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21: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设计与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创新教育;教育模式
1. 教学设计说明 创新教育是把创造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校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创新教育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其创新能力,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创新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用知识,充分展示每一位学生的聪明才智,从而培养一批富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创新型人才。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和中心内容。在教学环节中的形成知识、巩固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三个环节中,应以形成知识为重。然而,在目前中学的物理教学中,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偏重知识的应用――重在解题,而忽视了形成知识的过程。这种倾向将直接影响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本课一般采用定性实验――概括规律――规律应用,最后再用学生实验一验证。而我们在设计此课时,将定性实验改为定量的演示实验,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探索实验中的规律 ,重视了形成知识的过程。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设计课时,充分注意了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现。对于中学生来说,他的一切积极的思维,都往往来源于他对事物的疑问和惊讶开始,只有有了疑问,他才会进一步去思考和探索,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本课在教学中重视教学和引导学生求异质疑相结合,注重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应用知识的机会,并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得到培养和发展,使学生能在研究过程中亲身体验到驾驭知识、改造现实的自豪感,并从中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转变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育模式,使我们老师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知识探索的导航者”。因此,本节课设计时采用了“引探式”教学,创设了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交互式教学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猜想,积极思考,勇于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认识,尽可能地增加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活动。本课教学设计的主线如图1所示:
图1
本课在教学中采用了实验探索法和多媒体电教手段,并运用了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方法,从实验入手,进行科学地猜想,通过计算机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探求物理规律,得出科学结论。通过探索分析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中对未知规律的探索,激发他们的思维状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索精神,初步形成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探索过程中得到培养。
2. 教 案
2.1 指导思想:通过实验探索教学法和多媒体电教手段的运用,优化课堂教学,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2 教学目的:
(1) 通过实验研究,探索物体产生的加速度a和所受外力F、物体质量m三者之间存在的关系;
(2)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
(3) 知道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 了解以实验为基础,经测量、归纳综合、推理得出结论并用公式表达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2.3 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
2.4 教学难点: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探索a、F、m三个物理量间的关系。
2.5 教学器材:
(1) 电教器材:多媒体电脑、数据/视频投影仪等;
(2) 实验器材:气源、气垫导轨、两个光电门、数字计时器、滑块、带细丝的小桶、质量为5g、10g等砝码5个,大、小不一的铁块、托盘天平等。
2.6 教学方法:实验探索、启发式教学法。
关键词 教案;教学设计;中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133-02
1 问题的提出
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对教学思路的显性化过程,有利于教师对课程设计的梳理。在阅读中学教案设计大赛的教案过程中发现,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所编写的教案普遍存在有悖于教学设计理论的设计点,对这些错误点进行归纳分析后发现它们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进一步对中学各个学科的教案集和网络中所出现的教案进行检索分析后发现,这种普遍性存在于中学各个学科的教案中。对这种现象所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索,并相应地提出解决方案,对于提高整个中小学教师编写的教案质量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2 中学教案编写的现状及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很少教师会坚持每次课前编写教案以此来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显性化。教师会编教案的情况主要有三种:公开课、教师技能大赛和学期教案审核时。鉴于对教案本身对课堂教学的作用持有一定程度上的质疑和教案编写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等种种原因,多数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不会将其视为备课的必须步骤。缺少教案引导的教学可能会使教学过程发生种种意外,教师偏离教学目标,同时不利于后期教师的自审,阻碍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同时,由于平常缺少教案编写的锻炼,关键场合(公开课、技能大赛)下,所编写的教案存在很多的教学设计理论上的错误点。
中学教师的受教育水平比较统一,多为大学本科毕业,在大学期间接受过教学系统设计课程的教师比例较高。但从收集的具体教案上来看,中学教师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本身的掌握情况不是很乐观,具体体现在教案中的是设计的不合理和描述性的错误。
3 中学教案常见问题分析
教案中涉及的教学系统设计的概念较多,从分析的结果来看,当前教案里出现的概念性错误比较多,并且呈现出知识点上的聚集效应。教案在形式上并没有统一的规定,从收集的教案来看其形式呈现多样化,但教案所涉及的本质内容是固定的,主要是对教材、教学目标、学生特征、教学方法等进行分析。本文把常见的问题汇总为教学设计知识错误点和整体设计不合理两大方面,对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举例和说明。
教学设计知识点错误
1)教材分析环节。在对教材的分析中,有些教案不指明所使用的教材名称和所要讲解的章节,只对所要讲解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更多的是只说明教材名和课程的章节名,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做分析和解释。
2)教学目标分析环节。
片段一:教案《写秋抒情――制作模仿写字效果的动画》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操作,学会对文字进行分离;学生能够对选定的帧进行翻转,并理解其原理;使学生认识“橡皮擦工具”,并能灵活地使用。
②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与同学的交流体验协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能够通过自主学习Flash的其他功能,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任务去探究学习。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体会Flash的作用,用该软件来展示自己的想法,从而产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上述片段一的教学目标阐述中出现几种常见的概念性错误。教学目标的主语是学习者[1],“使学生认识‘橡皮擦工具’,并能灵活地使用”,此教学目标的主语却是教师。“过程与方法”阐述的应该是过程方法类的教学目标,但在很多教案中,编写中不能明确区分过程和结果,易将结果表述为过程。上述教学目标的“过程与方法”第三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结果而非过程。
此外,对各教学目标的排序混乱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很多教案在对教学目标阐述过程中缺少层次性,没有遵循教学目标由简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1]。片段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帧翻转”比“认识和使用橡皮擦工具”这一教学目标更具有难度,且对帧翻转的教学应该是建立在会用橡皮擦工具的前提上的,而片段一对这两个教学目标的表述违反了递进原则。
3)学情分析环节。
片段二:教案《我要做策划――数据的简单计算、统计和直观表达》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的学生,七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具有学会和掌握Excel数据处理的能力。
在对学情的分析中,由于对学情分析的理解不够,常会出现着重阐述同一年龄或群体的共有特征,而忽视具体对象所具有的特殊性,并忽视对教学前学生所拥有的与当前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及环境的分析,即忽视入门技能和从属技能的分析。上述片段二对学情的分析看似是说出学习者的特征,但并不符合学情分析所要真正阐述的含义,只是对七年级学生进行了特征的概括,没有具体说明教学班级的学生特征,同时对该教学对象没有进行教学前的从属技能分析,即没有分析这些七年级学生对Excel这个软件在教学前是否接触和学习过,以及该学校学生所处的计算机环境如何。
4)教学方法分析环节。
片段三:教案《用数据来说话》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示范模仿、小组合作。
混淆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也是教案中常见的错误点,在具体的教案编写中经常出现两者互相取代。如上述片段三所示,对教学方法的概括中所提到的示范模仿就是一个教学策略而非教学方法。
有些教案的教学设计中会脱离教学内容,对所使用的教学策略做术语解释。如下片段四所示,对情境―陶冶教学策略做了一个简明的解释。教学策略只是一个框架,具体的应用过程会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不同,教案编写时应着重解释具体教学时对策略的采用和设计,而不是单纯地进行术语解释。
5)教学策略分析环节。
片段四:教案《故乡》
教学策略:采用情境―陶冶教学策略,实行创设情境―自主活动―总结转化三步曲,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放松的情境中学习。
教案中概括的教学策略和具体应用的教学策略不相同也是教案中常出现的问题。最易混淆的是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和抛锚式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是一个重难点,很多教师在学习时没有真正理解其本质和区别,导致在教案中发生相互混淆,影响教案的科学性。
以上几种教案编写中常见的错误点的本质原因都是对教学设计中的相关理论知识缺乏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学教师的教学设计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提高中学教师教学设计理论知识水平是提高中学教案质量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最基本的问题。
整体设计思想不合理
1)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只提出课时所用时间,不对时间进行过程细分;对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学前准备和教学后总结所分配的时间过长;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时间不好分配,给不是教学重点的教学难点分配时间过多,给简单的教学重点分配时间过少,不易强调出教学重点;分配的时间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实现。
2)教学过程设置不合理。导入新课时,缺少引导学生将案例与所教新课内容进行联想的关键引导语,使得整个课前引导案例与课程脱离,从而没有实际性的引导用途;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所使用的教学案例没有连贯性,各个环节所使用的案例单独存在、没有联系,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不完整连贯,教学缺少层次感;对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常见情况没有做估计和提出解决的方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阐述过于理想化,增加了实际教学时的难度;教学任务和教学的次序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的次序,使得教学过程不合理;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阶段所教学的内容完全一样,没有相应地增加新知识,单纯性地巩固知识,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引导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没有设置解答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构建。
3)教学总结缺少科学性。教师自己做总结,没有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总结性思考,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只让学生做总结,教师没有进行总括性的归纳,使得知识的传授缺少聚焦点。
4 总结
教案中出现问题群聚的现象反映的是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不足,提高教案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教学对象、设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选用教学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评价的能力[2]。学校在教师正式入职前应加强教学设计能力的统一培训,并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评价和审核教案的相关机制。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齐媛,张生.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述评[J].现代教育技术,2009(1):43-46.
