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21: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偷吃人参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话说唐僧师徒来到大街上尝试时空机。轮到猪八戒时,猪八戒正在一旁看美女,于是只好依依不舍地走进时光机里。而孙悟空想再次进入时空机,便趁猪八戒回头放电的时候变成了一只小苍蝇落到他身上,只留下一个念经打坐的唐僧和一个老实巴交的沙僧。反正是现代社会了,唐僧那身几十年不洗澡的臭肉,是不会有人吃的啦。
“呼”的一声,猪八戒与孙悟空二人一齐来到了古代。猪八戒向四周一看,便立刻“啊”的大叫起来,并两眼放光,口水直流。苍蝇孙悟空也现出了原形。只见一棵大树上面,挂满了晶莹肥大的人参果。孙悟空一拉猪八戒,大喊:“现在哈密瓜、鸡蛋果、火龙果什么水果我们都吃过了,像这样的人参果我们才吃过一次,来,今天我们把它狂吃一顿。”说罢悟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跳到了人参果树上去。八戒也不甘落后,一个大钉耙飞过,人参果便到了手中。
你可能觉得奇怪,人参果怎么这么轻易就被摘到呢?原来那院士为了防止人参果落入他人之手,对外传出假消息,说只有那个专摘人参果的工具才能摘到人参果。其实那东东是个三无产品,屁点大的没舍用。 悟空八戒俩人正吃得欢,院士过来了,他一看见此景,立刻大叫一声:“鬼东东,竟敢在此撒野,看我不叫观音来收拾你们!”
话音未落,观音一手捧一个人参果,从树上摔了下来,宝瓶也碎了。看着他们那大得能放鸭蛋的嘴,观音笑了,只说了句没你们事儿,便飞回了南海。
悟空八戒也清醒了过来,既然观音也破了戒,也不好说什么了。急忙按住了回复键,“唰”地消失了,只留下一个目瞪口呆的院士。
樱桃
文化路一小 二一班 胡嘉欣
我喜欢吃的水果有很多种,有苹果、桃子、草莓、樱桃等等。尤其是樱桃,因为它特别合我的口味。
樱桃是长在树上的,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樱桃好吃树难栽。我想也许正因为树难栽,所以它的果实才会那么好吃吧。樱桃成熟时,它的果子火红火红的,形状圆溜溜的,个头跟跳棋子差不多大,长的非常非常漂亮!有点象玛瑙,让人一看就直流口水,真想一口把它吞掉,尝尝它的美味道。我每次吃樱桃的时候,总是大把大把的往嘴里塞,这时汁水流进嘴里 ,甜中带有一点酸,非常可口!而后再一口吐出大把的淡黄色的小核儿,妈妈说我象猪八戒偷吃人参果,不会细细的品尝,可她哪里知道我好过瘾哦!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一定要自己种一棵樱桃树,让它结好多好多的果子,给老师和同学们尝一尝。怎么样,你们想吃吗?
