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

时间:2023-05-31 09:21: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质灾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质灾害

第1篇

区的地质环境较差,人类工程活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直接原因。一是开采煤炭资源而形成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且两种灾害相伴而生,具有重复性和群发性,主要分布在的村、齐家的村、的村;二是采石和修路切坡形成的崩塌,主要分布在乡等地,主要沿公路延线分布。全区共有地质灾害点53个、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45个(见附件1其中地面塌陷总计11处地裂缝计8处(6处、齐家2处)崩塌灾害点总计34处。

二、地质灾害威胁的对象和范围

区内崩塌面规模以21110m-27150m居多,最大规模为301750m不稳定斜坡以陡崖形式居多,坡角大于60度的共有29处。不稳定斜坡中,修路切坡18处、采石挖砂15处、自然斜坡1处。崩塌的控制面主要为节理裂隙面,可能失稳因素是降雨、卸荷、开挖坡角、冻胀,多发生在6-9月份的降雨过程中或稍稍滞后,少数发生在春季。崩塌主要危害对象是公路、乡路、行人、车辆、村寨以及游人。

地面塌陷和地裂缝是区的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也是区单位面积损失最重的地质灾害类型。区有4个采煤塌陷区,采煤塌陷区位于镇村内,面积4.76平方公里,包括沟、沟等地,由煤矿一井和煤矿开采形成。区内塌陷地质灾害点4处、地裂缝6处。塌陷区地面较平缓,大多为耕地,部分为林地,以形成10个圆形塌陷坑,与其伴生的地裂缝有6条。八面采煤塌陷区位于街道办事处八面村,面积2.38平方公里,包括屯等,由八面石煤矿西井和北井开采形成的耕地较多,有部分林地,区内塌陷点3处,形成3个长条积水坑。采煤塌陷区,位于街道办事处街屯,面积2.21平方公里,由煤矿和街煤矿开采造成的该区地面平缓,均为耕地,现已形成2个长条积水坑。采煤塌陷区,位于镇村内,面积6.60平方公里,包括前煤矿开采造成的该区地面平缓,均为耕地及村屯,现已形成2个长条积水坑,与其伴生的地裂缝有2条。地面塌陷及地裂缝主要危害矿井、民房及行人的安全,同时对部分耕地造成一定的破坏。

区还有一种地质灾害就是水土流失较严重,主要分布于槽地及低山丘陵区,诸河沿岸,形成因素主要是挖砂取土,开荒种地,过度放牧,破坏植被导致的水土流失,其危害主要是淤积河道、水库,耕地质量下降,破坏生态环境。

三、重点防范期

区属中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在月,区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及时进入重点防范工作状态,认真履行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安全度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地质灾害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关系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区政府决定成立市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管副区长任组长,区国土资源分局局长任副组长,区国土资源、安监、建设、环保、财政、交通、水利、民政等有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分管负责人为成员,各成员单位的负责人要亲自参与,指导地质灾害工作监测、预防工作,从思想引起高度重视,人员、资金、设备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为预防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国土资源分局,办公室主任由区国土资源分局主管副局长兼任。

(二)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坚持“群测群防、群专结合”方针,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的各成员单位要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基本知识、法规的宣传普及和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防灾知识水平,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各乡镇(街道)及相关部门工作考核的目标之一。

(三)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政策法规,切实落实预防措施。

1.根据《报告》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

A.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A1地面塌陷高易发亚区。

A2崩塌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

B.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B1崩塌地质灾害中易发亚区。

C.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C1崩塌地质灾害低易发亚区

D.地质灾害不易发区。广布于区内中部槽地及河谷平原。

2.地质灾害易发区内从事各类生产和建设活动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诱发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易发区内有暴雨和水位异常现象时,禁止采矿、伐木采石、削坡取土、抽取地下水,煤矿在大雨以上天气时应采取停产措施,防止大雨冲垮井口,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各乡镇街道要在地质灾害易发区(段)设立警示标志。

4.有地质灾害点分布的各乡镇(街道)要落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责任,填写责任表,明确乡镇(街道)村责任人,群测人(监测人)及联系方式,各采矿权人及相关单位要无条件地接受监测,群测人(监测人)每月监测一次,汛期加密监测,并做好记录(存档)有异常时在第一时间内向区政府及区国土资源分局汇报。由国土资源分局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各乡镇(街道)由乡镇(街道)与村两级填写此卡,并及时向区政府及区国土资源分局备案。监测人可根据需要设定人数,各乡镇(街道)村级监测网络发生变化时要及时与区国土资源分局沟通。

5.进一步规范矿山开采行为。采矿权人要依法有序开采,定期向国土资源部门报告开采情况,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要提出防治计划和采取相应措施,并报国土资源部门备案。

6.对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启动《市区突发性地质灾害防灾预案》

7.做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全区自然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区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区国土资源分局牵头进行。对由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对由责任单位负责治理的由责任单位负责竣工验收,区国土资源部门参加。承担专项治理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单位要具有资质。治理之前要做好预防,如对于修路切坡形成的崩塌做护坡,对崩塌危险路段设立警示标志;采石场可按安全要求阶梯式开采,控制开采面坡度;煤矿对于地面塌陷尚未稳定且受损严重的民房应拆迁新建(避让措施)对于塌陷稳定,受损程度较轻的可采取定期加固维护等措施加以防治。

五、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防责任人

一组建群测群防网络,建立防灾责任制。由区国土资源分局具体实施建立区、乡镇(街道)村及监测人员的培训计划和重要隐患点的巡回检查计划,并组织群测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对重要隐患点做好应急调查、应急监测、应急避让和抢险救灾工作等,各乡镇(街道)要按照区国土资源部门的有关要求上报有关资料,保证监测资料与信息反馈的收集汇总工作的顺利进行。乡镇(街道)级(二级网)负责本乡镇(街道)行政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定期巡查、险情上报和抢险救灾工作,逐点落实包括监测、预报、疏散、应急抢险等内容的预防措施;

村级监测网(三级网)负责逐点落实地质灾害监测责任人,对地质灾害实施长期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出现灾情或有险情预兆时及时上报,组织村民实施防治措施,制订人员紧急避险和财产转移路线,实行自救工作等。威胁公路、通讯、水利设施的地质灾害危险体设施的主管部门及采矿权人也要参与监测工作。区级预警由区国土资源分局在电视上预警公告,并电话通知二、三级监测网,村级预警要采用广播和上门通知等形式进行。

二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汛期是区内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多发期,为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展变化情况,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汛期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制度,实行24小时值班。区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办公室设在区国土资源分局负责全区地质灾害灾情的汇总、上报及上级部门重要指示的传达、落实。各乡镇(街道)值班办公室设在本级政府内,负责本乡镇(街道)地质灾害灾情的汇总、上报及上级部门重要指示的传达、落实。有条件的村也应设立值班办公室,如不能设立,也要保障信息畅通。经监测,有重大灾情发生时,区政府立即启动防灾应急预案。

三加强地质灾害报告制度。地质灾害报告制度是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的重要制度,发现地质灾害险情的单位和个人(包括二、三级监测网络)应当立即向区政府及区国土资源分局报告,区国土资源分局应做好地质灾害的速报、月报工作,对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灾情和隐患进行速报。发生地质灾害时,要及时上报区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区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害发生或灾情进一步扩大。对隐瞒、谎报地质灾害灾情或因未及时上报导致灾害损失增大的将依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35号)有关规定对肇事者进行处罚,并追究领导者和具体责任人的责任。

六、附则

第2篇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 治理措施 预防

1 引言

矿山开发所造成的地质灾害现在在我国还相当严重,这不仅需要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评估、编制地质环境保护规划,还要进行治理恢复,这对于促进区域地质环境好转,建设“山川秀美”工程有重大现实意义。

