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20: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教学教案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精心设计教案,为打造有效课堂指引方向
教案设计是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整个课堂教学都以教案为线索,灵活运用、有序推进。因此,教案设计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语文教师要重视教案设计工作。首先,在教案设计中要潜心研读教材,把握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并寻求突破的角度和方式方法,以便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增强突破效果。其次,在教案设计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对象的研究。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在思想、性格、情感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教师要注重选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在言语、态度等方面注意表达的形式,同时要针对学生参与愿望强、渴望自主开展学习的心理,改进教学模式,尤其要注意突破灌输教学模式的制约,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另外,在设计教案时,教师要融入现代科技的因素,体现信息教学手段的作用。无论是教学信息的搜集还是相关资料的查找,以及课堂的生动演示,都要将信息手段作为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抓手。
二、组织课前预习,为打造有效课堂奠定基础
有效课堂的一个前提与基础是学生进行充分的学前准备,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展课堂教学,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目标针对性,又有助于师生双边互动的开展。在语文教学中,笔者首先强化对学生的预习要求,重点改变部分学生没有课前预习习惯的习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开展预习,熟悉教材内容,思考学习难点,为进一步的教学开展打下基础。其次,在课前预习中强化技巧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高效预习。对于初中生而言,预习效率不高是一大难题,教师可以从相关教学刊物上搜集预习方面的经验,推荐给学生,也可以针对语文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成功的学习经验进行交流提炼,帮助学生提高预习方面的技巧水平。另外,教师还可以充分运用预习成果,要求学生提炼预习难点,在课堂学习中进行相互研究,将预习的成果进一步细化。
三、开展师生互动,为打造有效课堂增添活力
师生互动是现代语文课堂的重要特征,教师一定要转变理念,改变教师单向灌输的陈旧模式,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发挥教师启发引导的作用,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与教师进行互动,提高思维能力与学习成效。首先,笔者优化教学载体,不再让学生进行单打独斗式的学习研究,而是要求学生建立合作小组,在小组里开展研究。许多问题借助集体的形式,集中大家的智慧,实现教学重难点的有效突破。其次,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运用提问手段活跃课堂氛围。除了教师向学生进行提问外,也可以由学生提出质疑的问题,在小组及班级范围内相互学习研究,增强学习成果。另外,师生互动还要表现在情感交流方面,教师的言语、眼神及其他肢体语言都是开展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与途径。教师强化对学生的鼓励,增强他们的语文学习积极情感,从而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四、实施分层教学,为打造有效课堂提供保障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有显著的差别,有效课堂应当着眼于学生的整体,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整体教学成效为目标,而不能局限于某一层级的学生得到发展。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要在学习中落实分层学习目标,为学生量身构建教学体系。首先,笔者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结合学生一段时期以来的综合学习状况,如卷面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情感态度等,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为每一位学生选好坐标,从而为分层教学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其次,在分层教学目标的落实中,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无论是课前预习要求、课堂提问难度还是课后作业布置,都兼顾学生的这一方面特点,分为难、中、易三个不同的层次对学生提高学习要求,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切合自身的语文学习基础,有助于提升教学成效。另外,在语文教学考核中,教师要注重为学困生群体单独设置考核内容,侧重于考核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基础知识,让他们的考核与学习目标保持同一水准,避免学生因为过难的测试而打击学习自信心。
五、进行当堂检测,为打造有效课堂获取信息
有效课堂不仅包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涵盖对下一步教学的及时洞悉和有效调整方面。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尤其是通过当堂检测的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笔者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课堂测试题,针对当堂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出较为简练的一组检测题,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其次,在每一节课的最后环节都保留一小段时间进行当堂检测,这样学生完成的情况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就能一目了然。采取这样的方式获取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既及时又准确,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避免不必要的时间与精力浪费。另外,在当堂检测环节,教师不仅可以搜集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反馈信息,而且要求学生在检测的过程中学会反思:本节课还有哪些方面学得不足、存在短板,没有完成哪些学习任务等。并要求学生在课后针对当堂检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回顾,达到知不足而后能弥补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广大教师要针对教学的每一个重点环节进行优化,从而打造有效课堂,为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发挥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海英.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05).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高效课堂;主要思路
高效课堂,主要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而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的,虽然我们之前也一直在提高效课堂,但过去的“高效”,仍然主要停留在成绩提高的快、升学率高的标准上,是在应试教育理念下的一种狭义的“高效”。本文拟通过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重新梳理和探讨,旨在提出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新思路,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提供参考。
一、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主要思路
1.抓住学生学习心理,高效地导入课堂
课堂能否抓住学生,很可能在课堂一开始就注定了,一个有效的课堂开局,一个瞬间能够抓住学生的课堂,其所能带给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巨大的,当然这样的课堂必然也会是高效的。而以往,我们的课堂由于很多原因的影响,一方面是为了赶进度,另一方面是为了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做几套“模拟题”,教师基本上都是开门见山地给学生讲课文,讲语法,讲写作。久而久之,学生面对这种课堂倒也习惯,但基本上都处于一种麻木的地步,机械地记忆着教师传授的东西,这种课堂的效率肯定不能说是高效课堂。如果非要说是高效,那只能说是在特殊的教学制度下形成的知识的高效记忆的课堂。其实,初中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好奇心、叛逆心,而且缺乏耐心,但是他们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追求新奇的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因势利导的利用学生们这些心理,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学生们的想法,让学生们感觉课堂有趣,有意义,符合他们的“审美观”。比如,学习《论语》中古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同学们看太阳在一天中不同位置时,颜色、大小、温度的区别,之后以太阳颜色为例解释冷暖色调的区别,以大小为例讲讲光渗效应等,以及这些物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后引出论语里的故事——《两小儿辩日》,这样循序渐进的引入论语中其它的篇章。这样开局就能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而如果开局就讲古文,学生本身对古文就不了解,再没有铺垫,必然学起来就费劲,而且也没有很高的兴致。
