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善意的谎言事例

善意的谎言事例

时间:2023-05-31 09:21: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善意的谎言事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善意的谎言事例

第1篇

“对方辩友,谎言本身即是谎言,只要是撒谎,就是不对的……”“我们所说的谎言,还有一个定语——善意的,加上这个定语后,谎言的本质也就发生了改变……”这些针锋相对的的话语,来自于我们的——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辩论会。

“我宣布,在我右手边的是正方辩友,观点是不能撒谎;在我左手边的是反方辩友,观点是可以撒善意的谎言……”还没等主持人说完,台下的同学们早已窃窃私语起来,有的是交流辩词;有的在沉思,仿佛心里已经打好了“算盘”攻击对方……我是反方,心里自然也斟酌着等一下要怎么反驳才好……

只听主持人一声开始,正方辩友徐紫薇便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诚信的好处,我们反方辩友也都静静地听着,想从中挑出“骨头”。可过了好久,也没发现一丝漏洞,看来他们也对此早有防备。不过,我方辩手魏洲璇也不甘示弱,她咄咄逼人的话语赢得了我们的由衷赞叹。想当年,诸葛亮的话语能把人气死,魏洲璇的辩词,也大有排山倒海之势,能把人说得个目瞪口呆。半晌,对方辩友都没有反应,我们的心里暗喜。好久,他们才拿出一个事例来,想说明诚信的重要,我方辩友又开始反驳……到后来,竟都在围绕故事的主人公——小明开展辩论了!我见势,忙站起来说:“请不要围绕小明开展话题。”顿时,全班哄堂大笑,我也为自己的回答感到高兴。双方你一言,我一语,激烈的唇枪舌战,辩友们个个都是巧舌如簧,妙语连珠,每一个话题谈开来,都是娓娓而谈,说得头头是道……最后,主持人宣布:反方获胜!“耶!……”我们不禁欢呼起来。胡老师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虽然辩论会结束了,可是,辩论会残余的“硝烟”还在教室里弥漫。谁也不会忘记这一场激烈的“舌战”……

第2篇

在乡下生活且年近四十的表弟不幸患了肝癌。他极端恐惧,情绪低落,进而焦躁不安,倍受精神折磨,生不如死,于是不肯配合治疗,想尽快死之。因此身体在一天天地衰弱下去,亲朋好友如何安慰也平静不了他的情绪。医生说如此下去治愈可能性会更小,尽管当前医术发达,且他患的肝癌只是接近中期。医生说,只要表弟能平和心态,配合治疗,治愈可能性蛮大的。医生、护士也多次劝慰,均没效果。

看着日渐衰弱下去的表弟,母亲突然想到小时候与其玩得较好的我。

母亲带着我直赴表弟的病房。见我远道归来,表弟那呆滞的目光似乎焕发了一丝光彩。简单的寒喧之后,表弟又呈现了一脸的无奈与悲伤。

我没有为之叹息,而是带着惊喜的口吻说:“表弟啊!从母亲那天给我的电话中才得知你不幸患了肝癌,但听完母亲的话语,觉得不幸之中的你是万幸的,这病只才接近于中期,按照目前中国的医学水平,这算不着什么大不了的病了。我们办公室里有一位年过五十岁的同事,前年时也患了这种病,且是晚期,按十来年前的医学水平,阎王非在薄上勾了他的大名不可,而现在却不够格了,他在当地的大医院动了手术,切除病肝,不出半年就基本恢复了,现在又能如先前那样正常的上下班了。而现在你不仅比他年轻得多,且疾病也不如他的严重,我敢肯定地说这病是能够治愈的!"

那轻松、肯定的话语及身边的“鲜活”事例,让表弟如释重负,眼里顿时焕发光彩,他开始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了。

两天后,表弟配合地进了手术室。手术顺利。我在医院里陪护他。他已能像面对感冒发烧的小毛病来待其病症了,不时像小时那样快乐地跟我说笑着。半月后我回了单位。之后打电话回老家,母亲说表弟很乐观,康复也较快,不出三个月就痊愈了。

其实,当时安慰表弟的那番话全是一片谎言,这是为挽救一个癌症患者而刻意编造的,它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撒下的善意的弥天大谎。想不到这善意的谎言竟能立竿见影地消除了一个绝症患者的恐惧,平和了心态,进而坦然地面对疾病,乐观生活,最终战胜了病魔,回归了健康。

第3篇

辩题:叶老师做得对吗?

观点陈述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叶老师对小雨向自己倾吐秘密而采取的处理方法是正确的。当学生遇到困难,向老师寻求帮助时,老师要做的,不仅是就学生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应站在一定的高度帮他分析,找出原因。作为老师,他首先找到小雨的妈妈,并告之情况,让家人多多关心她,用家庭的关怀来温暖她;接着又找到班长,让班长多帮帮她,以集体的力量让她回到现实中来。虽然事情的结果在叶老师预料之外,但如果面对相同的问题,任何一名合格的老师,恐怕都会这么做。所以我们认为,叶老师对小雨向自己倾吐秘密这件事上采取的方法是正确的。谢谢。

反方一辩:听了对方一辩的观点陈述,我们更加确信叶老师对小雨向自己倾吐秘密而采取的处理方法是错误的。首先,自古以来我们都把诚信当成一种美德,而诚信是建立在彼此以诚相待的基础之上。身为老师更应该率先垂范,做好这一点,把学生倾吐的秘密告诉别人,这本身就是一种欺骗。欺骗是不道德的,把“诚信”这一词抛在了脑后,还把秘密散播开去,这是一件多么荒唐的事情。对方辩友认为老师的做法是出于对学生的保护,是老师的善举,可是善意的谎言是美丽的泡沫,善意的谎言的出发点可能是善良的,但是这种谎言一旦戳穿,给对方的伤害会更深。老师的不诚信将小雨推向了另一个绝境,随之而来的母亲的不信任,更是把小雨推向了深渊。作为普通人,不诚信是有损人格的,而作为教师,不诚信更是有违师德的。所以,我们坚信,叶老师对小雨向自己倾吐秘密而采取的处理方法是错误的。谢谢!

自由辩论

正方VS反方

正方:我方承认,叶老师确实有失信于小雨的地方,但对方辩友,您听说过“美丽的谎言”吗?叶老师以他美丽的谎言先让小雨安下心来,再让他周围的人齐心协力共同帮助她,这不正是一个好老师应该做的吗?

反方:我方从未否认过老师的良苦用心,找家长沟通、找同学商量都花费了自己的时间,但是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家长给小雨买来了治疗精神病的药物,班长更是肆意嘲讽。正是老师一手把事态推向恶劣,这难道是一个好老师该做的吗?

正方:我方坚信叶老师是个好老师,正是因为老师平常的为人处事充分获得了小雨的信任,否则,小雨怎么不向大胡子老师倾诉呢?再说了,老师没有相信小雨,是因为小雨的秘密实在缺乏可信度,请问对方辩友,如果您的学生对您说,老师,我穿越了,您会相信她吗?不管您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反方:对方辩友,我很想友善地提醒一下,你们一直在犯逻辑上的错误,主要表现有两条:第一,我们从未质疑过叶老师的人品和师德;第二,今天的辩题是面对小雨的倾诉,叶老师采取的方式正确与否,而并非对方辩友一直在说的小雨的穿越行为可信否?请对方辩友一定要紧扣主题,不要偷换概念。

正方:谢谢对方辩友的善意提醒,我方认为叶老师处理问题的方式有偏颇之处,但是老师也是出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更是为了挽救这个孩子心切,才把这离奇的情况和家长交流的,何来欺骗学生的信任呢?