2 矿山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的基本思想

目前防治工作迫在眉睫,各级政府已经高度重视,因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加剧,该自然灾害―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日益增大。我们应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把地质灾害的防治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现及再造“山川秀美工程”紧密结合起来,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走“群专结合”及“群策群防”的道路。把现有的地质灾害点纳入正常的监测防治轨道,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促进国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因为矿山地质的灾害是内外的地质作用产物,其成因和危害及其防治的措施都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所以在地质的灾害多发区,需要通过向当地群众做讲解很多的灾害防治和知识,才可以保证防治工作顺利的完成。当前开展的防治工作首要的任务是加强宣传。在社会的各界中,主要是灾区政府的领导,应该积极配合主管的部门大力开展大量的宣传,以便提高全民防灾的意识,与此同时,使群众掌握预防灾害的一些有效的方法以及遇险撤离的常识,从而可以避免以及减轻灾害所造成损失的程度。

目前防治工作有效措施之一是建立监测网络系统。这种监测网络系统是通过在滑坡与泥石流且崩塌以及地面沉降,一些灾害易发区设立的监测网络和系统,它利用先进的监测仪器和电子计算机对灾害超前的预报预测。目前我国南方部分省区和长江三峡地质灾害多发区基本上都设立了该监测网络系统,也取得了较好的预防效果。然而,即将发生与正在发生的地质灾害,通过综合的治理措施来延缓与者阻止灾害发生。真对山区的泥石流、水土的流失等自然的灾害,可通过修拦挡坝以及设置导流渠和者排水沟来降低灾害,并配合种植涵养林;对于滑坡以及危岩体自然的灾害,可以实施诸如灌浆以及锚固等工程措施来降低的灾害;对于潜在地面的沉降,要及时的采取人工回灌的防治措施来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

总之,针对不同的类型地质灾害的发生都需结合当地的实际,采取综合的治理等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和其他的灾害防治相同,矿山地质的灾害防治十分需要有资金的投入,不然,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也不能实施。各级人民政府面对近年来不断发生以及损失不断增大的灾情,已经对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高度的重视,国家的财政每年选拨出用于重点的地质灾害的勘查与治理的一定专款。由于矿山井下开采造成岩石的冒落、地面发生大面积变形或者塌陷,导致大量农田废弃,村庄搬迁.据调查,我国华北、华东平原地区,每采万吨煤炭要塌陷土地3亩,目前每年约塌陷一万亩,预计扫2000年每年要塌陷十八万亩,许多村庄可能完全塌陷完,变成无田可耕,无处迁村的局面.山西省统配煤矿的43对矿井因采煤地面发生塌陷,变形的,面积达三十七万亩。灾害的类型通常与矿山和规模与开采方式且矿产类型以及所处地域等方面有一定关系。一般的说,露天的矿山灾害类型大都是水土流失和排土场滑坡且泥石流以及边坡坍塌等。地下的开采受采空区的灾害的类型大多是地面塌陷、岩爆、突水、瓦斯、地表水土污染和尾矿泥石流以及矿井抽排水导致近地的表水源枯竭等一些地质灾害。

3 矿山发生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对策

在当前阶段里,我们国家发生矿山地质灾害几率、强度以及灾害损失都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所以完全预防灾害以及彻底治理的任务是刻不容缓的。矿山的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必须要上升到政府监管的高度,而且必须纳入国防减灾工作的范畴。因为越来越多矿山的灾害和潜伏大量灾害的隐患以及日益恶化的矿山环境已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因此为了使资源开发和灾害监管有法可依,应尽快完善资源开发和防灾减灾的相关法规建设。为了防止新的隐患发生,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矿山环境监管力度,提升灾害源头治理力度。矿山开发的企业急需要规范开采矿产的行为,合理开发资源需要处理好短期经济利益以及长远的利益关系,改变过去粗放式和管理,可以防灾减灾工作从始于矿山的设计延续至闭坑之后。将矿山地质的灾害防治研究的工作列入到矿业领域的基础性的研究领域,同时应该把矿山和灾害与环保以及安全生产相统一。灾害研究应该十分充分依靠先进的高新科学技术,深入的研究灾害发生的机制,建立完善的灾害的监测、预报以及评估信息的系统。西安的地矿研究所已经对西北的矿山地质灾害展开强力的调查,在全面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和建设西北地区矿山的地质环境和动态管理系统数据库,该数据库以MAPGIS为平台,可以进行灾害动态监测以及实时的预报。在我们国家煤炭矿山正准备建立GIS系统和地质灾害信息库,以及灾害的时空分布、强度以及频度和数据分析与灾害预报并灾情评估,为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良好的服务。排放的三废是造成矿产与资源开发加上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的主要的原因。为了缓解资源的供需压力,防止地质和灾害的发生,减轻环境的污染,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且达到可持续发展目的,可以通过贫矿的尾矿达到资源化利用与固体的废弃物填沟造地覆土绿化以及废水闭路循环的运用以及有害的固体废弃物安全的填埋技术来实现矿业持续发展的目的。

第3篇

一、演练目的

为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检验《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实用效果,提高我县地质灾害防治的快速反应能力、决策应对能力及广大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防灾避灾能力,完善抢险救灾体系,磨合应急救援队伍,促进各应急机构和相关职能部门熟练配合,提升干部职工工作动力,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演练背景

县地处盆地与高原交界之处,地形复杂,地势陡峭,是全市地质灾害重灾区之一。全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611余处,其中年度市级挂牌隐患点3个。目前,正值地质灾害多发的雷雨汛期。县半边街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隐患点位于街道社区和文昌宫社区、210国道旁,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06°39′02″,北纬29°01′20″。斜坡中上部多为陡坎,其上分布危岩10余处,已出现明显滑坡和多处土体溜滑。若遇大到暴雨,可能造成突发山体滑坡、崩塌,预计约有超过2000立方米的山石踏滑,直接威胁山脚80户2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危险性为较大级。

三、应急演练组织

(一)组织领导

县突发地质滑坡灾害应急演练由市应急办和县政府统一领导,整个演练活动由县政府组织指挥,县应急办、县国土房管局具体负责,各应急队伍牵头单位以及县人武部、县委宣传部、县民防办、县电子政务办、县财政局、县市政园林局、县城乡建委、县新闻传媒中心、县机关事务局、街道、文龙街道等有关单位协作。

(二)参演队伍

1.县综合应急救援支队;

2.专业应急救援队2支:县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县抗洪抢险应急救援队;

3.应急保障队9支:县卫生应急保障队、县通信应急保障队、县电力应急保障队、县治安和交通秩序应急保障队、县物资应急保障队、县道路抢险保通和运输应急保障队、县气象应急保障队、县燃气应急保障队、县供水应急保障队。

(三)现场指挥部

指挥长:人民政府县长

副指挥长:

主要职责:

1.全面指挥应急演练;

2.决定启动县级应急预案;

3.各种命令;

4.负责对外宣传报道。

(四)演练筹备及实施工作组

1.办公室(设在县应急办)

主任:

副主任:

成员:县应急办全体人员和从县国土、气象、民政、交委、水务、公安、消防等单位抽调的人员。

工作职责:组织制定演练方案、脚本、流程,指导前期视频拍摄,负责参演领导及嘉宾联络,布置演练现场,协调掌握现场演练进程,具体负责处理、协调、督促和指挥演练活动其他组的相关事宜。

2.导演及现场筹备组

组长:(县公安消防大队大队长)

成员: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应急办全体成员、县公安消防大队政委及参谋、县国土房管局地环站站长、县新闻传媒中心副主任。

工作职责:负责演练筹划、组织指挥训练,以及演练现场各参演应急队伍的指挥和规划,指导现场板房、泡沫石头(砖)、指挥部、观摩台的搭建。负责演练现场的布置(宣传标语、展板)及参演人员的装配配置、服装分配等。分别准备三枚红色、绿色信号弹,用于启动和结束演练的信号。

3.地质专家组

组长:(县国土房管局副局长)

副组长:(县气象局局长)

成员:县国土房管局、县气象局有关专家,并邀请市208地质队专家。

工作职责:负责调查了解灾情、险情,根据灾情监测组提供的天气情况和动态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向指挥部提供相关建议。

