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21: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怀念父亲的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想-----写在父亲节
人生在世,总会有一些牵肠挂肚的人和事。
父亲节,对我来说只能是怀念父亲的日子。怀念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因为怀念之中有甜蜜的色彩,也有一种极度的难言悲伤。
今夜又是一个不眠之夜,望着天上皎洁的月亮,望着月光下美丽盛开的月季花,有多少感慨,又有多少心疼!想起和父亲一起走过了39个春秋,期间有多少难以忘怀的事啊!月光恰似
父亲的目光!种花的乐趣!……想想我的所谓的感念和心疼,说到底还是我从父亲那里收获的一份感情,直到他不在了。我仍然在他那里持续收获着这种感情。
我是一个一直让父亲不放心的人,直到他离去,还一直牵挂着我,否则怎么会时常出现在我梦里呢?“女儿是父亲的前世情人”。此时,月亮、月季、我构成一幅水墨画。
月亮,是我在艰难岁月里拥有的最大的财富。望着这轮照过秦、照过汉、照过父亲照过我的明月,她似一首空前绝后的诗,诱发着我无限的思绪。我可以和月亮对视,眼睛永远不会慌乱躲闪;我也可以和月亮对白,情感永远不会被出卖和背叛!“你太直率,太实在,有时会伤害你自己的!”这是父亲说的,也是他对我的不放心啊!
是啊,在这个世界里,黑暗中一闪即逝的暖意;华灯下甜言蜜语的装帧,都使人难辨感情的底色,唯有亲情,是毋庸置疑的,是永远真切的牵挂!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而这轮明月照着我,使我有丢了魂的感觉!——人生弄不清楚的事太多了!在我想哭的日子里,我最爱在月光下走走,和月亮对白,与月光对视,是最令我赏心悦目的财富!这时不管是名利还是惆怅,仿佛都会被月光与父亲的目光坚定地涤去!
父亲节到了,“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愿父亲一切安好!
愿天下所有的父亲,节日快乐! (一师十二团陈文青)
你是战火纷飞的爱国志士;你是一生胸怀大志而无能报复的人才;你是曾与“诗仙”李太白齐名的“诗圣”——杜甫!杜甫你知道吗,你的诗歌已流传千载,你的胸怀如今已不存在。
我要为你哀其不幸!你的不幸是生不逢时。
杜甫,你的诗历来有不同评价。在你生前,你的诗名远不及李太白,因素多种多样,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时代风气的影响。安史之乱前,正值开元盛世,人们丰衣足食,无忧无虑,所以喜爱李白诗歌里那种潇洒飘逸,纵游天下的诗句,而你老杜一上来就哭丧着脸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不免被人视为诗丐一般,不怎么受人待见。
而安史之乱后,山河破碎,血泪纵横,无论是豪门还是贫苦百姓,都经历了离乱之痛,丧亡之悲;所以读起你的诗句就感同身受,不得不重新定位你诗的价值了。若正值日寇刺刀闪烁背影,喝你的《何日君再来》就不免太不对劲了,而《黄河大合唱》之类的才能代表当时中国人民心情。
嗟乎!老杜,你的生不逢时没能造就你的才能。
中国这个泱泱大国,自唐代起就多灾多难,文人们的境遇也就越发悲惨,像明代狂客徐渭就曾吟道:“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馀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诉……今人不相及哉?”意思是:“老杜你一生坎坷,虽当几天小官,写过几首早朝诗,但诗中多悲歌慷慨者居多,和自己境遇相似。正所谓借古人之杯酒,浇心中之块垒。”鲁迅先生曾认为诗人中,陶潜、李白、杜甫都是第一流的,但又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鲁迅先生所在的时代,杜甫诗中的苦难依旧如昨,所以说杜甫好像“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在《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类的文章中,我看到老杜身处困境却心忧国难,“宁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高尚情怀。此诗平时道来却发自肺腑,非常感人。
杜甫,你真是生不逢时。
在老杜《百忧集行》中最后一句“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也许现在九零后的朋友门对父母疾言厉色地乱吼是寻常之事,父母也并不为忤。而古时,特别是三纲五常盛行时代,父亲在家中的权威特别高,“严父慈母”儿女们一般是很怕父亲的,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怕贾政怕得如老鼠见猫一样。但此刻老杜对小儿的“叫怒”,却无可奈何。因为未父子礼的小儿在叫饭吃,是再向理不过的要求。而身为一个父亲,居然让年幼痴儿吃不上饭,又有什么脸面摆起父亲的架子来呵斥他呢?此时老杜也只能“倚杖自叹息”,又有什么办法?
嗟乎!杜甫,生不逢时使你一生孤寂飘零;生不逢时铸就你诗风的孤独和向往;生不逢时使我们永远怀念你——诗圣!