反方:对方辩友,从自由辩一开始,你方先后两次用真切的话语,鲜活的事例大声地告诉了我们,叶老师是个一边说着爱学生,而又一边把学生的秘密散播出去的好老师,对方辩友已经自相矛盾地证明了我方观点,非常感谢。

正方:对方辩友,请正视一个现实,回答我方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实生活中,有学生对你说他穿越到20年后,你相信吗?

反方:这个问题很简单,如果我的学生信任我,那么我也会相信他们,因为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总结陈词

正方二辩:通过我方的一辩的观点陈述和自由辩论,我方的观点是赞同叶老师的做法。大家都知道,人是不会穿越时空的。所以,当老师听到小雨的叙述,认为小雨的精神有问题也是人之常情。出于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更是为了帮助和挽救这个孩子,老师想到了让家人和同学一起来帮助她。可是,大家也看到,之后家人和同学的做法已经超出了老师的控制范围,这不是老师所能预想的,更不是所能控制和改变的。大家一定还记得,当小雨不再去上学时,叶老师曾经上门与小雨的妈妈沟通和交流,那幅感人的场景一定会让我们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这爱是发自肺腑的,是感人的,更是温暖我们所有观影人的。所以,我方观点是赞同叶老师的做法。

反方二辩:我想从两个方面来再次阐明我方的观点,那就是面对学生的秘密,老师采取的方式是错误的。

第4篇

一、 走出诚信误区,明确两者概念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会、思考,是我们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根本。因此,要让学生走出诚信的误区,只有以活动为抓手,以探究、反思为策略,才能得以实现。通过活动,把握诚实和信任的概念,紧紧抓住诚信的主旋律,采用正面引导、反面警示,就会使整个教学流程生动活泼、充满理性。

自古以来,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话题,在历史的长河里,诚实守信的佳话枚不胜举,也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形成了美好的思想品德,成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然而,随着各行各业竞争的出现,社会上出现了诸多的认识误区,认为“竞争就不能讲诚信”、“讲诚信的老实人吃亏”“谎言一定不诚实,是恶德”等。小而言之,影响了学生间的良好的人际交往;大而言之,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针对这一系列现象,为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我首先让学生认真阅读这一课中所撷取的小故事和相关链接材料,从文本中找出关于诚信的概念性表述,再要求他们就身边的人和事诚信与否进行调查,为课堂活动做好充分准备。到了课堂上我设置了这样的一道问题:请你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出什么叫诚信?很快一学生回答:“长安福特马自达的召回事件,正说明了诚信这个概念。长安福特马自达创业理念落实在一个“诚”字上,内诚于己,诚实无欺,诚实做人,诚实做事,实事求是,由此而真正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坚信这样的理念,势必会迎来企业的兴旺发达。”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证实一点,通过活动既可以让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又可以明确概念;既了解了诚实为人、做事的真谛,又掌握了要取信于人诚实是前提。真可谓是花开两朵,并蒂怒放,效果颇佳。

二、 澄清诚信盲点,理清两者关系

初二学生正处在人格的形成阶段,在为人处事上往往苛求于人的较多,正确认识自身的较少,尤其是对诚信的认识产生诸多的盲点。殊不知诚实与信任两者之间的关系,更不知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辩证地分析。如何才能解决学生的认识上盲点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呢?为了让学生尽快找到两者关系的切合点,我例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初二(1)班的小鹏是数学课代表,周一的早晨又到了检查家庭作业的时候了,可是他的好朋友小伟的作业还没有完成,想到好朋友要挨批评,于是……,要求学生如果根据自己平时的思维方式进行填写。再通过自学“对人守信,对事负责”后要求学生重新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阅读思考后,政治课代表小刚回答说:“按照我平时的思维方式,我会为小伟打个掩护,举手之劳还能维护友谊,反正老师一直信任我也不会发现,但是现在我知道不能这样做。老师对我的信任,是我一向诚实做事的结果。从表面上看,为了朋友免遭批评,从道德上讲却违背诚实守信的准则。这样做会滋长小伟的惰性和说谎的恶习,养成依赖的习惯,影响他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也辜负了老师对我的信任。倘若这样弄虚作假,言而无信,连这样的小事也做不好,更谈不上长大成人做大事了……。事实上,我们身边的事情有大有小,但是在做人的实质方面却没有大小之分。我们要从小事做起,诚实做人,老实做事,不为眼前利益放弃长远利益,更要遵守道德和法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才能真正长大成人。”同学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也投去赞赏的目光。

实践证明,为了澄清学生在认知方面的盲点,理清诚实和信任的关系,光泛泛地讲理论还是空对空的不切实际的教学,也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只有运用学生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例进行导学,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一举两得,既澄清了盲点又理清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蒂花开,学以致用。

三、 摆脱诚信困惑 促进两者发展

我们说,诚实守信是人际交往中的道德底线,坚持实事求是是诚信做人的守则之一。在涉及利益冲突时,千万不能以一时的蝇头小利而丧失诚信的道德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一个善意的谎言却能挽救一个的生命。为使学生摆脱困惑,促进其认知的发展,笔者采用了对立统一、权衡利弊的导学方法,轻松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首先我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现实生活中,在诚信问题上存在复杂性,我们要把诚信与具体的情景相结合,作出正确的选择。我们知道,诚实与说谎是水火不容的,但是面对特殊情况,如在面对一位自己不知身患绝症的病人时,我们又该如何做选择呢?

紧接着要求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第一,诚实守信是人际交往的准则,但是诚实与信任两者之间存在复杂性,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选择。一片不落的树叶挽救了一位丧失生存希望的姑娘,就证明了诚信智慧的力量。第二,诚信与谎言确实是对立的,但是又存在一定的统一性,其核心是一个“善”字,只要我们与人为善,从保护关爱他人的愿望出发,这样的谎言并不违背诚实的道德,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诚实的一种深化发展。实践证明,我们的学生明辨是非的认知观,只要导学得当,还是可以向纵深发展的。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学生既摆脱了诚信的困惑,又促进了对诚实与信任两者之间的认知的发展,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第5篇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统称。泛指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用,一诺千金等等。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诚信的议论文800字高三2021,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诚信的议论文800字高三1有一件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有一位女教师发现她教的高二某班里有28名学生为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从网上抄了现成的材料。老师认为学生剽窃他人的劳动成功,将成绩判为零分。家长们反对,纷纷向学校施压重判成绩。后来,学校迫令老师屈从,老师拒绝辞职而去。我认为,女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所以说,诚信最重要。

楚王韩信。他曾经在落魄的时候,受过一位漂母的帮助。漂母供他吃供他住,韩信在离开之日曾说过:“您待我如嫡出,这份恩情没齿难忘,他日我能风光归来,定然不会忘却与您。”后来,韩信当上了楚王,就回到漂母的地方,报答漂母的恩情。韩信的诚信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他人的恩情,说要报答就要报答。诚信更可贵。

华盛顿曾在小的时候犯下了一个错误。这是一个在美国流传很广的故事:华盛顿在小的时候不慎误砍了他父亲最喜爱的一颗樱桃树。父亲勃然大怒,愤怒地问:“这是谁干的?”华盛顿毫不犹豫的挺身而出说:“爸爸,这是我砍的。”华盛顿以为父亲要打他的时候,紧紧闭上了眼睛。但到来的是父亲轻轻抚摸他的头说:“孩子,你很勇敢,能够勇于承认错误,我很欣慰。”后来,华盛顿不仅得到了父亲的谅解,还得到了父亲的信任。以至于他长大当总统后,取得了全国人名的爱戴。诚信赢得他人的信任,可以广交好友。

有一个童话故事是这样说的:一个国王膝下无子,便收了七个义子。有一天,他要在这七位义子中选一个来当未来的国王。于是,便给了每人一粒种子,让他们在一年后带着成果来见他。一年后,每位义子都带来了成果。只有其中一位只带来了种子说:“父王,就算我怎么供养它,它都是不开花,我也没辙了!”国王听了很高兴,说:“那是炒熟的种子,怎会有果实和花朵呢?”后来,这位诚实的义子当上了国王,其他六位义子没有得到一分好处。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诚信,诚信能带来财富!

