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忆江南赏析

忆江南赏析

时间:2023-05-31 09:21: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忆江南赏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忆江南赏析

第1篇

双调·折桂令·过多景楼(滔滔春水东流)

周文质

滔滔春水东流,天阔云闲,树渺禽幽。

山远横眉,波平消雪,月缺沉钩。

桃蕊红妆渡口,梨花白点江头。

何处离愁?

人别层楼,我宿孤舟。

【注释】

多景楼:在江苏镇江北固山的甘露寺内。

春水:似借用了“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的名句。

树渺禽幽:形容距离之遥,视野广远。

月缺沉钩:“钩”,是形容月缺的形状;钩前着一“沉”字,巧妙地点出这是上弦月(月缺上半,似沉钩之形)。

赏析

此曲见景生情,最后点出离愁与孤舟。这曲大部分写景,只最后抒情,一问一答,点出而已。表示有好景,只缺少自己的亲人。

【题解】

第2篇

古诗词赏析 古典文化 语文教学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它是我国古典文化的传承,是当今教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模块。它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被人们推崇了千百年。我们学校的校本课选取了古诗词进行诵读赏析。这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还能弘扬我国古典文化,可以说是一举数得。

一、校本课所选取的都是唐诗宋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诗词

吉林省通化县马当学校校本课所选取的都是唐诗宋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诗词,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杜牧的《秋夕》、李煜的《虞美人》……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赏析。

1.诵读诗歌,感知情境

学生初读诗歌,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反复诵读,读出情感。最终能够熟读成诵。

2.解析诗歌,进入情境

我国古典诗词大都言约义丰,内容含蓄,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是简单生硬的翻译出意思即可。而是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到诗词的情境中去。要了解诗词的语言,作者的表达技巧,诗词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在赏析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录音、图片等教具,或者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有所感受。这样学生才能充分了解到古诗词的意境。

3.品味诗歌,深化情境

教会学生在语言中品味古诗词的表现力;教会学生品味古诗词的意境;教学生注重品味古诗词的表现手法,让学生透过古诗看诗人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与诗人对话。从而领悟古诗词内涵,把握古诗词立意。

总之,要以学生诵读为主要手段,在理解与感悟的基础上采用灵活方法进行学习。以达到“一课一收获,一首一新得”的目的。

二、古诗词赏析对学生有着重要意义

1.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和各地风俗

我校所选取的古诗词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唐诗宋词,这些古诗词的作者在古代文学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赏析可以了解作者生平以及思想主张。例如,通过李白那豪迈瑰丽的诗学生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豪放飘逸的,是金钱如粪土的,处在诗坛之巅的诗仙。通过李清照的词学生们可以看到她巾帼不让须眉,是婉约派的宗主。通过李煜的词学生们知道了他的词是“词苑国色,哀歌绝唱”……

很多古诗词的内容都直接或间接描写了各地的地域风光或者风俗人情,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够了解各地的地域特征以及风俗习惯,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2.古诗词赏析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

(1)积累字词和古诗

古诗词中有许多生字生词,学生在赏析古诗词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扫清字词障碍。我们班级的学生每学期赏析30首左右古诗词,整个初中阶段就会积累100多首古诗词中的字词。学生积累100多首古诗词,对学生的诗词储备有很大帮助。

(2)有助于对联内容的积累

对联知识是整个中学阶段考试中都有的内容。有些对联是根据古诗词出的,如果学生积累大量古诗词,了解其内涵与意义,就会对对联知识有所帮助。

3.古诗词赏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学生在赏析古诗词之前一定要反复朗读,朗读古诗词时,对感情的投入要求很高,学生朗读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在阅读现代文或者闻言文时,尤其是诗歌朗诵时,能力也会增强。

4.古诗词赏析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古诗词的魅力在于它和现代诗歌完全不一样,它能够引领学生进入一种与现代社会截然不同的情境中。那种清新雅致的意境能使学生的心情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有助于学生养成不骄不躁的性格。

5.对学生现代文学习有所帮助

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比理解现代文含义的难度大,如果理解了古诗词的内涵。学生在学习现代文中关于文字内涵、作者情感以及对所学习文章中出现的古诗词意思、内涵的理解都会有所帮助。如:《说屏》一课就文白相杂。

其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以及“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都出自古诗或古文。学生在赏析了多首古诗词之后就会轻而易举说出这几句古诗和古文的意思。

6.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学生积累大量古诗词,在写作文时就会根据具体内容选取不同的古诗词嵌入其中,这些古诗句在作文中就会起到画龙点睛或者增强美感的作用。

7.为高考语文中古诗词赏析作准备

高考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赏析已经越来越被重视。我校的古诗词赏析课在初中阶段就对学生的古诗词赏析能力进行培养,学生上高中以后赏析古诗词时就不会特别吃力。这样就是提前三年为高考语文的古诗词赏析作了充分准备。

第3篇

【关键词】 语言特征 形式丰富 方法小结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22-01

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随着现代生活文化的发展,语言越来越丰富的时代,我们这一瑰宝还再闪耀着其魅力。但是,由于古典诗词的学习有相当的难度,现代社会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对古诗词的教授,大都停留在记诵之层面,所以大多数学生的文言功底较薄弱。对稍有难度的诗词,就望而却步。这一现象导致孩子们对古诗词失去兴趣,那么孩子们对古典诗词的赏析能力就可想而知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初中毕业考试说明》中关于古诗词的考察要求:能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领悟内涵并品味语言。

