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数学小报简单又漂亮

数学小报简单又漂亮

时间:2023-05-31 09:21: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学小报简单又漂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数学小报简单又漂亮

第1篇

面对充满诱惑的电脑,孩子们越来越缺乏探究的兴趣,为了玩游戏,对待练习敷衍了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长此以往,课堂练习就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任务,阻碍了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那么该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让孩子们“练”起来呢?

爱因斯坦曾f过:“教育应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就应从学生的兴趣着手,设计适合他们口味的练习形式。

一、游戏练习,引起学习欲望

小学生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思维理解还停留在具象理解层面,很容易对枯燥、单调的知识学习感到厌烦。但小学生具有好玩的天性,如果将难以理解的、不便于学生接受的知识点融人游戏中,学生就可以在积极主动探索问题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原理。例如,《认识计算机系统》一课涉及鼠标的基本操作,光靠老师讲,学生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借用一些鼠标练习的小游戏,如利用扫雷游戏学习鼠标的单击,拼图游戏学习鼠标的拖动,七巧板游戏学习鼠标的右击和单击,并渗透了数学知识,字母连线游戏学习鼠标的指向和单击,并熟悉了字母的顺序。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每一种游戏都有针对性地锻炼了一种操作方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地玩游戏中得到了实践的机会,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

游戏式的练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学生的认知心理从“想玩”“会玩”逐步发展到“巧玩”,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也就相应逐渐增强,“玩”味十足。

游戏练习的好处显而易见,但也有一定的弊端,比如学生过于兴奋而沉浸于游戏当中,偏离了教学内容。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游戏,注意游戏出现的时机,控制游戏时的课堂教学秩序,做到游戏练习为教学服务,运用游戏练习教学收放自如。

二、情境式练习,激发求知热情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听故事,将信息技术知识通过故事情节表达出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画图”这一模块的教学中,以“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为主题,每节课都设计一个喜羊羊与灰太狼斗智斗勇的故事。比如《调整图形》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翻转与旋转”“拉伸与扭曲”命令的使用方法,并运用命令进行调整图形。所以,这节课的主题是“拯救懒羊羊”,灰太狼在上节课捉羊失败后心有不甘,趁羊羊们在青青草原玩得正开心的时候把正在睡大觉的懒羊羊给抓走了,故事就从这里开始。通过路牌维修、巧开门锁等环节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完成整理房间的任务,既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挥自己的想象利用素材库中的素材装饰房间。学生轻松自然地完成一个个开放式任务,学习了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在课堂的开始,更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探索活动在哪里,有效的情境就到那里。真正做到有效的教学情境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学生“趣”味十足。

三、生活化练习,学以致用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信息技术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在设计课堂练习时,选择学生熟悉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素材,将信息技术融人生活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还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信息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捷。

例如,在学习计算机处理汉字的基本方法及wPS文字基本操作后,可以安排一个实际的活动,并以相应的生活学习操作任务来掌握巩固信息技能,如用电脑写作文,记日记,制作学习摘录卡,编排活动报告,排诗集,设计精美书签,制作电子小报等。这些操作任务的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是学生生活学习所需要的,学生从中意识到信息技术能为自己的生活学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WPS文字的“文本框”教学中,课前让学生收集各种名片,比较了简单的名片和复杂的名片,在学生欲望高涨之时,提出“我们能做出这么漂亮的名片来吗?”,进而“制作名片”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当堂课要解决的任务。通过为将来的自己制作一张精致而富有个性的名片来展开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的理想在名片上得以体现,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积极性,获得情感体验,同时也渗透了德育。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基础实用扩展自主

为了迎接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这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可见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形势下,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计算机教育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基础性,实用性、扩展性和自主性四个方面进行考虑。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体现创新精神;有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一)课堂教学的基础性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是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目前计算机在城市里有了一定范围的普及,但是小学生真正有接触过的,毕竟还是少数,所以不能一上来就让学生看那些生硬的名词术语,这会让学生敬而远之,也就谈不上教学效果了。如在学习运用"画图"程序绘画时,需要设置前景色和背景色,这两个词学生不容易听懂,我是这样来说的:"我们画图时要用到笔和纸,用电脑画图时也一样,要选好笔(前景)和纸(背景)的颜色……。"又如在介绍文件名时,学生经常分不清什么是基本名什么是扩展名,我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就可以解决了,"文件的名字就像我们的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扩展名就像人的姓,用以区分各类的文件。"这样,适当地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兴趣,而且能达到帮助记忆和理解的目的,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认识电脑时,我让学生学会辨别计算机的四大件(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并学会开启和关闭电脑的步骤,随后让学生进入Windows,让学生操作鼠标,让他们打开画图工具,写字板工具,甚至进入电脑自带的游戏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当然要建立在安全的系统保护下),通过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低年级的学生对于画图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在教授完"画图"的基本操作后,为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里和想象力,我并不是让学生按照书上的图片进行绘画,而是给学生一个题目或是一样事物让学生自己创作、发挥。比如,我让学生在"画图"程序中画上自己的姓名。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每个文字的组成都有一定的含义,每个文字都可以完成一幅漂亮的图画。例如:"林"字,是由两个木字组成的,有的学生把一竖画成树干,一横画做弯弯树枝,然后在下面加上两片树叶,就成了一个"木"字,复制一下就成了一个"林"字。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从教学实践中,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教育中也包含了其他学科的知识,这要求任课教师除了掌握本科知识外,还要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综合运用,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把深奥的计算机知识转化为小学生所能接受的内容。