在现实生活中,不诚信的事也还有很多。假如每个人都能诚实守信,那么这个世界就不会发生那么多假奶粉,假药品的事件啦!

诚实守信有利无弊,假如每个人都好像那28名学生那样,那教育水平岂不是越来越差?做人要有诚信,成绩固可贵,诚信价更高。

诚信的议论文800字高三2曾经看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在拍卖会上,主持人厉声问道:“接下来要拍卖诚信这样东西,起价是无价,开始!”由此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了!

就从我们身边来看吧,若是朋友与朋友间没有了诚信,那么这朋友间就没有了信任,会决裂?不,恐怕没有那么简单,会反目成仇,更有可能因为中间闹得一点的小小的不愉快而将你置身于死地。我们口中所经常讲的一个词是什么,是诚信。

诚信是什么一个意思?我想恐怕不外乎两个词:诚实、信任。诚实其实与信任是两个好朋友,手挽手而行的。有一次,有一个朋友请我去吃零食,我十分纳闷地问她:“你家长不是不让你买零食吗?这。这哪来的钱啊?”她小声地告诉我:“没有啦,是我偷偷带出来的,你不要告密。”那时还小,见她不好意思再说,我也不好意思再问,并发誓一定不会告诉她的家长。没想到才过了几天,她便哭丧着脸对我说:“呜。我完蛋了,我的行迹一不小心被我妈发现了,现在啊,连奖励都没有了!还要我做完那几张练习卷呢!”随后她好像想到了什么,问我:“你有零用钱吗?”“no”脆地告诉她,并告诫她:“没关系的,你回去你爸妈肯定会原谅你的!”果然,过了几天,她爸妈就“勉强”原谅她了。不知道在哪里曾经看过:“做错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承认的勇气。”当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我觉得说得十分得对啊!纸是包不住火的,只要你肯承认了错误,痛改前非,我们一定会原谅你的。

不知怎的,我忽然想起了美国总统华盛顿与他父亲和他父亲樱桃树的故事。虽然华盛顿不小心砍倒了父亲的樱桃树,但面对愤怒的父亲,不但没有说谎话,说了实话:“父亲,是我砍倒了您的樱桃树,对不起,我只是想试一试斧头利不利。”华盛顿的父亲却转悲为喜:“儿子,虽然你砍倒了我的樱桃树,但你肯说实话。知道吗,我宁愿损失一百棵樱桃树也不愿你说一句谎话!”我立即想起了自己。虽然有时候家人骗我说游戏机带去另外一个地方了,但我知道,我的游戏机在家里,也不去找,因为我知道,他们是不想我因为玩游戏机而耽误学习。这是善意的谎言,这种谎言是最不会失去诚信的。诚信,不是人人都能拥有,但有人却能永远拥有,视乎你有没有好好把握住诚信的机会。

诚信的议论文800字高三3有人说诚信是金,的确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人云: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诗人曰: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这些都足以说明诚信的重要性。因此,我认为诚信的价值远远超过了金!

如果每个人讲诚信、每个商家讲诚信,每个政府、国家讲诚信真正做到一诺千金,那么长此以往,人们生活定会处处充满和谐的气息。古往今来也有许多讲诚信的事例: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就依靠着自己为人正直、讲信用拉拢了大批人才为他效力,而且还在诸国树立霸主之位。晋文公重耳也正是以诚待人拉拢人才,还在明知战场上讲诚信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仍然做出退避三舍的举动。晋文公也正因此获取名声与威信,继齐桓公后又一个当上霸主!而“退避三舍”这脍炙人口的故事也为后人所称赞。诚信是一个人面向世界的一张必不可少的“通行证”。现在让我们设想一下不讲诚信的结果吧:如果一个政府不讲诚信,那么公民的权利将得不到保证;如果一个商家失去了诚信,消费者的权益的不到保障,这个商家又怎会不一步步走向破产?如果就连朋友之间都无法讲诚信,那么人与人之间也就毫无信任可言,友情也会变成一个空壳,整个世界被冷漠所笼罩……失去诚信之后的世界会是如此可怕……如今的人之所以不讲诚信,大多数不正是因为诚信与金钱、利益所发生冲突时,无法抵挡-选择了金钱、名利,放弃了诚信。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然而这些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从而导致了将自己置于一个不诚、不信之地。

记得富兰克林说过一句名言:失足,你可能马上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这不正是为那些无信誉之人敲响的警钟吗?在朱自清的《论诚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诚实、诚笃,至诚,都是君子之德;不诚便是诈伪的小人。”这段话将诚与非诚分别进行高度概括。虽然世上有善意的谎言,但并非所有都是善意的,因此我们既要将诚信,也要分辨出他人的话是否可信。

诚信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关系到国家甚至整个社会的风气。让我们以诚为本,以诚待人,以诚处事,不说空话、大话,携手共进建立一种诚信之风,让这种优良传统美德得以发扬!诚信——一件无价之宝!

诚信的议论文800字高三4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诚信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但生活中有些人却不讲诚信,破坏了生活中的美好。在我的记忆里,有一件不诚实的事让我至今后悔难忘。

那是几年前的一个周末,我和爸爸、妈妈来到海边玩。那天阳光明媚,大海碧波荡漾,在沙滩上的人快乐地追逐着、嬉戏着,我正躺在沙滩上晒太阳。这时,一个小男孩从我眼前走过,他的脖子上挂着一串贝壳,五颜六色,各种各样,漂亮极了!我一看就喜欢上了,走过去对那个小男孩说:“小朋友,你那串贝壳真漂亮!我很喜欢,送我好吗?”那个小男孩听了使劲地摇了摇头。我又说:“那我买下来吧!多少钱?”那个小男孩说:“我这串贝壳不卖!”我听了以后,生气地说:“有什么好神气的,不就是一串贝壳吗?”我想:沙滩这么大,也许我也能找到一串漂亮的贝壳呢!可是,天不随人愿,一个上午我也没找到几个像样的贝壳。

我失望极了,又遇到了那个小男孩时,我乘那个小男孩不注意,把他的贝壳拿走了。过了一会儿,我听到那个小男孩站在海滩上哭,一边哭一边断断续续地说:“呜呜……妈妈,我对不起你,呜呜……”我听了觉得很奇怪,“不就是一串贝壳吗,干吗哭哭啼啼的?”我去问那个照顾小男孩的老奶奶:“他丢了一串贝壳,为什么这么伤心呢?”那个老奶奶听了,流下了眼泪,说:“这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爸爸又在广东打工,那串贝壳是-妈去世前给他的遗物,他看得比生命还重,每天都要到海边去清洗。”我听了,不由得呆住了,“什么,那串贝壳居然是-妈给他的遗物。”我走开了,再看着那串贝壳,心情像针刺一样难受。我拿起贝壳,跑去把它还给了小男孩。小男孩拿到贝壳,开心地笑了,我也从心底笑了。