2.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高效地开展探究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初中语文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初中“新课改”中也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应满足于“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所以,学习的核心还在于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不单纯是一个知识“受众”。当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了,学生也就主动的去探究知识,课堂自然就会高效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知识的承载体。比如,学习《苏州园林》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进苏州园林去感受其中的巧夺天工,没有条件的可以就近让学生参观古代的一些园林景点,或者观看视频的方式来让学生真实的感受;《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分组扮演小说中的角色,通过真实的身临其境的演出,加深学生对于文中描写看到于勒前后人物的反差。
3.以人为本的教案设计,高效地进行备课
设计教案,是教师进行授课的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教师最基本教学能力的体现。一次有效的教案设计,对于把握整堂课有着很大的作用。因为课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遇到一些事情,教案中没办法预想,导致课堂的进度受到影响,而且课堂效率也受到影响。比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学生突然对一个问题非常感兴趣,这时如果教师为了赶进度把学生的问题搁置,很可能把学生们燃起的思索和探究的火花就此被扑灭,再也不会重演。很多课都会遇到这种问题,教师应该提前在设计教案时,针对某些容易因为同学感兴趣或者比较敏感的话题时,预留出一部分时间。绝对不能为了赶进度,不允许学生们思考和探究,很可能这一次的积极讨论,对于整章节的学习,甚至这一类知识的学习都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结语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知识性兼备的学科,其重要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形成了语言组织能力、写作与表达能力,同时,语文学科中还饱含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精髓继承和发扬的理念,另一方面,初中语文还是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必修科目,在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其它任何学科所无法替代的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高效课堂形成的方法,并不断地提炼与总结,虽然没有人能说明某种方法一定是最有效的,但只要我们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创新,就必将可以建立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高效语文课堂授课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注重;“对话”;沟通;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77-01
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此,教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也是一种创造,语文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1.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传统教案具有计划性、程序化、定型性的特征。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理解和分析按照一定的排列组合来预设课堂的过程,而在执教过程上教师的备课更是完全代替了学生的思考,教授取消了学生的讨论,学生缺乏课堂上应有的自主性。更有甚者,在某些课教学比赛中以教案为蓝本师生共演的课堂教学更暴露了师生对话的虚假,师生间共同对话的对象完全只是教案。
教学实践也证明,往往教案设计越具体详尽,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创造性越小。当课堂上出现少有的"对话"和"讨论",当学生的选择跟自己的"预设"不一致时,教师总能通过巧妙的办法把学生的选择纳入到自己的"预设"中去。那么,这样的一堂课只能是师生和教案的对话,且对话带有欺骗性,欺骗了学生广阔的思维,束缚了学生即兴创造,阻碍了教师丰富思维和增长学养。
2.对话式语文教学的特征
对话式语文教学的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种将教学不断深入的理念,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中,对话教学与传统教学在教学形式上进行了比较,凸显了对话式教学巨大的进步意义,它的存在价值涉及很多方面。简单总结就是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为人、学会学习。对话式的语文教学与传统的语文学习相比,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特点,主要包括:
语文传统教学将知识放在了重要位置,重点强调学习科目的知识构成,教学的中心是语文知识,然而这样的语文知识主要包含的知识层面是语文语法、逻辑修饰、语文常识等静态的知识。教学系统的语文学科,不断追求的目标是全面系统地学习知识,同时还会伴有分析繁杂的知识体系和机械重复的知识测验。语文对话式教学并不强调单一形式的知识讲解,它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悟,将教学本质上定义为师生之间的交流。语文对话式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生活感悟和体会,更加突出对话内容的本质,这样并不代表轻视理论知识,是将语文中的知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发展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这样就区别于传统的语文教学为了传授知识而教学,为了学习而学习。
容理诚老师的教学案例《把白话文翻译为文言文――我在澳门教〈两小儿辩日〉》(《中学语文教学》2005.8),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其教学的触角探向了“语言教学”这一崭新的文言文课程内容。执教者紧扣“古代汉语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的汉语言特点,从语言现象、语言运用实际出发,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在母语中走了一趟,真真切切地了解了汉语言的一个特点。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能做到这一点,实在是很可贵的。长期以来,意在培养“读懂大意”“积累文言知识”的传统文言文教学中语言教学的分量似乎很足,但细算起来,教的却是古汉语的语言知识。古汉语的语言知识进入语文课程视野后到底应该发生一个什么样的改变?相关思考不多,实践更少。该案例给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只是类似的探索还太有限,远远没有形成应有的气候。
当然,我们首先应该承认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已经有了许多里程碑意义的好课例。在我有限的积累中,我以为钱梦龙执教的《愚公移山》是“串讲”文言文的极品;张必锟执教的《五柳先生传》是文言文诵读教学的经典;黄岳洲设计的《岳阳楼记》教案是深挖古文知识的代表;张孝纯设计的《乌有先生历险记》是文言词汇训练设计的绝唱;沈蘅仲执教的《六国论》是扩大文言文文化内涵和教学视野的典范--先辈们把文言文教得古香古色又生动活泼,都是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弥足珍贵的资料。
那么,后来者的脚步迈向何方了呢?宁冠群的《〈鸿门宴〉单元教学探新与思考》(《语文学习》2002.1.),以“重点评价鉴赏历史人物与人格特点”为“目标定位”;邬建芳的《经典文章的现代解读――我是这样上《〈石钟山记〉》(见《语文学习》2003.1)设计研究性学习,认为“苏轼教子的方式具备‘研究性学习’的特质,《石钟山记》本身可以作为一份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报告”;马万茹的《〈三峡〉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8-9)提出“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张国生的《〈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03.8)再一次让人领略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下文言文课堂内容的丰富多彩;余映潮关于《狼》的八种教案设计(《中学语文教学与参考》2004.1-2.)集文言诵读训练、词汇训练、说话训练、听读训练、读写结合训练之大成。――新秀们把文言文上得高屋建瓴、现代感十足,是新课改在文言文教学中的生动写照。
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似乎被忽略了:文言文首先是语文课程下的文言文,不是大学语课堂上的文言文,“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些基本原则应该在文言文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这方面的课程内容少而又少,这方面的教学尝试也少而又少。我曾经很惊喜地看到了韩军执教《与朱思元书》的教学实录(《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3.6)和李卫东执教《陋室铭》的教学实录(《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3.3),它们不再仅满足于字面的意义,也不留恋古文博大厚重的积淀,而是着力于对语言本身的推敲、品味和实践应用,我看到了希望。不过,像容老师用力如此集中地昭示古汉语语言特点与现代汉语言特点的课例还不多见。
所以该课例给了我们一个惊喜,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如果说新时期文言文教学应该完成一种新的超越和突破,那么这种努力似乎应该致力于寻找语文课程视野下的“文言文语言教学”:认真思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的文言语言究竟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中有什么价值,进而寻找出切实的汉语言特点作为文言文教学的“抓手”,设计出更灵活有效的语言教学实例来。
河南南阳师范学院中文系 473000
石老师:您好!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最近在教学中产生了一些困惑,其中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如何理解和体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近年来许多人也在倡导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并且还有人把教师的分析作为“整体感知”的对立面加以批判。那么,语文阅读教学中究竟要不要教师的分析?“整体感知”具有怎样的特点?应该如何实施?
