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21: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燕子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语用教学;秘妙搜寻;内容选定;目标设计
2011版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语文教学实现由教内容到学语言,由悟文意向学表达转变,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和表达秘妙,践行“语用”教学,是落实新课标精神的重要手段。下面笔者就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课文《燕子》为例,从文本“语用点”的搜寻、选定、设计三个环节入手,谈“语用”课堂的实施策略。
一、细读文本,搜寻表达秘妙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意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大多数人还是一个秘密”,语言形式的探究和运用是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最重要标志。因为语言形式具有“隐秘”的特性,需要教师以全新的理念和较高的专业素养为依托,潜入文本,用心搜寻文本隐含的秘妙,这是教师践行“语用式”课堂教学的备课基本功。细读《燕子》这篇课文,笔者认为有以下的语言秘妙。
一是选择有代表性的事物表现季节的特点。描绘大自然的季节特点,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方可达到窥斑见豹的表达效果。燕子是春天的使者,不管外形和动作都能给人美的视觉冲击。同时,它又是一种益鸟,是人人喜爱的精灵,因而是春天画面的点睛之笔。二是抓住燕子的特点的描写方法。本文最大的语言秘妙是把燕子的外形特征和活动特点相呼应。三是用写燕子来写春天的表现手法。题为《燕子》,文中第二自然段却浓墨重彩地写春天,似乎给人唐突之感,实际上燕子是春天最有代表性的精灵,明写燕子,暗写春天,这是一种非常精妙的衬托手法。四是传神的字词运用。如“凑”“赶集”表情达意的作用。五是精妙的想象,把燕子落在电线上的情态比作五线谱上的音符,并且和春天的赞歌联系起来,一石二鸟,实是天才之比。六是其他比喻、拟人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作用。七是详略的处理:详写燕子,略写春天的其他景物。八是清新的语言风格。
孙绍振教授说过,文本细读要读出学生表面上一看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在文本解读阶段,从关注内容和情感转到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奥妙,对文本语言形式解读的广度和深度决定课堂教学的深度和效度。
二、依标据本,鉴选核心价值
文本内涵的无限性和课堂教学单位时间的恒定性构成不可调和的矛盾,面对文本细读所得的丰富深刻的形式秘妙,教师不可能在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中给学生全盘托出,必须对诸多的语言秘妙进行梳理、筛选、整合、重构。取舍的标准最基本的是课标,其二是课文编者的意图,再者就是三看:一看这个秘妙是不是这篇课文的唯一,即充满个性的“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类;二看它是否能统领全篇;三看它是否有迁移性。如果把理解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作为本课的目标,那只能在内容理解上作平面滑行,阅读思考:燕子的外形特征是什么?它的行动有什么特点?找出描写燕子特征的重点词句,说说燕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用你的读把燕子的美读出来。如果你在春天看到这么美,这么充满生机的燕子,你想对它说什么?用什么方法写燕子。
从“语用”的角度来分析,课标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和重点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编者的意图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燕子和写春天的关系。综合三个理论依据,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特点,特别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是如何通过写燕子来写春天的特点,应该成为这篇课文的核心价值。因为通过对燕子特征及其表达特点的领悟,其一,可以把“凑”“赶集”等关键词的理解和品味统领起来;其二,燕子充满生机的活动特点正是春天的一个缩影,通过赞美燕子来赞美春天,符合单元主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的定位。基于这样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目标定位应该是:作者写燕子外形和动作有什么关系?本文到底是写燕子还是写春天,二者有什么关系?秘妙的取舍是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的重要过渡,它是从课前准备到教学实践的关键环节,捕捉能统领全文、有个性、可迁移的语言核心教学点,是教学的成功关键所在。
三、教学设计,凸显核心目标
从教学核心价值的确定到教学设计的转化,必须对核心价值进行聚集、放大、重组、优化,本着简化头绪、深耕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设计出符合课标和学情的教学方案。《燕子》一文,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在以下两个节点上用力。
1.揭示外形特征和行动(飞翔)特征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行文的心机
燕子的外形可写的东西除了“乌黑光亮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和“剪刀似的尾巴”外,还有“小巧尖利的嘴巴”“晶莹透亮的眼睛”“轻巧有力的小脚”等,如果只是为了表现燕子的“活泼机灵”,后面三个外形特征也能表现,为什么作者只写前面三个,而且还用了个“凑”字呢?作者笔法的高妙在于不是孤立地为写外形而写外形,而是将外形特点和飞翔特点形成照应,也就是说,只有光滑的羽毛、轻快的翅膀和剪刀似的尾巴,才是飞得轻快敏捷的三个条件,正因为有这样的外形特征,才有那样的飞翔功能。这种手法是本文最大的表达秘妙。另外,呼应的关系被点明之后,对“凑”字的理解及其精妙用法的领悟就水到渠成:燕子的外形特征中只有羽毛、翅膀、尾巴与飞翔的功能有关,再也没有其他的特点能与此挂得起钩来,“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瘦”,“凑”字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这种恰如其分的分寸感。这种理解的方法切合课标中的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作用的要求。再者,这种方法具有可迁移性,对作品欣赏和写景状物非常有借鉴意义,在教学中应重锤敲击。
2.写燕子和写春天的关系
文中第二自然段浓墨重彩写春天,其用意何在?首先,春天之美,美在生机。作者用“赶集”一词生动在哪?赶集有两种内涵,一是集市的时间短,往往只有一两天,买东西的人和卖东西的人都要赶上时间,所以人们争先恐后地赶;二是人们赶集并非全是为了买卖东西,还有凑热闹的含义,具有娱乐的目的。由于赶集离学生的生活有些距离,引入生活情境理解关键词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是另外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赶集时人们的活动情景,从而理解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其次,描绘充满生机的花草树木,是为燕子的活动铺就时空舞台,或者说充满生机的春天是燕子活动的背景。反过来说,如果说春天的花草树木相对是静的,那么燕子是这幅春天彩画上最具代表性的“动”的精灵。作者明写燕子,暗写春天,这是比较高妙的互为衬托手法。如此引导学生理解这种表达秘妙,在丰满学生对燕子特点的感悟的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联系和系统的思维。当然,可能有人会感觉这样的目标定位有拔高嫌疑,因为这个目标着眼于全文的逻辑联系,它严格意义上是高段的目标。这样的目标设定基于的学理依据是:从单元主题的角度来看,本文所要歌颂的确实是大自然的春天,燕子只是春天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之一,如果拘泥于写燕子角度,等同于状物解读和设计,那就明显偏离文本的主旨和单元主题;从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角度看,让中年段的学生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训练全面的、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线性思维品质,又何尝不是语言表达的更深层次的需要?