进颈项,抬头看,原来是一棵大树,浓密的叶片被水气锁着,布满清晨的上空。风摇动叶片,悠悠然,坠落一滴滴露珠。在乱草覆盖的小径上散步,刚踏进去几十步,鞋面便被什么湿漉漉地打湿了。一抹会意的微笑,从我脸上漾了开来。我知道那是谁在和我嬉戏――露珠,它就像春天遗漏下的珍珠,又像夏日挥撒下的诗句,滚圆而晶莹凝结于秋叶、草尖。秋天来了,是秋天的诗行从天而降,溅落在你的脚背上了。
秋到叶尖露自凉――我突然地感悟到,这句话的丰富涵义。早些时候,我也知道露珠的生出,是由于
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并且用手拈动过它们娇小的身躯。然而那时还小,不知道它发生在什么季节。那时,似乎也根本没有季节的概念,也就不知道,只有秋天的露珠才最浓,最重。不知道,每当秋天来临,大雁南归之时,它们就那么如期地,布满树叶、草芽,凝结如水,仿佛赶赴一场约会。
第一次知道露的生长,是在二十多年前的一个秋夜。那一次,到朋友家里小住,吃罢晚饭,她的父亲
坐在院中赏月。同学的母亲已过世,她的父亲很孤单。奇怪的是,朗月当空,老人却不和平时一样空身将坐,而是头上戴了一顶草帽,硕大的帽沿遮住了他半个身子。我问同学,伯伯赏月,为什么还要头戴草帽呢?同学也疑惑不知,遂上前去问,伯伯说,秋天天凉,而且夜晚要下露水的啊。我抬起头,发现院子的空中,是高耸着的桐树。树凝了露珠,坠下来,清凉如雨。
后来的一次,我在秋天的月夜下独坐,渐渐地,襟上无端潮了起来,我很安然地接受了夜的潮气,故
意坐至深夜,收起白天晒在院中的衣裳,至房中,发现它们也同样是潮湿着的,是那种湿漉漉的回潮的感觉。果如当年伯伯所说,秋天的夜晚,露水悄然而至,清凉的雾气,将你严密地围裹了。从此,每当秋天的夜晚,有月圆满在天穹,那时候,我总会找个时间,独自赏月。我若赏月,是必戴了凉帽的,有露的夜晚,不止是为了防止高树滴露,深蓝方格布面的凉帽,同时也给了我一半的温暖,那一丝一丝的温暖,能让我一时忘记了孤单。
孤单是很容易令人伤感的,亦很容易让人摇动起怀念。怀念从前美好的事情,怀念从前快乐的时光。
记得谁说过,当我们还是怀念过去的时候,我们就都已经老了。于是孤单也是使人伤感到流泪的时刻。
露凝集在夜晚,没有人发现它重视它,更不会有人欣赏,它当亦是寂寞孤单的了。不管怎样,赏露的
夜晚,我必是孤独的,我郑重而认真,因而绝不以为是闲情的来临。露无色而晶莹,我观察过,因而喜欢。它那晶莹中闪现出的圆润,是水以及水珠所不具有的,也是不能代替的。露珠来自大自然,是大自然的的女儿。一颗露珠的生出,与自然万物散发出的水气有关,它们是水气凝结而成的精华,因此我说,露珠是大自然的精灵,是我所以要赞美的,喜爱的。
这是大自然的精灵,从泥土和植物里氤氲出来,在草叶上集结,化成晶莹的水珠,于是也和泥土植物
一样朴素无华。你凝视它的时候,它仿佛也在凝视你,你发现它时,它似乎照见了你的影子,你认真去看,又刹时间消弥无存。露珠的心里惟有晶莹,真诚地托举出自己的全部,纯洁到毫无保留。
欣赏一枚露珠,要在没有太阳的早晨才行。只要起得早,到田野的荒草里去,就能看见钻石般的大颗
露珠,在茂盛的草叶上到处颤动,闪烁出五彩缤纷的光点。太阳一出来,那露珠就很快消弥了,快到你看不见它蒸腾而去的踪迹。它化成一道看不见的水气,升到天空,就变成了云朵,变成了雨后的彩虹。日落月升,暗夜来临,它才又一次化成露珠,变作大自然的女儿。人是有生命的,生生死死,明明灭灭。露珠也是有生命的,凝凝聚聚,循环往复。露珠的天堂,灿烂而阳光。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人如是,露珠亦如是罢?所以,我总觉得,露珠是有眸子的,你以一双迟
疑着的目光面对它时,它也用迟疑的目光面对着你。我经常想,每一颗露珠,都能照得见一个人的心,多好,它能知道一个人的忧伤、爱恋,多好?正如它预告我们,它的到来,正是秋天的到来一样,它的使命,不但为了点缀美好的秋天,而且让我们坚硬冰冷的心,一点点温润起来,让爱的心沾满了潮湿。
在许多人眼里,秋天不只是收获的季节,它还是高树落叶,清瑟远山。它可燃起你的希望,也能惹来
你的无限愁肠。它像一排雁阵一样,牵动心扉,又如飘飞的黄叶,旋起莫名的感伤。它凝结在你的眉头,使沉甸甸的日子,揉进了秋思与惆怅。而晶莹的露,在人的眼里,更像一滴泪。但令人欣慰的是,它也同时,唤醒了我们的乐观和坚强。白居易在《暮江吟》中写:“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诗句以露珠的姿态出现,写尽对秋天万般赞美的情怀,告诉我们为什么与秋天有着前世今生的不解之缘。
前天,也就是前天,我回到了久别的故乡去,老家还是那个老家,门前的那个树还是那棵老椿树,我的心啊,已不是昨日的心了。
这次回家主要是为父亲的事,父亲已去世近两年了,然而我的心依然深深地怀念着我的父亲,父亲去世前没有提出关于他安葬的事,父亲知道当时政府要求火葬并安葬在公墓,我们把这一切告诉了父亲,父亲默默的没有任何话语,我知道父亲在想什么。安葬前我私下里说,父亲你暂时先住在这里,时机成熟的话,我会把你安葬在我们家的老坟里去,让你和祖父祖母会面,这儿全作你的行宫吧。一年来,这个念头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特别是去年,勋弟的儿子坠楼后,更坚定了要迁回的想法了。
在晚上,在家的老屋里,我回忆起父亲临终的一些情形,深深地感到遗憾,同时也深深地感到愧疚,虽然我有时认为我已经尽了努力了,但还有一些我还是无法原谅自己。农村的夜晚显得十分的寂静,偶尔传来一两声犬吠,想起那些月光如银的晚上,不由使我又想起苏轼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诗句,更是感慨人生了。
人来这世上一回要干些什么,父亲的一生可谓辛苦,用春蚕、用蜡炬、用老牛来形容父亲一点都不过分,当然父亲生活在他生活的年代,有一些共性,但父亲的勤劳、正直、坚韧、善良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时间让我们成熟起来,生活的不平让我们世故起来。想想过去的经历,使我又想起父亲临终的教诲:光明在前。是啊,光明在前,光明在前。
当人活到四十岁的时候,才知道更应该干什么,一个时期以来,我渐渐把关系看的很重,朋友关系,同事关系,特别是我的亲人,我更加的珍惜与他们的亲情.工作上我努力的做到各方面的和谐,很害怕伤害别人.其实我渐渐的明白,社会在发展进步,我也在发展进步,我的进步一方面是我学习思考的结果,另一方面是人自然成长的必然.马克思说:社会关系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一方面人要生存,另一方面人要发展.我姑且把以上的内容综合为生活.我想我们生活的时候,也要为别人更好的生活创造条件而不是别的.我们不一定要作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我想这就够了。
在乡下的老屋里,我睡得很香。