4.宣传报道及资料组

组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副组长:(县国土房管局局长)、(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县公安消防大队大队长)。

成员:从县政府办公室、县应急办、县新闻传媒中心、县国土房管局、县新闻传媒中心抽调人员组成。

工作职责:负责宣传报道工作,撰写领导讲话稿,编辑新闻通稿供媒体参考使用;在导演组的协同下,负责编撰解说词,安排现场解说人员(男女各1名),演练专题片及范本资料的制作以及涉及演练相关文件资料草拟、收集、整理、打印、发放、归档和工作总结编写。

5.应急抢险组

组长:(县公安消防大队政委)

副组长:(县国土房管局副局长)、(县民政局局长)、(县公安消防大队参谋)

成员:县综合应急救援支队、县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县抗洪抢险应急救援队。

工作职责:负责制定《应急救援实施方案》,组织人员紧急救援、转移灾民,转移物资。

6.灾民安置组

组长:(县民政局局长)

副组长:古相国(县民政局副局长)

成员:县物资应急保障队,并从县民政局、县经信委、县财政局、县商务局、街道办事处抽调人员组成。

工作职责:负责抢险救灾物资的筹备、供应、发放,布置灾民转移安置场地,搭建安置帐篷等。

7.医疗卫生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县卫生应急保障队。

工作职责:负责制定《医疗卫生实施方案》,准备医疗救助器具及药品;灾民安置点的卫生防疫消杀和演练灾民的伤病检查治疗等工作。

8.交通运输道路保畅组

组长:

成员:县道路抢险保通和运输应急保障队(县交委)。

工作职责:对水上交通实施临时管制,管制通告;负责联系轮式挖掘机和推土机紧急疏通道路。

9.安全保卫及交通指挥组

组长:

成员:县治安和交通秩序应急保障队(县公安局)。

工作职责:负责演练活动安全保卫工作;负责交通秩序的维护、管制;规划演练场地车辆停放位置和安全警界线设置;灾民安置点的治安巡逻等工作。

时间要求:按演练方案总体时间规定进行。

10.技术会商视频传输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从县新闻传媒中心和有关通讯公司抽调专业人员。

工作职责:制作前期音视频片段;协调在观摩台旁搭建LED音视频屏幕;落实与观摩台LED大屏幕相连的现场同步传输系统分别布置在现场指挥部和灾情现场;安装现场摄像机,完成演练现场拍摄,与前期制作的音视频对接,按演练脚本传输到大屏幕;保障信息报告、命令传达和各点通讯信号畅通。

11.演练指导组

组长:

四、演练时间、地点

时间:

地点:县街道半边街

五、演练内容和参演单位职责

(一)演练内容

1.灾情设想。县街道半边街后山坡遭受连续强降雨天气,在降雨等因素的诱发下,山体变形发展加剧,逐渐发生崩塌。县政府接到报告后,进入抢险救灾准备,在接到街道、国土房管局要求支援的报告和专家提出的启动县级预案建议后,决定启动《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县各应急队伍和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第一时间赶赴受灾现场,组织地灾点群众撤离,解救、安置被困人员,对受伤人员实施救护,疏通滑坡中断的210国道,救援受滑坡影响的綦河边作业船只。

2.演练内容。模拟突发性地质灾害即将发生,按照《县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监测预警、迅速动员,在灾害发生后,实施紧急和有序救助、灾后群众生活安排的全过程,具体程序为:

(1)地灾预警

(2)巡查监测

(3)灾情上报

(4)应急响应

(5)启动预案

(6)应急避险

(7)应急处置

(8)人员安置

(9)演练结束

(二)演练单位

(三)参演单位职责分工

1.县应急办。负责演练活动的总体策划、组织协调。编制演练脚本、布置演练现场、搭建观摩台(包括观摩台座次安排、音响准备、LED显示屏搭建等),营造现场氛围(包括制作背景布、标语、空飘以及会同新闻传媒准备中心现场背景音乐等)。

2.县国土房管局。协助编制演练脚本;制作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展板3块、半边街地灾点基本情况展板1块,编制含有图片及文字资料的地灾防治工作宣传册并印制150本;牵头组织实施地灾预警、信息上报、现场核查、专家调查等环节项目,联系208地质队专家;准备现场预警和专业监测设备及车辆(铜锣、口哨、大型专业设备、各类图纸等)。

3.县公安消防大队(县综合应急救援支队)。牵头组织实施演练活动中涉及应急救援的全部工作内容(房屋垮塌现场搜救、路段的清理和交通恢复、水上施救项目);确定演练前相关队伍的集结地点,并指挥组织各队伍集结待命;统筹确定演练时各相关队伍的行进路线、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做到定点、定内容、定时间);参与紧急转移视频拍摄;准备消防车辆、消防器材、防毒面具、生命探测仪、登高救援、烟雾弹、红绿信号弹等装备。

4.县人武部。组织民兵参与综合应急救援支队活动;向公安消防大队提供1艘冲锋舟。

5.县公安局。对指定路段实行交通管制;提供对讲机30部;负责演练现场的治安控制、秩序维护;派员参与综合应急救援支队;制作交通指示标识,准备搜救犬参演。

6.县交委。组织实施相应路段排障复畅项目(包括设置障碍体、调度排障车辆、展开排障施工、恢复道路交通等环节);派员参与水上施救项目;准备2辆大客车贴上应急救援标识,二次转移受灾群众。准备轮式挖掘机和推土机各1辆。

7.县城乡建委。协调相关单位搭建活动板房(包括确定搭建地点、设置垮塌场景等)、观摩台等。

8.县卫生局。牵头组织实施卫生紧急施救项目(包括医疗帐篷的布置、2辆配置齐全的120急救车、卫生防疫消杀和灾民伤病紧急救护、带离伤员等内容)。

9.县气象局。牵头组织实施气象趋势分析,发出气象灾害预警;参与灾情会商并全程提供气象预测技术支撑。

10.县市政园林局。负责演练路段的市政环境保障(包括演练路段影响观摩设施的临时拆除和恢复、演练结束后相应地域的环境卫生清扫);协助搭建观摩台、设置标语及LED;安排一艘作业船只在半边街处模拟作业。

11.县民政局。牵头负责组织实施疏散群众的紧急安置(重点采取在演练现场搭建救灾帐篷临时安置,辅助采取通过县交委准备的大巴车转运安置);布置安置区域场景(提供床、棉被、饮用水、食品等物资)。

12.县经信委。负责协调电信分公司、移动分公司、联通分公司组织3辆应急通信车参与演练。

13.县安监局。负责提供应急指挥车辆;参与灾情会商。

14.县财政局。安排相应经费保障演练活动经费需求。

15.新闻传媒中心。牵头制作视频;设置2组无线直播系统与观摩台大屏幕连接;负责按照剧本现场拍摄场景并实现与已制作视频的穿插衔接、有序播放;负责安排2名(男女各1人)主持全程解说;负责宣传报道。

16.县商务局。提供灾民安置所需的物资供给,会同县民政局组织灾民安置工作。

17.县办。负责演练活动群众维稳工作。

18.綦南供电局。保障演练当天正常供电;安排着装员工和电力抢险工程车参与演练。

19.港华燃气公司。安排着装员工和燃气应急抢险工程车参与演练。

20.渝綦水务公司。安排着装员工和应急供水工程车参与演练(包括救援排危的用水保障、疏散安置点的用水保障等)。

21.县机关事务局。协助完成演练活动的后勤接待。

22.街道办事处。协助完成演练前期各板块视频拍摄工作;负责参演群众的动员工作;组织足够村居干部、群众参演;负责演练期间本区域内的稳定工作。

(四)参演要求

1.各参演单位具备制式服装的需着训练制服,其它单位统一着迷彩服,街道干部、群众按要求着装。

2.各参演单位按要求自备车辆、器械、物资,参加预演及演练,确保任务圆满完成。

3.各单位固定2名负责人带领队伍开展演练活动。

六、训练、演练阶段划分

(一)准备阶段

5月23日前,编写演练脚本,规划及策划演练场地,组织参演单位现场勘察。5月30日安装设备并调试完毕。

(二)分块训练阶段

5月24日—27日,制作前期视频,各参演单位完成各自承担的演练训练。

(三)协同训练阶段

5月28日—30日开展协同训练;5月31日正式演练。

(四)正式演练

1.演练流程

9:00时前:各参演单位进入指定位置。

9:10时:参加演练领导、嘉宾就座。播放展示的宣传片或者介绍地灾防治工作情况或大屏幕显示静态图像,播放迎宾曲。

9:20时:介绍来宾和致辞。

9:30时:指挥长下达演练命令。

演练正式开始,各单位按职责分工实施演练。

11:20时:演练完毕。队伍集中、收集装备。

11:30时:指挥部下达命令:解除公路、道路封锁、各单位有序收队,恢复演练前状况。

2.撤离路线安排:

统一向彩虹桥方向撤离。

第4篇

目的贯彻2011年4月27日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今天召开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全面安排安排2011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下面,强调几点意见:

一、2010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回顾

市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编制了市、镇乡办事处两级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预案,2010年。签订了市、镇乡办事处两级《地质灾害预防和处置工作责任书》督促130家矿山企业缴存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353万元,投入180万元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用于搬迁矿区受地质灾害威胁农户,申报了野角乡大麻塘村羊叉地组、阴底乡治中村鸡滚岩地质灾害搬迁项目,野角乡大麻塘村羊叉地组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完成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工作并通过省、地验收,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富平安。全市共发现6处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未发生1起突发性地质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

二、2011年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工作

(一)认清形势。

受极端气候和地质环境条件破坏的影响,近年来。市地质灾害呈现加重趋势,经费投入有限,监测手段落后,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为此,各镇乡办事处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严格执行《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层级管理职责暂行规定》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扎实做好2011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富平安。

(二)结合实际。

深入分析研究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各镇乡办事处要认真结合当地地质条件、地形特征、气候特点等因素。科学客观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应急预案,精心安排安排2011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确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员,抓住114地质大队在市开展地质灾害隐患详查的大好机会,进一步详查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摸清基本情况,做好排查、巡查、值守和应急处置工作。汛前,市国土资源局已安排各国土资源管理所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重点排查学校、医院、村庄等人员密集场所。汛中要继续安排好巡排查,重点检查各项防灾工作的落实情况。极端气候时段加强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密度,做到时时掌握隐患点的变化情况,发生险情要及时采取应急躲避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富平安。市5月底要组织一次应急避险演练,各镇乡办事处也要开展相应的应急演练,通过演练来检验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汛后要做好复查工作,切实摸清隐患在汛期后的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同时,要完善值班和信息报送制度,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并公布值班电话,发生灾情或险情时,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组织有关人员赶赴现场开展抢险救灾,做好受威胁人员转移和二次灾害的防范,并严格依照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及时上报。

(三)切实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措施

群测群防体系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基础,汛期是地质灾害高发时段。各镇乡办事处要发动群众参与地质灾害隐患防范工作,充分发挥群众在基层防灾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现已进入汛期,要加强对群测群防人员动态管理,针对基层干部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责任人、监测人,对新增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基层防灾工作落到实处。至今还没有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的镇乡办事处必需在今年5月10日前编制并实施。同时,进一步核查辖区有无新增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原地质灾害点险情是否加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明白卡”否规范填写、否发放到位,隐患点的监测员是否到岗到位,监测工具是否齐全,通讯、报警装置是否能正常使用,隐患点的警示牌是否设置,检查监测数据是否准确。汛期,各相关部门要及时启动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工作,多渠道传输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

(四)积极申报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和治理项目

按轻重缓急制定工程治理或移民搬迁计划,镇乡办事处要对稳定性差、危害性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争取上级部门资金补助。对最具威胁确需治理或搬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相关部门要积极与市国土资源局对接,对隐患进行工程治理或对受威胁对象进行搬迁,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富平安。阴底乡、野角乡要抓紧实施已批准的搬迁项目,确保群众平安度汛。

第5篇

[关键字]地质灾害 地形 地貌

[中图分类号] P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4-213-2

0引言

地质灾害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1]。地质灾害具有三重基本属性,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资源属性。其自然属性表现为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自然演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地质环境渐变过程中的一种突变作用,是地球内动力、地表外动力和地外天体引力综合作用的必然产物[2]。

21世纪以来,国内外对地质灾害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成为目前的热点领域[4-5]。国土资源部于199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山地丘陵区1∶10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即此开始实施,截至2008年全面完成全广西14个地级市共34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68个县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广西地质灾害频发、灾情严重, 以往对地质灾害与地貌之间的关系研究很少。因此, 本文根据已完成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资料, 分析了广西区内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之间的关系及其原因。

1 广西区地貌类型概况

广西在全国大地貌单元上属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云贵高原至东南沿海丘陵山地的过渡带,属“两广”丘陵山地的一部分。整个地势为四周多山地与高原,而中部与南部多为平地,因此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与东南之间呈盆地状,素有“广西盆地”之称,热带岩溶峰林广布;山地多平原少,丘陵起伏。

广西地貌类型主要分为岩溶地貌和非岩溶地貌两种。岩溶地貌主要分布在桂中、桂东北和桂西南,桂西零星分布有非常独特的包容式岩溶,点缀在桂西北的高峰丛洼地。岩溶地貌类型主要有: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峰丛峰林谷地、峰林孤峰平原。非岩溶地貌主要分布在桂东南、桂西北、桂东北。主要类型有:中山山地、低山山地、丘陵山地、滨海平原。

在研究前人划分地貌类型的基础上,将广西地貌划分为桂北断块中山地貌区(Ⅰ)、桂西北断褶中山高峰丛洼地地貌区(Ⅱ)、桂中岩溶平原溶岗溶丘地貌区(Ⅲ)、桂东北中山峰林谷地地貌区(Ⅳ)、桂西南峰丛峰林谷地低中山中低山地貌区(Ⅴ)和桂东南低山丘陵平原地貌区(Ⅵ)等六个地貌区(图1)。

2 广西地质灾害概况

广西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不稳定斜坡、地面沉降七种类型,以崩塌和滑坡为主,其次为地面塌陷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和水土流失分布较少。全区调查共发现15878处地质灾害点,其中崩塌7664处,滑坡4259处,地面塌陷2094处,不稳定斜坡1426处,地裂缝288处,泥石流146处,地面沉降1处。广西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地面塌陷,总数为11962处,占灾害点总数的76.16%[3]。

3 地质灾害与地貌相关性分析

3.1 地质灾害与地貌分区的关系

通过对地质灾害的统计发现,不同的地貌分区,其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差别较大,岩溶地面塌陷是岩溶地貌区有的地质灾害类型;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不稳定斜坡等类型,则是非岩溶地貌和岩溶地貌共有的地质灾害类型。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在不同的地貌区中发育的程度不尽相同。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在不同的地貌分区中发育密度详见表1。

由表1中的数据可分析出广西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存在以下特点:

(1) 非岩溶地貌区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略大于岩溶地貌区。

(2) 不同地质灾害在不同的地貌分区中发育程度不同。崩塌灾害主要发育于桂东南低山丘陵平原地貌区(Ⅵ)和桂西南峰丛峰林谷地—低中山中低山地貌区(Ⅴ);滑坡灾害主要发育于桂北断块中山地貌区(Ⅰ)和桂东南低山丘陵平原地貌区(Ⅵ);泥石流灾害主要发育于桂北断块中山地貌区(Ⅰ)和桂西北断褶中山—高峰丛洼地地貌区(Ⅱ);地面塌陷灾害主要发育于桂东北中山—峰林谷地地貌区(Ⅳ)和岩溶平原溶岗溶丘地貌区(Ⅲ);地裂缝灾害主要发育于岩溶平原溶岗溶丘地貌区(Ⅲ)和桂西南峰丛峰林谷地—低中山中低山地貌区(Ⅴ);不稳定斜坡灾害主要发育于岩溶平原溶岗溶丘地貌区(Ⅲ)和桂东南低山丘陵平原地貌区(Ⅵ)。