一、认识古典诗词的魅力――从古典诗词语言特点入手

通过《走进古典诗词》的专题讲座,教师带领学生从语言本身的特点领悟诗词的魅力。

1、改变词性,言简意丰。

词性的改变,是古人炼字、用韵、达意的需要。改变句中的某个词的词性,有时会给整首诗词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果。这个词就可能是“词眼”或“诗眼”。例如: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春风又绿江南岸”――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悦”、“空”、“绿”都是形容词的使动词用法:“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绘了阳光普照,清晨古寺山林清幽的美景,让鸟儿欢悦起来;望着寺中清澈的潭水,涤荡人心,所有的凡尘往事都可以抛向脑后,顿时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安宁。诗人的旷远淡泊的胸襟和追求山林之乐的隐逸情怀溢于言表。王安石在路过瓜洲,怀念金陵故居时写到“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反复删改了十几次,最后才选到了这个“绿”字。这里,一个“绿”字,把春天江南色彩以及它与春风的关系,非常巧妙、确切而又形象的表达出来了,也传达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词语活用的妙用,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起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2、把握诗词的色彩,构筑诗情画意。

古人常把诗词画融为一体,以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诗中鲜明的画意,要调动读者的感官,尤其是视觉效应。而触及视觉的文字应属于表达色彩的词了。例如: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的《忆江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红”、“绿”、“蓝”三个词,江南的春天来了,红彤彤的太阳,照在江花上,让花像一团团火焰在燃烧。清澈的江水在花草的衬托下,映着天空,江水变成了蓝色.色彩表胜景,色彩含心情。我们从色彩组合的字眼中体会到鲜明的节奏与浓郁的画意和情感。

3、实词、虚词结合,融情于景。

这里主要说古诗词中的连词、副词与具有实在意义的动词、名词、形容词等组合,有强化表意或传情的效果。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中“都”强调了大自然的“寂”,而“但”连接出了“钟磬音”,以动衬静,更衬托古寺的寂静。“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才”,也能突出诗人描绘的是西湖初春的景象。

由此可知,抓住诗词中能粘合情与景的实词、虚词,以“融合”诗词的情与景,也能很好的体会诗词的意境。

4、语序颠倒,特别强调。

古典诗词中,大部分诗词的句式结构是按常规语序安排的,但由于表达的需要或韵律的需求,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句式结构。

古典诗词的句式是复杂的、灵活而多样的。唯其灵活而多样,才呈现出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因此,了解古典诗词的一些特殊句式结构,对于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是大有益处的。

二、课外拓展,让古诗词从课堂走进学生的活动

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寻找古典诗词中的乐趣。

1、举行语文活动,搜集整理自己喜欢的诗词资料。

2、书法大赛。

3、利用寒暑假出游的机会,让学生寻找景点中有关对联、古诗词背后的故事。增加见识。开展故事大会。整理成集,发给学生。

4、寒假前,教给学生对联的知识,然后让学生试着给家里自创对联。

三、方法小结

1、培养学生兴趣。

首先,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古诗词。比如店名、广告语、电影名称,学生们喜欢的歌词,作文中的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古典诗词的言简意长,笔墨精炼,形象生动,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这一鲜明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其次,选取学生熟悉的诗词,通过专题讲座,从语言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词。古代诗词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词的色彩、词的虚实结合、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解诗歌语言的组织规律,使学生大致从语言本身的特点体悟古诗词的魅力。走进本质的东西,学生会印象深刻。

最后,把学生自己创作的成果进行汇总、整理,放进成长记录带。比如,《我喜欢的――诗词》作文,大家搜集的有趣的对联、古诗词背后的故事。了解古代诗词名人的资料、手抄报。

2、抓住有效的课堂,增加学生古诗词量的积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首先,从日积月累开始。布置课下背诵,在早读或课堂进行检查、督促。达到量的积累。

其次,课堂点面结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赏析方法。运用习题,训练学生达到潜移默化,举一反三的能力。

最后,施行奖惩机制,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初一的学生,大多数好表现,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于是笔者就借助政教处考核学生的德育量化积分,在语文科目上也采取了与考核挂钩的措施。从初中第一堂语文课开始,就告诉他们要提高课堂效率,最佳的办法就是多说、多思考。只要你思考过的,无论表达正确与否,都会被奖励一颗星。小星换大星,大星换积分。因此,课堂收效甚好。

四、总结

实践证明,应用于生活的内容,才容易渗入学生的意识,无形中也会提高学生古典文化的修养。让我们的古典诗词从课堂走向生活。让孩子们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一个小小的力量,汇集到一起,就是一代人的力量。那么在未来的日子,古人留下的古典诗词――这一文化瑰宝,还会继续发挥它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3年修订版

第4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情感丰富,同时蕴涵着高尚的思想内容,是小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古典诗词魅力的良好途径。笔者根据一线教学实践,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做好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分析: 一、吟诵品味,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大多是格律诗,具有音乐的节奏和韵律,语言也凝练精确。教师可以通过吟诵品味带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在含义,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通过吟诵,一方面可以感受古诗词字句的整齐均衡,感受用词的平仄变化、押韵、节奏,品味其中的音乐美。另一方面可以品味古诗词语言的凝练、精确、优美。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诗人易稿过程中用过的“到”“过”“入”“满”,通过比较,感受“绿”字用形容词作动词带来的色彩感和动感。此外,不同诗人的作品,在语言上具有不同的风格,如王维的清雅、李白的豪放、白居易的通俗,也可以通过吟诵来得到不同的美感。

