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1 09:21: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莫高窟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这是一个全新的模式,集结团队的智慧,充分调动了所有成员的主体意识,使所有教师在教研活动中都能行动起来,有所收获。尤其是在评课环节,改变以往感性的评课方式,评课教师依托课堂观察数据,从课程性质维度、教师教学维度和学生学习维度,分别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观测和分析,以形成更为科学、理性的教学评价体系。
一、 同备一节课,集合智慧出范式
我校五年级语文教研组成为这种研讨形式的先行者。在“课堂:给学生带得走的阅读力之深度教研”主题活动中,五年级的张老师为大家呈现了一堂研讨课――《莫高窟》。整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准确把握了文本的重难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通过优美的画面去体会感悟莫高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整节课流畅自然,感性中凸显理性的深度,赢得了专家和老师的充分肯定。
“深度教研”凸显集体的智慧,教研组选定合适的文本,所有成员同备一节课:先是教师自己研读教材,链接相关素材,提出思路,进行说课,在说课中去粗取精,完善教案。如:重点对文本中的过渡句的教学说课,《莫高窟》一课中在描写彩塑和壁画之间有一个过渡句:“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理解过渡句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写作思路的切入点,是引导学习谋篇布局的契机。通过一对关联词连接起描写莫高窟的两个重要部分,一句话连起文章的两个段落,这样承上启下的句子便是过渡句。过渡句是一座桥,衔接层与层之间的意思,过渡得好,文章就会前后连贯,结构严谨。通过这样对于文本中重点内容的细致说课,让教师在备课时更能准确把握教材主体,训练重点准确。说课完毕,再由年级骨干老师组成备课核心组,整合老师们的教学设计,带着大家的理解和思考,完成新的教学设计。
二、 同上一节课,文本细读抓问题
有了合适的教案,接下来是课上的体现。第一轮研讨课中,一位教师利用新的教学设计上完课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1. 从教师指导有效性来看,教师的讲解过多,约束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有些问题过于细碎,提问设计缺乏整体性。2.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关注度不够,教学机智还需进一步提高;评价方式也较单一,未能持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 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形式基本合理,但是在个别环节的时间分配上,应视难易程度给予相应的缩减或延长,老师提出的研究问题目标要明确,以便学生更好地展开研究。
在小组教研时,针对这些问题再次修改教案,同时根据第二位执教老师的个性风格,设计出新的教案。第二位老师的课要关注之前的问题有没有解决,同时,还要关注是否有新问题生成。于是,第二轮研讨活动开始了。
三、 评价的转变,关注程度趋理性
深度教研,重要的转变点便是评课方式的改变。以往评课都是老师们根据自己听课的感觉,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而深度教研却是通过一个个鲜明直观的数据,理性化地对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听课时,在教室的四个角落都坐着手拿观测表的老师,位置不同的老师观察的维度是不一样的。教师需要高度集中,及时记录观察内容,同时进行简要分析。如观察“教师的教学机智”,具体从学生的错误类型、教师对错误的态度和教师对错误的处理三个方面进行,其中,学生的错误主要分为知识性错误、表达错误等六种类型;教师的态度分为赞许、接纳等五种类型;教师的处理分为鼓励、引导、自己指正等九种类型。在观察的过程中,这一组的教师记录下了一些与此相关的典型行为和频次,并尝试着从这些方面去研究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学生的错误。在评课时,评课教师通过对这些具体数据的解读,对执课教师的教研课进行准确的评价,既肯定课上所表现的教学机智,又给教师提出了更加合理化的建议,引出更加深刻的思考。
关键词:阅读教学 高效课堂 文本
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语文课堂就是塑造人的基地。而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效率不高的现状还存在于一些教师身上,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适当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45分钟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打造一个高效务实的语文课堂。可以说,高效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教材课文的构成。要求课文应“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它们不仅文质兼美,而且意蕴深邃。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让他们以自己的独特目光去欣赏课文,做到超越文本,产生新的效果。课堂因开放生成而生动,教学因超越文本而精彩。阅读教学需要超越文本,但如果无度,很容易出现“一行白鹭上青天”式的“离题万里”的现象,造成“散乱的活跃”局面。下面就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一些现象谈几点粗浅之见:
一、超越文本时不立足文本
