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健康课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课的重要性

时间:2023-05-31 09:21: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健康课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一、积极心理学取向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设计

(一)首先要明确活动课的设计目标

高中阶段的学生课业压力较大,而且面对着升学压力,不管是家庭或者学校老师对于学生成绩的关注都比较大。而高中阶段的学生还处于未成熟阶段,他们的心理还未发育成熟,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排解就会产生心理疾病甚至出现一些偏激行为。因此作为教师,就要深入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目标。通过组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积极的心态,并且让学生主动配合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活动课的教学内容要多样化

每个学生面临的压力情况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也不一样。如果老师使用同样的教学内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往往无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设计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情感需求来设计多元化、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最终实现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正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更好的解决它。

(三)遵循积极心理学健康教育的原则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积极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勇敢的表达自己。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其中的一项就是积极的社会环境。所以教师有必要营造出积极的氛围,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有利于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之类的问题,然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发言的机会,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可以给予一定的鼓励,最后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评价和反馈。其次教师要选择积极向上的教学内容。积极心理学取向就是要求选择积极的教学内容、材料、教学案例等,教学内容务必要积极向上,避免出现反面案例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行为的时候,也最好不要出现“不要让学生做什么”这种类似的观点,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如何做、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这样的思路和方法来教育学生。第三个原则就是教师要教育学生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学生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所以在设计心理活动课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认真的思考想要学生培养出哪一种或者哪几种积极的心理品质,要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来引导培养学生。第四个原则就是要求教师要触发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因为积极心理体验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要触发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培养积极的心理特质。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体会情绪放松、快乐合作、顺利完成任务、体会爱和幸福等的方式来让学生体会积极的心理体验。

二、积极心理学取向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实施分析

(一)课前导入心理健康相关话题

在课前做好心理健康相关的导入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进入状态,从而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向学生传达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视频、文字或者图片,也可以通过某个相关话题来进行引入,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影响等等,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重要意义。另外还可以通过活动来进行引入,不过需要注意引入的活动需要和当前课堂讲述的主体相关,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更快速的进入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学习之中。

(二)通过创建积极健康的情境让学生感知

教学中引入生活相关的情境会更容易让学生感知到积极的心理带来的影响,从而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关于创设的情境可以是学生当下面临的真实场景,也可以是虚拟的、想象出来的场景。不管是真实的还是想象中的,都要和教学的目标相联系,从而能够让学生感知到课堂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更好的养成积极的心态。比如可以创设学生加入某个社团这样的情境,在社团里,学生之间要相互配合去完成某一项任务。在这个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组成合作团队,让学生亲身体验团队成员之间合作顺利的重要性,体会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能够让学生认清自己定位,还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增强班级荣誉感和自信心,更好的促进学生心理的积极健康。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要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就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走进学生内心,找到他们的心理问题所在。比如要安抚学生的情绪,那么就要和学生共同来分析这种心态产生根源,让学生提高分析总结的能力,同时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所在,从而引导他们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加强引导和点拨工作

在活动的最后阶段,教师要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这种引导点拨工作一定要突出强调活动的目标,并且要详细点名活动的积极经历、积极心理品质以及积极的体验等。教师也要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积极感受,让学生能够感知到教师的想法,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积极的分享也可以更好的走进学生的内心。另外,要联系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不断拓展教学,不断的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及时拯救。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得以拉近,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得到加强,这对于学生今后的人际交往也是很好的帮助,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的沟通行为习惯,从而更好的排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第2篇

 

随着前些年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也逐年增多,随之而来的就业压力和社会适应问题显著增加。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生转变的阶段,也是由心理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重要,对其人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助于引导和调整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使其能通过大学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逐步走向心理成熟。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学教育的课程,并设为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这对于大学生心理的成长和成熟起到了很好地引导作用。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难点

 

2.1 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理解不深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属于选修课,部分高校即便开设为必修课,也属于综合素质类课程,因此在大部分高校实行学分制的背景下,学生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做一个重要的科目来学习。

 

另外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设置较短,往往只有几周课时或者只是其他必修课课时的一半,使学生从心理上认为本门课程不重要。而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逐渐增多,学生却没有将这些事件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联系起来,学校和教师也缺乏必要的引导,没有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

 

2.2 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

 

由于多数高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因此很多高校并没有指定教材,教师上课往往自备课程教材,或者直接从网络课件中选取需要教授的内容,自己制作课件。这就造成了每个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不一致,甚至同一学校不同班级的课程内容也不一致,使学生的学习不系统、不全面。任课老师往往根据自己的专长或自认为重要的内容给学生讲解,教学内容不规范。

 

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对课程的重要性就认识不够,再加上没有规范的课程教材,使学生更加不注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同时学习内容没有形成体系,只是对心理健康有一个粗浅的认识,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3 缺乏有效的课程考核方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所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考核方式,并且考核方式的有效性也有待商榷。很多学校采用考查的方式,让学生在期末节课时上交考查论文,以此作为课程成绩。有的学校即便采用考试的方式,也大多采用开卷考试,并且试卷考题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学习效果。

 

但不论考查还是考试,学生都没有将学习内容有效的体现出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也不同于心理学专业学生所学习的课程,学生要将日常所遇到的生活心理问题用专业知识加以解读,从而解决自身或他人的一般心理问题,这才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的对策

 

3.1 通过多手段提高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欠佳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学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但是仅仅依靠一门课程是很难达到这个目的的。在学生在校期间,甚至在学生刚入学开始,学校就可以通过辅导员案例讲解、心理健康宣传、心理方面的学生活动等多手段向学生灌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导,其他多种方式为辅助的形式,最终达到保持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同时也自然会提高学生对于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

 

3.2 规范教学教材,提高教学系统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长期缺乏系统规范的教材,即便在许多知名大学也是如此,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经验和总结的材料案例给学生上课,这就造成了课程效果参差不齐。任课教师教学水平高,则上课效果较好;任课教师水平稍差,则上课效果较差。

 

各高校应规范订制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统一备课,提高教学水平的规范性,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依据教材巩固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时也有章可依。学生依据教材学习理论知识,教师在课上除了理论讲授外,更多的是依靠教材理论利用案例等形式引导学生,这就让学生在学习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3.3 提高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考核方式是反映教学效果的直接途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考核方式不能单纯用考试分数或结课分数来衡量。综合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方式来看,注重平时的考查分数并综合期末考试成绩分数的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在学生平时上课时阶段性的运用案例分析或结合自身情况撰写小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查,以巩固学生平时上课所学知识;期末再以考试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于整个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平时考查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综合得出学生的课业成绩,以此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第3篇