二、启发想象,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古诗词大都注重意境的塑造,通过对诗词中意象的描写营造出意境,展现出画面美。意境是意象与情境、感情与景物的深入交融,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诗词中的意境进行想象,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例如,孟浩然的《春晓》,短短二十个字,通过对春眠、啼鸟、风雨声、落花的描写塑造出春日早晨的景色,读起来通俗易懂,但是让小学生领略诗中优美而略带感伤的意境,并不容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暮春时节的落花场景,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诗中的情境,让学生在视觉、听觉、想象的多感官融合中感受诗词的优美意境。而《江雪》《枫桥夜泊》《忆江南》等诗歌也可以通过诗配画的形式进行赏析,将视觉的感受与情境的想象结合起来,感受诗歌或苍凉、或幽静、或喧嚣的意境,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三、体验感悟,感受古诗词的情感美

情感是诗词的生命。古诗词中蕴涵着深厚丰富的情感,或思乡、或爱国、或感恩、或感悟自然,都是传统文化遗产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含义、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的基础上,体验感受诗人表达的真切感受,接受真挚浓烈情感美的熏陶。例如,孟郊的《游子吟》展现了游子临行前母亲的难舍,表现了如春晖般伟大的母爱;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王昌龄的《从军行》展现了奋战抗敌、誓死保卫家园的爱国之情;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表现对大自然的憧憬与热爱之情……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让学生体验诗人高伟、深厚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实现语文教育的人文功能。

四、分析探究,感受古诗词的思想美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古诗词中也隐藏着作者真实的情感和思想。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几十首古诗词,在内容上健康向上,思想上丰富多彩,或豪放浪漫,或寄情山水,或忧国忧民,或求真务实,都能够成为审美对象。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穿越时空,与诗词作者进行心灵上的对话,接受思想上的洗礼,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例如,在教学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引导学生感悟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和奋斗精神;通过对诗句“春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分析,探究伟大的奉献精神;而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古诗词的审美价值,充分利用古诗词的教学价值,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思想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第5篇

说起“水乡神笛”,不能不提到他的恩师赵松庭,也不能不提到20世纪60年代初由赵松庭发明的排笛。这种把曲笛,梆笛和高音笛并排绑扎一起,用来轮番演奏的“新式武器”,无论音域,音色,表现力都是其他单笛所无法比拟的。当时,刘管乐听完赵松庭用排笛演奏的《荫中乌》之后十分赞赏排笛的神奇表现力。由于赵先生1976年调入浙江艺术学校任教,故他发明的排笛,主要由他的众多弟子来实践和完成,蒋国基便是其中的高手之一。以《自然之声——蒋国基的笛箫世界》为例,其中《水乡船歌》,《西子湖畔采茶忙》、《村笛》。《断桥会》、《采桑曲》等均由排笛来演奏。

在众多排笛曲中,《水乡船歌》是其中的佼佼者。这首写于1975年,成于1976年的代表作,其旋律和构思早就印在蒋国基的脑海里。当1973年来到歌舞团之后,他立即就投入创作,其间一首首熟悉的嘉善田歌和一幅幅水乡优美的画面时时在脑海中浮现。所以,我们在分析《水乡船歌》时,不能离开以上这两个重要的“元素”。其结构,有的地方类似于西方曲式“三段体”。有的地方类似于嘉善田歌中的“多人接唱”,即散板[滴落声]到垛板[急急歌],再到散板[滴落声]结束。为了便于分析,笔者用ABA来标示,引子为散板,记谱虽然有节拍,但实际演奏是自由的,让人如临江南水乡广阔的大田之中。在三个乐节处理上,第一乐节曲笛从低音Ia级进上行至中音Ia,第二乐节从中音sol级进上行至高音sol,也几乎是全曲的最高音,那种嘹亮、宽阔、悠长的田歌声即刻在你身边扬起,当高音sol出现片刻之后,随即下行级进至高音re,高音re也很悠长,且伴随着倚音和颤音。让人回味的是,这时突然出现一个十二连音、跨度两个八度的下行至低音sol,这~句简直妙极了!A段慢板(4/4)由a、b、a1,b1构成,继续用曲笛演奏,a段蒋国基吹得非常平稳,音乐律动犹如船歌般的;a1段神奇般出现高音笛,音区突然提高两个八度。这一段“好似船拐了一个河弯之后,突然迎来了宽广的湖面,微风夹着细雨,迎面吹来,令人精神为之振奋。”b1段又神奇般转回到曲笛。B段的小快板(2/4),由c、C1、d、d1构成,转成F调梆笛演奏。对B段的演奏,蒋国基紧紧抓住“对比”两字,“在情绪上平稳变为欢快,在手法上优美抒情变为跳跃激情,在演奏风格上连贯细腻变为顿挫豪放。”。主要通过吐音,剁音、花舌、颤音等技法的综合运用,并逐渐形成。A1段是一个浓缩性的再现慢板,只再现A部的a,b两部分,省略a1、b1,回至曲笛演奏,音乐继续像流水一样行进在水面上。尾声是三个悠扬的长音,速度渐慢,力度由中弱(mp)到很弱(pp),似乎船队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渐渐远去。

要演奏好《水乡船歌》这首笛子曲,要自如地换好四次笛,第一次是C调曲笛换奏高八度的C调梆笛,第二次是C调梆笛回至C调曲笛,第三次是C调曲笛换奏F调梆笛,第四次是F调梆笛回至C调曲笛。在这四次换笛中,第一次要掌握好指距和笛孔的大幅度缩小,第二次要适应口风突然扩大的需要,第三次要把握好音准,第四次要让前面富有激情的情绪回至平稳的旋律上来。而这些,蒋国基都做到了,真可谓是“胸有成竹,抓紧而不慌乱,从容而不拖沓。”。