什么是超越文本呢?超越文本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对教师来说,就是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中允许并尊重、激励并赞赏学生基于自己实际的发现,就是对文本的超越。超越文本,在这里所表现出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新课标》指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对文本的创造性使用,对文本的超越,正是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是教师对课程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什么又是立足文本呢?所谓立足文本就是指教师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徜徉文本,静心阅读,在读中感悟、品味、理解、欣赏语言文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立足文本”是超越文本的前提和基础。“立足文本”的理念在课堂上以主体性阅读得以实施,超越文本则以课堂上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课外积极的拓展性阅读和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标志。
不少教师认为,新课堂提倡学生阅读教学中,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化见解,让他们敢于读出个人的感受,过于强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甚至鼓励学生以敢于向教材挑战,向作者叫板为荣,这样当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有时可能因为学生对课文理解不够深刻,或因为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的局限,出现一些错误或偏颇的看法也就在所难免了。
例如,一位教师上《莫高窟》一课,只花二十几分钟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读课文,了解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而后就补充了许多有关莫高窟的传说、发现与破坏等等资料,信息量很大,但却因此而冲淡了文本的价值。课文用了优美生动的语言把莫高窟的壁画等介绍得栩栩如生,学生却没有在充分的朗读中去赏析品味文本语言,去感悟和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我认为课堂阅读的拓展首先应该基于文本。在小学阶段,课本依然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首要凭借,拓展必须在用足用透教材的基础上开展,教师应充分让学生通过课文品读,了解掌握基本的阅读过程、阅读技能。拓展阅读固然要重视量的扩张,但更应重视质的提升。拓展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加法”,还应该挖掘出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更有用的价值。
二、超越文本时信马由缰
《语文新课标》实施以来,在教学层面上出现了许多新气象:抛弃了“以本为本”的旧观念,确立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学过程中洋溢着“动态生成”的生命力……这些在改革之初无疑都是令人欣喜的。但是,由于对新理念的误解曲解,或教学中操作失当,就出现了信马由缰式的课堂。
在文本空白处进行“超文本”阅读,学生凭借语境展开想象进行填补,既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丰富,又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给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猜测,去探究,去思考,并鼓励学生超越文本,超越老师固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有些教师的做法就值得思考。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秦始皇兵马俑》这一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面对这雄伟壮丽的秦始皇兵马俑,你觉得最应该感谢谁呢?”有的学生说:“最应该感谢建造兵马俑的劳动人民。”有的说:“最应该感谢的是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会留下兵马俑了。”有的说:“最应该感谢的是考古专家。”有的说……教师对每个答案都大加赞赏。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欣赏、尊重其“独特的感受”信马由缰超越文本而忽视其中的价值导向的教学值得深思。
三、超越文本时教师“不作为”
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和辩证把握课程标准的内涵,片面地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以至出现教师的不作为现象。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中完全摒弃了对文本的预设与引导,学生愿意怎样读就怎样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把课堂放手给了学生,《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但是在课堂教学的这条大船上,你是否始终以导航者的身份出现,为学生驶向彼岸而掌舵。
例如,在这次县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时,几位教师在教学《月光启蒙》这一课时,同是在教学读歌谣与童谣这一环节时,同课异构的课型,很明显就让听课教师感受到哪个教学设计最适合学生,最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的“作为”与“不作为”显得多么重要。
课堂实录片段一:一位教师问:“为什么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很快说出母亲给我唱歌谣、唱童谣、讲故事、猜谜语。教师紧接着让学生说说母亲是如何为我唱歌谣的,是甜甜的、深情的、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真动听、真柔和。这样学生很快就进入情境,朗读中陶醉在这两首优美的歌谣中;而在童谣的教学时,基调和歌谣是不一样的,童谣是富有童心、童趣的,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的天真在这时最能够体现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节奏地打着拍子,声情并茂地读,完全沉浸在朗读的快乐中,这难道不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吗?“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不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吗?