这件事虽然过去很久了,但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时时提醒我要做一个诚实的人,正如文学家高尔基说:“人类最不道德的就是不诚实”。生活中唯有讲诚信,才会和谐美好,我永远记在心里了。

诚信的议论文800字高三5所谓诚信,就是要诚实守信,这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建设现代新型社会的基石。但近年来,不少人把它遗忘了,甚至丢弃了,结果许多人的心灵被污染了,行为中的欺骗隐瞒多了,社会上的假冒伪劣泛滥了。身为一名小学,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从小呼唤诚信,寻找诚信,携起手来在身边共同种植和培育起诚信的森林,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是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美德。讲诚信既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又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还是连接友谊的五彩纽带。任何一个守信用的人都将得到他人的尊重。作为华夏民族的后代,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要长大,要成才,首先就应该努力做到守时,守信。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言必行,行必果。”只有这样,才能成长为可信、可靠,讲信用的人,在祖国的大地上筑就诚信的森林。

虽然我们现在不能像某些伟人那样做到,但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可以用自己的笔尖抒写、歌颂他们的光荣事迹。在湖南就有这样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和赞颂的人,他就是湖南省委书记郑培民。他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也很对:“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在郑培民书记那许许多多值得赞颂的事迹中,有一段往事令湖南百姓永生难忘。那是1998年7月24日,洪水肆虐下的湖南常得市安乡县即将发生大溃堤,18万人的生命和财产都危在旦夕,而郑书记却不顾个人安危连夜在雨中指挥抗洪洪水终于遏止住了,可他却病倒了!3月11日,年仅59的郑培民在赴北京工作期间突然去世,一个人民的好干部,党的好儿子就这样与世长辞了!

我想,一个讲诚信的人,在人前人后一定会得到很多人的称赞、尊重、亲近和信任,顺境时会有人交,逆境中会有人扶。相反,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慢慢变得孤立无援。

第6篇

关键词:小学生 说谎 原因 矫正 策略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公民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之一。少先队组织几十年来倡导的“八字”作风之首便是“诚实”。然而现在每个学校,甚至每个班级都少不了有几个学生染有说谎行为,甚至有习惯撒谎的不良品德。

一、小学生说谎行为的主要原因

其一、成人的不当行为影响孩子。例如:家长告诉孩子如果他这次考试得了100分或者在全班排第一名就奖励给孩子他想要的东西或星期天带孩子去游玩。而当孩子真的做到家长的希望而要求家长兑现承诺时,家长则找个理由搪塞孩子:“爸妈要加班”或是“今天没空,下次再买给你”等等。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明白大人只是在骗他而达到大人自己的希望而已。小学生正处于学习模仿的时期,那么他也会模仿大人的这种行为。虽然大人是无意的,但是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差,也不够自觉,久而久之,就养成一种潜意识的撒谎习惯。

其二,由于社会生活中存在有不诚实,口是心非,自私等坏榜样,他们逐渐领会到其中的含义,开始模仿,形成自觉和不自觉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不良定势。例如,有的大人为了私事,明明身体无恙却装病请假;邻居来借东西,母亲不愿借,谎称找不到等等。另外,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使学生形成了只要有了钱,什么事都好办的错误思想。他们想逛公园、打电子游戏、买新玩具……这都是需要钱,钱从哪里来?跟家长要!于是向家长伸出手,各种各样的“理由”便出来了。

其三,小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缺乏知识、经验;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意识、道德情感缺少正确导向;虚荣心强,善于模仿,娇惯任性,放荡不羁,容易冲动,说谎已成为他们应急的措施。

二、小学生说谎行为的矫正策略

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小学生,说谎行为如不及时矫正,任其发展,将从说谎发展到说骗,从说骗发展到诈骗,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实践表明,不良行为发现越早,纠正得就越快,就越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

第一、改变态度,多一份偏爱

有说谎行为的学生多半是学习成绩比较差,他们往往在老师、家长、班集体中地位不高,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和同学们的歧视,甚至挨家长的打骂。他们对教师或家长有戒心或敌意,心虚,敏感,缺乏信心,常自爆自弃,不求上进。为了消除这些思想顾虑,摆脱消极因素,教师、家长和同学们必须改变过去的看法和态度,提高他们的地位,给他们多一点“偏爱”。为此,大家应真心实意尊重、关心、爱护这些学生,热情和耐心地帮助这些学生,只有这些学生体察到教师的善意、集体的温暖他们才会消除对立情绪,增强对别人的信任感,才乐于接近老师并接受指导。

第二、言行一致,以诚相待

生动的榜样比抽象的说教或絮叨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因为儿童具有很大的模仿性。如果成年人讲的头头是道,而做的是另一套,这样会在儿童心中失去佐证力量。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一个人早期在思想品德上所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的道德观念,对一个人品德的形成影响极大。因此,作为老师和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留给孩子一个诚实正直的好形象。教师应该“言必行,行必果”,特别是对学生的承诺一定要兑现,否则就会在学生心里留下不诚实的印象,因为不兑现的诺言无异于谎言。家长也要注意加强品德修养,时时检点自己的言行,做到有诺必践,言行一致,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第三、尊重信任,严格要求

染有说谎行为学生多半在平时得不到他人尊重,因而自暴自弃。做为教师,要转变这部份学生,就一定要尊重信任他们,使他们有被尊重,被信任的感觉。尊重信任学生就是尊重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人格,在具体教育实践活动中,就要积极地、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去摸索,探求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尊重信任他们,并不是对学生不理不管,更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一种更积极认真的态度。将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要求转变为学生自身需求。除了对他们尊重信任之外,更应严格要求,严格要求是确保学校教育工作质量的前提。忽视和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必然会带来学生质量的下降,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将会受到一定影响。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并不意味着传统认识和做法中将学生“死管”或“管死”,而是要将其与尊重信任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尊重信任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向前发展中,将严格要求有机地融入其中,有利于学生良好文明习惯的形成,有利于他们改正说谎的坏习惯。

第四、提供范例,增强是非感

有说谎行为的学生往往不一定意识到问题的性质,危害。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增强是非观念,向他们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和生动事例。如课本上《诚实的孩子》《自相矛盾》等都是讲诚实与撒谎的故事。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向学生灌输“诚实是金”的思想,帮助学生认清撒谎的本质和危害,及时渗透思想教育。也可以在班里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班里诚实的学生,鼓励大家向那些学生学习。小学生都有“趋众”心理,同龄人更容易带动他们。

总之,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在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着的活生生的儿童,因为他们在成长,就不可能不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只要我们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探索儿童成长的规律和特点,采取灵活的教育方式,就一定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邓箭. 《小学生说谎行为探因及对策分析》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朱健 《小学生说谎心理探究》中华心理教育中心,2007

[3]蔡红玲 《浅谈小学生撒谎的对策》 宿豫区顺河中心小学 2009。

第7篇

十多年前,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看到校园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语,我便做了我职业生涯的第一个梦。梦里对我的职业生活有了模糊有清晰的设定。十年前,我初上班主任的舞台,怀着满腔的热情,无比的干劲,充当了“班妈妈”的角色。事事亲力亲为:学习常规、课上课下、学校家庭、穿衣吃饭、情绪交往事无巨细。那时,年轻的我感动于孩子们将我比作“妈妈”。当三年的努力换来肯定和赞许的时候,我如释重负。却发现,如此的付出,换来的不过是比别人好一点的成绩。三年的时间,孩子们是在感动中学习和生活,却少了快乐。我在执着中追求,我是快乐的,可是我真的很累。于是我开始反思:我为什么不在轻松中快乐,非得要累并快乐着呢?