人只有在寂寞的时候才会任由思绪泛滥,将那些陈旧的往事读了又读。怀旧是一种孤芳自赏的高雅。但是林徽因的怀旧与众不同,她的怀旧能带你重回那个时代。
不知怎的,突然爱上她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爱上美丽的春天,爱上了温润的江南。林徽因,这个柔情女子,是江南使她温柔多情。我不曾踏足过江南,却从林徽因的身上读懂了江南。每个人都无从选择自己的故乡。她是出生在花柳繁华的江南,还是长成于草木荒凉的西北,前世早已注定。命运编排了我们的来处与归所,却不曾编排一生的内容,林徽因的柔软,编就了林徽因的江南。
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你爱的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了一道风景,为了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的老宅。或许,爱上一座城,没有前因,无关风月。缘于徽因,得识杭州。杭州,这座誉为天堂的城,是许多人魂牵梦萦的地方。这里有俏西湖,烟雨洲,青石巷,更有月上枝头的深深庭院。林徽因有幸生于杭州,在那个莲花绽放的季节。她喜爱白莲,莲花徐徐绽放,便像是成长的林徽因。她的宅是老宅,那座有灵性的大宅,带着温厚的江南气息。只是不知黛瓦白墙下,有过几多冷暖的从前;老旧的木楼上,又有多少人看过几度雁南飞。院内苍柳抽新芽,梁上燕子筑新巢,木桌上的老式花瓶已落满灰尘。
霞光映着江水,暮色低垂的黄昏,明月皎洁的夜晚,幼小的林徽因捧着一本书,读着书中的诗句。那股文雅气质,仿佛骨子里就带有浓郁的诗味和典雅。她那朦胧的记忆被江南的悠悠诗韵填满。林徽因的童年不是如意的,她的母亲得不到父亲的宠爱,所以小小的林徽因内心背负了许多沉重。
许多看似拥有的,其实未必拥有。那些看似远去的记忆,其实并未离开。若信步寻梦,也是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
指导老师 张居祥
【推荐者说】怀旧,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的感怀,即怀念曾经的一种生活方式。透过文字,我们仿佛感受到那旧时王谢堂前燕。这种温婉灵动的文字很配得上民国的这位奇女子!
在我看来,家不仅是吃饭、睡觉和修身养息的地方,也是一个人抑或一个家族血脉相连的衍生的地方,更是一个人的精神高地。无论你走到哪里,那个精神高地会走到哪里,如影相随。
我离开苏北老家业已有12年了,即便我工作繁忙,也会假借春节回家的机会,不为别的就是看望一下年已耄耋之年的父亲、母亲和兄弟姐妹。
我的老家过去住在京杭大运河畔,有一座小院子,6间房子和一间厨房,和大哥家的房子并肩挨着。2003年因那个地方要建设休闲观光带,迫不得已举家迁徙到顺河人家一座安置小区里。我常常怀念那个大运河畔的家,在那里我度过了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童年, 顽劣好胜的少年,满怀青春理想的青年。
蛇年春节,我回老家省亲,还专门去看了我那个大运河畔的“家”,举目四望,我的家早已不复存在,被一排排冬青树覆盖着,那个昔日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顺河大堤亦不复存在,变成了宽敞的柏油马路。我努力地回忆起深藏在大脑里的老家的轮廓,用双脚去丈量我昔日住过的厅堂、卧室、厨房,用心去体味我在家的时候每一个角落里所发生的酸甜苦辣的故事。
我想起了少年时光,那时我也就十来岁,最爱和年龄相仿的伙伴们到大运河里游泳。大家光着屁股在宽阔的大运河里捉迷藏。捉迷藏的游戏,是大运河畔人家的孩子夏天最爱玩的一种游戏,可以分成两组,一组是负责去捉,一组负责去藏。负责藏猫猫的一组,通常是4个小伙伴,先站在齐腰深的河水里“整装待发”,负责去捉的那一组,则要把眼睛瞪得大大的,待他们异口同声地喊句:“走!”时,倏尔间“四条大鱼”泛起一圈圈涟漪,消失在水面上。这样负责去捉的四个小伙伴,匆匆忙忙地扑腾扑腾地跳将河里奋勇直追。父亲那时候极力反对我在夏季下河游泳,他担心我溺水,就常常用锅底灰抹在我的屁股上,每天早上抹上锅底灰,傍晚时分他再让我转过身来检查屁股上的锅底灰是否还依然存在。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那时认为父亲用此种很拙劣的办法去制约我不下河不是很高明的办法。我常常在夏天依然和小伙伴们下河嬉戏,上岸后再让小伙伴们帮我在屁股上抹上一层锅底灰。有一次父亲没有去生产队,径自在岸边吸烟,当我们嬉戏完我又“故伎重演”,恰巧被父亲识破,自然我落个皮开肉绽的下场。
站在我昔日的家旧址上,我想起了那是我常常伏案写作的地方。透过那个大窗户我亦能常常倾听到邻人来来往往的脚步声。20多年前,大女儿在此呱呱落地,给我们的小家庭带来几多欢乐几多温馨。每当我工休日子里,我会端坐在窗前那个书桌上写作。当大女儿才学会说话的时候,我也常常一手抱着她,一手提笔在稿纸上写我激情的诗行。女儿顽皮,趁我不注意,蓦地用小手抓起刚写好的诗歌,搁在嘴里咀嚼。当我发现时,便用食指去撬开她的小嘴,试图去取被她贪食的稿纸,哪知道她早已下肚。我气急败坏道:“你这孩子咋这样捣蛋呀,我写了一上午,就被你一下子吃进肚里。”女儿吓得直哆嗦,立马嚎啕大哭,哽咽着说:“我……我……我看到你满纸写的是个闹字!”童言无忌。我听了不由得开怀大笑。写诗需要一个很安静的地方,更需要一个很宁静的心态。哪里像我这样既带着正值淘气的孩子,又要构思谋篇,岂能会有好作品问世?女儿一句“闹”字,正所谓一语中的,说出了文人为诗为文的清净修为的要义。
在蛇年的欢度春节的家宴上,三姐悄悄地告诉我,母亲常常独自一人去老宅上看看,用双手、用柴火棍这里找找,那里寻寻,不知道她究竟要找寻什么。我能理解母亲的言行,我知道母亲是在找寻昔日家庭的欢乐与忧愁,是在找寻那割舍不断的血脉相连的根――那盘亘在心头的滚烫的夙愿……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1.看拼音写词语。
piān pì biāo zhì shēn qǐng dǐ yù pái huái miǎo shì jīng zhàn liáo liàng chú chuāng lín glì shǎn shuò chè dǐ
2.选字组词用“√”表示。
(呐纳)____喊 火柴____(梗便) 气____(魂魄) (魅魁)____力 (嘹缭)____亮 (溶熔)____炼
3.选词填空。
描写描绘
(1)这件艺术铜鼎深入细致地( )了当时的风俗人情、桥梁建筑。
(2)这部文学作品的第三章极细腻地( )了江南的风土人情。
体会体味
(3)我亲身( )到,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4)从父亲讲的故事中,我( )到了一份责任。
4.根据前面的提示,把下列带“意”的词语补充完整。
