素滥用和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而更多的是,以笔者本人以往从事的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出发,将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一摆开,再找出相对应的政策法规,讲解问题的原因和实质,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事例具体详实,可起到很好的诠释作用。在向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讲授医院药事管理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体会到,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认识水平,明确教学思路,突出重点,及时更新教材内容,结合案例生动教授,使学生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继而对课程形成正确的理念,最终达到教学的要求。
作者:林自中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
关键词:医疗经济;商业智能;精细化管理;应用;作用
一、医院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这一管理理念最初来源于企业管理领域,它依托于社会发展后的分工高度细化,同时也是为了响应社会对于产品和服务的精细化要求应运而生。精细化管理通过系统化、标准化管理思想的应用,通过改变管理规则,力求规则的协同化和细致化,强调管理手段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再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统筹组织内部分支机构和组成部分有效衔接运作,精确关联、高效沟通,增强组织竞争力,获取更大商业利益。医院精细化管理实际是一个舶来品,是医疗管理向企业管理的一个学习借鉴的过程。精细化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运用,能够推动医院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将医院运营成本细化到考核单位,制定成本费用的具体分摊标准,把科室责任、权利和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整个医院的经营目标而努力。精细化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实践,有利于统筹医院现有的人力资源、运营信息、总务器械、流动资金、医疗技术等各种资源,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做到内部经济,避免资源隐性浪费,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有效控制医疗成本,提高医院经营收益能力,做大医院优势学科,做强综合竞争力。这里我们主要讨论HERP系统以及BI系统为主的商业智能对医院经济精细化管理的推动作用。
二、商业智能的构成及概述
医院运营管理系统是在企业ERP系统上发展而来的,是利用医院“物流、资金流、业务流”这些供应链来为医院的战略发展目标服务。要发挥预算的作用,严格会计核算,以薪酬绩效为指挥棒。医院运营管理系统包含人、财、物管理三大方面。财务方面主要是会计核算、编制预算及资金管理、医保政策谈判、项目及科室成本控制、收入管理。物流方面主要是医院药剂科、总务科、器械科各级各类库房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是运营管理的基础。人力资源方面涉及到人力资源引进、培养、进修管理、薪酬制度改革、职称评聘,最终落实到绩效考核和发放,通过激励和约束功能引导职工围绕医院战略目标而工作。医院经济运行精细化分析系统(BI)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管理决策支持信息,包括以下三个主要部分。一是数据交换平台建设。建设医院经济运行数据集成平台,通过集成卫生资源信息整合平台,对卫生资源信息进行统一规划和信息整合,建立医院卫生经济管理数据规范和指标,填充医院经营管理数据。为辅助决策信息提供标准的数据格式和数据源,为医院开展不同角度的监管提供技术上的保障。二是数据资源管理中心建设。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同时从HERP、HIS、医保、LIS等系统采集输入数据。实现数据的分层管理,建立原始业务数据库、标准字典编码库、经济运行主题数据资源库。从业务分析角度,建立分析主题,同时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形成医院精细化运营BI系统的主题数据模型标准,以便今后为扩展医院卫生经济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三是数据分析功能建设。根据数据分主题建立数据分析功能,将数据分析结果通过图、表等多种方式展现出来,提供管理依据。医院经济运行精细化分析系统(BI)是在HERP基础上的高级应用和深度开发。HERP等系统产生的业务数据为BI在医院的应用奠定了数据的基础,利用BI的应用理念和医院经济运行分析的模型整合数据,从全局的角度进行科学的规划,优化现有资源,提高配置效率。
三、商业智能在医院经济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
HERP系统将业务流、数据流结合起来,信息共享。利用全成本分析作为内部控制的基础,通过收支预算、物资预算等,将会计、成本、物流、固定资产等业务串联起来。
1.统一基础信息,把系统内需要提取的信息都做规范的编码,使医院经济运行数据实现了无障碍的使用和调度,为下一步信息联动打下了基础。
2.建立适合医院的包括项目成本、科室成本在内的核算的方法以及管理成本分摊、建筑折旧、设备折旧等的摊分办法,建立成本分摊、成本核算的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可以实施病种成本分析。成本一体化的管理思路,可以为医院成本合算提供大量相关的数据基础。
3.建立预算控制处理方式。以收支、项目等各类预算,对会计核算、资产购置报损等进行监督和控制。同时,所有预算核算单位以科室为基础,与成本、会计进行数据连通,保证预算执行分析的准确性、及时性以及分析的广度和深度。
4.分类管理物资耗材。为属性不同的各类型物资耗材设置适应各自特色的管理办法和程序,优化各个环节的管理流程。通过物流系统,让收费耗材实耗实销,对高值材料进行全程跟踪管理。
5.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全过程跟踪固定资产。实现资产的动态自动核对,对大型医疗设备进行单个核算和考核,为资产的管理、分配、购置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同时,将设备数据与PACS、成本等系统关联,实现了大型设备的单机效能分析。
6.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和跟踪评估机制。通过绩效工资分配方法和多方位绩效考核,针对性地为医技科室、临床科室、行政职能科室分别应用不同的考核方法和量化考核指标。根据不同科室、岗位设定绩效指标,跟踪指标数据和指标的完成情况。通过医院绩效指标体系的预警监测机制,对比已建立的医院指标库、知识库,进行动态信息反馈。
7.实现已开展业务的统筹整合。实现会计、预算、人力资源、成本、物流、固定资产、总务后勤、绩效、薪酬等业务的统筹整合,让医疗服务业务与后台运营业务的全面资源整合,实现药品购销业务和后台运营业务的全面资源整合,实现以财务为中心贯穿全院各个业务科室的资源整合。
8.商业智能在医院精细化管理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多系统整合的全面分析思路。BI系统数据分析是多系统整合的思路。将HIS、HERP、病案等孤立系统的数据通过数据接口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交叉组合分析,从而能够获得更好地分析效果。为医院资源的整体优化,领导的决策、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实现优化医院运作、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2)确立完善的指标分析体系。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对数据进行归类分析。一般指标体系建立可以按分析内容进行归类分组,例如医院基础规模指标、服务量指标、等级医院评价指标、科研教学指标、医疗质控指标、成本控制指标、经济运营效率指标、社会公益指标等。(3)合理利用各种分析方法。商业智能的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各业务系统。为了获得更好地分析效果,可以合理利用同比分析、环比分析、结构分析等各种分析方法,通过饼图、柱图、折现图等进行直观显示。
四、商业智能在医院精细化管理中的作用
1.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对数据分析模型和行业标准数据的应用,将本期数据与同期数据、行业标准数据的比较,准确迅速地判断出问题。利用基于行业数据的分析模型,通过因素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方法、仪表盘分析方法、环比分析方法、杜邦分析方法、瀑布图分析方法、雷达图分析方法,实现对问题指标的深度钻取和横向数据关联,来定位影响问题指标的因素,并快速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提供分析报告模板,从多角度对每个可能出现的问题列出解决方案。
2.进行辅助决策。商业智能通过对会计核算、成本管理、预算控制、物资流、固定资产管理、医护工作量信息、门诊住院收入等业务数据分析,对医院的偿债能力、效率效益、工作量、人员结构、项目、收入、支出、收益等指标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展现,形成决策服务数据,为正确经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和合理建议。
3.优化医院管理。优化医院的资源信息传递、管理、利用的效率,建立资源共享的信息化系统,优化内部协调,提高医院执行力和管理水平,促进效率提升,提高医院获取、分析和把控工作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加速有效信息的循环。医院管理层甚至医院举办方能够迅速了解医院工作指标完成情况和医院经济运行状态。通过与本医院历史同期的纵向比较和与相同指标及相关指标的省区内乃至全国水平横向比较,发现医院经济管理中潜在的问题,找出与其他医院的差距或者优势。
4.进行信息预测。通过对医院每一重要决策活动将带来的财务情况变化,进行预先分析测定,评价医院的偿债能力,考核医院运营业绩,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提出有效的风险防范对策。
参考文献:
[1]张颖楠.HRP架构下的医院绩效奖金管理系统建设与完善[J].经济研究导刊2014,(22).
[2]杨丽倩.浅谈公立医院绩效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4,(14).
[3]李则河,彭晨辉.建设集成化ERP平台及其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2011,(9).
[4]刘丽华,曹秀堂.基于ERP系统的医院运营管理[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2,(1).
[5]闫华,刘伟,郝梅.企业资源计划在医院的运用———医院资源计划[J].中国医院管理,2011,(12).
[6]李明.医院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实施[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2).
【关键词】 医院管理学; 课程; 教学
【Abstract】 The article reviewed the developing progress of the subject of military hospital management.The author made a summary on the progress and innovation of the teaching.These experiences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other subjects.
【Key words】 hospital managemen; curriculum; teaching
第二军医大学于1993年9月在军队率先创建了《医院管理学》课程。《医院管理学》是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医疗、护理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训练层次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任职教育等。针对课程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组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方法,探索思路。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教室、校园网和Internet等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因此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1]。
1 我校军队医院管理学课程的建设历程
经过16年的创建发展,《医院管理学》课程建设主要经历了以下3个发展阶段。
1.1 创建并完善《医院管理学》知识内容体系(1993~2000年)
本阶段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创立并完善,开始招收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医院管理学》作为两级学历教育的核心课程,创建了适合两级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框架,并开展标准化内容的筛选与撰写,编写了第1部《军队医院管理学》教材和教学大纲,经过逐年更新和完善,形成了两级学历教育稳定的知识内容体系。初步形成了以理论授课为主,以案例讨论为辅的授课模式,形成了以本科生为对象,系统理论、流程和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医院管理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内容体系。
1.2 构建《医院管理学》多目标训练体系(2000~2005年)
本阶段我校《医院管理学》学历教育的类别扩大,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扩大到医疗、护理等专业,任职教育任务与范围也不断增加,由全军医院院长班发展到相关的各级、各类任职与继续教育项目,课程建设开始转向如何适应多目标需求的改革阶段。根据复杂适应性系统(CAS)理论、能级管理(PM)理论、全面质量管理(TQC )理论和《医院管理学》课程多年来的实践,我们将训练范围、训练内容、训练方法与考核标准按照多目标进行分解,构建《医院管理学》多目标训练体系,其中:训练范围包括不同专业(卫管、临床与护理等)、不同类型(大专、本科、专升本、函授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继续教育项目等)、不同层次(卫生行政机关、医院院长、医务部主任、护理部主任、经济管理科主任、科主任、护士长等);根据训练内容进行分层设立,编写了系统专业教材和辅助教材,课程体系中逐步融入内部管理、外部管理、微观机制研究、宏观体制改革等内容;应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训练方法,授课模式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以能级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思想针对不同训练目标界定了考核标准。
1.3 建成《医院管理学》信息化训练平台(2005至今)
本阶段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任职教育对本课程的需求不断增加,授课内容和教学手段的要求随之提高。按照《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纲要》的精神和向信息化教学转变的要求,《医院管理学》训练向信息化转变成为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在总部和学校的支持下,我校率先在全军建成了《医院管理学》信息化训练平台。其中包括了硬件平台,资源数据库、软件库以及训练装备四部分内容,硬件平台包括网络信息平台、数据库平台、模拟仿真平台、虚拟现实平台四个部分;数据库包括共用基础数据库、卫勤专题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卫生资源数据库和医疗卫生机构数据库。软件库包括了卫勤优化决策支持系统等37个训练软件。训练装备在总参训练项目的资助下,研发了卫勤决策模拟训练器——卫勤指挥综合作业箱。训练手段开始由课堂授课为主转向包括模拟训练、实兵演练和现场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也实现了军地结合、平战结合、理论技术与装备结合、课堂授课、网上推演与实兵演练结合的特点。《医院管理学》训练手段和内容均实现了跃升。
2 我校军队医院管理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我校自1993年开始向本专科生讲授《医院管理学》课程,至今已有16年的时间。从讲授一门课程到校级优秀课程,以及立项的总后优秀课程,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创新。主要经过了以下3个阶段:
2.1 传统教学模式阶段[2]
此阶段我们主要采用“讲授——接受”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5步,属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做法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这种教学模式有其局限性,即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逐渐养成了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习惯。在课堂上,学生获得信息基本上局限于教师和书本,除非教师主动提问,否则学生很少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创新型人才。
2.2 多样化教学模式阶段
2.2.1 师资力量的多元化发展 教学组的成员原来只有本教研室的教员组成。但为了加强教师交流、学生交流、学术交流的力度,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尝试从附属医院、其他大学及卫生管理部门请有资历、有经验的专家来校上课。这批兼职教师能把工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通过专题式的上课方式传授给学生,提高了课程的实践性。
2.2.2 教材的多样化发展 为配合教学,我们设计了以纸质教材(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等)为主,配套的音像制品,电子、网络出版物(电子教案、电子图书、试题库、网络课程、资料库、CAI课件等)为辅的一体化教材体系,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完整的教学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此外,在加强自编教材建设的同时,还积极引进和使用国内外优秀教材,以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3]。
2.2.3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发展 采用理论授课、案例讨论、模拟训练、网上推演、学员上讲台、现场观摩、实兵演练相结合,按照《医院管理学》军地结合、平战结合、理论技术与装备结合、课堂讲授网上推演与实兵演练相结合的特征,最终把《医院管理学》课程建设成为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不断交叉融合,授课内容多元化、不断更新完善,对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任职教育进行多目标培养的精品课程。
2.3 基于网上教学资源的网络教学阶段
课程依托信息化训练平台,拥有配套网络,硬件环境。运行良好,已对各层次学员开展《医院管理学》模拟训练和网上推演教学活动。本课程信息资源包括网络课程、试题库、数据库和软件库,各库资源丰富且不断更新,充分满足课程的教学需要。
2.3.1 网络课程 立足于信息化训练平台开发的《医院管理学》网络课程中设立课程规划、资源准备、课程配置、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各部分均进行了设置并不断完善,成为学员学习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师生通过网络课程交流课堂心得,提出问题,并共同上传相关信息及学习资料,使学员在交流中不断学习和提高。
2.3.2 试题库 配合教学活动,相关的试题库已建设完成并在2004级公共事业管理本科学员中开始试用,现已应用到各层次《医院管理学》的教学活动中,试题库内含试题1 100余题,试题不断更新,题目质量较高。