课堂实录片段二:另一位教师在唱歌谣、唱童谣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学生自己去把文中的五首歌谣与童谣全找出来,幻灯片一下全出示,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朗读。看似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不是说阅读是学生自由的梦吗?不是提倡自主学习方式吗?我给他们了,而结果学生的表现是歌谣与童谣不分,全打着节拍去读,这是怪学生呢?还是怨老师的“不作为”呢?
可见学生离开了文本与教师的指导,常常会有漫无头绪、漏洞百出地“独特体验”,而教师往往为了珍视学生的“多元化的感受”,为了保护学生的“创造火花”,使课堂“生成精彩”,而随之“天马行空”,导致文本的失落。这些都是对个性化阅读的误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正是个性化阅读多元化解读的精彩写照。然而不管是“看成岭”还是“看成峰”,毕竟还是庐山。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认识作品的自由,但是这个自由不是随意的自由,应该是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的自由。
2.知根知底知文化点字成金兴趣大邬晓玲
3.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维持语文的本真陈江文
4.简评赣教版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田本娜
5.《小露珠》教学例谈计亚萍
6.走进生活体验交际徐灵俏
7.浅析于永正老师的解词艺术谌小平
8.古诗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摭议陈策,陈军
9.古诗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方志芬
10.范读——不该失去的课堂风景吴高生
11.新课程呼唤对文本的"教学性阅读"刘蓓华
12.语文教学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邬慧芬
13.《香港,璀璨的明珠》教学设计陈雪娥
14.《莫高窟》教学设计与感悟汪素红
15.《示儿》一诗前后教学对比有感杨艳
16.中年级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陈秀萍
17.探求语文意识与人文熏陶的和谐统一杨丽芳
18.创设互动情境激活语文课堂徐瑞香
19.追寻语文课堂有效的语言训练朱先云
20.依托文本巧练笔董世琴
21.浅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龚金良,应中赋
22.从解题思路探讨怎样提高学生的知识质量唐广泉,王加兵
23.让学生在反思情境中学习数学朱长青
24.有效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几个策略沈伟英
25.练写数学小论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余辉
26.培养学生数学意识的策略吴淑红
27.对小学数学有效练习的认识陈延东
28.真问题真探究真发展俞芬
29.《角的初步认识》教学随想刘贵堂
30.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 王华
31."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与评析冯凯,吴正宪
32.《24时记时法》教学设计与意图说明野霄燕
33.教师应做课常教学永远的主导者管晓蓉
34.刍议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的异化现象陈文胜
35.让学具操作充满教育的智慧孟伟英
36.再谈"分数大小的比较"秦治国
37.关注细节.凸显教师的"品德味"陈红霞
38.小学英语课程在低龄段实施的调查与问题思考胡海燕
39.校本教研培训应关注的三组关系高全荣
40.影响小学教师课程权力的因素分析吴艳玲
41.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班级管理策略刘雄英
42.走出批评教育的三个误区郭文龙
43.综合实践活动若干异常现象诊断林添胜
44.创设美术学科积极氛围的教学战术蒋春燕
45.例谈实验记录单设计与应用的原则黄晓冬
46.浅谈品德教学中利用情境创设的实效钱胜利
1."醇情语文"的支撑点洪志明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向承凤
3.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儿歌的教学处理陈昌发
4.在石榴园看到了……张海峰
5.将《九色鹿》的美根植于学生心间蔡秀娣,王卫
