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技术与创新管理

技术与创新管理

时间:2023-05-31 09:21: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技术与创新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技术与创新管理

第1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 技术产权 产权管理

一、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产权的内涵

企业进行的技术创新,是指企业以需求为指导,以先进的技术为根本,以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运用最先进的技术在企业内部进行创新和研究,开发新技术,同时使企业的这种技术创新能够创造商业利润的整个过程。细化到某个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是企业对新技术、新管理的需要,这种优化企业技术、管理的需要促使企业不断针对市场需要进行开发,在一段时间的开发后,能够使企业希望达到的目标实现,创造出市场需要的产品,最终使消费者接受的一整个过程。

企业的技术产权是经过法律确认的企业所享有的技术成果,是企业对经过企业内部所有成员研究而形成的治理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技术产权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的,根据学者的研究,企业所享有的技术产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技术所有权、技术使用权、技术收益权和技术处置权。

二、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系统概况

(一)第一阶段:技术管理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系统设计的第一阶段是企业的技术管理,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企业看清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企业相比下的优势,同时了解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及最新技术发展的情况,综合上述情况后,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出发展方向的最佳规划。简单来说,就是企业明白知晓自身的情况,了解市场需求以及技术革新的方向,然后做出有利于企业生存的技术规划,并按照这一规划完成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第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弄清楚企业要达到何种技术程度这一关键性问题,为了完成这一目标,企业必须重视对技术的新手能力以及开发技术所承担的风险和成本问题。我们为企业的技术管理设置了如下四个阶段:

1、企业对技术需求的确认。企业必须首先明白自己现阶段所拥有的技术以及今后要掌握的技术是什么。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我们建议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利用“知识仓库”对企业现有的技术进行清点。“知识仓库”内包括了企业目前所使用的各种技术手段,尚未使用的或备用的各种技术方案,以及对市场上所运用的各种技术的分析说明等,然后通过人工智能等手段,使这些杂乱的信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组合,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帮助。

2、企业对市场竞争的判断。这一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对比企业正在运用的技术及市场上最先进的技术,明白自己的弱势在哪里,知晓自己在市场上的地位以及今后的发展潜力。这一阶段可以运用的方法包括: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以及产业生命周期分析法,五力分析法等等。

3、对技术方案的筛选。这一阶段完成的目标是对市场上出现的新技术予以关注,将新技术的发展与企业自身的情况结合起来,挑选出适合本企业所用的最佳技术方案。这一阶段可以运用的方法包括:技术侦察情报系统(Tvis)、SWOT分析法等等。技术侦察情报系统主要是用来监督竞争环境下的科学技术发展。借用营销学上的SWOT分析法,通过分析各种方案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来选择最佳的技术开发方案。

(二)第二阶段:技术创新的管理

技术创新的管理,是指在企业选定的技术创新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现有的技术状况,通过技术管理手段,完成企业预先设定的技术创新的目标,并且在此过程中选择一个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案。概括来说,这一阶段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对企业技术进行创新,开发出企业需要的最新技术,也就是“技术进步”的过程。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可选择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企业内部自行研发:包括企业内部自主创新以及全球性研发策略。方法是:利用企业自身现有的技术创新管理系统或者建立一个全球性的研发网络,再选择适当的研发中心,筛选最新的技术数据,整合全球性的研发团队等进行有效的内部技术创新工作。

2、从企业外部购买新技术:企业如果认为自己研发技术会消耗太多而不能负担,或者自行研发的周期过长,不利于企业发展,则可以从企业外部购买所需要的技术。这一方案最重要的是对拟购买技术的了解及引进后的运用状况。简单来说,企业首先需要明白自己需要的技术是什么,拟引进的技术的内容,引进后企业如何运用新技术。如果企业引进的技术在现阶段是可以满足生产需要的,而企业一直依赖外部的技术对引进的技术进行维护和再次更新,那么付出的费用和精力也是非常巨大的,这在长远看来对企业是无益的,这就需要企业在引进技术时考察各方面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3、与高校等科研单位进行合作:企业可以直接与科研单位进行合作,量身定制自己所需要的技术方案。这种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使企业可以有效利用高校等科研单位的技术力量,减少企业自行开发的成本,并且技术开发的质量也可以的到保证,后期的维护和更新也相对简单。对高校等科研单位来说,这种模式可以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在实践中做到技术的创新和开发,不仅可以节约研究成本,也可以锻炼队伍,一举数得。目前最通用的做法是,企业选择合作的科研机构后,科研机构成立专门的项目组,制定研究方案,由企业提供经费,开发出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或者,企业用合理的价格收购科研机构已经研发出来的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实现该技术的社会价值。

(三)第三阶段:技术产权管理

技术产权管理,是指企业对技术进行创新后,对新技术的产权进行管理。具体表现为,对新技术在企业内部运用,创造新产品,投入市场,产生经济效益。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技术变经济效益”的问题。这一阶段的核心工作是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专利的申请等问题,具体的技术产权管理手段包括:

1、内部消化:内部消化是指企业自己利用新技术进行生产,实现新技术的经济价值。企业在拥有了一定数量的专利技术后,可以在企业内部专门设立一个部门,将新技术转移到这一部门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推广工作,企业对这一部门进行技术支持和经济支持,力争在市场上开创一番局面。

2、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是指企业将开发研究出的创新技术有偿转让给他人,主要有专利权转让、专利申请权转让(主要指己经申请但尚未授权的专利转让)、技术秘密转让等。

技术服务是指企业运用自己的创新技术为其他企业解决与新技术相关的问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经济利益。

简单地说,新技术不仅可以运用到企业自身的生产中,也可以将其运用到其他企业中,帮助其他企业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或者研发企业直接将新技术转让而获得经济效益。

三、技术创新管理系统分析

创新技术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开发,并不能在市场上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还需要将新技术转化为产品推入市场,并根据消费者的反馈,对新技术不断加以完善,这才是技术创新的完整阶段。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系统是三个阶段的层层递进,循环不断的,笔者制作了一个图表,可以直观地显示出这一过程: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技术财产管理系统包含了清点、评估、监测等几项机制,并按照它们执行的先后次序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技术管理主要关注清点、评估、监测,创新管理关注技术财产的最优化和丰富化,技术产权管理关注产权的保护和经营。从而企业可以根据所处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机制来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韩新伟,陈良酞.知识管理的模式与策略.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3:35

第2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 创新 信息技术

1. 前言

企业的良好发展需要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创新的理念。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为了增强企业竞争力,所有的企业都在试图寻求适合自我发展的管理模式,在这里企业管理也渐渐的形成了一门学科。如何在企业管理上进行创新,也逐渐成为了经济学家争相研究的问题。

在我国亦是如此,可以说,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就是做好企业创新,而其中企业管理上的创新尤为重要。而作为企业管理创新上的重要表现就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这一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上的效率和企业的影响力。因此,也可以说信息技术顶用对于现代企业是必不可少的。

2. 企业管理中的创新小述

基于现代企业竞争对于各个企业压力日趋增加,使得企业管理上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因此,我们必须适应环境变化,紧抓发展机遇,认清并接受企业管理创新。

2.1 企业管理创新内涵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支撑下,进行企业管理的创新并不是简单的提出管理模式的新想法或者管理层的调动,而是包含了多个方面,不仅仅包括员工岗位调动和工作流程,还包含了决策人对于企业的经营观念和战略部署;组织结构和行为;管理规范和方法以及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综合调节和应用。因此,将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2.1.1 企业管理的理念创新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保守的管理必将以失败告终。所以,为了使企业随时都具有强烈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必然要不断的积极参与良性竞争。其中,企业的高层次竞争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是信誉,因此,企业的决策人必须树立从粗放型到精细化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抓住创新的核心点。