在蒋国基的脑海里,排笛和赵松庭,浙派笛子以及他所追求的江南风格紧密相联,作为赵松庭的亲传弟子,浙派笛子的代表人物、浙江歌舞剧院的笛子演奏员,他有义务和责任去演奏,推广、宣传排笛。事实也是这样,当蒋国基拿着排笛及其他出现在舞台上时,排笛神奇般的变化,不仅征服了国内听众,也征服了国外听众。如1986年,他随中国浙江民乐团赴芬兰演出,在芬兰引起轰动。“芬兰第一大报《赫尔辛基新闻》说:‘中国音乐有绵延数千年的传统,即便是民间音乐,也绝无粗糙之处,而是充满了优雅的风度。’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国青年笛子演奏家蒋国基演奏的那一支支乐曲,《卡依努报》说。‘蒋国基热爱大自然,热爱他的笛子,否则他不可能成为如此优秀的演奏家’,‘在乐曲中,他已经变成了一只小鸟,一只渴望自由,热爱生活的小鸟!’”。

2006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蒋国基笛曲选》,共收入蒋国基创作或与人合作笛曲32首,其中独立创作(或改编)9首,分别是《喜悦》、《金秋》,《忆江南》、《雁荡秋色》、《水乡船歌》。《老六板》,《京剧流水板》,

《玉笛情思》、《在泉边》;与人合作23首,这32首笛曲,从整体风格来看,充满着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形成江南水乡风格特色有三个因素不可或缺:一是和他的水乡经历分不开。这个“经历”即0岁到13岁的杭州、西湖,13岁到24岁的(水乡)海宁,皮影剧团;二是和浙江歌舞团始终坚持以江南风格为主要特色分不开。成立于1957年的浙江歌舞团,涌现出许多民乐大师,如赵松庭,钱小毛,沈风泉、宋景濂、王恢南以及当时与蒋国基同出师门的詹永明等。该团坚持出人出作品,创作(或改编)笛子独奏曲《早晨》,《二凡》《三五七》、《鹧鸪飞》,《断桥会》、《西湖春晓》,歌舞《采茶舞曲》,打击乐合奏《渔舟凯歌》,三弦,琵琶二重奏《江南春》等。1973年(借)调入歌舞团的蒋国基就是在这样一个互相帮助,充满热情,创作氛围高涨的团体中工作着。学习着:三是和赵松庭、钱兆熹等民乐大师的帮助指导分不开。如写于1975年的《水乡船歌》就是在赵先生的指导下完成的。钱兆熹为浙江歌舞团驻团作曲家,在50多年的创作生涯里,大多数的作品是为民乐而写。为笛类创作(或编曲)的作品有《原始狩猎图》、《双声恨》,《龙吟水》,《杨柳怨》、《和》、《梅花引》等。这些作品,“牢牢立足于本民族传统之上,而又大胆发展于现代意识之中,”(金湘评语)为蒋国基等演奏者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除创作笛曲外,蒋国基还与人合作创作其他吹奏乐曲,如竖笛曲《上埃及舞曲》、巴乌曲《渔村晚霞》,埙曲《雷峰夕照》、箫曲《小霓裳》、唢呐曲《喜悦》、葫芦丝曲《田歌》等。这些吹奏乐曲多为小作品,但首首短小精干,小巧玲珑,很受听众的欢迎。如巴乌曲《渔村晚霞》(素材取自东海渔歌)采用宫调式,散部7小节,慢部(4/4)14小节,中部(2/4)40小节,快部16小节,(尾声)散部3小节,听完之后,犹如眼前出现一幅美丽的渔村晚霞。埙曲《雷峰夕照》(素材取自越剧等)只有73小节,宫调式,用自由衍展式发展主题,造成一种“烟光山色淡溟蒙,孤峰尤带夕阳红”的意境。箫曲(小霓裳),根据江南丝竹改编,在保持江南丝竹典雅,优美,静娴的基础上,在几个插部中大胆进行调式调性的变化,使“唐明皇梦游月宫,听霓裳羽衣舞曲”的意境得到很好的体现。

赵松庭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南方曲笛演奏家,他在开发新型笛子、研制新乐器上有许多发明和创造,这对蒋国基和其他众多弟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对先生研制出来的新乐器,如弯管笛、低音大笛、篪等,一众弟子都积极加以实践和推广。1996年蒋国基在曹建国笙独奏曲《剑》的基础上,改编为低音笛而作《剑》:1999年又在曹建国篪独奏曲《大漠》的基础上,改编为弯管笛而作《大漠>。除这些之外,他还与常敦明先生合作,1998年研制出长320厘米、直径粗5.5公分的巨笛。巨笛研制成功,消息迅速传至北京,当年即受邀参加2月11日晚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举行的元宵联欢会,在晚会上,他和常敦明、林克仁一起用巨笛吹奏《南泥湾》,总书记连声称赞:“妙!妙!”他问身边的王昆、李谷一:“这么大的巨笛从什么时候有的?”王昆答:“我也是第一次看到。”“你们搞音乐的也是第一次看到,那可见是新生事物,等演出结束后我也要吹一吹。”2007年,又和常敦明合作研制出长160厘米、直径粗5.3公分的双人笛。

为低音笛而作的《剑》,由“剑舞在场上”,“中板”、“小快板”,“慢板”、“快板”。“尾声”六部分组成,笛子不同技巧如叠音,剁音、打音及循环换气等,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发挥。为弯管笛独奏曲而作的《大漠》,“以委婉舒缓的旋律,以平静,悲凉、激越等多种情绪的交替变化,营造了一种静谧、憧憬的意境,描写了人生的沧桑感。”。

双人笛实际是倍低音笛,由于管身长,需俩人默契配合方能吹奏出美妙的旋律。如何能达到好的效果?蒋国基想到了一首(早期)用越剧唱腔而作的排笛独奏曲《令哦调》,把它改成双人笛之后:乐队先是一小段带有轻快六度大跳音程作为引子进入,双人笛随即开“唱”,虽然俩人一吹~按,但上滑音、下滑音等处理得非常好。经过两乐句的变化之后是一个间奏过门,这时,吹者出人意料地从(硕大的)双人笛顶部取出一支小梆笛,用小梆笛继续模仿唱腔,但声音比双人笛高出两三个八度。这时的按孔者,扮演一个类似相声中的“捧哏者”,肩背双人笛,用口哨声、拍板等与梆笛应声附和,这“一逗一捧”妙趣横生!