教学设计用具有统领功能的核心问题来拢聚关键字词、修辞、段落、篇章等教学价值,课堂设计显得简约而丰厚,既深耕局部又关照整体,让学生的语言品味和运用能力得到可持续发展。
总之,“语用”教学的课堂实践,要在文本解读、核心价值鉴别、教学设计各个环节上贯彻“语用”理念,探寻“语用”元素,落实“语用”实践,真正和理解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实现语文教学的亮丽转身。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专列》一课主要写了欧洲瑞士的一个春天,气温骤降,燕子因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瑞士政府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并用空调列车把它们送到安全的地方的故事。
本教学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麻烦”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气温骤降,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的处境。并进行解词训练。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2.通过理解关键词,体会长途跋涉的燕子濒临死亡的艰难处境,让学生产生对每一个生命应该有的敬畏之情,为后文理解瑞士政府和人民对燕子的关爱、对生命的呵护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寻找“麻烦”的本意
1.“这年春天,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时,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麻烦”是什么意思?
(“麻烦”就是困难,难题。)
师:找近义词是解词的好方法。
2.燕子遇到了什么麻烦?能用这个段落中的有关句子来回答吗?
(“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
师:我们联系下文找到了相关的句子,了解了燕子遇到的“麻烦”。
【教学由近义词替换、联系上下文寻找“麻烦”一词的本义展开,这是理解词语的基础。】
二、品读“麻烦”的内涵
1.理解“气温骤降”
①“气温骤降”是什么意思?(“气温骤降”是指气温突然下降。)
②齐读这个句子,看看“气温骤降”和“气温下降”有什么不一样?
师:在比较中,我们从“骤”字里体会到气温不仅降得突然而且很猛,燕子遇到的麻烦真大。
【通过比较“气温骤降”与“气温下降”,来理解“骤降”包含的气温突然而猛烈地下降的意思,从而训练学生准确理解词语,体会它给燕子的生存带来麻烦。】
2.理解“长途跋涉”
①“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却遭遇了气温骤降。 “长途跋涉”指什么?(指爬山涉水,长途奔波。)
②那么燕子每年从南到北、从北到南长途飞行要经过些什么?(要经过崇山峻岭、滚滚江河、繁华的城市、广阔的田野等。)
③它们还要经过大海,无边无际的大海。它们是怎样长途跋涉的呢?读读这段资料。出示资料:
燕子过海
海有多大?天连水,水连天,望也望不到边。
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我们的船,在蓝色的太平洋上航行。我看见了一群过海的燕子。它们要从寒冷的北方回到温暖的南方去,在海上不分昼夜的飞呀飞。
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就像雨点一样的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过了一会儿,有的燕子又展翅起飞了,有的却在甲板上停止了呼吸,再也飞不起来了。水手们用崇敬的目光,望着那些越飞越远的燕子;又怀着沉重的心情,把这些躺在甲板上的燕子,轻轻地放到大海的怀里。
当你看见燕子飞来的时候,请不要伤害它们!你可知道:在到达目的地以前,它们飞过大海,是多么辛苦、艰难!
④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生自由交流。
师:其实,所有的候鸟都像勇士一样经历着这样艰辛的长途跋涉,令人肃然起敬!
【通过展开想象、拓展阅读,丰富学生对燕子长途跋涉经历的了解,将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从而在孩子们脑海里形成画面,对“长途跋涉”一词包含的艰辛有了感性理解。】
3.理解“濒临死亡”
①那么,此刻,它们为什么濒临死亡?
(因为气温骤降,几乎所有的昆虫都被冻死了,他们找不到食物;再加上艰辛的长途跋涉,所以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②你能想象它们濒临死亡的情形吗?
(或它们躲在树下冻得全身僵硬;或它们在冰冷的岩缝里奄奄一息;或燕妈妈把她冰冷的翅膀盖在宝宝的身上,燕宝宝全身颤抖等。)
师:想象着那些长途跋涉后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的燕子朗读这两句话。生读。
【学生知道“濒临死亡”的本义,只需让学生联系上文了解燕子濒临死亡的原因,并展开想象燕子濒临死亡的境遇,让学生置身于文字创造的意境,入境生情。】
三、体会“麻烦”的作用
上文说,它们在瑞士境内遇到了麻烦。现在,请你联系刚才的学习想想它们遇到的“麻烦”实际上指什么?
(或它们快死了;或它们遇到了一场危机、它们遇到了一次挑战、它们遇到了死神的考验等。)
师:对,它们遇到了一场生存的危机,一次生死的挑战。历尽千辛万苦的勇士奄奄一息。
(一)使学生初步知道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3以内的减法.
(二)使学生认识“-”号,会读减法算式.
(三)初步渗透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减法的概念.
难点:理解减法的含义.
课前准备
(一)教具:小女孩拿气球图、小鸡、小燕子图.2本画册、3支铅笔、2个皮球.
(二)学具:小圆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2,3的组成:
出示小黑板:
学生回答:1和1组成几?2可以分成几和几?2和几组成3?3可以分成2和几?1和几组成3?3可以分成1和几?几和1组成2?2可以分成几和1?