2.1.2 企业管理的战略创新

战略决策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对于企业管理上的战略部署,既要反对冒进,同时也要杜绝保守,并要在传统的战略模式中,寻求和发展新型的能够适应发展环境的战略决策。

2.1.3 企业管理的体制创新

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必须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这是一个灵活的体制,不仅仅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同时还要做到集权和分权相结合,最重要的是能够随着环境和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以确保能够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发展。

2.1.4 企业管理的业务创新

无论对于企业的决策人,还是对于一般员工来说,业务创新至关重要。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对人才的充分利用和培养,已成为了增强企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对此,对于人才方面的管理规范化和人才的业务培养专业化占据重要的位置。

2.1.5 企业管理的技术创新

除了人才之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直接推动着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和竞争力的增强。近年来,我国通过自主研发以及国外交流引进等多种渠道获得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对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这之中,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很多企业甚至成为了主要的技术支撑。

2.2 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

面对着日趋显著的“全球化”、“一体化”、“信息化”等现象的出现,我国经济也进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之中。可以说,现在我国的企业之中,工业化、信息化齐头并进,复杂交替,面临的问题也是瞬息万变。对此,在众多的适应这种变化的企业之中,管理上的创新成为了重中之重。

因此,很多企业在管理上基本摆脱了消极的被管理式,转而代之的是自主管理和参与。许多企业在应对国际上强大的竞争时,在管理上做了大量的有效的工作,同时在人才培养上也有了长足的进展。可以说,我国的企业中,人才的综合素质不断的提高,技术手段也不断地升级,管理模式也不断的得到了创新。

然而相对于发达国家中一些500强知名企业,我们的企业管理模式还是相对粗糙。员工的综合素质也有待增强,同时,生产手段和技术也有待提高,总的来说,我国企业管理创新上有很大的进步,但还是有很多提升的空间。

2.3 我国企业管理创新面临的挑战

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仍然有诸多的挑战,也就是说,仍有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只有在这些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后,才能充分的实现企业的管理创新。

2.3.1 认清企业管理创新对企业成长的作用

很多企业在企业管理的创新上投入并不多,原因在于企业的决策者并未清楚认识到企业管理创新对于企业的成长的作用。所以,首先必须认清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例如:技术创新提高了生产力;员工队伍创新能够提高业务效率等等。

2.3.2 认清并正视创新阶段的阻力

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必须要有观念支持,就是说,在进行企业管理的创新过程中,必须要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创新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会包含很多困难和阻力。对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失误,需要不断的面对挑战。

2.3.3 企业创新要从实际出发

企业创新要从实际出发,在结合了本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同时还要认清外部的环境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综合一切的发展和创新信息,从而走循序渐进的创新路子。

2.3.4 积极引进有利于创新的科学技术

如今,科学技术已对很多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技术投入的作用完全超过了资本投入的作用。只有在控制和使用最先进的技术,才可能将企业带入一个正确和快速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会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3. 核心创新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无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信息技术,可以说,在企业创新的整个过程中,是不可替代的核心技术。

3.1 信息技术对在企业理念创新的应用

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理念创新所起到的作用,无法估量。例如,“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得员工从“生产手段”过渡为“组织人”、“社会人”等,这要靠信息技术来进行宣传和总结;再比如,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鼓励创新,而创新的灵感和手段要靠信息技术来进行情报和消息搜集。

3.2 信息技在企业战略创新的应用

在知识成为如此宝贵的财富之后,企业就将知识和信息的分析看作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其中涉及到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汇总等都要靠信息技术来实现。让这些情报信息直接是决策者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并相应制定了合理的战略。

3.3 信息技术在企业其他方面的应用

除此之外,信息技术在企业的组织结构改革、生产作业管理、企业营销管理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应用。而这些合理应用又直接推动着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

4. 结束语

企业管理创新是伴随着企业的产生、发展和扩大等一系列过程的,只要有企业,就必然会出现企业管理的创新。因为它并不是简单的改革或者变化,而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并综合了一切外部联系所指定的计划。可以说,管理创新是企业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陈志军.论企业管理创新[J].山东社会科学,2002,(2).

第3篇

关键词: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创新

在现代化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煤矿机电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对煤矿机电技术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要求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与创新提到更重高的水平,直接反映在企业的竞争力,对安全生产和社会效益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

一、科学合理的进行开展矿井机电技术管理与创新工作

煤矿企业机电技术管理与创新能够解决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中存在的多种技术难题,积极开展煤矿“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科技强安活动,有效提高矿井技术装备水平,大大降低设备事故障率,使机电技术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过程精细化,技术标准化,管理层次责任化,人员能力素质化之路,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稳定开展夯实基础。组建科学合理的机电技术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建立团队团结、协调管理制度,做到“各负其责,各履其职”,工作达到高效率、高质量、高标准、高起点,有效利用各种有效人力技术资源。使各项工作统筹安排,协调部署,实现“人人都干事、事事有人管、管理标准化”的干事创业的团队格局。根据矿井采掘年度计划,对新采区的设备选型进行设计计算。合理编制矿井设备大中修管理计划及设备更新改造计划,紧紧围绕矿井装备科学化、自动化、高效化进行组织开展机电技术管理与创新工作,在确保机电设备安全运行的同时,提高矿井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企业区域竞争优势。

二、加强现场机电设备更新改造管理,提高技术人员管理素质

设备是采掘现场主要的生产作业工具,需要相应的人员进行维护管理。因此,现场技术管理人员才是煤矿机电技术的基础主体。首先要提高现场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增强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以保障煤矿生产的安全高效。根据矿井设备更新改造计划,对现场一些效率低、故障率高的老旧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使其装备性能符合现代化矿井安全生产要求。在对更新改造后的设备正式投入使用之前,要反复进行充分调试,达到安全高效技术要求,实现设备安全运转。对矿井机电技术管理人员要进行长期、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根据其各自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现场处置能力,进行因材施教,分类培训,逐步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技能水平及现场处置能力。制定矿井技术比武年度计划,开展技术竞赛活动,鼓励技术人员提升个人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促进矿井技术人才的储备与培养。

三、逐步实现矿井机电技术管理的标准化和数据化

要建立完善的矿井机电技术管理平台,实现工作考核制度化、现场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信息网络化。建立符合矿井安全生产的机电技术资料档案管理体系,建立主要设备技术数据库,进行专人管理。建立完善矿井计算机辅助管理,及时掌控和查询大型设备历史技术情况和使用动态,建立大型机电设备的技术特征、参数和维护管理台账,随时了解设备的技术状况。利用矿井机电技术管理平台数据库,建立完善主要机电设备技术履历簿,实现矿井机电技术管理的标准化和数据化。

四、制定完善的机电技术管理保证措施

(一)保证措施

1.制定图纸会审、交底制度建立完善的机电技术管理体系,定期开展由机电工程师组织、机电副总工程师主持、主管技术员具体实施落实的图纸会审、图纸交底会,将会审、交底内容形成会议纪要,会议纪要进行存档备案,确保会审交底工作有效的实施落实。2.建立周技术例会制度每周下午召开由机电副总工程师主持的周技术例会,可将一周内的问题统一协商解决部署。3.实行专题讨论会,遇到较大问题时,与施工单位等有关方面一起协商解决。4.机电成本目标:精心管理,挖掘内部潜力,提高功效,提高设备生命使用周期。5.技术措施(1)对入矿的材料、设备,要严格验收,严把质量关,杜绝违规设备、材料入井。(2)抓好人工、材料预算,坚持按定额耗工、耗料,严格控制,杜绝浪费。(3)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功效,减少支出。(4)加强现场管理,减少材料消耗。

(二)对机电安装工程要科学合理安排施工工期,减少不必要环节的影响。特制定如下措施:

加强煤矿机电技术与创新管理,能够有效保证机电设备安全正常运行,保证设备选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可靠性。能在矿井机电技术管理工作中,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增强机电技术管理工作的创新意识,切实提高煤矿机电装备水平和设备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落实煤矿“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科技强安活动,实现矿井机电技术管理的标准化和数据化,推动煤矿企业的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社涛.煤矿机电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7.01.