在教学的过程中,三位老师利用课前短短几分钟的互动交流,缓解了学生上课的紧张情绪,创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和心理氛围。在课堂上,通过老师不断的引导,调动和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古寨小学老师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用心的形式画在一张白纸上,学生通过不同色彩的搭配,展现了自己当时的心理变化有多种情绪,这个教学过程充分的让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很多。宋老师的《我挨批评了》中把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小故事运用短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展现到课堂上,学生通过录象交谈自己的想法,最后让学生敢于把自己的错误说出来,调节了孩子的心理过程。刘老师的《掌声响起来》中通过三次掌声的设计,发掘了孩子们的内在浅能,充分的提高了孩子们的自信心。

最后在评课中我们互相畅谈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校开展的重要性,让我感触颇深。我们班主任要上好每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让它源于实践,用于实践。我自己总结了一些思路和想法:本文转载在之家

1.抓住学生心理,以趣促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同样的内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乐意和主动。面对从未真正接触过心理方面知识的学生,我在第一堂课里以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为内容。从梦到星座,从“肢体语言”到“从众”,引起了学生对心理世界的好奇,进而讲述提高心理素质的好处:提高学习效率;合理调节情绪;形成良好性格;学会与人交往等,同时说明这些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后要涉及的内容。这堂课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兴趣和重视,阐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意义和目的,并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也为以后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copyright chazidian

2.坚持核心原则,形散神聚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点在于活动中的体验,绝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应该有主题,有核心。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应该坚持一个核心,并围绕这个核心,“行散神不散”,着重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习和体验到对自己的终生发展有价值的核心观念

3.聆听他人故事,因势利导

心理健康教育课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感悟程度。学生总是非常关注他人在同一问题上的表现,喜欢聆听他人的“故事”。

第4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问题;建议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成才的关键,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生活、学习、交友等实践活动中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顺利、健康成长的关键。

心理健康活动课是当前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它注重通过主体性活动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心理体验,进而在分享交流中领悟、探究、实践,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学校及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忽视学生体验等方面问题的存在,阻碍了课程的顺利开展。为此,我们学校及相关教师需要不断地改进措施,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活动课的实效,为广大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真正含义

在实践中,心理教育活动课被冠之“学校心理课程”“心理辅导课程”“心理教育活动课程”等名称,这些名称不同,但基本意义是一样的,并且实际运用中,还可以赋予不同的内涵。

心理教育活动课,可以利用其他教育形式展示其自身的特点,目的是更好地发挥心理教育的实效。

二、心理健康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1.学校及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随着国家200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学校逐渐认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开课不足,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教育室,教师大多没有专门系统地学习心理辅导知识,大多以兼职为主。

2.课程设计不合理

作为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手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形式单一、设计上不适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配备了任课教师,但是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有的学校甚至只是为满足一时之需,如应付检查、评比、达标等活动。

3.课程没有结合学生特点,学生心理体验不足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心理教师通常在课堂内容中加入若干有趣的活动。由于学生在活动中可以缓解一下压力,放松一下心情,学习热情大幅度高涨,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但是学生高亢的情绪只停留在活动本身带来的乐趣,并不能体验活动的目的和真谛,感悟不到价值所在,从而也唤不起学生对主题内容的思考。如,在课堂中,心理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活动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活动的感受或体会。

三、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一些建议

1.增强教育意识,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学校要从领导到教职工都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2.设计合理化的活动课程

设计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它不只是为了上课而上课,而是能有效地解读学生实际心理问题、困惑的课程。如,我们可以开展角色扮演课程,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以一种类似表演的方式展示某一角色相应的行为特点和内心感受,使其认清角色的理想模型,从而增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减轻或消除学生心理或行为方面的问题,以达到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目的。

3.强化课程中的学生体验

体验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核心,能够引起学生心理体验的活动才能让活动课焕发光彩。只有激发学生心理体验的健康教育课程才会是有效的课程,学生产生体验后才能产生内驱力,才能在实际生活中用活动课程的体验去矫正自己的心理认识和行为。如,采取问题探究式活动课程,在上课前教师可以做好相关的调查,分析本校、本班学生有哪些心理认识上的问题和困惑,或者有哪些行为上的偏差。这样课堂上学生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思索,探究自己的困惑,最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发挥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最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而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手段的活动课,应该关注学生真实的心理体验过程,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并且切实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活动课程,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赵兴万.如何提高心理活动课的实效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6).

[2]王心红.福州市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建设的现状与思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2).

第5篇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心理健康教育 模式 创新

0前言

近年来,人口增长速度在下行,中国步入老龄化,为此政府逐步放开二孩政策,目的就是增加年轻人的数量,减少各方面的压力。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生源质量较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差,有些院校分数线在二三百分之间。据统计,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分数线普遍下调,以我院为例,在某一年甚至降到220分。这些学生进入高校后,多数厌学,缺乏自信,间接导致心理健康状况不理想。同时,高职生在校时间短,就业压力大,心理健康问题较本科生更普遍。政府更加重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2001年教育部发文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到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写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011年,教育部又出台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人才培养高职的成败,高校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爱情观、就业观,加强校内必修课的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分析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问题与不足,在政府、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完善网络化教育,科学安排心理活动,强化心理班长和宿舍长的作用,以创新思维开展工作。

1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休学、离家出走、失恋跳楼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占主要原因。作为大多数独生子女的他们,承载了太多家庭的梦想和期盼,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和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使得他们压力倍增。高职高专院校在培养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同时,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近几年,我院在引进博士教授等高级人才时,必须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测试,测试不合格学历再高、职称再高也一律不录取,这也看出了心理健康问题存在于各个阶层,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贯穿整个人生、整个教育,让学生学会调适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刻不容缓,政府和高校领导已经高度重视,因为领导重视是做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我院于2004年就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院长亲自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从组织机构、制度建设、经费投入、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足够保证,主持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建立健全各项常规的规章制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工作职责》、《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岗位职责》、《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岗位任职条件》、《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咨询师守则》、《危机干预处理制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保密原则》等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具体承担全院心理健康讲座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程,确保人员、经费等相对独立充足,负责大学生心理引导疏导工作,每周三下午向全院师生开放,提供免费专业服务,组织指导成立院系部大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协会,并负责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委员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服务中心通过开展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活动月等活动,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好的舞台和优质的服务。班主任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内容负责具体广泛而系统,并对本班学生有第一手资料。