于是,向着同一个方向,我开始了第二个梦的探索。于是,同样是班主任,可是我不再是班妈妈,甚至孩子们也不叫我“嬢醸”。七年来,作为低收入群体的教师,我没有挣到什么,可是我挣到了快乐。人一辈子,来去匆匆,这过程中不就图个快乐么。

信任:让我轻装,让他成长

我得首先让自己从繁锁的常规管理中解脱出来,可是我还得让常规工作做好。常规管理是班主任的基本工作。常规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环境,班级氛围的营造、班级文化的打造、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一个常规管理糟糕的集体永远不可能是一个优秀的集体。

现在,我几乎完全把自己从常规中解放了出来。

其实,常规虽然重要,却很简单。并不是离开班主任就不能运转的。我的班级常规几乎完全在学生和班干部的运作下完成。

我从三个方面解决常规问题:首先,在教室里通过集体的交流配合适当的表情和表演,让大家形成这样一个认识:我们是或者最终是一个优秀的集体。我们做什么都理所当然的做得很好。不管是什么样的集体都是优缺点并存,优秀的集体优点表现的多一点,差一点的缺点表现的多一点。当集体在某件事情上表现好的时候,为了促进更好的发展,他们需要的不是表扬,而是“批评”。有一天,班务上我点评当天的清洁卫生打扫情况:很好,大家打扫的很认真,没有地方被扣分,得满分。同学们兴奋起来,有人开始鼓掌。我立马,表现出意外和吃惊的样子,立即制止:“为什么要鼓掌呢?有必要鼓掌么?你觉得很值得庆贺?就像吃饭一样,有人为了今天吃过午饭而欢呼雀跃么?你觉得我们班的同学把环境弄整洁是很不平常的,需要表扬一下?”大家不再欢呼,开始笑起来。是呀,我们班的同学,把环境收拾得很整洁,这多平常啊。我又继续说:“就拿穿校服来说,我天天都看到有班主任在处理着装不规范的情况,我们班,我强调过要穿校服么?没有!可是,大家自己看,我们班有谁没有穿校服?即使在教室外面热了,没穿,一走进教室,就自然的拿出来穿上了。我们是不是也需要为大家都穿了衣裳而拍哈巴巴掌呢?”学生们的眼里流露出自豪和赞同。同时角落里一个没有穿校服的同学,缩着身子悄悄的把衣服套上。这样类似的交流和引导多了,班级认同就逐渐形成了。

除了班级认同,学生们对班干部的认同也非常重要。

我在教室里常有这样的表演:眼神里流落出佩服,很有煽动性的述说我们班的班干部是如何的负责、同学们是如何的配合。让大家感觉到老师很满意、很欣慰。说完之后,我还会添油加醋的杜撰一些例子:有些班集体如何如何…….反正“有些”都是莫须有的,随便使用。有了这样的心理氛围的营造,孩子们常规上再有不得标的,同学们会觉得很意外,他也会觉得很不好意思。有很多事情与其让学生认为必须做好,还不如让大家觉得应该做好。有一些原来行为习惯很差的学生,来到这个集体后,自觉地改掉了很多坏习惯,其实这不是老师管出来的,而是氛围的感染。

摆脱常规困扰的第二个方面就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

新班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物色一个相对开朗和主动一些的班长。班长得负责安排好开学当天和第二天的清洁卫生、值日生等,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和我一起再物色一个班长和一个团支部书记。一般情况下,第二天上午三个班长级班干部就可确定。然后再由三个主要班干部充分深入到群众中,物色其他的班干部。学生对学圣的了解是快且准确的。在绝大多数学生彼此还不太认识和了解的情况下,使用这种方式建立班干部队伍,科学有效。在学生们互相了解之后,再进行民主选举班长。然后,班长自行组阁,实行班长和班干部负责制。这样的运作方式可以让班干部们有一种对集体的事能做主的感觉,这是真正的主人翁感觉。平常班干部们在开展工作的时候,我一般不干预,。我对大家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过程是你的,你做主;结果是我的,我验收。人生不只是高中,高中也不只是大学,我常对大家说: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只要我想到了我也要努力做到。班干部们从我这里得到信任获得信心。一个人有了信心,获得了信任,开展工作还会有多大的困难么!

第三方面就是摆正自己的姿态。

交给班干部做的事情,就不要指手画脚。一旦干预,孩子们的创造力会像蜗牛的触角一样缩回去再也不出来。很多时候在常规方面,我就起到一个开会和传达的作用。孩子们忙于开展工作的时候,我倒像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四处游荡,小小的开一开玩笑,捣一下乱,或者很不协调的大呼“耍不住”。当这个时候,有孩子看似无奈的说“走开,切改你的作业”的时候,我的心里是无比的轻松快乐。孩子们的自信心在常规工作中不断的增强,

不做榜样

关于“身正为范”的问题,曾经让我纠结了很久。做学生很苦的,但是,再苦,不就是那么三年么?若要老师事事做学生的榜样,那不是要老师们做一辈子“学生”么?所以我坚决反对,老师要做学生的榜样。我们学校里有名言:“教师个个导师”。那么老师不就是“导”么。能导好,干嘛把自己弄得那么辛苦。而且,如果以自己为榜样来教育学生,不仅自己很累,而且日复一日的,难免有时候自己也会出一些纰漏。那时候怎么办?所以我不再进行以自己为榜样的教育。不仅如此,我还比较务实的告诉孩子们:他们的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只是一个二本院校毕业的老师,我只对解决高考要考的本学科的问题比较有经验。我没有什么爱好,就喜欢花样百出的伙起学生耍。我做事没有条理,情绪变化快。有时候很偏激、说话刻薄,容易伤人。我的缺点很多,但是我和其他所有老师一样知道怎样才能让你发展得更好。

当然,我同时也会让大家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每一个人都是带着更大的目标来的。他们的目的是发展自己、超越前人,而不是来模仿。

我不是圣人,我不能做榜样,谎言总会被拆穿。与其让孩子们以后说某人“不过如此”,还不如让先摆出自己的缺点,让孩子们逐渐的觉得“还是可以”。这是对同一个人的完全相同的认识,却是一个截然不同的过程,而对应的也是一个截然不同的结果。

这样的教育,便于日后更好的引导学生。减少环境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干扰。而且也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真正的榜样。让学生更多的看到阴暗中的阳光,丑中的美。美由心生,我希望我的孩子们和我一样纯纯的快乐。健康的成长。

有一次,早上睡过了头,自行车也坏了,还打不到的,快8点钟了,匆匆的走去上班。一边走一边回头找出租车。一回头就看到一个男孩子骑着个山地车,匆匆而来。看速度和神情,也是睡过头了,师生二人一样的神情。突然我们就指着对方大笑起来,他大笑着从我身边飞驰而去,我笑着走到学校。到校后,按常规对这孩子的迟到问题进行了批评和处罚。而我,从来没有听到学生说,你也怎么样了的说法。

我告诉孩子们10级罗敏的故事。那是一个很平常的孩子,平时的作业经常不合格,但是,她的精神却时常感动着我。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在周记本中写道:我不信我不如别人!后来她考上了重本。我告诉孩子们杨艳的事,那是一个性格冲动、外向的孩子,可是她是那样的维护集体,那样的团结同学。

其实,我觉得对学生的教育,不应该是辛辛苦苦的把一个人弄成榜样让他学。孩子们有足够的理解能力,他们应该知道自己的方向和目标。理想中的自己才是自己的把榜样。而且,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我们的任务是教会孩子们去鉴别,去学习。而不是降低目标,让孩子们去学习并不完善的自己。人无完人,谁能无过,让孩子们看到老师自然的一面,会让他们更有超越的欲望和信心。当孩子们溢着爱和维护的对别人说到,我们老师“就那样”时候,我觉得我们真成了一家人。我,能不快乐么?