第4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技术;应用;创新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时代背景下,不断提升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技术的创新能力是施工企业加强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武器,因此施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创新建设工程智能化管理系统、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以及提升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等有效方式,才能确保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技术有所提高。

1 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现状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鲁布革冲击”引进“项目法”施工开始,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历经二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如今工程项目管理的理念日趋完善,对项目管理技术的应用逐步深入。但从整体上看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项目管理重视不够: 大部分施工企业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揽项目上,对加强和改善项目管理重视不够,导致对项目管理投入不足,缺乏系统规划和持续改进;项目管理技术的应用水平低: 施工企业普遍存在着重视施工技术,忽视项目管理技术的问题,据调查,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项目管理技术的运用率不足20%,大大影响了项目管理效率的提高;项目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低: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已经颁布实施多年,但是在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实践中贯彻情况比较差,项目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低: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已经被广泛运用于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但是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

2 项目管理技术在施工企业的应用与创新

加强和改善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必须重新认识项目管理技术对项目管理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尽快实现由传统的重视施工技术的应用,向重视管理技术的应用转变。

1) 组织结构模式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传统的组织结构模式一般是工作队式,主要靠项目经理的施工经验对项目进行管理,适应了当时开发早期大干快上,管理比较粗放的时代特点,随着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建设标准的提高,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项目管理向更加专业化方向转型,单靠项目经理的个人能力与施工经验已经无法驾驭整个项目的运转,需要集合更多人的专业技能与知识和重新整合公司的各项资源,这时矩阵式组织结构便应运而生。它可以使项目管理中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分权与集权有机结合起来,便于企业内部相互协调,信息线路较短,反馈较快,应变生存能力强。其不仅注重项目的成效和人员的团队协作精神,而且还注重跨部门的配合以及比较柔性的管理,进而可以大大提高项目内外资源的有效、合理的配置。在项目管理实践中,施工企业应按照工程项目“三个一次性”( 即项目经理部是一次性的施工生产临时性机构; 工程项目是一次性成本中心;项目经理是一次性授权管理者) 原则组建项目经理部,克服和防止项目经理部行政化、固定化、实体化。

2) 以项目经理责任制为核心的目标管理体系。建立以项目经理责任制为核心的项目管理责任体系,关键是要在充分信任项目经理的基础上,完善项目经理授权、激励、考核、约束机制,进一步推进项目经理职业化。在项目层面,项目经理要主持项目管理目标的层层分解,组织全体员工参与到目标的分解和各自工作目标的制定,并对目标的完成进行实时监控,及时采取必要的调整措施来保证目标实现,对实行目标管理带来的风险予以激励。

3) 以工程项目成本核算制为中心的项目管理系统。在竞争激烈的建设市场成本仍然是主要的竞争手段,成本管理关乎到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工程项目作为施工企业的生产中心和成本中心,是成本核算的基本单元。项目管理系统应以成本核算为中心,向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延伸,做到既要有事前预测,又要有事中控制,还要有事后反馈,更要持续改进。根据施工项目的工艺流程和成本核算的基本单元,按照过程控制,节点考核的要求,把项目分解为若干分部分项工程和采购、合同、费用、进度、质量、安全、技术、风险等若干管理流程和环节,针对每个环节和流程制定实施和控制步骤,努力使项目管理工作能够量化到指标上。

4) 基于项目的企业管理流程再造。施工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因项目的实施而开始,随项目的结束而终止,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点。因此,必须实施基于项目的企业管理流程再造,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人力资源的开发,都必须围绕项目管理流程展开。按照工程项目管理流程、生命周期,施工企业要整合管理要素,构架扁平化的企业组织机构,减少管理层次,裁短管理链条,保证管理信号及时准确到达项目管理一线,使项目管理信息迅速真实的反馈到企业管理层。

5) 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把项目管理中各层次和不同的职能部门沟通起来,使物质流与信息流保持一致和同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在实践中,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应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同步进行,在管理信息的分析、生产资源的配置等信息方面,需要在企业层面和项目层面进行不断沟通与传输,如果两个系统不能合二为一或同时实施,仍然无法发挥其最大效能。

6) 基于沟通与合同的协作管理。工程项目的协作管理分为内部协作与外部协作,内部协作的管理手段是沟通,外部协作的管理手段主要是合同。平等造就信任,信任增进交流,对内引入团队管理技术,把团队内部的沟通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对外根据业主构成特征和项目所处环境,与业主、监理、分包商、供应商等,以履行合同和执行合同作为相互沟通的基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政府、社会团体和民众的沟通,要充分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以诚相待以消除对项目管理目标潜在的影响。

7) 知识管理与拓展。一个成功项目的产出,除了项目本身为顾客增加的价值和企业的利润之外,还应包括从该项目获得的经验教训和项目信息档案,以积累相关知识,以备未来项目所用。施工企业应当建立一套标准化的项目管理方法体系,使项目管理人员能够按照标准的指导,以项目的实施过程为基准,以标准流程为导向,系统地完成对项目主要指标的综合管理。在实践中,施工企业要重视对项目管理方案的回顾,考核项目管理方案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实施的效率性,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方法体系。

8) 风险防范与管理。控制和减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将项目管理的风险转化为项目的利润,是风险管理和防范的重点工作。控制过程中需要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分析其风险量,针对风险量大的因素提出解决或者应急方案。在实践中,除要关注工程所处的环境风险、不可抗拒力风险外,还要关注顾客需求识别与变更风险、合同风险、技术方案风险、管理信号衰减风险、管理机构官僚化倾向风险、控制信息失真风险以及社会法律风险等。

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要求;实践

引 言:建筑工程管理是一项复杂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属于管理科学的一大分支。现阶段,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对建筑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工程项目管理中也广泛的应用了新技术、新理念以及新设备,折旧要求加大管理技术的创新力度,紧跟时代潮流,树立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管理理念,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建筑事业更好的发展。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加强对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的基本要求

1.1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应该紧跟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升,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明显。当人们对奢华生活追求时,市场上出现了爱马仕、LV等名牌产品,而当人们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时,就需要相关人员加强建筑管理技术的创新,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加强管理技术创新,不能仅仅在建筑企业内部协商决定,还应该深入市场,了解广大民众的需求,针对市场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创新管理方案。同时,在加强管理技术创新过程中,建筑企业还应该严格的控制工程施工质量与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促进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1.2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必须与生产力需求相适应