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学习目标、教学目标、学生学情、策略手段、教学流程、教学效果等进行分析,以达到课堂最优化的教学预案的过程。教学设计是在从事课堂教学工作前,预设的教学活动方案,是对教案的说明,更重要的在于说清楚为什么这么设计,具有系统性、灵活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教案则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实际教学实施方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即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确保学生有效地学习。教案一般有讲稿式、纲要式、表格式、网络式、画图式和画图加表格式、课堂实录式、普通文本式等。教案的编制没有固定的形式,但中小学体育课教案通常采用表格式,多数以学校自订的标准为规范。教案和教学设计的相同之处。一是两者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确定,都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制定。二是都是根据同一堂课所涉及的所有因素来进行设计的。进行新型体育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四个问题教案和教学设计的区别之处。教案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根据老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思考、模仿、实践等过程。而教学设计是从学生的学情、学生运动技能水平出发,学生学什么,老师教什么。
2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不够全面
一个完整的体育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背景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三个部分。教学背景分析由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单元教学计划等要素组成;教学过程设计由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策略和编写教案等要素组成;教学评价设计由安全预案和课堂效果评价方案等要素组成。每个要素都与教学设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教学活动。这十一个要素都是通过教师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调整和理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最优化的程度,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对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制定学习策略、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效率等起着关键作用(见表1)。
3单元教学计划设计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与课次
安排不合理,东拼西凑出来的,缺少单元考核与评价的课时安排单元教学计划是课时教学计划的初步设计,是教学计划的细化与分解,是课程总目标的基本单位,在体育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每个学期的教学计划要先安排好单元教学进度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参考所使用的教材,安排若干个单元;高中阶段的,分必修和选修模块,每个模块为18个学时,每个模块的教学进度的安排可由3-4个单元组成。设计单元教学计划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单元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较为系统和完整地学习某一个运动项目的内容,要避免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因此应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妥善安排好每次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组织形式与考核评价措施。单元教学内容简单一点的,单元教学计划设计安排4-5课时,比如短跑、长跑、技巧等内容;单元教学内容复杂一点的则安排6-8课时,比如广播操、武术套路、健美操等内容。单元教学计划的格式一般采用表格式,内容包括:课次、达成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考核与评价内容和方法等六个方面。单元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个课时应安排考核与评价课,一个单元教学结束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核与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4教案设计表面花俏,但内容老套;基本部分的教学设计
不能体现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学顺序要求;缺少动作要领叙述、身体素质“课课练”和课外作业布置等内容中小学体育教学教案的格式通常采用表格式。有些教案从表面上看,分了七、八个部分,如:情景导入、情景再现、模仿尝试、合作探究、创新提高、身心放松等等。为方便实用,一般分为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有些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还是课改前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来叙述的。教学目标的分类受到了各教育流派的重视,他们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对体育教学设计中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影响最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地把教学目标分成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大领域。新课改的要求是从认知、技能、情感、社会适应和运动参与五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的总体目标,编写教案一般可以从认知、技能、情感三个方面来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案基本部分教学设计的构思要能体现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学顺序要求。基本部分的设计是一个教案的核心和精华,它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方法、策略和技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构思不要混乱,条理要清晰;能体现体育新课改所要求的分组、合作与探究,师生评价等环节,能运用合理的教法与学法指导。还要遵循动作技术教学顺序规律来进行教学设计,并围绕技术动作学习时的易犯错误与纠错方法来组织教学,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在设计基本部分的教学步骤时,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对象来设计,不能一成不变。小学低年级(水平一)简单一点的学习内容的设计思路(以滚爬为例):情境导入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挂图)分组探讨或模仿学习(体验式学习)小组动作展示与评价统一学习动作技术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与评价优生动作展示与评价分组创新(生活化的游戏),教师巡回指导与评价小组展示与评价。小学高年级或初中(水平三、水平四)动作技术难度稍大的学习内容的设计思路(以篮球曲线运球为例):情境导入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挂图)分组探讨或模仿学习(体验式学习)小组动作展示与评价统一学习动作技术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与评价小组动作展示与评价分层分组(男、女分组,分二到三个层次)练习,教师巡回指导与评价优生展示与评价游戏或教学比赛(运用所学技术提高能力)。高中(水平五)动作技术难度大的学习内容的设计思路(以纵箱分腿腾跃为例):情境导入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挂图)陆地辅练习保护与帮助下进行分解练习保护与帮助下分层分组练习保护与帮助下完整动作练习独立完成练习。教案的教学内容中对动作要领的叙述是不可缺少的,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动作示范很规范,但动作技术讲解时不能用术语精简准确表达,常常用自己的语言随意讲解的现象。对动作技术要领的叙述可以是专业术语,也可以是动作口诀。一个完整的教案,体能素质“课课练”和课外作业的布置等内容同样不可缺少,体能素质“课课练”一般安排在基本部分结束后或穿插在整节课中,时间为5-8分钟,选择的内容要合理,与主教材相关联,应充分利用当堂课的场地器材来进行素质练习。课外作业的布置是体育课堂的延伸,能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谭文瑰 单位:佛山市顺德区青云中学
参考文献:
[1]祁晓健.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方向与趋势[J].中国学校体育,2011(04).
[2]杜俊娟,潘勇.体育教学设计的依据、原则及操作程序[J].体育教学,2011(01).
[3]曹桂华.浅谈体育老师如何对体育课教学进行有效的考核[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1).
教师备课问题管理教师课前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进行针对学生学情的提前精心预设,它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但是从备课管理中反馈来的信息是“不少教师备课不是为了教学,而是为了应付检查”。这不能不说明我们在备课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问题在于:
1.教师及教案管理者对教案的功能认识不足。部分教师把写教案当作是为了应付检查,把备课等同于写教案,“众”师一案,不根据本班学生实际照搬教参和他人现成教案,教学过程依教案按部就班,组织教学的形式与措施单一。教案目标与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分离,教学总结与反思缺乏实效性。而教案管理中却没有测评反馈和矫正补救措施。使教案被严重功利化,学校为了检查,教师为了应付检查,因而忽视了教案自身应有的功能定位。
2.教案检查流于表面,重形式,轻思考。许多时候,我们对教案的评价关注在“内容是否全面,格式是否规范,环节是否齐备,步骤是否清楚,结构是否严密,层次是否分明”上,使教案评价重形式或格式、轻实质或实效,重结果、轻过程,重“拷贝”、轻创新,重教参、轻学生,重教案、轻课堂,重书写、轻内容,弱化了教学研讨氛围,影响了教师的自我反思、改进与提高。这些忽视备课的实质的检查,曲解了备课管理工作的原意,也助长教师应付心理,同时降低了管理行为的权威。
3.备课活动疏于指导,备课能力和效率止步不前。学校教学过程管理的职责应该是督促与指导。教师应该在掌握教案的基本要求中,学会教学设计和教学准备。但我们往往只注意了备课管理检查而忽视了对备课的指导。使不少教师依赖教参,依靠模仿来撰写教案这一形式化的文本。至于其中的“为什么”和“如何”也多是囫囵吞枣。缺乏引领与合作,使教师们的备课能力与效率也止步不前,没有因为加强备课管理而有所提高。
正应为我们在备课检查中缺乏讲求实效的精神,没有尊重教师教学准备的特点,因而使我们的备课管理无法落到实处。基于此,我们应该努力改进备课管理。