2.3.3 数据库 数据库由共用基础数据库、卫勤专题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卫生资源数据库和医疗卫生机构数据库构成。已建设完成并应用于教学活动中,相关数据不断更新。
2.3.4 软件库 软件库由平战时应用系统和训练系统构成,包括37个训练软件系统,用于各层次模拟训练与网上推演。
3 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3.1 加强教学环节管理[4]
任何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目标都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员从中受益,因此对教学环节的严格管理非常重要。应该不断完善和落实各项教学制度,通过制度对教学全过程进行严格监控和管理。开课前期:成立专职、精干的教学组;召开师生见面暨教学动员会,通过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的原则,开好教学组集体讨论会,明确教学内容的进度、深度、重点、难点,各位授课教员针对自己的教学班次和授课内容,做好课堂设计,写好教案,准备好多媒体幻灯。开课中期:落实备课、试讲、听课、讲评制度;坚持召开教学工作例会,实施动态教学质量监控;定期召开教员与学员代表座谈会,加强与学员的沟通和交流。开课后期:认真组织考务工作,完成教学总结和教学研究工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2 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
实验与实践对于课程建设非常重要,是培养学员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军队医院管理学相对于基础理论的学科而言,是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它不同于纯理论的学科,它既有理性的思考与总结,又有理论的提炼和上升,但更多的是源自实践,用于实践的鲜活知识。本课程建设面向平时管理与战时指挥,突出理论技术与装备结合、课堂授课、模拟训练、网上推演与实兵演练结合,坚持了院校训练与部队实际相结合,增强了课程的应用性。大力实施实践教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 苑永波.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中国电化教育,2001,(8):2629.
[2] 许星莹,邱鸿钟.《医院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9):3739.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1-0096-01
一、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意义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还没有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该专业是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开设的,因此,该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明确的标准。不少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在原设相关专业所设课程的基础上,做些修改,增加或减少几门课程,从而形成一个新的专业[1]。针对公共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问题进行探索,重点是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审视现有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与不足,构建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特色。
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
在被调查10所院校中,在培养目标设置方面,均体现以培养具备现代化卫生管理理论、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强的管理、交际能力,了解卫生事业发展趋势,具有创新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院、医药企业等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但各院校在培养目标设置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没有对应,培养人才类型各不相同,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山东中医药大学则是应用复合型管理人才,还有其他院校是高级复合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因此,中医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更具特色,即培养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有现代卫生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经济管理学的相关知识、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基础知识能力,能够在卫生行政部门、医院、医药企业和各类公共事业组织等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
三、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
关于教学时数,必修课程总学时数:最多的3610 学时,最少1926学时,平均265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最多的2776学时,最少1366学时,平均2603学时。实践学时最多1697学时,最少114学时,平均562学时[2]。各院校的课程设置层次基本相同,但必修课安排比例上差别较大。
调查10所院校发现,各院校课程设置大体分为公共课、医学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公共课程必修课学时在30%左右,公共课科目大体相同,公共课包括:体育、外语、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基本原理等政治思想、身体素质及基本知识与能力素质类课程。医学课主要以医学概论、医学单科形式设置,医学类课程必修课学时最高为35.55%最低为16.19%,医学类课程必修课学时比例差距较大,各院校应结合自身条件整合医学类课程门数及学时,建议医学类课程必修课学时在30%左右,让学生用较少的学时学习更多的医学知识。专业课主要就是卫生管理、经济类课程,专业课程必修课学时数最高为58.28%最低为35.15%,建议专业课程必修课学时数在40%左右,课程选择要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专业核心课程。
为适应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学科组建,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全面分析中医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四年制)人才培养现状、医学课程与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中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学课程设置的发展方向,形成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多次召开专家讨论会、召开毕业生座谈会,对现有教学计划进行修订。该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相关体制改革内容,结合本学校自身特点,制定出符合中医院校的教学计划。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公共课开设9门,656学时,开设体育、外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基本原理等;医药基础课11门,704学时,开设中医基础概论、正常人体解剖学(含组胚)、病理学、生物化学和药理学等;专业基础课11门,528学时,开设经济数学、线性代数、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基础和西方经济学(微观、宏观)等;专业课12门,576学时,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组织行为学、电子政务和文秘基础等;任选课10门,320学时,医学伦理学、商品学、医药信息管理、科研设计与方法和人力资源管理等。
科学教育改革的新构想,其特征是突出科学、技术。新医改政策下,卫生体制改革的发展要求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建设要紧跟时代步伐,从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中医药高等院校肩负着卫生管理队伍建设的任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对策
信息技术管理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其能够让医院的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的快捷高效,是医院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
一、医院信息化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一方面,医院能够通过高效合理的档案管理收集到具有价值的信息资料,通过对信息资料的深入分析,又能够找到医院在服务能力、医疗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这样医院才能制定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学习和改善。而现代城市的发展促使医院的规模越来越大,需要管理的档案资料也逐年增加。如果只依靠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既浪费纸张资源和空间资源,也容易因为档案保存不当产生很多严重的后果。而信息化的档案管理系统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容纳海量的档案信息,提高医院档案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这样档案信息才具有更高的利用价值,也能够促进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医院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能够增强医院与病人之间的联系,为病人和其他同行提供更加多元的信息服务。一般来说,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可以实现不同医院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传输。这样病人即使在不同医院就诊,医生也能快速找到病人的病历,节省诊疗的时间;而医生专家之间也能够进行更加畅通的学术交流,相互学习借鉴成功的诊疗经验。这对于提高医生总体的医学水平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信息化档案管理的特点