生活就像一桶方便面,包装上的那碗面能让你口水直流,可是当你真的品尝后,也许要多难吃就有多难吃。不是我不想用华丽的辞藻,真的,现代人的一生只能用方便面来形容其索然无味。
现在,什么都讲究快速,于是便发明了快餐、E-mail、飞机、火车、汽车……科技的发展每每都很迅速,但人们却觉得自己越来越慢,要被别人追上了。于是便不停地向前跑着,往前追呀追……于是便有了竞争,于是便有了科技的发展,于是人们开始拼速度,于是生活便变成了方便面。三分钟泡一泡,酝酿一下感情,然后就什么都没有了,都被你给吃了。或许人人都像猪八戒偷吃人参果一样,总是后悔方便面什么味都没尝出来,手中便空无一物了。
速度快又怎么样?慢又能如何呢?难道像方便面一样快速“高效”却索然无味的人生才是人们应该追求的吗?人生,追求成为一桶方便面却不放任何佐料,这辈子算白过了。今天,我们还在抱怨这样太慢那样太慢,真是一点“意思”都没有。
古时候,人们没有E-mail,没有邮政局,更没有UPS,人们不照样能烘焙感情,产生令人感到温暖、感到惋惜的相思之情吗?这样不也成就了那些流传千古的名句,那些可歌可泣的悲剧吗?古时候,人家既没有变态的核武器,也没有枪支弹药,战争照样能成就历史。而现在,为了追求速度,摁一下核武器发射按钮,敌人就被灭了,这样的欺负……真有“意思”……
缓慢,其实是更长远的一种快速,一种更悠久的等待。只有有了漫长的浸润,人的情感才有意义;只有有了漫长相处,生活的多姿多彩才能细嚼慢咽;只有有了漫长的时光,人生,才会有“意思”。
希望永远那么漫长。■
夏梦点评
生活就像方便面,多么有创意的想法,不禁佩服作者的奇思妙想。作者通过方便面形象地诠释了我们每日看似日理万机却又碌碌无为的生活。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里,仿佛一切都已电子化,由烽火台发展到E-mail,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电话短信。那散发着墨香的信件早已不复存在。生活节奏进行得太快以至于我们没有时间细细品味人生的美好。不要让一成不变的生活腐蚀了生命的热力,停下脚步去挖掘身边的细碎的纯真,回味你的点滴收获,你会发现,生活是如此多姿。
最新读《西游记》有感
《西游记》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故事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一行来到一座山中,不巧的是,这正是那白骨精的领地。
白骨精为了吃到唐僧肉,先变成一个村姑,被识破之后,又变了一个老太太来寻女儿,又被识破后又是故技重施逃了。
唐僧是肉眼凡胎,哪里像悟空那样火眼金睛?认为悟空无辜伤害人的性命,要赶走他。悟空苦苦哀求,唐僧无奈,只好留下了他。白骨精怎会罢休?又变做老头来寻妻女,终于又被悟空识破打死。唐僧善恶不分,索性赶走了悟空。
那么,白骨精是善?还是恶?悟空是去?还是留?
第一个问题答案应该是很明显的,可唐僧为何不明?我想应该是他身上的仁慈蒙住了他的眼睛。如果唐僧身上能多一分悟空的果断、明察秋毫,能少一分盲目的.仁慈,白骨精也不至于“三戏唐三藏”了,同样,如果悟空能少一分急躁,多一个心眼,唐僧也不会如此善恶不明。
去?留?这似乎是一个大问题。到底是不计前嫌继续与唐僧取经,还是一气之下回花果山,继续当自己的美猴王?我想,如果我是悟空,我也会走。
虽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但谁能忍受一个无知之人三番五次的猜疑与责备?再说了,悟空并不是人,而是一只猴子,一只自由自在的自然之子,其实去西天取经只是一个幌子,只是为了去掉头上的钳制自己自由的紧箍而已,被气急了还是会走的!
当然,悟空一定不会是这样的。但是,我认为,悟空并不是那么完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像在第十四回中,唐僧把悟空救出,后遇到贼人拦路抢劫,按道理来说教训一下也就罢了,可那悟空野性大发,竟打死了人!这不正是他的过错吗?