1.备课管理要着眼于师生发展。作为管理人员要为教师提供学习他人的机会。如为教师提供集体备课、相互听课、教案交流等教研平台。教案检查与评价也应着眼于师生的发展与成长,而不是仅仅为了评出一个谁优谁劣来,关键是在评价教案的过程中,启发教师真正从自己狭小的思维空间里走出来,提醒教师多反思自己,多借鉴他人之处,用他人之长来改进自己不足,为教师提供一个学习的过程。
2.备课管理要与教学检查相结合。备课管理关键要看:有无教学准备;备课质量如何;如何进行改进。其观察的关键在常态教学的质量,而不是教案文本。在教学检查中即时地追加检查教案,教师容易心悦诚服,而孤立地翻看教案,则会给教师不正确的暗示。对于平时教学过程落实得较好的教师,教案检查可以放开些,如果要讨论,则是讨论他们教学准备的经验和方法;对于教学认真,但教学过程不甚满意的教师,则要分析讨论如何有效备课,提高备课质量;而对于教学态度不甚认真,有可能教学准备不落实的教师,要关注他的教案,不能靠集中式的检查,而应该采用突击式的检查,或课堂教学调研中进行追加检查。
3.备课要求要因人而异,讲求实用。只要备课能促进有效教学,备课的形式可因人而异。因不同教师的备课风格各不相同,大家需要在备课中解决的问题也不尽一样,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所关注的教学能力也各有侧重,所以备课要求必须要区分对象,分层要求,如对于经历数轮教学、经验相对丰富老教师来说,可要求其重视对教学设计的“螺旋式”改进,可以一些教学设计案例的交流来替代教案检查,鼓励其提炼教学风格。
4.重视教案的形成过程,加强备课的指导。没有检查的管理是空洞的,没有指导的管理则是无效的。备课管理不能狭隘地把目标定在监督教师们的备课,而要更多地帮助教师学会备课的方法。朱作仁教授将备课活动的全过程“拆解”成:(1)熟悉课程标准;(2)人钻研教材;(3)充分了解学生;(4)科学制订教学计划,编制教学目标;(5)合理选择教学方法;(6)精心设计相关作业;(7)认真编写教学方案等环节。我们要引导教师在备课中要有更多的实质性的思考,对待一些现成的优秀教案,应该持“积累”的态度,而非“拿来主义”。应该在教案中容纳更多的思考和分析,容纳教师自己教学行为与教学设计的考虑,而不是简略的步骤和师生话语的预设。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英语 教育目的 教学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21-01
一、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多种要素构成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的方法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计划,就是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
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英语教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英语教学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英语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总体结构、具体环节及其有关层面,预先作出行之有效的策划,是英语教师教育思想、思维流程和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学设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思想正确性和思维逻辑性的有机结合,便是英语教学设计科学性的基本内涵。所谓艺术,就是要求英语教学设计日臻精致、完美、行之有效和富于创造性,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满足他们的学习欲望,形成师生之间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研究和掌握课堂教学设计,是抓好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是实现新课标任务的关键。
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既然刚才我们谈到了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那么在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时,为确保其有效性,要遵守下面的原则:
(1)教师能熟练驾驭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最直接、最主要的依据,教师在英语课堂设计中应总览全局,组织好教材,孝虑好整体教学,安排好课时,分配好各个课时内容,设置好每节课的课后作业和练习,把握各课时内容的前后衔接。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把教材内容激活,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环境中轻松领会,掌握教材内容。
(2)在教学设计时,要正确把握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教学思想与教学规律的反映,它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它可以使教师明确教学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怎样做,后怎样做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把比较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操作性策略。
(3)在教学设计时,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是教育家们一直倡导的教育理念。英语课上教师要善于控制课堂气氛,善于捕捉学生的情绪变化,尽量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开口,努力激发自己的思维,成功地进行大量的课堂实践活动。
(4)在教学设计时,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正确选择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非常重要,要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接受,并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必须在课堂上机智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三、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有别于传统的教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式上的区别。教案即课时教学计划,只是实施教学的计划安排,教案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实际教学方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教学设计则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学过程的解构和重构,教学过程更趋向于多维的、开放的形态。所以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对于教学的活动过程是呈立体或网状思考状态,教学诸因素不是沿“教”这条单行线前行,而是在学与教中交错朝着教学目标行进的。
(2)内容上的区别。教案通常包括班级、学科、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有时还列有教学媒体的使用、作业题、板书设计和课后自我分析。教案主要考虑的是“教”的方案,而不是“学”的方案。教学设计对“学”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客观地评价和判断自我学习效果。
(3)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陈述上有区别。两者体现在目标的维度、目标陈述的主体、目标陈述的功能等方面的不同。教案中以教师为阐述主体,以教材教法为中心,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只考虑知识技能。教学设计则有较大的变化,教学设计是以教师和学生为阐述主体,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
(4)在出发点上有区别。教案往往只从教材或教师设想的问题出发,较少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真正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设计语言运用形式,不断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
四、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1)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从学习的需求分析开始,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这样以解决“为什么”及“学什么”和“教什么”的问题。
(2)分析学生特征,教师在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不仅要考虑课程、单元及课时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更需考查学生在进行学习之前,对于本课程中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具有什么知识和技能,即对学生初始能力的评定,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态度,即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
一、数学教学设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数学教学设计的视角上看,多以局部设计为主,缺少整体视角
数学教学设计应当立足于整个课堂教学,突出整体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整体视角对数学教学进行设计,以优化整个教学过程。然而,这方面存在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多数教师更为关注制定数学教学方案的具体操作技术,而很少对数学教学方案从设计、现场执行、效果评估到课后反思的全过程进行综合研究,难以将数学教学计划放在教学系统这一完整背景下进行考虑,因而往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与“学”的分离、静态方案与动态实效的偏差。具体表现在不少数学教师将教学设计的完整过程窄化为“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认为写教案就是教学设计的全部,缺乏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推敲、反思、总结、升华过程。不少数学教师还认为“教案写得好,才能上得好;教案写得细,项目全,说明备课充分、认真。更有甚者,有的教师还通过研究教案来分析备课”。
其二,目前的研究多以线性教学设计的研究为主,而对于多个教学计划间是如何互相作用和影响的机制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因此,为了突破线性思维模式的僵化弊端,采用循环周期的视角十分必要。作为对线性教学计划模式的超越,英格(Yinger)在1979年就提出了“循环教学计划模式”,认为“这一模式包括两方面:一是课前结构模式,二是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模式”具体而言,“前者包括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周计划、日计划;每一层计划具体包括计划标准、计划信息来源、计划形式、判断计划有效性标准等方面”;而“活动开展过程的问题解决模式是一个理论模型,由三个阶段构成,即问题的发现计划(发现循环)、问题的设计与解决计划(设计循环)、问题实施中的评价与惯例化(实施循环)。从问题、设计到评价,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而问题发现本身也是一个自我循环,问题的解决带来的是新问题的发现,由此进人下一个循环。以此类推,设计循环与实施循环也是如此”。笔者认为,循环模式对线性教学设计的超越之处在于,它将教学计划的设计与实施作为一个不可分的完整体,并将教学计划的设计放在教学系统大背景中进行考虑。