与传统的人工档案管理方式相比,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医院档案管理有一些新的特点和优势。首先,信息化时代的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信息技术下的档案资料能够以电子信息的方式保存,工作人员在填写资料和收集Y料的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大大缩短,这就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而医院的档案管理经常涉及到病人的过往病史、个人信息等等,应该在需要的时候以最快的速度调度出来供病情参考,才能为挽救病人节约更多宝贵的时间。
其次,信息化档案管理更加重视对档案的综合运用。由于纸质档案搬运起来部分不便,很多档案都是收集起来放到保管室封闭管理,而没有充分发挥档案资料对于医院建设的积极作用。而信息化的档案管理使得查阅和提取档案的操作更加简单快捷,工作人员只需要进行一些计算机操作,就能迅速的调取需要的档案信息。这样信息就能够被充分的利用起来,为医院的发展决策提供更多可靠的参考,并促进医院服务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医院信息化管理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技术建设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为此,医院必须不断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技术,从硬件技术上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创造良好的环境。这就要求医院相关部门密切关注该领域的最新技术,花费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去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软件系统。医院应该将传统的纸质信息转化为电子信息,并按照一定的规律编排出比较完整的档案信息管理体系,方便医生和病人随时查询。同时,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还应该以提高综合服务水平为导向,建设档案管理电子系统的信息平台。因为大量繁复的档案编写工作都是由医院内部工作人员进行的,而医生和病人只要能够通过信息平台查询到想要的资料即可。因此,医院必须建设完善的档案信息平台,满足实际的使用需要。
(二)加强人才建设
当然,医院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必然意味着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只有拥有R档牡蛋腹芾碇识,并熟练掌握电子信息系统操作方法,同时还具备一定医学知识的工作人员才能胜任这一工作。医院引入的大量现金设备和软件系统都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和操作,档案管理及其信息平台的建设才能正常进行。这就要求医院建立起一支现代化的档案管理队伍,包括建立起健全的人才引进制度和管理制度,以优厚的待遇吸引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人才。在日常的工作中,也要重视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技术和思想素质。这样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及时掌握新技术,并且以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对待档案管理工作。
(三)加强制度管理
为了保证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自动化进程,医院还应该通过有效的制度管理提高工作成效。一方面,要加强法律法规的相关宣传,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并掌握信息化档案系统的管理方法,保证档案信息能够得到恰当的利用。通过法律宣传,能够使各部门明确档案管理的职责所在,同时也了解信息化建设应该遵循的规则。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监督,对收集资料、保存资料的过程进行检查,以保证资料数据的正确性和真实性。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各项操作都应该符合规范,避免违规行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院档案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加强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医院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面对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采取科学有效的建设策略,让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得到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唐启科.医院档案管理如何适应医院信息化要求的对策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2,20:4736-4737.
[2]边俊士,张伟.医院信息化与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现状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02:165-166.
公立医院的改革迫使医院内部经济运行中投入产出的管理产生重大变革,成本核算成为加强医院内部经济管理和建立完善的分配制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市场准入和赢得或占领市场的基本保证。在医院内部确立成本管理战略思想和在财务会计组织体系的详细分工中设立专职成本会计和制度,引入多种成本管理的方法进行探讨。
1 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确立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
增收节支是医院经济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因此成本管理要从成本发生的源流着手,成本发生源流是成本管理的重点,成本管理措施的着力点也应该是成本发生的源流。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成本控制和成本不断降低的源泉,体现了成本管理源流的管理思想,是现代医院管理中“不断改进、提高效益”思想在成本领域的综合体现。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所在,更多具有战略性,是战略成本管理中的重点。另外医院可以以现有条件为前提,加强日常成本管理,减少浪费来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医院根据发展阶段的不同,其目标和战略重点也不同,所要求管理的战略也不同,构建与选择要与医院发展的阶段相适应,树立成本动因和培养职工成本意识的概念,将成本管理的应用机制融入到医院各部门和各级人员头脑之中,使成本管理措施融合到具体的业务过程和管理过程之中,使成本管理的思想得以顺利实
施,使成本管理的方法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在全体职工中确立战略成本管理思想也有利于医院管理制度的稳定,有利于各任领导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和工作的延续,有利于医院可持续发展。
2 设立医院成本管理机构和专职成本会计
医学科技的发展使医疗活动内容和形式不断延伸扩大,医疗活动物化和活化劳动中涉及数以万计的项目,使医院成本管理和分析面临质和量的改变。医院这种特殊行业性质使成本核算、分析变得异常艰巨和困难,应用我国现有的财务会计制度和规范已不适应医院经济管理的运行,不能体现医院真实的经济状况和效益,不能提供加强内部核算和管理的杠杆作用,不能体现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内涵功能与加快医院改革的步伐。医院内部设立成本管理机构和专职成本会计对加强医院成本管理和经济核算,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医院管理当务之急,不计成本的医院经济管理模式不切我国社会发展现状,也不利于加强和提高医院经济运动的质量。
2.1 设立成本管理科
现代医院成本管理涉及到医院各个方面,建立高效完善的成本管理机构和成本核算分类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体系和动态成本核算管理与控制综合网络。控制成本动因,重构价值链,确立成本管理范畴和分类,规范和监控日常成本管理、分析日常成本变化、计划和确立成本管理目标,对可能出现的成本重大变化和面临的机会或威胁作出及时的预报,使医院有充裕的时问作出反应和调整。效益的高低、效果的好坏、质量的优劣和进行相互间的评估比较。医院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医院成本管理必须首先建立在医院内部完善的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的基础上,推进医院全面质量管理现代化进程,应将多种成本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引入到医院成本管理中,发挥成本管理科在医院管理中的基础作用。
2.2 加强成本管理科基础建设和制度建设