希望您对这些问题发表看法。
向文剑
章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个能充分体现我国教育方针,符合我国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语文教
学法课程的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语文教学法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汪飞雪(1967-),女,辽宁营口人,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法和特殊教育教学法研究。(辽宁
营口115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119-01
一、问题的提出
1.语文教学法课程要突出教学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语文教
学法课教学模式是由任课教师按照语文教学法教材的顺序,一
章章、一节节地讲授,教师倾其所有,将毕生所学滔滔不绝地向
学生传授,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缺乏师生间真正的互动,忽
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更谈不上对其将来从事语文教学应
有能力的培养。学生虽然学习了大量的教学法理论知识,具有
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功底,但由于教学内容与具体
的教育教学情境脱离,使得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从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来看,作为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特
有的教学法课程主要是以策略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为主。一方
面,教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学习教什么,如何教;另一方面,又
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形成具有定向和指导作用,能够促进教学技
能的形成。
2.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现状。(1)重理论讲析、轻教育教学
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教委
制定出了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大纲,许多专家学者也编订出多
种版本的《语文教学法》教材,这对语文教学法课程的教学起到
了指导和保障作用。但教材在基本教学理论的讲授方面仍存在
诸如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老套等问题。例如,选用的教材
《小学语文教学法》,该教材内容涉及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小学语
文教材、汉语拼音教学、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小
学语文教学工作常规、小学语文教师、小学生课程活动等方面,
教材体系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学生只能学到一块块互不联系的
教学理论,而无法将其整合为系统的语文教师应具有的理论知
识。同时,教学理论课程用时过长,按照本专业课程计划的课时
安排,“语文教学法”总课时量仅为
64学时,其中基础理论部分
就需要
32课时,可供学生实践的教学时间包括见习只有
32学
时,这种教法只能让学生做一些静态的教案设计,缺乏走上讲
台试讲练习的机会。(2)教学评价手段单一、陈旧。语文教学法
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前教育课,
其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应该具有开放性和社会性。然而,高职
院校的教学评价常用的方法是期末考试和论文两种形式,强调
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和复制。语文教学法课程同样也使用这两种
评价方式,如此一来只能助长学生对笔试高分值的追求,而对于
课程的内容只能是流于形式的死记硬背,忽视教学技能的形成
和培养,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1.整合精讲教育教学理论。打破教材条块分割,设计几个
连续的专题,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1)
结合当前语文课程改革情况介绍语文教学的特点,使学生对语
文教学有个初步的认识,了解当前语文教学需求、更新教学理
念。(2)对于一些最基本教学理论,如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原
则、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
知识,也是他们将来备课、上课活动的必备理论指南。同时这
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一时又很难消化,因此,我们采用集中讲
述,只要求学生接受和记忆,不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以待在
以后的训练中慢慢消化吸收。(3)对于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
易忽视的知识,以及与形成学生语文基本功密切相关的内容,采
取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登台讲解,一
方面可以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了学生从教的基
本技能。(4)对于与教育学等其他学科知识交叉重复的教学内
容,我们采取教师列出问题提纲、学生自学并形成综合的文字材
料,教师在总结学生自学情况的基础上作综合讲解的方法。
2.借鉴模仿示范课教学。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经典的小
学语文教学录像,请优秀小学教师来校讲示范课,到小学、特殊
教育学校听观摩课等形式借鉴模仿优秀课、示范课的教学。首
先,在见习观摩前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边听课,边做好详
细的听课记录,不仅要记录下教学的全过程,同时,还要在听课
笔记的边框中记录自己感受,回校后,仿照教学过程编写教案。
其次,分组讨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教师采用什么方法
完成教学目的、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训练
等”,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释具体的教
学现象,同时又要用具体的教学现象去理解学过的语文教学法
理论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对所见所感生成了理性的认识,而且
对抽象的理论知识也有了真实的感受。最后,对照讨论的结果
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教案的各组成要素的内容与形式以及相互间
的关系,进一步修改教案,进行分环节的试讲练习,如导语设计、
授新过程、练习、板书设计等。试讲后学生先互相点评,教师在
学生点评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3.模拟课堂情境试讲。试讲是实习前的演练和准备教学。
通常是采取以下七个步骤进行:(1)给学生提供小学语文教材,
让他们根据教学要求独立分析和处理教材编写课时计划,设计
教学方案。(2)将学生分成试讲小组、评课小组、配合的“学生”小
组、录课小组。(3)制定听课、评课的评分标准和赋分办法。(4)从
试讲小组中推选基本功比较扎实的学生带头试讲,我们称之为
典型引路。(5)轮换各小组职能,做到人人试讲、人人会评课、人
人会录课。(6)利用微格教室资源优势回放经典教学片断的方法
讲评每节试讲课,教师根据学生在试讲中的表现评出每个学生
的试讲成绩。(7)以教学班为单位,选出试讲比较好的学生,在师
生评课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重新录制后存
档,为下届学生学习教学法课提供可借鉴的资料。
三、语文教法改革的结果
语文教学法课教学模式主要由四个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
是整合精讲教育教学理论,这个环节将语文教学法理论整合成
几个教学专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帮助学
生从理性上认识语文教学法理论知识。第二个环节是借鉴模仿
示范课教学,在这一环节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
基本教学能力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把培养学生形成教学技
能,发展教学能力放在第一位,组织学生模仿示范课教学内容编
写教案,设计教学环节。第三环节是模拟课堂情境试讲,利用微
格教室组织学生按着相应的步骤,完成试讲、评课、录课。这一
环节是语文教学法课程主体阶段,是将第一个环节的理论知识
联系实际的过程,是将第二环节每个教学步骤的单项训练过渡
到整体教学过程的综合训练,也是由教案的纸上谈兵,到通过试
讲实施教学的过程,模拟课程教学情境,发展教学能力。第四个
环节是加强教育实习,巩固教学成果,组织学生到基层学校听
课、上课,在实习过程中落实好实习的指导工作,做到有组织、有
管理、有听课记录,切实做好实习成绩评定工作。
总之,本课程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育
教学法的理论,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深入学习增强了教学效
果,提高了教学质量,毕业生能够适应语文教学及教学改革的需
要,可见,这种教学模式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刘文星,孟庆红.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4).