“小心注意”叫意;_________“任凭自己”叫意;_________“沾沾自喜”叫意;_________“任意妄为”叫意;_________“心情爽快”叫意;_________“心术不正”叫意_________
5.修改病句。
(1)杜甫是我国唐朝时期的伟大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管你信不信,事实才是事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班带着凿子、锯子、斧子、和木工用具去拜师学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按要求填空。
(1)写一句抒写思念故乡、怀念亲友的诗:_____________。
(2)写一句借月抒怀的诗:_______。
(3)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其珍贵的,可是,王强就不这么认为,每当看到他沉迷于各种游乐中的时候,你真想对他说: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教室里应张贴什么样的名言警句或千古佳句,请写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择恰当的比喻,依次填入空格处。
如旭日喷薄 似风拂扬柳 如小桥流水 若大江东去
春联,是文学殿堂里的一枝奇葩,它发自于千人之心,出自于万人之手,各展其才,各显千秋,豪放_________,婉约_________,粗犷________,细腻________,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8.下面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你才能真正懂得读书,学会读书。
②读教科书,在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当然是必需的。
③所为读书,不只是读教科书。
④但是,只有超越了读教科书的阶段,把读书变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上的需求。
⑤这是求知的阶梯,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段路程。
A、③②④⑤① B、③②⑤④① C、⑤③②④① D、③①②④⑤
9.下列诗句中有咏莲的,也有咏菊的,其中咏莲的诗句是( )。
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②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③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⑤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二、阅读理解。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家被盗的原因是什么?“其家甚智其子”,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东人喜欢品茶,尤以潮汕地区最为出名。潮汕人自小就学会品茶,这也许是潮汕人积淀着闽南、潮汕之“功夫茶”文化底蕴所熏染的缘故。
懂事开始,我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当然,那时候我并不知道什么叫中国茶文化。只知道品茶喝茶,是我家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道生活程序。
记得孩提时,每天的早晨,我就会被一阵敲打碎木炭的声音吵醒。继而是满屋子氤氲的炭烟,熏得我直流眼泪。当我听到几句咳嗽声时,我就知道,是父亲起火准备煮水沏茶了。
卜学以后,我很自然地参与父亲的茶事,帮父亲分担点煮茶的杂活。
家中一套茶具,是父亲的钟爱。一座泥塑做的红色小火炉;一个赤陶质的小“玉书”(烧水壶);小“盂臣”(紫砂壶)直径只有五厘米左右,像个小桔子似的(如独自斟酌或对品,茶壶愈小愈佳:“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烫。”);三个白瓷“若琛”(小茶杯)如乒乓球切开两半的样子,小巧玲珑(潮汕人品茶,杯子始终只有三个,人多即轮流烫洗用之);茶蕊是父亲自制的圆形竹木器,他还在器内画有两棵行榴,那石榴煞是可爱,着秀色可餐、宛如珍珠玛般晶莹熟透的籽儿。同时,父亲还制作了茶具六君子:“茶夹、茶漏、茶针、茶匙、茶则、茶具筒”等放置在茶几上。
自从早上品茶有我的相伴后,父亲便喜上梢梢,品起茶来更津津有味。而那时候我还小,开始对茶的醇厚浓酽并不太适应。因父亲总在小小的紫砂壶内放满茶叶,冲泡起来的茶汁就浓酽似酒,我只能慢呷一二杯。
陪伴父亲品茶时,那叫“二人得趣”。他会讲些本土有趣的民间故事“老虎姑婆”、“山狗家”给我听。同叫‘,也免不了讲掌握“功夫茶”的冲泡方法。如:例入茶叶至紫砂壶,称为“佳人入富”;壶嘴对着茶杯三起三落而冲开水称为“凤凰三点头”;悬壶高冲称为“高山流水”;开水冲进装好茶叶的茶壶后,溢出茶壶口或殴口,用其盖拂去茶末儿,称为“春风拂面”或叫“推泡抽眉”;开水冲淋紫砂壶身上,称为“修身养性”;茶壶的茶汤对着杯子低洒巡行至八分满,称“关公巡城”,最后点点滴滴叫“韩信点兵”,还有“游山玩水”、“三龙护鼎”等等。父亲还有趣的手把手教我如何利用“闻香杯”的“泰山压顶摇香”,闻茶的香气来判断茶的优劣。
“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的情景我也是常看见的。那就是每当天气很好的晚上,当圆圆的月亮皎浩地悬挂在深邃的天空时,父亲总会招呼几位邻居、朋友组成一个民族小乐队,在家门口一个宽敞的地方,摆好茶桌、端上茶具、茶点、茶水,待施过儿遍茶后,便开始了吹拉弹唱,自娱自乐地演奏起潮曲。
如今,每次独自一个人品茶,就会想起父亲品茶时的身影。生活艰苦和清贫的年代,茶叶没了,父亲也会在沉积着茶渍的茶壶里,?巾出一道好茶出来。他还会笑着对我说:“这是真正的清茶!”。每次想到这里,我就无比感慨!我曾经写过一首《茶渍》的诗:“茶壶已沉积着/太多的茶渍/以致不用茶叶/也能泡出/一杯清淡的香茗这是一个/久经沧桑的茶壶/紫砂已把茶的精华吸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短缺茶叶的日子里/也能为人泡上一杯/淡薄的清贫/敷衍一下/岁月的无奈/感受那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这首诗歌蕴涵着我对父亲一生沧桑的写照,也是作为对父亲嗜茶如命的怀念!