2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学习方法的差异导致了学习不佳,成绩差的同学难免有自卑感,心理状态调整不好。某些学生无视社会就业压力大,择业观不切实际,盲目追求本科生和硕士生的工资待遇,加之家长忽视了子女的兴趣爱好,片面的强调学习成绩,一好遮百丑,导致了大学生出现了很多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通过大量调研,浅析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实行三级网络模式覆盖了整个院校,但是调研中互相的沟通明显不足。学院领导、院级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为一级,二级学院或系部心理辅导站和心理保健部为二级,经过培训上岗的心理委员为三级,积极做好宣传、反馈和组织活动的工作。首先,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的增加,远远不能满足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在政府和高职高专院校领导的重视下,为了满足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数量的需要,许多思政教师转岗或者是辅导员转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其次,班主任工作中年轻人居多,业务相对不够熟悉,有些带班较多者,往往忽略或者放弃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通这一块,承上启下这一环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整个院校心理工作的被动。第三,心理委员的工作性质定位到底是什么,很多同学把他当成是老师安排在同学中的奸细,这让心理委员自身压力增加,无形中拉大了与同学的距离,增加了工作难度。

(2)师资力量、课时安排、辅导时间不够,教学内容不统一。调研中发现高职高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已经构建了自己的模式。大多采用的心理咨询模式是个体心理咨询模式和团体心理咨询模式。个体心理咨询多数采用预约和定时“门诊”的形式,我院一般安排在每周三下午,但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时间显然不够;另外,专职心理咨询师数量的缺失,也使得常规化的心理咨询工作难以正常进行;更有些院校因为转岗等原因心理咨询教师缺乏实战经验,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对院校健康服务中心的信任; 综上,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常规化教学体系,以必修课形式列入教学大纲,部分院校受到院校总体教学计划及师资等因素的制约以选修课及讲座的形式作为主渠道,力度不够,学生参与面和受教育面太小,无法达到普及性,大大降低了效果。实践证明,心理健康必修课的开设能够很好地推动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必修课的开设定位在让院校所有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有所了解,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健康理解,消除对心理咨询的误区;学会一些自我调适的方法和寻求帮助的方法。高职高专院校因为受多种条件的限制,选择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生命教育、自我意识、情绪、人际交往、恋爱心理、挫折教育、创新教育等内容比较符合课时有限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建议采用单班教学模式,这样有利于课堂上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教学也容易驾驭。积极有效的沟通,争取学大纲、计划和教材,避免教学内容随意性和差别较大。

(3)宣传力度不够,活动开展不均衡。调研中,还发现有些来自农村的学生不接受个体心理咨询这样一种模式,之前也没有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咨询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甚至不知道院校有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反映了院校对心理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多数高职高专院校都有心理健康月或周的活动,因为经费等原因,在活动月或周之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较少,全年来说,活动开展不均衡。当然,活动月或周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起到宣传作用。班级心理委员要多组织心理健康活动,多在班级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简介院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组织功能,充分起动承上启下的作用。心理健康经费投入要充足,各院校根据自身实际经济情况,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场地设施等基本条件的建设;确保心理健康活动开展、师资培训等经费能够如期到位,切实为大学生服好务。

3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思考

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定位在提高全校学生的心理素质,而非心理障碍的个体,不是仅帮助、治疗个别心理问题的学生。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测,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开通热线咨询,充分利用网络咨询。争取全面实现网络化问卷普查,并对重点学生进行回访,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咨询教育活动,做出分析性报告,以方便领导决策。没有条件开设必修课的院校,可以滚动开设专题讲座和选修课,心理教育工作尽量贯穿整个大学生活。

宿舍长兼任心理安全委员,针对寝室内成员进行服务,针对性强,大家朝夕相处,话语较多,在心理健康信息收集方面有优势,通过捕捉寝室同学情绪的变化及时与心理委员和班主任沟通,把问题在初期给解决,有效性高,避免心理委员管班级四五十人的情况。当然,这需要班主任在选拔宿舍长时多费心思,选择服务意识强的同学,并经过心理测试和多级培训,规范信息上报流程;有条件的院校设班导师,在服务大学生专业就业等的同时,也起到监督班级心理健康活动的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目的是普及,对象是全校学生,在国家政府、院校领导高度重视下,工作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激发潜能,提高素质,维护健康,保护人格,促进发展,服务社会。着力于帮助大学生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优化自身心理品质,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切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而不是局限在少数有心理问题或者心理障碍的个别学生。教育过程中,院校要完善网络化教育,科学安排心理活动,加强高校创新意识,班主任要加强人文关怀,了解每个学生情况,加强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长兼心理安全员作用。

参考文献

[1] 陶爱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10(4).

[2] 张国成,王云彪,杨倩音,王占龙,李宪琴.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12).

第6篇

现在一些学校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高升学率的一种手段,一切围绕提高学习成绩,偏重于学习心理教育。比如,进行智商测试、学习方法指导、考试前的心理调适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应包括:学习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的培养、抗挫折耐力的培养及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等;还有一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误认为是心理治疗,将学生视为有心理疾病的患者,用测量病人的量表来测量学生,用医生记录病史的办法建立心理治疗档案,有的辅导教师甚至穿上白大褂,给学生造成心理紧张和压抑。更为严重的是,有的竟然给学生用药物治疗。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发展性问题,是伴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和交际范围扩大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不适应,而并非是心理疾病。所以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消极的它不是目的,而预防和发展才是目的。学校要科学地使用量表、解释量表,心理辅导不只是防治学生各种异常心理和行为,而是要帮助学生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个性、性格的完善发展,心理潜能的最大开发。预防胜于治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坚持以下六项原则:一是发展性原则,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心理,教育活动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而不仅仅限于心理健康的一般要求;二是坚持主体性原则,在心理教育过程中,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三是相容性原则,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保持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上的相容,创造出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氛围,形成师生间最佳的“心理场”,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四是活动性原则,要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五是成功性原则,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六是协同性原则,在心理教育过程中,要懂得心理教育与其他方面的教育是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协同发展。

二、统筹规划,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学校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统筹规划,建章建制,做好组织、计划和措施的落实工作,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明确此项工作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学科教学和家庭教育中,校内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学校日常教育活动相结合。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求,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设立热线电话和知心信箱,建立心理辅导室,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等,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运作。努力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组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搭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积极开展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探索研究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发挥优势,形成合力稳步推进。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根本。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必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为此,要十分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培训要采取行政与科研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等形式,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使教师能够率先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理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方法,从而有效指导本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另外,还要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定时参加研讨会,不定期选派分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去外地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习,请大学和教科院心理学专家教授分别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政教团队干部、班主任等骨干教师作专题讲座和辅导报告,不断更新全体教师的育人观念,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三、着眼研究,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创设活动课教育模式。各学校在全面了解、研究学生心理现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以活动课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在实践中摸索并完善“活动式”、“诱导式”、“情境式”、“体验式”、“聊天式”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模式,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方法,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结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能力与水平。

2.创设以心育活动为载体的教育模式。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过程之中。目前不少中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这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的课程。