巨笛相当于“三人笛”,不仅要求吹者的气流速度要缓耍慢,而且按者也要极好配合,方能吹奏出美好的旋律。对这种罕见的“庞大武器”,观众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2002年2月,蒋国基赴南非演出,分别用弯管笛、巨笛、低音口笛、微笛演奏《茉莉花》等多首中国乐曲;还和南非竖笛演奏家“响亮的杰克”同台演出。“演出受到了全场二千多观众的热烈欢迎,一位观众跑到舞台上,握着蒋国基的手说‘在南非能够听到这样的音乐、看到这样大的笛子简直是一种特权,这才是纯正的中国音乐’。南非戏剧学院院长贝教授走到蒋国基和杰克面前赞赏道:‘你们演奏非常精彩,中国的笛子与南非的竖笛相比,具有更大的空间感,你们的演奏不仅古朴典雅,而且浩瀚辽阔,特别是中国的笛子与南非的竖笛对歌这一段就非常精彩,使人感到忽而在云端,忽而在地面,忽而在高山,忽而在峡谷……它给人们极大的艺术享受’。”

结语

蒋国基的笛艺风格,我们可以把它总结为四点,一是笛声天生固有一种水汪汪的神韵,或称“清,新,透。亮、柔、润”六字;二是他一生都在追求江南水乡之神韵,且几十年不变;三是不满足于演奏曲笛,梆笛、排笛等,大胆尝试中国各种吹管乐器,是一位“比较全面的演奏家”(朴东生评语);四是努力开拓如双人笛、巨笛等新型乐器的研制。他还多次受邀赴武汉、香港等地讲学,与人合作出版《笛子入门教材》,发表《笛子演奏五讲》、《赵松庭笛曲赏析七篇》,组织纪念赵松庭先生专场音乐会,等等。

“水是生命之源,灵魂之泉。水乡是平和安乐之乡,聪明活泼之乡,富足温饱之乡,充满生机之乡。”。让我们扎根这片土地吧!①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蒋国基笛曲选》(增

第6篇

选入教材的古诗词,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古诗词本身颇具情感性,如韵律之美,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把握古诗词中一泻千里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说,“情感教育”是古诗词教学的灵魂。

1、以情传情

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以情育情。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老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老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其次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生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探讨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和错误时,要多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更加佩服教师,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再者,教师要注意对孩子个性的培养,也就是说,在不忽视任何一个孩子的基础上,对于孩子的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见解要给予肯定和宽容。遇喜不狂、遇激不怒、遇繁不厌、遇挫不沮、遇惊不慌。由此看出,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诚心唤醒真心,以情传情,促进学生的情感教育。

2、想象入情

有些古诗词将感情寓于一定的形象融于意境之中,要启迪学生通过想象来体味和赏析。“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爱因斯坦语),令他兴奋,令他深味,令他珍藏永远,以至激发抑之不灭的兴趣,产生神圣的好奇心与惊人的创造!譬如:杜甫的《旅夜抒怀》中“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学生一般把它当作了比喻来理解,难以窥透诗人的心情。可以激发想象,在当时国灭家破、妻离子散、颠沛流离的情景之下,诗人“危墙独夜”,说自己象一只沙鸥那样渺小,那般魂无所依、漫无目的地飘忽于天地之中,该是一种怎样凄惶的心境啊!这种复杂的心境正是由“沙鸥”的形象具体表达出来的。而教学之中,教师应当引导和帮助学生借助各种资料充分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以提供想象来源,围绕诗词中的形象进行发掘和想象,进入情境,产生共鸣,促进理解诗词的内涵,体悟到诗词的深远意境,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又如陶渊明的《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隐居桃源,在低头采菊与仰望见山这一不经意的瞬间,与篱笆和南山形成了一种若有若无的默契,进入了悠然恬淡自适的佳境。这两首古诗中的形象不是单一的,而是通过几种形象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意境,需要学生对诗作背景、诗人情调有所了解,并且进行想象,才能够进入情景。教学中,不宜对学生进行直接讲解,而是靠点拨,想象来自我感悟。对于学生感悟到的内容,只要不违背诗人表达意图,我们就应当给以肯定和鼓励。

3、借景悟情

优秀的古诗词,不仅提供了大量的认知信息,还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这些情感又可分为审美情感、道德情感、理智情感。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但是由于时代的距离和隔阂,学生难以体会和感悟,那么我们可以在课堂之前搜集相关的图片、影像,组织走进图书馆,调查人文历史等,以产生最佳学习情境。例如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以及“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等,由于学生没有亲眼目睹黄河滚滚、浊浪排空的气势以及动态的壮观,自然不会有豪迈的气概和放旷的感受,就难以产生真实感受,就更不容易体会到诗人借助这些意象所表现的内心感受。教学之前,我精心制作了幻灯片,搜集到有关黄河气势逼人的录相,课堂上那雄浑磅礴、泰山压顶般的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以及“山随平野尽”的画面生动的展开,将学生带入忘我的情境之中,再来组织教学,就会身临其境,言出由衷了。