建筑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工程管理模式,只有保证工程管理模式与生产力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向着产品成果方向转变。加强管理技术创新,需要使用建筑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两者之间相互联系与制约,实践证明,只有将生产对象、生产工具以及生产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充分的挖掘生产力的潜能;在市场经济这一充满竞争的环境下,只有不断的提高建筑企业自身的生产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下获得劳动对象,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加强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促使生产三要素即:生产对象、生产者以及生产工具很好、有效地协调组合,采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加大生产者生产素质的培养,提高整体的生产水平。

1.3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必须与市场发展相适应

建筑工程项目的获取、实施全部是在市场中进行,并且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并累计到下一批次的项目竞争中。因此,可以说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就是延伸项目管理的内涵,不断的完善施工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等,处理好项目管理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促进建筑企业更好的发展。

2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的有效对策

加强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需要从管理理念、组织机构、质量管理等方面进行,同时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促进建筑工程管理向着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1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

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者,首先需要转变管理思想,紧跟时展的潮流,加快管理思想转变的步伐。建筑工程管理者管理理念的创新,能够推动建筑企业文化的形成,为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在于控制工程成本、保证工程工期、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处理好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创新的关键。在每一个管理目标确定时都需要充分考虑该目标对其他目标的影响,采取对比分析的方式,对目标进行不断的优化。需要之一的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目标以及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功能性目标是管理创新中首要的保证,在此基础上,应该不断的提升工程管理的服务水平,提高社会满意度,促进建筑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2.2合理的调整建筑工程管理组织机构

现阶段,我国市场形势严峻,往往采用直线管理制度对建筑工程施工行为进行管理与控制,这种直线型的管理制度,对于生产为主的企业非常实用,但是对于建筑行业来说有一定的不适应性。这就需要对建筑管理组织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工程承包人、施工条件与管理职能有效的分离,将施工过程中的日常管理分配给劳务公司,并根据工程施工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满足施工现场需求以及项目施工特点。另外,在完善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市场利益要求,将管理权力适当的下方到工程项目部,逐渐形成分权与集权相结合的建筑工程管理组织结构。

2.3不断的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创新机制

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创新机制的建设,向企业员工分析当前的市场形势,帮助企业树立全员的质量意识、市场竞争意识等。在此基础上,加大对项目管理部门职能的改革,设立施工管理部、工程技术部以及合同管理部,将施工设计、施工计划、施工管理、合同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工程管理的整体水平。另外,工程技术部应该加大科研开发,为工程施工、管理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材料等,为工程施工提供基础支持。

2.4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水平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进步,信息技术逐渐的发展起来,并逐渐的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提高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在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创新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建筑工程管理向着信息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计算机是信息化管理中必要的工具之一,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学习,以便能够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建筑工程实施信息化管理。无论是在工程造价控制、工期进度管理、增大投资效益、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等任何一方面,都需要充分利用先进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做好预算等工作,并利用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方法来实现预期的施工效果与经济投资效益。

3结语

总之,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建筑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提高施工质量,降低工程施工成本,必须加强工程管理的创新。首先,加强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为管理创新打下理论基础;其次,调整工程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的质量创新机制,为工程管理创新提供物质基础;最后,加强信息化技术应用,促进建筑工程管理向着信息化、规范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晨.浅谈建筑工程管理技能的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7).

第6篇

关键词:通信网络工程技术;管理;创新

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当中,通信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当中占据着非常高的位置。通信网络工程技术除了能够使得传递信息得到有效实现之外,而且还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最主要的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获取得到市场信息。所以,在当前时代之下,要是可以科学有效的运用通信技术,那么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会非常大。因此,企业必须全方位提高对于通信技术管理的重视程度,对通信技术进一步进行创新。

1通信网络工程建设遵循的原则

首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这样用户才能够满意,当然对通信网络工程未来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后,以人为本的原则,既要让员工对工作充满热情,而且还要让他们定期培训,使得个人素质得到有所提升。最后就是以防为主原则。说的简单点儿严格把关质量检查,对工作质量与工作程序进行严格检查,从而保证工程质量。

2通信网络工程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通信网络工程技术管理方面缺乏创新型人才

当前时代之下,对于人才的要求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只是要求相关人员对于通信技术与管理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与掌握就可以了,但是现在还要求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创新能力,在进行实践的过程当中充分运用当前所具有的技术来使得管理创新得到实现,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去进行适应市场趋势和当前的管理需求。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企业在通信网络工程技术方面所遇到的大多数问题往往都是因为缺乏创新型人才。

2.2通信网络工程技术管理理念相对来说比较落后

由于企业对于通信网络工程技术管理活动的重视程度不是非常高,往往只是一味地注重对于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却把对通信技术科学合理的进行管理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所忽略掉了。因此,在实践的整个过程当中,并没有安排专业管理人士与专门的部门,所以没有办法让企业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2.3通信网络工程技术创新和现行管理之间不是非常适应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因为企业个别员工对通信技术还没有真正的进行了解,因此在落实管理的一系列过程当中,仍然存在着现行管理与技术创新俩者之间相互不能够进行适应的问题。这样不仅对企业进行协调与组织整体管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不利影响,与此同时还给技术推广带来了影响。如果想要改变当前这种情况,那么就需要把以下这四点做好:第一,应当在企业管理当中进行纳入技术管理,让各个不同的部门之间相互进行对接,打造企业管理整体观。第二,把企业未来的整体发展规划与要求这俩者有效结合在一起,然后在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使得企业与各个部门的发展需求真正的得到落实。第三,在进行通信网络工程技术管理的时候,除了需要进行技术创新之外,而且还需要创新自身管理活动,从而才可以进一步去适应现代通信网络工程技术发展的相关要求。第四,成立专门的队伍,让人才积极踊跃的加入进来,这样不仅提高了通信网络工程技术的管理水平,而且还提高了创新能力。

3如何对通信网络工程技术进行创新

3.1对通信工程技术进行创新需要从根本上使得市场的需要与要求得到满足

当前形势之下,虽然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形式在不断地缩小,可是技术壁垒却没有下降,反而在进行持续上升。标准战略与专利战略这俩种战略对于通信技术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2对通信工程技术进行创新需要立足于国际科技发展的尖端

在发展的这些年中,我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也具备了能够进行探讨发展的能力。在这个条件下,必须全方位提高对于通信网络工程技术的开发创新,尤其是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科研成果的研发力度,在此基础上应当采取科学有效措施,积极鼓励企业加入到那些风险高且回报高的科研项目当中去,这样就能够对于通信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进行完善与健全。

3.3对通信工程技术进行创新需要依靠科学管理

在最近几年当中,我国通信工程技术发展所具备的一个最为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在优势与劣势这俩个方面都体现的相对来说比较突出。所以,通过对于通信技术自身所具备的特点进行研究之后,充分运用其自身的优势,然后通往“开放式科研”、合作的这条科学之路,这样我国就可以不用从头开始,就可以直接切入到国际相对来说比较高的层次轨道上继续谋求发展地位。和国际企业之间进行合作,不仅能够开拓我们的视野,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探索概念和管理的实践经验,而且还有助于提高我国进入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第7篇

教育技术装备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可供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有选择地使用的所有专用和通用设备器材的总称。简称为教育装备或装备。它可以是传统的卡片、粉笔、黑板,也可以是随手拈来一张纸、一根针、一个球,可以是专门设计制作的仪器仪表,也可以是最新潮的高科技产品。从学校教育教学的角度来说,广义的装备泛指一切办学的物质条件。常规意义的装备是指除了师生栖息生活所必须的场地、房屋以外的所有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物质条件。狭义的装备是专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按照不同学科功能配置的场所设施、器材设备等。如教室里的广播、电视、投影、电脑、网络等信息技术设施,物理、化学、生物、实践等学科必须的实验室及各种专用的仪器、设备、试剂等,图书室(馆)的书籍、刊物、报纸、电子图书、音像载体等,体育场地、器材,音乐、舞蹈、美术等功能教室、器材等。存放和使用这些装备的室内场所可统称为功能室或功能教室。