3.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心。开发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育网。“心育”网站共有:心海拾贝、心育课堂、心语亭、心育论坛、百宝箱和知心屋。“知心屋”里设有“学生在线”与“家长在线”两块,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热线进行心理咨询,寻求辅导和帮助,搭建的这座“心桥”,使学生和家长、学生和老师间心心相连。银川市不少学校开设热线电话、知心信箱、或网上“QQ聊天室”,直入学生心灵,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撞击,产生共鸣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心理困扰、常见的心理障碍、自卑倾向、学生孤独倾向、人际冲突等问题。学校根据不同学生选择,通过热线电话的开通、心理信箱的设立和“知心小屋”的互动交流,进一步沟通了感情、增强了自信,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实效。有许多教心理健康的老师充分施展“真情倾诉”的技巧,提高了学生思想修养水平,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这一切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

四、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氛围,搭建学生成功的桥梁

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尊重和理解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就意味着信任和鼓励,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的人格。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才能打开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这样,教师才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第7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可,许多学校也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但是如何让心理咨询室“活起来”,改变“门可罗雀”的现状,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倾诉心声、解除烦恼的场所,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树立对心理咨询的正确认识

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如学校的校园网、宣传橱窗、黑板报、校园刊物等,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知道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代表着心理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让健康者更健康,接受心理咨询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自己成长。让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尊重原则,使他们对心理咨询室产生信赖感,从而走出对心理咨询的误解,正确认识和看待心理咨询。同时积极宣传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心理咨询室,消除对心理咨询室的陌生感和神秘感。

二、变被动为主动,多方探索途径,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

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不能总是被动地坐在咨询室里等待学生来敲门,应该想出各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让学生愿意来敲门,如网上心理咨询和电话热线等方式。酒泉大部分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都是兼职的,他们除了在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咨询,还要上别的课程。这样可能会让学生担心,老师知道了我的“秘密”,会不会在别的课上给我“穿小鞋”。

去年我校针对七年级的216名学生做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44.40%的学生把网络心理咨询放在了首选地位,热线电话以31.03%的比例排在第二位,面询以24.57%比例位列最后。可见,学生倾向于选择匿名的方式参与心理咨询,因为这样可以增加他们的安全感,避免过多的自我暴露。

首先,要将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工作协调起来。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专题心理讲座等途径进行,广泛而全面地向学生展示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咨询的内容。我校就有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五至八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上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班级来访的学生(82.7%)比没有上课的班级来访的学生(17.3%)要多得多。每次上完课都有学生想要找老师“聊一聊”,有的学生甚至因为排不上队,在咨询室门外等。

其次,要从心理咨询室中走出来,融入学生精彩生动的世界。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到提前预防,由被动变主动。发挥心理健康咨询联络员的作用,对学生察言观色。

再次,班主任也可以成为学生的心理咨询教师。心理健康教师要从单枪匹马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定期为班主任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一些心理咨询的知识。各班还可以在学生中选出1~2名心理健康联络员,通过他们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使心理咨询工作事半功倍。

三、落实心理健康咨询工作

1. 构建心理健康咨询组织体系

心理健康咨询不应该仅仅是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职责,学校也应该构建心理健康咨询的组织体系:由一位校级领导全权负责,一位德育主任直接负责,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具体负责,各班班主任配合,最后由班级心理联络员协助,从而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组织系统。

2. 心理咨询教师应加强自己的职业素养

不少学校的心理咨询教师都是“半路出家”,有的还是兼职,既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去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更有甚者,心理咨询教师成为了应付检查的“摆设”,极大地阻碍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因此,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一方面,要通过送出去培训的方式,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另一方面,要通过校本培训的方式,培养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兼职心理咨询教师。

3. 正视心理咨询教师工作岗位,给予相应的保障

学校要把重视心理咨询工作落到实处,从编制、职称、晋升等方面为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提供基本保障,让他们更加积极、努力、有效地开展工作。

第8篇

1在精神科护理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精神科护理学的含义《精神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精神科疾病的防治和护理以及精神科患者的科学管理方法的一门学科,它与其它临床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作为临床医护人员都须具备一定的精神医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个性人格品质、提升心理整合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是精神科护理教学中的重要举措。

1.2护理专业的特点护理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相比,既有相同点,又有其特殊性。不但要储备丰富的医学知识,还要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要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学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等。加之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身心健康具有极大的影响,长时间作用于个体就会引发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心理健康状况的损害,因此,医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他们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

1.3在精神科护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精神科护理教学中客观地将医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改变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培养而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单一性。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既满足学生知识的渴求,又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提高学生面对问题的识别力和心理保健意识,帮助学生解决所面临的学习、择业、人际交往、婚恋、社会适应能力等问题,及时调节学生的认识偏差、情绪障碍和不良行为。

2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2.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的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在课堂中创设一种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育-发展”模式,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创造和谐气氛,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2.2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不仅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更是心理发展的主体,要深入挖掘出教材潜在的智力价值和心理价值,确定每一节课的心理培养目标,使教学内容既有意义又富有情趣。

2.3利用各种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范例来揭示各种心理问题表现与应对方法、负面情绪的宣泄方法、全纳观念的意义及养成,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控制,从而达到自我发展。

2.4以临床各科在日常工作中可能经常遇到的与精神科有关的护理问题为主,讲授精神科常见的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以及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包括精神因素在内的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了解心理治疗的基本知识,能初步对常见的精神科疾病患者进行有效护理的同时正确评价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并能及时调整或治疗。

2.5通过心理健康宣教,让学生掌握各种心理问题的症状表现及危害,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和调节、维护心理健康的技巧。使医学生学会了解自己,提高驾驭情绪的能力和方法,以更好适应环境的变化。

作者:肖爽单位:长春市心理医院

第9篇

一、“色香味”俱全的心理课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也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各级中小学的课堂中,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有效载体。江苏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走在全国的前列,江苏省教育厅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向全省中小学推荐使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地方教材,小学、初中、高中须每两周开设不少于1课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一硬性规定不仅让心理活动课有课可上,有本可鉴,有料可研,更是把一线心理教师的精力聚焦到了对心理课堂实效性的探究上。

但从目前大家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好课或有效课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对一节课的评价还仅仅局限于课堂本身,没有考虑到课堂效果的延伸,课堂结束环节也很少有进一步促进学生探索实践的问题或拓展方案,也很少考虑到学生对课堂评价的意义。那么,究竟怎样的一节心理活动课才更有实效性?我认为一节有效的心理活动课不仅要“色香”俱全,更要“入味”――内悟于心,外践与行,令人“回味”无穷。

1.“色”――精选课堂形式,激发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色”,我认为是活动形式、活动主题吸引学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感知上面的),根据注意的特点,新奇的、有趣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心理活动课的形式应该多样,不要局限于一种模式。