6.《圆圆的沙粒》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陈星
7.《小珊迪》说课方案张海林
8.读出《瑞雪图》里一方新天地王丰
9.说《乌鸦喝水》教与学过程王敏
10.实践式作文例谈陆卫
11.教师评价语言的缺位及补位唐晓芳
12.学生习作评改能力的培养王鸿
13.课堂教学的活力邹萍萍
14.语文教学急不得龚进容
15.几个教学案例的教法介绍和反思王兴敏,王华民
16.电教手段运用的原则袁正红
17.对《壮丽的青春》内容的思考建议冷满红
18."合作时机"的合理选择滕瑛
19."0是自然数"引发的几个问题秦治国
20.小学数学与高等数学邹娟
21.让"探究"更有效张群红
22."你知道吗"教学方法谈李海东
23.三个话题探究"倒数的意义"曾人平
2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意图黄朝群,陆海
25.《圆的认识》的教法、学法欧阳亮
26."8+6"等于13吗李城兵
27.口算教学追根求源席爱勇
28.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 反思"四步曲"陆醴骅
29.一道习题的指导方法顾利国
30.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张静
31.分解质因数的巧用袁军
32.由作(√2)厘米线段所想到的叶天荣
33.对学生评价的感悟王志民hHTTp://
34.数学教学之中的德育常桂花
35.探究对单位"1"的理解缪彩琴
36.不应漏掉的答案倪爱莲
37."剪掉一个角"能不能破坏其他的角邓林树
38.对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思考赵文超,陈卫春
39.《粮食来得真不容易》课堂实录苏美丽
40.思品教学要淡化教育痕迹汪大钧
41.任务型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实效性胡小芬
42.主体性作业设计的一般性操作吴小兰
43.字母教学中的妙招周莉
44.词汇复习方法隅举昝淑华
45.科学室外探究课的组织李强
46.要科学地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朱长林
47.谨防学具变玩具林仕谋
48.体育学习评价的思路程梦珍
1.别站在伞沿下陆勇强
2.写作教学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孙建龙
3.苏教版新教材识字编排形式的特点分析孙慧玲
4.小学生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探微翟宏丽
5."简简单单"原来不简单梅芳
6.作文还是"四不像"好何捷
7.《她是我的朋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赵连喜
8.《游子吟》教学设计乔能俊
9.《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顾巧英
10.让小学语文作业走向开放潘新莲
11.浅谈低年级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张瑞英
12.《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思考杨春芳
13.我这样教《月光曲》吴良芳
14.例说品味文本语言的策略潘文彬
15.从"鹅卵石"到"钻石"诸娟芳
16.由两则案例引发的思考赖翩京
17.莫让体验失真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 陆丽琴
18.一个故事的启示施义兰
19.多元智能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周林
20.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数学实践廖延芳
21.培养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几个基本策略石顺宽
22.刍议新课程理念下的口算教学童健英
23.浅谈数学与生活的最佳连接点李莉
24.报告会"热"中的几点"冷"思考张传民
25.面对学生不经意发出的声音王红梅
关键词:历史史料 孟姜女 范喜良 真实性 长城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128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它以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形式,广泛流传,可谓家喻户晓。 但历史上是否确有孟姜女和范喜良呢?孟姜女哭长城又是否确有其事呢?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刘向在《说苑》及《列女传》中提到孟姜女在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这是孟姜女哭崩了城的最早记载。东汉初年王充《论据》里说孟姜女哭崩了记城,而且有五丈!三国时候,曹植在《黄初六年令》中说“记妻哭梁,山为之崩”,又在《精微篇》中提到“记妻哭死夫,梁山为之倾”。