2.看卡片口算,并说计算方法:
1+1=
2+1=
1+2=
(二)学习新课
导入新课:老师演示,学生回答.
老师手里拿着几本画册?(2本)
老师送给同学几本?(1本)
还剩几本?(1本)
(1)出示小女孩拿气球图:
引导学生看第一图,提问:
图上画的是什么?
小女孩手里拿着几个气球?(2个)
再看第二图,提问:
想一想,这幅图是什么意思?(1个气球从手中飞起,女孩手里还剩1个气球)
请2~3名同学把两幅图完整地说一遍.(女孩手里有2个气球,飞走了1个,还剩1个)
(2)认识减号,会读减法算式:
师边指图边说:从2个里面去掉1个,求还剩几个?就是要从2里面减去1,用算式表示是2—l—1.(板书)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减法的初步认识”.老师板书课题.
师指算式中的减号说:这个符号叫减号(板书一减号)
这个算式读作:2减1等于1.(齐读)
(3)讲减法的含义:
提问:2,1和1在算式里各表示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表示原来有2个气球,飞走了1个,还剩1个)
提问:这1个气球是从哪个数里飞出的?
师说:从2里面飞出的,这2就要写在减号的前面,飞走1个,这1就写在减号的后面,还剩1个,写在等号的后面.
表示有2个气球,飞走了1个,还剩1个.
指名(2~3人)把算式的意义说一说.
2.教学3-1=2.
(1)出示小鸡图:
提问:图上有几只小鸡?(有3只)
老师在1只小鸡外面画上虚线圈.
提问:这叫虚线圈,它表示什么?(表示去掉的意思)3只小鸡,跑了1只,还剩几只?
(2)练习说图意:
师说:谁能把这幅图的意思用三句话表达出来.(有3只小鸡,跑了1只,还剩2只)
自己小声练习说、两人一组说、指名说.
(3)用算式表示;
师说:大家能用三句话把图意说清楚.那用算式怎么表示呢?
指名说算式,老师板书:
3-1=2
提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师说:你们说得对!有3只小鸡,跑了1只,求还剩几只,就要从3只里面减去1只,(边说边指板书)所以用减法计算.还剩几只呢?(还剩2只)
指虚线圈问:这个虚线圈表示什么?(表示去掉的意思)
3.教学3-2=1.
(1)出示小燕子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意,然后启发学生看图列算式.
师问:你们能看图列一道算式吗?
指名说算式,老师板书:3-2=1.
师问:你为什么这么列?你是怎么想的?
老师要多叫几个学生说,对说得好的要给予表扬.
师问:原来有3只小燕子,飞走了2只,要求还剩几只?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减法)
师说:原来有3只小燕子,飞走了2只,要求还剩几只?就要从3只里面去掉2只,所以用减法计算.
小结(老师指图)刚才我们看到气球飞起.小鸡跑掉、燕子飞走了,求还剩多少,都是用减法计算.
提问:我们不看图,能求出2-1=3-1=3-2=这几道题的得数吗?
老师引导看数的组成:
指名说,怎么想的?
师说:同学们说得很好,以后我们在计算2-1时,可以想:2可以分成1和1,2减1等于1;计算3-2时,可以想:3可以分成2和1,3减2等于1,计算3-1时,也可用同样的方法.总之,要根据数的组成和分解来想得数.
(三)巩固反馈
1.摆一摆,算一算.
(1)摆出3朵花,拿走2朵,还剩几朵?
指名说算式:3-2=1.
(2)摆出3个圆片,拿走1个,还剩几个?
指名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2.老师用实物演示,学生用数字卡片摆算式.
(1)老师拿出3支铅笔,发给同学1支,还剩几支?学生摆出:3-1=2.
(2)老师手拿2个皮球,送给同学1个,还剩几个?学生摆出:2-1=1.
3.看图说图意.
提问:图中的虚线圈表示什么?
5.做拍手游戏:
老师口述算式,全班拍手表示得数.
2+1=
2-1=
3-2=
3-1=
1+1=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减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题用减法计算.认识了减号和虚线圈,会读减法算式.还会用3的组成和分解计算3以内的减法.同学们都学得很好,要继续努力.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减法的开始,在本单元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以后学习10以内的减法打下基础.课堂设计的安排是:
一、在复习准备环节,设计了老师手拿书本演示.目的是在新课前使学生对减法有个感性的认识.