3.2 崩塌、滑坡发育程度与地形坡度的关系

地形条件的复杂程度及斜坡坡度控制着崩塌、滑坡产生的临空条件。深沟大川强烈地形陡峻切割,悬崖临空高耸的直截地形条件是崩塌、滑坡最有利的发生地段。各级阶地和剥夷面间的斜坡地带,崩塌、滑坡也十分发育。

不同的地形坡度的地质灾害发育百分比详见表2。

由表2可看出,崩塌主要发生在斜坡坡度≥21°的斜坡中,尤以31~50°和61~80°的斜坡最发育,比例均超过30%。滑坡主要发育在斜坡坡度为≥21°~40°的斜坡中,比例超过70%,其次为41~50°的斜坡,发育比例为14.89%,其他坡度的斜坡,发育比例均不足10%。

3.3 崩塌、滑坡发育程度与斜坡坡形的关系

不同斜坡坡形对地质灾害发育影响程度不同,平直坡形崩塌、滑坡发育程度均较好,其次是凸形坡形,凹形和阶梯状坡形崩塌、滑坡发育均较差,不同的斜坡坡形的地质灾害发育百分比详见表3。

由表3可看出,平直形斜坡崩塌、滑坡发育程度最高,比例接近50%;其次为凸形斜坡,发育程度比例在30%左右。凹形、阶梯形斜坡发育程度比例在10%左右,最大只有16.19%。

3.4 崩塌、滑坡发育程度与斜坡高度的关系

地质灾害在不同斜坡高度上发育程度不同,不同的斜坡高度的地质灾害发育百分比详见表4。

由表4可看出,崩塌一般较集中发生在斜坡高度在20m以下的斜坡中,比例为45.02%,其次为高度在100~200m的斜坡,发育比例为20.36%。滑坡主要发生于斜坡高度为60m以下的斜坡中,发育比例为61.65%,其次为高度在100~200m的斜坡,发育比例为16.47%。

4 结论

通过对广西主要地质灾害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研究, 总结得出两个结论: 一是广西主要地质灾害集中分布于桂西北、桂东北、桂东南和桂西南地区; 二是这些主要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形地貌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广西崩塌灾害高发区的地形特征为:平直形和凸形斜坡,坡度在21~90°之间,坡高在10~20m之间。滑坡灾害高发区的地形特征为:平直形和凸形斜坡,坡度在21~50°之间,坡高在10~60m之间。

地形地貌条件是形成地质灾害的内因和必要条件,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控制因素, 在以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中, 进行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的专项研究,分析研究两者的相关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4号,2003.

[2] 刘传正.论地质环境变化与地质灾害减轻战略[J].地质通报,2005,24(7):597-602.

[3] 王权,杨向敏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综合研究报告[R].广西桂林: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2010.9

第6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评估工作;评估对象;应对策略

1引言

我国关于地质灾害评估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和数量日益扩大,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加剧。这使得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大。在此形势下,必须加强对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优化措施的探索与实践,有效预防、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

2评估目的与任务的概念与界定

关于地质灾害的评估目的,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明确指出,通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项目(工程建设、规划发展、矿山建设等)的立项与用地审批,具体的评估任务包括以下几方面:(1)查明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确定项目的评估范围和评估工作级别;(2)结合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分布、稳定状态、危害程度等,做出危险性现状评估;(3)结合项目规模、特点,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做出危险性预测评估;(4)根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做出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5)在此基础上,分析建设场地适宜性,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3当前地质灾害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3.1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性认识不够

政府有关部门把地质灾害评估作为建设项目重要性的判定,足以说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然而,建设单位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对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也不重视。在实际操作中,只是把这项工作当作办理征地手续中的一个环节。甚至认为这项工作是一项“大麻烦”,费时费力,对地质灾害勘查单位的评估工作既不支持,也不配合。这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地质灾害勘查单位的工作人员开展评估工作的积极性。他们以应付的态度对待工作,写出的报告也是漏洞百出。即便是应付过去了,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指导作用也不大。

3.2工程实践中成果应用跟不上研究的进展

各级政府和广大地质工作者高度重视地质灾害评估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相关研究,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但这些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不能在具体建设场地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对实际的地质灾害评估工作意义不大。

3.3评价方法仍需精细化

目前,我国对地质灾害的评估主要分为危险性大、中等和小三级。关于这三个等级的划分虽然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但最终还是要靠工作人员的主观判断得出结果。这样的评价方法和技术偏重于定性分析,不能精细地评价出危险性分级和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3.4对评估对象的现场了解及工作程度不够

很多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人员认为地质灾害往往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比如,削坡放坡、填土平整及基础施工等都会诱发地质灾害。所以,在地质灾害评估中,片面注重建设征地范围内的地质调查。实际上,建设征地外的自然因素也极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尤其是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

4优化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措施

4.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国土资源部门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并加强宣传地灾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让相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充分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以及采取地质灾害预防措施的作用与意义。这样在实际的地质灾害评估工作过程中,便能得到有关单位的理解与支持。国土资源部门要通过正反两面的生动案例,提高部门、单位和个人对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认识,促使其自觉执行建设用地地灾评估制度。

4.2对技术规范进行修订与完善

为提高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技术含量,必须加强有关技术规范的修订工作。建议有关部门成立一支专业的技术团队,制定一套全国通用的技术规范,为全国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评估提供统一指导,提高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

4.3深入了解评估对象及现场工作内容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对地质灾害的评估范围有着明确的规定“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面积内,应视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类予以确定”。评估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深入了解评估对象及现场工作内容,合理确定评估范围。同时,适当扩大评估范围,充分认识不同灾种从形成到成灾可能涉及的空间。

4.4组织培训、严格把关,实施规范化管理

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对工作人员各方面的素质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评估队伍建设。首先,对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不但要注重提高其技术水平,还应使其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同时,要对从事评估业单位进行严格的审查把关,杜绝资质不高的单位进入进入评估业,从整体上提升地质灾害危评估水平。

5结束语

我国地质灾害评估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成为国家强制执行的工程建设程序之一。大量实践证明,我国地质灾害评估日趋成熟、规范。针对当前地质灾害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不断探索与实践优化措施,重点攻克,提高地质灾害评估水平。本文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经验,提出了几点措施及建议,以期为广大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同行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GIS;应用

中图分类号:P62 文献标识码: A

1、GIS的概述

1.1、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以提供管理、决策等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简单的说,GIS是综合处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一种技术系统,是以测绘测量为基础,以数据库作为数据储存和使用的数据源,以计算机编程为平台的全球空间分析即时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作为获取、存储、分析和管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重要工具、技术和学科,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和迅猛发展。

1.2、GIS的组成和功能

从应用的角度,地理信息系统由硬件、软件、数据、人员和方法五部分组成。硬件和软件为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供环境;数据是GIS的重要内容;方法为GIS建设提供解决方案;人员是系统建设中的关键和能动性因素,直接影响和协调其它几个组成部分。硬件主要包括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数据输入,显示和输出的设备等等。软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系统开发软件、GIS软件,等等。GIS软件的选型,直接影响其它软件的选择,影响系统解决方案,也影响着系统建设周期和效益。就GIS本身来说,大多数功能较全的GIS一般均具备四种类型的基本功能,它们分别是:1)数据采集与编辑功能;2)制图功能;3)空间数据库管理功能;4)空间分析功能。