那么,唐僧也并不是那么愚钝。因为他有一颗慈悲的心。从小,他没有父母,长至十六七岁才找到了母亲,也许就是因为这一段幼年时的不幸经历,才造就了唐僧慈悲为怀的性情。
还是那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无论他如何优秀,总是有一些缺憾。人无完人,金无足金啊!那么反推过来,一个人,有缺点也一定有优点。
唉,善?恶?去?留?看来,这是个问题,也只有通过吴承恩讲述的故事,给我们释然的解答,当然这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
最新读《西游记》有感
我想《西游记》这本书大家都知道,它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一向不爱看书的我,却也被其中的情节吸引住了,文中离奇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齐天大圣——孙悟空。他三打白骨精,保护师傅,为民除害,却被师傅误会为滥杀无辜,我很是为他感到不平;他偷吃人参果固然不对,但是当他得知人参果树的稀有和珍贵的时候,不远万里去寻求医树的药方时所表现出的知错就改,诚心悔过的精神以及他做人的诚实也是值得学习的,他不贪图富贵,不贪爱美女,并且十分忠心,在师傅让他离开的时候,看到他忍受着紧箍咒的折磨,前叩后拜,恳请师傅将他留下时,我忍不住留下了眼泪,明知道一路上是荆棘坎坷。危难重重,但是他却忠于唐僧,不愿离去;在天庭上他对玉帝的错误敢直言不畏,决不趋炎附势。他的坚强、勇敢、刚毅、乐观,在妖魔面前毫无惧色,在具有强大势力的天庭上也不畏强权,有胆有识的人格魅力以及他那超出凡人的语言和动作的超酷形象,让我佩服。
书中还有一位贪吃懒惰、好进谗言,性格憨厚单纯、勇敢战斗,可是遇到困难却又退缩的猪八戒,作者嘲讽的描写了他的缺点,但同时也肯定了他的优点,使这个戏剧性的人物在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认为,他更多的是为了衬托出悟空的优点。
沙和尚心地善良,不爱惹事,默默无闻,老实忠心的保护师傅,同时也十分敬重二位师兄和师傅,为他们牵马拿行礼。
唐僧虽说一心向佛,待人友善,是个真真实实的大好人,但他却分不清善恶,总是误会一心保护他的孙悟空,所以我并不是很喜欢他。
想想悟空曾经大闹天宫,被神通广大的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我又想想曾经的我,对父母“呼风唤雨”,张口一个“爸爸给我背书包”,闭口一个“妈妈教我做作业”,仿佛父母为我服务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心中毫无感恩之情,果然十分相像,难怪小时候父母经常说我是孙悟空。
生气对大家来说也是太寻常不过的事了,但如果我们也能如孙悟空一样做到宽容大度,那社会也会和谐,孙悟空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一去就是十四年,十四年春夏秋冬,无数个包容理解,一次次的宽容大量,没回到让我心生敬意和感动。
看完这本书,我爱上了它,爱它精妙的语言,迷人的细节,还有多姿的神话色彩,它为我的课余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也教给了我要勇往直前、克服困难、不移不懈、善待他人······使我受益匪浅!
最新读《西游记》有感
一本好书可以启迪人们的智慧,陶冶我们的情操;然而,一本不健康的书会使人思想改变,道德败坏。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读书,读好书。我家就有一本好书,它让我不断前进,克服困难,不折不挠。这本书就是《西游记》,它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吴承恩。
《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带领三个徒弟,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西天取经路途遥远,危险重重,经常有妖魔鬼怪出没。唐僧没有法力,经常被妖怪捉走,多亏他的三个徒弟斩妖除魔,及时营救,一路风餐露宿走到西天。唐僧的三个徒弟中属大徒弟孙悟空本领最大,他有火眼金睛,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云能行十万八千里;二徒弟猪八戒好吃懒做,还经常说孙悟空的坏话;三徒弟沙悟净,虽然本领较弱,但是勤勤恳恳,一路挑着行李。
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大部分师生均没有付诸实施,课时紧张,课外时间有限是客观原因,老师在每学期开学前有计划的提倡和指导不够,学生阅读的兴趣不高这是主观原因。怎么能把阅读这个平台搭好,让它充分发挥能量,是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因此从这学期一开始,我就进行了一些尝试,现将一年来我在这一版块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做法小结如下,与各位同行商榷。
首先,注重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