4、璧合扩情

所谓璧合,就是珠联壁合,利用比较、对照、映衬等手段,与学生熟悉的诗词横向和纵向联系,这无疑有助于学生拓宽、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增强对“情”的感受力。同样是写月亮,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借明月自喻孤高,试图忘怀一切,发出“我欲乘风归去”的奇想,但终究不如人间。以月圆衬托离别之情,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形象地勾勒出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境界以及对普天之下的人们的平安祝愿。同样是苏轼的诗词,“明月夜,短松冈。”却寄托了身居偏地,事过境迁,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也是写月亮,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送别之情;白居易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是铺设情境,营造气氛。

第7篇

新课程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事实上,儿童具有潜在的学习欲望,就在于教师能否去激活。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能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以一种主动的精神去汲取知识、运用知识。

《游园不值》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诗中描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全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景中含情又景中寓理,既能引起读者的许多联想,又能使其受到哲理的启示,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以下就古诗《游园不值》的教学课例赏析,谈谈杭州市拱墅区实验学校吴丽君老师在教学中采取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吸引学生对古诗入迷的做法。

一、激趣导入

师: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轻的脚步走来了,现在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同学们,你们眼中的春天,亲身感受到的春天,或者是在书上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生:春天来了,小鸟在空中飞舞,小草发芽了,小孩子在树下玩耍。

师:是呀,可是春天美在哪里呢?

生:小鸟在枝头在叽叽喳喳地歌唱。

生:春天来了,鲜花盛开,绿草如茵。

生:小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

生:柳树发芽了,露出嫩绿的叶子,看着这碧绿的柳枝,不禁让人想起贺知章的诗《咏柳》。

师: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他的诗,感受一下春天的美。

生齐背: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春天是美丽的,是诱人的,令人陶醉。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用诗文来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游园不值》。

生读题。

【评析:古诗云:“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读罢上述教例,给人的感觉真可谓是自然而然,没有一丝矫揉造作之感。不是吗?春季谈春,见证春天,用古诗来感受春天美好的意境,正适合时宜。老师的语言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学习一首赞美春天的诗,可谓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足见教者开场艺术之高、之妙。】

二、自读诗文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有谁了解他?

生:我知道叶绍翁是南宋时期的诗人,字嗣中,号清逸。

生:我来补充,叶绍翁最擅长七绝,著有《四朝闻见录》。

师:自由朗读全诗,能不能做到通顺流畅。

生朗读后指名读。(谁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第一位读后,评价:

生:老师,总体上他读得不错,但刚才他读错了一个字。“扉”读第一声,不读作第三声。

第二位读后,再评:

生:他读得字音正确,也比较流利。

生:老师,我觉得他们读得太平淡了。我想把作者的感情给读出来,行吗?

师:好呀,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生读。

师:读得真好,不仅把字音读准了,而且抑扬顿挫,很有韵昧。同学们,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生比赛:

师:听你们读得这么热烈,老师也想读一读。

师读。

师: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情绪饱满。

师:谢谢夸奖!不过,今天吴老师的声音有点沙哑,没有你们的声音好听。我相信,你们中一定有比老师读得还要好的。有信心超过老师吗?

生挑战。

评析:好一个自读诗文!虽是自读初读,却已是声情并茂,抑扬顿挫,韵味十足,可见教师点拨艺术之高。在这段教学当中,教者没有充当裁判、教练,而更近似于一位文艺节目的主持人,让他的学生在尽情展示,自由评点,激情赛读,“这边歌来那边舞”,甚至连老师也不甘示弱――“粉墨登场”一回,最终引起了学生的挑战。这一片段表面看很热闹,热闹之余,我们不难看出教者的“匠心独运”――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只有充分地读,读出情,读出味,才会帮助学生去品味、欣赏,从而更深地去感悟古诗。

三、理解诗意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比老师要棒多了。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从诗文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就是说,有一枝红杏从墙里伸到墙外来了。

师:对,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课文中的插图,画中的杏花开得多艳呐,它已经越过墙头。

生:我读懂了“春色满园关不住”,这句说这满园子里春色是关也关不住的。

师:对,这句浅显易懂,表述方式和现在的一样。

生:我懂了“小扣柴扉久不开”中的“小扣”一词,它指的是轻轻地敲打柴门。

生:我知道“柴扉”就是指柴门。

生:我懂了“久不开”的意思,是说很久也没有人来开门。

师:为什么很久没有来人来开门呢?

生:可能是主人不在家吧。

生:因为他轻轻地敲打柴门,所以主人听不见呀。

生:也许是因为主人在睡觉,没有听见敲门声。

生:也许是主人在园子里欣赏春色,被园的花草树木陶醉了,因而没有听到敲门声。

师:你们的想象可真丰富,那么,诗人心中是怎么想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一句诗。生读。

生:老师,什么是屐齿?

生:我知道,屐齿是指木头做的鞋子下面的横条。

生:我想大概是鞋子底下的纹路吧。(抬起脚,演示给同学看。)

师:对,不过诗人穿得不是我们这样的鞋子,他穿的是一种木头鞋。请大家观察一下插图。

生:我知道这句是“苍苔”指的是青苔,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苔藓。可是我不知道这句中“应怜”是什么意思?