二、三个例题的安排各有侧重,例1,通过指导看图,初步建立减法的概念,理解减法的意义.知道算式中各数都表示什么.例2,重点渗透集合思想,知道虚线圈表示什么.练习用三句话叙述图意,为以后学习应用题铺垫.例3,放手让学生自己看图、说图意、列算式.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保证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效果的措施
(一)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著名的教育学家布鲁纳曾经说到:“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刺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所采用的方法都比较老套和单一,缺乏教具,从而很难培养学生具有稳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内驱力。大量实践证明,要想使学生有效接受教材当中的“静止”知识,教师一定要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将“死”的教学内容变成“活”的外部活动,从而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培养的同时体验到求知的快乐。例如讲授《九寨沟》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想学生们展示我国九寨沟中神奇的湖泊、茂密的森林、壮观的瀑布等等,然后还可以为学生播放《神奇的九寨沟》,这样就会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自然风光的秀美,在这种氛围下教师讲解相应的语文知识,会为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提高教学效率。
(二)鼓励学生反复阅读,深刻品味文章意蕴
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意蕴通常都是在不断的阅读过程中得以体现。通过大量阅读,学生可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课上一定要求学生进行反复的阅读,之后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杜甫诗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中微妙的变化;感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之情;体会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壮志豪情,否则,缺乏阅历的小学生很难理解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诗文当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在语文阅读理解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即有效帮助学生产生疑问、解释疑问,保持学生们比较旺盛的精力,完全可以不用口若悬河、从头至尾的讲解。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也就是因材施教;学生阅读的时候,语文教师也可以进行范读,即示之以范。因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积极树立起以人为本及以读书为本的意识,将朗读权利归还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深刻品味文章韵味,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精心设计教学设计,加深阅读理解
教学设计为一门设计性质的科学,设计的本质就是问题、决策的求解及创造。新课标要求按照学生们的年龄阶段及认知规律特点,将能力同知识的培养序列化、具体化,贯穿在每篇文章当中,要想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就必须精心做好课程设计。具体来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明确相应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其次,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及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另两个因素,其一为新课标中的要求,尤其是相关年段目标规定,其二为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尤其是学生们已有的认识、知识及学习能力。例如讲解《草原》的时候,读完一遍学生可能都会觉得很美,但具体美在哪里,或许学生就不能准确概括表达了。这时候,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将“美”划分为自然美及人情美,让学生们从文中找出描写自然美及人情美的句子,怎样理解蒙古草原上人们的情感?将全班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学习及讨论,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合作意识。这种教学设计不光能够摆脱以往的教师细致分析、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还能让学生们充分体验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爱上阅读。
二、总结
学语文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的培养,更会影响到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理解,因而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克服阅读理解课堂教学难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作者:王雅滨单位: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崇文小学
关键词:课程改革三维教学目标启发性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新的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体现,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既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更重视学生的成功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使课堂教学从内容到形式更强调学习者过程的体验,使学生用轻松活泼、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主动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是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这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实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我们倡导“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同时关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等多个方面,真正地、全面地实现人的素质的提升。鉴于此,我们认为要想优化教学设计,可以采用四环节启发性课堂教学模式。
四环节启发性课堂教学模式,即通过“自主学习――启发交流――练习反馈――拓展提高”四个环节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一、自主学习阶段
自主学习阶段包括复习、导入、检查预习等内容。复习时教师设计好知识点,有检查,有巩固提高,又有对本节知识的联系铺垫。新课引入要自然新颖,布鲁纳说过:“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兴趣是学生们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因此,一节课当中,巧妙设计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中有很多景物都来争着报春,谁来说说,你都知道有哪些景物都来争着报春?”“小河开化”“小草发芽”“杨柳泛青”,等等,一个个答案呼之欲出,正在同学们兴趣来潮时,紧接着再问:“还有一位从南方远道而来的好朋友,你们猜猜看,它是谁?”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燕子”。这样,同学们带着满腔热情和求知欲投入到了学习当中。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针对新课提出学生自主学习目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共性问题共同引导。其中抓好课前预习十分重要。预习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读准字音,理解新词,读通句子。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查资料,收集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就能节省时间,组织学生交流时,学生们也能各抒己见,这样,学生学的轻松,课堂效果良好。
二、启发交流阶段
启发交流阶段包括知识要点、应用举例、问题探究等内容。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反映的情况,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对知识点进行剖析,通过应用举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讲解必须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把关注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堂上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可疑点,就会促进学生的思维,带来求知上的创新。
例如,在讲《月光曲》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首先对课题进行质疑,这样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出示课题后,可以问学生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之后,又引导学生质疑,同学们知道《月光曲》是谁创作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这时就让同学们带着疑问去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正确的答案。在讲解课文时,教师要抓住重点段落,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不断的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验。
三、练习反馈阶段
练习反馈阶段包括练习检查和归纳总结等内容。教师可采用课后练习、同步训练等不同方法检查反馈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目的是了解学生本节基本学习目标是否达到。教师要及时点拨、简要总结,站在本学科的高度,站在教学全局的高度,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使学生感到有明显收获。
四、拓展提高阶段
本阶段包括知识拓展深化和延伸提高等内容。教学可通过典型题目进行重点点拨,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体现通性通法,引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教师是在“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吃透文本,把文本作为载体,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技能。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展的源泉。”一课结束后,对学生提出想象性的问题,做到课外延伸,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例如,在结束《跳水》一课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当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请同学们想一想船长、水手会对孩子说些什么?孩子会对船长、水手说些什么?学生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着孩子被救以后的场面:(1)船长会说:“你为了逞强完全不顾后果,差一点失去了生命,你应该吸取这次的教训。”(2)水手会说:“幸亏你爸爸出来的及时才挽救了你的生命,要不后果真不敢想象。”(3)孩子会对船长说:“爸爸,这次经历太惊险了,为了一顶破帽子,我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以后我再也不做这样的傻事了。”(4)孩子会对水手说:“谢谢你们救了我。”这样,在拓展练习中,展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个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然后将启发、阅读、探究、点评、总结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发展探究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和学习,经历一个提出问题(研究专题)――探索研讨――总结提高过程,去发现学习规律,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另外,还体现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原则,在前三个环节基本知识和技能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最后有拓展、有提高,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总之,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田本娜,高恒利.小学语文教学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
[3]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7-8).