修筑长城是历代封建王朝各种劳役中最为残酷、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劳役,从春秋至明,近两千年漫长的岁月中,长城屡修屡补,强征了无数的民夫,任何时候都可能产生像孟姜女那样的遭遇。我们从历史材料了解到,秦始皇在公元前222年灭赵后,北方的匈奴乘机占据了原属赵国的河套地区,沿黄河以南大片领地。秦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15年,秦王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反击匈奴,收复了河南领地。接着命令蒙恬把原来秦、燕、赵三段长城连接起来,重新加固,并且增调兵力民力戍守,这就是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修筑这样巨大的工程,调集大量的各地丁壮,除戍边以外,还建阿房宫,修骊山墓,开驰道。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在民间留下了许多痛苦的传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就是其中之一。孟姜女和范喜良是劳动人民在承受无限度的劳役中塑造出来的两个典型人物,集中表现了千百万下层百姓被劳役逼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灾难。动人的哭长城故事,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暴虐行为的控诉,也是对被奴役者不畏、坚贞不屈精神的歌颂。正如南宋名臣文天祥在孟姜女塑像旁书写的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这当是中允之论。
据历史资料考证,历史上并没有孟姜女以眼泪哭倒长城,见到昼思夜想的丈夫范喜良,这等感天动地的故事形成却另有一段故事。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齐庄公四年(前550),齐伐卫、晋,回师攻莒时齐大夫杞梁战死。杞梁妻迎丧于郊,相传她哭夫十日,城墙为之崩塌。后世以讹传讹,把杞梁妻说成是秦始皇时代的人,演绎出哭长城的故事。事情很简单,与秦修筑长城毫无关系,而且比秦修筑长城早了许多,是春秋时期的事。到了汉代《说苑.》中有类似的记载,并在后边续上了这样一段:“其妻闻之而哭,城为之e(zhi,塌陷之意)而隅为之崩。”汉代的《列女传》,《闺苑》等书中也有同样记载,从这些文史书籍中我们考查到故事的痕迹,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口言相传,赋予一种积极向上的人间真情。
从“范喜良”这个名字中,恰好应验了中文“身正为范”的蕴意,“杞梁”就是“喜良”的谐音。这样一个安分守己,善良朴实的丈夫,在当时可称得上独树一帜,为后人做了风范,也祝愿后世天下有情人“喜结良缘”。至于孟姜女,古书中既没提及长城,也未提及到人,只是在敦煌莫高窟中发现了一首唐人短曲,说孟姜女去长城墙头为丈夫送寒衣,这丈夫并非范喜良。从此民间流传下来每年农历10月1日夜送寒衣的习俗,说明在唐代已经演成一段戏剧的故事情节。
到了宋代,根据《北辕录》的记载,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已经流传甚广,当时有的地方还为孟姜女修庙塑像,于是,在民间便流传下来这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美妙动人故事,感化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激励着我们炎黄子孙,爱国、勤俭、持家、守道。
这样看来,范喜良应征筑长城,血汗洒墙头;孟姜女思夫走千里,热泪倒长城。故事虽属虚构,但在民间却极富有生命力,不是历史,但具有历史真实性,反映我国古代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反抗封建徭役压迫的朴素要求,控诉残暴的秦王朝,更多的指向各个封建王朝,警示历代统治者要珍惜民力,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参考文献:
[1]马艳辉.史部独立与史学批评的发展[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
[2]郭丹.左传与两汉经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3]李进.中学历史课程“史料教学”的探索与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 2012.