其三,从教学惯例的积累与运用上看,不少教师缺乏课后总结与反思,缺少“第二次备课”。这种状况使他们往往难以形成丰富而有效的教学设计惯例。实际上,教师课后进行自觉、有效的反思能够帮助其积累大量经验,并最终以教学智慧与教学惯例的形式促进教师教学设计意识与能力的不断提升,并有利于以后教学计划的进一步精致化。英格认为,“教师的教学计划方案应包括教学活动的计
划与教学惯例的应用两部分。其中,教学惯例包括活动惯例、方法与程序惯例、管理惯例与执行计划惯例”。笔者认为,教学惯例的形成与灵活运用是一种教学技巧,不仅能帮助教师正确认清教学规律与活动特征,而且能作为一种“反应一产生式系统”来简化、促进教师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在增加教学方案设计弹性与有效性的基础上,为教师实施动态、弹性设计提供具体认识论与实践论的支持。
(二)从数学教学设计的过程上看,多以一次计划为主,缺少比较意识和反复筛选
目前,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是一次性的,很少能在综合分析各因素的前提下制定多项计划,而对多项计划进行判断、比较、评价甚至综合的教师就更少了。数学教学设计过程并不是一次性的,
应为数学教师进行多次设计、比较、判断、筛选直至最终确定的过程;初期,其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能较大,却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较、修改中不断提升教案的质量与适切性,也能促进数学教师在反复追问自己“设计什么”“如何设计”“为何这么设计”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其实践智慧。此外,从数学教学设计的活动特征上看,它并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活动,更是一种具有特殊的体现内在数学本质和数学思维发展的认知活动,是行为外见性与内隐性的辩证统一体;是数学教师对教学系统各要素进行的过滤、筛选、分解、排序、加工与重组过程,反映了教师对数学教学的观点与诉求,实质上是教师在自身数学教育教学观指导下的综合表现。
而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数学教学设计缺少数学学科的本质体现。一些“备课稿”“教案稿”“学案稿”也流于形式和一般化,忽视了数学的特点和思维教学的规律,忽视其内在设计的静态性与外在执行的动态性、制定的一次性与循环性相统一的特征。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只钻研教材与教参书,满足于静态与一次性设计,缺乏对数学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反复计划、筛选、比较的意识与行动。笔者认为,教师在全面分析教学四要素的前提下,在充分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和学生认识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出教案稿与学案稿是必要的,然而关键的是要将两种教学方案相互结合、合理搭配、灵活运用,要通过教学实践再对教学方案进行综合判断、比较与分析,在反复酝酿和修订过程中,优选出最佳方案。
(三)从数学教学设计的取向上看,多以追求控制、结果取向为主,缺乏民主、过程取向
其一,数学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重点是“数学学习内容与目标”,而不是“学生”。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及教学目标四因素,“其中学生因素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它决定教学过程的进程”。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水平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间的关系及潜在差距,并根据学生个性及自身教学特点设计出适宜的教学计划,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数学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并达到“培养学生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质的要求。因此,对学生的分析应是数学课前教学设计的核心。但多数教师在操作中仍以对数学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分析为主,不仅对所教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还会对每一个教学子目标、它与总目标间的关系进行思考。此外,以目标实现作为衡量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甚至唯一标准的功利心理也在不断强化着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的目标取向。美国也有类似实验证明“教师在做教学计划时将学习活动优先考虑的教师在被试教师中所占比例很少,设计教学内容而不是学习活动在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计划中占据首位”。以循环模式为代表的非线性教学计划模式的支持者认为,“教学计划制定者应该先采取教学行动,通过在过程中产生目标以解释与总结教学行为。循环模式反对的并不是目标本身,而是质疑在复杂与变化无常的教学环境当中,教师能否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反对将实现预设目标当作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单一标准及其导致的知识工具化、教学线性化的控制取向”。
其二,制定好数学教学计划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敏感度和关注度低。早在1970年,美国的约翰?扎霍里克就对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将12位教师随机分成“提前作计划”和“不作计划”两组,并在实验中发现,“提前作计划小组的教师在教学当中对学生的临场想法缺乏关注与利用,对学生的思考不敏感。相反未提前作计划小组的教师会更多地鼓励和激发学生思考”m。实验表明,虽然教学计划的制定对保障教学的质量与流畅性具有重要作用,而一旦教师缺乏民主、过程意识,错误地认为“教学就是向学生灌输知识、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很难发挥出预设教案对教学实践强有力的指导作用,甚至预设教案还会成为教学活动开展的桎梏与橄锁。这也是为何目前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创造与生成不足、学生想象及创新能力畸形、学习兴趣减退直至消失的关键原因,也是教师对教学方案进行机械执行,缺乏灵活变通意识的原因。
其三,教师课前的数学教学设计事无巨细,缺乏对教案进行动态、弹性设计的能力与勇气。虽然约翰?扎霍里克的实验说明了相比于作计划的教师而言,那些不作计划的教师对学生的想法与反应更加敏感与关注,但取消计划的后果也相当糟糕,“会使课堂过于随意,效率低下。因此为了使课程有效,不管以目标和流程形式作出的教学计划是有多么的模糊、笼统,那也是十分必要的”。不少教师以此为信条,认为只有将数学教学计划制定得具体详细,按部就班地执行,才能“消除教学过程中的模糊性、不稳定性,使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细节、每一步骤都循章而为”。这表面上看似“稳定”“有序”,但实质上是教师精心策划、导演下的假象,目的是达到对学生从外在行为到内在思维认知的双重控制,不仅漠视了学生真正的问题与需求,也在无形当中抹杀了极为珍贵的教学生成性资源、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与火花,使素质教育反复强调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力成为空谈。确有不少数学教师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观念”“发挥生成性教学资源的作用”等理念表示赞同,但同时碍于自身能力及教学经验的限制而放弃课堂生成,这样的教师以年轻教师居多。还有不少教师也曾尝试过生成,但终因效果不佳而放弃。
(四)从数学教学设计的实践上看,多以机械执行为主,缺少生成的意识与能力
“数学教学生成”开始受到数学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如,李炜就曾对数学教学生成的内涵、理论基础、特征、运行机制及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深人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提到了“生成”:“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无疑是一个信号:未来的数学教育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都要对“生成”给予重视,并且要对一线教师的教学生成观念、能力进行持久的指导与培训,为其提供生成实践的具体操作与技术支持,更要对实践中具体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与改进,促进其生成意识与处理能力的提升。但目前的教学实际中却存在着部分教师对课前设计方案执行较为机械、刚性,缺乏动态生成、调试意识与能力的现象。笔者认为,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
其一,数学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不足造成其对生成的处理不当。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一些数学教师可能会遇到因课前计划准备不充分、教学经验不足、学生提问超出教师知识能力范围等造成的教学现场尴尬与冷场,教师一旦采取凭借主观推测敷衍与搪塞学生、粗暴打断学生提问甚至批评难为学生的方式,都将泯灭数学教学生成、学生质疑的重要价值,无形中也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与威信。
其二,部分数学教师缺乏课后反思的自觉性与努力,缺少对他人教学经验的借鉴与吸收,主要表现为在辨别、利用、分解及重组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方面不能得心应手。他们通常会更关注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而对自己处理生成问题方面存在的不足缺乏梳理与反思,更缺乏对相同或类似背景中教师应对模式的总结与提炼。经验告诉我们,数学课堂教学时刻处于变化当中,不存在任何完全相同的情境,已有的经验具有局限性;但类似教学情
境的存在、教师“情境一产生式行为模式”的存在同时也告诉我们,建立在已有实践智慧上的新经验会以创新、超越原有经验的方式推进教师自身经验体系的持久更新与完善。
其三,存在于数学教师中的一些保守、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制约着课堂生成。“教师尊严不容学生挑战”“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教学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生的控制”等保守、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是造成数学教师刚性执行教学方案、压抑学生生成、制约课堂生成效果最重要的原因。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师积极更新教学观念,要在教学本质、教师权威、师生关系等方面树立较为科学、先进的意识。面对教学尴尬,有经验的数学教师通常会采取以下几种做法:“停一停,对学生的观点稍作思考;坦率地向全班学生承认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欢迎学生课下和自己讨论;如果因为处理方式不当导致的后果可以弥补,就应该果断地调整甚至替换原有方式,并将此方式作为以后的参考”|151。