文学社团与当代地域作家群的形成及
刘桢诗歌“逸气”研究
动物词语的释义方式及其修订
再从《上李邕》看李白与李邕的交往
《左传》“好发预言”之成因辨析
冰心诗歌中的青年形象文学教育(下) 分析
意象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
《洛神赋》韵律修辞分析
“一”字意义演变及文化内涵
坡的个性魅力
探索者
语文教学应将咬文嚼字进行到底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对文言文教学的再认识再实践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设计
语文课堂如何激趣
谈中学生语文咬嚼能力的培养
《炼金术士》课堂实录
《〈论语〉十则》课堂教学设计
诗歌教学一得
以《春》为例谈课堂的高效
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开展
培养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初探
解读语文课堂评价的语言导向
精彩导入实现课堂增效
诗教是不可或缺的育人途径
感悟能力培养方法谈
反思者
论语文教材知识性文本话语的建构
应尽可能发挥语文的美育职能
中学文学作品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关于提高盲校课堂教学效果的思考
应重视外国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
初中语文课写字教学的回归
做一个个性化的语文教师
语文教学中的两种滥用现象
个性化教育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从易中天《品三国》到治班之道
大语文教育之我见
关注教师的文化适应问题
解读《倾城之恋》
《给李风叔叔帮忙》中的故事背景
我读迟子建《野炊图》
《鸟啼》主题的深层开掘
对《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深层解读
《我的空中楼阁》的诗意画卷
英语文学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生态式教学模式下的文艺学课程考试
文学教育(下) 用激情锻造高效课堂HttP://
优质语文课堂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如何让经典真正走进学生心间
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中如何巧用布白艺术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方法谈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答题技巧
语文课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关于激发学生主体功能的若干认识
语文课堂规律性探讨
学生自主预习能力的培养
在口语表达中找到自信
试论英语教学中语言意识的培养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和层次培养改革探讨
从外语磨蚀看大学英语教与学
强化语文作业管理课题实验结论
语文课堂中的幽默妙用
浅谈结构主义与生成语言学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是教改的支点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情感
《一个扑朔迷离的间谍故事》的主题解读
解析《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
《百合花》:一部革命年代的爱情牧歌
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重读
迷失中的反抗与回归
莫言《民间音乐》的奇与美
杜甫诗作《燕子来舟中作》诗意解析
论《哈姆莱特》对鬼魂形象的刻画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视点 语文味
语文阅读教学追求语文味,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全新认知意识。传统教学中,教师大多实施的“满堂灌”教学,以知识灌输为主要目的,学生学习语文看重的是语文工具性;新课改之后,语文课堂教学发生巨大变化,教师追求语文人文性达到狂热化地步,语文学习忽视工具性成为一种常态。这都是走向极端的做法,如何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这应该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强化诵读感知。创生阅读内驱动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诵读占据重要地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具有哲理性的总结,都对文本诵读作用进行了科学阐述。培养学生良好诵读习惯,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品质。为提升学生诵读积极性,教师不妨展开创新引导,精选诵读内容、优化诵读形式、升级诵读评价,以激活学生主动参与诵读的热情。个体读、集体读相结合,感悟读、品析读相结合,都可以形成学生阅读认知成长契机。
例如,《燕子》一文描写精彩,语言灵动,非常适合朗读训练,教师组织学生聆听文本示范朗读音频,并给出朗读引导:首先,要确定诵读基调。作者饱含深情地描绘燕子的形象、动作,让人感触到深深的爱意,朗读时自然要赋予赞美、呵护、喜爱的情感因素。其次,是注意声音的变化。我们朗读最大的问题是声音呈现机械性,没有明显的抑扬顿挫,有意识进行变化,可以丰富诵读感知。第三,是注意放慢语速,给出鲜明的节奏。我们诵读大都比较快,难以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故意放缓语速,可以创设特殊意境。学生依据教师引导展开自主诵读训练,很快就有了学习成效。在课堂诵读展示中,很多学生诵读进步明显。
诵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味的重要因素体现。学生平时朗读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教师针对性给出点拨矫正,给学生带来一定启示。学生展开矫正训练,获得良好学习效果,说明教师引导是卓有成效的。
二、启动文本赏析。升华阅读学习认知
语文赏析是重要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实际设计阅读赏析学习环节,特别是赏析方法传授,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形成语文学力。小学语文赏析要求很低,教师要从文本字词、句段方面展开,对作者情感、文本主旨、表达技巧等内容展开探索,只要能够形成主动学习认知的阅读,都应该属于赏析范畴。为提升学生自主赏析效率,教师要对赏析形式进行优化处理,小组讨论、课堂演绎、辩论竞赛、习作展示等,都为学生主动展开赏析活动创造良机。
例如,学习《最佳路径》时,教师没有从语言角度展开赏析引导,而是从文本人物塑造方面进行启发:你认为格罗培斯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最佳路径设计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呢?你想对格罗培斯说点什么呢?学生展开自发讨论,并纷纷给出自己的见解。有学生说:“我认为格罗培斯成功的秘诀是善于借鉴。格罗培斯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其致因是多方面的,他追求完美,开展那么多次试验,他设计路径的方法独特,包含众多深刻哲理,给人带来一定启迪。”也有学生说:“格罗培斯设计具有人性化,给人自由,任由选择,这本身就是一种相互理解。我想对格罗培斯说,你的执着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教师从文本人物塑造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拓展了学生认知视野,学生会站在更高位置看待人物思想品格。这样的赏析具有深刻性,对学生形成的认知冲击也是剧烈的。小学生文本赏析基础较为薄弱,教师不是从文本语言角度引导赏析,而是给学生更为广泛的选择,这无疑是降低了赏析难度。
三、延伸阅读课堂,构建阅读崭新视角
延伸阅读课堂长度,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选择。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的制约,学生阅读量普遍较低,很多学生难得有课外阅读机会,这对学生语文素质提升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教师要注意有意识拓展阅读教学域度,发动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特别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开课外阅读,应该成为阅读资源充分利用的重要选择。教师不妨给学生推荐一些阅读书目,并联合学生家长给出积极帮助和支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感知体验品质。