面对新时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技术装备如何满足教育基本条件的需要;如何满足教育改革的需要;如何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这是摆在教育装备部门面前的课题。只有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和使用,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效益,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和改革服务,才能为培养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才能在新课程的改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教育创新的桥梁是教育技术创新,换句话讲,教育技术创新是教育创新的载体。只有实现教育技术创新,才能逐渐形成教育观念创新、教育内容创新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也即教育创新。

教育技术包括教育工具和教育方法。教育工具和教育方法往往是社会科学精神和社会科学方法的体现,是社会科技发展水平在教育中的折射。教育技术是社会科技发展的直接映照。当前,教育技术所包含的教育工具主要是指现代电教媒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智能化的实验设备等;教育技术所包含的教育方法是指借助教育工具所形成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譬如学科数据库、信息资源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计算机用于学校管理、计算机辅助教育决策与评价等。

从我国目前实施的素质教育对照教育技术创新的功用,则可明显看出,教育技术创新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创新了的教育技术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摒除“应试教育”之筛,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个性发展,面对每一个学生,使学生通过教育形成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这就要求改革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所形成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而教育技术创新正好能够促进教育内容和体系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现代科学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养成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总之,创新对民族发展、国家发展、经济发展都有巨大作用。同志曾经讲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一个过程,创新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克服限制因子所需要的时间、克服限制因子的成本、克服限制因子的成本和收益在组织内部的分配、以及抓住利导因子的时机和培育利导因子的方法、力度等。换言之,创新的过程是不断把握机遇、预见避免风险的过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构建无论给社会创新、还是教育创新和教育技术创新都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就教育创新的条件而言,教育优先发展已定为基本国策,全社会重视教育的氛围已经形成。随着教育重心的下移,基础教育的发展机遇随之而来。教育者应该拿出行动,积极开拓教育事业,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大胆进行教育创新,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飞跃。

创新免不了会有风险。也就是说,有创新,就必然会有风险。但不能因为畏惧风险,就不敢创新。“风险并不是一无是处。没有风险就不可能有个人的发展――一个人怎样才能学会骑车呢?从更大的范围来讲,没有改善物种的风险和挑战,就不可能有生物的进化。不管怎么说,如果没有我们祖先对之作出反应的种种风险,我们人类永远也不会成为这个样子。”但是,有必要将风险降至最低限度。风险在于克服限制因子所需要的时间。如果克服限制因子需要的时间大于复合系统能够等待的最长时间,那么新一轮创新就会夭折。风险是创新所付出的代价。一方面,克服限制因子要占用复合系统可支配的稀缺资源;另一方面,要付出机会成本。如果克服限制因子的成本是复合系统无力支付的,那么新一轮创新也将不会发生。风险的大小取决于重新分配的公平性。复合系统的发展是受人支配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除了作为自然人、社会人而存在之外,更主要的是作为经济人而存在。因此克服限制因子的成本和收益在复合系统内部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是否创新成功这一重大问题的答案。如果创新的成本和收益在复合系统内部的分配是公平、合理的,人们就不会反对创新,反之,人们就会反对创新,从而影响发展的稳定性。因此,在创新的过程中,在把握机遇的同时,要分析风险的来源、大小和破坏速度,及时地通过各种途径避免风险或将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这就需要建立创新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各行各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育的支撑,即教育创新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性愈加明显了。教育创新同时也离不开社会创新,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当今信息社会里,教育要紧搭时代的脉搏,不断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技术、高度重视信息知识的传授,通过教育技术创新,努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和各种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适应21世纪对人才规格培养的需要,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完全有理由相信,教育技术创新必将对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起着巨大的作用。

第8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技术 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065-01

前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施工质量关系密切。目前大部分施工技术管理相对落后,施工技术运用不够科学,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提升建筑行业的竞争力,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与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1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的意义

1.1 加快施工进度

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较为复杂,且周期较长,受到的外界影响非常多,例如天气情况、地质因素等[1]。加强施工技术的管理能使施工人员合理地运用施工技术,可以避免许多外在因素对施工进度的影响,例如在工程中对地质的进行勘探时,施工人员若是合理运用勘探技术,可以有效避免地质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从而加快工程的施工进度。

1.2 提高企业收益

施工技术的管理能保证施工的质量与安全,首先可以使企业避免因工程的质量与安全问题遭受经济上的损失,其次,可以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在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一方面可以提高施工方案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能够优化施工技术,不仅能保证工程的质量与施工的安全,还可以提升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从而整体提升工程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取得良好的口碑,并能及时应对新时期的建筑工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成本。

2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的现状

2.1 分工不明确

在当前的建筑工程中,许多施工技术管理的分工不够明确,施工人员的管理达不到要求,无法及时处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对工程的施工的进度与质量造成影响。因此,要对施工技术的管理进行明确的分工,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首先就是对施工设备的管理,主要是对设备的性能与型号进行管理,在进行施工时要按照施工技术的要求合理运用该设备,并定时对设备进行保养和维修。其次就是对施工资料的管理,施工资料是工程施工的重要保障,加强施工资料的管理可以有效保证各施工环节的顺利运行。第三就是对施工质量的管理,施工质量管理是施工技术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点,若是施工质量出现问题,则其他环节也会出现状况,会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和工程的质量。

2.2 管理规范不够严谨

施工技术管理的根本是保证工程的质量,施工技术管理规范包括工程的设计要求、合同以及相关规定等,而严格的管理规范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条件。因此,要保证工程的质量,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施工技术管理规范进行施工,保证施工的合理性。但是,目前大多数的建筑施工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特别是技术交底不够详细,加强技术交底能保证施工人员熟知工程的设计要求并严格执行,还可以加强施工人员对新的技术与建筑结构的掌握。不过,由于技术交底不够详细,许多工程的施工人员不能很好地理解设计的要求,导致施工与设计之间出现偏差,影响工程的质量。

2.3 技术管理人员的水平不足

在目前的建筑工程中,许多技术管理人员的水平不足,很难对施工中的问题做出合理的预测与处理,消除工程中的安全隐患。及时处理施工中的突发问题,能有效保证施工的进度与施工的质量。因此,建筑工程中的技术管理人员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熟悉新时期的施工技术及其要求,例如掌握新时期建筑的结构特点与材料的质量要求等,并保证施工人员能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施工,从而保证施工的质量。

3 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措施

3.1 明确管理人员的分工,提高管理质量

要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就要对管理人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划分技术管理人员的职责与权力,保证能及时处理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建筑工程的施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将抽象化为具体,需要注意非常多的问题,例如建筑材料的质量保C以及相关数据的复核等。因此,面对施工中的各种技术问题,管理单位应重视技术管理人员的分工,明确他们的职责,使职工中的各项问题都能有人负责。

3.2 加强技术交底工作,保证施工人员对技术的掌握

技术交底工作能使施工人员掌握先进的施工技术,是施工进度与质量的有效保障。在建筑工程中,为了保证施工的进度与质量,需要将施工方案进行细化,强调施工资料的管理,并加强各种工程项目的技术交底工作。设计单位应加强对技术交底工作的监督管理,使工程中的各种项目在施工前都有严格细致的技术交底,使施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对施工资料进行修改与补充[2]。此外,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工程项目,应相对加强技术交底工作,使施工人员能充分掌握工程的施工要求,保证施工与设计相符。