笔者认为,学者目前对于教学生成只是构建了较为简单的理论体系;理论研究者缺乏教学经验,一线教师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加之两群体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目前教学生成具体操作步骤、处理技术及评价标准的匮乏。多数学者与一线教师对生成的认识仍停留在“教学艺术”水平,很难通过短期培训、观摩形式真正把握其内涵,这也是为什么教学生成的口号响亮,却难以有效达成的原因。因此,未来既要构建起丰富深刻的教学生成理论体系,又要充分重视教学经验在推动理论研究、提升教学实效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符合教学实际、能被一线教师充分理解及运用的教学生成操作技术与评价标准,并努力实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生成质量、促进数学教师生成意与能力发展目标的达成。
(五)从数学教学设计能力的专业发展上看,多以教师共同体、专家的监督与指导为主,缺乏自身反思与超越意识
通过对数学教学设计主体进行历史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教学设计主体由20世纪60年代专家控制的‘权威性设计’、70年代有专家介人与指导的‘参与性设计’,变成80年代有教师作为主体的‘使用者设计’,教学设计力图从支配型到民主型设计转换”笔者认为,设计主体的转变不仅指教师集教学设计制定者、执行者于一身,还指教师应具有改进、反思教学设计的意识与能力,在对教学方案进行反复修改确定、对设计与执行教学计划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实践智慧的积累与更新,而并非是在教育专家、教学共同体等外在因素干预下的被动成长。实际上,目前数学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自觉进行反思的意识与努力并不强,不少数学教师还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对集体备课、专家指导、广义数学教科书的过分依赖。
其一是对集体备课的过分依赖。不可否认,集体备课是有效提升教师个体教学设计能力和实践智慧的重要途径,可以作为个体教学设计的必要补充;它在形成教师共同体,尤其是新老教师之间互帮互助的融洽氛围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无形之中也出现不少教师抄写甚至直接拿他人教案上课的现象,造成不少教师对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的教案的依赖,这未免有“滥竽充数”“邯郸学步”之嫌。
其二是对专家的过分依赖。这里的专家大致包括数学教育专家、专家型教师两种。对前者的过分依赖实为对数学教学理论的过分依赖。新课程改革对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呼吁数学教学理论的更新与完善,因此,进人21世纪以来陆续出现了不少新型教学理论,也出现了不少由数学课程论与教学论专家牵头进行的教学实验与改革。笔者认为,尽管新课程改革有种种不足,但其带来的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与观念的转变效果显著,课题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也逐渐走进数学课堂。但受到外界培训不到位与教师自身缺乏实践论基础、对某些理论不赞同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数学教师对新理论缺乏认识与理解,继而由于实践操作上的处理不当而造成预期与实效的偏差,突出表现为新型教学方式的形式化与表面化。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教学理论是外在于教师的,并没有与教师的实践智慧建立起真正的关联。这就对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紧迫性与现实性提出了要求,更对教师将自身经验提升、凝聚为教学理论的模式充满了期待。而对专家型教师的依赖体现为对优秀数学教师授课过程的简单模仿。在现场听课、观看教学视频过程中,不少教师被优秀教师在数学授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教学机智与艺术所折服,并对其教学方式、教学安排尤其是提问技巧印象深刻;待他们讲授此部分内容时,就不假思索甚至是无意识地模仿优秀教师,但教学情境的具体性、可变性往往会使机械的模仿遭遇失败。
其三是对广义数学教科书的过分依赖。广义的数学教科书包括数学教材、数学教学参考书、电子学习资源、教案及相关材料,目前教师对教科书的依赖行为具体表现在对教材、“教参”、电子学习资源、教案的依赖四方面。
对数学教材的过分依赖。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素质,纠正应试教育对学生兴趣与活力的长期压抑。为此,数学教师应在自身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做到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深度开发及创造性使用,以期实现教材功能的最优化。数学特级教师任勇曾将对数学教材的科学态度归纳为:“教师应该把握、吃透、激活、改组与拓展教材”而现实中,不少教师对教材的依赖性较强,他们不仅按部就班地讲解教材与例题,缺乏对教材内容重组、改造、拓展的能力与意识,而且还将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
对数学教学参考书的过分依赖。不少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具有明显的“两书(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一本(备课本)”特征,往往先通过教科书来梳理知识点,并在“教参”帮助下整理教学重点和难点、该节常见错误与案例,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教案的书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很少思考,将教学设计过程几乎变成了抄写“教参”的过程,“不少教师在备课时有一个通病,即在未读懂、读通文本的前提下,就急忙翻阅教学参考书,查阅现成的教案(或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把别人的教案(或教学设计)依葫芦画瓢搬上课堂”?。
对电子学习资源尤其是教学课件的过分依赖。网络技术、电子学习资源的广泛运用对数学教学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以教学课件为例,一方面,它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函数图形、立体图像更具可视性与操作性,极大地促进学生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学课件设计与使用的不当也具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不少教师可能会因为备课时间匆忙或想充分借鉴他人优秀成果等原因而放弃自主思考,借鉴他人教学课件,很少甚至不做任何修改就采用的现象也十分常见。
对教案范本的过分依赖。国内的数学教育界普遍重视教师的课前备课情况与教案书写。有研究说明,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约有20%的时间用在了分析教学内容与目标上,超过80%的时间却用在了编写教案上。1191此外,推选优秀与标准教案也是中国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大特色,并对数学教案的结构与格式、评价标准实行统一的规定与要求,各地也常进行优秀教案的评比与交流。这无形之中也造成不少教师盲目参照模本、严格按照模式书写教案的状况。
二、建议与进一步的思考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解决数学教学设计实践中的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一线数学教师在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在数学教学设计的制定与执行方面有大量工作要做。
一方面,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一线数学教师需要更新数学教学设计理念,超越已有“教学设计”等同于“备课”的狭隘意识,站在整体优化的角度将教学设计视为一个完整体现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正确看待其静态与动态、一次与多次、预设与生成、借鉴与超越的辩证统一。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设计的主体意识,注重对多种预设方案的精心设计,在选择、组合、优化和实践应用的过程中逐渐提高数学教学方案的质量,提升设计能力,要充分重视对学生特征的分析。这样就为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教学质量的精进奠定了认识论基础。
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教学现场增改、删减、调整已有教学计划,并通过对教学惯例的借鉴与超越适应教学实际的需求。不同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学设计风格,这是个体在设计与执行教学方案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较为稳定、具有较强差异性的个体特征,是教师长期进行教学实践的产物。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的主体意识、对教学惯例的积累与灵活运用等等都会对教师的教学设计风格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教学惯例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但教学设计的动态性、差异性与教学现场的具体性、情境性,往往会制约着机械模仿、单纯依赖、套用已有教学设计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师需要在更新教育观念、积累教学经验、自律自觉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生成的智慧与经验。所以,笔者认为,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实践是个体从原有被动、消极的依赖局面向自觉、主动进行主体创新建构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 复杂性;适应性;预成性教学设计模式;原生态的教学设计模式;生成性教学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6-0092-03
首先界定本文的三个基本概念。
1)预成性的教学设计模式,即教案在课前既定完成;课中,教师必须严格执行教案,不折不扣,不可有丝毫的变更。
2)原生态的教学设计模式,是指在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按自己对学科课程、教学的理解和实际经验在做的教学设计方法。这种模式一般是个性化的,具有多样性。
3)科学的生成性的教学设计,即在课前只生成概要性的教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边执行概要边对其进行评价、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教案。
1 研究问题的提出
经典教学设计理论给出的课堂教学设计通常是“预成”性的教学设计,即依据教学设计原理在课前对将要进行的教学进行设计,对未来现场教学出现的各种随机的情况未予充分的考虑,不能实时地监测学生的复杂多变的学习心理,如专注程度、动机、兴趣等变化,做出适应性的进化,故略显得死板和生硬。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教学设计中要设计有效的干预,以有效地激起学生对先前相关知识的回忆,呈现新知识并提供有意义的提示来帮助他们进行知识储存和提取,进行可能促进其知识迁移于未来情境的练习,评价学习效果,这些都是很困难的而且又是结构不良的问题解决任务。又有多种因素使这些已经很复杂的情况更为复杂,包括:1)学生的个性差异;2)教学场景的千差万别;3)高级教学技术的应用;4)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如智慧技能、问题解决等)的多样性[1]59。能否改进预成性的教学设计呢?这就是本研究探索的问题。