因为名著的篇幅教长,容量教大,这就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课堂四十五分钟时间要如何利用好,以便提高教学的效率,这是老师在教授新课之前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所以应该让学生自己学会阅读,让他们自己在阅读中去认识、感知、收获。但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首先应该教会他们一些好的读书方法,让他们运用这些方法去阅读去学习,因为好的阅读方法对学生的阅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读书本无定法,条件也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可以分为“略读”和“精读”两种。宋代学者朱熹主张“熟读精思”,可谓精读;晋陶渊明常常“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谓略读。学生在读整本书时,则可运用略读浏览的方法去了解全书主要内容、情节和人物关系等等,不须面面俱到,遇到不懂的地方,不妨跳过去,继续往下读。而在欣赏精彩片段时则可采用精读的方法,去理解、评价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品味作品的语言等等。在这一过程中重点在于“通”,要融会贯穿,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精读必须做到“三勤”:勤查、勤问、勤记。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得的词,不知道的成语、掌故、典章制度等,要随时利用各种工具书和有关的书籍来查检,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向别人请教,做到不耻下问,一字为师。懒怠因循不求甚解,是不行的。另外在看书有得时,就应该随手做记录,或写入小册子,或载入卡片,这些都要立即动笔,不能迟疑,否则放下书本,再找即难。
学生在掌握了这些有效的读书方法之后去阅读作品,效果将非常的明显,这很好地表明了好的正确的读书方法能够让学生受益非浅,也充分证明了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读书方法去阅读文学名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其次、注意阅读时的三个阶段。
在名著的阅读过程中,我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深度和难度逐级递增:
(1)首先是浅层次的学习和反思:定期做故事内容概括和语段摘录
在阅读的过程中,第一步,让学生在阅读文学名著每一章每一节时学着缩写故事梗概,要求语言简洁流畅,内容完备、准确,结构完整、清晰。第二步,学生可以一边读书,一边摘录,加批注,写心得。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随时随地的把你的体会和认识等智慧的火花用笔写下来,使之形成很好的读书笔记。
(2)其次是中层次的学习和反思:故事演讲和课本剧的创作
学生在读完名著之后,对名著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这时教师可利用课堂上的一些时间让他们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所喜爱的精彩的片段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如在教学《西游记》时,很多学生对其中的一些故事十分的感兴趣,比如“大闹天宫”、“偷吃人参果”、“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等,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这些故事进行了加工和再创造,然后以课本剧的形式绘声绘色地表演了出来,效果极佳,课堂气氛也极其的活跃,给师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确实,用这样的方式去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充分的锻炼,特别是在讲故事和表演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这一教学步骤的设计达到了多个教学目标。自然在学生个人能力展现的同时,老师也对学生的阅读情况有了一个充分的认识,这一教学环节的安排自然也就显得非常重要,必不可少了。
(3)再者是高层次的学习和反思:读后感创作和人物形象分析
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了解故事的内容梗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去理解并评价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语言风格等等,从中读出感悟和认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自然也应达到这一高度。