[2]杨秉静.开放式语文教学法浅谈[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2).
[3]岳强.小学语文实用教学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汪飞雪.听觉障碍学生教学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5]容慧华..赤峰学院学报
《语文教学法》教学中技能训练的实施与探索[J]
(科学教育版),2011(3).
[6]张兴旺.加强语文教学法教学中学生试讲环节[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0(3).
[7]袁利芬.论建构主义理论在高师语文教学法课程中的应用[J].湖南医科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学
新课标的实施对初中语文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并没有得到良好的革新与发展。
1现如今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缺陷
我国许多学校的阅读教学还处在教师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上,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在被动阅读、阅读效率低等状况之中。这不仅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会使学生在阅读方面不能主动思考问题,产生对教师的依赖感。
1.1分析上太注重形式:
大多数学校将初中语文阅读中的文章进行分解、逐段进行分析段落大意,并没有针对文章中的特色让学生去领悟文章的感彩、语言特色以及文章中的独特韵味等。如教师在进行小说阅读分析时,只是生硬的将阅读中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体会小说中的精心布局、人物鲜明的形象以及小说中的特色语言等。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枯燥、无趣的感觉,打击了学生对语文阅读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降低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减少了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感。
1.2阅读方式太重视形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初中语文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着,更多先进的多媒体科学技术被引进到教学之中,在恰当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反之亦然。有些学校将教师在课堂中是否利用到了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评判教师好坏的一个准则,这是错误的观念[1]。在错误的多媒体阅读教学中,鼠标和屏幕取代了教师的粉笔和黑板,播放录音取代了教师的朗读和学生的阅读过程,多种样式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过多的感觉到课堂的有趣多变,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多媒体教学起到了反作用,造成教师不能够很好的在阅读教学中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没有达到阅读训练的目的。教师在阅读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打开自己视觉感官,但过多的运用多媒体,将文章中的内容通过几幅画面全部展现给学生,不但没有起到引导作用反而限制或阻止了学生对文章产生的想象力。没有恰当的运用现代科技方式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1.3阅读教学教案脱离现实:
有些初中语文教师没有将学生的实际学情考虑到教案设计中,一味的追求阅读教案的完美。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只依照教案进行,忽略了课堂与教案之间的差异与学生反应的真实性。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表面上看来是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实内在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达到阅读训练的真正目的。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不够,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于理想化,没有真正的联系到学生的学情,是失败的教学模式。
2怎样才能提高初中语文阅读的有效性教学
2.1情景教学法: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景教学法中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补充学生没有想象和感受到的情景,弥补学生在生活中对事物的认识不足。如在对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九册《变色龙》的教学中,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自然界中变色龙根据不同环境进行变色的影视资料,让学生了解变色龙的特性,从而真正读懂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性格中的可怜与可悲,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人物感到可笑的肤浅层次上。这种生动直接的情景带入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提高阅读教学质量[2]。
2.2多种教学方法并存:
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可以将朗读法、文章赏析法、自主阅读法、探究法等相结合进行课堂语文阅读教学。例如在对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十九课《范进中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对课文讨论后进行表演,由于每个小组对课文的理解不同,因此表演形式也会有所不同,都会有相应的特点,因此学生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了解范进这个文章的中心人物以及文章中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这种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更好的体会到文章的情感与意境。
2.3使学生养成阅读积累的好习惯:
若没有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要使学生养成阅读积累的好习惯。初中语文教师除了要选择课内的优秀词语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主动积累一些课外词汇,要求学生对好的文章进行长期的抄录或写读书笔记等,以便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
2.4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许多文章中都会为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这个想象的空间就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第十一课《孔乙己》的教学时可以有意的对学生进行提问“为什么孔乙己的长衫没有了?”这个问题作者在文章中并没有直接表明,但却引发了课堂上学生的激烈讨论,转变了课堂中的严肃气氛,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主动的思考问题,且答案各不相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3]。
2.5将读、思、写相结合:
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文章的大意有初步了解,在反复进行阅读时,学生能够对文章中的情景、人物关系、人物的性格特点等有了进一步理解。在学生阅读后提出一些有效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可以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的讲解,然后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的结果以及回答问题的答案进行整理、总结,突出重点与难点。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出对文章的观后感。整个过程将读、思、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学。
结束语: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但是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本身的质量,还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学习其他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初中语文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语文教学的有效教学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产物,初中语文教师应不断完善语文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潘海生.浅谈如何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8):80.
[2]雷成兰.探析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南北桥,2016(1):104.