2 教师原生态的教学设计模式的考察
为什么一线教师不乐意用预成性的教学设计模式?笔者认为,除了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它不能够很好适应未来学生心理复杂多变的现场教学实践。难道人类有史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笔者把它称之为原生态的教学)就没有合理的地方吗?笔者认为存在的必有其合理之处。那到底有何合理之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重新考察了原生态的教师教学。
原生态教师教学设计情况的调查 笔者随机访谈了89名教师,其中,青年教师(教龄在5年以下)30人,中年教师(教龄在5~10年)38人,老教师(教龄在10年以上)21人。
1)当问及“上课前您会不备课吗”,所有教师都回答“当然要备课咯”。
2)当问及“您会严格按照教学设计那套方法备课,写出完整、规范的教案吗”,回答大致有两种:①我只大概会写个授课提纲或打个腹稿(多数是中老年教师);②我会写出一个尽可能完整、规范的教案(多数是青年教师)。
3)当问及“您上课时,会严格按照预先写好的教案,不折不扣地执行吗”,几乎全体被调查的教师都觉得自己会结合现场教学,对原始教案做出或多或少的适应性改变,而且,他们都认为这种变化是必须的。
调查得到的结论有两点:
1)教师一般都会自觉备课(或严格按照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写出一个完整的教案,或开列一份授课提纲,或打一个授课的腹稿);
2)在现场授课时,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对课前的原始教案在执行时进行适应性修改。
原生态教师现场教学适应性变化情况的观察及分析 教师有了教案或授课提纲或腹稿以后,在授课现场的适应性变化如何?笔者做了以下观察设计。
1)观察的目的:考察在原生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教学,如何在现场教学中做出适应性的修改。
2)观察的对象:某大学的青年教师、中年教师以及老教师共计140人。
3)观察方法:在进入现场观察前,设计了教师课堂观察表和教师课堂后访谈提纲,表中将课堂分为前15分钟、中间15分钟和后15分钟三个时间段进行观察,主要对比被观察者在每个15分钟内较之之前的教学设计有何改变,将改变部分记录下来并记录其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所占的百分比。
4)观察结果及分析:将在观察前把教师课堂观察表发给3名作为观察者的研究人员,让其在课中依据教师课堂观察表中的要求,对被观察者进行观察,客观真实地填写表格,尽量贴近被观察者教学的实际情况;在课后利用教师课堂后访谈提纲对被观察者进行访谈,并真实记录。
3名观察者中,若所观察结果是有2名及以上的观察结果大致相同,便采用这个结果,摒除第三个观察者的观察记录;若均不相同,则算为无效观察。将每个观察者的对应的数据整理出来,分为授课或讲座题目、学生专业、学生层次、学生人数以及授课时间和地点,并将其编号,录入成表格,以待分析。
对数据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2],得出以下结论。
1)青年教师组的教师的变化率是从7%~15%,平均变化率是10.53%;中年教师组的教师的变化率从16%~30%,平均变化率是21.92%;老教师组的教师变化率从9%~17%,平均变化率是12.24%。
2)青年教师组和老教师组无明显性差异,而中年教师组和青年教师组及老教师组之间的变化率均有显著差异性。
深入思考以上分析结果,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1)青年教师组的平均变化率和老年教师组的平均变化率相差不大,其产生的原因有本质性的不同。首先,青年教师组教师缺乏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并且对本节课所要教授的知识了解得不是非常透彻,从而导致其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根据现场的教学实际情况来对课前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多数人基本是照本宣科的课堂讲授方式。其次,老教师组的教师是因为教学经验非常丰富,对该学科的知识也掌握得非常精准透彻,所以在其课前的教学设计会充分而全面地考虑学生可能会有的反应。如此一来,在实际的教学执行中相对之前的教学设计的改变就会比较少。
2)青年教师组和中年教师组以及老教师组和中年教师组之间的平均变化率相差较大,中年教师组的教师经验较之老教师组的教师要少,而较之青年教师组的教师要多,对本学科的知识也是介于两者之间,所以就导致其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并不能全面地考虑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变化,而较丰富的经验又使其在教学中可以部分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也就导致了表中的中年教师组教师平均变化率较大。
这一研究的结果与国外学者的观点不谋而合,即:“对于原生态的教学设计,多数教师是根据主观预期和‘经验法则’,预先设计出教学实践的‘手稿’,并把它尝试性地用到教学。‘手稿’通常包含对教学事件的常规安排,是教学实施的一般规划,是一种解决教学问题的主观假设。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手稿’会根据现场情况进行更改,因为ID实践是“在即时条件下采取的情境化行动。”[1]3-6
3 生成性教学设计模式的结构和特点
课堂生成教学设计模式 “预成”性的教学设计虽有其适应性较差的不足,但也有其优点:它可按照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与方法,按固定的模式进行设计。这让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容易掌握,便于推广普及。
与“预成”性的教学设计正好是相反的,原生态的教学设计主要依据的是教师的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充满了个性、灵活性及动态性,它会依据教学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变化。这既是其优点,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也正是它的缺点:它太过于经验化,极具个性化和多样性,不具备规律性和普适性,不利于新教师学习、掌握。
课堂教学设计应该是在动态的、系统论、复杂性的思想观念、波普尔的科学研究试误方法、控制论、质性研究方法、教学设计理论等理论和思想观念的启发下,在李芒的教学设计应该是生成性的观点的点拨下[3-4],批判地汲取预成性的教学设计和原生态教学设计的优点,摈弃它们的缺点,提出以下生成模式:整个课堂的教学设计是在课前和课堂上动态生成的。生成模式及其结构如图1所示。
课堂教学设计生成模式的特点 生成模式包括概要和更新两个部分,生成概要部分包括学科知识、教师经验,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更新部分包括现场教学实施、关注学生当前学习心理、体验教师当前教学心理和围绕教学目标实时评价实时改善教学。
下面来阐述下每个部分的特点。
1)生成概要的特点。在这个部分中通常是在课前完成的。强调教师要掌握学科知识,吃透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欲讲授的重点和难点;要在课程的设计中融入自己多少年来所积累的教学经验,这样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要按照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或其他已有的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来生成此概要,这样能做到有理论依据和系统化操作。在概要的生成部分,设计者既要依赖教学设计理论,同时也要借助个人的教学经验,这符合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的特点。所生成的概要可以是严格的教学设计方案,对于学科知识驾驭能力较强、对学生比较熟悉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说,也可以生成一个大概的、腹稿式的概要。
2)更新的特点。更新是把前面所形成的概要在课堂上实施,是在课堂教学时段进行和完成的。在现场教学中,教师既要执行和完成教学内容,还要实时地关注当前学生的心理和体验当前自己的教学心理,同时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进行实时的评价和及时的修改。具体说,在现场教学实施时,首先,教师依据之前建立和设计好的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进行了一个小阶段,或者遇到与设计不符的情况或是突况时,教师要对此时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依据当前的学生学习心理及教师本身的教学心理,在原有的教学设计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再进行教学实施,以此类推,就形成了边评价边修改边实施的生成模式。
3)整个模式的特点。
①传统的教学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与上述传统的一般性课堂教学设计模式相比,生成性的教学设计更像是将前期分析和设计合成为概要设计部分,而将实施和评价合称为更新部分。
②如果将上述整个设计模式看成是一栋房子,那么,生成概要部分就像毛坯房,而更新部分就好比给入住者预留了可适合自己需求的室内装修[5]。
③模式的概要部分是决定性的,本质上是一套理性的、逻辑化的要遵循的程序,而更新部分是创造性的,建立在直觉和理性基础上的过程。所以,整个模式既具有科学性,同时又兼有创造性和适应性。
对模式合理性的评价 笔者设计了合理性评价表格对237位教师进行了随机的访问,数据整理后,得出93.4%的教师认为本模式是合理的。笔者希望在相关理论的启发下提出的课堂教学设计生成模式,可以最真实地还原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并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一种新的参考。
4 对教师的几点建议
为了让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学习掌握好本研究给出的生成性教学设计模式,笔者提供以下建议供参考。
1)为了设计好概要部分:①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而忽视科学研究,这样才能较高水平地驾驭教学内容,做好教学内容的组织、规划;②自觉学习掌握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对概要做出尽可能理性的或科学性的设计,为后续教学的展开夯实基础;③在概要设计时,教师要尽量用好以往所积累的教学经验。
2)为了提高对生成模式中更新部分的应用水平,教师专业成长中要注意:①要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课堂的现场观察能力;②应该学会并把质性研究的方法应用于现场教学,体察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并对此及时做出适应性的变化;③应该不断通过教学反思来积累教学经验。
5 小结
在课堂教学中,预成性的教学设计模式虽有固定的程序可循,但难以适应现场教学的变化,略显僵硬。原生态教师的教学设计模式虽然能适应现场教学的变化,却又形态各异,无固定的模式,新教师不易掌握,难以推广。笔者在对原生态的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在相关理论的启发下,合理地吸收和“嫁接”预成性的教学设计模式和原生态教师的教学设计生成模式两者的优点,提出一个课堂教学设计的生成模式,概述了该模式的特点,对其合理性进行了初步的评价,并对教师应该如何把握模式给出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1]戴克斯特拉,等.教学设计的国际观:第2册 解决教学设计问题[M].任友群,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陈平燕.SPSS13.0统计软件应用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李芒.教学设计的九大信条[J].教育科学文摘,2010,
29(3):58-59.