(二)课堂教学的实用性

大家知道计算机更新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我校的设备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从最初的中华学习机到现在的Pentium3处理器;从无盘工作站到现在的可以单机运行Windows软件。芯片技术是按每18个月就进步一倍的速度向前发展的,因此,学校要每三四年更新一次机器。然而并不是每所学校都可以承受如此重负。即使可以,教学内容要保证学生进入社会后仍适应社会需要,也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学到一些实际的技能,为他们掌握现代化学习工具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

文字编辑软件的应用在小学教学中还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陷。例如汉字的录入,汉字不像西方文字,不能直接的用键盘输入,而是把汉字转换成字母或者数字表示的代码,在将代码送入计算机识别,是一种间接输入的方法。现在要求小学生背诵某种与小学语文教学规范相悖的汉字编码规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在小学进行汉字输入的教学,其目的不在学习某种汉字编码方案,而是学习打字技能,辅助和促进语文教学。所以"智能ABC输入法"和"全拼输入法"应是小学生首选的基本输入法,它可以帮助小学生学习和巩固汉语拼音,提高识字率。由于拼音输入法存在不认识的字就无法输入这一缺陷,所以应该辅助以其他的输入方法,例如"微软拼音输入法"中就带有手写输入的功能,可以帮助小学生对不认识的字进行输入。而其他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可能产生误导的编码都应该坚决屏弃。

鼓舞、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工具体现自我价值,我还结合一些节日进行电脑贺卡的设计。在图文混合排版技术、丰富多彩的电脑绘图、强大的功能和简单的操作下,优秀的、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层出不穷。把优秀的作品打印给学生本人,还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有的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小报,更多的同学则学会了运用电脑作为写作、阅读、认识世界的工具,为自己快速、高效的学习增添一个新的途径。

在Windows环境下大多数软件的界面和使用方法都相近,例如"记事本"和"画图"程序的区别在于"画图"程序多一个工具箱和一个颜料盒,当把这工具箱和颜料盒隐藏起来后,就和"记事本"一模一样了。当学生看到这样的演示后,不但可以容易地掌握"画图",还可以举一反三,达到知识的迁移,为以后学习其他软件打下基础,提高学习的能力,这也正是信息技术教育追求的目标。

因此,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因此实用性应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三)课堂教学的扩展性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还要注意知识的扩展性,虽然主体是基础教育,但是计算机也是一门活动课程。一些对计算机知识具有浓厚兴趣的同学,非常渴望真正的去控制电脑。而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计算机世界奥秘的重要途径。

Logo语言的设计者之一的基尔代尔教授,在开发程序的想法是:希望Logo语言能带给小朋友们严密的计算思维和有趣的学习体验。Logo语言既是一种程序,也是一种玩具,它能用直观的运动来体现编程的结果,让我们在游戏中进行思考,在趣味中学习。在欧美等国家Logo语言在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因为,Logo语言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这对于一些喜欢数学的同学来说,Logo语言对其综合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从程序设计的角度看,学习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可以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高级程序铺设道路。因此,我们在教学Logo语言时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学习一种"玩具"为出发点,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我校的电脑兴趣小组,在完成基础教育的前提下,根据自愿的原则,吸收部分对电脑有浓厚兴趣的同学,进行Logo语言教学的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四)课堂教学的自主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50%以上的时间是上机操作,而在操作过程中,几乎大部分同学都会遇到这样哪样不同的问题,特别是在刚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几乎人人都喊老师我的计算机怎么怎么了,教师根本忙不过来,也就挫伤了未能辅导到的学生的积极性。个别同学对计算机的掌握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比如,有的同学都会用Photoshop处理图片;制作Flas设计;甚至可以制作个人网页,难道我们还要让他们来学习"画图"程序吗?而个别同学碰到问题都不敢问老师,结果让也时间白白浪费了。

第3篇

2007年秋季学期,我校建校之初,二至六年级的所有班级都是“混合型”班级,学生文化底子薄弱,教师施教困难。经研究发现,这些学生长期被教师、家长牵着鼻子走,没有自主、自评的意识,没有自律、自理的习惯,更加缺少“三思而后行”的反思习惯与能力。而我们知道,优秀学生多数情况下更习惯于“学习反思”。为了从根源上解决学生的学习薄弱问题,我们决定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反思能力与反思习惯入手,以课题引领的方式,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由教师与家长共同帮助并督促学生根据学校制订的教学目标,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表现进行审视、回顾、分析,强化正确认知,及时调控不良行为,总结成长规律,实现全面发展。

一、搭建日常反思平台,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我们课题组从引导学生写一周总结开始,创编了《我的成长足迹》小册子,供一至六年级学生使用。我们指导学生每周回顾总结并填写一周以来的在校情况,包括有哪些进步、哪些方面没有做好等内容。同时,让学生学会对父母、教师、同学“敞开心扉”,畅谈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成功、失败、困惑等,使教师、家长了解自己,并得到教师、家长有针对性的鼓励和建议。这种无声的交流,有效地整合了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调动了家长、教师和同学的力量,增进了与他们的相互了解,使教育达到遇物而诲、遇事而教的境界,同时还促进了学校温馨和谐、团结友爱氛围的形成。

(一)《我的成长足迹》(实验版)各环节内容简介(图示如下)

我的成长足迹

年 月 日 第 周

1.点击成功——在自我反思中体会成长的乐趣。为了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每个星期总结自己的成功之处,挖掘自己身上所蕴藏的“闪光点”,使他们在成功的愉悦中享受成长的乐趣,进而产生“我能行”的信心。一位学生在“点击成功”中写道:这个星期里,我的成功之处是:组长工作很负责,做得挺好。在班上排练校园舞时,我很认真,跳得还不错。加油!跳出最漂亮的动作!在课堂上我很安静也很认真,改掉了分心的小毛病。在家里,我的美术字学得不错,画画也进步了。我还喜欢经常复习功课,这点做得不错,继续努力、加油吧!