论文摘要:师范院校语文学科教学法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进行革新:完善师范教育类课程体系;大力调整语文学科教学法课程的内容,加强教学常规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密切联系基础教育、加强实习指导和教法研究。
从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开设“各科教授法”伊始,语文学科教学法历经多个阶段,已经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但目前这门学科仍没有摆脱困境,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学科教学法是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具有统摄与整合作用,有助于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换和提升。笔者依据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和教育实习指导经历,认为师范院校语文教学法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建立和完善适应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师范教育课程。目前语文教学法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类课程的矛盾。我国师范教育课程中的教育专业课程历来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加教育实习。有教育门类的一级学科教育学和心理学,却很少设置二级学科中的相关课程,如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教育技术学、比较教育学。在实际教学中作为公共课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内容与中小学教学关系不密切;教学法课程关注中小学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但又与教育学、心理学联系脱节,甚至有些内容相矛盾。多数高校沿用一贯的老三门体系,即教育学、心理学和语文教学法三门,学术性不强、师范性不强,这与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严重背离,很难起到促进教育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作用。纵观国外师范教育,可以发现美国的师范教育在开放发展的过程中师范性和学术性得到了强化;而我们的师范教育在改革过程中恰恰相反,学术性没有增强多少,师范性却被弱化了。二是教学法课程和教师被处于边缘地位,课程比例过低。我国高师教育科学课程设置的特点可概括为:比重小、内容窄、课时少、实用性差。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科学课时量仅及1/4。这与培养专业化的教师要求相距甚远。三是师范生教学常规和基本功不过关,导致师范生难以被接受单位接纳。根据多年的实习带队,发现师范生在教学实习中有以下问题:教学目标游移不定,教学内容轻重不分;教学过程失控无序,教学思路混乱不清;教学策略运用不当,教学方法单一死板;教学口语颠三倒四,教学板书杂乱无章;课堂教学目中无人,教学过程机械死板,缺少灵活变化。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反应了师范教育中的问题,尤其是师范生教学技能和教学常规不过关。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创新实践,探索适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师范院校学科教学革新。
首先,完善师范教育类课程体系。在公共课程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之外,针对师范生增加教学论和课程论课程,或者把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内容调整为与学校教学相关的教育和学习心理理论;同时加大课时量,以保证必要的教学时间。为此安顺学院选择了皮连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和陈奇、刘儒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以满足课程革新的需要。这两部书改变了一般心理学的体例,内容上重点围绕教学展开,对师范生掌握教学和学习心理的基本理论有重要意义。在教育学方面,我们选择了课程论、教学论的一些理论课程。诸如李方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等教育类课程,使师范生从理论上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教师要根据自己的课程理念,紧紧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合理选择具体教学内容,适当压缩和精简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顺序上灵活运用,不要拘泥于教材本身的内容和编排次序,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整合课程资源,有效、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大力调整语文学科教学法课程的内容,加强教学常规和基本技能的培训。语文教学法课程主要讲述语文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尤其要联系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达到引导师范生从理论上明确,从教学常规和教学基本技能方面过关。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要求师范生掌握普通话、硬笔字和简笔画三种功夫。这三项基本技能由普通话课程、书法课程等公共课来完成。通过这两门课程奠定学生基本功,在课程教学时要紧紧围绕中小学课程内容来训练。学生掌握了理论后,主要以中小学语文课文的内容进行训练,公共课教师和教法课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训练及评估。语文教学法课程主要讲述语文教育简史、语文课程改革、语文课程理论及语文教学理论,使师范生打下语文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另设教学技能培训课程,主要训练教学常规和课堂教学技能,采用科研式教学和微格教学。科研式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科研行为。培养科研意识,就是要把所有教学活动科研化,提高目标和行为的档次。培养科研方法与科研行为,主要是把教学、训练、科研有机结合,在模拟教学中科研式备课、科研式讨论、科研式小结,同时还可以结合案例进行教学的微观研究,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成。总之,科研式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指导了高师生今后在教学中如何引导自己的学生进行研究与创新。微格教学是一种运用技术来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有效教学模式,它将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细分为单一的技能,再逐项培训,这就使得对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变成具体的、可观察的、可控制的、易操作的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一般包括六大步骤:1)理论学习和研究;2)技能分析示范;3)微格教案设计;4)微格实习记录;5)小组观摩评议;6)教案修改后的角色扮演。通过微格教学的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能够得到显著提高,从而使得学生毕业之后可以踏实地走上中学的讲台。
要强化学生教学职业技能,光靠72课时的语文教学法课程是不够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每个学期为学生开设活动课(每周两节)。活动课上做到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综合化,突出师范性、实践性,始终把培养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放在第一位。依据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认识,将技能训练分为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单项训练内容主要有教案设计、问题设计、板书设计、练习设计、课堂评价、课件制作等等。综合训练主要有整篇课文阅读教学训练和写作教学训练。训练的方法主要有观摩评议法、模拟训练法、自主操作法。每次活动课的训练内容由教师安排,开始先模拟教学片段,进行单项训练,继而模拟整堂教学进行综合训练,每次训练留些时间进行课堂讨论。单项训练阶段侧重学生某项技能的掌握,而综合训练阶段则要求在单项训练基础上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促使学生把所掌握的技能运用到整堂教学之中,真正做到在活动课中强化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
第三,密切联系基础教育、加强实习指导和教法研究。学校要为此设立业务联系交流的平台,中教法教师必须深深扎根于本专业教学系的土壤之中,以此为基点,向下将触角伸向基层中小学,调查研究,向上敏锐地捕捉教育理论与本专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并将其渗透于教学之中,如此方可根深叶茂。语文学科教学法教师一旦脱离了本专业教学系,作为一个“局外人”,无论如何不可能一如身在其中那样全面真切地感受和了解本专业教学的状况和细微变化,就不可能有效地对本专业各课程的教学起到协调沟通、整合统摄的作用,势必造成学科教学法教学研究与专业教学研究不同程度的游离与错位。重视教育实习作用的发挥,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彩排和预演,学科教学法教学只有通过教育实习的实战演练,并根据情况查漏补缺,才有可能提高实用效果。目前教育实习的举步维艰和困难重重,成为制约师范院校实践性教学发展的瓶颈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科教学法的教学和师范生的实践技能水平。语文教学法课如果不走出课堂,不面向实践,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人中学课堂进行观摩和学习,感受和体会中学语文课堂的真实氛围。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教育见习。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到中学去教育见习。教育见习时间最好能够每周固定一个下午,分配在定点学校并固定班级,每班二人,为期一个学期。本人认为这样的见习时间,肯定比“走马观花式”的一星期见习效果要好。教育见习内容是观摩中学教师的现场教学,看教师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参加语文教研组活动,旁听乃至参与语文教研组说课和教学评议等。通过教育见习,让学生与中学语文教育有了零距离的接触,了解教学实际,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从而有助于学生教学职业技能的提高。
第二,教育实习。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地技能训练的一种最有效、最具实践性的教学形式。教育实习期间,学生应做好以下下作:1)备课;2)听课;3)上课;4)作业批改与课后辅导;5)试题编写与评改;6)班主任下作。其中上课是最关键的,如条件允许,高师生可以多进行这样的上课实践活动。不过,课后应虚心听取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同时,教师应加强督促检查,把各项实习指标落到实处。实习告一阶段后要进行分析、总结。
第三,教育调查。教师应组织学生经常到中学进行教育调查,调查的内容可以为中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优秀语文教师的优秀之处等。调查的方法主要有问卷法、调查统计法、访谈法等。通过教育调查,可以让学生对中学语文教育及教育对象有更深的了解,有助于他们今后走出校门更快地适应教师角色。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克勤,马建峰.关于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发展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4,(2).