最近在微信圈里看到调侃教师的顺口溜,其中两句是:“抄写教案几乎崩溃,迎接检查比牛还累。”顺口溜虽然难免夸张,但能从中看出一些端倪:学校也好,教育行政部门也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检查考核,每次必然少不了查备课查教案,只要教师教案写得工工整整,结构完整,就OK了。至于这个教案到底是教师自己思考设计的,还是照抄参考教案的,没人深究。其实,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每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教师潜心的思考、富有创意的备课设计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基础和前提。然而,在检查教学工作时我们对备课设计的“原创性”“首创性”似乎不是那么重视。
当下,有多少教师的备课是“原创作品”?如果就这个问题在中小学教师中进行问卷调查,估计结果不会乐观。首先,学校没有把备课设计的“原创性”摆在与教学管理头等重要的位置,仅仅满足于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资料,比如给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书、参考教案、与教材同步的教学光盘等资料。如何引导教师在“吃透”教材、消化参考教案、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准备富有创意的教学课件、开展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学校辅导措施和激励办法不多。其次,教师无精力、无动力。教学备课是最能体现教育教学创造性、最能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环节,这项劳动复杂、艰巨且极其重要。作为一线的教师,完成课表上那么多课堂教学是硬任务,批改那么多的作业是硬任务,一天到晚忙得连轴转,哪有闲工夫搞什么创意设计。再者,搞创意设计要动脑筋、死脑细胞,设计得再好又有啥用,吃力不讨好,没人叫你这么做。教师们大多选择“拿来主义”,依照参考教案的思路上课,从教多年的则凭“老经验”上课。长此以往,教师大多成了习惯于“依葫芦画瓢”的“教书匠”,离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目标越来越远。少了“原创设计”的课堂教学也就没有了灵动和精彩。日复一日,课堂教学变得程式化、模式化、机械化,课堂变得沉闷无生机,与工厂的机械生产活动几乎无异。而学生是活蹦乱跳富有生命力的,教学资源也是鲜活丰富的,教育政策和教学理论是明确的,如何把这些元素创造性地组织起来,形成灵动多彩的课堂教学,靠的就是教师的智慧。所以不管是教师本人,还是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都应该在激发教学智慧上下功夫,在激励原创性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原创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但是不搞原创是最糟的,也是最没希望的。不会创新的教师是教不出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的。当然,我们倡导的原创性教学设计并非绝对化,与学习借鉴并不矛盾,离开学习借鉴的“绝对原创”是不存在的。这里的“原创”指的是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见解,有独特的思路、构想,不管是方式方法的采用还是课件的设计,不管是问题情境的安排还是学习兴趣的激发,都要有自己的招数和点子,而不是一味地照着参考教案的思路施教。依参考教案上课等于“吃别人嚼过的馍”,把别人的教案教得再好,顶多算是“好演员”“好歌者”,学会原创才是智慧的体现、才华的提升,有利于教师个人成长。
让每一个教师上每一堂课都认真地思考、构思,尝试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这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头等重要的事情,否则,教育便难有发展、难以前进。如何激励原创?我想,“同课异构”就是很有创意的教研新招:就同一教学内容,发动同年级的教师各自开展原创性教学设计,然后开展说课比赛,或者举行课堂教学竞赛,在此基础上组织相互点评和专家点评,指出优劣,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对评上“原创好教案”的给予嘉奖。
当然,要让“原创好教案”不断涌现,学校和教师两方面都要高度重视,缺一不可。教师是“内因”,学校是“外因”。学校的主要职责任务是要把培育“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摆上议事日程,通过改革教学检查考评机制、通过改进集体备课方式方法、通过开展教学设计研讨活动,不断调动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努力挖掘教师的聪明才智。作为教师个人则应当把“研究”和“创新”作为追求的目标。如果几十年下来,最终还是一个“教书匠”,既对不起学生,也对不起自己,要做真正的 “教学能手”“教育专家”。
1、当我们发现很多来读书的学生基本上是只会计算机的皮毛,也就是只会开机、关机、上QQ聊天,而且还有很多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根本就不会计算机基础应用。针对这钟情况,我们在计算机教学设计上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成一个个情境任务来完成。例如,情境一,初识计算机中的任务一,识别计算机各部件,任务二,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安装;情境二,计算机系统安装中的任务一,Windows(最新版本)安装,任务二,Windows的基本操作等等…。
2、这样不管是会电脑的,不会电脑的学生都能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到自己不会的知识和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学设计也要求由浅入深,由简到难,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也是从初识计算机到会基本操作,到设计更多、更复杂的任务,例如,学生会Windows操作后就要求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在Word文字处理的应用中,教学设计同样采用任务教学模式;从设计个人简历,到艺术小报的设计与制作再到毕业论文设计,逐步使学生掌握文字处理的各种操作技巧及方式。学生有任务做,上机课也会认真完成,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3、计算机基础课程总体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学会以下几点:
1、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认知能力,2、学会计算机基本的操作系统的应用能力,
3、学会利用办公系统软件时进行操作的能力,
4、学会基本的网络应用能力,
5、学会利用计算机来处理专业知识的能力。教学总体设计出台有利于老师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课程教学也体现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改进的重要性。要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首要任务是老师要备好课,要做好学期授课计划及教案的编写工作。
3、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案非常重要,要上好一门课,教案是关键
计算机基础教案包括以下内容:授课时间、节次、班级、授课类型、章节、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参考、教学方式、教学作业及总结,为了能更好的突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为主这一特点,我们将教案中增加了: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和分析方法、授课思路、教学辅助手段、重点突出及难点解析、师生互动。特别提到师生互动环节,老师可以在上机实训时,与学生交流这堂课中哪些掌握得较好,哪些还有待提高,哪些不会需要再重新学习;在上机课上,学生也会发现很新东西,也会与老师分享他们自己学习到的一些小巧门,把这些便捷的操作方法与同学生共同分享,也达到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能把师生互动环节设计到教案中,更有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提升。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条件改件分析
1、目前是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教学课程授课安排上,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老师不仅要写好教学计划、教案,还要自己制作好电子教案,也就是教学PPT的制作。上机实训课程上,机房要配备良好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安装好计算机基础课程所需的教学软件,还应安装良好的教学控制系统,能在上机课程中向学生布置电子任务,并监督任务的执行、完成、检测等工作。这样能保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的改进分析,促进大学生学以致用
1、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从课程设计、教学定位、教学条件、教学实施,每一个环节的改进都倾注了老师们的集体智慧,当然到学期末,我们也会用成绩,用作品来考核学生们到底学到了多少。所以教学设计改进中计算机考核测试也进行了逐步分析和改进。我们将平时上机成绩占到了总评成绩的一半,因为平时上机每节课老师都会安排任务,任务布置下来后,学生就要去完成它,学生制作完成任务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去体会,去享受的,最终的结果是要将任务上交给老师检测,看是否合格或更加优秀。
2、学生们在上机实课程中完成的作品,如个人简历表格,电脑艺术小报,我们都会将优秀的作品打印出来,张贴在学院的宣传栏中,供大家参观、评比。我们也会将学生们自己分组制作的PPT作品在班级、在学院范围内进行评比,评比的目的是让大家能相互学习,相互提高,这样才达到我们教学的本来目的。对于期末上机测试,是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综合测试,检查他们这一门课程综合能力的提升水平,当然能通过系统学习后,再参加全国的计算机等考试将更能让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越。
3、学以致用,学了计算机就要会用,用到学习中,用到工作中;我们所教授的都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学设计上肯定要以公共基础性课程的安排为主,但也要结合学生自己所学的专业来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例如,旅游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后,能制作有关旅游前沿、旅游资询、旅游风景、旅游文化等相关知识的艺术小报,康复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也能制作有关健康小常识、康复医学知识方面艺术小报。学生即学会了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也学习了自己专业的相关内容,专业与基础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大学生知识结构内涵的提升,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Word排版;样式;大纲;目录
中图分类号:TP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6-2851-02
1 引言
随教学评价工作的推进,各院校对教员在教学一线的教学资料的种类、内容及格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如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设计、实施方案、制式教案、一堂课教学设计等等,面对纷繁教学资料其中教学大纲、一堂课教学设计等很多内容均可从教案中进行抽取。因此,精通WORD排版,巧妙设置教案各段落的样式,可以大大提高教员的办公效率。
2 关于教学资料通用性的考虑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设计、实施方案等教学资料中关于教材知识体系的内容大多与教员的教案中的纲目性的内容基本相同,方便快捷地提取出教案大纲,能够大大加快教员对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设计、实施方案等教学资料的补充和完善。WORD中通过段落样式、插入目录以及文档结构图等功能,可实现对任何WORD文档大纲的创建、编辑及查看,其中段落样式是其他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所以,正确、规范的设置教案各个段落的样式是广大教员迎接评建、提高信息化办公效率的关键。
3 规范教案格式具体操作步骤
3.1 明确并创建教案将使用的样式
教案中一般常用5-7级标题制。如章标题、节标题、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内容序列及内容部分等,其中每一级标题对其段落样式有不同的规定,如章标题要求黑体初号居中,而节标题要求黑体三号加粗左对齐等。编写教案过程中如果每段都根据标题要求一步步设置,不仅繁琐而且容易出现前后样式不一的现象。为此我们可以利用WORD自定义样式的功能将所需样式进行定义,并列在样式表中以便使用。Word2003中具体操作如下:
以自定义章标题为例。首先,自定义格式。新建文档后,视图中显示任务窗格选择“样式和格式”任务窗格,单击“新样式…”按钮,创建新样式,并按章标题的格式要求设置其格式。其次,为确定该样式在大纲视图中的级别,还需设置该样式的大纲级别,即单击“格式”按钮选择“段落”,在“段落”对话框中设置大纲级别,这里章标题大纲级别设置为1。如果,希望每次新建一WORD文档都会有章标题样式则将“新样式”对话框左下的添加到模板选项进行勾选(如图1所示),单击确定章标题样式设置完毕。以此类推,分别设置其他自定义样式。
3.2 便于操作,建立“教案样式”工具栏
建立“教案样式”工具栏的目的是快速应用自定义的一系列样式,类似WORD常用工具栏如图2 所示。
图1 自定义章标题样式
图2 教案样式工具栏
图3 自定义“教案样式”工具栏
图4 基于规范教案的大纲视图
图5基于规范教案的文档结构图
该工具栏创建的具体方法为:单击“工具”菜单,选择“自定义”选项,在“工具栏”选项卡中单击“新建”,在新建工具栏对话框中设置工具栏名称为“教案样式”。确定后WORD中会出现一浮动的空“教案样式”工具栏。选择“命令”选项卡,类别选择“样式”,命令选择前面所自定义的样式(如图3所示),分别拖动到“教案样式”工具栏中,最终完成“教案样式”工具栏的创建。
4 基于规范教案的应用
1)利用大纲视图查看教案大纲,具体效果如图4所示。
2)利用文档结构图快速定位,效果如图5所示。
3)创建与提取教案目录