及时、畅通、正确的信息流有赖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根据医院规模和现状配置能满足成本管理科工作需要的必备设备,有条件的单位尽快全面引入经济信息的全程管理信息化。同时应加强成本管理科自身制度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成本管理科发挥成本价格管理的重要功能,也应赋予具有成本价值取向和决策权。因此成本管理科内部制度建设尤为重要,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是保证成本管理科良性运行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2.3 设立专职成本会计及其基本要求
医院专职成本会计人员除具备一般会计人员应有的素质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与医院管理学知识,了解和熟悉各环节成本产生和合成的原因、影响因素、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协同和配合完成全过程的成本管理任务。根据我国医院财务会计现状,一方面整改和调整现有会计人员队,加强继续教育培养,另一方面条件许可的医院应加快引进专业成本会计人员,使医院成本管理工作整体上一个台阶。为保证专职成本会计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设立定期的资质考核认定政策和制度。
3 制订医院全面成本管理体系原则
医院在整个医疗活动过程中无一不涉及医疗成本的输出,各种医疗成本在时间源流、空间源流和业务源流交替作用下构成医疗活动消耗总和,也即发生了物化和活化脑力劳动的消耗总和。贯穿着医院管理各个方面的直接和间接消耗,医疗活动消耗就普遍意义上讲大部分活动有其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医院成本管理体系的确立应遵循以下原则。
3.1 低耗、高效原则
利用较低廉的医疗成本提供较优质的医疗服务或利用合理的医疗成本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尽可能有利于控制可变因素,降低医疗消耗和资源浪费或过度服务,提高医疗质量。
3.2 遵循医疗市场规律原则
医疗服务是一个广阔的市场,一切医疗活动根据市场规律应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游戏规则进行,不遵循游戏规则的医疗活动必将被淘汰。
3.3 有利于医疗成本核算、医疗成本分析、医疗成本控制,提高整体经济管理水平的原则
成本管理涉及到医院方方面面,既有国家利益、集体利
益,又关系到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科学、规范系统的成本管理体系应体现医院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及提高科学管理效益的有力手段。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提高其工作效率。
4 引入多种成本管理方法和建立全程成本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规定的事业单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办法已不适应医院改革和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从成本核算内容上讲,它是一种不完全的成本核算,有些内容缺失,有些费用项目无法进行准确的成本核算;二是从成本核算方法上讲,它是不严格的成本核算,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核算条件,各种成本费用的界限没有正确划分,实际操作时也难以严格控制;三是从成本核算形式上讲,它是内部成本核算,实质是加强支出管理的一种手段,目的是加强内部管理,缺乏市场和市场竞争要求及真正意义上的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医院内各部门采用何种成本管理方法应视具体情况分别对待。例:对纯行政部门仍可采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内部成本核算,加强支出管理;对业务各部门和后勤(包括已剥离的后勤)根据功能职责范围可引入双重或单纯全套的企业成本管理最新方法(条件许可的医院可逐渐采用国外经营型医院成本核算管理方法),具体采用标准成本管理、计划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方法或何种成本核算方法可视各医院具体情况而定。 同时,为保证医院成本管理具体实施,根据医院规模、医疗服务特点、工作量、开展内容和成本会计基本原理,确定成本管理和核算的分级层次与划分成本核算类型,进行全程成本核算管理,建立完善的全程成本核算体系。
护理管理中,不仅包含了护理学,同时也包含了管理学方面的知识。护理管理作为一种行为过程,相关的护理管理者要想实现管理的目标,就必需要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以及方法 让被管理者完成预定的护理目标。在整个护理管理活动中,护士长是其中的主体,护士长的素质以及管理能力直接决定了护理的质量,因此多护士长的素质以及护理管理技巧进行研究,对医院的护理管理效果有很重要意义。
1护士长素质与护理质量的关系
在一个医院中,只有良好的护理质量才能够保证患者的康复,而护理的质量主要都是由相应的护理人员所决定的。因此在研究护士长的素质与护理管理技巧之前,必须要先了解,护士长的素质与护理质量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某家医院3个护理单元的护理质量,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并将评价的内容作为护理质量的指标,其评价的结果如表1所示[1]。
表1 评价护理质量的各项内容分析(%)
评价内容 一级(1) 二级(0.8) 三级(0.6) 四级(0.2)
基础护理质量合格率
特级。一级护理合格率
基础护理操作合格率
病房管理合格率
急救物品准备完好率
护理人员态度优良率 >99.8
>99.0
>95.0
>99.0
100.0
>98.0
>99.4
>98.0
>90.0
>98.0
>98.0
>95.0 >99.2
>97.0
>85.0
>97.0
>95.0
>92.0
护理文件合格率 >99.0 >98.0 >97.0
通过对护士长素质与管理管理质量进行线性回归等相关的检测发现,护士长的素质以及管理质量对护理的质量都非常重要,护士的素质越高、管理能力越强,整个护理单元的护理质量也就越好,相反则越差,因此要想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就必须要提高护士长的素质以及管理能力,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单项素质与素质回归分析
项目 Sx―值 S值 t值 P值
政治荣誉
组织管理
团队精神
论文 0.718
1.937
1.362
1.106 0.0097
0.671
0.208
-0.069 0.426
2.314
1.025
-0.234 0.675
0.034
0.321
0.818
专科理论 2.253 -0.174 -0.631 0.534
2护士长应具备的素质
2.1思想品德素质
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是一个护士长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作为一名护士长必须要热爱护理专业,要有强烈的事业心以及责任感,同时还要保持一种为事业奉献的精神。在工作的过程中,要为患者着想,并且要具备强烈的同情心以及爱心,这样才能够护理好患者,并且在工作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为其他的护士树立良好的榜样,对待别人要以诚相待,为人要正直[2]。
2.2业务素质
护士长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之外,相应的业务素质同样是其必须具备一项素质。护士长在进行护理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懂得丰富的医疗护理知识以及专业理论知识,并且相应的实际操作技能也要非常熟练,并且要积极学习各种新的护理知识,跟上时展的需求,这样才能够将先进的护理方法传授给其它护士,从而提升医院的护理质量,帮助更多的病人康复。
2.3管理素质
护士长不仅仅是一名护理人员,同时也是一名管理者,因此除了要具备相应的思想品德素质以及业务素质之外,较强的管理素质,也是护士长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护士长的管理素质主要分为行政管理素质以及经济管理素质。护士长作为一名基层管理人员,其言行举止都其他的护士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而护士长要想让其他护士完成护理目标,就必须要掌握行政管理能力,利用管理中的方法让下属对自己信服。而经济管理素质同样是护士长必须要具备的能力之一,因为医院中各种物品的领取以及相关费用的收取,都需要护士长来进行管理,因此护士长必须要学习相关的经济管理知识,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意识,这样才能够保证医院的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3护理管理技巧
护士长要想管理好其他护士,让其他护士完成相应的护理目标,并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除了了要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之外,相应的管理技巧也是护士长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通常护士长在布置与安排活动的过程中,要考虑事物的可操作性,并广泛听取其他护士的意见,对工作中的一些失误要及时的纠正过来[3]。同时也可以让相关的护士也参与到管理中来,从而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感以及主体意识。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可以让下属在合理的情况下发一些牢骚,这样会让下属觉得,护士长能够接受自己的意见,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还会帮助自己。这样就能够促进护理人员的团结,从而更好的管理好护理人员。
护士长在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公平与公正,要划分好每个护理人员的职责范围以及护士之间的协作方式,同时在工作中一定要避免感情用事,因为作为一名管理人员,一个错误的决定有可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护士长可以将自己对工作的设计思路与其他护士分享,让其他护士参与到相关的计划以及决策中来。在管理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适当的激励措施,来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工作中也可以将自己的一些工作经验与心得体会与其他护理人员分享,拉近与下属之间的距离。