一节有效的心理课,在教师刚刚进入的时候就应该与学生建立起一种联结,一种好奇的联结,一种充满兴趣的联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瑞士教育家皮亚杰也指出:“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需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那么,如何在课堂开始就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积极投入呢?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精选课堂形式,形成一种安全与放松的心理场。

最近,我观摩了主题为“时间管理”的两节同课异构课,在这两节课的设计中,就导入课题这一最初的联结,形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当然效果的差别就更大了。

在第一节课中,老师的导入是播放电影《小时代》的插曲《时间煮雨》,引入“时间的流失”这一话题。这首歌曲学生可能也听过,但对于歌词的深意、歌词的创作背景都不太了解,只凭听几句歌就能对活动课的主题有很强烈的兴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另一位老师呈现的形式是观看视频《奔跑吧,兄弟》中王祖蓝的那一段“星斗转移”。首先,看视频是需要多种感官协同作用的,要比只听感受得要深;其次,初一的学生对于红遍大江南北的娱乐节目《奔跑吧,兄弟》很感兴趣;再次,学生对于明星是很崇拜,很想模仿的,视频中的明星想要“星斗转移”,偷天换日,能有神奇的魔力掌控时间,学生自然也想有此本领,接下来顺理成章导入课题――“做时间的主人”,在这样的形式下,学生的心是被紧紧吸引的,再加上教师的人格魅力,整个课堂的感觉是教师和学生是浑然一体的,非常美妙。

还有一个“感受时间”环节,两位教师呈现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有一位教师是让全体学生站起身,通过在心中默默数60个数字然后坐下来的方式感受1分钟,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每个人对时间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另一位教师是通过让学生扮演时钟来让学生感受时间及时间的流失。

我觉得第二种方式更能吸引学生,也更为有效。原因在于:首先,把无形的时间转变成了有形的身体变动,让大家印象更为深刻;其次,动静结合,两个人一组的配合能提高大家的积极性,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投入度,感受自然也会更深刻些。另外这位让学生扮时钟的老师上课方式很特别,她用玩游戏闯关的方式,关关紧扣学生的心思,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在每个环节中学生的参与热情都很高,可以说是全情投入,因此课堂效果非同一般。

2.“香”――甄选课堂内容,促生深入,形神合一。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香”,我认为一方面是课堂内容本身呈现出的“香”,另一方面就是师生互动、课堂情景中自然产生的“香”。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内容的选择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合主题和目标,还要与形式结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人感觉整节课“形神合一”“内外兼备”。

最近,笔者听了一节主题为“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的心理活动课,这节课的活动对象是初一的学生,活动目标是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来设置的,本节课的最大一个特点是内容丰富但杂乱,可能上这节课的教师,感觉每个活动内容都很好,但把这些很好的内容完全堆砌在一起,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本节课中总共设计了十多个活动内容,而且内容与内容之间几乎没有联系,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很被动,不知这样的一节课,会给学生留下些什么呢?因此,心理课的内容设置不能面面俱到,正如我区心理教研员朱老师所说的一句话:“面面俱到,其实就是面面不到。”抓住一个主题、一个核心,有层次、有重点地达到目标就是好课。所以一定不要在一节课里设置太多的内容,应该精而少,这样才容易使学生深入感悟、思考,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味”――烹出心理味,内外兼备,延伸拓展,回味无穷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应该具备“心理味”。在宋玉莲老师的《心理活动课如何烹出“心理味”》这篇文章中也有谈及,在目标设置、情景创设、课堂氛围等方面要烹出心理味,除此之外,我觉得一节好的或是有效的心理课中的心理味还应该有下面几种味道的融合。

二、“入味”的心理课

1.要具备“心理科学味”。

心理活动课不同于其他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遵循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南京市心理学科带头人潘月俊老师也曾说过,评价一节课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点心理知识,一点方法、技巧,一点体验感受”。而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有部分老师却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提出,心理活动课的专业门槛不能太高,但心理学既然是一种研究人的心理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必定要有心理学应有的科学性。

最近,我听了一节主题为“每种性格都能成功”的心理辅导生涯规划课,授课教师引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时对“本性”的解释依然是指性格,而实际上此句中“本性”指的并非是性格而是气质,气质和性格并非同一个概念,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似乎对此有些含混不清。

心理课虽然不注重心理学知识的讲授,但对于基本的概念,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给出一个标准的解释。还有一节课,主题是“让创造绽放精彩”。该节课从内容安排上来看,几乎很少提到“创新”或“创造”这样的词,课堂上让学生体验的活动如“模仿举重”“模仿拔河比赛”“数字表达”等却更接近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这会给学生造成误导,究竟什么是创造性,什么是想象,这节课的主题究竟应该什么更合适有待于进一步商榷。

2.遵循心理规律,尊重学生的感受,具备“学生味”。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要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要做到这些,一定要从学生的视角,从学生的需求和实际生活中来选择活动内容、设计活动形式,提出学生面临的真实问题,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让活动课发挥实效性。另外,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和主人,如果缺少学生真实感受的评价,心理课效果评价就是缺失的、不完整的。因此,对于心理课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也应该从学生的视角出发,通过课下调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感受与收获,去关注这节课在现实生活中究竟会给学生带来多少帮助,以了解这节课真正的意义。这样不仅可以让授课教师做到理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也可以为评课带来更为客观和全面的思路。生本教育理念指出“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一节有效的心理课一定要具备学生味。

3.开放而自由的心里话分享,表达“真心味”。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分享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的分享,我们能进一步了解学生;通过分享,我们可以察觉学生内心的想法;通过分享,我们可以观察学生是否真正投入,安全、放松的“心理场”是否已经建立。

心理课中的“分享”我们要的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不是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期待而故作“聪明”的回答;心理课中的分享要的是学生此时此刻自然产生的心理感受,而不是经过反复揣摩后自认为应该有的感受。心理课是要走心的,在分享的时候我们要的是真心话。作为心理辅导老师,对于学生的任何分享,我们都应该加以包容。

教师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例如,在一节课中,学生在学习了“时间管理四分法”后,对自己下午的时间按照四分法来加以整理,之后在分享中说:刷QQ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老师觉得这样的分法是不对的,认为刷QQ是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很明显,教师在此环节没能完全尊重学生的想法,试图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其实每个人对事情的重要性认识是不一样的,此刻老师可以说说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对此谈谈看法,但不要给予好坏或对错的评价,以免破坏安全、放松、自由的心理场,导致学生不敢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从而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丧失难能可贵的“真心味”。

4.师生之间要相互激荡,呈现“三重味”。

最近,看到蓝园英老师的《听课者的三重境界》这篇文章,颇有感触,我觉得在一节有效的心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都应该达到这样的三重境界:

心中有人,也就是学生和老师心中都应该有彼此,抱着一种空杯心态、好奇心态彼此接纳、彼此信任、彼此回馈与融合;