善意的谎言,美丽的收获

有时我想,班主任不当演员真是可惜了。我们经常要用一些事例来引导和教育学生。虽然平常学校也会帮我们收集不少的事例,但是,我们做的是人的工作,人的思想和状况可不会按照我们计划的发展。很多很不错的事例,你看到的时间未必是对学生进行对应方面教育的最佳时间。当学生处于某种状况需要一个具体的事例来教育和引导的时候,可能就搜肠刮肚的倒腾不出来。于是我就编。临时确定主题,现场编现场讲,弄得是绘声绘色。讲完了我都觉得是真的了。我常充满感情的表演对自己班上的好现象的赞赏,和对其他班不良现象的同情。经常把班集体美化成各种各样的优秀。

10级高一的时候,有一次晚自习的时候停电,很多教室都出现乱的情况,教学区也有学生走动。那天正好我的晚自习。我突发奇想的说唱歌吧。于是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大家一首接一首的把所有能唱的歌曲的精华部分都唱了个遍。直到来电,教室里整齐有序。第二天我就深声情并茂的把停电后其他班的同学是如何的茫然,我们是如何的整齐有序,别人是如何的羡慕我们一场夸张的渲染了一遍。充分促成了学生们的自豪感。班级意识进一步增强。停电高歌事件后,大家迷上了唱歌,学习小组有了组歌,寝室有了室歌。其中最受欢迎的成立我们的班歌。就在我们大张旗鼓引吭高歌的时候,年级上宣布要组织一次班歌比赛。这又让我有了新的说辞。我告诉大家,我们唱歌的事不仅让其他班的老师欣赏、同学羡慕,连年级上也注意了。领导们觉得唱歌的活动对增强班级凝聚力很有作用,决定推广我们的经验,举办一个全年级的班歌比赛。孩子们感觉自己成了楷模,兴奋无比。每一次考试下来、每一次有了新鲜的活动之后,少不了我别具一格的点评,而学生对此也似乎有了一份期待。

有一次危机的化解也让我印象深刻。情况是这样的:学校主管部又调整宿舍了。在这之前已经调整了5次。虽然每次都很累,但每一次学生都配合的搬了。这一次又搬,而且是搬到缺水的5楼。到高三了,如果住五楼的话,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等下面楼层的同学用完水以后才能洗漱,很耽搁学习时间。已经住了两年五楼的他们,刚从五楼搬到三楼没几天,又要往上搬。学校层面运作的难度很大,就把压力转移到班主任身上,要求班主任通知学生必须搬。我没有了解情况,也没有充分理解学生的心情,就直接转达了学校层面的要求。学生的意见特别大,一直很顺善的学生一下子就和我对立起来,埋头学习,集体对我不予理睬。感受到学生的情绪以后,我一方面在学生面前进行冷处理,不再提此事,一方面向住管部说明情况,尽力争取。最后,终于争取到搬到二楼。问题解决后我又进行了这样的表演:先道歉,承认自己不了解情况就直接把学校的要求摆到大家面前。然后,对这件事情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大加赞赏。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那就是不管和老师有什么样的意见,同学们始终没有对学习有丝毫的松懈。对这段时间老师提出的学习上的要求,仍然丝毫不打折扣的执行。试想,有多少人能做到这样呢?大家的原则性和目标意识让人惊讶。我对我们的集体和我们的高考充满信心。此事以后,孩子们在学习上更配合。因为他们是任何情况下都以学习为中心不动摇的人。

我想许多班主任都有这样的经验,就像收作业状况不好的时候,我们会说“还有个别同学没有交”;集体活动不尽人意的时候,我们会说“多数同学竭心尽力”。最有意思的是常常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更改自己的成长历程。然后,高考完的时候,学生问“当真啊”,那时一声“哄你的”。然后欣赏对方的表情,绝佳。

不似父母的关爱

世界上最爱孩子的是父母,可是孩子们最烦的也是父母。和父母一样,老师也是不断的指出孩子的错误的人、也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不断的给孩子要求的人、也是对孩子的进步永远不满足的人。但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却没有亲情的维系。所以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脆弱的。孩子会烦父母,却不可能割舍亲情恨父母。而老师对孩子关爱的不正确表达却会让学生把自己推到敌对的一面。所以,我认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仅应该是具体的细致的,还应该是有别于父母的。这应该是一种职业化的关爱、朋友般的关爱、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关爱。

有一个学生,学习习惯不好,爱迟到。新学期开始三天就连续迟到三次。第一次迟到,我站在教室外的走廊上,面带笑容:“起来迟了么?多半早饭都还没有吃吧!”然后不再说什么,按照规矩站在走廊上早读。我觉得对于经常迟到的学生,问他迟到的理由,不外乎是锻炼他编故事的能力,而且在老师面前有了编故事的经历。以后的相处,他更容易对老师设防。第二天早上又迟到了,他可能在楼上就到我在教室外边了,快步的走上来,我一脸阳光以开玩笑的口气说:“又遭了哇”。然后玩笑噶然而止,急急的说,“快把书拿出来,还没有耽搁几分钟。”他受到我情绪的感染,急忙把书拿出来,开始读。第三天他又迟到了,这一次我没有站在教室外面,他是跑上来的,迟到了一分多种。我没有理他,也没有按规矩让他到走廊上早读。就当没有看见。晚上点评班务的时候我说:“几天以来,我越来越感觉到,我们这个集体是优秀的集体。每一个人都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的,在这个集体中同学们都在自发的改正自己的缺点。比如迟到的问题,虽然可能有人看似每天都迟到了,但是可能第一次迟到十多分钟,第二次迟到几分钟,第三次可能就是和铃声擦肩而过。而且第一次是慢慢的走来的,第二次是快步走来的,第三次是跑来的。错误的改正需要过程,而过程中的表现透视了你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让人充满了希望。有了这样向上的心态,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然后,两周以来,这孩子坚持做到了不再迟到。

还有交作业的问题。一般是要求课代表收作业,课代表要求小组长收。没有交上来的名单交给课代表。然后由纪律委员按要求扣该小组的操行分。偶尔有学生没有按时交作业,我很少再重复什么道理。而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象开玩笑一样幸灾乐祸的说:“忘记了么?遭了,又遭扣分了,你们小组的同学们要抱头痛哭了。”然后负责任的提醒:“下次注意到,把要做的工作写在记事本上,一件一件的做就不会忘了!”