可遇与可求之间,只在太过年少的时候看来,才仿佛隔若沧海桑田。
偏偏又是年少,才会为一束日光、一盏灯台、―级台阶的微凉而哽咽。
谁又能想到,这哽咽竟能这样顽强地蹒跚过岁月,恍恍惚惚,清浊相间,一点一点凿穿世间最顽冥的时间之石。
直至透亮透亮,凝成哀而不伤的渍。
生命正因此不轻不重、却独一无二的痕,在阳光下闪耀着生生不患又遥不可及的希冀。
关于影片:
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渡边博子的未婚夫藤井树两年前登山遇难,她抑制不住心中的思念,按男友少年时的地址向心中的天国寄了一封情书。意外的是,她收到了回信,落款竟是藤井树。继续通信之后,博子发现,这个女藤井树和男藤井树是中学同学,并且整个中学时期男藤井树都深爱着女藤井树。两个容貌酷似的美丽女子,一个深爱而不能得到,一个被爱却并不知道,如果不是因为死亡,她们也许永远都不会了解这没有回应的爱会是如此美丽与哀伤。
许多人看《情书》,许多人写《情书》。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梳理着年少,回味着爱的博大与徒劳。也许只有到了可以追忆的时候,爱才称其为爱。它永恒、它不朽,因为它深植记忆。它可以分享、可以遗忘。却无法互相替代。无法争抢,无法偷窃,无法模拟,因而具有天然的神圣性。
《情书》日本式的优雅与委婉常常给人一种震慑的美,日本电影人精微的创作力和感受性,使得他们的作品在模仿之外,更具有独立的诗性追求。“寻找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是世界电影中一个经典的主题,新锐导演们总是能够敏感地捕捉这种镜像中的自识,从而通过胶片――这一特殊的情感载体,细密地、委婉地传达对于生命的诗意追问。无常、宿命、极端美学常常是日本电影中最为鲜明的基调,然而《情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过多地展现这种淋漓的残酷之美,而是将“悲哀即美”的日本式美学观念诠释得精准到位。
渡边博子因为强烈的思念而去寻找死去恋人青年时代的记忆,导演给予她的镜头色调总是暗暗的,与女藤井树的温暖色调对比,悲悯之心跃然显现。从影片一开始的雪中祭奠,到渡边博子压抑、内敛的脸部特写,整个故事都笼罩着死亡的阴影。
死亡不是遗忘,而是未知,是无助,是伤痛。渡边博子静静地躺在浩瀚的雪地中凝住呼吸,她试图通过这种亲近死亡的方式缓解两年以来的强大孤独感,试图走出这段无果的爱情企盼。深情的女子,像沉默的雪,绵延浩瀚。在她的眼神中,投影的不仅仅是她无措的命运感,更有她企盼能够互通情感的对话世界。情书,是最为古典的传情方式。它不需要直面,不需要声音。它承载着等待、承载着希望。它是自我叙述,也是自我认识。
“你好么?”“我很好。”
这似乎远远超越问话本身,而成为了追问生命的直接表达。
日本文化素来有着“死亡崇拜”的特殊传统,在最美的时刻凋零也成为了咏叹青春的经典手段。但是岩井并没有选择传统日式对于樱花般刹那芳华的迷恋表达,而是选择了对于生者的鼓励和关怀。在这里,男性藤井树的遇难,少女藤井树父亲的去世都被淡化为一种哀思和怀念。渡边博子在对爱人的怀念和追思中终于下决心把握秋叶的爱情,走出曾经的阴影:对女藤井树的病危、抢救情节的描写,更是肯定了生命的延续。似乎与青春有关的所有感情都会无疾而终,在这部电影中。这种无疾而终的方式通过“死亡”来展现,平添了一种清冷的韵味。女藤井树的生命历程交织着对于生死的认知,她在医院产生的对于父亲死前的恍惚幻觉正是深埋于心底对于死亡的恐惧,护士的呼唤又让她不经意想起了年少时同名同姓的男孩。当得知男孩过世,她最先想到的便是父亲离开时的记忆。此时叙事的节奏顿时被悲哀笼罩,在这种悲哀中,融会着日本式的安慰和解脱――即雪景铺陈。那是埋葬父亲的地方,也是男孩离开的地方。生命终结于自然,就仿佛终结于永恒,而此时将悲哀视为美,无疑是最好的安慰。探讨生存与死亡也许并不是这部影片的主旋律,但青春并不是仅仅以单线铺成的成长经历,它更多承载着我们对于生命最朴质的感知,也即是对于永恒之爱的渴望。
年少时的爱,清澈得不沾染丝毫欲望。纯洁如雪,深远若天际。如果不去深究,或许我们永远不会如此清晰的知道,自己在别人心中,究竟曾是怎样的位置。能够记忆的,或许只有窗前那恍惚的身影。静默的脸颊,或许只有那些点点滴滴的荒唐片断,以及百转千回的细密情怀。寂静而坦然地走向离别,就好像藤井树骑着单车消失在小樽的街道,没有背负丝毫的哀痛。时间深处的心意也只有经过时间的荡涤,才能够如此隽永悠长。
博子的爱浓烈深沉,藤井树却如此内敛羞涩。然而爱,却偏偏相差不起一毫厘。曾经因羞涩而错失,如今的热烈又留不住。爱的无措、命运的无可言喻,或许是这段故事永远无法抹去的悲伤特质。
当藤井树打开《追忆似水年华》的扉页,看到了那张书签的背面,相信所有的观者都会被她含着泪水又不知所措的笑容所打动。仿佛一瞬间,渡边博子的全部酸涩与思念都转移到了她的心上,宛如间已隔沧海桑田。遗憾的是,藤井树到死都没有忘怀初恋的女孩,女孩却毫不知情:遗憾的是,藤井树爱的并不是渡边博子,渡边博子却深爱他:遗憾的是,藤井树未曾爱过的男孩竟然成为她永远无法忘记的回忆。“徒劳”的爱成为了影片中最感人至深又让人欷[不已的因缘。日本似乎偏好这种“徒劳”的渲染,不在乎自己的爱是否能有回报,不在乎这种无望的爱将能带来什么……“徒劳”凭借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无怨无悔的信仰,可以超越生死而永恒存在的力量。想起雪地中渡边博子的呼喊,想起病榻上藤井树的呢喃,想起那束日光,那盏窗台……也许,她们都背负着徒劳之爱而孤独行走,面带微笑、隐忍坚强。
自然地体现出幻觉式的纤细哀愁和象征意象是电影中最为成功之处,玄虚的哀感迁移和清冷的风韵将影片定位于青春却又不止行于青春。初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并没有体会到这番意蕴,只是为曾经年少的浪漫哀愁所感动,只是猜想倘若女藤井树与男藤井树曾经相爱,结局又会如何。于是想着,这“情书”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是渡边博子寄往天堂的信?还是少年藤井树细心描画喜欢女孩的书签?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情感诉求的对象,这似乎与成长无关,而是隐秘于心的古典情怀。年轻时,我们总有许多话想对暗恋的人说,即使与他根本不相识。长大以后,孤独站立在十字街头,看人影穿梭却没有一个人会为自己停留。冥冥间是否会有一个人和我一样面貌、一样寂寞、一样站在黑暗的舞台上,等待照亮彼此的光线?