心中有己,教师对这节课有自己的设计和想法,不搬抄复制,课堂上能敏锐觉察自己的情绪、感受,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及课堂进程,不局限于教案,以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来感染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不盲从、不顺应,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体验与感受;

心中有道,教师要站得高,看得远,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辅导技巧,学生要能及时有效地提取自己的知识、情感储备,与当前的课堂有联接,有深入的感悟。当师生都达到这样三重境界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激荡与促进就已悄然入心。

5.触动学生的心灵,促进课堂生成,展露“生态味”。

新课改要求课堂不应该完全按照教师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应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建构。

生态课堂是一个课堂所呈现的突然状态,具有客观实在性,强调课堂原本应有的样子,任何一个课堂都有其独特的生态性。生态课堂是理想化的课堂,是具有自主性、共生性、和谐性、生命性、生成性、开放性、高效性的课堂,是课堂的“应然状态”,具有主观人为性,强调课堂“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因此,在心理课堂中,一定要关注原生态的课堂生成,让学生感受与体验最真实的情景,抓住契机进行分析、引导,以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6.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展现“延伸味”“拓展味”,即要让人回味无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为: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功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一节有效的心理课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本身的生成,还要能使学生把课堂中体验到的感悟有效延伸或迁移到课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就对心理健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心理活动课的现状是一节课上完了就嘎然而止,好似一切就真的结束了,那这节课如何与接下来的生活或学习有一个很好的连结呢?其实一节课上完了之后才是一个新的起点和开始,我们要注重学生课后的延伸和拓展,要想办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探索的学习方法、感受的内心体验、总结的人生经验等,能延伸到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去,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践行,否则这节课将仅存在课堂上的一点触动或温暖,并无多少实际意义。这就是说,一节课上完后要留白,要留给学生思考的问题、回味的内容、情景和念想,要让他对本节课回味无穷,以便有力地触动他改变的动力和践行的意念。

究竟课后延伸问题、内容或情景如何设置才能促使学生把课堂上的收获有效迁移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与课堂内容紧密相连;其次,必须要与学生现实中的生活和学习之间有个联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吸引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最终促进学生深思、探究、践行。这样才能使得课内所学、所感、所思有效延伸到实际生活中,这才能实现心理课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完善其人格的根本目的。

总之,一节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不仅要色香俱全,更要“入味”,遵循由感知到思维、由体验到感悟、由心动到行动的层层深入,内悟于心,外践于行,最终让人回味无穷。热闹的活动中不乏走心沉思,真情实感中不乏心灵相通,自由分享中不乏尊重与保护,完美预设中不乏生成与灵动,潜移默化中不乏滋润心灵,课堂完结后不乏回味与延伸。当然,要呈现出一节“色香味”俱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也要注意前期的准备,包括内容的选择、方式的设计、对学生需求的了解以及火候的把握(温暖而和谐的心理场的营造)等方面。

第10篇

关键词优质高中 心理活动课 实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随着高考体制的改革,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能够考上大学或重点大学,学生们在学习、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升学就业等方面,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扰。加之老师和父母的高期望,也会导致优质中学的学生比普通中学学生容易出现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优质高中的学生作为未来国家高级人才的后备军,心理素质亟需提高。

一、优质高中心理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了解了多所优质高中的心理活动课的开设情况后发现,虽然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开设了心理活动课,还有部分学校将心理活动课纳入学生必修课程计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得到重视,但具体的实施状况及效果都不甚乐观。

1.心理活动课自习化

很多学校虽然将心理活动课安排在了课表上,但因为升学等压力,从学校老师到学生,对心理活动课没有足够的重视。在一些老师的眼里,心理活动课可以随时拿来补课,被主课老师占用;在很多学生眼里,心理活动课属于“自习课”,学生忙着完成作业,无暇听课。

2.心理活动课活动化

为了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氛围,心理活动课教师想方设法通过组织多个活动、用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对活动与主题是否相符考虑不全,活动各环节之间关联不紧密,逻辑性不强,虽然学生的活动参与度提高,但过多的活动占用很多时间,学生情感体验不深,导致活动流于形式。

3.心理活动课随意化

随着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日益重视,学校开设了心理活动课,但至于课程的内容,很多学校都没有具体的要求,而对于心理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没有具体的考察,导致心理教师开设课程时过于随意,想到什么开设什么。学生课堂上表现自由松散、随意发言,甚至打闹,课堂纪律较差,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有些学校虽然开发了校本教材,但内容安排缺乏连续性和序列性,不能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4.心理活动课课堂化

不论是从心理教师的角度上,还是学生的角度来讲,他们对心理活动课的态度均是“重课上,轻课后”,急切希望通过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得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多,体验少,而在课后也不进行相关的练习和实践。这就导致学生虽然了解了知识和方法,但并不能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知识和技能脱节。

二、心理活动课效果不良的原因

1.学校缺乏正确认识

对于学校来说,升学率是衡量其办学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不管从学校的领导层面还是基层教师层面,人们普遍认为“没有升学率就没有发展”,而“学生心理的改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如高考科目的分数提高来得有效,开设心理活动课反而会占用学生的时间,影响教学质量。这种对心理健康教育不正确的认识,导致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受阻,尤其是心理活动课这种心育形式得不到保障。

2.教师缺乏专业技能

教师的心理专业技能欠缺,不能有效通过一些手段和方法了解学生需求,导致课程主题选择不符合学生当前需要,课程满意度低下。在设计活动课程时,因缺乏具体理论支撑,不能全面考虑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等因素,导致活动与学生的心理年龄、认知水平不符。对课堂规则没有具体明确的要求,忽略课堂管理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学生的“随意”是课堂自由的表现,导致学生对心理活动课的认识有偏差,认为心理活动课是“自由课”“好玩的课”,就是在学习之余缓解压力、放松的课。

3.课后缺乏实践延伸

由于优质高中学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教师不忍心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同时很多教师也意识不到实践练习对学生能力提升所起的重要作用。即使有些教师每节课后会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但因缺乏相应的检查反馈,学生感受不到教师对家庭作业的重视,对心理活动课的课后练习也自然会忽视。这就使得学生虽在课上有了体验、感悟,却不能将这些感悟和认识与现实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在学习生活中去运用和提升,导致教学收效甚微。

三、提高心理活动课实效的策略

1.提高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1)准确定位加强专业培训

目前在多数学校里,心理教师有两个角色,一是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帮助个别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二是心理活动课的教师,通过开展心理活动课,解决学生发展中的共性问题。作为心理活动课教师,心理活动课的水平应该成为教师专业水平的标志和集中体现[1]。心理活动课是一门技术性、操作性和实践性的课程。要加强心理活动课的实效,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即提高教师对心理活动课的认识以及教育教学能力。当下很多学校的教师热衷于“绘画治疗”“意象对话”“催眠”等技能的培训,但这些技能的培训主要是提高了教师的心理咨询能力,而不是开展心理活动课的能力。教师要准确定位,合理选取培训方向和内容,使培训内容更符合实际工作需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2)集体教研实现资源共享