2.刷新自我——在自我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进步或成功固然是件快乐的事情,但如果一味求好,而不进行冷静思考、全面审视,容易让学生忘乎所以、失去方向。因此,在引导学生寻找“闪光点”的同时,我们还注意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刷新”缺点,使之成为过去,以达到不断更新自我、发展自我的目的。一位学生在“刷新自我”中这样写道:这个星期,我在习作和做作业时出现了较多错别字,我一定要赶快“消灭”错别字。我以后应该这样做:①写字时想想字义字音。②写完检查一遍,改正错别字。③请同学帮我检查,我改正后还请她再为我出题测试。这样我的错别字应该能减少许多。

3.日积月累——在自我反思中学会学习,充实自我。荀子曰:“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是积累而成的,没有积累,就没有收获。让学生每周抽一定的时间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体验学习中的快乐,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途径。一位学生在“日积月累”中这样写道:这个星期,我在丰富的学习海洋中收获了许多的知识:在方向与位置中我知道了可以用数对确定位置,使用数对时要先从左到右看横排的数,再从下到上看竖排的数。我还学习了确定方向位置,如以中心广场为观测点,方方家的位置是西偏南60°,距离中心广场100米。我还认识了生活中的负数,知道了比较负数的大小和读写负数的方法。通过这周的学习,我觉得只要用心,学习数学并不难,其实,生活中蕴藏着很多的数学奥秘,学习数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4.敞开心扉——在群体交流中寻找新的自我。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就是把“单纯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既然是“社会人”,就必然生活在群体中,也就必然有着群体间的交流与共处,或者说需要群体的力量促进自我提升。因此,我们要求学生注意收集家长、老师与同学对自己一周表现的意见,并通过与他们的对话和沟通,引发学生反思群体对自己的评价,学会依靠群体的力量发现新的自我,追求更大的发展。一位学生在与家长对话时是这样说的:爸爸妈妈,上周的我已经改变了许多,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不等人,随着时间的增长,我慢慢长大,我的知识也随之增加了。爸爸妈妈,谢谢你们对我的培养与关爱。家长的回复是:年龄在增长,知识在增多。你开始思考一个人的成长了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们发现,一、二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太小,无法完成《我的成长足迹》的填写工作,于是我们对《我的成长足迹》做了修订,仅供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使用。

(二)《我的成长足迹》(修订版)各环节内容简介(图示如下)

第一板块:“日积月累”做学问

引导学生回顾一周主要学习内容(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也可以是课外阅读与特长学习等方面),对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整理、总结概括,并把一周所汲取的知识点与学习感悟付诸笔端。

第二板块:“敞开心扉”做真人

对爸爸妈妈、老师、同学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同时对自己进行自我审视、自我剖析、自我评价,促进自我发展,最终完善自我。其中,与家长的对话主要是在前一周末与父母定好本周的目标或心愿,让父母监督自己的完成情况,与父母交流自己达成目标或心愿的感悟。与老师的对话主要是跟老师交流自己一周来的学习生活体验,说说自己的困惑与心里话,也可以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与同学的对话则要求学生每周一确定自己本周学习与交流的对象,双方互相观察、互相督促、互相提醒,然后于周五写出对方在一周内的表现,并给出评价和建议(注意带着欣赏的眼光去观察、发现,寻找同学的优点,修正自己的不足,使自己不断完善)。自我感悟主要是在周末认真总结自己在前一周末定下的本周小目标或需要改进的方向的达成情况,以目标鞭策自己不断努力,督促自己扬长避短;也可以写一写本周的一些感悟。

在修订版的《我的成长足迹》中,我们还增加了“期中回顾反思”与“期末回顾反思”,引导学生不但养成一周总结、反思的习惯,还养成阶段总结、反思的习惯,推动反思型学生的形成。

期中回顾反思

年 月 日 第 周

期末回顾反思

年 月 日 第 周

(三)拓展与延伸

在学生撰写《我的成长足迹》的过程中,我校还开展了《我的成长故事》与《爸爸妈妈(老师),我长大了》作文评比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走过的历程,写下点滴感悟,并把好的学生作品刊登于校刊《明德学苑》上。同时组织《我的成长小书》及《知识乐园》手抄报评比展演活动。此外,还引导学生制作闪光集或评点本,写自警日(周)记、值日(周)总结、错题反思集、班级日记,整理成长档案等。课题组定期研究个别比较复杂的案例,确保每一个学生通过撰写《我的成长足迹》都能得到反思、触动,努力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树立“人人争优秀,个个创佳绩,绝不能让自己掉队”的自我发展信念。

撰写《我的成长足迹》,不仅仅在于积累知识、沟通心灵,更在于引导方法、传递力量、传承精神,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境界——“日积月累做学问,敞开心扉做真人”。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播种思想的田园,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主战场。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对学生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培养,进而使学生的反思行为常态化,我们课题组开展了“培养反思型学生”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兼顾师生心理因素对构建反思型课堂的影响,力求建构简约有效的课堂。通过多次研讨、反复试教、修改整合,我校构建了“培养反思型学生”课堂教学模式,并开发、生成了相关的备课本、听课本,在全校推广使用。