是女藤井树的回忆让博子终于走出了自我情感的深渊,也是博子让藤井树了解到从未深究过的记忆中的自己。彼此照亮却从未相逢,似乎没有人为她们遗憾。她们已然融为了一体,成为爱与记忆的象征。
他们各自徒劳之爱,在这一刻平添了动人的韵味。若是没有办法遗忘,不妨就铭记着哀伤吧。就如我们无法回避死亡,却仍然要勇敢地生活、相爱,至死不渝。
“你好么?”
“我很好”
今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幻,
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的首联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告诉给了我们,描绘出一幅月夜思人的图画,渲染了一派相思苦浓的凄清氛围。这似乎和别的诗作大同小异,其实不然,作者着笔妙在哪里呢?就在地点人物上。诗人本意是要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深切的思念和担忧,但却从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和担忧的角度来写,让思念从彼岸飞来,愈见杜甫的思念之深切。
太平盛世也罢,偏是乱世,偏是音讯全无,偏是弱女子,偏是这月圆人不归之夜,偏是独看。一个“独”字,既勾画了设想的实景,又表现了诗人处境的实情,给人以冷寂、孤独、落寞的感受。为全诗创设出了一股独有的悲凉氛围。于是这悲凉境界,这哀伤心情,便如潮涌,使人一读诗篇已是怆然了。
颔联更进一层,可谓一字一义,深含怜情。柔弱的妻子还带着可怜的不谙时事艰难的孩子!“遥”字道出距离之远,担忧焦虑之苦,此谓一怜;自己只能深深地牵挂却又非常无奈,难免自怜,此谓二怜;“小”字照应“未解”,所以苦难只能由父母承担,小儿女既“不解”父亲正在远方念及亲人,也“不解”母亲正在挂念羁旅中的父亲,当然更“不解”世间的混乱,生活的艰辛,正是因其不解,才更使诗人担心这时局何日才有安宁,才能让不明苦痛的孩子不遭受自己和妻子这般的苦楚,此谓三怜;由“小”也可推想妻子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正衬托了妻子的“无语话凄凉”,此谓四怜;“忆”字表明作者和妻子曾在长安度过的共同岁月和在这个特别的月夜引起的怀念,而今天各一方,生死未卜,以当时家人团聚之乐,衬托了今夜离散之悲,更增添了无限的伤感。一个“忆”字强化了欢乐与苦痛的反差,更让人痛彻肺腑,此谓五怜。
颈联是一个细节描写,进一步表达了忆长安实际上是在“想州”的情思。去掉“湿”、“寒”二字,这就是动人的美景了。雾起说明夜已深,雾香是云鬟散发,高挽的头发如云,暗香荡漾和洒下清辉的月亮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的整体意境,月光下臂显玉质,使人想起了“皓腕凝霜雪”的女子。月和女人,这形象本身都是十分具有自然美感的,而且表达的是一种柔和、清新、安宁、恬淡之美,作者将其刻意的修饰,和谐的组合,更是扩充了这种美感的广度和深度,营造了一个绵远悠长,风光旖旎,清丽婉约的感人情境,这是杜诗中所少见的。
一个“寒”字,从自然的、生理上的感受来说,夜深露臂已久,自感清寒,可见妻子牵挂诗人自己,也不知手臂外露多时,更重要的是此情此境,人为的、社会原因的、心理上的难耐,纷乱离散,安定难期,天各一方,亲人难聚,情随意转,寒自心生。诗人身处乱世,真是感时花溅泪,感时月也生寒。
作者在诗中没有像《三吏》、《三别》中那样直接描写社会现实,抒发国恨家愁的笔调,只是选取了一个思亲的想象细节,但其营造的意境所渲染的明净而凄清之美,却同样震撼人心地表达了一种感人肺腑、痛入骨髓的家国之忧!对美的描写愈是细腻,愈是真切,那么,美的失去就愈是让人痛心,让人难忘。
尾联以“双照”回应首联“独看”,作者发出了以表现希望的诗句做结尾。你愁我忧,“独看”时空阻隔,“双照”中她的和我的泪痕能干,这“干”凝聚了多少辛酸,包含了多少祈求和向往!聚首相依,情深一往,时世清明,这既是作者的迫切心愿,也是他代表千千万万乱世之民发自内心的呐喊。何时才能结束这痛苦的生活,何时才能亲人团聚,人如月圆呢?读到此处,读者的心灵自然受到震撼,必然产生与诗人的同感,一定会因此而想到制造这个疑问的社会,会想到这个社会受苦难的人民群众,从而激发人们对美好、安定生活的期盼与追求。
全诗以明月兴诗情,用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朦胧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绵长的深情,时空的转换和卓越的艺术构思使这首诗成为杜甫五律中最杰出的代表,也使得这首诗成为千古以来望月怀人的典范。