例如,《三顾茅庐》写的是刘备三请诸葛亮,故事大意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教师在阅读引导时,发动学生搜集诸葛亮的故事,让学生进行个性展示。学生听说要自己讲述诸葛亮的故事,都非常兴奋。有学生讲《空城计》的故事,诸葛亮如何稳坐城楼,吓跑了司马懿;也有学生说失街亭的事,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如何痛心疾首;还有学生生动讲解诸葛亮借东风的传奇,火烧赤壁,大破曹营。学生讲述热情很高,教师对学生讲述给出积极评价,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大提升,课堂学习气氛浓烈。
消减浅表性的教学环节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式:解题,介绍作者及有关背景,教师范读或学生朗读,正音、正字、解词,然后划分段落,分析课文,概括中心。有些教师每篇文章都这样教学,不肯漏掉任何环节。其实这样面面俱到、环环不漏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学生主动创新的时空。因为这面面环环中肯定有一些内容是老生常谈,缺乏新鲜感,学生听来有耳无心,也不必怎么动脑筋,连思维都难以集中,更不用说创新了。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突出教学主线,科学地简化教学环节,特别是要消减那些浅表性的活动,改变教学中的刻板呆滞状态,促进学生思维的流畅。只有流动的思维,才能激发出创造的火花。
如一位教师教学《白杨》一课,根据课文借物喻人的特点,着重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一是联系生长环境,了解白杨外形特点;二是紧扣关键词句,理解白杨品质特点;三是激发学生想象,领会建设者的崇高精神。整个设计教程简洁,主线突出。课堂上学生大部分时间用来阅读、思考、质疑、劫难,不但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得到落实,而且学生学得主动,对大戈壁恶劣环境的想象,对白杨品质的理解,对建设者精神的认识,都有了许多创造性的内容。课堂上,学生如果懂了,他的思维就要向纵深展开,而教师如果还是喋喋不休地讲,等于拉住他的思想不让往高处走、深处流,学生的创新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支撑和发展的机会。
适当延长提问的解答距
心理学上把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根据解答的过程,称为解答距,根据解答距地长短,深浅把问题分为四个等级。一是微解答距,学生看书即可回答。如教学《少年闰土》一文,问学生:“闰土的外貌怎么样?”书上有“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等内容,学生回答不必动脑筋。二是短解答距,答题与课文内容有些变化,不是照本宣科回答问题。如问:“从闰土的外貌看,他是怎样一个人?”学生需要通过理解概括才能得出他是一个健康的农村孩子的结论。三是长解答距,它需要综合有关知识来解题。如问学生:“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学生需要通过对“我”和闰土的生活及周围环境进行比较分析,才能认识到“我”对自己所处地位的不满,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四是新解答距,要求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解答,答案有一定的创造性,有较高的难度。如要求学生根据“我”的身份,对照闰土的外貌,想象“我”有怎样的外貌。
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其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智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又一个微解答距、短解答距的问题,要求学生静心听,齐声答,而且希望学生都按教师事先想好的答案回答,就消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所发展的只是机械的被动的“应答性行为”,与我们所要培养的具有主动创新精神的“探究性行为”的人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适当提高解答距的等级,多设计一些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的提问,让学生以一种积极地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这样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进发出创新的火花。当然,提问也不能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高得多数学生难以企及。
提问的解答距应控制在大部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或者能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把较长解答距的提问分解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依靠学生的努力,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高一级的现有发展水平。
增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设计
摒弃细密的教学设计,适当延长提问的解答距,是不是意味着教学设计变得粗线条了?从教师机械传授、学生被动应对的角度来看,好像是这样。但在这疏旷的背后,却隐含了学生创新的时空,要求教师在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方面作多角度、多元化的思考,以学生创新的细密来充实教师提问的疏旷。
1.预留质疑的时间。
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基础。鼓励学生质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心理学研究认为,当学生把学习上遇到的矛盾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时,原不十分清楚的问题便明朗化了,思维过程也随着清楚起来。有时,当一个学生把自己认为还不十分理解的问题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同时,他已经弄明白了问题的一半,有的甚至问题刚提到了一半,另一半就“咽”下去了,原来当他把问题用外部语言整理出来的同时,问题本身也得到了解决。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预留较多的时间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且允许学生在回答中出现错误,也允许学生改正错误或保留自己的意见,给学生质疑释疑提供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如著名的教师支玉桓在教学《穷人》临结课时,留了七八分钟,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学生先后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诸如:“桑娜抱回了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回家后那一段,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省略号?”“课文中为什么把西蒙死后的样子和两个孩子睡觉的样子写得那么详细?”“如果我是作者,就让西蒙有五个孩子,让桑娜有两个孩子。”支老师根据不同内容、性质的问题,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并在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适当展开,增强解题效果。如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支老师引导学生从桑娜坐立不安的行为理解她害怕、矛盾的心理,并进而认识到标点符号在表现人物性格中的独特作用,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中达到了。试想,如果支老师事先把课堂安排得毫无余地,那学生这些颇具创新色彩的提问和想法在课堂上还有闪光的可能吗?