[3]马银成.师范院校学科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10,(1).
[4]王松泉,韩雪屏,王相文.语文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再看看另一种情况:当教学内容确定后(教师通过教学参考书、教案设计书知道了“派教的内容”),让老师们自行设计教学方案,却经常“找不着北”,不知道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也就是不知道如何操作才能够把“教学内容”变成“教学活动”。教学成为这样一种状况:教学内容研制是独立的――教学参考资料有的是;教学设计是独立的――各种教案、备课手册有的是;教学是独立的――教师成为“演员”,贯彻“导演”指令。就像在一个饭店里,买菜的、烧菜的、端菜的是三个不同人的独立工作。教师成为“端菜”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当下各级各类公开课、赛课中的“三化”现象:备课专家化、设计团队化、执教演员化。曾经组织教师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完成指定材料的“设计”和“教学”。发现效果极差,原来,离开了各种参考书籍、网络媒体,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为“残疾”。难怪有专家慨叹:语文教学实际陷入了“没有内容胡乱教(教学),有了内容无法教(设计)”的怪圈。
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是需要教师做切切实实的“教学化”研究:沿着教学的合理逻辑: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解决“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一.教学化:概念的界定
所谓“教学化”,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实际情况,采取“用教材教”的策略,从“教材内容”中选择、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并将其转化为“教学设计”的过程。也就是解决语文教学“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所谓“教材内容教学化”,就是将教材内容转变为教学设计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就是将教材内容转变为教学内容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基于课程标准既定的情况下,从“语文教材内容”到“语文教学内容”的过程。换言之,就是以课程标准为指针,凭借语文教材,选择适合教学的内容(所谓适合,就是这些教学内容要有助于形成“语文素养”:一是为形成一定的文学、文化素养;二是形成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必须教学的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即语文知识)。第二步就是将已经确定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设计的过程。换言之,就是将静态的内容转化为动态的教学操作的过程。第一步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第二步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两者构成“教学化”的圆满过程。
二.教学化:支撑的理论
其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规范性文件,对于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掌握尺度有标准意义。教学化必须依靠本标准划定的学段(年段)的语文教学目标要求确定相应的课堂教学目标,配套、落实对应的教学内容,然后才能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过程。
其二,任务分析理论。任务分析是指在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所规定的需要学生习得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即层次详加分析,为学习顺序的安排和教学条件的创设提供心理学依据。它由确定学生起点能力、分析使能目标及类型、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等环节组成,并通过将教学目标所蕴含的学习结果类型进行分类和指示达到目标需学习的步骤来完成。总之,经过任务分析可以明确要完成某项任务即达成某项目标需要教什么,教的顺序是怎样的,教的方法是什么等。具体来说,语文教学内容同时面对两个问题:一是针对具体情境的这一班学生,乃至一个组、一个人,为使他们更有效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二是为使具体情境的这一班学生,乃至一个组、一个人能更好地掌握既定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这样,基于现状的分析,结合任务分析理论与语文教学内容两者内涵,可以运用任务分析理论来确定语文教学内容。
其三,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设计。”教学设计理论综合和吸纳了系统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建构学习理论等理论元素,形成教学设计的体系,对于教学内容教学化有指导意义。
其四,情境教育理论。“情境教育”之“情境”是“有情之境”,是“活动之境”,是一个有情有趣的网络式的师生互动的广阔空间。情境教育不仅从哲学上找到依据,而且还从科学上借鉴现代心理学的暗示、移情、角色学、心理场等研究成果,构成情境教育的基本原理。教学内容教学化的过程就是将“知识”转化为“教学”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依靠某种适宜的情境完成。
三.教学化:研究的原则
1.尊重语文教材地位。
教学化的起点就是教材。一般地,语文教材即语文教科书(课本或课文)。吴小鸥先生在《教科书,本质特性何在?》一文中指出:“教科书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以文化信息为基本载体,有意识地确立文化标准的文本。”教科书是作为国家规定的教师教的凭借和学生学的凭借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的确定性、学科知识的规范性、能力培养的指向性。教科书便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化价值观范与模铸人思想、制约人行为的力量。教科书所确立的文化标准,明显地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也是文化选择与文明进化的结果。”(吴小鸥,石鸥《“共和国教科书”新文化标准探析》)要充分尊重教材的地位,从教材内容开始“教学化”之旅――教材内容教学化――教学内容教学化。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
教学化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研究活动。教学化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遴选。选择的依据有三: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文本最显著的构思与语言个性;《课程标准》对该年段的基本要求。这一步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就是将已经确定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设计的过程。这一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通过活动的设计,将教学内容变成教学活动,使教材学习化。从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再到教学活动,教学化在教师的主体作用之下得到圆满。
3.重视发挥学生作用。
教学化的目的是让学生“好学易学”。要使“教学化”效果好,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这就要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一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和兴趣;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成为“主体、主人、主角”:学生有权决定教学进程、学生有权提出问题、有权发表创新观点;学生能尽可能多地使用课堂时间、能尽可能多地参加主要活动、能尽可能多地接触学习资源;学生能成为自学能手、成为主要演员、成为“小老师”。
4.既重预设更重生成。
教学化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有很强的预设性。但是,我们不能够以预设为唯一路径开展教学,因为课堂是师生间多向、动态和开放的对话交流的现场,这个现场具备太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而生成是教学的精彩之处,是学生生命的丰采!重视预设,就是教学化的第一步,没有很好的预设,教学就可能漫无目的或者走进死胡同。有了好的预设,不代表教学的成功,因为评估教学效果看的是“学”的效果而非“教”的效果。所以,教学化的过程中,预设不必精细到“滴水不漏”,要留有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些、眼界宽敞些。
四.教学化:操作的目标
第一,通过教学化研究,找到确定教学内容的基本策略。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于是,“教学内容是什么”这么一个在其他学科里老师们开始实施教学前就已经解决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还是一个等待解决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二,通过教学化研究,找到把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策略和方法。在教学内容确定以后回避不了的问题是用什么方式、方法教、教到什么程度,也就是把教学内容转换为教学操作。当找到教学内容的处理的策略和方法,就学会了用教材教,也将用教材教出合宜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形成合宜的语文能力,这样就真正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方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
在现代初中语文教学探究中,最为主要的问题就是对综合性学习方法的研究,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最为频繁的就是语文,它不仅能够对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进行真实反映,更能够不断扩展和丰富人们的精神领域,促进人们的个性发展,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因此,初中语文教学综合性学习方法的探索就是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浓厚的人文气息熏陶,利用综合性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提高。
一、应用综合性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领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较少,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有效利用其开展教学活动就需要面临一定的挑战,而综合性学习方法应用的重要性是现代初中语文教师所要研究的课题,综合性学习方法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更加全面,还能够解决传统语文教学中资源不全的问题。此外,综合性学习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不断扩展学生的语文知识范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帮助学生更加主动地加入到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造性运用语文能力的运用。
二、综合性学习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利用多种模式丰富教学资源
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就需要不断探索综合性学习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教师根据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方案,利用多种模式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有利于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利用多种模式开展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中学习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学生主动地接触更多的知识,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也会随之加深。例如,在教授《塞翁失马》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好事坏事能够转化吗?这是必然的吗?举例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好事和坏事能够转化?”而后通过《枭逢鸠》这篇短文进行教学资源补充,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够在无形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2.重视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