关键词:新医改 公立医院 成本管理 新思路
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我国医疗行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了更好的解决目前存在的医患矛盾,医疗系统提出了新医改方案。新医改方案中对于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严格的预算和收支制度,特别是对于成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成本核算管理,对于公立医院减少浪费现象,提高财务核算准确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对新医改环境下公立医院成本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加强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和新思路,希望为我国医疗行业的更好发展提供帮助。
一、新医改环境下公立医院成本管理现状
在传统医疗环境下,我国公立医院采用的成本管理方法主要是科室成本核算方法,该方法主要是将医院的总成本进行分配,使各个科室进行逐级对应的成本承担。这种成本核算方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特别是目前各个科室的医疗合作越来越多,导致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不能保证。新医改环境下,公立医院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主要包括医疗服务项目核算法,病种成本核算方法以及床日诊次成本法等。
新医改环境下,公立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包括:公立医院的核算水平总体偏低,给使用者带来了不便;公立医院的间接成本在整体成本费用中所占比重较多,许多公立医院的成本管理对于间接费用的测量不够准确;目前多数医院的成本管理主要是从医院总体和各个科室的层面进行核算,对医院的经营活动不能做出准确反应,不适合进行精细化管理。
二、新医改环境下公立医院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新医改环境下的成本核算工作对于保证公立医院的良性运行具有重要作用,有效的成本核算可以为医改补偿、资源分配、费用控制以及服务定价等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新医改环境下的成本核算管理的重要性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医改环境下的成本管理可以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在传统环境下,公立医院成本核算提供决策数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都有待提高,这为政府的政策补偿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政府通常制定的补偿数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这对于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不利。同时,在政府监管方面,不合理的成本管理体系也给监管工作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对于公立医院财务的监管工作成为了政府监管的难点。在新医改方案中,国家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医疗系统的投入,这部分投入的用途主要分别为三个方面,一是用来加大对基础医疗设施的投入,二是加大对医疗科研的扶持力度,三是对离退休人员的政策补贴,另外对于公共卫生会提供专项补助,从而促进公立医院的发展。新医改环境下的成本核算工作对于药品的管理更加严格,通过增加财政投入、改变支付手段以及调整服务价格等方法来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补偿。同时对于非营利性医疗部门的医疗服务要由政府部门进行主导定价,对营利性的医疗机构进行自主定价。在成本核算时要对公立医院的收费标准进行规范,并对医疗装备的价格进行监测,并根据市场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新医改环境下的成本核算工作可以为政府职能部门、医院管理层提供更加准确的决策依据。政府职能部门根据核算数据可以制定更加科学的扶持政策,合理的分配医疗资源,核算公立医院的收支情况等。
(二)新医改环境下的成本管理可以提供廉价有效的医疗服务
新医改环境下的成本管理工作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廉价有效的医疗服务。公立医院的建设初衷是为了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但目前我国医患关系比较紧张,特别是虚开药物,吃回扣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人民群众对于医疗机构的信任程度越来越低。公立医院在建院初期,其成本、设备等都是由政府投入建设,但在成本核算方面,相应的土地、建筑等很少进行折旧核算,同时公立医院的建设成本、预算支出以及人员薪酬等方面的核算也并不透明。长久以来,公立医院的成本核算都是带有简单的收付实现制色彩,更多的是对收支的简单计算,因此造成政府监管工作的进展困难。而成本核算的不透明还会造成其他的不利影响,例如加大公立医院的商业化程度,和患者争利;导致医疗腐败情况的加剧;加大人们对于医疗前景的担忧,看病难等现象得不到改变。可见,新医改环境下开展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对于提高公立医院成本的透明度,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廉价优质的医疗服务具有重要作用。
三、新医改环境下公立医院成本管理的新思路
公立医院的成本管理主要包含成本计划、考核、分析和决策四个方面的内容,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对于医院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新医改环境下,公立医院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成本管理。
(一)完善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
新医改环境下,完善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对于提高公立医院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具有重要作用。总体来说,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要由院领导牵头,各个科室以及后勤保障等部门积极参与,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指定各个科室成本核算的兼职人员,同时财会部门最好配备成本核算专项人员。对于有条件的公立医院建设成本核算办公室,办公室的领导要由医院领导兼职,确保核算办公室的权威性。同时在确保成本管理相对集中的条件下,还要进行相对分散管理,相对分散的成本管理的执行者主要是各级管理的执行层负责。通过这两种机制的有机结合,从而保证成本管理的高效性和统一性。
(二)加强成本核算的基础管理工作
加强核算的基础管理工作对于成本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公立医院的成本核算规模较大,涉及到的数据较多,这些给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因素。在实际工作中,医院需要做好数据录入以及标准化分类工作。同时在基础工作中,要做好对重大项目的财产分析工作,特别是在对存量资产盘活和确定投资增量方面要严格注意。
(三)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成本控制工作和预算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联系,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对于成本管理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成本管理中,要通过刚性的预算管理工作,具体来说,预算成本主要包括:人力成本、医疗设备成本、卫生材料成本、水电费成本以及资金成本等。为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医院需要对成本定额进行确定,确保责任的清楚划分;对医院的运营情况进行分析,减小管理成本支出;合理配置病床资源,做好行政成本管理;对医疗结构进行分析,减小医疗药品比例等。
(四)提高奖金分配的合理性
当前,以科室作为成本核算基本单位的公立医院仍然较多,这种核算方法主要是对科室的收支情况进行核算,从而确定科室奖金。这种核算方法虽然将科室成本核算纳入了整体核算体系,但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医院对科室的考核也更多的以科室的收入作为总考核目标,而将医德水平、医疗质量等作为附属考核目标,这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科室为了创收而追求收益大的项目,忽略患者的实际医疗需要。而对科室的成本核算数据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核算奖金的基础则可以有效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从而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患关系。
四、结束语
新医改环境下,有效的成本管理对于促进公立医院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公立医院管理人员要对新医改环境下的成本核算工作引起重视,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清晰把握,从完善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加强成本核算的基础管理工作,提升预算管理水平,提高奖金分配的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成本管理工作,从而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陶金枝.新医改环境下公立医院绩效管理[J].中国市场,2014