[4王西贝.教科书史料编排与教师史料教学设计的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12.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教学;有效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信息量大、合成性强、交互性强等诸多的优点,它的使用将使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于解决的问题。有利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缩短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推进历史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历史情境,形象生动地再现历史,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虽然信息技术运用于历史教学这一举措能够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是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时候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本末倒置,喧宾夺主。有一位教师在上“冷战中的对峙”一课时,把有关冷战的所有的知识点都打在了课件上,包括背景、含义、表现、实质、影响等,以及每个知识点相应的图片、文字、史料,还在课件里加入了四个视频资料,这样总共加起来这个课件达到了40多页。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容量过大,整堂课就成了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眼花缭乱根本无法跟上思路,这种喧宾夺主的做法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这不是个别现象,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往往先选择教学媒体,然后再去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就变得本末倒置了。
(2)画蛇添足,生搬硬套。有的教师完全用现代信息技术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把可以在课本上找出的简单问题堂而皇之地写在投影上,把可以写在黑板上的知识提纲也照搬照套到课件上,这样的运用就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甚至有的教师还把与本节课不是十分贴切的资料也在课堂上展示,往往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学生在观看完相关的资料之后,不知道用处何在,只是觉得挺热闹而已。教师的这种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往往使学生摸不到头脑,甚至造成学生新的学习负担。
(3)轻视抽象概括,忽视思维点拨。这是目前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中所遇到的最大的、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上的运用,目前还停留在简单的演示或者是展示的层面上,缺乏加工和再创造,轻视抽象概括,忽视思维点拨。所用的资源不能和重点内容重点问题有效地结合起来,不能启发思维,缺乏实效性。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老师没有确立“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需要与课堂教学创造性地整合”这样的一种教学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盲目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简单化倾向,不考虑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学生的需求等等一些实际的情况。
二、解决的方法
(1)合理设计,层次分明。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的内容时,首先请同学结合屏幕投影的画面来给大家讲一下《九色鹿》的故事,然后老师介绍到:“这三幅美丽的图画就出自于敦煌257窟的精美壁画,接下来请同学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敦煌的资料一起欣赏一段有关敦煌的视频,边看视频边思考敦煌的艺术价值是什么。”视频中丰富清晰的壁画、悠扬的乐曲与适时的解说使学生体会到了敦煌的艺术魅力,感受到了古人的伟大创造,最后学生归纳为“敦煌艺术是隋唐艺术的一个缩影,是一座瑰丽的艺术宝库”,“对敦煌艺术的研究现在已经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等。在这堂课中信息技术可以说是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的,从看图讲故事到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以及进一步归纳得出敦煌的艺术价值,可以说做到了层次分明、结构清楚。所以,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根据教学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全盘考虑,整体设计。无论是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图像和音像的编辑和使用,都应当紧扣学习主题和重点内容,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效性。
(2)加工创造,突出重点。一位教师在完成“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的新课导入之后,介绍到蒙古族的生活习惯和我们汉族有一定的差别,在元朝以前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请学生看视频。视频介绍了蒙古族的发祥地、生活习惯、经济发展状况和各部落间的斗争,是教师精选若干段视频、图片、背景音乐,根据教学要求进行重组加工,配以解说制作而成的。这种声像并茂的历史画面不但能将大量的资料呈现给学生,营造出历史氛围,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在说明历史事件、概念、史实时,材料集中,简明准确,省时省力,使得教学节奏明快而紧凑,教师在课堂上也能留出更多的时间与同学们一起讨论,从而显著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当缺乏符合教学要求的资源的时候,教师应该有能力对资料进行搜集、筛选、重组和加工,使之更加符合教学要求,从而缩短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增进对知识的理解。
(3)有效互动,激发火花。由于没有生活在科举考试的那个年代,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科举考试的形式,一位教师在“科举制的创立”的课堂上制作了一个唐代科举考试的抢答小游戏,在导入新课后首先进行考前热身,让学生带着投影上有关隋唐科举制内容的六个问题,认真仔细阅读科举制的诞生和完善两个子目,然后教师结合课件向学生演示唐代科举考试的过程。从投牒自荐到州县考试再到省试和放榜,其中学生在州县考试和省试的环节被老师分成两大组对科举制相关内容进行抢答,学生为了“中榜”积极应答,你追我赶,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课上通过互动游戏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寻找答案,既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师生共同参与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巩固了所学的新知,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为下面进一步分析科举制的影响作了一个非常有效的铺垫。