(一)培养反思型学生的课堂教学备课方案(见图示)及教学各环节简述

培养反思型学生的课堂教学具体包括温故导新、探索交流、反思运用、感悟拓展四大教学环节。

1.温故导新。学习新知识之前,指导学生结合每课内容,对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反思与交流,收集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如与新知识关联的旧知识、学习新知识还要用到的其他知识等。如语文课联系已学的字词、与课文密切关联的资料,数学课融合前后联系密切的知识,品德课联系生活经验等,这种知识间的纵向对比以及学生间的横向交流,能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知识的前后联系,使学生在对比与联系中形成反思意识。如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一课,我们这样温故导新:①我们三年级时已经对分数有初步认识,请你谈谈对分数的认识。②请你说出几个分数,并说说这些分数表示什么。③出示1个、2个、8个圆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分一分它们的,并说一说分别把谁看做整体“1”(单位“1”)。④说一说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探索交流。一节课中,最紧要之处就体现在对新知的探索与交流这一环节中,而这短短的20分钟,正是我们用来培养反思型学生的课堂教学的关键。探索过程是学生个体对知识、方法与自我认识不断调整、对比与反思的过程,学生之间的交流则是学生群体之间互相协商、对比与反思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冲动型学生会慢慢沉淀、蜕变,最终向反思型学生靠拢;而原本偏向于反思型的学生,则更容易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学到更好的方法,更善于与人合作交流。还是以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再认识》为例,我们这样组织探索交流:①出示探究问题:有两盒圆珠笔,你能分别拿出它们的吗?你准备怎么拿?②探索与交流:先由2名学生到讲台拿圆珠笔,引导其余学生注意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再让学生提出疑惑问题。③小组探索:两人都是拿一盒圆珠笔的,为什么两人拿的支数却不一样?④各组交流展示自己的探索过程与结论。⑤展示两盒圆珠笔支数,让学生顿悟:“原来两盒圆珠笔的支数不一样,一盒有4支、一盒却有6支。”从而验证了学生在小组探索中的猜想。⑥结论: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不同。)

3.反思运用。新授课结束之后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小结,让学生反复比较、提炼,对新知识进行及时梳理。小结之后再运用,让学生逐渐养成及时反思、善于运用的良好习惯。在《分数的再认识》一课中,我们这样组织学生进行反思运用:①想一想:通过本课学习,你又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请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对本课知识做一个简单整理。②练一练。包括基本练习、提高练习和综合练习三个内容(具体内容略)。

4.感悟拓展。让学生畅所欲言,反思本课收获,发表学习感想,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指点江山”的豪气,让学生在反思中产生成功的愉悦感,从而促使他们乐做反思型学生。通常我们会通过“填写反思卡”或是引导学生做课外实践的方式,展开这一教学环节。这也是培养反思型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环。这个过程中,学生善想会思,善归纳懂梳理,善比较会融合。如三年级数学《求平均数的应用题》一课,我们让学生填写了这样一张反思卡,并附拓展练习如下:

拓展练习

铁道部门规定:身高不超过140厘米的儿童,坐火车时享受半价票优惠。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7厘米。如果他们一起去坐火车,是不是就都可以享受半价的优惠?为什么?

(二)培养反思型学生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

在推进“培养反思型学生的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研讨形成了学校特色课堂约定,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听、说、读、写、思”作出具体要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附课堂约定如下(见下表):

三、创新以反思为特色的活动与评价新模式

(一)开展反思型特色活动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以“反思”为题眼,开展反思型特色活动,为反思型学生的培养营造良好氛围。如制作“小小自我警示卡”,使学生学会自省;通过建立“会诊卡”,使学生学会自“治”;通过制订“日程表”,使学生学会自“理”;通过开展名言征集活动,引导学生反思生活真谛;开展班徽征集活动,引导学生反思班级特色,培养团队精神与集体荣誉感;组织学生制订班级公约,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与团队的优点和不足,增强规则意识;组织“成长”征文比赛,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体会父母老师对自己的爱;组织问卷调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发现自身成功之处,也勇于刷新自我;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反思个群关系,培养关爱之心,形成诚信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开展各种感恩活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获得的爱,从而懂得感激与关爱、尊重与体贴;通过训练学生冥想,让学生浮躁的心沉静;通过训练学生整理贴身物品,教会学生生活有条理;还训练学生以自律克制废话,以自信克服胆怯,用放弃对付贪玩的念头,以交流治疗封闭……

“自警卡”范例

小明脾气急躁,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跟同学起冲突,引来同学的频频“告状”。在老师的引导下,他认清了自己的毛病,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班主任就此问题引导该生制作“自警卡”如下:

(二)创新学生评价方式,刷新养成教育新篇章

1.我们从课改理念出发,提出了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的目标,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是结合我校实际,在班级评价上“变一为三”——变“先进班级评比”为“自觉学习先进集体”“行为规范先进集体”“劳动服务先进集体”,把习惯养成教育分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三大板块来开展;在个人评比上则变单一为多样,除了传统的“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评比之外,又增加了“自觉学习积极分子”“行为规范积极分子”“劳动服务积极分子”“体育锻炼积极分子”“文艺活动积极分子”等评比。这种尊重差异、体现个性的评价机制,既激发了学生树立起“人人争优秀、个个创佳绩、绝不让自己掉队”这样富有竞争性的争先创优的信念,更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与劳动习惯。