生:我查了资料,我知道这里的“怜”不是指现在的可怜,而应该解释为“爱惜”。

师:对,你能通过查阅资料来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这里的“怜”是喜爱,舍不得的意思。因为是诗人自己的猜想,所以他用了“应”字,这里解释为大概、可能。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生:主人舍不得屐齿印在他的青苔上。

生:大概是主人舍不得我的屐齿在他的青苔上留下印迹。

生:他们说得还不完整。应该解释为:大概是因为主人爱惜自己的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

师:看来同学们都理解了这句诗。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小扣柴扉久不开”了吧,你们能用“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回答吗?

生:大概是因为主人爱惜自己的青苔,怕我的鞋子踩坏吧,所以我轻轻地敲打柴门,很久也没有人来开。

生:之所以我轻轻地敲打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门,也许是因为主人怕我的木底鞋踩在他的青苔上。

【评析:“诗人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让学生入境呢?《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没有对话就没有沟通,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学。要让学生入情入境,就必须让学生通过对话来感悟、来体验。上面的教学中,在整体感知古诗后,教者就让学生与文本、诗人直接进行了对话,理解了古诗的大意,悟出了诗人由扫兴到高兴的情感迁移,让学生入情入境,学生俨然已成了诗人,从而真正悟出了古诗的内涵。

四、领悟诗情

师:诗人满怀喜悦去朋友家观赏美景,结果却没有见到主人。现在你知道《游园不值》的意思了吗?

生:游园不值就是指想去朋友花园游玩,结果没有碰到主人,扑了个空。

生:没有遇到主人,吃了个闭门羹。(学生大笑)

师:对,说得很形象,诗人兴致勃勃地来,却碰了个钉子。你们想,他此时的心情怎样?

生:他肯定是非常失望。

生:他感到非常扫兴。

生:他的心里肯定在埋怨,这个朋友真不讲交情,不够义气。

生:我觉得他朋友真够小气的,美景是让人欣赏的,何必自己一个人独占呢?

师:诗人游园却没有遇到主人,本来十分扫兴,无意间抬起头,却发现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枝红杏带给了诗人意外的惊喜,不由发出感叹。

生齐答: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再读全诗。

学生朗读全诗。

【评析:“诗言志”“言为心声”,作者写诗肯定是有其目的的,一定是要抒发其某种情怀的。在古诗《游园不值》中,诗人流露出了其前后两种不同的感情,但这样的感情变化教者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学生的读和悟去体会的,难怪学生一个个形象地揣摩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因为此刻他们已完全置身于诗中,完全领悟了古诗所蕴涵的感情,完全成为了诗人自己。】

五、品评诗文

师:诗人叶绍翁很巧妙地把自己一次游春的经历用凝炼的诗句描绘出来,表达了他对春天美景的喜欢之情。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原因。

生:我喜欢“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这句话告诉我们春天已经到来了,红杏已经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向人们报告喜讯呢。

生:我喜欢“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这句告诉我们,春天的到来不会因为你的吝啬小气而推迟到来的脚步。

生:我也喜欢这句,春天的美景是关不住的,季节的轮换也是谁也挡不住的。

【评析:《语文新课程》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尽管学生已经领悟了诗情,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古诗句中还是有他的“最爱”,学生的“最爱”也正是其感受最深的地方,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六、拓展学习

师:刚才,我们一边学习读书,一边揣摩;一边读书,一边体会,不仅学懂了古诗,而且还把古诗读得有滋有昧。大家愿意试着用这种方法再学习一首描写明媚春光的古诗吗?

生齐:愿意。

师出示朱熹的《春日》。

生齐读: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同学们可以通过多读、多揣摩的方法,反复练习读古诗,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学会它。

生读诗,小组讨论交流。

师:在诗歌的百花园中,描写春光的诗歌还有许多许多。下面就请大家边听音乐,边欣赏着美丽的春光,想想:你还能回忆起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或者是想说哪些赞美春天的话?

生回答:杜甫的《绝句》,白居易的《忆江南》,杜牧的《江南春》,贺知章的《咏柳》。

师:现在,你最想朗诵的是哪一首古诗?就请你站起来背诵。

生背诵。

【评析:《新课标》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我们的语文不要局限于课堂40分钟的文本资源,要善于开发、引导学生去拓展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走进更广阔的学习时空。所以,在学完古诗后,教者将学生带进了古诗的王国,让他们尽情地去回味,乃至着迷,达到了语文课堂所追求的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的境界。】

七、语文实践

师:今天我们赏析了古代诗人笔下描写春光的佳句,使得我们大家顿时觉得我们的生活中春意盎然!课下请大家继续收集有关古诗或者创作赞美春天的诗歌,下次我们的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就是召开《春之歌――诗歌朗诵会》。

【评析:课将停,意犹存。学生还沉醉在古诗的美好意境之中,此时此刻的他们已完全陶醉了,他们不希望课堂的结束,希望仍然停留在这一美好的时刻,让他们尽情地欣赏品味。教者以此为契机,给学生一个再次欣赏的机会――诗歌朗诵会,又一次给学生增加了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言:“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总体赏析】

一直以来,我们教学古诗的步骤大致为:说诗题、解诗意、设诗境、悟诗情的四段式。今天教者独辟蹊径,以对话贯穿教学的始终,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吸引学生对古诗入迷的做法,上出了一堂令人拍案叫绝的好课。

第8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读;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30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备受文学爱好者的青睐。于众多的文学形式中,诗词是最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真实的自我,你若能细细品味其中意趣,便要沉醉心迷了。可是,这些穿越千古熠熠生辉的文字,在中学生的眼中,虽有时觉得可以意会,但更多时候是“望而却步”,对于诗词的鉴赏便无从下手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在教学古诗词时,让学生从以下两点入手,把较难的问题变得容易起来,从而让他们也能揭开古诗词神秘的“面纱”。