2、GIS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地质灾害的形成本身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是各种地质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最终结果,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近年来,在地质灾害的评价领域中已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专家学者们利用GIS技术强大的空间分析与信息管理能力对地质灾害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评价,不但提高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现代化水平和实际操作效率,而且为区域地质环境管理和地质灾害评估的信息化提供参考。GIS技术的应用对地质灾害评价结果以及对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起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积极的作用。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对于GIS技术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区划研究中的应用,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不仅为国家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时提供科学依据,并且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3、GIS技术在地质灾害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3.1、基于GIS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简称GHIS)是以GIS技术支持的、以解决地质灾害信息处理相关技术问题的专题应用型信息系统,该系统从空间数据信息的有效获取、储存、查询和处理入手,提供灾情动态和实时环境评价、危险性区划等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成果,为有关政府部门提供决策服务。其研究目的是在GIS工具系统和专业应用系统的支持下,结合地质灾害工作中空间信息管理、分析和预测评价的实际需要,进行地质灾害方面的应用研究,探索传统的地质灾害分析方法与GIS信息技术进一步结合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发实用性空间分析模型,为实现工程地质分析研究的多源、实时、动态、形象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途径。GHIS系统既是信息的管理者,又是信息的使用者,同时也是信息的输出者,其程序流程如图1所示。

图1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程序流程图

3.2、基于GIS的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系统

当代GIS技术正向能够提供丰富、全面的空间分析功能的智能化GIS的方向发展。智能化的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建模功能,能够构建各种具有专业性、综合性、集成性的地学分析模型来完成具体的实际工作,解决以前只有靠地学专家才能解决的问题。各种地质灾害都是在地球表层一定空间范围和一定时间限度内发生的,尽管不同种类的地质灾害之间、同一种类的地质灾害的不同个体之间大都形态各异,形成机理也是千差万别,但它们都是灾害孕育环境与触发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些都与空间信息密切相关,利用GIS技术不仅可以对各种地质灾害及其相关信息进行管理,而且可以从不同空间和时间的尺度上分析地质灾害的发生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统计关系,评价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可能的灾害后果。

3.3、基于GIS技术地质灾害多发区实时监控系统

根据GIS多源数据库的分析与整理,了解我国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的分布情况,收集该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资料与信息,建立该地区的图表图像,与GIS多源数据库联动起来,进行地质情况监测。首先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进行致灾因子的分析,尽量避免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其次在该地区的GIS地质模型上进行综合评判,总结现象与特征,判断对地质灾害的预测是否正确,是否应该采取行动进行科学避灾。GIS技术在预测地质灾害方面的优势得天独厚,但是在应用中的技术还不是特别成熟,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改造与优化,伴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GIS技术在地质灾害预测中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更加有效。

3.4、基于GIS地质灾害防治决策支持系统

从1998年起国土资源部进行了“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及防洪决策支持系统”(GIS)的开发研究,系统根据地质灾害信息在空间的分布特征提供人机交互的综合分析和处理以及计算机编图辅助处理功能,获得区域规划、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决策等方面的有用信息。地质灾害防治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是以研究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所产生资料为信息源,在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基础数据库和图形库基础上,实现对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发生环境信息、监测信息、治理工程信息、基础空间数据等的有效管理。而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及决策支持系统,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网络系统。它的构成与一般决策支持系统相似,但它处理的问题比一般事务要复杂得多,因此它的构成也较复杂。笔者认为,地质灾害防治决策支持系统主要由各专项地质灾害子系统、地质灾害信息数据库子系统、地质灾害预测评价模型库子系统、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库子系统、地质灾害防治方法库子系统、用户界面子系统及图形库子系统组成。

总言之,在实际工作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以及GIS技术在地球科学领域应用的蓬勃发展,GIS强大的空间信息管理和分析能力已被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研究之中。GIS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潜力正在不断地拓展,一些新技术和方法的实现,也将促使地质灾害研究近一步深入。相信,随着GIS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地质灾害的研究也将会取得更加突出的成就。

参考文献

[1]林淑珍.RS与三维GIS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2013.

[2]高克昌.基于GIS的万州区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3.

[3]杨秀梅.基于GIS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D].兰州大学,2008.

第8篇

在评估矿山地质灾害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证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由于其评估方法比较多,所以在评估的时候选择评估方法,应当根据当地地质的实际情况而定。在评估的时候首先应该搜集整理矿区的资料,其中包括矿区前期的地形、地质、矿山开采设计、矿体分布等等方面的资料,如果这些矿山基本的地质资料都没有收集到,那么定性评价的方法就比较适用;如果以上这些资料都能搜集到,不过由于这个矿区曾经比较少的发生地质灾害,导致采样数量不足,这种就最好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了;而对于矿山历史上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的采样数据比较丰富的情况下,就可以选用神经网络、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评估。地质灾害的评估方法主要有:

1、专家评估法

此种方法一般是由在研究区当地生活工作多年,因而对当地的地质情况比较熟悉的的专家,对灾害进行直接的评估。这种方法虽然效率高,也能结合现场的很多因素进行考虑,不过人为因素比较大,评价的结果受制于专家的经验水平。

2、参数合成法

对影响质地灾害的所有因素分类,然后根据经验,对每一个因素给予一个权值,最后对这些所有的权值平均。此种方法是定量评估,利用软件,工作效率也很高,缺点是当矿山面积比较大时,灾害点多,应用就比较复杂,而且权值的确定主观性比较强。

3、数理统计

通过对现有地质灾害以及影响它的因素,建立调查和统计分析,总结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从而建立评价模型,并利用所建模型进行的评估预测。这种方法比较复杂,模型需要反复的验证,不过评估结果科学准确。

4、人工智能

这种方法包括神经网络、向量机、灰色聚类。

二、评估及治理工作开展的思路

在开展评估及治理工作的思路上,首先应该对矿区进行现场的调查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对以前的一些相关资料和评估方法进行一个综合的分析和评估,进而对矿山的地质灾害提出一个治理的合理措施,在治理完成后,还必须对矿山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如果发现任何的安全隐患以便及时上报给相关部门。

三、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护措施及治理方法

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护措施和治理方法,必须要根据评估的结果以及灾害的类型来制定相应的措施。这是因为不同的灾害类型,它的灾害体所危害对象的范围也就相应的不同,所以在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的时候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矿山的地质特点和条件以及地质灾害灾点的分布情况基本可以划为几个不同的防治区。其次是次重点防治区,这个主要针对的是矿山的生活区和进场公路,这两出地方很容易形成大量的边坡,周围还有一些废弃的渣,如果这些边坡失去稳定就很有可能造成塌方和滑坡,而那些沿途的废弃的渣也会造成矿区的水土流失,从而形成泥石流;最后一般防治区,就是指在无主要建筑和项目工程的建设的矿区内,一些地表岩石由于破裂、破碎等原因而造成的水土流失,这里应该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做好植被的防护工作。那么发生了地质灾害应该怎么做,采取哪些措施?下面是一些典型的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法:1、滑坡:修建排水设施,建立安全平台;2、塌陷:可以采用充填复垦的方法;3、崩塌:降低陡峭程度,清理或拦截危岩;4、泥石流:封固矿山的物质,建立拦挡设施,建设疏导通道;5、瓦斯爆炸、矿坑火灾:设置检测点,设计预火方案;6、水土流失:绿化植被;7、矿坑突水、涌水、涌泥:做好坑道排水、排沙设计。

四、对矿山地质灾害的监测方法

矿山地质灾害的监测方法主要有三种:即人工巡视法、工程测量法和遥感解译法。

(一)人工巡视法

人工巡视法可以监测不同类型的矿山,比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还能根据季节的变化,增加监测频率,比如在雨季的时候,监测频率要频繁一些。人工巡视法主要是针对矿山地质灾害点多、点散,规模较小的致灾地质体。

(二)工程测量法

工程测量法主要应用在三个方面:一是灾体已经发生变形,周围有青瓷的滑坡、不稳定斜坡的矿区;二是防治效果监测方面,如挡土墙等防治工程部位;三是矿区地表的变形和沉降等监测方面。工程测量法只要的是测量仪器对致灾体进行相对位移的测量,因此,大多时候是用在滑坡有变形的阶段以及防治工程效果的检测。

(三)遥感解译法

遥感解译法一般应用在对地质灾害的监测方面,这是由于遥感解译法可以发现大规模的泥石流和滑坡灾害,并且监测的效率比较高,不过同时也需要现场调查核实验证手段来进行辅助,所以遥感解译法一般应用在区域性的矿山地质灾害的监测,以达到大面积的观测的目的。