2.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我们对各年级学生提出了习惯养成的具体要求。一年级侧重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养成训练,使学生尽快融入学校学习生活;二年级继续做好各种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上升至人的生活品德,建立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乃至良好的个性;三、四年级的学生处于纪律分化时期,这个阶段我们强化德育,引入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公共道德方面教育,开始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与写作的兴趣,养成每天读书看报、了解时事新闻的习惯,并能与家长、教师分享自己的作品,评论新闻时事;五、六年级开始,学生的体形有了微小的变化,独立的见解、逆反的心理逐步形成。这个阶段就是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为人处世道理、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导,以及对生理知识的认识了解。在学习上加强自学能力的训练,逐步与中学学习接轨,形成“自学能力——阅读理解——总结概括能力——认识过程方法”的学习训练链。要求学生读完一本书后,能整理出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并根据知识结构,自觉掌握学习方法。

3.为使养成教育行之有效,我们提出一个阶段系统抓一系列“小事”的口号,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通过每周确定一个行为训练重点,让学生反复强化训练而逐步养成良好习惯。

(三)建立家校教育联盟

在培养反思型学生的过程中,我校以家校合作为主要途径,社会力量为辅助渠道,竭力打造教育共同体。首先是通过定期开展“给家长一封信”,家校研讨沙龙,家校教育问卷调查,“我与家长同为校园献出一份力”活动等,带领家长及社会有心人走进校园、走近学生、深入教育,唤醒家长与社会的教育意识与教育爱心,唤醒家长、社会的教育反思意识。同时,为形成育合力,学校对教师、学生、家长提出了不同的教育要求。首先是面向教师,提出了教育教学工作要在“育人”上下工夫,教师要在思想、身体、学习、习惯等多方面关爱学生,懂得激励每一名学生求上进,赏识每一名学生的才华,创造条件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活动,期待每一名学生的成功;面向学生,提出了要懂得自觉组建良好班集体,树立良好班风,培养良好品格,做“三好”学生(自觉学习好、行为规范好、劳动服务好)的要求;面向家长,提出了要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与对话”,善于配合学校引导孩子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好规划。这样做,端正了教师、家长与社会对学生成长引导的态度,为反思型学生的培养营造了温和适宜的大环境。

(四)完善了反思型学生的培养体系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通过开展学生反思意识、反思态度、反思能力与反思习惯的调研,深入实际进行观察、面谈,与家长交流,以及从侧面了解,跟踪调查,个案分析或整体研究等,提炼了反思型学生的基本素养,拓展了反思型学生的外延,完善了反思型学生的培养体系。

1.反思型学生基本素养:主动汲取知识的意识与态度、较强的学结概括能力与习惯、多向比较的意识与习惯、沟通对话的意识与习惯、自省自悟的意识与习惯。

2.反思型学生的成长条件:渴望超越的动机是反思型学生生成的动力,勇于进取的态度是反思型学生生成的前提,敢于质疑的精神是反思型学生生成的基石,自我监控能力是反思型学生生成的保证。

3.反思型学生的学习特征:自主性、批判性、探究性、发展性。

4.反思型学生的成长要求:加强思想引导,培养意志品质;加强合作交流,建立互动反思关系;丰富反思内容,提高反思能力;勤作教学反思,实现双边共赢。

反思的内容多种多样,可以是一堂课,一个知识点,一个学习内容的反思,也可以是一个单元,多个知识点,或多个学习内容的反思;可以是单个学科的纵向对比反思,也可以是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对比反思;可以是对成功的感悟,也可以是对失败的反思。反思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填写课堂反思卡、谈学习感悟、撰写一周成长足迹、整理成长档案、做成长小书、做知识小报、撰写我的成长故事等。

5.反思型学生的培养途径:(1)创一个氛围,激发学生反思意识。留一点余地,给学生反思空间。建立成长档案袋、做反思调查问卷、填写课堂反思卡、撰写“我的成长足迹”、建立反思作品展示台等。(2)教一些方法,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如错误反思法、检验反思法、对话反思法、质疑反思法、比较反思法、总结反思法。

6.反思型学生的培养策略:整合多方力量,形成培养合力;创设对话平台,营造反思氛围;引导多向比较,学会反思方法。

7.反思型学生的培养模式:构建反思型课堂,播撒反思种子;创建反思档案,促进反思生成;营造反思氛围,养成反思习惯;开展反思型主题活动,提供展示平台。

(课题组成员名单:陆惠兰 李一心

陈国冰 吴堂林 蔡庆凤 黄世林

曾昭然 叶 琳 黄雨霞 黄 欢

陈慧薇 王 敏 陈洁怡 陈 莉

第4篇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语言与文化 文化差异 文化教学 文化意识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特定的文化背景,这种特定的文化背景给异国语言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并极可能在国际交往中引起误解。而我们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中应包括社会文化能力。因此,文化因素教学应成为学校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的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都是以语法教学为主,很多人学了十来年英语,最后发现自己学的是“哑巴英语”。虽然当前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得到很多人的认同,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教学却常被忽视,大多数学生的语用能力明显低于语言能力,他们在实际交往中总是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而这些障碍往往又是因为说话双方不了解对方的社会文化背景,或者是违反了其社会文化规约而造成的。因此,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使用该语言的特定文化背景。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知识的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等,这样有利于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语言不仅是一套符号系统,而且是社会的产物,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区(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E.Sapir认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社会语言学家Hudson也认为:语言在绝大多数方面,都蕴涵在文化之中。可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教授语言的同时避而不谈其所存在的文化,就如同教授毫无意义的符号,或者说是教授了学生赋予了错误意义的符号。同样,缺乏文化洞察力和技能,再流利的外语学习者也可能误解他所听到的或读到的信息,交际的意图也可能被误解。