教师更新教学技能,锤炼书本知识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需要把书本中没有的故事、视频、图片创造性地搬上屏幕,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需要把书本中的重点知识提炼出来,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更好地传输给学生,让学生创设的历史情境中去感受所要学习的知识,并能牢牢地记在脑海中,变照本宣科为情境体验,有效地实现人机“对话”,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协调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每种教学手段都有各自的优势也有自身的不足,信息技术虽然能够变抽象为具体,但是它却不能代替老师的语言、教态、板书的变化所传递给学生的知识信息和情感信息。所以,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综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实现它们的优势互补,提升教学的整体功效。
其次,课件设计要考虑实用性原则,突出重点。课件一定要简明清晰,文字编排不宜过长过密,字体也不能太小,版面不能过于花哨,视频也不能太长,每一设计都要考虑到它实际操作时所应用的时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呈现最有效的信息,从而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帮助师生在教学中突破重点。
第三,教学设计注意主体性原则,注意“留白”。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运用多媒体时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介入到学习过程中。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应留出适当的“空白”,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通过积极思维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情境创设;基本原则;有效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费尽口舌地讲解课文,按传统的翻译教学法,围绕孤立的知识点展开教学,向学生灌输各种知识点,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作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久而久之,学生厌倦了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
情境创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事件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英语知识,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以达到最佳教学状态。
创设情境进行教学能使学生有效获取知识,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能有效地优化英语课堂教学。
二、情境创设的原则
1.可接受原则
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难度适宜。情境中所呈现的语言现象要能为学生所理解,又要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师的启发下能被学生领悟。
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2第一单元是关于文化遗产的问题,教材提供四幅图片,分别是宋代花瓶、印度泰姬陵、微雕龙船以及莫高窟遗迹,要求学生回答四个问题:Are culture relics like vase or can they be buildings too? Look at the pictures below and discuss what they are and whether they are culture relics or not?
将这四幅图片作为文化遗产话题的导入,很难与学生开展问答互动,因为他们不熟悉远离其学习和生活的实物。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选用了家乡的丫山寺和章江边的古城墙,并在投影上呈现这两幅照片。
T : Do you like travelling?
Ss: Yeah!
T: Have you visited the Great Wall or Yashan Temple in our country.
Ss: (Give different answers.)
T: Alright. Look the two pictures and discuss whether they are cultures or not.
投影中的两幅照片取自本地区的景点,就位于学生生活的地区,所以很快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起来。他们能快速理解话题,直接进行讨论,表达个人观点,为学习课文内容作了良好的铺垫。
2.趣味性原则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当考虑如何创设有趣味的情境,在现有的条件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人教版英语必修3 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是《百万英镑》的节选故事,如何引起学生对该故事的好奇?笔者在导入本课内容时设置了有趣的想象情境,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笔者用课件将一张放大了的百万英镑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提出一个问题: If you were given a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with it ?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想象得到充分的展开,并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此时,笔者提出另一个问题:Henry, a poor man, get a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for no reason. What does he do with the money? Please read the story. 学生带着想象和猜测,饶有兴趣地开始阅读。
3.真实性原则
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挖掘学习资源,利用学生的情感体验来设置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迁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比如:必修1第二单元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的阅读材料The Modern English 主要讲述的是英语语言的发展历史,内容比较枯燥。但是,了解英语语言的发展历史,对丰富学生英语背景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如果让学生复述本来比较枯燥的文章内容,势必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经过一番思考,在最后一个环节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学校举办以The Way to Learn English Well 为主题的英语演讲比赛,让每位选手结合自己了解的英语语言发展的历史谈谈自己学英语的心得。
在课堂上,四人一小组,合作写出本组的演讲稿;最后,每组选派一个代表到讲台前演讲。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非常积极,讨论也很热烈,各小组的演讲很精彩。这样真实的情境创设不仅达到了复述课文内容的目的,而且也交流了各自学习英语的经验。