比如在《水浒传》时,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辨证客观去看待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行为。很多同学对这一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的认为他做得对,勇敢,见义勇为;有的认为他聪明,粗中有细;也有的认为他暴力,没有法制观念……可以说得上是众说纷纭,各辩一词,都有理有据,课堂讨论的气氛十分热烈。从他们的激烈讨论中可看出学生对原著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进行了自己的独立的思考,作为老师要珍视学生的这种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他们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将学习、思考和交流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真可谓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这个阶段,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自由的思想交流。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自己在此过程中适时做出评点,用中肯的评价、鼓励的话语去激发他们发表见解的热情。例如在《西游记》的阅读之后学生自由地谈论了自己对唐僧师徒四人的看法,在谈对书中人物喜好的过程中,学生其实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审美评价和价值取向。“课堂发表”之后,我让学生筛选自己的感受,就“写作、活动”中的议题或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思考,形成书面文字。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选择好的作品办一期专题墙报。同学们都兴趣盎然地忙乎起来。
海纳百川的年代
代表脸谱:黄元申(《霍元甲》)、翁美玲(《射雕英雄传》)
刚刚经历过巨变的中国人对于丰富的精神生活极度渴望,迅速普及的电视机日益成为占据文化生活的重要道具。相应地,电视剧事业自然而然地被带动发展了起来。一批外来电视剧如《安娜・卡列尼娜》、《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以及港台电视剧《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等在内陆播出,带给人们崭新的认知。
[阶段奇观] 这个时期的人们不仅见证了电视剧的成长,同时也见证了电视机从无到有的过程。摄于1981年的20集连续剧《霍元甲》作为第一部引入内地的港台剧,播放时万人空巷。那时只有一部分家庭有电视机,而且还是9英寸或12英寸的黑白电视,因此全国还流行起一种电视屏幕五色彩纸。1984年,一部至今仍被称为华人电视史上开山巨作的《射雕英雄传》,再一次让国民热血沸腾,以致播出时有电视机的人家都会坐满左邻右舍,直至节目结束只剩雪花点,人们还在七嘴八舌讨论剧情,不肯散去。
[阶段特色] 这是中国电视剧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荧屏主要被“外来剧”占据。本土创作上,虽然从1981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9集)起已有不少连续剧出现,但这时期电视剧的主流艺术样式是依据电影的方式拍摄的单本剧,故而,这一时期被称为“电视单本剧”(长度1集到2集、每集长约45分钟的电视剧样式)时期。
[阶段首创] 197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南斯拉夫电视剧《巧入敌后》成为了中国第一部译制剧;198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
2、成长期(1986-1989):
名著拍摄的高峰
代表脸谱:陈晓旭(《红楼梦》)、六小龄童(《西游记》)
1986年被称为中国连续剧阶段的起点,自那一年起,连续出现了几部引起极大轰动的连续剧作品:《四世同堂》(28集)、《寻找回来的世界》(12集)和《新星》(12集)。更重要的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接二连三被搬上荧屏。《红楼梦》、《西游记》都在这一时段完成,并且都是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拍摄的,它们让中国电视剧第一次走进了海外市场。
[阶段奇观] 在国民不是十分富足、不知“戏说”为何物的年代,电视制作人对每一分钱、每一个镜头都慎重对待。一部《西游记》拍了整整六年,仅一个“特技”就忙活了一周――“偷吃人参果”那一集,镇元大仙出庙门时要有一个升降镜头,于是剧组用两根竹竿绑在一起,架在房檐上,再拿一个竹椅子把摄影师捆在上面,派人在二楼拿绳子往上拽椅子,就这么完成了所谓的“升降镜头”。孙悟空怎样表现天旋地转的头疼?就让摄影师躺在一块三合板上,4个人拉着三合板的角,像推磨一样跑……