3.3 建立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机制

企业要提高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就要建立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机制。首先,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管理的标准,包括技术要求、施工方法以及质量标准等,让管理人员严格按照管理标准对施工进行检查与评定,消除技术方面的隐患,提高施工的质量。其次,要重视工程的质量管理。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需要注意许多方面,首先就是对建筑材料的质量管理。施工企业要保证工程所需的各种材料的质量,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材料和成品材料等,并保证这些材料符合绿色标准及技术标准。建筑材料的管理除了要重视结构材料的质量外,还应重视装饰材料的使用,劣质的装饰材料会危害人体的健康。其次就是施工技术的合理运用,技术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使他们能合理使用施工技术,保证施工的质量。再次,技术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建筑设备的管理,对其进行定期的维修与保养,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与性能的完善。

4 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

首先,新时期的建筑企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视施工技术的创新,提高技术人员的水平,研究经济、实用、高效的新型技术,开发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关键施工技术及成套技术,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3]。

其次,企业要以生产实际为参考,对现有的施工技术进行改进,减少不必要的操作与施工成本,加快工程的进度,提高工程的质量,增加工程的经济效益,从而加大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期的建筑行业面临着许多挑战。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建筑行业不得不做出进步,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在这方面,加强施工技术的管理与创新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施工技术的管理有着明显的不足,因此,在新时期的建筑工程中,应对施工技术的管理机制进行创新与完善,提高技术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对施工技术进行优化,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降低施工的成本,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佳. 关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J]. 通讯世界,2014,02:122-123.

第9篇

关键词:有机热载体炉 自动化控制技术 经济效益

1.概况

山东某化工企业型号YWL6.0 -1.0/300/280-AⅡ有机热载体炉于2005年投入运行,至今已有7年。随便着使用时间的加长,锅炉的工况和生产效率明显下降。为了能够改变这种状况,山东省特检院烟台分院联合某电气公司于2012年3月日―5月16日,对该炉进行了连续74天的考察记录,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出最优控制数据,全面综合地对该炉制定实行自动控制方案,并于是2012年6月5日―6月20日实施,而后于2011年7月10日―7月25日进行了燃烧调试和验收记录。

2.高能耗原因分析

该企业600万大卡/h有机热载体炉自安装后运行多年,由操作人员依靠传统仪表和操作装置进行控制,人为因素和不正确因素太多,控制滞后性很强,燃烧不完全,必然使其长期处于高能耗低效率的运行状态。

3.有机热载体炉操作自动化改造

3.1自动化改选原理:

①有机热载体炉的导热由经过管道在加热部位利用热设备之间不断循环,以满足工业生产用热要求。用热设备需要的热量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对于输入用热设备的导热油温度则要求相对稳定。根据有机热载体炉输出导热油动态温度参数计算燃料的动态需求量,通过控制炉排电机转速实时调整活动炉排与运行速度,进而实时调整燃料供给量,达到准确稳定控制导热油温度为目的。有机热载体炉输出导热油开始降低时就加大燃料的供给量,导热油温度开始升高时,就减少燃料供给量,始终保证燃料的供给量随便导热油温度变化而变化。

②根据在线烟气分析仪检测的烟气成分含量参数,主要是CO和O2的含量,判断燃料的燃烧效率,计算助燃空气的动态需求量,通控制给风电机的转速,实时调整助燃空气供给量,保证炉膛燃料充分燃烧。燃料供应量大,助燃空气供应量也增大,给风电机转速就变快;燃料供应量变小,助燃空气供给量也变少,给风电机转速就变慢。

③燃料燃烧会在炉膛中产生大量的热量和烟气,适当的炉膛负压能使烟气排出炉膛且炉膛热量损失不大,过小的负压使炉膛热量损失小但对排出的烟气不利,过大的负压有利于排出烟气但炉膛热量损失大,根据动态炉膛温度参数和动态炉膛负压参数计算负压的合理数值,通过控制引风电机的转速,实时调整炉膛负压使炉膛负压既有利于排出烟气又使炉膛热量损失不大。

有机热载体炉控制系统通过现场仪表采集的各种参数对有机热载体炉的复杂工况进行全面控制判断,经过软件分析和专家数据库推理运算,实时确定燃料供给量,炉膛给风量,炉膛负压的最优数据,实时控制供给燃料的活动炉排的运行速度、给风电机转速、引风电机转速,进而实进控制燃料供给量、助燃空气量、炉膛负压,对有机载体炉实行全面综合的实自动控制。

3.2有机热载体炉自动控制改造方案

①供油温度控制鼓风机炉排

有机热载体炉的供油温度控制主要是根据供油温度控制送煤量和风量的配比。送煤量是通过炉排的转速来控制的,而进风量是通鼓风机频率来调节的。风量和煤量的配比设定值是由氧空燃比T和总燃料量确定。总风量信号经过温度校正。调试时,应首先根据机组静态特性所提供的风煤比关系来确定T值的表达式,然后进行风煤比的自动调节,本系统中炉排转速(代表煤量)为主动信号,鼓风机风量为辅肋信号,可以根据供油温度控制炉排转速(PID单回路控制),并同时调节鼓风量(PID 单回路控制),保证燃烧的效率。本项目中给风量及给煤量的控制采用变频方式,动态调节鼓风机,炉排的转速,使其满足用户负荷需求。

②炉膛负压控制引风机

通过调节控制现场引风机的运行频率来控制引风量以保持炉膛负压稳定,这是保证有机热载体炉安全运行的必要条件。由于炉膛负压波动较频繁,因此,一般要将断膛负压经一阶惯性环节进行平滑处理后,送到PID调节器是;同时将送风量信号作为负压调节器的前馈信号直接加到调节器输出端,以使引风系统能及时响应送风量变化,使负压的变化趋于稳定。送风量前馈增益K的大小选择应使送风量调节指标改变时,引风机运行频率随送风机成比例地同时动作,从而保持炉膛负压基本不变。由于送风前馈量的存在,所以炉膛压力调节中起动态校正的作用。

③注油泵控制

控制器自动检测高位油操油位,进行自动补油控制。当检测到油操油位低时,自动开启注油泵;当检测到油操油位高时,关闭注油泵。

④循环泵联锁控制

循环泵联锁控制燃烧设备,系统运行时即先检测循环泵运行状态,循环泵开启后燃煤系统才能运行,有机热载体炉燃烧运行中,当检测到循环泵故障时,自动关闭燃烧系统;先关炉排,延时后停止鼓风机,再延时后停止引风机。

⑤安全保护功能

a出口油超温保护系统运行过程中,当有机热载体炉供油温度大于设定超温温度时,电脑控制器供油温度超温故障,声光报警指示,联锁关闭燃烧设备,不联锁循环泵。

b进出口低压差保护:系统运行过程中,当有机热载体炉进出口油压差低于设备安全压差值时,电脑控制器“低压差故障”声光报警指示,联锁关闭所有受控设备。

c进口油超压保护:系统过程中,当时进口油压力大于设定的安全压力时,电脑控制器“进口油超低压故障:声光报警指示,联锁关闭甩有的受控设备。

d传感器故障识别与保护:系统运行过程中,当出口(进口)油温度传感器发生断路故障时,电脑控制器“传感器故障”声光报警指示,联锁关闭燃烧设备。

e循环泵运行故障保护:系统运行过程中,当循环泵启动后,电脑控制器检测不到流量,开关信号时,联锁关闭燃烧设备。

f断电故障保护: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供电断电系统自动切断输出设备,再次供电时,智能控制器自动处于下班状态,确保系统安全运行。

g电机负荷保护:通过断路器和热过载断电器,保护电机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过流,过热保护。