五、总结

第9篇

1.1煤矿开采过程中地质灾害的特征

1.1.1山体滑坡

煤矿在开采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煤矸石,而堆砌的煤矸石会破坏坡体的原本应力,这就是导致煤矿发生山体滑坡与崩塌的主要诱因。如2013年5月,陕西延安一煤矿发生山体滑坡,宿舍两层楼被埋;同年,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果珠乡高坡村赵家沟村民组发生山体滑坡灾害事故被质疑与附近煤矿地下开采有关,以上地质灾害均给当地居民、煤矿开采企业及国家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1.1.2地面塌陷或沉降

地下煤炭被开采过之后常出现地面的沉降或塌陷现象,造成这类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是在开采的过程中,采空区原本的地应力平衡遭到破坏,在地应力再次分布的过程中,会造成井区周围地表及地下围岩层的移动或开裂,最后出现岩石的破碎或冒落。另外,在开采过程中若未及时将采空区的地下水排出,将会破坏采空区的地下水格局,导致采空区的水力坡增大,最终出现大范围的漏斗现象,地表出现凹陷。一旦地面出现了沉降或塌陷现象,那么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比如导致采矿重叠区的出现,加大地质灾害的破坏力等。

1.1.3瓦斯突出

在煤矿未得到开采前,瓦斯以游离状态吸附于煤层的缝隙及煤炭的表面。当煤层被开采时,开采区煤层及其周围地方的地应力遭到破坏,从而破坏了瓦斯的储气封闭系统,储存于煤层间的瓦斯被突然释放,在人为因素或自然环境的作用下,会发生瓦斯爆炸,引发人员中毒或火灾等灾害的发生。

1.2矿井闭坑后存在的地质灾害的特征

部分地质灾害存在一定的不可预见性,而矿山的灾害防治措施时效性较短,因而在矿井关闭处理后也会遗留一些安全隐患。如山体崩塌,造成这一地质灾害的原因是在进行露天开采后,会导致高边坡,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出现了山体崩塌或滑坡的地质灾害;对于开采较浅的地区而言,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就是地面裂缝、崩塌或山体开裂,这是因为地面受到较大的破坏而累积到山体,在自然条件的影响下,就会导致山体滑坡、坍塌、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且这些灾害均有一定的滞后性,其不会在开采过程中突然发生,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在自然因素的影响下会频繁发生。

2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2.1强化煤炭行业的科学管理工作

由于近年来煤矿地质灾害频频发生,相关部门也对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部分煤矿生产企业也开设了相应的煤矿生产管理课程,以期提高管理者的水平,增强防治工作的有效性。每种地质灾害均有其属性,没有绝对的规律性也没有绝对的偶然性,在平时的生产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煤矿安全生产的章程来执行,严禁乱采乱挖。

2.2做好采空区的地质调研,提前做好应急预案

某些煤矿地质灾害是由于地质构造的移动所引起的,如断层运动等,因此,在开采前提前做好采矿区的地质构造调查工作,掌握目标区域的地质构造特点、活动现象,这样可防患于未然,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率。

2.3做好煤矿的通风系统,减轻瓦斯浓度

煤矿在生产过程中都应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做好通风系统的配置,严格瓦斯检查力度,禁止在矿井下使用明火,保证安全生产。

2.4对于已开采的矿区进行生态恢复

第10篇

关键词 地质 灾害 预防

地质灾害作为一种阻碍正常经济建设、危害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其危害性已日益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和重视。那么,如何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呢?

一、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至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当前减少损失的首要途径。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二、地质灾害预防的重要性

我国为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而其中大多数都是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防治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好这项工作人命关天、意义重大,因此切实有效防治地质灾害,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地质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面对性质迥异、危害程度不等的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必须制定出多套应急措施,全方位、多举措的应对地质灾害,从而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力保障各项建设的顺利进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

三、提高地质灾害预防能力的措施

1、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

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内容可包括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地质灾害的种类、防治、预报、报告制度,如何安全选择村民住宅用地防范地质灾害,在雨季如何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处理,灾害发生时如何处置及应急救灾等内容。各地可按当地实际情况,适时公开进行专题学习和培训活动,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张贴宣传画等效方式,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和抢险救灾能力。

2、建立气象预报预警制度。

地质灾害的发生大多与强降雨有关。建立气象预报预警制度,主要起警示作用,提醒被预警区的人员在下雨的时候提高警惕,注意防范降雨引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其作用类似于雨天提醒大家带把伞。为此,很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的建设与维护工作,强化地质灾害监测,开展实际降雨量监测,一旦发现实际降雨量将要达到地质灾害发生的临界值,立即通知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居民采取措施,及时预防避让,减少损失。

3、建立群测群防体系。

群测群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也是实践证明的、现阶段我国最直接、最有效的防灾减灾手段。必须动员民间力量,也就是发动群众搞好群测群防,及时发现灾情,及时上报灾情,及时处理灾情。群测群防如同在地灾危险区增加了成千上万个“灾害预警器”,有利于地灾防治工作的全方位开展,有利于提高防灾减灾效率和效果。要着手建立灾害预防体系,逐级落实责任,明确遇到什么情况要上报、报到哪儿。遇到紧急情况,按照事先约定的方式,比如敲锣打鼓或高声呐喊,尽量减少人员伤亡。

4、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不少地质灾害由降雨诱发,为此由国土资源部门和气象部门联合开展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是对地质灾害进行区域性的预测预报。因此,根据降雨气象预报,结合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条件,可以对那些主要由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预报。由于气象部门的监测点多集中在市区和平原,在山区的监测点相对少。而地质灾害多发在山区,建立地质部门自己的降雨监测点迫在眉睫。

5、加强地质灾害工程实践

(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3)避让措施

第11篇

1评价因子分类

1.1地形因子依据地形条件将研究区地形因子分为斜坡坡度和地形两类。(1)斜坡坡度根据调查统计绥中县不稳定斜坡主要为岩质斜坡和土质斜坡,规模一般以中小型为主,易发崩塌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25°以上的坡度,坡度越大发生崩塌地质灾害的几率越高。边坡坡度与崩塌发育情况见表2。(2)地形具备发生崩塌地质灾害条件与地形有着一定的联系,根据绥中县的具体情况,可将绥中县地形分为3类:平原、丘陵、低山。主要的划分依据为当地高程,地势较高处,崩塌地质灾害发育可能性较大,平原地区崩塌地质灾害发育可能性较小,见表3。

1.2地层岩性因子地层岩性也是影响崩塌地质灾害发育的重要因子,由于岩性的软硬程度不同,导致风化程度和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有所不同,坚硬或较坚硬的脆性岩石,在一定的坡度上易发生崩塌地质灾害,而较软的岩石,在边坡上发生崩塌地质灾害的几率较小。由此可见,崩塌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与地层岩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依据绥中县地层岩性的特点可将其分为:坚硬块状岩组、坚硬层状碎屑岩岩组、松软柔性岩组,见表4。

1.3结构面发育程度因子结构面发育程度主要受节理裂隙发育和风化程度影响,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主要受节理倾角、间距、节理组数量和充填情况所影响【3】。依据绥中县调查的情况,可将结构面节理发育程度分为三个等级——Ⅰ级:节理发育,节理3组以上,不规则,以构造或风化型为主,多数间距小于0.4m,部分有充填物;Ⅱ级:节理较发育,节理2~3组,较规则,多以构造型为主,多数间距大于0.4m,少有充填物;Ⅲ级:节理不发育,节理1~2组,规则,多为密闭节理。风化程度一般可分为三级——Ⅰ级:风化强烈、主要表现在岩体表面破碎严重,以岩屑堆积为主要存在形式;Ⅱ级:风化作用一般,岩体表面有轻微破碎,岩体裂缝断续发育;Ⅲ级:风化作用较轻,岩体一般比较完整,无破碎情况,无裂隙发育。显而易见,岩体风化严重区为崩塌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物源,也成为崩塌极易发生区。