2.创造讨论的机会。
课堂讨论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也可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创新。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依据一定目的,把握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去“闭塞”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即使是学生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教师也不宜匆忙打断,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截断他们的思维活动。当学生能畅所欲言时,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有所创见,并进一步使教师得到某些启发,修正事先不确切、不完善的认识,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特级教师徐善俊教学《将相和》中“渑池会”一段时,组织学生就“ 渑池会上的斗争,是打成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打成了平局,理由是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也为赵王击缶,一比一,也有的认为分出了胜负,理由是赵王是小国的王,秦王是大国的王,虽然都为对方演奏了乐器,但比较起来秦王更难堪,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击缶是蔺相如叫击的,蔺相如只是赵王的一位大臣,比较起来,还是秦王更难堪。这样讨论,学生不但提供了独立阅读的能力,而且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
3.开拓求异的空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A-
0033-01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效益低,教师与学生在大投入中无法收获正比的效益。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存在着目标单一化、途径无效化、过程虚无化的问题,由此提出语文教学应实现目标综合化,促使社会之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途径实践化,促发内容形式的高度融合;实现过程主体化,促进课堂版块的简约高效,以此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目标综合化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到各种错误教学思潮的影响,总是以单一逼仄的教学目标统领着语文教学的方向和策略,致使语文教学始终处于高耗低效的尴尬境地。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学生的认知活动,更是学生借助语文平台认识世界、接触社会、反思人生的过程。教学目标综合化,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建立立体化、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还语文教学该有的立体和丰厚,让学生在语文教学的滋养下实现自我的全面提升,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益无穷。例如在教学《牛郎织女》一课时,教师并没有将教学的目标窄化在体验人物形象的单一模式中,而是借助这样一个民间故事,帮助学生总结分析民间故事创作的基本原则,从故事内容探讨正确爱情观的形成,分析制度与压制对古代劳动人们的思想禁锢,并引领学生分析民间故事之间存在的差异与类同,丰厚了课堂教学的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也就顺理成章。
二、途径实践化
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其语文素养的提升不能依托教师的越俎代庖,而必定要引导学生身体力行,通过自身在语文天地中的实践,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
1.以目标遴选形式。语文教学中实践的方式和策略可谓良多,而选择怎样的实践形式则需要根据具体的文本内容由教师做出合理选择,如果这一根本策略发生偏斜,则所有语文实践只能处于形式主义的泥沼中,无法取得应有的价值。如《燕子》一课文字优美清新,应以欣赏品味、朗读咀嚼为主线;《二泉映月》文章情感饱满真挚,则应以朗读体验、涵泳体悟为主线;《鸟语》一文写作特色鲜明,则需要以探寻写法、随文练笔为主线等。
2.以目标甄别内容。到了高年级,文本的篇幅明显变长,值得历练的语言价值点比比皆是。显然,语文教学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那么,教师该如何甄别遴选?笔者以为可从两方面考量:在语言形式上要精炼优美,富有典型性和独特性;在价值意旨上要承载文本价值内核和思想重点。如教学《永远的白衣天使》一课时,教师不是逐段地讲授课文,而是先让学生找出文本的中心语句:“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教师运用这一中心句烛照全文,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一一寻找可供印证的内容,生发解读体悟,形成朗读探寻、理解思考、激情表达的实践历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过程主体化
1.教学环节:由繁向简。课堂中的教学设计过于复杂既容易影响教师的教学思路,同时也会干扰学生思考和品悟。教学设计应有意识地删减繁琐的环节,留下充足的空间让学生富有余地进行品味思考。如教师在执教《哪吒闹海》时,将课堂分成概述、详述、转述三个版块,学生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文本二度创作的转换。教师教得清晰,学生也学得轻松。
2.教学程序:由放到扶。传统的教学沿袭由教到学和由扶到放的思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阅读,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但语文学科更应该剔除一切干扰,让学生率先界入文本,形成阅读期待,以确保阅读教学的原生态。例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时,教师没有对文本进行过多的指导,而是让学生全身心浸入文本,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在交流时,学生提出了让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八路军为什么要让一个孩子放哨?为什么王二小还没有脱离敌人,八路军就忙着开枪呢?这些问题的提出不得不引发了关于儿童参与战争话题的讨论,使得课堂迈向了新的层次。
3.教学模式:由个体到群体的优化。班级授课制最大的意义在于学生观点的彼此交互融通、思想的碰撞再生。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价值的力量,让学生在合作中拓展认知视角与渠道,集思广益,增加认知信息量,实现认知价值互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还以《牛郎织女》为例,在课文行将结束之际,教师要求学生分小组探究民间故事存在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让学生在合作中大胆言说,自由表达,最终感知了民间故事的价值意旨,体验了民间故事的创作初衷,提升对民间故事的审视层次。
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将语文教学设计的听、说、读、写等内容融为一体,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启发,教学效果才能提高。由于小学六年级语文是对语文知识进行系统性复习的阶段,因此小学五年级语文是小学升初中的重要阶段,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综合性学习的应用,随着新课改的要求,综合性学习也是改革的关键,在具体实践中,也定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对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综合性学习的重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内容及方法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于小学五年级语文而言,也顺应了这一趋势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而言,要紧随教育形势的发展步伐,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改变以教为主的观念,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革,引导学生去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还应该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多个层面共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二、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所谓的教学资源主要涵盖两个方面,即课外资源与课内资源。课内资源主要是课堂中的教学,课外资源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而综合性学习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所以对于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而言,一方面教师在课堂内要充分重视书本知识,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促进语文教学的目的,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不断地积累经验。例如在对《小马过河》这篇文章进行讲解时,文章本意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尝试与实践。
三、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而综合性学习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重视,教学活动的中心也是围绕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进行的,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在学习中呈现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教师要给予尊重,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发现与探索,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设计题型时,给学生留出更大的空间思考。如《燕子》一文的学习时,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收集资料,体会大自然,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和把握。
参考文献:
[1]葛海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1).
[2]王焱桃.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探析[J].价值工程,2010(36).