4.自动化改造效果

4.1保证机机热载体炉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准确控制输出导热油温度。

4.2实时控制供煤量做到“物进其用:最大程度上减少燃料浪费。

4.3实时控制给风量,保证炉膛中煤的充分燃烧,有效地提高燃料的燃料效率。

4.4对炉排电面鼓风电机,引风电机实行变频控制,大量节约电能。

4.5设定各参数的上、下限,超限即采取声光报警或紧急停车等控制措施。

4.6自动操作和手动操作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无限制切换。

4.7故障自动识别,直观显示与处理。

4.8具有安全保护功能。

5.改造后锅炉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5.1提高产品,有机载体炉输出温度稳定的导热油,必然使生产有以稳定,进而使产品质量提高。

5.2提高劳动生产率,稳定锅炉加热工况,使原料的加量得以加大,600大卡锅炉由原来2.8t/h增加到3t/h,劳动生产率提高7.14%。

5.3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安全性。控制系统由原来的人工调整变为自动化调整,减少了控制系统的不稳定性,大大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避免受热不均匀现象,防止导热油老化和结垢,进而有效防止减少事故发生,提高了安全性。

5.4节约电能,降低燃料消耗。

5.5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煤燃烧后产生大量CO2和水蒸气以外,还产生大量燃烧产物,如SO2、CO、NO等废气和炉渣,降低粒粒消耗就减少了环境污染。

第10篇

随着技术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在技术教育类院校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展开中央关于“职业技术教育”规划的蓝图,鼓励创新、推进改革的色彩依然那么醒目。浏览当今关于教育的专项调查新闻和报道人们呼唤教学改革的意愿依然那么强烈。我们早已应该将培养单一化人才的模式调整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现在不少职业技术教育类院校在走“一体化”教学的路子,是遵循了这个规律。

2012年,我有幸兼任了一期系部教学干事,在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束后的回顾与总结中我深深地意识到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与改革仍是每一位技术教育工作者正面对和应该思考的问题,而教学管理者也有同样沉重的责任。如何将教学管理改革的色彩化作鲜活的图景?让技术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意愿成为生动的实践,我们所有的技术教育工作者还需进一步解放思想、放下包袱、奋然前行。

我认为对于教学管理来说,管理是手段、服务才是根本,不能本末倒置。实践表明秩序不是鸦雀无声,稳定不是死气沉沉。大家自愿参与的管理才是真正的有效管理,大家自觉营造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当然为实现教学发展确实需要一定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需要管制、审核与审批,需要一定的管理形式,但归结到底应该要改变老的教学管理观念,将管理定位为——为了更好地服务而不是相反。

因此,创新教学管理的关键是提高服务水平。创新教学管理需要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更需要不断增加和谐因素。如何增加教育教学的和谐因素就要看我们在教学管理方面的服务水平了,是否能满足教师、学生的合理诉求,及时调解复杂矛盾,有效保障教师、学生的利益,直接反映着教学管理工作者服务水平的高与低。

扎实的教学服务工作是创新教学管理的基础。现阶段创新教学管理最为根本的要求就是:要以发展教育事业,解决教学问题为重点,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从根本上减少和化解各种教学矛盾,让教学管理创新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校园和谐就有了坚定的基础,同时教职员工和学生也会主动为教学管理工作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支持与帮助。

教学管理人员一定要把全心全意为教师、学生服务的宗旨贯彻始终,一切教学管理工作都应该是为教师和学生更好的谋利益的工作。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但旧的教育管理思想仍未远去。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日益繁重复杂的今天,教学管理工作者也将面临更大挑战,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必须与时俱进,进行到底!

(作者单位:郴州技师学院)

第11篇

1 当前中职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存在主要问题

1.1 管理理念与方式落后

在图书馆管理实践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部分中职校园图书馆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理念与方法,严重的影响了图书馆教育作用的发挥。在图书馆管理理念中,管理者依然将图书馆作为行政管理的一个部分,未将其作为教育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进而开展相关的教育性林论与实践研究,影响了其教育作用的发挥。在管理模式中,其主要问题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1)管理机构单一。在当前的图书馆管理中馆长一般负责整体管理工作,而在馆长之下并没有设立服务、技术研究相应的机构或专人,开展专业化的支持工作。这种机构支持的缺乏,造成了图书馆管理单一老化现象严重。(2)技术支持不足。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图书馆管理方法依然停留在人工管理形式中,许多先进的图书管理技术并没有在实践中得以应用,影响了整体管理效率。(3)行政化管理痕迹严重。由于我国的图书馆管理专业长期处于行政管理状态,因此虽然教育改革以推进多年,但是管理实践中行政式管理痕迹依然严重,无法确实推进新型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方法。

1.2 图书馆资料收藏体系与措施有待改善

图书馆资料收藏体系是否完善决定了图书馆作用发挥,以及其能否为中职教育提供教育服务的基础。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部分中职图书馆资料收藏体系依然有待完善。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1)藏书老化、重复现象较为严重。部分图书馆为提高藏书量,因此短期内采购了大量图书对藏书进行补充。但是大量的补充中经常会出现图书技术内容与数据老化,以及图书重复购买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严重影响图书馆的藏书质量。如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中职技术书籍依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出版,其大部分技术内容已经严重落后。特别是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类书籍,其技术换代内容较快,也是当前图书馆藏书老化、重复现象存在的重灾区。(2)非书资料较少。图书馆资料收藏体系中,除了传统的图书与档案收藏外,视频、音频、软件类的非书资料应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位置。如中职计算机专业需要软件系统资料、专业课程微课资料等,都应是图书馆非书资料收藏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部分图书管理者忽视了这部分内容,造成其收藏数量达不到学生使用要求。同时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部分图书馆在图书与资料收藏中依然采用传统的资料收藏措施,没有形成数字化收藏模式,影响了资料收藏质量与管理效率。

1.3 信息化技术推进不足

在部分图书馆管理与服务过程中,信息化技术应用依然推进不足,进而影响了其管理服务质量与效率的进一步提升。这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信息化管理技术使用不足。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部分管理者不论是在图书、人力还是日常工作管理中,都没有发挥出专业软件、网络办公等,信息化管理优势作用,进而造成管理质量与效率的降低。如图书管理中,大量的图书分类、检索工作依然使用人力模式,没有使用专用的相关软件,就是这类问题的主要表现。(2)信息化服务技术应用不足。在图书馆服务过程中,部分图书馆依然采用人工办理登记、咨询、借阅等服务工作,严重的影响了图书馆服务工作效率。