4.交际性原则
教师在阅读、语法等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要体现交际性,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各项活动,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教完人教版必修 5 Unit 5 First Aid后,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If your sister got burnt at home, what would you do about it? 学生就可结合课文中提到的急救措施说一说如何处置烧伤,教师甚至可以让学生上台模拟表演处置烧伤的过程。纵观必修模块各册教材1-5单元的阅读内容,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交际的内容很多。例如:针对Travel Journal 一课,教师可在阅读后创设以下情境:If you plan to travel, what preparation will you make?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对自己的旅游很有一番规划。
5.渗透性原则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通过间接的、隐蔽的形式,将思想教育融于各种教学活动中。例如:必修4 Unit 1 A Student of African Wildlife 的阅读重点是Jane Goodall 来到非洲后所做的事,并感悟她的伟大的品质。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What did Jane do after she came to African? 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再次创设问题情境:What can we learn from Jane Goodll?学生逐一归纳她所做的一切和取得的成就,认识到Jane 是一位平凡又伟大、有毅力且执着的女性,而且烘托出阅读的重点。
6.层次性原则
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环节,情境所涉及的学习内容在难易程度上要层次分明,让层次不同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笔者在教学必修4 第一单元Women of Achievement 的阅读课时,创设了Jane Goodall获邀参加伟大女性颁奖晚会的情境,并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
(1)出席晚会的心情如何?要求学生用单词进行表达。如,happy, excited, glad, honored等。
(2)在颁奖的过程中,Jane Goodall和主持人会说什么?要求学生设计一段对话,其中要包括第一个问题中所涉及的单词。
(3)大会给Jane Goodall的颁奖词会是什么?她自己又会说什么?
这样,三个问题从词到句到语篇,逐层递进,难易程度不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情境创设的方法
根据情境本身的特点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的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1.用视(频)听(音乐)创设情境
视听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融视听说于一体的语言环境。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常把音乐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或在课堂导入时播放,或在某相关的语言点播放,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用幽默故事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故事中所涉及的彩图、动画、实物、表情、动作和姿势等,能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系统,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发展。
3.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例如:在教学必修3第二单元Healthy Eating时,笔者创设了在学校食堂就餐的情境。首先,向学生展示学校食堂中的食物图片,让学生挑选不健康的食物,并给校长写建议信,这样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情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进一步鼓励学生进行真实写作,可以从学生的建议信中选出较好的1~2封转交给校长。
4.用戏剧创设情境
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把课文中的对话或情节改编为短剧,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课堂短剧会让学生身临其境,兴致盎然地投入表演,积极内化语言信息。例如,在教学必修4第四单元Body Language 时,笔者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要求各个小组将课文内容改编成不同的剧本,小组成员扮演不同角色,在课堂上分场景表演。从课堂表现看,学生表演积极投入,课文知识点也得到了充分操练,教学效果良好。
5.用挂图、实物创设情境
挂图实物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利用实物创设情境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新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力。例如,在讲解必修3第二单元Healthy Eating时,笔者提着一个装有白菜、土豆、西红柿等食物的菜篮子走进教室,在逐一介绍食物的过程中引入本课的新知识。在让学生表述最爱吃哪种蔬菜做的菜肴时,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
6.创设竞猜情境
在英语教学中引入适当的竞猜活动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小组竞猜等方式来呈现语言知识、背景知识,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有效地学习英语知识。
7.创设任务情境
教师要创设任务情境,使学生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学习英语知识,以愉悦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自主建构。
四、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创设情境是为了更好地教学,但是如果一味强调创设情境,却没有落实教学目标,就会事半功倍,甚至徒劳一场,所以创设情境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与教学目标一致
教学目标是创设情境的依据,有的情境趣味性很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这是英语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情境偏离了教学目标,就容易失去其应有的效果
2.创设的情境应简洁
道具的种类和数量不宜过多,以免分散新生事物注意力,抓不住情境的重点。
3.要合理分配时间
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降低教学效率。
五、结束语
情境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使其主动学习和运用语言。灵活运用情境组织课堂教学,能给课堂带来良好氛围,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曹冬.在阅读教学中妙用情境[J].湖南教育,2002,(14):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