在新课程教学标准中,每位教师都需要重视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不仅是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结果,关注综合性学习方法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取得应有的成效,还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的各个阶段的表现,了解学生在学习的各个阶段中所遇到的问题,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在积极、轻松的环境中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案。例如,在《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文章的学习中,学生就会经历把握文章的主题、体会文章的情感、培养多向思考的能力、牟煌角度分析这四个阶段,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真正理解呼唤人间真情,把自己的爱给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3.开展重点设计,加强合作学习
要想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就需要不断探索综合性学习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在研究过程自己挖掘综合性学习方法的意义。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有效了解综合性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并且帮助学生了解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重点设计,加强学生合作学习来促进学生对综合性学习方法的理解,教师要对课文中的重难点进行教案设计,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开展对课文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营造师生和生生间的和谐相处,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若是学生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教师就能够及时地提出,并且调动学生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授《蚊子和狮子》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狮子收到挑战书之后提出一个问题:“若你是蚊子或狮子的军师,你会利用何种战术打败对方?”学生就能够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从旁适当地进行引导,最终帮助学生解决
问题。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初中学生必须要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自身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将语言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而人的语言是最直接表现思想的方式之一,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和教师间的思想交流。综合性学习方法的运用就能够引导学生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需要根据实际的语文教学情况,利用综合性学习方法为学生创设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为丰富学生的知识范围,提高精神境界打下基础,因此,本文主要探索综合性学习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促使语文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现代文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占据了大量篇幅,是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文由于创作年代比较近,文章的语言文字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容易,但是,若想要让学生透过文字更好地领会到文章中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则需要教师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与启发。因此,教师要通过高效的现代文教学模式不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与感受文本。
一、强化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在现阶段的各省中考语文试题中,现代文阅读所占的比例是很大的。要想在整体成绩上取得理想的分数,现代文阅读分数至关重要。此外,加强现代文阅读的教学,使学生不仅提高阅读技巧,在考试中游刃有余,而且通过阅读现代文扩大知识面,在写作等方面也有所提高。总之,强化现代文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提高综合能力,有利于语文成绩的提高。
2.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加强现代文阅读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且对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有很大作用。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技巧更快地理解课外现代文,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感悟与思考获取更多的养分与精髓。现代文是与当代社会相通的,一些社会知识与道理都可以在现代文中学到,这对于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学校里的初中生来说,是很好地了解社会知识的一个途径。这对于学生将来的生活与学习等方面都是很有帮助的。
二、提高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质量的体会
1.不断优化教学目标,增强实效。现代文教学应该教学目标明确,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上重点不是怎么提问题,关键是确定明确实在,简明扼要,易于把握和实现的教学目标,不要太笼统虚化,更不要过于复杂。这样就会很容易确定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教学。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而确定,不可以主观臆断,使得目标难以实现,学生更会轻重不分。教学时要能够依据课文的具体要求把握重点教学内容,把非语文、泛语文的内容,甚至不是重点要讲述的语文内容踢出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拖泥带水,从而变得重点突出,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案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规划与设计,是教师劳动性的创作。教学方案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有基本的写作格式要求,要求涵盖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目的等,但允许教师在教学中有创造性地发挥。教案设计的原则性要求主要有两点:一是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并据此设计好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二是要设计好与教学重点相关的提问,提前准备好教学导语,小结要简短准确。总之,既要提前设计好“教”,更要准备好“学”。实际教学中,提倡形式多样的教案书写形式,鼓励教师充分施展个性,任何时候都不存在适用所有教师和所有学科的固定模式。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可以选择列提纲、制框图、画表格和备注等形式,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方便实用的方式。
3.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既然是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自然就离不开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能够理解现代文的含义,但不能有效地表达出来,那么是无效的。初中语文现代文的阅读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中所表达的内容,但是如果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限,那么即使他们能准确地理解文字的含义,最终只能落下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尴尬局面。另外,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学习优秀作品中的思想,提高学生的感受与表达能力。所以,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通过互助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对学生来说,团队学习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因为学生可以及时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借助其他同学的知识能力帮助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除此之外,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学习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能够主动参与现代文阅读学习。在团队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现自我,这种学习模式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完成现代文阅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研究讨论,促使他们迅速得出正确的答案。相较于传统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这种团队学习的模式可以让课堂教学效率变得更高,让教师可以迅速取得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成功。
5.不断鼓励学生丰富阅读量,拓宽阅读范围。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如果只局限于课堂文章的阅读,就过于片面,这样就很难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对事物认知就会少。学生的阅读量往往和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相关联的,只有不断扩充学生的阅读量,才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开阔知识视野。教师需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阅读,对一些有意义性的文章应当极力推荐,或者展开相应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积累重要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增加阅读量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阅读内容难度层次要符合初中生的理解范围,有适当的挑战性,那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语文的语感就会越来越好。
6.增强文化意识,深化思想认识。初中语文不仅承担着汉语教学的任务,对中国文化教育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能够让学生意识到中国文化精神,构建文化观,培养学生的思想深度。在现代文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够体会到文章蕴含的文化意义,必然就会使思想意识有所强化。对于现代文阅读,要想取得好的成绩,不仅需要有良好的解题技巧和解题思维,更需要有很高的知识素质。所以,语文教师应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根据教材内容,将文章中的文化意识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加强素质教育初中语文教学融合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忽略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和重视
由于受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有关语文知识内容的灌输和讲解。长期以久,严重影响到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提高,甚至有的学生开始对语文学习产生严重的抵触和反感心理。例如: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只是将文言文简单的翻译成译文,而往往忽视了内在含义的探究。对于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枯燥乏味,很难有足够的兴趣和积极性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这无疑为教师的教学增加难度,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都有着严重不利影响。通过对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普遍认为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至于学生是否接受与自身无关,只是一味地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变化,进而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相融合。
(二)忽略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