心理活动课的开展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起步较晚,目前很多学校都在开发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对于心理活动课的主题、课程设置、评价等标准不一,教学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这不利于心理活动课的科学持久发展。虽然也有一些省、市级的示范课可供学习,但基本上很多心理教师仍是“各自为政”“闭门造车”,学校间、市区间的交流分享并不多,不利于教师备课、教学水平的提高。如果能够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不同学校间、区乃至市级的心理活动课的交流教研平台,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定期开展研讨,从专业的理论学习到课堂主题的选择,从活动选择安排到课堂的常规管理等都可以通过教研活动得到提升。而且这样的教研活动能让教师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效发挥各个教师的优势,极大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2.加强心理活动课的针对性

(1)采用互动体验式教学

心理活动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一些心理调整的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要在学生体验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互动,去感受、思考、总结、提升,促进课堂目标的达成。

根据心理活动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活动课可采用互动体验式教学,课程设置分为“创设情境-活动体验-分享感悟-实践拓展”四个环节。其中,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个体需要,产生动机;活动体验环节让学生参与活动,体验成长;通过分享感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实践拓展将课堂所学进行归纳,并将其应用到学习生活中。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只在必要时给以提示,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

(2)合理选题,精心准备

由于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特殊性,课前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非常重要。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被专家称为“人的一生没有一个时期比青春期更令人操心的”。这一时期的学生情感、意志、个性发展还不成熟,内心充满各种矛盾和冲突,易受挫,走极端。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心理特点,当下的心理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观察、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当下关注的热点问题、困惑、需求,还可通过班主任和班级心理委员的反馈来选取相关的主题,最终经过实践研究,形成较为完善系统的课程。

心理活动课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最高质量的活动,这就要求活动安排要服务于主题,活动的深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各个活动环节之间有逻辑关系,能从知情意行等各方面层层递进,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要提升课堂的实效,还可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活动,以增强活动的有效性。

(3)创设安全的心理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课需要学生在体验、讨论、分享基础上达到感悟、提升的目的,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活动,是否愿意表露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能否发挥团体动力的作用,都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效果。良好、安全的心理氛围应是开放、民主、平等的,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思考,乐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激发团体动力,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下不断生成新的智慧,体验感受到成长的快乐。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技能,在课前与学生讨论并要求学生承诺“尊重、支持、参与、保密”的心理课堂原则,做好课前规范。从我做起,树立真诚开放的榜样,让学生开放自己,真诚表露。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并能准确共情,对于学生的分享不批评、不评判,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尽可能积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对课堂中出现的负面行为能够积极正面引导,使学生回归课堂活动。

3.注重课后延伸,及时反馈改进

(1)增加课后实践延伸

心理活动课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有所获,获有所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自身心理素质。要达到这个目的仅仅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效果非常有限。课后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是课堂教学的课后延伸,心理活动课更是如此。它让学生就课堂中所学的方法和技能,在课外有机会并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训练,感受自身的成长和变化,增强自我调整的能力,从而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每节课后针对主题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去练习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2)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很多教师上完心理活动课就算完成任务,至于学生到底感受怎样,收获如何等一无所知,致使心理活动课的效果无从谈起。学生的反馈是心理活动课是否有效的最有力的证明。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保证心理活动课的实效。就整体而言,教师可通过学生的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感受、收获、活动的效果、存在的问题等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便增强课堂的针对性,提升课堂的实效性。针对课后实践作业,教师要及时了解任务完成情况,并通过下节课课前的表演、展示、感悟、体会等方式及时进行反馈检查,保证任务完成的质量。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课后延伸的重视,自发去实践练习,同时,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实践操作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提高学校心理活动课的实效,必须有学校领导的支持。这就要求领导及教师,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只有树立这样的理念,学校才会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心理活动课也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11篇

一、教师是搞“活”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导演

1.“导演”的水平要过硬

教师――这位活动课的导演,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了关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2.“导演”要有感染力

小学心理活动课不仅需要教师这个导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全面扎实的教育能力,也要求教师要有积极的情绪感染力,以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心理。在活动中,教师要面带笑容,倾情参与到活动中,让学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体会到教师的真挚感情。让学生积极发言,敞开自己的心扉。小学生天真活泼,乐于接受鼓励,“导演”在积极引导“演员”发表自己的见解时,要鼓励学生“只要你能说就是最棒的!”可见,积极的情绪感染也能使学生产生正面情绪和体验,提高学习效率,并且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勇气,摆脱由于挫折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和消极情绪。

二、心理活动课的“剧情”要活起来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心理辅导老师,在具体的辅导活动中,我认为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尊重与理解学生,力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

1.多方结合,全面实施

心理活动辅导课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它是为开展心理辅导而专门设计的一种课程。形式上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现的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轨迹。学校应定期召开心理辅导讲座,讲解心理卫生知识,普及心理卫生,同时结合学校各项工作,全方位实施心理辅导。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减轻心理压力,排除心理障碍。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所蕴涵的心理教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和方式,创设愉快、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培养自信心和成功感。学习是学生熟悉的事情,只有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他们才能有话可说,产生共鸣。课堂气氛活跃,辅导效果才能水到渠成。在学生的人际交往、自我认识等方面,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有针对性、有实际意义的内容,一切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灵活的教学手段,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每一个学生心中。也可以与班级活动相结合,利用板报、班会、队会向学生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启迪和引导学生自觉防止和克服心理障碍。通过“悄悄话信箱”、“随笔”等,使一些比较内向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的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敞开心扉,也让老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找出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

2.联系实际,形式多样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因此,心理活动课的内容只有贴近学生实际,谈论和学生有密切关系的、学生最需了解的话题,才能使学生对活动感兴趣,从而使活动起到良好的辅导作用。

在心理辅导的形式上,我认为可以采用的主要有:

(1)咨询式。心理咨询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动向或问题,便于和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心灵的沟通,便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在班级设立“悄悄话”信箱。如果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完善,在心理辅导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在“硬件”方面的优势,首先通过闭路电视、网络向学生进行宣传,让他们了解心理咨询的意义和心理咨询室、“悄悄话”信箱的作用。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由获得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书的老师或外聘的专家共同讨论、诊断后进行解答,做到耐心、细致,并为学生保密。

(2)游戏式。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身上有自私、懒惰、自理能力差等突出问题,在对学生进行诸如“培养合作精神”、“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辅导时,采用游戏的方式,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游戏时学生最无拘无束,表现出了最真实的自我,便于观察学生在这方面的心理特点,游戏也给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