明代诗评家王嗣言“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鬟湿臂寒,看月之久也。月愈好而苦愈增,语丽情悲。末又想到聚首时,对月舒愁之状,词旨婉切,见此老钟情之极”(《杜臆》)。清代诗评家浦起龙评《月夜》诗说:“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读杜心解》)。从这些诗评中,不难看出杜诗《月夜》所写的对方的美貌和相思之泪,影响所及,不言自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行走在都市钢筋水泥构就的森林里的人们,越来越崇尚自然。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便以它特有的宁静、祥和、淳朴和悠远,散发出极富诗意的魅力,勾起了更多人的乡村情结。于是,更多的人怀着对乡村的记忆与怀念,怀着对质朴人生和原生态自然环境的崇敬,描绘出了乡村淳朴的民风,并努力从中寻找人性和灵魂的家园,寻找丢失的美好记忆。
露珠是河流写给乡村的信
文/李丹崖
露珠是在草叶上荡秋千的精灵。
这精灵,多喜借着夜色而来,天明后,和太阳打个照面而返。
太阳出来后,一个盯着晨光里、草尖上一滴露珠发呆的农人,要么是惧怕农活的懒惰,要么是繁重的农活还没有泯灭他心底的诗情。
河是地表上最丰腴的水肌。河流从不吝啬自己的财富,在夏天的时候,她总会把自己的水分托举到空中一部分,夜幕徐徐拉开,她再让天空做好人,以温柔的水汽的形式滋润在绿叶上,水汽顺着绿叶的脉络慢慢汇聚成晶莹的一滴水,那就是露了。
露珠,是个多么可人的名字呀。宛若一名仙子,落到了凡间,小眼睛忽闪忽闪地惹人爱怜。也像是背着水草的乡下女孩,湿漉漉的刘海,眼睛单纯得如一面湖,藏满了天真。
看露珠,就要去乡村。城市绿化带上的露珠太浑浊,沾染了城市的喧嚣,如同那个背着水草的乡间女孩,被送到了城市的暴发户家里做了几年保姆,土不土,洋不洋,失去原来那个单纯的味道了。
俗事繁重,那些乡间草叶上的每一滴露珠都是一面球型的镜子,是专门用来逗你开心,让你心情愉悦的。
你想呀,一个人得有多大的忧虑,让他能遇见了露珠还心事重重?一个人内心要有多矜持,让他看见了露珠还板着脸不绽放笑容?
一直喜欢《一帘幽梦》这首曲子里的词:“窗外更深露重,今夜落花成冢。”这样的词,因为有了露珠的参与,凄美而不凄凉。何以这样说?因为,词尾处写有浓浓的希冀:“若能相知又相逢,共此一帘幽梦。”
心情甩了个尾巴,最终,还是指向了阳光的方向,多亏了那滴露呀!
露是古代隐士的知己。我们可以想见,陶渊明荷锄在肩走向南山的裤管上有它的吻痕,诸葛孔明醉卧的竹榻上有它共枕,还有那个远在美国的伟岸男子梭罗,他的小木屋上应有露珠凝结在屋檐上,在风里跟诗人撒娇。
故乡的奶奶喜欢说的一句话和“露珠”有关。她说,夜凉时,不用人看瓜,有露珠帮着照看,一切的蟊贼呀,都怕露珠。“露”是败露的“露”呀,贼人若是偷了瓜,势必要仓皇而逃,匆忙的脚步势必要趟落庄稼上的露珠,庄稼失去了露珠,颜色更深一些,我们循着这样的痕迹,自然找到贼人的家门。
这是奶奶关乎露珠的信任,也是对于露珠的感恩。田园里没有监督员,露珠成了维护公正的义工。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智者,都是喜欢拿水做文章的,从唐诗宋词里,随便拎出几首来,很可能就有河的影子。露作为河的使者,那就更不用说了,尤其是女性词人,一滴露里凝结了她们多少伤春抒怀的心思。
露珠来自清新的空气,那些湿润的水汽来自四面八方,它们的母体是河,河流太爱乡村了,露珠是河流写给乡村的信。信的内容是什么,恐怕只有静默的乡村自己知道。不!还有那些奔向乡村并流连于此的旅人,乡村的风从旅人的鼻翼掠过,这样的风里有着关乎露珠的全部秘密。
(摘自《文苑·经典美文》2012年第4期)
【伴读小语】
我是个意志力非常坚强的人,不管是电子游戏,还是篮球、滑板等运动,都没有令我上瘾。然而,对于文字,我却不一样,它是唯一令我上瘾的东西。
在印度梵语中,有这样一个词语叫“阿那律”,翻译成汉语就是“如意”的意思。需要说的是,这里说的“如意”是一个名词,也可以称作“搔杖”,后背痒了,手指无法触及,借它之力,搔上几下,方可解痒。我觉得,文字对于一个喜欢写作的人来说,就是他的“如意”,灵感来了,如果不写,就像是后背痒了,却没有“搔杖”帮自己挠一样。——李丹崖
【自我检测】
1.本文的写作对象是“露珠”,可作者开篇就写到了“太阳”“河流”,分析作者的用意。
2.“心情甩了个尾巴,最终,还是指向了阳光的方向,多亏了那滴露呀!”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3.如何理解作者写奶奶关于露珠的见解的内容?