随着新课程教育的不断改革,虽然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以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的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以学生学习成绩和升学率考试为主,以应试教育为学生培养目标。就目前来看,在现阶段出语文教学中,当然有很多教师占居课堂主体地位,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和灌输,而学生只能一味地将教师所讲的内容记笔记,使学生一直处在被动学习和被动接受状态,自身主体作用和主体地位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和发挥。
二、如何将素质教育更好地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方法分析
(一)积极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
要想加强初中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相融合,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积极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加强高效课堂的构建,使自身教学质量和效率有一个高效的提升。无论作为学校还是教师,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评价观念,注重教学过程的适应性和民主度。然后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制定科学合理教学方案,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案设计当中。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多媒体技术逐渐出现在教学当中,并被教师所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课前,利用多媒体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制定出教学课件,其课件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以便于能够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课堂积极活跃气氛,实现高效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要角色。所以,要改变以往主导者角色,充分发挥其自身指导者角色作用。首先,要转变以往由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占据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和主体作用。其次,要改变教师以黑板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活动空间,加强学生课堂主体意识的培养,并能够在教学课堂上勇于向教师和同学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一章节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平均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通过不同角度分析荷塘月色美丽景象,并深入挖掘出作者内心的多自由和不满现实的思想情感。这样做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这一章节知识内容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从学习者的条件来看,学习本身是学生的主体活动,是以学生求知欲,学习兴趣为基础,并由学生自身主动性及自我控制活动协调发展的过程;从学习目的来看,学习不仅是“知道什么”或明白“要懂得什么”,而还在于“能够做什么”和“会做什么”;从学习的内容来看,语文的学习应面向问题的学习,面向全体的学习,面向运用的学习,面向创造的学习。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更应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问题的学习。 因此,从这些全新的学习观出发,就需要我们在当前语文教学中更新观念,转换做法。
一、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在教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
新教材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体现出“情景——探索——试一试——练一练”的编排体系,这给教师为学生提供“经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编排意图就要学生做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他们多探索、多实践,做到体会数学,内化数学。教师要确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探索、自学、发展的主体,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从而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
二、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德洛尔在主题发言中谈到教育基础的四个支柱是学知、学做、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存,也就可以看出学习方式决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该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提倡小组学习,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也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如果此时再增进学生间的合作,就能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对新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这些都和新课程标准思想相吻合的。
新教材体现了课程设计将由“知识呈现”转变为“情景呈现”,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课程改革中理念的更新程度决定着实践改革的程度,老师教学方法改革的首先要使静态课程内容动态化,这样仅是教材是不够的,还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创新。
1、注重因材施教,精心设计,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教得“活”,才能教得生动,才能提高教学效率。针对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认真研究,不断改进,结合实际,因材施教,以给学生新的刺激、新的感受、新的体味,从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或讲授法,或讨论法,或谈话法,或练习法,或点拨法,或读书笔记法。尤其是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录音录像、投影,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要抓住语文教材自身的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思路,寻找最佳切入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这种体验学习使学生在高昂的气氛中,实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统一。当学生有了较充足的体验之后,教师及时地诱导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并组织学生就不同的感受展开讨论,开阔思路,加深理解。
因材施教,精心研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其实质是教师以自己的创新之火,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最终形成燎原之势。
2.鼓励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增强教学的参与性。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思生于疑,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不仅应该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更应该注重在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中,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兴趣、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以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创新能力,贯穿和渗透于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中。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能够是什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特见解、设想,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对于教师的分析和有关观点,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不要也不必强求一律,禁锢学生思维。对学生质疑问难、敢于亮出自己观点的做法,教师要进行积极性评价,或给予表扬,或加以鼓励,使之有一种成就感,弘扬这种探索精神。
同时,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内外收集材料,通过倾听观察、对比异同、评论反诘等手段,自主地进行探究。在教学中,可打破单一的班级授课模式,展开讨论,获取知识,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增强教学的参与性。
写作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良好载体。创造性思维有很多特性,变通是关键。在作文教学中,可着重启发思路,引导学生展开“换位思维”,经常进行“一题多做”、“一人多面”、“一事多评”等多角度的思维和写作训练;同时结合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三、新做法
1、 教案设计要“新”
教师备课要以《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依据《课程标准》,源于教材,活用教材”的原则,根据不同课型,遵循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以教材为教学内容,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指导思想,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为教学结构框架,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力。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实际,着眼与学生(个体发展水平)与教材(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做到吃透教材,吃透学生。
教案设计要充分体现教学主要过程,而不是写出每一句话。体现 “学生经历学习的探索过程”,要把握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的时机和度,尽最大努力让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发现、成功和欢乐,让教学有一定弹性,让不同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案设计要制定具体、全面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有知识技能目标,还应该包括发展性目标、创新性目标。要制定教学重点和探索活动的重点。准备教具、学具要作为一个重要方面体现。新教材要求教师对教学中所涉及的各种电教媒体、教具及学生对学好本课内容所需的学具等应及时作好准备,否则很多活动无法开展,也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时,教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应以一个组织者、参与者、探索者的身份进入学生的世界。主要内容有: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如何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猜测;如何激励儿童积极进行观察、思维和实践以及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如何归纳和总结;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发展练习如何呈现和使用;知识的系统梳理和总结如何进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活动中,各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2、 课堂教学模式要“新”
新教材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数学课程体系。要使该教材真正实施到位,必须建立一种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新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大量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使新教材的教学更容易体现“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主动探索——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