但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谈及英语教学,人们往往只想到听、说、读、写、译几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毫无疑问,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语言学习中的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能,排在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之后。它应该渗透在听、说、读、写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另外,语言基本功的掌握固然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毕竟不是为了记忆一些词汇、语法规则。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人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交际。

再者,由于外语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外语文化学习的过程。因此,如果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那么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就会屡屡出现歧义误解的现象。例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另外,我们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但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如果用“You are flattering me.(过奖)”来应酬的话,就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交际能力的强弱便成了衡量英语水平高低的一种尺度。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人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败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因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能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恰当运用语言。这不仅是现今教材所实施的交际教学原则的要求,而且是国际交流的迫切要求。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

1.词汇方面

在语言这个符号系统中,词汇是受文化影响表现最为敏感的一个方面,由于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因而在各个民族中均可找到反映本民族独特文化的词汇。而中国和英、美国家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并且各自语言中词汇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所以这就造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如果学生不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失误。例如在汉语中“龙”是高贵、神圣、伟大、强壮的象征,中国自豪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在英语中,“dragon”却表示邪恶。引申为“凶恶残忍的人”,“狡诈、虚伪的人”,已经成为恶魔的代名词。还有一常用词“dog”,英汉对它的理解差别也很大,在汉语中,“狗”往往为贬义词,如:“走狗”、“落水狗”、“狗腿子”、“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等,均属贬义词。但在英语中,“dog”却可表示褒义词,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as faithful as a dog(赤胆忠心)等,反映了英美人与狗的密切关系。另外,在颜色词汇方面,中英文的差异也很大。例如,中文里的“红茶”在英文里却是“black tea”,而红糖在英文里与之对应的却是“brown sugar”;黄颜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式权贵之色,代表尊贵、庄严、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然而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这一颜色是令人不快、讨厌的颜色。在《圣经》中出卖耶稣的犹大身穿黄色的衣服,因而yellow也就被赋予了胆怯、、卑劣之意,如“yellow belly(胆小鬼)”,“yellow peril(黄祸)”、“yellow looks(阴沉多疑的性格)”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像dog,dragon,red,yellow这些词的读音、词义,还要教给学生如何使用及其使用的场合,以及这些词语的文化含义。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英语文化习俗,更好地使用该语言,而且有助于理解本民族文化;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掌握好这些词汇,学好英语,开阔他们的视野,而且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文化。因为,人类所持有的语言既有个性,也有其共性。如果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掌握语言所载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便有助于正确、恰当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

2.习惯用语方面

习惯用语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密切相连,习惯用语大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同样的意思在不同的文化里有着不同的表达方法,英语语言中的习语体现了这种差异。如汉语中有“壮如牛”的成语,在英语中却表达为“as strong as a horse”;中文里的“胆小如鼠”在英文中却是“as timid as a rabbit”。再如英语中“the apple of one’s eye”却是我们汉语中“掌上明珠”的意思,而不是字面上的“某人眼中的苹果”的意思。另外,有些英语成语因为是在特定文化中形成的,所以仅仅从字面上是很难理解的,如“carry coals to Newcastle”从字面上看是“运煤到纽卡斯尔”,但实际它指的是“徒劳无益;多此一举”。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纽卡斯尔(Newcastle)是英国的一个港市,位于英格兰北部泰因(Tyne)河口附近,素以产煤著称,早在1932年就获得了英国国王亨利三世授予的挖煤特许权,是世界上最早的煤炭输出港。因此,向纽卡斯尔运煤,无异于白费力气。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内容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很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难免就会望文生义,或根据中国的文化传统加以理解,要么感到迷惑不解,要么闹出笑话。

3.语用得体方面

语言的交际性是语言的最本质的功能。人们在交际时,话语不可能是一些零碎孤立的语句,双方参与者要能妥善地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中和不同的场合下得体使用上下文连贯的话语。在话语方面,有些话在中国人之间听起来很得体,但在英美人听起来就不恰当,甚至令人误解,伤了感情。例如在日常交际中,人们见面时很自然地要打招呼,可打招呼及问候语在不同的文化中却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社会性,人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体谅;而英美国家则是以自我为中心。因此,中国人见面后,除说声“你好”以外,总还要问“你去哪儿?”、“你在干什么?”等以用来和对方打招呼,而英美人士往往对以上这些打招呼用语和社交方式不理解,还认为是干预他们的隐私权。另外,我们中国人见面也经常会问对方“吃了没有?”,这里“吃了没有”的含义已远远超出“吃饭”本身,它在汉语里是用来表示打招呼或问候对方,相当于英语中的“Hello!Hi!”。但在英语中“Have you eaten yet?”这句话的内涵仅仅限于吃饭。所以,当你问一个英美人“Have you had your lunch?”时,他会以为你在邀请他吃饭而回答:“Thank you,it is very kind of you.”而绝不会回答“Yes/No”。因为在英美国家问别人吃过饭了没有,通常是指间接地想邀请别人一起用餐;而在未婚青年中,甚至意味着希望与对方交异性朋友。还有,中国人同桌吃饭,先吃完者离席时常说:“慢用,慢用”,这是十分得体的情景性打招呼语言,但如对同桌的英美人说“Eat slowly,eat slowly.”的话,他就会莫名其妙,甚至认为你暗示他贪吃而大为恼火。尽管现在大多数学生不再用“Have you had yourdinner?”来打招呼,然而他们还是会误认为字面意义相同的汉英言语,其功能也完全相同。例如当和别人告别时,英语常说“Goodbye.”或“Take care.”,汉语则除了“再见”、“保重”外,主人还会说“慢慢走”或“小心点!”之类的话。若用英语说成“Please walk slowly.”或者“Be careful.”的话,则外国人听了会感到困惑:难道走快了就不礼貌吗?你让我小心,是不是你已知道我会在路上遇到什么危险?而实际上在此场合主人只要说“Bye-bye!”或“Thank you for coming!”或“See you next time!”就很得体。再如当你和西方人结束谈话时对方说“Let’s get together sometime.”你千万不要等着他会再次约你,事实上这是西方人在结束谈话时表示友好所说的。如果缺少文化意识就会在实际交往中对英语本族人感到失望,认为西方人待人不够诚恳,说话不算话,甚至虚伪。