4.作者说“露珠是河流写给乡村的信”,你认为这信的内容是什么呢?请根据全文内容,并发挥你的想象,进行解答。
温暖的村庄
文/安 庆
村庄真是一个固执的地方,多少代就在那里矗立着。而且村庄自信,从村庄走出的人,无论走多远,有了多大的变化都还会回来看她。而远走的人,无论去了哪里,梦里都还是村庄里的人村庄里的事。
你端起一个异地的碗,你会想起放在家中碗柜里的碗。筷笼子就挂在墙壁上,风吹来,筷子们像占卦人抖动的卦签,那种响动忽然就搅动了你的胃口。有时候你想城里的墙上为什么不也挂这样的筷笼子,让风也吹一吹,听听筷子的响声。这样的时候你站到了厨房的窗前,开始望着家乡的方向。你把耳朵尽力地往窗外挪,你就会想起家乡的糊涂面条,想起放在糊涂面条锅里的红薯,想起黏在红薯上的黄豆。
春节在家时,有一天儿子对你说,爷爷的手工面真好吃。儿子去老人的锅里给你盛了一碗,你怔怔地捧着,自己就是吃父亲的手工面长大的啊,现在自己的孩子也喜欢上父亲的手工面了,想起自己在城里馋时去吃街上的手工面,父亲的手工面才是最最好吃的啊,你的泪掉在了碗里。
走在流浪途中的人最频繁想起的一个词,就是“村庄”。那个在某棵树下埋着自己胞衣的地方是永远忘不了的。那里才是你最终的灵魂,才是你灵魂的栖息之地。是又一次远行,背起行囊就要回家的时候你忽然地想起村庄,忽然想起“温暖的村庄”这几个字。你对村庄的温暖有了一种疼痛的体味。当脚步踏在村口的时候你的心悸动起来,那是一种远行,带着一种漂泊,一种苦寻的远行。你在村口闭上了眼睛,真的,一刹那,你竟然不敢大睁着眼睛去看自己的村庄。但你还是睁开了,你实在想看看想念中的村庄。永远系着你灵魂的村庄。树叶在你离开时才刚刚成片,才刚绽出一年的旺盛,现在竟然已开始落了。时光真像一把锋利的钳子,再坚硬的钢丝也能铰断。走进院子,你看见了父亲。父亲是越来越老了,父亲的睫毛上都结了皱纹。父亲站着,不说话,这个一生不爱说话的老人后来说,你不是爱吃梅豆嘛,霜降后的梅豆结得稠。你这才看见满院子的翠绿,梅豆枝上的白花,在白花的中间拱出豆荚,还有和梅豆争着地盘的丝瓜。
村庄是很大的,要真正走遍村庄也是不容易的,村庄好像是让你永远都不会走遍的。其实这就是村庄的阔大,村庄给你的念想。村庄是太大了,多少年多少代她生长了多少树多少庄稼,衍生了多少人,多少人走成了多少路,你怎么会把村庄走遍呢?其实,村庄是很小的,就是巴掌大的一个地方。只是那巴掌一握就会把好多游子,把好多时光,把好多的梦,把多少年庄稼的长势握在手里。
你现在又离开村庄了,你又天天走在城市的大街上。有一天你又站在阳台上,你遥望着村庄,你忽然又想起“温暖的村庄”了。你想起了一棵孤独的坟树,坟树下的母亲,坟树上留恋着悠然盘旋的鸽子,坟树,其实是你最大最痛的怀念。你想起一生都守在村庄的父亲,你想应该让父亲来这个城市走一走。站在窗口忽然想,让父亲来看看城市的成长,城市的模样,让父亲也站在楼上望一望他住了一生的村庄吧。
你的心已经跑回村庄。
村庄永远固定地在那个地方等你。
【语言品味】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1)筷笼子就挂在墙壁上,风吹来,筷子们像占卦人抖动的卦签,那种响动忽然就搅动了你的胃口。
(2)只是那巴掌一握就会把好多游子,把好多时光,把好多的梦,把多少年庄稼的长势握在手里。
(3)时光真像一把锋利的钳子,再坚硬的钢丝也能铰断。
【艺术赏析】
2.请简析本文在写作人称上使用第二人称的好处和作用。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
人人尽言江南如诗如画古典浪漫,步入江南,就似肋生双翼登临天上人间。然而,曾经妙处难与君说的一切,都只能追溯于千年前的诗余,去那儿梦如江南烟水路了。
依稀犹记,曾几何时,我惬怀着几丝不安和沉重的心情回乡祭祖。那是一个“不见天日”的清晨,一路上,漫天的雾霾正隔着车窗对我狰狞地笑着,它的爪牙从北岸的工厂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大有鲸吞之势,使美丽的椒江蒙上了一层单调的阴郁。父亲十分无奈地告诉我这些化工厂老板不顾环境,利益熏心,专门趁节假日窃笑着偷偷从“鼻孔”中“挤出”含各种超标气体的“排泄物”,而罚款总无济于事。江南,多少名胜古迹成为文化产业后因为利益而遭令文人们叹息的怃然,令我心久久无法释怀。
在滚滚灰尘的陪伴下我回到了一度山清水秀,小桥流水人家的故园。虽说家乡仍是群山绵延,林木葱郁,但青山遥望是一层饱经尘埃的灰绿。河流改道数次,当年的清若瑶镜,鱼虾可见的景致已被泥漉覆盖,浑然不见生机。橘林百亩变成大棚农田已有多年,仅余下当年孩提时代那深似潭水的怀念。父亲也总和我谈起他童稚时曾在哪儿游江,登山。每每说得都是那么动人,引人入胜,而今,一切,只能尘封于心灵深处。江南,回旋着多少回忆之声?令我心久久无法忘却。
无声的,我在祖坟旁环顾正处于现代化建设中的农村,心中泛起了莫言的哀伤。人们生活水平蒸蒸日上,但还是以所居乡土的破坏代价换来的。看,大地在流血!听,乡土在苦诉!而人们却熟视无睹,津津乐道着核电工程怎样怎样,农博园如何如何,唉!乡土一如母亲般抚育了我们,但我们回报以和?面对这遍体鳞伤的乡土,我缄默了。但内心始终无法平息这份出自真挚的愤懑。身为一名中学生,我没有权力去守护她,心系她安危的我绝不能眼睁睁地望着乡土毁于一旦!江南,多少楼台烟雨中,多少乡水东流去?令我心久久无法平静。
随着多城同创脚步的到来和世界环保日的临近,我似乎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它曌亮了故园的乡水,澄澈了身旁曾“臭名昭著”的河流,它沉重打击了肆虐碧海青天的阴霾,伸张了环保的正义力量,还一片海晏河清的盛世景象,它宣告着江南将迎来更为辉煌的明朝。令我心稍稍感到宽慰和兴奋。
追忆昨日的江南,是“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仰望今日的江南,是“征程暗,霜风劲”;心愿明日的江南,是“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祈福江南,真心希望环保部门能在日后的工作中更为努力,彰显环保大使之职,为江南的明朝而风雨兼程。同时也期望我们中学生能继往开来,在未来,为江南乡土献出一份绵薄之力,为江南而祈福。
——月明臆安
2014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