(3)讨论式也很受欢迎。对一些要确立某个观念、辨析是与非或重在让学生表达的心理教育内容,则可以采用组织学生讨论的形式。如:“学习中的苦与乐”、“真正的友谊”等活动,可事先公布讨论题,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作些准备,然后在活动时或直接出示题目,或提供学生一个典型的“心理案例”,让学生各抒己见。如准备得充分,可让学生推荐出代表进行演讲,或分正反方进行辩论。如“你真棒”,让学生搜集班内学生的长处,在活动时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第1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多媒体课件;规则;叙事心理治疗;对话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8-0016-02

当前,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多媒体课件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代表,是现在学校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工具。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需要多媒体课件的参与

所谓多媒体课件,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数字处理技术和视听技术,以计算机为中心,按照教师的教学设计,将文字、语言、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以实现对教学材料的存储、传递、加工、变换和检索的一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由于它能够实现人机频繁地进行多种交互控制,方便于辅助教学,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多媒体课件包括两大部分,基于单机的多媒体课件和基于web的多媒体网络课件,统称多媒体课件。由于多媒体课件在视听上具有突出的特点,而且便于操作,使其在教学实践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和优势。

自从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教学中来,它的特点很快吸引了教师的目光,它的强感染力、大容量、创设兴趣等方面的优点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理想之处。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为多媒体课件提供了施展拳脚的空间。

二、多媒体课件走进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依法而行”

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包括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健康渗透课、心理健康训练课等多种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途径分支都有独特的一面,多媒体课件用于其中也需要走到什么山便要唱什么山歌。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性使得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它施展拳脚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处理好“值”与“不值”的关系

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过程中,要明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型,即进行的是活动课,还是渗透为主,或者以训练为主。有的课型根本不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比如说,对学生进行信任训练,通过特殊的训练技巧来帮助学生很快地走进新的生活圈子。此时,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便是画蛇添足。而心理健康渗透课,比方说,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深厚宽广的爱时,就可借助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来再现生活中的真实,给学生以强烈的情感冲击。简单地说,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需要处理好“值”与“不值”的关系,把握住课件将在课堂教学中担任什么角色,也就是对其进行角色认知。

(二)处理好“华”与“实”的关系

一旦确定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就要量体裁衣,设计制作合适的课件。在设计和制作课件时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所选择,有所取舍,不能将所有的内容都用课件来表达,要有一定的留白,课件要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也就是说课件的制作要处理好“华”与“实”的关系。

(三)始终遵循和坚持“辅助”性原则

设计制作好课件就要用,否则就浪费了人力、物力。但是在使用的时候,不能只用电脑的“人机交互”代替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能只强调课堂容量,而忽视学生的思维规律和承受能力。课件的使用应始终遵循和坚持“辅助”性原则,始终坚持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主体地位,是教师助学生自助,而非课件助学生自助。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不能被多媒体课件所代替。

三、润物无声:一次心理健康活动课中课件的出现机率

以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温故而知新》一课为例。在课件设计中,开始教师打算使用Flas将前面的“生活角”的小故事制作出来,但是这样却不如让学生亲身体验来得真实。因此,教师在处理这一环节时,只是把“生活角”中的图放到课件中去,呈现给大家。然后围绕“复习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进行讨论,而这时候,Flas有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致使他们无法专心进行讨论,因此,教师只是在课件字幕中呈现了“复习有什么用”,以期帮助学生明晰他们的讨论主题。接下来的环节是利用一张旧报纸把事先准备好的绘有图表的白纸全部遮住,然后一点一点地显示图表中有关内容,让学生猜测图表中的更多内容。这个环节是锻炼学生猜测记忆的过程,与课件无关。最后总结(儿歌朗读),强化复习的重要性。此时,还需要展示儿歌的内容,而这种醒目的效果也只有课件能够呈现出来,课件再次施展了能量。

整个活动课,只是点击了课件四次,流程为“生活角”中的图复习有什么用儿歌温故而知新。这个流程恰恰就是本次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纲,提纲挈领的课件辅助正常的教学,无需华丽的词藻,无需绚烂的装饰,发挥了课件应有的功能。

让多媒体课件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只是为了更好地辅助教学,不能忽视教师和学生的语言互动和情感交流,不能忽视学生的观察、认识、思考的过程,更不能用播放代替教师的讲授、板演,不能用演示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

四、对话的真实:叙事心理治疗理论视角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课堂中,最明显的也是最本质的关系就是对话关系,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这种对话本质特别明显。从叙事心理治疗理论的视角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应该关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的叙事本身。当然心理健康教育是不能走向治疗的取向的,但是,作为一种理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是完全可以借鉴的。

叙事心理治疗把当事人的叙事放在首要地位。以往的治疗模式大都是某种权威理论(话语逻辑或故事模版)对于个人故事的定型模铸,大都是对个人精神世界的侵凌和暴虐。而叙事心理治疗打破了这一大“趋势”。治疗过程中对于当事人的个人体验和象征表现出的尊重是叙事治疗的突出特征,治疗师的解释和干预都是次要的。

叙事心理治疗理论认为,真正的对话必须彼此尊重,承认对方立场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愿意并能够互相学习,共同探索未知的、无限多样的生活可能性,一同致力于生活的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对话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事人与辅导者之间的对话。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辅导者代替了治疗者,当事人是所有的学生,媒体课件是这种对话关系中辅导者的干预工具。因此,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情境中的作用也被置于次要的地位。教师――心理健康课中的辅导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当事人,二者之间的对话成为心理健康课堂情境中的主体。多媒体课件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辅助工具,作为一种工具,不能绚烂至极,应该是学生和教师进行对话,而不是学生和多媒体课件对话。当事人(学生)通过对话得到体验、受到尊重。这样的对话才能够获得尊重,对话的双方立场也才可以真实地表征于人们的视界中。

叙事心理治疗理论视角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把解释和干预放置于次要的位置,并非不需要教师(辅导者)的解释和干预。任何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都离不开解释和干预,心理健康教育课亦然。作为心理辅导者干预工具的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是不应被忽视的。多媒体课件走进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依法而行”,处理好“值”与“不值”的关系、“华”与“实”的关系,始终遵循和坚持“辅助”性原则,实际上就是要多媒体课件返璞归真,这是保持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师生对话即当事人和辅导者之间的对话清新、真实的需要。(稿件编号:090807002)

参考文献:

[1]刘育涛,安素平.试论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作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

[2]张承芬.杨广学主编.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书)[M].济南:明天出版社,2002.

[3]陈永胜主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用书)[M].济南:明天出版社,2004.

[4]李明,杨广学.叙事心理治疗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