关键词:建立;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
一、引言
为全面提升我国会计工作总体水平,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财政部制定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主要任务、措施和工作要求,为我国管理会计发展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对全面推进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公立医院数量众多,绝大多数公立医院的会计工作还只是停留在基础的财务会计工作层面,即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而很少涉及创造价值的管理会计工作。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公立医院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会计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医疗业务活动,在医院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将会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当前形势下建立我国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既是内在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顺应《指导意见》的外在要求。本文意在探讨建立我国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有所帮助。
二、我国公立医院管理会计应用现状
在我国,管理会计相关理论引入较晚,公立医院应用管理会计更是相对滞后。大部分医院财务人员基本上只局限于“报账型”的财务工作,多数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长于记账、算账,短于预测、分析和控制工作。当前形势下,一方面,医疗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另一方面,新医改政策要求破除以药补医,同时探索对公立医院实行按病种、按项目付费等医保支付机制,这就对公立医院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谁能有效控制成本谁就是最后的赢家。可以说,当前背景下,公立医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由以往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转变,这对财务人员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引入适合医院的管理会计方法体系,将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扩大到具有规划、预测、组织、控制、评价考核等职能上来,以适应现代医院管理的需要,已是当务之急。
三、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
(一)转变观念,重视管理会计工作
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相对滞后,大多数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医院财务人员需要转变观念,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但不能仅仅局限于事后的核算与监督工作,要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经济业务的整个过程中去,通过搜集、整理、分析数据,让数据说话,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支持。财务人员要在思想上摒弃“会计工作就是记账、算账”的观念,要树立为医院管理决策服务的意识,充当管理驾驶仓的角色,只有在思想上重视管理会计工作,才能更好的去实践。
(二)培养专业管理会计人才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只有具备了专业人才,工作才能进行。推进医院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培养专业的管理会计人才是关键。医院内部应设立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明确其职责和工作任务,在人员配备上,不能仅仅局限于财务人员,应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将懂医疗管理、护理管理、经济管理等专业背景的人员纳入管理会计队伍中来,通过充分交流沟通、相互学习,实现优势互补,达到知识融合和能力的提升。制定人才发展计划,组织相关工作人员系统地学习管理会计、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知识,提高理论水平,以指导实践工作。同时,加强院际之间的业务沟通、交流,通过对成功的案例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其中经验,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三)推动医院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
当今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颠覆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医院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信息化手段,随着医院业务量的不断增加,医院每天的业务数据量也在不断的增长,医院管理会计的发展必须要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撑。因此,公立医院必须要推动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的优势,结合管理、业务发展以及会计的需要,灵活运用管理会计方法及工具,使各项工作顺利、高效的开展。
(四)适时借助外脑的帮助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为单位提供更为科学、规范的管理会计实务解决方案。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医院管理会计的发展起步较晚,理论体系仍不成熟,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在发展过程中肯定会存在各种问题,有些问题单靠医院内部人员可能很难解决,因此,各医院可根据自身情况,适时借助外脑的帮助,能够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例如可以到成功案例的医院进行参观、学习,或是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等多种途径,为医院的发展出谋划策。
四、结束语
我国公立医院管理会计的起步较晚,发展缓慢,而且还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为更好的适应新医改的形势,向精细化管理转变,提升医院内在品质,提高医院竞争力,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顺应财政部提出的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要求,公立医院应积极探索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应用。当前阶段建立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体系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医院经济管理人员应积极探索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以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作者:高彦兵 单位: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蔡悦,许一路,陈静.建立合理有效的医院管理会计体系[J].中国卫生经济,2006,25(10):75-76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于1995年3月合并、组建的北京市属重点大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疫情防控措施_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疫情防控最新安排,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疫情防控措施从严从紧落实返京返校相关疫情防控工作
一、从严从细加强人员管理和健康观测
1.在京师生坚持非必须不出境,非必要不出京。
目前在京师生应最大限度减少出京活动,近期不出京旅游,不前往境外、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市(地级及以上城市,下同)。确需前往的,由所在单位严格审批管理,落实“谁申请、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返京后须立即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后经所在单位审批同意方可入校。
2.在非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市的教职员工,遵守属地疫情防控规定,做好个人防护,应在8月15日之前返京,返校前须确认旅居地未被动态调整为中高风险区所在市,经所在单位审批同意方可入校。
3.在非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市的学生,坚持非必须不出境,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做好个人防护,严格遵守属地疫情防控相关规定,非必要不返京、不返校,等待学校进一步开学通知。
4.已在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市的出京人员,严格按照属地疫情防控政策执行。