第8篇

本文作者从分析目前公开出版的教育学教育案例集所收案例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教育案例的编写应遵循科学性的要求”,并就教育案例科学性的标准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观点鲜明,引人深思。编者希望能以此文引起更多教育教学、科研工作者对于该问题的关注,有力的促进教育学教育案例收编工作的规范性。

[摘 要]本文认为,目前公开出版的教育学教育案例存在规范性不强、逻辑混乱、不合规律等问题,而且此类问题不是个别现象。教育案例的编写应遵循科学性的要求,即遵守国家法律和学术道德,遵守思维规律,遵守社会原则,遵循教育规律。编制科学的教育案例是实施有效案例教学的前提。

[关键词]教育学教学 教育案例 科学性 案例教学

[作者简介]但武刚,男,湖北黄石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英语课程教学论、教育评价学。任平,安徽安庆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生。

近些年来,在公共教育学教学领域当中,教育案例的作用愈来愈得到重视:理论工作者主动收集中小学的教育事件或故事,探索其中的理论问题,揭示其规律性;实际工作者编写或相互交流案例,寻找有益的启示。这种良好的态势表明理论工作者关注教育实践,中小学教师关注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努力作理论上的反思,这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有益标识。鉴于目前公开出版的教育案例集质量良莠不齐,亟待作一些清理工作,使案例教学和研究工作能跨上一个新台阶。

一、界定两个概念

1.教育案例。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与教育案例这一概念相对应的事物,即教育实践中的人物、事件、具体做法。人们对教育案例有多种界定,这些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出了教育案例的特征,但是往往没有区分人们使用教育案例的范围和目的。笔者从教育学教学的视角来限定教育案例的概念。教育案例是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描述性事件,它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由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探寻或理解抽象的概念、规律和原则,掌握教育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教育素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具有明显的教学意义。

典型性指代表性或个性反映共性的程度。教育实践中生动形象的故事比比皆是,如果不加选择地被引用到教育学教学中,难免会造成教学的盲目和低效。笔者认为,只有具备典型性的事件才能作为案例用于教学。教师只有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事例,讨论分析得出整体性的结论,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用个别特点推断群体的全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典型的案例可以是影响深远的事件,也可以是微小的细节,要求能以小见大,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同一案例,不同的教师可以透视或者挖掘出不同的内容:有的只能找到浅层的信息,有的则得出透彻的结论。教师要善于把典型的案例分解为部分,剥去那些非本质的表面现象,揭示其内部特征,推断出的整体性结论。这一过程十分复杂,稍有偏差就会造成以偏概全的弊端。

普遍性是指符合公认的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的特性。教育学经过两千多年的研究和积累,已经揭示出了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原则。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教育规律需要发展,但是发展不是对已有规律的全盘否定,而是扬弃。虽然已有的教育规律和原则表述尚不精确,人们运用这些规律时还需要创造性和灵活性,但是这些规律反映了教育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遵循这些规律,就会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优秀教师成功往往背后都隐含着对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运用,失败的教育事例中必然包含着对教育规律的漠视和背离。

2.科学性。科学性指遵守公认的准则,遵循经过实验或实践证明了的规律的特性,指一种严谨求实的做法和兢兢业业的态度,指运用了科学方法的活动过程和结果所具有的一种特性。“当人们说一个事物是科学的,意味着它是正确的、好的、值得追求的;反之,人们说一个事物是不科学的,则意味着它是错误的、坏的、其存在的合理性是值得怀疑的。”[1]这是人们对科学性的基本理解。判断人的行为对错的根本依据是法律和公认规范,因此,科学性还指合法性和合规范性。公认的规范包括逻辑规范、学术研究规范、社会伦理规范,等等。科学研究不能搀和个人喜怒爱好,不依赖于偶然因素,是能够得到众人认可的一种真理演绎推导思维和态度,它是一种近乎绝对客观准则的判断系统。若是有了这样一种客观的判断系统,人们就能够据此判断决定一件事物的对与错。科学性的思维和态度要求人们思想、说话、行动要有充分的根据,而不是直接地发自个人的主观臆断,要遵循一定的推理规则。首要的规则是形式逻辑,它能帮助人们从已知的真理出发,经过推理,得出新的命题,或在与他人的争论辩论中,有效地说服对方。其次,科学家运用逻辑思维和实验方法发现了大量的科学规律,而且科学性也成为科学家以外的多数研究者的学术追求,用以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所以,科学性是任何研究工作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对教育案例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也应以科学性为基础,做到严谨踏实、精益求精,反对马虎敷衍的态度,抛弃道听途说、故弄玄虚、花里胡哨的做法。来自教育实践中的案例时常是轻松有趣的,这可能使人产生误解,认为案例的收集和整理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实质上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更要求实事求是,容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案例培训、案例研究已经逐渐被认同,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伪案例的出现。伪案例通常包括:实际上没有发生的或依据理论逻辑而“制造”的案例;一部分是实际发生了,而另一部分是虚假的案例;过程简化或省略的案例;有明显逻辑错误的案例;过于简单的案例;仅仅具有情境价值而不具有普遍意义的案例。“伪”即是“虚假”,虚假的对立面是科学,所以引入科学性的概念至关重要。

二、教育案例科学性的标准

1.遵守国家法律和学术道德。教育案例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案例的作者和编者要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和学术道德。《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如果没有著名作者的有关信息,至少应该加以说明,或道歉。这才是一种严谨科学的态度,也是基本的职业规范。”[2]

在某一本发行量达几十万册的教育学教材[3]中难得见到几个案例,在第二章“教育功能”最后有一道思考题,要求学生运用教育功能的有关理论分析两个事件(一个是案例1,另一个是案例3)。

[案例1]:

新疆,你怎么了?

前几年,有报道称新疆某厂因把“乌鲁木齐”错印成“鸟鲁木齐”,多了一点而丢了一百万;又有印刷厂将“驼峰”错印成“驴峰”又扔掉了几百万。

新疆是产棉大省,为了解决运输的困难,使棉花销路及时销售,国家曾实行“东锭西移”的战略,把上海最先进的纺织机器运抵新疆,但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无人会操作。一些人对新疆的企业考察后说,许多大企业的设备是先进的,甚至是一流的,但产品却是二流、三流,甚至是不合格的。

这个案例无作者、无时间、无来源,读者没法甄别其真实性。报道这件事,在当时社会引起一定的反响,作者是有功之臣,应该给予起码的尊重。提供资料的来源等背景信息,可显示资料的可靠性,以便读者作深入研究。既然是“事件”,就应该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经过。我们国家发展的速度可谓惊人,新疆也是一样。缺乏时间提示,则会给学生带来误解。寥寥不到200字,还夹杂议论性的语句和笼统的定论,也缺少对事件的详细描述。

这篇文章可能来源于《光明日报》记者郑晋鸣写的《一流设备为何二三流产品》(头版头条),发表在《光明日报》1996年4月25日。可见,这事发生在1996年以前。1996年之前的事,被编进2002年出版的教材中,且重新印刷12次,到2006年12月第20次重印,累计印刷了47.5万册。编著没有修正书稿,这种态度和做法有悖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2.遵守思维规律。教育研究和案例整理必须遵循逻辑和思维的规律,包括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规律、认识论等逻辑学、心理学和哲学的规律,尤其是形式逻辑规律,如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逻辑。教育案例中主要涉及归纳推理。归纳有两种:简单枚举法、完全枚举法。如果一个陈述毫无例外地在所有的时间和所有的地方都被观察到,则这种陈述属于全称规律,在形式逻辑中用“全称条件陈述”来表达。如果一个陈述某一时间与地点里发生的一件事实,则称为单称陈述。有的人不经意中把单称陈述上升到了全称规律的高度,从而犯下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这种所谓的规律不能解释已经知道的现象、也不能预言尚未发生的事件,更不能指导我们的活动。

一个案例本身会存在逻辑问题,然而在同一本案例集中的几个案例之间也存在冲突。如两个案例依次排列,而案例所阐明的寓意存在矛盾。例如,有一本案例依次编排了“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最好方法”和“孟母三迁”两个案例。前一个案例讲述了发明望远镜的故事。编者认为:“父母要注意保护孩子玩的天性,通过带孩子亲近大自然、做游戏、玩智力玩具等孩子最喜欢的‘休闲方法’,来培养孩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和动手能力。”结论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最好方法是――让他玩,让孩子游戏。”紧接下来的案例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很明显,这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个典范。编者选择这个案例表明其对孟母教育方式的肯定和赞赏,即反对儿童游戏玩耍,这与上一个案例的核心观念上存在明显的矛盾。把矛盾的两个案例放在一起,编者又没有引导读者进行对比或批判,这样会削弱各个案例的教育价值,甚至令人困惑迷茫。