[阶段特色] 我国电视剧的主流样式开始转向了连续剧(4集和4集以上,分集播出,主要人物和情节有一定贯穿性的电视剧样式)的创作。如果说单本剧在时空构成方式上拉开了电视剧与古典戏剧的距离,那么这一阶段的连续剧则在时间上疏远了电视剧和电影艺术的联系。电视剧发展至此,终于告别了模仿戏剧、模仿电影的历史,这也是我国电视剧本体自觉时期。
[阶段首创] 1987年,36集电视剧《红楼梦》第一次完整地将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红楼梦》搬上荧屏,被红学家周汝昌称之为“首尾全龙第一功”;1988年,25集电视剧《西游记》第一次将全本《西游记》搬上荧屏,也首创了电视剧出国拍摄的先例。
3、成熟期(1990-1995):
平民情结的回归
代表脸谱:凯丽(《渴望》)、葛优和吕丽萍(《编辑部的故事》)、宋丹丹(《我爱我家》)
这一阶段,通俗剧创作显现出强劲发展的势头,视角开始瞄准人情冷暖。如《渴望》主人公刘慧芳就是一种真诚的呼唤,她给我们这个人情渐趋冷淡的社会带来了一种期望,所以,该剧播出时才会出现举国轰动的场面,被人们称之为“渴望现象”。另外,农民工大量进城,应运而生的电视剧《外来妹》让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沿海地区;而《北京人在纽约》则展现了当时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以及上世纪90年代初的“出国潮”;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十六岁的花季》是真正代表当时中学校园生活和青春思潮的一部标志性电视剧。
[阶段奇观] 看惯了正儿八经的电视剧的人们,没听说过情景剧。《我爱我家》和《编辑部的故事》刚播出时,评论界没见过这么个新鲜玩意儿,不明白电视剧怎么弄得跟剧场相声似的,满嘴跑火车不说,还老能听到电视里有人笑个不停,所以当时的创新剧没少挨砖头,《我爱我家》只播了6集就草草收场了。
[阶段特色] 这一阶段,电视连续剧在艺术手法、播出方式等方面所显示出的全新特征,从创作上确立了电视剧作为一种独立艺术的地位,这也是中国电视剧的成熟期。
[阶段首创] 1990年,我国第一部室内剧《渴望》诞生,并且成了通俗电视剧进入中国电视剧主流的标志;1992年,中国电视剧史上第一部系列喜剧《编辑部的故事》播出;1994年,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登堂入室;1993年,第一部海外拍摄剧《北京人在纽约》首播。
4、发展期(1996-2000):
娱乐风气的兴起
代表脸谱:赵薇(《还珠格格》)、李保田(《宰相刘罗锅》)、张国立(《康熙微服私访记》)
这一阶段,大众的审美趣味开始向娱乐化转变,偏重于“戏说历史”的电视剧让人们乐在其中。《还珠格格》让琼瑶实现了最成功的转型;《宰相刘罗锅》让“戏说”成为热点后,接踵而来的《康熙微服私访记》成为中国电视剧史上续拍最多的系列电视剧;而《将爱情进行到底》和《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则使以“海岩剧”为代表的偶像剧浮出水面。
[阶段奇观] 一部《还珠格格》就让不少少女争相模仿,各类新闻不绝于耳―― 一女生跟老师发生冲突后,跑到河边高呼“要头一颗,要命一条!”之后跳河身亡。不久,“小燕子”又“迷死”了一名5岁女童。该女童趁家人不备竟模仿“小燕子”上吊,昏迷10天后去世。
[阶段特色] 这一阶段的作品更为多元化,也更加良莠不齐。虽然形式更为创新,但由于部分作品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深入挖掘, 从而对社会的影响也有利有弊。
[阶段首创] 2000年,内地第一部真正的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出台。
5、繁荣期(2001-2008):
多元题材的汇集
代表脸谱:蒋雯丽(《金婚》)、李幼斌(《亮剑》)、王宝强(《士兵突击》)
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精良的大制作影视剧走进观众的视线,在各地收视冠军宝座上轮番出现的电视剧,题材可谓丰富多样:革命军事剧、家庭情感剧、青春偶像剧……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电视剧在娱乐中所占的分量虽有所下降,但是仍不乏重量级电视剧出炉――《闯关东》的轰动效应,《金婚》的全民共鸣,《士兵突击》“许三多”更成为“年度人物”……
[阶段奇观] 许三多,一位“傻根”式的士兵,在《士兵突击》之后成了中国人的标志性符号,它成功地实现了媒体之间的热传递――先在各大电视台收视率居高不下,继而转战网络,引发网民热议,接着又在传统平面媒体上频频亮相。许多网站上都辟有《士兵突击》专题,百度的“士兵突击吧”、“许三多吧”都异常火爆,远远超越了人们的想象。一个无论从任何条件看都无法跟“明星”身份扯上关系的男主角王宝强,突然对着花样百出的商业营销转头憨笑――“许三多现象”是当下电视剧制造的一个奇迹。
[阶段特色]据国家广电总局统计,这一阶段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电视剧生产大国和播出大国。随着电视剧产量的逐年增加以及优秀连续剧作品的大量涌现,一支日渐成熟的电视剧编创队伍开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