按照北京市相关政策,“纳入当地管控的,在解除管控后持登机登车前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方可返京”,返京后须立即进行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后经所在单位审批同意方可入校;“未纳入管控的,在当地进行14天健康监测后,持登机登车前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方可返京”,返京后须立即进行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后经所在单位审批同意方可入校。
5.在中高风险地区滞留人员应主动向所在单位报备,所在单位应进行“一对一”联系,加强对中高风险滞留师生的关心关爱。
从中高风险地区返京人员,务必在返京前将相关行程轨迹向所在单位上报,抵京后需向所在社区报告,严格遵守社区疫情防控相关要求,自返京之日起健康监测14天后,持核酸检测阴性结果,经所在单位审批同意方可入校。
二、进一步严格校园管理
1.全面细致落实校园疫情防控各项措施,严控无关人员、车辆进校。
校外人员因公确需入校的,严格落实预约审批、身份核验、体温检测、健康码查验制度。
2.师生入校须主动出示健康宝绿码。
所有留校人员在校园活动期间要做好个人健康防护,戴好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可疑症状,要佩戴口罩及时到附近医院发热门诊就医。各单位应动态掌握本单位涉及留校人员情况及日常行程轨迹。
3.各单位自本日起,不得组织师生集体出行、实践调研等各类聚集性活动。
严格控制校园内各类聚集性活动,非必要不举行。所有活动组织按照“谁主办、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要求,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性聚集性风险。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校简介首经贸校本部位于丰台区花乡,以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红庙校区位于朝阳区红庙,以留学生和非全日制教育为主。
60余年来,学校已发展为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重要特色和突出优势,并拥有法学、文学、理学和工学等六大学科,各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北京市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校共设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会计学院、劳动经济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管理工程学院、财政税务学院、法学院、金融学院、统计学院、外国语学院、华侨学院、学院、国际经济管理学院、体育部、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商务学院等19个教学单位。拥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相应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领域)。
学校现有在籍学生16408人,其中本科生10611人,硕士研究生3665人,博士研究生540人,学历教育留学生383人,成人教育学生1209人。本科生高考录取分数线、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起始年薪、与专业相关度、职业发展空间等指标评分都远高于北京地区高校平均水平。
学校现有教职工1580人,专职教师1003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专业技术人员192人,副教授等副高职专业技术人员433人。博士生导师142人,硕士生导师579人。一批教师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获评国家及北京市教学名师,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高创计划”等人才计划。学校从2006年起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并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成立了教师促进中心(OTA),是北京市最早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教师职业促进的教师自治组织。
学校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获批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应用经济学下属二级学科劳动经济学获批国家级重点学科,并入选教育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应用经济学、统计学获批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企业管理、会计学获批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政治经济学等7个学科获批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经济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经济学、统计学、劳动与社会保障获批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统计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资产评估、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学、传播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商务英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安全工程、行政管理、税收学、广告学等专业获批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会计学、金融学、经济学、工商管理获批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专业”。
政治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学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政治经济学、社会保障学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财务会计、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获批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群教学团队、经济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实验区被评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会计学院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走进管理的世界》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创业团队建设与管理》被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财政学、金融学、财务管理学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学校获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并成为首批“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建设高校。
学生假期疫情防控注意事项1.有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游客或学生,抵返抚远市后要主动向目的地相关部门或社区报告,按照当地疫情防控工作相关要求进行核酸检测及健康管理。
2.提醒公众尽量减少聚会聚餐,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
如需前往住宿、购物、美容美发、沐浴、娱乐等密闭性公共场所,在公共空间非必要不摘掉口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做好个人防护,保持好手卫生。
3.家庭要储备体温计、口罩和消毒用品等防护用品,居家环境要常通风、定期消毒,接收境外快递、信函等可用酒精擦拭处理,并注意洗手。
4.节日备餐时尽量在商场或超市选购新鲜食物,不要购买来历不明的、死因不明的畜禽、冷冻食品、水产品。
保证食品原料的卫生安全,食物应烧熟煮透后再食用,尽量不要生食肉类、海(水)产品。制作食品时要做到生熟食品分开加工,生熟用品用具分开使用。
5.外出旅行要备好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口罩、免洗消毒液
6.洗手液等。
出行前要做好自我和同行人员健康状况评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应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保持手卫生。在旅行过程中,如进入人群密集或通风不良场所,需佩戴口罩并保持与人距离。旅行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身体状况,如果出现不适,有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7.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建议步行、骑行或乘坐私家车、班车上班。
如必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务必全程佩戴口罩。途中尽量避免用手触摸车上物品。
8.保持办公区环境清洁,建议每日通风3次,每次20-30分钟,通风时注意保暖。
人与人之间保持1米以上距离,多人办公时佩戴口罩。保持勤洗手、多饮水,坚持在进食前、如厕后按照六步法严格洗手。
9.进入办公楼前自觉接受体温检测,体温正常可入楼工作,并到卫生间洗手。
若体温超过37.2℃,请勿入楼工作,并回家观察休息,必要时到医院就诊。
10.采用分餐进食,避免人员密集。
餐厅每日消毒1次,餐桌椅使用后进行消毒。餐具用品须高温消毒。操作间保持清洁干燥,严禁生食和熟食用品混用,避免肉类生食。
11.建议佩戴口罩,进入会议室前洗手消毒。
开会人员间隔1米以上。减少集中开会,控制会议时间,会议时间过长时,开窗通风1次。
12.洗手后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外出,回到家中摘掉口罩后首先洗手消毒。
手机和钥匙使用消毒湿巾或75%酒精擦拭。居室保持通风和卫生清洁,避免多人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