另外,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所以中国人常常是以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的。中国人在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长相、衣服漂亮时,往往会谦虚一番:“哪里,哪里。”而当英美人士的这种赞扬遭到中国人拒绝时,因为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差异,常常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作了一个错误的判断。在送礼物时,中国人常谦虚地说:“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it’s not good.”(这是一点小礼物,不是什么好东西。)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 very good”的小礼物给别人。再比如别人向你表示感谢时,汉语中常说“这是我应该做的”,直译成英语就是“It is myduty.”或者“Iought to do that.”然而英美人听了就可能不高兴,因为他会认为你的帮助不见得出于本意。只是你的职责而已或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应该说“You are welcome.”“It is my pleasure.”“Not at all.”等才是最得体的回答。

还有在书写信封地址时,也表现了不同的文化差异。中国人看问题喜欢从一般到个别。而英美人更注重个别,所以中国人写信封地址从大地址到小地址、门牌号、收信人;而英语中则恰恰相反,从小到大,先写收信人姓名,再写门牌、地名。可以看出,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存在着种种深刻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学习障碍、交际障碍。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文化意识的渗透应是同步的,在英语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培养、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才能更好地掌握运用这门语言。所以,文化因素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了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种种体现,我们应该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和把握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碰到的文化差异问题,以便消除在英语交际中的尴尬情景,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四、如何培养跨文化意识,进行文化教学

我国语言学家张占一曾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流文化。知识文化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时,不直接影响传递信息的文化因素,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艺术等文化知识;交流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因此,教师要做到既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流文化的教学。

束定芳、庄智象(1998)认为,英语教学阶段的文化导入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适合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对于那些干扰交流的文化因素,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做到学以致用。另外,文化教学结合语言交际实践,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展其范围。适合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适度,并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与教材的内容有关,或者是教材的拓宽。文化导入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尽可能地与语言教学同行。

另外,由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在掌握英语语言的同时,教师应该帮助他们逐步培养跨文化意识,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为跨文化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针对当前中国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1.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英语教师要广采博览,厚积薄发,必须熟悉外语教学所涉及的两种文化,即学生的本民族文化和目的语民族文化,成为两种不同文化间的桥梁。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提供外国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在不同场合下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借助所学文化因素去增强理解能力,汲取有效信息,而且还要帮助学生避免用本民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外民族文化,使学生尽快获得一种跨文化意识。因此,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文化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前提就是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至于如何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我认为可以通过途径来实现。

(1)更新教学观念

英语作为一门学科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教与学的双向的互动,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英语综合能力,即通过英语实现交流、学习及其研究。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教师过分地重视其基础的问题,许多的教学内容演变成了重复的背诵和默写;而且,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英语也像其他学科一样,陷于题海,其本身最基本的作为交际载体的特性也消失殆尽,英语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随着现代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对外交流的更加频繁,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不再是会很多英语单词、能翻译很多英语文章的“翻译机器”,而是能够进行实际谈判、实时交流、传播文化的实用性人才。这一要求同样反映在英语教学中。这就需要英语教师摒弃传统的只注重英语语言知识教学的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充分了解跨文化意识的内涵与价值,以文化教学为基点,跨文化意识培养为桥梁,最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加强文化修养

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实施文化教学的主动者和执行者,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将直接影响在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成效。因此,增强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意识显得至关重要。要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我们认为可从三个方面来着手。

其一是重视教师英语文化课程培训。一方面,高师院校要单独开设英语文化课程,如英美概况、英美文化习俗等,使学生具备初步的英语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各教育机构要强化在职教师的文化培训,利用寒暑假等时间举办文化培训班或文化讲座,以提高在职教师的文化素养。其二是教师要主动地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加强文化修养。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文化知识,教师首先必须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尽可能多地学习目的语文化知识,阅读大量的英文报纸、杂志和文学作品等。其三是要重视文化教学。所谓教学相长,学是提高教师文化素养的途径,教同样也是促进教师文化素养提高的途径。假如一个英语教师自身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却不愿意花时间或精力来实施文化教学,那么他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个满腹经纶的学者,而不能称之为是一个教书育人的教育者。也许有很多英语教师会抱怨说自己的工作量大、压力重,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实施文化教学。但这不应该成为教师放弃文化教学的理由。我们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在无谓的重复练习和作业批改上,还不如花点时间和精力试着变通一下。例如组织学生能亲自参与的英语主题文化活动,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这既能使教师在师生互动中增强自身的文化意识,又能使学生掌握特定的文化知识,提高他们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

2.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课堂是文化教学的主要阵地,虽然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但是只要教师充分合理地利用课堂教学的45分钟,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文化内容如此之多,要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有效的文化教学,我认为可采用以下策略。

(1)讲解与解释法

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主要在课堂上,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该语言的真实环境,遇到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时,往往会感到费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直接给学生讲解、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并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选一些典型的、与教学相关的文化信息材料,将它们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课堂上。