1.4降雨因子降雨为诱发崩塌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降雨强度、降雨时间和降雨量都与崩塌地质灾害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4】。在降雨条件下,降水沿岩体裂隙和空隙在短期内大量渗入岩土体内,使岩土失稳,引发崩塌地质灾害。根据降雨程度,将降雨因子划分为:降雨强烈、降雨一般、降雨较小三个等级。

1.5人类活动因子人类活动因子主要包括:建筑、开发、采矿等活动。这些生产活动对地标岩体结构造成不同程度的损毁和扰动。绥中县矿业活动较多,因此人类活动因子表现也较为明显。人类活动因子一般可分为二级——Ⅰ级:大规模开挖及爆破,影响面积大,破坏方式较多;Ⅱ级:较小规模的人工开挖或局部扰动。

2评价因子赋值

通过对影响因子的分类和分析,可见影响崩塌地质灾害的因子有很多,所选取的因子都是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影响因子。但是不同的影响因子对崩塌灾害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根据影响因子影响程度的权重对其进行赋值划分。黄金分割原理在人们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对影响因子依据其影响程度的大小应用黄金分割比例进行赋值,所得出的结果能够较为精确。因此,本模型采用黄金分割原理对崩塌地质灾害的影响明显的因子进行赋值。但对于影响程度相近或无法确定其影响程度的因子采用平均赋值法。本次研究将崩塌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分为三级,一级评价因素分为地质环境因素和成灾动力因素,我们用黄金分割法来对这两个因素进行赋值;对于二级影响因子如:地形、地层岩性和结构面发育程度等均与崩塌地质灾害的发育存在密切联系,我们采用平均赋值法进行赋值;对于三级影响因子我们采用黄金分割法进行赋值。假定地质环境因素赋值为16,则按照黄金分割原理成灾动力因素赋值则为9.888,二级评价因子采用平均赋值法,三级评价因子则仍采用黄金分割原理赋值,各影响因子具体赋值,见表5。

3崩塌地质灾害危险程度评判模型

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划分主要是依据在各评价因子的作用下,引起崩塌的可能性大小。崩塌危险性评判模型定义为:上式中:nmP为某一评价因子的赋值,n代表任意一个二级评价因子,m代表n所对应的某一三级评价因子。利用上述公式可以求出崩塌发生危险性,然后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用所得值除以因子赋值总和即25.888,则可得到崩塌发生危险度TD。

4崩塌危险度划分标准

依据评判模型的计算,可将绥中地区崩塌地质灾害危险度划分为三个等级:(1)高易发区:经过计算崩塌危险度TD≥0.62。该区地形多为陡坡,结构面发育,岩体松散,在一定降雨和人类活动干扰条件下,极易发生崩塌地质灾害。(2)较易发区:经过计算崩塌危险度0.37<TD<0.62。该区地形较陡,结构面较发育,岩体较松散,在一定降雨和人类活动干扰条件下,较易发生崩塌地质灾害。(3)低易发区:经过计算崩塌危险度TD≤0.37。该区地形较为平缓,结构面节理不发育,风化度轻,岩性多为柔性松软岩组,在降雨和人类干扰条件下发生崩塌地质灾害肯能性小。

5模型应用

应用该模型,对绥中县崩塌地质灾害危险程度进行计算,并按危险度进行分区。经过对绥中县地形、地层岩性、结构面发育程度、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的调查与分析,确定绥中县符合崩塌地质灾害发育条件的样点共计17处,对17处样点的评价因子和级别进行赋值,应用该模型进行计算,具体分区情况见表6。

6结论

第12篇

1.1客观原因就现阶段开采水平来看,煤矿的开采范围多为地球表面和岩石圈。在煤矿开采之前,两者之间的状态为相对平衡;在开采之后,地壳的“肢体”———矿石和岩石不断被肢解、挖掘,使得原有的地壳平衡被打破,从而诱发地壳的不稳定性,产生矿山地质灾害。不断开采的煤矿与不断乱放的碎石,对坡体的原始应力平衡造成破坏,进而产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而地下开采的开采方式影响了围岩的初始应力场,同时地下水的大量抽排使得地质出现塌陷情况。这种对地面均匀沉降的人为破坏,致使水田出现无法排水或者地基塌落的局面。在整个采矿过程中,对矿坑下积水的处理,会使地下水的平衡被打破,出现地层漏水现象,进一步造成地层不平衡、不稳定。与此同时,滥采乱挖等不合理的开采方法,导致矿坑突水、冒顶等灾害的发生。此外,煤矿开采过程需要大量的火和水,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产生废水、废气和废渣等污染物,而污染气体和液体的排放与固体污染物的堆积,极易影响周边环境,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并对地壳的不稳定性产生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1.2主观原因我国有限的矿山资源,使得众多小煤矿为了求得生存,或者寄生于大型国营矿山,或者不得不与其进行资源的争夺,出现了大矿山上被挖小矿山的情况,由此导致了透水、瓦斯泄漏等等现象。部分矿山为了增加煤矿产量,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严重忽视了矿区的安全生产工作,诱发众多地质灾害,同时腐败现象屡见不鲜。

2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法

2.1加大灾害宣传和教育力度为防治煤矿地质灾害,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对煤矿地质的防灾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全社会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引导全社会重视,提高社会的防灾意识和灾后自救能力。与此同时,相关单位和人员可以通过实地调查的开展,对煤矿的地质灾害和灾情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及时掌握灾害实情,更新灾害防治方法和技术,引导全民防灾,保证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好准备和防御工作,在灾害来临时做到有条不紊,以最大程度的减轻灾难损失。

2.2保证煤矿开采的合理性近年来,我国已经颁布了煤矿开采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相关从业人员也应该严格遵照规定,进行规范作业,以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效率,尽量减少甚至避免高危动作。与此同时,矿管部门要对煤矿开采的监管予以足够的重视,有效结合矿山的承受力及其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坚持可持续发展,对煤矿资源进行合理开采,而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以实现对地质环境的有效保障。

2.3提高煤矿开采技术和效率当前我国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仍旧出现较多的问题,无法实现煤矿地质灾害的技术防御。比如,选用合适的矿井模型和采掘工程,可以防止发生井下水灾;通过保证开采方法的合理性,在自燃煤层的开采过程中,减少丟煤状况,并通过密实充填或者灌浆等措施,抑制煤矿的自燃。在开采煤矿的过程中,要对采区进行合理布局,并通过加强防护的方式,减少矿压,以有效避免煤体破裂或者冒顶情况。此外,通过保证采取规模以及回风方式的合理性,实现对开采方法的优化,提高煤矿的开采水平和效率。

2.4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由于煤矿地质灾害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国家技术部门可以对其加以预测。因此,国家地质部门等相关单位和人员要加强地质的勘探,尽快建立健全灾害预警系统,并结合矿区的实际情况,在了解相关采掘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预测预报,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需要注意的是,煤矿地质灾害的预测预警工作存在长期性和艰苦性,只有切实做好这项工作,才能防患于未然,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或者间接损失。

2.5完善政府的领导责任和工作通过研究地质灾害的底数,实现对其发育分布规律的了解和掌握,以做好易发灾区与危险区域的圈定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防治计划的制定;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定期的研究和检查,做到以防为主,实现综合治理;通过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执行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加强对煤矿开采的行政聂帅帅

(山西省煤炭地质勘查研究院管理;为了实现对地质灾害动态的实时监控,要建立一套健全的信息系统,并通过适时监测和预报,减轻由于地质灾害的突发性而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2.6因地制宜,开展综合防治由于地质灾害类型的差异,相应的治理措施与方法也不尽相同,为增强地质灾害的防御和抵抗,需要与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规律相结合,并通过严格的工程措施的采取,配合生物措施,实现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并保证防治工作的综合性。另外,通过快速救援队的建立,及时救助灾区,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损失。同时,通过各族人民的团结、互助,更快、更好地完成灾后重建工作,恢复矿区生产。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