索引与目录是WORD中比较强大的功能,但常常由于文档各段落应用的样式和格式不统一、不规范,因此该功能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本文通过前面所述方法建立规范教案后,可以很快创建并提取教案目录。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将光标定位到教案页首或页尾,单击“插入”菜单,选择“引用”,选择“索引和目录”,在弹出的“索引和目录”对话框中,选择“目录”选项卡,选择一种格式,设置显示级别,单击“选项”按钮设置目录建自自定义的样式。根据自定义样式的内容分别设置为1、2、3….级,如章标题设为1,节标题设为2,一级标题设为3,二级标题设为4,等等。设置完毕后,自光标后自动一域的形式插入教案的大纲目录。
目录在编辑状态下,带有灰色底纹,但打印时无底纹。同时,目录中每项条目都具有超链接功能,即Ctrl+左键单击可迅速跳转到教案中该条目所在位置。若不想使用超链接功能可选择所有目录,利用Ctrl+Shift+F9快捷键将超链接断开。
5 结束语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教育工作的信息化发展更应当面向实际、面向教学一线。本文从教员对教学资料的准备及管理工作实际需要出发,挖掘常用办公软件功能,设计出样式及索引目录的高级应用,目的在于提高广大教学工作者工作效率,节约出更多的时间服务于教学一线。
参考文献:
[1] 王诚君,杨全月.中文Word 2003应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历了十五年的风风雨雨。在这一进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策略,教育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师生的地位也发生了改变。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感到备好课是上好课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每堂课的教学设计直接影响着孩子们掌握知识的质量和学习兴趣。长期以来“认真备课”是教学“五认真”中首要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现象:完全照搬教参、教案资料,教师成了教案的“抄写员”。或者,上完课之后再补课;有的为了追求精美,字写得工工整整,但所写教案与课堂教学脱离。这种备课方式,冲淡了教师潜心钻研教材的意识,占用了深度挖掘教材的时间。因此,教师们大多认为,每天花功夫写在教案本上的内容只是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并没有多大的实际用处。
针对上述的情况,我们在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精神的前提下,结合我校平行班多,班级人数都在60人以上,教师工作量重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大胆创新,对教案的备写方式进行了“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深钻精备单元课”的改革,具体做法是:
开学初,每个年级组的教师集中在一起,共同学习本学期本学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以及注意事项,对照课标,集体分析教材,确定每个单元的重难点以及阅读与写作训练要点,对教材做到心中有数,对教材把握的更到位。然后定人员,分配每个教师应备的内容,每人负责一个单元进行备课。要求所备教案要体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做到“五要”“四结合”。 “五要”即:导语要新颖,能激发学生兴趣;教法要创新,体现“三维”目标;学法要有自创性,给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课件要直接形象,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作业设计要有实用性、针对性。“四结合”即:精备与略备结合;教法与W法结合;朗读训练与情感体验结合;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结合。要写出既符合学生实际,又能展示个人风格的教案。每份单元教案写好后,由写教案的老师负责打印整理,然后分发到同级每位教师手中。其他的每位教师,针对每个单元填写自己对本教案的研补内容和教学反思。这样对原教案从课前对教案的看法及建议,在课堂教学中对原教案的增补,以及教学后的总结反馈,课堂教学的精彩片段或案例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研讨。这种改变使教学走上了现代化和教研化。经过老师们多年的实践,大家觉得,这种备课方式,既改变了以往教师忙碌誊写优秀教案来应付检查的消极作用,又真正给教师松了绑。
这一改变,让大家感受颇深:
首先,实行新的备课方式后,对照别人的教学设计,结合本班的实际,老师能从不同的教案中看到不同的教法,受到了启迪,激活了思路,激发了钻研教材、挖掘课程资源的积极性;而以往教师各备各的课,有时会出现知识错误和思路狭窄的现象,而这种新的备课方式可以引发所有备课者思想和智慧的碰撞,取长补短,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寻求自己的最佳教学模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次,实施了“资源共享,深钻精备单元课”的备课方式,打破了以往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保守性,使教师从习惯于孤芳自赏转变为欣赏别人的教学方法,感受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J发出前所未有的探索热情。老师在集体备课时,坐在一起,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得与失,在交流讨论中解决了困惑,统一了认识,使教学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了开放。这种备课方式省时高效,将老师从繁忙的誊写中解放了出来,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钻教材、查阅资料、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辅导学生学习和课后学生的活动,进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再次,这种备课方式,增强了教师间的沟通和交流活动。在教案的运用过程中,其他教师对本教案的意见建议,对教案的增补、反思等,使教学设计进一步得到改进和完善。一份份教案,很好地体现老师在设计上的创新,体现了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如: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同桌互读,互相质疑,专题研究,搜集资料等教学过程中师生都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相互结合,这种方式促进了生生和师生交流,并使所备教案得到充分利用和资源共享。群体研讨的方法,使平时的教学得到了集一反三的效果,也使教师队伍整体的教学技能得到了提高。
当然,任何新事物的出现,既有利也有弊。这种备课方式中,老师也有许多疑虑和困惑需要解决。备课方式的改革,对个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用更加开拓的精神,去开创教育的新领域,新境界。
常自霞,甘肃临夏市新华小学教师。
教师备课是一项常规工作,写教案是必备的专业技能。教案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是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是教师备课结果的体现。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备课已经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对在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作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及达到什么效果所进行的一种策划。策划应注重研究意识。如果说教案着重于写“教什么,如何教”的话,那么教学设计就应该着重于从教学理论上去叙述“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我认为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该具有下列研究意识。
一、研究《标准》,准确把握《标准》的教育思想
《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它考虑了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自身的进展、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等多方面因素对教育的影响,结合了教学现状,系统地给出了国家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实施建议。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与《标准》进行高质量的对话。各学科的《标准》中第一部分“前言”和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每一句话都蕴含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优秀的教学设计有赖于教师正确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因此,教师经常研读“基本理念”显得十分必要,对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恰当选择教学方法、确定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标准》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如果教师不深入地研究,就势必会造成对教学目标的模糊认识或曲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二、研究教材,透彻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材是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通过教材分析,把握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对教材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学内容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除了认真分析和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外,还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更要正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的区别。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用于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及再生和内化,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的全部。
三、研究名师,主动学习名师的宝贵经验
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如便捷的网络、丰富的图书及同事同伴等,其中优秀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是首选。他们的课堂教学在许多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如新课的引入、教学情境的创设、教法的选择、课堂练习的设计和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等,都能给自己以启发和借鉴。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参考这些教师的教学设计或观看他们的课堂教学录像,都会对开阔教学思路大有好处。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研究名师的教学思想和课堂艺术,如名师“名”在何处,如何体现先进教学思想。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和全国各地的网友对话,把自己在教学设计中遇到的困惑同网友进行交流,请教的问题一旦发出,很快就会得到众多网友的回复。
四、研究学生,客观分析学生的学习现况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真实状况是决定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避免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教师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而应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预设问题或活动情境时,一定要考虑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应该来自学生的真实水平,使他们可以将问题与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保证课堂上所有学生都能够轻松地解决问题。任何活动的基本水平,要么定位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基础上,要么定位在一些学生很容易掌握的知识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的重点还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
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技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形成制定、选择策略的基础;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等)及评价调控技术(实验、形成性评价、修正、终结性评价等)使解决与人有关的复杂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逐步形成,并在实施中取得最好的效果。因此,教学设计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比教案范围要广,教学设计将使我们从感性的教案设计走向更加理性的技术应用。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教师进行教学设计除了要了解有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外,还要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创新、实践、反思,逐步掌握教学设计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