3.遵守社会原则。建立民主公正、和谐发展的社会需要有公认的准则,这些准则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的共同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如民主、自由、正义、平等、人权、崇尚真理、讲求信誉,等等。若公共出版物中蕴含着违背社会原则的精神产品,不仅相关人的利益会受到影响,而且会给读者造成不良的示范效应。

教育研究,包括案例整理,应该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这两个规律中,社会规律是第一位的。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核心就是引导学生普遍地遵守公认的社会原则,避免抓了教育的小道理,丢了社会的大道理。教材与一般图书不同。对于图书而言,读者有更多的选择权,而教材则是必读的文本,选择其中案例必须格外谨慎,要持有科学的态度和缜密的思考。

[案例2]:

罗杰・罗尔斯是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市的贫民窟。在这里的孩子长大后很少有人从事体面的职业。然而,罗杰・罗尔斯是个例外,他最后成了州长。他把自己成功的原因归结于其小学校长皮尔・保罗的话。当时保罗发现这里的穷孩子无所事事,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保罗想了很多办法来引导他们,却都没有奏效。后来,他发现这些孩子很迷信,于是在上课的时就开始给孩子看手相。当罗尔斯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保罗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会成为纽约州的州长。”当时,罗尔斯大吃一惊从来没人表扬过他,保罗先生竟说他可以成为州长。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时时激励他发奋向上。在以后的40多年间,他每天都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最终他成了纽约州的州长。

这是一本教育案例书中的一个案例。校长皮尔・保罗面对玩劣的学生束手无策,他发现学生很迷信,就利用看手相来引导学生。他给予这位小学生美好的预言,并成功了。这种宏大预言对其他人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手小的学生会自卑,没有得到良好期待和夸奖的学生会心灰意冷。通过手相术来教育顽劣的学生,不是合格教育者应有的作为。相信学生能行与迷信学生能够做一个大人物,这两者之间有显著区别。一个善意的谎言能否变成一个人相信自己能行的信念呢?这个案例将复杂的转化教育过程简单化。小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尚未形成,加上校长的这样预言应验了,这对学生的迷信思想会产生强化作用。仅凭小学生修长小拇指,就断定调皮捣蛋的他将来是纽约州的州长,这是宣扬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是任何现代教育所摒弃的错误做法。这个案例所讲述的真实故事是一个特例,作为新闻或茶余饭后的谈资无可厚非,如果选为教育案例,以显示校长的教育艺术就不妥了,因为它背离了基本的社会原则――反对迷信。

4.遵循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指教育系统在它的运行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它的环境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教育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随意改变和创造,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在认真分析教育现象之后才能揭示它。教育是一种复杂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种活动有一些内在的、本质的规律,如全面发展、尊重学生、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等等。“教育案例,不仅应当有对事件的描述,有解决问题的技巧,还应当蕴含一定的教育基本原理和教师思想。”[4]在教育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引用某个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是为了说明教育规律、原则、方法。有的教育案例在论证某一教育规律的同时又明显违背了其它的教育规律,只重积极效果,却没有考虑到案例的消极影响,缺乏科学性。

[案例3]:

“让时间淡忘……”

某周日晚,某高中二年级三名女生,彻夜未归。学校决定给予三人记过处分。

其中一名女生说:“如果处分,我没有意见;但公布处分结果的那一天,我就自杀!”这是向学校纪律的挑战?是威胁?是心声?各种不同的猜测与说法,使处理者第一次意识到了问题的复杂程度。

最后,校方对问题处理的方式也出人意料:讲清规定,让时间淡忘一切!

一年时间过去了,有心的人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儿第一次拿到了学校的奖学金,另一个女孩儿对语文发生了深厚的兴趣,第三个女孩儿在感激学校“无为而治”的同时,发奋图强,成为班里“惟一能够背诵长篇英语课文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她们没有忘记事情的经过,没有忘记学校的纪律,更没有忘记学校领导和老师对她们的教诲和期待!

关于案例3,首先案例的来源、作者、年代、学校、事件细节都被忽略,无从考证。其次,不处分违反规定的学生,就违背基本的教育原则;处分学生,他们可能自杀,这是一个两难问题。那学生的态度很极端,学校放弃了处分,案例的作者和选用者认可了这种做法。教育者如此保持沉默才是最好的教育吗?这种教育是艺术的、智慧的还是符合什么规律的呢?学生思想转化的过程肯定被作者省略了。作为教育者,珍惜孩子的生命比履行管理规定要重要,为了未成年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学校应该尽到教育的职责。有“冷处理”的成功教育案例,但这种处理绝非不闻不问,而是暂时的离开或不处理,给学生一个思考的余地,避免矛盾激化。通常,“冷处理”与过后的“热处理”相结合才产生了神奇的效果,这其中包含着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诱导、尽量尊重与严格要求等原则的巧妙运用。从案例中,我们没有看到学校老师做了哪些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只是简单地不闻不问,这违背启发诱导的教育原则。该学校这么做成功了,有人将其作为教育案例,似乎是想供他人仿效。但是这样做的后果是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坏的榜样,学校和老师要批评和惩罚时,学生一恐吓就没事了,这违背了尊重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案例,将其前半部分作为一个情境,后半部分作为解决情境问题的一种办法,那就有教学意义,可以提高学生分析与处理情境化问题的能力。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如教师提问:“校方的做法对吗?还有其他做法吗?提出其他做法的依据是什么?”这显然不是案例选编者的预设问题,还与这一章的内容不吻合。

三、结语

笔者指出教育案例中存在的科学性问题并不是偶然的。上述各种不科学的教育案例就来自多本案例集,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案例的科学性问题同样明显。某省一家出版社2005年出版了一本教育案例评析,全书有五个部分,共127个案例。第一部分教师篇有33个案例,其中有19个案例来自公开出版的报刊,如《人民教育》、《读者》、《教师博览》、《班主任》、《语文教学通讯》等,有10个来源于书籍或文章,有4个来源于网站。编者所谓的简要注明出处,如摘自《教学机智――教师智慧的意蕴》;摘自《让儿童的道德生命自由生长――小学德育案例解读》;摘自中国基础教育网,等等。信息的模糊性使得读者不明确这些是文章还是书籍,也不知道是谁的作品。在33篇案例中,编者知道作者姓名和文章具体的来源(如何年何期)的是19篇,占58%;来源于书籍、文章、网站的文章有14篇,占42%。

教育案例是教师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没有案例,案例教学无从谈起,没有好的案例,便没有有效的案例教学”[5]解决教育案例的科学性问题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编者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提高科学修养,形成严谨科学的态度;刨根问底,细心考证;对照公认的规范、原则和教育理论,多加思考;同行之间相互讨论,向有关专家虚心求教;亲自实践案例、尝试性地将案例运用于教学之中,检验其效果。只要我们坚持科学性的标准,长期积累,反复实践,就能编好案例,从而丰富教学活动。相反,从书中、网站上、平时的闲聊中任意捡几个案例来装饰教学,以讹传讹,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对于教师而言何止是误人子弟呢?没有科学的教育案例,案例教学就会陷入平庸和谬误,甚至会葬送案例教学法的生命!

参考文献:

[1]李北方.重申科学的边界[J].南风窗(半月刊),2007,(7),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

[3]笔者因故隐去了几个材料的版权信息,请读者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