(作者单位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白芒铺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优化 课堂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合理运用教材,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或探究新知识)的能力和效率。我在教学实践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
一、优化教学观念
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确立“四种教学观”。“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念:
(一)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
(二)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
(三)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四)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必须密切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教学目标只有进行优化,才能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查性。例如,小学数学教学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它是由一系列具体行为目标构成的,不是一节课内就可以达成的。因此,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查性。如“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计算”一课,教学目标可确定为:①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②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自己设计方案,探求发现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③会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通过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使学生受到猜想、验证这一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这样的教学目标就知识、技能而言,显得清晰、具体、明确,不仅易于把握,而且也能较为轻松地检验其达成度。
三、优化课堂结构
现代教学论认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结构模式,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课堂结构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一个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课堂结构,必须具备如下六个因素:构成一个“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学生当堂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四、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的标准之一是以最少的教学时间获得最好的效益。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使思维能另得到发展。既使学生学会,又要使学生会学、愿意学,这就要求教师选择最理想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启发智力的密度和力度。启发学生乐于思考,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教学就能发挥最高效应,比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设计以“帮助小燕子找家”的教学游戏,游戏开始前,教师充满激情地对大家说:“无论谁,当他找不到家时,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样做?”老师的话,打动了孩子的心,他们纷纷举手发言,一致表示,一定要帮助他找到家。就在这激动的心尚未平静时,游戏开始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孩子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因此,新颖的教学信息的刺激,对儿童心理健康,智力发展,品质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优化练习设计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反馈教学信息,而且有助于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因此,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科学地分配练习时间,促进练习的优化,提高练习效果。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学生思维特点等因素进行全面思考,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在引入新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的练习,要有利于给学生学习新知做铺垫,以促进知识和思维的正迁移。练习的形式要注意多样性,要充分利用口算、演练、笔算、操作等练习形式,达到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练习效果的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局限,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的实质,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六、优化测试的方法方式
平时基本功过硬,考试的成绩自然显著,但是也有个别例外,如心情紧张、发挥失常。这个问题也需要考虑,如何发挥平时的基本功,需要一些必要的训练测试。首先,寓考于练。平常课堂上抽几分钟,做限时题,提高学生的应急思维,调动学生的应急情绪,适应考试环境。在题型练习上,模拟考试题型,将所学知识融于其中,适应考察形式。测试时间尽量简短,方式多样,但是对学生的考察规则、解题要求,草稿形式、卷面一定做出要求。测试完,先让学生根据草稿及参考答案自评,然后师生点评,抓住漏洞,找出不足,逐个补救,提高学生的测试能力。其次,要让学生了解考试基本规则,掌握考试方法。通过一系列的训练与指导,让学生在考察中能快速、准确、完整地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发挥出来。通过平时的观察与测试结果来看,学生的学习成效显著,进步明显。在以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完善改进这些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水平。
总之,要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优化,就要立足于优化全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使每个教学环节达到最高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探究法;新课程;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27-01
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习惯,在课堂上大胆采用一些新的做法。
一、突出学生的“学”
新课程要求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取知识,而不是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具体实践中,就要破除传统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敢于放手,多给时间让他们去安排,多给机会让他们去把握,多给权利让他们去选择,多给问题让他们去解决,多给是非让他们去明辩,多给疑难让他们去探讨……让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内在动机,掌握自我学习的本领,从而积极主动的求得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大胆运用探究法进行教学
传统教学设计太过严密,问题答案是唯一的甚至连学生该用怎样的句式,词语来回答都预先设计得天衣无缝,对于这样的教学过程,执行得又过于呆板,教学就了教师一厢情愿地演示自己设计的教案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牵到自己预设的哪条道上来。来不得半点变通,容不得一丝意外。学生的思维稍逾常规,回答稍有偏差。教学就急急忙忙地点拨引导,唯恐偏移教路。根本没有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也没有给学生主动创新的余地。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就像一个个瓶口大小方向不一的瓶子。教师居高临下向瓶子里漫天洒水,这样进瓶子里的水到底有多少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在平淡中一帆风顺,实际上丧失了其应有的活力和灵气,扼杀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根据这类传统的教学根基。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给学生预留探究创新的空间,营造“天高鸟飞”的自由环境,让学生的潜能,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让“合作和交流”成为习惯
在语文课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和交流”。课堂上,可以将学生按前后座位分为自然小组,按学习水平的高低搭配分为学习小组,每组选出调控员和发言人。在思考问题时,小组成员自由展开讨论,互相交流;在分角色表演时,小组内每一个人都很投入,争取本组成为最佳表演组,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尤为强烈;在做练习时,小组成员互相监督、帮助;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互相配合,共同发现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合作学习,充分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如在学习《春雨的色彩》一文时,我说:“我们都见过春雨,可是你们发现过没有,春雨有好多色彩呢!你们想知道春雨到底是什么年色的吗?就快快读课文吧!”我把学生分成了几组,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小组内读课文,讲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言语深处,经历体验,触摸作者的心灵。在课文的情景和情感中“悟”,在人物的“对话”与碰撞中生成了带有个性的思想和语言:有的同学说“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它在草地上,在柳树丛中飞舞,还唱着欢快的歌,春雨沙沙地落下来,小草,柳树更绿了,所以春雨是绿色的。”又有的同学说“小黄莺飞舞在田野中,春雨落下来,油菜花黄了,所以春雨是黄色的。”……说完了课文的内容,小朋友们意犹未尽,一些学生又抢着说:“春雨落到梨树上,梨花白了,春雨是白色的”“春雨落在花坛里,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蝴蝶花以所以春雨是彩色的”……
四、积极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对老师与学生的地位要求是让老师成为学生学习伙伴,成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有益帮助者和引导者,从而形成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地位平等的关系,清除以往在学生心目中老师至高无上,主宰一切的观念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放下架子,用寻常、委婉的语言和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来影响学生,同时学会倾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善待学生,对学生流露出来的情感或阐明的观点,有道理的给予赞赏和肯定;不正确的决不嘲笑、批评。教师应常常设身处地的体验学生的感受,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使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敢说,乐于学习,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
五、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特别需要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多媒体可以融图、文、声、像于一体,并且具有交互性,能让教学活动变得直观、形象而有趣,还可以达到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的效果。
例如:教学《月光曲》一课,导入新课时可先用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同时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然后老师加以引导:“同学们,你们能用几句话来描述画面上的情景吗?”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继续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英俊潇洒的青年男子是谁吗?你们知道刚才播放的美妙的钢琴曲的名字是什么吗?”学生摇头漠然,老师又指着画面说:“他就是世界著名的钢琴家贝多芬,刚才播放的美妙钢琴曲就是他为身边这位姑娘即兴创作的《月光曲》。此时,再出示课题、贝多芬像,像的旁边配上贝多芬简介,老师进一步引导:“这里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用心来聆听这神奇的《月光曲》,了解那感人的故事。课堂伊始 ,利用贝多芬美妙动人的《月光曲》创设情景、强化意境、诱发心境,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又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时候,让学生观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片断,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并与送总理灵车的人们产生心灵的共鸣,心中升起对总理的崇敬、热爱之情。
以上,就是笔者对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后的一些认识。在此,最为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建立开放的语文课程意识和语文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终身发展对语文素质和能力的需要为要旨,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组织丰富采的教学活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构建人人参与、多样并存、随机变化的课堂生态,这样,新课程语文教学才会真正做起来并越越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