在实际英语课堂教学中,讲解介绍文化知识的方法又可以一分为二,一种是综合讲解法,另一种是系统介绍法。很多学者将综合讲解法称为“文化旁白”,指在语言课时就有关内容加入文化的介绍和讨论。例如,在讲到英国报纸的时候,可以介绍几种大报和小报,以及它们的政治倾向和读者群。综合讲解策略能够创设文化语境、有助于联想,这种文化教学的方法用途最广、使用时间最长,但难度较大,它需要教师驾驭语言与文化的能力和一定的教学技能与艺术。系统介绍法需要以文化课程为基础,专门讲授英语文化。目前,不少学校已经尝试开设有关英语文化的选修课,如“英语语言国家概况”、“英美文化简介”等课程,并定期开展文化专题讲座等。系统介绍法能比较集中、系统地呈现某个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学生多维透视该民族的文化,认识该民族的文化思想。但是仅仅提供文化信息、讲解文化特征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能通过实践活动,如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某一文化问题等,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文化差异,增长文化知识,增强文化差异意识。

(2)对比与分析法

在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文化间的相通和差异。对比分析的方法既是跨文化研究的主要方法,又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方法。通过对比,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发现本国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异同,帮助他们正确区分知识文化因素和交际文化因素,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教师在文化渗透时“对症下药”,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文化理解意识的养成。英汉文化的比较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规范及生活习俗等。母语与目的语中的习语、禁忌语、委婉语及比喻等不同文化内涵的对比则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应予以特别关注。

当然,文化对比不是要贬低异族文化,而是在于丰富学生的经历,增强其对文化多样性的敏感度。因此,在进行文化对比的时候,教师本身应该保持客观性,不能偏好于某一种文化而贬低另一种。因为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在地位上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也就是说,教师本身应该具有文化平等意识,才能在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对比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平等意识。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教学是英语教学中一个口语的训练项目,其在文化导入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教师可以参照教材内容,以课本剧为依托,设置一些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分角色进行问候、闲谈、电话预约及送生日礼物等活动,让他们参与角色表演或模拟表演,并鼓励学生尽量以目的语文化的成员的身份表演,根据言语交际的环境来正确使用语言。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或较少有机会同英美人士接触和交流,他们只能将课堂作为操练和运用英语的主要场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性的交际训练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得体应用语言的十分有效的途径。例如,在学过有关问路的对话之后,教师就可以将学校所在市区的主要街道、商店、车站、邮局等建筑物画成一幅示意图,用不同标志表示对话者的所在位置和目的地,并随时将其变换方位,让学生分别扮作旅客和民警,进行问路、指路的情境对话。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可训练学生的口语,又能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逐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来恰当地使用语言的意识。当然,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必要的解释与指导,及时和学生一起讨论语言的恰当性及文化的适合性,并在角色扮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角色和表演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3.强化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学习和掌握外语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在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为了使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及拓展,教师应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努力营造一个英语文化氛围浓厚的第二课堂环境,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为他们提供一个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更广阔的舞台。

(1)利用多种教学媒体

文化不仅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而且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新的语言现象、文化现象也在不断产生,在外语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去了解、探讨、研究这些新的文化背景知识。外语教学就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各种视听媒体和互联网络信息量大、时代性强的优势,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节且,了解掌握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与此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传播意识,培养了他们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开设校园英语广播,让学生自己整理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并用流利的英语口语向全校播送。通过全方位的接触,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

(2)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文化内容本身即广又杂,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又不能在课堂上谈及所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那么,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增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必须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的积累。课外阅读既是课堂内容的延伸,又是扩大知识面的必要途径。教师在指导阅读时需要注意文章体裁的多样性,题材的广泛性,突出实用性与时代性、趣味性。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富含英美文化的报刊新闻、网上下载的英语文章、各类文化小故事等。而让学生读一些简易的英文版的文学作品,做好笔记并交流心得,效果更好。因为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文化以及该民族的心理状态、气质等方面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当然在选择课外阅读的材料时,教师要切忌包办代替,搞“一刀切”,把教师选择的材料强加给学生阅读。课外阅读之所以区别于课堂阅读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的自。要知道,如果不能吸引所有不同程度的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课外阅读就不可能长久地开展下去。另外,在平时报纸杂志的阅读中,教师也要提醒学生主动发掘和积累文化背景知识。这样久而久之,学生才能自觉形成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3)加强课外跨文化交际训练

人们的交际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语言的运用和发展均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在学校,越来越多的校园已经出现各式英文或中英双语标语、指示牌,并定期作适当的更新。如此布置,学生在校内随处可见英语成语、谚语,身临其境。另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交际中多讲英语,并定期开展英语角、英语朗诵、英语演讲、英语晚会、英语短剧表演等活动,来强化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进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学生除了在课堂及校园里了解文化,社会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大课堂,有更丰富、更全面的英语文化信息等待着他们去发现、去发掘。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探索和尝试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各种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和native speakers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交际,了解世界文化,切身体验中外文化差异,培养世界文化意识,进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通过课内外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不仅使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而且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西方文化和本国文化的认识,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文化融合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语

文化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外语学习者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而文化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渗透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推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大幅度地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进而实现大面积地、全面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最终完成时代赋予英语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培养更多的跨文化交际型人才,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文化素养,并有意识地把西方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一方面,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操练,提高课堂文化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要积极帮助学生营造第二课堂文化的氛围,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学生课外跨文化交流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有效得体交际的目的出发,帮助学生排除交际中的文化障碍,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而真正使文化教育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

[1]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胡春洞,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