一、学会“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于漪老师在《面面观》中也说:“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确实,读是感知教材的重要方式,是获得文章内容的主要途径。它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读,可以陶冶情操,增强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注重“读”,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

每学到一首诗词,笔者都要求学生试着“三读”。

一读读准字音停顿,感知音韵美。古诗词尤其是格律诗的行文有着严格的平仄要求。其章句中的平仄交替客观上决定了诗句语言的抑扬顿挫,诵读起来有明显而强烈的音韵味,这种音韵味同样有着独特的美感。音韵美是古诗词尤其是格律诗的一大特征。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诵出诗句的音韵美是起码的要求,也是对诗句深入理解的必经途径。一般来说,“平”则扬,声音可放得舒缓绵长些;“仄”则抑,声音可短而急促些。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由学生读,可以是教师做示范读,可以是听读名家朗诵。总之,这个过程不仅要把要把诗词读准度通读顺畅,还要感知到诗词所独有的音韵美。在教《一剪梅》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欣赏用这首词谱曲的歌曲,再教学生学唱这首歌,让学生轻声地、动情地反复咏唱歌曲,在吟唱中去感悟、去理解、去发散、去想象。

其实,好的诗词就是音乐,那长长短短的句子,和谐的韵脚,读出来或是唱出来,其悦耳的程度恐怕都不亚于《平沙落雁》、《阳春白雪》吧。

二读读出意象,体会意境美。意象是古诗词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古典诗词就是由意象有规律有目的的组合而成的。所谓意象,即表意之象,表情之象,它是融合形象与情感意蕴的“合金”,用庞德的话来说“一个‘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一种理智和情绪的复合物的东西。”刘勰曾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远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可见,意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意象是其艺术的灵魂。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但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所以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因此读诗,就是进入诗的意境,并与作者交流思想的过程。好的诗歌作品,都能使读者在诗的意象中升华,得到美的享受,让读者找到与作者“心有灵犀”的共鸣!

三读读明诗人,体悟情感美。前面提到,诗词是最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真实的自我的一种文学形式。在诗词中,我们总是能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如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独自背着行囊行走于萧瑟凄凉的他乡,体悟的是惆怅、无奈和浓浓的乡思之情;读曹操的《观沧海》我们似乎看到了那位立于碣石之上那位英姿飒爽的才子、将军,读时自然读出豪壮、雄浑之情。如读温庭筠的《忆江南》一词,在读的过程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词所营造的动人画面――“梳洗罢,独倚望江楼”的那种渴盼和“过尽千帆皆不是”的那种落魄的画面,从而更好的体悟词作的情感。

这三读,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是一个由字入意、由意入情的过程,是一个由只会高声朗诵到能摇头晃脑或仰天长啸或声泪俱下、字字低吟的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中的不同形式的读,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美的享受,同时对古诗词产生新的理解。虽然这种理解学生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但只要他们觉得心中多了点什么,我们的教学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二、学会“看”

中国古代的文人都喜欢含蓄婉曲地表达内心情感,而要捕捉到他们的情感就要善于“看”。

一看诗题。有些诗题存有很多暗示的信息,如杜甫的《蜀相》,“蜀相”是指蜀的丞相,借古抒怀。又如李商隐的《柳》,看到诗题便知,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会托物言志,在对景物的描摹中寄予自己的思想情志,因而在鉴赏便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揣摩诗人的情志了。再如在鉴赏王维的《山居秋暝》的时候,很多同学通过读的过程还是没有解决“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理解,但看到“春芳”二字,便据此判断诗中描写的是春天。在笔者提醒他们关注题目之后,他们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这本身就不是什么难题,但作为学生,在鉴赏诗词时,却是容易忽略的。

二看注释。注释的内容不管多与少,但一定是对诗人或是诗歌的创作背景所作的必要补充,而在诗歌鉴赏中了解写作背景对诗词的理解大有帮助。在鉴赏鲍照的《拟行路难》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充分认识了这些注解对鉴赏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还要学生从三个角度全面地认识诗人:一是诗中的诗人,二是现实中的诗人,三是时代中的诗人。在从第一个角度认识诗人的过程中,学生持有多种不同的意见,甚至起了争论,但探讨到了第二、第三个角度的时候,一些学生自己纠正刚才的看法,充分体悟了鲍照在“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的低吟中流露出的愤懑与无奈的感伤。这一鉴赏的过程经过了由表及里,又由内而外的反复悟读,而注释中关于鲍照的多舛的命运及南朝森严的门阀制度的介绍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

三看典故。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增强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的赏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典故具有高度概括性,同时还很含蓄,因此只有了解典古的出处和原意,体会作者如何借用典故来表达思想感情,才能真正理解古诗词的内涵,进而把握作品,提高鉴赏能力。看典故就是明确古诗词中用了哪些典故,让学生查看相关资料,分析典故的内涵,把握作者用典的意图。如李商隐的诗歌,多用典故,若不知道用了哪些典故,必定难以理解。如李商隐的《风雨》(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首联诗人通过引用唐代名将郭震向武则天呈《宝剑篇》并最终深得武则天赏识,实现报国之志的典故,表现诗人对自己落拓不得志的遭遇的悲慨。诗歌尾联用唐代马周游长安、宿新丰酒店时,遭到店主冷淡,但最终被唐太宗授予监察御史的故事,来对比自己的不得志。由于用典,诗歌显得含蓄委婉,与全诗以“风雨”来比喻诗人所处的环境的风格相吻合。又如李白《行路难》(其二)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通过用典,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