2 信息化技术支持下的中职图书馆发展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对中职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在信息技术推进下,中职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呈现出以下发展模式。(1)自动化。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中职图书馆通过专业化人力管理、图书管理软件等技术支持,可以完成自动考勤记录、读者意见咨询、图书资料归档检索等管理工作。同时读者在图书借阅中,图书馆计算机系统也可以完成图书资料的自动检索、信息咨询等工作,进而全面的提高了图书馆管理服务效率。(2)网络化。网络化发展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的中职院校图书馆发展中,其网络化管理与服务发展包括了以下三个内容。一是管理者可以通用网络平台,与其他图书馆、档案馆等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实现图书资料的共享;二是读者可以通过手机、计算机等网络阅读平台实现图书的借阅服务,最终形成网络图书馆管理模式;三是图书馆与读者间可以通过网站、QQ等网络平台实现信息交流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开展,继而为读者提供更加有效快捷的服务工作。(3)人性化。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图书馆管理与服务中的人性化特征都可以得到很好地体现。一方面在图书馆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很好的降低了管理与工作人员的劳动量,同时其沟通更加简单有效,是其在工作效率提升的同时工作量大度降低。另一方面在服务中,读者会感觉到图书馆服务效率与便利的提升,阅读更加舒服与简单,进而感觉到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开展。

3 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创新措施研究

在信息化技术支持下,中职图书馆在管理与服务创新中应突出信息化技术与人性化理念的突出,进而形成以下的工作模式。

3.1 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创新管理模式

在图书馆管理创新中,信息化平台的建立是其管理创新开展的基础。在实践管理中,其创新措施包括了以下三点。(1)建设双向的网络管理平台。在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中,双向化的网络平台的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对外管理中,图书馆应以网络图书馆建设为目标,建设起资料共享、远程借阅等多项功能的网络图书管理平台,建立起校内校外一体化图书服务管理平台。如在中职院校各类职业技术实习基地的建设中,图书馆可以利用技术资料优势为实习基地建设提供策略性与技术性支持,弥补基地建设理论化支持不足的经验。在图书馆内部管理平台中,管理者应建立信息化考勤、图书调配等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实现。如在书库建设中,我们可以建立图书借阅数据库,对每本图书的借阅、库存进行统计,进而形成有序化的图书借阅管理数据库。(2)实现图书信息化管理模式。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将图书馆内的纸质图书与非纸质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数字化图书库系统,进而实现图书数字化管理与借阅模式。二是利用数据库对图书书籍进行分类管理,对于技术数据落后与重复性的图书及时处理,对于馆藏缺乏的书籍资料及时进行补充提醒,逐步完善?D书馆资料馆藏体系。三是与校外图书馆性数字资料的共享模式,实现各类数字化资源的共享,提高图书馆资料的使用效率。(3)与院校管理网络进行有效连接。图书馆是中职院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管理者应将图书管理信息网络与院校整体网络进行有效连接,使之可以在院校各项整体管理中(如财务管理、教育技术发展、思政管理等),发挥出管理促进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网络化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我们必须做好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工作,提高图书馆网络与计算机的安全性,避免以安全问题造成计算机系统故障以及泄密等问题的出现。

3.2 以“人性化”为目标,创新服务工作

在图书馆服务创新领域中,管理者必须以人性化发展为目标,结合中职院校特点与图书馆树服务实践内容,开展以下创新工作。(1)推进特殊的图书馆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理念的确立是实现图书馆人性化服务发展的重要措施。在调研中我们将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作用概括为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文化建设可以使管理人员在思想上树立读者服务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好的融入图书馆阅读环境。同时在图书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与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与职业教育文化建设同步进行,展示出我们文化建设的特殊性。(2)建立读者需求服务意识。满足读者需求是图书馆服务的中级目标,也是服务的重点内容。因此在图书馆服务创新中,图书馆管理人员应建立以满足读者需求为目标的服务理念,建立针对性的服务管理工作。如对读者需求较大,但是图书馆缺乏的图书资料,管理者应委派专人进行寻找、购买或获取授权,以最快速度满足读者提出的需求。同时在网络平台中,图书馆应很好地利用APP、QQ朋友圈等媒体平台,收读者需求意见,并开展针对性的服务措施。(3)建立数字化服务体系。在图书借阅服务过程中,管理者应建立起整体化的数字服务体系,是读者可以在数字服务中享受到人性化服务。如读者可以利用自身携带的手机APP终端,在图书馆数字平台中进行图书资料的查找、检索、借阅等工作,甚至可以在手机中完成资料下载与阅读工作,实现真正的数字阅读过程。

第12篇

关键词:信息科技 档案管理 存在问题 有效举措

高校的档案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组成部分,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必须要提高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但是传统的高校档案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仅管理滞后,导致档案丢失现象严重,而且人员结构老化,使得信息化技术的水平低下,面对信息时代信息科技运用的重要意义,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要创新理念,通过高科技的应用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本文首先分析信息科技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乃至高校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然后分析高校传统的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高校档案管理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途径。

一、信息技术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充分运用信息科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可以节约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档案管理工作本身就比较的复杂,还需要很多的劳动力进行答案的整理、归档以及收藏等,但是如果在高校档案管理中采用信息科技,就可能改变传统的方案管理方式,通过运用网络信息等平台进行档案的规整,这样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大的工作量,所以说信息科技的应用能够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量大、效率低以及效果不明显等特征。

其次,提高高校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促进档案整理更加的规范化。在高校档案管理中运用信息科技,一方面能够促进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更加有序的开展,通过使用信息科技,可以实现大量信息的快速存储,而且能够克服传统档案管理中档案丢失等不足,使得档案管理工作更加有序、科学,能够促进高校档案管理更加的自动化和系统化,只要通过设置程序进行查询,就可以很快查找信息,这样就节省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促进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最后,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使得档案管理更加系y、全面。可以说信息技术的普及是一次全新的更新,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引用信息科技能够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而且通过档案管理的系统和软件,能够让档案管理更加的全面,把复杂的档案管理变得更加系统化、程序化。在高校的档案管理中只需要建立一个网络的平台,就可以解决所有档案规整的麻烦问题。

二、当下高校档案管理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信息科技的不断普及,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面临带着全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信息技术能够给高校档案管理带来更加现代、科技的手段,另一方面又苦于缺乏经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程度有效,因此,在信息科技条件下,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以下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第一,缺乏信息化档案管理的软件及硬件条件。为了推广信息科技在高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必须要配备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等现代设备,这样才能开展工作,但是由于高校对于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使得各种硬件设备严重不足,导致高校档案管理的方式依然陈旧、落后。另外,信息技术的运用也需要相关的系统软件,这种软件需要购买,且非常的昂贵,这样就使得高校的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比较低。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信息技术的软件和硬件设备,导致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第二,档案管理非常的简单,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张,档案管理的工作量不断地加大,加之部分学校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使得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趋于形式,档案中的内容非常简单,除了成绩及个人信息外,其他方面的信息统计非常的少,这样就会使得学生的档案资料少,不利于毕业后用人单位依据其档案进行选拔人才。部分院校甚至是毕业之前找学生填充档案信息,导致档案管理缺乏规范性,还有可能造成信息档案造假的现象。

第三,档案的造假以及档案丢失现象屡禁不止。档案作为评价学生大学生活和学习的唯一资料,如果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及保护措施的话,就会造成档案的丢失,一旦丢失如果没有网络信息档案的话,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即使不丢失,会造成工作人员的随意更改信息,导致档案失真,影响到学校的信誉和形象。

第四,档案管理人员结构老化,运用信息科技的水平比较低。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多为年纪比较大的同志,他们运用信息科技的水平比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第五,档案管理方式依然落后,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管理的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不仅造成了工作的难度,而且导致档案管理繁重的人力、物力投入,虽然强调无纸化管理,但是在现实工作中管理方式依然落后,或者是停滞,导致高校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工作任务而无法有效地解决。

三、高校档案管理充分运用信息科技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